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素养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学科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效建议
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高中化学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对化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影响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科内容和学科素养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这门学科的发展进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它从高层次、高视野、高境界的角度指导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完美人格的建立,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探究意识、创新变化观念、模型认知能力、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五个方面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仅使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对高中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
二、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素材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当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及情感知识性特点,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情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化学教材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最终养成健全人格。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实验探究是学生对化学进行分析推理的重要途径,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应当以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知。高中时期化学实验都是对前人理论的论证,把真理以实验的形式再次重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推理论证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的思考,从而总结出催化剂在不同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也不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3.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来获得,而是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与书本知识进行整合。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太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对学生的传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这种后果导致学生解题思路太狭隘,不能主动寻求另外的解决途径去做题,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生天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学科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
篇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21
当前中外教育特别重视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化学学科要培养学生运用探究的手段,在探究中寻找证据进行推理,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审视变化的微观本质,同时还要关注学习化学的社会意义,这些都是在发展学生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核心认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即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本文将就“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的教学来介绍本人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章节开始,学生认识物质的视角将从宏观转向微观,并将对微观世界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部分内容重在揭示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是如何变化的。通过实例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通过两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分析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自然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和分子、原子部分相关的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铺垫。分子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微观粒子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缺乏理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和微观动画展示,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通过分子模型的组建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从而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 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能够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 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 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而原子却是不可分的。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解析
教学环节1:从分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熟悉的水的蒸发过程入手,再以前一单元刚学过的过氧化氢的分解为例,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小组合作,画一画变化前后的微观模型,让学生感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表现,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水的蒸发和过氧化氢的分解是两个宏观现象,学生通过画微观示意图了解变化的本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变成别的物质的分子。培养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用微粒的变化分析物质的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在讲解水的蒸发的过程时使用了动画模拟水分子变化前后的状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但是分子的数目不会增减。
教学环节2:分子与物质化学性质的关系
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分析淀粉变蓝的本质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利用学生在生物中学到的淀粉遇碘变蓝的知识设计了对比实验,体现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通过对比实验的设计,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碘酒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从而证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帮助学生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看到的是宏观的实验现象,淀粉遇到碘酒和碘蒸气都变成了蓝色,引导学生分析微观本质,碘酒和碘蒸气中都含有相同的碘分子,使淀粉变蓝的是碘分子。
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碘蒸气是有毒的,为了减少碘蒸气进入空气中,我们在实验中用馒头塞住烧瓶的瓶口,并且尽量缩短加热的时间,体现了环保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环节3:分子与原子的联系
设计意图:分子和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很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通过各种分子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原子的存在,以及在变化中的表现。在此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具体分析如下。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对中学生来说,分子和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我们只能借助多种分子模型,使学生具体的、可感的理解分子的构成,在此基础上,认识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学生的抽象思?S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分组活动,给学生两个过氧化氢分子模型,演示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水和氧气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演示自然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教学环节4:从分子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分类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物质分类的知识入手,并结合微观图片,透视分类的本质,只含一种分子的物质是纯净物,含有不同分子的物质是混合物。
五、教学反思
1. 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依托教学内容,并基于?W情进行改造,让学科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本节内容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相应的实验,学生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在此过程中可有效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以及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通过整合,增删,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新的提高。
篇3
关键词: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化学;素养
在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动下,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已经逐渐的改变, 由此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且学生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方式,在与其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基础知识。那么在此条件下,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秉承新的观念,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式课堂。
一、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的概述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交流和学习,让学生能够拥有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各自学习,而是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更深的知识,强化学生之间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交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保障,在学习探讨中,学生可以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更好的发挥出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在集体之中的有效发挥和增强[1]。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教师为学生设置引导式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化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不相同,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构建教学方案中,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学情进行分析和把握,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要锻炼自己在哪些方面的能力,由此更好的预知新的知识,也促进学生更加独立的思考,积极的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在资料搜索等支持下,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一节中,教师可以在这个知识环节中为学生设定几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下,在对化学实验的认知上,确定哪些反应更快,哪些反应更慢,并且是使用哪些依据来判断的,提升化学素养。教师对于这种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体验,让学生在尝试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养成更好的自学习惯[2]。可以选择网络当中较为著名的“法老之蛇”、大象牙膏等趣味化学实验进行引导激发,其中硫氰化汞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的体积要高于,因此导致实验物质出现增长的情况。
(二)强化课堂的交流和合作,展示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学习成果
首先,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要进行互动。但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在注重差异性的同时为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和合作活动。由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带领学生展开讨论。
例如,让学生对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在一个化学烧杯的底部上放入一个小的石蜡,并且石蜡上放一个小小的木块,在烧杯中注入大约半杯水,然后加入NaOH固体,进行不停地搅拌。学生对这个实验进行观察,教师提出问题,木块掉落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学生讨论,可能是因为NaOH在加入水以后发生了溶解,在此过程中有放热的现象,因此溶液的整体温度提升,这样在烧杯底部的石蜡也出现了融化的现象,由此木块掉落。
其次,化学实验的进行需要教师有效的把握化学学科的特点,改变以往化学实验的讲授现象。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程中,很多教师对实验都是陈述式的讲解,这样学生缺少直观的感受,因此对化学实验也不能进行更好的把握。基于此,教师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展开探究性的研讨,从被动的知识接受变成主动地知识探索。例如在制备氢氧化亚铁时需要注意,如果直接制备就会导致过度氧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即,需要加入石蜡油进行保护,进而降低氧化反应效率。另外营造平等的、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尽可能的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思想之间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感知过程[3]。
(三)探究点评,让化学素养得到升华
首先,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进行认知,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主要的引导性作用,例如,确定实验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化学实验,但是在此要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实验点评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也可以由教师进行点评。点评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纠正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优势和缺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对实验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与此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其次,课堂小结和反思。课堂小结是教师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进行总结,其中包含了学生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教师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解析,进而有效的点评,并且按照课堂学习中的内容,明确知识的结构和特点,以此形成更多的知识感悟和整体性的感悟。在课外的延伸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个给化学教师一定的启示,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江红光.提升高中生化学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国教师,2014,22(10):64-65.
篇4
关键词:科学素养;化学观念;化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68
一、化学学科素养的涵义
1. 化学观念:化学观念是从化学的视角,阐述对自然、社会与化学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看法。化学观念包括化学术语和化学学科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解化学是什么,化学有什么用,如何用等;它包含了对科学、工程、技术的一种意识;强调了化学与人的关系和化学作为一个载体的作用。
2. 化学能力:化学能力属于综合能力的种类,我们将化学能力分为对化学的认知策略、化学智慧技能、化学实践方面的动作技能三个部分。
二、化学学科观念生成的有效途经
1. 立足社会事实,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
从大的方面来看,它涵盖了“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化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环境保护与新型绿色化学问题、化学发展史与认识的问题”,也包括为什么要学好它、如何用化学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大教育观、确立学习化学是提高修养的一个方面的观念;要充分引入社会事实资料,与衣、食、住、行等密切结合,不断深入;要思路开阔、眼界远大。
2. 解决冲突观念,形成化学的本质观念
(1)把握化学概念教学的关键点:化学概念本身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论知识。它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课堂设计中,如何站在学生固有知识的层面上,认真思考学生的知识结构,找方法以实现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形成与融合,以及想方设法地解决已有知识与实际本质知识的冲突。
(2)强化对化学物质世界的观念与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中包括原子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等守恒观念;包括物质的变化观、组成和结构的主因观、物质性质的主导观、反应限度观、原子经济性观和持续发展观。
在课堂教学中,需拓展视野、重视联系,统筹安排及早培养,联系实际渗透观念,并适当安排一些习题强化这些观念。
三、化学学科能力生成的有效途经
1. 认知策略――创新课程设计,激发求真精神
“教”与“学”要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讲究教的方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学的策略,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认知策略的统一,不断学习并掌握学习的一般性策略,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对比、演绎、假设等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真精神,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学生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基本出发点。在理论教学上,许多问题在不经意间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从而实现思想与学习行为上的统一。例如:(1)在完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后,学生可能提出钠能浮在水面上不能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2)教师写出一个关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学生提问,难道不能电离成氢离子和氧离子?(3)用浓硫酸与乙醇反应制乙烯的实验的同时,将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这里使溶液褪色的一定是乙烯的作用吗?也可能是SO2;(4)铜与浓硫酸反应,黑色物质、白色物质是如何形成的?(5)由学生制乙烯的实验,乙醇的沸点是78℃,为什么可以加热到170℃?
教师不能过分地强化主要现象、忽视次要现象,不能回避不安全因素和过分强调规范,要让学生体验化学,从体验中求真。
2. 动作技能――强调探究过程,增强合作能力
手动才能心动,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问题和实践的机会以及合作学习的机会。
(1)让学生掌握一般探究思路,重视科学过程,强调科学方法。形成规律,建立模式,由普遍到特殊。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假设――计划――事实――检验――交流,同时需要提供一定的学习模式,建立一定的常规思维方式。
(2)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实验小组合作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如对于氯气这一堂课,易懂,学生易于自学。从制氯气的原理到性质及相关实验都可以层层推进,所以可以由学生在生生交流中得到解决。
(3)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索热情。举例:①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硫杂质?反过来又如何解决呢?②检验SO42-时,提供试剂: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氯化钡溶液、硝酸钡溶液,有哪些方案?哪种方案最合理?③如何从环保的角度,设计如何用铜制硝酸铜的方案?
(4)总结实验设计技术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首先,理解如启普发生器的各种简易图、常见安全装置等等。其次,掌握一般的实验技术路线,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开发创造思维,强化创造素质
创造性是一种再生性思维。首先,发散思维是创造力提高的重要思维方式。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能力,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或自由地提出问题。如在复习铝章节时,突破原有知识网络式的总结,让学生分组讨论:写出如何制备Al(OH)3的可能方法。结果,有的小组竟然写出了12种方法。
其次,把握教学时机,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提出一个问题固为重要,但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学时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去自主体验、探究、理解并形成观念。
篇5
[关键词]优化;分组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87-02
[作者简介]陈华(1985―),女,广西贺州人,本科,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教师,助理实验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1],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就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以实验为依托。然而,该怎样利用化学分组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加强实验室管理,保障分组实验高效开展
中学化学实验室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和学生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学生化学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室。因此,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是保障学生分组实验高效开展的重要举措。
很多学校实验室存在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实验室各项硬件建设,完善实验仪器、药品和设备的采购和更新。学校领导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重视安全和环保,减少隐患;规范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严格执行。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整体质量,促进实验室的科学、规范和现代化的高效管理,保障实验的高效开展,以促进实验创新和改进。
二、重视实验安全教育,保障分组实验顺利进行
安全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分组实验前,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室纪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不单单只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还有危险性。好奇是学生的本能,如果学生对实验规则、仪器的性能、药品的性质及设备的使用须知没有充分的认识,就无组织、无纪律地盲目动手操作,就容易引发实验事故,损坏仪器设备、浪费实验药品,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都会受到挫伤。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实验事故视频、事故案例、预防措施等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纪律教育,让学生明白重视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纪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障分组实验顺利进行。
三、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
经过多年的分组实验教学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是盲目的,要么“按方抓药”,要么无从下手。实验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实验,就需要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实验前要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让学生依据实验报告册的实验要求,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装置图、流程图、预期现象和解释、疑点分析和改进等,由课代表和任课教师监督完成。通过书写预习报告,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就会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四、优化实验流程,认识科学过程与方法
实验过程是学生分组实验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加深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的过程,优化实验流程,有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些实验涉及的仪器、药品较多,步骤繁,过程复杂,需要教师和实验员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合理地优化实验流程。
五、鼓励实验创新与改进,培养学生创造力
指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序完成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创新实验,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行可行性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1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装置相对复杂,用到的仪器较多,操作不方便,实验用时较长,这是一个定性实验,不要求十分精确的实验数据,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改进和创新。再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4验证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个实验在初中课本出现过,与初中教材实验相比,高中教材的实验装置较为复杂,药品用量大,可操作性不强,对比初高中两套装置和药品,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六、半开放实验室,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很多学校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实验管理人员不足、不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等问题,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更别说是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化学实验室应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争取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在实验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前由课代表将全班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对号入座,避免学生来到实验室找不到座位的乱象;一般的学生分组实验课都是实验员依据实验要求提前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摆放到实验桌上,实验员可以尝试将实验用品统一放到仪器车或者指定的地方,供学生自主取用,实验结束后再由学生自觉放回指定地方,实验结束后的保洁工作也由课代表和小组长监督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也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科学探究精神。针对对化学极其感兴趣、想补做实验或者想探究实验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实验员要提供支持,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可由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实验设想,任课教师认为可行的,任课教师向实验员下实验通知单准备实验,在指定的时间和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
七、实验竞技,激发学生科技能力
竞技是行动的驱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明创造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实验竞技的平台,让学生在竞技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校和教师可以借助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大赛、实验技能大赛、校本课程等舞台,由学生小组或个人参赛,并给予奖励,树立学生的信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科学素养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养量水平。《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体现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养为目标。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同时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承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
1.化学科学素养的涵义
化学科学素养属于科学素养范畴,并具有化学学科的具体内涵。化学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化学科学素养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持续过程,它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增强,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水平也就会不断的提升。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正日益广泛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成了综合国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科学研究的主体及成果都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能掌握和运用高新科技,谁就能占领科学的制高点和国际市场,谁就能成为时代的强者。面对这样的势态,强化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主题。科技在发展,教育必须改革。教育具有前瞻性,强化公民的科技意识应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
2.2 教育改革目的需要。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学校是阵地,为此必须改革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工程,强化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当学生有了浓厚的科技意识,才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成为未来科技队伍的生力军,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2.3 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的历史悠久,同时现在仍然具有非常活力的学科。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领域的高科技信息、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材料和化合物、新的化学反应等等可说是日新月异。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的产生和进化,就没有现代的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化学的发展史渗透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许多的科学素养内容,所以化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当今社会教育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角色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到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到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现,都应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体现。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探究的过程、讨论的组织,练习训练的难度和量等等都应围绕两个方式的改变进行。
3.2 改革化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在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应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为此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多作努力。
3.2.1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好课堂教学氛围。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得改善教与学。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联,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联系身边的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创设的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如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情境,可以展开科学探究、讨论、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等的活动也是化学教学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之一。由化学课堂教学知识而巧妙的情境设置,也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3.2.2 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养成的接受型学习,很少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学生上学完全成为为家长或者说是老师而学习,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课程标准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把现在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此外,我还根据图书馆藏书情况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相关科普读物,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我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科学素养读本》《化学趣味实验》等,学生阅读后就收获很大。
3.2.3 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要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和落实。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变化。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涵盖了初中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应落实于初中化学教学,并依据初中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三足鼎立”,力戒形式化、表面化,应有机地整合于化学教学中。不重视三维目标或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被机械的割裂开来,将无法实现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潜意默化的养成。
要培养学生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价值的双重性,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及人类。例如,在学习《空气》这一课题时,除了让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广泛应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大气污染的资料,什么是了解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身边的大气污染事件?如何减少大气污染?建议写成小论文进行交流。还可以介绍德国化学家哈伯首先研究合成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他第一个制备了氯气,将之应用于纳粹德国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现代文明的密切关系,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改造世界的手段,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3.2.4 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来看,学生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与实践的倾向性就表现为兴趣。它是学习和探索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兴趣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获得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在化学教学中,把握其“以实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等特点,去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初中绪言课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第一个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碱液;第二个烧杯中加入几滴酚酞;第三个烧杯中加入几滴浓酸,将第一个烧杯的液体依次转移到后面的烧杯中。”学生观察到了有趣的颜色变化,进一步强调;“其中的道理将在化学课中找到答案。”只是通过一个“酸碱中和”的小实验,不觉中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述“分子”性质之前,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分子的存在。在一杯水中放入糖块,一会儿糖块溶解,而喝水会感到甜;打开香水的瓶塞会闻到香味。进而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提问中,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学生也会提出各种类似的实例,增强了创新意识。
教学中还可选择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经教师简化、设计、编制后,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模拟一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体验,给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3 通过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从这里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科学技术延长了人类的双手,拓宽了人类的视野。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它奇特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将具体化学课题和解决此课题的科学认识过程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应用规律和结论)及上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包括测量和记录),实验方法,资料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科学抽象方法,假说方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搞好化学探究,可让学生收集到一些常见的物品和用具以便开展家庭小实验,如玻璃杯,小药瓶、蜡烛、白醋、鸡蛋、贝壳等。然后精心地设计、布置家庭小实验,如制取无壳鸡蛋,探究蜡烛的燃烧、自制净水器、探究灭火的方法等。这样通过制作出无壳鸡蛋这样的家庭小实验方式,普及了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化学素养。又如,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要熟悉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洗涤使用方法,观察刻度的方法以及及时处理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误差的方法等等;同时可以通过熟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准确计算、对比实验、分析结果等等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判断力。
此外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和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如:在实验中,有时产生的气体或沉淀量很少,现象不明显,粗心就看不到,这就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有的实验进行缓慢,性急不行,要有耐心;有的实验一次不成功,需要几次,这就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实验的每一步操作和观察都要求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4 利用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获取的信息量就大得多。
通过录像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也能使学生相信科学、应用科学,不会把科学看成课本以外的深奥的东西,从而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如在讲解《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中,我给学生以两类媒体。一种是以Flas,向学生介绍灭火的方法,以各种不同类型的燃烧,采用不同的灭火方法,在火场逃生的原理以及方法选择。这是一种集音像和夸张、搞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出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同时,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在头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另一种是以小电影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展示火的产生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全面地了解到燃烧。如果只是动画形式,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电脑制作的,有掺假的嫌疑,而真实的小电影使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真正地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掌握科学、利用科学为人类服务。这样,在各次的测试中有关燃烧的灭火的考试题,学生在解答时都感觉较容易,而且准确率都很高。
3.5 通过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和发展的。现代化学的飞速发展需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具有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与之适应。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调查;上网查资料;办化学小报;组织辩论会和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发展其学习化学的意识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还要介绍一些史实、某些理论在建立时,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比如在讲到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时,可向学生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不畏权威,发现氧气,盛行已久的燃素学说的艰难曲折历史:做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以激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探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受,要敢于怀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另外,现代的中学生他们更关心诺贝尔奖、更关心我国科学技术在目前世界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经常阅读文献,捕捉最新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失时机地进行科技宣传。如介绍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卓越工作、在生物固氮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唐敖庆教授的配位场理论,借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信心。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缺乏团结合作精神,针对这一点,我们也不妨介绍一下维生素B12的合成,就是这么一种大家常常听说的物质,它的合成竟凝聚着数百位化学学的心血。通过类似的事例,要使学生明白现代科学的任何重大突破,都不可能是单枪匹马、个人奋争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更需要团结,更需要协作。
3.6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举办各种讲座。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经过,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当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从而深化对科学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2)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3)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如溶解时的热效应自制热盒,自制防毒面具,自制消毒装置等,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他们真正认识并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4)举行科技作品展览和评选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善于把化学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弘扬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华全民族素质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科学素养; 提高; 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49-00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未来公民提高科学素养的主要场所,体现化学新课程的价值,是目前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探索实践的课题。
一、通过介绍化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崇高品质
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化学知识,也要介绍化学史。化学史不仅包含着科学家的天才智慧,更为感人的是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崇高品质的极好典范。例如在讲氧气时,介绍燃素学说是怎样提出的,这个错误的理论为什么能得到当时许多科学家承认?普利斯特利却没有发现真理?而拉瓦锡怎样利用氧气的发现燃素学说,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的,这一曲折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从胜利中得到启发,对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很有启迪作用的。
二、通过探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挖掘学生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愈来愈多的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的发展。在教学中学生要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归纳、综合、抽象等思维方式,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研究课题的合作解决,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景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总结“洗气瓶”的作用时,我们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首先分析集气瓶收集气体的原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收集氧气等气体时必须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并且长导管的末端要接近集气瓶的底部。然后提出,这个装置还有哪些用途?应用原理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出课题。为了帮助学生降低探究难度,可以将该问题再分为两个小问题:一个是,若还用这个装置,能否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能否收集“不溶于水”的气体。经过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充分讨论,推断出另外两种收集气体的方法。然后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紧接着教师再提出第二个问题,集气瓶除了“集气”还能有什么用途?教师可以从排水集气操作入手,引导学生考虑,排出的水用一个有刻度的容器接收有什么意义?若还用排水集气的装置,气体从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又会有哪些意义?由此探究集气装置还能用于测量气体的体积和除杂。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结合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化学实验着眼于教学。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掌握,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不能满足于对实验表面的刺激,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立足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这就要求实验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实验规则进行。从学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填写实验报告,到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正确,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取用药品是否适量,处理废料是否符合规定,到实验完毕仪器整理、清洗是否符合要求,这都是从细微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细致耐心的科学作风的重要途径。否则,马马虎虎、粗枝大叶,不仅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实验事故。同时,让学生多动手,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有条件的话,可以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研究性实验,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自行观察、研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通过一些失败的教训,也可以培养学生结合理论解决实践问题、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和勇气及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如教材中涉及NH3的物理性质时提到其极易溶于水,所以在吸收时要注意防倒吸,这个“极易”的概念是溶的快?还是溶的多?还是两者兼有?这在跟氯气的尾气吸收的比较中就很能产生这些问题。如果能设计一个实验来做一个比较,问题就会很明朗。又如:实验室在检验溶液中是否还有SO42-时,常常先用盐酸(或稀硝酸)把溶液酸化,以排除CO32-等造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或Ba(NO3)2]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这里就忽视SO32-干扰。如果有如果SO32-,还能用稀硝酸和硝酸钡这种组合来检验吗?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得出SO42-检验的方法来。因此,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心理培养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四、注重科学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科学情怀
篇8
一、教师应认识到对教育和教学的深层意义
“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知识之后仍然被学生记得的东西。”这是吴星教师在进行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为主题的讲座时说的一句话,听后我觉得特别受启发。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是会为了高考这个大目标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灌输,却忘了思考教育教学真正的意义。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学科,而是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应该是我们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视角,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发展才是影响学生一生的。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而我们目前又教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化学课堂教学
学生在特定的任务或情境中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或品质就是构成“核心素养”的表现。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选择,情景创设和选择角度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而这种学科观念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反观我们多数一线化学教师的化学课堂教学,一直忽略了情境选择的重要性,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仅仅为了引起学生一时的关注,呈现给学生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化学的“过”,这种不恰当的情境选择,恰恰是造成学生恐惧化学和厌恶化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教师呈现的是一个真实、合理的问题情境,那么学生在面对时就会将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正确的学科观念。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究,因为这块内容对他的生活是有用的,是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浮空洞的单一知识点。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和技能不是我们用分数可以衡量的。因此,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一定是真实合理的,同时问题情境的设置应该具有延续性,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被提出和用到的,而不是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后就可以置之不理的。
三、重新认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实验的地位和功能并没有被突显出来。很多情况下,教师简单地认为化学实验不过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种方式,所以设计的实验探究过程也不过是按照既定的实验结论而进行的实验验证和演示。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与预想设定不同的现象,而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又有限到不能解释这种差异时,总会含糊敷衍过去,这些情况对学生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同时对学生认识化学学科本质和帮助学生建立“基于证据的推理”观念更是有害无益。现在细细反省,觉得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也许连化学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更别提对化学实验的正确认识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们认识和了解化学也是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达到的。因此,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意义不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么简单的。实验过程中所包含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以及化学观念和应用才是化学实验真正应该交给学生的东西。
四、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
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知识也是随着世界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很多知识具有发展性和不确定性。而我们却局限在高考,局限在自身能力水平上,将不确定的知识内容绝对化地呈现给学生而并不对由此产生的结果加以审视和分析。只有当教师意识到知识的发展时,才能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存在的局限性,才会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来拓宽自己的眼界,最终通过“教、学、研”的结合达到使自己成长,让学生思维得到拓展而不至于被局限的目的。
总之,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所关注的早已不仅是分数了,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除了知识以外的重要品质和能力才是我们一线化学教师应该深思的。
参考文献:
[1]常素芳.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4(3Z):206.
[2]舒畅.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再认识[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
[3]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7):27-32.
篇9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初中化学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化学科学素养指的是通过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的科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必须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而科学素养作为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迎接挑战。
2.教育改革目的的要求
教育改革是迎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的更加有效的教育体制的调整,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相关部门明确的提出了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执行。
3.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本身的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是学生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最佳启蒙学科。
二、当前化学学科的教育形势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化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并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改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把自然科学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积累、对科学实践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兴趣取向和价值观。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的重视,这一点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便可以明显看出,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今化学教育的重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近些年来,在初中化学教学领域,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成为了热门话题,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化学教育模式而言,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升学生进行科学活动的能力
科学的能力应该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从社会的进步来看,这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科学能力应是获得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科学能力的养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的应该提高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1) 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信息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刻意训练学生勤观察,细心观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2)实验能力。化学的重要特点就是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并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教育学生,化学的实验不但是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的诠释,是理解"巩固化学知识的主要手段,而且还是检验化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勤动手,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多做实验。除了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应开展比如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化学魔术,化学实验比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能力。
(3)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关键。面对大量的感性材料,怎么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终转化为理性认识,必须要借助思维的能力。
(4)自学能力。当今的科技发展飞速,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学生有自学能力,能够独立地获取和探索新知,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5)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应注意: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因而培养创新思维;注意创新思维的发散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打破定势思维;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利用化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比如开展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不仅给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①举办各种讲座。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经过,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当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从而深化对科学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②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认识。③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如溶解时的热效应自制热盒,自制防毒面具,自制消毒装置等,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他们真正认识并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④举行科技作品展览和评选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3.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但是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要求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了。所以,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三、结束语
通过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明白了这一点,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的手段以及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化学的教学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一、情感态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学科兴趣是关键。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让学生的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观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积极主动的探讨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恒定的求知欲。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的教育:⒈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⒉补充一些必要的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练就灵活的双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
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实验教学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功能。要搞好这个环节,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⒈加强化学实验操作考试;⒉保证实验的量和质。
三、培养科学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我认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科学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
我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而创造能力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必须强化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整洁的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实践证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专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不仅仅是有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还应有整洁的习惯。整齐、洁净的习惯是化学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事例给学生讲清道理,使学生懂得整洁的重要性。例如:在科学史上,因工作环境的不整洁而使冥王星的发现推迟了二十多年,教训之惨痛,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