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计结论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计结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社会审计所发现的企业财务问题
(一)验资中存在虚报资本的问题
在社会审计的工作中,资本验证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并不十分复杂,但如果验证工作不细致,草率从事,仍会出现很大的风险。验资风险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使用欺诈手段虚报注册资本,具体表现丸伪造账表凭证等资料,请有关部门出具假证明,虚报资产;伪造数份出资证明书等,用同一资产作多个公司的资本;采取迂回汇款、抬高设备购价等手法用中方资本作外方投资等。
究其原因,还是投资人有虚假出资的市场需求,因而不断挖空心思来规避法律和行业监管,同时密切关注行业的监管动态,以便乘虚而入。
(二)一些上市公司被拒绝发表意见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受到委托人、被审单位或客观环境限制,审计部门不能获取必要审计证据,以致无法对会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时,只能放弃发表审计意见。一般情况下,拒绝表示意见极少出现。而1998年年报中竟有14家的审计报告拒绝表示意见,令人惊讶。深入分析其中原因,被拒绝表示意见的理由主要有: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审计证据不足;资产净值难以确定;未决诉讼持续经营难以为继等,从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面临的严重问题。其中,未决诉讼的原因,即有些上市公司涉及大量诉讼案,因此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在这些诉讼案中,有的是公司本身经营状况恶化、无法偿债所致,有的则是为其他公司提供信用担保、承担连带责任引起,因此出具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并不为过。同时,也有两家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在董事会报告中,就持续经营难以为继的理由表示不赞同注册会计师的意见。
(三)企业在年报中存在的问题
1.货币资金账实不符。表现在:年末一般不盘点现金,现金的账面余额与现金的实有数不符;由于存在出借账户、隐瞒不正当收支、公款私存和套转现金等行为,不提供银行对账单、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差异较大或存在长期未达账项等,使银行存款余额与账面数不符。
2.应收款项占用资金量过大。应收款项中的相当一部分不是由真正销售产生,常见的错弊有:股东投资不到位或抽逃资本,以借款的形式挂在“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上,三年后伺机作坏账处理;虚假销售,下年初做退货处理;收到欠款不冲账,列入“小金库”;不计提坏账准备;长期应收款无法收回也不做坏账处理,借以粉饰财务状况在“其他应收款”中隐含长期投资项目,在收回投资收益时冲减其他科目或将收益直接转存,形成“小金库”;隐含非法活动,将资金划出以从事私人牟利,如炒股、以个人名义注册公司等;隐含各种损失,借以粉饰经营成果。
3.随意调节利润,如:折旧计提不实,企业为了少交所得税而多提折旧或为了减少账面亏损少提折旧,将任意调整折旧政策作为调控利润的手段和杠柿递延资产的构成和摊销不合规,将不应列入递延资产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列入以调增利润;通过延长或缩短摊销年限的方法,不摊、少摊或多摊递延资产来调控利润;用待摊费隐瞒或加大亏损,将待摊费用作为隐蔽亏损的避风港,把发生的大笔费用挂人该账户,不在一年内及时摊销,从而形成了潜亏;应摊销的费用不摊、少摊、多摊,以调节利润。
4.收入不入账,偷逃税金。销售产品不开发票,只开不正规的内部收据,借以不入账、逃避税务部门的检查;将收入挂在应付款、预收款上,长期不转销;用产品兑换原材料及抵偿债务时,不做销售处理;销售副产品、展销品、试制品,未办理入库的残次品、自制半成品等直接冲减成本而不作销售处理;销售边角余料或利用边角余料生产的产品,不纳入会计记录,而计入“小金库”。
5.随意结转销售成本。常见的方法有:在分配生产费用时,故意少留或多留在产品成本,调节产成品成本,进而影响产品销售成本;将收到的销售款直接冲减生产成本或将产品成本直接转入往来账户,隐瞒收入和成本;违反配比原则,少转、不转或多转产品销售成本3随意变更费用分配方法和成本计算方法借以调节产品销售成本,造成了成本数据的严重失实。
6.纳税所得额计算和应交税金不正确。如对应做调整的超标准工资费用及附加费用、白酒生产企业等的广告费、超标准的业务招待费、超标准的利息支出和捐赠支出等,不做纳税调整,或不按规定调整;各种财产损失不经税务机关批准,直接计入损益,不做纳税调整;不按规定年限弥补亏损,将税后弥补亏损改为税前弥补,偷逃企业所得税。
之所以在年报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有的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活动简单,内部控制通常比较薄弱或不够健全,管理工作包括会计工作缺乏依据,或执行起来打折扣甚至根本不执行,增加了错弊的可能性;有的企业因投资主体不多,所有权往往集中在少数个人手里,加之企业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密切相关,投资者就很有可能为了企业或自己的利益而弄虚作假,损害国家利益;有的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合一,企业主和少数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的具体执行却受到企业主和少数管理人员意志的支配,容易产生主观武断、盲目决策、践踏内部控制等情况。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也会导致审计的基础薄弱,使审计工作量加大,审计风险增加。
二、社会会计对企业财务问题的对策
(一)验资中避免欺诈的对策
1.制定验资计划是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在验资中受到欺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验资计划是按照验资委托书的内容和要求,对验资项目的组织实施做出的规划安排。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后,应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科学严密的验资程序和工作计划,并在验资程序计划中列出详细的工作步骤。
2.对客户提供的证明其投入资本的文件资料,应根据资料的不同来源等情况,采用鉴别、查询、核对等方法来辨别真伪,若投入资本是现金,则现金必须解人事务所指定银行验资专产,待事务所账户正式收到现金投入进账单后,才能确认此款已收到。
3.为防止客户的实物出资与文件资料所列的数额不符,审计人员应深入企业,运用盘查、复核、鉴定、查询等方法查验其已作投资的资产的数量、质量、价格和产权归属。
(二)对上市公司未决诉讼等问题的对策
与往年相比,年报审计报告中较多
发表拒绝表示意见的原因,除了上市公司本身在财务与经营上存在较多问题外,也与审计环境变化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制环境的变化,相关法规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观念和责任也进一步增强;二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使审计规范更加明确,注册会计师有了较完整的执业依据,执业水平有所提高;三是政府部门意识到注册会计师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加强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力度。因此,可以看出,根据在审计过程中接触到的实际情况,只要能够合理地确定因某些特别重大事项导致难以对会计报表整体表态,就可以对上市公司年报拒绝表示意见。
(三)年报中应采取的审计对策
1.审计计划阶段
首先,慎重接受委托。审计主体在接受客户委托时应初步调查客户的委托动机和信誉情况。一般对以下几种情况应考虑拒绝接受委托:(1)会计记录不完整,使会计报表审计缺乏必要的审计证据,不能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2)内部控制不存在或没有有效执行,使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弊的可能性很大,审计人员承受的审计风险大;(:)管理人员品行不端,不讲信誉,弄虚作假和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弊的可能性大,审计风险高。当然,如果审计人员认为经过详细审计可以有一定把握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而被审计单位也愿意支付追加的审计费用,则可接受审计委托。
其次,审计目的要有所偏重。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任何企业的审计三性都要均衡考虑,有的企业自身的客观情况决定审计时目标应有所偏重,目前应较多关注“合法性”审计目标。
再次,适当了解内部控制。在审计中,应适当了解客户的内部控制,除了了解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还应观察和了解其有关活动的运作情况和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方式,这是每次会计报表审计都必须执行的程序。
2.审计实施阶段
首先,采用主要证实法作为初步审计策略,考虑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有的企业内部控制不存在或失效的可能性较大,控制风险较高,可在了解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不进行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较详细的实质性测试,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其次,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获取有效审计证据应重点关注下列事项:(1)重点关注的资产负债表项目有:银行存款、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递延资产、预收款项、其他应付款、应交税金等。此外,还应对资产有无抵押、有无账外资产和负债的完整性予以特别关注。(2)对损益表的审计应先采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将有关项目的金额与以前的有关指标进行对比,对存在较大波动的项目,重点分析其波动的合理性,并追查至相关账户及凭证,调查交易事项。如通过分析净利润增长和营业收入的增长,发现本年度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但净利润没有增长或增长缓慢,则可判断企业夸大成本费用、隐瞒利润的可能性大,应实施相关分析,重点审计成本费用和收入账户,以最终揭示问题的实质。
再次,加强对重要交易事项和复杂业务的审查。一些重要的交易事项如一次性支出较大的业务、没有合法单据的业务、怀疑是私人支出的业务等,都需要特别关注。同时应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其会计有可能涉及的复杂业务充分了解,重点检查这些业务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审计报告阶段
首先,重新评价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有的企业的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都比较高,进入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在出具审计报告前,必须对审计风险和重要性水平重新评估,评估时要密切联系管理当局的态度、意向、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弊的金额和数量等,来判断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其次,恰当地发表审计意见。审计人员以经过整理的审计工作底稿为依据,根据被审计单位是否接受其提出的调整意见等情况,确定审计意见和措辞。
三、社会审计的发展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和法规体系的完善,民营企业规范地走上公司化道路。其经营管理者为了向所有股东或投资者汇报并分享公司所得,就聘请具有“双向独立”、有一定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的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进行鉴证。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大,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警察”。可见,社会审计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监督体系中扮演主要角色,并以其“独立性”、“职业化”的突出特征占领审计市场。
(一)审计模式的发展
1.社会审计主体模式的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注册会计行业走向国际化,我们的发展战略是:培养、发展名牌注册会计师和名牌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并建立起以风险为导向、以注册会计师智力资本为前提、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集团事务所内部管理机制;以行业自律与法规监控相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
2.审计行为规范模式的完善
合理有效的行为规范模式,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法律体系,第二层是行业规范体系。所以,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社会审计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有效借鉴国际经验,建立起以《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为基本审计法规,以《公司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等行业监控法规为参考的审计法规体系;建立以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
3.审计行为监控机制的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讲,审计职能和作用的体现,就是审计行为的结果。那么,审计行为结果必将满足审计的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基本职能的要求。所以,若审计行为不当或失控必将引起经济监督失效或失败、经济鉴证无效或不可信、经济评价失真,将给市场经济带来危害,给社会各经济利益关系人带来损害。所以,审计行为监控机制是保证审计信誉、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审计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网络审计模式的发展
电子信息与通讯技术在会计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将为会计师事务所开拓新的服务业务提供商机。随着“电子商场”,“电子商务”的迅速增加,如何验证网上交易的可靠性、减少网上交易的风险性,将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二)社会审计的发展趋势
1.社会审计的规模化趋势
会计师事务所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走规模化道路能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使自身形成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牌。1998年度美国五大会计公司雇员总人数达466,000人,最多的一家有146,000人,最少的也有61,000人。在我国,雇员人数在200人以上、年营业额超过4,000万人民币的会计师事务所凤毛麟角。随着我国会计市场的日益开放,国外大会计公司对我国会计市场虎视眈眈,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走规模化道路来增强竞争力势在必行。
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必要性;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00-02
近年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院经营管理,财务审计在完善医疗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纵观当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一方面促进了医疗机构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但另一方面,在构建医疗机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审计工作方法单一、审计机制不健全等。为此,立足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工作,从内部审计视角来探应该如何推进财务审计?应当做些什么?并就未来财务审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内部审计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依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要求,内部审计从概念上定义为:“对本单位及所属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进行监督与评价的行为,以提升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确保经济目标的实现。”[1]2014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再次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并与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所定义的“内部审计”概念基本一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强调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地位,突出风险控制管理与控制;二是强调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概念,尤其是在改善风险管理,优化医院治理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三是深化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突出内部审计对医院组织架构的积极贡献,特别是通过内部审查、评价方法,来规范医院财务会计活动,降低管理风险,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作为国家投资的公立医院,其公共财产及资源更应该突显其非营利性,尤其是在承担医疗服务、医学教育、重大疾病预防、突发性医疗事件救援等工作中,要承担其自身的服务社会的功能。2006年新修订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对年收入超3 000万元或拥有300张病床的医疗机构,明确规定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置相应的专职审计人员。尽管公立医院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较早,但在审计实务中,就审计组织结构、审计职能地位、审计职责等问题,一直未切实履行,尤其是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控理念下,公立医院就如何确保自身财务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真实、可靠,必然需要从财务审计创新实践中来完成。
二、内部审计的产生及发展导向
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共同构成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从内部审计的产生来看,依照受托责任学理论,内部审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及结果进行认定、计量和报告,并通过对会计信息的重认定、重计量、重报告,是实现经济监督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通过财务评价来改善受托责任的控制机制。随着内部审计方式的不断发展,主要归纳为三大导向。
1.财务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从英国《股份公司注册法》(1845年)中对内部审计概念的解释,即由一名或多名股东代表,通过对单位财务信息进行审查,来考察董事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并通过审计结论让其他股东了解单位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从而满足对董事经营管理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股东代表的检查单位账务,并对单位董事及职员进行询证的行为即为审计过程。其后,随着内部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是股东代表,也可以是受聘的技术娴熟的会计师,从而将审计工作实现了外部化。可见,对于财务导向内部审计,主要专注于对单位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审查,其目标在于帮助管理层做出科学、正确的经济管理决策,在于提升单位经济效益。
2.管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所谓管理导向下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的划分,即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从审计学理论到审计实践,既有财务审计,也有管理审计。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当发现财务管理工作良好,但工作效率不高,影响经济效益时,将会提出完善管理的改进对策。另外,从会计师事务所所有制方式来看,一般为合伙制或独资制,而对于会计师需要承担无限责任,由此带来的审计责任,可能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效能。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会计责任,突出外部监管,将推进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变。
3.风险导向下的内部审计。新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就内部审计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内部审计是“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将内部审计的职能明确为:“围绕风险来展开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的决定因素。”[2]可见,近年来在强化公司治理,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上,风险管理成为内部审计的关注焦点,风险控制成为内部审计转型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创新公立医院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在提供社会公共医疗服务过程中,还需要从履行财务审计工作职责,做好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监督与评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审计署制定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公立制度要求,加强对公立医院自身及所属单位财务经济活动的独立监督与审查,围绕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公立体系,将财务审计评价作为构建公立医院财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效率性的重要内容。为此,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将成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措施。从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及审计对象来看,财务报告既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也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会计信息。但在内部审计实务中,一些医院审计机构不仅关注财务部门的相关业务,还在拓宽对非财务活动的审计。劳伦斯・索耶(1989)曾提出:“内部审计部门尽管已经涉足单位组织中的与财务部门无关的审计活动,但对于这些审计不能走得过远,不能偏离单位财务记录及单位内部相关经济业务的审计。”[3]可见,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及方向,更应该以财务审计为主体,并从财务审计权限延伸上来关注单位财务审计。另外,在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上,决不能仅仅满足“查错纠弊”,而是要立足财务审计实践,从解决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中,创新审计方法,特别是在财务审计实践中,要将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作为常规审计手段,将基于过程的审计作为日常财务审计的突破口,以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导向为内部审计发展方向,拓宽财务审计的覆盖范围,融入财务绩效评价与内控评价机制,增强财务审计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科学性。
四、内审视角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创新对策
从内部审计视角来创新公立医院财务审计,主要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1.注重审计时间节点前移。从审计理论来看,内部审计所依据的财务信息多为事后审计,不利于对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监督[4]。为此,在创新财务审计思路上,通过审计时间节点前移方式,及时发现财务信息失实并给予整改。借助于审计时间节点前移,通过对医院财务计划、财务预算工作进行审计,强调对原始性财务凭证,以及大额经济业务收支的审查,来优化财务审计重点,体现提前介入的时间特征,推进医院财务决策科学性。
2.注重对财务内部风险的评估。财务审计工作与医院内部控制目标具有一致性,内控制度本身从制度、措施、流程等方面,强调了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防范风险。因此,财务内审部门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可以引入内控风险评估手段,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中的重点预算项目、主要收支状况、药品采购情况、资产管理现状、工程建设项目进度,以及医院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价,来观察国家、医院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c完整,防范差错、舞弊的发生。
3.注重财务信息预警机制。随着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于财务报表信息、医疗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检测评估过程中,迫切需要从完善医院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上,来构建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预警机制。如对医院药品、药材采购信息进行实时管控,对医院物质库存数量、价格进行实时管控,对医院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进行实时管控。因此,利用内部审计财务信息预警机制,来细化医院财务收支指标,并从建立相应异动指标对比分析上提升医院财务信息化水平。
4.强调资产安全及使用率。医院资产门类较多,资产管理是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如医疗设备、卫生材料采购等。通过对医院资产完整性、安全性评估,从降低和减少资产损失上,关注医院资产的合理化利用,特别是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大额投资设施的绩效评价,来提升医院资产利用率,实现资产保值增效目标。
五、结论
从内部审计视角来完善医院财务审计机制,需要从审计理念转变上,明确财务审计的重点,不断拓宽财务审计工作范围,强调财务核算准确性,维护好医院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效益目标。另外,针对当前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际,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推进医院财务审计与计算机系统的融合,提升财务审计信息化水平。加强内审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在确保内审活动客观、公正性上,加强相关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学习,强化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及道德培养,真正促进医院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京英,金俊娇,徐伟锋.医院工作的创新和转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1):47-49.
[2] 张丽英,杨俊峰.我国内部审计模式导向转变及路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2):81-83.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审计 对策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及相应的财务审计问题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统一
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是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制企业,它的所有者不多,通常只有一个人。企业所有者往往亲自经营管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具有很大的决策权。
中小企业管理者权力集中,他的态度会对企业财务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他审计意识淡薄,仅是把财务审计当成一项例行公事,或者觉得财务审计是项费钱、耗时又毫无价值的活动,只是迫于法律要求才进行的,他就很难通过审计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在审计过程中他也会不积极配合,使一些审计需要的重要材料数据难以得到,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中小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利益高度相关,或者就是同一人,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规避税收,可能会指使会计人员采取舞弊手段,增加财务报表误报和漏报的风险。
(二)会计记录简单,信息不完整
中小企业应该保留尽可能完整的会计记录以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但是,因其规模、人力、物力有限,只雇佣很少的人单独从事会计记录业务,录用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比较低,缺乏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没有正确编制提交财务报表的能力,会计记录较简单。由于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不及时。
这种较简单的会计记录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审计中会计记录不精确或不完险的增大。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使分析性程序在审计计划阶段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作为替代,审计人员只能对总分类账或可用的其他会计记录进行简单的复核。
(三 )会计信息失真
一方面中小企业财力有限,聘用的会计素质低,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业务水平的限制,不能正确处理会计信息,对一些会计凭证的填写不规范,不准确,导致财务混乱,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业主为了逃避国家监管、偷税漏税,故意指使会计人员采用种种舞弊手段,而中小企业任用的会计大都是和自己有亲属关系或是兼职会计。亲属与企业主有利害关系,在账务处理上听从业主,导致会计监督失去作用,弄虚作假的事情常有发生;兼职会计不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根据业主提供的凭据做账,在做账过程中任凭业主支配。
会计信息是财务审计验证的主要对象,会计信息失真会对审计产生重大影响。财务审计假设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验证的,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正确审计的基本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根据正确的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记录和汇总才能在合理的时间、人力和费用范围内取得足够的证据并得出有效的结论。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存在行为,审计人员在正常的审计程序实施后是难以得到与事实相符的审计结论,致使审计人员已无法履行其职责,这会加大会增加财务审计的难度,提高审计风险。
(四)有限的内部控制
中小型企业出资结构单一,在初创阶段,都是业主作为决策者,决策随意性大。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中执行力度不够。小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业务活动和会计记录相对简单,通常难以实施适当的职责分离,可能不存在能够被审计人员识别的控制活动。
不少事务所主观的认为小型企业不可能存在完善的内部控制。因此多数事务所在审计时基本上不执行内部控制测试,而主要依赖实质性测试程序,如函证、分析性复核等,导致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多流于形式,程序简单,范围也受到限制。
(五)持续经营问题
小企业对机会的利用反应非常快,但这同时也降低了它们对不利因素的抵抗。由于自身的特性以及受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和行业变化的影响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小企业普遍很脆弱,生命周期受到质疑。
而财务审计是在假设是假设企业能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评价编制会计报表合理性,审计人员只有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评价之后,才能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合理性。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财务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
二、对策
(一)加强管理者的审计意识
通过知识讲座的形式或审计人员直接跟管理者沟通,让管理者认识到加强企业的审计工作不仅是国家监管机构和法律的要求,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有重大的意义。财务审计不仅可以发现账务的混乱之处,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还能审查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调动企业领导者审计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审计。
(二)加强会计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是财务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应该完善财务组织结构,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的支出、回收和使用过程要时刻予以密切关注,采取措施加快资金回笼,防止资金的流失造成损失;同时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强化监督机制,要求各单位负责人必须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负法律责任;督促会计人员学习和熟悉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业务能力,掌握单位的经营情况,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能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会计帐表、凭证及其它有关资料,它为企业管理人员了解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提供重要的数据。会计信息是否正确、真实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决策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目标。
内部审计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中小企业管理者和会计工作人员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保证与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其评价职能的作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有关数据和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完善内部审计可以为中小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其取得的成果的前提是可靠的。
(四)完善财务审计程序
中小型企业虽然内部控制制度薄弱,雇员分工不明,岗位设置重叠。但对某些关键领域,企业主出于对于日常事务的监督控制和保护企业资产的需要,还是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考察是否存在与认定相关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审计人员必须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得到充分的审计证据,以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在采取实质性测试的时候,要以分析性测试作为补充,通过将企业财务数据与行业数据、企业历史数据等进行比较,以做到对企业业务状况的定性了解。同时所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技术,以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工作效率;采用统计抽样和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通过调整样本规模提高财务审计的精确度。
(五)出具审计报告时态度谨慎
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是影响报表使用者合理决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审计人员应把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关注作为重要的财务审计事项。在审计过程中密切注意被审计单位的不合理的迹象,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濒临破产;主要财务指标恶化等,一旦出现这些迹象,就要提高警惕;当被审计单位出现持续经营不利的迹象时,不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与披露是否公允、全面,审计人员绝对不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至少要加强调事项段,提醒报表使用人注意不可验证和不可控制的事项。但是,如果不确定事项的未发生部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不是实质性的,那么注册会计师可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报告、保留意见报告和否定意见报告。
三、 结论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出具一份行之有效的中小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对于规范中小企业发展,满足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需求有重要意义。提高中小企业财务审计质量的关键在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和规范审计过程。
参考文献:
[1]魏笑霞.浅谈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8
[2]孙德芝.中小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PA审计,2008;1
篇4
1.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农村干部的清正廉洁,可以有效杜绝或避免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集体的财产属于集体成员共有,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但是,目前农村一部分人尤其是有些村干部,利用职权侵占集体资产、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加强农村财务审计,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和财务管理规定。
1.2有利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程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护和激发广大农民对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目前,仍有一些村的财务公开不及时,或是公开的内容和帐目反映的内容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开展农村财务管理离任审计工作,对村财务一届来的情况实施审核、检查,并把审核、检查的审计情况向村民公开。这样,有利于村民了解村财务一届来的收支状况,有利于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1.3有利于端正村干部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目前,大部分农村财会人员在实际财务管理操作中仅限于“理理帐”“、报报帐”,对财务处理随意,没有认真地执行农村财务管理相关制度。通过农村财务审计,帮助农村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促使其按照《农村财务新会计制度》要求,完善审批程序、监督程序、报账程序、公开程序,确保帐目规范、合法、合规、合理,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按照新会计制度报帐、建帐和记帐,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规范性[1,2]。
2.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2.1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经常化的目标,逐步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覆盖面。随着农村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其审计范围由原来的农民负担(一事一议)专项审计、承包合同审计、群众举报审计、重点财务审计拓展到村干部离任审计。各种审计范围是日常业务重点审、农民负担(一事一议)定期审、群众举报专项审、重点问题随时审、班子调整离职审。
2.2农村财务审计的内容共分为6个方面:一审财务收支帐目。查收入是否入账,是否开具统一收据,查是否漏收、少收,开票人是谁,支付是否合理;查凭据的时效性、审批手续、用途说明、经手人;查大额开支是否经集体研究。二审货币资金。查现金、存款情况。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四审债权债务。查应收款、应付款、内部往来等。五审项目承包合同的签订、结算和兑现情况;查项目的招投标、合同、预决算情况。如是集资项目,还必须查项目集资或收费是否按照“一事一议”程序执行,是否有乱收费、乱集资行为,项目款是否专款专用。六审财务管理制度与村务财务公开执行情况。查有关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包括通讯费、干部报酬、招待费等具体规定。财务公开方面,查公开资料是否齐全,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干部误工及招待费是否逐笔公开。同时在各个环节上,力求做到查清、查深、查透,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章进行审计和检查。
3.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3.1审计程序。分为3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被审计的村,在接到审计通知书后,要组织好村里的相关财务人员,迎接审计人员的审计。二是实施阶段。由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的重点和拟订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可采取主地审计或报送审计,重点审查财务收支帐目和经济活动及其他有关事项,实行内查外核。三是终结阶段。由审计人员对被审计村的财务帐目情况撰写审计报告,并由农村财务审计组作出审计处理结论或决定。
3.2审计方法。着重抓住3个重点,把牢4个环节。“三个重点”:一是财务收支帐目,采用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进行顺查与逆查;二是货币资金和有形资产,采用直接盘点现金、存款和实物的方法;三是债权债务,包括承包合同结算兑现,采用核对、复核、查询的方法。“四个环节”:一是把牢各项收入帐的清查,是否有漏收;二是把牢各项费用,尤其是招待费开支的票据,是否有虚假;三是把牢货币资金盘点核对,银行帐户、库存现金是否帐实相符,审计一开始,就立即盘点现金,是否有白条抵库及挪用公款等违纪问题;四是把牢债权债务帐户核对,是否与帐户相一致[3]。
4.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4.1农村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财务审计工作,做到亲自参与审计工作。
篇5
近年来,改革开放后期,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财务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财务审计工作,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着诸多阻力,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将对现阶段,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阻力及牵引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推进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水平。
关键词:
农村;财务审计;阻力;牵引力;举措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支持和维护农业集体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只有做好该项工作,才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实现对农村集体财产使用情况的监督,而现阶段,我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强对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阻力牵引力及举措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现阶段农村财务审计存在的阻力及牵引力
1.1财务审计模式过于落后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主要通过乡镇经营站、农村民主理财小组等机构完成,由于审计主体与被审计主体之间并非隶属关系,与一般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明显差别,具体来说,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兼顾政府和社会审计性质2方面,其工作内容及范畴没有进行明确划分,在具体工作中,无法真正解决财务审计问题及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直接影响财务审计工作独立性,并没有真正发挥积极意义,例如:工程款存在白条抵现,普遍未开具有关工程类的税务发票,有的村居没有招投标有的没有预结算,有的没有附会议纪要,造成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混乱[1]。
1.2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中,对于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有具体规定,在规范各项审计工作行为的同时,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但是,法律制度中并没有针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出具体要求,仅存在一些地区对于本地审计工作提供的一些条例,并没有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足够的法律支持,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很多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审计中发现某村存在的问题,在不涉及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只能根据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对村主干处以500元罚款,不痛不痒,造成审计没有威慑力。此外,据调查发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仅1/3基层单位能够做到半年或者一年公开一次,1/6单位没有公开审计结果。
1.3缺乏审计环境相关人员对审计工作重视度不够,并没有将财务审计工作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甚至存在一些抵触情绪,且实践中,部门之间横向交流较少,难以形成合力保障审计工作开展,此外,对于财务审计工作监督力度不够,且审计结果常常流于形式,缺乏良好的是审计环境,直接阻碍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2]。不仅如此,近年来,很多乡镇经管干部大量流失,一些乡镇审计人员几近为零,审计工作无法得到落实,监督工作更是无法实施。如部分村居村没有制定年度财务计划,未提交给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没有形成相应的会议纪要。另外,货币资金管理混乱库存现金超限额管理,有的村居期末库存现金6位数,有的村居甚至达到7位数。没按规定做到日清月结,存在坐收坐支现象十分普遍。此外,据相关报道来看,全国农村账外集体资产总额近25667亿元,在国有资产总额中占比高达36%,资金使用透明度偏低,上述种种现象表明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存在很多问题,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推进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举措
2.1创新财务审计工作模式,确定财务审计工作主体地位政府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财务审计理念,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同时,还需要创新财务审计工作模式,现阶段,农业部等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范围及内容,为此,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财务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制度,确定该项工作的主体地位,突出其权威性,并适当赋予该部门必要的权责,为财务审计工作有序进行铲除阻碍,使财务审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监督作用。
2.2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创建良好的审计环境农村财务审计需求日渐扩大,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支持,为此,国家应结合现有《审计法》、《审计规定》等制度,出台针对性法律制度,如《意见》、《细则》等,规范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范围,提高该项工作可行性[4]。如福鼎市农村地区,村干部离任审计中存在工程建设方面的问题,为此,该地区及时更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方面的制度,加大对集体资源的监管力度,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3加大审计工作监督力度,推进审计工作改革加大审计工作监督力度作为提高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结合乡镇党委具体要求,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全面、有序地开展财务审计工作,并加大与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协调工作关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此同时,上级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乡镇审计人员的业务指导,从专业角度评价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调整和优化,真正实现审计零问题目标,在监督审计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按照财务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对存在问题的行为,进行批评、纠正或者赔偿,维护执法严肃性,以此来发挥财务审计报告有效性[5]。
2.4重视审计人员培训,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审计人员是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核心,其专业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为此,针对现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问题,要重视对人员责任感教育,引导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明确自身职责,强化人员使命感;侧重对审计知识的培训,提升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推进审计工作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强调人员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审计人员自身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及效率。另外,还需要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审计工作提供支持,为审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积极推广在线审计、实时审计等,逐渐构建立体化审计体系,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诚然,该项工作长期且艰巨,面对现存的诸多阻力,但是,只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就能够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安全,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徐捷.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4(02):32-33.
[2]雷菊慧.农村财务审计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06):19.
[3]薛颖.国家审计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金融,2014(20):286-287.
[4]王金莲.关于如何做好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贸实践,2015(06):67-68.
篇6
[关键词] 审计;公示;威信
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全面推行,深刻影响着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和农经服务体系建设,“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管账又审账”、“自己审自己”等状况严重影响审计的威信。在新时期下,农村财务审计如何树立威信已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云南省陆良县积极探索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制度,为树立农村财务审计形象、提高审计威信,推动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一、农村财务审计公示的基本做法
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农经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将审计工作过程、涉及法律法规、审计纪律、审计结果、有关问题的处理、审计组的联系方式等内容,根据审计工作进展,向被审计村、组和广大群众进行全面公开的一种做法。
审前公示:在下发审计通知书的同时,以张贴审计公示书的形式,及时进行审前公示。公示审计的依据、目的和意义,下派审计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承诺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保密等。公示地点选在村、组所在的办公地点、村务公开栏及村庄交通要道或村民集中的地方,以便广大群众及时向审计组提供线索,并予监督。
审计过程公示:在审计过程中,由村民自己选派村民代表或户代表(一般5-7人),全程参与监督审计过程。如果因财务问题上访的审计,要保证有上访的群众代表参与。村民代表选出后,审计组向村民代表详细介绍审计依据、财经法规、常见问题的处理原则和法律依据,相关问题的沟通和处理程序,如何参与审计和举证等。
审计结果公示:审计结果出来后,在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有关村、组机密的前提下,公示被审计村、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审计报告及有关问题的审计意见书。如果涉及经济犯罪,公示审计移送情况。如果是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在村、组换届前,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公示,以保证选民在换届选举前全面了解现任村、组干部基本情况及胜任能力。
二、审计公示对树立审计威信的作用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对树立审计威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审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敢于推行农村财务审计公示,首先必须保证农村财务审计全过程在遵守审计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符合权威的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在具体业务中,必须建立健全公示制度,使审前公示、审计过程公示和审计结果公示与内部审计准则相适应,并形成审计公示的标准规范。在底稿使用上,必须有标准、有统一标识,有利于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和审计质量控制。在审计人员资格方面,更注重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方面,基本做到了“审”、“账”彻底分离(即审计人员和委托会计相互分开)。基于上述要求,我县组织了大规模的审计公示业务培训,通过业务交流、检查等形式,提高了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2.促进审计工作透明化,深受社会各界信赖
实施农村财务审计公示是把整个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审计结果全部透明化,把整个农村财务再次从整体上全面的“晒一次太阳”。既是对审计工作情况的展示,也是对被审单位财务活动的客观展示,农村财务审计公示的全过程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审计组进行什么样的审计,所反映情况和问题是如何依法、客观、公开、公正、合情合理的处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使审计人员接受礼品、礼金,请吃请喝,参加公款娱乐消费,拿审计结果做交易,行政干预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等现象无机可趁,消除群众担心审计人员包庇村社干部或故意整人的心理顾虑,审计结果及其处理也让被审计村级组织和相关人员心服口服,深受社会各界信赖。
3.深化了民主监督管理,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是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能够保证各项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对于在思想上不重视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工作不到位的村级组织,实施实施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后,把整个农村财务从整体上全面的、认真的再“晒一遍”,其中的财务问题必然又会曝露出来,无处藏身。因而,审计公示在审计环节上是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深化,是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进一步延伸。实行审计公示后,群众盯得死,看得紧,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审计问题基本是及时处理、现场进行,前审后乱、边审边乱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根本上遏制了现象的发生和漫延,因财务问题引起的上访案件也大幅度降低。农村财务审计公示制度切实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稳定,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4.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群众代表熟悉本村重大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基本情况,村干部的一切舞弊“见光死”,很多审计证据都是现场确认签字。二是对有疑问的、不真实的财务收支活动,群众代表都是先审计组一步发现和提出来。三是群众热心参与和舆论监督,使出财务问题暴露得更全面、及时,有利于审计组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省去了很多调查取证的工作量,节约了时间。和常规审计相比,审计公示至少节省了70%的调查取证时间和工作量,以前难处理的问题现在可以及时处理,并得到有效整改。
5.结合中国国情,推进村民自治
在村干部队伍换届选举前,将审计情况和结果进行全面公示后,审计公示已经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多年的审计公示实践让村干部明白:农村财务审计公示是一把利剑,一切弄虚作假和舞弊都无处藏身,只有认真执行好各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财经法规,才是对自己的有效保护,才能取得群众信任。村干部对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态度和观念因审计公示的推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审计公示的实施,保护了有能力为群众谋利益、干实事、群众信任、作风正派的村干部。惩治和制约了自私自利、混水摸鱼、素质低下的村干部。审计公示使审计监督在村民自治中的功能得到拓展,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审计公示与换届选举、离任审计的有效结合,更好的适应了中国国情,有效的推进村民自治。
三、推行审计公示应重视的环节
1.严格遵守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依法行政
这是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树立审计威信的必要前提。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规定》和内部审计系列准则等相关规定,才能使审计结论客观、公允。
2.审计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是要求审计人员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和遵守审计准则的具体规定;二是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把审计工作做细做实,避免出现漏洞和瑕疵;三是严格执行申请回避制度,经管站审计人员和记账人员要分离;四是审计工作底稿要规范。
3.审计公示的内容要有统一规范
一是不同的审计方式、审计目的,应制定不同的审计公示标准;二是审计公示书措词要严谨、客观,定性准确,不能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相冲突;三是重视对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公示。
4.要全面提高农村财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篇7
关键词:经济效益 审计 方法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和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政府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推动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速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经济性(Economy)审计、效率(Efficiency)审计、效果(Effect)审计,即“三E审计”模式,这就是最早的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这三种特性的审计也就成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涵义如下:
(1)经济性:它是指经济活动耗用资源的节约程度。劳动消耗的节约程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大。经济性通常以成本降低额、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来衡量。
(2)效率性:它是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反映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效率越高,就意味着资源得到了越合理的配置。效率性通常以劳动生产率、资金使用率、原材料利用率等相对数来衡量。
(3)效果性:它是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反映经济活动的有效性。经济活动的成果越大,那么经济效益就越好。通常,效果性以产量、产值、利润等绝对数来衡量。虽然经济效益审计概念从提出后,社会经济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这“三E”特性仍然是现代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涵。
二、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
经济效益审计与现代财务审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以现代财务审计为基础,所以很多情况下要借鉴采用财务审计的方法;经济效益审计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又要延伸拓展,融合了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等内容,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又表现出交融创新等特点。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多样性。经济效益审计是依托现代财务审计而进行的,所以财务审计的各种方法都会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现代财务审计方法种类繁多,这就导致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也呈多样化特征。另外,因为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除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如数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所以,经济效益审计又要综合多种知识来决定具体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发挥的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
2、融合创新性。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般审计方法与各种数学方法、管理方法,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另外,为揭示某些事实、问题,也要注重运用新的科学方法,创新审计方法,从而使得审计证据更有力,审计结论更有可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注重实践需要。经济效益审计通常从定性和定量这两方面对经济效益进行鉴定和评价。因为主观、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把所有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量化后再用数学方法求解,所以,在审计中要必须注意定性方法的运用,必要时依靠专家的经验与能力对问题和现象本质做出判断。另外,定量分析指标体系也必须合理,应呈动态修正变化,以及时适应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要求。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复杂多样,因此,整合相关的审计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这是审计理论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尽管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的争论很多,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基本划分为四大类:即组织实施方法、审计查证方法、审计分析方法和审计评价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三种经济效益审计实施方法中,内控制度导向法应成为经济效益审计重点实施方法。现代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风险审计方法的运用,它带来了审计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风险审计理论认为,可允许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时发生错误舞弊的风险,而内部控制风险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时产生的风险,而检查风险则是实质性检查没有发现错误舞弊的风险。如果可允许的审计风险水平已经设定,在固有风险水平既定情况下,内部控制风险越高,所允许发生的实质性检查错误水平就应越低,也就是说不允许在实质性检查过程中发生重大的错误,这也就要求进行更多的、更深入细致的实质性检查。相反,如果内部控制制度很健全,所评定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很低,这就可以减少实质性检查工作,从而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尽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看起来似乎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但它却真实地顺应了那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成为现代社会中介审计的重要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理应借鉴现代审计理论的最新成果,积极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方法来进行相关审计活动,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评估。它的基本评估程序是先调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再描述并证实内部控制制度,然后登记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最后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第二阶段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先根据健全性评估的结果、业务发生的频率和固有风险的大小决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然后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抽样,再运用检查证据法、重新处理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进行最终的符合性测试,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结果。(二)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
(1)固定样本抽样。它利用样本规模确定表,来找到相应的样本数,然后利用样本结果评价表对检查结果做出评价。主要适用一次性检查的项目。
(2)连续性抽样。它是边抽样检查边评价,适用预计错误率较低的项目。
(3)发现型抽样。它适用性质严重或数额巨大的错误舞弊审计。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三种:
(1)均值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均值来推出总体数值的方法,重点应用于验证账面记录正确性和估计账面记录数值。
(2)差异估计抽样。它是用样本平均差错额来推出总体差错额或正确额。它的优点在于可减少审计工作量,只对有差错的样本进行计算;缺点是样本中的错误不能太少,否则可靠性受影响。
(3)分层抽样。它的基本办法是将总体分成若干层,从各层抽检样本,最后汇总推算总体估计量。这种方法最为复杂,需要的数学知识做多,主要用于复杂样本审计。总而言之,抽样审计技术已成为现代审计事业的巨大推动力,经济效益审计应积极采用抽样审计技术。
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三)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四)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评价方法,就是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审计查证和分析取得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进行对照、检查,从而做出客观、公正结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是效益审计的重要环节,是审计结论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和两类方法。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三种方式是指一事一评、局部评价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前两种方式的综合和概括。这三种方式互相补充、密切配合,能够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两类评价方法是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会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很多时候要征求专家的评价意见,所以定性方法是不能忽视的。而评价中运用的重点是定量方法。综合评分法和综合指数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评分法根据各项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分别赋予相应权数,然后根据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打分,最后加权计算总分,做出评价结论。这里的权数赋值是关键,需谨慎处理。综合指数法是种动态评价方法,它反映不能直接加总的多因素组成的经济效益的综合变动情况,能概括反映总体效益变动相对程度。综合评分法与综合指数法相辅相成,共同对经济效益审计做出适当的评价。
总而言之,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其自身特性,决定了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具有综合多样性和融合创新性等特点。我们使用各种审计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收集足量、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评价,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技术和手段,只要对于采集审计证据有用,我们就可以采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有机整体,是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不能将它们孤立起来,而应根据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和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赵卫中钱红炜)
参考文献:
[1]李平,论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四川会计,1995年第10期。
[2]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__年第5期。
[3]刘艳玲,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新思考,商业研究,20__年第11期(下半月版)。
篇8
一、风险导向审计概述
1.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指以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
2.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
2.1调查了解有关情况,评估确认预期审计风险水平。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如召开座谈会,查阅有关年度档案资料,走访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考察等,以评估确认预期审计风险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应注重日常对被审单位基础资料的收集。
2.2对报表进行分析测试、评估固有风险,确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根据报表各项目之间客观合理的内在联系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分析各项目的的比率、趋势来调查导常变动和差异。利用初步调查及永久性档案提供的资料和自身经验,评估固有风险。将通过分析性测试出现异常变动和差异的报表项目,或固有风险评估较高的报表项目列入审计范围,作为审计重点,并编入审计计划。
2.3对审计范围内的会计报表项目分别进行控制风险评估。首先,调查了解有关项目的内部控制结构,分析控制环境,相应的控制程序及会计制度,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评估控制风险。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难以进行测试,或按成本效益原则不拟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应将控制风险证估为高水平。
2.4确定检查风险及重要性水平,并据以编制审计方案。
2.4.1根据以上步骤评估得出的量化的审计风险及审计范围内各项目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确定检查风险。通过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可以计算出审计范围内报表项目的检查风险。
2.4.2确定审计范围内报表项目余额的重要性水平。一般实务中,对会计报表总体重要性水平的量化可参考下列指标:①税前净利润的5%———10%;②总资产的0.5%———1%;③所有者权益的1%;④总收入的0.5%———1%。
2.4.3根据已确定的检查风险,确定所需审计数量,编制审计方案。检查风险与证据量成反比,所确定的检查风险越低,限制审计风险以达到期望水平所需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反之,检查风险越高,所需审计证据就越少。
2.5实质性审查。在风险导向审计中,通过风险评估,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测试,将查检风险控制在根据已确定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有控制风险计算出的水平上,以确保审计风险固定在预期水平上。
2.6根据实质性审查结果,得出审计结论。将实质性审查检查出的有错报漏报项目错漏金额同该项目的重要性水平比较,若前者比后者大,则应确认为项目有重要错报、漏报。但同时应注意错漏的性质,若为故意舞弊,涉及合同义务的履行或影响收益变动趋势的,尽管其错漏金额可能未达到重要性水平,也应将其视为重要的错报漏报,在审计报告中加以反映。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财务审计中的具体应用
会计报表审计是企业财务审计的起点和归宿。财务审计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其所展示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要求,在财务审计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程序,对被审对象进行风险评估。
1.制订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阶段。在审计准备阶段应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评估确认预期审计风险水平,为制订审计计划和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提供依据。重点对以下情况进行调查分析:(1)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包括所在行业及经济趋势等;(2)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若被审计单位财务处于困境,如无法清偿到期债务、面临诉讼失败赔款、资金周转不灵等,应评定较低的审计风险;(3)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4)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的履历、处事风格及其变动情况;(5)有关会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会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则固有风险较低,反之则高。编制分析性测试表评估固有风险确定审计范围:(1)分析财务资料各项之间的关系和分析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联系。(2)经济业务的性质与复杂程度。凡涉及现金、存货等实物资产的经济业务的固有风险比不涉及的大;经济业务复杂程度高的固有风险大。(3)相关会计处理的复杂程度。在正常会计处理中易发生错漏的项目固有风险大。(4)项目余额的大小及其变动。余额大或其变化异常的项目固有风险大。(5)确定该项目金额时是否通过评价和判断。通过估价和判断得到的数据,如折旧、预提费用、待摊费用、材料发出成本等,比通过准确计算得到的确切数据的固有风险大。(6)以前年度审计发现问题和报表项目固有风险大。将财务报表分成: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循环、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和货币资金,分别编制内部控制测试表和风险、控制测试表,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和控制风险评估。对通过上述分析测试确定审计范围的财务报表项目余额按总收入的0.1%进行重要性水平分配,确定检查风险,编制出审计方案。
篇9
[关键词]绩效审计 数据包络 财务分析
高校绩效审计主要是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环节入手,衡量高校内各种资源占用,部门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其对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高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办学效率的提高。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特性
资金效益的长期性,劳动成果的特殊性,资金来源的广泛性,内部管理的多元化是高校绩效审计所特有的性质。
(二)财务评价分析的应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评价是以绩效和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财务综合实力为辅助,全面提高学校财务运行状况的考核评价系统。财务指标的固有缺陷:特别是在评价高校这类单位绩效时,投入产出绩效不可能用报表上的收入支出数简单说明清楚;它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反映绩效成果,重视的是局部结果且短期化。
(三)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应用问题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不需预估权重、不需事先设定输入输出间的显式函数关系、与指标的单位无关、评价结果丰富等诸多优点使其成为教育系统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个新的工具。
二、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绩效审计不能得到财务审计的有力支持
1.目前高校财务审计的现状。财务审计仍然是高校内审工作的重点;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量随收支范围扩大;高校专项资金名目繁多,预算安排不尽合理,内部财务审计人员很难发现这些被合理化的“不合理”支出;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会计人员舞弊行为不易被发现。
2.高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化。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绩效审计在审计依据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其次,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方面不同于财务审计;再次,绩效审计的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最后,绩效审计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3.低质量的财务审计对绩效审计的影响。没有真实会计数据为基础的绩效审计,犹如无源之水,而当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失真除增加了绩效审计的困难外,还直接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环境亟待优化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学校领导是决策者,学校领导重视审计工作,是改善审计环境的第一要素,也是有效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内部一个特殊的职能部门,要想圆满地完成一项审计任务,除了取得领导的支持,被审计单位的理解、配合之外,还必须做好组织、人事、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三)高校绩效审计标准难以把握
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特点。绩效审计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绩效高低、优劣的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的特点决定了难以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
(四)高校绩效审计现实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独立性较弱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客观原因。受托经济责任委托主体“缺位”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深层次原因。
三、改进湖南公立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研究
(一)利用财务审计成果进行绩效审计(以某高校08年为例)
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一是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如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资产负债率等。
总经费收入=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400756888.5元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总支出× l00%
(1313003+435000+1643585.6+43026883.47)/ 599605158.6× l00%=7.74%
二是反映学校经济实力的指标。如国家经费拨款、自筹经费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
国家经费拨款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国家经费拨款/总经费收入×l00%
(150500000+179659100+24179316.42)/ 400756888.5× l00%=88.42%
三是衡量投入经济性的指标。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等。
生均事业支出=教育基本支出/学生人数
388217901.87/18311=21201.35元
生均四项经费=四项经费支出总额/学生人数
30092941.41/18311=1643.44元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
143049670.2/599605158.67×100%=23.86%
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143049670.2/245168231.7×100%=58.35%
师生比=学生人数/专任教师人数
18311/1127=16.25
教学管理人员比例=教学人员/管理人员×100%
1127/1110×100%=101.53%
教职工总数与学生人数之比=学生人数/教职工总数
18311/3588=5.1
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房屋总面积×100%
28.04/87.91×100%=31.9%
四是衡量产出效果的总量指标。教育投资利用效率、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等。
教育投资利用率=(在校学生平均数×学生质量系数)/用于培养学生的总费用×100%
18311/599605158.6×100%=0.0031%(假设学生质量系数为1)
科技成果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
(86+32)/(217+463+81)×100%=15.51%
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新增科研经费/近5年平均教师人数
〔(15000+10300+4100+2700+3000)/5〕/〔(1131+1127+1104+1046+978)/5=6.52万元
2.财务评价分析
近几年该校处于规模扩张期,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及拆迁,致使该校资金压力较大。从2008年的财务数据来看,该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其差额主要靠银行贷款获得。总收入中预算外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7.3%,已成为学校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预算内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学校的创收来源主要是招收自考及函授学生,这一部分学生的招收、学习及毕业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校教学资源,这一部分的投入产出无法计量。该校人员经费支出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相对结构不是十分合理,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退休人员各占三分之一,师生比较高。
(二)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运用DEA方法进行绩效审计
1.建立高校绩效审计标准体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据此,我们可以将高校的产出划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经过分类整理,可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表参考《高校投入产出效率DEA指标体系的探讨》一文,作者西安科技大学高教研究所田水承、孟凡静):
■
2.运用DEA方法选择指标体系的原则
指标数据应易于获取;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指标要具有较强的分辨力;指标体系要保证其统一性。
3. DEA方法的运用
首先,我们拟选择9所同类高等院校为决策单元(学校名称以 DMU1-9替代,DMU9为被分析高校),横向比较分析某高校投入、产出的效率。在DEA方法中使用C2R模型进行评价。为使评价对现实配置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建立了具有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基于输入的 C2R模型。
基于输入的DEA模型:
■
选取指标进行横向分析:
■
将数据模型进行求解,结果如下:
■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相对于其他同类院校资源配置状态为合理。
其次,我们以时间作为决策单元, 选取指标进行纵向分析:
■
经过模型求解,结果如下:
■
由结果可知,该高校资源配置状态正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 北京: 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6
[2]宋常,吴少华. 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审计研究,2004,;2
[3]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审计模式 贡献模型 贡献比较
一、审计模式分类
(一)审计模式的概念及演进 所谓审计模式,是指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所应采取的审计策略、审计技术,是整体性审计方式。审计模式反映了人们的审计思想,即:审计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审计的对策应该是什么。审计模式同时又属于审计实务的范畴,规定了审计工作的行为方式或方法,即:为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应如何设计,各阶段工作应如何着手,应采取什么样的工作方法等。审计模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改变和提高而变迁。在国家审计发展史中,审计模式经历了从合规性审计、真实合法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演进过程(刘家义,2004)。前二者重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合规及真实性进行监督,统称为财务审计模式(刘家义,2004)。后者强化对创新的分析(Funk Houser,2000;秦荣生,2007),寻求对被审计项目和组织管理的积极改进(杨妍,2006;戚振东、吴清华,2008),促进财政专项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McCrae and Vada,1997),推动公共管理部门的绩效改善(Hatherly and Parker,1988;Johnsen and Meklin,2001)。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模式的分类及诠释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下拨的具有专门指定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是我国中央政府及省市级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构成,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项发展建设,近几年体现在三农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重工业基地、重大自然灾害救济和重建、政策补贴等方面。这些项目涉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关系国计民生,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其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备受社会公众、审计机关等监督部门关注。根据近几年国家审计署及特派办公布的审计报告和有关研究,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滞留、侵占或挪用等资金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管理不善、资金使用效益整体偏低。鉴于此,以监督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提高资金管理使用绩效,作为文中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主要审计目标,将审计机关对此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审计策略和处理措施,模拟划分为以下五种审计模式。(1)“审计缺失”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漠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或由于该项支出相对不重要或鉴于审计力量薄弱,不对此项资金开展审计,也不针对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作任何调查、监督或建议,任凭财政专项资金遭受流失和使用效益低下。审计机关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没有发挥任何效用。(2)“财务整改”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注重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通过查账、监督、处理等方式对其开展财务审计,根据现有财经法规及资金管理制度,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真实合法性,并发现其中全部或部分的资金流失问题。通过审计机关的强力监督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整改,审计出的流失资金得到及时返还。审计机关较之“审计缺失”模式,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发挥了防护性作用。(3)“财务防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对专项资金仍然只开展财务审计,与“财务整改”模式不同的是: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流失的资金在审计后得到返还,还提出相关管理性审计意见,督促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与问题有关的规章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较之“财务整改”模式,在财政专项资金制度执行环节发挥了防护性作用。(4)“绩效改进”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在“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人们共同认知或约定的科学管理标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配置、管理和利用,开展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并深入分析、综合考量资金管理使用的成果业绩和功能效用,提出评价建议和改进措施,督促配合相关职能部门挖掘管理潜力,促进当期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提高。审计机关较之“财务防范”模式,在专项资金实现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5)“绩效飞跃”模式。该模式下,审计机关不仅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有效执行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还注重从根本上改进管理绩效、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金效能,督促有关部门将科学管理方法给予制度化或程序化,促进有关职能部门改进管理和正确履职,提高专项资金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效益。审计机关较之“绩效改进”模式,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贡献审计模型及其比较
(一)模型假设和建模思想 本文以财政专项资金实际用于建设发展的资金(简称“生效资金”),相对于财政专项资金账面支出的比例表示审计贡献。是以“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足额到账时的审计贡献值“1”为对标,参照对比各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相对值。为了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统一审计贡献的内外部环境,模型基于以下假设:财政专项资金的支出在建设周期内均衡支出,“生效资金”与资金使用效益呈固定的“投入―产出”关系;在“审计缺失”模式下,财政专项资金每年流失的相对比例、内容、结构固定不变,且资金使用效益存在固定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是连续、高效的,从项目建设起,审计机关每年按照固定比例抽取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能发现其中的所有资金流失现象;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显著成效,该绩效改进方式对整项资金均有普遍效用;各期审计任务当年结束,且审计意见、建议也在当年得到全面落实。建模思想是:基于条件假设,构建第k期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贡献Tk,与审计模式i(i=1代表“审计缺失”模式,i=2代表“财务整改”模式,i=3代表“财务防范”模式,i=4代表“绩效改进”模式,i=5代表“绩效飞跃”模式)、审计抽样比例α(0
(二)贡献模型的构建 (1)“审计缺失”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审计缺失”模式下,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存在?浊0比例的流失资金,又因为未经审计,资金流失率?浊0恒定不变,即:?浊lk=?浊0。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lk=1-?浊。整个专项资金支出期间Tlk恒定,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l*=1-?浊0。(2)“财务整改”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财务整改”模式下,审计机关每年均抽取α比例的当期专项资金进行审计,且完全查出其中的资金流失率α?浊2k,并督促有关部门将其返还,用于当期项目建设发展。由于审计意见没有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杜绝此类资金流失问题再次发生,故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仍然存在?浊0比例的资金遭受流失,即:?浊2k=?浊0。因为第k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挽回了α?浊2k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lk=1-?浊0+α?浊0。因为T2k恒定不变,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2*=1-?浊0+α?浊0。(3)“财务防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财务防范”模式下,审计机关在第k期挽回了α?浊3k比例的流失资金,审计意见要求有关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有效防范了此类流失资金问题再次发生,故第k+1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浊3k+1为?浊3k-α?浊3k,即:?浊3k=(1-α)k-1?浊0。由于该模式下,第k期的财政专项资金在审计前的流失率为(1-α)k-1?浊0,通过审计挽回了α(1-α)k-1?浊0比例的流失资金,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3k=1-(1-α)k?浊0。该模式下,第k期的审计贡献T3k随着k不断变化,因为假设约定专项资金每年支出均衡,故整体审计贡献是建设周期K内各期审计贡献的平均值,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3*=1-?浊0。(4)“绩效改进”模式下的贡献模型。在“绩效改进”模式下,审计机关基于“财务防范”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绩效审计,发现第k期专项资金中存在?棕Q4k比例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并提出审计意见加以改进,该改进措施在当期资金中得到应用并取得预期效益。由于此类绩效改进办法没有从制度或政策上长期要求,所以,下一期财政专项资金的潜在效益系数Q4k+1与Q4k保持一致,即Q4k=Q0。
审计机关将当期发现的潜在效益比例?棕Q4k,在同期配合相关部门改进管理绩效,提高当期资金使用效益,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4k=(1+?棕Q0)[1-(1-α)k?浊0]。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4*=(1+?棕Q0)[1-?浊0]。(5)“绩效飞跃”模式下的贡献模型。“绩效飞跃”模式,是“绩效改进”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化建设。由于审计机关在第k期发现并改进了?棕Q5k比例的效益提升空间,制度化后,该改进措施将在第k+1期得到有效落实,故第k+1期专项资金在被审计前的潜在效益提升空间Q5k+1较之Q5k减少了?棕Q5k,即:Q5k=(1-?棕)k-1Q0。该模式下,第k期的审计贡献是前k期审计贡献共同作用的,所以,第k期的审计贡献为:T5k=[1-(1-α)k?浊0]{1+[1-(1-?棕)kQ0]}。所以,整体审计贡献为:T5*=。通过上述分析和建模,模拟出五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贡献,该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贡献。在该模型中,审计贡献是审计机关采取的审计模式i、审计抽样比例α、挖掘潜在效益比例?棕三个内部参数变量,与财政专项资金的资金流失率?浊0、潜在效益系数Q0、建设周期K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共同做用的结果。本模型事先假定审计机关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高效、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均衡等条件,重在揭示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及其优越性,以及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三)贡献比较 在专家估计的基础上,为了计算简便说明问题,不妨假定某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K=10,资金流失率?浊0=0.4、潜在效益系数Q0=2,审计机关对其开展连续审计期间,每年随机抽样比例α=0.2、挖掘潜在效益比例?棕=0.1。将上述内外部参数代入五种审计模式的贡献模型,得到各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如(表1)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知:“审计缺失”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维持在0.6水平,与对标参照值1相差甚远,财政专项资金被大量截流;“财务整改”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均为0.68,虽与对标参照值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较之“审计缺失”状态下,已产生一定审计贡献;“财务防范”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逐年提高且渐近对标参照值1,说明专项资金流失的程度逐渐减缓,整体审计贡献为0.86;“绩效改进”模式下,各期审计贡献增长较快,且从第4期就达到并逐渐超过对标参照值1,整体审计贡献为1.03,即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共同作用下,财政专项资金的整体投入效益是预期效益目标的1.03倍;“绩效飞跃”模式下,审计贡献从第2期开始超越对标参照值,第8期达到对标参照值的2倍,整体审计贡献为1.6,大幅提高了资金投入效益,也节省了财政投入、缩短了项目建设期,审计贡献尤为显著。“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审计贡献逐年递增,后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比前期更为明显,但其增长边际(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可见,“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毋庸置疑,审计贡献与审计机关的抽样比例α、挖掘潜在效益比例?棕,呈正相关关系,即内部参数变量α和?棕越大,不同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就越大。
进一步地,进行外部参数变动下的审计贡献比较。在此,主要研究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周期K、资金流失率?浊0、潜在效益系数Q0,这三个外部参数变量对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的影响和作用。固定其他参数变量不变,分别调整K=5、?浊0=0.2、Q0=1,得到相应的审计贡献,见(表2)。分析、对比(表1)和(表2)数据可知: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建设周期K由10减少至5时,各期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整体审计贡献有所减小,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资金流失率?浊0由0.4减少至0.2时,不同审计模式下各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都有所增强,但是“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后期的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增量不大,且“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四种模式的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够显著;在其他参数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将潜在效益系数Q0由2减少至1时,“审计缺失”“财务整改”和“财务防范”三种模式下的审计贡献不受影响,“绩效改进”和“绩效飞跃”模式下的各期审计贡献和整体审计贡献锐减,且绩效审计较之财务审计的审计贡献优越性明显下降。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随着不同审计策略、审计技术的引入和审计方法结构及主导因素的调整,“审计缺失”、“财务整改”、“财务防范”、“绩效改进”、“绩效飞跃”五种审计模式的审计贡献依次增强,绩效审计的审计贡献较之财务审计更为突出。财务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体现在审计驱动力作用下的纠正资金流向偏差、保证制度有效执行、增强管理部门责任意识,它是督促审计意见落实,保证管理绩效按照要求改进的重要手段。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具有限制性的瓶颈――财政专项资金本身应发挥的功绩效用。绩效审计模式实现审计贡献的途径及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推动管理部门管理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促进公共管理和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绩效审计模式在促进绩效改进和科学发展发面发挥了前瞻性、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贡献增速却逐渐放缓,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绩效审计,促使审计贡献加强的根本原因在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有效执行,这也是优化审计贡献的根本举措。整体而言,对资金流失严重、建设周期较短的专项资金项目,财务审计模式和绩效审计模式产生审计贡献差异性不大;对建设周期长、管理水平低的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审计模式产生的审计贡献优越性较为显著。
(二)启示 基于前文审计贡献的建模和比较,本文认为财政专项资金自身的特点属性对审计贡献具有一定影响,不同特性的专项资金应与之匹配易于实现并发挥其审计贡献的审计模式。即:管理水平相对成熟、项目投入周期较短、项目建设缺乏普遍性,以及资金结构或流向复杂的专项资金项目,更便于财务审计模式产生较为显著的审计贡献,该模式下的审计成本低廉、审计目标易于实现,且绩效审计模式对此类项目提出的绩效改进意见缺乏改善公共管理行为的普遍推动力,绩效审计意义不大;相应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项目投入周期较长、项目建设具有较强普遍性的大型或战略性专项资金项目,利于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优势(详见表3)。由于绩效审计后期存在“绩效失灵”现象且审计意见的落实需要财务审计的监督保证,所以,对同一个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期间,应适当穿插财务审计;对项目投入前期和后期,其侧重点应分别在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对试点性专项支出,由于其管理水平对后期或其它专项管理有较强借鉴指导作用,应对其全程开展绩效审计。对实施审计模式的启示。一是重视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正确选择审计模式的前提保障,也是实施审计模式的重要环节,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审前调查,摸清财政专项资金拨付、运转和管理现状的重要特征,分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症结,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整合审计策略、技术和相应人员,为实施审计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二是辩证处理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关系。前已叙及,财务审计是绩效审计开展的基础和平台,绩效审计为财务审计提供新的审计依据和标准,绩效审计若取得实效,离不开财务审计长期不懈的督促和监督。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是巩固与提高的关系,不可厚此薄彼、相互代替。三是转变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传统的政府审计中,其理念与方法主要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其任务是核对问题的存在性,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并研究怎样处理处罚所属问题,很难实现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目标。需要转变为以资金使用结果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即:重点关注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目标有没有实现,怎样消除和纠正与管理标准、经济目标之间的行为偏差,怎样进一步改善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进而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优化审计贡献的启示。优化审计贡献体现在提出科学的审计意见、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前文分析可知,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有关制度,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举措,也应是科学性审计意见的着眼点。审计机关应根据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新情况新动向,评估相关制度、标准,对适应管理形势发展变化并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继续严格执行,并在其他地域的同类项目中加以推广,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对不适应、不严密、不配套、不具体和不便执行的制度,应该提出补充、修订和完善意见;对紧急项目或试点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充分调研论证,尽快出台有关制度,并加强对制度的后续评估;对过时的管理制度,要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废止。审计意见的有效落实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审计机关强化审计跟踪或开展连续审计,加强对制度执行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巩固审计成果。各审计机关应该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借鉴和共享,特别是对制度性审计成果横向和纵向的推广普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审计工作、节约审计成本、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也是发挥审计工作事前监督效用、优化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没有考虑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和审计成本,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该贡献是审计后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相对值,反映了内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工作经济成果方面的影响;如果将审计抽样技术、实际工作效率、审计意见的滞后性、专项资金流失和潜在效益的动态结构等综合性、复杂性因素引入贡献模型,将会使模型的模拟更加贴近审计工作实际,内外部参数变量作用下的审计贡献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更具现实的政策含义。尽管有上述不足,但本模型量化了不同审计模式下审计贡献与内外部参数变量间的数学关系,研究分析了审计贡献的实现途径和优越性,模拟比较出外部参数变量对审计贡献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国明、孙亚男:《公共资金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与确定》,《审计研究》2006年第2期。
[2]陈良华、石盈:《管理审计模式发展与管理制度变迁》,《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3]靳建堂:《集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探讨》,《审计研究》2006年第6期。
[4]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5]刘燕:《论我国〈公司法〉法定审计模式的选择》,《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6]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7]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