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课程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阵地主要在课堂,可见英语课堂用语的重要性。
英语不仅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第二语言,而且是师生课堂上使用的交流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语。
一方面,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包含着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又通过英语讲解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师生都得到发展。
因此,英语课堂用语本身就被融入了英语教学内容之中,它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能力的工具,而且还起着复习与巩固已学内容的作用。英语课堂用语对现实教学目标的影响更大。此所谓“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可许多英语教师特别是基层英语教师的英语课堂用语很匮乏,这不仅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交流,更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我国学生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大量的语言输入是通过阅读书面语进行的。课堂是学生通过阅读与听力两方面获得英语输入的主要场所,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通过听的方面得到语言输入又主要来自于课堂上老师的英语课堂用语。
教师英语课堂用语的数量与质量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原本自己的英语水平又有限,课堂上再信口开河,产生不少语言错误,或者干脆用汉语授课,这样会使学生丧失输入纯正英语的良好时机。
有很多学生,每每遇到一些知识点就会想起老师的课堂用语,结果屡屡犯错,可见一些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或知识的使用错误对学生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因为学生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即使后来知道是错误也很难改正。这不仅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更严重的是耽误了学生的前途。
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堂用语使用得当,不仅能使学生得到一定数量的语言输入,而且还能使学生学到活的语言,并激发学生的互动,从中创造出丰富的语言资源。
同时,这种教学资源还具有营造课堂气氛与激励学生学习等功能。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每天一节课的开始,教师都会以“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rybody.”“Are you all here/Is everybody here?”“You look fine today!”“Is everybody ready to start?”等一些简单的句子与大家问候,这不仅唤起了同学们的注意,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一节课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下去,其效果必然要比那些呆板的课堂好得多。
因此,在英语课堂里,不能将教师的课堂用语仅仅看成是教师个人的口语表述,它更是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初步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接触,沉浸在运用英语的海洋里,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这个自然的语言交际环境里,借助课堂用语,用学生可接受的、能理解的英语来组织教学,并对学生的表达作出评价,进行纠错,提出要求,征求他们的意见等,既给学生创设了语境,增加了英语信息的输入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还可加强记忆效果,这是教师课堂用语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英语课堂里教师使用英语是真实的交际行动,而且都有真实的情景。教师的英语课堂用语不是讲解英语知识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一种方式,教师以地道纯正的英语与学生交际对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重要意义。
英语教师的课堂用语是英语输入的主渠道,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用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英语和学生交流,用英语组织各类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耳听英语、眼观英语、口说英语,这样教学效果一定会提高的。
在世界快速发展和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英语课堂用语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交际水平与交际能力。
随着师生关系由家长式向伙伴、朋友式的转化,大量教师课堂行动指令用语由僵硬死板的命令式转变为对学生提出要求、建议与希望;由教师向学生单向指令转变为师生互动的讨论与磋商,从古至今延传下来的严肃的师生关系俨然变成了友好的朋友关系。
篇2
(一)中学语文的课本内容过于陈旧,加重了改革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的课本内容过于陈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是我国各类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国家的母语,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势必要跟上社会的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近几年的调查发现,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但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选取的依旧是四五十年代以前的作品,学生们开始对它感到厌烦,没有新鲜感,毫无兴趣去学习。学校就是中学生们的“社会”,他们已经被家长和学校“保护”着,如果不能从教材上了解当代社会的信息与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未来只能是井底之蛙,看不见外面的海阔天空。
(二)教育观念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加重了改革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固定的升学模式,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在因为升学的成功与否而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去学习。长期下来,我们的老师也形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观念。固定的教育观念约束了学生的视野,中学语文的改革成效一直以来并无多大成效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应试教育是中学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难以跨越的障碍。现行教学方法改革中中学语文具有超稳定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不重视中学语文的教法的研究和探讨,不给中学生“动”的机会。学生在对待老师提出的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的见解,而是揣摩老师的喜恶、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是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己的个性被扼杀,遇到问题张嘴就问,没有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与发现,形成了口传相授、师徒相传的固定思维模式。
二、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转化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知识教学呈现出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模式,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连接心灵情感的纽带。教与学有机统一,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对待问题自己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教师应带来课堂上的平静,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与学生相处基于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认可。另外,教师、家长和学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中学语文学科的地位,找到正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注重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中学语文课改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提倡教师教学个性化
近几年调查研究,大部分教师需要依赖“教学参考书”来讲课,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没有“教参”就不会讲课的情况多有发生。“教参”的原意只是帮助教师教学,作为一个辅助教材。教师的视野过窄,不能及时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与实际结合,把学生与教材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教材的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去感染学生去热爱、学习语文,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听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与学生探讨问题,鼓励学生感受“美”,启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再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要学会用语文的“魅力”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选择优美的文章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讨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视野。
三、总结
篇3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课堂常规;重要性;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性教学已经成为所有学科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若要想上好体育课,就要建立起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各种活动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课堂的各项活动。笔者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体育课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首先,我们应将课堂常规梳理清楚,从课堂常规的性质上来看,课堂常规可分为一般性课堂常规和特殊性课堂常规。一般性课堂常规是指,对所有课程均适用的常规要求。例如,课堂纪律的管理,良好的教学环境。特殊性课堂常规是指因不同教材而提出的个别的常规要求。例如,在健美操课上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好一般性常规,即能够满足课堂所需,而在技巧、篮球、足球等一些危险性较大和难于组织的课堂上,我们还需要提出进一步的特殊性常规要求。
其次从要求提出的时机上来看,我们又可将课堂常规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等三项常规。课前常规,主要指师生在课前的准备,例如着装和鞋子的要求、携带物品和配饰的要求、集合地点与时间的要求等。课中常规,主要是指学生出勤情况的检查、教师对有关于教学内容的安全注意事项的要求、学生按教师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等。课后常规,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归还器材、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总结与分析等。
不管我们是从性质上,还是从时机的角度将课堂常规如何划分,课堂常规的目的是统一的。即是为了保证体育课堂的安全,提高课堂教学的流畅和高效。课堂常规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我们的组织教学,更能增加课堂练习的密度。有的学校由于场地小、器材少,先天性的使得体育课不好上,但由于学校建立了课堂常规,提出了必要的措施和要求,体育课仍然能上得很好。如有的老师采用轮换教学时,在调动队形、变换项目、指导练习等教学环节上做到组织严密、措施合理、行动迅速。节省了教学时间,相对地也就增加了学生的练习时间,加大了课的密度,因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建立体育课课堂常规的有效途径
尽管我们有时用尽心思,对教学进行了周详的设计,但是课堂教学中,总会有学生出现不认真上课甚至违规行为的时候,这时我们又该如何解决呢?我总结了一下几种方法:
1.运用哨子
哨子是我们体育教师的必备工具之一,有时课堂上的一声哨音胜过我们的千言万语。当课堂上出现大面积的吵闹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一声短暂而响亮的哨音可以迅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回到课堂。在各项练习时,我们可以运用哨音来进行指挥,这样做的好处是声音响亮,信号行强,易于分辨。
2.悄悄暗示
我们经常会碰到在教师进行提问或者讲解时,有学生在队伍里窃窃私语,这时候用哨音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我们可以采用针对小范围的眼神或者手势的提醒。一方面可以小范围的解决掉这些偶尔出现的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必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教学。
3.培养骨干
我们在课堂上总是一个人面对这几十个学生,往往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这时候如果班级里能有几个小骨干,帮着我们来维持课堂常规,那么课堂会显得安静很多,教学的效率也会提升很多。在每个班级中选出几个自我要求较严格的,并且能带领和适当约束其他同学的骨干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做法对一个班级的常规的形成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抑扬结合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但是在教育中我们常常使用的是批评和惩罚,课堂上常常充斥的是教师的呵斥声和训责声。教师的这种反面教育的方法在当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提醒、震慑作用。然而从长远上来看,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对于教师课堂常规的管理却没有什么大用处。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的教育效果,远远强于让学生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消沉。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鼓励学生“我能行”、“我是好学生”。合适的表扬会让学生更好,而不恰当的抑制只会让学生走上相反的道路。对好学生适可而止的表扬,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生;而对后进生的表扬,则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心思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进步,以此来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推动他们的前进。
5.抓住时机
篇4
关键词:美育;审美;高校;公共美术;文化艺术
从人类发展最早的活动上来讲,审美活动是属于全民的。早在洪荒时代就有了“首饰”,古人类将每一颗彩色的石珠手工打磨并对穿打孔,用细绳索串联挂在手臂、脚踝、颈项上。这一行为已经与最初的将猎物利齿打孔串联佩戴以彰显“勇敢”有了本质的区别。当古人类对石珠的形状、大小有了取舍甚至对颜色有了涂绘装扮、搭配选择之后,这件挂饰已经与彰显“勇敢”的功利性质渐行渐远,直至完全成为一种“审美”的需求。人类在长期的造物活动中,同时也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美。类似于“首饰”的例子颇多,如原本只是“蔽体御寒”作用的衣服在材质及颜色、款式上的发展;原本只是储物作用的陶器在造型、色彩、图案上的发展等。这些资料都可以从民俗社会学中找到,足以证明审美活动是一种全民的活动。正如美术教育家丰子恺讲过的“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而知也。”社会的大发展不断给文化艺术冠上的高贵的光环使得其与大众日常生活愈加脱节。与文化艺术的接触在今天成为研究、成为鉴赏、成为具备高层次文化素养的人群才有资格讨论的素材,普通市民阶层则选择了自动疏远的态度。德国古典文学美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也提到,人最初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是具有完美人格的。而工业社会的大发展促就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社会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分工的需求间接引导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出现,但却误导了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容。这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也使得原本完善的人格出现了严重的缺口。席勒在当时便极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弥补人性发展的这种遗憾。
审美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与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相辅相成的两个内容,文明是文化的升华体。考察人类各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其文明都是全民普遍文化的积累,是文化沉淀的继承和创新。
原始未经涂绘或上釉彩的素陶与釉陶、彩绘釉陶是大不一样的。一般性的因为某种需要而创造物品与在这个物品实用性基础上进行加工美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需求层次,如果人民群众普遍认为任何物品的装饰美化都与自己无关,那是专业人才的分内之事,甚至发展到对美化内容不予理会,那么群众的整体层次就会降低,由普遍群众文化组成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将降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审美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陷入现在高校的专业分科而罔顾“审美教育”,这不仅是对人类文化沉淀的漠视,也是个人完善人格养成的障碍,更会造成全民文化素质的降低、衰退以及社会发展阶段文明的低迷。
人的思维主要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形式,任何事物的成功创造都不是其中单一思维形式的最终成果。进行文化艺术活动主要侧重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熟练运用只有通过广泛的审美活动才能完成。期间,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里的美育范畴就包括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等一切能够引起人们进行审美思维、审美活动的“术”。“美术”是美育内容的一个部分,美术鉴赏课的意义和不可缺失性,就在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艺术作品使观者感受到形形的和谐。丰富的感官,使人的本质力量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最终造就敏锐的形象思维能力。
美术的诸如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这些社会功能,使得美术活动必然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记录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明都在美术作品中得以形象的记录。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以来,笔者发现直到今天刚接触这一课程的学生还是普遍地认为“美术”就是“画画”,这是一个非常狭义的理解。随着“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以来,“美术”就有了更为细微、广泛的概念。所属造型艺术的绘画、建筑、雕刻、工艺美术等,以及书法、摄影等视觉艺术统属于美术。例如,代表史前文明的岩画、彩陶;代表奴隶社会文明的青铜器,陵墓等,这些都成了阶段文明的载体。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美术”的内涵和外延也将更加丰满。
作为“美育”内容之一的《美术鉴赏》课程,其重要意义着重体现在它的教育、审美、认知、娱乐这四个社会功能上。它可以通过非常直观形象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道德修养的启迪教化,如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中国画作品《女史箴图》、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油画作品《碎石工》、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等。以《女史箴图》为例,作品虽取材自当时文学家张华的文学作品《女史箴》,但在当时人们识字率低的社会现实局限下,其社会影响力以及产生的教化作用却远远高于文学原著。这也是美术作品在美育的一切内容中最独特的功能体现。艺术家以自己的生活高度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并将这种深刻的感受融入作品之中,以寄情于物的方式感化观者,以期达到共鸣,正如鲁迅说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作品中规劝女性恪守“妇道”的封建伦理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虽然已经失去了光环,但画面人物形容生动、衣裙款款;线条流畅婉转,设色典雅秀丽,作品本身无时无刻不在彰显它的审美价值。即使我们因为时代性或者各种其他原因不能认可艺术家的精神立场,无法体会作品的教育性和认知性,也依然不妨碍我们对作品本身的欣赏和品读。画家以日常生活为场景布画,又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提供了直观的考证资料。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美育过程,是我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美术”在这里所代表的绝不仅仅只是一副“画作”,或是观者对这幅画作的视觉接收。这个对艺术作品品鉴、解读的审美过程,就像梁启超说的:“把我们卑下平凡的境界压下去”,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得到了一种救赎。
如果此时的美育仅仅只是培养人们欣赏美、创造美形成一种审美观或者美学素养,那不免又陷入狭义。将美育融入人生的美学趣味和全面教育的审美境界中,强调美育对人生的促进功能才是现代美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M].程孟辉,译.
[4] 王德胜.美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5] 仇春霖.大学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王世琴.应用型人才需求背景下的高职美术手工课教学思考[J].美术界,2014(2).
篇5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1.师生互动能实现课程的教学总目标
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有所提高,而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次考验。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加深学生对体育和健康知识的理解,提高其体能和运动能力,而且要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并能通过学习增强其心理品质和团队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很难完成这些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精心设置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前提下,要允许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激励学生间各抒己见,交流体育学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对运动技术的体验与感悟得以丰富,让学生独特的学习方法能够在师生间的互动中得以传播,从而有效地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总目标。
2.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
体育课堂教学能提供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学生在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体验,成功的体验、快乐的体验或是失败的体验,这些体验最终会化为学生学习的经验,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充分发挥不断探索、研究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要从多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通过互动在课堂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3.师生互动能促进师生间的尊重和理解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间沟通与互动的前提,因此,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认识到教师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朋友,而不是指挥者,这样的师生互动才能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教师也能认可学生的能力,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互相理解、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让教师更加热爱学生,面对学生的失败,能科学地引导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引导他们击败困难、赢取胜利。这种体验过程,也让学生对教师更为尊重、信任,能积极配合教师,更好地适应体育教师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自身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
传统的体育课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型教育模式,缺少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对传统教学要求有一个质的飞跃。
传统体育教学过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在一节课中完成所学的技术动作。学生完成不了这节课所学的技术动作就视为没有完成教学目的,这就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他方面的体验。如没有完成一个漂亮的技术动作,那么为什么没有完成,究竟是由于完成技术动作时的产生胆怯心理,还是因为在完成过程中某一个技术动作要点没有领悟,这些问题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过程中很少考虑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老师的动作示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学生只是一味模仿,这就造成“教师不明白学生为什么学不好,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动作总做不漂亮”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改变自身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体验等方面,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对学习运动技能快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可适当定高点,对学习运动技能稍慢的学生的学习目标适当定低些。如果个别学生在班级整体学生中学习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与自己学习之前相比较有很大的进步,教师就要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他们学习运动技能是很大的鼓励。
2.注意互动形式的多样性
课堂互动要达到好的效果,要注意其多样性,形式不要太单一。体育课堂上的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流,而且还要给学生之间留有一定的交流时间与空间。
师生间这种互动模式能让教师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运动技能,建立正确的动作。学生间的互动模式能给学生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小组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建立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关系,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注重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互动的差异性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如性别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体质差异、体能差异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也都有变化,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个体互动中需要关注这些差异性。如在中学阶段,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在体育活动中比起女生来更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往往就会比与女生的互动多,而这就有可能造成因为缺少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女生学习的效果不好,缺少兴趣,形成男生与女生间运动技能学习的分化。因此,教师要注重与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动,通过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拥有成功的体验,在困难与失败中锻炼自身的意志品质。
4.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练习、合作练习是体育课堂中常用的练习方式,学生先是自己独立学习,再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练习、交流、合作、再练习,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要考虑教法和学法,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完成这个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 科学课程 必要性
2010年7月20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12年1月12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政府推动力度之巨大,实为前所未有,从而历史性地改变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从胎儿起就开始一定的胎教,婴儿时期就进行听说看读,到幼儿园后更是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家长都会选择“名校”。但是目前幼儿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迅猛发展的学前教育与教师培养的瓶颈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某些教师科学常识缺乏,科学理论的欠缺,彰显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科学课程刻不容缓。
一、三年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以下是我校三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从上表可以看出,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吹拉弹唱舞和书写绘画讲等方面课程开足,而科学课程根本没有,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学生本身科学素养的缺乏。国际上普遍认为,基本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况且三年制中职学生是初中成绩相对差的学生,虽然学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但他们对科学现象、原理、规律可以说是一知半解;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常识,初中阶段更是涉及不多;幼儿教师缺乏的基本科学素养知识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理化知识,所以常有幼儿园教师不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诸如常见的静电现象防止、电子教学设备的使用、简单玩具的制作原理,等等,这也是学前教育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二、中职学前教育开设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1.幼儿园开设科学课程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素养。科学课是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在幼儿接触并想了解这个社会之初起,就在不断地用很多“为什么”从家长、老师那儿获得相关知识。例如:看到走廊和马路旁的控制灯,孩子会问:“这个灯为什么白天不会亮?是有人在天黑时一个个开的吗?”“为什么马路上的灯长了‘翅膀’”,“家里的灯有开关,为什么楼梯上的灯没有开关也能亮?”……幼儿发现空中许多飞舞的柳絮,教师能不能组织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戏;柳絮和杨絮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过敏现象发生,等等。这些生活过程,正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的切入点。生活中还有很多随机经验、内容,如:蜗牛有腿吗?风筝为什么会飞?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教师要抓住机会,通过一些问题让幼儿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幼儿对世界的无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幼儿提问时总是希望能得到家长、老师的积极回应,幼儿认为老师都是无所不知的。很多幼儿在提问之初都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类型,而且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让人措手不及,一时回答不上来。有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应该如此”甚至忽略的事物,幼儿却会感到疑惑、不解甚至不安。老师要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幼儿的问题,是尽力解答他们的疑惑?还是随便找个答案回答之敷衍了事?抑或是以“不知道”“我不会”拒绝?还是以“你怎么这么多问题!”粗暴训斥?如果幼儿在提出问题后经常被大人拒绝回答或者应付了事,那么次数一多,幼儿就会有这样的观念:“别问了,反正不会回答我。”从而扼杀幼儿的求知欲,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我太笨了?”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甚或影响幼儿的健全人格培养。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很重要了。也许回答不够专业,认识不够深刻,但是,教师就幼儿所了解的知识尽力为幼儿解答问题,敏感的幼儿是能感觉到的。而且在幼儿时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幼儿记忆最为深刻难忘的,并且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被幼儿不断比较着。所以,幼儿教师的回答要尽可能正确、形象、简洁。那么,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从哪里来呢?单靠小学、初中的学习和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认识的深入和世界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不断改变对已知事物的看法。因此,在三年制学前师范生的日常教学中需重视科学学科的教学,注重对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适应幼儿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
2.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现代教育的任务不再仅仅是教人以知识,授人以学问,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的理解,理解的重要条件是幼儿的自身探索,尽可能地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中亲历亲为,从探索中发掘知识。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直接感知、观察、摆弄、操作物质材料中学习,在主动状态下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做法,让幼儿通过亲身操作和体验,学习知识,丰富经验,获得发展。因此,自主探究应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笔者曾经观摩一堂幼儿自选游戏课程,在中班活动中,东东的电动汽车不走了,这可急坏了他,小朋友都和他一起想办法,他们把汽车翻过来,转过去,找原因,结果发现是电池没了。于是,他们把电池篓搬来,看见里面有这么多的电池,教师没有告诉他们安装电池的方法,而是对他们说:“这些电池怎么安装?你们试一试;把你们实验的方法记录下来;看看哪种方法有用。”幼儿的兴趣上来了,他们开始了探究,只见他们边操作边讨论,边想办法,没有一个闲着,也没有一个在打闹,有时他们装反了,有时电池的型号不对,有时成功了,但他们并没有满足,还在尝试。在操作中他们发现了电池两端的秘密,其中没有老师的说教、演示,只有老师提供的电池、问题。幼儿在看、听、摆弄、讨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老师所期盼学到的知识。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幼儿园担负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艰巨任务,而幼儿素质取决于幼儿教师素质。没有科学素养的幼儿教育是残缺的幼儿教育,没有科学素质的幼儿教师是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当前极为重视学前教育的前提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科学课程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王月莲.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J].文教资料,2010(7).
[3]王薇.学前教育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4]鄂秦泰.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
篇7
摘 要 帮助与保护是体操教学和训练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体操教学与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正确的帮助与保护是提高运动员动作质量和预防训练中损伤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在体操普修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初学者身高、体重、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差别,针对每个初学者来说学习起来的难度也大不一样。因此,在体操教学中帮助与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器材的规范使用、帮助与保护过程中身体的站位、助力的力度、讲解和示范等等都是体操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文通过对体操教学中帮助与保护的研究为我院体操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操教学 帮助与保护 初学者 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西安体育学院2012级体育系5班、8班77名同学。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以及运用
1.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体操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帮助与保护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帮助和保护分为帮助和保护,帮助分为直接、间接利用器械帮助。保护分为他人、自我、利用器械保护。虽然帮助与保护的种类繁多,但是帮助和目的都是为了练习者能够更快更高质量的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帮助与保护可以消除练习者的紧张和害怕的心理,从而更加有效的加快动作学习的进程。
2.帮助与保护方法的运用。根据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初步掌握动作、改进与提高动作、巩固运用自如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帮助与保护的运用也不一样,所以必须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帮助与保护的方法。
第一个阶段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运用直接帮助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动作,理解正确动作的概念,改进不合理的动作技术。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已经初步掌握了动作,脑海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动作的要领,需要帮助与保护交替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强化动作技术。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技术动作,在这个阶段的时候已经脱保,教师和教练员在这个时候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动作的细节,提高动作的娴熟性和准确性。
3.运用帮助与保护应该遵循的原则。在帮助与保护的时候要注意遵循的七个原则:(1)站位要合理;(2)部位要准确;(3)时机要恰当;(4)助力要适度;(5)方向要正确;(6)重点要明确;(7)脱保要适时。
总之,在体操教学和训练中,要认真全面的掌握上述七个要点,准确的把握练习者处于哪个阶段,怎样去保护。这几点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技能动作,加快教学进程,促进动作的掌握与完成。
4.学生心理素质对帮助与保护的影响。对于初学者来说体操中的一些动作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技巧中的“后空翻”,单杠中的“骑乘前回环”,双杠中的“肩倒立”。在普修的课堂上初学者的身体素质、身高都不一样,在我教的这两个班的学生普遍对这几个动作存在抵触心理,在帮助和保护的时候不但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师和教练员在教授这些动作的时候要讲解、示范到位,消除学生的恐惧情绪,克服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二)对保护着的基本要求
1.保护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保护者在保护同学的时候必须有着高度的责任感,也是同学对你的信任。在保护的时候要认真严肃、精神饱满、耐心认真、全力以赴。一旦学生出现危险的时候必须奋不顾身的、毫不犹豫的去帮助同学,把伤害降低到最低。一旦学生出现受伤那么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出现抵触的情绪,所以就必须要求保护者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2.保护者要熟悉动作技术。保护者在保护同学做动作的时候,自己也必须熟悉动作技术。知道自己该怎么去保护同学,体操动作种类繁多,不同的动作项目就有不同的保护方式。这就需要保护者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3.保护者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保护方法,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也都不一样。这就需要保护者在保护的同时注意区别对待,女生身体素质相对柔弱一点,保护者就需要加大一点力度。在刚开始的时候身体素质不一样的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顾虑就是害怕受伤,做动作畏畏缩缩,这样反而最容易受伤。这个时候保护者就需要胆大细心的去保护练习者。
4.保护者要重视培养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保护和帮助在体操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受伤事故的发生,加快教学进程,促进动作的掌握和完成。
三、结论
在体操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种类繁多,而且必不可少。熟练地掌握各个项目的保护与帮助也是每个体操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合理的运用保护与帮助的技能可以减少练习过程中受伤事故的发生。在体操的练习中保护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完美的保护可以消除学生学习动作的害怕和恐惧心理。教会学生熟练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技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快课程进度促进动作的掌握和完成。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语言工具论 语言人文论 高校英语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23-01
一、课程与课程论
课程进入课程领域,人们首先要问的是“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外语课程论的研究领域从本体论的层次来说,就是研究外语课程的本身是什么。
1.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课程专家将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文化精华,经过选择而编排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材辅助资料及其它资源。
2.课程论的定义
课程论是以学校课程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揭示课程选择与组织的规律与编制方法的一门应用教育学科。
教材内容繁杂问题(怎么处理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人生经历短促有限的矛盾)――产生了课程论。教育科学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教?――本体论(教育基本理论);二是教什么?――课程论;三是怎么教?――教学论。同时,教什么是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问题。
3.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对于两者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
(1)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教学论包容课程论,不是独立学科(我国20世纪80年代前)
(2)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教学是课程的一个方面,课程在先,教学在后。课程论包容了教学论(西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
(3)并列关系。(90年代)
(4)包容论。课程论与教学论合并在一起,形成一门学科,有相对独立性。(拼盘式的,没有融合)
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文化。课程乃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
二、语言工具论
由于语言以最明显的功能性呈现在人类面前,因此语言自身的特征往往被很多人误读。最为常见的误读就是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就语言的基本职能而言,这种说法未尝不可。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极其的微小,虽然其在某个阶段某种程度上使英语学习者有了明确的目标,但是从长远来看,他同时也使英语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长期以来,我们的外语教学却深受这种语言工具论的影响,即只重视语言系统内部规则的教学,忽略了对系统之外的其他制约因素的研究。语言工具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质是中小学语言教学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语言人文论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语言工具论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质疑。其人文功能得到了学习者们越来越多的肯定。他强调了语言对别国文化的传递和理解力。语言是否具有工具性质,这是一个多年来没有人进行实际探讨的问题。虽然"语言是工具"的观点在很多语言学教材、专论中都有类似的表述,但是关于"语言是工具"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呈现出明了的趋势。很多学者仅仅在字面上、语言功能或者比喻层次上理解工具,而没有从语言本体、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从语言自身的性质看,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事实看到语言的非工具性质。从工具与语言本质的差异、功能对比上,说明语言并非工具而是人类表达的本能。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09月26日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的英语能力要求均包括如下,只是每个层次所要求的程度各异:1.听力理解能力;2.口语表达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书面表达能力;5.翻译能力;6.推荐词汇量。
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五、结论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决不是仅仅限于语言学习本身,它主要包括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在学科性质、教学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契合,存在着相当大的相融性。
大学英语课程的功能发挥单一,没有能够全面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所有的教学内容,因而,该课程教育是不完整的,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应该做的就是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充分结果本校实际,挖掘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空间,使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语言工具化向语言人文化的转变,是英语学习者在综合素养上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成有信, 1999, 《教育学原理》.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蒋框、刘娟, 2010年02期, 解读大学英语的改革办法[J]. 《考试周刊》.
[3]蒋祖康, 1999,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新课程;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语法;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引言
随着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深入推行使用,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的诸多环节和内容中,语法教学一直是很有争议的一个方面,该不该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等。当前中学阶段英语语法教学普遍存在淡化语法教学的现象,老师们似乎有个不谋而合的见解:若把一节课上成语法知识课,就会被认为跟不上新课改的形势与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其结果是,学生根本不懂语法,在语言交际中,一张嘴、一动笔就出错,语言极不规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功底普遍不扎实,背景知识太狭窄,英语语法意识淡薄,严重地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以下笔者就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谈谈粗浅的认识。
二、理论依据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因素共同结合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其中语法和词汇是最核心的部分。没有词汇就无法进行表达,没有语法知识就不能够正确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1957)曾指出,一个人语言掌握得好坏,不仅在于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语言学家把语法知识掌握的程度看成是衡量一个人语言水平的尺度,这就反映出语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语法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要想提高英语水平是不可能的。语法结构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掌握了英语语法结构、重难点,才能有效地理解和准确地运用这一语言。由于中国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没有像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那样习得英语的环境,他们很难在英语课内或在平时获得足够的英语语言刺激并内化其语言规则;另外,还受到本族语(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的影响,很难靠单纯模仿去自然习得英语,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得通过有意识的学习。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S.)认为,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外语语法规则的过程。国内也有学者明确指出:“心理语言学家认为,语法是语言的核心,若没有语法,就无法构成语言”(贾冠杰,1996)。因此,中国学生要学习、掌握英语就必须学习、掌握基础英语语法。
三、语法教学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认识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就必须明确语法的界定。何谓“语法”?“Grammar ――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正因为语法揭示了词形变化和遣词造句的规律,所以说,必要而又有效的基础英语语法规则学习对于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可以减少和防止语言实践中的错误,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理解英语和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可以使英语功底普遍不扎实,背景知识太狭窄,英语语法意识淡薄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们,在习得英语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帮助他们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较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外语。
语法教学是中学阶段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一项重头戏。在传统语法教学中,有些老师习惯与单纯传授语法知识: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语法知识,尽可能讲的详细些,唯恐遗漏任何语法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规则,进行大量的机械操练等,认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而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语法作为语言知识中的五大组成部分(即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之一,是为培养语言技能服务的,也就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语言实践,但这种实践应该是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语法教学必定是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经验告诉我,初中英语教学淡化语法,使得许多学生连一些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搞不清楚,如:不少学生不知道十大词类,不知道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不知道句子最基本的成分主谓宾等,更谈不上其他更为复杂的语法概念了。如果,在高中阶段还是一味的淡化语法教学,再不采取断然措施的话,对学生的伤害不仅是眼前的,也将是永远的。我们可以看看无论是全国的还是各地方的新高考英语试题,尽管高考试题年年都在强调变化,都在求新,但是试卷改革的方向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语法的考查不仅没有中断过,而且从过去的单纯的对一个个简单的语法知识点的考查转向把语法知识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来考查,是把几个知识点放在一起来进行考查,既考查了学生的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考查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考查在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中显得尤为明显。
四、结束语
因此,在当下少数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英语语法的教学,不重视语法,就如同读一本好书不看目录一样!我们对语法教学,不仅不应该淡化甚至于弱化,而是要进行一定的强化。换句话说,即就是既要防止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死记硬背语法条文的倾向,更要防止不再关注中学阶段的英语语法,不研究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必要的语法教学淡化到“无”的另一个极端。作为教者,更应该理直气壮的喊出:重视语法教学,从新课改做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郭世安,金钊.高中新课程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7:120-121
[3]王蔷,张晓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24-125
篇10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9-0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1,2]。近年来,创新药物的研制日益受到重视,对创新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为此,本校药学院将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究的研究型通用药学人才,实现本科教育向创新基础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型[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学院各学科都在不断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的途径[4-6]。《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是本教学团队于2004年开设的本科药学专业选修课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10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融合多学科,涉及的知识广,包括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方法、流程、法规,以及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等。我们并不是通过安排更多学时数来达到教学目的,而是在18学时的小型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新药研发为主线,将知识介绍和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为从事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本课程涉及多学科领域,包括生药、天然药化、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若详细讲述各方面的相关内容需要大量的学时数,可能会使学生重复学习一些专业知识,甚至会让有些学生感到课程繁重而却步。因此,我们在有限的18学时中,围绕中药新药研发,精心选择各研究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更注重介绍了解各领域的途径,提供各学科“接口”,便于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知识。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研究内容与方法,中药的现状与发展等三大部分。中药新药研发的相关政策法规较多,且不时更新。在课堂上,我们重点介绍《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以及中药新药申报的基本流程,让学生了解中药新药的类型、申报资料和流程的基本框架;同时分析近年注册分类的变动内容及原因,让学生体会我国中药新药的研究方向。其他的诸多法规,在课上仅指引学生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最新版法规,并强调在研发过程中应随时关注法规的变动。中药新药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涉及多学科的专业知识,本课程选择提纯工艺、制剂工艺、质量评价、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这几项重要的研发内容展开讲述。由于每一方面仅2学时,因此我们让学生在课上掌握核心环节,初步但较全面地了解传统和现代的方法;增加自学的内容,将各种方法、技术的具体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自主拓展;介绍相关的参考书,并让学生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中药的现状与发展部分是让学生了解和思考我国中药新药的现状以及研究与开发中药的策略。这部分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研讨主题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全面,而是根据中药的发展以及社会热点问题适时调整,在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发展中药新药的使命感。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内容多样,且学生层次不一,高、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单一的方法很难适用于所有内容与学生,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法在国内教育界颇受认可,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已逐步推广应用,但在具体课程中尚需摸索。我们根据这门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的设备,灵活运用了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研讨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讲授法。该法是传统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学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掌握知识。我们主要应用该法介绍中药新药研发与申报的基本流程、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各研究领域的核心理论知识与重要方法,使学生,尤其是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很快了解研发的概貌和重点。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提示学生可拓展的自学内容并介绍相关的参考文献。这样,学生在短暂的课堂学习中能够了解主线和重点,课后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兴趣自主学习。此外,讲授法还用于介绍新药研发的实际经验,因为经验很难从书本中获得,是教师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积累。
2.案例教学法。现代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教学效果良好,因而逐渐推广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7,8]。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案例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分析,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我们在讲授基础知识之后,常引入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比如在介绍完提取工艺的各种方法之后,给出一个不完全合理的提取工艺实例。多数学生通过回顾当堂课所学的知识,能够找出工艺方法的不合理之处,并设计出新路线;少数思维活跃的学生能联想到之前讲过的,甚至是课外获得的知识,延伸至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标准、环境保护、药物经济学等方面的探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3.研讨教学法。该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经成为各国高校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9]。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互相研讨,最后教师补充并总结。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案例教学法类似,案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问题,但研讨法中的问题更宽泛,不局限于案例。
关于研讨主题,我们设计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案例,这在上一点案例教学法中已介绍;第二类是较具体的问题,如新版中药注册分类与上一版的改动之处及变动原因。这种主题的范围较窄,目标明确,学生查阅和整理文献比较容易,刚开始的研讨通常设计这类主题,让学生体会研讨的过程,但又不会感到漫无目标、无所适从;第三类是宽泛的主题,学生可以自行拟定具体题目,如增强我国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学生可以自拟题为提高质量是我国中药产品走向国际的关键。这类主题只是定方向,具体目标不太明确,学生需要广泛阅读文献,缜密思考,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大。学生经过一两次前两类主题的研讨之后,我们设计这类主题,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创新药物的立题与设计至关重要。
学生研讨的形式也分为三种:一种是学生独立准备并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第二种是小组合作准备,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发言;第三种是以所持的观点不同分为两组进行辩论。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形式研讨,学生从准备到课堂研讨的整个过程,自主探索、积极思维、相互学习,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不断更新参考资料
全课程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授课。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生药、天然药物、药物分析、制剂和药事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而且需紧跟政策法规,所以参考资料不是固定的教材,而是不断更新的书籍、文献、法规等。我们除了建议学生参看一些书籍和最新的文献外,还教给学生查阅和获得文献的方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使可以吸收新鲜知识,课程结束之后能够自主摄取新信息。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都有重要影响。刚开课的几年,我们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学生靠死记硬背课堂知识就可以应付考试,使得部分学生对拓展课外知识的热情不高。为此,我们将考核方式改为课堂交流讨论的表现情况(占40%)与课程论文(占60%)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讨论占部分成绩的驱动下,一些原来对讨论热情不高或因不善言辞而不愿发言的学生,也认真投入课前准备与课堂交流。虽然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是被考核压力所启发出来的,但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他们逐步体会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乐趣,逐渐增大胆量、敢于表达观点。全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研讨气氛活跃,迸发的观点更为全面、新颖。课程论文代替闭卷考试,可以综合展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创新思维的激发十分重要。
总之,本团队在10余年的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为目的,在教学内容、方法、教材和考核方式上不断改革,不仅“授之予鱼”,更注重“授之予渔”,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为今后研究与开发中药创新药物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在余.论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药学教育,2007,23(2).
[2]李国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叶德泳,朱依谆,侯爱君,毛华,常英.实施CHIPS教学探索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新途径[J].药学教育,2009,25(6).
[4]张伟.从LBL到PBL:《药学文献检索》教学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5]卢懿,戚建平,汪亚勤,张奇志,方晓玲,吴伟.基于能力培养的《药剂学》研究型教学的建设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4).
[6]李炜,叶德泳,仇缀百,鹿文博.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药物设计学课程建设[J].药学教育,2011,27(1).
[7]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