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结构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结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结构

篇1

关键词: 课堂结构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教学

许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感到非常不适应,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化学学习也不例外,就连一些初中时化学成绩佼佼者,也感到无所适从。我是一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经历了课改前、课改后,从事过初中、高中、职业中学化学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认真的思考,以及与教师的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意见,供同仁参考。

一、造成高中新生化学学习不适应的原因

1.与初高中化学教材体系编排有关。

课改后,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课程完成了从原来的“为少数人的化学”到“为全体学生的化学”的转变,从课堂的价值取向看,强调化学课程“工具论”意义上的价值;课程内容注重实际,强调公民的基础知识,学习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基础科学知识,关注科学的解释及其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注重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知其然”。而现行高中化学教学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能力的教学,与初中相比,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许多知识点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元素周期率”等抽象程度高,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化学困难的重要原因。

2.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因此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只作常识性介绍,选学部分则没有讲述,造成学生知识缺陷;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的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延伸等问题,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气氛不活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都是高一新生感到学习化学困难的重要因素。

3.与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水平有关。

初高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一新生因环境、课程、师生等方面因素,心理发生了变化。高一学生在初中时较为活泼,表现欲强,表现机会也多,学习热情容易被激发,所以刚进入高中时,充满了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然而进入高中后才发现,强手如云,竞争对手多,竞争气氛浓,加上课程增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使他们感到不适应。

二、优化课堂结构,抓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1.及时复习,帮助高一新生构建化学概念是衔接教学的前提。

高一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化学特点及其知识体系,在高一新课教学之前,安排几课时,对初中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梳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难答题的知识,要重点解析,但呈现的角度和方向应尽可能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直接联系,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初中不少知识仍是高中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做好衔接工作。总之,利用新课前的复习,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学生适应新环境、新要求,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衔接教学的关键。

高一化学教师在新课教学中,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要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如开展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高讨论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投影、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如采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分组教学等模式,恰当运用,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时转变学习策略,各方面做好精心准备。其次要把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融会贯通,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应用等。高中化学教程设有“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编排和要求上侧重了趣味性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最后要优化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养成预习习惯。预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准备,就是学生要在教师讲解新课前,有计划地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的初步了解,这样上课就有备而来,带着重点、难点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4.高中化学教学中注重渗透性衔接教学。

初高中教材体系在结构和编排上有差异。初中化学以物质分类为主干,各物质的横向联系较少,理论知识不系统,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还反应、化学反应速率等为主干,在教学中由初中化学的知识“点”开始,重视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由知识“点”出发而发展形成一个知识“面”,并注重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因此,在化学高中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补充初中涉及不深而在高中常常出现的知识点等。按教学顺序,在每一章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如对高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必须先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类型,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总结氧—还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氧—还反应的外在表象,进一步深入到氧—还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或偏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对于各种元素和原子团的常见化合价并不熟悉,应先对初中化学进行复习,使学生对原子、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的实质、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有较深层次的认识。然后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使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这样一个知识网的形成过程,既巩固了初中化学知识,又使学生对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完整的理解。

总之,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巩固初中化学知识又是学好高一化学的必备条件,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做好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应该引起所有中学化学教师的足够重视,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推广和应用。

篇2

关键词:认知结构同化论 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

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领域内的观点的内容和组织。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指接纳、吸收、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认知结构同化论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运用同化理念建立的知识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用来“固定”或“归属”新知识的过程;是新知识在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或“类属”的过程。这里,新旧知识产生同化的关键是:要在新旧知识间找到适当的同化点;要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因而,新旧知识发生同化的条件是:第一,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第二,新旧知识之间必须具有逻辑意义;第三,学习者有同化新知识的内驱力,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后,已具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并且初三化学知识到高一化学必修知识之间、化学必修知识与选修知识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逻辑意义,所以具备了运用认知结构同化论的第一和第二个条件。有了第一和第二个条件,表明新旧知识的同化具有可能性;但同化不能自动实现,还必须加上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并辨明二者异同的努力。由此可见,知识学习的重要保证是:让学生同化的内驱力处于激活状态。教师在授课中须调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如运用探索性实验,组织学生研究解决实际生活里的化学问题;使学生能自主地、成功地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异同的理解,使其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常处于待用状态,一经需要,便可提取使用,完成知识的同化。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认知结构同化论是完全可行的。

三、认知结构同化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上位学习,升级知识。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原理的水平低于要学习的新概念、原理时,便形成上位学习。显然,上位学习是以原有概念、原理为基础,去理解、接受新概念、原理,并将原有概念、原理纳入新概念、原理之中,使原有概念、原理“升级”,进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水平也相应提高。

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中,学生有了同化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基础:初三化学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通过讨论揭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缺陷,激发学生主动地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以及相关原理,用其来分析、探索、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直至最后接受、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将原有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纳入新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之中,从而最终完成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到氧化还原反应的上位学习。这一上位学习不仅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升级”为氧化还原反应,还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本身从较低水平“升级”到较高水平。

其它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从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和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到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到选修5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学习。

(二)下位学习,扩充知识。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原理的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概念、原理时,便形成下位学习。当然,下位学习不是将原有的高水平概念、原理“降级”,而是对原有概念、原理的充实。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以原有概念、原理为基础包摄、概括新概念、原理;而新概念、原理又是对原有概念、原理的进一步证实或说明,使原有概念、原理得到新的扩展,并更加准确。

在选修4第四章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本章第一节《原电池》的学习,有了同化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认知结构基础,且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与原电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学生刚刚掌握原电池,便遇到这样的新知识,于是产生了“小试牛刀”的强烈冲动,下位学习便自然发生、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原电池中有关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正负极的电极反应、负极反应速率的改变等知识为基础,分析推断出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理以及防护方法等知识,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原理与防护方法又一次证明了原电池知识的正确性。下位学习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扩充为更充实的新认知结构。

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到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学习则又是另一下位学习的例子。

(三)并列结合学习,形成系统知识。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当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原理的水平和要学习的新概念、原理既没有从属关系,又没有总括关系时,它们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便被称为并列结合学习。通过并列结合学习,学习者原有概念、原理同新概念、原理并列形成一个更完整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学习者对这个系统中新旧概念和原理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并使用这个新形成的知识系统多角度地去分析、理解以后要学习的新概念、原理。

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的知识中,学生认知结构中有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它与物质的量浓度都可表示溶液的组成,只不过它们之间没有从属和总括的关系。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调动了学生同化学习的内驱力后,学生进入并列结合学习中,理解、建立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并使之与溶质质量分数形成一个描述溶液组成的知识系统。学生对这个系统中的新旧概念又会产生更深入的认识:物质的量浓度将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联系到一起,而溶质质量分数将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联系到一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可使用这一系统知识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溶液的组成。并列结合学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体系化。

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过程也是并列结合学习过程。

篇3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化学;晶体结构与性质;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64-02

问题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就是以课堂为教学的主轴,借助相关的教学材料,通过良好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展开别具生面的教学活动。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中,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关于“晶体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方面的教学,老师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一方面要结合教材来为学生设定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全面考量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出合理的引导,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师实践问题教学方法的内容,本文通过对设问策略和实际的教学途径展开探讨,希望能为老师以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设问策略

1. 设问角度要新颖

对于一门教学科目而言, 学习兴趣始终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所以,老师在进行问题创设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点上进行问题的切入。关于问题的设计,还要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对于一些热点、关注焦点、兴奋点等来进行合理的把握,让学生在思维上具备一定的动力,这样才能和老师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既能有感而发,又能有话可说。而对于那些答案较为浅显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对问题作出适当的变形和延伸,正确做到浅中求新,这样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 设问难度要适中

在进行设问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这就需要老师对于设问的难度有所掌握了,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还要对问题进行详细的甄别,让学生借助回答能够有所提升的同时,还不至于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了解“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的内容时,可能学生对于那一系列概念并不能进行详细的背诵,那么老师不妨在黑板上绘制出几个相关的数量计算习题来,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话来对计算方法进行概括,这样也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3. 设问层次要清晰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上,老师对于提问的方法,要具备一定的层次性,不能将设计出的问题内容一下子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不适合老师教学策略的深入,清晰的提问层次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渗透,也能够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兼顾,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当然,把握问题教学的层次性时,老师要立足于教材,在内容的关键点、疑难点上多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问题的深度,围绕教学重点,逐项进行突破。

4. 设问计划要明确

在对教学任务进行安排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内容,老师要在事先进行一定的预想,在这个基础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引入,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也可以利用问题链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例如,在对几种典型晶体的性质进行比较时,老师可以先对这几项物质存在的化学键进行比较,同时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老师再顺势将物质类比的内容引入进来,帮助学生在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如果学生的回答出现错误的话,那么老师不妨从“构成晶体的微粒”方面入手,展开进一步的指引。具有明确的提问计划,可以帮助老师将课程的开展变得有条不紊。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途径

1. 结合教材来创设问题

教材是老师展开教学的保障,同时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进行问题创设的时候,老师要把握住教材上的关键点,体现出学生自主性和持续性的学习特点,从教材中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在学习“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对“离子键的形成”“晶格能的应用”以及“原子晶体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关系”展开探究,深化学习内容,同时结合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用金属键的理论来对一些金属的性质进行解释。同时,在实施问题教学法对化学知识进行教授的时候,老师要弱化自身的主导地位,对于学生在问题教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帮助。问题教学的思想,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老师要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完善学生的学习过程。

2. 利用电教来创设问题

在化学内容的学习中,老师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进行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在对一些知识进行讲授的时候,借助一些电教手段,这一点,在问题教学法中同佑行А5缃淌侄慰梢园镏学生对于那些更为微观的细节进行观察,让学生在被提问的过程中建立更为形象的认识。例如,在了解“原子晶体”的内容时,老师不妨利用投影技术和互联网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较为有名的钻石图片,像《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并借助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对钻石的一些特性、用途进行了解。之后,老师可以针对学习过程展开详细的提问,像“为什么金刚石的熔点那么高,并且具有相当大的硬度?”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再放映一张金刚石的结构图,帮助学生从结构的方面进行回答,同时老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回答收集到电教资料中,便于学生在后期进行全面的掌握。

3. 联系生活来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将理论知识孤立地讲述出来,老师不妨利用一些生活化的内容来进行问题的创设,帮助学生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结合到一处,利用问题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无处不在,老师要利用问题引入,帮助学生对身边的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够摆脱一定的局限性,加深理解程度。例如,老师在教学中,不妨拿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内容来进行举例,像“食盐晶体”“雪花晶体”“食糖晶体”,以及“单质硫”等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辅助讲解。同时,还可以列举出一些大家常见的内容,像“玻璃砖”“雪花”“食盐”等,来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并且利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晶体和非晶体的性质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借助生活实例展开探究,加深自己的学习印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利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深入学习,全面掌握。素质教育的深入,在课堂上凸显出了学生的重要性。利用问题导学,一方面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化老师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课堂环境。对于“晶体结构和性质”的教学内容而言,问题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理论要点。同时,将其与实际内容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将一些微观的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完善高效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林瑜.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以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晶体”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78-80.

[2] 张晓霞.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研),2011,(6):7.

篇4

关键词:衔接;化学语言重构;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4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13年江苏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束,反思多月走过艰辛,离子反应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好像两座大山横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面前。学生普遍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繁、乱、杂、难”,教师罗列化学反应事实,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方程式,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忘的所剩无几;基本的独立、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形成,更不用说通过学习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仅是一些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层次相对较低,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如此困惑?

二、原因分析

1. 教材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结构编排上,都存在着种种先天不足

(1)初中教材规律的隐性呈现

左图[1]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仅隐含了酸与碱的电离,隐含了复分解反应“交换”的内涵,还隐藏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对中学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很难挖掘得全面。

(2)初中教材某种缺陷

教材中只涉及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1]等碱,却没有介绍高中教学中需要的“氢氧化钡”,而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却是离子反应概念建立的最佳实例。

(3)高中教材的某些内容因为初中教材的删减而突然出现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在初中课本已经不出现了,人教版《化学1》 P59页突然出现“FeO、Fe2O3是碱性氧化物[2]”;P58页也出现“氧化铝难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与强碱。它溶于强碱时,生成物是偏铝酸盐和水。因此,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2]。由于氯化钠固体是否导电实验的缺失,氯化钠晶体中阴阳离子紧密结合便失去了必要的基础,也就无法运用微观离子图解释电离(见下图[2])。

显然,教材在结构编排上存在先天不足,个别内容脱离学生认知基础;从而导致思维不畅,可从宏观到微观恰是学生的认知“死穴”,教材以氯化钠的紧密堆积做电离起点,教学时总觉得学生了解的少了点什么。知识是环环相扣,缺少必要的铺垫,离子反应就少必要的理解环境,衔接是“必需”的。

2. “初中”与“高中”衔接的“省略”或“错位”

教学衔接的“省略”或“错位”的原因有:第一,教高一的教师一开学就要准备分组实验,工作很忙,即使衔接,衔接的主要方向也是实验;第二,很多教师用“课时少”做借口,无暇顾及衔接问题;第三,缺乏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内容的本质理解,生怕“自找麻烦”。 离子反应及元素化合物教学便缺少必要的理论与规律支撑。

三、问题解决

进入高中,学生心态轻松了,高中的化学学习才能比较轻松,因而第一次课是新的起点,起点必须低。在分析初高中化学的异同、学习方法区别后,重点针对初中化学缺失进行衔接。笔者以元素符号为引子,进行面对面的衔接,实现化学语言的重构。

1. 挖掘初高中衔接点,实现由元素到化合物到反应的衔接

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知道什么,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帮助学生重构化学语言体系不仅影响成绩,而且关乎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由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做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发展,所以开学第一节课除了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外,笔者首先由元素符号开始复习。教学宜采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策略。具体过程可大致设计为:

(1)化学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即元素符号,你能写出1-20号元素的符号吗?还有常见的锰、铁、铜、锌、银、钡呢?水的化学式是什么,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很快回答出H2O。

(2)分析为什么水分子式写成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引导认识其分子中氧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化合价可以帮助正确书写化学式。回顾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引导学生写出某化合物中若只有碳和氯两种元素,其中碳为+4价、氯为-1价,写出化学式,并说出命名。展示四氯化碳,演示溶于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四氯化碳是无色密度比水大与水互不相溶的液体(为分液做准备)

(3)请你写出下列两组物质的化学式:Ⅰ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铝,Ⅱ在下列化合物中Si的化合价为+4,请写出氧化物、硅酸、硅酸钠的化学式。

(4)边提问便写出:NaOH+HCl[=]NaCl+H2O,引导学生分析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演示NaCl固体导电实验,引出NaCl固体离子间作用力强紧密堆积;演示NaCl溶液导电实验,引出NaCl在H2O的作用下解离成Na+和Cl-即电离;NaOH类似电离出Na+和OH-,HCl在H2O的作用下电离出H+和Cl-;反应的结果即一种化合物的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这样教学时不仅遵循结论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形成复分解反发生条件

(5)在此基础引导学生形成基本反应规律即:

① 酸+碱 盐+水 ;② 酸+盐 新酸+新盐;③碱+盐 新碱+新盐 ;④ 盐+盐 新盐+新盐;⑤酸性氧化物+碱 盐 + 水;⑥碱性氧化物+酸 盐 + 水;⑦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⑧ 酸性氧化物+水酸(个别不反应);⑨碱性氧化物+水碱 (难溶不反应)。

2. 以复分解反应为起点,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语言(反应)体系

(1)在细节处理上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反应体系

如以NaOH+HCl[=]NaCl+H2O 为例,引导学生形成复分解反应规律即:OH-与另一种化合物的H+结合,即两种同性离子(如钠离子与氢离子)交换位置。然后通过练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对比CaO+HCl和Ca(OH)2+HCl得到CaO碱性氧化物,进而形成碱性氧化物定义;分析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引导学生形成酸的通性,纵向分析得金属转化线。思维导图如下:

(2)在教学设计时利用思维导图,理清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化学反应的基础(除氧化还原反应),构建化学语言体系

学生对离子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感到内容多,重难点多,虽然有很多方面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理念的落后,教学策略的不当。从化学语言重构的角度进行衔接教学,收到较好效果,但教学细节的处理仍需要继续提炼。抓住反应的本质(复分解反应的交换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价升降等),让化学课堂教学回归简约,引导学生有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思维认知结构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课堂结构;环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07-01

数学学科的学习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对于高中数学学科而言,如何帮助学生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高中教师的责任。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课堂上做文章。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的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着深刻的体会,在此表述,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重视观念跟新,紧跟时代步伐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改革,作为教师要重视观念跟新,紧跟时展步伐。其实,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新时期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主要表现为: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数学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过程,更不是教师将教学设计机械地付诸实践的控制过程。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及灌输式教育很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

因此,新时期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跟新教学方法,才能紧跟时代潮流,并加大对于课堂教学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学家曾研究过,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记忆力可以提高平时的两到三倍,这就从侧面表达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的重要性。而对于和谐、民主教学环境的构建,作为教师要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像学生一样共同探讨数学知识,一同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应该融入学生,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这点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加的努力,如果做到这点,我相信大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环境构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切记不能忽视,相反要更加重视,营造良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传授,真正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又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其实,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有应对不同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领悟程度,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都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对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能力。

四、合理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重视预习。

预习能使学生熟悉所要讲的内容,掌握所要讲授的要点;能让学生找到难点、找到疑惑;能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搞好预习?教师要坚持常抓不懈,凡布置的预习提纲,应做到有布置有检查,下一节课时,必须挤出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若学生预习充分,学生在听课中会配合得密切,主动求学。教师在抽查中会发现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多少,老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有机点拨、查漏补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教学,有利于落实“双基”教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巧妙设疑。例如:实验室制取CO2时,能否用稀硫酸代稀盐酸呢?这道题,可先给学生预习,教师然后演示对比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将石灰石分别与稀硫酸进行反应,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差异,并思考为什么?实验后,学生从中发现,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能不断产生大量气泡,而与稀硫酸反应时,开始有气泡产生,之后逐渐减少,最后几乎没有气泡产生。从反应方程式可知,两者都有CO2产生。为何后者随着反应进行,几乎不见气泡呢?教师应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云开雾散,倍添兴趣,学生在方程式上会寻得答案。通过对比,产物H2O、CO2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前者CaCl2,后者是CaSO4,这是关键原因。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这是由于CaCl2易溶于水,而CaSO4微溶于水,产生的CaSO4附在石灰石表面,阻碍了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越积越多,最后几乎不能发生反应。实验最终结论: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重视预习,学生先思考、后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减少走弯路,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二、精心设疑

设疑是要求教师巧妙设计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生多思考、多辨证、多问为什么?因为学科知识是系统而连贯的。如果其中某一环节未弄懂,掉了链,就很难衔接,很难把主旨提炼出来。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设疑呢?途径很多。主要有:①依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考试说明等途径进行设疑。②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提出问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在探究前设疑,也可以在实验后提问。③通过实验探究直观手段引出问题,例如:讲授“溶液”时,分别把NaCl、植物油、泥沙、FeCl3分别放入试管内,加入定量的水摇动,静止后,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征?④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训练巩固旧知识,联系新知识时,也可以设计问题。例如:讲复分解反应类型时,可从复习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的类型入手设疑,复分解反应类型与前三种有什么本质区别?溶液中的微粒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精心设疑,教师要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应注意问题的导向性、针对性,做到难易适度,巧而生趣,准而能思,学有所得,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设疑的最佳教学效果。

三、善于精讲

精讲是教学语言讲得精确、精练、精彩。所谓精确是指所讲的内容要准确无误,主次分明,具有严谨的逻辑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谓精练是指紧扣教材的关键讲,学生能自学解决的少讲,甚至不讲,要针对学生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难点、疑点讲,也就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画龙点睛,切中要害。如:对于学生已熟悉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在教学中几乎不讲或简言带过,重点讲解学生按现有知识和水平难以理解掌握的化学性质。所谓精彩是指教师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清晰生动,富有启迪。

精讲是按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因地制宜,不是少讲就等于精讲,对那些不着边际的东西,那些与中心、与重点无关紧要的东西就要摒弃。因此,教师精讲时,用语尽量做到吐词清晰,抑扬顿挫,以各种生动的姿势助说话,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对应分析、启发讨论或问答式等的讲授方法,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和满堂灌”,课常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思维的轻风和教师的讲解的细雨融为一体,风雨同舟。这才是善于精讲的绝招。

四、合理练习

练习有两种:一是课堂练习,一是课外练习。练习这一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因为学生练习是反馈教师课堂教学好坏的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对知识加深和巩固的目的。

设计课堂练习应注意如下几点:①设计的习题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在解决这一类型题时可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此外,题目的概念性要强,才能达到一题多变、启迪思维的效果;②设计的习题要有针对性。习题一定要紧扣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要针对知识体系的重点、难点;③设计的习题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从而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只有课堂练习还不够深度与广度,课后还应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的练习题。通过课后练习,达到提高综合解题的能力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大胆创新

创新是上述四个环节教学的升华。陶行之说“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智慧的火花,创新是财富的锦旗,课堂教学的出路就要大胆创新。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选择习题时,不仅要紧扣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区分层次和梯度,以兼顾全体学生。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大问题的灵活度和难度,可以引导学生广开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例如:在除杂质题中有这样一题,除去KCl含有少量的K2CO3杂质,按照常规方法都选择BaCl2将K2CO3转化成BaCO3过滤,有个同学不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加BaCl2,CO32-虽除去了,可Ba2+不好除。这样又引进新的杂质,他采取的方法是先加HCl;K2CO3+2HCl=2KCl+H2O+CO2,当没有气体产生时证明CO32-已除尽,然后加入KOH调PH值至中性,此法虽然复杂一些,但他毕竟动了脑筋,解题思路宽,知识用得活,解法与众不同,实属有创新。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提供的不同解法要加以肯定,并告诉他们还要善于从多种解法中找出最佳方法,认真培养和大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满色春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优化课堂的教法千姿百态。实践佐证,重视预习,精心设疑,善于精讲,合理练习和大胆创新这五环节教法亮丽了初中化学课堂,浓厚了学生激情,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打造了高效教学的品牌。

篇7

关键词:实验环节;即兴实验;动手实验

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步形成化学体系、构建化学学科第一印象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都对化学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化学课堂的高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需要从实验教学环节激发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化学课堂中。

一、设置课堂即兴实验,鼓励学生大胆设问

在化学课堂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化学实验。如何利用化学小实验,让学生提起兴趣、主动参与,并从参与中学到知识,是化学教师应当着力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中的一小部分放到课堂中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将手帕剪成两部分,首先将一部分放在酒精灯上引燃,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手帕能够燃烧。然后教师可以设问,那么如果用酒精将手帕浸湿后,手帕会燃烧吗?这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开始进行讨论。之后,教师可以将浸湿的手帕引燃,然而学生会发现酒精燃烧了,但是手帕完好无损。学生在这样的小实验中,开始产生疑惑,然后激起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更愿意主动探究现象背后隐藏的小知识。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还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让学生将实验过程看作是一次机会,让学生动手进行演示,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操作,教师可以进行指导,也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合作,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

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中总结规律,利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主动接触化学课程,从实验中掌握化学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概念图 作用 基本方法

引言

概念图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出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概念图及其作用

概念图就是把知识用图形表现出来,这样更方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且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避免学生只能维持暂时的记忆。概念图在表达知识的结构方面是比较直观的,它可以表现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概念图把知识进行了浓缩,并且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括[1]。对于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在层次上都进行了排列,这样一来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时候就会较容易,还有助于对已有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

2.高中生物概念图的教学意义

2.1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

概念图教学一般用在那些概念关系比较复杂的章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比如在讲到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概念图的形式,把生态系统,以及生产者、消费者等之间的关系用概念图表示出来,还有在讲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时候,学生可以尝试用概念图表示人体免疫的过程,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把概念图补充完整,而对于那些成绩较差一些的学生,教师可给他们一些提示,帮助他们完成概念图。这样可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分析概念间的联系,能促进横向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教给学生一些关于概念图操作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利用概念图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

2.2利用概念图构建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让他们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并且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所学概念,并且把课上所讲的零散的概念系统化,帮助学生记忆。学生不仅要会看概念图还要能够自己绘制概念图。学生通过对概念图的绘制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

3.运用概念图教学的基本方法

3.1填空型概念图

从一个完整的概念图中删去某些节点,然后让学生进行补充,我们称之为填空型概念图,这种题型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并且这类题的答案是单一的,所以学生不需要对整体进行思考,教师在进行评判的时候也是比较简单的,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此外教师在对学生做训练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给他们出不同难度的题目,适当地改变空格的数量。对于那些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不给他们任何提示,让他们独立地完成题目,同时教师可以故意在图中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纠错,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2任务驱动概念图

当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概念图后,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出某个范围并且给出一个核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这个核心构建相应的概念图,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利用概念图表示出呼吸、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五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概念图的构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绘出概念图后,向班级作汇报。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体验自己绘制概念图的过程,还可以对他人绘出的概念图做出评判,找出自身的不足。同时学生在看到别人的概念图之后会意识到自己遗漏了某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

4.对概念图教学的反思

4.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概念的含义,而且要理清概念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首先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理解相关的概念,再理清概念间的关系,最后才能绘出概念图。

4.2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使用概念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的讨论,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把概念图灵活地应用到生物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完成问题而不是过度地依赖老师。运用概念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概念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也能够解决学生概念运用不恰当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加强对概念图的充分运用,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篇9

【关键词】师生互动;高效课堂;高中化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活动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逐渐转变为主动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进行创新与改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师生互动,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才能提升课堂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一、高中化学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旧的课程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化学课除了学习基本的教材知识外,还要适当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找到原理。只有让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效的结合,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但是原有的教学体制并不完善,老师只是一味的传授课本知识,强调理论作用,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公式和定理的根本作用。对于化学这一学科来说,动手实际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实验设施并不完善,要想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必须增加实验设施,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固定的学习课本的理论性知识。当然在注重实验操作时,老师一定要避免学生处理不当,因为某些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老师要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在实验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二、加强师生互动

在加强师生互动环节上,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老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化学教学中,师生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是双向的,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为学生的全面进步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巧妙的设置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思维特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老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其他辅助功能,对固有的书本知识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把握住学到的知识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

1.老师有效的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让学生细心观察周围存在的化学事物。比如我们生活中每天离不开的化学品 ――食盐。我们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但是其实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增加事物味道,它对人体的生化活动和功能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的用盐水漱口买不进能防止牙龈肿痛也能对口腔起到预防作用,例如醋,醋的化学名称叫乙酸,其实醋也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用处,在对新鲜的鱼类进行烹饪时,加醋不仅能够接触腥味,也可以杀灭细菌,可以预防多种疾病。患有低酸性胃病的人,经常用少量的醋类调味品,既可以增进食欲,也会使疾病得到治疗。用熟练的化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自己的化学知识,用基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机化学问题是复习有机化学的好方法。让学生从中发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在加强师生互动环节上,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老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化学教学中,师生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是双向的,教学的组织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为学生的全面进步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巧妙的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思维特征,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老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借助其他辅助功能,对固有的书本知识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把握住学到的知识的精髓所在。

互动性探究模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多渠道的学习化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东西,产生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星.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

篇10

一、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具有教育功能的文化载体,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略输”

(一)文化构成比例失衡

2011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继续倡导了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理念:“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文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同时也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但新课标教材似乎并没有重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据统计,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主流文化占总体的10%,精英文化占90%,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则极少选入,除了必修教材中的《祝福》《边城》《林黛玉进贾府》等作品涉及一些民俗民情外,其他少有涉及。缺少民间文化浸染的高中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存在着不完整的空白地带,因为传承民间文化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在少数民族文化内容方面安排的比重也较小,即使有,也是小心翼翼的,或者遮遮掩掩的,这不仅悖于新课标的多元文化精神,也不利于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国外作品入选比例偏小

课程文化视野决定着课程的文化广博性、开放性和宽容性。笔者对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中的80篇选文进行了统计,不同国别的作品构成情况如下:

国别 美国 苏联(俄) 法国 德国 英国 奥地利 匈牙利 哥伦比亚 日本 总计 总体比例

篇数 10 1 3 1 2 0 0 0 0 17 21.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新棵标语文教材必修1-5中,共有课文80余篇,其中外国文学作品占总数的21.1%,相比较而言,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较以前的几种版本有所增加,但是,选材对国外作品的选文比例还是有点偏小,而且偏重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作品占的比重太大,亚非拉等国家的作品很难见到。就地域而言,语文教材的文化选材取向过于集中,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要想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意识,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应该有所涉及,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教材文化结构,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三)选文缺乏现代气息

新课标教材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现当代作品,比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缺乏现代气息,选文在2000年以后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差有些远。语文课程是应该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但是这种过于重视传统经典的文化取向,势必造成课程文化内容的滞后。教材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脱轨,也容易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此外,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学、意识、宗教等各领域的选文比例也不够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过程较少从文化的角度去阐释文本

在语文新课程的很多课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学课堂上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还是局限于传统的解读方式,限于课文本身,缺少文化色彩。比如,在《祝福》的教学课堂上,“祥林嫂的死因”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往往按照传统的思路,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其实鲁镇的人未必对祥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我们站在文化的角度再一次细读文本,就会认识到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许多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层含义也是对文本的尊重和深入理解。可是,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往往做得不够,很少对教材文本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选择上的单调和不合理

在新课程理念的环境下,对于许多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运用起来,只是流于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似乎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并不能让学生在这种浮于表面的讨论中获得文化素养。还有的语文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惜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小丑,大量运用表演法,试图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来达到理解教材内涵的目的,但没有考虑到有些内容是否适合于角色扮演式教学,是否忽略了文本本身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没有受到任何文化的感染。笔者举一个适合于表演式教学的例子,从正能量的角度谈谈文化因素的挖掘与培养。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角色的扮演和内容的改编,然后分组,让各小组分别进行演绎,然后再集中表演、讨论、总结鉴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适当地扩充课文材料的背景知识、人文风貌和地理民俗等等,扩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文化的内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教会学生对剧本如何进行改编等戏剧知识,让学生快乐地接受比课本更充足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