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8 10: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高校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 理论与实际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我国普通高校,虽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社会实际岗位需要为培养基础,重视它的实用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建立一个以岗位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所以,普通高校必须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来满足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
1 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
1.1 现有教学的模式
(1)现有的教学摸式,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讲解的知识和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应用衔接不好,缺乏理论与实际接合的实例,很多学生听不懂,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有些教师虽然有很好的理论知识,但不了解理论具体应用到那里,学生只有初步的认识,不能完全消化理解,学生只能“上课不听讲,考试背习题”。
(2)教学内容单一,只有一张嘴,一块黑板,学生听,没有形象的实物的一些教具,不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的学科也是敷衍了事,缺少实践设备,仪器等,学生不能实际动手操作,只能看一看教师做一些演示性的操作,学生过后全都忘记了,理论教学不能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3)理论教学课程占整个教学计划的绝大部分,理论课与实训课不能有效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率分配不合理,理论教学占整个教学比率的80%,而实践教学比率只占20%,学生只能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实际操作过程与步骤。
1.2 普通高校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1)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理解,数学,物理,化学等,对大学各专业知识初次接触,教学模式与高中教学模式又不一样,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知识理解能力较差,不愿意去探讨和研究。
(2)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是想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为社会服务,而是想通过上大学,拿到毕业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3)对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不认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只是浪费时间,他们的爱好只是学习专业课程,但是枯燥的学习,没有实际工作的结合,一段时间过后就没了兴趣。放弃了学习,有一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课堂睡觉,玩手机,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对理论学习失去信心。而对实际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怕苦,不怕累。
2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职业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一边讲授理论知识的结构,原理,功能,一边动手操作。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按照教师讲授的内容,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教师在一旁做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进行解答。教师做重点点评,整个教学过程顺利一次完成。让学生能亲身体验从理论到实际的整个过程。这样就能有效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来达到“一体化”教学目的。设计“一体化” 的教学课程;以“双基,双技,实践第一的原则,以专业技能为主导的课程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1∶1的教学比例。
“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开发
(1)基础理论,基础技能课程设计应“基础理论,基础技能”为导向的基础课程。重点讲述基本的理论,基本技能的操作,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2)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课程设计应;“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计,参照实际工作中的作业项目设计若干个教学模块,按模块的专业理论进行讲授,按模块的专业技能进行操作,整个学习过程就是模仿实际中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到实际工作的整个过程。
(3)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岗位能力,岗位职责”、为主导,设置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课题,按照不同岗位所具备的理论和技能能力作为课程内容,针对岗位进行专项培养,让学生与社会岗位零距离,可以直接对接。
(4)实施以“实践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环节,学生设计理论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相互检查,教师进行评估,优秀者,给以奖励。学生通过设计,操作,完成,将整个的教学模块操作一遍,即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在做中掌握了理论知识。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
3 职业院校的优势
(1)“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派各专业的骨干到企业单位去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引进企业人才进入学校,带领老师来学习实践操作的不足,提高老师对实践技术的了解。改善了实践教师的比例,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聘请行业专家,技师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发挥了他们的实践能力特长。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由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加强了校内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了与校外企业合作,利用双方的有利条件,为合作双方提供便利,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
(3)将企业直接引入到学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并与企业共同经营管理,学校即减少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又减少了企业经营场地的资金投入,从而达到双方的目的。
(4)实现了以产养学。职业院校自筹资金,成立经营公司,生产企业,学校实行二级管理,企业自主经营,使实训设备,材料,有效的创造价值,教师既是师傅,学生既是徒弟,车间既是课堂,课堂既是车间,实现了以产业收入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通过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对比,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人才需求的发展,满足了以岗位需求的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成功范例,是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向职业教育发展的比经之路,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发展趋势,满足不了社会的要求,所以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必须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培养一批可以与社会岗位对接的,理论与实践双向掌握的,可以直接上岗,不需要培训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教师队伍;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66-05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虽然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但均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建设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按照可比性原则我们选取了一些共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基于2010-201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从整体情况、专任教师素质结构和女性专任教师发展情况三方面与普通高中作比较,从而发现差距、明确方向、提出对策。由于主管部门不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详实数据未统计技工学校的数据,因此,本文所采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数据中除第一部分(总体情况比较)外,其余部分均未包含技工学校的数据。
一、总体情况比较
(一)校均教职工规模低于普通高中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中明确了教职工的内涵,即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教学工作、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人员。校均教职工数和校均专任教师数是反映学校办学规模大小的两个重要指标。自2010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教职工和专任教师规模一直低于普通高中,且呈现出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2010年二者校均教职工相差83人,校均专任教师相差45人,到2014年两个数据分别扩大至88人和53人。从变化趋势来看,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校均教职工比2010年时增加了7人,校均专任教师增加了9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9%和3.57%;而普通高中对应的两组数据为19人和17人,年均增长2.78%和3.93%,见表1。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校均教职工和校均专任教师增长的幅度都小于普通高中。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四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大幅度下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受到一定的影响,致使教职工和教师队伍增幅下降或不增反减。
(二)专任教师比重高于普通高中
专任教师是决定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其占教职工总数的比重中不仅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水平,也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效率和效益。上述中小学编制文件以及2007年人事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教师编制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要求教师岗位的比例一般不低于85%,其他岗位原则上不超过15%。从2010-2014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两类学校专任教师的比重均未达到相应标准。从变化趋势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整体数量在减少,2014年比2010年减少了1.3万人,降幅为1.5%;而普通高中的人数却在增长,2014年较2010年增加了近14万人,涨幅为9.5%。二者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都在逐年提升,2014年中等职I学校的该比例较2010年增加了4.56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增加了3.02个百分点。同时,两类学校占比的差距也由2010年的大约8个百分点扩大到2014年的9.6个百分点,由此可知,中职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优化要快于普通高中,见表2。
(三)生师比显著高于普通高中
生师比是指在校生数与专任教师数的比例,既是衡量教师工作量大小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为保障教师劳动权益和身心健康,保证教学质量,国家在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中就规定了普通高中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城市学校为112.5,县镇是113,农村为113.5,按照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数比例不低于85%的要求,生师比应不高于161。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明显高于普通高中,但二者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与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最高标准201相比,仍稍有偏高,普通高中的生师比则于2010年就达到了[2001]74号文件中规定的标准。从变化趋势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下降幅度较大,从2010年的25.69下降到2014年的20.45,下降幅度超过20%;普通高中的生师比虽在2010年就达到了规定标准,但2014年仍比2010年下降了9.63%。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也与国家近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分不开的。
二、专任教师素质结构比较
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 就业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70-01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 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1] 谢慧.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的探究.商业文化,2010,(10).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与时俱进;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30-01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紧密贴合社会的发展,这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完全区别开来。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点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语文素养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通过全方面的努力 以多样的形式,使得中职的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除此之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还应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不断的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积极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让中职语文教学得以适应学生个体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语文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至始至终就贯彻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从当前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创设与职业环境相似或相关的模拟情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各方面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具备将来直接走向社会所必需和够用的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3、兼顾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所谓共同基础是指精选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的优秀作品作为各专业学生共同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所谓多样选择是指在共同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以及未来职业的联系,根据不同职业类别,选择适合学生的个体发语文的需求并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多方面的资源,构建开放灵活又有活力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的差异
一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一直在沿袭普通高中的习惯和做法。例如教材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同小异。确实,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和普通高中相比有不少共同之处,不过,一味的沿袭让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失去其自有的魅力和特色。学生一边学习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又学习类似高中又不是高中的语文,这给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既影响语文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也影响整体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不得不说的是,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中,既要强调“语文”的概念,又要强调“职业”的概念。这“职业”一词让职业学校的语文存在了不同于普通高中语文的区别和差异:
1、教学目标的差异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单位时间内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进一步升学奠定基础,所以现在的普通高中有一句口号叫“一切为了成绩”。而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就与之有很大的不同。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追求的是一方面加强必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和文言文的能力,写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断增加和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传授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熏陶。另一方面,又要结合职业学校自身的特征,职业学校的语文还要不断贴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培养其专业的口语技能,不断积累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探讨以及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塑造学生的完整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普通高中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升学,他直接面向的不是社会。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则不同,他直接面对社会生产,学生面对就业岗位,他的教学目标一定更加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综合能力。
2、教学评价的差异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和考试成绩的评价。一般在普通高中里,语文教师通过不断的题海战术和不断的周考月考的大小测试,来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依此来评价语文的教学效果。对于整个学校而言,办学成绩的好坏就靠这个,上级部门对学校的奖惩依据也主要来源于此。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普通高中的教学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单单传授书本知识,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不再一切只为成绩,而是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以往的应试教育正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化。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评价与普通高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由于语文基础的相对薄弱,以及对专业课的从属地位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少职业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把实际目标定位“学会够用”上。而事实上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低一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降低教学难度,以尽量符合大纲的要求。所以说能不能学会这是个度的问题,似乎没有像普通高中那样诸多的量化标准。至于知识是否够用,要等学生真正踏上工作岗位才能真正知道。应该说“学会够用”的这样的一个标准并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相对于大纲要求已经算是比较轻松的目标,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这种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要求下,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也必然与普通高中有很大的差别。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成绩比以前进步了,自学能力变强了,开始与同学合作了,这些都是进步,都在为职业发展做铺垫。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应该要更加灵活一些才行,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 冬.中职语文特殊性及教学对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篇5
一、普通高等学校工农兵毕业生分配到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不论做技术工作或行政工作,也不论是当工人或当干部,一般不再实行见习期。少数专业毕业生,由于工作需要,必须实行见习期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规定。他们的工资待遇,一律按照附表所列的工资标准执行。
二、由国家派遣到国外高等学校学习的留学生,毕业回国分配工作后的工资待遇,也按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执行。
三、入学前为正式职工的毕业生,如果本人原标准工资高于附表所列的工资标准时,分配工作后,仍回原生产、工作岗位的,可按本人原标准工资执行;不回原生产、工作岗位的,应按调动工作后的工资处理办法处理,但是,如果低于附表所列的工资标准的,可按附表所列的工资标准执行。
原为现役军人的毕业生,分配到地方工作后,如果按照复员退伍军人工资待遇的规定,其工资高于附表所列的工资标准的,可按复员退伍军人工资待遇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从报到开始工作时发给,凡是上半月报到工作的,发给全月工资;下半月报到工作的,发给半月工资。如果当月已在学校领取了生活费的,应把多领的生活费从工资中扣除。
五、本规定自一九七七年十月一日起执行。一九七一年以来已经分配工作的学制在二年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现在所领取的标准工资低于本规定的,一般可改按本规定执行,但不予补发;这次增加工资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部分职工工资的通知》的规定,由群众进行评议,经党委批准。个别表现不好的,可以缓一年再评定,缓一年评定的,从批准之月起增加工资。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1引言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各种条件的总和。只有充分了解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的定义、构成,才能使得教师群体和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利用体育教育环境来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诸多路向。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共识。本文的研究基于既有研究成果,将讨论的重点置于包含体育教育环境在内的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试图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分解其相关的内在复杂架构,剖析其多层次的结构内涵,以便初步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
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作为与生产、营销、财会并存的职能主要的目的是制定、实施有关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职责。有的学者从质量管理基本流程出发,将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界定为如下几个层面:(1)以顾客为重;(2)以教师为重;(3)重视团队工作;(4)重视安全;(5)鼓励坦诚;(6)要求全员参与;(7)以过程为重。显然,上述定义对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建构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此处我们讨论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情况的述评,找到更好地评价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明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从而对理论发展与现实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3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应用的必要性
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尽快服务质量体系认证的建构。换言之,也即高校必须提供高品质的体育教育环境的体系,以便适应信息社会学生服务的要求。首先,增强普通高校的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中国加入WTO后,普通高校与其他公共利益和其他领域一样,将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循环中去,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发展也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给体育教学主体(普通高校)带来了严重影响。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体系的质量信誉成为首先的目标,这是一个必然的要求。其次,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质量意识的必然选择。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某些组织参加培训和实践,进行全面学习,进而提高管理意识,实现更高水平的参与到普通高校的管理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质量意识也逐步成为了普通高校质量管理标准中真正落实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日常行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形成质量管理环境“生活质量”,或者通过教师综合素质完善的自觉行动,确保其有效运作的基础管理制度。再次,促进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对于普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普通高校的体育办学质量,而且可以使普通高校能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步入一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径。
4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环境管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内容
4.1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内容
明确设计质量体系结构及体系要素。学生是质量系统的重点,学生往往要在这个过程中参与服务提供,并直接评估过程的效果。起点是学生服务的需求,最终结果是服务。对于具体的信息控制过程要尤为关注。根据需要制定质量手册,规定工作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确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要素,对服务质量过程中的主要重点,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体系,使分工明确,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照工作性质和工作的所有要求。应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对学生的服务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和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购买方面的结构、分类、题标引、分类、上架、服务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和意见,并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形成学生服务的摘要,以便奠定学生体育教学设计的基础。
4.2进一步提高体育信息资源服务水平
一是构建国家层面的体育信息人才需求与专业发展的数据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资源,缓解我国体育信息基础性、分析性与准确性的平台建设滞后的现状。既要强化职校生具有弹性的体育能力数据的搜集与整理,也要完善人才需求领域的专业设置与人才现状的数据提升。既要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对接的需求与预测的报告内容,也要完善国家层面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行动框架的设置,强化人才需求的预测与调研。二是开发职教国家标准的数据支撑。要强化规范教学、专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基本理念,集中研发具有中高职一体化的国家标准,扩大相关涉及内容与人群的覆盖面。在标准的数据支撑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的理论、方案的设计,也不能忽视开发过程中对于质量控制的研究。三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搭建具有国家层面背景的体育信息课程开发团队。建设一支具有行业技术人才在内的专业教学标准队伍,尽快建设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国家团队与人才组合,积极拓展体育信息的国家政策领域的视野,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在体育信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四是通过专业教学标准的设置,完善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假设,调动多样化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开发起精品教程。具体来说,就是要精选相关的内容和标准,表述要精练,同时要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体育信息课程开发的原理与实践。
4.3进一步强化课程资源质量管理的水平
一是按照人类基本认知思维规律,强化目的性的认知出发点,进行积极的整合性认知,对于事物发展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在对于体育信息进行整体性认知的前提下,强化线性的认知逻辑,从外侧逐渐递进到内部,确保认知过程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二是对于具体的课程设置任务要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构建指导。对于科目选取上,要在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下,转变为任务性的单元课程,对于单元课程进行层级性的划分。对于框架性课程设置上,要强调课程的功能地位的归类,在宏观属性层面对于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划分。对于课的属性设计上,要强化教育思想与功能意义,不断变换考察角度与维度选择的差异,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范型。对于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强化基本的比重与时间进程的维度和支架,按照科学合理的顺序来实现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三是强化课程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核心地位,通过资格证书、教育标准建设、综合课程方案三位一体的基本路向启动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断规范国家政策层面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检查与督导,强化国家政策对于教育活动规范性的限制。强化教育机构之间、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认知教育机构并未仅仅是课程的提供者,而应当是具有联结功能的关系体系,通过上述的关系体来强化知识与能力的结构性完善。
4.4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行为管理层次
一是学校课程开发理念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加以系统化的认识与把握。要对于众多的理念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准确、深入地鉴别不同课程的基本内容,让课程开发的系统化的理念注入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思想与理念中去,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的内容。尤其是,要注意开发过程中的心理学、教育学、人文哲学等其他领域的课程理论,通过多种领域的交织及重叠,来开发职业教育的单纯领域。二是强化多元课程理念课程开发的重要原则,实现系统性理念。也就是说,首先要选取一个目标层面的统领性的理念,来实现整个额课程的开发落到实处。同时,要针对不同内容、多个理念来强化双元、多元体系结构,人本主义理念、能力本位理念、就业导向理念、模块组合理念等主要开发层面的理念。强化学生导向的理念就是要让本专业的职业教育学生能够顺利参加工作,工作过程导向就是要打破学科课程编制,面向实际工作设置课程。认知层面的内容编排就是倾向于形象思维的认知,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学科逻辑的条理性。三是实施目标类型系统化分析,建立编排体系。从宏观政策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强化其整体性与模糊性,而就具体的课程目标的开发而言,也涉及到具体课程目标的编排,根据不同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来进行目标定位、作用及功能的层次化、方向性考察,给予目标状态描述性指标和可操作标准。方向性考察要在宏观上从社会、教育、学生等方面进行考察,构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规定的目标设置中完成基本的属性考察与学生个体的情感培育。
作者:蒲继涛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普通高校研究,2011(1).
篇7
一、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教学与教研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水平的另类低能
江苏的高等职业教育都是由计划经济时期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后承担的。虽然经历了近十年的改革,但仍存在着上到领导层、下到一线教职工都习惯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教学意识的现象。在计划经济时期,中等专业学校的生源素质较高、求知意识和学习能力强,自1997年以来,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以来,生源素质逐年下降。随着职业教育的大面积普及和学生的“教师崇拜”情绪的淡化,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断裂带越来越宽。
被职业院校高薪聘请的一直从事精英教育的普通高校师资,他们习惯于教经过高考遴选、素质整齐划一的学生,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自律能力弱,无法控制自己的课堂行为,甚至会破坏课堂教学秩序,面对这样的生源,高等院校的“教授”们也束手无策。当教师感觉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时,他们的回应无外乎:一是拂袖而去(15%);二是应付了事(80%);三是放低要求,认真对待。后一类教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弱点表示“理解”,顺应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知识传授也根据学生素质科学取舍,这类教师在连云港市各类职业院校外聘教师中仅占5%。
(二)连云港市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聘请的兼职师资类型不同,对待教学和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也各不相同。
1.高校离退休教师是近几年补充连云港职业教育师资缺口的主力军
高校离退休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经验等优点,这有利于职业院校师资水平的提升。他们大部分都负责、敬业,也乐于发挥余热,积极投身于职业院校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年龄问题,他们对教育教学研究丧失宏图大志,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2.在读研究生是近几年补充连云港职业教育师资缺口的“新生代”
由于连云港的普通高校没有硕士学位授予点,连云港市各职业院校聘用的在读研究生多为徐州市各高校的在读研究生,因而受聘的在读研究生的比例不高。他们的参与为连云港职业教育师资建设注入一股新鲜力量,从这层意义上讲,有效地解决了连云港市职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在读研究生接触的知识都是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有利于在职业院校课堂上传递新的学术信息。由于徐州离连云港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加之课程紧张,加盟连云港职业教育是短期行为,他们不可能在教学研究中投入精力。
3.在职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师是连云港职业教育师资的有效配置
在职教师一边要承担本单位繁重的工作任务,一边被聘到职业院校兼课,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很有限,根本没有时间开展职业教育与教学研究。因此,他们对各职业院校教学研究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连云港市各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师资共享”的事实是存在的,由于这种师资共享多为短期的个人行为,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管理机制,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当今狠抓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应想方设法把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整合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所以,我们应努力解决当前“师资共享”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实现区域“师资共享”的形式
(一)基于网络的师资共享
由于时间的限制,高等学校与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存在很大困难,为了解决优秀师资难以共享的现实问题,一种基于网络师资共享平台的思想已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一平台指的是在连云港市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协作下构建的以视频、音频、文字、PPT、FLASH等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上传与下载的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的基础之上,建立数字化教室、数字化阅览室和数字化职业技能实验室等。参与这一平台建设的各职业学校的教师通过身份认证就可以上传与下载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平台对下载教学资源没有限制,但对于上传教学资源则有质量把关程序,在平台里设立了教学资源评估审核账号,聘请一些专家与教授登录这一账号对老师上传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估,审核其是否能进入师资共享网络平台,并根据教学资源的质量给予贡献值。为了鼓励教师上传,各校可将教师的贡献值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给予奖励。
(二)校际间师资互聘
校际间师资互聘指的是在连云港市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间的教师互换共享平台,教师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在学校之间互换。这不仅有利于各校教学理念更新和职业教育思路拓展,还有利于发挥这些互换教师在新教师培训上的“传”、“帮”、“带”作用。
三、实施区域“师资共享”几点建议
(一)建立高校与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协作委员会
由地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建立由各校校长为委员的高校与职业院校师资共享协作委员会。它的职责有三:一是对本地区师资进行调查,制订年度师资共享计划,并监督各校认真执行;二是协调各校课程设置,避免师资共享过程中的教师授课时间冲突,兼顾调停各校因师资共享产生的矛盾;三是加强对本地区师资再生问题的科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制定本地区师资建设五年规划行动纲要。
(二)职业院校要营造师资共享的良好氛围
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种优越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教的学生是通过高考筛选出来的,学生整齐划一的素质水平为其创造了教学成熟的满足感。而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以及科研都比普通高校的水平低,普通高校教师在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时容易在教学上产生挫败感,这就要求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留住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
(三)重视聘用在读研究生,建立师资备选人才库
职业学校聘用在读研究生可以有效缓解当前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紧张状况,同时还可以考察这些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与教学业务能力,掌握有关师资引进的第一手资料,对于那些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研究生要着重培养,通过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和待遇留人的方式吸引这些研究生毕业之后来学校任教。
(四)要求区域各校建立互通师资信息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里各类学校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高校和职业院校。而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都是以本地区或周边经济发展的现实为参考依据的。区域里的各类教育要想更有效地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就必须互通各校的师资信息,实现区域内师资共享。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各校师资力量重复建设,既可以节约引进紧缺师资的费用,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区域内各类教育的实力。
(五)建立教师智力资源网上共享平台
篇8
【关键词】 职高院校学生;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引言: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数和招生比例分别占普通高校的60.5%与53.1%,可见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普通高校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就业相对宽松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已是举足轻重,俨然已经超越了普本生在社会就业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一股新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高职院校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是社会大脑的一部分,尤其所具有的相对更加专业的知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国家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实现祖国复兴大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预示着祖国未来的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以严肃严谨的态度看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要全面具体落实国家的政策标准,稳定提高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维持并发展落实政策的积极成果,促进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全面健康地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在线访问、体质测试、数理对照、查阅文献、问卷访谈、体质测试、数理对照、比较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以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学院和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3962位高等职业院校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若干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这使得该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与规律性,为提高学生体质提供科学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2.1.1综合成绩评定
研究显示我省高职男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优秀率比普通高校男生低2.1%,良好率低0.9%,不及格率比普通高校男生高3.0%。高职女生成绩优秀率比普通高校女生低2.52%,及格率比普通高校女生低8.0%,不及格率比普通高校女生高11.2%,尤其在长跑方面的项目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可见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和耐力方面都有不小差距。
2.1.2身体形态方面
统计结果表明我省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除了男生在体重方面、女生在身高方面略有差异,其他没有明显差别,职高男生平均身高比普通高校男生平均身高低0.03m,职高女生平均身高比普通高校女生身高低0.06m,职高男生与普通高校男生平均体重相差0.52kg,职高女生与普通高校女生平均体重相差0.36kg可见我省高职学生在身体形态发育上还是良好的。
2.1.3身体机能方面
从长跑测时与肺活量两方面看,调查结果显示职高男生与女生均与普通高校学生有较大差距,其他指标中职高学生同样略显不足(包括跳远距离以及抛实心球等)。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必须及时出台政策以解决职高学生身体素质问题。
2.2影响提高职高学生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2.2.1学生运动场地有限、设施陈旧
据调查,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多位私营或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很多院校运动场地极为有限,很多院校足球场、篮球场等大众运动场地因为数量面积有限而只能满足你很小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而像网球、乒乓球、游泳、健身的场地不少院校根本没有或不允使用,运动样式的单一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运动欲望与需求。
2.2.2学生缺乏饮食健康观念与营养知识
调查发现职高学生的饮食普遍不健康、不规律,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食堂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自己不合理的生活规律造成的,使得垃圾食品或街边零食在学生食谱中所占比例颇高,这也是造成学生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的一大原因。
研究发现各高校的体育课很大程度上是以传授专项技术为主,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耐力不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职高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现状。而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整体水平有限,导致教学内容吸引力不大,同时由于场地和天气的原因,本来较少的课时又一再被压缩,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专业技巧也没能锻炼身体素质,甚至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
2.2.4学生自身对身体素质不重视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中不乏热衷于观看欣赏体育竞技的,但由于缺乏长期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以及相对专业人士的指导,导致他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使得提高自身健康素质的愿望与动力正消失殆尽
2.2.5高职院校组织体育活动少
研究显示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很少开展体育项目方面的活动,并且对同学们的运动生活的关注度也较低,无法调动起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建议
3.1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重视自身身体素质的培养,积极参与到运动中去,以切身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与我们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有必要规范自己的生活规律来均衡饮食,摆脱亚健康状态;
3.2学校加强对体育课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的要求,增加体能方面的训练,教导学生正确的日常锻炼方法,并定期举办班内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这不光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提升生源数量也有很大帮助;
3.3高职学院的学生组织该更多发挥自己的职权,努力为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生活氛围,这可以包括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的举办,引导同学们去热爱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魄的目的。
4.结语
高职学生在身体形态发育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接近但健康素质较差,制约影响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运动场地有限、设施陈旧2.学生缺乏饮食健康观念与营养知识3.各院校对学生体育不重视4.学生自身对身体素质不重视5.高职院校组织体育活动少等五个原因。
参考文献
[1]社会体育管理(肖林鹏)
[2]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孙洪涛)
[3]中国体育年鉴(林玉川)
篇9
[关键词]人文社科项目 职业教育项目 立项课题 教育部
[作者简介]朱文艳(1988- ),女,河南信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河北 秦皇岛 066004)曹晔(1963- ),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006,项目主持人:曹晔)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20-04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的课题,包括法学、港澳台问题研究、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逻辑学、/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国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教育类课题从2007年开始涉及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和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立项项目少,承担单位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2008―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教育类立项一览表为原始数据,利用SPSS17.0建立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统计数据库,对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立项率、承办单位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状况、立项课题研究类型等进行了分析整理。
二、数据分析
(一)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与级别分析
1.立项课题数量分析。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数量分别为:2008年1293项、2009年2949项、2010年4611项、2011年4255项、2012年3961项、2013年3240项,六年共计20304项。在这20304项中,教育类课题总数为1677项,其中2008年有106项、2009年245项、2010年380项、2011年353项、2012年344项、2013年249项(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类立项课题数量随着立项课题总数的增加而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在这1677项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有144项,占教育类立项课题的8.59%,其中,2008年2项、2009年17项、2010年18项、2011年37项、2012年37项、2013年33项。职业教育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2012年增长较快。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目的成倍增长,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中立项率的提升,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立项课题级别分布统计分析。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一般课题(规划基金和青年基金);另一类是重大招标课题,重大招标课题中职业教育每年1项。2008―2013年社科司立项的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有144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92项,具体为2008年2项、2009年14项、2010年12项、2011年24项、2012年20项、2013年20项。青年基金项目有52项,具体为2008年0项、2009年3项、2010年6项、2011年13项、2012年17年、2013年13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规划基金类项目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青年基金项目的增长趋势较明显,由2008年的零占有率增长到2012年的45.9%,可见,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青年学者的培养。
教育部社科司每年根据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设立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每年只有1项,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1年天津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六年来,承担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的单位主要是部属重点大学,没有地方普通高校,反映出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课题区域分布统计分析
1.立项课题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状况。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2008年东部地区有2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没有;2009年东部地区有6项,中部地区有8项,西部地区有3项;2010年东部地区有15项,中部地区有2项,西部地区有1项;2011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9项,西部地区有5项;2012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12项,西部地区有2项;2013年东部地区有24项,中部地区有5项,西部地区有4项。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六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最多且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项增长到2013年的24项;中部地区立项课题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多时仅12项,远不及东部区域;西部立项课题始终较低,最多2011年仅5项,中部和西部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合计数也不及东部地区多。
2.立项课题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从22页表2可看出,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分布于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其中,立项课题数排名前三的是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具体数目是浙江省23项、江苏省20项、广东省10项。这三省的立项课题数远高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占总立项课题数的36.8%。立项课题数较少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福建省,仅有1项;其次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仅有2项;其他未提及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立项课题数在4~9项,处于中间水平。可以看出,这些立项课题极少的省份多位于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欠发达,说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与职业教育发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职业教育立项数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单位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立项课题的承办单位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总体上普通高校的承担数量最多,六年内承担课题80项,占55.6%;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课题23项,占16%;高职院校承担课题41项,占28.5%。可见,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立项频率最高,高职院校稍微落后于普通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2008―2013年共有116所院校承担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144项,其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承担课题最多,共10项,占6.94%,其他115所院校承办课题数在1~3项(见表3)。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立项课题总数少于普通高校,但六年内承担课题数量最多的院校仍是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优势领域有所作为,与普通院校积极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1.按职业教育类型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为了更有效地了解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情况,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五种类型对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见表4)可看出,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是农村职业教育,最后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比较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故立项课题倾向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所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把“三农”问题看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再教育、新生代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立项课题较多。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足够能力申报教育部课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较少,比例较低。比较职业教育的立项项目少,反映比较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不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2.按职业教育要素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从办学的角度,我们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按照学校、教师、教学、课程、管理、培训、学生等要素对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多,高达56项,远超其他教育要素。其次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共27项。教学作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筹码,向来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再次是教师方面的研究,共20项。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践行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课程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成就与发展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开发,这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提高质量的关键。
三、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管理的建议
(一)教育部社科司要增加职业教育课题立项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六年来教育部社科司立项教育学类课题1677项,其中高等教育类580项、职业教育类144项、基础教育类136项、其他教育类817项。职业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远低于高等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与基础教育类课题数量持平,这种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144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明显不足。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指导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的多少也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以便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业教育相关单位要加大课题申报工作
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承办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单位主要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这三类,研究单位过于狭窄。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鼓励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单位联合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单位要鼓励科研人员加大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作,增加立项比例。同时,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命中率。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当主动申报课题,提高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立项率,在国家教育科研资金的支持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出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申报指标的分配上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研究。此外,加强课题申报的指导工作,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开展比较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理论性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
(三)课题立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近些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战略的实施,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扶贫开发、促进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应向中、西部院校倾斜,鼓励东部地区院校开展中、西部职业教育的研究,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联合申报课题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社会化程度高,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课题承担单位不应仅限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产教结合、课程、学生招生就业、院校管理、教师培养培训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既需要开展试验性研究,也需要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做好立项课题管理规划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采用网上评审,比较客观公正,扎堆现象较少。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立项课题的管理以及课题的规划指导,避免出现课题重复申报、立项题目集中的情况,严审课题成果,把好质量关,提升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避免国家资金和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
职业教育已成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正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因此,教育部社科司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课题立项规划指南,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增加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数量,引导更多的高校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培军.我国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基于2001~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数据量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2]刘伟民,吕国光.十二五教育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趋势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
篇10
关键词:营销专业 职业教育 改革
透视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特点
相对于职校教育而言,普通高校教育有两大明显的特点。一是高校教育理论性强,实践性弱。事实上,现在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多是以理论性教育为主的。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没有错,但社会对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需求毕竟是少数的,更多的将是走在实践操作性的岗位上。很多的职业学校都有若干个实践基地,甚至有些课程就直接在实践基地开课,边学习边操作应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较强的实践基础。所以,高教中实践性教育也应加大力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益,所以,企业就更加看重他们的实践素质。二是普适性强,针对性弱。目前我国高校所设专业及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均具有在一定范围内的普遍适用性。专业设置不够具体,课程设计不够针对性。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将是日趋专门化、规模化,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人才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专业化,针对性培养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就业范围是有所缩小了,但在所学领域的竞争能力却得到极大的肯定。以营销专业为例,普通高校学生学的都是普遍适用性的营销知识,而对于具体的行业或是有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却一窍不通,而具体行业专业知识的匮乏对于营销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普通高校营销专业教育引发的就业现状
由于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存在上述两个显著特点,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它将引发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高校提供的并非完全是企业所需的。某些理工科实践性强的专业,上岗快,而大多数的文科专业则不然。如某汽车企业要汽车营销人员,要求这些营销人员最好是营销方面的专才,同时还希望他们具有较多的汽车方面的知识,如结构、性能、简单的工作原理等,当然最好是有一定的相关实践经验。而由于上述高校教育的两个特点,我们现在推向市场的营销学生只具备了营销知识,其它知之甚少,企业仍需花大量的精力去培养一批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营销人员。事实上,很多企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条件。
由于实践性教育的缺乏,学生对于社会接触少,对社会、对企业、营销工作本身认识比较肤浅。自认为学历高,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的弊病,一门心思只想往大都市里跑,往大企业、知名企业里挤,这些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毕竟是有限的,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而一些真正需要人才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却往往招不到人才。或者,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即使来了也沉不住气,多数是把它作为过渡性的跳板而已。如在金华区域营销研讨会上,某知名企业老总坦言曾到武汉、上海、杭州等地知名大学招聘。让刚来的6个大学生到车间锻炼,结果三个月不到全部走光了。以至于这位老总很生气地说,谁能在企业里沉得住气三年,每年年薪5万!
如何才能更好地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摒弃不良素质,以便更好的就业,实现角色转变。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重点。
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校企联合办学新思路:企业提前参与学校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发展所需,提前在高校中筛选一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借助学校良好的环境、设施、师资力量以及企业的专家、资深人士的配合,为企业培养出能为其所用的后备人才。如温州金狮集团为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营销人员,在我院营销专业学生中通过笔试、面试、心理素质测试层层筛选出40个学生,开办“双鹿营销班”由学校教师传授营销实战知识,企业资深人员讲解啤酒工艺特点及其营销问题,同时聘请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如工商管理部门、专利局等。学生们增长了见识,学校教育成绩得到肯定,企业也因此有了合适的人才,达到“多赢”的目的。
在高年级专业课教育中设立具体的方向。如在营销专业的高年级段分设“汽车营销” 、“家电营销” 、“酒类营销”等,分别开设相应的基础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当然,实施这一设想的难点就在于学校的师资力量及教学安排。我们的想法是,所选方向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的可以由本学院从其他学院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统一进行授课,本校没有相关专业师资的可以聘请社会企事业单位专家人员授课。如果所选方向人数没能达到规定的下限,对于本校有相关专业课程的,允许其申请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学习成绩记入其学分,本校没有相关专业课程的,允许学生在学校之间流动,选修相应课程,于以弥补。
在高年级营销专业知识教育阶段中根据不同的培养目的,进行“分流教学”,分别设立营销理论研究型与营销实践应用型两类教育。如英国的硕士教育就分别有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理论要求高,重视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学习期限也相对较长,也有专门培养的应用型硕士生,重视理论运用与技术应用,学习期限短,通常只有一年,学习内容多以实践操作,应用为主。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这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看到这实际上是实施第2项措施的前提条件。
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很多人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只有理工专业才需要建设实验室,其实,文科很多专业也需要建设自己的实验室或称是实训室。如我校的“营销实训室”及配套的营销专业开放实验室课程建设项目,报名参加的学生极其踊跃,深受学生的欢迎。学校提供这样一种场所,设备及必要的现场指导,让学生通过模拟场景与角色扮演运用所学,得到锻炼。同时,学校还应加大力度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把学生推向“第一线”,亲身体验实战的经历,丰富学生的实战知识和经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提供“人才回炉”支持,引导用人观念转变。如前文所述,诸多企业由于经济实力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人才的再培训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企业总是希望人员一到便能上岗,最好能做到独挡一面,即所谓的“即来即用”观念。各个学校每年都要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几经磨练之后又迫切需要再培训,再提高。如果学校能够为社会提供这种阶段性的“人才回炉”支持,对于其转变用人观念是极为有利的。
事实上,普通高校中除了营销专业之外,还有诸如文秘、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许多其它专业也可适用。所有这些对策与措施对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无裨益,尤其是,对于消除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在招聘中排斥应届毕业生的现象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1.阵力军,高校职业教育培训初探(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