文化产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产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文化 文化产业 文化产品 服务

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西方国家自20世纪起就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体系,通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步跃升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举世公认,目前美国文化产业的商业程度最高,日本自战后开始重视发展娱乐观光业,韩国则通过文化软实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可以毫不夸张的地说,没有兴旺发达的文化产业作支撑的国家,就不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强国。

文化产业在当今中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也是涉及领域广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很小,但发展势头迅猛,前景极为光明。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中国将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潮流性趋势。

首先,要想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就必须先分别了解“文化”和“产业”的概念。“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人文化成”,含义是用人文来教育感化百姓、来治理天下;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总和,后者则专指创造出来的精神上的东西,即精神财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就是后者。

我们再来分析 “产业”,它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而产生的,由利益相关的各个行业所组成的经济活动的集合,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在不断完善,外延也不断扩展。综上所述,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属于经济范畴,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的一些特点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我们知道,文化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有用知识、获取重要信息,还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某些需要,例如陶冶情操、观光娱乐。如今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后一种功能,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带动了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特点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整体与各产业部门之间,各产业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数量比例以及空间关系。因此对于文化产业,由于它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内部要素,所以它也有自己的结构。

1、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而文化产业的产出属于消费资料的生产,它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消费,同时在消费过程中又给人们以影响,如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增加劳动热情等。一方面,任何社会的生产都包括物质和文化两方面,而文化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和其他物质部门的生产一样可以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即我们现在强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经济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2、文化产业的布局:即文化产业内部之间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分布和比例数量等。首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重视物质部门的生产,以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中心。但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满足人们精神消费需求且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形式,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甚至有的国家提出“文化立国”的口号,将其调整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战略重点来发展;其次、文化产业内部各类别之间的配置比例应均衡,比如在天津市,不仅要发展电影、戏剧等娱乐项目,也要有书、报刊出版发行等服务项目。所有文化产业的门类应当齐全,比例适当。这个布局的调整,在我国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还需要政府鼓励与支持。因为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没有彻底走向市场,因此还有不少是要靠行政手段来实现的。

三、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具备的条件

1、发展需要的文明程度: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受到社会观念、文明程度、道德标准及风俗习惯的制约。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些歌舞厅在某些城市的出现,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在最开始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相声艺术家高英培在《跳舞风波》中塑造的主人公,因沉迷跳舞导致妻离子散、家庭破裂。虽然显得有些夸张,但当时在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好人不跳舞”的观念。这就是社会开放程度影响文化产业最真实的写照。正是落后思想观念的严重影响,才使得像歌舞厅、音乐茶座等娱乐产业的发展变得缓慢,但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提高,一些娱乐产业的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

2、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某一个产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获得政策上的支持,这其中包括资金投入、税收奖励、宏观调控及激励机制等诸方面。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就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还把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加以重视。但是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健全,在整体上文化产业发展的还不均衡,且实力不强,因此需要有健全一个相对宽松、提振士气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其发展。

3、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首先文化产业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只有这样,人们才有时间与精力,并且有意愿在精神生活方面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试想一个人在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怎么会走到影院,以一种闲适的心情去看进口大片呢。

4、发展需要的区域因素:文化产业要想获得发展,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进行文化消费,并且这个群体已经是解决了“后顾之忧”的,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比较发达,因此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如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山区,则不可能仅为几户甚至几十户的人家,去修建电影院、歌舞厅等设施,文化产业也就无从发展了。

最后、我们看一下文化产业的分类,由于各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及定义不同,因此各国将文化产业也就分成不同种类,例如:日本将文化产业看做是娱乐观光业,可分为3类产业,即时尚、休闲、和内容产业。

美国将文化产业通常视为版权产业,包括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共计4项,具体为旅行及旅游产业、电子传媒业、出版业、印刷业及娱乐业等。

澳大利亚、英国及香港都将文化产业视作创意产业,其中英国将其分为13类:即工业设计、电影和录像、表演艺术、建筑、广告、音乐、出版、手工艺品、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时装设计、电脑软件及电脑游戏、广播电视、互动性娱乐软件;澳大利亚将其分为7类:即批发与销售(音乐或书籍销售)、休闲服务、制造(出版、印刷等)、公共管理与国防、财务资产与商务(建筑、广告及其商务)、社区服务、其他产业;而香港则将其分为11类:建筑、出版、软件与资讯服务业、音乐、广告、古董与艺术品、数码娱乐、表演艺术、电视与电台、设计、电影。

韩国将文化产业分为17类,共包括:多媒体影像软件、美术、传统食品、广播、出版印刷、广告、文物市场、游戏、网络、卡通形象、影视、动画、音像、传统工艺品、创意性设计、演出、传统复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是以工业为标准,进行精细化生产和再生产,继而进行流通和大众消费。共分为4个层次,第一是文化商品核心层,第二是文化商品相关层,第三是文化服务核心层,第四是文化服务相关层。其中第一层包括音乐和表演艺术、文化遗产、视听媒介、视觉艺术及印刷品等5各方面,第二层由广告、电视和收音机、新型媒介、影院和摄影、音乐、建筑和设计几个方面组成。第三层包括特许使用税和许可费、文化和运动服务、视听及相关服务、个人服务及娱乐等几方面。第四层由市民研究和民意调查、工程和其他技术服务、广告、新闻机构服务及建筑等几个方面组成。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在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产业化的规模,如今开始获得高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伟.西方文化产业理论与文化产业概念初探[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3):145-146.

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产生于古代社会,其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已经与现代城市社会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对于现代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历史渊源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与根脉。建立在现代城市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代表了人类日趋走向科学文明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的方向。但是,现代城市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必须建立在具有丰厚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根基,现代城市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首先在于使一定的文化群体自己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这是产生文化凝聚力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据。因此,当一个城市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必须极为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精心地呵护、保养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真正体现出一个“人性城市”的鲜明特点。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所谓海派风格,就是指在一种文化形式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种风格个性,它是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在文化个性上那种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特点的典型体现。在上海各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中,有相当一大批资源具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如土山湾手工技艺、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海派旗袍、海派面塑、海派灯彩等等。土山湾手工技艺是体现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点的一个典型项目。它的内容中包含了“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珂珞版、活铅字、石印工艺、铜锌玻璃版照相” 等多种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它们最早虽然是来自西方,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成为上海民间手工工艺的一部分;另如上海的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属于此类情况。剪纸艺术最早源于北方,这门工艺传到上海后,当地的一些剪纸艺人逐渐改变了原来北方剪纸那种豪放、粗犷的风格,在剪纸艺术中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精细婉约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海派特色的海派剪纸艺术。“黄杨木雕”最先产生于乐清,明清时期被世人所重视。这项技艺传入上海后,当地民众结合自身之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的木雕技艺并流传下来。

篇3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在我国,2012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把我国文化产业限定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其特性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作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供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法

(一)实行全面调查

对规模以上重点文化企业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由此可以了解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大致真实情况。包括江西省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产业分布的结构特点,资源利用情况等。以此作为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不断改进并完善我省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并为相关产业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对整个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起指导作用。

(二)重点调查与推断统计相结合

由于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极其宽泛,结合的产业结构,对于模糊不明确的“边界”类型的企业应使用判断抽样与推算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各类别产业中的重点单位或典型代表进行调查统计,以此推断此类行业的大致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基于经济普查的数据,合理有效地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实现数据推算和预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检验分析,以确保其正确性与合理性。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具体的统计数据,对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单位数量、整个行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运用一般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此反映江西省文化产业的整体架构。另一方面依靠多元统计分析的评估方法,进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横向对比以及行业内部不同指标之间纵向比较分析,得出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使用,通过对相关文化产业的实践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合理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假设,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并进行相关统计学上的修正,得到客观真实的统计结果并分析总结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三、实证分析――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的可获得和定量分析的原则,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基于2012年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首先整合相关产业,将国民经济的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整合成5×5部门投入产出表。然后运用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进行解释分析。本文将这5个部门分别定义为:第一产业、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

(一)五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析

整理数据可得,2012年总产出为398565923万元,其中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占63.14%,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占12.49%,文化制造业占10.02%,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占8.33%,第一产业占6.02%。总增加值为129488783万元,其中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占45.17%,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三产业占21.46%,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占13.19%,第一产业占11.74%,文化制造业占8.44%。以上数据反映,从总量方面分析可得文化制造业比文化流通及服务业总产出略高一点,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在增加值上较高于文化制造业,但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大。

(二)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按照直接消耗系数定义进行求解得到系数值。表一数据表明,江西省其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小,与产业内部的消耗相比,不同产业之间的消耗更低。这说明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相关作用不大,因此应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联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模式方面贡献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基于表一数据求解获得完全消耗系数表。观察表二可得,与其他的产业相比,文化品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对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的完全消耗较高,分别为1.4716和1.1053。表明第二产业对我省文化产业的作用很大,文化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互相作用,共同提升。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消耗作用均不显著。这反映出其他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之间相关程度不显著。表明经济发展速度较缓慢,文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

(四)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分析

通过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求解可得里昂惕夫矩阵,进而获得五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表。分析可得去除文化产业的第二产业和文化制造业的感应力系数与影响力系数都大于社会平均值1,表明第二产业和文化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影响力系数的角度判断,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均高于社会平均值,并且文化产业两部门影响力系数和为2.3042,这反映出文化产业对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促进作用大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及文化产业能对其他产业部门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对感应力系数进行比较分析,文化制造业大于1,而文化流通及服务业小于1,只略高于第一产业。这两个产业感应度系数总和为1.6026,仅小于第二产业。由此表明文化产业影响力系数较大,对其他行业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知,江西省文化流通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落后于文化制造业,文化产业与其它行业的联系并不紧密,文化产业在全省的经济总量中占比率不高,表明江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比较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其绿色环保和高附加值的特点。这就要求江西省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通过对其进行系统全面地统计分析,为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将江西省的文化产业统计结果与其他省份做横向对比,发现优点与不足,相互学习,努力推动文化产业从制造业向流通业及服务业的转变,最大程度地挖掘其附加值,以更好更快地实现我省文化强省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钰. 湖南省文化产业投入产出分析[J]. 产业经济. 2011(26)

篇4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软实力;提升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国上下形成了重视文化产业的风气,文化产业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的社会合力还未形成

由于国内没有对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的阐述,缺少科学全面的理论著作,致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部分文化产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另外,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不足,组织宣传方面也存在问题,致使部分政府部门和其他产业可能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没有形成社会共同支持文化产业的气氛和力量。

2.领导管理和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出版、电影等行业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很高的巨大的产业群体。国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导致很难满足文化产业对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需求,符合产业规律、针对产业特点的政策和规划很难出现,在文化项目运作中,可能因为政策或者部门管理职能的限制,导致优秀的文化项目很难实现。

3.文化产业出现失控失衡现象

失控失衡现象的出现验证了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在文化产业的经营行为和获利方式中存在失控现象,比如价格居高不下等;另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屡禁不绝,比如出版行业的违法侵权,娱乐行业的赌博,艺术品行业的造假和盗窃。这些行为破坏了文化产业的生存环境,毁坏了文化产业的正面形象。具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失衡表现为内容的失衡、结构的失衡和布局的失衡。内容的失衡表现在文化产业引进太多的外国文化,但对本国的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结构的失衡表现在豪华娱乐场所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豪华娱乐场所只追求经济效益,缺少文化的内涵,造成建设高质量高档次产业的速度和规模不足。布局的失衡表现为文化产业的数量、需求与内容方面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

4.文化人才缺乏,观念落后

中国的文化产业缺少专业性人才,文化产业的人才既要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求具有丰富的市场经济和文化经营方面的学问。不合理的年龄结构、狭窄的知识面等是当前我国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的特点,这些经营者更新知识的速度较慢,仍然以传统的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手段来经营。文化经营者的素质对文化产业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存在经营者观念落后的现象,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推动文化产业方面的位置与目标。政府要在着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搞好文化产业的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宣传等工作。要加快构建文化市场宏观管理体系,以确保对文化产业发展调控能落到实处。要通过改革把经营性文化产业完全推向市场,并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2.使系统教育与媒体渗透互为合力

首先应加强文化软实力观的教育,在文化软实力观教育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它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其次,在进行文化软实力观教育时,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培养优秀文化载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事业和产业两大形态上,发展文化事业,可以提高特定国家、民族和组织的文化素质,为文化软实力提高提供根本的人才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强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有助于文化生产的活力,提高文化生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因此,发展文化软实力既必须注重发展文化事业,同时,还要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使先进文化借助有效的载体而得到广泛传播,并充分体现出文化软实力。

4.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立足本国文化发展的实践,从本国文化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自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坚持和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作出反映本民族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本质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原创性文化成果。

总之,要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形成文化产业的社会合力,努力做到这些,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迎来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丰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积淀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网络发展趋势开辟全新的网络传播渠道,有效地传播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

一、旅游文化产业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手段单一,较少使用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并且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新兴的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却十分有限。由于单向传播手段覆盖范围窄且影响力较小,根本无法有效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了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拥有较大较好的发展,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传播媒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3.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篇6

湖南作为中部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了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异常迅速,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绩。2006年至2010年间,湖南文化产业增长率均保持在20%左右;2008年文化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总产出在GDP占比超过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尽管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如何将这种发展势头保持下去,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瓶颈问题,加大金融对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造新的发展点,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总体规模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平稳而迅速,2005年至2011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接近20%,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6个百分点;2011年,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约占GDP比重52%;2011年,湖南省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到110个,利润过千万元的企业达235个,上市文化企业4家。文化产业的产出值在湖南总产出中的占比也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显示了2004-2011年间湖南省全省总产出与文化产业产出的发展情况: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湖南省文化产业产出随着全省总产出的增长逐年增长,2004年文化产业产出仅467亿,2008年成功突破1000亿,到2011年更是达到了2352亿,八年间文化产业产出翻了两番多,基本保持了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可谓迅速;同时,文化产业产出在总产出中的占比也是逐年上升,在2008年突破了5%,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破5%的省份之一。2011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013亿元,同比增长20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8%,占GDP比重为52%。

(二)文化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体系包含了新闻服务、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网络、文化休闲、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等多个方面。其中相关文化产品、设备的生产一直在文化产业产出中占比较高,最高位2008年,达到了4432%,在整个文化产业产出中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下表展示了2004-2010年间湖南省文化产业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产业产出中的占比。

可以发现,新闻服务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一直不高,均在1%以下,但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广电、网络、文化艺术服务以及文化产品销售在文化产业产出中的占比逐年上升,体现了新兴网络媒体的兴起以及民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投资增加,市场潜力较大。以2010年文化产业结构为例:2010年湖南文化产业产出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比最高,超过了25%,文化产品生产其次,占比达234%;新闻服务占比最低,不到1%。可以发现,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发展势头是良好的,要挖掘更大的发展潜力,还需进一步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

(三)文化产业其他成果

近年来文化产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湖南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总产出突破千亿。以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为代表的湖南文化品牌在全国脱颖而出。在2006年-2012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的322个文化品牌,“湘字号”文化品牌36个,占11%,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110个,利润过千万元的企业达235个,上市文化企业4 家。目前,湖南公共文化设施也进展迅速,已建成省级公共图书馆2个、省群众艺术馆1个;地市级图书馆15个、文化馆14个;县级图书馆114个、文化馆126个;建有博物馆(纪念馆)116个,文物70万件;同时,全省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全部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读者4300多万人次,组织各类讲座、展览、培训班、文艺活动近4万次,所有这些为文化产业的传播和消费创造了打下了广泛的基础,为文化产业的继续发展良好的客观条件,

二、金融支持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信贷规模偏小

湖南省文化产业贷款总体规模较小,存在较大资金需求缺口。以2010年为例,文化产业大中小型企业贷款总量3383亿元,而全省信贷规模总量为841911亿元,占比仅为04%。从供需对比看,2009年全省70个重点文化项目融资需求300亿元,其中贷款需求达150亿元,而近两年文化产业贷款年均增加额不到10亿元。《文化产业融资规划》提出,2011年至2020年湖南文化产业投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预计“十二五”期间为5900亿元,年均投资1180亿元,年均增速20%,2011年至2020年投资需求总量约179万亿元。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供需存在较大缺口。

(二)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方式单一

湖南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还是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方式进行银行信贷融资,占比近70%;而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占比不到10%。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以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仍显不足,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产品不多;同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方式比较单一。

(三)贷款结构失衡

从贷款对象来看,银行比较青睐大型企业集团,对其信贷支持较多,而对真正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放款较为谨慎,支持力度不大;从贷款方向来看,贷款的主要投向还是广播影视等传统文化企业,而对动漫、数字、网络等新兴领域投资较少,在全省文化产业贷款中,广播影视业贷款占比接近80%。

三、金融支持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积极推动

市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监管约束,而如果将这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必定能推动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从宏观层面而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湖南省政府也抓住机会,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湖南省一早便按区域特点确立了“一区(长沙)三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四轮驱动(广电、出版、报业、娱乐)两翼齐飞(旅游、会展)”的文化产业战略布局;2012年8月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系统性融资规划》,针对文化企业融资问题提出了“市场化融资为主,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资本市场融资和域外融资多种渠道有机结合”的构想,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化企业的不同特点设计了相应的融资模式,如针对政府主导的准公益项目的市场化转换融资模式、演艺娱乐业项目的“信贷+文化产权交易”模式、文化创意业项目的“联保联贷+孵化器融资服务”模式等;并从建立文化产业融资制度、完善文化产业融资主体集群、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及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湖南文化产业融资机制建设的框架体系。政府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服务,鼓励广大文化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提高项目开发与建设能力和综合融资能力,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的积极作为能有效的引导和约束文化产业的金融市场,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而健康的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从中观层面来看,政府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建立统一的文化市场,培育健康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金融业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鼓励各类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对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探索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由政府主导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信息管理平台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建立文化产业版权评估体系,发挥文化产权交易所作用,加快文化版权交易和流通。

(二)拓宽融资渠道

发展文化产业单纯依靠政府直接投资以及传统金融机

构信贷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融资渠。应提高文化企业直接融资比例。针对文化企业实力选择不同直接融资方式,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中小文化企业,可运用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中期票据以及信托计划等工具进行融资;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进入处于初创阶段但具有高成长性的文化企业,发挥创业板市场的导向功能;还可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推进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保险产品,提高保险在文化产业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度。保险公司积极提供信用保险服务,加强和完善针对文化出口企业的保险服务,以期在蒸蒸日上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分得一杯羹。

篇7

[关键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探讨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176 — 02

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加大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近年来,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持续增长,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明显增强,金融在支持其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金融机构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改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方式,贷款额逐年增加,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该行业目前仍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阻碍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一、 制约因素

(一)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尚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受历史原因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而且个体经营者居多,产业化规模尚不健全,多数文化企业发展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相对不规范,国有企业如新华书店在办理担保手续时,由于其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非常严格,给金融机构办理抵押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新华书店受个体书店排挤,市场份额逐步降低,经济效益也不乐观,给金融机构授信带来了困难。尽管一些文化企业由事业单位改制为独立经营的企业,但与国企改革的整体步伐相比,文化产业往往体现为体制内重组,“把小单位改成大单位”,并没有改变国有独资性质,导致国有文化实体难以真正摆脱传统体制束缚,政企不分,经营机制僵化,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清晰,制约了企业融资。

(二)核心资产无形化,抵质押物价值评估难

文化产业主要以知识、文化、创意作为生产资料,以服务为输出产品,具有典型的“轻资产”的特征,企业资产的实物保障度不高。无形资产评估是融资担保的重要环节,而国内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评估公司较少,且对于评估资质的管理不清晰,各行业无形资产差异性较大,在评估时存在不同的考量标准,银行对无形资产评估不易得到外部市场交易数据的支持。目前,在我国知识产权虽可办理正式的质押登记,但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知识产权的交易、评估和第三方监理机制等尚不成熟,很难就知识产权做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市场各方缺乏对市场公允价值的共识,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低,变现能力和变现价值较难估量,导致知识产权担保难以推广和操作。此外,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一旦出现风险,银行即面临抵(质)押物处置难的问题。

(三)融资渠道单一,中小文化企业被排斥在外

银行的本质决定了信贷资金不能对文化企业实现全覆盖支持。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控制风险。理论上说,银行发放贷款的前提是信贷需求方必须提供合格的抵押品或者有效的担保,由此才能较好地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最大程度地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现实中,由于拥有合格的抵押品、良好的业绩和市场号召力,某些文化产业行业或某些文化企业不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但是,市场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企业规模小、抵押品不足、发展前景不明确的中小文化企业,它们被排斥在银行信贷服务的范围之外。而目前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单一使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资金利用率偏低,减弱了文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文化企业时,面临着点多面广、信息分散、风险和成本较高等实际问题,尚不能发挥自身网络优势,向文化企业提供市场动态、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工具等信息咨询服务。

(四)信贷产品创新不够,中介机构介入难

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向文化企业融资的意愿比以前更强,但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并不多见,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放贷,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并未降低。由于文化企业的主要资产形式是品牌和无形资产,对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和风险评估,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加之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处于开发和培育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营运模式和持续的盈利能力,使得担保中介服务机构的介入受到抑制,进而使金融机构信贷的介入受到阻隔。

二、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作为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发展平台,努力改善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一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或项目给予支持;对新增文化产业贷款或担保代偿损失给予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贷款投入;二是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投融资中介服务功能。建立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制,明确相关抵质押登记机关及操作程序,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成立专门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为银行信贷、无形资产入股、转让等提供专业咨询;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引导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和财务制度。大力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规划和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业基地和园区。

(二)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构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差别化定价机制,可根据项目周期的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列入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或企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服务部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于重点支持的文化企业和项目,要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满足金融机构授信客户准入标准的前提下,可对举办培训的企业和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积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支持。

人民银行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搭建和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及时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名册、企业资金融资需求、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等信息。同时,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探索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理分散承贷银行的信贷风险。探索运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

(三)进一步构建多元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格局,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良性互动

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等方式融资。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作用,为中小文化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中小文化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的,鼓励中介机构适当降低收费,减轻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对于运作比较成熟、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以优质文化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等为基础,探索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试点。还要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始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

国外文化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是文化产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长远来看,一个运作高效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架构需要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首先是统一指导和多样发展的关系。由于文化产业是一个复杂的要素集合体,兼具精神属性和市场属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一方面要统一于民族的、健康的文化基调之上,另一方面则要参与文化多样化发展,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其次是政府支持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文化产业有公益性和营利性之分。政府要在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政策杠杠积极吸引金融资源进入开发;营利性文化产业的资金融通则应由金融市场自发调节,政府资源要尽量避免与民争利。最后是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的关系。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要重点突破,集中有限资源支持那些前期发展基础好,民族文化积淀深的行业,集中打造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明星行业的拉动效应,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进一步创新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服务产品,加强和改进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服务

篇8

【关键词】秦皇岛市 文化产业 投融资模式

文化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投融资模式的不完善阻碍了该产业的稳步发展。目前系统地从秦皇岛市投融资模式出发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的研究并不多见,且该市文化产业投融资难,资金匮乏,因此针对该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投融资模式迫在眉睫。

一、秦皇岛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现状

(一)文化产业的特征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相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它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风险、高收益。文化产品是种体验性产品,需要先消费,才能评价该产品的优劣,这就造成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往往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量的产品不受欢迎,可能为厂商带来大额亏损。然而文化产品有着“一次投资、多次收益”的特点,因此受欢迎的文化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回报。

2.轻资产、重创意。文化企业的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大多没有过多的贵重有形资产,这一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创意求生存、谋发展。

(二)秦皇岛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秦皇岛市文化产业面临着融资少、融资难的问题,缺少可靠的资产评估机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不注重挖掘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1.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秦皇岛市很多小微文化企业主要依赖自有资金,资金匮乏限制了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政府的相关政策性支持力度还不够,尽管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还远远不够。从以下图表中看出,虽然自2010年以来,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的财政支出逐年上升,但相对于全国来说仍相差较多,而全国整体的水平也是不高的,如表1和表2:

表1 国家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表2 秦皇岛市对文化体育与传媒的财政支出占市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资产评估机制和可靠的资产评估机构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信息不对等,对资产的价值不能达成共识,因此一些小微文化企业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

2.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与文化产业投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明确,尚未落实对不同资本来源的权益保障,使得一些投资主体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以秦皇岛市碧螺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于1998年10月,注册资本1910万元,股东却只有两人,股本集中度高,虽有利于企业决策,同时说明没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企业。

3. 地方特色不明显,主要依靠资源,缺乏创意型文化企业。在注重传统文化的今天,没有充分挖掘并利用秦皇岛市明长城等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资源,如明长城、孟姜女庙等。

二、构建秦皇岛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新模式

(一)政策设计与法律环境。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到文化产业中来。一方面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适当减免对文化企业赞助或捐赠的企业的应纳税额,对新成立的企业在一定时限内免征部分税种。另一方面,逐步放宽相关政策的限制,营造和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放宽部分私有资本进入的范围和领域,让更多的中小文化产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二)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对接

1.建立可靠的资产评估机构。文化创意资产具有无形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为评估资产、抵押式融资带来困难。一个可靠的资产评估机构能够准确地评估文化资产的价值和发展前景,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权威的信息,银行可根据获得的信息自愿决定是否与该文化企业合作。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文化产业无法用无形资产抵押的问题,又激发了文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使得该企业为获得更多的融资而不断努力研发,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文化资产。

2.引进专业人才,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当某个文化企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以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从而既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资金流入又能促进该企业的市场运营方式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目前,秦皇岛市碧螺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已在新三板上市,但其上市的过程,充满艰辛,秦皇岛市目前没有专业人才,没有相关的中介机构,文化企业上市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只能从其他地区聘请相关人员,使得咨询困难、费用增高。因此秦皇岛市应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建立可靠的上市咨询机构,为文化产业上市融资带来便利。

(三)充分挖掘民族特色,实现产业创意升级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主动投资开发新的文化产业项目,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市场需求和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从而提高秦皇岛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呈现出“经济强市,魅力秦皇”的崭新面貌。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服务市场;发展现状;对策

一、文化产业概述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社会产业链中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起到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让文化形成一种产业促进文化领域体制创新及机制改革,让其形成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对市场、增强活力”为核心,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的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产业在英语里是“Industry”,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可能都把它理解为工业,其实它也有产业的意思,是对从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行业的统称。

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通常是指向广大人民群主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一切活动,以及跟这些活动相关的总称。

(二)文化产业的特点

1、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平均发展速度,已经成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国家标志性品牌,旨在全面提升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传播文化产业的载体,并成为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焦点,而传媒行业却有明显的垄断趋势。

4、文化产业中发展速度较快的是广大人民的文化,并因大众群体的大而呈现出泛娱乐化趋势,满足各个层级间的人们需求。

5、国际上美国在文化产业上一枝独秀,影响很大,国际文化竞争已经日益激烈。

6、国家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越鼓励、越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越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较其他国家来讲,发展步伐已经较晚,大概时间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进入快速发展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并在GDP中占比逐年增大,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相,主要原因在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的暂时不发达注定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在对我国文化产业相关指标进行测算以后,将相关指标和资料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但是贡献率仍然很低,从文化产业单位方面来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偏小、普遍存在文化经营性企业单位负债经营的状况,在人才结构中,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重偏低、文化事业单位的支出远高于收入等情形。

(二)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

我们在衡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整个从业人员之中的比例,美国是465%、英国为780%、加拿大是381%;考察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对于本国GDP的比重,美国在576%左右、英国为738%、加拿大379%;在考察的国家中,如果这两个数字比例达到1:1或接近或略超,再看我们国家,这一比例达到16:1,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给社会经济创造的价值能力偏低,后续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我国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均衡

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以及创收能力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很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且这种地区差距已经比GDP所产生地区差距大很多。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文化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各环节和链条层层相扣,密不可分,相互之间彼此制约又相互促进,因此,要保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市场中发展壮大,必然要遵规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融入市场,寻求消费群体的心理和生理偏好,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要立足于消费需求,尽可能给予满足。同时,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商品的产业,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发挥产品的优势和价值,并将这种优势投入市场,在市场中检验研发的文化产品是否适合国民需求,如此二者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特色原则

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文化企业单位充分发展,发挥文化产业的积极影响,关键是打造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放眼世界强势文化的发展,都是由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地区风格而受到其他国家民众的喜爱,而文化特色正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习惯迥异,这就造就了我国多样的、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将这些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必然能够赢得广泛关注,从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才能使我国文化产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优先资源保护原则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文化产品的大力研发是不可避免的。而文化产品中的许多资源是脆弱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如红色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等,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我国已经出现了文化资源过度使用的情况,如果不加以保护,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将遭到破坏。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保护更要走在前面,只有坚持优先资源保护的原则,才能保证文化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永续发展,才能使文化产业在关键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追求效益原则

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特点,也是不可回避的特点,即效益最大化原则。文化产业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就是因为其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还能够在这种统一中协调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大背景下,追求社会效益是核心,经济效益是根本,我们认为,文化产业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提出对文化产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之后的制约,我国的文化产业出现了起步晚、规模小的现状。因此,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具体政策推行显得十分迫切。

(一)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兴办。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精神,大胆试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在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基础上,破除思想禁锢和观念上的保守,打破部门、地区和行业界限,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实现多方联合,借此将文化产业机制激活,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发展文化产业还应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国门,拓展对外文化产业经营。

(二)鼓励大型文化产业优先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规模小,组织形式也较为分散,没有大型的文化企业做支撑,很难形成广阔的发展局面。大多数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的产品也并不都能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要,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冲击不具备抵抗力,因此,要想改善这种现状,培育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很有必要。

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发的优势力量在于国有的文化产业单位,而这一格局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要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等,为现代大型文化企业的出现奠定政策基础。此外立足地区实际情况,将基础好、实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如市场发育健康、国内外需求广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产品的报刊出版、电视广播、广告展览、文化娱乐等行业建设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充分发挥民族和地区文化特色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特点各异,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也十分广泛。然而,由于我国在文化领域的投资限制很多,投资主体也较为单一,市场在文化资源的配置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对人才、技术、项目、信息、资金等文化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因此,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来保证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加快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现文化服务市场规范化

市场是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的载体,因此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行与良好发展将决定文化产业的经营状况。文化市场流通渠道不通畅,市场形态零散分割,无法形成市场网络的协调统一是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在这样的文化市场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整体来说,我国文化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发展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调控显得尤为必要。

1、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地域差异化较大,使得整个文化市场不够成熟,从沿海到内部呈现出依次减弱的趋势,在细分文化市场领域,很多都还是空白,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因此要区别对待,重点培育出符合政治方向和经营趋势的领域,并逐渐适度量化,避免出现大方向性偏离的态势,要重点把握发展趋势,对症下药。

2、调整文化市场秩序。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较为落后,而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日渐上升,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严重不平衡。这种状态的出现造成了不法分子投机倒把,扰乱文化市场秩序。因此,积极推动非国有制经济广泛参与到文化市场中、制定完善的政策成为现阶段的迫切要求,在文化市场中形成开放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扩大文化产品供给,使非法的文化产品经营活动无处立身,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配合逐步完善的法制建设,加强依法管理,才能逐步改善文化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

3、坚持依法治理文化市场。随着依法治国观念的深入,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逐步落实和完善,在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由于文化市场涉及广、变化快,产生的问题较为复杂,所以规范文化市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受社会文明程度的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当前形势下,应当尽快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法律为准绳,以制度为保障,各部门都能有效的履行职能,严格执法。

(五)推进文化贸易的保护与开放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迫切需要开放文化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国外的文化服务商品大量涌入,对我国文化产品产生威胁,尤其是对国民意识形态的影响,后果难以估量;但是,我国的文化商品不能因此止步于国内,仍然要积极推动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抢占份额。因此,文化贸易的保护与开放是共存共生的,都应当得到重视,积极扶持开发基础性文化资源的项目,从而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在国际文化市场上要想获得更多消费者需求,就要将外国消费者的需要考虑在内。因此,加强文化产品创新与再创造,支持符合多方消费需求的优势产品的生产与营销,成为文化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六)加大文化产业研发力度

创新是文化产品的生命所在。因此,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就要已鼓励创新和指导创新为首要,使文化产业的每一个机构和个人都肩负起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和义务。

1、为文化创新指明方向。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为着眼点,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提出创新课题,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个人,实事求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经市场的检验,决定成功与否,并对成功者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2、为文化创新分担风险。一方面,国家要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帮助和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文化产业企业,自主设立研究机构,投入人力物力,为单位增强实力、开拓进取、迅速成长奠定基础。

3、为文化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从长期以来的实践可以得出,文化产业的动力机制是科技投入、文化创新、商业运作三大机制,作为科技含量大、高消耗、高投入、重装备的产业,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广告展览产业受科技开发成果的影响很大。基于目前的发展情况,许多高校和地区已经拥有自己的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可以考虑和他们合作,提供场地、资金、信息和市场等相关服务,引进留学归国的高科技人才,帮助这些创新的文化产业组织做强做大,共享科技成果,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的科技支撑。

总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许多方面的共同发展,首先是综合手段的调控与布局,其次是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创造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文化市场,在此,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实行有重点的文化产业政策,从而使文化市场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发展。

未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文化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本身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贸易实现利润增长,同时还能够产生带动效应,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技术创新做支撑。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为它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发挥文化产业调结构、促消费、保就业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缓解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体现着一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潜力,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战略的重中之重,优先发展。(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J Huang, S Rozelle. Technological change:Rediscov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ural econom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2]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J].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篇10

1文化产业综述

当今,知识时代已经进入到炉火纯青地步了,而文化也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然而文化产业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重要的支柱型产业。诸多国家都已经把文化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途径,在不断地制定文化发展的新战略[1]。因此,在现代这样的国际环境当中,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怎样重新审视文化传统,提高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竞争力,是迫在眉睫要考虑的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生息发展和一个国家生息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当今时代军事实力已经不能完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唯一标准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兴起的文化产业也作为和军事实力相同的指标了。因此,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崛起。因为我国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因此,宏观导向不够清晰,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法律制度也不够健全,产业的结构也不尽合理,经济思维不够活跃,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意识也比较欠缺。文化产业是指生产经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影视业、演出业以及音响业和娱乐业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采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来进行复制和批量生产,并且通过现代传播技术的推广和传播获得亿万群众,而且还可以通过运用现代经验管理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2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

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我国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在根本上的区别,主要有四个方面:

2.1文化产业行业的特殊性

在一些其他的生产部门作为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只具有单独的产业属性,也就是说以低投入高产出的巨大利润来为目标的。然而,文化产业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因为,它不仅仅只是生产部门,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宣传战线的重要工作部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因此,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然而,它的产业属性也决定了市场经济的规律,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2.2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

文化产业的重要核心在于“原创”,然而,文化产品主要是通过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复制而生产出来的。也就是说,把一个产品经过重新编码以后作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再现。所以,文化产品的复制是把文化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编码的方式,还有就是复制文化内容的载体[2]。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指的是在原产品的基础上所复制产品的无差异性和逼真性,文化产业是在复制现代文化产业,它是随着复制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不断的崛起的。

2.3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

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生产、意识形态这两种双重属性,它主要指的是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是文化产业的起点。文化产业通过提供音像、知识信息、艺术、文字等知识来让取得人们的精神满足,它是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特殊产品,有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针对文化产业要将其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去考虑,要以企业的盈利为主要目标。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是不矛盾的,产业内的经济属性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而外部的社会结构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2.4文化产业的原创性和知识性

知识作为文化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以及精神都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它是财富的直接来源。在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当中,对内容的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文化产业的知识性体现在新观念、新思想以及新方法上的整合,因此没有一个产业和文化产业一样具有依赖性。

3发展文化产业要从实际出发

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就要从实际角度出发,把握特色优势,量身定做符合自己文化发展的对策与思路。近些年来,全国各个地区都在不断的探索特色道路,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内在的拓展空间和创造力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良好发展和生存。于此同时在不断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同时,还要不断的结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要求来具体的把握产业的特色优势。因为,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文化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的资源财富,想要在现代市场的技术制作和需求背景下完成文化产业就要就行资源配置,使资源有效的转化成为产业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资本、人才以及科技、信息的需求和市场需求水平的能力都展现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因此,优化配置、开发文化资源是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发展的重点在于,坚持各种基本准则,充分对市场这个巨大杠杆加以利用。并且以商场为导向来提供文化产品和生产文化产品以及服务,使文化产品成为企业的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的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以不变应万变。然而,拥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服务和产品未能得到良好的业绩主要在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有效培育市场和拓展市场关键要把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良好的进行把握,和本地的文化资源进行结合,找到发展的突破口。然而,在这基础上想要拓展市场还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眼于外来客人的需求,对外来客人要做到尽量满足消费需求;

二、对于本地居民的需求,对能够使本地居民满足的产品要大力的开发;

三、快速的造就能够引起品牌效应的产品;

四、选择切入点和重点,拓展外部市场。此外,在进行市场拓展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优化特色文化资源,获得稳步、快速的动力。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要做到足够的规范化。相关部门和立法机构要尽快的制定出完善的政策和法律法规[3]。对文化行政部门的各类活动要进行规范,引导企业合法进行经营,在保障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自发自流开放的状态。此外,在进行市场管理、土地使用以及行政审批和融资等一些方面进行优惠措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文化产业的投资,以此来壮大文化产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实力。政策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到极致,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