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考化学原子质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篇1

1.化学式的计算

(1)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其中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无水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晶水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

(2)元素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两种元素质量比等于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乘以原子个数比,其关系如下:

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个数比

(3)元素质量分数

R元素的质量分数=R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R的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4)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R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

2.溶液稀释相关计算

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会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式的推断、化学式的计算等进行考查,命题趋向与生活实例相结合.Www.21miSHu.

例1为测定某硝酸银溶液中硝酸银的含量,取20g溶液于烧杯中,加入5.5g盐酸(足量)使溶液中的硝酸银完全反应,将产生的白色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质量为2.87g.

(1)求上述20g溶液中AgNO3的质量.

(2)在实验操作中,通常是通过量取液体的体积来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查得上述盐酸在实验条件下的密度为1.1g/mL,则在本实验中所用的5.5g盐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解:设溶液中AgNO3的质量为xg.

AgNO3+HCl=AgCl+HNO3

170143.5

x2.87g

170x=143.52.87gx=3.4g

盐酸的体积为5.5g1.1g/mL=5mL.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在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一般含有杂质,因此,要将不纯物换算成纯净物,才能代入方程式计算.

例2将12.5g含杂质的石灰石与与100g稀盐酸放入烧杯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杂(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后经过滤所得滤液为105.6g.求:

(1)二氧化碳质量.

(2)稀盐酸质量分数.

(3)反应后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设CaCO3的质量为x,HCl质量为y,生成CaCl2的质量为z.

由题意知,CO2=x+100g-105.6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11144

xyzx-5.6g

10044=xx-5.6gx=10g

10073=10gyy=7.3g

100111=10gzz=11.1g

生成CO2的质量为10g-5.6g=4.4g

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

反应后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1g105.6g×100%=10.5%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g12.5g×100%=80%.

4.数据分析题

表格式计算题会将有关数据隐含在表格中,要求我们利用表格中的有关数据,或对比分析出两种物质恰好反应的量,分别讨论其中一种物质的计算.

篇2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包括物理变化.

2.理解参加反应的涵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

,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

3.理解“反应生成”的涵义:对于化学反应后物质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质量总和: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

5.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不包括其它方面(如:体积或其它物理量)的守恒.

6.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7.小结和归纳:从宏观角度知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可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五个不改变:(1)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2)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1)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1 (2013年雅安中考题)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H3OH+12O2+6NH3 细菌 3X+5CO2+19H2O,则X的化学式为 .

篇3

一、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为化学计算夯实基础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要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

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化学式含义和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二、初中化学计算是化学“量”的思想与数学计算方法的结合,化学计算的关键是化学“量”的思想

各种计算类型在教材上都有相应的例题,它们以清晰的解题步骤阐述了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思想,以简明的解题格式规范正确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表述逻辑思维过程的方式。故而要特别注重发挥教材上例题的作用。如何发挥例题的作用呢?从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学习方法来讲要形成两种策略,即传授性和探究性两种教学策略。

传授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讲授或师生共同谈话或学生直接自学教材上例题等方式,接受性学习化学基本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训练,并通过师生评价或学生相互评价等矫正,让学生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这种方法多数学生能够较快接受,迅速掌握基本方法,效率较高,但少数学生容易因“不理解而掉队”,从此对计算失去信心。

探究性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力图运用基本化学概念完成基本化学计算问题,通过评价矫正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概念或原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例题中获取方法(不仅限于模仿),把获取的方法运用于问题中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进行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悟或体验运用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自然形成化学计算能力,并巩固学习兴趣。短时间来看,这种策略似乎更费时间,但学生真正运用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进行化学计算时,既形成了能力,又保持了兴趣,应该是更有效率的学习。当然,这种策略要求学生的化学概念必须牢固,基本学习方法必须到位,化学学习兴趣必须浓厚,否则课堂教学中容易“冷场”,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因而两种教学策略都要根据学生特点而确定,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化学的总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的复习阶段,当然主要是针对选拔功能来说的,我认为在复习迎考中有这样几点需要大家加以关注。

(一)复习措施

1.以大部分学生现状为基础,分析教材、学生,研究对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2.认真研读中考精神和中考说明,把握走向,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3.分轮次复习,使用盐城中考说明、盐城零距离、中考十三地市试卷,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按单元顺序复习,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加强对学生三基的考查,及时查漏补缺。

(二)化学复习计划

1.指导思想。以教材、化学课标、考试说明为依据,以“三基”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为重点,以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方向。

2.复习目标。扎实地掌握三基;形成熟练的科学(化学和生物)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较强的化学和生物能力和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策略。

⑴大力强化“三基”,重视教材、课标、说明的指导作用;

⑵强调理性思维,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提高;

⑶构建知识网络,重点内容重点复习,并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科主干知识特别是知识交汇点的教学,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教学带动相关知识的全面复习。

近几年中考充分体现了重点知识、热点问题常考不变,如物质结构、酸碱盐、化学计算等。

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重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的描述能力、实验设计的思维能力、实验解释的思维能力。

⑸协同备考,争取整体优势;

篇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空气液化,矿石粉碎B.碘升华,红磷燃烧

C.实验室制氧气,铁生锈D.冰融化成水,工业制氧气

2.下列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B.HCl04C.KCI03D.KC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原子、分子的质量

B.铁生锈是缓慢氧化,属于物理变化

C.构成物质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等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SiozB.Fe20,C.Al03D.Al203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电子总数B.电子层数e.最外层电子数D.质子数

7.下列关于水的组成正确的说法是()一

A.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D.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8.在空气中,容易燃烧表现出还原性的单质是()

A.一氧化碳B.氢气C.=氧化碳D.氧气

9.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取的最少量是()

A.试管容积的1/5B.试管容积的1/3C.3—4滴D.1—2mL

10.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手持试管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C.为节约药品,将甩剩下的药品装入原试剂瓶中

D.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

11.下列做法可用“饮鸩止渴”形容的是()

A.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B.大量开办经济效益好但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

C.加强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监控,坚持达标排放

D.提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12.下列液体药品取用和量取时操作错误的是(。)

A.把试剂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用完试剂后立即将瓶塞盖上

B。倾倒试剂时标签应朝手心,即免腐蚀标签

C.用量筒量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D.观察体积读数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边缘保持水平

13.将一定量的氯酸钾和少量的高锰酸钾混合加热,待完全皮应后,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物质中肯定有的物质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8分)

15.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____的自然科学。

16.1869年,____国化学家一__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17.给试管中的药品进行加热必须使用试管夹,试管夹应从试管的____套入,夹在____。

加热时,应该先进行____,然后再把酒精灯的?部位固定在药品处加热。

18.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往烧瓶中加入少量沸石或碎瓷片,其目的是________。

19.(1)污水的主要来源有①;②__羔√;③____。

(2)针对这些污染源,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①____一;②—__

20.用化学符号表示:

2个钠原予____,钾元素____1个硫酸根离子____,3个镁离子____,4个硫离子____,4个二氧化氮分子。

21.把红热的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到的主要现象为________,该反应

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实验时,为防止,在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入____。

22.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完全剩余固体中也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____;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完全后剩余固体中也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____。

23.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____色火焰,用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壁上有____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觉到____,说明氢气燃烧放出____,氢气具有____性,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

24.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____、和____,粒子中能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数,能决

定相对原子质量的是____

三、实验题(共16分)

25.(6分)某学生在实验时,不慎将试管碰坏,试管底部有了一个小孔,老师告诉他实验时要当心,注意安全,但不要将此试管抛弃,请他用这支试管和下列仪器及药品装配一套产生Hz的装置。要求这套装置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即需用时,即刻反应;不需用时,能很快停止。请你用该试管和下图有关仪器(仪器可不全用)组成这套发生装置,并在你选用的仪器图上直接画出。标出所用药品。

药品:锌粒、稀盐酸。

仪器:已打好孑L的各种橡皮塞、导管、广口瓶、烧杯(不考虑夹持仪器)。

使用这套装置的操作方法是在一____。要产生Hz时应________,要停止生成H2时应________。

26.(10分)在今年某校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我们认真完成了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请据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通常是把导管口插入水中,然后手紧握锥形瓶外壁,观察导管日是否有气泡产生。请你回答这种做法的依据是什么?(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2)A装置内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二氧化锰在该反应

中作剂,实验后回收二氧化锰的方法是____一。

(3)在实验过程中,某同学由于动作太慢,氧气还没有收集满,锥形瓶内的反应就已经停止(如图所示)。若想集满这瓶氧气,在不拆卸装置的前提下,请你帮他想出两种方法。

①——②————。

四、计算题(共18分)

27.(10分)星期天小明与爷爷一起去农业公司购买化肥,已知当时化肥的价格表如下:

化肥品种

尿素

CO(NH2)2碳酸氢铵

NH4HC03硫酸铵

(NH4)2S04

每吨售价1080元330元450元

小明爷爷只带了500元,但不知道买哪种化肥能达到的肥效(即购买的氮元素最多),想到小明上初三了,学了化学,就让小明帮助解决问题,小明通过计算很快就选好了化肥,小明选的是哪种化肥?

A厂废水中含有一.

B厂废水中含有一.

C厂废水中含有一.

D厂废水中含有一。

试题答案

一、1.B【解析】A、D中两者都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C中两者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D【解析】A中a2是单质,化合价为0价;B、C、D可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求出化合价。

3.C【解析】A中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不是原子和分子的实际质量;B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D中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4.D【解析】掌握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0、Si、Al、Fe。

5.C【解析】元素的化学性质跟最外层电子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6.A【解析】A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从而带上2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合价表现为-2价;B容易失去1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化合价表现为+1价。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7.A【解析】熟知水的宏观组成。

8.B【解析】CO和H2都具有还原性,但CO是氧化物。

9.D【解析】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10.A【解析】B操作会烫伤手,C操作会使药品污染,

D操作会产生危险。

11.B【解析】“饮鸩止渴”原指喝毒酒解渴,用于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解决眼前困难,不顾严重后果。

B中做法经济效益虽好,但能耗高会浪费大量能量,加速环境污染损害人类健康。

12.D【解析】读数时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篇5

记忆和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应掌握其书写要领,常写常练,便能较快地达到熟练的程度。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五是尊重客观事实。总起来说,这就是书写化学式的要领。

招式一、高屋建瓴,有的放矢

教学大纲对物质组成的要求:

1.熟悉常见元素(H、O、N,C、S、P,Cl、Mg、Fe、Na、K、Ca、Ba、Al、Zn、Cu、Hg、Ag等)和原子团(SO4、CO3、NO3、OH、NH4等)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具体见招式五)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能理解含义,掌握应用。(见招式四)

3.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招式二、分散学习,提高效率

根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分散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提高学习化学式的兴趣。

如: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了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四氧化三铁Fe3O4、五氧化二磷P2O5、氮气N2碳C、硫S等化学式。这样,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渗透化学式的掌握,学生容易接受,不吃力。避免大量集中学习使学生难以接受。让学生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时,详细讲解水的组成,知道水的化学式为H2O,认识氢气的化学式H2。

在以后更多的单元学习中会接触更多的化学式,都要多加留意。

招式三、过度复习,深刻记忆

学习化学式时,刚开始,学生可以今天记住了,第二天又会忘,所以一定要强化训练,反复不断练习。

招式四、符号是载体,表达要达意

化学式隐含了很多意义,如果只会写而不懂得所包含的意义,那么学生也只是表面上的知道。学生不但要能正确书写化学式,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化学式的意义。

如:H2O要让学生见到这个化学式时,要知道它表示的意义应有以下6个方面:

(1)表示水这种物质;(2)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表示1个水分子;(4)表示1个水分子里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5)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6)氢氧两元素的质量比为1:9。

当然可以利用直观图示,讲清化学式的含义

例如:学习化学式的含义可借助图示说明化学式的意义。像H2、H2O等,用图表示为。利用直观图示,讲清化学式的含义就突破了难点,从而激发有效兴趣;结合具体教学过程去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提升化学用语的实用性。

招式五、强记符号及化合价,磨刀为砍柴;掌握技能为缚苍龙

1.符号记忆:在学习化学初期,就可以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全书总结约30种,比大纲要求稍多一些。顺口溜如下: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锰铁铜锌银;碘钡金汞铅。它与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基本上对应。

初中常见的原子团有SO4、CO3、NO3、OH、NH4等.

2.化合价记忆:(1)学生看化合价表几分钟后,相互提问快速作答。这样的训练课是学生快速提取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2)背诵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记得比较牢固,缺点是用起来有点慢。

3.全面总结,重点进攻

(1)较系统学习化学式的一般写法是:①单质的化学式:双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H2、O2、N2、Cl2、和I2,惰性气体、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都是以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化学式技巧,书写时一般规律是先读后写,后读先写;排好顺序,元素右下角标原子数。

一般将显正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其书写步骤是:定位、标价、约简、交叉和检验四步。

在元素的书写顺序上氢化物有特殊情况,当分子中氢原子数超过两个要写在右边。体会如下化学式:HCl、H2O、NH3、CH4等。

(2)重点进攻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重点选“Na 、Ca、Fe 、H 、O 、Cl”六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CO32-、OH-的化合价贯穿始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注重了知识的应用。

招式六、分类归纳,名符相应

首先要根据化合物的名称对其进行归类,然后根据其组成特点和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去书写化学式。

“某化某”类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如,氯化钠(NaCl),硫化氢(H2S),氧化镁(MgO);“氢氧化某”类化合物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某酸”类化合物由氢和酸根组成,如,硫酸(H2SO4),碳酸(H2CO3);

“某酸某”类化合物一般由金属和酸根组成,如,硫酸锌(ZnSO4),碳酸钙(CaCO3)。

篇6

例1从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始,我国航天事业经历了应用卫星发射阶段、载人航天飞行阶段,现已进入绕月探测阶段,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强大的航天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

A.“神舟五号” B.“神舟六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

解析:我国航天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阶段的起步;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搭载着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并安全返回;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成功送入太空;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答案:(D)。

例2在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响起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搭载曲目――《春节序曲》。已知地月之间的距离约为3.8×10 千米,则该曲目信息从卫星上发出,至少需要多久才能到达地球?(信息传播速度约为3×10 千米/秒)

解析:本题考查速度、路程、时间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是s=vt,t= 。曲目传回的路程为3.8×10 千米,传播速度为3×10 千米/秒,代入数据可得:t= = =1.27秒。

例3(1)“嫦娥一号”卫星在绕地运行过程中实施了三次变轨,10月31日,卫星在近地点600km处通过发动机短时点火,实施第三次变轨,变轨后卫星从远地点高度12万余公里的椭圆轨道进入远地点高度37万余公里的椭圆轨道,直接奔向月球。成功变轨之后卫星的势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2)在绕月运行过程中,卫星多次实施“太空刹车”降低飞行速度,以便能被月球引力捕获从而进入绕月轨道。变轨后卫星的动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或“不变”)

(3)探月工程的第三期目标是发射探测器进行月面巡视勘察并采样返回地球,当返回地球时由于探测器与大气层摩擦而发热,所以要采取保护措施,这过程与陨星坠入地球大气层时相似。陨星坠落时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发生燃烧。则下落过程发生的能量转化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机械能的因素及能量转化。在同一个星球表面,势能与物体的质量、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势能越大,变轨后的飞船质量不变,高度增大,因此势能也增大。动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实施“太空刹车”后的飞船质量不变、速度减小,因此动能也减小。陨星坠落过程中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热(内)能。

答案:增大 减小 机械能转化为热(内)能

例4“嫦娥一号”用“三号”火箭发射,共有三级,头两级用的是常规燃料偏二甲肼,助燃剂为四氧化二氮;火箭第三级采用低温燃料液氢,助燃剂为液氧,液氢属于新一代无污染的火箭燃料。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偏二甲肼(用R表示)与四氧化二氮剧烈反应,释放出大量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2N O =3N +2CO +4H O,则R的化学式是()。

A.C H OB.C HC.C H ND.C H N

(2) 四氧化二氮易溶于水,如果加注四氧化二氮时发生轻微的泄漏,你认为应该采取的安全保护措施是

。(事实上在火箭发射过程安全技术极严,极少发生泄露事故)加注液氢时,为了防止结霜结冰,用稀有气体吹火箭的燃料管道接口,应选用化学性质(选填“活泼”或“不活泼”)的气体作为保护气,以确保安全。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种类、数目保持不变,用等式右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减去左边同类原子个数即可。氮原子:6-4=2个、碳原子:2-0=2个、氧原子:8-8=0个、氢原子:8-0=8个,因此一个R分子含碳原子2个、氢原子8个、氮原子2个,为C H N 。根据二氧化氮易溶于水的性质,可用水稀释。保护气必须选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这样才不会与液氢或其他物质反应,从而确保安全。

答案:(C) 用水稀释 不活泼

例5 中国“嫦娥工程”主要分成“绕、落、回”三阶段,顺利实现以上三个阶段后,将进入载人登月阶段,届时中华儿女就能真正实现“嫦娥奔月”的梦想!请判断登上月面后宇航员能完成下列哪项事情?()。

A.月球上万籁俱寂,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B.闲暇之余,宇航员可以放放风筝

C.宇航员跳得比在地球上跳得高

D.两宇航员可以面对面直接听对方唱歌

解析:月球上没有大气,而声音的传播必须依赖介质,因此不可能听到脚步声,也无法面对面唱歌给对方,风筝需借助风力(空气流动)才能升空,因此无法放风筝。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小得多(是地球的1/6),在月球上跳跃会轻松得多。

答案:(C)。

例6阅读以下信息回答问题:

探月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月球资源,月球上有两种资源将会给地球带来重大贡献:一是月球上能接受到丰富的太阳辐射,理论上可以在月球表面铺设大量的太阳能电池板,获得丰富而稳定的太阳能。二是月球矿藏资源丰富,尤其是富含核燃料――氦-3,这在地球上非常缺乏。据估计月球土壤里含有大约100万吨至500万吨氦-3,10吨氦-3所发的电就可以满足我国一年的用电量。核能越来越多地被我们所利用,目前核电站核反应堆使用铀-235作为核反应原料;太阳通过内部的核原料――氦发生核反应,从而发光发热。

(1) 氦-3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下列有关氦-3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B.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

C.相对原子质量为3 D.氦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2) 核电站核反应堆中铀-235发生的核反应属于,太阳内部的核反应属于。()

A.核聚变核裂变B.核裂变核聚变

C.核聚变核聚变 D.核裂变 核裂变

解析:原子核内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因此核电荷数即为质子数,核外电子带负电,所带电荷数与正电荷数相同,因而原子呈电中性。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之和。从元素周期表可知氦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答案:(B) (B)

篇7

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的一条客观规律,在历年的中考中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试题在内容、形式、立意等方面呈现出了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连接现代科技、突出思维迁移等新的命题视角。本文就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命题热点试题作一探析。

1 信息给予型试题

例1.(泰州市中考题)“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炔)合成C5H8O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也是新情境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转化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题给“绿色化学”的涵义,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所以要求反应类型必须是化合反应,即C3H4+X= C5H8O2,X可以是纯净物,也可以是混合物,但一定要满足有2个C、4个H、2个O。

答案:A、C。

2图像型试题

例2.(河北省中考题)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图1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解析:本题利用反应中有关反应物、产物等物质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动态图像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审题要注意关键词“过量氧气”即木炭完全反应,所以选项A、B均不正确;反应前容器中没有CO2,故选项C也错误;因为是密闭容器,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故答案D正确。

3字母表格型试题

例3.(南通市中考题)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 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解析:本题利用字母表格数据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考查,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很明显,B、D反应后质量增加,应为生成物,C反应后质量减少,则C为反应物。又因为C减少的质量(31.6-0)g 大于B和D增加的质量(3.6g-0.4g)+(17.4g-8.7g), 故可推知A也为生成物,且生成A的质量为:31.6g-[(3.6g-0.4g)+(17.4g-8.7g)]=19.7g, 即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39.4g.因此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所以C一定是化合物,而D可能是单质,即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4 简答型试题

例4.(齐齐哈尔市)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燃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质量增加了。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的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1)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你有什么启示? (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两位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立意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分析、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实验是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应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才能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答案: (1) 由于金属燃烧时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波义耳在燃烧后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就使外界的空气进入容器,所以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因此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3) ①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② 理论的发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③ 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细致的态度(任答一条即可)。

5微观图示型试题

例5.(沈阳市中考题)图2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3:2:4 B.3:2:2C.1:2:3 D.1:2:2

解析: 本题利用分子模型图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情况,形象直观,重点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力。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反应前有3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后有2个A分子和2个C分子,即由1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生成了2C分子,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2。

答案: D。

6学科渗透型试题

例6. (广东课改区)某同学在科技活动课上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瓶内放了足量的盐酸,未充气的气球紧紧套在瓶口上,里边放有6.5g锌粉(如图3中①),将图3中①的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w1g;然后将气球内的锌粉全部倒入瓶内,立即产生气体,气球逐渐膨胀变大,锌粉全部反应(如图3中②),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质量为w2g;结果w2<w1。试分析:

(1)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

(2)天平显示w2<w1的原因是(装置不漏气)____。

(3)在_______的条件下称量, w2=w1。

解析: 本题是一道物理、化学综合题,要把物理学中的浮力和真空条件等知识应用到解决化学问题中来。试题充分体现了探究的实践性、生成性(即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综合性。本题旨在考查影响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的因素,即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一无物质从体系中扩散出去,二无物质从外界进入体系,三无外界浮力的作用等。

答案: (1) 符合 (2)氢气球有浮力 (3) 真空

7科学探究型试题

例7.(青岛市中考题)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1) 。

[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A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2)的结论是正确的,请说出导致另一结论错误的原因(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4)。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的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5)。

[结论应用]: 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 I2+5X,根据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6)。

解析:本题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引导学生实践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得出结论之后,查阅有关科学家关于该研究的史料,有利于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研究的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题中实验及对不同实验结论的分析是探究的关键,最后一问的解答,则有助于加深对探究结论意义的了解。题目还特别注意了结论意义的分析评价,考查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相等;(2)小洁;(3)小刚在操作过程中让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锥形瓶,所以剩余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了;(4)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5)该科学结论对于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工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6)CO2。

8巧算型试题

例8.(眉山市中考题)锌、铝、铁、镁四种金属共3.8g与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0.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分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则反应中生成的H2的质量为()

A.0.15g B.0.20gC.0.30g D.0.45g

9综合计算型试题

例9.(重庆市中考题)测定因存放不当而部分变成碳酸钠的烧碱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所取试样质量8.00g放入质量140.00g锥形瓶,加入足量稀硫酸(质量50.00g)。每隔相同时间在电子天平上称量一次,数据如下表:

(1) 不必进行第7次读数的原因是____。

(2)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不低于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能力。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有两个 :2NaOH+H2SO4= Na2SO4 +2H2O, Na2CO3+H2SO4=Na2SO4+H2O+CO2,其中Na2CO3和H2SO4反应时,产生CO2气体并逸出,促使锥形瓶内剩余物质质量减少,当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CO2气体,剩余物质质量不再减少。(1)比较后发现第5次、第6次剩余物质质量相等,说明第5次读数时足量的稀硫酸已使Na2CO3完全反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先求出Na2CO3充分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计算出试样中Na2CO3和与之反应的H2SO4的质量,进而利用Na2CO3的质量求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及质量分数。(3)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部分与NaOH反应, 利用(2)的结果再计算出与NaOH反应的H2SO4的质量,并由此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2SO4的总质量,依题意50.00g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不应低于参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从而可求出该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小值。

答案:(1)第5次和第6次读数相同,说明已充分反应。

篇8

一、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类图像题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

例1.(苏州)科学研究发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 ℃时仅有0.1%的氮分子分裂成原子。在0 ℃、常压条件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 ℃,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 B. C. D.

解析:从图中知,M中的粒子“ ”表示氮原子,则粒子“ ”表示氮分子。构成物质的分子、各种元素的原子的大小和质量是一定的,不可能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只能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的体积发生变化,不可能是分子的大小发生变化。A图中氮原子、氮分子变大了,不合理;B图中氮原子、氮分子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一定量的氮气体积变大了,合理;由题意知,在3000 ℃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压强不变、温度升高(不超过3000 ℃)的条件下,氮分子基本上不会解离成原子,且氮原子也不可能变大,C、D两图不合理。

答案:B

点评:本题以图示的形式形象地考查学生对粒子特性的认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解答时,不仅要正确地识图,还必须明确:构成物质的每种粒子的大小是一定的,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定量的物质体积大小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造成的。

二、粒子结构示意图类图像题

在宏观物质与微观构成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有思维方式,粒子结构示意图可以从微观上形象、清晰地表示粒子的结构。利用粒子结构示意图进行解题,必须理解粒子结构示意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正确认识粒子结构示意图。

例2. 下图为六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对应的序号填空。

A B C [+x]

D E F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 。

(3)属于阳离子的粒子是 。

(4)某元素R形成的碱的化学式为 R(OH)3,则此化学式中R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为 。

解析:(1)粒子结构示意图中的小圆圈及小圆圈中的数字,分别表示原子核及核电荷数,同种元素的粒子(包括原子和离子)所带的核电荷数相同。C、F两种粒子的核电荷数都是13,属于同一种元素。D粒子属于原子,核外有三层电子,有11个电子,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D粒子的核电荷数是11;E粒子是阳离子,核电荷数是11。D、E两种粒子的核电荷数都是11,属于同一种元素。(2)粒子结构中最外电子层达到8电子时,粒子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符合这个条件的粒子是A、E、F。(3)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原子,这种粒子的核电荷数多于核外电子数,E、F两种粒子的核电荷数都多于核外电子数,它们都是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4)在R(OH)3中,R为显+3价的粒子,这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比核电荷数少3个,符合这个条件的粒子结构示意图是F。

答案:(1)C与F,D与E (2)A、E、F

(3)E、F (4)F

点评: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粒子结构示意图,并能熟练结合有关原子、离子的相关知识。

三、坐标类图像题

例3.(呼和浩特)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镁在氧气中燃烧

B.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D.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解析:A项表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过程中氧化镁、氧气、镁的质量变化关系,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和氧气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 48∶32,镁消耗的质量比氧气多,由坐标图可知,反应开始时镁和氧气的质量相同,随着反应进行,剩余镁的质量应该比剩余氧气的质量少,错误;B项表示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关系,随着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质量的增加,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由“O”开始逐渐增加,正确;C项表示向一定量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铁与硫酸铜反应(Fe+ CuSO4=Cu+FeSO4,相对原子质量铜为64、铁为56)固体物质的质量逐渐增加,同时铁和铜都是固体,因此反应开始时固体的质量不是零,其曲线不应该从“O”点开始,错误;D项是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Mg+H2SO4= MgSO4+H2,2Al+3H2SO4=Al2(SO4)3+3H2,可知,相同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生成的氢气质量应比铝少,错误。

答案:B

点评:学生遇到这类题时,首先必须明确纵坐标、横坐标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再看图像是否从原点开始,及图像中的转折点是否合理;最后结合备选答案进行解答。

四、生产流程及物质推断类图像题

例4.(泰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金属,高科技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金属。硅钢可用于制造变压器的铁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硅钢(主要含有Fe、C、Si),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有些反应的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

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单质硅(Si)不能与盐酸反应,但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成分为 ,E的化学式为 。

(2)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 。

(3)在过滤操作时,若发现滤液浑浊,应 。

(4)步骤⑤中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尝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

解析:硅钢中的铁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滤液B是氯化亚铁溶液,固体A中含有碳、硅;硅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生成硅酸钠和氢气,所以黑色固体D是碳;氢氧化铁加热生成氧化铁和水,所以E是氧化铁(Fe2O3);氧化铁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1)固体A的成分为碳、硅;E的化学式为Fe2O3。(2)硅钢中主要含有铁、碳、硅,只有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所以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Fe2+。(3)在过滤操作时,若发现滤液浑浊,应查找原因,处理后重新过滤。(4)步骤⑤中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反应物是 Fe(OH)2、O2和H2O,生成物是Fe(OH)3,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答案:(1)碳、硅(或Si、C) Fe2O3 (2)Fe2+

篇9

一、 试题结构

试题的内容结构、难度结构、题型结构详细分析情况如下表:

表1 试题结构

试题结构涉及试题编号分值比例/%中考指导书规定/%

内容结构

一、 科学探究4、17(1/2) 、18(1/2)、19(1/2)、21、22(1/2) 、25(3)(1/2)、27(1)③、28(4)①②20分25约25

二、 身边的化学物质9、10、12(1/2) 、14、17(1/2)、18(1/2)、19(1/2)、20、22(1/2)、23(1/2)、25(2)、25(3)(1/2)、26(1)(2)、27(1)①、28(3)25分31约30

三、 物质构成的奥秘1、2、3、8、11、12(1/2)、13(1/3)、23(1/2)、25(1)②、27(2)、28(4)④11分14约15

四、 物质的化学变化6、13(1/3)、15、26(3)、27(1) ② (3)、28(1)(2)、28(4) ⑤15分19约20

五、 化学与社会发展5、7、13(1/3)、16、24、25(1)①、27(1)④、28(4) ③9分11约10

难度结构

容易题1~4、7、8、9、13、21、24、25(1)(2)、27(1)①②(2)23分29约30

中等难度题除容易题及较难题外的其它题49分61约60

较难题19、27(3)、28(4)8分10约10

题型结构

选择题1~2025分3125~31

非选择题21~2855分6969~75

从上表可看出试卷的结构及各部分所占的权重和《2008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吻合度很

高。

二、 试题特点:

1.在体现基础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现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标准、课标一级主题、目标水平三方面列出今年化学试题的双向细目表。

表2 南京市2008年中考化学试题双向细目表

题号标 准课标一级主题目标水平

1元素三B②

2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三B

3化学式和化合价三B①

4实验基本操作一b②

5知道常见的合成材料及应用;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五A①;②

6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四B

7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知道某些物质有损人体健康五B②;A②

8元素的简单分类三A

9知道一些常用化肥二A②

10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二Cb②

11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三Bb②

12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分酸碱盐三+二C

13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酸雨;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决定碳单质性质;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变化三+四+五A;A②;B③;B②

14溶液概念、化学反应二C

15质量守恒定律及简单计算四C③

16了解丙烷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五B②;③

17碱、硫、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溶解现象并解释原因一+二A②;Bb②

18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及应用一+二Bb①

19探究CO2、CO、H2的性质、CuSO4检验水;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物质一+

二Cb③;b②

20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性质及网络关系二C

21运用简单装置发生、收集、验满、检验某些气体(O2、CO2、H2)、写方程式一+二Aa③

2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pH及应用、探究一些物质(碳酸、柠檬酸)显酸性的原因一+二Bb③

2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二+三B②

24燃烧的条件五A

25六大营养素;分子的概念;水的净化(活性炭的作用);探究水的软化过程、软水检验、写方程式一+二+三+五A②;A;

A②;B②

26框图推断(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网络关系、写方程式)二C②

27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反应类型;环保知识;化学方程式及推理计算一+二+四+五b②;B②;③;

Cb③

28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及应用;分子的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及计算;创新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及用创新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一+三+四C②;B②;Cb②;b③

上表说明:

1.“课标一级主题”是指试题考查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对应的主题位置。

2.目标水平是指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一体验性学习目标三个方面对学习内容提出了目标要求的层次水平。体验性学习目标可以渗透在认知性学习目标和技能性学习目标中考查。高一层次的要求包含低一层次的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低到高

A(了解水平)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B(理解水平)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C(应用水平)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低到高

a 初步学习(如分离混合物、制取气体)

b 初步学会(如取药品、加热、选择仪器、连接仪器、配制溶液、检验物质、使用化学用语、观察记录、简单计算)

・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低到高

①体验、感受

②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

③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从上表可以看出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较全面,基本覆新课标的二级主题。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对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如气体的制取、金属的性质、常见酸碱盐的性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作重点考查。

2.注重化学与STSE的广泛联系。

从初中新课标化学课程内容看,它已涉及到化学家新的发明、发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等方面的大量素材,健康、材料、环境、能源等热点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与化学相关的综合性课题,充分反映学习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价值。因此,具有良好教学导向性的试题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验生活广泛联系起来的意识,逐步做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从化学的视角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08年南京市中考化学试题在内容的取材上较好地落实了这样的要求。

表3 试题联系实际命题情况一览表

题号标 准取材角度

1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食物来源

3化学式和化合价太阳能电池

5知道常见的合成材料及应用;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限塑令”、无纺布原料

7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知道某些物质有损人体健康补钙剂、食品包装袋、大米、水产品

8元素的简单分类镧和镍的一种合金、储氢材料

9知道一些常用化肥化肥

11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抗震救灾、高效消毒剂

16了解丙烷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第29届奥运会的理念、火炬燃料等

2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pH及应用、探究一些物质(碳酸、柠檬酸)显酸性的原因紫卷心菜、肥皂、纯碱

24燃烧的条件南京圣火传递

25六大营养素;分子的概念;水的净化、活性炭的作用;探究水的软化过程、软水检验写方程式2008年“中国水周”的主题

26框图推断(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网络关系、写方程式)“国防金属”、海水

3.关注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针对有些学校为了应考,不开实验课,让学生背实验的现象,今年仍然关注对科学探究(化学实验部分)的考查。无论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还是在基本实验题和实验大题,都更加注重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直观感悟、分析实验现象、操作的规范性等的问题设置,目的是让做过实验的考生受益、背实验的考生拿不到高分。 另外,为充分发挥试题给教学的导向作用,关注探究性的考查,今年第22题仍然按照或者模拟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来设计试题,使试题包含科学探究的一些或全部要素(如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得出结论1、质疑并求证、得出结论2、拓展应用、反思)。

4.试题设计方式呈现多样性,全方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试题图文并茂,除采用文字表达式外,还采用图表式、框图表格结合式、网络关系图、实验仪器图、实验示意图、流程图、微观粒子示意图等多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信息,一方面使知识点覆盖面积增大,又使得版面更加活跃,另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综合能力。

5.关注高初中知识与能力的衔接。

试题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高初中衔接要求:(1) 适当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命题时,在关注课程标准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种类性质、应用等的基础上,通过推断的形式,将元素化合物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典型试题为26题;(2) 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体现对三个方面能力要求的考察。① 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注重设置大量的信息题,通过信息、图表、文本等形式,呈现大量的新信息,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答题,以此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典型试题为27、28题。② 在分析综合能力方面,命题是关注学生对推理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信息,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结论,例27(3)题。③ 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试题通过精选合适的素材,考查考生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基本的实验探究(如设计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考查对实验操作功能的认识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使22题和28(4)①②题。

三、 试题对教学的启示

1.回头看《课标》,进一步吃透教材,夯实 “三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标》的三维目标看,知识与技能居首位,离开了这一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将是空话。基础是形成观念的前提,是探究的基础,蕴藏在实际应用中,因而,要抓好“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抓基础知识主要就是抓化学课本知识,抓基本技能除了抓好基本实验技能和计算技能外,一定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文字表达能力。如果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错误很多,文字表达不切中要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要求学生平时做题书写要规范,组织语句要简捷明快。抓基本方法要抓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应灵活多样,题要做,但要精选,层次逐步提高,举一反三,借“题”发挥,做一题,进一步。切忌单纯解题和有错不纠的倾向。学生解题时暴露出来的审题不清,思维混乱就是由于其科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不足所致。要帮助学生养成审清题意,根据题设情境,吸收给予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的科学方法。平时要对学生加强正向、逆向、发散、创新等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更紧密联系STSE教育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复习时,要把化学知识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新科技知识,关注环境保护等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中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让学生能跳起来摘下桃子”,做到适量、适度、适用。对待 “高起点”信息题一定要“低落点”回到基础知识中,即:材料在课外,知识点在课内。

3.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知识的应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改的重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回忆、深化、提高,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把相互联系的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等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从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材中的“讨论”、“调查与研究”、“拓展性课题”理应成为关注的内容。

4.进一步突出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

今年中考中这部分内容约占25%。教材中的“实验”、“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均是体现科学探究的很好内容。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本实验技能,更要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平时做实验不应该只是照“方”抓药,还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等,对所做的实验,明确每个步骤的目的、要求和作用,还要考虑装置重新组装、步骤重新安排,仪器适当调换后是否同样能做或还能做哪些实验。

5.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熟悉如文字、图形、图像、表格等常见信息的表达方法,学会从背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各类习题或是各种考试题,无非都是设置一些新情景和条件,要求学生分析解决一些问题。这里所考查的,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包括已经学过的知识、观察社会、课外活动所接受的知识、从做过的实验中所得到的信息、考卷上给的信息等)。处理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调用、筛选、转换、重组)和输出信息(运用文字、符号、方程式、图表等表达方式)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是要靠平时训练积累的。

6.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在化学教学和化学课程改革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展现出新的前景,在现行教材中提供的网址中可寻找到不少化学学科的新的教改动态以及教学资料,要注意下载使用,各校教研组及同校各备课组在提倡团结协作精神,信息资源、教学软件、课件多交流共享,集中精力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南京市中考指导书编写组.2008年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南京市初中化学教学建议.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篇10

一、试题背景分析

此类试题的背景材料对学生来说常常是陌生的,一般涉及生产、生活实际及后续(如高中)学习内容;试题呈现形式主要包括生产流程、操作流程、物质变化流程、装置流程、实验流程等,常以物质的制备流程、工业生产流程、废物处理流程、实验操作流程等为主线给题。一个完整的物质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生产原料][对原料的预处理][核心化学反应][产品的提纯与分离][目标产物] [图1]

熟悉流程中的背景资料、工艺设计原理、生产原理、相关思想及操作目的,明确原始生产原料、目标产物、生产过程、核心反应及相关知识等,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前提和保障。

二、解题策略与步骤

(1)阅读题头提取信息明确目的。

工艺流程型试题常以学生未知的知识或方法作为题源背景,并将生产或实验目的置于引题信息中。因此,解题时要认真阅读题头资料,找准关键字,获取有用信息,明确生产目的和工艺设计思路。

(2)精读流程对比分析理解原理。

工艺流程图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三线(进线、出线、循环线或可逆线),核心反应,框图文字(表明主要原料及产品)。箭头进入框图的是反应物(原料),离开框图的是生成物(常指副产物),箭头最终指向的常是目标产物。解题时应首先关注流程图中的起始物与目标产物,其次关注每一个箭头的指向(进或出),每一个框图内的中转物及副产品,每一条可逆线、循环线上的提示或说明等,从而明确核心反应及生产原理,找到解题线索。另外,审题时要注意查看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及环境污染问题,对污染物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可循环利用的物质等;明确生产过程,尽可能节能减排、避免浪费;明确一切反应或操作都是为了获得产品。

(3)浏览设问纵观全局分析解答。

该类试题常以独立设问或关联设问的形式将要解答的问题置于题尾,每一个设问都可以从框图信息中找出答案。因此,关注题尾设问,沿主线探寻答案及线索,关注核心反应及箭头提示,及时检索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三、中考题型例析

题型1 物质的制备流程

该类试题常以生产、生活实际为背景,主要考查物质的制备与合成,如侯氏制碱、合成氨、合成化肥等,解题时应明确生产原理、生产目的及生产主线,根据箭头指向寻找转化关系,生产原料有时不止一种,常见于流程图的开始,目标产物常现于图末。

【例1】(2015年安徽省)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2: [贝壳

主要成分为

CaCO3][煅烧][反应①][饱和食盐水][H2][NH3][N2][CO2][操作a][NaHCO3

固体][NH4Cl

溶液][反应②][纯碱、CO2、

H2O][一定条件][图2]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氮气,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 变化。

(3)操作a的名称是 ,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4)写出NH4Cl的一种用途: 。

【解析】(1)反应①是高温煅烧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生成物是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②是2NaHCO3[]Na2CO3+CO2+H2O,属于分解反应。(2)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氮气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3)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操作a是为了分离NaHCO3固体和NH4Cl溶液,属于过滤操作。(4)NH4Cl中含有氮元素,可用作氮肥。

【答案】(1)CaCO3[高温]CaO+CO2 分解反应 (2)物理 (3)过滤 漏斗 (4)用作化肥(合理即可)

【思路点拨】由“侯氏制碱法”的模拟流程图可知,该生产流程的原料是贝壳、氮气、饱和食盐水,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可得到最终产物――纯碱。读懂流程图,熟悉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物质的变化与用途,过滤操作的适用范围和主要仪器等知识,这些是解答此类题的得分关键。

题型2 金属的提炼流程

该类试题常以金属矿物的冶炼、废旧金属的回收及利用等为背景给题,主要考查金属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实验操作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问题。理解主线中提炼金属或其盐类的主要反应原理,弄清生产过程中添加试剂的目的等是解题的关键。

【例2】(2015年北京市)生物浸出技术在金属冶炼中应用广泛。嗜热细菌在65~80 ℃酸性水溶液及氧气存在下,能氧化黄铜矿(主要成分CuFeS2)产生硫酸盐,进而生产铜和绿矾。主要流程如图3: [黄铜

矿粉][试剂a、

氧气、

嗜热细菌][65~80 ℃][含硫酸铜和硫酸铁

的溶液][矿渣][硫酸铜

溶液][氢氧化

铁沉淀][试剂b][反应①][试剂a][反应②][铜][硫酸铁

溶液][绿矾][图3]

(1)分离出矿渣的操作是 。

(2)若试剂b为Fe粉,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氢氧化铁与试剂a发生中和反应,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1)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是过滤。(2)试剂b为Fe粉, b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因此,反应①为铁与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3)中和反应的反应物为酸和碱,氢氧化铁与试剂a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铁,可推知试剂a一定是硫酸,由此可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过滤 (2)Fe+CuSO4=FeSO4+Cu (3)3H2SO4+2Fe(OH)3=Fe2(SO4)3+6H2O

【思路点拨】本题的生产原料是黄铜矿粉,目标产物是铜和绿矾两种物质(绿矾即 FeSO4・7H2O)。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框图出现“断崖”,具有跳跃性,但题目中要解答的问题比较简单。解题时,弄清生产目的和生产原理,联系问题中的信息提示,可推知试剂a和试剂b。理解置换反应和中和反应的原理,掌握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等是得分关键。

题型3 废物的转化流程

该题型主要考查将废旧物品、物质转化与利用的问题,涉及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处理等。题中常呈现多种设备及原理,涉及多种物质或方法。解题时注意箭头的指向:箭头指向设备,表明是添加的反应物;箭头离开设备,表明是生成物。设备中的排出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H2O、O2、CO2等。

【例3】(2015年北京市)某烟气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 (CaSO4・2H2O)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主要物质转化关系如图4: [O2、CO2][H2O][H2O][O2][CaCO3][烟气(O2、CO2、SO2)][H2SO3][设备1][设备2][设备3][设备4][CaSO4][CaSO3][石膏][图4]

(1)设备1中,通过喷淋水脱去烟气中的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设备2中,加入CaCO3的目的是将H2SO3转化为 。

(3)设备3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解析】(1)设备1中,烟气中的SO2与H2O反应生成H2SO3(亚硫酸),O2和CO2释放到空气中。(2)设备2中发生的核心反应为CaCO3+H2SO3=CaSO3+H2O+CO2,加入CaCO3的目的是将H2SO3转化为CaSO3。(3)设备3中发生的核心反应为2CaSO3+O2=2CaSO4,CaSO3中硫元素为+4价,CaSO4中硫元素为+6价,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变为化合物后化合价为-2,可见,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氧和硫。

【答案】(1)H2O+SO2=H2SO3 (2)CaSO3 (3)氧、硫

【思路点拨】本题以烟气转化――脱硫技术的流程图为载体,考查了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的去除与转化过程。解题时要注意每个设备中临时添加或转化的物质及所发生的核心化学反应。根据箭头指向可推知除了烟气外,设备中临时添加的H2O、O2、CaCO3等物质也是反应原料,石膏是终极产品。

题型4 海水的综合利用流程

该题型主要以海水淡化,海水中某种金属的提取,海水晒盐及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海洋中贝壳类资源的利用等为背景,以工艺流程图的形式给题,考查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综合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看懂流程图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例4】(2015年烟台市)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

(1)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方法。下列方法中,可以使海水变为淡水的是 (填字母)。

A.滤纸过滤 B.吸附

C.沉降 D.蒸馏

(2)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重水(D2O)可作原子能反应堆的中子减速剂和传热介质。重水中重氢原子(D)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则重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3)从海水中制备纯碱和金属镁的流程如图5所示: [海水][粗盐][母液][精盐水][吸氨、酸化][加热][Ⅵ][Ⅰ][Ⅲ][Ⅳ][Ⅴ][Ⅱ][Mg(OH2)][MgCl2][电解][Mg][石灰乳][CaO][贝壳

(主要含碳酸钙)][NaHCO3][Na2CO3][图5]

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Ⅴ中所加试剂是 。

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可加入下列物质,利用过滤等操作进行除杂。则加入下列三种物质的先后顺序为 (填字母)。

a.适量的盐酸

b.稍过量的Na2CO3溶液

c.稍过量的Ba(OH)2溶液

③第Ⅲ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生石灰,优于用石灰石作原料的原因是 (写一条)。

【解析】(1)过滤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故A项错误;吸附是除去水中的色素、异味或细小颗粒等杂质的方法,不能除去水中的氯化钠、氯化镁等可溶性盐,故B项错误;沉降可使大颗粒不溶物快速沉淀下来,可溶性物质无法靠沉降而除去,故C项错误;蒸馏是通过加热的方法将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将盐分除去,得到纯度较高的蒸馏水,达到淡化水的目的,故D项正确。 (2)重水中的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则重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12×2+16×1]×100%=80%。(3)①由流程图分析可知,步骤Ⅳ中,母液与石灰乳反应后得到的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镁,步骤Ⅴ中所加试剂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推知该试剂是盐酸;②粗盐水中主要含有CaCl2、MgSO4等可溶性杂质,所加试剂的顺序是,先加稍过量的Ba(OH) 2溶液,除去MgSO4,再加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 CaCl2和过量的Ba(OH) 2,引入新杂质NaOH,最后加适量的盐酸,除去NaOH和过量的Na2CO3,即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是c、b、a;③第Ⅲ步反应是加热碳酸氢钠,其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④在海边用贝壳作原料制作生石灰,既可减少贝壳的污染,又可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