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营风险及对策分析

篇1

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把竞争转到供应链金融上,京东商城的供应链金融也随之应运而生。由于其供应链金融目前面临着信用和监督风险、技术人才资金缺乏、经验不足、系统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别针对上游供应商的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完善、银行的监督风险、京东自身实力有限及供应链金融存在的系统性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京东商城;信用风险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商家和消费者对于网上融资借贷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许多电子商务企业紧随形势上线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业务,京东商城发展供应链金融正是恰逢其时。

1、京东供应链金融现状

目前,京东商城已在我国各大网上商城中占据领头地位,拥有超过1.2亿遍及全国各地的注册用户,掌握着近十万供应商的业务,因此京东可以借其强大的规模和实力进一步涉足供应商金融。另外,相对于供应商保证供货和应收账款周期过长资金流短缺的压力,更推动了这一业务的发展。2012年京东开展了首批供应链金融业务,初步涉及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同年8月其自行开发的资产包转移计划产品和协同投资计划产品也得到了银监会审批,截至同年12月,已累计融资15亿美元及来自各大银行50亿元的授信业务。2013年在上海成立了商业保理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同年12月增加了“京保贝”。2014年京东“小金库”等理财产品也相继上线 。

2、京东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供应链金融领域对于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具体的各项融资方式、信用体系、委托方式、风险防控和流程监督等方面都还在初期探索阶段,不仅在经验上缺乏,还在包括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阻碍。

2.1 供应链系统本身的整体性和突发性带来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要想得到稳定的运作与发展离不开京东与各个供应商的紧密合作,由单个中小企业的捆绑贷款方式在增加整体性带来的便利与规范的同时也增加了整体性的风险,使得各个供应商之间利益息息相关,很可能仅仅在某一个节点上发生的问题都会被整个供应链放大,加大了信用风险的营销程度和范围,造成不只是金钱更是信誉及品牌形象等不可低估的损失。此外信用有突发性的特点,联系到供应链的整体性,处于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一旦遇到突发风险问题,有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瘫痪。比如经济低靡、物价大幅上涨或缩减、金融危机、突发灾害和疫情以及大型活动或节日导致的网络购物高峰,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生产过剩或滞销,随之引发应收账款、库存等委托贷款坏账问题。

2.2 银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漏洞

由于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上基本只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等具有高偿还能力的客户,在提供给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积极性可能会大大降低 ,导致其监督及处理业务时可能出现漏洞。由于京东供应链金融是作为抵押担保的是物品,任何无论市场还是政策导致的物价波动都会影响该抵押物的价值从而造成损失,这些波动主要体现在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方面。

2.3 上游供应商企业的信用风险

2.3.1 上游供应商信贷偿还能力有限

京东商城传统的供应链平台中的供应商大多为中小企业,大多还保持着过去传统的惯性经营模式,内部管理混乱、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经常遇到资金周转困难、货物积压导致的产能、库存浪费加上较长的交易周期,使得供应商常处于资金流短缺的状态,很难产生规模经济,而因自身的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规模和偿还能力有限,经常受到银行的高标准限制,往往造成处于京东上游供应链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预防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即便有了京东商城这样有良好信用率的“担保人”,由于内部的不稳定也容易受到一些大的经济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违约。

2.3.2 不良企业的道德风险

由于各个企业之间的经营方式、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使得京东在对各个上游供应商的信贷能力进行风险评估时增加一定难度,此外还有许多本身喜欢冒险或者资信状况不良的企业的逆向选择风险、故意毁约等引发的道德风险 。然而,在供应商金融里的委托贷款中,这一贷款带来的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恰恰是京东商城本身,这无疑加大了京东商城的担保压力。

2.3.3 京东与上游供应商间的数据共享不充分

京东商城要想建立一个稳定的信用评价体系必然要得到全面可靠的数据加以支持,然而一些供应商由于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许多数据的获取会有一定困难甚至少部分不良经营的供应商可能提供非真实数据以获取更高的信贷额度。加之技术和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很多企业即便在供应过程与京东紧密联系也不乏信息缺漏,还要考虑到一些内部数据的商业机密性,使得这些数据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偿还能力,都为合理的评估企业信贷造成了不可小视的障碍。

2.4 京东商城目前本身存在的问题

京东供应链金融发展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电子商务实力的成熟与否。目前由于京东在监督、管理和技术人才方面的匮乏,致使高技术的软硬件设施无法大量投入,以及脱离了评价、监督和管理本质的技术框架。同时,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形成规模经济,前提必定是大规模的投入,这需要充足的资金实力支撑,而京东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可谓是不小的难题。此外,除了本身问题还有外部的竞争压力,例如,敦煌网、慧聪网、阿里巴巴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与银行合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信贷业务,共同与京东商城争夺市场。

3、京东商城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3.1 建立规范全面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在风险管理时,京东应集各供应商风险管理目标于一致,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体系,并且要全面考虑,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正常运行,做到各个基层管理人员及时有效沟通。此外,京东还应加强风险防范能力,主要体现在风险回避、通过套期保值、推销保险产品等方式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以及对于风险保留问题上提前预备资金。即使风险真的发生,也要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停止授信或通过法律强制违规供应商退出 。

3.2 协助银行监督、监督管理系统正常运行

在京东商城开展的委托贷款融资业务中,负责、监督、协助收回款项的是银行,因此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系统离不开与银行的沟通协作。在确保提高自身监督部门正常运作、监督体系良好运行的同时,京东应该积极与银行协作监督,通过保证金、备付金、牌照及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的抵押凭证与银行进行实时核对实时交付,确保运行过程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安全。

3.3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京东应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在衡量一个企业的信贷偿还能力中,应当首要关注的是其资信状况,包括对历史交易信用评价、不良贷款情况等的衡量,其次是企业自身实力,一个具有良好的管理方式,有实力的人才团队能有效增加企业的信用水平。根据企业个人的信贷偿还能力建立稳定可靠的信用评价体系是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此之上,各个环节也要有相应的信用评价体系来确保把每一个环节正常运作,同时总的信用评价机构也要独立于整个体系又能很好的与供应链相适应。

3.4 建立供应商激励制度,激发企业活力

由于供应链的整体性,以及京东本身具有的庞大供应商数据储存,使得在供应链的物流、销售、评价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增强数据跟踪、挖掘技术的同时,可以采取激励制度,通过给予商家不同程度的信贷额度,奖励或者直接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提供真实可靠、全面及时的数据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培训与沟通,以促使各个上游供应商自愿与京东建立“统一战线”。

3.5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技术创新

京东要加强人才培养,包括对风险管理、技术监督、财务管理、具整体运作能力的人才的培养,不遗余力的壮大供应链金融领域团队领导力量。只有有了人才的软实力,才能有效的管理和使得资产效益最大化。在短期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外包计划,将管理系统暂时外包,有助于缓解短期有经验不足导致的可能性的混乱,也有利于后期自己管理时更加体现独立性,既不受整体牵制又能很好地融合。

由于新的服务上线必然伴随着潜在客户的疑问,京东可以借此调整并优化其在线服务系统,派专门人士给予常规答案作为自助服务或派专门的客户进行在线服务,做到及时与客户交流沟通。有助于增强客户信任,提高运营效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6 发展特色业务、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

对于行业中的竞争压力,过去十几年,京东商城以其特有的传统自建物流体系抓住了许多信用优良的商家和消费者,积累了大量的交易信息,潜在金融客户也随之积累起来。京东可以凭借这一绝对优势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挖掘潜在客户以及发现潜在金融客户的潜在需求,可以制定针对每一个或每一类商家量身定制的委托信贷服务。一方面,充足的客户信息有利于得到银行的信任和合作,另一方面,针对自身的特色供应链金融这一优势,有利于吸引更多其他平台的潜在客户。此外,在开辟京东自身特色委托信贷业务的同时,京东也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富有经验和运行良好的供应链金融企业,趋利避害,提升自己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的能力,及时作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3.7 产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活力

供应链金融只是一个近几年兴起的新市场,在顺应潮流的同时,即使发展良好的企业具有的暂时优势也很容易在变化无常、更新速度极快的互联网领域中被湮没变成过时,运营过程中也极有可能遭到黑客或其他竞争者的“背后袭击”,造成系统混乱、信息丢失以及财产损失。因此在确保各项技术能支持现有工作环境正常运行的同时京东商城也要不断地对新产品、新市场、新问题、新漏洞、新需求等加以探索和预期。而这一探索方式也依然需要京东持续不断的向供应链金融领域投入资金、技术、人才、创新等新的活力以确保其供应链金融的长远发展。

4、结束语

本文针对京东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分别来自上游供应商信用、信息风险、银行方面的监督风险、京东自身的资金、技术风险以及供应链本身不稳定、突发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为京东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发展上提供了一些借鉴,使其避免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使其在激烈的竞争对手中保持内在优势。但因时代局限性,笔者时间有限,目前京东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资金、调整机制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马佳.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D].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8,5

[2] 胡跃飞,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2009,8:(350)

[3] 闵令波. 京东商城委托贷款融资信用风险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14,6,8

篇2

关键词:乡村民宿;经营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外部环境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86-2

1 问题的提出

民宿这种小微住宿形态在最近两年以迅雷之势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且喜欢上这种住宿形态。民宿在旅游产业体系里开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各地民宿遍地开花,各种类型的民宿受到旅游者和投资者的热捧。在民宿井喷式发展的情形下,困惑和纠结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是民宿是美梦情怀,还是噩梦破财?民宿创业真的可以赚钱吗?乡村民宿经营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目前,国内学者都是从满足游客需求角度来研究民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而从经营者角度研究的相关资料较少,且定量研究较少。本文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对风险的感知研究,探讨影响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风险的因素,提出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

2 研究假设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在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问卷的具体设计参考了赵越、黎霞的调查问卷,并结合浙江省乡村民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本文提出影响乡村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关键因素的假设模型,由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和外部环境3个维度的18个具体因素组成。(见图1)

3 实证结果分析

浙江省是我国民宿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民宿发展相对集中和成熟的省份,浙江省民宿经营者的风险感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笔者在2016年6月27日―8月22日期间,利用为宁波市民宿业主培训的机会和温州地区暑期送教下乡培训的机会,当面访谈了42位民宿业主,并当面发放问卷42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 4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1 样本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反映了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多是具有高中学历,年龄在36-60岁的中年男性利用自家房屋改造而成,且有26.2%的经营户是租借别人土地经营的民宿;绝大多数民宿经营者拥有做生意经验,这符合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的现象,且近一半民宿经营者拥有相应的管理经验;大部分民宿经营年限在1-2年左右,说明越来越多的民宿爱好者加入民宿投资、改造的群体中,民宿涌现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访谈中,得知多数业主的“经营业务”除住宿餐饮外,均兼做其他业务,如有28.6%业主的经营业务靠出售旅游纪念品,有23.8%业主还提供出售简单客用品的业务,有42.9%的民宿业以副业为主,如提供采摘、禅修、举办画展、贩卖玉器、马卡等旅游产品为生。从侧面乡村民宿业主仅仅有乡愁情怀是不够的,要靠民宿赚钱创业实现美梦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3.2 经营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3.2.1 效度检验

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选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两种方法对数据的适合性进行检验,同时使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在本研究中,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同时,因子荷重大于或等于0.50的变量才能纳入因子分析范畴。因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得到KMO值为0.713,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3.2.2 经营风险维度分析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民宿的餐饮住宿价格比别家高”“民宿的对外宣传不足”、“当地无行业协会规范民宿的经营活动”、“当地政府没有提供帮助”、“经济形势不景气”、“物价上涨”、“当地社会治安不好”、“国家旅游政策出现修改变动”、“旅游淡季来临”9个因子在每个主成分中的因子负荷均未达到0.5以上,予以剔除,对剔该项目后的关键影响因素量表作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最终确定为3个公共因子。

3个公共因子可描述原变量总方差的71.026%的变异,说明分析结果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将SPSS分析结果与假设模型比较,因子分析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归为3类,与原假设的民宿经营风险感知因素基本一致,假设模型得到验证。

观察表1可以看出乡村民宿经营者对利益相关者这个维度的风险感知水平最高,方差贡献率达到38.310%。现在各地办民宿,多是引进有实力的财团来整体开发,将本地村民排斥在外,曾发生某山顶民宿的游客被山下民宿拦截堵路的冲突发生,故应特别关注浙江省乡村民宿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均衡处理关系。其次,设施设备也是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水平较高的因素,利用自家房屋经营的民宿业主担心其住宿设施的装修和物品配备比不上外来投资者的精装修,面临较大的改造财务压力。另外,当地发生自然灾害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也可能给民宿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在访谈时得知,2016年7月份杭州受台风影响导致某民宿所在区域发生泥石流,数间客房被泥浆冲击,民宿经营者财务损失严重;另外有些民宿选择在“人间稀少”的好山好水的地点,需要游客费些周章才能到达,且客人外出就餐极不方便,民宿的对外交通不便因素也是民宿经营者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3.2.3 经营风险感知总体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中度风险和低度风险的经营者人数分别占69%和31%,说明目前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的经营风险总体感知水平为中等。表1反映出经营者对民宿与食品原料供应商、民宿与同村其他村民、民宿与其他民宿矛盾与冲突、民宿员工对游客服务不到位这4个题项的感知是最强烈的。

因此,浙江省需构建科学的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利益分享模式,提高员工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浙江省乡村民宿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

4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多是具有高中学历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中老年群体,拥有生意经验和一定的管理经验且民宿经营年限在1-2年左右,经营业务多为住宿餐饮加其他业务。乡村民宿经营者风险感知等级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经营者的风险感知水平主要受利益相关者、设施设备、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最大。

4.2 对策建议

4.2.1 改善乡村民宿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论,民宿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乡村民宿经营者经营风险感知最主要的一类因素。它关系到民宿业主跟供货商、村民、同行和内部员工四个层面的利益分配关系,因此,需要改善乡村民宿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此,民宿经营者要与村民进行良好的沟通,增强推动民宿发展的热情。台湾优质民宿联盟执行长也是台湾著名的八番坑民宿的主人吕人凤“我刚到山村的时候,我会带给山民各种小礼物,请他们喝下午茶,主动融入他们的生活。随着和村民关系的融洽,村民逐渐认同了自己的产业。”的做法值得浙江省乡村民宿经营者仿效。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社区民宿领军人物的传、帮、带效应,加强民宿业主间的内部交流,共同促进风险管理。其次,加强对民宿员工的对客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等业务培训,减少由于员工对客服务不到位导致的游客入住率下滑现象。

4.2.2 提高设施设备的舒适感

设施设备是民宿经营者向游客提供服务品质的物质基础,也是民宿经营获利的基础,包括房屋建筑、所有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等。有些民宿利用老建筑和古民居改造,其隔音、上下水等基础设施装潢不到位,严重影响顾客的睡眠质量。为此,要提高民宿设施设备的完好性和舒适感,建议民宿业主自己要当一回“民宿体验师”,住一晚自己家的客房,只有自己入住体验过了才能观察出民宿装潢设计存在的缺陷,才能明白顾客流失的原因。

4.2.3 重视风险认知及风险管理的培训

民宿经营者为了自由和情怀,为了乡愁梦想的动机开民宿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美梦情怀而失去对风险的客观评判是不明智。应理性对待美梦情怀和现实经营风险的关系,不能盲目地追随民宿投资热潮中。民宿位置的选择成功与否对民宿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极大影响。加强民宿经营者风险认知及风险管理的培训。民宿行业协会应经常举办民宿风险经营管理培训班,同时帮助投资者降低法律风险,以及与政府沟通的成本。

综上所述,影响民宿经营风险感知是一个多维度和很复杂的事,有太多的影响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的脱节都有能导导致不良的后果,希望从事和即将从事民宿的经营业主保持理性思考,通过对民宿经营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有计划地处理风险,以获得民宿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曾磊,段艳丽,汪永萍.台湾民宿产业对大陆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507-513.

[2] 胡敏.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J].旅游学刊,2007,9(22):64-69.

[3] 王显成.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6).

篇3

【关键词】 外贸企业 财务管理 经营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外贸体系的变革,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处在一个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没有了政策辅助,如何在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这要求外贸企业不断地完善经营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对经营风险的防范。具体来说,财务管理方面,应提高财务管理理念,加强财务管理中资金的管理。除了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外,我国外贸企业目前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构成了影响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又一重大问题,主要有财务风险(含汇率风险)和政策上的风险,文章具体分析了这些风险类型,并针对其弱化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我国外贸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受长久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上习惯静止的思维,容易一成不变地按照某种定式进行核算,未能针对具体的财务情况进行有效核算和控制。由于其拘泥于传统的思想,财务管理的成效无法进行客观体现。大多外贸企业在进行核算时一味追求资产账面价值的增加,而不注重其市场价值。

1.2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资金管理松散导致的,另一个是由于赊销造成的。具体来说,外贸企业资金管理方式陈旧且管理不严格,造成了资金整体运作无效率。比如有的企业集团,下属子公司有的可能账面充裕,存在多余资金,而有的却资金短缺。母公司平时只依据定期的报表很难了解下属企业实际的资金周转状况,使得资金不能统筹运转,造成了整体效益低下的局面;一些外贸企业为了减少存货,增加销售额,采用赊销的手段,合理地赊销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外贸企业赊销后对应收账款的监管不利,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期限长,甚至不小的一部分形成了坏账呆账,直接对企业造成财务损失,加大了财务风险。

1.3我国外贸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风险也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这部分风险是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不能通过合理的资产组合分散,比如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世界政治形势的突变等。具体到我国外贸企业,主要面临的系统风险是政策上的风险,比如2004年,我国出口退税率降低了2%-4%,这将对我国所有的外贸企业都造成出口退税额上的损失;非系统风险,是指仅仅对个别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的风险,与整个市场不存在系统的关系,它是由个别企业的特殊因素引起的,比如企业管理不善等。具体到我国外贸企业,目前主要面临的非系统风险是违约风险、财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以及汇率风险。违约风险主要是由于赊销导致的,财务风险如上文提到,是由于财务管理不善导致的。经营管理风险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投资项目上马之前,对其进行的财务分析并不可行,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投资失败的风险。外汇风险是指外贸企业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损失的风险,2010年,人民币进行汇率改革,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于出口企业影响很大,制约了商品的出口,同时压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2. 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的相应对策

2.1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首先,要加强财务部门的参与意识,调动财务人员参与财务决策的积极性;其次,要强化财务人员的控制和监督意识,使财务人员充分利用其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最后,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分析意识,及时对企业中发生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提高外贸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特别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其对财务知识,外贸知识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学习。

2.2加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金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财务管理又是外贸企业管理的关键,所以加强资金的管理对于外贸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尤为重要。首先,外贸企业应当提高资金调配的效率,应当具体了解企业集团下属的分公司的财务状况,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对其财务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不能流于形式,要对各个子公司的财务运用情况,财务消耗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分析,以便以后资金的统筹分配;其次,在整体资金的运用上,企业可以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购买有价证券等,在必要时,也可采取负债经营;最后,采用赊销较多的外贸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从源头上,要控制好赊销业务,应收账款的主管在进行赊销时要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判断,赊销后,主管应根据《信用额度期限表》,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和结算情况进行核对和监督。对于问题账款,应当由业务员填写《问题账款报告》,及时进行处理。

2.3尽量弱化和防范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

首先,应当加强外贸企业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的法律是广泛又复杂的,国际贸易中被实践证明的一条经验是注重国际法律的作用,严格按照法律和合同办事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弱化风险;其次,弱化外汇汇率风险。人民币的汇率变动有着许多因素,有些因素可控,有些不可控,外贸企业在对外汇风险进行规避时主要取决于外贸企业自身的财务情况以及贸易措施。最重要的,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本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抵御汇率波动的根本举措。另外,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应对汇率波动的能力,财务人员中,应有专业的人员具备汇率知识,在发生较大汇率波动时,能够运用定价策略,资产负债调整法,期汇市场以及其他金融工具进行合理地避险;最后,规范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人员管理决策严重失误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可以增设信用管理的专门部门,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每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审查,这种制约机制不仅可以对前文提到的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监控,还能明确企业的拖欠风险职责,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

参考文献:

[1]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2]陶素娟.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7(5).

篇4

1.1承包风险成因分析

保险公司的承包环节是保险业务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的源头。因此,要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首先要控制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从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司造成承保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树立效益观念,忽视合理的业务结构及业务质量,去盲目追求规模,以至于造成发展保险人不注意风险选择,将一些不符合保险公司承保条件的标的承保进来。(2)向保险机构支付高额的手续费,经营成本急剧增加。由于财产保险市场不完善,市场竞争不规范,部分保险机构的手续费越来越高,部分险种手续费比例超过了30%,影响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1.2理赔风险成因

营业费用、手续费支出和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经营中重要支出项目。而赔款支出是保险公司经营支出中占比最高的成本项目,因此,控制理赔风险,对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意义重大。保险公司理赔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健全的理赔制度。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明确的理赔操作规范,理赔人员通常根据经验办事,随意性较大,造成理赔程序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理赔管理中漏洞较多。(2)第一现场勘察率不高,导致定损依据不足。公司理赔缺乏具有相关的法律、会计、金融、医学、建筑工程和汽车等知识的专业定损人员,不能合理、科学地定损。2.3准备金风险成因分析财产保险公司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应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由于保险业务经营的特殊性,会计核算年度和保单的保险年度往往不一致。会计核算年度通常是以一年为单位,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而保单的保险年度是从保单起保日期算起到终保日期,由于投保日期各异,造成保险年度与会计年度不一致,部分保单收取的保费早于其未来义务的履行。因此,按照责任方式制原则,必须把部分保费以责任准备金的方式提存起来,这部分就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财产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控制

2.1事前控制

为了帮助财产保险公司尽早地发现风险的存在,找到公司经营风险存在于哪个公司、哪个环节、哪个险种,可以按三个层次来设置预警指标体系,从面到点,层层分解来分析公司经营风险情况。第一层次:按公司预警。对保险公司承保、理赔、准备金、分保和应收保费风险作一个整体的分析。这一层次主要是分析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情况,找到公司的经营分析主要是出在哪个环节,以及公司哪个方面的管理出现问题。第二层次:按险种预警。这层次主要是按险种来分解公司的经营风险情况。例如,公司的整体赔付率高,通过这个层次分析可找出是哪个险种的赔付率高而导致了公司的整体赔付率高,从而能针对具体险种来研究控制措施,防范经营风险继续恶化。第三层次:按客户群预警。这层次主要是识别重要风险客户群的情况分布。通过客户群的风险分析,能够准确评价各客户群的经营风险情况,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具体风险所在。

2.2事中控制

在通过事前有效的风险发现机制预知风险的存在后,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风险成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风险控制的方法有财务法和控制法。所谓财务法,就是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已经造成了损失,运用财务工具,比如风险自保基金,对损失的后果给予补偿,尽快恢复生产。所谓控制法,即在损失发生之前,实施各种控制工具,力求消除各种隐患,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将损失的严重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保险公司控制经营风险考验采取财务型对策和控制型对策。

2.3事后控制

篇5

【论文关键词】集团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对策

一、引言

集团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母公司是集团内部控制的主体,其他则为客体。母公司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子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等方面进行控制并获得相应利益,从而在集团公司内部发挥财务、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协同效应。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集团公司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集团公司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所在的厦门海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投集团”)注册资金14.28亿元,主营业务涉及贸易与物流、房地产业、旅游开发、管理、服务等五大行业,下属有厦门海沧保税港区投资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厦门海沧土地开发有限公司、厦门海投房地产有限公司、厦门海沧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厦门海沧经济贸易发展总公司等五家全资子公司。随着海投集团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化,集团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了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加强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应对策略。

二、我国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随着集团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拓展,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日益加大,甚至威胁到集团公司的生存。为了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就必须对集团公司风险加大的成因进行正确分析。一般来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种。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主要受到市场销售、生产成本以及生产技术不确定性的影响。财务风险从狭义上讲,则主要是由于企业借款导致的风险。因此我们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集团公司风险加大成因进行分析:

(一)我国集团公司经营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1、不恰当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为了降低集团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往往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并认为这样有利于企业稳定发展。然而,盲目的不恰当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反而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因为在多元化经营战略下,集团公司必然要花费一定的资源去开拓一些以前比较陌生的领域和行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很多集团公司花费一定的资源进入新的领域后并没有形成足够的竞争优势,也没有处理好核心业务与多元化业务发展的关系,从而会导致集团公司失去了自己的支柱产业,进而分散集团公司的各种资源,加大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

2、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在风险管理上,集团公司面临着许多下属子公司不会遇到的问题。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普遍存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链条过长等问题,这就使得集团公司与各个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各子公司的经营目标与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方面的矛盾: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分部门之间往往出于自身独立法人实体利益的需要,它更关注的是搞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的是短期内的经营业绩,为实现此目的,各子公司往往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相互间的利益博弈,这种博弈往往导致集团无法对风险管理进行协同管理;而集团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者,致力于整个集团的资本经营和投资策划,追求的是集团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有时出于集团整体利益考虑而采取的一些发展战略可能与集团下属子公司短期经营目标相冲突。假若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引导,那么子公司就会缺乏对集团公司的认同感,集团公司也会缺乏管理权威。这样,即使集团公司大力推行集中管理,分公司对集团公司的决策有选择性地执行,甚至不执行,这种状况必然会导致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受损,最终导致集团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大。

(二)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加大的成因分析

1、多元化经营战略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多元化经营战略不仅加大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会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因为多元化经营下的集团公司为了进入其他行业或领域,需要动用大量资金,如果集团公司自有资金不足,往往只能采取举债的方式来筹集实现多元化战略所需的资金。因此,我国集团公司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的现象,导致大多数集团公司内部筹资比例较小,外部筹资比例过大,使得集团公司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2、内部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中,拥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各自的财务风险。但整个集团内部由于相互交叉持股、投资的行为,造成了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或关联方关系,这就容易导致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放大、蔓延。集团公司内部成员之间的互相贷款担保、资金融通等行为,容易造成财务风险在集团公司内部的连锁反应,从而加大了集团公司的整体财务风险。特别是当通过母公司提供担保的形式,使子公司获得贷款的情况下,如果该子公司面临财务危机不能到期还本付息时,母公司必须履行其担保责任,以集团公司资产为子公司偿还债务,这样往往会将整个集团公司拖入债务泥潭。

3、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缺乏事前财务预警机制。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的程度,它会带来超出预期的效益,同时产生预期之外的损失。从狭义上讲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举债等导致的,虽然它是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但是财务风险并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一个公司的财务风险一定可以通过对该公司诸如获利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指标的分析事前得到警示。但是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还没有健全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也没有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更谈不上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了。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明显跟不上集团公司发展需要,也加大了集团公司的风险敞口。

三、目前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于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

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成立的时间较晚,集团公司管理经验缺乏,在发展过程中又急于求成,过于注重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忽视了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健全:有些集团公司虽然制定了一些风险管理制度,但当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后,没有及时制定新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出现风险管理滞后的现象;有些集团公司随着经营条件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一些原先制订的风险管理制度已不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却没有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改进,致使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有些集团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建设缺乏系统性,过多地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定,欠缺总体上的平衡与协调,管理制度条块分割的格局引发了风险管理的分散、脱节、矛盾低效等很多问题。另外,我国有些集团公司没有单独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将风险管理工作放在总经理或者其他部门的领导下开展,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有效地开展专门的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盲区,引发新的风险和损失,风险管理效率丧失。 转贴于

(二)集团公司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协同效应

集团公司本应通过对集团公司资金的筹集、投资、使用和分配加以管理,增强集团公司整体的资金利用效果,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节省管理费用。但在现实中,很多集团公司并没有真正发挥集团公司应有的管理协同效应,反而随着集团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方面集团公司不断加大外部融资,负债比率一直上升;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内部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费用支出增大、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另外,我国有些集团公司为追求规模的扩张或寻找新经济支柱点,不切实际地采取多元化战略,但迅速扩张的多元化战略分散了集团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集团公司在经营管理上无法有效的发挥经营管理协同效应,更谈不上风险管理的协同。

(三)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不能适应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

风险评估要求集团公司能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过程。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集团公司在风险评估中,不能正确使用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从而不能及时识别和分析与实现集团公司经营目标相关的关键风险和机遇,而导致风险放任和扩大,以致给集团公司经营造成损失,加大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四)信息沟通失效导致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欠缺

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是集团公司风险管理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信息收集的相关性、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与否、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信息反馈的效果都直接影响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大多数实行总、分结构体制,分支结构设置层次较多,管理链较长,集团公司内部的多环节、多部门造成的信息传递速度过慢,使得集团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跟不上集团公司的变化,也加大集团公司的整体风险。另外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还存在集团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集团公司内部信息共享程度差,信息获取、归集和分析手段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四、加强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上述几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建立健全集团公司内部风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

集团公司应该根据业务规模和实际能力及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风险管理的执行提供充足、可靠的依据,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针对我国大多数集团公司风险管理缺乏统一管理机制的现状,集团公司应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定位,从组织机构方面解决集团公司没有集中进行风险控制的局面。集团公司可通过设立专业的风险管理机构,落实机构职责,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能,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二)建立集权式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实践证明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必然要求资金管理的集中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容易因较长的管理链,造成规模扩张与资金供应能力不相称,各成员自行其是,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集团公司只有采取集权管理,才能控制重大风险和保障企业战略实施。集团公司总部应统一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资金,要强化成员公司的资金管理意识,调剂和平衡集团内部资金,加强对成员公司的财务监控能力,减少外部贷款的规模,降低集团财务费用,从而达到控制财务风险、优化资本结构等目的。为了强化集团总部对风险的控制力,集团公司总部要以资金投资的集中管理为重点内容,将风险防范渗透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提高资金与资产的运作效率,并做好资金使用计划、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等几方面的工作。

(三)加强集团公司信息系统建设,优化风险管理的手段与方式

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需要众多管理层级的信息,建立健全与集团公司经营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信息数据输入与输出效率,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并有效地克服对信息的人为破坏,可以为整个集团公司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减少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同时,集团公司应运用适合本集团的手段与方式来执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注意正确处理风险管理点和面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集团公司风险控制能力和管理效率。

(四)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改进风险测量方法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在目标设定方面,集团公司应经常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在风险识别方面,集团公司要努力多方面的信息,努力识别与实现集团公司控制目标有关的内外部风险;在风险分析方面,集团公司应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等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重要性水平的,然后尽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风险管理的重点;在风险应对方面,集团公司要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在应对策略的使用上,集团公司应结合使用风险规避、风险承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等策略,而不是孤立使用某一种策略。另外集团公司也要与时俱进地改进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在风险的测量和评估方法方面,集团公司可以综合采用客观概率法、主观概率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以期求得更精确的风险测量结果。

(五)建立健全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提高集团公司风险防控能力

集团公司要根据自身情况,分别对集团公司本部和下属子公司制定具有差异性的风险考评指标,努力建立健全长短期相结合的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这些指标中应至少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预警可以采用单变量分析也可以采用多变量分析模型,对集团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早发现集团公司财务危机的征兆。另外,集团公司不仅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加强对短期财务风险的预警,更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做到居安思危。

篇6

【摘要】粮食银行在提高仓储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其在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道德风险等方面的防控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介绍了粮食银行风险问题和相应对策的研究,对各项结论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希望能对以后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粮食银行;市场风险;企业经营风险;道德风险;风险控制

一、粮食银行概述

粮食银行是在我国农村粮食储备方式的一种创新,“它由政府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向银行贷款以购买农户粮食,粮食银行向农户发放存折”。其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粮食银行给储户发放存折,粮的所有权归储户,使用权归粮食银行。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取、折现或换取粮食产品,粮食在经营中产生的增值即为粮食银行的利润和储户的利息。粮食银行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源于山东省广饶县,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粮食银行是2006年试运行的江苏太仓“易裕粮食银行”。

无论是从实际效果还是学者的研究角度来看,粮食银行在降低粮食损耗、提高国家对粮食信息的掌控能力、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但是粮食银行运营过程中的多重风险,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这一方面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事关千家万户农民利益,风险控制始终是粮食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基于市场风险的研究

“粮食市场波动频繁,当粮食价格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时,或储户放弃粮食所有权时,市场风险就会全部转移到粮食银行那里”。

这种风险主要是由粮食价格的不确定性波动造成的。如果粮食银行对粮食价格预期错误,在市场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低价位收储,高价位填库的现象,这会对粮食银行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

从粮食银行本身的发展状况看,我国粮食银行管理水平低,市场风险意识低,对市场信息把握能力低,对准备粮比例控制不严格,虽然被称为“银行”,但缺乏现代银行完善的网络设施,难以实现大范围通存通兑。

三、基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研究

粮食银行的经营费用如果不能及时补偿,资金链就会断裂,导致经营风险。粮食银行收购粮食所带来的费用,粮食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装卸、烘干、自然损耗,都需要粮食银行承担。这些费用都会增加粮食经营的风险。当经营风险超过警戒线时,粮食量不足,引发挤兑现象,损害广大农户的利益,也从影响其自身的盈利能力。

除此之外,盈利模式不清晰、收益率低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粮食银行要能够持续经营,稳健发展,必须具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有比较庞大的客户群支撑,有广泛的网点设置,和一定的资本实力。缺乏规模效应和基本盈利能力,可能使经营者产生激进的经营行为,甚至进行欺诈。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必须依靠产业链的充足投资、经营管理水平和粮食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

四、基于道德风险的研究

由私营机构承担粮食储备的政府职能可能导致道德风险。政府希望通过粮食银行来解决农民粮食储藏及销售等问题,但是作为商业机构,粮食银行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没有政府补贴很难实现经营获利和保证粮食储存品质的双重目标。如果经营者没有获取相应的收益,会导致经营行为的异化,比如打着政府的旗号,获取市场参与者的信任以谋取利润,而无法保证兑付,甚至造成系统性风险。这种道德风险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避免的。

五、风险控制

(一)从政府监管角度

市场监管方面的对策可以概括为,确立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明确市场准入制度,同时考虑监管宽度和幅度。强化粮食银行准入制度,把好第一关。“一要考核其资金实力、仓储能力;二是审核企业的诚信度;三要考核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是否有专业团队从事粮食现货、期货买卖,防止粮食银行把市场风险转嫁给储户。”政府还应该给予存粮费用支持,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设立粮食风险保证金。因地制宜引导粮食生产、储存和加工。

(二)从粮食银行本身建设角度

粮食银行应该加强配套项目、交易手段、业务范围、粮食物流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时地方政府应当建设粮食收集网点,完善粮食接收发放设施,建立统一的粮食银行管理中心,加强信息化管理。

六、总结

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第一,粮食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风险转嫁和企业自身风险意识薄弱。第二,粮食银行的企业经营的风险主要来自巨大的经营成本、难以保证稳定的盈利模式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第三,粮食银行的道德风险来自私营机构部分承担政府职能这一矛盾。粮食银行的风险控制主要应从加强市场监管和加强粮食银行本身建设(主要是市场准入制度)两方面下手。

参考文献:

[1]丁铁峰,曹前程.“粮食银行”十年的探索发展[J].唯(现代管理),2016,(09):3335

[2]李援亚.“粮食银行”的风险规避与制度优化[J].农业经济,2015,(09):118120

[3]杜晓华,鞠国华.我国粮食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10):5558

[4]孙登慧.中国粮食银行的起源、典型运作模式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7677

篇7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风险导向审计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2003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修订了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准则,提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为重大错报风险。对此,我国也加大了审计国际化力度,在新审计准则中规定按这种准则和模型来开展审计工作,被称为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将对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一)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提高。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和会计业务,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化的背景,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践。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具备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有广博的行业知识、法律知识等,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尚缺乏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同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广泛采用了分析性测试程序,而分析性测试程序是以数理统计的广泛运用为前提的,而在我国,目前相当多的注册会计师并不具备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无法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二)风向导向审计所需的信息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及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客户的相关信息明显储存不足,信息系统的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导致风险评估不正确,这都会严重影响审计结果。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必须要掌握宏观环境、监管环境、行业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信息,判断企业的诚信,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很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数据积累还严重不足。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在实务中,执行风险评估程序主要依赖于外部审计证据,而搜集外部证据又没有专门的、固定的途径,使得搜集外部证据的成本较大,如何降低审计成本使审计效益大于审计成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需要培训注册会计师,使他们熟悉业务流程等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且还需要更多审计经验的合伙人及注册会计师的参与,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初期,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关注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和审计成本的增加。另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审计的质量要求,肯定也会增加审计的工作量。会计师事务所总是要讲求成本与效益的,成本能得到补偿是实施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但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成本的增加往往不可能与收费的增加同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推行。

三、提升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对策

(一)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重新构建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体系, 加强注册会计师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中,增加数理统计方面的要求,强调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管理当局提供资料真实性要有怀疑态度。我国应借鉴国际惯例,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怀疑精神,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对相互矛盾或者可靠性存在疑问的文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由简单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转变为“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增加发现和揭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必须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 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改进和更新审计技术和方法,减少审计误差。

第一、由传统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随着会计操作的电算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进行审计,以便获得充分、有力的审计证据。第二、强化制度基础审计。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下持续有效运行的。审计机关应强化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信息予以充分重视。第三、进一步探求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和方法。风险导向审计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主观的和客观的,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建立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建立各种资料库,收集各行业资料,将获得的企业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以满足会计师有效判断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会计师事务所自身也应该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分门别类归纳整理,及时更新客户所在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为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

(四)解决会计师事务所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冲突。

为了能在基本上不提高收费的条件下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西方各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在实质性测试的方法、程序和抽取的样本量方面谋求工作时间的减少,以缩小审计成本,使审计成本和经济效益能达到适当的平衡。其最明显的举措便是,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中,行分析性测试只是作为常规程序的辅助手段,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则至少是与交易测试和报表余额详细测试并重或是更为主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财务风险 市场经济 资金 筹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结构趋向多元化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外界环境的多变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难以避免,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债而带来的还不起本息因而破产的可能性,可以说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决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财务风险的分类及特征,以及财务风险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财务风险类别

1.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由于企业资金供需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企业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往往导致企业举债经营,经营资金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借入资金需要还本付息,给企业获利能力增加了一定影响因素,一旦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而企业是靠自有资金运营生产,财务风险相对发生几率较小,而要承担经营风险,反之如果有借入资金,企业将要承担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借入资金必须按期还本付息,在未来偿还债务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相应增加企业的压力和负担,使企业面临着资不抵债的潜在风险,这也就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不得不进行经营筹资,筹资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银行放贷,进行负债经营。企业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使得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筹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再融资风险等。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中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主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现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

1.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为获得不确定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有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它也是一种经营风险,通常指企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只要风险和效益相统一的条件下,投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的调节。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决策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 企业经营管理者一时头脑发热而盲目拍板,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和独断性;(2)缺乏风险意识,盲目追求“热门”产业。在某些行业处于最“热门”的时候才决定进入,结果投资后行业转向低迷,企业深陷其中,进退两难。(3)对项目仅侧重于技术可行性的研究,对经济可行性的论证不够重视,对投资成本及项目建成后的成本费用和效益测算不准确。从而根据过于乐观的经济估算做出错误的决策。

1.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经营风险的出现是因为汇率的变动能改变一个公司的未来收益和成本,也就是它的营业现金流。

2. 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归纳起来,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2.1客观性

财务风险难以避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因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没有债务,企业经营的资本全靠投资人投入,则不存在财务风险,而现实很多企业都是筹资经营,因此风险无处不在,时刻存在。

2.2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并不是所有的财务风险都可能发生,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一般而言,企业举债经营目的一是扩大再生产,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二是投资于其他企业,向多元化发展,以分散经营风险。有投资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没投资不存在财务风险。

2.3资产流动性

由于与财务风险相对应的企业债务必须用现金来偿还,而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有:销售实现、应收账款收回、存货变现、收回投资等,都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资产息息相关。

2.4收益性

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即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财务风险的存在促使企业改善管理,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3.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因此,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3.1控制负债比例

即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销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目标带来的可能影响。企业举债经营,全部资金中除自有资金外还有一部分借入资金,这会对自有资金铁获利能力造成影响;对借入资金需要还本付息,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企业便会陷入财务困境基至企业破产。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3.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财务防范能力

企业财务风险在财务上的最终表现是现金流量不足,企业不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企业能否正常经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完全取决于赢利多少,而是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收及偿付到期债务要保持的一定的稳定性。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通过对一些量性财务指标的分析,如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结束语:

通过在企业中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做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作用在企业经营中的最好途径,通过改善企业财务经营管理,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每一个细节,总体就能确保企业财务风险最小化,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素春,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防范财务风险[J].审计与理财,2005年S4期.

[2] 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年03期.

[3] 刘庆华,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篇9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 风险管理制度 规避措施

社会主义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面临着各种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作为一种微观经济层面风险,指的是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以及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失误或偏差,使企业实际经营状况违背或偏离了预期目标,从而可能危及企业扩大再生产,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形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由国家财政无偿提供,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企业人员也由国家计划调控,因此可以说企业旱涝保收,经营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上述情形就不复存在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国家改革财政及财务制度,把企业推向了激烈竞争的市场。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增加了企业经营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必须格外重视生产技术,格外重视商品的质量、品种、款式、价格等各个方面,否则产品就会面临滞销的困境。同时,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也可能使企业陷入失败的困境。

企业经营客观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种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要素有可能使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出现时间上的间断和形式上的停滞。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决定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存在。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运行机制和营销环境中,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表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这也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执行国家下达的计划,财务实行统收统付全国一本账,企业吃大锅饭,不承担经营风险。现在,企业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承受原来由国家承担的各种经营风险,并且要在风险中寻求机遇,避免损失,求得生存和发展。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决定了企业经营风险必然客观存在。

第二,经营风险与机遇共存,并且可以互相转化。一般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成正比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企业要敢于和善于在风险中抓住机遇,求得额外的收获。

第三,经营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可避免或减小。企业对于经营风险要保持高度警惕,通过周密调查和科学分析来评估、预测、识别和判断风险,采取防范措施,回避或减小风险,将经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企业经营风险的类型

导致经营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涉及资金、市场、技术、人才、信息、销售等各个方面。根据这些因素限,可以将经营风险分为以下类型。

1.物资采购风险。尽管在市场条件下,采购物资比计划体制下方便得多,但仍不可否认的是,物资采购依然存在风险:一是无法购置到符合生产经营需要和技术标准的设备;二是无法及时采购原材料。此外,企业采购到了符合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的设备和原材料,能否及时将它们运达企业,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生产工艺流程或产品设计不科学,无法达到预定的生产水平;二是由于生产工人的技能水平低下或操作事故,造成生产中断;三是与物资供应风险相联系,由于材料质量和设备性能方面的原因,使得生产规模或产品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四是新技术的出现使企业正在使用的工艺变得过时,导致企业的产品成本过高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销售风险。销售风险包括销售时间上和数量上的不确定两个方面。比如由于产品质量、品种花色、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使企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让产品在质和量两方面都适应市场需求,导致企业出现销售困难;由于运输方面的原因,使客户订购的产品无法及时、安全地到达客户,影响履行合同和实现销售;由于工艺方面的原因,生产进度缓慢,使企业无法紧扣市场需求等等,都属于销售风险。

4.信息风险。消费者需求变化、商品供求关系变动、竞争对手策略调整等综合地反映为商情变化。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企业必须敏锐、准确、及时地掌握商情信息。任何信息失误都会使企业陷入被动,处于竞争劣势。

5.产品风险。企业决策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情况时,如果对产品的品种、质量、包装、技术水平、营销区域和数量等市场需求变化考虑把握不准,会使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产品销售困难。

6.价格风险。企业的价格决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一方面包括国家政策性价格调整、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引起涨跌、竞争对手的价格战、相关产品或替代产品的价格波动、季节性变动和消费潮流的变化等,另一方面,还受企业内部定价策略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形成价格风险。

7.财务风险。企业在筹、融资和投资决策过程中伴随着财务风险。受资金市场变化、利率调整变动、债券发行费用、股票市场波动、投资单位经营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财务费用和投资成果出现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难以控制的资金风险,这正是财务风险。它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核心和落脚点。

8.资产风险。自然灾难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地震、水灾等意外事故,会给企业造成资产损失。同样,造成的交通、火灾等人为事故,也会造成企业不应有的财产损失。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资产风险。

9.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又叫外汇暴露,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外汇汇率波动导致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净资产价值发生变动的风险。外资企业对此应尤为注意。

10.筹资风险。筹资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筹资的主要目的一般是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企业决策失误,管理不当,资金使用效益不确定,可能产生资金偿付风险和筹资财务风险。

11.人才风险。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人事制度设计不合理,激励措施不到位,人才容易流失。企业骨干人才流失,若带走企业业务和经营机密,更会给企业带来致命创伤,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

四、规避企业风险的措施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大前研一说过一句管理名言:“避免竞争是最聪明的竞争”,即回避是一种聪明的策略。面对企业经营风险,我们不能消极待毙,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规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以下策略来规避风险。

1.建立整体性风险管理制度。整体性风险管理要求企业把制造、营销等经营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和资金运作中的市场风险结合起来管理,它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和控制企业内的总体风险,为企业带来较为确定的财务环境,使企业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

2.抢先战术。抢先战术是要在风险发生前,抢先一步,采取对策,避开风险。如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采取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优,人优我转”经营策略,抢先进入市场而避免卷入对阵式的竞争,避免出现相互降价而两败俱伤的风险损失,就是典型的抢先战术。

3.法律保护。对企业产品和专利,要通过申请注册来寻求法律保护;对非专利技术要加强防范保密工作。对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诉之法律,依据法律维护企业正当权益,挽回不应有的损失。

4.套期保值。市场的价格波动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为了避免现货交易市场价格发生变动,可以通过期货交易来转嫁价格风险,实现套期保值。

5.投保转嫁。投保是企业通过向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在企业遭受损失后由保险公司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其实质是把投保作为一种转嫁手段,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降低企业风险损失。

6.风险基金。为了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预先作好对付风险的财务准备,减缓风险损失所造成的冲击,企业可建立风险准备基金,当风险发生后,可用事先提取的风险基金来补偿损失。如会计中提取的坏帐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实为风险基金。

7.避险经营。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企业可采取以下避险经营策略:一是多元化经营策略。通过改变品种单一的行业经营模式,实行多元化经营以分散市场风险。二是联合经营策略。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产地企业与销售企业联合经营,实行农工商、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改变独家承担风险损失的困境。三是市场多域化经营。扩大产品辐射面,以避免某一区域市场变化出现危机而对企业造成过多风险损失。四是多渠道经营策略,防止单一渠道受阻后产生购进或销售困难。五是研制新产品,开发新市场。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使产品不断升级换代,避免出现因原产品被淘汰而使销售断档的现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用新产品去开拓新的市场。

8.防范制止。尽可能采取事先防范措施,制止或减小经营风险。如对灾害性财产损失,可事先采取防震、防水、排涝、防盗措施;增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定期检查落实预防措施,建立严密规章制度。又如应对人才风险,为稳定人心,有些企业采取配送股权奖励优秀人才等措施,以减少人才流失发生的频率,减少风险损失。

中国已加入WTO,竞争更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企业只有沉着应战,分析、把握、化解自身的经营风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图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粤.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大前研一著.裴立杰译.思考型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

[3]易溪亭.企业经营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篇10

高管薪酬的实证研究,国外盛行于上世纪90年代。Rosen指出经理报酬与公司规模间存在正相关。Jensen和Murphy认为CEO报酬与绩效之间的联系太弱了。Morck等检验了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之和与托宾Q值间的分段线性联系,在0~5%间,Q值与董事的持股权正相关,5%~25%间,呈负相关,超过25%,可能进一步负相关。McConnell和Servaes发现,Q值与经理持股权间存在倒U型关系,拐点处在40%~50%的持股比例间。Hermalin和Weisbach发现,在经理持股比例为1%~5%时,Q值与持股比例负相关,在5%~20%时正相关,超过20%时又变成负相关。

国内始于2000年,魏刚发现,高管年报酬与公司业绩并不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公司规模和地区差异存在显著相关;陈志广发现,资产规模、行业特性、区域范围、股权结构对经营者年薪有深刻影响;张俊瑞等发现,高管年度报酬对数与公司经营绩效、公司规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国有股控股比例有较弱的负相关关系;胡婉丽等研究表明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也与企业业绩显著正相关,而高管持股则与企业业绩负相关,在统计上不显著;研究还表明企业追求的目标是规模最大化而不是股东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化;王培欣等研究证实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指标及公司规模间呈较显著、稳定弱正相关。

以前研究主要是分析公司经营治理问题,至于高管薪酬与经营风险间关系的研究很少。

2上市公司经营风险与高管薪酬的实证分析

2.1选择变量

2.1.1解释变量(高管薪酬变量)。选取四个代表性特征变量:高管的年度总报酬,年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年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监事及高管的报酬总额。

2.1.2被解释变量。用于描述经营风险的Z记分作为被解释变量,Z记分方法先是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计算出一组反映企业财务危机程度的财务比率,根据这些比率对财务危机警示作用的大小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企业的综合风险分Z。

Z=1.2X1+1.4X2+3.3X3+0.6X4+1.0X5公式(2-1)

在计算时各财务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其定义如下:

X1——营运资金/总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总资产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税前利润+财务费用)/总资产

X4——股权市价总值/总负债=(每股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总负债

X5——销售收入/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2.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为克服个股波动及行业特征差异影响,本文选择08年12月31日前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所有A股股票,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

2.3上市公司经营风险与高管薪酬的回归模型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In(Zi)=b0+b1In(ZBC)+ξi公式(2-2)

In(Zi)=b0+b1In(DBC)+ξi公式(2-3)

In(Zi)=b0+b1In(GBC)+ξi公式(2-4)

Zi是第i个上市公司Z记分,ZBCi是其高管的年度总报酬(单位:元),DBCi是其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的报酬(单位:元),GBCi是其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监事及高管的报酬总额(单位:元),b0,b1分别是待估计的参数,ξi是随机误差项。

2.4估计结果与公司高管年总报酬回归,系数为6.53E-07,显著水平为0.00,T为9.44,R2=0.019,R2=0.019;与金额最高的前三名高管报酬回归,系数为1.84E-06,显著水平为0.00,T为9.78,R2=0.014,R2=0.014;与金额最高的前三名董事,监事及高管报酬的回归,系数为6.53E-07,显著水平为0.00,T为9.44,R2=-0.019,R2=-0.019。

模型拟合度不是很高,主要由于影响公司经营风险的因素很复杂。但所有解释变量的系数显著,且都是正值。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与高管薪酬呈正相关关系,即高管薪酬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也相应增大。究其原因是我国上市公司报酬不合理,经营绩效与高管报酬脱钩。

3结论分析与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这种高管薪酬与业绩增长相脱节的做法明显存在着弊端。首先,无法体现出高管对企业的责任感。其次,高管薪酬的随意性会导致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剧,人性是贪婪的,公司的高管们获得合乎程序的报酬后,如果缺乏足够约束,自然会通过过度职务消费等方式谋取个人利益。

建立与完善高效科学的高管激励机制已迫在眉睫。首先,要破除体制的条条框框限制,以如何有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制定激励机制的出发点。其次,合理界定管理者的劳动和报酬,做到既保证股东和普通员工满意,又能有效激励高管积极性;此外,学习与借鉴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风险年薪制和股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JensenM,KMurphy..PerformancePayandTop-ManagementIncentiv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225-264.

[2]HermalinBE,MSWeisbach.BoardsofDirectorsasanEndogenouslyDeterminedinstitution:ASurveyoftheEconomicLiterature[C].NBERWorkingPaper,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