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学较为成熟、完善的实验测量方法,研究人类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潜能等积极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普通人的积极力量,提倡以一种积极的观念重新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并在该过程中挖掘个体在现有条件下获得幸福感受的各种因素。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性的优点和价值,主张用积极的理念审视人的潜力与价值,使人的积极品质得到培养,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发,人格优势和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与终极关怀,它以关怀全人类的福祉为宗旨,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素,着眼于全体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核心,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目标
课程目标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建设的归宿。课程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具有规范作用,它指导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评价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能够时常体验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增进主观幸福感,获得幸福体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不仅仅是矫治心理缺陷、预防心理问题,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学生的各种外显和潜隐的积极体验,并在实践中扩展和深化这些积极体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能够学会以欣赏的态度对待生活,提升创造幸福的能力,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目标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应当达到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课程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促进知识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很多心理健康知识是浅显易懂的,关键是在学生现实生活中能否意识到,自觉转化为行动。只有心灵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发展,在于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尤其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悟,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以积极、生动、实用的内容为主体,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我们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识,都以怎样获得我们本性所不断追求的幸福为对象(自然的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也是关于人的幸福、发展、快乐、满意的科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谐(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价值指引下,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积极性。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为支柱内容,这就决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应该注重积极导向,应该更加注重大学生潜能的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课程内容选择中,要注重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将提升主观幸福感、塑造积极人格、创造积极环境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如设置“学会感恩”“塑造乐观人格”“积极的情绪管理”“爱与幸福指数”等专题,介绍和行为训练内容。
2.实用性。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大学生普遍认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以外,更希望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将那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优化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的内容都列入课程内容,如开设与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等内容的专题学习研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心理学注重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达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返璞归真。欧美国家的学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从由“让学生适应学校”到“让学校适应学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最有意义的教育”方向转变。以欧美国家的心理教育理念为借鉴,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喜闻乐见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体会主观自我对解读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养其主观幸福感、乐观、自尊、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群体,对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是阶段性、发展性的。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分层的教学活动,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大二学生的自我意识、大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恋爱、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创业等不同内容,开设有针对的辅导讲座。
三、以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作为学习气氛的重要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本身也是教学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体验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有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个人心路历程,并使他们在情感交融和思维激荡中产生强烈深刻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发展提高的课程目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课程。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改变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应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活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与行为训练,实现认识提高、反思建构、行为固化的统一。
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相对,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对有关知识、情感、意志的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生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心理现象、寻找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它虽然不直接传授理论知识,但是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载体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境界,引导学生认识现实、了解社会、融入现实社会活动中,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主动思考,扩展知识,提升现实生活经验,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身心和谐。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启发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互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内容都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采用以小组分享为主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画像、心理影片赏析、个案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励学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在感受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拟环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通过观察、参与、体验、反思等过程,在实践中得以体验,在体验中得以成长,在成长中得以提高。体验式教学以活动为载体,用生动鲜活的体验、体会、感想、启迪说话,抛弃了传统教学的苍白说教,通过团体咨询、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内省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提升教师的积极素质,创建积极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育主导者教师的素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环境因素,认为积极的环境对于增进大学生的主观体验、塑造积极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秉承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坚持以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是人类美德和优势的体现者和传承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有形和无形的强大影响力。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的积极素质,积极开发自身的美德和优势,善于调整心态,不断增进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事业快乐感与工作流畅感,直接对学生施加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围绕着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而展开的自我教育课程。为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师就要打破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固着,以积极地展开教学,钻研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泼生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个体的优势和力量感受生活,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
教师要以积极的、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每个学生都在成长、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的积极信念,充分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心理问题当做一个展现自我能力和挖掘潜在积极品质的机会,充分发挥潜能,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行为,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心灵对话的过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者、管理者,而是引导者、协助者、激励者,关心、接纳学生的精神世界,鼓励学生挖掘潜在的积极力量,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本原,也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健康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3(4).
[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高峰,汪明.对“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
[5]杨钦芬.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前沿,2006(1).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问题与建议
[作者简介]耿菲菲(198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方式。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存在着更多的来自学习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在成长成才路上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更显得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与每个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是紧密联系,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本应是受到学生关注和欢迎的。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课程教学总体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符;任课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过于单一;在考评制度上,仅仅是给个题目写篇小论文或者试卷形式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其应有的应用价值体现不出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离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使得学校把教育重点放在学生专业课的教学上,其他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则被放在次要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作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加之这些课程都是基于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开设的,所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仅限于达到预防心理问题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因此势必使上课教师把重点聚焦在“问题”上,教育学生怎么矫正心理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品质和情绪的培养。过于片面、消极的目标偏离了正面的教育导向,会使学生产生自我防御和排斥心理,从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基本都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主,另外加一些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可读性,不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而且纯理论的讲授会使课程变得枯燥、单调,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色和他们所关注问题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反而会使他们感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心理负担和学业压力,进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望而却步的学习态度。
(三)学时安排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较长的时间内遵循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品质类的教育课程。据了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学期课程,每学期的课时一般为16课时,部分是32课时,教学时间短,教学进度快,而且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上课时间多安排下午后几节课或者周六、周日,教师、学生的休息时间被占用,因此很容易造成教师与学生的反感情绪。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成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得到学分而学”的学科。
(四)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采用理论知识讲授的方式,缺乏师生互动,单方面的传授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多数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耐心,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了团体心理辅导,但是因为学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团体辅导室,团体课程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硬件设施的欠缺使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以培养积极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积极地品质和幸福体验为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以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教育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理解、尊重、积极关注学生,启发他们运用心理学知识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遇到的问题,理性地分析、处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2]。
(二)构建符合高职生特色的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来进行设置和编写,在保留内容的共性特征外,具有个性的特色。课程可以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必修课程以普及心理学知识为主,力求通俗易懂,减少心理学专业名词和专业理论的陈述,讲解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紧密联系起来[3]。在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基础上开设选修课程,如: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而且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与专业和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并且要针对不少高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惘,觉得自己的未来没有希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深入到各行各业内部,研究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行业或岗位心理,再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行业或岗位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三)合理安排课时,弥补课时数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足够且合理的课时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最好安排在周一到周五,这样老师和学生的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同时为了弥补课时数不足,高职院校可以开展讲座或者团体辅导,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身体会心理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对个体和团队的意义。让他们不仅在理性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感性上感受心理学知识的奥妙与乐趣。
(四)重视教学过程,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
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是强调教学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尝试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讲授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尝试如下教学方法:运用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PPT课件和网络技术、案例分析、心理剧、故事续写、自我白描、心理访谈、专题讲座、心里影视欣赏等[4]。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理论客观知识与主观感受、体验相结合,印象会更加深刻,而且能将这些理论用于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又比如:可以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将班级统一采取分组活动,每组选一个代表,老师给每个组员说明活动的规则,活动结束之后,大家一起分享活动后的收获,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向大家说明活动的目的、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活动体会到的感受在心理学上的解释和遇到相关问题该如何去解决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幸福感!
四、总结
我们要重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加深认识,进行相应的改革,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把心理健康教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解决诸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惑、情绪、情感困惑等问题。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9
大学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是他们一生的重大转折点。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面临着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学习方法、思想观念、人生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改变,心理将发生急剧的变化,稍有不慎,大学新生就会陷入心理困惑的泥潭,无法自拔。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乎其一生的生活质量,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也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对入学新生都曾做过心理普查等测试,并提出了新生心理问题的各方面表现。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在校大学生表现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而神经症、人格问题等是不同社会体制、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背景下的大学生都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荷妮曾提出“追求理想化自我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国内有研究认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适应能力高度相关,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提高。而产生休学以及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低年级适应不良的学生。有学者将此称为“新生综合症”。
结合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可以总结新生主要心理问题有:第一,强迫症状。如对任何事情不经反复确认不放心。第二,人际关系障碍。如总注意周围的人、在乎别人的视线等。第三,情绪性格问题。主要症状为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力、缺乏自信心、缺乏决断能力、情绪易被破坏、情绪起伏较大、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等。
在我国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新生此前较少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过多接收了强化的智力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防微杜渐,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工作:
1 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对学分和学时进行合理设置。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根本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危机预防知识。在后续的学期开设系列相关的选修课程,提高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系列相关的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应对、大学生自我规划、大学生人格发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挫折与危机处理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等。
根据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可以在每年9-10月或3-4月开展心理健康各方面主题教育活动,给大学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帮助他们顺利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顺利实现大学生“第一个过渡”。活动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5.25心理健康日活动、心理话剧展演活动等。活动内容强调要“抓落实、重实效”,以其安然度过心理危机高发期。
2 心理危机干预与人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分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于干预心理危机学生,而对大部分普通学生,缺少发展心理学的积极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采用分级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在开展新生入学资格审查时,对大学新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健康状况进行逐一摸底,结合心理普查数据,为各类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以及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心理危机预警学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校级、院(系)级、班级和宿舍的“四位一体”网络,明确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实施办法,建立心理危机一级和二级预警学生档案。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成员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朋辈心理互助。
3 师资建设与专业研究相结合,增强队伍的技能力量
要提高大学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氛围,建立统一协调并且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美好氛围。成立以主管校领导为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每个院(系)设置心理工作站,在各级学生会设立心理发展部,学生社团中设立相关协会,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普遍偏少,多数学校未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按照师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比1:3000-5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标准,也因此而无法开设各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鼓励获得相应资格的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加入教学队伍。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按时接受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提供专业设备和资料,如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系统和音像教学资料等;配备必须的教学场所,如个案咨询室、减压放松室、心理图书阅览区等;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进行更加深入专业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启先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7-238.
[2]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3](美)卡伦・荷妮著,陈收等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5.
篇4
论文关键词:自我意识;中职校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成分。中职校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此时的自我意识发展对他们正确的自我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确立和自我设计水平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职校生与普通高中生因为在学校环境、文化氛围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所以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中职校生和其他同年龄人一样,有着良好的品质,内心存在着积极力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致力于纠正他们的弱点和错误,更重要的是关注和发掘他们的长处和成功的经验,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他们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活,提高其信心和自尊,拥有快乐和幸福。
一、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概述
2010年6月~12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中职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0-D-079)课题组,担任中职生自我意识一章节调查问卷的制作和结果分析。自我意识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性别、年级、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等信息;第二部分包括有关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方面的问题共10题,回答以5级来分级(包括“是”、“基本是”、“说不清”、“基本不是”、“不是”)。2010年9月实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上海市12所中职校在校学生。发出问卷5980份,收回问卷5965份,有效卷为5915份。除书面问卷以外,还对部分被调查学生进行了访谈。统计工具为spss13.0,采用卡方检验。
二、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结果
以往许多关于中职校生自我意识的研究表明,很多中职校生在经历了升学上的挫折后,带着无奈的心态进入了中职学校,他们承受着更多的焦虑和紧张,自我意识模糊、自我评价低、自卑感、挫折感强,对未来的期望低。而此次调查的结果却一反以往的调查结果。
1.自我体验方面。①60%以上的中职校生体验到自我满意感和生活满意感;②近70%的中职校生认同自身的价值,在对未来希望的体验上,乐观倾向明显大于悲观倾向;③仅15%的学生自尊低下,20%的学生感觉自己很可怜。
2.自我评价方面。①40%的中职校生担心自己会失败;②60%的中职校生在自己想干的事情上相信自己的能力;③10%的中职校生自我价值的评价较低。
3.自我调节方面。60%的中职校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的奋斗目标。
三、对中职校生自我意识调查结果的思考
1.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用积极的心态解读学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塑造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也可以说,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乐观、自信、意志坚强、有责任感、诚信、尊重关爱他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只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真正将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2.大部分中职校生正健康地成长。从这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中职校生对自己满意,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对未来表示乐观。他们感受到自尊和自我价值,在完成自己想干的事情上自我效能感较高,表明中职校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笔者认为这个结果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职校开始努力践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打造师生关系和谐,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校园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中职校生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得到了积极的体验。青少年自尊心的确立对自我体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尊心作为个体人格结构中自我概念的核心,与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肯定有关。当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贬低、忽视和拒绝时,他就会形成较低的自尊;反之,当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赞扬、欣赏、重视和接纳时,他就会形成较高的自尊。转贴于 笔者认为近年来中职校注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注重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职学校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相对比较缓和,大多数的老师对待学生以鼓励为主,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许多学生在初中时期长期得不到重视,进入职业学校后,通过教师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拾了信心。(2)注重形成积极全面的评价体系,在中职校,学业不是单一衡量学生的标志,学生其他各方面的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学生会领导下的学生干部,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才艺表演、“星光大赛”技能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发挥出了除了学业以外的各种智能,让他们体验到了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渐渐地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高的期待。(3)注重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近年来,中职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致力构建一个讲求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这样的文明校园显示出的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风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科学的人文精神、正确的舆论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
篇5
1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来了相应的威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引导,为大学生构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除此之外,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是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多数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但是只是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但是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许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相关问题,怕同学或者老师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除此之外,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相应的工作方法,总是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咨询,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专业,根基不牢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作为支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不够专业,根基不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应的问题,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引导,也缺乏研究检测的手段和固定时间的保证。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到位,这就给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导。
2.3 人际交往复杂化
现今,大学生由于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希望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他们又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使得他们常常会陷入交往的误区。因此,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出现自卑和缺乏自信的状况,他们不愿意与人相处,常常独来独往,做事情的时候也是畏首畏尾,时间一久就会使得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有些学生对外人有很强的戒备心,不敢与人相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2.4 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的开设较少,并且教育部门也没有在这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没有办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辅导。在我国,心理辅导的教师只需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的技巧,并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就足够了,但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还是由一些德育的教师来兼任的,他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论还不够精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5 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不力
在许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不够广阔,一些高校没有设立相应的实体平台,只是通过网站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不常上网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往往会存在网页上的文章较为陈旧,网页上的内容更新较慢,许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的,这就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一些网站上的内容较为凌乱,没有针对性,这就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相应的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观念是人们开展行为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认识,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落后的观念,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高校的教学中,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
3.2 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许多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够健康的问题,他们很难客观的去评价自己,但是设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坦然的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来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自己,具备情绪调控和心理保健的能力,从根本上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完善自身的心理缺陷。
3.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专兼职队伍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教师的专业化,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并且把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计划加入到高校整个的工作范围中。要重视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业务指导,能使教师做到执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他们专业化的水平,从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注重加强对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将团体辅导等技术灵活运用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与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克服了学校或学院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园区、班级、社团等活动 中,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等,成为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3.4 建立监督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够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要确保整个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质保量,应该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能力,要做好评估检查工作,把评估检查工作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总体评估中。学校在心理健康评估体系的建立中,不能够只是局限在教师的能力和硬件设施的完善上面,而应该更加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状况上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高校要能够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心理评估能力,把评估所得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报告,并且反馈给学校和学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提高。
3.5 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现今,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都是附属于教育行政的机构,并且一些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不够规范。因此,高校应该规范管理,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有效的规划和组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还可以使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要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1,(5).
[3]魏鹏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7,(27).
[4]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大力推进,要改进以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认识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大学阶段,大学生是一类群体,这类群体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竞争以及诱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特别是2016年开学后高校里接二连三的出现杀人、自杀、暴力冲突等行为极端事件,媒体、大众将问题指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并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2.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够
近些年来,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由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达成共识,让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缺乏导向性及科学性等。一些高校在投入经营上,拿出的时间、精力较少,缺少实质性的投入和建设,使得这项工作没有组织领导保障,有严重的形式化。
2.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规模有待扩大,管理有待规范
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仅仅浮于表面,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导致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地位得不到肯定,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专业突破,工作量与薪资不成等比,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般由兼职老师担任,辅导员、院领导很多时候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无论从工作重心、人手配备、专业领域上都很难普及和深入,更多地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心理咨询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方法可能因为专业水平不够而欠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都有可能为将来的突发事件埋下祸根。
2.3心理健康教育手法单一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知识教育混为一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法普遍是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以课堂的方式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过于片面,还与实践脱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考核脱离实际,空谈互动性、实践性。老师在实际的心理解惑中手段单一,方法落后,不懂得运用心理专业知识来给学生辅导和解答,一味的苦口婆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创新
3.1相关部门加大重视力度,从各方面着手改善
教育主管部门在观念层面上要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政策引导、资源分享等方面发挥起重要作用。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安排,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让教学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让教育与辅导、咨询与互助、课内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
3.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高校教师想要让自己成为引导者,如果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工作并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
3.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办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的方式进行,仅仅靠相对片面的一门课远远解决不了当前学生不断增多的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在心理咨询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在心理教育工作的水平上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展新渠道。在教学上,一方面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拿实际案例来佐证,提高理论真实感,在实习、专业实践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抗打击能力训练、自我认识训练等等。另一方面可以教学多元化,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来让教学的生动性得到提升。在资源上,可以借助学校各方面的条件优势,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动员社会以及学校的力量,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消除消极因素,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荣雪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
篇7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思想消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目前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教育目的应遵循心理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和提高心理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是以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将大学生作为潜在的心理问题对象,将重点放在“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上并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出发点,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和弱点。在这种消极思想指导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上以治疗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在实际课堂教学则以矫正和诊断心理为重点。这种思想消极的课程体系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天局限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应发挥的教育功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方面,不利于充分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
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欠合理
目前,受“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等障碍性心理健康问题。在此教育理念影响下,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以病理性心理和消极性心理为主,即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相关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预防和矫正方法。心理教育导向和教学实践,无形之中使绝大部分大学生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片面理解为心理问题,误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课程体系过于关注缺陷和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发展潜能,不利于大学生拓展心理素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也反过来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缺乏完备的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应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不同心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互补、教育功能各异、教学方式灵活,教学覆盖范围和课程时间安排协调统一,从而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目前各个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较为分散,各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复,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此外,有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连贯性,过于随意,没有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不同个性大学生实际心理的教育需求。更有部分教师只凭自己的兴趣开课,没有考虑其开设的课程是否有利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㈣心理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由德育工作者和思政辅导员承担,而这些教师很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经过心理学的严格训练,没有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甚至有些心理教师本身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缺陷,没有办法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涵,导致有些心理教师只能采用灌输式手段授课,心理课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谈起。不少心理教师凭着自己的感性认识照搬课本理论知识来处理大学生碰到的心理问题,随便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扣帽子,视之为洪水猛兽,并利用一些强制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来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教师素养欠缺导致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可能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再次伤害和扭曲。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高等教育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加上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导致高校大学生群体容易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必须重点关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的预防和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挖掘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心理问题为焦点的消极心理学的有效补充和理论升华,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当中去,有助于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回归到以人性为本的教育目标上,确立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综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相互统一,心理学教师把大学生化为具备发展潜力的个体,挖掘和培养大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潜质,有效提高大学生发展积极心理的专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完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并且完善和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
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的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存在心理适应困难、心理行为失调的特殊个体,其关注的对象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学生。而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则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却没有机会认识自身内在潜能进而发展自信的积极人格品质。积极人格品质可以将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有效激发,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潜力,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现实问题。要认识和发展大学生个体内在积极潜能,使之形成一种日常行为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以有效充当这一途径。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理念有助于改变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对传统心理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从根本上重视和巩固大学生心理的积极特质,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问题”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以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中心和归宿,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积极态度来对待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学会挖掘自身潜力,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幸福体验,从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教育目标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
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实际需求,科学选择和当代大学生最为贴近的相关心理主题,从积极的维度入手介绍和解释这些心理学问题,一般应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高校心理健康必修课以普及和传授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在校大学生主动认识和发现自己的潜在积极品质(如友善、勇敢、智慧、毅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即传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最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必修课侧重教授幸福的内容和技巧,但积极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独立的积极心理课程。积极教育可以渗透在大部分的心理素质培养选修课程中,心理选修课应坚持多元化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同特点和不同兴趣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供大学生自主选择。不同选修课的主题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不应求大求全,而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重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始终强调心理学家应该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它的基础方法和理论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来研究,充分发现个体的内在潜能从而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积极向上地应付日常问题。传统心理教育课程的内容较少生活化而更具理论色彩,因此要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就必须选取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内容”来组织心理教学,避免过多采用“消极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应将心理学理论和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引导高校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心理学意义进行讲解和探讨,提高大学生解决社会生活事件的能力与技巧。在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关注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发现和培养,遵循大学生主动体验的原则,从而使大学生通过积极领会和体悟进而自主构建自身完善的心理系统。此外,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随课程教学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对象做出相对应的调整和更换,使课程教学内容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调整之中,这样才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心理探索空间,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生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㈣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体系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样做不但可以让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而且还可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够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团结协作,不断丰富教育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当下高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探究教育规律,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2.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工作。不少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也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学会适时调整心态,与人和谐相处、健康发展。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是以诊治为主。而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侧重于教育发展性,以全部大学生为对象,给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心理问题,是以防治结合为主。纵观当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结合为主的教育形式更加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困难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当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际上,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三种。第一,医学理念。医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心理疾病特点为主,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他们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二,教育理念。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焦虑表现,使之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第三,教育综合理念。该理念将社会、教育和医学有机统一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多样化选择,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因而高校要认真研究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据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1.科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关注个别学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解决他们的人生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所以,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纠正高校过去那种枯燥说教的心理教育方式,让高校能够通过更加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来解决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会保持健康心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充裕的课程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软硬件设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信息化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咨询服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要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况时,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收获、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高校还应该以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做义工、进福利院、做宣传等等。
3.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实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趋势。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因而单调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孤立进行,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家庭、社会等等)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用交流、咨询等方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问题,教会他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高校要改变以往那种等大学生上门咨询心理问题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利用校园网、公开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篇9
二十世纪末,心理学研究领域逐渐出现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研究人们心理问题的同时,相关人员更加注重对人们的美德、力量等积极方面的研究。高校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更加注重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这对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策略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米豆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委员 工作机制
[作者简介]孔志光(1974- ),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晶(1984- ),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舟山 31602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1-02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有条件的高校先后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以讲座、报告、选修课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内容、工作原则、途径与方法,以及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革新。经过近10年的探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逐步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形成了积极性和发展性的共识。由起初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以及全面的成长和发展等。
2.心理教育课程的普及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工作是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随着教育部相关文件的颁布,各高校开始有目的地开设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关于大学生成长话题为延伸,辅以系列专题讲座的课程体系。
3.心理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心理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最为典型的心理教育活动是各高校举办的“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周(月),每年的5~6月,各高校都会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沙龙讲座”“校园心理剧”“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领悟,从而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始的。本着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高校面向学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并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发展较慢。进入21世纪后,高校的心理咨询,无论是机构设置、条件配置,还是人员落实与培训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地改善。
5.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机制。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而由心理危机问题导致的恶性伤人或自伤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6月马加爵事件无论给学生本人、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重大损失,带来了严重危害。此事件后,为有效防止此类恶性事件发生,许多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二、建设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的背景及意义
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助和互助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宣[2005]231号)要求高校建构起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所以,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它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校、学院(系)层面向班级的深入,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多级工作网络。
班级心理委员(简称“心理委员”)是指专门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成员。在三级工作网络中,班级心理委员是最基层的一支工作队伍,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心理委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与同学们有着相仿的年龄,相近的价值观,且没有代沟,容易沟通。这使得心理委员能更好地向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反映同学中的有关心理问题,协助学校和老师共同帮助同学预防与应对心理问题,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班级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三、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
当前,国内高校对心理委员职责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但多数高校还是相对一致。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委员是宣传员。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让大家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更加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更有效提高心理保健的意识与能力。
2.心理委员是组织者。心理委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 上一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
- 下一篇:文化产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