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生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1

现在社会,计划生育的有效控制下,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都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是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的,自私自利、争强好胜、面对困难不堪一击,往往由于一件小事就忍受不了,酿成恶果。在学校更是我行我素,集体观念薄弱,对于教师的耐心劝导置之不理。加之应试教育下,对分数的重视,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德育教育。长期的厚此薄彼,使得德育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始终得不到强化,模糊的概念,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出错的几率。

2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中教师面临的挑战

2.1学生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当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和小学生、高中生相比,表现出叛逆,自尊心较强等特点。并且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特别希望可以在各个方面平等,不将他们当做孩子们对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而不希望家长及老师为他们决定。如果他人采取命令式的语气,他们就会立刻展现出反感叛逆的情绪甚至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同时又对教师比较敬畏,在教师面前表现出乖巧听话样子。在中学期间,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他们容易周围事物的影响,对他人的评价极为关注,也容易走向极端。此时,学校加强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就彰显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给教师带来种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挑战。

2.2教师自身的局限性: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单只是在知识方面做灌输者,还要做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引领者,每位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2015年6月安化县一学校教师体罚学生,造成学生多出淤青红肿,遍体鳞伤;2016年11月日照新营小学一班主任因个别学生不遵守秩序,对学生有推搡、体罚行为。体罚事件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是德育课程匮乏。全新教育观念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学观念很深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冲击,一时难以适应。有些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表现非常的狭隘会出现惩罚,甚至出现传统的体罚“打”。过于单一的德育教育方法显露出诸多的弊端。在初中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德育资源,大力推行德育工作,不要让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教书”、“育人”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使德育的观念逐渐转化为成自身自觉的行为,杜绝传统惩罚的出现。每位老师都需要随时随刻的充实自己,勤思考,多分析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且有效的途径,从而提升初中德育教育的质量。

3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的策略

3.1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生活习惯,班主任一定要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如果由于消极的班风致使学生们会对各科目消极对待,不与任课老师或班主任进行积极地沟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课上不努力听讲,课下不按时完成作业,恶想循环,学习的难度就会增大,课堂效率降低。如果学生能及时地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改变授课方式,就能提高同学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学生就会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迎接新一节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快乐的学习。反之,消极的班风时常会使班级经常出现不和谐的小纠纷现象,那必将会影响到班级的团结,恶性循环之下,班级会出现越来越不和谐的倾向。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努力倡导一种和谐、团结的班风,减少班级里矛盾冲突的发生,促使学生之间团结友好,爱护同学,有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所以说,积极向上的班风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3.2正确处理学生关系,避免早恋。在学校,学生随着身体和心理逐渐生长发育,会萌生对异性的好感,此阶段也是学生情感懵懂的开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或者家长的正确引导,就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样就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解决“早恋”问题的出席。教师应该了解中学生男女之间存在互动是属于正常现象,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部分。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现在感情的特殊性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3.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学生的成长与教师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实施素质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苦心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初中生的德育教育是初中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个班级里班风好坏、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与教师所开展的德育工作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从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李晓梅 单位:梅州市五华县新新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春艳.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教育.《新课程导学》.2015年13期.

[2]毕子金.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学科教学(思政).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性

现代教育改革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中,也要注重其德育、体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必不可少。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低,不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就需要体育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影响初中体育课堂学生参与性的相关因素

1.1体育教学内容单一

初中学生一般迫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压力,认为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等的学习无关紧要,如在上体育课时选择在班里学习。在临近考试,学习紧张的情况下,这些“副科”也被文化课学习给霸占了。致使一学期下来,学生对这些科目如同过眼云烟,没有真正发挥教学的意义。在这样的压力下,体育教学的时间少之又少,只剩下枯燥的体育考试内容讲授和训练,教学内容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1.2体育课堂形式僵化

多数体育教师不重视体育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每节课都是重复以往的跑操、做操、示范等,学生难免学习僵化,不愿参与。有些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各种设施不齐全,或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在体育课上对学生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这都不利于学生兴趣活动的展开,自然不愿参与其中。

1.3师生互动性差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师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全数奉献,因此更侧重于对肢体动作和技能的示范与指导。在此期间,对学生的认知和需求的关注度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有些学生较为活跃,喜欢表现,如果不给其机会展示自己难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有所降低。

1.4课堂评价方式存在误区

体育课堂教师往往会以竞技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训练,在这种课堂模式下要注意其评价方式。例如多数学生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比赛获胜的学生受到表扬,而身体素质相对一般的学生久而久之容易自卑,也会让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心理。

2.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有效策略

2.1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与形式

前面讲到学生的参与性差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例如我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经常会以玩游戏的形式开始每节课都会教学生玩不同的游戏,测试他们不同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2.2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学习,以“学”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目标和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每节课结束后就会提前告知下节课要讲的动作和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在下节时点名进行示范和指导。这样,大家都很兴奋,很积极的准备,这一学期的教学相对很轻松。

2.3强化师生互动

强化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适时参与学生的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做出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具体来说,教师要进行的互动包括动作行为互动、言语互动等,让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参与学习,并能时时兴趣高涨,充满信心。

2.4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和比赛形式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团结合作中增强集体荣誉感,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德育发展。使他们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不惧失败的心理品质,并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当渗透这样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认同,并在课堂中结合实际对其加以很好的引导,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高尚精神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接班人。此外,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可以通过完善相关体育设施、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及表现进行多方位评价,以及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安排教学等一系列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结语

总之,在初中这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期,体育学习占据着重要位置。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发挥体育课的最佳教学效果。这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对学生的课堂启发,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以主动学为中心。这样,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身心灵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促成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助于显著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作者:赵坤 单位:海阳市发城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华恩.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之我见[J].科教导刊,2013(25):114-115

[2]许波.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133-133

篇3

关键词:如何 初中 生物 教学 渗透 德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这一要求的提出,在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作为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实施德育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我在准备生物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如:我在准备第一堂教学内容‘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的时候,大量的查阅并运用了以前积累的一些有关生物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例子,涉及到农业、工业、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还例举了我国关于生物方面的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生物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等,并且把这些资料串联起来制作成比较有趣且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在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再交流、补充,这样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多钻研教材内容,努力创新,找到教材中德育的较好切入点,同时,平时也应该注意多从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积累一些资料,以备在需要时用。

二、研究学生渗透德育

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也有采取渗透的方式。德育的渗透也要讲究方法:

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如:在学到“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一开始,我在一(2)班上的时候我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给他们上了一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他们灌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我们身边的人一起来共同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后来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他们准备了《快乐的大脚》这一影象资料。在另外三个班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我先给他们播放了这一资料,然后用了较短的时间把教材内容梳理了一下,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其它三个班的学生在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一个个都发表了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决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这一资料片的观看,很自然的渗透了德育。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上一顶德育“帽子”,我们要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讲究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应用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变实施,注意创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德育教育。

三、走出课堂加强德育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而对于我们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外出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这样能够更灵活,更贴切地实施德育,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对于我们生物教学来说,教学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也是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是活的,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自然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篇4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改革 效率 教学观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育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战略举措。作为中学德育教育主要渠道的初中政治教学,陈旧的教学观念、乏味的教学内容、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下文就粗浅地从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政治教学的认识。

一、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生潜能

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教学内容乏味,教学方法落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传承作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主动权,也没有学习知识的渴望,只能死记硬背,作为存贮知识的“容器”。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素质、个性、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应由之以渔”。简单地说,给别人鱼,不如教会他们打鱼的技术,更应该让他们掌握其缘由,机动灵活地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打鱼。初中政治教学亦如此,若一味地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地学,这样不仅禁锢学生的思维,还磨灭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习的激情。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应该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放飞他们的思维,给他们自由翱翔的天空。正如阿基米德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那就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创造出一个知识王国。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丁教授获得巨大的成功。

而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学知识、长本领、个性形成、能力培养、活泼好动、好奇心空前活跃的阶段,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此时,仅仅政治课本上乏味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如:(1)学校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把小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很真切的感受到政治知识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2)开办知识辩论大赛: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3)开办各种类型的演讲:请交警来讲解交通规则的知识、法律刑事专家来分析犯罪事例,再开办一些励志类的讲座,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给予他们生活的一些警示,对于其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养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的发达,设备的先进,思维的开拓,传统的“一教到底”的方式逐渐转变为“教学合一”。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教学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激发同学对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也可以让学生述说自己的观点,让大家分享其观点。显然,很多人合作、讨论等教学手段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掌握知识的技能。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它的独特的优势能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工具。不可否认,图、文、形、声并茂,视频、动画、音乐、色彩精美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希道. 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点滴谈[J]. 成才之路.

[2]朱文. 如何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J]. 太原科技.

篇5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性。

如前所述,“内化”既然是人对外部事物普遍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那么这种“内化”就不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剥的不自觉过程,而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愿、自觉独立完成的。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挥,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用就在于把人类所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性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学校德育工作材料必备学校工作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工作管理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视德育目标的制订和德育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难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德育教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应该自己教育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采取的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是体验、醒悟,通过发挥人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例如,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后,不妨把规章制度交给学生,改变传统习惯下的“学习”为“讨论”,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应及时改进,不太合适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即可使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而当今社会人缺失的恰恰就是责任。另外,可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班委会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开始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

二、坚持情理交融,增强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内化”,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何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必须使情感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通情达理,别太苛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心理相容。初中生大多在13--15岁之间的年龄,正是稳定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不能否认,初中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较差,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职业观。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列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更不能抛弃他们。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情感融洽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从而在双方愉悦的合作中达到“内化”的最好效果。

三、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性。

在学生“内化”过程中,认知与践行是其转化的两极。认知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内化”的外显,即“内化”完成的落脚点。规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伴随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自觉培养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养成习惯。只有“内化”而无外显,不能说已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只有外显的行为也不能说明学生的“内化”水平,因此,就要把认知与实践结合起来。

首先,要让初中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学习过程,也是认识社会、增强使命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我教育过程,更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成长过程。为此,一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本地区特点,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所思、所悟,结合所见所闻,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知,理解,从而为“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读书会、世界地球日、国际禁毒日等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在易被学生认可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为“内化”创造必要条件。

篇6

一、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成为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路径,能促进校园的和谐氛围,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初中生对社会问题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缺乏应有的辨识能力,这就需要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史实来让学生进行归纳,得出理性的认识,学生自觉地坚守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严格操守,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为未来的成才奠定道德品质基础。

其次,可以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的进步,要对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这样才能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与文明程度的社会公民。社会用人单位也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衡量标准与要求,人文素质是人才能否得到重用与施展才华的职业道德基础。初中生只有在初中阶段形成与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对自己的成长与成才有帮助。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西方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等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树立刻苦学习与适当地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又能够积极奋发进取,珍惜美好的学习生活。

再次,可以改善初中生的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更好地展现新时期初中生的精神风貌。初中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先锋,在社会的道德领域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影响学生周围的人群,逐步改善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程度,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赋予了初中历史教学新的标准与教学目标,然而,有的教师对历史课教学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延展,或者使教学的知识内容升华为精神层面,这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效果不佳,阻碍了历史教学的功能发挥。

初中历史教学仍然重视分数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些中学没有很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仍然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就侧重了知识点的教学,而失去了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提炼,也抑制了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

教师应关注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使之摆脱网瘾,从而变成健康、阳光、向上的学生。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标准还有待完善。由于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很多教师还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从而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依据,这样造成了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感受到了“歧视”,这样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很不利。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必须进行改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健康心理氛围内成长,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心态与人文关怀。

三、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

在新课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推动中,我们要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进行探索,选择合适的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

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初中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历史教师对初中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契机将德育教育融入。要发挥初中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要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朝更高的方向发展。教师还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人文素质。教师要给予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形成学生探讨的氛围。例如:在讲述岳飞抗金的内容时,学生可以仔细研读《满江红》,再谈对岳母刺字、岳飞抗金的历史事件的认识与感想,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崇尚与尊敬。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 具体措施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篇8

青少年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契机。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要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

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一、把“三热爱”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始终坚持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赞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还应包括国情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生物学科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

例如,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理卫生中的计划生育教育,以及绪论课等,就含有许多“三热爱”教育的内容,应进一步充实并写成相对稳定的德育教材,重点讲授。如在开始学习生物课时,介绍我国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它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专著。李时珍对植物的分类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提出的方法要早一个世纪。《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被称为“东方药学巨典”,译成了十几种文字。这些材料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生物学研究的成就和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握适度,一般不宜太长。实践证明,只要所选的内容贴切,结合得好,即使三言两语,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联系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乐趣和苦恼,摸清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是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表现出两种倾向:成绩差的同学,认为升学无望,不如早打工早挣钱,因而厌学情绪严重;成绩好的同学,目标只瞄准中考,只知埋头苦读,社会上的事情很少关心。这两种倾向导致学生对生物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重视,前者认为打工经商用不着学生物,后者则认为生物科中考成绩满分只有30分,花过多的时间去学习不合算。

在生物教学中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一要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科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诸如环境、粮食、人口、能源等重大问题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现代生物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与其他学科有着交错渗透的关系。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结合教材内容,具体地阐述这种关系。例如,结合植物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二要充分介绍我国在生物科学研究上的新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小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同时,针对在部分同学中存在的过分向往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的倾向,配合理想教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掌握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思想。可结合教材讲述一些生物学家的爱国事迹,使学生认识到理想和追求是事业成功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只有明确了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才会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激情。

三、以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是科学史的谱写者。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史,是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德育手段。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当科学家,但科学家的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效仿的。

介绍科学家和科学史,一定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仍然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否心中有数。例如,教师在和学生接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为成绩上不去而苦恼,并由此产生自卑情绪。为了激励学生勇于进取,教师在教学中介绍达尔文、童第周时,要特别突出强调他们在学生时代都不是令人羡慕的优等生,但他们都以持久的爱好、刻苦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获得了成功。针对部分同学生物科成绩不错,但对数理化学习有畏难情绪,甚至有放弃不学的情况,在介绍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史时,讲述分子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正是因为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才使他能对豌豆的性状遗传进行了有效的统计和分析,从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针对部分同学重理论轻实践、在实验中不注重观察的现象,可反复强调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几乎全部都是通过详细观察和科学分析取得的。

篇9

目前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英语课本都是带有预支配套的一盘或者两盘录影带或者是一张光碟,而且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这样的话才能为每个学生在练习英语朗读能力的时候提供比较方便比较丰富的英语示得的教材资料。我一直都认为每一个英语老师都要充分的去利用这些简单易得的资源信息,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英语方面的指导和有效的示范,并且可以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最大化的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多听听,多读读,多看看,去用自己的心认真的感受这声情并茂的或者是荡气回肠的一些情景的相互之间的对话。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来感受到什么是标准的语言的语音,标准的语调,如何感受到在那个点停顿,怎样来辨别整个句子的重音跟节奏点等等,老师还可以组织自己的学生就一些文章进行表演和对话、大声的朗读或者只是单纯的对课文进行简单的复述,让学生更加的记忆深刻,充分的感受所读英语的语感。

二、在课堂呆得久点多听听学生的英语阅读,使学生可以多培养出一些语感

在英语教学的课堂里,老师不单单需要对学生进行智力上的开发还应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结合课所学的英语课文,创设英语特定的情景,让自己的学生学会如何由浅入深的进入所设的情景里,由个点到整个面的来感受出英语所具有的语言方面上的美。比如在讲授一些地点上的课程时,英语老师就可以利用网上所下载来的美丽公园或者名山大川或者讲授自然风景的很多照片,来创设所读文章的情景,这样就可以引导自己的学生去想象去幻想去领悟。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课以使得学生就像真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帮助自己的学生靠自己的感觉去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

精读和细听这两方面都是培养英语语感的基本方法。他们能够提升英语的词和句的结构能让学生对课文理解形成更加深刻的影响。由所述可以得出在相关英语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引导自己的学生要多读、要大声的朗读,要带有感情的去读,要提醒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了学会如何抓关键句子重点词语,要学会感受文章作者在用词上面的准确点,调理感,生动形象的方面,从而才能人让学生加深在语言上面所获得的感受,精细的品味出本文的意义,悟出文章所讲道理,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接这样一直读下去坚持不懈在日常生活中也进行朗读,自然而然的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所阅读的英语课文的情景,师生之间频繁进行互动,增强对英语的语感

在整个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英语老师把自己所学所得内容放在一个语言环境里老进行表演或者观看,用我们日常的一些手势,行为动作等来表演,这样做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对陌生词汇的不理解,也可以对学生设一个比较定向的新颖的相对较为刺激的一个整体文章阅读的概念,从文章的阅读语音语气,所用的语法,语意更有关的体态行为等等的方面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文章中感受文章,练习语感。老师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利于阅读利于理解的氛围。

四、进行课前的英语实践训练,去亲身体验英语,学会如何获得语感的方法

进行学生对英语课程的语感练习,单单只靠课堂所化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作为英语老师,要想法设法挤出一些时间,给学生练习英语的课外的实践经验和实战机会,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的话,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结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可以采取下面的几个办法来练习:

1.根据英语教材内容里面的简单内容,凭着学生对英语的认知概念跟教师在英语的教学方面的实际经验,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3,4分钟安排一部分时间用来自由演讲或讲一个小故事,或者对一段诗词进行朗诵,或者叙述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所感,然后这位讲英语的同学向其他同学提问,让他们来回答出自己的问题答案。

2.英语老师要适实的指导自己的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或者就是上节课所学过的课文或者小对话来进行课上的一次复述。在能熟练的复述的基础条件上来要求学生不要以一种背书的语气,重复不变的语调来进行对它的复述。这样学生不单单可以运用到原文的一些新词语外,可能够适当的增加一些之前所学到的词语句子。

3.在英语的课堂教学里,老师可以把学生阅读时的那段语音录下来,让这个学生反复的去听,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纠正错误点。这也是简单提高语感的方法。

五、灵活应用英语课本,挖掘出英语所有的内涵,领悟出英语的语感

篇10

人体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直至长大成人,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育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从受精卵发育到成熟的胎儿是胚胎发育阶段;从婴儿出生发育到个体成熟是胚后发育。我们通常所说的发育是胚后发育阶段。胚后发育阶段又分为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幼儿前期(1岁至3岁)、幼儿期(3岁至6、7岁)、童年期(6、7岁至11、12岁)、青春期(10岁至20岁)等几个阶段。身心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发展变化是有序的、渐进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生命有着不同的体验。其中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也是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这一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这一时期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刻不容缓。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贯穿生命健康教育:

一、懂得尊重和珍爱生命

在学习《人的生殖》一节课时,我一走进教室,同学们议论纷纷,男同学“坏坏的笑”,意思看老师(尤其我是一位女老师)怎么上这节课。女同学有的红着脸、低着头,有胆大的则说:“老师,这节课别上了。”我面向全体同学,落落大方地说:“同学们大多都是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我想每一位男生都希望自己长得帅气,每一位女孩子也希望自己长得漂亮,没有一位同学愿意长得不男不女。其实生殖器官和我们身体上的鼻子、眼睛等器官一样是身体不可缺少的器官,因为有它们我们才能维持男性及女性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听到这里一下子感觉严肃起来。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在学习《合理膳食》一节课时,我对同学一日三餐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同学们普遍存在偏食挑食的情况,比如不爱吃蔬菜,爱吃零食,喜欢高糖类、高脂肪、高蛋白类三高食品及碳酸饮料。还有些同学有不吃早餐的习惯等。同学们都习以为常,以为我吃很长时间了也没生病。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经不住零食色香味的诱惑背着大人吃,这种现象在学生中非常普遍。我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与膳食密切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缺乏在我国城乡普遍存在。肥胖等引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的发生率还会大幅增加,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居民的健康素质、健康寿命,加重疾病负担,并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常的性别意识

如果说七年级的学生还未脱离小学生的稚气,那级的孩子则完全不同。随着他们身体的一天天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结合生物科学的特点,从人生理发展变化进行引导及青春期教育。首先,我会和同学们共同分享青春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身体上的变化也有心理上的变化,其次我们共同学习探究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后总结这一时期的生理卫生保健。一开始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否则,不健康的性观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四、培养学生生存与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为家里独生子女,个人生活完全由家长包办。一些家长甚至根据自己的爱好、价值观完全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导致孩子离开父母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理上无法独立生活。因此,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自己尝试独立去完成某一件事情,尽管这件事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会有很多实验及实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差一点,还有些女同学比较胆小不敢碰那些小动物,我都给予了鼓励与帮助,从心理上克服了困难,让学生有一种克服困难从而独立完成某一件事的成就感,这样让学生会对自己更加自信,这样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我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一个人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激发对生命的无比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