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辩论的特征

篇1

【关键词】记谱法 精确性 模糊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声音的艺术。在时间中的流逝和“非实在的观念性客体”①的存在,正是其基本属性的反映。因此,人们不断尝试用各种手段来“固化”音乐,期望通过特定的方式记录音乐的各种要素,使之具象化,以达到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中,传播、交流、学习、欣赏、分析和研究音乐的需要。记谱法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人类为实现这一愿望而不断努力的过程。记谱法是认知和重复音乐的一种手段,使人能够间接感知音乐。自1887年爱迪生发明录音技术以来,人类能够直接感知所记录的音乐,录音技术也被看作是另一意义的“记谱法”。但时至今日,数字音乐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并不能取代记谱法的功能和作用,各类记谱法仍在音乐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任何一种记谱法都不能详尽地记录音乐,但1000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变革,记谱法的系统性、规范性、科学性以及普适性和简明性等方面得到极大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音乐的基因和命运。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所说的“西方古典音乐是在世界各种音乐中唯一一种几乎完全依赖记谱系统的音乐”。②因此,研究记谱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记谱法体系中精确性与模糊性特征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记谱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不断渐进的过程,走过了一条与大多数方法体系相类似的曲折历程:从无到有,从模糊到精确,从单一到多样性。并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记谱法,都是与当时的音乐实践相适应的,也是为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实践服务的。如我们熟知的五线谱,从17世纪基本定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它所提供的“信息量”可满足当时音乐家们的需求,成为“共同写法时期”最理想的记谱体系。以五线谱记谱法为基础,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音乐资料,极大地促进了欧洲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发展和交流。同样,伴随着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对于以统一和共性为特征的传统音乐的探索与突破,和声、节奏关系的日趋复杂、自由,作曲家对音高与节奏两个要素之外的力度、音色、奏法等难以测定其精确“数据”的日益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符号体系和记谱法体系。其中一些记谱法体系突破了传统记谱法音高、时值的严格限定,向着多维及模糊发展,甚至在某些流派的作品走向了记谱法的自我否定。这些新符号和记谱法体系记录了新风格的音乐,同时也是新的音乐风格的写照。记谱法的变革充分体现了音乐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记谱法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

我们的音乐生活中不仅存在着有乐谱的音乐,同时还有无乐谱音乐。口头音乐和即兴音乐都是没有乐谱或不依赖乐谱而存在的音乐。无乐谱的音乐大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纵观世界各地的音乐及记谱法的起源,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早期的音乐形式结构简单,数量较少。如无文字时代的史前人类音乐、印度古老的吠陀音乐、非洲帕巫尔族的音乐、中国某些民间吹打乐等。其中大多是以声乐为主的单声音乐,如古希腊音乐、我国的《诗经》,都是以诗歌格律为依据的声乐作品。欧洲音乐中,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歌唱都是完全靠记忆,到了查理大帝时期,为了有利于推广格里高利圣咏的发展而促成了记谱法的发展。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形式是这一时期音乐传播传承的特征,也是能够满足和适应此类音乐传播传承需要的方式。

其次,由于人们对音乐的不同认识和追求。演奏、演唱者无须通过乐谱中介,而直接将赋予审美意义的音响从心中宣泄出来,成为即兴音乐。这种情况从古到今,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如欧洲巴洛克时期的即兴演奏的音乐、美国的乡村爵士乐、世界各地的民歌等。即兴音乐的存在表达了人与音乐最直接的关系,“聆听者所感受的音乐也是生命信息毫无散失的真正原声”。③

无乐谱状态的音乐的传播和传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和随机性,受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生活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种传承的不确定性和音乐本身的模糊性的强化,促进了乐谱的产生和发展。当然,无乐谱音乐带来的人性的真实,形式的自由,即兴和个性化的表达对音乐诠释的魅力,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人追求的艺术理念之一,也是记谱法模糊性特征最早的思想来源。无乐谱音乐,在音乐整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不是音乐发展和存在的主流。

有乐谱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的主流,因其适应了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和变化。我们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记谱法作为一种备忘和记录音乐的工具,能够给予人们必要的提示。这种提示与备忘的需求在音乐教育和传承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欧洲宗教音乐,还是我国古代文人音乐中,教育(或传承)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记谱法的产生和发展。如大约公元1025年,来自意大利阿莱佐的僧侣圭多所发明的一种六音体系以及我们熟知的唱名的原型Ut、Re、Mi、Fa、Sol、La六个唱名,都源自宗教的传承和教育。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和专业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统一和精确是现代教育广泛性和平等性的体现。记谱法及其精确性特征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精神实质与需求。

虽然不同的民族、地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引领下,记谱法的发展走向不同。但追求音乐记录手段的不断提高,音乐从模糊到清晰的这一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如我国西汉时期的“声曲折”到文字谱、欧洲中世纪的纽姆谱到五线谱的过程等。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记谱法,有时也有惊人的相似。如相传14世纪出现的藏传佛教寺庙中使用的“央移谱”与11—12世纪的欧洲宗教音乐中使用的“纽姆谱”,均使用不同颜色的平行线条来表示不同的音高。这一相似现象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特征的体现。

二、记谱法的发展是音乐自身发展的体现

早期的音乐形式结构简单,数量较少,主要是以声乐为主的单声音乐。随着历史的发展,音乐本身的复杂性、音乐作品的数量在增加,依靠大脑记忆的口传心授式传播传承就显得非常困难了。于是各种类型的记谱法应运而生,并随着音乐复杂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音乐主要存在于两个维度中,即音高的轴和时间持续的轴。现代五线谱就是这两个轴的完美体现。在欧洲音乐中,音高体系与节奏体系的精确性发展有着清晰的历程。

音高体系的发展,促进了纽姆谱的符号的完善,11世纪,纽姆谱出现了具有革命性的第一条线,标志着纽姆谱从无音高体系到有音高体系的转变。随后圭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单声音乐向多声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复调音乐的出现客观上推动了乐谱精确性的发展。复调在时间上的音高差别,必然要求记谱法在符号体系上做出相应改变。不同形状的纽姆谱符号的使用,体现了节奏体系开始由定性节奏向定量节奏的过渡。音高的标记比节奏的记谱早出现250年④,但节奏体系较之音高体系更显理性思维的光辉。“有量记谱法”(mensyral notation)开始了记谱法体系由模糊性向精确性的历史转变,即更注重定量法和逻辑思维。“有量记谱法”处于当时其他领域有关测量法和定量法发展的最前沿。以音高的轴和时间持续的轴,成为西方文化中的第一张图表。⑤因此,有人认为节奏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记谱法的发展史。到17世纪五线谱基本得以定性,记谱法的精确性达到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甚至更早一些,中国古代使用最为广泛,且最为完整和系统的记谱法——工尺谱也到达了繁荣时期。“我国工尺谱是明清以来在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记谱工具,它的前身是宋代的俗字谱。”⑥我国明朝为14世纪末到17世纪中期(公元1368—1644年)。

以上述表格可以使我们清晰看到,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与记谱法发展的密切关系。而十二平均律和节拍器的使用将音高体系和节奏体系推向了精确化高峰,虽然节拍器的使用一直被人所争议,如贝多芬的部分速度标记。

三、记谱法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现

科学技术发展对音乐的影响无处不在。科技的变革,促进了记谱法的发展。如现代音分值与十二平均律的计算依赖于对数的产生。记谱法中节奏因素的精确化,很显然与计时技术、工具的精确化密不可分。“有量记谱法”得益于当时其他领域有关测量法和定量法的发展。节拍器的使用带来音乐速度的精确化。1450年左右,“白色有量记谱法”(white mensural notation)取代了“黑色有量记谱法”,恰恰印证着15世纪中国造纸技术在欧洲的推广,即便宜的容易洇墨的纸张取代了昂贵羊皮纸。同样白符头到最终黑符头的转变,依赖于造纸技术的发展。微分音的使用离不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更不用论述电子音乐、随机音乐等20世纪音乐流派与科技的关系了。

四、记谱法的发展受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民族、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19世纪以来,特别是到了20世纪初,世界交流、开放和互融的程度不断加强,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沟通和交流变得日益普遍和快捷。但族群矛盾、族群身份、族群性、国家主义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族群冲突成为许多地区动乱的根本原因。音乐文化也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无论是欧洲音乐解构,还是世界音乐观念的确立,都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和音乐形式的飞速发展。记谱法也由五线谱为主体的状态向着多元化发展。记谱法精确性的特征,受到多种思潮的挑战,向着多元化发展。

各种新的音乐流派、作曲手法以及记谱法、符号体系的出现到20世纪达到了一个高峰。如大量微分音、各种极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新音色的使用,有时甚至超越了人耳和思维的接受能力。而以电子音乐乐谱与图形化乐谱的使用为代表,则体现了记谱法精确性与模糊化的极致追求。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浪漫主义、新表现主义、新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崛起,以及机遇音乐等“激进”流派的“淡出”,特别是电子音乐、电子乐谱的兴起,精确记谱法又呈现出更加鲜活的面容。这些理论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艺术创作空间的自由性与丰富的变异性,在特定的文化发展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同时,随着民族意识的崛起,世界民族音乐不断得到重视和繁荣。在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潮的影响下,许多传统音乐文化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如我国,在认识和学习传统音乐及记谱法的时候,精确性特征与模糊性特征的争论一直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以杜亚雄先生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学家,围绕中国乐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阐述,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争论。学术争论的主要焦点就是关于“中活西死”的辩论,即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模糊性与欧洲音乐中的精确性的差异和关系的辨别。这场辩论推动了民族音乐在文化思想层面的研究;促进了民族音乐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将民族音乐理论和欧洲音乐理论放在同一个研究平台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记谱法的发展承载了社会、文化与音乐发展的历程。欧洲音乐记谱法的主体是精确化的充分体现。我们需要树立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观念,了解认识音乐及记谱法的发展,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本质特征以及教育发展,才能有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注释:

①于润洋.论音乐作品的二重存在方式[J].文艺研究,1996(5).

②⑤⑦克雷格·莱特.早期记谱法和西方音乐的测量法[J].余志刚,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2).

③臧艺兵.记谱法的变更对中国音乐传承传播的影响[J].中国音乐,2000(3).

④“音高出现于公元 900 年前后,但是节奏的指示直到公元 1150 年才在西方音乐中第一次出现。”克雷格·莱特.早期记谱法和西方音乐的测量法[J].余志刚,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2).

⑥陈泽民,编.曲广义,译.工尺谱入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杨立青.现代音乐记谱法的沿革及其分类问题[J].中国音乐学,1988(3).

[2]吴道恭.《论六线谱》的记谱法改革[J].人民音乐,1995(11).

[3]利奥·特莱特勒,欧阳韫.口传传统和音乐记谱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3).

[4]蔡觉民.西方传统记谱法的变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2).

[5]苏陶.记谱法历史上的重要符号及其启示[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1).

[6]陈建国.对中国传统记谱法的再认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3(3).

[7]马春莲.论音乐记谱法的演进与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马春莲.早期西方音乐文化中的记谱法[J].美与时代,2004(10).

[9]杨健.中西记谱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10]胡雪丽.中西音乐记谱法的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06(11).

[11]李蕴.中国音乐记谱法成因探究——中西比较下的思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

[12]陈明.节奏的“定性记谱”与“定量记谱”[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2).

[13]武素霞.西方记谱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4]武素霞.中世纪记谱法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4).

篇2

一、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

一千多年前,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最初传入中国的是佛教的思想,因佛教文化源于古印度,传人中原后佛教造像的形式与内容大都呈现异域风貌。两晋南北朝社会大动荡时期,来自异域的佛教思想得到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的儒家等思想有了更大的交流,衍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并有了飞跃般的发展。南北朝时的佛像雕塑,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佛像面部安详柔和,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甚至还带有早期还不成熟的佛像制作风格。佛像雕塑家戴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艺术具有民族特色,不在是单纯异国佛教文化,不再属于印度的佛教雕塑文化,而是从此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也是可以说成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相,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这基本上是南朝士大夫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的“秀骨清相”的风格,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北魏代表东临淄龙泉寺内的佛像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高贵典雅,充分体现出北魏后期佛造像雕刻追求神韵与风雅的艺术特征,庄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北魏少数民族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石雕艺术史以及山东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

二、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

唐代贞观之治给社会带来了稳定和平,繁荣昌盛。丝绸之路促进了印度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让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可以说是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经过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外来的佛造像样式已极为完美、不露生硬痕迹地与中国传统雕塑相结合,创造出极为成熟典雅的佛像样式。佛像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佛像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这一时期佛像雕塑充分体现唐时民俗文化所具有的艺术特征。

三、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平民化

宋元朝时期,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中国佛像雕塑艺术渗入了民间,更在民众化、现实化,佛像所展现的也是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宋时盛行佛教密宗,佛教不再仅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教化民众,而是趁于平民化,因而所表现出的佛像也更为亲和。如密宗佛教造像笑口弥勒的雕像最为著名,为一时代表。它那憨厚质朴、纯真无邪的笑容,看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吸引着大批游人和朝拜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自此后,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不但更为平民化,而且其自印度带来的宗教色彩也相对削弱,反而是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性得到了增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万历以后,对内禅、教、律等宗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对融合,对外受儒、释、道三家的风气的影响。清初虽然朝廷对汉地佛教进行了发展限制,但雍正主张佛道异用而同体,提供我国佛教各派更次得到进一步融合。本土化的佛教思想深受士民大众的信仰,并使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也更具有特色,更为大众化。可以说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发展,受益于我国开民兼容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成了极具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雕塑艺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技术要点; 应用特征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 :A

1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构成

在智能变电站之中,主要采用了GIS的控制设备,并对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同时,为了有效提高电流与电压的控制能力,智能变电站对传统的互感器进行了替换,取而代之的是目前状况下具有一定先进性的新型传感器。在信息的传输方面,它主要采用了光纤端口传统的线路保护装置和回路装置。智能变电站主要是有三层结构组成,这三层结构分别是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在着三层结构当中,都采取了不同的技术设备,通过这些技术设备,有效的实现变电过程中的信息收集、设备连接以及电能的输入与输出。

1.1 站控层

站控层在智能变电站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为它控制着整个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站控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分别是计算器、路由器以及其他的人机交互设备。一般情况下,站控层的主要功能有三项,第一,对变电站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测;第二,对变电站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如果变电站出现异常情况,可以通过站控层进行异常情况警报。在站控层的三个组成部分当中,计算机以及人机交互设备的主要作用是对因变电站出现技术问题二导致的电能交换异常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处理,然后将所处理的结果向远程控制中心进行反馈。这样一来,上级变电站就能够及时而有效的获取相关信息,并针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应对与整改。

1.2 间隔层

间隔层在智能变电站中起到一个重要的过塑作用,它是站控层以及设备层之间的中间设备层。间隔层主要是由三个部分共同组成的,分别是继电器、测控设备单元以及母线保护设备共同组成的。连接层在整个智能变电站系统之中主要起到三个作用,分别是连接作用、监控作用以及保护作用。电能在转换过程中经过间隔层时,它所产生的信息都会被测控单元进行一定程度的记录,然后,再将记录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传输,使之转向站控层当中。间隔层的主要功能有三项,分别是对系统故障进行一定程度的初步检测、对继电保护操作进行有效的实现以及实现操作闭锁。相对于其他两层来说,间隔层的元件与设备具有较高的复杂度,而其中的电力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对电能传输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监控。

1.3 设备层

从本质上来看,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层其实是电能的摄入以及接收设备,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一次设备以及LCP就地控制柜,而在这两部分当中,又存在着诸多的设备,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TA、VD以及复合传感器等。在智能变电站中主要应用Rogowski电流互感器,即Rogowski TA,通过其环形磁线,可以在高阻抗环境下实现对电压的测量和信号输出的数字化。而在这其中,VD装置主要指的是高压电显示闭锁装置,它的主要作用是对高压电路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以此来判别高压电路是否带电。如果高压线路带电,VD装置就可以对电器设备进行锁闭,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线路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防止。而对于复合传感器来说,它具有较高的智能化,通过对复合传感器进行有效的使用,能够实现对一次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控。在智能变电站的一次设备当中,存在着一次设备,它主要是由断路器、电流电压互感器以及变压器等共同组成的。

2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

智能变电站技术是对多项技术的有效融合,主要包含有计算机监控技术、信息监控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这几项技术相互融合,实现了智能变电站的各项功能。对于智能变电站来说,他最主要的特点便是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控制的智能化以及设备装置的集成化。下面我们对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2.1 运用终端控制系统

终端控制系统对于智能变电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变电站之中引入了终端控制系统,无异于给变电站装上一个聪明的大脑。这样一来,终端控制系统可以对电能在变电站中的运行状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并据此及时对其做出有效的判断与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因突发事故处理不当或不及时造成的变电站故障和输变电事故进行减少。

2.2 采取分级控制技术

对符合通用应力安全标准的分布式控制技术进行有效的使用,在智能变电站中的三层结构当中都安装相应的分级控制设备,这些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控制能力以及处理能力。这样一来,智能变电站当中的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都具备了相对独立的分级调控功能,并对中央处理设备的负荷进行了有效的减轻与缓解,在很大程度上对设备的工作效率进行了提高,并促使潜在的安全风险也因分级调控而分散和降低。

2.3 发挥光线技术作用

在智能变电站当中引入了光纤技术,有效的促进了智能变电站当中各控制层局域网管理功能的实现。它可以促进信息的流畅传播,即使是在一次设备层和二次设备层到控制中心之间,信息的传播也是无比畅通与自由。除此之外,各个层级之间相关数据的传输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光纤技术的有效利用,使得智能变电站具备了先进的计算机数字技术,这一技术有效的促进了电能进行检测和管理的设备更加集成化,只需要在一定的区域之内,就能够对相关设备的配置进行有效的完成。因此,光纤技术的应用,对设备的占地空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节约,有效的缩短了施工周期,并使得安装成本得到一定的减少,对设备可以在预定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进行了有效的保证。

2.4 智能控制策略

智能变电站之所以是智能的,是因为其控制设备具有较高的智能性,因此,在对控制设备进行选择时,一定满足相关的智能化要求。光电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这一要求。通过在一次设备的控制设备中采用光电技术,促使就地控制柜成为一个微型的GIS。而在二次设备中添加有自动控制功能和漏电锁闭功能的智能电流互感器和高压电流锁闭装置,对小故障不易排查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解决,实现了局部设备无人职守。这样一来,在整个智能变电站当中,有效的实现了对电力设备和电能传输的局部和全局智能的控制。

3.智能变电站技术要点

3.1 硬件集成技术

硬件设备的继承主要指的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集成,它包含了智能变电站中的多个元件,主要有变压器、输配电线路、开关设备及各种相关的配套设备、还有新型柔性电气设备(装置)这些电力系统的各种一次设备与保护、控制以及状态诊断等相关二次设备的智能化集成技术。一旦这些设备有效的实现了智能化集成,电网将会成为一个面向自身具备完善保护、控制、诊断等功能,同时对面向整个系统具有标准化、数字化信息接口并在电网中发挥着不同功能作用的智能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这些智能化设备在电网控制调控系统的同意控制之下,相互协调与合作,能够对电网的运行目标进行有效的完成与实现。

3.2 软件构件技术

软件的构件技术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它主要包含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些智能装置的自我描述和规范;也包括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装置的即插即用技术:即对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智能装置的识别技术、自动建模技术进行的研究与分析;研究当智能装置模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的系统自适应和系统模型重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对智能装置的模型进行校验,对智能装置的功能及其模件进行测试、检查的交互技术;研究在变电站运行方式变化时,智能测控和保护装置在线自动重构运行模型的方法,后台系统自动修改智能装置的功能配置和参数整定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在智能装置故障时对故障节点的快速定位、切除和模型自适应技术。

3.3 分布式电源控制技术

目前状况下,很多新能源得到发展,尤其是太阳能、风能这些清洁能源,受到人们的大力提倡与广泛好评。然而,这些能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往较为偏僻,资源分布较为分散。除此之外,这些资源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能量波动十分明显。如果运用这些能源来进行发电将会出现间歇性的波动特性。针对这种情况,在智能变电站当中引入了分布式电源控制技术,发展对应的柔性并网技术,对这些能源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功率预测、并能做到灵活控制,尽量的减轻间歇性电源对电网冲击和影响,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进行提高。

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与技术要点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变电站的系统构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分别从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展开论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从运用终端控制系统、采取分级控制技术、发挥光线技术作用以及智能控制策略四个方面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应用特征。最后,对智能变电站的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晓林,肖云波,范秋风. 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架构的研究与探[A]. 2010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C]. 2010.

[2] 周枫林,张文佳,崔石春,雷天罡.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含多种供能系统的

微网经济运行分析与研究[J]. 电网技术 ,2009(20).

[3] 曾春来,张亦非. 基于Karush -Tucker最优条件的电网可疑参数辨识与估计

[J]. 电网技术,2010(1).

[4] 卢文强,甘自霖,JohnN.JIANG. 美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发电重点方向的调研

与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9).

篇4

3.幼儿教师几种重要人格特质的培养。尽管目前关于健全人格的一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和差异,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研究中寻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人格特质:高乐群性、高敏感性、高稳定性、高有恒性和高创新性。如果仔细对这几个积极人格特质作进一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格特质其实就是包含了认知、情感、意志这3个方面,也即是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人格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1)乐群性。幼儿教育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建立有效的交往,因此,乐群性是幼儿教师一项重要的人格特质。首先,与幼儿交往。幼儿教师要做每一位孩子的朋友,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其次,与同事交往。良好的集体将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幼儿园尤其是协作性很强的集体,教师、保育员、后勤工作人员密切配合,才能真正落实“保教结合”的要求。最后,与家长及社区人员的交往。幼儿教师应与家庭、社区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真正倡导“通过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2)敏感性。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环境事件及其变化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反应。这种反应能力是有效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首先,教师的职业敏感性表现在她们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如需要、情感、冲突与困惑)发生变化时,能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从而帮助幼儿对之做出有效的反应。其次,这种敏感性还表现在教师能时刻清醒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产生的心理影响,因而能常常以温暖的、支持的、尊重的、耐心的、鼓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以实现积极的心理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3)稳定性。指教师成熟、持续、保持一致性的情绪特质。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热情饱满而振奋的、真诚、亲切、同情、温和的、耐心的、幽默的情绪特质是学生所喜欢的。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幼儿教师情绪的稳定能防止幼儿看教师脸色行事,避免畏惧和不信任感。首先,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情绪特质源于自尊与自信。其次,它还在于实施有效的控制与调节。目前,教师将社会期望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要,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形成幼儿教师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达到兴趣、动机、情感的统一是稳定幼儿教师队伍的前提。

(4)有恒性。教师的高有恒性主要指做事尽职尽责、细心周到、有始有终。幼儿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求教师有充沛的精力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首先,有恒性表现在目的明确。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做好教育工作。其次,有恒性表现在一贯坚毅性。由于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等品质的养成具有反复性,所以,教育要做到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5)创新性。创新有两层意思:一是创造新的事物,二是改变事物各要素的位置而使事物出现新的性质。幼儿教师在师范学校接受的艺术教育有解冻思维僵化、拓展思维方式、激发创造灵感的作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使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季节、主题、幼儿的兴趣来选择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幼儿教师的创新性表现为教师完全成为“自由人”: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敢于异想天开,精于新的组合,善于独辟蹊径。有创新性的教师能有意识地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这样,创造才真正成为幼儿教育快乐之源,生命之源。

[论文关键词]积极人格特质;幼儿教师;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

[论文摘要]在分析已有幼儿教师人格特质研究基础上,选择几种积极人格特质,运用辨证认知一平衡控制人格理论,尝试分析了培养人格健全的幼儿教师的策略。

人格培养应成为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是以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的教育,而在幼儿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尤其是教师自身人格的影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但在当今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对幼儿教师人格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对幼儿教师的人格进行研究是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的一条必由之路。 1.关于人格特质及国内幼儿教师人格特质的研究。人格特质最早是美国心理学界提出来的一个描述人格的概念,指构成独特人格的一些相对稳定的要素。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即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对幼儿、同事、家长、对幼教工作及对自己乃至其生存的整体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独特个性。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现在更有学者认为,人格特质除了反映相关的刺激而产生行为之外,它还能主动引导产生某些自主性行为。自从阿尔波特提出人格特质这一概念之后,人们就认识到人格特质是人格的一个最有效分析单元。国内一些学者运用卡特尔16PF对幼儿教师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一般女性相比,幼儿教师有7种特质存在显著差异,她们乐观外向、轻松兴奋、冒险敢为、感情用事、幻想性高、谦逊顺从、紧张性低。(2)幼儿教师中大部分属于适应型、外向性和感情用事型;(3)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成就希望超过一般的普通人群,但她们中缺乏高创造能力的人才,在新环境中的自我成长能力较低。川另有研究证实优秀幼儿教师在人格特征上与普通幼儿教师有相似之处:高乐群性、高兴奋性、高敢为性、高敏感性、低忧虑性、低世故性、低怀疑性。但关于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人格特质差异性方面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分歧性的结论:一种结论认为优秀幼儿教师与普通幼儿教师相比,具有高聪慧性、高有恒性、高独立性特点,在专业成就能力、创造能力和在新环境中成长能力均高于普通幼儿教师。川另一种结论认为优秀幼儿教师在稳定性、特强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方面得分高,在幻想性、忧虑性方面低于一般幼儿教师。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用语词来确定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积极人格特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研究幼儿教师人格形成的相关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类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即研究幼儿教师的积极人格。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对幼儿教师人格形成因素的分析来唤起人们对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同时强调以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帮助幼儿教师形成良好人格,使他们获得“高峰体验”,以便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篇5

有了语言就有了辩论,人类就是在辩论中发展的。无论是对事物的认识,问题的解决,还是对社会的推动,都是在辩论中实现的。适应课堂教学改革,体现互动、自主、开放、建构合作精神的课堂辩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思维品质、学会表达自我、共同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辩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课堂辩论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辩论采取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形式,各抒己见,互相学习, 通过辩论,能使学生在亲身感悟中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情感体验。课堂辩论能使学生充分表现自身情感、意志、个性和能力,亲临参与的境界,历经求知的艰辛,承受意志的磨练,体验成功的欢愉。让学生在成功的愉悦中感受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性,让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自觉转变原来的那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愉悦,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课堂辩论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其一、有利于学生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知识内容。围绕课本知识,通过辩论,能使学生在亲身感悟中掌握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情感体验,全面正确的掌握知识。

其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论证能力和创新意识。辩论是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在课堂中,学生们的辩论,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学生都能够透过申论、质询、资料搜集与辩论稿撰写等训练,达到思辨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论证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求异思维也会得到发展。一些新观点、新想法的产生会促使创新意识的逐步形成。

其三、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提高他们人文素质。为了说明己方观点,学生要翻阅大量的图书和资料,这些内容,可以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在辩论中,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得以整合,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篇6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积极说的语言环境,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辩论活动正是在培养幼儿的雄辩意识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了语言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同时培养大班幼儿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逻辑性、以及良好的倾听习惯。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就晴天和雨天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专注倾听、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

尝试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活动准备;

课前与幼儿共同搜集多种反映晴天和雨天特征的图片,并布置在活动室;

能够反映晴天和雨天的音乐;

录制散文《秋天的雨》;

“晴天好”、“雨天好”的标志牌;

竞赛用的表格

红队(晴天好) 蓝队(雨天好)

发言积极

注意倾听

反驳有理

合计

可粘贴的小红旗若干个。

活动过程:

请幼儿倾听晴天和雨天的音乐。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听到了什么?天空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探讨晴天和雨天的特点。

你认为晴天是什么样子的?雨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认为晴天或者雨天有什么好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好的?

引入论题,分组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你喜欢晴天还是雨天?为什么?

请幼儿按观点的不同分成两个组,各组幼儿自由交流观点及理由。

讲解规则,展开辩论。

辩论规则:

两组幼儿轮流发言。

一次理由充足的发言可以为本队赢得一面小红旗。

一方发言之后,另一方可以反驳,理由充足的,同样可以赢得小红旗。

篇7

《小小辩论会》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我是根据教材要求,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1、了解辩论的概念及特点;2、学会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3、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网络的利弊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如下:

一、播放视屏,了解“辩论”

1、播放一场大学生辩论会的片段,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现怎样?

2、读课本P 91上的“口语交际”题、查字典或上网搜查,了解什么是辩论及辩论有哪些特点。

二、确定辩题,明确观点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参考辩题,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争议的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各自谈谈自己的看法,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辩题作为本次口语交际课的话题。通过讨论,将“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作为本次辩论主题。

三、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确定正反方,分为两组。并在自荐的基础上民主选举产生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并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四、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

2、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3、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辨人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五、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自我反思。评价正反双方的优点、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本次辩论会的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对本次辩论会进行总结评价,表扬鼓励,指出问题,提出新的要求。

通过此次辩论会的成功举行,作为教师的我有以下两方面的体会:

一、辩论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有利于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赛前的准备中,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写“辩论发言稿”。这样,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写作,积极性高,有话可说,大多数人都能写出富有见解的文章来。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必须敏于听而善于言,既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听清对方说了些什么,哪些说对了,哪些说得不合理,又要针对对方说得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有力的反击。这样学生置身于竞赛的情境中,大脑处于高效运作状态,读、写、听、说训练得到强化,其效果大大优于传统课堂教学。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辩论时,学生既要注意听清对方发言论证是否严密,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坚守住自己的分论点,还要有机地组织自己的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反击。在高度紧张、激烈的论辩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以及要顾全到大局的整体性、论述的逻辑性。辩手的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就越准确,说服力也就越强。通过搜集论辩材料、写成发言提纲、模拟练习以至比赛的一系列训练,就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爆发出一串串创造思维的火花,作出了一次次精彩纷呈的即兴发言。

第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辩论赛中,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辩论赛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群策群力的比赛,它讲究整体的配合,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各辩论队要集体研究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深入研讨,配合默契,整体作战。由此,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精神就自然而然培养起来了。

二、成功的辩论会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辩论的意义。辩论就是正反双方各自阐明对某一观点的见解,并指出对方观点的缺陷,以便得出正确的认识。它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古希腊的哲学家常常为了一个哲学问题辩论不休;中国古代也有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功绩。正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在辩论中,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辩论的特征是口语表达,具有对抗性、综合性、逻辑性、策略性、应变性几个特点。辩论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是质疑、交流、锻炼口语的好机会,充满了挑战性,因此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实践活动。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辩论式教学;主体性;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75-03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敌对势力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加复杂。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蔓延,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抉择。如何在新形势下,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

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勇于探索,不愿接受既定的结论,对社会经济活动、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独立思考和评判的愿望不断增强,“辩论式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活跃性、挑战性、对抗性正切合了青年学生这一思想特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把学生从“厌学”变得“乐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

一、“辩论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辩论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就某一方面拟定正反两个观点,引导学生辩论、研讨,使学生经过思考、争论、交流、体验等实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使科学理论在互动探讨和辩论中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内心,并内化为崇高的精神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由内向外、充满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的实践过程。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将研究与探讨结合在一起,学生深度参与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灌输式”、“说教式”的课堂教学“内容抽象化、学生客体化”的痼疾,这种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课上主动辩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主体性。“辩论式教学”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把尊重人、理解人、解放人、创造人的主体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在情感、意志、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彰显、主体能力的提高、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人格的完善;二是针对性。“辩论式教学”紧紧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我们的时代,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学生思想感情等,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内心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冲突相结合;三是实效性。“辩论式教学”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某个社会事件、社会思潮、史实、人物等,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在辩论中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增强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和信服,从而快乐接受,主动接受。发自内心地接受,实现理论由进教材、进课堂到进头脑的最终转变。四是创新性。“辩论式教学”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情感的沟通,使多种思想观点相互激荡、多元信息互动交流,师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自主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思维启迪与碰撞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五是实践性。“辩论式教学”关注社会热点,将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引进课堂,使深奥抽象的原理转化成富有生机的时代话题,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使理论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效衔接,既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又具有浓厚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六是开放性。学生自觉地从课堂走向图书馆、走向网络、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自觉地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把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习渠道,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范围和开放度。

二、“辩论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1.辩题的设计及课前准备

(1)辩题的设计辩论式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知识经验、思想实际,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辩题,为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辩题的设计。辩题的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现实性原则。辩题要求既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又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和情感触动,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二是思辨性原则。辩题观点分歧比较大,容易引发思维冲突,引领学生通过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三是教育性原则。通过辩论,能够促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理论探索,澄清思想认识,明辨真伪善恶,明白什么事能做,该做,什么事不能做,不该做,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课前动员和准备在辨题确定以后,教师提前一周向学生公布,并对辩题进行初步的解析,引导学生确立观点,同时阐明辩论的规则,并对辩论的形式、人员分组、程序等进行适当的安排。然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搜集材料,必要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收集、整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提供相关电子资源目录,阅读已有的科研成果资料,为课堂的辩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可以把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结合分成学习小组,同学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形成团队。学习小组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切磋、讨论、激励,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制定辩论方案,加深知识、思维、情感方面的合作。

1.课堂辩论及过程控制

(1)课堂辩论教师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随时捕捉辩机开展课堂小辩论,也可以事先拟定辩题组织学生开展有准备的“群辩式”、“竞赛式”、文理科对抗、男女生对抗、单双号对抗等形式多样的大辩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尽可能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融合。以一个有120名学生的教学班为例,在“群辩式”辩论中,把同学分成正反两方,每方60名同学,各推选10名同学做代表进行主辩,其他50名同学作为后备力量,各方代表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己方同学可补充发言,正方和反方后备同学可以随时不断补充己方观点或对对方提出诘问和反驳。然后自由辩论,全体同学广泛参与。在“竞赛式”辩论中,将一、二、三、四辩分别由十几名同学组成小组担任,既能促进同学间的交流

合作,又保证辩论参与的广泛性。辩论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思维的相互碰撞和观点的交锋中相互学习、澄清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拓展,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教师对辩论过程的控制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说教者,而是教学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辩论,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才华与个性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教师要注意有效控制好主题和节奏,适时地点拨、评论、纠正,必要时给予理论引领和提升,话不在多,贵在巧妙、到位,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探究。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根据实际情况时而严肃认真,时而风趣幽默。当辩论中间出现偏题和冷场时,有必要根据情况适当提示、诱导、激励,也可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展开新一轮的辩论。

3.辩论的点评和总结

教师的点评和总结在课堂辩论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点评包括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立论角度是否正确、论据支撑是否有力、论辩条理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以及学生的参与热情、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点评,对辩论过程中的思维闪光点进行赞扬和鼓励;第二部分,对辩论内容进行总结,这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要对学生发言中的一些明显的认识错误予以纠正,从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深刻剖析问题实质,深化学生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与认同,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点,明确真理的方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赖和崇尚,从而坚定对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政府的信任。

三、“辩论式教学”的价值维度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

“辩论式教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学生困惑与迷茫之所在,对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思想动态、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和内心认同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关心学生的内在精神需要和利益诉求,引导和激励学生对新型社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理性思考,甚至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问,充分展示对学生个体人性化的人本关怀,把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思想道德价值内化为学生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烈需求。让学生在评判和体验中感受主体尊严和主体价值,感悟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悟理论的无穷魅力,洞彻真理的要义,汲取真理的精华,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自觉地对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规范、自我调控、自我矫正。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参与。学生在辩论前,主动地取舍信息,凝练观点,构思论证,辩论过程中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和辩驳,辩论后又将科学理论内化和升华,整个过程充满了激情和挑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引领着学生怀着探究的激情迈进知识的殿堂。整个过程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在辩论式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激励思考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励。

3.坚持全面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建构

辩论式课堂正是一个民主、开放、宽容、彰显个性的场所,为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人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道德情感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自由个性的发挥等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辩论过程中,学生既要依托课程的基本理论作为立论的依据,又要引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辩论的直接论据,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感和求知欲主动地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查阅文献资料,不仅培养了收集能力、概括能力、抽象能力,而且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学生在辩论中寻根究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辩论中言简意赅、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提高了文字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团队的协同作战之中尽心尽力,互相宽容,团结一致,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培养了合作精神、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在正反两方的交锋与碰撞中培养了应变能力和思辨能力;在不断质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质疑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发表见解,展示思想,增强了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克服了害羞、胆怯心理,学会正确把握人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选择,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竞争。总之,“辩论式教学”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整体的提升,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合作与对抗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建构者。

4.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辩论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一是辩论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领域,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资源。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对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一定知识储备。而且更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开拓视野,关心时事政治,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敏感性,要不断的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努力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二是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辩论式教学过程比较复杂,课堂驾驭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教材、教学方法等各要素,对辩题的确定、过程的控制、点评和总结等各环节都要精雕细琢,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程度,以更好的驾驭课堂。三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和情感沟通的朋友。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后深入宿舍和班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脉膊,以便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3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掀起课堂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掀起课堂教学,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 以情感情,掀起情感

常言说,情感、情感,以情感情。这是人际关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包含着真挚情感的教材,教师应“披文入情”,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教学的。

例如,我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想了很多,想到了的伟大人格、非凡才能;想到了总理的临终嘱咐,真是悲痛不已。当我与学生一同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那“揪心撕肺画面时”,不禁潸然泪下。学生被我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顿时课堂上也响起了一片悲痛的哭泣声,学生的情绪由此进入。

二、 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掀起朗读

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是在学生理解教材之后,为了复习巩固新知,深化理解内容,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绘声绘色朗读过程中,配上形体动作,将头、脸、眉、眼、手、臂身、腿等多种器官协调参与,它会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也是比较明显的,他们想到哪里,他们的心理变化,高兴、难过都会体现在脸上。根据这些心理特征,教师指导学生以动助读,边读边舞,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消除学习疲劳,会将教学推向。

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投影后,我就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并想像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的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做出鹅朝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接着再做“浮”“拨”的动作,并读出相应的诗句。此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一边表演一边读一边想像,好像看到一只只活生生的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的情景。教学也在同学们的手舞足蹈中掀起。

三、开展辩论,掀起辩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教学小。

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充分细读,深思 ,明确了两小儿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辩论。由于老师精心营造了辩论情境,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迭起,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时,请学生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按照常理,学生一定会说这是只狡猾的狐狸。可有一位学生却认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围绕狐狸是否聪明,我让孩子开展辩论赛,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锻炼了表达能力。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四、游戏竞赛,掀起活动

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竞赛活动有:找朋友、猜谜语、接力赛、分角色表演等。游戏、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

我在一次生字教学中,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峰,山顶上有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迎风飘扬。并告诉同学们要夺得那面红旗必须读出山坡上贴满的生字,每读准一个生字,就能向前走一步。当你把生字都读正确时,就表示你已经扫清上山的阻碍,可以顺利到达山顶,夺得红旗。活动中,同学们的情绪十分高涨,把课堂教学推向了。

五、巧设悬念,掀起思维

篇10

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206(初定)由班长联合团支书借用

人物:全体同学(参赛选手每班各15人)

主持人:

邀请嘉宾:各班辅导员和英语教师外语系学生系团总支李老师

准备工作:

1,定好论题,分组(已安排)

2.通知各班参赛选手积极准备,增加比赛的精彩性(包括写阐述官观点,自由辩论论据,提问环节的问题,总结陈词

3,奖品:奖项(1)最佳团体奖(2)最佳辩手奖男女各一个(3)互动环节奖品(保密)

各奖品有各班班费分摊,

4.宣传工作:三份宣传海报,具体分配给两班的宣传委员23#9#5#

5.现场布置:各队用两张桌子,对放(侧向观众).播放放灯片:三页.每页包括辩论时,论题,辩手名字,各队所持观点,任务交给有能力做好的同学.

6.组织::各班组织委员及纪保委员负责监督全班人员到场并保持现场秩序(辩论时不要虚声,喧哗,吵闹,发泄情绪等)

7.互动环节的题目

8.计时员:主持人负责,外加一个助理比赛流程及评分细则:

双方分别总体阐述自己的观点,每队2',

自由辩论10分钟(双方互相辩论,不允许使用过激语言,不能过于情绪化,否则扣一分)

相互提问与回答,每队共3个问题.一问一答2',总结陈词,每队各用2'

评委4人,收分员1员,统分员1人,总分最高的为一等奖,总分其次的为二等奖,然后由评委共同协商决定出男女最佳辩手

互动环节:1.辩论赛正式开始前由生技062班同学演唱一首英文歌

2.第一轮结束后进行"猜猜猜"游戏,具体规则:

(1)现场选出几位观众答题,答对题目者方可参加游戏,选出6-8位观众自由分配为3-4组,

(2)由一人看物品并用英语描述出该物品的特征,(不可用肢体语言),由另一个来猜,猜对则两人各得一份该物品,猜不对就了留给下一组(猜题的同学只允许猜三次),描述的同学不可以用该物品所出现的任一单词,如toothbruth就不可以用tooth或brush.倘若违反规则,则需要演一段节目,时间为1-2分钟,方可拿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