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理学的研究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

篇1

一、克服听力心理障碍,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中学生听英语时不同程度地存在潜在的心理障碍,他们总感到被动,没有把握、怕听不懂,因此总感到紧张,这样,本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听不懂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我总是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听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不要过分注意每个音、每个词、每个句、每个细节,不要停留在这些细节上,这样是听不懂英语的,听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正在听的内容而不是刚听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听完所听内容。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不单指要发准48个音素和每个单词,还要培养学生对语音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降调等一些语音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

二、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加强阅读教学

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教《仁爱版英语》初中九年级上册Unit 5的Topic 1“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the places that you visited?”中的Section A,我先用挂图,让学生推想课文内容,并将tourist, attract, introduce等新单词投影出来,然后带读三遍。接着,帮助学生用以上新单词造句。如:The Star Lake attracts many tourists from different places every year. He introduced me to his friends at the party.这一环节结束后,放课文录音两次,第一次要求学生仔细听录音,跟着默读,第二次则要求学生跟着录音大声朗读。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基础上来回答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并完成一段含有新单词、短语和句型的短文填空。用英语组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有重大作用的。

2.提供背景知识。学生有时由于不熟悉英美人士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以及志趣、爱好等,听不懂听力材料。对此,我很注意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的背景知识,同时配合一定的情景训练。

3.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选听与自己程度不相上下的原声或教材的录音带。最好不看文字材料,先听大意,再对照文字,分析有些地方听不懂的原因,回过头来对听不懂的地方反复听、反复模仿。泛听就是指到语言的海洋去巩固并扩展听的学习效果。如指导学生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新闻、看英语电影、创设English corner让学生相互交流。只有精泛结合,才能培养出语感来。

4.培养预测能力。比如,听到because一词,就意味着下面叙述原因;so则预示着下文讲有关结果;but表示下文内容具有转折关系等等。这样,让学生边听边猜,对他们的听力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5.培养连贯记忆的能力。实践和研究表明,对听到的内容迅速地记忆一下,哪怕是瞬间记忆,即“留意”一下,其效果也比“只听不记”好得多。所以在听之前,我特别要求学生听时要记忆,可“留意”,也可笔录重点、细节。为了促使学生记忆,最好的办法是听后做练习,练习的形式很多,如重复、回答问题、判断是非、多项选择、填空、复述、讨论等。

篇2

论文摘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江西省内四所高校部分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这为定向运动在高校体育的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定向运动是一项集健身、娱乐、知识、竞技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使参与者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项运动使参与者走出平时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融人大自然,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提高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更新,定向运动已经逐渐进人大学体育课堂。但由于种种因素,许多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对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还不是十分明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进行相应的投人,从而制约了高校定向运动课程的开展。本文就定向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考察这项新兴体育项目对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为定向运动在高校的普及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抽取江西省内四所高校内参加定向运动训练的大学生150名(其中男94人,女56人),并在上述高校各不同专业内随机抽取300名普通大学生(其中男179人,女121人)作为参照对象。

1.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问卷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to、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 tZ} o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 )由90个问题组成,根据总均分和各因子分的高低来评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本量表采用0一4五级评分,其中。=无、1=轻、2=中、3二偏重、4=严重。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由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问卷测量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尸)和自我掩饰度(L)四个人格维度。以上量表均经过必要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所有数据应用SPSS10. 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SCL一90得分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躯体化这项因子的分值明显高于普通大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P

除躯体化因子外,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几项因子上两个群体之间心理健康的差异性达到非常显著程度}P

2.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及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的SCL - 90因子得分的总均值与国内青年常模相比差异性不是十分显著(T=1.25, P

2. 3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SCL一90得分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精神质P和神经质N与SCL一90得分呈正相关,而内外向E和掩饰程度L与SCL一90得分呈相关。在四个人格纬度中,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内外向E、掩饰程度L、精神质P、神经质No

3讨论

3.1参加定向运动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据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培养良好的个性及坚强的意志,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定向运动是在野外紧张激烈的对抗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要在野外复杂的地形下保持不断地快速奔跑、跨越各种障碍,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角度考虑,定向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此外,定向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体力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迅速做出判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定向运动参与者参加训练和比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定向运动时,地点通常是设在野外、公园等,人们的注意力必须在地图上和实际地形、地貌上转移,既要用心识图又要观察、浏览大自然的秀美风光,由于注意力的不断转移,能使心情偷快,身体得到放松。故定向运动能陶冶情操,消除烦恼,解脱压力,培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顽强、心胸开阔等良好的意志品质[[3]。因此定向运动作为一项智慧型的体育项目,能够培养参与者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表现在抑郁水平、焦虑倾向、敌对情绪以及人际敏感等心理问题上。由表1和表2得知,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在焦虑、抑郁、敌对、人际敏感等因子上明显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略高于青年常模。这表明参加定向运动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 2参加定向运动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作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岗位都十分欢迎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技术应用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一、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

(一)高度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性质决定了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方面,较普通高校有着更高的要求,它培养的人才是职业型、岗位型而非学科型的,是技能型而非理论型的,是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实践课为主导,狠抓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

(二)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设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良好的软硬件条件。目前高职院校存在教学仪器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图书资料短缺等非常严重的问题,特别是新办的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对教学设备和仪器的投入明显不足,造成教师无法正常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没有实验可做、没有资料可查,实践能力难以得到锻炼。良好的教学设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使教学条件尽快达到办学的基本要求,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加快实训室的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实训室和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完备的高职教育实训场地,能够使学生在近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对理论知识得以快速理解、消化,并且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和技能的训练。校内实训室和实验室建设要有足够的经费投人,相应的实验仪器、实训设备必须切实到位,要努力做到有投入有产出,形成一定的规模,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和训练中心等场地的建设是营造良好的实践环境的首要条件,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技能训练的社会适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关系着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一)打造质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备条件,以及国内各高职高专认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普遍做法,可以理解为:“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既可任理论教师、又可任实训教师,虽无双职业资格证书,但已具备了双师素质的教师归为“双师型”教师[1]。由此可知,高职院校的教师肩负双重任务,不但要当好专业教学的优秀教师,同时还要做好行业内的能手,能够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学校应让专业教师有明确的“双师型”意识,多关注行业第一线的及时信息,朝着“双师型”方向努力,真正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二)聘请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

在国外,担任高职院校专业课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在实际工作部门任过职的,他们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很有特色,上课的内容实用性强,可以把行业中最前沿的动态带进课堂中。像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学院,从高职教育的需要出发,建立了稳定的师资队伍,全院的专职教师有110人,兼职教师有140人[2]。我国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数量很少,专职教师又多为学术型,对行业的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种状况,学校除了对专职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养外,还可以多聘请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客座教授,以改善教师队伍。

三、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

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得以实现,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划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划分要有针对性,应按照学生认识事物和发展能力的规律来组织,体现出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规律,每个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设置体现实用性,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以“能用”“够用”为标准,以“少即多”为原则,也就是将原来平行设置的多门教学科目综合成几门教学科目,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再一味追求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取舍,通过增加、删减和合并等手段,避免课程内容的分散和重复,要适当控制理论教学的数量和难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扩大实践课的比例。在规划课程体系时尤其要把握好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做到知行结合。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而目前各专业理论课的设置过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增加实践课的比重,通过课堂内外的实训实习、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开展实践课教学,突出专业的特色。

第三,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如适当地使用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发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生产活动的实践兴趣,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情境任务中,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增长实践能力。

第四,创新教学模式。目前,国外高职典型的教学模式有CBE、双元制、MES、五阶段模式,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半工半学、工学结合”式、“分类教学、产学合作”式、“任务驱动”式、“顶岗实习”式以及传统的“三段式”等,这些模式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提升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合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程度

校企合作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历史,比较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等,培养了大批推动社会经济腾飞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紧密、广泛的合作关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现。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寻求合作契机。高职院校应随时关注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了解企业在关注什么,看重什么。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应听取企业的建议,以便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应行业的需求,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过渡就业。同时还要看到在企业产品开发和设计,企业管理和咨询,企业员工岗前和岗后培训等很多方面,企业十分需要学校为他们出谋划策,这些因素可以有力促成校企双方达成合作意向。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需要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当前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专门负责指导、管理、监督与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没有较为权威和完整的包括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3]。在这种状况下,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的内容和程度不深,合作的程序不够顺畅,合作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如制定《高职学生实习制度》,对学生到企业的实习过程明确提出相关要求,使学生和企业双方在这段时期都可以有章可循,提高实习效果,达到双赢的局面,从而激励双方能够持续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参考文献:

[1]王荣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9).

篇4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家校联动;实验;小学生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综观这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1)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多,描述性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多,实证研究少;选择性干预研究多,整体干预研究少;(2)选择青春期的中学生作为发展性干预对象的多,选择小学生的少,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还是空白;(3)研究模式基本上是学校干预或家庭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二者结合的干预性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现有的调查研究已经能够说明,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小学生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范围内活动,其身心发展受学校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在学校和家庭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手段,对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进行干预性研究,以探讨家校协作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二、实验方法

(一)概念界定

1.家校联动:是指学校心理教育活动和与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相一致的、学校能够影响到的家长系列活动的结合。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专指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训练课;家长系列活动包括家长讲座、家长参与学生活动、家长报、家长沙龙、评选好家长等。

2.心理健康水平: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通过相关心理量表测量到的学生心理状态。

(二)研究对象

小学中年级学生,以苏州地区××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见表1)。

(三)测量工具

本实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作为实验前后的测量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Test),简称MHT,由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步成主修,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MHT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陈倾向和冲动倾向八个分量表和一个测谎量表构成,共100道题目,八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构成总分,即总体焦虑水平。

(四)实验设计

1.实验变量

(1)自变量:学校心理活动训练课和家长系列活动两个因素,分为有和无两种水平。

(2)因变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控制变量:学生活动和家长活动次数、内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家庭差异和学校难以影响的家长活动等,可以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平衡。

2.过程设计

(1)前测与分组。采用2x2完全随机设计方式进行实验分组,随机选取×x小学四年级的班级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前测,选取心理健康水平在同一个层次的班级参与实验。

A、实验组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B、对照组1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c、对照组2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D、对照组3不进行心理健康活动训练课,也不进行系列家长活动。

(2)进行实验。分为两个学期,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学期两次家长讲座,两次家长参与学生活动,每月一次家长沙龙,每月一份家长报,期末评选好家长。

(3)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MHT进行后测。

(五)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后各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变化对参加实验的四个小组MHT前测数据所进行的组间方差分析(F检验)表明,在总量表和所有分量表上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参与实验的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经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后,对四个小组的MHT后测数据采用同样方法分析发现,四个小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见表2)。

注:F指方差分析结果,P指显著性水平,*表示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表示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以下同。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上;而实验后在对人焦虑和过敏倾向方面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在总体焦虑和恐怖倾向方面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学习焦虑方面出现了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实验后各组在总体焦虑方面的变化分析

表2的数据说明根据设计进行了实验后,各组之间的总体焦虑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实验处理上及各处理方式之问是否有差异,需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从总体焦虑(见表3)情况看,实验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实验后的得分低于实验前的得分,二者差别极其显著(P

从各处理组前后差别之问的方差分析(见续表3)可以看出,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三)实验后各分量表变化情况

实验后各分量表的数据处理方式与表3同。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组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方面,实验前后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P

四、讨论

(一)家校联动的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学者,一致同意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优缺点,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才更有可能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实验数据表明,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数据比较看出,联合干预的实验组变化最为明显。在总量表上,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差异极其显著,实验后明显好于实验前,在各分量表如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和恐倾向方面,也都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后也都好于实验前。

在对各实验处理方式前后差别的方差分析中也能够看出:在总体焦虑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1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3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进行家校联动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仅有家庭影响或没有任何因素影响方式更能降低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

(二)单一因素(学校或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家庭因素方面,研究者认为,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方式与态度、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较之正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的家庭环境(家庭心理气氛)以矛盾性高,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低为显著特征,内向行为问题儿童的家庭表现出较高的控制。在学校因素方面,多停留在专家呼吁、理论探讨、对分析和方法指导(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学科渗透、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等方面,而具体指明效果的研究很少,或者这些效果只是定性的现象描述。

此次实验的数据也表明单一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影响。从表3数据分析隋况看,试验后对照组l和对照组2总体焦虑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只不过效果没有联合干预明显。

(三)无干预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在无干预即自然成长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变化和怎样变化?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少或缺乏系统的研究,现有的横向调查不能说明这一点。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心理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大部分心理问题会自行缓解甚至自行矫正,有的一般心理问题也会累积、迁延、演变而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

从对照组3在实验前后的数据变化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无干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变动的,但总体状况变化不大。

篇5

关键词:理财产品 大学生 经济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22-02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幸福安康,众多理财产品也应运而生。大学生是全社会中数量颇多的一支特殊群体,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也兴起了一阵理财热。但是,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辨别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没有稳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有时不仅没有改善个人财务状况,反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盲目投机危害性大,改变这种现状刻不容缓。同时,针对大学生的理财产品较少,亟待开发出新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财产品。

一、大学生理财产品购买情况与经济知识水平的现状与特点

通过线上、线下发放136份调查问卷,我们将所得数据进行汇总(见表1),并进行频数分析,大致了解各理财产品选择的频数信息。

从描述性分析中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投资理财很感兴趣,完全不感兴趣的占极少数。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多数大学生倾向于购买如基金、保险等风险较小的理财产品。这一调查结论在数据“更偏好那种理财产品”中也能得出,约七成大学生会避免高风险,同时放弃高收益。

随着互联网等行业的兴起,大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新型渠道进行投资,传统渠道被代替的速度令人吃惊,仅有三成学生会通过传统渠道进行理财。

当今理财产品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大多数大学生对现行的理财产品评价平平,只有少数大学生比较满意。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风险高是其最显著的缺点,相对来看理财产品在收益方面较令人满意。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理财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来源较单一。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实现经济独立的少之又少。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人情消费、恋爱消费占比过大,学习消费占比不足。三是消费不理性。大学生属于易冲动的群体,容易被广告或促销蒙蔽双眼,往往出现非理性消费。四是个人理财意识和观念有待加强。虽然有60%以上的大学生回答自己有理财意识,但他们对理财的认识并不清晰,理财知识匮乏、存在不少理财误区。五是大学生对理财专业术语和具体操作存在着困惑。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父母工作与理财产品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136份调查问卷中,父母工作是否与经济领域有关与学生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的交叉表(见表2)进行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

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父母工作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二)所学专业与经济学是否相关与平时是否购买理财产品的关系分析

调查显示:所学专业与经济学相关的学生112人,其中80人购买与学习专业相关的理财产品;所学专业与经济学不相关的24人,其中20人购买理财产品。经卡方检验,P值为0.08,大于0.05,两者无显著差异。说明所学专业与经济学是否相关与平时是否购买理财产品之间无关系。

(三)微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及偏好的差异性研究

表3(见下页)为微观经济学成绩与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交叉表,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进一步对微观经济学成绩与更偏好哪种理财产品交叉表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观经济学成绩与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之间有关系。

经对应分析发现,微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微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

(四)宏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及偏好的差异性研究

对宏观经济学成绩与平时购买什么类型的理财产品交叉表(表略)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宏观经济学成绩与理财产品选择之间有关系。

对宏观经济学成绩与更偏好哪种理财产品交叉表进行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宏观经济学成绩与选择理财产品的偏好之间有关系。

经对应分析发现,宏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宏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和证券。

三、结论与建议

我们对搜集到的数据采用了卡方检验、对应分析、最优尺度等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学成绩和家庭环境对理财产品选择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各成绩段的大学生分别倾向于选择何种理财产品;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等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微经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在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同学们对收益与风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对两者作一些权衡。可以发现,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理财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理财意识相对薄弱,一般不会选择去购买理财产品。

大学生作为校园与社会衔接处的群体,暂时还没有实现经济独立,理财的本金一般来自于家长给的生活费或在外兼职所得,故不会选择将很多资金投入股票等高风险的行业中。

(二)宏经成绩较差的同学不买理财产品,宏经成绩优秀的同学倾向于购买基金和证券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在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后,同学们对收益与风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会对二者作一些权衡,可以发现,成绩优秀和良好的同学理财意识更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成绩仅为及格的同学理财意识相对薄弱,一般不会选择去购买理财产品。

基金具有风险较低收益相对较高的特点,证券则是以公司融资为目的,最早的证券是优质的公司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向社会寻求资金支持而向社会公众发行公司股票。二者都是属于风险性和收益性居中的产品,成绩优秀的同学更多倾向于选择这两种产品。

股票投资风险高,投资技术要求高,成绩一般的同学如果没有很好地将风险考虑在内,则倾向于选择股票。保险的基本作用是把个体风险所致的经济损失分摊给其他投保人,用集中起来的保险基金补偿个体损失,这种理财产品风险较小,收益也较低,故鲜有大学生选择。

(三)父母工作是否与经济领域有关对理财产品的选择还是有较大影响的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若父母的职业与经济领域有关,那么该同学从小就会受到父母的熏陶,包括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他们会听从父母的建议,或者直接效仿。而若父母的职业与经济领域无关,那么他们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多的会是通过周围人的推荐,包括老师、同学、业务人员等,或者从网上获取信息,如果没有很强的理财意识,那么很可能该位同学就不会选择理财。

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大学时代应培养主动理财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行保险保障。在实现中长期理财目标的准备过程中,要充分预期风险,因为如果没有做好计划来规避这些风险,再好的储蓄理财方式都可能功亏一篑。

大学生应尽早做好保险保障计划,越早购买,风险规避越早、保障越高、费用也越低。如购买保险,它能改变年轻群体对于消费诱惑抵御力较差的弱点。

大学生群体数量不容小觑,建议金融部门设计、开发更适合大学生理财的产品,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雨风.当代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道德引导.商场现代化,2007(1C)

[2] 谭春兰.浅谈大学生理财.时代经贸,2016(3)

[3] 李健.金融学(第二版).2014

篇6

心理健康水平

性别

体质

论文摘要:将1600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分类统计,筛选出214名体质状况优秀和体质状况较差的大学生,运用教育部统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男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应激水平及心理适应水平与体质状况呈正相关,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应激水平与体质状况关联度不大,心理适应水平与体质状况呈正相关,男女人格与体质状况均无显著关联;体质优秀的男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均显著性差异,而体质较差的女生在心理应激及心理健康部分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体质较差的男生。

体质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心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5个范畴。从体质定义来看,心理因素是体质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测量方法的争议、精确性及难心界定等问题,心理健康与体质关系的探讨长期被人忽略。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头号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为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进人自杀“高发年”,增加到130起之多。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仍至产生犯罪或轻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日益增多,大学生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大学生心理健的维护是一个迫切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和测试大学生体质成绩的基础上,深人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体质状况水平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苏州大学、常州建设高专、江苏工业学院和常州工学院4所高校的07级男女学生各400人的体质测试成绩为初样本,对体质优生(男102人,女92人)和体质差生名(男49人,女68人)进行健康问卷调查,最后将收集到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将体质优生组的(男45人,女62人)和体质差生组的(男45人,女62人)作为最终样本进行研究。

1. 2主要研究方法

1.2.1专家访谈法

向专家、学者就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选定进行咨询,以确保量表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1.2.2问卷调查法

心理调查采用教育部统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该系统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4个心理量表和相应软件组成。

在各校辅导员及学生干部的帮助下,笔者亲自将问卷发放到体质优生和体质差生的手中,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用于测量心理困扰症状。为了减少量表名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故用此名。该量表从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评价大学生心理困扰状况。

(2)《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共分为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和家庭5个维度,即从以上5个与大学生最相关的应激源评价大学生的相应应激反应,该量表还可区分正性和负性事件、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琐事等。

(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组成,用以评定大学生的适应情况。

(4)((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从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和随和7个维度评价大学生在人格上的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 1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有助于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等良好作风。此外,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宣泄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调节心态,放松身心。表1表明:男子体质优生组在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上,均低于体质差生组,且在焦虑、自卑、依赖和社交退缩四个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P

女子体质优生组除依赖这个维度上较体质差生组有显著性差异外(P

2. 2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应激是由应激源引起的机体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应激反应状态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以心理变化为主,同时伴有生理变化的特殊反应。当代应激理论认为,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的、超过个体适应和应对能力的应激则是有害的。

表2表明:体质优生组男生在心理应激各维度得分上均低于体质差生组,这说明体质优生组学生在心理应激方面优于体质差生组(得分越低,心理压力越小),且体质优生组男生较体质差生组男生在发展、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上有显著性差异(P

而女生方面则表现出体质与心理应激关系的不确定性,除正性事件不同体质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缺乏体育锻炼有关,也可能与女生方面心理应激与体质状况无相关性有关,尚待进一步深人研究和探讨。

男女生之间,体质差生男子组在发展度上显著优于体质差生女子组(P

2. 3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适应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以及耐心有恒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使得人际关系交流更为直接和广泛,从而使参加锻炼的人克服孤独感、逐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灵活应变能力。表3表明:体质优秀的男女学生在心理适应和维度得分上均高于体质较差的男女学生,体质优秀男生在择业适应、情绪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3个维度上较体质较差男生有显著性差异(P

2. 4不同体质大学生人格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人格特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影响智力活动和能力发展以及身心健康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有研究表明:人格因素的积极特征对人具有调节、控制、补偿的功能,它是介于心理应激源和情绪困扰之间起重要中介和调节作用的心理因素。表4表明:在人格量表的各维度上,除坚韧维度上,体质优秀组的男女大学生较体质较差学生呈显著性差异外(P

3结论

(1)体质优秀组男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体质较差组,且在焦虑、自卑、依赖和社交退缩四个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P

(2)体质优生组男生在心理应激各维度得分上均低于体质差生组,且在发展、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上有显著性差异(P

篇7

摘 要 运动生理学作为体育运动实施的科学指导思想,其能为各项体育运动训练提供相应的参考,做好运动生理学的发展研究工作,是加快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文章通过对运动生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发展途径,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 运动生理学 发展挑战 发展途径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现代体育科学学科,其属于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为各项体育运动训练活动、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数据,而运动生理学作为针对人体运动的反应力与适应力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在提高体育运动成绩和水平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从运动生理学面临的发展挑战出发,积极开展促进运动生理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工作,才能确保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运动生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科研方面

随着国内体育事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体育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体育发展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国内大部分体校和体育部门开始加大在运动生理学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伴随着科研投入经费日益上涨、科研技术的日益高度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的科研模式产生冲击,不仅对研究运动生理学的科研人员和教育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还同时影响着他们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方式。社会文明的日益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提高运动生理学的科研水平,对于相关科研人员来说,将会是一大挑战。

(二)教育方面

1.教育模式脱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运动生理学教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教育的实践性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专业课程内容的落实,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的高低。运动生理学作为一门指导人们开展科学合理运动的体育学科,其不仅仅是体育基础理论的综合体现,更是一门融合专业性和实践性的体育综合学科。然而,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相当多的教师把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对学生在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导致该有的教育功能未能全面发挥出来,不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运动生理学难以发展。

2.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

运动生理学存在其所特有的特殊性,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上,我们应针对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进行设置,做到因材施教,然而,目前的许多高校还在采用普通的通用教材,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问题:(1)课程类型单一化发展,欠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理念;(2)课程内容脱离实际,过于重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被严重剥削,实践课时缺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脱轨。课程设置多以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教学大纲要求为准,与时代所需的人才存在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方面的差距。

二、新时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在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要想发展运动生理学,提高运动生理学的科研水平,就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科研力度,把科研得到的成果灌输给学生,从而为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提供知识全面的新一代人才。故此,各地区应把有效发展教育的思想和行动纳入地区建设发展的日程上来,并统一落实到打造教育强区的决策部署中,使之成为建设教育强区的推动力,保证地区在拟定发展规划时教育为先。在实施地区建设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财政资金就能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所下拨的公共资源也优先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达到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促进运动生理学的长期稳定地发展。

(二)鼓励支持学科教学改革

自运动生理学诞生以来,其就处于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这同时也决定了学科教学的多元化模式。一方面,我们要脱离传统合照模式的禁锢,开阔新的视野,加大运动生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团结合作。同时,各大高校应从社会对运动生理学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品质的要求出发,构建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尽可能低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训练,学习相关专业技巧和能力,让运动生理学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狠抓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经济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人才市场的竞争,只有培养新一代年轻的专业人才,才能促进运动生理学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学有所教”向“学有所优”的跨越发展要求出发,革新教育观念,坚持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作为运动生理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发现新人的潜力并加以培养,以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有充分的生理准备。同时,还要强化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增强实践能力的步伐,切实增强综合素质,从而培养锤炼学生合格的生理素质。

三、结语

从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但它在运动领域的作用却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为此,相关部门必须要立足当前运动生理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大研究力度,进行发展思路的全面革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使运动生理学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进而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素荣.运动生理学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2(09).

篇8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病理生理学研究范围很广,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由病理教研室承担,教学内容在绝大多数院校及绝大多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使用单独的《病理生理学》教材,而是与形态学内容一起编成《病理学》,因此中医院校的病理学教材实际包含了西医院校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课程的内容。

1.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

广州中医药大学病理教研室使用的《病理学》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玉芳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这本书融汇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大理论体系,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另中药专业现在只讲授病理生理学内容,未涉及到病理形态学内容,现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第7版,由金惠铭、王建枝主编。本校开设的病理生理学内容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肿、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与疾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实验课内容包括热射病实验、中毒性肺水肿实验、失血性休克实验、设计性实验等。

1.1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内容的专业

目前我校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较广泛,如中医专业(包括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护理专业(四年制)、针推专业(五年制)、中医境外(五年制)、中药专业(四年制)、非医攻博专业(五年制)、其中中药专业只开设病理生理学,未开设病理解剖学。

1.2不同专业《病理生理学》课时数

以2005-2010年课程设置为例,来探讨以下我校不同专业的病理生理学课时数,中医专业五年制共20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2学时);非医攻博和中西医结合专业与中医五年制专业课程设置相同;中医专业七年制共22学时(其中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4学时);针推专业七年制病理生理学课程设置同中医七年制业;中医境外共时,全为理论课,无开设实验课内容;针推专业五年制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2学时):护理学专业共16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验课2学时);康复治疗学专业共14学时,全为理论课,中药专业共54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时)。

1.3不同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

在中医院校教学中,不同的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如表1)。

从表1所见,我校开设《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比较广泛,除了中药专业内容较全面,学时较多外,其他专业,学时相对偏少,内容也不够全面,使得一些较重要的内容,如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等没有安排。

2.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特点

2.1内容多课时数少

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往往合为一门学科,章节多,课时相对偏少。举例而言,中医学专业五年制的病理学为61学时,病理生理学为20学时,病理生理学主要讲述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内容深入,抽象,内容繁多,课时偏少,例如讲述“肾功能不全”一章,西医院校有可能讲授5个学时,而中医院校最多3个学时,甚至1.5-2个学时,这么少的学时,老师在讲课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2.2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

病理生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要学好病理生理学,首先要把这些基础学科学扎实,但在中医院校,这些基础学科的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偏少,内容繁多,故有些内容就得舍弃,或一带而过,学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复习,造成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组织胚胎学和免疫学,在中医院校大多做为选修课,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选修课学不学都可以,有些学校是开卷考试,既使是闭卷考试,学生也重视不起来,往往是临时磨枪,突击过关,实际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紧密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学科,在整个医学学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疾病病理生理学知识是正确诊治疾病的基本前提。一个内科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与其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和对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例如,在临床治疗一个诊断为低钾血症的病人时,若医生对血钾对病人心肌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自律性的影响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是十分清楚,医生可能会错误治疗,快速大剂量静脉补钾,最终会导致病人心跳骤停和死亡[2]。

但在中医院校,许多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只是把它作为一门孤立的学科来学习,并且用死记硬背的来方法,缺乏从局部到整体、从宏观到微观,将人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路。这需要我们教师在病理生理学课堂上,就应该对学生强调病理生理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足够的重视起这门课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3]。

3.对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3.1将病理形态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在病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改变;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两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疾病的本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融为一体进行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在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而且形态的研究与功能的研究相结合也已成为病理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文献报道[4]大鼠烧伤后1小时ALT明显升高,AST于伤后6小时开始升高,ALT,AST升高是肝实质损害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线粒体退变及内质网扩张,将直接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削弱烧伤肝脏的解毒功能,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并构成烧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肝脏的病理损伤可加重肝功能障碍。另有研究表明[5]2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活检结果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细胞肥大、变性、肌原纤维稀疏、排列紊乱以及心肌间质纤维化,核素心脏血池显像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收缩力下降及心功能障碍。心肌病变半定量分析表明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稀疏化及心肌细胞肥大。心肌活检光镜形态测量指标与心功能之间两者高度相关。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减少是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损害的主要病理基础。以上研究结果足以说明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之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将病理形态学内容与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地结合。

3.2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易理解

笔者所在教研室自1999年以来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授课偿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不但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一些学科相关的新进展得以给同学们展示,同时多媒体课件又有很强的随机修改性,每次授课都可随时补充或修改,特别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录像、声音等结合在一起,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取代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如挂图,胶片等。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本室全体教师根据本校教学大纲要求,参考已有的教学媒体以及网上搜索到的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课件,已制作出一整套病理生理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经过10年左右的补充与修改,不断完善,清晰的文字、优美的背景图案、形象生动的动画等,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

3.3结合临床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理生理学作为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学科,结合临床病例教学法越来越来受到医学院校教师和学生们的欢迎,在病例中,既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又有实验室检查,通过讨论分析,学生能理论知识与临床症状有机地结合起来[7]。在讲述“缺氧”一章的教学内容时,为学生描述了一个“血液性缺氧”的临床病例:2006年1月3日新浪网的新闻中心报道了一侧新闻,北京武警医院接收了21名误食亚硝盐中毒的民工五六分钟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心跳加快,头晕等症状,皮肤发绀,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严重的两人还出现了心律失常,“亚硝酸盐是怎样引起中毒的呢?”究其原因,大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体内引起的是血液性缺氧,其实质即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其三价铁与羟基(-OH)牢固结合而丧失携氧的能力,使组织缺氧。含多量高铁血红蛋白的血液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如食用大量含有硝酸盐的腌菜时,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吸收后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又称为“肠源性紫绀”。在课堂上先举出临床病例,趁学生还在集中精力回味着“故事”中的情节时,马上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来讨论,然后教师再把这个案例再进一步分析,从病因,到症状、体征等然后到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的解释,这样的临床病例用于课堂教学,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讲清楚了病因及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的表现和治疗,基础与临床紧密联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印象,并培养了学生们主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课后的复习也很有帮助,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4结合中医理论突显《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医理论是以天人合一的三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而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系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二者均有各自的优越性,在临床上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去诊断和治疗疾病。沈皓等[8]研究发现滋补肾阴中药可显著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合成与释放,而温肾填精药则显著促进下丘脑GnRH合成与释放,提示下丘脑GnRH分泌水平异常增高与肾阴虚证密切相关,而其功能异常降低则与肾阳虚证相关。在现代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与病理生理学的发病机制研究紧密结合,系系相关,有着巨大的潜能,二者的结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所涉及的专业广泛,内容多课时少、前期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将病理形态学与病理生理学有机结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临床病例、突显病理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不断提高中医院校《病理生理学》教学水平,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华.中医院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体会.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2):115-116.

[2]姚小梅,李敏,刘欣,等.建立与临床和实验结合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100,101.

[3]秦迎松,徐明,刘超侠,等.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心得.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4):61-63.

[4]周萍,黄宏,陈林.烧伤后大鼠肝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与肝功能的关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201-203.

[5]王连生,吴翔,黄峻.扩张型心肌病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4,8(3):580-581.

[6]李菁.多媒体手段与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48-350.

篇9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 研究方法 生理学机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5-01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人体的机能和形态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习运动生理学不但要从人体生理学入手,还需要掌握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基本知识;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才能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一、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它的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使一定的生理现象按所要求的时间和空间正常出现,借以观察和分析机能活动变化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分析等技术已把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多种生理现象又可通过换能、遥测、多导记录,在不影响人体运动状态的条件下获得实验数据,利用电脑记忆、系统处理、综合分析,使动态的和整体水平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动物实验也是运动生理学实验中不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生理学分支。具体任务是: 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教学现状涉及知识面广,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运动解剖学,组织细胞学等知识为基础,而体育系因专业限制仅进行了运动解剖学的初步学习。运动生理学又是学习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等课程的基础,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这就给运动生理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抽象。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抽象、枯燥,缺乏兴趣。特别是学生刚开始接触运动生理学时,肌肉的收缩过程、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等内容复杂、抽象,老师又很难讲述清楚,造成许多学生一开始就丧失了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信心。

2.理论与运动实践脱节。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交叉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既可为竞技训练服务,又可指导群众的健身活动。而在以往的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体育实践,把运动生理学当成人体生理学来讲。

3.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体育运动学校不同学生之间文化基础不同,不同专项对应掌握的生理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应针对不同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对知识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在以往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一问题,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真正实现培养目的。

4.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体育科学中的许多课程与运动生理学关系密切,运动生理学是学习其他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等的基础。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这种联系,把该课程当成一门孤立的课程来讲,给其他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我们是在现时代的条件下从事教学工作的,因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现代科学的新进展。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度科学精神的、智能型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点是同样重要的,离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而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将无所适从。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采用那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更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能受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在这类方法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进行激励、组织、点拨、引导,使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地说,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把学习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还是比较少的。当然,一般地说,学习方法是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实际上都是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正在探讨的课题。

4.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主要是认识活动。不过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然会有情感活动随之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识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有推动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益于把学生从“刻苦”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愉快地、活泼地学习,这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创新、发展,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与欣赏。

综上所述,以上措施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社会实践能力及科学创造能力,实验证明讲授――实践――科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更好的、更适应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篇10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科学研究;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和了解植物在各种生长环境下进行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利用植物生产的所有事业中。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即上承基础知识下启专业课知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构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既要使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生命现象,又要使学生构建专业课学习中关于植物生理学知识的框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目前中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忽视对本科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教学。科学研究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是对知识的传播,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研融入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针对农林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的现状,在剖析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分析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几点科研型教学的措施供同行参考。

1植物生理学的传统教学

目前,农林类院校的植物生理学教学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研究内容的深入,植物生理学教材添加了新内容、新发现,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但是安排的教学课时却越来越少。例如理论课教学增加了光合作用过程中有关C4途径的新发现以及次生代谢和植物防御反应等内容。然而,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时由原来的60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0学时,实验课也由原来的13个实验精简为现在的8个实验。课时的减少就会造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教学难点讲得不够详细,还会造成一些最新发现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无法及时更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前沿知识,就会造成知识陈旧,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其次,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一般都会与课程实验相辅,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重难点。但是课程实验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常规性验证实验,具有比较清晰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致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的讲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机械性地接受知识,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处于新老交替过程。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生理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多以新教师为主。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需要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这些均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新教师的成长,避免教师队伍断层的出现。

2结合科研的植物生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实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植物生理学的内容不断有新的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最新科研动态,及时补充最新内容到教学实践中,因此,科研进展融入教学中尤为重要。其次,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植物生理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成为一种重要的、主流的教学观念[1]。最后,在农林类高等院校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是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科研能动性,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科研实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科研的顺利进行,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科研结合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新型人才显得尤为必要。

3开展科研融入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措施

3.1科研新动态融入教学内容。植物生理学内容更新很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不可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情况下,精简学生容易理解内容,删除与《生物化学》《植物学》等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补充最新的科研动态,如增补“植物光合固碳与农田碳循环”“植物蓝光受体与光形态建成”等前沿研究发现[2]。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向学生介绍科研进展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新思路和新想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与科研互动氛围。此外,植物生理学近年来融入了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研究越来越深入。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生理学的内容,农林类院校应该在开设植物生理学课程之前或同一时间进行《分子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为了保持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同步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需要补充植物生理学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在课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与学科相关的科研学术报告,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也可指导学生查阅并整理相关的学术文献,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讨论,加深和巩固对前沿知识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进入后续的研究生学习或者工作岗位打下基础。3.2科研转变教学方法《植物生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教材内的知识和概念传授给学生,更要把植物生理学的科研新动态介绍给学生,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介绍给学生。在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方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解植物呼吸作用章节时,理论联系实际讲解粮食储存条件与蔬菜水果保鲜等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呼吸作用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应用,启发学生利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读书指导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等材料以获取和掌握知识。在植物生理学与农业应用章节,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获取并消化理解相关知识[3]。第三,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加深理解与消化。关于植物激素作用、开花调控、逆境生理等章节内容,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分小组并列出讨论大纲,布置查阅文献以及收集资料的任务,最后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各小组的成果并加以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新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植物叶绿素的提取与观察的实验获得光合色素的结构与性质等知识。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进行。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比如在学到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性生理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走进田间,走进滩涂,去看一下当地植物的生长情况,以便更好的理解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加入了一定的科研元素,使学生对科研产生好奇,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3实验教学转为科研课题研究。在农林类高校教育中,生物学类专业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课程的开设。学生通过实验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但是现行的教学体系中,《植物生理学》的课程实验大多为比较成熟的验证性实验,学生无需自己设计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研究中来[4]。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验室条件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研究相结合,分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上网查阅资料,交流实验设计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5]。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科研课题,突破传统的实验材料的限制,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选择实验材料,这样既可以探讨当地植物的生理变化规律,又可以发现不同时间植物生理特性。与此同时,学生在开展科研课题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实验室的相关仪器的操作,学习并掌握实验技能,还可以,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在学期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结果与研究发现,然后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撰写并提交一份课程论文。这种将课程实验转变为科研课题研究方式的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多种植物生理相关的实验方法与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以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3.4科研纳入总评考核。既然我们探讨科研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就应该在课程综合评价考核中增加学生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评价。课程总评考核成绩=课程作业(10%)+课堂表现(10%)+课程理论考试(60%)+课程论文(20%)。课堂表现的分值,包括课堂提问与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最好的课堂状态就是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样不仅仅有利于教师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可以在活跃的课堂气下训练学生思考、质疑能力,表达看法与见解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评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研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6]。其次是增加课程论文的评价值。学生的课程论文可以从论文格式、论文写作水平、论文的新颖点以及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潜力。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可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入总评考核中。总评考核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考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结语

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探索的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前沿新动态,根据每章节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同时结合探究式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条件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术杰.高校《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08-110.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等.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

[3]张立军,樊金娟,汪澈,等.农科植物生理学理论课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57-58.

[4]王兴安,邱念伟,马宗琪.改革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1):121-124.

[5]吕金印,唐燕,张立新,等.“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植物生理学教学并轨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