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

篇1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声乐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艺术歌曲、浪漫时期的歌剧以及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且主要选择独唱作品。例如:乔尔达尼的《Caro mio ben》、亨德尔的《Ombra mai fu》,以及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选段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作品确为声乐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以及中国声乐史的近现代时期,但就声乐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古典、浪漫,以及中国近现代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声乐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于声乐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就已经学习了很短时间或者是从未学过声乐,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声乐教学工作只能从基础起步,而且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普通高校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二、声乐教学内容的拓展

1.音乐历史时期的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古典声乐时、浪漫时期以及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优秀声乐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二十一世纪各种风格、民族特点(包括国外)的声乐作品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之中均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现代作曲家的声乐作品,亦可包括诸如各少数民族的淳朴民歌、国内外音乐剧选段的流行声乐作品。二十一世纪的声乐艺术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一世纪声乐作品学习的声乐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

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就应开始“声乐教学法”课程。“声乐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就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而言,“声乐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那些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声乐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声乐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声乐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声乐教学法”也会在部分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声乐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3.增加合作性曲目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乐是一件特殊的乐器,它因人的性别、生理的不同,而能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合作演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不足,我们应当在声乐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男声(女声)小合唱、男女二重唱、声乐与其它乐器的配合作品,等等。

4.增加“声乐艺术史与声乐作品赏析”课程

声乐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声乐学生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声乐艺术史及声乐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声乐课程学时以及自身演唱水平所带来的限制,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声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这应该是开设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篇2

关键词:声乐比赛;民族院校;声乐教育;影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3-02

声乐比赛对民族高校声乐教育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使得民族高校对自身在声乐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技术原则、评价体系与审美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给民族高校声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树立了新的风尚。

以才旦卓玛等为代表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是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卓越典范。民族声乐作品《小白菜》,数声“亲娘呀”的悲天哭地的唱腔,各声的音高情绪不尽相同,但一声胜似一声,有如天昏地暗,撕心裂肺之痛,有种要把亲娘从墓中哭喊出,满腹亲情与对亲娘的思念苦水不知从何说起的悲剧色彩。 一大批民族声乐教育家结合声乐比赛的实践撰写了大量有关声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歌唱技术训练中的几个误区》、《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练什么?怎么练?:谈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方法》、《试论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协调发展》、《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等等。

在比赛中的歌曲作品就其内容与风格而言千变万化,如果单凭个人意识中的“定型”思维去衡量、判断比赛者在“唱法”上的合适与否以及在表演水准的高下优劣,往往会置比赛者本身对某种作品演唱技巧与风格及对该作品独特的领悟于不顾,从而造成了对该作品在以后的教学与比赛中的“一成不变”,毫无创造性而言。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比赛对选手的导向作用,更不能忽视比赛对教师与选手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学潜能与艺术潜能的开发、艺术视野的拓展、艺术作品的表达能力。

现时代,我国的民族声乐比赛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层级越来越多元化,通过声乐比赛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音乐方面的杰出人才。但是通过声乐比赛我们也反思与在实践中检验出了我们声乐教育存在的得与失。

通过声乐比赛,很好的直接的看到自己与其他参赛选手之间存在的优势,更多的是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差距,看到了其它选手身上音乐元素的“特色”之处,看到了其它选手在比赛中对歌曲的选择与对自身风格的拿捏程度,尤其是作为在比赛中“旁观者”的老师,更能够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老师作为“旁观者自清”的基础上,又为以后自己在作为“教学实践者”的引导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第一手的“材料”,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上将自我的不断改善与丰富,对待不同的学生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品比如民族、美声、通俗歌曲也不应有同一模式。通过声乐比赛可使教师努力形成一个“民歌、戏曲、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古曲、歌剧构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科学、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培养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民族声乐人才的重要保证。”

而在自己教学上存在的特色与优势的地方继续保持与发扬,不是一味的跟风最终造成的艺术生命昙花一现,不是艺术风格的单一乏趣,不是艺术水准低下不堪的局面。通过声乐比赛,作为参赛的选手即学生从中受益的也绝非一二,对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历练、自身水准的清醒认识、对平时学习状况的检验与反思都是有很大助益的,可以更快更准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舞台“表演”要领以及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能力,以便为以后更多的比赛这一实践舞台上的出色表演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一个由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境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广大的社会观众带来更加精良的、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

如果说声乐教育是理论的阵地的话,那么声乐比赛则是以理论走向实践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或步骤,同时也是一个检验与反思的环节,检验与反思的内容可谓多多:比如平时音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否,对音乐的分析得当与否,对在诠释音乐过程中技巧的把握与否,对社会主义民族音乐的政策、方针符合与否,与广大音乐欣赏者与受众群体在音乐追求层次上的契合与否,这些维度的检验及维度检验标准的设定绝非是仅仅在声乐教育中就能单独完成的,必须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烛照”,反思在声乐比赛过程中在以表演者或创造者、欣赏者或受众群体之间对音乐“信息流”路径是否通畅以及如何通畅,或者不畅的地方及不畅的症结之所在,在声乐比赛中把握音乐传播的本质,而“音乐传播的本质,是传授双方共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认可,并充分显示出人的创造性智慧和成功后共同获得的喜悦感。”

通过声乐比赛,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在平时的声乐教育中是否将“语言性”的因素与“音乐性”的因素、“表演性”的因素有机融为一体。由于声乐比赛中比赛者对同一曲目的主观理解的不同,而呈现出作品诠释的多样性,究竟这种多样性是否是在“可控的合理性”的范畴之内,这就不仅仅体现在舞台上比赛表演的合理性,更是对平时声乐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思,以便为以后在此反思基础上作进一步修正或改进,声乐比赛过程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艺术技巧、舞台陈设及对受众群体艺术“口感”的契合的追求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过于追求声乐比赛中的这些因素而忽视对艺术作品自身内涵的艺术挖掘,感官性的“金玉其外”必然不能取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最终会造成“败絮其中”与“行之不远”。

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最终都要“落脚”于对“人”的艺术的矫正,对“人”的艺术的熏陶,对“人”的艺术的升华,因此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仅仅是达此目的的途径而已,决不能将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当做一个终极目标来对待,否则将会南辕北辙甚至会误入歧途。

总而言之,声乐比赛对声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声乐教育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也就为广大的声乐比赛者、声乐教育者探索这些作用的规律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在探索这一规律中推动民族声乐教育、声乐比赛更快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余惠承.民族声乐演唱设计的基本途径与内容――以于学友编创的民族声乐作品《小白菜》为例[J].歌海2010(2).

②徐晓红.略论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构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3).

篇3

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系统工程

一、 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改革创新问题的提出

高职艺术院校对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创新实践的探索,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在声乐教育教学的某些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改革创新的成果。但实事求是地说,那些改革创新多数仍属于声乐教学活动中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零星的、分散的、局部的改革,且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因而,很少能够在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或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进而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和探求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中深层次的改革创新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能把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宏观的整体观照。因此,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较难有大的突破,只能囿于某一层面或某一环节,改革创新成果并不明显。

笔者认为,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活动是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而,无论从哪一个环节、哪一个角度、哪一个侧面来谈论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作用和影响必定是有限的。很难对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创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或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必须利用和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研究和探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问题,进而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使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有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系统的主要层面及环节

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思想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类工程技术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明确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此后一段时间内时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成功地应用系统工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案例面世,这无疑为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很少有人尝试将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到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之中去。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结合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把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改革创新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宏观和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上,考察和把握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改革创新成果。

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层次环节众多,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复杂教育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就其主要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层面,即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层面、声乐教育教学内容层面、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层面、建立声乐教学双边关系层面。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整个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总体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

1.教育教学理念层面

这是声乐教育教学第一层面,也是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最高层面。其中主要包括声乐教育教学总体教育思想、教学指导方针、教学目的、教育终极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环节。它直接影响和制约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其他层面和环节的目标制定与实施。

2.教育教学内容层面

这一层面包括声乐教育教学总体教学任务的确立,依据总体教学方针和任务要求,开设哪些主要专业课程,以及相关辅助课程、选修课程等,还有适用专业教材的选择、与声乐教学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以及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内容的配置等。

3.教学双方关系层面

依据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总体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发挥教师主导因素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搞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双边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4.教育教学方法层面

依据总体教育指导思想和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双边关系的确立所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包括声乐教学模式和相应教学机制的建立、具体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声乐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调整、具体演唱技能技巧等方法的传递形式、学生声乐实践训练课的安排,等等。

在这一系统每个层面各自构成的子系统中,又有众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具体环节,而且各个层面的具体环节又与其他层面的具体环节交叉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构成了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杂系统。

三、改革创新在各层面和环节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根据系统工程理论观照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全过程便会发现,在声乐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层面及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在声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具体的层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教育教学理念层面上的总体教育思想的确立,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导方针、教育教学目的或声乐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人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是该层面自身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同时,它对声乐教育教学的其他各个层面和环节,都具有指导和统领意义。 (转第69页)

(接第67页)

2.教育教学理念层面教育思想的确立,不仅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终极目标的制定,还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如面对当前演艺市场对声乐人才的具体需求,高职艺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声乐适用人才、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具体开设哪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等等。同时还要解决声乐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3.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也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双方关系的建立和开展。诸如依据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高职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建立怎样的“双边关系”,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确立,教师与学生的配置比例,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与“学”之间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等等。

4.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双边关系”的建立,又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总体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终极目标来选择设计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诸如如何突出课堂教学,怎样围绕着从课堂声乐教学、声乐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出发,紧紧结合艺术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声乐学生所需的各种技艺和技能等。

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高职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各个层面和环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既有影响,又相互依存,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必须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声乐教育活动的整体机制入手,改革创新活动才会有较大的起色。

四、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推进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

综上可见,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确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环节众多、繁琐复杂的大系统。既关涉宏观的声乐教育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等具有指导意义的大观念的改革创新,又紧密联系着具体的声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甚至具体曲目中某一小节演唱技巧的指导等细节问题。无论关涉问题大小,均属于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这一大的系统。系统工程是研究复杂系统设计的科学,该系统由许多密切联系的元素所组成,并把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综合。设计该复杂系统时,应有明确的预定功能及目标,并协调各个元素之间及元素和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使系统能从总体上达到最优目标。因此,我们提出运用系统工程理论来指导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是有理论依据的。

篇4

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活动,必须利用和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系统地、整体地、全面地研究和探讨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问题,进而从宏观上把握和指导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使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有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系统的主要层面及环节

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思想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类工程技术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明确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此后一段时间内时有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成功地应用系统工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案例面世,这无疑为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很少有人尝试将这一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到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之中去。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结合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把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改革创新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宏观和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上,考察和把握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改革创新成果。高职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活动,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层次环节众多,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复杂教育教学系统。这个系统就其主要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层面,即声乐教育教学理念层面、声乐教育教学内容层面、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层面、建立声乐教学双边关系层面。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整个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总体系统中的四个子系统。

1.教育教学理念层面这是声乐教育教学第一层面,也是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的最高层面。其中主要包括声乐教育教学总体教育思想、教学指导方针、教学目的、教育终极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环节。它直接影响和制约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其他层面和环节的目标制定与实施。

2.教育教学内容层面这一层面包括声乐教育教学总体教学任务的确立,依据总体教学方针和任务要求,开设哪些主要专业课程,以及相关辅助课程、选修课程等,还有适用专业教材的选择、与声乐教学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选择,以及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内容的配置等。

3.教学双方关系层面依据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总体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指导原则,有针对性地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发挥教师主导因素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搞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双边关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主导”和“主体”作用。

4.教育教学方法层面依据总体教育指导思想和具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双边关系的确立所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包括声乐教学模式和相应教学机制的建立、具体声乐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声乐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调整、具体演唱技能技巧等方法的传递形式、学生声乐实践训练课的安排,等等。在这一系统每个层面各自构成的子系统中,又有众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具体环节,而且各个层面的具体环节又与其他层面的具体环节交叉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构成了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杂系统。

改革创新在各层面和环节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根据系统工程理论观照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全过程便会发现,在声乐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层面及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在声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具体的层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教育教学理念层面上的总体教育思想的确立,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导方针、教育教学目的或声乐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人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是该层面自身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同时,它对声乐教育教学的其他各个层面和环节,都具有指导和统领意义。

2.教育教学理念层面教育思想的确立,不仅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终极目标的制定,还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如面对当前演艺市场对声乐人才的具体需求,高职艺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声乐适用人才、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具体开设哪些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教材,等等。同时还要解决声乐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3.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也都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声乐教育教学双方关系的建立和开展。诸如依据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高职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学应建立怎样的“双边关系”,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确立,教师与学生的配置比例,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与“学”之间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等等。

4.教学内容的确立和教学“双边关系”的建立,又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确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学的总体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终极目标来选择设计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诸如如何突出课堂教学,怎样围绕着从课堂声乐教学、声乐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出发,紧紧结合艺术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声乐学生所需的各种技艺和技能等。从上述可以清楚地看出,高职艺术院校中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各个层面和环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既有影响,又相互依存,联系十分紧密。因此,高职艺术院校声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活动,必须借鉴系统工程理论,从声乐教育活动的整体机制入手,改革创新活动才会有较大的起色。

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推进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

篇5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课堂教学

古诗词歌曲主要是指用古代诗词歌赋填词的音乐作品,如《乡村四月》、《夜书所见》、《月满西楼》、《蒹葭》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古代流传下来且较具知名度的乐曲,多数为诗人所创,新时代古诗词歌曲融入流行元素,成为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未能充分运用古诗词歌曲,一方面无法引领学生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未能多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探析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关键、原则、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充实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声乐教材中有关传统古乐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充实教材内容,还可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讲解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使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新时代教改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及技能进行智育,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此提出立德树人理念,在关注智育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助力学生在学习中锻造优秀品格,树立正确观念。古诗词歌曲在诗词歌赋基础上创作而来,可以体现出先辈的思想品格,教师指引学生秉持“见贤思齐”理念学习体悟,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三)积攒教改经验古诗词歌曲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教师需解决教学实践难题之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育人路径,确保学生古诗词歌曲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积攒教改经验,增强育人实力,明晰本校声乐教学所需教法,找到教改方向,继而突出本校声乐教学优势,达到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目的。

二、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一)将声乐知识及技能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为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科学有效,教师应结合教育需求做好古诗词歌曲筛选工作,确保有关歌曲蕴含的演唱技巧在高校声乐教学范畴,声乐知识能够以古诗词歌曲为依托面向学生高效输出,使古诗词歌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避免出现古诗词歌曲滥用,消耗师生“教”与“学”的精力等消极现象,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二)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新时代教改要求教师关注学情,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筛选古诗词歌曲,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应用有关歌曲,使古诗词歌曲成为学生开启声乐课堂大门的钥匙,在自学中有所收获,满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将古诗词歌曲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联在一起教师为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展开声乐教学活动需率先加深研究,找到应用古诗词歌曲的立足点,提升自身古诗词歌曲赏析能力,同时改进教法,为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况,将古诗词歌曲与之全面发展关联在一起,如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修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声音表现力等,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更具深意。

三、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保留古韵我国有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古曲,如《离骚》、《海青拿鹤》、《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这些古曲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征,歌曲意境各不相同,教师为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需保留其原汁原味,用古诗词歌曲的古韵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探究自主性,充实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赋予教学歌曲不同风格,为学生传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人为本为保障教师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与学生声乐学习需求相契合,教师需从学生声乐基础、文化内涵、兴趣喜好、审美能力、学习情况等角度出发应用古诗词歌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探究古诗词歌曲进程中萌发声乐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及基础知识,继而降低声乐育人难度,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适度创新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与新时代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为赋予古诗词歌曲亲切感,引领学生通过认知迁移、实践经验深入体悟古诗词歌曲,学习掌握声乐知识及技能,教师需做好古诗词歌曲育人创新工作,旨在增强乐理共鸣,通过创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歌曲的距离,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创新需掌握分寸,避免教师将古诗词歌曲改的面目全非,失去其本身的华彩与意义,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四、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难点

(一)研究滞后当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古诗词歌曲应用研究成果较少,教师通常情况下乐于应用国外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专业技能,主要源于国外声乐教育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出现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研究滞后消极现象,影响古诗词歌曲应用成效。

(二)理念陈旧部分声乐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将自己视为课堂“主导者”,“教师为主”育人理念大行其道,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知之甚少,不了解学生兴趣喜好及其全面发展教育要点,使学生无法接纳古诗词歌曲,与古诗词歌曲缺乏共鸣,降低学生声乐技能及基础知识学习效率。

(三)方法陈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科学可行的育人方法,然而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习惯应用灌输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出现学习方向模糊不清,无法在古诗词歌曲与声乐知识之间建立关联等学习问题,无法利用古诗词歌曲提高其声乐学习效率。

五、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做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用研究工作首先,高校声乐教师需以传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文化,优化配置声乐教育资源,有效完成教改任务为导向,树立古诗词歌曲教育研究意识,从古诗词歌曲韵律、内涵、演唱方式、配乐等角度出发展开声乐教学活动,使古诗词歌曲得以分解为若干元素,为教师声乐教学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声乐教师需根据本校教育特色有针对性的选择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应用研究,旨在突出本校育人优势,如选择高校所在地相关古诗词歌曲开展育人活动,创编地域性“校本化”声乐教材,整合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古诗词歌曲,使高校声乐教学研究更具有效性,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遍地开花;最后,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如从选学、必学角度出发研究应用古诗词歌曲的方法,以此为由整合教育素材,使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体系更为健全,疏通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管路,达到提高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目的。

(二)转变育人理念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教师需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摆正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用“引导者”的角色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声乐学习“主导者”。例如,教师在应用《秦王破阵乐》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时,可先给学生5min自主赏析该古乐,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该古乐进行讨论,感受古乐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生声乐作品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播放若干演唱版本,引导学生探讨其中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跟随伴奏尝试运用声乐技巧进行演唱,教师期间予以点评,确保师生互动具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讲解声乐演唱技巧。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探究《秦王破阵乐》创作的历史背景,感受先辈为保卫祖国河山的英勇之情,与学生爱国意识产生共鸣,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继而使教师能够应用古诗词歌曲完成新时代声乐教改任务。

(三)创新教学模式多渠道应用古诗词歌曲首先,教师需充分了解古诗词歌曲内涵,找到古诗词歌曲应用立足点,避免在应用有关音乐作品同时扰乱高校声乐教学节奏;其次,教师需提升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及研究能力,使教学模式创新目标与古诗词歌曲的应用需求更为契合;最后,教师需将教研与教法创新关联在一起,时刻反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与劣势,根据学情践行教研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歌曲应用更加科学高效,达到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目的。例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前运用多媒体设备以网络为载体播放古诗词歌曲,如《阳春》、《渔歌》等,而后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探究,围绕歌曲思想感情、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期间碰撞出声乐思维火花,通过对比分析古诗词歌曲异同掌握知识及技能,加之教师耐心解答各组提问落实声乐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创设“双师型”课堂,借助网络与古诗词研究学者在线互动,弥补声乐教师育人缺陷,帮助学生深入诠释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从事件、人物、历史影响等角度出发感受歌曲思想情感,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及声乐知识演绎相关情感奠定基础。以《离骚》为例,晚唐陈康士以屈原的经历为依托创作该歌曲,乐曲深沉含蓄、古朴苍劲,抒发屈原遭遇奸谗陷害后苦闷、忧郁的情绪以及思乡爱国的思想感情,继而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学活动,使声乐教学思路更为多元,古诗词歌曲应用效率得以提高。声乐教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可应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歌曲同时运用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创编歌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校内音乐会,分享古诗词歌曲创编成果,期间选出优秀作品,树立声乐学习榜样,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与喜悦,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素养。

篇6

关键词:音乐剧;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50-01

在高校教学中,声乐教学是系统性、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该门课程具有其特殊教学规律。声乐教学及要求有经验性教学,又要同时具备科学性。在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将多种艺术元素融合于教学活动中,丰富学生艺术修养,锻学生炼各种舞台演出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声乐演唱水平。

一、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中的必然性

音乐剧的主要艺术特点为以轻快的音乐节奏将生活中的幽默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其表演形式为舞蹈、歌唱及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法相互结合。在展示娱乐性的同时存在巨大的商业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可更全面丰富地展现声乐专业学生的嗓音特点及歌唱潜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西洋美声唱法、中国通俗唱法、中国民歌民谣等各自特点相互结合,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此三者间自由转声的歌唱技巧,开拓学生演唱的适应范围,提高学生歌唱综合能力及水平[1]。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因此,声乐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及模式,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能型人才。将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实践,可有效培养出既能唱又会演的全面发展型艺术人才,促进声乐教学超健康、稳定、持续的方向发展[2]。

二、将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具体措施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完美的融合音乐剧元素主要从声乐歌唱及声乐表演两个方面来进行实践。

(一)声乐歌唱教学

音乐剧在歌曲的演唱风格上主要是以流行音乐为主,多种风格并存。因此,在音乐剧歌曲演唱上,使用单一的唱法无法满足音乐剧的舞台表现要求。其在歌唱方面对演唱者主要要求是嗓音表现力要丰富多样,乐感要极具敏锐性,听觉要极具敏感性,音乐感悟力要具有深度等。只有具备这些要求演唱者才能将音乐剧进行完美的阐释。因此要求歌唱者在唱法方面需同时具备美声功底和流行唱风。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作品进行赏析,并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辨析和掌握作品中的各种不同风格。如《猫》、《音乐之声》、《窈窕淑女》等音乐剧作品,在呼吸、吐字、行腔等方面,将美声与其他唱法相互融合,主要以中音为主,高音张力较小,表现细腻的情感波动;《歌剧院的幽灵》、《波基与贝丝》等唱段较长,演唱风格与正歌剧相近,表现严肃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针对性的音乐剧让学生进行欣赏。通过作品赏析加强对学生进行“假声位置真声唱”唱法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假声位置真声唱”方法,并将二者完美结合,灵活将其运用自如,充分发挥自身嗓音的表现力及歌唱能力和水平。

(二)声乐表演教学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最困难的教学环节。在现阶段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属于一种静态形式,最多会参杂些简单的手势动作和表情变化作为辅表演,舞台表演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导致教学活动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教学质量。而在音乐剧中,其在舞台表演中将歌唱、舞蹈、戏剧等同时进行表演,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动态及共时性[3]。如果将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中,那么,其声乐表演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将会变得丰富多彩,舞蹈在教学活动中将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也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如欢快的现代舞可营造充满激情的舞台气氛,优雅的芭蕾可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及情感冲突等等。将音乐剧舞蹈运用于声乐表演中,可使单一、僵硬的声乐舞台表演具有更多动感,增添舞台美感。在舞台表演中,芭蕾是一种基础舞种,只要将芭蕾学好,学习别的舞种就比较容易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芭蕾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舞台表演中,把舞蹈、歌唱及戏剧表演相互融合,共同进行将取得更好的舞台演出效果,同时演出者在生理及心理上的感受也将会更加丰富化。如果声乐专业的学生长时间的仅接受静态训练,那么当遇上同时融合舞蹈及戏剧表演的舞台演出时,他们便不能及时的适应,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到时影响到声乐表演的艺术表现力,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需让学生长期接受动态的舞台训练和实践,丰富其心理及生理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取得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和舞台表演效果。

三、结束语

将音乐剧运用于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唱功扎实,且能歌善舞的一专多能型艺术人才。让学生在声乐表演中,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歌曲的思想内涵,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结合各种生动、丰富又独具特色的肢体语言,戏剧化的将作品进行完美展示,最终达到载歌载舞,唱演结合的舞台表现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J].音乐研究,2012,(11):206-207.

篇7

关键词: 高师声乐个别课 职业意识 职业能力 培养途径

普通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师资,音乐学专业中声乐学科历来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即歌唱教学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立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歌唱教学型人才,明确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始终是高师声乐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高师声乐个别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为了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历经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种集声乐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位于一体的新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已经形成。根据高师声乐学科自身特点建立的声乐学科新体系,特别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设立的声乐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增加了大量的声乐基础知识、声乐艺术理论、课堂教学实践等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歌唱教学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体现出高师声乐学科所应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音乐院校培养歌唱人才的特征。

高师声乐个别课是占整个学科体系中课时量最大、最传统、最基础的课程,是声乐学科的主要授课形式之一,是培养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核心课程。然而多年来,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改革却始终没有突破原有的模式,在教学思想上过多重视歌唱技能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过多看重曲目难度的深延,在教学形式依然是“一对一”教师弹、学生唱的传统教学模式,考试成绩“一曲定分数”依然左右着对学生的评价。这些不但导致许多教师把教学科研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如何提高演唱技术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关注甚少,而且使学生迷失声乐学习的正确方向,过于追求歌唱技巧,而忽视对自身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会唱不会教,会唱不会弹,会唱不会讲,会唱不会排”的现象严重,脱离了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音乐师资轨道。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论在课堂歌唱教学还是在辅导课外歌唱活动中,除了要具有基本的歌唱能力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就是其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歌唱教学过程时的审美能力、判断能力、自弹自唱能力、创新能力等。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引导学生对自己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关注,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其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中,就难以具有新时期对中小学歌唱教师必备要求的――教会学生“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1]的教学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我们培养的人才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的歌唱教学的要求,具有“既能唱又能教”的双重能力,是当前高师声乐个别课教学改革首要任务,也是声乐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探究的方向。

二、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声乐个别课教学要改变那种传统的对歌唱技术因素要求过高、技术至上的教学思想,改变发声技术占据课堂左右师生的局面,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把提高学生的歌唱教学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必须突破和跳出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途径入手。

(一)建立多容量的立体课堂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所谓多容量的立体课堂教学空间包括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向是指课堂教学要求大容量的知识和内容,改变以往声乐个别课单纯的“声音声音还是声音”的“技能第一”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使声乐课堂呈现出涵盖技能、判断、知识、审美、表现等多容量的教学内容;纵向是指根据不同学年不同层次的学生,依照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科学合理地设计好学生在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周的教学进度及应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哪里出问题,老师就抠哪里”,因为一个技巧问题不能解决,学习就止步不前。要像声乐集体课或其他理论课一样,依照教学进度精心备课题写教案,有意识地增强课堂内容的知识量及连续性和完整性,按时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或许这节课学生的声音在某个技能上或音乐表现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但不会影响学生整个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建立多容量的立体课堂教学,教师有层次、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有条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歌唱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较为规范的课堂教学,会耳熏目染地培养学生条理清晰的课堂教学思维,为他未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是一种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与中小学歌唱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声乐教学不再仅仅是技术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一种课型规范的传授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一对二”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

所谓“一对二”声乐个别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改变以往声乐个别课“一位教师教,一位学生唱”的教学模式,探索“一位教师教,一位学生弹,一位学生唱”的三人课堂教学模式。如:甲学生唱,乙学生弹,在甲学生唱完以后可以先由乙学生指出该学生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接着乙学生唱,甲学生伴奏,甲学生点评,再由教师引导点评讲授。“一对二”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两个学生要为对方弹奏练声曲和声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听出并评判对方声音和歌唱中的问题,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师生双方对加强对未来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第一,“一对二”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钢伴能力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最为重要的教学能力之一,也是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毕业时依然达不到在各种调式上自弹自唱能力和即兴伴奏的能力。通过“一对二”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为对方弹奏练声曲和声乐作品,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钢伴的积极性,同时长期大量弹奏曲目的累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弹奏能力这一薄弱环节;第二,课堂上两位学生相互的评判及教师的引导的点评,不仅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能力和审美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歌唱教学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教学能力;第三,通过“一对二”的课堂教学模式,拉长学生课堂的学习时间,使学生接触了更多的知识和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第四,通过“一对二”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更加重视对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能脱离单纯的追求歌唱技术的困扰。

(三)改革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重心。

声乐考试评价是引导师生对自己教学成果和学习水准的评价,因此考试的内容和评判标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因而声乐课程考试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一定要和我们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声乐课程考试内容应由原来的单一的曲目考试变革为多重内容的考试,声乐考试内容包括应是指定曲目和自弹自唱曲目大项,再加上平时课堂成绩。这样,学生声乐学科的成绩不再是单指他歌唱技能的成绩,而是指他的歌唱能力的综合成绩。曲目考试标准的打分标准要以音乐表达和基本的技能掌握为评分标准,自弹自唱和伴奏打分标准以即兴能力和钢伴水平为主。通过考试内容的扩展,促进学生的学习钢伴的积极性,把师生学习的目标从追求歌唱的难度高度心理,摆正到真正培养自己去如何做一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上来。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立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歌唱教学型人才,不断提升高师声乐学科的教学质量。中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体现出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学科与其他专业声乐学科不同培养目标与人才特色的差异,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教学方式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能课程。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技能,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要完成它并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强化声乐学习和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有效的教育方式。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以班级为单位授课,虽然比起音乐教育专业以个人为单位授课,集体课的教学方式确实有一些局限性。但如果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就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一、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学前教育的很多学生在选择这一专业之前都没有进行过正规的声乐课程学习,对声乐教学也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学科开设声乐课程的重要意义及其教学目标,明白声乐学习并不是枯燥和艰难,只要认真努力学习和训练,每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进步与提高,使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声乐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面带笑容,亲切自然的面对学生,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融洽课堂气氛、便于师生沟通的功效。只有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才能体验学习和掌握声乐技能的乐趣,从而树立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再次,要引导学生对声乐知识和技能进行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攻克难关,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有进步时多表扬,不尽如人意时则多鼓励,让学生信任老师并建立自信心,保持稳定的、积极健康的情绪;最后,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对症下药,促使学生对声乐学习充满热情,从敢于唱歌到喜欢唱歌,再到富有激情和表达欲望的演唱。一步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以在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声乐演唱中的各种技巧,还要掌握儿童歌曲的发声方法和童声演唱的风格与特点。大一时,可以选择一些篇幅不长,节奏相对容易把握,演唱难度较小的艺术作品进行训练,例如《摇篮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花非花》等等,并着重训练气息的运用和声乐的发声方法;二年级及以后的课程里,应该逐渐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艺术歌曲,如《我爱你,塞北的雪》《长江之歌》《共和国之恋》等等,以便进一步提高发声技巧以及加强气息的运用。同时,还要加入儿童歌曲的演唱训练。在演唱儿童声乐作品时,并注重让同学学会分辨和控制音色,区分成人演唱和儿歌演唱的差异,准确把握儿童歌曲的演唱风格。例如《小毛驴》这首作品描述了一个调皮可爱天真的小朋友骑着心爱的小毛驴去赶集的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让学生演唱这首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演唱的特色与作品的情绪,不能一味追求声乐的发声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让学生由简单的声乐训练作品向较为困难的声乐作品有计划的过渡和提高。

三、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仿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形式,老师的范唱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听到规范的、正确的声乐技巧,通过学生认真地聆听、领悟以及模仿,就可以更容易、更直观的进行学习和训练。在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做示范,学生要认真而不厌其烦地进行模仿训练。很多学生提出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唱歌时感觉很好,但是自己单独演唱时就找不到感觉了,这是因为在声乐课中,同学们一起唱歌时,很难针对每个同学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这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授课的局限性。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都让一部分学生进行单独回课,针对学生的歌曲演唱情况和特点给予点评和记录,指出问题所在。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闪光点,再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或示范,这样,回课的同学就可以非常直接的和老师交流,老师也能非常直观地发现并指出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更准确的把握,同时其它学生也能够清晰的、直观的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进行反复练习,逐渐规范自己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明确自身在技术上问题。二年级以后,随着声乐技巧掌握的程度的不同,学生学习的进度也不尽相同,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也不同,就形成了不统一的歌唱状态,我们可以把歌唱状态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把问题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辅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获得进步和提高。就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来说,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了声乐大班课的局限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

四、发挥教学资源作用,强化实践

在声乐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中把学生上课的情况和舞台表演录音或录象复制给学生,使以自身为参照,对照检查,就会对声音概念更加清晰,也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续,学生可按自己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同时还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缺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再如,为强化声乐教学的视听效果,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就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播放教学音像资料。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如:各种声乐比赛、卡拉OK大赛,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学期可以定期地搞小型的,以班级合作形势的汇报演出,以声乐为主,可以穿插一些儿童歌舞表演等,让学生大胆上台演唱,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五、结语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借鉴更科学,有效的、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加声乐学习的丰富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综合演唱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力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

篇9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教育理念;问题;课程设置

教育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艺术类高校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也至关重要。艺术类高校人才在走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表达自我。声乐作为一门极具个人表达魅力的艺术,可以通过声乐歌唱不断展示民族特色以及祖国的风貌。声乐艺术的学习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而言都大有益处。

一、艺术类高校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差异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声乐教学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秉承素质培养的重要目的。目前,我国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已经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内容包括声乐理论、声乐演奏、音乐历史、音乐鉴赏等。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师大等都开展了音乐社团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对普通高校的声乐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普通高校大力开展艺术选修课程的环境下,声乐公选课凭借它的实用性及广泛性的特点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虽然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工作正逐步开展,但是由于教育部门对声乐教育不是特别重视,所以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普通高校的声乐教育只是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且普通高校声乐老师很难在学术上做出一定的成就。导致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致使普通高校声乐教育发展不平衡。且普通高校教学课程任务繁重,着重于传统科目的培养。对于声乐教学的考核采用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演唱歌曲进行声乐成绩评定,这种方法不全面不科学,限制了很多有声乐特长的学生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多数普通高校中不仅声乐教学意识仍然薄弱,且各方面教育条件受限,阻碍了声乐教育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发展。

(二)普通高校与艺术高校声乐教学的差异在艺术类高等院校中声乐作为基础科目,对学生声音的训练和技术能够进行专业的指导,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诠释不同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精髓。不管是美声、通俗、还是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多元化,尊重每种唱法特定的标准。对不同作品风格传授给学生不同的演唱方法,而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一概而论演唱方法统一化、标准化,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歌唱发音毫欠缺美感,使声乐文化失去了色彩和教育意义。艺术类高校能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演唱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机会。通过舞台实践反馈出来的信息检验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声乐教学,而且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尽管当前很多普通高校开设了声乐课程,招生数量也有着明显的增长,但是艺术类高校对于声乐教育有着专业方向的教学目标,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专业艺术院校课程设置灵活。普通高等学校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其教学质量、教学理念、艺术氛围,师资水平还是有着一定的不足。

二、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中,主要以在课堂或者练歌房靠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形式来传授声乐知识进行教学。教师通常以自己习惯的思想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仅不能对不同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而且课堂氛围压抑,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演唱风格单一,从而限制了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声乐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由于我国艺术类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时间尚短,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与发达国家的艺术类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理论体系相比较为落后,因而使得我国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传统、枯燥。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基本还是以西方教材内容为主,对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课程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声乐专业相关的书籍和教材资料等也比较匮乏且教师对教学实践内容并不重视,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无法帮助学生提升声乐理论素养和知识。[1]

(三)声乐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增加,艺术类院校声乐专业不断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与声乐教学硬件设施的数量难以匹配,且一些院校为了减少教学资金的支出,钢琴、吉他、音响等专业器具老旧落后,更新缓慢已经无法满足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导致几十个学生共用一件设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科技化信息时代,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也推动了声乐教学的改革发展,但是有些艺术类高校对网络多媒体设备和先进的现代化音乐器材设施都没有进行补充和更新,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四)声乐教学意识相对薄弱声乐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在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知高能型人才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丰富型人才。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艺术类高校存在对于声乐教学的意识薄弱的普遍现象,对声乐课程不够重视,长此以往会影响声乐教育质量。由于高校的其他课程设置繁多,教育任务比较重,从而忽视了声乐教学。因此,声乐教育不仅在硬件方面上受到制约,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和资金投入方面都存在着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声乐教育的发展。

(五)声乐教学忽视个体差异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声乐课程基本是集体教学,这样导致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每个人的嗓音和综合素质水平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质。集体课程只能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这样的课程绝不能适应且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另一方面,声乐老师在学术上也没有一定的成就,导致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

三、提升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创新使用智能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方法艺术类高校想要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应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把智能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声乐教学课程当中,创新并丰富教学方法,如此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智能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容量大、传输快的优势,使沉寂的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师要时刻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多角度教学。比如:应用科技让学生亲眼看见声音的波形和同步的音符,对学生的歌唱进行点评和指导。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声乐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水平。教师要根据教学质量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目的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持续发展,尽量丰富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成为经典的教学理论。因此,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师应重视智能媒体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

(二)拓展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在高校丰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还须不断完善声乐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课程的同时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借鉴丰富优秀的课程内容,从教材编写到理论与实践再到组织歌唱比赛等全方面优化声乐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来自教材,那么高校就应该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条件编订一套严谨科学、设计合理、内容丰富、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声乐教材。且教材能适应选择社会音乐活动和教学价值高,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声乐作品。其次,受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背景影响,我国艺术类高校应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扩宽选修课程范围,开设美声、民族乐、通俗唱腔、歌唱表演等课程。并开设具有中华民族音乐特色的专业,使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网络教育教学得到传承和发扬。让学生不同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并加以培养,为社会输出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人才。

(三)联合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增强硬件储备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声乐理论和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等更好地让他们适应社会,为了向社会输出专业方向的人才,艺术类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社会企业联合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根据针对性的就业目标,制定符合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促使学生特定方面的技能得到提高,更好地解决艺术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例如,师范类声乐专业在教学课程中就应设置对声乐技能教学方法、乐理基础、曲式分析等课程内容,重点培养教学能力。除此之外,艺术类高校应增强教学的硬件设备,乐器是声乐课程教学的基础前提,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声乐学生引入先进的硬件设施和教室,比如钢琴、架子鼓、音响等等。提高对多媒体等现代制作音乐设备的投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学校的图书馆广播站等是传播声乐知识的第三方途径,应合理利用,为学生提供音响资料和书籍等,方便老师备课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篇10

对幼儿潜能最好开发时期就是幼儿园时期,因此幼儿教师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是一项必须要进行学习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幼儿教师要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然而,现阶段幼师声乐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这也是师范学校要面临解决的本文对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

幼师;声乐教学;存在问题;分析;探究

声乐教学是幼儿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专业课程之一,现阶段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学已经达不到社会需求对于幼师的需要,因此,就要从中找到其中的不足,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师专业人才。

一、幼儿声乐教学中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现阶段,幼师声乐教学仍然使用的专业声乐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并没有突出幼师声乐教学应该具备的师范性。这是由于幼师声乐教学所要培养的不是进行专业声乐表演的人才,而是能够和幼儿进行良好沟通,综合型素质高的幼儿教师。在进入到幼儿师范学习的学生中,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没有学习声乐的基础,因此,在对声乐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欠缺,因此不能使用专业的声乐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教学。而幼儿教师不光要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还要掌握幼儿心理特点以及发声方式等较为基础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在幼师声乐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忽略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进行声乐教学期间,教师教授给学生的曲目多数是对美声歌曲学唱,而其他的歌曲元素则相对较少,歌曲学唱的教法也比较短缺,导致幼师专业学生缺少实践能力。由于教学内容单一、不丰富,使得幼师专业的学生眼界得不到拓展,导致其学习兴趣低下,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三)教学方式落后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音乐教育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以往较为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不在适用于现阶段声乐教学的需求,所以就应该找寻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而促进幼师声乐教学的改革。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就我国幼儿师范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幼师声乐教学仍然使用应试的方式作为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致使幼师声乐教学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二、完善幼师声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确立教学培养目标

不管是哪一种教育,都有着自身要达到或着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幼师声乐教学开展期间,首先就要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培养出能够符合社会要求的幼儿教师。其此要在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相应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仅要提升学生声乐技巧以及掌握声乐知识的水平,还要培养学生在未来教学期间交的能力。

(二)形成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声乐教材

我国高校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全国材,这部分的教材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不能符合每所学校以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因此幼儿师范院校就要根据学生以及学校真实情况对声乐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满足眼下社会对幼师的实际需求。由于幼师专业的学生在校园进行学习的期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以后工作的环境,致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使得幼师声乐教学水平和质量得不到提升。因此,师范院校就要在幼师声乐教学过程中,推动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有机结合,给幼师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并且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可以及时的对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做出调整,更好培养幼师专业学生的能力,为以后良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重视其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在进行幼师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堂学习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还要对课外实践活动给予一定的重视。只有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首先,组织各种类型的团体活动。师范院校要组织建立合唱团、艺术团等组织,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进行相应的规范,同时,还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特长来开展与之相关的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校进行宣传还能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其次,倡导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师范院校不光要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还要提倡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与到不同种类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周围幼儿教育发展情况,有效地协助学生树立良好职业理想。最后,师范院校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学校拟定活动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提升自身认知程度,从而激发起学生学生的兴趣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师声乐作为幼儿师范专业中一门最为基础的教学课程,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然而,实际上现阶段我国幼师声乐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解决,因此,对于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就要使用有效的途径进行完善和健全,进而推动幼师声乐教学的深入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幼儿教师。

作者:王丽华 单位:河北省平泉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晓晴.浅谈高校在培养幼师声乐演唱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