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探讨范文
时间:2023-06-16 17: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探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课;技巧;实践探究
所谓家庭教育课,就是给家长上的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家庭教育课?教师除了精心备课,把握好课堂节点以及掌握一些教学小技巧也是很重要的。
一、打开家长心门
家长心门不开,任你讲什么,他也是人到心不到。怎样打开家长心门呢?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讲笑话等方式让家长在课堂一开场时便不知不觉将心门打开。如开场游戏《小蜜蜂》:教师说:“伸出你的左手,手掌朝下,再伸出你的右手食指,顶住旁边人的手掌。”教师环顾课堂,说:“那位爸爸怎么不做呀?是不是旁边坐着位美女,你不好意思碰她?”一般情况下,家长会笑起来,一笑心门就打开了。接下来讲游戏规则时可以“欲擒故纵”,故意反复强调规则。等家长觉得教师“烦”“唠叨”“啰嗦”的时候,教师再说:“你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像我今天这样在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呢?你们知道不知道,当孩子不耐烦地说‘我知道啦’就是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叨唠真的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通过一个游戏,不仅让家长开心地笑了,打开了自己的心门,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植入了家庭教育的理念,对家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二、说好第一句话
面对台下几百位家长,特别是第一次上家庭教育课,心里难免会紧张。所以,我们一旦站到讲台上,身子一定要站直,这样看起来比较稳重自信,同时要打开自己的身体。开口第一句话不能出错,要讲好,没把握时可以套用句式:“亲爱的家长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家长课堂。我是XXX,我今天给大家做的讲座是《XXX》。”一旦把注意力放在讲课的内容上,我们的心就静下来了,也就感觉不到紧张了。
三、适时进行互动
给家长上家庭教育课,最怕的是无趣和冷场。教师掌握一些调动课堂气氛的技巧,就能有效避免冷场。常用的互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提问
提问有讲究。比如,你问:“孩子的教育跟你的家庭有哪些关系呢?”就要冷场了。因为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有很多种答案,家长不知道怎样回答。要在课堂上调动气氛,就要提封闭性的问题。比如问:“各位家长,家庭教育很重要,大家说是还是不是?”“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家长,是还是不是?”这种问题的答案看起来是两选一,其实是没得选择的,家长都会按你期望的那样朝正面回答。当你有足够多的提问时,家长肯定会与你靠得越来越近。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在教学内容上。
(二)调查
调查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比如,教师上场之后,马上就可以做个调查:“各位家长,听过我课的人请举手。”有人举手,教师就可以说:“听过我课的人还来听,说明对我感兴趣。”教师继续问:“没听过我课的人请举手。”教师这时可以开玩笑说:“哇,没听过我课的人也敢来听,说明你相信我,你胆子真大啊。”这个调查一做,就跟家长拉近了距离。
(三)留白
留白,也叫讲一半。教师讲课的时候可以讲一部分,留一部分让家长完成,因为我们有一种完型主义。例如,我们看到别人画了一个圆,但缺了一小部分,我们可能就有一种想去画完整的冲动,这就是完型主义。教师如果讲的是家长耳熟能详的内容,大部分家长是会接替教师讲完的。例如,“酒逢知己……”“话不投机……”就可以让家长将句子填补完整。
(四)跟读
跟读,就是教师读一句,家长读一句。一般对于结论性的内容,或是需要家长执行的约定,比如,《亲子行愿文》可以采用跟读的方式,由教师带着家长读一读。跟读是很容易将气氛调动起来的。
(五)游戏
课上得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审美疲劳,注意力就会分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和家长做点小游戏,给家长提提神。游戏的设计宜先易后难,游戏中适当提醒家长“要注意力集中,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可能会做错”,引发家长的注意;也可以在游戏中设计小小陷阱,让部分家长开心地“掉”进去,逗大家乐一乐,以达到调动课堂气氛的目的。如果能将家庭教育内容融入游戏,让家长在游戏时也能学到或感悟到家庭教育知识,那就更好了。总之,要上好一堂家庭教育课,需要教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精心备课,用心雕琢课堂,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提问、调查、留白、跟读、游戏等教学小技巧,方能使家庭教育课有效有益,帮助家长。
作者:吴雪明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缺失 不良后果 弥补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很多农民为改变贫困的生活而进城务工,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往往没有办法和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值得大家关注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而留在户籍所在地,并需要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1]据最新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农村,在父母离家的情况下,家庭结构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容乐观。孩子的家长由于长时间与孩子分离,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造成父母教育的缺位。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的限制,缺乏对孩子的科学指导,在教育的内容上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缺乏与孩子的耐心沟通;由于感觉对孩子亏欠,很多父母用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于是就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重学习,轻德育”的家庭教育局面。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孩子在缺乏父母耐心指导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而由于工作辛苦和忙碌,农村家长采用得更多的是消极、粗暴的教育手段,大部分家长意识到打孩子并非是特别有效的方法,但只有小部分的家长明确意识到打孩子是不好的,并能真正做到不打孩子,大部分的家长对“打”、“骂”等教育方式的采用是随机的,没有考虑这些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良后果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在任何社会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这对农村留守儿童本身,以及他的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产生的不良后果。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习。
父母外出进城打工,孩子由于常常思念父母,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没有父母的管教,自控力差,难以完成课外作业,根本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显著下降,厌学情绪严重,最终逃学甚至辍学。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80%以上。[2]学习困难成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此外,辍学现象也比较严重。
2.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亲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缺少和孩子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忽视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和疏导,使他们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留守儿童常表现出情绪紊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情绪烦躁、有失落感、不愿与人交际、封闭自己,有时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甚至有暴力倾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问题。[3]
3.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4]在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阶段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接收到父母过多的言传身教式的社会化信息,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外在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
4.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调查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好勇斗狠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不少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着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习惯行为不良的问题,例如不讲卫生、挑吃挑穿、大手大脚;部分留守儿童习惯行为较差,不听长辈教导,我行我素,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等。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后果。
留守儿童终有一天要成为“社会人”,可是如果他们在成长初期,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中社会化缺失,社会角色培养失败,将来在融入社会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在童年期间家庭教育缺失,不少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内心压力较大,踏上社会后总是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无形之中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中比例较大。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犯罪率剧增。这些儿童如果不能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有效管教,以后将对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成长、家庭兴衰,而且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整个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一)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增强家长监护职责。
1.留守儿童父母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父母外出后应尽量参加诸如“家长学校”等培训活动,听听专家们的教育经验和指导。要教育好孩子,父母或监护人首先要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完善自己,多学点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父母要有高度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关心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独立自强的精神、遵纪守法的观念。
2.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做到缺位不缺职。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用一颗温暖诚挚的心去和孩子沟通,加强亲子情感的交流融合。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这样既可以和孩子增进感情,又可以让孩子见见世面,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父母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做心灵保健互动,多鼓励孩子写信,多听听孩子的倾诉,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职。
3.留守儿童父母应改进家教方法,调整家教内容。
父母或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深信“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争取用较为民主和谐的教子方式教育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先生对此说得非常透彻:“家教最基本的内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建立联系,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5]父母和监护人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对新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挥主渠道教育管理作用。
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机会。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在乡镇中心区域或者人口密集区建立寄宿制小学。近年来,重庆已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2010年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80所,加上此前已建成的1600所,重庆提前两年高质量解决了101万农村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同时,要改善寄宿学校的设施,切实解决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不足的问题,改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可以安装“亲情电话”,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办心理辅导室,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政府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充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关心帮扶农村留守儿童。
政府为主导,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确保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难题,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另外,政府部门应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改善务工人员待遇和居住条件,加强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指导。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设立专项资金,加强监管,专款专用,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为他们的子女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徐宏升.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2008,(5).
[3]徐梅.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2007,(5).
[4]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驾驭;焦点;智能;凝聚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天下父母共同的迫切的心愿。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整体,教育内部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它对孩子键全的人格尤为重要。而今,社会普遍关注和父母考虑的都是学校教育,其实,父母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才是真正地教育基地。面对学校德育成效日益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显示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我以多年的德育实践就家庭教育谈谈如下的尝试和体会:第一,教会孩子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是最重要的家教。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一开始就要教会孩子先要学会做人,这才是孩子的立身之本。许多家长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学习的成绩,把成绩好坏来判断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只有具备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父母的身教胜过言传,诸多范例告诉我们,孩子善于模仿,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为人父母处处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领路人,点点滴滴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做人,敏锐捕捉时机启发,感染教育孩子,闪烁父母的人格魅力。做人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复杂最艰难的教育。学会如何做人也是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家教内容。第二,孩子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好习惯来自于平时的点滴培养,父母从小就要灌输孩子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反之,坏习惯的一旦养成,很难改变,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性格、行为等,甚至会耽搁孩子一生的前程,习惯成自然,习惯成定势,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形成格式化的行为。一个人的反复的行为便形成了习惯,而习惯又反过来塑造了你独特的自我。习惯可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三方面加以塑造,其中,生活习惯是基础,它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养成有很大的作用。因此,父母可从生活习惯着手,逐步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帮助孩子驶向理想的彼岸,收获的人生的辉煌。因此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这就是叶老先生的精髓之论。第三,要重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社会在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要求独立是人的天性,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各种关系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在孩子入校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父母千万别把自己设想的模式和意志的行为强加在孩子身上来塑造和约束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处风景,父母的主要职责在于善于发掘,加以培养、得以壮大并完善。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父母学会进退,放手培养独立自主意识是对每个父母的基本要求。例如,在日本,有句名言道:“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日本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海边参加挣钱,连富家子弟也不例外,在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这些例子枚不胜举。如今的孩子都是独身子女,骄气霸道,受不了苦,衣来伸手,饭来伸手,没有一点吃苦耐劳的精神,如何立足于如此的竞争社会。因此,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最恰当不过了。因此,家长必须注重孩子独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培养。第四,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做好人生指导,谈话是最简单最容易进行的方法.有效的谈话可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预测孩子在想什么,将要干什么。家长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劝阻。尤其是进入高中以后,行为上的独立意识更强,家长更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思想变化。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行为规范较差的学生,家长与之沟通教少,这些家长对班集体的情况一概不知,有的甚至连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而有的家长对班集体的情况了解颇多,比如哪位同学成绩优秀,哪位同学获奖等等。这些家长的子女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优秀,非常棒。第五,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心灵世界和生命状态,全方位,全层次的教育,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家长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分数,时刻关注孩子能学会面对生命中的痛苦,挫折,不幸,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珍惜生命,心态平衡,都要往好的方面想,获得心灵的愉悦,守住好心情,远离坏情绪。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做个懂得生命真谛和享受生命的孩子。作为父母应善于主动地与学校沟通联系,既不能完全听从于老师,也不能固执己见。家长应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和孩子的“中间协调人”,努力成为学校、老师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好帮手,共同承担起教育好孩子的责任。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亲子关系不是一种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做父母,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家长是否有科学的方法,望广大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环境,有一个科学、严谨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管理,2010(4).
[2]吴伟英.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篇4
1.1 家长教育观念“落伍”。
城市多数家长已经认识到教育培养孩子,不但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的任务,但家长在强化教育意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观念没有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要求而更新。家长教育观念“落伍”具体表现在:
1.1.1 重智力开发,轻品德优化。对孩子来说,良好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关系着其今后成才成人,关系着其今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我国现阶段,家长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大多数家长对传播知识,开发智力抓得很紧,将智力视为教育内容的全部,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却很少注意,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很难设想,一个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将来怎样立足于社会。
1.1.2 重书本知识,轻实践锻炼。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有些家长只顾疲于帮助孩子应付各种考试,对考试分数过分看重,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孩子好坏、预测其未来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于是很多家长不惜花一切精力来抓孩子的学习,甚至限制孩子的外出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整日埋头于参考书和习题集中,虽然掌握了不少书本知识,却不具备独立生活、适应环境、团队协作的能力,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深入学习和适应社会。
1.1.3 重物质投资,轻心理素质的培养。过分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资而忽略对孩子心灵的关爱已成为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方面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即使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家长也千方百计为子女提供比较优裕的生活条件。至于心理和精神层面,或因为工作繁忙,或因为自身的素质水平,大多数的父母则缺乏对子女的必要呵护和关爱,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的关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
1.1.4 重个体教育,轻责任感的培养。在我国家庭中,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注重对孩子个体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孩子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导致很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任性、自私、我行我素。责任感的培养是少年儿童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治和自理能力,也有助于孩子理解和体谅别人,养成合群的好习惯。
1.2 家长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收效甚微。
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极小,但在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处于身体急剧变化的发展期的孩子管理和教育方式简单,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
1.2.1 一部分家长(父亲)有文化而且也有一定辅导子女的能力,但由于外出打工,忙于工作劳动等原因而无暇顾及子女在学习上的必要辅导帮助。
1.2.2 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态度上,一部分家长能对子女学习的进步进行言语精神上的鼓励。但还有很多家长停留在单纯用金钱或实物奖励在某方面有进步的孩子而形成教育的误导,例如“你如果考上重点中学,我保证给你买一辆电动车”等。更有些家长当发现子女有缺点或犯错误时,管教时采取打骂、责问或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说几句了事,甚至于置之不理从而导致子女不能真正认识缺点和错误,不能够及时纠正或改正。
1.2.3 因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子女接受的是隔代教育,留守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爷爷、奶奶管不住、不会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学生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抽烟、斗殴、进网吧、歌舞厅等,学校管不了,家中没人管。这些都与家长对子女的管理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因无心学习,以致中途辍学跟着父母外出打工。
1.3 家庭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溺爱保护型,放任自流型,专制粗暴型。
1.4 家庭教育急功近利,视“高分=成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孩子是一天天长大的,知识是一点点积累的,成绩是一天天取得的。许多家长不懂得这个道理,大多数家长不留意孩子平时的学习过程,仅仅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家庭教育急功近利。大部分家长在聘请家教是在小学六年级、初三、高三这些升学的“关键”阶段,希望“家教”能给孩子来个学习上的“”。社会及家庭普遍表现出对考试分数的极大关注,把成才与考试画等号。家长偏重关心的是孩子的考分和名次,把学习目的简单地功利化为考分,视“高分=成才”,关心孩子能否上“重点校”、“名校”、“尖子班”等。
2 解决中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前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资源也在日渐丰富。但我们也必须认清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每位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问题育孩子应立足于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学习好固然能促使人更加优秀,但决不是优秀的唯一标准。
2.2 提高广大家长的基本素质是根本。
让家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接纳新的教育观念,彻底纠正“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情”这种片面的不正确的传统观念。让家长主动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在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上,一方面,要积极倡导读书活动,让那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家长阅读相关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知识,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再进行推广运用。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培训,帮助家长解决与孩子的沟通问题,如学会运用换位思考法、幽默教育法、积极暗示法等沟通手段,加强家长与孩子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2.3 家庭教育要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是关键。
要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方的教育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保证。
为了共同的目标,家庭教、学校、社区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才能使我们的中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父亲 幼儿 家庭教育 角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25-02
一、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主要优势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母系社会逐渐远去。在父亲这一角色下,是责任的代名词。男性被定位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思想的引领先导,这也充分肯定了父亲角色的发展力度。由男性所奠定的社会环境促使公众对父亲这一角色有了新的看法。在当前教育环境中,人们普遍认为父亲的教育应该更加坚硬果断,更具力度。
(2)教育理念的塑造
父亲对教育理念的塑造能够对孩子的性格、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在幼儿懵懂时期就建立起来的情感直接影响了幼儿日后的为人处世和行为作风。美国科学家乔治?麦克曾经对数百名男性进行了“学习能力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男性的改革意识、学习能力更强于女性[1]。对于幼儿来说,父亲所具有的教育理念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变化,同时,父亲的教育方法能够以男性思维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3)人格魅力的影响
父爱对幼儿来说,除了是一种情感需求,更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催化剂。Hoffman(1966、1970a、1971)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父亲能够进一步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使父亲能够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和英雄[2]。让孩子能够学习和模仿父亲的一举一动,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提升幼儿在学习能力、交流能力。
二、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的发展现状
关于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一直以来,中西方探究意识有所不同。我国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探究在起步上就晚于西方,在形式上也比较单一,主要呈现为讲座、论坛等。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父亲对于自身教育角色的挖掘塑造。特别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慈母严父”的教育结构,父亲主要作为经济支柱而存在,而并非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严重影响了父亲对幼儿家庭教育的角色投入。
三、提升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具体对策
为了改变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模式,在父亲参与幼儿教育的角色投入上,笔者建议从家庭教育氛围、个人示范作用等方面进行加强,让父亲和幼儿之间的角色模式更加融洽。
(1)构建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性格来源与一个温暖、和谐、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来说,“玩耍”、“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为此,父亲应该从“游戏教育模式”上入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自己能够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和孩子一起走入他们的童真世界,并带领他们尝试生活中的不同环境[3]。在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幼儿的天性。
(2)明确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为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父亲要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即不能骄纵孩子的任性,也不能辜负孩子的天性。每一个父亲都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孩子的理性意识。
(3)加深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安全感一大半来源于父亲。为此,在父亲这一教育角色中,要在思想理念的革新上立足传统文化,充分继承和发扬良好的思想教育。例如,通过《家书》、《颜氏家训》等思想,构建严谨的家风、家训。在奠定男性教育地位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充分引导父亲在幼儿生活、学习上进行长时间的融合,更加关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父亲在参与抚育儿童的时间内,能够对孩子的责任意识、性格特点、学业成绩、道德规范、社交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父亲不应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人,而是幼儿教育的领路人。父亲要从家庭教育的幕后走向台前,与母亲一起共同承担起对于孩子的教养责任。更加关注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人格发展、心理发展,不断提高儿童交往能力、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提升、为父亲教育角色的确立形成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畅.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下),2015,(4).
[2]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3]魏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D].上海师范大学, 2013(11).
篇6
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他们身上的缺点、坏习惯,不可能靠一两次简单地批评说教就能改掉,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事。班主任要抓住一切时机,想尽各种办法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小刘聪明伶俐,小学时学习比较好,六年级时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他跟随父亲生活。直到后来他父亲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他母亲才回到他身边。小刘到我们学校时还不满15岁,时间不长就开始连续旷课,还吸烟、喝酒、上网吧,经常顶撞母亲,暴露出一身坏毛病。我和他母亲三番五次到网吧、酒吧和他朋友那里找他,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软硬兼施地带他回学校,三天两头想办法劝导他,帮他收心,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从各方面慢慢约束他。有时刚刚谈过心,他向我保证得很好,但第二天毛病就犯了,把我也气得真想撒手不管这个不争气的学生。但冷静下来想想,其实他也很可怜,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残缺,我们当老师的不能灰心丧气,随便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磨掉他身上的缺点。正是由于我不气馁、不放弃,该学生最终圆满完成了学业,现在一家中档饭店做凉菜师傅,做到了自食其力。
二、用鼓励和赞赏唤回久违的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赏识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骂,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滋润学生的心田。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大多自卑、敏感、脆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要挽救他们,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选好切入点,用放大镜看待学生身上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当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我们就应该及时加以肯定,甚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吝啬地赞扬、鼓励,这样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刘某,身上缺点一大堆,一时还真难发现有什么优点。一次学生们进行大扫除,他正在烹饪实习室练习面点,我就没通知他。没想到他做完面点回来后,主动提水、拖地,跑了一趟又一趟,累得满头大汗,裤腿上也沾满了泥,但他毫无怨言。我就趁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爱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像个男子汉。他听了两眼发光,激动地说:“很久没有人这样夸过我了。”从此以后,他总是把烹饪实习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激发他学习烹饪的积极性,我还经常买些原料请他加工,夸他做菜味美可口。在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和赞扬下,在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下,他的烹饪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159-02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是威胁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位居人类死亡原因的前3位,仅次于冠心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其致残率高达70%-80%[1]。由于疾病的严重性,造成患者丧失自理能力,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和护理成为患者的主要依靠,使家属在家庭护理中成为核心力量,对患者起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家属的护理能力拓宽其知识面,保障患者的有效护理得以延续,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1解除患者亲属的思想顾虑
脑卒中致残率高,康复时间长,出院后,如何确保康复过程顺利进行延续,对整个家庭是个挑战,故做好患者亲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亲属有心理准备,不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有耐心、信心,给患者以关心、支持和鼓励,这样不但能使患者有效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而且可使其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安慰,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情绪更加稳定,心理更健康,促进了康复,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2]。
2对患者家庭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2.1心理指导
当患者急救治疗意识恢复,病情稳定后,意识到自己已是完全需要他人照顾的瘫痪患者时,常不能接受现实,产生否认心理。因此要向患者讲解有关知识,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有信心与疾病作斗争。根据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疏导方法,有针对性地与其交流减轻心理负担,并积极讲解原发病的相关知识,使之能尽快认识到通过治疗和自身努力,可以恢复或基本恢复健康,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2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有几类情况,一类属于个体生活方式者是可以控制的,如吸烟、饮酒和平日的饮食习惯。已发生脑卒中者要坚决戒烟,尽量不饮酒或少饮酒,少吃甜食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因为血糖增高可使病灶扩大,症状加重,伴糖尿病者更应减少糖类摄取;有高尿酸血症者少喝啤酒,少食海鲜;高甘胱氨酸血症者要减少富含胱氨酸类食品的摄入,多食用谷类食物等富含B族维生素食品;对超重高肥胖者,限制饮食,减少高能量食物的摄取。还有一类是家族因素与环境因素结合,是可以调控的。高血压病是脑卒中的第一位危险因素,有资料表明,收缩压>150mmHg ,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是≤150mmHg的28.8倍,舒张压> 90mmHg为≤90mmHg的19倍,高血压的干预调控意义重大[3]。
2.3关于运动锻炼与康复教育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体育锻炼-如慢步走、自由操、太极拳等运动是很必要 的,适度运动可促进四肢及内脏器官,特别是大脑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排泄身体内的一些毒性或代谢产物。另外,肢体的运动或患肢的按摩,可通过感觉刺激信号传递到大脑,促进大脑病损处脑组织“休眠”细胞或功能减退者转为正常,促进病损脑细胞“再生”,使细胞膜或细胞器的代谢好转,肢体的功能逐渐好转,出院时还不能行走的患者通过肢体适当运动锻炼、按摩等而扔掉了拐杖,生活能 自理[4]。
2.4关于用药问题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伴随的高血压、糖尿病需要终生服药,应选择适当的药物维持疗效。如同时有高凝血倾向、高脂血症也需要经常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但有关问题需到医院咨询内科医生,最好做定期复查
2.5 卧床者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健康教育
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肢体活动不便,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经常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如已经出现早期褥疮,尽早使用按摩及药物治疗,防止发展。并发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者,提倡少量多次进食软饭,预防呛咳、逆人性肺炎发生。伴有冠心病、肾功能衰竭者,要准备急救药,以防疾病突发,如有发病尽快送医院。已有脑血管痴呆者,除要注意预防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外,积极改善脑血液循环、改善脑代谢,同时配合语言、认知康复训练 。
3教育路径
3.1护士应分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出院健康教育,使患者出院后得到更好的照顾,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其次为宣传栏、印刷品,有条件可以附以录像、广播等方式,并让患者及 家属主动学习。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到因人施教,注重个体化,反复多次,循序渐进。
3.2开辟多种途径为患者家属提供获取护理知识的来源。如与他人交流,购医学书籍、网络教育等,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结果.针对患者与家属的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地进行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的家属所需,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更好地为患者及家属服务。
4小结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患者的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由于生理、社会关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改变,引起一系列心理变化,如恐惧、绝望、烦躁、焦虑等。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医院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化的重要手段。家属是患者最主要的照顾者和社会支持来源,在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患者进行非技术性的护理工作,增加了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亲情,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所以做好亲属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使其回归社会及缓解家庭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卒中的康复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 1 ):3.
[2]鞠锦斌,陈爱萍,胡霞,等,狂犬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7,10:1971.
篇8
一、具体做法
(1)定期召开九年级学生家长会,提升家长的教育品位。九年级毕业班,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家长会。主讲人有教育专家,有站在第一线对教育方面颇有心得的老师,有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等等。组织的形式多样,有集中听报告、分组交流讨论、分班集中与班主任交流等。
(2)建立家-校联系卡,形成家校管理的纽带。这也是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与家长会相间进行。由学校组织,以班级为活动单位,主要程序为:家长进班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班主任对近两个月工作总结、反思以及展望家长填写家-校联系卡的寄语栏目,并且思考、分析校长寄语、班主任寄语、自己孩子的真切感悟与任课老师交流班主任对此次活动总结,对家长提出一些家庭教育孩子的新要求、目标,布置下次家长会的活动主题、时间、议程,等等。
(3)发书给家长阅读,进一步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学校花钱买了一些教育书籍,例如《教师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张文质主编),发给每一位初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建议家长一定要拿出时间来阅读,进一步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使家长能站在一定的平台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理论分析
教育分三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教育都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大环境中的一些问题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加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力度,来弥补社会教育的缺憾。
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社会大框架以及历史的现实背景告诫我们:大多数家长的素质有待提高,学校不但要教育学生,而且要教育家长。因为家长是小孩教育的中心力量,是学校教育的扩展与延续,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巨大教育作用不言而喻。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都十分关注小孩的成长问题。但我国传统文化思维惯性告诉我们:一方面,我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我们并未站在事物的两方面看待孩子成才问题;另一方面,把学习成绩视为“唯一”,忽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与道德、品行。
我国学生的学业压力都比较大,虽然物质条件丰裕了,但他们的精神压力加大,他们的生命质量、幸福感都比较低。家长往往由关注、关爱、疼爱转变为溺爱,殊不知过于溺爱是不成功教育的源泉。“有钱难买少来苦”,不经过磨炼,不经过困苦,孩子永远是在温室里长大的,结出的果实一定是不成熟的。等孩子长大了,再教育往往力不从心,只能听之任之。
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如果小孩犯了错,有罚家长款的处罚。有学校-家庭沟通管理学生的渠道,也规定:不同年龄的小孩,要力所能及地为家庭承担家务活:根据不同年龄,能打扫庭院的打扫庭院,能洗碗的洗碗……总之,小孩必须为家庭作贡献。
美国有普通学校的小孩犯了三次大错,请家长带回家的处罚,并建议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孩子上特殊学校。澳大利亚有对学生隔离的处罚,因为你的孩子影响了别人,隔离是为了不让你的孩子影响别人,等等。
这些事实和逻辑说明了一个道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巨大的。事实也是如此,我校通过九年级一年的家庭-学校教育模式的工作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往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尽管我校在评价上,重过程评价,轻结果评价,而且在评价上已把“好成绩作为教育评价的附属物”。但是,由于我校2009年建立了家庭-学校教育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家长的素质,而且让学生家长学会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同时我校实施全校性的“教学往教育上转型”,加大班主任的培养与工作力度。这使我们学校在“高素质”与“好成绩”上取得了双丰收。
随着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全面实施,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真正的教育——“道德教育”,必将把我们的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这与我经常所说的不谋而合:“当一个学校从教学往教育上转型时,意味着这所学校站到了一定的平台;当一个教师从教学往教育上转型时,意味着这个教师站到了较高的教育层面。”
参考文献:
篇9
一、开办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
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讲授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探讨家庭教育正确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颖“教学观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2、完善社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继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网络。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社会的有关表现,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3、讲授科学家教方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
4、请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
三、参加对象
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参加者应达60%。
四、组织领导
由家长学校校委会组织实施。
五、教学内容和日程安排
第一讲:2009年3月,开学典礼。理论学习、形势教育、家教方法、家教内容等。
第二讲:2009年5月,农村初中生毕业前培训与合理分流。
第三讲:2009年9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第四讲:2009年11月,学生管理与监护责任的探讨与落实。
地点:各年级教师,学校会议室。
教师:家长学校所聘教师,分年级授课。
六、几点措施:
1、做好家长学校的前期准备工作。密切联系双安乡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会,精心组织安排,使家长学校成功开办,办出特色。
2、学员点名制度:原则上各年级学生的家长都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家长接通知后要按规定时间准时到校,在班主任处报到注册。
3、分发双安中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学员守则》和《优秀家长评比条件》等计划制度,要求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努力塑造好家长形象。
篇10
关键词:传统家庭教育观 伦理道德 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