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德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懂得了一些道理。我们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授一些德育道理、道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要求,纠正错误的道德观念,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谕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德育道理时,务必做到由浅入深,旁敲侧击,还要有耐心,花费一定的时间等待学生内化教师讲授的德育道理。只有理解和明白了德育道理,学生才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出有道德的行为,反对和抵制不道德的行为。
二、应用案例,触动心灵
德育工作是一项养育和净化心灵的工作,我们要应用一些真实感人的德育案例,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德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触动灵魂,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这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我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适时地向学生呈现在5.12汶川地震中、在抗洪抢险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涌现出来的具有较高道德风尚的人和事,应用那些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封闭和冷酷的心灵。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触动学生心灵的一个有效方法,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对于一个中学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发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向上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在课室张贴一些道德名言,在板报栏里展示一些特别的好人好事和德育图片等,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德育的熏陶。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正面舆论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当某一个德育故事和案例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时,这种德育教育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也就增强了德育效果。
三、加强实践,养成习惯
良好的道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才能最终形成和巩固,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而且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完善和提高。由于中学生生动活泼、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大量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境,例如,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讲述道德故事,开展以“我助人,我快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评价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认为的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进行集体讨论,最终作出合情合理的道德评价。
篇2
【关键词】初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方法
随着时展,中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迫切,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那么,如何在中学时代的人生黄金时期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 完善的人格心理,笔者结合教育实际,从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德育工作,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约束管理教育者自身。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所以通过学校的培训,教育理论的学习,听取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各项要求,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为此,学校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校内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言行服饰等进行规定,并且量化考核。
二、情感教育是先导
情感沟通是搞好德育教育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德育教育只有激化主体的内在的动力和内在的生命体验,让他们在各种关系中产生、积累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德育能力。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公正、公平的对待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把父辈般的严爱、母亲般的慈爱、兄妹般的关爱献给他们。使他们体会到爱的阳光和温暖。
三、注重中学生人格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教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与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三者之间是不容分割的。只有三者结合起来,针对问题进行会诊,教育才会收到预想的效果。
1.优化家庭教育,夯实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自古以来就被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并且教育内容要丰富,本人则要以身作则。
2.要努力挖掘校外德育基地的德育教育功能
学校要打破“围墙”,开门办学,成立由所在社区单位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多个部门参与学生管理,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德育的社会化。学校要努力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多个德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开展家校互动、社校互动、家社互动等活动
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走入社会,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社会群体关爱,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师 德育教育 实践 诚信 榜样 潜移默化
中小学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转贴于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4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德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必须根据德育的原则,选取有效的途径和采取恰当的方法。德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条。德育方法是为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服务的,是实施德育的方式和手段。物理教学实行的德育方法主要在德育渗透、德育熏陶和品德的评价。
一、通过讲授物理知识实施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关键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教会学生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理想化研究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对立统一”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分析物理问题。培养辨证思维方式。
1、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
讲楞次定律时,在分析大量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归纳为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又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前者“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就是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后者“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原因。这是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两对因果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揭示出正是“果”对“因”的反作用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这就是楞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物理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有着复杂多变的形式,如“同因异果”关系,给定电源的闭合电路,当改变外电阻时会引起电流和外电压的变化,就是这种关系。又如“原因和结果相互转换”的关系,电磁波的形成就是电场和磁场的对立斗争,相互转化的结果。
2、用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
①讲牛顿第二定律时概括地指出揭示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规律:外力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惯性(m)又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改变,这一对矛盾统一于F=ma的关系中。
②光照射在媒质表面上,一般是同时产生反射和折射。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介质时,随着入射角的增大(量变),折射光减弱反射光增强,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临界值)时,发生质的飞跃,折射现象消失了,产生全反射现象,而临界角就是质变点。
3、在解题中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在科学研究和物理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方法往往要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物理模型是这种方法的集中表现。在习题教学中,也需要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确定其物理模型,然后根据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解答问题。
4、在物理实验中实施德育
观察实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认识客观的物理规律,实验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实验过程要求要遵守纪律,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如实记录数据,爱护公物,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德是十分有益的。
做测定金属电阻率实验时,要求学生三次实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差别不大(且电流均在1安培以下为宜)测出电阻率后,教师指导学生提高电压,增大电流再进行实验,会发现电阻、电阻率明显增大,这个现象如何解释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矛盾,学生讨论后,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导体决定于电阻率(内因),但温度、长度等外界条件(外因)可通过内因,促成导体电阻的变化,进而指出,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降低(量变)而减小,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电阻突然趋于零(质变);这就是超导现象,关于超导现象,关于超导材料及其应用的研究,目前我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二、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课外活动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堂教学目的基本一致的,但有自己的特点,课外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愿参加。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各种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广泛和丰富多彩,学生自由度较大,适于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讲座、竞赛。也可以是小组活动,如无线小组,摄影小组等,还可以是个人活动,如观察实验,小制作,写小论文等。
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情景和起示范作用,以进行德育熏陶。如参观科技馆就是开展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力、热、声、光、电科普展品大部分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开阔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小组也是对学生很有吸引力的活动,如制作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作电蚊拍等,通过参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把工件制作成功,必须按科学道理办事,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可见,兴趣小组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过教学德育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予以恰当的褒贬
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在课堂学习,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能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解解答问题,自觉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以及实事求是,知行统一,顽强发奋学习等优良品德随时随地予以表扬、赞许和鼓励,这将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增强自尊感和荣誉感,同时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的德育目标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提高德育实效。如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不专心,不刻苦,可是参加小制作活动很积极,一丝不苟。他用一节竹管做的“喷水枪”很适合用来演示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于是教师用他的喷水枪为教具演示了平抛运动的射程,实验现象生动有趣,效果很好。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出了评价,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从此,这个学生的品质有了很大提高。
篇5
关键词:中学 班主任 德育工作 方法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更应在了解当前新形势、把握中学生身心新特点的基础上,认真领会十关于教育工作的要求,坚定执行党的德育工作方针政策,以务实有效的方法开展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新形势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形形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带给他们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的同时,社会经济成份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性等也给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日趋网络化,网络业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重要形式,对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对网络中海量信息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暴力游戏等会模糊中学生的道德规范,并且他们在虚拟网络中获取的知识量大,更新快,网络强大的力量使得学校的正统思想品德教育显得苍白和脆弱,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二、当代中学生身心成长特性对德育工作的要求
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能够处理一切事情。所以,对一件事、一个问题,明明心里知道,但是嘴上偏偏不说。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跟家长、老师不说,与同龄朋友说”或者“当面不说,背后去说”等现象,这对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当代的中学生,是完全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想道德现状总体上是积极进步的,主流是健康乐观、蓬勃向上的。但不同的成长背景,也造就了他们与上一代的不同特点,就是不愿意听成人的“谆谆教导”,难以接受老师灌输的理念;凡事有自己的认识和主见,更期望着自我成长和发展。作为中学班主任,必须努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创新方法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方法策略
面对新形势,创新工作方法,走入新时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与他们共同成长,是当前中学班主任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德为先,从小做起
《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自古至今,优良的道德品质永远是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优良的道德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接受教育和教养才获得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人教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俗的。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强调,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良好道德和品质的培养……,这些东西都要从小培养。坏的习惯一旦形成,长大了就很难改掉。中学生将来要担当祖国建设的重任,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从小做起”。这里的“小”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指年龄小,具体到中学班主任,就是要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带领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树立爱祖国的精神,养成正确的的道德观念;另一个是指事情小,要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从擦桌子、扫地、整理自己用品等做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亲自动手参加劳动等良好品质;要从文明礼貌、孝敬父母等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他们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以情感人,爱生如子
要有效促进中学生道德观地形成,必须抓住他们感情丰富、易动真感情这一特点,在关爱、尊重中开展好思想道德教育。“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是‘生物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教师’,是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真正的好班主任,更应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既要在校内耐心教育、热情帮助学生,也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在校外情况。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以发自内心的爱和责任来尊重他们、时刻关注他们。即使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也应顾及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动之以情,使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于师长的教育。
(三)以理服人,贴近实际
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现代中学生懂得多,思想灵活,但很难接受大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么他懂得比你还多,反驳起来头头是道;要么就嫌你絮叨,说你的道理大而空、苍白无力。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说明中学阶段的孩子逆反心理强,不愿意听大人的教导;另一方面说明他们有思想、个性强,凡事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贴近实际,以实实在在的道理让他们从心里信服。譬如有一个班级,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屡屡有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发生,有时搞得任课老师兴致全无。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不能简单规定“你们必须怎样……”。要先给他们算一笔帐,以一节课为例,从老师钻研教法教材、搜集资料、设计习题、作业题,到写出教案,再到修改教案,一直到上完课,还有作业批改、反馈、订正。这期间需要花费老师多少时间、多少心血?同学们一算就明白,有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的话,那就是对老师辛勤劳动地不尊重,最终还会影响到大家的学习效果。这样贴近学生实际的道理,学生能够顺利接受,会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人为本,铸就合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教师;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特殊时期的中学生,要多从关怀、理解的角度出发,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即使出现叛逆等问题,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叛逆期过后,他们往往能把那种特有的冲力,发挥到学问或事业上,而在未来有杰出的成就。关键在于出现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敢于正视,勇于校正,这样就能使其不断进步成长。落实以人为本,给学生以宽容、尊重的成长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大写的具有完善、高尚道德观的人。班主任要发挥好立德树人的纽带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环境,齐心协力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中学德育的环境、对象、任务、渠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班主任要顺应需要,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遵循中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振学.道德高于一切[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186-245.
2.孙明霞.心与心的约会[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65-272.
篇6
(桦川县第三中学,黑龙江 桦川 154300)
教育的宗旨是教书育人。教书固然重要,育人更为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做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物理学科不仅在培养学生智力、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一定的学科素养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同其他学科一样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结合个人在工作中积累的点滴经验和浅显的认识,谈一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建立严格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学科学习要求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管理。作为管理就要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做到“严慈相继、关爱每一名学生”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更好的效果。建立和实施本学科的符合课标要求,适合学生特点的规范要求,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从预习、上课、家庭作业、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学习规范要求,大到完成效果,小到坐姿、站姿、声音、书写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奖惩措施,在平时教学中严格执行。既保证了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在严格要求的同时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心中不知觉得形成了遵守意识和按规矩办事的习惯。
2用爱去影响、关注每一名学生
教育教学中只是严,还远远不够,更需要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作为教师要用大爱去影响和呵护、关注每一名学生。
1)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本身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职业的热爱,博大的胸怀、高尚的爱国情操,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有益的影响。在平时工作中教师各项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充满热情的去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关心爱护周围所有的人,用心包容所有等等都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有效资源,教师要善加利用。
2)把爱延伸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让一些教师远离了成绩低、纪律不好的孩子。偏离了教育的宗旨,不能多元的去评价和关注学困生。在平时教学中我会时时的用不经意的方式给予在我的学科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纪律稍差的“调皮生”更多的关爱。多提问一次,多面批一回作业,多聊一次家常,多询问一次对老师的看法和要求,用温柔的目光多注视一会等方式,不断的走近他们的心田,让学生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近。慢慢的学困生越来越少,调皮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少。
3)在幽默与欢乐中惩戒。“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古训。但从人的心理来讲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吃苦药,愿意听逆耳忠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惩戒时,教师要是能讲求艺术性,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有这样的类似情况出现,在课堂上没有点,学生或是沉闷,或是烦躁,或是瞌睡,所以我会在课堂上适时的讲些与物理相关的笑话,或者根据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来点冷幽默,这样一来学生精神了,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学效果会更好了。再比如有学生课间迟到,我会把他们留在门口,每人说出一个成语或者一句诗,并且要解释相关的物理知识,这既是对迟到同学的惩罚,同时又以游戏的形式考察了物理知识。
4)特事特办,以点代面。现在的初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他们表现的更为富有个性,排他感更强。如果只是简单的一刀切,一棒子打死,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后果。科任教师应同班主任一样,在教学中关注这样的学生,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加以教育,起到辐射效应。做为科任教师,我们有着学生不很惧怕的优势,更容易与学生接触,更容易与学生交流、走进学生内心。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出学生与教师“较劲”的原因所在,用师爱去融化学生心中寒冷的冰。
3充分挖掘学科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物理学科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只要我们深入的挖掘和有效的整合,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德育点。
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回音壁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 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 ,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 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再如,利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欧姆定律》这节课学习完之后向学生介绍欧姆发现该定律的艰辛和不懈努力的过程。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每一次物理学的重大突破都有科学家伟大而又艰辛的努力。敬仰的同时更是一份激励和珍惜,学生会更爱这个学科,更珍惜所学习到的知识。
篇7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是有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要弄清各种概念及定理的关系,要有一定辩证思想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作基础,实际上数学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有一个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篇8
【关键词】教育 思维 创新
教育不仅涉及个人自身的利益而且关乎国家的发展,良好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石,在国家大力倡导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有许多新型的教育方法诞生,下面作者就简述一下自己在中学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端正心态、树立信心
心态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成与败,良好的学习心态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候,优等生与次等生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面对学习的心态,因此,端正学习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在现代教育中有很多学生都不知道他们是为什么在学习,换句话说,学生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而学,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一直感到很迷惑,因此,要让学生具有“为自己而学”的心态。
信心也是人们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那么他也就失去了50%的成功机会。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就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学生“我能行”的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要提高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当学生具有“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后,他们就可以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在学习中将会刻苦努力,奋勇向前。
二、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一般包括两种环境:一是学校教育环境,二是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哪一个更加重要是很多人都在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学校教育重要。但另一些人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教育更为重要。然而,事实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样重要的,它们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相比的。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清楚一个道理,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教育,虽然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同,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想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对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新的概念,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只重视知育而忽视德育 , 不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 那么 , 我们培养出来的人 , 将是有知识没有品德 , 有外表没有内涵 , 有幻想没有理想 , 有现在没有未来的人,这将给社会的发展造成可怕结果。所以,今后在学生的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努力的走出以往的误区,以平等的心态共同关注学生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好、更和谐的环境下不断的进步。
尽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校教育必学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引,二者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然而,就我国目前的中学教育而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制约关系,也就说家长抱怨教师和学校教育不负责,反过来,学校和教师认为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中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其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这种既联系又制约的关系对学生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为了让孩子有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两者之间要加强合作与沟通,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且学会如何将知识融会贯通。从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思维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创新是否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创新的兴趣,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通过设计活跃生动的课堂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充分的互动,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与此同时,教师讲课应该深入浅出,用简单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培养学生多动脑思考和建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其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大胆质疑,充分肯定其提出的建议并且引导学生在有利的一面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将在探索过程中得到提升。活跃、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可以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并且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共同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文娉,吕美燕,刘婷,朱丽.影响家校合作发展的因素综述[J].商 ,2014(15).
篇9
一、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然而当有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时,他们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使他们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体育课上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完成各项训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师生间关系融洽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保证,作为教师,我们不是领导者而是年长者,我们更应该是朋友。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在满足这些后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中来。
二、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很多学校都在实施德育教学,德育教学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有凝聚力、更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评价;自我激励、总结。然而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在这方面应多加注意,必须同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教育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并能灵活多样地与实际结合。这样在德育教学中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自身道德行为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合理地利用多体系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而这都需要教师通过语言进行讲解,这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浓厚的语言功底,而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应采应多元化教学方法。
1.完整与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一般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而分解教学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多用于复杂的动作,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很容易掌握那些复杂的动作要领。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能够使学生跟好理解与掌握。
2.游戏法
体育课中使用游戏法,可以激起学生运动热情,而游戏是一种遵循很简单的规则就可以让人有很大自由活动余地的运动,可以随意支配动作的难易与数量,在体育课上,当素质练习枯燥乏味时,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比如:追逐跑练奔跑能力、“跳深”与蛙跳的竞赛练跳跃能力等。并且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重复使用,使课堂新鲜,活跃气氛,提高练习效果;还可以通过简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通过引入体育游戏法,可协调学生关系,增强同学间的凝聚力。
四、突出教师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为学生做示范要正确,力争每次示范成功,这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解清楚、示范规范正确、言行一致、充分运用自己的举止大方,谈吐文明的行为做表率使学生乐于接受和模仿。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必然会认识到教师言行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自己的性格和品质。
总之,体育教育应强调让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实施多元化教学的方法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新鲜、吸引,从而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自身健康和健康的思想品质,进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未来整体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吴仁能.《刍议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冯满荣.《初中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3]丁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4]佚名.《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来源:网络.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方法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信念与准则,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就体育学科来说,德育教育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循循善诱、有机渗透,将良好的德育品质融入体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德育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本文结合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进行浅谈。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其主要特点在于“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而且体育活动是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
首先,体育科学是所有学校中必开的一门课程,也是开设年限最长的课程,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学生在校期间,总是离不开体育教育,所以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可以保证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获得德育渗透;其次,学生的思想一般并不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与活动而进行。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在言行举止中的反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德育渗透,这是很多学科都无法做到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体育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思想性,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时时刻刻都体现了与人相处的思想品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作为体育老师,应抓住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和因素,对小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探寻的几点渗透策略: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进行有效德育渗透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在第一时间影响学生,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他们说来,教师就是权威,所以在与教师交往交流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与信任感,因而会在有意无意当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渗透德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仿,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例如,体育课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身着运动服,脚穿运动鞋,长发女生须把头发扎起来,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表率效果,才能使学生信服。此外,体育教师也是运动、活力、阳光、健康的代名词,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除了使用文明语言之外,还要时刻保持青春与活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积极向上,说话的语气要有力、上扬、幽默,使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蓬勃向上的学习态度。
2.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传道授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材则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小学体育教材不管是从编写上还是从内容选择上,都非常注重德育品质的渗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虽然体育教学主要采用户外活动形式,但是教师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加强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德育思想的渗透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乒乓球”时,教师可以围绕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来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技项目,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3.把握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玩耍的天性,而且小学生喜欢在群体中学习,作为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交际的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教学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会故意不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玩耍,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丢手绢”的游戏,让两个闹别扭的小朋友进行接触。小学生的心灵是最纯真、最简单的,他们的矛盾来快,但是解决的也快,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又如,在“400米接力跑”等集体性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最佳的渗透时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滋生嫉妒情绪,帮助学生树立“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体魄强健,另一层含义则是指健康的心理,有着勇于直面困难、锐意进取的乐观心态。体育课以户外活动为主,对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因为怕苦怕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特别是女生,特别怕热、怕累,有着很强的退缩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给学生讲运动员的传奇事迹和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让学生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积极面对,使学生坚信强者才能成功,活出精彩,而想要成为强者就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将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在小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项目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高尚道德品行的培养,为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丁利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
[2] 徐燕.把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J].科学大众,2009,(05) .
[3] 姚勉.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致富向导,20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