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诚信文化建设

篇1

[内容提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市场经济时代,诚信是医院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要大力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以诚取信,以信取胜,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重建医患相互信任,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医院;诚信文化;建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市场经济时代,诚信是医院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能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一、医院加强诚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人出现道德困惑、信仰危机,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受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一些企业和个人利用虚假宣传,谋取暴利。在医疗机构中,也同样存在医疗欺诈行为,一些医德缺失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夸大患者病情、诱导过度医疗消费,赚取回扣、收受红包等,严重扰乱了医疗秩序,增加了患者负担,社会反响强烈。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诚信经营是医院的生存之本。因此,推进医院诚信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医院诚信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医院竞争,逐渐从单纯的医疗技术竞争转变为医院文化的竞争。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就要大力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以诚取信,以信取胜,构建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辽河油田总医院妇婴院区积极开展诚信文化建设,引导医务人员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促进行业作风的根本转变,培养和锻炼一支医德好、医术精、医风正的高素质医疗卫生队伍,推进医院的和谐持续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营造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加强诚信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员工爱岗敬业、诚信服务意识。悬挂摆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图版;持续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组织医护人员收看“石油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宣讲团报告视频影像,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铸魂育人;聘请全国千家医院职业化培训教授来院讲授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诚信服务等课程;组织“怎样做好一名患者满意的医务人员”全员性主题大讨论,使诚信文化成为影响带动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文化。

成立诚信文化活动室,介绍诚信文化的内涵,陈列诚信文化建设实物。开展诚信文化格言征集活动,每名医护人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诚信服务格言。印发《妇婴院区诚信服务手册》,编写诚信服务小故事。利用《院内通讯》向全院职工持续宣贯诚信文化,刊发诚信服务先进事迹和典型做法。用身边人、身边事潜移默化地启发教育职工群众,让诚信服务深入人心。

(二)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为了给油城职工家属提供更为温馨优质,更为周到便捷的服务,针对目前社会上反响强烈的个别医疗单位、医生误导过度医疗消费,收红包、拿回扣等不良医疗现象,结合医疗工作实际,妇婴院区开展了“双零”服务活动,即零红包服务、零距离服务。

在开展“沟通无障碍,服务零距离”为主题的“零距离服务”活动中,妇婴院区以病人满意为目标,以细节服务为重点,仔细排查服务漏洞,做到各项服务的无缝对接。共建立健全了60项服务流程,做到服务无缝隙,医患零距离,凸显出服务的高效与便捷,提高了服务质量,形成了文明服务,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在开展“践行德馨术精,创建诚信医院”为主题的“零红包服务”中,妇婴院区以净化医疗市场为己任,积极倡导“零红包”服务,召开“零红包”服务承诺大会。全体医务人员在廉洁自律承诺板上郑重签名,向社会各界做出郑重承诺,接受百姓的监督,努力营造一个廉洁行医,服务至上的医疗环境。

通过开展“双零”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处处践行文明诚信的服务新理念。

一是医疗质量诚信,让病人放心。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妇婴院区严抓医疗质量。首先,抓好医疗基础质量。开展业务培训讲课、岗位练兵、科主任示范查房,组织临床、医技、药剂人员技术操作竞赛、处方展评等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其次,注重医疗环节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和医疗安全管理,制定《过度医疗行为专项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电子病历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狠抓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的落实。第三,完善医疗终末质量。设立医疗质量投诉电话,建立产后访视制度,定期进行出院患者电话随访,对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及时进行监督和反馈,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是服务质量诚信,让病人称心。妇婴院区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医德规范》等规定。制定《医疗纠纷处罚办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处罚规定》、《医务人员十不准》、《红包登记返还》等项制度,从制度上约束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通过学习教育,热忱服务、拒收红包,已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形成了医患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感情无间隙的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据统计,2015年,医务人员退还“红包”67 200元,收到锦旗10面,感谢信12封。妇婴院区患者综合满意度达98.6%。实现医疗总收入6 984万元,完成212 742人次的门诊量,创历史新高。

三是服务价格诚信,让病人安心。妇婴院区在门诊大厅利用滚动电子屏公布药品价格和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实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为住院患者提供一日清单,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自觉接受百姓的监督。开展病人选药活动,在不影响治疗方案的情况下,让病人自主选择药物。通过行政查房、电话投诉、电话回访、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举报箱、医德医风监督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征求病人意见和建议,及时整改,达到社会各界满意。

三、诚信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使妇婴院区形成特色服务

经过妇婴院区上下的不懈努力,诚信服务在妇婴院区已经落地生根,院区真正实现了诚信服务,构建了和谐稳固的医患关系。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前来就医的患者不断增多,质量服务和热情服务,名科名医在质量和品牌服务中逐渐产生,医院的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妇婴院区不断发展壮大。

(一)通过推进诚信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妇婴院区的服务质量,做到微笑服务、温馨服务。妇婴院区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调整妇产科门诊格局。实行自主排序就诊,推行产科孕检套餐,减少了挂号交款的人次,方便了孕妇。将中药局、西药局、便民药局合并,设立一站式门诊药局,减少了患者分类取药重复排队现象。提供人性化服务,设置导诊台, 导诊员热情导诊,为病人答疑解惑。免费提供开水、轮椅等服务设施。妇产科门诊每周四下午免费开办孕妇课堂,讲解孕期保健知识。内科配备老花镜,方便老年病人查看药品说明书。儿科配备针线包,方便家长给幼儿缝补衣物。为了让生活拮据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医务人员慷慨解囊帮助患者度过难关。成立医疗健康服务队,深入井站、社区、福利院,送医送药,保障职工和居民的身体健康。

篇2

关键词:企业诚信文化 作用 建设

一、企业诚信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诚信文化就是以诚信的道德观念和经营理念支配并调节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合作商、企业与社会乃至国家之间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的价值标准和法律规范。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诚信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用来规范市场经济和社会公共关系。企业诚信文化的实现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也就是要坚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诚实守信为原则,在追求自身效益的同时,还要尊重国家和人民的切实利益。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资产

诚信是一个企业成功发展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资本,更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企业只有始终坚持诚信经营、讲究信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除了占据大量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等有形资产以外,企业文化、企业口碑等无形资产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首先,诚信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一个信用度高的企业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还能增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在当前讲究效益的市场经济中,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企业是在经历了无数次不确定性因素之后依然能够遵守诺言的企业。诚信是企业的生命,发展诚信文化理念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口碑,使这种无形的资产得到积累、升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可以与企业的技术、资金、产品等方面的优势一起造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企业诚信文化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

市场经济是各个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只有在市场有序、健康的运行时,才会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市场经济越发展,就更需要企业的诚实守信,如果没有诚信,货不真,价不实,最终就会违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此,需要加强经济主体特别是各个企业的诚信意识。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要树立质量至上的诚信理念,坚持敬业、守信、互利、平等竞争等市场规则。只有使市场经济主体有了诚信的道德责任意识,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3.企业诚信文化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都需要建立在公平诚信基础之上的,因此,诚信文化是企业加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诚信经营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在企业发展中提高客户保持率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有诚信,始终坚持以货真价实、服务周到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在诚信经营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好的合作伙伴。当今,企业和企业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合作伙伴、实现共赢的局面,最根本的是他们坚持了诚信发展的基本原则。企业间以诚信为基础的合作,可以避免危险的商业诈骗、减少不必要的商业纠纷,同时提高了商业交易效率和收益。

4.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有效通行证

企业诚信经营可以使企业更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际竞争终究是信誉的竞争、品牌的竞争。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穆尔曾经尖锐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只有坚持诚信经营,企业才能在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同时,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赢得国际市场。

二、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诚实守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企业的诚信文化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文化理念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只有坚持诚信经营,才能保持客户率。首先,通过制定企业诚信准则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该理念。诚信准则是一个企业基本的价值观,可以作为判断企业政策、行为以及个人行为的标准。通过企业诚信准则这样一种约束手段,把诚信文化观念逐渐渗透到经营管理中。其次,在诚信准则建立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员工们意识到企业诚信经营的重要性,使员工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意识。

2.提高企业管理群体的诚信文化素养

提高企业的诚信文化水平,关键是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一个企业能否诚实守信,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如果企业管理者不诚实守信,那么,企业诚信又何从谈起呢?只有企业管理群体成为企业诚信经营准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诚信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经营理念,才能贯彻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在践行诚信文化价值观时不断影响员工、感染员工。

3.建立健全诚信经营奖惩制度

要想在企业内外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经营环境,企业必须要建立一种健康持久的、奖惩分明的诚信经营制度。在奖惩制度基础上,企业可以对那些违背诚信道德的人或事进行批评与适当的惩罚,对践行诚信的先进个人或集体加以奖励和表彰。建立健全诚信经营奖惩制度,对企业员工诚信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4.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构筑企业诚信文化的重要基石。客户对企业的评价通常是在使用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要想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保持客户率,就必须要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好的产品和服务会赢得好的口碑,好的口碑就会带来好的销售。近些年快速发展的美的、海尔、格力等品牌产品足以证明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终将会给企业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光明.诚信企业品格的力量[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企业;诚信;信用体系

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产力,也是现代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市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能使企业高效益地可持续发展。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诚信理念,在经营活动中损害了客户的利益,那么虽然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从长期利益角度来看,它则是一种自我毁灭。实际上,诚信理念是企业存亡与兴衰的试金石。但是,我国目前的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亟待完善。

一、企业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的诚信缺失现象大量存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1.生产领域:⑴炮制虚假概念,蛊惑消费者。对一些高科技行业企业而言,一个新的概念似乎就代表了技术的领先和产品的独特,但其中的很多往往是虚假和错误的概念,例如前些年出现的所谓“健康空调”、“数字电视”玩的都是一些概念,一方面有些概念根本就不成熟就急于抛向市场,另外一方面有些技术缺乏相关技术部门的鉴定,并不能带给消费者实际的利益。⑵偷工减料,欺骗消费者。小企业、小作坊盛行模仿和造假,一些大企业却擅长偷工减料,从而降低成本.对于那些食品、饮料产品不出现问题也许还属侥幸,一旦质量问题被曝光,企业将面临生死抉择。⑶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在2000年全国打假联合行动中,查获的假冒伪劣主要商品多达70多种,从食品、药品、卷烟、到化妆品、棉花、服装,到家用电器、汽车配件、劣质钢材、计算机、航天飞机零部件等应有尽有。

2.销售领域:⑴虚假承诺,不实宣传。广告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但由于广告内容与事实不符、夸大宣传等问题导致的消费者投诉现象却日益增多。当广告中宣传的内容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时,消费者就会对企业产生不信赖,企业的信誉将受到损失。⑵偷换概念,制造假象。在商业领域,竞争的加剧导致商家进入“促销战”的怪圈。如今的商家越来越精明,在很多诱惑巨大的促销背后却是一个接一个的陷阱,消费者按照商家事先设定好的规则购物,最终却发现商家承诺的那些优惠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己。⑶包装上做手脚。目前社会上送礼盛行,有的企业借助收礼人的“虚荣”心理,在华丽的包装下面却是劣质,甚至过期的产品,坑骗消费者,这种华而不实的做法短期内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收益,但企业损害的却是长期的发展。

3.企业之间:⑴贷款和债务拖欠日趋严重。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间的逾期应收帐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在我国,这一比例高达5%以上,而且这比例被远远低估。在国企改革深化的过程中,改制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而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则愈演愈烈。而且拖欠势头正在向银行利息、国家税收方向发展,成为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瘟疫。⑵信用方式退化。在欧美国家中,信用关系已被应用到几乎所有的支付活动和交易过程,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80%以上,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而我国国内企业却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任何信用交易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方式、以货易货等原始交易方式退化。

二、造成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企业价值观的逐利性是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内在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利益的主体,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永续存在性,诚信建设也离不开对赢利的追求和对社会成本的权衡。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欠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理念支配了企业的行为,利令智昏,使其丧失了职业道德。他们只盯着短期利益,根本不懂“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不懂诚信是企业的最大战略,不懂诚信是永远可靠的资本。

2.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市场制度和产权机制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和市场监管的权利真空,转型期不成熟的市场制度成为企业信用缺失的导火索。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许多经济主体置信用于不顾,肆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逃废债务,拖欠贷款及任意毁约,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经济合同大约有40亿份,但合同的履约率仅有6%左右。与此相应,企业上当受骗,经济纠纷频繁发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交易的实质就是产权交换。明确的所有权制度和公平合理的交换是市场游戏运行的前提。目前,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但是由于企业和银行的产权改革都没有到位,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要靠银行信用维持,造成亏损严重,信用恶化。即使当前我国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相当多的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信誉之间也没有长远的关系,对未来收益也不具有分享权,追求眼前的利益就是决策者最优的选择,从而失去诚信的动机。

3.企业信用法制的不健全。当前,我国已实施的法律中,《民法通则》、《票据法》、《合同法》、《担保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从整体看,有关企业信用体系的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隐私等方而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对企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严重。如一些地方的基层法院受当地政府的行政干预,在司法中存在随意性和不公正性,损害企业债权人的利益。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诚信文化的策略

1.树立企业诚信的理念,建设诚信文化。企业的信用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市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是社会的接受程度。从占至今,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不信的沙滩之上。要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诚信至上的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时时处处关注诚信,并把不断加强企业诚信的可能性付诸实践。这种关注和实践,虽然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作用,但最好能够是文化规范的结果,即把诚实信用、义利兼容的原则贯穿于整个的企业文化建设,就像血管一样流向躯体的各处神经末梢。它是一种企业精神的内核,也是一种企业的价值取向。使企业自觉形成一种重合同、守信用的社会风气,塑造良好的企业信用文化。

2.构建以产权为基础的企业信用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从商品市场的买卖到资本市场的借贷,从要素市场的交易到证券市场的支付等,无不体现有信用。目前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等尚未很好建立。同时,企业信用体系的完善,必须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企业改制,企业将真正成为享有独立的财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有利于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企业的财产权益,促进生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尊重私有企业的财产权,承认私有企业及其所有者的合法存在,承认并保护他们的财产,赋予他们公平合理的法律地位。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机构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建立个人与企业的证信系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的先进经验,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有序实现社会保障的个人基本账户与税收账户、收入账户、银行账户等并轨,使个人所有信用资料集中于一个固定的编码上。充分利用工商、财政、银行、质检、审计、司法部门的现有资料和已有的系统,出台强制性的数据收集政策,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建立技术先进、覆盖面广、可靠性强、权威性高、相对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息数据库。

4.完善诚信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必须制定信用法律法规,尽快形成较为完整的信用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都有涉及诚信的内容,但规定得很不整,需要对有关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要加强信用立法,尽快制定《企业信用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征信管理条例》、《信用披露条例》等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为有关机构在开展企业信用信息的搜集、评级、服务等方而提供法律支持和依据,使信用服务有法可依。

在征信国家良好的征信服务总是和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相结合的。我国虽然尚未有全国性的征信体系,但各个地方己纷纷先行试点建立地方性的征信体系。比如2001年7月,北京市工商局试行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并下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系统管理办法》。到2002年7月,试运行期间,己有346家企业和60名自然人被登上“黑名单”。甘肃、江苏、浙江等省都打算建设地方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在经济与社会交往关系中,只要查一下有关信息数据库,某个企业或个人的诚信状况一目了然,使守信者道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这将对诚信体系的建设起激励和鞭策作用。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能建立起一种合理、合法、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成教学院

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儒家;校园;诚信文化;诚信思想

“诚信”思想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即使在道家思想和韩非子的思想中也涉及到了有关的诚信问题,但与儒家思想相比,在道家和韩非子的思想中对于诚信思想的讲述还不够完整细致。在当今时代,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下以及儒家思想本身拥有的巨大生命力,儒家思想在世界各地也有着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学校是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地方,要积极投身到诚信文化的建设中来,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建设诚信校园,发扬优良中国传统文化,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慢慢深入,学校也不再只是关注学生们的成绩,也渐渐的重视起学生们的诚信教育。为了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更是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学校应当把教育重点慢慢放到诚信的实效和时效性教育中来,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而在实际进行诚信教育时,学校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学校的做法,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发掘其中的精华成分,还要把努力这些东西很好地融入到现代教学中来,积极地建设诚信校园。

一、帮助学生们建立以诚信为本的人生观

诚实守信在人际的交往中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原则,拥有了良好的诚信意识能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有些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不让他们误入歧途,学校对于诚信教育的工作不能松懈,帮助学门们树立诚实守信的正确价值观,还要在实践中锻炼约束学生们,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认为:“信”就是遵守诺言、讲诚信,即使在严重匮乏衣服和食物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轻易背信,从这些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人对于诚信的重视了。之后的人们也是对诚信十分看重,“亚圣”孟子就认为“信”在人际交往中是不能忽视的,并且他还把“信”在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上细分为五个层次。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就提出“信为立身之重,诚为处世之本”的观点,从中可见诚信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课本知识,,更要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部分,更好的做人,以诚立身,以信为友。在生活中,我们自己不光要遵守承诺,守信用。更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他人,让人人都守诚信,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反省提升自我,建良好的诚实守信校园氛围。

二、帮助学生树立勤奋求实的求学理念

儒家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为了端正求学者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儒家提出了学生们应当树立勤奋求实的求学理念,这就在学习领域当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为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勤奋求实理念要求人们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能出尔反尔,表里不一。在校园诚实守信文化的建设中,学校要积极的学习儒家思想的精髓,将这种严谨的,诚实的求学精神运用到教学上来,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为这些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这些正确的观念也将会大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校也不能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上也要让学生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在生活和学习上双管齐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们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成为具有优良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为学生树立以诚信为本的义利观

在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义”和“信”的研究和阐述,古人们也提出了一些对“信”的看法:孔子就提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观点,孟子也说到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也不是每一件都到位,只要合乎道义就行了。在儒家思想中,尊重君子而鄙视那些小人,而儒家把义和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志,小人追求崇尚利益而忽视其他,君子追求看重仁义。在生活中,我们不是要一味的放弃对利的追求,正确的思想是我们要像孟子说得那样,为人处世只要合乎道义就行了,我们可以接受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利益。儒家思想是追求一个完美的境界,然而当现实因素约束着我们时,我们不可能达到义、利、信的完美统一,而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要求我们舍信取义,舍利取义。通过这些儒家思想,我们可以正确的认识到其中义与利的关系,这种理念也对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帮学生成人成材,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各种技能,为祖国培养大量的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当今社会,各种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人们,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可能会不同,部分人可能误入歧途,背义取利,学校应当坚定不移地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积极学习优秀地民族文化积淀。在古代,儒家就已经知道了诚信的重要性,积极的帮助百姓的树立诚信意识,而这些诚信思想也是中国社会道德和文化建设中一笔重要财富,学校要在深刻学习了解儒家诚信的基础上,将诚信思想融入到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创新使其保持活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芦坤,武丹.论儒家诚信思想与当代校园诚信文化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7).

篇5

[关键词] 传统诚信 现代企业文化 诚信机制 建设

诚信既是规则要求,也是文化表现。我国素以信义之邦著称于世,诚信自古以来就是百姓信奉和实践的准则,“君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成为为政为事的准则,曾参“杀猪取信于子”、商鞅“立木取信于民”等经典史事传为佳话。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恪守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经商道德成为中华商人的楷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俗语,多少年来华夏文明形成的道德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支撑着人们的信念、维系着商行的公正博弈,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欲的冲击使市场道德严重缺失,企业之间交易欺诈、相互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信息、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要求,也是保证现代市场秩序的刚性法律法规。由于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近些年不少企业在经济交往中放弃现代信用模式,重新选择了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等传统交易方式。显然,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企业诚信问题冲击了市场健康的运行规则,它使经济运行的摩擦力加大,交易成本加大,企业的资金流通速度减慢,效益下降,甚至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加强诚信教育,建构和谐企业文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谐企业文化是遵守社会法度和道德、充满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文化、是职工团结友善爱岗敬业担当社会责任的文化。诚信是和谐文化的支点,没有诚信一切无从谈起。企业要把诚信作为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之魂。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借鉴其思想有助于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

一、诚信是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

诚信是华夏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犹如车辆失去了稳定车身的木销子,将无法在世上行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荀子曰:“天地为大,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不诚则疏;君上为尊,不诚则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诚信是道德根基,做人根本,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化所建构起的诚信做人准则对形成中国古代良好的商业道德起到了奠基作用。诚信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诚信是立业的根本,是成功的保障,是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有确立诚信思想固守诚信道德才会有君子人格,才会有事业成功。

诚信是华夏民族优秀的商业道德。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对华夏民族古老的商业文化起到了向导作用,许多优秀的商贾无一不受儒学的熏陶,以致社会形成了“非诚贾不得食于贾”的共识。一旦社会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念就会指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守义取利”成为中国古代商贾遵循的商业道德。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商贾不仅遵循以上商业道德,更是视诚信为自己企业的生命。中国最早的票号日升昌之所以在清朝能风行天下靠的就是诚信。史载清朝末年,山西平遥有个讨饭的老太太有一天拿着1200两的汇票到日升昌兑换白银,那张汇票已历时三十多年,但日升昌查验无误后立即将本息全额兑付。原来这个老太太年轻时丈夫在张家口做皮货生意,赚钱后把钱办成了汇票藏在身上却不幸在回家途中染病身亡,30多年后老太太从丈夫惟一的遗物夹袄中无意摸到了这张汇票。正是这种“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作风使以日升昌为首的晋商称雄商界五百余年。再如举国皆知的同仁堂店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这种严谨的作风使同仁堂三百余年金字招牌不倒,至今其精神仍是商界楷模。以“勤俭、诚信、谦和、好学”著称的徽商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辉煌四百余年靠的就是良好的商业道德。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以诚信立足,以诚信发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对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诚信是现代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1.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诚信是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一种形象,是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指导各项工作的坐标。离开坐标,企业文化就会失去方向。日升昌一致持这种观点: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没有哪一家商号可以数年数十年靠耍奸混迹于世。荀子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荀子从更高的视野指出诚信无诈的商业行风对国泰民安所起的重要作用。纵观现代著名企业没有哪一家不是靠诚实守信发展壮大起来的。如著名企业海尔,就是靠过硬的质量和诚实守信的售后服务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一个企业只有把诚信作为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并恪守诚信道德,才能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2.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根基。诚信是企业成功经营的根本,也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根基。良好而深厚的企业文化必然植根于一以贯之的诚信品格。市场经济不仅是优胜劣汰互为对手的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要打造百年企业,首先要造就企业的百年诚信,并以此构筑企业百年文化内核。排行全美五百强企业榜首的沃尔玛一贯推行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诚信理念”。诚信是和谐文化的基石,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建设起一种能保证企业生生不息的文化,这个文化的内核就是诚信。当顾客不仅买到了满意的商品,而且还能由衷地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时,企业就如同一棵大树已根深蒂固,她将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3.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具有内聚力的源泉。“诚信”是企业的市场“通行证”,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古人云:“诚招天下客,誉中信中来。”,诚信便是企业无形资产中最核心的资产。任何一家知名企业首先是一家诚信的企业,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用户的夸奖,用户的认可是企业在市场上立足的根本。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拉夫曾对世界宣布:即使公司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品牌资产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其原因就是因为可口可乐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这资产就是企业诚信造就的内在力量。相反一个缺少诚信的企业即使她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一旦失去社会信誉也会被淘汰出局,如走过八十八年历程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就因“陈馅月饼”事件信誉丧尽最终导致破产。“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中庸》)可见建立起企业诚信文化是多么重要,它是企业立足、生存、发展的命脉,是企业重整旗鼓的内在力量。

三、以诚信为基石的和谐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1.树立企业的诚信价值观。建设和谐企业文化首先要树立诚信价值观。企业要把诚信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经营和管理中去,企业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会拥有广泛的客户,从而占领市场使企业高效益持续发展。当企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时,虽然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一定的利益,但从长期利益看则是一种自我毁灭。如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最辉煌的企业亚细亚,在取得了长足发展后只重视市场利润忽略了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导致企业诚信缺失,最终使一个原本很有希望的企业走向了毁灭。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强国》)荀子在这里说出了古今皆通的哲理―见利忘义是自取灭亡。对现代企业来说确立以诚信为上的价值观是企业常荣的法宝,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缺少诚信价值观就等于“先利而后义者辱”,企业的结局只能是自生自灭。因此,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树立起诚信价值观。

2.企业决策者要树立诚信形象。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要企业决策者率先实践,一个企业的诚信形象也是由企业决策者率先树立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不论从企业的管理角度还是从领导者的人格角度,企业领导者率先垂范是端正行风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决策者的一言一行无不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企业领导者的诚信就是企业的诚信,没有哪个企业是因为职工的不诚信而倒闭的。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去食、去兵”而保留诚信的论述,他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从治国的角度提出政府诚信形象是立国之本,从现代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来说企业决策者的诚信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之本。

3.提高高层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提高企业诚信文化水平,关键是提高高层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和谐文化的具体实践者和护卫者,对外他们代表企业洽谈业务,对内他们代表企业行使权力,他们的诚信素质如何直接关乎到企业形象,许多企业的失信行为都与高层管理人员直接或间接有关。另外,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也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一个讲诚信的管理层会带出讲诚信的员工,反之一个不讲诚信的管理层带出的员工也不会讲诚信,优秀的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企业家要把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放在首位。

4.加强企业职工诚信教育。企业和谐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倾心打造,没有全体员工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和谐文化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和谐文化是合声共振文化“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必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和谐文化如同和谐音乐,乐有心生,音有声应。如果把决策者比作指挥,把管理者比作领唱,那么员工就是合唱,员工的合唱出了杂音,再好的指挥和领唱也不能构成和谐之音。员工的素质反映了企业文化品位,提高员工素质是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5.建立有效的诚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诚信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诚信文化的认同感,更能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目前我国的诚信管理机制尚未健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诚信管理机制建设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立诚信管理制度,并把其内容落实到各管理层和企业职工。二是完善管理人员的岗位考评制度,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除了要求经济指标达标外,还要评价他们的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诚信标准。三是建立诚信档案,让每一个人和企业都懂得诚信将是伴随他们终身的号码,是否具有诚信品德将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四是建立相应的责权部门,严格考核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经营行为,对遵守诚信管理制度的给以奖励,对违反诚信管理制度的给以严惩,让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诚信既是现代市场必须的道德原则,又是保障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企业要长盛不衰,必须建设起以诚信为基石的和谐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篇6

国际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课程教育的目的只能以具有客体性的文化为依托才能够实现。社会文化滋养、塑造、制约着课程的生成与解释,它规定了课程生成的途径与内容,设定了课程内在的逻辑与范畴,规范了课程解释的视角与方向。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课程的价值是以其文化适宜性为前提的。课程以文化为内容,以促使学习者文化经历的转变为目标,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具有创造新文化的勇气与信念。而课程自身的文化底蕴、品性与自主性也会对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还原课程文化本体地位,意味着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品位、理想、追求和关怀对文化进行选择、内化,建构特有的课程文化。这种选择、内化和建构蕴含着主体的需要、目的及对一定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因此,课程不再仅仅是从既有的文化中“拿来”的文化,而是具有了独特性、内在性、创生性等属性的特殊文化。

每次课程改革都是社会文化理想的实践,并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从某种角度讲,课程改革过程实际上是不同课程文化观之间的碰撞、交锋,从而形成“同而不和”或“和而不同”的过程。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建设包括课程文化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如课程思想、课程理想、课程制度、课程体制、课程权力、课程管理、课程形态等内容,它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倡导一种人本、民主、平等、创新、对话、合作、多元、开放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建设应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文化;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课程文化;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文化。同时,还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校的课程文化传统和学校文化特色,创造个性化的课程文化;要整合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使三者融合成整体育人优势。

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校长一要能够基于特定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创造、理解并表达学校共同的课程愿景;二要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积极构建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的课程文化;三要不断提高学校课程文化领导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课程领导行家,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成功地传递给每一位教师,让他们成为课程文化的倡导者和建设者。

二、重建、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

无论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还是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实际上都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成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师生员工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与校本化课程建设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特色与个性,而学校文化又是校本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校本化课程建设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按照泰勒的设想,任何课程的设计都须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二是学校应该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三是学校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四是学校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简单地讲,就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依次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也就形成课程设计的程序。由此可见,校本化课程建设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是重塑学校形象,重建学校文化的过程。

学校文化重建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核心,强化师生认同,着力打造个性化学校文化;必须要用新课程理念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牢牢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建构以生命生成为核心的现代学校观念文化;必须用新的评价模式健全学校制度文化,努力营造激励创新、民主平等的学校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突破制度化教育的束缚,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必须用课程资源的理论指导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从教育思想变革的高度建设富有生命气息的学校环境文化,发挥学校环境这一潜在课程巨大的教育意义。

每一所学校都有特有的文化传统。重建学校文化必须对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特征、历程进行考察,剖析学校已形成的文化传统,提炼并凝聚出本校的文化,使每一位师生都能体悟学校文化的精髓,从而构建独特、深厚的学校文化,真正实现对已形成的学校文化的历史传承。

篇7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篇8

1.1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管理人员只将目光放在个别环节上,例如成本方面、工程进度方面等,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管理重心的偏移也使得管理人员在信息录入时,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不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

1.2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人才不足

建筑企业要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队伍,不仅具备丰富的建筑企业管理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但是目前建筑企业中,信息化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有效地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1提高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要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认识到工程项目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将信息化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提高建筑企业领导以及管理人员的认识,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给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2.2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

由于缺乏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和方法,管理信息化建设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无法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美结合,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得到有效地开展。所以要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协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基础,建筑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发展与建设,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意义,制定完善的教育管理措施,通过设置培训班、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和操作水平,掌握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培养一批能力素质高,既了解建筑企业管理知识,也精通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4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各个部门及环节相互配合,实现信息共享,提高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并根据不同部门以及建筑的不同环节进行系统化的发展建设。完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电子版的公告栏等信息共享系统,为工作人员的使用提供便利,同时,加强文件资料、图纸等的管理和使用,实现各部门、环节信息、资料的有效衔接和整合,及时补充最新信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3结语

篇9

关键词 文化 文化演变 知识创造过程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无疑是由先进的文化所引导带来制度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引领中国日益现代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旧有的思想及相应行为若隐若现影响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运行、阻碍新的社会格局的产生,例如封建特权思想、圈子文化、山头主义等。对于未曾全盘西化的当今中国而言,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与国情,面临着全新的国际发展环境,也不可能像当初西方列强一样靠对外侵略扩张而发展,其全面复兴必然需要全新的文化来支撑,这意味着它必须充分发挥历史传统的优越性同时又必须摆脱历史的包袱,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又必须剔除其糟粕,因而必然需要围绕全新的建设与发展任务实现全面的文化创新,尤其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这样,理解掌握文化创新的过程实质,就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1文化的基本单位即文化基因是一种认知模式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考察100多种文化定义后,曾给出一个广为接受的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

(2)语言和符号;

(3)规范体系: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它们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其中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

(5)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是文化的有形部分。

文化有其基本的构成单元――文化基因(meme)。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是来源于英国著名科学家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他认为文化基因或觅母(Meme)是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单位,音乐调子、概念、妙句、时装、制锅或建造拱廊的方式等,都是觅母。这一概念解释只提到一些具体表象,没有区分文化的内在遗传信息和外在表现形式,也没有注意到前述文化内容的结构体系。

P・DiMaggio在综合评述文化社会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相互影响后认为,将认知的模式即schema作为文化分析的基本单元是极有意义的。它代表着各种对象、事件以及它们的特征、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各种假设,多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形成的;同时它也是人们的信息处理方式,展示文化的运行过程。这一分析突出了文化基本单元的内在信息属性,与生物学的“基因”概念内涵更具一致性。

比较上述两种概念分析,文化基因,应是特定人群对某种对象及其相关特征、关系的认知模式,是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被内化吸收的基本理念,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这种理念决定着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如音乐或时装的风格、建筑的方式等;人们在传播、模仿这些具体形式时,实际上也隐含地传播者这种内在的理念或知识。

2文化演变的核心是文化基因的知识创造过程

Gabora提出一种文化演化框架――公共交流(communal exchange),认为是公共交流使得人们对不和谐、挫折或误解做出回应:从不同的视角思考,调整理念以适应环境,因而减少熵、重建和谐完整的概念系统。使得复杂的、可积累的、开放的文化得以演化的是一种递归性反思能力:一种思想触发另一种思想,后者再触发另一种,如此持续进而形成一条联系链。换句话说,文化演变的核心是概念、理念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产生新的认识的过程;它通过这种自我修正过程产生可传播的创新,因而必然地是一种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对比文化基因的概念,这种调适后的新理念、新概念,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认知模式,即新的文化基因;递归性反思能力形成的思想联系链即是文化基因链。

这一演化框架理论强调的是新理念的产生,但并没有解释新理念转化为新现实的过程;如前述文化概念与组成,文化演变还应包含新理念转化为新的行为规范、新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组织以致新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对于由新知识产生至新产品或新现实得到实现的知识创造完整过程的探索,最经典、最透彻的分析仍然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知识创造三要素统一模型。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场及知识资产。

(1)知识创造的SECI过程,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转换过程,包括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联接化(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社会化意味着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是分享体验并由此创造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将隐性知识转为显性知识,是利用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等形式将隐性知识明示化的过程,是知识创造过程的精髓所在,通常由对话或集体反思所触发;联接化是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得转换过程,将各种概念综合为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整理、增添、结合和分类等方式,重新构造既有信息,进而催生新知识;内部化是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得转换,主要通过干中学以共有心智模式或技术诀窍的形式内化到个体的隐性知识基础内。经历了这样的相互作用,一项创新便涌现出来。模型认为组织知识创造始于被调动的个体隐性知识,通过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在组织层次上放大,并在较高层级上固定下来,并会随着互动社群的扩大,超越团组、部门、事业部、组织的边界而不断往前推进,形成知识螺旋。

(2)场,是知识得以分享、创造和应用的共同环境,它为个体的知识转换以及知识螺旋的展开提供能量、质量和场所,存在形式可能是物理空间如办公室、虚拟空间如电子邮件或网络,和精神空间如共同的理想或文化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场形成或存在的关键。与上述四种知识转换过程相对应,场也有四种类型:起始场、对话场、系统化场和实践场;

(3)知识资产,是知识创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调节因子。知识资产可分为四类:经验性知识资产、概念性知识资产、系统性知识资产和惯例性知识资产,是上述四个知识转换过程的必然结果。

所有的三个元素统一为一个整体。简而言之,是组织应用既有的知识资产,通过SECI过程创造新知识;而SECI过程发生在相应的场中,创造的新知识也成为组织知识资产的一部分,成为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的输入。这一模型强调从隐形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包括了新构思或新思想的形成到形成新现实的完整过程,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创新实践分析得到的模型。

将这一模型扩展应用到文化演化过程中,则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拓展和历史事实上的探索验证。另外,这一分析模型一个显然的局限是没有说明知识创造的动力源泉。

3实践中的矛盾启动新文化基因的知识创造并促进新基因链的形成

将的《实践论》、《矛盾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发展感性与理性阶段、矛盾的普遍性等原理与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知识创造三要素模型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到:是实践的需要触发了知识创造的过程;直接的推动力正是各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矛盾;而知识创造的目的或结果,则是为实践中的矛盾提供解决方案。事实上,野中郁次郎等人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也蕴含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同阶段:社会化、外部化阶段,以感性知识交流为主,开始向理性知识例如概念转化;联接化阶段则是理性知识的相互组合;内部化则是系统理性知识的实际应用,“由认识到实践”必然经历的过程。

作为特定矛盾的解决方案的新认知或新思想,就可能成为新的文化基因;而现实世界中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则为新的文化基因的出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思想联系链”形成的现实基础;而新的“思想联系链”,即相互联系着的新的文化基因,成为人类推进相关现实世界变化的认知基础。

例如始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过程中的知识创造过程。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佛罗伦萨的人们需要探索理解人与神、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当时的实践环境构成了新理念产生的起始场;各种学校及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内全新的探求新知(表现为追崇古典)的自由氛围,承担了对话场的角色;加上外部知识即古希腊文化成就的输入,人文主义的基本观念即对人性的尊崇,得以孕育形成,形成了对人与神、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全新认知;上述对话场也触发了这种新的文化基因的外部化,即各种艺术创作实践,各种文艺及美术作品,便是这种外部表达的具体形式;同时或随后,探究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规律、探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求进一步产生,相应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建筑学;和社会科学如政治学得以产生,并形成了相应的知识体系以及相应的科学与社会实践,进而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按照新的知识处理人与自然界、及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再唯神命是从;相应地,科学与民主的思想作为新的文化基因也得以形成。形成新的科学或社会实践、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就是上述的知识内部化过程,相关的新的实践活动,就是实现内部化的实践场。古希腊文化成就是这一知识创造过程的知识资产的输入,人文主义理念、科学与民主思想等新的文化基因及各科新的知识体系则是这一过程输出的知识资产。与野中郁次郎等人的分析模型不同的是:人文主义观念传播到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时,随即开启了新的SECI过程,而不同具体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则这种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内部化的具体表现。

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而导致自然科学成果的积累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学领域进一步深化拓展为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一批代表人物在吸收既有科技成果、体验现实群众生活、考察国内外实际的基础上,对理想的国家制度的各侧面及整体结构进行了分析论述。如英国的哲学家洛克和科学家牛顿,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德意志的康德等,就人民、国家功能、政府职责与权力范围、法治的必要性与内容、宪法的地位等相继做了透彻的分析,进而进行了国家制度的设计,如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等保障个人权利的国家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随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各具特色的资本主义体系,包括法国、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显然,吸收科技新成果、考察实际社会生活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就国家制度各侧面的分析论述及相关成果的出版则是新的政治观念的外部化表达过程,而国家制度的整体设计则是一个相关政治观念系统化整合的过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全实现资本主义制度,则是国家制度在社会现实中的内化过程。

上述过程中文化基因链的形成过程是:人与神之间矛盾的解决导致基本人文主义基本理念,即尊崇人性这一文化基因的产生;而人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是人与神的矛盾解决后必然面临的新问题,它进一步分解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分解后各领域的知识创造过程中,针对各自的新矛盾的解决又产生了新的文化基因,例如自然科学领域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的重视,贯穿于所有自然科学领域;例如西方政治学领域中的民主相关的观念体系:自由、平等、法制、民权等等。这样,不同文化基因的创造、演进就渐次形成一个树形图谱。当然,并非所有新的知识成果都能成为新的文化基因,唯有影响广泛、长期传承的理念,才成为文化基因。从根源看,文化基因所以能长期传承、影响深远,原因在于它对于现实中某类共性的矛盾的解决仍然有意义。而当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出现时,新的知识成果或新的文化基因的出现,就成为必然。这正与Gabora提及的递归反思能力所形成的思想联系链相对应。

这种文化基因链的形成过程可为我们新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

4新文化的建设要注重各种实践中相关场的建设以及与相关文化基因的关联

由文化的概念所决定,文化创新或新文化的建设,必然地包括捕捉提炼新的理念,设计完善新的制度和政策,完善相关机构的新功能,新的理念的传播,新的实践惯例的扩散等;而由文化演变的知识创造过程及实践动力所决定,关注新的实践中对新文化基因的需要以及相关的各种场的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例如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产业界、研究机构、相关政府部门、服务机构等通过开放式创新、整个区域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形成创新生态链和以知识创造、流通及应用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并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地包含着相关文化的创新与不断完善。只有区域范围内的新的创新文化,才能凝聚各方资源与力量、促成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新的文化基因的创造过程,其起始场与最初隐性知识的形成,往往与新的实践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文化建设进程中,企业家俱乐部、企业界与学研界以及政府部门的界内或跨界的论坛、协会的活动等形式,属于实现社会化的起始场或实现外部化的对话场;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以及研究机构与实践部门的互动、结合,则是实现相关知识组合化及完成制度或政策设计所必须依赖的系统化场,实地培训、相关宣传资料的编辑出版发行,新闻媒体对新文化内容的传播,“干中学”及实践中的交流等则是实现内部化的实践场必不可少的内容。

起始场、对话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与新实践相关人员的交流、借鉴外部相关知识、对新的实践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等,进而实现作为新的文化基因中新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需要注意的是,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为相关主体之间的关联、对话提供了诸多便利,起始场、对话场的建立有了更多的可能途径;但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传播依靠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新的文化基因的内部化过程,即实践场的作用,有的靠实践中榜样的力量以及相应的实践体系可潜移默化地传播实现,有的则要注意利用制度的强制力量以及系统的教育体系来实现新的文化基因的植入。例如现实中反腐所要求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的建设。腐败的大面积发生,无疑与长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遗留有关,如官本位、封建特权、圈子文化等,不仅仅存在于很多官员自身思想深处,也存在于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里;同时,也与我国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过程中忽视相关制度建设有关,如权力设计及运行模式、监督机制以致公务员的薪酬制度等。“不能腐”意味着健全的制度形成了对官员行为的有效制约,这有赖于新的制度设计在实践中的有效内化;而“不想腐”,则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新制度相对应一整套观念体系通过教育已深入到官员的思想深处。

新文化建设还需要密切关注相关的文化基因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有时需要相关基因的变化才能实现特定基因的演变,这是由其内在矛盾的相互关联特性所决定。例如反腐的新制度及其理念基础,可能与其他相关制度、理念的改变密切关联。

中国的建设实践必然需要衍生出新的文明,而新的文化则是这种新文明的内在基础;把握文化创新与建设的一般规律,探索营造恰当的氛围与措施,结合各项建设实践完成文化的创造,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基金项目:本文曾得到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shucx080158)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博士论文专项基金(20090610)资助。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409-410.

[2] R・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2):267-273.

[3] P・DiMaggio.Culture And Cogni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7(23):263-287.

[4] L・Gabora.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Socially Situated Cognition[J].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2008(9):104-114.

[5] L・Gabora.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Cultural Change: Selectionism Versus Communal Exchange[J].Physics of Life Reviews.2013(10):117-145.

[6] K.Nonaka,R.Toyama and N.Konno.SECI,Ba and Leadership:A Unit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00,33(1):5-34.

[7] 刘明翰,朱龙华,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史・总论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

[8] .实践论[C].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7):259-273.

篇10

在这次展演的背后,我们看到,十堰市地处鄂豫陕渝交界地带,孕育了别样的地域文化,即移民文化。今天,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声中,十堰顺应地利与文化根基而为,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本期通过专访十堰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牛孝文局长,去解读十堰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下,文化如何先行?未来如何发展?

徐红恩:9月6日,十堰市举办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星荟萃”群众文艺展演取得圆满成功。请您谈谈举办这次跨省活动的初衷。

牛孝文: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湖北、河南、陕西、重庆交界地带。十堰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和群众艺术馆创造性地举办这次活动,是在十堰市委市政府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下,以十堰周边城市为活动辐射范围,走出文化先行之路。

2012年2月25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十堰召开现场办公会,并授予十堰“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旗帜,认为十堰市应该成为湖北、河南、陕西、重庆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这面旗帜,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十堰市的社会事业在这四省市毗邻地区已经走在前面,比如医疗方面,十堰有4座三甲医院;教育方面,这样一个中等城市里有4所大学,包括两所专科学校和两所本科学校,其中两所学校还有硕士点。

十堰市文化艺术应该怎么发展呢?不论是省委省政府授予我们的旗帜,还是十堰市委市政府确立这样的战略,文化一定要先行,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一个切入点。十堰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移民史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唐虞时期,当时十堰地域为尧的儿子丹朱的流放地和封地,丹朱建房国,亦名房子国,带来了不同姓氏人口的繁衍变迁。后有明朝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一直到现代建设丹江大坝、黄龙大坝、襄渝铁路,这座城市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移民慢慢长期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讲,我们十堰本身就涵盖了毗邻地区的文化元素,只有用群众文化艺术来号召周边地区的文化,从而形成一个结集,这样才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今天生活在十堰的人们大多来自周边城市,乃至全国除了、台湾以外的省市州,他们都曾大力支援上世纪60年代的国家战略工程一一三线建设,即在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进行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十堰地区的建设包括襄渝铁路的修建,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兴建,丹江口和黄龙电站的修建。

从1967年至1990年间,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山大人稀的十堰,使十堰的人口由1966年的200多万人增加到320多万人,外来人口占当时十堰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据统讹截至2008年,十堰有300多个姓氏,冷僻姓有鱼、门、歹、热、冷、豆、是等9种。“三线建设”新移民的到来把全国各地不同姓氏、不同文化带了进来,并发生融汇和整合,从地域上、生活习俗上根本改变了十堰面貌。

这么多年来,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特别是周边的文化,都有一种怀念和淡忘之情,家乡似乎已成为一种遥远的记忆。作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十堰把周边文化艺术的特征汇拢过来,更多的是激发民众自己对这个城市的生活有一种自信感,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在这里,将他们家乡的文化和艺术展示出来,让生活在十堰的人们重新回味来自他们家乡或周边的文化因子。这次活动也是让周边的省市州人们来到十堰,看看我们的文化里面原来也有他们的元素。我们不仅是一个小家,我们这个区域覆盖的地方是一个大家,那么几个省市连接起来,我们有共同的文化符号,只有文化才能把大家聚拢到一起,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形成一种亲切感。

我们要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不是以自我为大,而是想把大家融合进来,然后形成一个“你知道我,我知道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大文化圈。这是文化艺术能够为经济服务,为地域建设服务所起到的作用。

在策划这个活动的初期,我们没有想到有这么大的规模,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大家都感觉这个活动很好,而且很感兴趣。这次活动从起初设计的七八十人、八九十八、一百多人,一直增加到两百多人,由此可以看到文化的共性得到了彰显。这种情况显示了目前浮躁的社会、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背后,人们对于文化的坚守和期盼,特别是从事群众文化事业的人们,不可能用很高端的文化艺术来交流,而是用大众所期待的、留存于我们心灵里面的文化艺术和文化符号,将人们的文化心理汇拢。

其实,在建设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征途上,十堰市文体局除了举办这次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星荟萃”群众文艺展演,也已经利用体育的形式把周边几个市州的体育项目集中在十堰交流,比如毗邻地区网球赛、羽毛球赛。2012年11月,十堰市文体局、市棋类协会还主办了鄂豫陕渝毗邻城市象棋邀请赛,来自四省市毗邻的地市级城市和地区的10支代表队50多名象棋爱好者参加了比赛,极大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地区间棋艺友好交流。

十堰市文化发展若仅限于湖北省内,不是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是我们周边的几个市州在一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文化符号或文化基因,容易走到一起。如果把江汉地区的文化硬拉进来,反而有一些障碍和隔阂。所以,一个区域文化的发展关键是人民大众能够接受,获得一些生活愉悦,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和艺术的功能,举办这样的活动才更有意义。

徐红恩:十堰是一个移民城市,很多人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通过这个活动来唤起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从而增强他们在这里的自信心。这让我突然想到深圳,从全国来看,大中城市的移民浪潮汹涌澎湃,多元文化汇聚一处。十堰城市发展如何发挥移民文化的价值?

牛孝文:十堰地区在明朝大修建武当山、上世纪60年代建设二汽,这些都是国家工程,汇集了天南地北的人;而深圳改革开放后吸引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等内地人。相对于十堰来说,深圳更是一个现代移民城市,十堰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十堰群众文化艺术的模式。

这个模式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很大。今天的社会,从全球来讲,全球经济一体化,人们更需要在一起交流。今天的中国,许多人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他们大部分不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而是来自全国各地。因为现在城市之间互通便捷,人们已经没有居住的意识了,喜欢到哪个城市就到那里。但是,他们毕竟来自不同的地方,更需要心灵的安抚。

为什么十堰群众文艺深受老百姓欢迎呢?因为生活在十堰的人们虽然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但相聚到十堰,河南人也能看到家乡的剧种演出,陕西人可以看到关中民俗,重庆人也能感受三峡人家风情,他们的内心能够得到安慰,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徐红恩:在与各地参演单位的交流中,我听到他们对这种活动形式好评如潮。您认为这次活动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牛孝文:这次活动展示了十堰毗邻地区文艺精品,增强了十堰毗邻地区群众文化交流,促进十堰毗邻地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对于十堰市文体局和群艺馆来说,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我们策划、组织、实施举办大型活动的能力,扩大了十堰市文化事业的影响力。

实际上,这次活动绝不仅仅丰富了我们自己的需求,也满足了来自各地的参演单位的心愿,增加了他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底蕴。他们也需要把自己的文化介绍出去,我们也需要他们的文化服务走进来,然后让他们来了解我们的文化。

我们怀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筹办这个活动,周边地区的人们也能感到其中的意义。这样,十堰的形象就被推广出去了,十堰的文化附加值也产生了。它的附加值是让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增进友谊,也相互增加自信,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文化,从而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个东西可以扩而大之,这就是文化的功能。

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十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赞许,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昊世杰说:“此项活动既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又展示了地区间的群众文化精品,既加强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又提升了十堰的影响力,可谓是领导认可、群众满意、同行赞许。”

徐红恩:之前,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群众文艺受到一定冲击。在这次展演现场,我看到座无虚席,观众从头看到尾,这次活动反响甚好。在这背后,经历并攻克了哪些困难和难题?

牛孝文:我们这个活动涉及的范围不是一个体系,而是跨越四个省市,组织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我们没有走寻常路,没有按照体制内的程序组织这次活动。当我们把这个活动报告给十堰市政府,起初大家觉得几乎不可能,但我们坚信这个事情意义重大,也得到市政府的认同。

若走程序,则由十堰市群艺馆把这个活动报到市文体局,再到省文化厅,省文化厅批复后要通过相关程序发到其他三省市文化部门等,整个过程比较复杂而漫长。我们没有走这个程序,因而在邀请各地群艺馆领导的时候也遇到了难题。当我们向他们发出邀请时,刚开始他们不相信,各地馆长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个顾虑:局里面会不会同意呢?他们让十堰市文体局长跟他们局长联系一下。于是,我就挨个儿地给各地局长打电话,并发了很真诚的短信,其实我跟他们素昧平生。在这过程中,有些局可能看到是外地电话,常常不接。若不接电话,我也锲而不舍,发了一百多字的短信,包括活动的初衷、主办单位、邀请的缘由等信息。发过短信之后,如果没有回复,我再补打电话。最后,他们都很乐意地接受了邀请。这次活动没有按体制走,主要靠我们自己的人脉、真诚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得以圆满举办。

此外,十堰市群艺馆馆长尤成立还亲自奔赴各地,进行真诚的邀请。咸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闻俊辉局长很直率地表示,对我的邀请和群艺馆馆长的亲自邀请很感动,还对我们富有创意的请柬大加赞赏。

我们在组织活动费心费力的同时,各地群艺馆也在精心组织,付出了很大代价。来自11市县的12个参演单位能够相聚十堰非常不容易,比如重庆市巫溪县到这里需要七八个小时,路途遥远,还要携带大量演出设备;荆州参演节目《五虾闹鲇》的很多表演者就是社区的居民,上班的人还需要请假,群艺馆还专门租用大客车把道具运到十堰来。最后大家能走在一起,说明都对这次活动有一种期待,为活动的圆满举办不辞辛苦。

徐红恩:通常,我们为一次活动需要做很多事情,付出了心血,取得良好的反响,但是不能够持续下去,形成一个品牌。您如何看待这次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星荟萃”群众文艺展演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牛孝文:这次活动圆满落幕后,咸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闻俊辉局长、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杨海波局长通过电话向我们传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做了第一步,我们希望把它做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品牌,轮流坐庄,我们都来参与这个活动,这样目的就达到了。”

可见,大家都有对下次活动的期待,这个活动成功的意义也就在于它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这种活动就一定有它的生命力。我们本身有这个文化符号,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联络,情感的联络就是文化作为一种纽带,作为一种传媒,把大家结集在一起。如果我们做得好,没有私心,都是公益性的,大家都觉得文化是我们共同需要的东西,就一定坚持下去。特别是那些热爱群众文化,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做的人,一定会利用这次契机和联系把它扩而大之,像滚雪球一样做大。

徐红恩:我们这个活动里面有一个特点,即它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进来,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在您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动群众文化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牛孝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它正好和整个中华民族的传承有一个接点,是群众文化的一个抓手。因为原来的群众文艺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实际上是给当地的地方剧种进行了非遗符号的包装,提高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增强了传承人对非遗坚守的信心。

今年6月,我们结合文化遗产日,做了十堰市首届传统艺术(表演类)展演。我们把全市列入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进行了一个文艺展演,把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部集中起来做了一个演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深受老百姓喜欢。

徐红恩:十堰地处四省市毗邻地匠地理位置特殊,孕育在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怎样的特点?

牛孝文:十堰地区的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从它的本质和特质上讲,都带有全国性。比如吕家河民歌、伍家沟民间故事、武当神戏、山二黄,它们能够成为十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大修武当山的时候,全国各地涌来30万民工,在这里修建了14年。这30万民工居住在十堰市各个地方,当他们在修武当山的闲暇之余,各自唱着家乡小调,讲述家乡的故事,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当人们散去的时候,文化却慢慢积淀下来,代代相传,留存下来的文化就是人们容易记忆的、喜欢听的内容。

比如武当神戏,它形成于武当山的北神道上,当时河南、陕西的香客来到武当山朝山进香,敬祖师爷,都要路过此地。他们经常在那里停下来歇息,相互交流,然后再往山上走。在武当神戏产生的地方,其剧种的形成是由河南的豫剧、曲剧、河南梆子、陕西二黄、秦腔、四川谐剧、川剧等汇拢而成。加上那里有一个工厂,相当于二汽规模,当时在那个地方有70多座窑,武当山上的琉璃瓦全部在那里烧制,作坊大的像一个车间,汇聚了几十口窑。目前,我国认可的琉璃瓦窑遗址只有3个地方,即北京、南京和十堰市习家店镇青塘村,这是我国现存可知的三个琉璃瓦窑址。武当山窑址汇集大量工种和人力,从而形成T--种戏剧的形式,它把地方小调跟我们这个地方的二棚子、四六句、八叉子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有剧种。

武当神戏是一个综合体,所以当十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大家展示的时候,周边地区的人们都有一种亲切感,或似曾相识,在这个地方找到了乡音。我们把他们请进来,把他们正宗的川音、河南豫剧、秦腔请进来进行展示,让我们当地人看到后也倍感亲切,这样就融会相通了。所以群众文化的内容一定有它独到的地方,它是一种独特的尖端艺术,一般难以达到,这就是群众文化的魅力。

这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它有自己的特点,优点就是融合了各个地方的文化。从历史上来讲,大修武当山打下了这个基础,它不仅留存下来了,还保护下来了。十堰地区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原来没有的,比如黄州点子,是我们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在黄州已经失传了。300年前一个大的家族迁徙到十堰来,把黄州点子带过来了,它是一种宫廷的敲打乐。现在在整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时候发现,当地已经没有黄州点子了,而在我们这里流传下来了。我们申报了这个项目,但名字还是保持原样,仍叫“黄州点子”,黄州地区的人们也很高兴。它在竹山县城关镇及其周边乡村传承下来,那个家族里有一支表演队伍,对表演这个内容乐此不疲。

徐红恩:只有文化才能共享,当有了某种文化想法或成果时,大家可以一起分享。群众文艺活动是如何实现文化共享的?

牛孝文:同志在“8・19”重要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艺是人类的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工作因而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群众文艺是文艺工作的基础,它是文化体现最好的群众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