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企业审计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审计目标
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市场的极不稳定性给我国金融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再加上金融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性机构大张旗鼓进驻我国,并依托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优厚的报酬抢夺市场资源,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难以全面发挥有效作用。因此,在开放金融市场的条件下,何如确定金融审计目标并加大金融审计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摸清自己的家底,积极促进管理效率,及早防范金融风险。
一、开放金融市场条件对金融审计的影响
金融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审计机关如何开展好金融审计工作,明确金融审计目标、重点以及方法,从而促进金融业健康、稳健、持续发展,这是金融审计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实践课题。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金融业发展接受着竞争对手林立、竞争方式多样的严峻挑战。金融业始终面对机遇与风险交织、顺势与逆转并存的市场环境。因此,防范金融风险既是各行各业所关注的课题,更是挑战着金融审计的职业警觉、职业能力。要求金融审计必须在起伏不定的风口浪尖上冷静应对、沉着应战。在风险挑战面前迎难而上、毫无惧色。
二、开放金融市场条件下金融审计的主要目标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审计的重点从过去主要摸清家底、关注其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转变为主要关注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是否设立有效的内控制度,风险防范措施是否落实,经济业务活动是否有效益,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反映,有无重大风险隐患等。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审计目标更是有了新的内容。
(一)以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重点对金融业总体走势开展宏观审计
笔者认为,开展金融审计必须首先立足宏观、把握大局。一是注重从战略方向上切入。金融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战略重点布局至关重要,对金融企业发展起着统揽性、驾驭性的作用。因此,作为金融审计必须全面掌握金融业的战略目标及发展措施,并注重分析战略发展的可行性。这样金融审计工作者才能做到胸中有全局、脑中装战略。二是注重从信贷投向上切入。笔者认为信贷投向是金融业运行的核心环节。信贷投向正确就能够使金融企业抓住战机、焕发生机、获取商机。
(二)以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对金融系统开展效益审计
一是围绕结构布局状况开展效益审计。现在金融企业贷款结构多样化,作为效益审计就是要围绕贷款的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切实评价具有朝阳性信贷方向、潜质性信贷方向和信贷需谨慎投入方向趋势前景。二是围绕市场营运状况开展效益审计。金融市场运行水平是实现和创造效益的最终检验、衡量环节。要通过效益审计了解企业在金融市场的占有份额,营销网点覆盖设置水平。并适时提出增强市场辐射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建议。从而促进金融企业由适应市场向引导、驾驭和开拓市场的转变。
(三)以提高金融系统运营水平为目标,重点对资产质量开展审计
金融资产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金融企业发展所依托的主要载体。因此,金融资产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金融业发展的快慢。金融资产质量水平直接决定着资产企业运营水平。但目前看金融资产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有的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占一定比例,造成部分流动资产处于呆滞状态。因此,作为金融审计就是要抓住金融资产质量这个关键,切实监督评估金融资产质量的等级,促进金融企业改善资产品质,提高资产质量,调优资产结构。
三、完成金融审计目标应采取的对策
(一)优化金融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是完成审计职责并取得审计成就的基础,是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在开放金融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金融审计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金融审计法律规章,通过制度安排来协调相关部门工作,明确审计监督的对象、被审计单位应定期向审计机关报送的报表资料等,在宏观上将市属国有金融企业纳入政府审计机关常态监督范畴。
二是优化金融审计的人文环境。目前,在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的今天,公众对金融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还比较陌生,建议加大金融审计的宣传力度,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及被审计单位传递政府金融审计信息,介绍审计机关的工作方式和职责范围。
(二)加强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开展以风险预警为内容的审计
在以防范金融风险为目标的前提下,对监管部门的审计重点内容应放在对风险预警体系的健全性和信息真实性的审计评价上。金融风险预警在金融风险防范中至关重要,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可以说是确保金融安全的第一道屏障。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预警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及时上报,可以使管理当局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避免危害或危害的扩大。
(三)逐步向金融新产品、新业务拓展审计空间
金融创新既是市场主体规避市场风险的一种手段,但同时,若监管不力的话又将成为新的风险点。因此,加强金融审计监督,一方面要鼓励创新,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求以信贷业务为重点内容的审计必须兼顾证券业务。金融创新带来新的金融业务,如理财产品业务、外汇衍生产品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控股基金业务等等,都将丰富审计的内容,金融审计内容也必然将从传统的金融业务向新兴业务拓展。
参考文献
[1]刘洪波,崔颖.论金融审计目标的重新定位[J].审计月刊,2008.07.
[2]王广兵.关于金融审计目标体系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06.
[3]周晓志.我国金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8.09.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内部审计;热点;应对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它不仅重创了国际金融系统,并且对各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使得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三道防线”的内审部门能够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是内部审计界共同关心的话题。本文试就金融危机后内部审计热点问题做一探讨。
一、金融危机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1.内部审计在金融危机中得以提升和转型
金融危机之下,企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各种风险迎面袭来。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识别、对风险的控制规避和关注成为企业投资经营的关键任务。生存与发展要求企业加强管理与控制,客观上提高了内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资料显示,84%的受访者认为金融危机使得企业主要领导提高了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风险管控的重要的一环,对其重视程度也相应地提高,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次,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共同制定了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范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此规范的颁布,是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至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已被视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的必要评估条件之一。第三,随着经济及金融危机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风险控制成本也逐步增加,在风险管理审计方面,由于受制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滞后及风险管理审计与传统内审在技术工具使用上的较大差别,特别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共同影响,风险管理审计尚处在萌芽阶段,普遍停留在理念层面,相关的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业务至今没见成功案例。在接受笔者调查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中,仅有很少人清楚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和工具。
2.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日趋成熟,正在向纵深发展
内部控制审计在国内的发展时间不长,在整体公司治理不规范,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其发展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但金融危机后,人们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了显著进步,并对内部审计提出更多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日趋成熟,正在向纵深发展。到2009年,就有92%的企业表示会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展内控体系建设。上述结果表明,国内企业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内部审计提出更多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日趋成熟,正在向纵深发展,
二、金融危机后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内部审计逐渐转移自己的工作重点,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促进提高单位风险管理水平转变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部审t1发展趋势。为此,内部审计要扩大并调整自己的工作范围,不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审计,要向业务领域和管理领域扩展。扩展的内容有:
1.加大内部控制审计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比重,促进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开展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价业务经营和管理领域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实际工作中,不少单位都建立了很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和效果却大打折扣,笔者在一次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时,就发现一些固定资产早已不存在,而管理层并不知悉,财务部门依然进行折旧等账务处理。内部审计机构要充分利用了解本组织情况比较详细的优越性,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向管理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帮助。明确内部控制审计范围,不仅应覆盖具体的产供销及人财物等业务流程,而且要对公司的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软控制”进行评估和审计,为改进控制服务。
篇3
关键词:风险;互联网金融;审计;体系
互联网金融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和时期,在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伴生了风险,互联网金融审计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审计方式,它以其门槛低、交易方式便捷、交易成本低的优势满足了个人投资者、小微企业的需求,然而也存在金融互联网审计平台良莠不齐的现象和问题,给审计等监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为此,要从风险的视角之下探索和分析互联网金融审计荼,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和思想,以审计风险计量模型为基础,从不同层面研究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完善。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形态,是以云计算、社交网络、网上支付平台为依托的资金融通和支付方式,它表现出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工具消除了交易成本和垄断利润,就使金融中介失去了存在空间,也使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信息采集、比对和交易,避免信息不对称而给资金供求双方带来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
(二)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在一系列互联网工具的支撑下具有较高的业务操作流程标准化水平,在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的平台建构之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高效地进行互联网金融行为。
(三)监管存在缺失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信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由于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法律体系也不够全面,这就使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P2P网贷平台中的非法集资和诈骗风险;互联网遭受黑客攻击风险等,导致用户的信息安全缺乏足够的保障。
二、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审计存在的风险主要可以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大类别来认识和分析,其中: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审计之前就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人员要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料为依据进行全面的分析,整体把握和了解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风险,从而准确无误地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判断和审计。而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对于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而审计人员并未发觉的审计风险,这需要审计人员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和意识,更好地识别和评价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并使之降低到最低水平。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审计风险表现为以下内容: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环境风险
这包括来自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就内部风险而言,主要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对于技术的要求极高,金融产品运作的各个环节也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内部风险。就外部环境风险而言,这是由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在网络平台上的存续时间较短而引发一定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网络为依托和支撑,高度依赖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这就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一定的信息技术性风险。具体包括有:一是信息安全风险。在互联网之中存在海量的信息数据,由于存在信息泄密或病毒入侵等问题,而导致互联网金融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对于企业和客户带来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二是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工作人员或客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操作方面的风险,由于一些客户受到不良网站上的虚假投资产品的诱惑,导致自身的信息和经营活动受到不利的影响。三是法律监管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还不够完善,这就让一些居心不良的经营者有机可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造假,导致企业遭遇重大错报的风险。四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一旦存在缺失,也会使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够完整和真实,给审计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三)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审计风险较为隐蔽、可控性较差,因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是关键,只有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目标和任务。
(四)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互联网金融审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审计是综合性的审计,相较于传统的审计而言,审计范围更为广泛,审计的方法也要求更加先进,这就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却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审计准则,由此也引发了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检查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防控和应对措施分析
(一)明确互联网金融审计主体
要明确政府部门在互联网金融审计中的主导性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支撑和主导,并充分利用政府金融审计的资源优势,客观、合理而公正地评价和监督互联网金融企业。同时,还要引入民间审计力量,要发挥民间审计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与政府审计相结合,更好地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供支撑,确保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二)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法律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升互联网金融审计效果,还要规定一定的设立条件,解决互联网金融企业“无门槛”的现象和问题,可以借鉴和参考银行业建立存款保险的制度,建构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资金安全,避免一些不法经营者钻法律的空子、踩法律的边缘。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审计方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审计要基于风险的视角之下不断完善风险审计方式,要量化互联网金融的相关风险,可以采用定量风险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方式,做好对互联网金融结构、目标、内部控制等指标的分析,重点关注和分析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可疑业务,并对其加以风险量化分析,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财务风险、客户资金运作风险设置互联网金融风险阀值,使互联网金融审计活动能够依据量化的标准进行操作,对于超出标准的互联网金融行为和风险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
(四)调整互联网金融审计范围
由于互联网金融削弱了证券公司、协会等信息中介机构的作用,使资金供求双方能够直接进行交流和接触,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沟通,成为了链接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桥梁和纽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交易不对称的现象,为众多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所认同和接受。对此,互联网金融审计机关要合理调整审计的范围,不仅要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会计处理、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审计,还要对互联网平台监督进行审计,要以网络平台审计为前提和基础,加强和扩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网络聊天记录、文件传输记录等内容的审计,并扩大互联网金融审计的权限,要使审计工作者拥有对普通用户的审计权限,还要能够拥有对互联网网络系统操作的审计权限、对外发文件的审计权限以及数据审计的权限,从而相对完整而全面地实现对互联网金融的审计。
(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
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是极其关键的内容,审计工作人员要采用多样化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如:询问法、观察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法等,实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测试。在采用多元化的审计方法测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之时,要重点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控制操作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审计和测试,可以利用金融互联网企业的内部资源,获取企业内部的自我评价资料,较好地提升审计的效率。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是新兴金融业态,具有准入门槛低、交易成本低、操作便捷等特点,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同时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风险,为金融监管和审计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为此,要全面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和意识,开展内容更为宽泛、形式更为多样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做好对互联网金融审计的风险控制和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互联网金融审计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调整了事业组织审计监督的范围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十九条将审计机关对事业组织审计监督的范围由“国家的事业组织”调整为“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
这样修改主要是考虑: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30多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相当于国家公务员总人数的6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77%,各项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目前在基层审计机关,特别是县级审计机关,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在属于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其审计监督的重点。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已不完全是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已出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和其他接受、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审计机关对事业组织审计与对企业审计不同,主要是为了监督其能否通过合理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完成好所承担的事业任务,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因而不能以国家投资多少为标准来确定是否需要审计监督。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都应当进行审计监督。而且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进行审计监督,可以审计该组织的所有财务收支。
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
修订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一条将原《审计法》第二十二条修改为:“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
本条修改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以“国有资本”取代“国有资产”。因为出资人即股东的权益不是实物形态的资产,而是以资本权益形态体现的财产权利。只有“国有资本”才能形成股权,才有是否控股的问题,而“国有资产”本身并不能控股。
第二,将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纳入审计监督范围。随着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纯粹国有的金融机构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如不将其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大量国有资产将得不到有效的审计监督。
第三,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有其特殊性。之所以规定对这类单位进行审计监督由国务院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其具有的特殊性。有观点认为,这种特殊性在于此类单位的投资者不仅仅是国家,因此审计机关接受国家这一大股东的委托实施审计应考虑其他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应征求其他投资者的意见,按公司治理的程序办理。我们并不赞同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审计机关之所以对这类单位进行审计监督,是由于它们接受了国家财政资金,或者说使用了纳税人的钱,国家或者说人民才要委托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的委托人不是作为大股东的国家,而是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人民利益代言人的国家,审计机关行使的是公权力。这也才是审计机关为什么有权对被审计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处理、处罚的根据。如果审计机关是股东委托的审计,是不可能处理处罚委托人自己单位的。事实上,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审计对一切使用财政资金的、使用国有资产的,甚至只要涉及公众利益的单位,都有权审计,只不过考虑到我国有国有资本的企业、金融机构众多,国家审计监督不过来,本着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的方针,可以规定审计机关只对国有资本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
正因为如此,审计机关对这类单位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应受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但也应当承认,对这类单位,特别是上市的和中外合资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仍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这类单位的投资者众多,有的涉及到境外,其社会影响、政治影响比较大,对其进行审计监督的政策性要求比较高;二是国有资本的控股地位既有绝对控股,也有相对控股,确定起来比较复杂;三是《公司法》规定了一套对股份有限公司的监督机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如何与之相衔接,如何避免影响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还值得研究。因此,审计机关对这类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在监督程序上应与对纯粹国有的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有所区别。修订后的《审计法》仍然授权国务院对审计监督这类企业、金融机构作出规定。
理解本条规定,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审计机关有权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审计监督;第二十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企业进行审计监督的具体范围。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一直在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企业、金融机构进行着审计监督。这次《审计法》修订并没有扩大对企业、金融机构审计监督的范围。
第二,应接受审计监督的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既包括国有资本占绝对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也包括国有资本占相对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根据《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审计机关既可以审计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也可以审计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五十,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参照这一规定,本条修订可以理解为: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以及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含)以下,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国务院应当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作出明确规定。根据《审计法》的授权,国务院应当就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监督的具体范围作出明确规定,而且应当根据其特殊性,作出不同于纯粹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特殊程序性规定。比如,可以考虑规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的,审计机关应当事先与有关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后,应当及时通知被审计的企业、金融机构。”又比如规定:“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上市公司审计结果的,应当在公布审计结果三日前,将公布的内容告知该上市公司。”这样可以给被审计单位一定时间来主动向监管部门和股东报告、披露。
调整了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范围
篇5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的数量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重组并购与投资等方面的事宜不断增加,一个大型金融企业往往同时管理许多下属金融企业,地域分布广泛、管理链条拉长,越来越呈现出线长、面广、点多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命名下属金融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保持规范稳定的运营,则需要对下属金融企业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发展与运营的过程中,金融企业资产是否能够保值、经营是否顺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企业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行为道德准则、责任感、能力与水平对于一个金融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通过经济审计,才能够使领导干部对下属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与经营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界定与评价,将金融企业经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整与修正。
二、当前我国资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结构失衡
由于资本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人们的信贷融资和其他渠道的借贷比例上升迅猛,这种情况产生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出现了不规范的状况,逃避金融监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弱化了宏观调控的手段,从而导致了个别的区域经济受到了金融风险的影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会从局部的地区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二)金融领域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因为一些金融机构的产品有时会出现期限配错状况,导致金融资金不能合理进行配置,导致增加和下降的资产流动性不通,并带来了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随着近几年的利率增长,一些金融经济的稳定性下降,导致了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如果这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状态
随着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一些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政绩和生产总值的提升,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到对于区域经济的调整与优化上。导致一些区域的基金流向了融资平台,而过度的资金流向融资平台,会出现个别行业资金断裂的情况,为区域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通过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任期过程监督
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广泛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绩效进行判断,而这种审计方法所得出的审计结果有着比较严重的滞后问题,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整改的纠正,所造成的经过损失往往是无法挽回的。为了代替事后审计,金融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事中审计力度。在专项审计或效益审计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对当前金融企业的主要运营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生成一个专门的金融企业信息库。采用这种审计方式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与主动性,防止出现重复审计的问题,在缩短审计时间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一旦从审计结果中发现任何形式的问题,可以尽快采取措施,达到一种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的效果。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也可以将审计工作的任务量控制在最低限度,为金融企业干部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用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来替代以往单一的事后审计,能够提高事中审计在所有审计形式的比重,将以往的静态审计工作思路改变为新型的动态审计工作思路,将审计工作的预防功能与预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最大程度上提高离任审计工作的效果与效率。
四、落实各项审计工作,充分利用各项审计成果
篇6
一、强化对布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审计,是防范风险,促进商业银行健康运行的保障。
国家审计机关在对商业银行审计时,应把验证内控制度的合理性和执行的准确性作为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适当引进社会审计成熟的内控制度的测试、检查方法,诸如抽样、符合性测试等。对内控制度实施全面检查,不仅能够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而且可以预防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如我们在审计中行某分行时发现,该银行在1994—1998年间违规向某私营企业开证1亿美元,形成垫款5896万美元,经审计,虽然此私营企业有诈骗嫌疑,但从银行的角度看,则是由于该行主管行长及主管人员以所谓发展业务为名,在超权限、未收取保证金情况下所为。如果当时有完善的授信制度,明确的保证金指标及信贷人员相互制约制度,且认真执行,既使企业有意诈骗,也不能得逞。
二、建议在在全国统一组织下,减少临时性全国统一审计的工作量,增加对本地区固定审计单位进行定期、小规模的专项审计。
这样既减轻了各地全出处每年大量人力物力被束缚在一家银行的状况,又能够形成威慑,减少成本,同时也能满足全国俊的工作需要。
一是强化各派出机构对所在地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督,建立相关金融机构的基本情况档案库,这样既可以直接对所辖地区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随机监控,又可以根据要求迅速向上级机关报送所在地金融机构的各类材料,便于国家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存在问题信息的掌握。二是每年选择一家商业银行进行行业审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以及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等,选择一个或几个题目,如不良资产状况、新增不良资产原因、银行行业性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成因等进行针对性的审计。
三、建立对商业银行审计公布制度。
1.每年政府审计部门应对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审计重点、目标,如信贷资产质量、帐外经营等等,形成威慑,使商业银行能够自觉按照国家审计重点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定期抽查有关商业银行,对审计发现仍存在的上述问题严厉查处。
2.对每年全国性审计商业银行发现的主要问题、行业性违纪违规行为,应通过适当途径予以公告,形成对其他商业银行的警示作用。
四、以授信资产为主要监控对象,强调对商业银行资产的保全。
通过几年来对商业银行的审计,商业银行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在授信资产上体现的比例较大,因此,强化对接信资产的监控巴代替财务收支审计,成为商业银行审计的首要内容。
1.对授信资产的审计,不仅包括对各项贷款的审计,而且包括承兑汇票、信用证、信用卡以及应收承兑汇票、信用证等或有资产的审计。如我们在审计某商业银行时发现,该行营业部保证金产中,有两笔某证券公司存入合计上亿元的保证金,为两公司开出无商品交易的银行承兑汇票作担保的情况。通过对这两家企业的延伸审计,发现两企业将开出的天真实贸易背景的承兑汇票,贴现后,转入股市。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组织专门人员,进一步延伸到票据贴现市场及某支行等金融机构,查清了4家银行的10余个分支机构,利用假合同、假增值税发票,虚开承兑汇票套取信贷资金高利转入股市的严重违纪问题。
2.对授信资产的审计不仅要对各项资产的形成手续、管理制度、授信额度等进行审查,而且还要根据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信誉、企业性质等状况,充分分析企业的资信情况,从中发现线索,借以为查处恶意骗取银行资金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提供线索,以达到防范风险,保全银行资产的目的。如我们在审计某商业银行时发现,该行在1998年向一私营房屋开发公司发放贷款的审贷会纪录中,参加会议的11个成员中,有9人不同意,但该项900万元的贷款仍发放出去,这笔贷款是该行几笔最大的贷款之一。目前,该笔贷款已成为不良资产,并巨额欠息。审计人员通过对该笔贷款的审批手续及对贷款企业的资信情况、企业注册情况以及经营状况的延伸审计,查清了该行主要领导与企业相勾结,向不具备贷款条件的服刑人员违法发放贷款的事实。
五、强化对商业银行新业务审计,规范业务品种和发展领域的合规合法性,以促进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脚步的临近,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努力开拓新的业务品种和业务领域,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及时将这一领域作为审计的一个重点,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个贷业务、咨询业务等新的业务品种和业务领域进行有效的监控,以保证商业银行各项新业务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力。
六、针对商业银行计算机应用程度高,各商业银行目前已陆续建立区域性的计算机中心的情况,应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
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涵 银行内审现状 建议
一、内部审计概念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它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银行内部审计现状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的颁布对于规范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有效识别、揭示和管理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渐完善,银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得到不断加强,但是银行内部审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内审理念滞后,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落后于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内部审计重点关注遵循性等较基础的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经常采用“业务检查”的模式,即采用查阅财务资料、信贷档案和现场检查等方式,通过比照现行规章制度来发现问题。简单地用是否符合现行制度作为判断标准,并要求被审计对象对照整改的模式,无法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审计信息及实质性的咨询服务信息。内审检查只停留于表面的“查错纠弊”,有宽度无深度,大部分精力用于“捡芝麻”,从而忽视“西瓜”的存在,内审理念与现代银行业发展步伐不一致。
(二)内审人员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健全,阶段性培训重点与不断变化的银行业务品种未保持同步
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对内审人员未建立正规的培训规划和培训体系,更新银行业务品种及电子化操作流程的同时,内审人员的培训未同步跟进,出现滞后甚至培训缺失,无严格和完善的考核机制,无健全的鼓励机制。
(三)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和计量方法缺乏专业性, 缺少实施先进风险计量方法的必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内部审计数据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受技术力量所限,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目前多数金融机构仍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式,审计过程中缺少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所有这一切都将使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工作需要。
三、提高内审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内审理念,加强内审理念的宣传
内部审计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更要关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分析、确认、揭示和防范关键性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的目标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加强审计理念的宣传有助于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积极宣传新的理念是基础,并将内部审计归纳为“重监督也重服务;重结果也重过程;重事后更重事中、事前;重财务也重业务和管理;重合规更重3E(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重审查也重建议;重当前也重战略性和长远性;重静态更重动态;重内部控制也重风险管理;重独立行为也重互动”,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逐渐推行绩效审计和电子化审计的理念和方法等等,这些理念值得我们内部审计人员认真掌握,并将它进行有效运用。
(二)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升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
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更应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精通风险管理技术、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银行应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设定有计划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机制,为审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他们的审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为满足金融体系国际化的需要,银行应采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
内部审计对现代内部控制的焦点不仅在于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充分性,而且在于强调风险分析和计量,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更为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如允许银行通过内部评级确定风险函数计量加权风险资产;运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和风险模型计量操作风险等。内部审计可以借鉴新资本协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计量和解析。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的数据难以获取时,应采取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主观判断不同结果的可能性,不同背景、不同经验、不同性格和不同职位的人对风险判断都可能不同。
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充分运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研发和引入合适的审计软件,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高效结合,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并将审计关口有效前移。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经历着体制的深化和金融业务的创新,银行内部审计作为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适应环境变化的挑战。只有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力量的建设,通过健全而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制来加强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才能实现银行的良性发展。
篇8
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服务市委“保增长、促转型,争创科学发展先行区”工作主线,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制定该专项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切实按照市委“保增长、促转型,争创科学发展先行区”工作主线,紧紧围绕服务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实际需求,全面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免疫系统”的功能作用。坚持把开展专项行动与“提升素质、加快转型年”活动、与深化机关作风建设、与完成年度审计工作任务、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实实在在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
二、具体举措
(一)服务企业,努力推动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组织开展全部政府性资金与财政风险专项审计调查,着重开展金融危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地方税收收入及结构、政府负债与土地出让金的影响等方面的专项审计调查;开展国际金融危机对全市中小企业影响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揭示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影响程度及发展趋势,分析反馈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支持效果及落实情况,揭示政府扶持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绩效;开展新增政府主导性项目实施情况审计调查。主要调查自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以来,我市新增的政府主导性建设项目启动和实施情况,揭示和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从体制、制度层面提出建议,帮助有关单位解决问题,促进政府主导性项目尽早顺利实施。继续组织做好乡镇财政审计,防止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积极探索乡镇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路子;加强对企业内审工作指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二)关注民生,自觉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组织开展社保基金五险同步审计,维护基金安全,结合开展企业年金制度实施情况审计调查,促进企业年金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开展金融危机对就业及社保基金影响专项审计调查,了解全球金融危机下就业状况的变动情况,分析就业形势的变化对社保基金的影响,为政府制订有关政策提供依据;开展地方储备粮专项审计调查,促进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促进完善储备粮制度,维护粮食安全。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债务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摸清学校债务真实情况、分析偿债能力,防范财务风险。
(三)服务基层,积极推进审计工作创新转型。组建“专题服务组”,由章人来同志任组长,到经济开发区、有关企业、小额贷款公司等开展实地调研,做好企业扶持解困工作;成立“困难帮扶组”,由张曼芬同志任组长,深入到联乡挂钩单位了解民情,努力做好帮扶、服务等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要深化认识,明确职责。各科室要高度重视这次专项活动,充分认识开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效能型政府机关的重要内容。各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将专项行动落到实处。
篇9
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在越来越强调项目和追逐外部效益的同时,应狠抓内部审计、认清现有内审方案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探析一套适合资产管理公司的内审策略,进而督促完善内审体系对于转型中的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点,同时对其他金融机构和监管层做好相关风险管控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内审策略 公司治理
一、商业转型后资产管理公司内审现状综述
2005年,公司审计分部撤销,内审职责归于现在的各分公司。目前,分公司内审体制主要为设置岗位:内审岗位主要设在综合管理部、资金财务部等部门。分公司还成立了审计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分公司的日常审计工作。
分公司内审的职责主要是根据总公司内审有关制度要求,采用总公司标准化的内审工作表,对分公司的终极处置项目审计、定期(按季)财务费用审计、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并牵头配合监管部门和总公司检查等。
总体来看,各分公司都能按照总公司各项内审制度的要求,按时完成各年度的审计任务,使内控制度得到了实施,为资产处置项目等业务管理和财务收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监督。但内审工作还存在机制不健全、监督缺位、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二、把脉内审症结,切入具体相关薄弱环节
(一)内审独立性缺失
1.内审部门设置及人员缺乏独立性。各分公司均未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分公司内审岗位设在其他部门内。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内审人员关系如人员编制、人事调配、工资福利待遇等均在分公司,同时分公司内审人员均为兼职,有的还身兼数职,如重庆分公司内审人员还要负责党务、纪检等工作,致使内审人员在审计时主观上心存顾虑,客观上缺乏时间和精力。此外,多身份角度看待问题,也有碍审计结果的公正、独立。
2.内审结果缺乏独立性。内审结果或报告路径需经各分公司总经理签发后上报总公司审计部门,造成内审人员实际上更多的是向分公司总经理负责,而不是向总公司审计部门负责。内部审计结果和如实报告方面受到制约,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得到体现。
(二)内审质量较低,审计结果未真正触及风险点
从2010年审计表格报告显示,档案中资料缺失、项目内容填写不全、无签名等合规性方面问题反映较多,而对方案执行不力、资产处置不及时、资产(特别是高风险高收益新业务)管理不当、尽职调查是否尽职、风险预测是否到位等实质性问题却鲜有涉及。其主要原因一是生存压力大,加大了内审的“容忍度”;二是内审人员主要靠查阅项目档案和询问项目经理,而未能在项目进行时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审计结果客观性不能完全保证;三是虽然表格覆盖多种业务审计内容,从经营管理、尽职调查、营销推介、估值定价、处置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处置效益等方面对资产处置终结项目进行整体评价,规范了审计行为,提高了审计效率,但评价结论只是通过对项目处置全流程进行了打分评价,仍不能全面反映所扣分问题的全貌和实质。
(三)内审覆盖面滞后,存在较多空白地带
转型中各分公司面对不良资产“资源”枯竭的现实,都充分利用公司平台开拓了新的业务领域,如融资租赁、财务顾问等,但并非所有的新业务都得到审计。如**分公司2010年开展了三项中间业务,但只有一项业务在总公司进行常规审计抽查时被审计,另外两项业务未被审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总公司未要求分公司对中间业务进行审计,另一方面分公司也未主动开展这些业务的审计,这就导致了有些业务的审计遗漏。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间业务下一步的稳健发展。
(四)内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标尺依据
虽然内部审计的出现和设立是出于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内部审计发展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内部审计首先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企业保证国家财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其次才是从公司的立场出发。因此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在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上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外部环境法律法规的规范必不可少。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体系仍不完善。
(五)内审的对外披露、报告机制仍然空缺
公司对各分公司进行审计后,并未将报告抄送当地监管部门,也未进行沟通。外部监管与内部审计的沟通不畅,将影响到审计效率的提高,也有可能会影响到公司业务的发展。
三、探析内审策略,多层面促升内审质量
(一)抓理念提升,重点提升高管层意识
公司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内审在公司商业化转型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且将其意识很好的贯彻落实,把内审工作作为内部自律和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不能因亟须发展业务而忽视内审。同时,内审部门也应转变传统的“查错纠弊”的观念,发挥审计的咨询顾问和审计增值作用,使内审成为保障公司新业务稳健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抓审计独立性,确保内审权威和专业性
要积极探索建立独立的内审体制,确保内审权威性和专业性,使其工作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一是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将内审报告路线调整为直接向总公司内审部门报送或同时向分公司总经理和总公司内审部门报送。二是公司应通过引入各类业务的专业内审人员以提高内审人员整体资质和专业水平,使内审人员配备与分公司业务发展相适应。三是要建立内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新型业务的审计进行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三)抓内审方式方法,注重差别化推动和后期延伸追溯
1.要改善内审手段。内审人员要充分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在此基础上确定现场审计的重点,通过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2.要注意发挥总公司和分公司两个层面的作用。在内审管理中,总公司与分公司审计人员要有所侧重,总公司要注意抓宏观,抓规章制度的完善,抓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切实加强对分公司内审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分公司则应注意针对本单位人员思想与工作实际,抓好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实施跟踪检查,发挥监督职能,有效地预防、化解和控制各类风险。如在对商业化处置终结项目审计中,分公司主要负责严格按照审计标准进行审计以及针对审计中发现问题进行处理与督促整改。而总公司则可根据各分公司内审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对处置中存在问题较多的分公司或各分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剖,对有争议、有问题的重点项目进行现场调查与处理,帮助其分析原因,落实责任。对存在问题较多、内审人员不足或排查阻力较大的分公司,由总公司采取统一组织内审组或者可以由总公司审计部门根据公司总经理的授权和经营管理的需要,抽调各分公司的审计人员,临时组成审计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分公司及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交叉审计或专项审计以提高内审质量。
3.要结合历年内外部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注意分析风险的成因,寻找案件比较突出、内控相对薄弱的地方和环节,将此作为今后内审管理的重点。
4.要切实抓好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内审人员要紧密围绕各时期各阶段业务经营工作的中心,采取专项检查、跟进审计与后评价、专项审计、定期回访等多种检查监督手段,力保各项制度的落实。
(四)抓内审激励问责,以正反两面促动内审发展
1.要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内审人员首先要认真学习国家与公司相关文件与制度,熟悉掌握业务经营管理的尽职要求和执纪标准。在内审工作中,要严格依据这些标准,坚持原则,不放松迁就,不搞下不为例。
2.要明确责任、严肃执纪。按照授权经营、各部门及人员岗位责任和各项业务的工作流程,对未认真履行职责、有章不循、违章操作、超权限、逆程序或减程序操作的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坚决查处各类失职渎职行为。
3.要建立内审激励约束机制。各分公司应建立内审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内审相关各方的履职情况进行考评,对尽职尽责敢于反映真实问题的审计人员进行奖励,对有违职业道德和标准的行为实行严格问责。
4.建立排查责任制。内审人员要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内审职能,并对所审计的情况记录备案,建立与妥善保管内审管理的相关档案资料,定期通报审计、整改与处理情况。要明确和落实内审责任,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与对排查审计质量的考核,形成有岗必有责、尽责必监督、违责必追究、失责必处罚的氛围和机制。
(五)抓内审覆盖面,不断尝试风险关口前移
公司应根据公司业务发展情况,逐步渐进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在保证人力资源的条件下,由事后审计向事前防范风险、事中控制风险和事后审计结合过渡,提高审计业务覆盖的全面性,并对分公司的内审业务加强指导。
1.要坚持自查与排查相结合。分公司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搞好自查自纠,是实现“风险关口”前移、大幅度降低和有效控制风险的重要措施。在事前风险点排查管理中,要重视和加强自查工作,科学界定自查的目标、内容和重点,明确各业务主管部门在自查中的职责,将自查与排查有机结合,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各主管部门的作用。
2.要深入调查分析工作开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查找日常管理和风险管控的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思路,努力实现风险管控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
(六)抓内审相关法规建设,需注重“量体裁衣”
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体系。虽然我国审计法及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都有对内部审计的阐述, 但这些规定仅仅是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而言,多为原则性的条令,更多的是从辅助国家审计的角度来考虑。对于我公司来说,其概念比较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公司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审计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借鉴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优点,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的制订。
(七)抓内审信息披露制度,合理借用外部监督力量
公司应坚持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制度相结合,提高业务营运透明度。加强信息透明度建设,强化分析功能,实现信息对称、资源共享。凡涉及分公司的内部审计报告,均应在合规情况下及时向其属地监管部门抄报。同时,应建立公司上下联动机制,从总-分层面均增进与外部的沟通。让外界更加了解转型时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现状、运营状况及各项综合服务功能等,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改革,消除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片面看法和误解,并借用外部监管和舆论监督等“外部因素”来促进资产管理公司的自身完善。
参考文献
[1]郑万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出路在于市场化》[J].《中国金融》.2011(3).70-72.
[2]刘宗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与发展探讨》[J].《时代金融》,2011,(07).99.
[3]李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01).84-85.
篇10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持续审计
我国的内部审计开始较晚,但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内部审计企业不断增加重视程度。EPR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给传统的审计方式带来了新挑战,也对内部审计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从这些主观、客观、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中可以看出,以往的内部审计方式需要改变。这时持续审计就被提出来了,美国的SOX法案给持续审计的使用和推广提供重要依据,我国的内部审计在准则方面在不断完善,持续审计在准则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持续审计是审计方法创新的结果,是为了满足现在的诸多需求,以后持续审计会有较为广泛的推广。
一、持续审计的内涵和特点
持续审计也称为连续审计,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不少国外研究人员站在注册会计师角度对传统审计中的问题做出探讨,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持续审计。当时审计人员对传统审计的期间跨度进行反省,所以这时理解持续审计时只是对期间跨度做出修改,指出对审计资源实施优化配置,把年度财务审计分到各个季度或月份。持续审计所要求的审计环境较高, 如数据处理时要求高度自动化,那时因为科技限制,持续审计还在萌芽时期。科技获得较快发展后,会计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和应用,持续审计获得快速发展,企业对它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持续审计有了新的定义,1999年AICPA和CICA联合对持续审计做出定义:持续审计是独立审计人员对委托相关事项和诸多实时或者短时间内的审计报告,对其给出书面认证的一个审计方法,从这个定义中看出,持续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把审计投入到组织运行中的一个实施审计。
(1)持续审计过程有循环性特点。该审计方法要求把审计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中。企业只要运营,审计工作就会随着这个过程循环下去。持续审计方法中,审计计划、控制和风险评估、审计报告都是连续的。一个期间的审计报告被发出时,下一个期间的审计计划就开始被制定,也就开始在该期间的审计评估。(2)信息及时性。持续审计时审计信息一定要时及时的,传统审计在既定时间内,对所发生事项做出审计,所以信息的实效性很弱,这种信息在企业决策时帮助效果较小。(3)审计程序自动化特点。持续审计在网络环境中运作,需要被审计和审计单位都使用网络,从网络中获取审计证据,制定审计计划和审计报告。简单说,持续审计的对象是复杂数据,所以它必须有对数据的分析工具。(4)控制风险审计。持续审计有控制风险的特点,重点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具有适时性与有效性。
二、金融服务企业中持续审计的应用措施
现在,经济金融不断向全球化发展,这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持续审计的诞生,在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风险有可传导性特点,对它做出有效防范是银行获得健康发展的必要工作,因为业务复杂性与多样性,金融企业中的创新速度在加快,还受到审计人员的数量与素质限制,银行没有使用持续审计对业务全过程做出审计。但是银行对各种风险的防控不断提高标准与要求,信息技术可以支撑持续审计的应用,所以需要创建有利条件来促进持续审计在银行中进行内部审计时的运用。
在审计思维与理念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一个是积极引进别的学科中有价值经验与思维模式,摒弃单一审计的思维模式,参考相关知识,用全方位知识结构建立先进和实用的审计管理系统,要处理到位审计中不同的问题和矛盾,选择科学方法来提升审计人员准确观察、发现、分析与对问题进行综合解决的能力善于选用发散、聚合、横向、逆向和系统等思维方法来处理内部审计中的各种问题。二是形成全程控制观念。从全员和全程开始,通过对审计过程控制,对不同风险做出分析、识别、计量评估与监控,有效改进与完善对风险的规避措施,加大对其控制能力,避免风险的发生;积极促进把项目审计作为主体对各项业务实施持续控制和过程控制的转变。由以往的单独审计转换成审计和服务并重,把时点审计转换成时点和过程审计置于同等地位,把以现场审计作为主体转换成现场审计和全程审计置于同等地位,把个案审计转换成全行系统性和全局性审计。
根据全面管理要求把持续审计做到位。一个是在持续审计中,要把全面“范围、流程与人员参与”做出系统和动态控制要求和持续审计及时与全面等要求密切联系起来,对审计所有业务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查准、查深和查透。二是严格根据规章制度办事持续审计中程序合法与行为规范的基础是不但要遵守审计有关法律与规章,还要结合国家及其监管部门、其他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三是有效加大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借鉴其他金融企业在质量管理上办法与要求,增强所有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审计工作,降低随意性,做到审计规范,取证扎实,交换意见时要求客观全面和在审计处理过程中实事求是。
改变工作方式,创建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且事后审计的监控持续审计模式,使其存在于业务经营的全过程。要改变现在银行中偏重事后审计和按照项目审计的问题,必须把审计中心从以往的事后审计转变成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方面来,通过持续审计创建关于事前预防与事中监督及事后审计融合起来的全程和持续审计内部模式。在工作中对于银行中重要的经营决策和其管理情况做出事前审计,还要监督和评价对于经营管理是否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及时性,做好信息反馈并防止失误。
健全适合持续审计要求要求信息系统。持续审计的开展需要完整信息系统的支持,它应该含有信息的收集系统、分析系统和反馈系统等,且可靠的信息系统还应该达到有效性、安全性、完整性与可维护性等原则。要建立和完善持续审计的标准库,使其成为审计系统在审计分析过程中的参照物,对审计报告真实性有重要影响。
三、总结
持续审计是一种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科学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较快,信息传递时安全性和及时性获得提高,企业中的会计软件不断发生着变化和更新,企业进入了会计电算化时代,所以传统审计开始向计算机审计改变。计算机审计把审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了一起,给持续审计提供坚实的基础。接着是ERP时代,把企业完全放在信息化管理中,ERP的应用推动持续审计被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 刘萍.持续审计-信息时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D].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于晓静.基于内部审计的持续审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济南
市:山东财经大学,2012.
[3]冯桂玲.企业内部审计中的管理审计[J].河北煤炭,2013(1):73-7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