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的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课的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发声练习要简单、多变
在歌曲教学前,进行简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良好的嗓音进行发声的重要途径,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正确的指导课堂发声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比如说教学生发音时,特别是小学生,要注意循序渐,从易到难。刚开始接受训练时,可以安排一些闭口音,如:lu、mu为主的母音训练,旋律线简单、流畅,音域不易过宽,以轻声唱法为主,让学生通过练唱,慢慢体会声音和谐、柔美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地加一些其他的母音。练习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抓住发声的气息、口型、咬字等技能的训练。在教法上,也可以灵活多变:
1.模仿小动物的叫声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发声器官尚未经过训练,因此要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训练。他们思想单纯,幼小的心灵很有爱心,尤其是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更是关怀备至。根据着一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根据小动物的发音,来设计教学。比如:我用头因投影出示小鸽子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小鸽子的兴趣,再问学生鸽子是怎么叫的?学生回答;“咕咕咕”。“那我们就一起学学小鸽子叫”。这样就自然地把学生引发到发声练习的教学中来了。
2.注重趣味性
练声是件很枯燥的东西,如何引导学生,我想“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这就要靠教师用开放的手法来组织训练。我们也可运用多媒体课来辅助发声练习,例如《森林中的回声》,教师可以给学生放短片,让学生听5--∣5--∣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在初步练习唱的基础上,由学强弱。为了激发学生发声的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体态、动作更形象地表现回声的歌唱效果,如“呼唤”的体态语,回声部分用侧耳聆听的体态语。这样学生就会活跃起来,并且把发声作为一件很有趣的活动进行,并且掌握得也快而活。
3.编旋律短句
旋律短句是最常用的练声形式,可以训练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技巧,还有助于提高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儿歌中训练,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总之,简单、多变的发声练习,从多角度挖掘孩子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形式,可以轻松、愉快地表达到练声的目的。
二、节奏练习形象、有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它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的源泉,每一首乐曲中都有它的存在,它与旋律是不可分隔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经过我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感受到小学低年级的节奏教学,应着重加强学生的节奏练习。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去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融入音乐实践中,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
1.将抽象的节奏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
音乐节奏源于生活,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节奏感,应该还音乐节奏本来的面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节奏,感受节奏。让学生用耳朵去聆听、去感知各种各样的节奏,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伴奏,听多了,学生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把节奏哼了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说节奏,结合听到的声音节奏外,还让学生说说平时生活中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的节奏。此时孩子们就会畅所欲言,不知不觉中对节奏就有所感悟,慢慢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2.游戏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卡片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3.模声法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与主动积极的学习欲望。在节奏训练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生活中声音的长与短,加以综合。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学生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拍出,这种方法便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学生读节奏时,必须动脑筋想“是什么音符”,应该“读什么”,不动脑筋则读不出音节。此法突出了读音的形象性,尽量做到读起来上口,降低了教学难度。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用心去探究、去创造,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训练,我们一定能将复杂的节奏教学简单化,学生一定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
三、听音练习形象、直观
学会用心听音乐,用心去感悟音乐。问题是小学生不懂用耳,更谈不上用心了,他们没有用耳的习惯,也不具备听音的能力。所以重点要抓好听音兴趣和有意注意的培养。
篇2
本文试从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清知识网络三个方面,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益的做法。
传统的教学目的,只为教师指明方向,而不直接对学生提出要求,指明方向。
其缺点是;教师支配一切,学生被动地接受一切。教学目标既直接向教师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同时也向学生提出要求,指明方向。所以,教学目标既导教,又导学。它的明显优点是:师生双方同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把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在有目的从事某项活动中,如果有了切近、具体、明确的目标时,就能提高成功的信心,激发活动的热情。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作用正是这样。这就是它的激励功能。
教师在备课时,应在确定本学期或全学年的长远教学计划目标的前提下,制定明确的单元课题教学目标。
1、长远教学计划目标
①教师在每学期开始,必须要认真地学习和研究生物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委颁布的指令性文件,它指明了中学生物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任教学伊始,必须认真研读并吃透大纲精神。
②教师要认真钻研生物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掌握教材知识结构,明确新教材中各章节的知识体系和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打好基础。
③教师要在上总复习课时,带领学生认真研读南京市教研室编著的初中生物会考说明,因为它是指导初一、初二学生参加生物单科结业会考的纲要性文件,只有指导学生按“会考说明”的要求,有针对性认真组织复习,才能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
2、单元课题目标
每一单元课题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客观、具体的原则来制定。
①所谓“客观”,指单元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编制。
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促进学生爱学、会学和学会生物学基础知识,并提高学生相应的操作技能。教师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的导学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实际和学习规律,编排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初二生物“脊蛙反射”实验山时,生源差的学校,教师是这样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的:
(1)学会脊蛙的制法;(2)观察脊蛙的骚扒反射活动;(3)掌握脊髓的反射功能。生源好的学校,教师除了制定上述三个教学目标外,还将本实验内容引伸,要求学生设计并进行探索性实验,通过实验证明,反射活动必须由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共同参与完成,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遭到破坏,反射活动均不能进行。教师因材施教,制定教学目标,既能使大部分学生“达标”,完成大纲教材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又能使少部分学生“超标”,培养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发挥其创造性。
②所谓“具体”,指单元教学目标,必须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部分目标。
在知识和技能目标方向,要指明各个单元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应该达到的水平;情感目标方面,要指明通过哪些内容或活动来培养学生哪种能力和品德。
例如,初二《生物》第三章“运动”第一节“骨”。要有以下几个单元知识点:骨的结构和成分,骨的生长,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及骨折的急救等,此外,还有“观察长骨的结构”和“览定骨的成分”实验。这个单元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利用挂图,模型和实物演示,明确骨的结构和成分。(2)通过讲授、质疑和讨论,理解骨生长的原理。(3)通过“观察长骨的结构”,“鉴定骨的成分”实验.掌握骨的基本结构和骨的理化特征。?(4)运用所掌握的运动系统知识结合卫生保健常识。指导学生认识骨折、脱臼等常见的生理现象,教会学生自我保剑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单元课题教学目标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明确的要求,可以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无兴趣的学习,即使有明确的目标也是低效的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获得或爱好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
它表现为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探索真理时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对学习有兴趣时,他就会去主动钻研,坚持不懈地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重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方法有讲故事导入,看录像导入,做实验导入,听演讲导入。想问题导入,展示实物导入,复习检测导入等等。比如,《花的结构》一课教学,可以将各种花的实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实物观察,边观察,边看书,边思考;花有哪些部分组成?花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颜色鲜艳的花瓣对抗物本身有什么作用?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当教师带者学生将这些谜面一一解开时,他们会感到豁然开朗。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平时没有仔细观察过花的结构的同学,他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可能从此能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2、运用操作实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难点、重点,如能巧妙安排一些动手操作的实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根毛吸水的道理”是根对水分吸收的重点内容,学生比较难掌握。教师巧妙没计一个萝卜失水和得水实验,将萝卜一切为二,把内部各挖一个洞,一半内放入盐水,一半内放入清水,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盐水中的萝卜变软了,清水中的萝卜变硬了。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反之,则失水。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记得住,用得更灵活。
3、走出课堂,组织实地参观和考察,如教师在上被子植物分类一课时.不是在教学里讲科的特征,植物的生态环境,而是将学生带到学校生物园里或附近公园里看实物,观察生态环境,总结其主要特征。这样的课,学生不仅能将科的主要特征熟记,而且对“生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与它的活动环境相适应的”道理理解得更透彻了。城市里的学校,应结合动物课知识参观动物园,结合植物课知识参观植物园,结合生理卫生知识,教会学生测胸围,量血压,验血型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4、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把对生物科学特别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开展种植、词养等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除了开展有趣的生物活动之外,还能在实验课上充当“小先生”,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同学。
这样,既能解决教师辅导的不足,又能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1、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上课而备课,而且要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纵缆全局。掌握全册教材和每一章节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目标,从而把握本节深夜本章中乃至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思路清晰。并考虑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深堂教学效益。一般说来,要教授认知领域的识记层次的内容时,可采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要教授理解层次的内容时,可采用质疑法、启发法和探究法;要教授知识综合应用层次的内容时,可采用归纳法、列表法和讨论法。
篇3
1964年诞生的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们音乐老师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芭蕾舞剧的意义,其中的歌曲《红色娘子军连歌》《军民团结一家亲》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末掀起的“普及样板戏”的热潮中广为流传。
选择这个内容是为了上一节公开课,几乎翻遍了网上所有的教案和参考资料,发现上面的教学内容无非就是关于《红色娘子军连歌》的学唱,《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和《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音乐欣赏。我不禁反思:单单这么几首曲子的欣赏,我们的学生就真正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了吗?真正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了吗?也就在那一刻,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要上一堂与众不同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要让我们学生真正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构课的过程是痛苦的,面对着一大堆的教案,翻阅着一页页的教参,欣赏着整一部的舞剧,聆听着一首首的乐曲,千头万绪,让我无从下手,找不到出口,我要怎么教?我要教什么?经过两天的痛苦思考和与办公室同事的讨论,我想到了《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的芭蕾舞剧,那么我何不从中国入手,探寻它的中国魅力呢?接下来在对舞剧的概念解释中,我又犯愁了,教参中的解释是:舞剧又叫芭蕾。正确吗?经过一番求证和查找资料,为了避免原则性的错误,更贴近于《红色娘子军》的本身,最后我把课题正式确定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有了这样一个课题,此后的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题材、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音乐、舞蹈这五个方面让学生体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知道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题材是以中国的革命历史作为创作依托的。通过《娘子军操练舞》等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欣赏,让学生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道具、舞蹈上的中国魅力。接着通过《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欣赏让学生在体会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的同时,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音乐方面的中国魅力。丰富的音响资料,视频中舞蹈演员高超的芭蕾技巧,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在惊叹的同时,快乐地感受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教学反思
初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虽然略显稚嫩,但已经显露了追求美的倪端,这正是需要扶持和引导的地方。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获得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一种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是教师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老师都会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找准教学“切入点”在教学设计时是尤为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总的设计思路或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同时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法,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法;既要考虑教师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要活跃课堂气氛,还要激发创造性思维等等。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
教学中的“切入点”犹如化妆师化妆时关键的一笔,犹如美术家构图时的最佳角度。找不准它,我们的教学将无法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无法进入学生的心灵。找准教学切入点,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教学切入点尽可能地要小,具有针对性。刚刚开始确定《红色娘子军》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是介绍舞剧概念还是介绍芭蕾舞剧,使我一下子犯难了。最后选择介绍芭蕾舞剧这个概念,最终的原因是缩小知识点,使概念的指向性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
2.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要直指作品最具特色的方面。作为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演到今天,创下了近3000场久演不衰的艺术神话,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的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因此,我以“感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为整堂课的切入点,结合芭蕾舞剧的概念,抓住舞蹈、音乐这两大要素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体验作品的“洋为中用”之美。
整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序幕加六幕组成,为了突出中国特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选取了《娘子军操练舞》《黎族少女舞》《赤卫队员五寸刀舞》《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相亲慰问》《红色娘子军连歌》这几首具有中国特的舞蹈和音乐。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安排上,我时刻围绕着让学生感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这个切入点,由听故事――看舞蹈中的道具、服装、舞台布景――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聆听舞蹈中的音乐――演唱主题曲,由浅到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同时每个环节之间又有着相互的联系,如: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这个环节中,在让学生欣赏舞蹈的同时,我还请学生关注舞蹈中的音乐,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压抑恐怖的黎族少女音乐,活泼欢快的女战士音乐,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一个环节关于舞剧的音乐的聆听和体验。
我力求通过挖掘舞剧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舞蹈、音乐要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二、充分把握教学内容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一桶水”这句话曾在教育界流行一时,在新课程标准下,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添水”“换水”,及时地对自己的一桶水更换更有营养价值的“优质矿泉水”和“活水”。
我习惯在备课、上课、课后问自己为什么?从而促使自己多找资料、多看书,尽量避免原则性的、专业上的错误,解决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同时多提问、多思考,可以促使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添水”“换水”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的细节上。如为了让学生知道《娘子军操练舞》的舞台背景是具有海南地域风情的,我特地去网上查找了木棉树以及它在海南人心中的地位;《黎族少女舞》欣赏时,我找了黎族的相关资料。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做文章,才能使我们充分地把握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严谨、完美,让学生信服。
三、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频欣赏,感受魅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本节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精心选择的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蹈,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眼球,震撼着学生的视听。
2.对比感知,体会魅力。对比是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可以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为了突出音乐在芭蕾舞剧中的作用,我两次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第一次,通过舞蹈《黎族少女舞》和《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的对比欣赏,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音乐能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由探究舞蹈的中国魅力过渡到了探究音乐的中国魅力这个环节。第二次,通过有声和无声两个版本的《乡亲慰问》舞蹈欣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一次次的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动静结合,提高魅力。“动”和“静”的巧妙结合,会使课堂产生错落有致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和思考,又要让他们热烈地讨论和积极地参与表现,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深刻感悟和体会。如《红色娘子军连歌》的学唱环节的安排,在演唱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中国魅力,同时学生用歌声表达的是他们对于艺术家们创造出这样一部芭蕾精品的骄傲和自豪。最后通过讨论,总结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了解、回顾和升华。
每一首作品,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音符,都历经长期的酝酿,耐人寻味。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总会巧妙地摸索出一条通向音乐深处的最佳途径。不同类型的作品,用不同的切入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因音乐而宜,因教师而宜,因学生而宜,定会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色彩纷呈。
学生感受:
807班,罗梦婷:“舞蹈是一种艺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的表达。欣赏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使我沉浸在舞蹈艺术的神奇圣境之中。人们络绎不绝的舞姿飞舞散开,曲折的身段手脚合并,轻步漫舞似飞燕掠水,真可称‘珠缨旋转星宿摇,花曼抖擞龙蛇动’。演员们用自己的舞姿诠释着生命的赞歌,她们用脚尖描绘着飒爽的英姿,让我们领略了足尖艺术的风采……”
804班,罗文卉:“坐在教室里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的心底被深深触动了。看着那足尖轻轻一踮,顺着绷直的足背往上是优雅的身姿。《红色娘子军》没有全身洁白的芭蕾舞裙,有的只是一身身充满革命气息的军装,它没有唯美的背景音乐,有的只是慷慨激昂的革命红歌,它没有芭蕾浪漫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令人敬佩的中国精神――坚贞不渝的信念。课后,我迫不及待地欣赏了整部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809班,郑栋栋:“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芭蕾舞剧,第一次接触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变了我对芭蕾舞剧的看法,它使我觉得芭蕾不再远离我们的生活,反而就在我们身边。”
篇4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要研究总结创新以往和今后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背景分析 纵观半个世纪的我国教改历程,我国的音乐教学经历了50年代前后的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学模式到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迫在眉睫。
二、总体目标
1.“如何做人” 。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2.激发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创新传授。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方式与方法。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
三、创新模式
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汲取经验、大胆探索。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同时,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新模式探析
篇5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情境教学极为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水平有限,学唱歌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非常需要教师精心创造各种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同时情境教学也正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所谓电教创设情境是指通过多媒体设备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如在欣赏第一册《平安夜》时,由于歌曲的旋律比较柔和、优美,与中国过年的音乐风格相差甚远,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一(2)班教学时,我直接让学生欣赏了全曲,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听了歌曲后有什么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说,听了以后感到很悲伤、很可怜、很想哭。还有一位学生竟然问:老师,为什么外国人过节这么悲伤呀?此时教师用任何语言进行解释,都不能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因此在给一(1)班上课时,我先到网上找了一段关于过圣诞节的影像资料,然后配上《平安夜》的歌曲,学生边看边听,看着录像中外国人为着圣诞树快乐过节的情景,看着他们在虔诚祈祷的情节,真正了解了平安夜的内涵,两节课的效果明显不一样。
在唱歌教学中,利用电教创设情境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小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雷声隆隆、风声呼呼、雨声沙沙的录音,创设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情境,再以幻灯展示出一张空白片,学生判断出雨声后,教师便在幻灯片上画出雨丝,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快的乐声中,教师再用幻灯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长出叶子的过程,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听音乐再看画面,深刻地理解了词意,这样把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二、借用黑板画展示情境
黑板画是展示音乐课情境教学的手段之一。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黑板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如欣赏《大海摇篮》和《海上风暴》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蓝色的大海两种不同的状态,一边是温柔的、波浪平静的海面,慢慢地转变为波涛起伏的海面,后有小船被吞没的情景。让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欣赏,根本无须教师解释,学生便一目了然,同时在这个环节后面及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效果会更好。又如教《草原就是我的家》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歌曲的意境,教师用绿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草原,并把歌词写在上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对大草原的印象,自主到黑板上画上你自己想画的大草原上有的其他东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一会儿,一幅草原美景图就在大家的巧手下诞生了。通过引导学生也参与情境的创造,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学习歌曲。
总之,黑板画是创设音乐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音乐老师可充分利用黑板,完美地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展示情境,达到藝术教育的目的。
三、借助语言带入情境
语言也是音乐课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在备课时还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例如,在欣赏《挤奶舞》时,教师先引导学生用动作感受了草原上的传统节目,如骑马、摔跤、射箭等,然后用语言进行转移:小朋友们,进行了这么多的运动,你们累了吗?渴了吗?蒙古族热情好客的人们已经来到了奶牛场,准备挤奶来招待我们,大家想去学学挤奶吗?由此导入《挤奶舞》的欣赏和表演。这样能激起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教唱《下蛋罗》一歌时,教师一进课堂就说:今天我们要去参观一个农场,在农场有一位光荣的妈妈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你们想去看看吗?通过语言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想象里,使他们在跃跃欲试中,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中。
四、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学生喜欢表演,也喜欢看表演。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出歌曲的内容和感情,容易使学生体会歌曲的情境。如欣赏《快乐的一天》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天的生活编演小品《快乐的一天》,同时配上音乐进行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同时也对音乐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如教《小象》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象妈妈和小象,通过舞蹈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深厚的母子之情。这样,通过各种表演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借助生活领略情境
篇6
【关键词】 城镇初中 音乐课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74-0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新课程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城镇初中处于城乡结合部,城镇初中学生来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是城镇本土小学毕业生;其二是城郊小学毕业生;其三是农村毕业生。城镇本土小学的音乐课就是教教歌,做做作业,或者被其他学科占领,再好一点就是传统教法,教师一言堂,学生心惶惶,教师疲惫不堪,学生连歌都唱不会,初步技能都掌握不了。来自城郊和村小的学生连音乐课都没上过,基本不知道还有音乐这么美妙的事物。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作为城镇初中一名音乐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探索了“导演议练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导”即是导入课程,不论是旧课还是新课,都非常有必要“导”这一环节,通过导课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的欲望,导课形式灵活多变,根据课程具体内容确定合适的形式,是采取“提问式”还是“图片式”,“名言式”还是“幽默式”等等,或者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都得根据课程主题内容进行设计。我在上“走进歌乐山”这一课时,导课采用的是“提问+图片式”,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牢房、刑具的图片用多媒体出示,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图片,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有,能告诉我你的感觉吗?就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我去过歌乐山,参观过白公馆、渣滓洞!”这时,他是自豪的,他非常乐意跟同学们分享他的经历和见闻。老师就继续引导他:“把你参观的见闻和感想告诉同学们好吗?”这位同学就会把它的所见所闻告诉同学们,再结合图片,同学们的理解就会深刻一些,利用这样的方式,激起了同学们学习“走进歌乐山”的欲望,跃跃欲试,想早早打开课本,想知道这首歌究竟怎么唱,这首歌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收获。我在上“祖国给我理想”这一课时,采用的是“名言式”导课,“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同学们,你们会有什么样的理想呢?你能为之快乐的奋斗吗?”请同学们朗读歌词“祖国给我理想”。用这样的方式导课,同学们很快就进入角色,并且把自己的理想联系起来,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演”即是运用多媒体或者录音或者教师自己对新课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完整而充分的聆听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音乐内涵,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走进歌乐山”一课中,我播放录音,学生初次聆听获得歌曲的整体感受。然后齐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再聆听,进一步熟悉作品。
“议”即是学生分小组分析、讨论对音乐的初步认知。在“走进歌乐山”一课中,在第三次聆听过程中,小组分析讨论歌曲的速度、情绪、旋律、节奏,笔者发现,在本环节中,学生对基本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情感容易形成自己的认识,对旋律、节奏、节拍、识谱等方面的认识就差很多,通过理解歌词,能够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思想。
“练”即是“练习”,通过演唱、模仿、比较等方法,调动手眼口耳跟随大脑的活动积极动作,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在老师琴声的带领下,首先唱“la”,体会旋律的走向,音的高低长短,第二遍用手指在桌面轻击节拍,并唱“la”,第三遍双手挥2/4图示歌唱歌词,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都轻声歌唱,聆听琴声,辨别自己的歌声的音高、节拍、节奏是否准确,及时调节修正。轻声歌唱的好处是学生能够养成内心歌唱的好习惯,避免喊唱、吼唱,能够辨别自己的歌声的音高、节拍、节奏是否准确,还能够起到练声的作用,调节歌唱器官进入到工作状态。待到唱得比较熟练了,就让学生在此音量的基础上,逐渐加大音量歌唱,直至不费力的自然的歌唱。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教师针对难点,学生能通过自主或者合作解决的,教师不干预,学生不能解决的难点,教师给予解答。在“练”的环节,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得到很大的体现和发挥,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展现,每一个学生都活力四射,全体都动起来了,实现了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发展。
“评”即是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评价或者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学生参与面和参与程度等进行客观评价,老师要写教学反思,肯定成绩,找出不足,并改进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导演议练评”五环节独立存在但不孤立,“议”中有“导”,“练”中有“演”,各环节交互穿插,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经过教学实践,初具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期望能进一步探索出各环节的有效性,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里,实现短时高效的效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导演议练评”音乐课模式,把美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音乐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
篇7
一、构建新型的音乐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和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记。它将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新”,为学生搭建一座能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探索,在学习中创造。
教学的设计要以学生实践为主线,探究知识为中心,创造知识为重点,培养能力为宗旨这一教学格局。当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去探究它,于是产生了学习动机。例如:在教学《中国,中国我爱你》一课,我先谈话导入,自己范唱使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乐理知识激励他们自学歌曲,在自学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可以相互商量、交流、提问,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水平?学生通过实践,寻找知识点,相互讨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突破局限的思维定势,提出新问题,有了新见解、新疑惑。待老师讲解时,他们带着一颗好奇和想探究的心去聆听时,表现得那么专心、仔细。这种教学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激发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走到学生中间,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殿堂。如我唱“do”学生唱“re”我唱“mi”学生唱“fa”这样把上行、下行音的音阶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然后又让学生用默唱的形式来弥补学生对音准(偏唱及对各音音高)的感受。根据学生对各音音高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我给学生六个音,它们分别是:“5 6 7 1 2 3”让学生根据各音的音高次序及各自的身高分别组成六人一组排成一条队伍,接着最矮的同学唱“我是5”,其次“我是6” ……再按下行音从最高的一位同学开始唱。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而使发言者也得到了应有的提高。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参与了对各音的音高及音准的感知,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加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去体验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应当努力完成的教育使命。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等特点,他通过图象、文字、音响等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产生联想,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视听效果,它超越于其它一切教学手段。如《到小熊家里去》一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及动听的歌曲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的节奏,我运用了多媒体演示,整个过程把抽象的节奏化为直观的、动态的、形象的演示,音像同步,产生共鸣,让学生一目了然,清晰地领悟节奏。又如:在欣赏《春到沂河》三段体乐曲,引子(散板)和第一段(快板)以山东风味民歌《沂蒙山小调》为素材,通过加工和发展,向人们展示了沂河两岸的大好风光,表现了人们在田间愉快劳动的情景。第二段(慢板)以山东琴书和柳琴戏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在演奏上推、挽、吟、揉技巧的运用,使音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抒情而富有韵味。第三段(快板)是一个变化的再现段落,快速而响亮的演奏及表现出来的强烈气氛,与第二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我把本曲录音与VCD用电脑软件用“豪杰解霸”,分段录入磁盘,就可以分段重复播放,还可以控制计算机对照播放。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老师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潜心钻研,精心设计,善用、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四、善用“激励性”机制进行评价
篇8
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程度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我们的音乐前辈黄自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么一个心理反应过程:感知外部音响开展想象联想得到情感共鸣理解认识。所以欣赏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一心理反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这样既符合心理反应过程,也有利于欣赏教学。
其次,曲目安排上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这样做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对比教学,灵活多变地设计不同课型
将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题裁等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地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比较准确地感受领会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了解音乐表现的规律。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要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金色的秋天”为中心的欣赏课,就可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西风的话》、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种课型内容统一,能使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是将同一音乐表演形式而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不同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不同表演形式的经典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这一课型是将同一曲式结构或乐曲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有关音乐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三、欣赏教学时精讲多听
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要使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对音乐表现手段要有灵敏的感知能力,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通过大量的音乐欣赏才能完成。语言是不可能代替音乐表现作品的,因为音乐作品都可以从不同高度、角度和深度去领悟。我们知道,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同一观众(听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而作繁琐冗长的讲述,因为如果讲述过多,必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必要的作品分析和知识介绍应该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听赏等共同活动,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四、音乐欣赏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写诗、写散文、写听后感、画图画等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精心引导,而且还要有较充裕的时间。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又应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限制,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往往会与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
五、有无抽象思维的必要
篇9
一、巧设情境 激感
在音乐教学中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是密切相关的,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使学生身临其境、情感处于积极体验和参与状态之中,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只有沉浸其中、才能在陶冶情操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教《小雨沙沙》时,根据歌曲教学内容需要,结合画、视、听、奏、演等多种手段,利用画面、音响等渲染歌曲的情境、从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感受到春雨绵绵滋润着大自然,使万物复苏之感,把小朋友们带进美好春天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采用歌舞表演、实物演示(让学生用自制的沙灌模仿创作下雨的声音)等、启发学生自由探索体验小雨滋润着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来表现“小雨沙沙”、“种子说话”的歌曲情境,理解种子生长离不开雨露的科学知识。在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氛围中,学生兴致勃勃地戴上小雨、种子的头饰,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调动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储存,萌发出自己的想象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在情境交融之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意识,从而激发对歌曲学习的欲望,使课堂上出现“有唱、有跳、你唱我跳”兴趣盎然的氛围。学生乐学、好学,同时也就自然而然把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带进歌曲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为学生渲染、营造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欲望。
二、角色定位 体验情感
音乐教学中喜闻乐见的音乐游戏、律动、表演等形式,是学生直接参与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通过各种体态动作来抒发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枯燥的技能训练编成各种有趣的音乐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把听、视、动等感觉活动与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让学生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实践探索活动中去获取知识、技能。
如:在低年级听音练习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七组,戴上七种动物的头饰(小熊、小鸭、小猫、小鸟、公鸡、青蛙、 猴子),分别代表七个唱名,老师在琴上弹奏哪一组的代表音,哪一组的同学站起来按其音高模仿其动物的叫声、模仿其动物的形象动作,这时孩子们都模仿得惟妙惟肖,采用这样有趣的听音游戏,课堂充满乐趣且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态语言对作品抒发出内心的情感,充分地享受到旋律的美感和肢体活动的快乐。
三、师生互动 深化情感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平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扮演的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上的心理接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互动共同体验探索。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自己应先投入感情,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非常细微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意、模仿的焦点。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体验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将自己的情态,声态,动态和谐地融入音乐形象中去,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有效的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凭借音乐形象给学生以广阔的形象思维空间。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讲究艺术、形象、情绪和感染力,注重以情动人,以情传情,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艺术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并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总之,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要为学生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和启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老师的情感一起融入到音乐的再度创作过程中。在师生情感交流互动共同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
四、开放学习 表现情感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我情绪的体验,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在他们身上潜在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敏感的思维能力,应注意因势利导,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并发挥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鼓励他们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营造自由、宽松、愉快的“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把探索到的和在探索中萌发出来的想象,通过思维的扩散、以各种方式进行自由即兴的创作、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展,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篇10
关键词:课前准备;教学方法;音乐本体;语言艺术
与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相比,高中音乐教学应该以审美为核心内容,以兴趣爱好为推动其进步的动力,音乐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音乐实践操作效用,鼓励学生音乐创作,进行学科有效的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方能提高教学质量。
1 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注意课前准备的艺术实效性
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不同与中小学的音乐教学。高中生面临着命运转折,音乐课堂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音乐课的质量非常重要。而要要想上好音乐课应吃透教材内涵把握好音乐作品的思想与其价值,我们不仅要把握作品的风格、情感、结构形式等,还应从作品的点滴入手进行研究,教学中对作品节奏、装饰音等也要挖掘吃透,多去搜集一些相关的音乐元素与内容,再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情感语言来感染学生,使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平常易懂的内容,把理性的概念和知识点,变成感性通俗的事物,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这样更使学生感兴趣。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备学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她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只有正确的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对音乐的感知特点,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音乐上的沟通,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使学生的音乐知识真正有所收获。
2 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艺术性
俗话说:心态决定成败。换言之,方法也能决定成败。高中音乐教学的成功与否,方法的得当与否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性的、艺术性的音乐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成功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反之,起消极作用。美国教育家雷塔科说: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发挥自我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情感和意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如在欣赏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时,我将表演的舞台交给学生,他们根据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生活,用自己所喜欢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主题思想。这样不仅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让她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也使课堂更精彩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3 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注意音乐本体感染力的艺术性
实践表明,在课程改革实验初期,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部分地区的音乐教学一直以追求课堂热烈的气氛,营造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环境,或片面强调学科综合的效用,结果把音乐课上成了讲音乐史的历史课、欣赏作品的美术课或一般性的唱歌娱乐活动。如果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仅是从乐曲的标题出发,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局限于场景描绘的低层次状态,只满足于学生参与,不对演唱演奏方法、音准、音色、速度、力度等提出大纲上应有的要求,使得其教学活动在有意或无意间忽略了音乐本体的存在及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音乐教育的实际意义,致使音乐课堂教学游离于音乐之外。这类脱离音乐本体的认识错误现象,其结果必然导致音乐本体的缺失,造成部分学校音乐课教学质量不高。所以,高中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传统音乐艺术性,广泛而有效度地从中国五大类传统音乐(民歌、民族器乐、歌舞音乐、曲艺、戏曲)精粹中,发掘并将其转化为适宜高中学生学习、理解、接受的教学材料,发挥音乐的本体艺术感染力。
4 高中音乐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组织的艺术性
对于教学来说,语言的表达非常重要。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好课使人感觉像观赏优美的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让时间过得飞快,反之,我们总觉得时间过得慢,一节课45分钟太长。
我们要发挥语言的魅力,要注意表述形式的多样化的。要使语言具有丰富的艺术性,教学语言不仅是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而且是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的钥匙。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考虑学生活动内容之外,尤其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表达力。教学活动中清晰的表达,优秀的语言,学生能从中获得快乐;教师语言亲切温和,学生能从中获得温馨,留下回味。好的教学语言,学生听得起劲,教学效果显著;差的教学语言,学生听之无趣,索然无味,更别谈教学效果了。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所不能代替的,音乐课上语言的美更能突出音乐本身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