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调查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调查研究

篇1

这次调查的对象涉及三个区域三个层面,选取了一百二十名学困生抽查答卷,重点放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的学困生中,兼及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调查形式分为:观察、交谈和书面问答三种。

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重点采用观察教学活动过程,交流教学方略:一年级以上阶段重点采用问卷形式,共抽取120名学困生参与。问卷设计如下内容:学习目标的的树立、学习目标的追求毅力、个好、个性特征、组织能力、师生关系与课程、学习习惯的养成、课程的配置与操作、父母关系等。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困生有如下特征:1.学习目标不定;2.对目标轻易放弃;3.学习得过且过;4.个性执拗,逆反心理强;5.团队活动能力强;6.感情自控能力差;7.潜意识好动;8.好奇求异型强烈等。综上所述,我们对学困生进一步调查询问从中获得了更详实的和资料,并对造成学困生的几个原因作进一步探究:

第一、小学的课程配置、操作不当是产生学困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小学的教学课程配置中设置了语文、音乐、体育、英语、数学、社会、自然等科目。在问卷中“你谈谈小学课程发放的课本都开设了吗?”这一问答中,得出:“开设不全”的问题,最为严重。特别是低年级和毕业年级尤为突出,课程几乎全部让所谓的主课占领了,社会、自然两科让位,体育、音乐更是毫无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看来,学困生的产生与课程的设置及操作有着极大的关系。课程的操作者更是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倾向和思想认识判断的形成。操作者言行判断的偏误,便会造成学生认知判断和心理发展的偏误,随时而积、随情而累,终究酿成了偏废学科轻视学业的心态。这一心态逐日而增,逐年而习,终将放弃了学业。

第二、师之心态与学困生的产生有极大的关系。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你所采用的方法是:1.自己研讨,2.和同学商议,3.询问老师,4.放弃,5.照抄。”这一问题的统计中发现,竟有80%左右的学困生选择了放弃,25%选择了照抄,2-3%选择了自己研究和同学商议。惟独“询问老师”这一项无人选择。

由此可见,对于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困惑在师生关系上。现对这样的局面作简要分析:1.平日里教师对待学困生不如优秀生满面春风。2.学困生自卑不敢面对老师唯恐伤及自尊。因此,学困生的扭转改变焦点在于教师的态度改变。如果教师的态度不改变,学困生的转变就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教师与学生本没有这样的冲突,教与学是互动关系,是平等关系,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引导,最大限度的启发服务于学生使其有能力完成课堂上预设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

第三,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无思谋的听课习惯也是造成学困的根源之一。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对于“你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为:1.看于课本无关的书籍;2.做无聊的小动作如卷卷本页摸摸书包带搓搓手指;3.发呆;4.写字条飞弹;5.小声说话;6.出洋相起哄。”的统计结果中显示,第2、3项的占76%左右,选第5项的有15%左右,选4、6项的有3%,其余选了第1项。

综上所述,学困生课堂上完全处于一种无思维的状态。这种情形的产生来源于学困生对所学科目的情知偏差,一方面不喜欢这一科目从而显得冷漠,一方面知识差距太大,欲学不能,只能困守。根据这一状况,学习显然徒具虚名,学困生问题便难以解对。由于学校教育的方式是集体活动为主,显然在课授中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征,点点相正,面面相对,只能均其大概,了其平中,于上好学生浅易,于中等生合宜,却于后发生偏难。这一矛盾明显的存在教学中,这也是集体教学最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现代教育就在这样无奈的取中进行,即使最善教育的也对全体居中的“中”仅是一个大概推度而已。

第四,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产生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前面已经谈及教育教学的灵魂是情感,是最大的快乐的情感的教育,是给灵动鲜活的新生命以最大极限的爱的交流教育;因此教育者只有抓住情感,建立一套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理论体系,达到正真使教育为人服务的目的。然而,现实中从教者却表现出诸多的不良方式来,在这里真实的展示以便起到警策之效。

现见问卷情况布之于众:1.最普遍的是用手指点着面颊一顿断喝。知识懂不懂,道理明不明,这一声,早将学生的情智呼之九霄云外,所说所论仅对一个躯壳而已,效果为零。2.变本加厉给以处罚,使学生在学业上负载累累。这一做法,完全掩杀了学习的兴趣,在痛苦无助的状态中,不得不做样子,书写零乱、片段漏词语、思想机械化、心里怨气重重,积习成恶难以挽救。3.罚站。或教室后、或教室外、或教研室里、更甚者移交主管教育的领导面前,这一站,将学生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取消了,首先在听课时间上出现了空白地段,这一来原本存在着差距,差距就更大了。4.移交家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抓教育,这是最好的教育模式,然而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社会推给学校,学校推给家庭,家庭又推给学校。5.教鞭的鞭策法力。学校教育的集体教育形式会抑制个体发展,教师在教育中必须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特点、发展素质教育。

篇2

意志,是助人走向成功的基础,没有坚强意志的人将一事无成。当今世界的竞争是“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特地以《中学生耐挫心理调查研究及对策》为题,在张家港市新塍初中作了一次调查,依据掌握的有关资料,分析研究中学生在学习、交往、志趣、自尊等方面受挫后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现象,以利于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二、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谈话法,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诸方面设计问卷。在张家港市新塍初中抽取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共10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05份,回收率100%,并在初一(2)班抽取20名学生个别谈话。

三、结果与分析

在心理学上,挫折一词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定义为一个从事有目的的活动,由于受到阻碍与干扰,致使个人动机或目的无法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感反应。受挫以后,人的情感反应是十分复杂的,在心理上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或是苦闷、彷徨、灰心失望等。

调查显示,(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种种障碍而引起的挫折,85%的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之。如《中学生耐挫心理调查研究及对策》(以下简称问卷)第9题,如果你在一次考试中考得不好,你会()A、说运气不好B、没有复习到C、认为老师出题太难D、觉得自己学得不扎实。其中94.3%的学生选D,他们把学业的好坏归因于自己学得不扎实,即努力不足,这样就会增强以后学习中的坚持性或努力程度,力求考得更好。4.7%的学生选B,实质上选取B,也间接说明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认识到考试考不好,是因为自己能力差,或者复习是有猜题心理,造成上述情况的实质还是努力不够,这是学生怕吃苦所致。0.94%的学生选择A,没有学生选C,应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题目难度、运气这些不受人意志挖掘和调节的外在消极因素,在学生身上所占比率极少。

(二)学生交往过程中耐挫能力百分比明显低于学习中耐挫力,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很是“正常”。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接触面广,由于识别能力不太强,各种宣传媒体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于此,我们社会、家庭各成员似乎见怪不怪,孩子们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知不觉地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不该扮演的角色,说着不该说的话,做着不该做的事,如《问卷》第28题:假如你最要好的朋友在背后说你的坏话,你会()。

A、你也说他(她)的坏话,并说得更厉害:B、当作没听见;C、跟他(她)好好谈谈,消除误会。结果选A的占11.4%,选B的占18.6%,选C的占70%。

不可否认,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情绪乐观而稳定,有点小误会能正确、及时进行处理。不容乐观的是有11.4%的学生选A,说明他(她)们有强烈的报复心理,自尊心很强,似乎有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迹象。这点足可以说明他们深受影响的消极因素多,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如家庭环境等。选B的学生与18.6%,这部分学生性格可能以内向型居多。他们虽然对此表面上没有作出任何反应,但内心可能有下面几种想法:①不跟你计较,最多不交你这个朋友。②怀恨在心,但表面上仍跟他(她)相安无事。③不拘小节,相信事实会证明一切,相处如处。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去努力学习,有了探索的兴趣,才会苦苦思索,追根源,因此,我们必须培养他们有广泛的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孩子对他所参加的活动非常喜欢,就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就会去努力认识事物,去解决问题。尽管碰到挫折,也毫不退缩,凭着满腔热情,对这一活动的热衷,认为战胜困难就是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深切体会,调查结果表明83%的学生能对感兴趣的事做到持之以恒,有始有终。

(四)现代学生自尊受到挫折时,将如何承受,将作出什么反应?调查资料表明,在一般情况下80%的学生能够正确适当处理,如《问卷》第26题:如果你表现很好,但班主任老师却不欣赏你,你会()。A、感到难过,不再起劲;B、更加竭尽全力,表现得更好;C、为自己感到不值。结果选A的占7.6%,选B的占79%,选C的占13.4%。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常常得不到表扬,屡屡遭遇失败,也都有表现自己,特别是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才能以得到老师的尊重,周围人的亲睐,这完全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受尊重的需要。79%的学生在这方面尤为突出。7.6%的学生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情况下,自尊心大大降低,但并不是说他们放弃得到尊重的需要。13.4%的学生为自己感到不值,他们的期望值较低,得到老师肯定性人格评价自然高兴,得不到也无所谓,但进取心可能会大大下降。

(五)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耐挫水平是好的,但我们也要谈到不足的地方,如《问卷》第2题:星期天,如果父母出去了,没人烧饭,你会()。A、吃饼干或面包;B、饿一顿;C、拿钱到外面吃;D、自己做饭。结果有56.6%的学生选D,当问及选D的这部分学生“你自己会做饭吗?”顿时哑然,对于类似问题,我们得认真对待,他们虽不会做,但有要去做的强烈欲望,只是条件不成熟。如此刻得到教师或家长的指点、帮助,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我国古代文学著作《周易》中就有关于挫折磨练,挫折教育的论述,教育者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挫折,学会适当地处理挫折的技能,用理智控制自己。把信念、自尊、勇气、坚韧、乐观、希望……这些金色的种子植入每个学生的心里,每天耕耘于心田,幸福与成功就会充满你――教育者的人生!

(二)对策

1. 学习成绩差,这不是学生想要看到的。要好、要强是每个学生的心理,有的学生尽管学习很努力,成绩就是不上去,原因可能出在学习方法上,教育者就要耐心地加以指导,以防学生产生自认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的消极思想。我认为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以点带面,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 学生兴趣广泛,且要有专长。我们要正确处理广泛与专长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学生从开展的各项兴趣活动中选取一项专攻,有所作为,而并非在其他方面一无所知,当在自己所选的兴趣活动中取得成绩,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就会认为自己是个有用之材,其它方面也不能落下。

3. 尊重,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受人尊重,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受人尊重和尊重别人体现了权利和义务,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没有受到相互尊重的教育和影响,自尊心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便在哪儿“入伙”,越是底层,对学习影响可能越严重。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给每一位学生以爱,学生才会尊敬教师。小树苗的生长离不开大自然中的阳光和雨露。

参考文献:

[1]孩子们的“心病”――儿童心理咨询手记.复旦大学出版社.

[2]心理学150问.辽宁人民出版社.

[3]中学生心理疏导.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3

[关键词]视障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指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73-04

通过对国内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资料的调查,发现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对视障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研究。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以视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视障大学生恋爱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教育指导。综合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建议和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有效工具。

本调查问卷分为恋爱现状、恋爱问题和恋爱态度三个维度。恋爱态度包括道德观念、恋爱认知、恋爱消费、增益性、自主性五个因子。恋爱问题包括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分歧、如何面对恋爱分手两个因子。

视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恋爱心理上存在差异,比如,视障大学生恋爱动机较为单纯,视障大学生普遍能接受恋爱对象身体存在缺陷,而普通大学生则不能接受。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普遍比较成熟,但有部分视障大学生恋爱心理不成熟,应对这部分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教育指导,加强恋爱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感情,理性控制自己,正确对待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意义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大学恋爱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引起大学生感到困扰的问题之一。由于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大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情绪消极,出现心理问题也是时有发生。因此应重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通过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研究调查,及时发现其恋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教育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

视障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殊的一员,由于身体不便,其恋爱心理应当受到社会和高校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国内对普通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研究较少。为此,我们对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特殊教育学院的视障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与普通大学生的对比调查,以研究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大一至大五普通大学生378名,男女比例相同。抽取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特殊教育学院视障生37名。

2.2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视障大学生发放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为100%。普通大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为94.5%。

3 研究结果

3.1 恋爱现状

恋爱现状包括对目前的恋爱状态、恋爱原因(即恋爱动机)、恋爱持续时间及恋爱次数的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本次调查研究以视障生为主,研究结果只呈现视障生数据,下同)。

3.2 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包括对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分歧(见表2)以及如何面对恋爱分手(见表3)的调查。

3.3 恋爱态度

对恋爱态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六个因子:道德观念、恋爱认知、恋爱消费、增益性、自主性。

对调查结果按1―5分进行赋分,将得分的前27%设为高分组,得分的后27%设为低分组。其中第3、4、5、6、10、14、15、17题反向记分。(见表4)

3.3.1 道德观念

对道德观念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调查。第一,当有恋爱对象时是否能与他人保持距离。第二,对待的态度。第三,是否可以接受当众接吻拥抱。

3.3.2 恋爱认知

对恋爱认知的调查方面主要包括:对异地恋、网恋的态度;在恋爱过程中是否信任对方;是否以结婚为目的进行恋爱;以及对另一半的期望。(表5)

3.3.3 恋爱消费

对恋爱消费的调查方面主要包括:是否赞成男方多消费;是否赞成通过满足对方物质需求来取悦对方;以及对待AA制的态度。(表6)

3.3.4 增益性

对增益性的调查主要通过大学生对恋爱是否能提高社交能力以及恋爱是否耽误学习这两方面的态度来记性研究。(表7)

3.3.5 自主性

ψ灾餍缘牡鞑橹饕包括一下三个方面:第一,当遇到喜欢的人是否会主动追求。第二,在确定恋爱对象时,是否要听从父母的意见。第三,盲目从众心理。(表8)

4 讨论

4.1 恋爱现状

4.1.1 目前的恋爱状态

从调查结果看,随着年级的增高,视障大学生普遍处于恋爱状态,未曾恋爱的人数比例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小。性别差异不大。这与普通大学生目前的恋爱状态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视障大学生恋爱已经具有普遍性,必然性,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4.1.2 恋爱原因(即恋爱动机)

恋爱动机指恋爱行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因素,也就是对恋爱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的预想,即为什么恋爱,怎样去恋爱。这里主要讨论恋爱原因,即怎样去恋爱。郑长波、李毅在《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主要有精神满足型、物质满足型、生理满足型和心理满足型几种。”【1】

视障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较单一,大多是因为两情相悦。性别、年级差异不大。但也有极少数视障大学生是因为孤独而恋爱。应对有孤独感的视障大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以防其孤独情绪影响学习生活,并帮助其培养健康的恋爱动机。普通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则更为多样化多样化。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认识恋爱的本质,纯化恋爱动机,培养正确的恋爱动机。

4.1.3 恋爱持续时间

随着年级增高,视障大学生的恋爱持续时间逐渐增高,性别差异不大。视障大学生的恋爱稳定性逐渐增强。普通大学生也存在这一特点。

4.1.4 恋爱次

随着年级增高,视障大学生的恋爱次数也呈增长趋势。性别差异不大。普通大学生也存在这一特点。

4.2 恋爱问题

4.2.1 对恋爱中出现的分歧与问题的处理

对于爱情,每个人都希望经历幸福甜蜜的恋爱,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会有预期收获,在恋爱中也存在坎坷与挫折。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当与恋爱对象发生矛盾冲突时,大部分视障大学生能通过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并有效宣泄自己不合理的情绪。但也有少部分同学束手无策,无法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甚至想分手,同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也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宣泄。调查发现,当恋爱对象变心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对对方进行打击报复,性别、年级差异不大,且在普通大学生中也存在这一严重问题。这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当恋爱过程中遭遇挫折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如果这些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除和转移,将进一步发展为忧郁自卑的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采取报复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瘀结。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时处理。鼓励其积极面对恋爱中出现的矛盾与挫折,客观分析原因,通过增强理智和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来尽快摆脱恋爱挫折带来的精神痛苦,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显得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4.2.2 如何面对恋爱分手

有恋爱就会有失恋。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视障大学生在面对失恋问题是能够洒脱放手、合理宣泄情绪。但也有部分同学萎靡不振,不愿放手,甚至通过匆匆投入到另一段感情中来逃避失恋问题。而且有少部分同学在失恋时矛盾痛苦,甚至伤害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性别、年级差异不大。普通大学生中也存在这一问题,说明大学生在面对恋爱分手时,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

失恋的挫折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了曾经和自己很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痛苦 。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有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伤害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

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失恋,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唯一,不能为了爱情耗费所有的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当失恋时,可以向他人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倾吐内心的郁积情绪,缓解失恋的伤害。另外也可以进行心理转移,从而减轻痛苦。比如把热情投入到学业中去,在紧张的学习中逐渐减轻失恋对自己的影响。

4.3 恋爱态度

4.3.1 道德观念

据调查结果显示,视障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得分基本处于普通组,道德观念良好。

恋爱双方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前有着各自的交际圈。随着恋爱关系的确立,双方都希望对方心中只有一个自己。但人际交往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的交际圈是需要维持的。但应教育大学生恋爱应具有专一性,应在正常的范围内进行人际交往,不可以三心二意。

当代大学生恋爱已不再是偷偷摸摸,他们的恋爱行为非常公开化,步入校园,很多公众场合都有情侣旁若无人、卿卿我我,丝毫不顾影响。[2]性生理日渐成熟,在与恋人的交往过程中必然会萌发性冲动。但道德意识又使他们压抑这种性冲动,使他们处于矛盾之中。因此,应重视对他们的性观念进行教育,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4.3.2 恋爱认知

据调查结果显示,视障大学生的恋爱认知得分基本处于普通组,恋爱认知正常。

视障大学生对异地恋、网恋态度良好,普遍相信存在美好爱情。且在恋爱过程中愿意信任对方。但对于恋爱是否以结婚为目的这一问题上,视障大学生的恋爱态度存在差异。随着年级增高,视障大学生逐渐以结婚为目的进行恋爱。男女差异不大。视障大学生普遍接受恋爱对象身体有缺陷,性别、年级差异不大。但普通大学生普遍不能接受。

4.3.3 恋爱消费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视障大学生处于普通组,部分处于高分组,视障大学生恋爱消费观念良好。性别、年级差异不大。

恋爱消费态度是大学生对待恋爱消费的心理倾向性。[3]花前月下本无可厚非,但应树立正确的恋爱消费观念。应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进行理财和消费指导。最合理的恋爱消费观念原则是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以优良的校风建设,向大学生渗透理性的恋爱消费观念。

4.3.4 增益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视障大学生基本能正确认识大学恋爱带给自身的益处。

大学恋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且对大学生恋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不要因为忙于恋爱而忽略学习。应该辩证地对待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4.3.5 自主性

据调查结果显示,除部分大一女生恋爱自主性得分处于低分组,其余视障大学生普遍处于普通组。原因可能是女生家庭教育较为严格,且刚步入大学,恋爱心理不成熟。

要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与责任。一个人心中有了爱,要善于表达,这是爱的能力。同时也应具备拒绝爱的能力,对自己不愿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但应注意使用恰当的方式。

大学生恋爱应具有自主性,避免盲目从众。要懂得爱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不应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 郑长波,李毅.大学生恋爱动机调查与分析[J].沈阳示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2] 李志,彭建国.大学生恋爱价值观特点及教育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4).

[3] 许慧英,大学生恋爱消费中存在的误区与对策.沧桑,2008(5).

作者简介

张晓明,男,讲师,滨州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团总支书记。

周群,学生,滨州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2013级特殊教育专业。

篇4

【关键词】大专 新生 心理健康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与追踪的热点问题,这个群体涵盖了高职院校的大专生、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面对大学生中屡见不鲜的自伤或伤人等事件,社会各界表示不解和震惊,声声诘问“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

为此国家和院校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举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成为各高校素质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组织了大批专家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抽样测查建立量表的信效度和常模,不难看出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投入。

有学者指出,大专生是高等教育中低于本科生的一个群体,既有高等教育中青年人的共同心理特点,又有其独特和复杂之处。他们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不断成熟,思想以及情绪情感体验逐渐丰富,社交更加开放活跃。当然由于时代、社会和个人的因素,他们也有一些缺点,譬如自卑失落、悲观消极、依赖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不过遗憾的是,针对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专业调查还是比较少见的。

本研究即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状态,以便于跟进并加强专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辅导和生活辅导工作,这不仅对该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更对大专新生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借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某大专院校2007级全体新生,共计1036人。其中男生696名,汉族915名,独生子女629人。理工专业有585人、文史类334人、文体艺术类94人;生源地为大城市的411人、中小城市301人、城镇163人、农村142人。

2.调查工具

2005年教育部组织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检测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障碍,更侧重于症状的评定和筛选,共包含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型人格倾向、强迫型人格倾向、依赖型人格倾向、冲动型人格倾向、性心理障碍、社交攻击、社交退缩、自我意识偏差和精神病倾向12个分量表。采用5点记分(1=没有,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分量表独立计分。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施测程序

2007年11月上旬,分班由经过培训的班主任施测,采用标准指导语,当场收回全部问卷。

4.分析工具

利用SPSS11.5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群体在12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比较

性别、民族和是否独生子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学生有更多更明显的躯体化症状(t=3.006,p<.01);非独生子女的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和强迫症状更多(t值依次为3.822,3.183及3.273,p值均<.01)。而独生子的冲动性更强(t=-2.481,p<.05)。

专业和生源地之间的Oneway分析发现:不同专业仅有社交攻击性的差异,F(2,1010)=3.817,p<.05,理工类显著强于文史类,文体艺术类居中,与两者无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社交退缩性显著不同,F(3,1013)=4.153,p<.01,大城市显著低于其他。性心理障碍、强迫和冲动也不同,依次为:F(3,1013)=2.613,p<.05,大城市显著好于中小城市和农村;F(3,1013)=2.612,p<.05,大城市显著低于农村;F(3,1013)=3.487,p<.05,农村显著低于其他。

2.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计分方式和检出标准,用T分数的高低检出严重程度不同的三类学生(彼此互不包含或重叠),第一类为具备以下4个条件之一者:抑郁因子T≥69分,焦虑因子T≥68分,精神病倾向因子T≥70分,偏执、攻击、冲动三项因子T分之和≥205分;第二类学生在第26、30、82、84、103题任一项≥4分(主要是精神病倾向的测查);第三类学生为具备以下4个条件之一者:抑郁因子T≥63分,焦虑因子T≥63分,精神病倾向因子T≥64分,偏执、攻击、冲动三项因子T分之和≥191分。检出的学生中,第一类有113人,第二类有35人,第三类有50人,共计198人,占新生总体的19.11%。 转贴于

四、讨论

从结果分析我们得到利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测查大专新生的心理问题,其检出率为19.11%。樊富珉等人(2001年)使用SCL-90对北京大学生广泛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6.51%,本研究检出率较之略高。外地同等学历院校的SCL-90测查结果参差不齐(27.8%~13.40%),这无疑都敲响了大专生心理健康的警钟。

男女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仅有女生的躯体化和焦虑症状略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对环境适应更为迫切有关。新生适应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相应开展群体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内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他们有特殊的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他们也可能是从某地区的主导民族变成为综合院校的“弱势派”,学习与广大的他族人群相处成了他们的又一项适应任务。相比汉族学生,他们出现的更多更明显的躯体化症状或许就是压力大的表现。

本研究中发现独生子社交更积极主动、面对性问题更坦然、对待自己亦不是特别严苛,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社会评价。

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招生取向等原因导致了理工类多男生,文史类多女生,使得社交攻击性显示出专业差异,这提示专业的素质培养有待平衡。

农村生源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较差,可能限于一时的视野狭窄、经济弱势,但他们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进取精神,更多刻意的努力和隐忍。因此既要给予保护和理解,又要鼓励其积极的自我表达和减压。农村和中小城市生源比大城市生源的性心理问题更突出,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加强性教育。

五、结论

1.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深入持久有针对性地开展;

2.女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出现了更多更明显的躯体化症状,这需要我们予以关注;

3.非独生子女需要在社交主动性、性和自我要求上有更积极平和的心态;

4.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多关注,尤其是在社交主动性、性心理、自我要求方面。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2]郑日昌,邓丽芳,张忠华,郭召良.《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3]陈其芝,陈晓光.843名高职大专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4(3):38-41.

[4]许艳.镇江市大专生SCL-90调查结果分析.卫生职业教育,2005.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院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截止至2012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独立学院共有303所,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社会认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本研究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试量表,研究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如何有效的开展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学生共5128人,其中男生2361人,女生2767人。大学一年级学生2710人,大学二年级学生2418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测评软件,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在学院机房进行测试,测试的时间是2011年11月,历时一周。研究使用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题目,分别类属9个因子,每个因子反映学生某方面的情况。这九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该量表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均有涉及,能较为准确描述被试的自我感觉,较好地反映被试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量表总分高于160分,或阳性项目数大于43个,或因子分高于2分,需考虑筛查阳性症状,综合其他相关情况,对被试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对量表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t检验。

二、结果

(一)独立学院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情况(表一)

大一学生量表总分大于200分以上的有210人,占总人数的8%;总分高于160分低于200分的学生有381人,占总人数的14.6%;大二学生总分大于200分以上的有243人,占总人数的10%;总分高于160分低于200分的学生有451人,占总人数的18.6%。从总体看,大一大二年级心理健康的学生占75%,有25%的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1]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独立学院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上都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并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

(三)独立学院男女生性别差异比较(表二)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生性别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女生在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上均高于男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敌对因子也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偏执因子得分基本相等,不存在差异。

(四)独立学院大学一年级与大学二年级年级差异比较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大学二年级学生各因子分均高于大学一年级,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一)独立学院大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调查发现,该院学生中心理健康者占75%,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有25%,说明该院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大部分学生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加以关注。根据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敢想敢干,易于接受新事物,总体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心理也充满了种种矛盾,自我意识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平衡,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矛盾和冲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2](P.21-25)

根据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较,该院学生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低于常模水平,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其实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偏见,往往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属于不受老师关注的群体,很大一部分学生经历了高考失利,加上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同度不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差。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分析,独立学院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条件较好,社会压力相对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综合素质强,思维活跃,社会活动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拥有好奇心,而这些特征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打好了基础。

(二)独立学院男女生心理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该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上均高于男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敌对因子也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只有偏执因子得分基本相等,不存在差异。这与大部分研究中的结果相类似。[3]从性别差异上看,女生情感细腻,敏感,情绪变化快,希望被人理解支持,依赖心理强,而男生独立自主性强,处事果断,大度,情绪不易受他人影响,从而导致女生在生活上产生更多的消极观念,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

(三)独立学院不同年级间心理状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各因子上均低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差异极其显著,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相反。[4]大一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环境适应方面。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大一新生刚入学,各方面可能存在很多不适应,包括环境,人际,学习方式等方面。但是由于大部分独立学院90%以上的生源都来自省内,在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惯方面没有太大差异,离家较近,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第二,学习方面,进入大学后,学习任务相对轻,父母也不再严加管束,学习处于放松期。第三、人际关系方面,大一学生之间的感情还处于“热恋期”,对对方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也为自己树立好的形象而迁就忍让对方,同学间感情较好。第四、活动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班集体各项活动,热心学生会、协会工作,丰富了自身大学生活。第五、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经济压力。大二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相比大一学生要差,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学习方面,课程任务加重,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学习压力加大;第二,人际方面,同学之间的友谊已处于“磨合期”,内部开始出现一些矛盾,冲突,如不能良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三,学生不再热衷于集体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圈缩小了,孤独,无聊的心理开始出现。

四、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调查研究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院可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即分别在院、系和班级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各级网络各司其职,相互沟通融合,畅通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导通道,确保学生心理心理状况稳定发展。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和品质,主张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以此来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促进人格的完善。[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只是干预(帮助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而是关注学生的积极方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三)重视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现阶段,各独立院校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比较重视,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而对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有所忽略。同时,没有针对性的开展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 中国校医,2009,(3).

[2]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湖南:湖南人民出 版社,2009.

[3]高俊霞,石秀杰.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研究[J].唐 山学院报,2006,(1).

篇6

关键词:感恩 留守初中学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赵景欣,2007 )[1]。根据监护者的不同,双亲外出儿童可进一步分为:隔代监护、亲戚朋友监护、自我或兄弟姐妹监护( 叶敬忠,王伊欢,2006 ) ;单亲外出监护又可分为父亲监护和母亲监护[2]。本研究将留守初中学生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就读初中的学生。由于父母的长期缺位,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造成了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普遍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状况不容乐观,如范方、桑标等研究认为与完整家庭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形成了以下一些不良人格特点[3]。黄艳萍也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4]。因此本研究想把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希望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一点理论性的指导。

所谓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陶志琼,2004)[5]。已有研究表明感恩有很重要的作用,如Rosenberg研究发现,感恩是被人们高度称赞的一种人类特质,与人们的美好生活、优良品德、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使人们体验到被爱和关心[6]。Bartlett和Desteno声称,感恩有助于信任的发展[7]。感恩可以促进个体道德健康发展,培养及安全的人格[8]。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感恩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也初步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感恩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9],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从儿童的幼稚期向青年的成熟期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幼稚与成熟并存、面临诸多变化和转折的时期,如果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了这些变化,身心也就可能顺利地成长,并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某些方面的变化中遇到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就有可能出现发展的危机,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因此必须重视初中生这个阶段感恩的发展和教育。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的一所中学的留守初中生和一部分作对比研究的非留守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被试,同时尽可能考虑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平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1份。其中留守337份,非留守214份。

(二)研究程序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感恩问卷进行调查,并设置了初中非留守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了解初中留守儿童的感恩现状。在征得学校、教师同意后,分学校集体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一) 留守初中生感恩水平的整体状况

对留守初中生的337份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的感恩心理的平均分为77.6589分,总分85分,百分比为91%,表明留守初中生的感恩心理处于很高的水平。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来看,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的总体水平时很高的;具体来看,三个年级的感恩心理都处于很高的水平,其中初一年级的感恩水平最高,初二年级的感恩水平最低。

(二)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不同维度的情况

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不同维度的情况,经过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

数据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处于很高的水平。这说明了留守初中生对感恩的认识比较正确,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识是很正确的,在受到他人的恩惠后,会在心里产生感激之情,并会采取实际的行动回报别人的帮助。2、具体来讲,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三个维度上没有很大的差异,行为维度要稍低于认知和情感,表明留守初中生在具体的感恩行为上,做的要相对少一些。

(三) 感恩心理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在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感恩总分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t=-2.125,P=0.034),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M女=77.71,M男=75.94);在行为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t=-3.217,P=0.001),女生在行为上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M女=36.37,M男=34.95);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感恩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年级在留守初中生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取方差检验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认知和情感维度上,不同年级的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总分,不同年级的感恩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4.678,P=0.01);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要显著地高于初二留守学生的;在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6.174,P=0.002),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初二留守的学生,初一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初三留守学生。

(五)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在感恩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感恩的总分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留守学生在感恩水平上存在显著地差异(t=1.995,P=0.04),且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只有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在情感维度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的感恩水平存在显著地差异(t=2.317,P=0.021),且父母都外出的学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只有父母一方外出的学生;在认知和行为维度上,父母外出类型不同的学生的感恩水平不存在显著地差异。

(六) 留守与非留守的学生在感恩上的差异检验

为了进一步地考察留守的学生和非留守的学生在感恩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感恩的总分以及感恩的各个维度上,留守与非留守的初中生的感恩水平都存在显著性地差异,且非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留守学生的感恩水平。

本研究对是否独生、居住地、是否接受过支助、父母文化进行了差异检验,结果都不显著。

三、讨论

(一)留守初中生感恩现状总的特点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感恩问卷,对张家界市慈利县的一所初中的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学生感恩的整体现状良好。具体到感恩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也是良好的。留守学生的感恩认知是很正确的,而且在受到他人恩惠后,心里也会产生感激的情感,只是行为上做的不够。总的来说,大多数的留守学生并没有缺失感恩之心,是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感恩传统美德的影响,而学校和家庭感恩教育,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另外社会近些年来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大多数的研究都认感恩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如2010年孙配贞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初中生感戴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感戴总分和人物取向感戴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10]。还有赵淑娟、董霞、刘晓岚等人。感恩在性别上为什么会存在显著性地差异呢,而且是女生的感恩水平高于男生。我认为是父母以及社会受到了传统文化对男性、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的潜在影响。传统文化要求男生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对女生要求要相对地低。致使家长对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要求不同,教养方式也不同。

(三)年级差异

留守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地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如江丽丽、赵淑娟的研究都认为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我认为随着学生的年级增长,以及知识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加之教育的作用,存在年级的差异是可能的。研究还发现留守学生的感恩发展呈现出初一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初二出现下滑,到了初三,感恩水平有稍微提高的趋势。 心理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学生的感恩水平应该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而研究结果却与之相反。近些年来实行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因此出现从小学到高中,德育的教育越来越弱化。我想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了这样的研究结果。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中留守儿童感恩的整体状况良好;初中留守儿童将感恩认知转化为行为表达相对较弱;留守是对初中留守儿童感恩发展地最大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赵景欣,刘霞.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J].心理展与教育,2010(6).

[2] 叶敬忠,王伊欢.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 人口学刊,2006(3):55 - 59.

[3]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855一858.

[4] 黄艳萍.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陶志琼. 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6] Rosenberg E L. Levels of analysi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ffect[J].Review of Psychology,1998,22:47一270.

[7] Bartlett M Y,Desteno D, Gratitud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Helping when it costs you[Jl.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 17:319一325.

[8] 江丽丽. 初中生感恩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Bono,G.,& Froh,J. J. Gratitude in school: Benefits to students and schools. In R. Gilman E. S. Huebner,M. J. Furlong, 2009.

[10] 孙配贞等人.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 育,2010(1).

篇7

(一)研究对象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共计518名学生展开调查,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年龄10~14周岁,平均年龄11.6岁,男女学生分别为337人与181人。问卷回收518份,回收率为100%,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为96.71%。其中,按性别统计,男生共计325份,占64.9%;女生共计176份,占35.1%。按年级统计,四年级有160份,占31.9%;五年级有169份,占33.7%;六年级有172份,占34.4%。

(二)研究工具与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在1991年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检测,该量表广泛适用于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MHT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是: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均是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信度较高,其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84和0.88之间,分半信度值在0.635和0.809之间,量表结构效度良好。测量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使用规定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指导学生测验,现场发放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二级计分方法,计算出每位被测者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所得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进行了主成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MHT测验当中,若总量表得分≥65分,表示该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表2不难得出,在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501名合格被测高年级学生当中,存在着26名有较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被测学生的5.19%。在MHT测验当中,若分量表得分≥8分,表示该名学生在该项内容上存在适应不良,需对其进行特别心理辅导。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人数达247人次,比例为49.31%。各分量表得分超过8分的人数由多至少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分析表3中数据不难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男女生在MHT测验的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均低于女生,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几个方面更是趋于显著,这说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严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在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四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吓倾向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的得分稍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但并无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在MHT总量表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呈显著差异。

三、讨论

篇8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性心理; 性认知; 性情感; 性意志

近年来,随着高校涉性事件的增多,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研究陆续展开,并取得了系列成绩,使社会及学校对大学生性健康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一些较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开展虽早,但对近几年大学生性心理现状中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涉及较少或未曾涉及;(2)普遍关注整个大学生群体的性心理健康研究,而对作为在大学生性心理问题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女大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3)女大学生在学识、环境、经济条件、就业压力这些方面有别于一般社会女青年,对于这些因素影响下女大学生性心理呈现的特点研究较少。

由于长期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女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社会中属于具有较高潜在社会价值的女性阶层。近年来由引发的问题在女大学生中不断呈现,必然和女大学生性心理状况有较大相关。女大学生在涉性事件中作为一定程度上的弱势群体,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将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阻碍其顺利发展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问题的存在及表现提示我们有必要对女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结合时代特点、年龄阶段特点及其独特的社会群体性特点(有别于其他社会女性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为促进高校性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我国女性素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 试

被试来自四川省内三所不同性质的高校随机抽取的1~4年级的在校女大学生,涉及不同专业、学历、地域学生,共发出问卷491份,回收有效卷468份,有效卷回收率为95.3%。

1.2 研究工具

根据笔者研究,采用自编“女大学生性心理调查”工具

1.3 理论构想

女大学生处于性心理发展阶段中异性接近期和恋爱期交织阶段,异往(包括恋爱)是此期间其性活动的主要体现方式,诸如婚前、性自由、交往挫折、犯等现象是异往(包括恋爱)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女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的主要事件。认知、情感、意志是人心理活动的主要过程和表现,女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相对单纯、经济不独立、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加剧、就业与择偶压力并存,因此她们在学识、环境、经济条件、就业压力这几方面有别于同年龄的一般社会女性。基于以上考虑,本问卷将重点调查女大学生异往和恋爱中由于学识、环境、经济条件、就业压力影响所表现出的性认知、性情感、性意志的一些特点。

1.4 工具及编制过程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女大学生性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认知、性情感、性意志三个大项,内含性知识、性思维、性观念、性态度、性态度体验、自我的调节与控制、对异性的防范与应对等具体内容。首先,针对问卷内容对女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大量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问卷题目。其次,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对问卷进行初步修订,仅正式稿的修订就多达12次,用了近1年时间。最后,用编制好的问卷在心理学本科专业女生中进行预测,结合专业学生反馈意见对预测问卷进行结构性分析和修改,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1.5 测 试

由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并采取不记名形式,以消除被试的顾虑和紧张情绪。测试前进行有关调查目的和意义的说明,被试填好后立即回收。时间大约15分钟。所有测试在六周内完成。

1.6 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由SPSS软件系统处理完成。

2 调查结果

2.1 性认知

性认知即有关性的各种知识的获得、理解及评价。本问卷对性认知的调查主要从性知识、性思维、性观念三个方面进行。

2.1.1 性知识:主要了解女大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性病、避孕等知识的掌握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有26.3%的女生对性生理的知识不了解,对性心理知识不了解的比例达43.8%,对性传播疾病基本常识不了解的比例达62.6%,超过半数(64.3%)女生了解避孕的常识。在问到“我了解与异性保持适当交往的礼仪、方式与技巧”时,大部分女生(78.7%)持肯定选择。问到“我知晓防范异性不轨行为的一些技能或做法”时,35.7%的女生表示不了解。

2.1.2 性思维:主要包括对两性关系、、恋爱、婚姻的理解与判断

表2显示,53.7%的女生认可“恋爱应该包括双方精神和肉体的全面交流”。在观问题上,对传统观持批判与肯定态度的女大学生旗鼓相当,各占一半。35.9%的女大学生认可“通过恋爱可以证明自己有魅力”。26%的女生不认可“校园恋情重点是学识相当、情趣相投,经济条件差点也无妨”。32.1%的女大学生认可“恋爱、结婚也可以是女生解决就业的一种途径”。

2.1.3 性观念:主要包括对性自由、婚前、恋爱(婚姻)动机的看法和评价

表3数据显示,当前女大学生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和开放化趋势。对于婚前,认可“两厢情愿就可以”的达到44%;对于婚前发生的动机,有22.9%的女大学生认可“婚前可以帮助我更全面的了解对方”。性与婚姻的关系上,27.8%的女大学生赞同“婚前与未来是否结婚关系不大”。可以看出当前很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婚前持肯定态度。这和社会舆论环境对于婚前的态度宽容有很大关系,调查数据显示,41%的人认为“有过经历并不会被同学或朋友认为是什么坏事”。

同时我们也看到,商品经济的功利思想对于女大学生的性观念影响明显。调查中,有30.6%的女大学生赞同“工作难找,学得好不如嫁的好”。

2.2 性情感

即主体对异性的态度及在异往中所获得的对这种态度的主观感受,包括性态度、性态度体验。

2.2.1 性态度:主要包括对异往对象的认知、异往意愿、异往倾向等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75.3%的女生“希望有更多的异性朋友”,但77.5%的女大学生不认可周围的男生,在交往倾向上66.7%的女大学生表示“通常我不会主动接近异性”。这就形成一种矛盾状态,绝大部分女生希望和异往,但“自我清高”,看不起周围的男生,并不主动接近异性。这种矛盾的状态很容易对女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困扰。

在对的态度上,有近四成的人对无婚姻保证的持认可态度。

2.2.2 性态度体验:主要指持某种态度或观念在与异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表5显示,有32.7%的女大学生不认为在与周围男生的交往中能发现对方的优点。有35%的女大学生认为周围男生并不乐意与之交往。26.9%的女大学生认可“对自愿发生的婚前我不会有思想负担”。62.4%的女大学生认可“男女交往中看重对方经济条件没什么不好”。

2.3 性意志

即主体对的协调与控制。包括对自我的调节与控制、对异性的防范与应对。

2.3.1 性的调节与控制:包括对恋爱挫折、性诱惑、性冲动的调节与控制

表6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会选择通过提高学识修养增强自己的魅力。47.9%的女生认为“恋爱挫折不会严重影响我的生活和学习”。

随着性生理、性心理的发育成熟,女大学生性冲动客观存在。34.8%的女大学生认为由于学业压力及条件有限,自己存在性压抑的情况。网络、书籍、影视等仍是31.2%的女大学生排解性需求的主要途径。面对物质条件优越的恋爱对象,77.8%的女大学生表示“能坚决拒绝其提出的婚前性要求”。

2.3.2 性危机防范与应对:包括对性骚扰、害的防范与应对

表7显示,87.7%的女大学生对熟悉异性缺乏防范意识。78.4%的女大学生对“当有异性骚扰或侵犯我时,我能冷静应对”持肯定估计。对于防止中以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有接近四成的女大学生表示没有缺乏相应的能力。在遇到性危机事件时,表示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的女大学生占21.6%,能在此类事件中获得老师有效支持与帮助的女大学生占16%。

3 讨论

3.1 对当前女大学生性心理状况的初步分析

3.1.1 性认知状况与女大学生学识水平不相符,性观念开放自由,重视婚姻但对性的认知仍较肤浅而功利

经过中学阶段青春期发育及生理卫生教育后,当前女大学生性知识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当前女大学生有关性的科学知识(包括生理和心理)存在明显不足;②在女大学生了解的性知识当中,比较关注如何防止意外怀孕,但对其他可能造成身心伤害的性传播疾病不甚了解;③在异往及危机预防方面女大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要低于其自身估计水平。

由于教育程度及文化素质影响,女大学生在恋爱中对精神需要比较重视,但受近代西方“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商品经济对人的价值的异化的冲击,当前部分女大学生对两性关系、、恋爱婚姻的理解与判断存在一些偏差。对传统观持批判态度的女生占到一半以上,因此相当部分女大学生对恋爱当中的持宽容态度。在对恋爱及婚姻的认识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女大学生表现出幼稚性和功利性,涉世未深及生活环境的相对单纯,使得她们对恋爱的认识肤浅随意,同时在就业压力影响下“依靠婚姻寻出路”的冒险投资心理已成为不少女大学生的共识,这无疑会影响女性知识分子群体的自强自立及男女平等的进一步实现。

高校作为接受多元文化影响较快较主动的场所,身处其中的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时尚前卫的观点的冲击,使得当前女大学生性观念较开放与自由,对婚前认可度较高,持宽容甚至随意的态度,缺乏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对性与婚姻的联系重视程度提高但恋爱(婚姻)动机功利化色彩较浓。大学生群体及其所处小环境对婚前持宽容态度;与以往相比,更多的女大学生坦然将婚前看作是了解对方,减少恋爱盲目性,保证婚后满足的一种可能途径。重视在恋爱婚姻当中的重要性是科学的,值得肯定的,但将婚前作为保证婚后满足的“试金石”,代价未免太大,太冒风险了。从各种调查结果来看,赞同婚前的大学生超过半数,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存在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及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自由与传统,开放与封建在多数大学生身上矛盾并存着,一方面,他们对婚前持宽容随意的态度,另一方面却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介意自己的伴侣曾经和别人发生过性关系。上海的有关调查显示,52%的华东师大学生不敢接受与他人有过性关系的恋人,而自认为能够接受的只有18.4%[1],在此心态下,以婚前作为恋爱“试金石”必然会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麻烦,影响今后正常的恋爱和婚姻。在开放前卫的性观念指引下,目前女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比例较之以往有增无减,在此次调查中,收回的有效卷中有12.4%的女大学生自述发生过婚前,说明倡导婚前贞洁仍是我们今后性健康教育应加强的重点。

此次调查中值得肯定的是当前女大学生对待婚姻的态度。2000年《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显示,72.8%的女大学生“不一定嫁与自己发生了性关系的恋人”[2],反映当时许多女大学生认为婚前与婚姻关系不大,将性与婚姻分离,对及婚姻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应有的责任感。本次调查结果较之有了明显变化,72.2%的女大学生不赞同“婚前与未来是否结婚关系不大“的观念,反映当前大多数女大学生对性与婚姻关系的重视和回归。

3.1.2 对异性态度存在一定偏差,异往态度较功利与开放,但存在与之相矛盾的性态度体验,容易导致性情感冲突

从调查来看,由于文化水平较高,当前女大学生对交往异性要求较高,对周围异性持消极态度的较多,同时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又使得她们有较强的异往意愿,因此一般异往状况不容乐观,男女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仍比较缺乏,对于满足青春期正常性心理需求有一定局限,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女大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及对未来就业的忧虑畏惧,大多数女大学生交友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现实功利倾向,很容易促发惟利是图、贪图虚荣的,也容易因此被人诱骗利用。在对的态度上,仍有近四成的人对无婚姻保证的持认可态度,表现出对自由随意的态度。但与之相矛盾的是,仅有26.9%的女大学生认可“对自愿发生的婚前我不会有思想负担”,说明对婚前持开放宽容态度的女大学生其实并不具备坦然接受婚前的承受能力,一旦发生婚前,不管是否自愿,大多数女大学生还是会为此背上思想负担,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性情感的偏差与冲突往往会给女大学生带来诸多苦恼,使其性心理发展处于矛盾之中并可能导致过分压抑与过分放纵两种极端的发展。

3.1.3 相对存在性压抑,性调节与控制较理性但缺乏科学正确的信息指导;自我防范意识及技能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高校现已允许在校生结婚,但限于种种现实条件及就业的压力,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能以法律认可的合法婚姻形式获得性的满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女大学生表示由于学业压力及条件有限存在性压抑状况,这给不少女大学生带来了困扰。在解决困扰的意愿上女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绝大多数表示会通过提高学识修养增强自己的魅力。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存在问题,从调查来看,网络、书籍、影视等仍是一部分女生解决困扰的主要途径,鉴于目前这些途径所能提供的信息的质量,通过这些途径排解性需求,不仅无助于女大学生缓解和消除性的困惑,往往还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诱发不健康的性心理和。由此看来当前为对女大学生缓解性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引导十分必要。

在性危机防范与应对方面,如何与熟悉异性保持适当交往应是当前女大学生值得重视的问题,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对熟悉异性缺乏防范意识,而近年来发生在熟人中的女大学生犯事件时有发生,两者不无关联。此外女大学生对自己面对性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估计过于乐观,此前对相关防范技能的调查项目中,有35.7%的女生甚至并不知晓防范异性不轨行为的技能或做法。接近四成的女大学生表示缺乏防止中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的能力,因此未婚先孕、堕胎、感染性传播疾病等现象近几年来在大学生中呈上升趋势[3],极易为女大学生带来身体的伤害与生命的威胁。因此,高校应加强女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及技能的教育。

此外,调查结果还提示高校性健康教育的缺失与滞后,在遇到性危机事件时,作为学校教育力量代表的教师既不被学生信赖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引导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发展,防范并妥善干预性危机事件是维护高校和谐安宁的重要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女性人才的重要保证,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性健康教育使得高校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意识上不重视、体系上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是阻碍高校性健康教育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为关心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培养高素质女性,加强教育与指导是当前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章小兰.大学生问题与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1,17(8):474-475.

2 王进鑫,董珊.大学生性健康教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8.

3 孙智凭,初凤林,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15.

4 王进鑫,胡珍.大学生性伦理危机及根源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8):42-45.

5 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 李浪.性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7 陈英,王树涛,王艳,张德美.西南地区大学生性观念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1):59-61.

篇9

【关键词】 脑出血; 焦虑; 心理护理

doi:10.14033/ki.cfmr.2017.5.0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47-03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后焦虑症状是脑出血发病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由于患者受到疾病的影响,会产生焦虑、孤僻、恐惧、悲观、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由于脑出血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功能障碍,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加了患者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的预后效果和心理健康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1-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症状及体征,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脑出血患者。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46~77岁,平均(55.0±6.5)岁,其中60岁以上39例,住院时间2 h~94 d。患者出血量30~100 ml,平均出血量为55 ml。患者出血的部位:基底核有37例,脑叶为33例,丘脑是20例。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与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2)研究对象病情平稳,神志清楚;(3)愿意接受本次调查。排除标准:(1)脑出血发生脑疝、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或需手术治疗清除血肿治疗的患者;(2)以往有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及精神病史患者;(3)意识不清、失语、文盲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O计,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医疗费用支付的方式等。(2)焦虑自评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3]。该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内容包括感觉、情感、睡眠、饮食、生活习惯等,按1~4分计分法。该量表总分是80分,分数越高,其焦虑程度就越高。该量表中有15个条目按正向计分(1=很少或无;2=有时;3=经常;4=持续),其余5个条目是按反向计分(1=持续;2=经常;3=有时;4=很少或无);最后将20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到粗分,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即可得到标准分。最后的结果是由标准分评定的:标准分

1.3.2 资料收集 调查研究对象在住院治疗期间进行,调查前由研究者向被调查者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征得患者同意后填写问卷,对于不方便填写问卷的患者,由调查者逐一提问,协助完成问卷并收回。填写完毕后,由研究者当场检查问卷并收回。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0.0软件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无效问卷为2份,有效回收率为98%。其中男40例(40.82%),女58例(59.18%);年龄30~40岁7例(7.14%),40~50岁14例(14.29%),50~60岁29例(29.59%),60~70岁32例(32.65%),70岁以上16例(16.33%);婚姻状况:未婚8例(8.16%),已婚90例(91.84%);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学历60例(61.22%),初中24例(24.49%),高中、中专及以上14例(14.29%);职业:自由职业者11例(11.22%),农民38例(38.78%),工人19例(19.39%),干部7例(7.14%),退休23例(23.47%);平均年收入:6万33例(33.67%)。

2.2 脑出血患者焦虑自评量表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有焦虑状况的研究对象61例(62.24%),无焦虑状况的研究对象37例(37.76%)。40例男性中存在焦虑18例,占45.0%,58例女性中存在焦虑状态有43例,占74.1%,性别对焦虑状况影响有明显影响(P

3 讨论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有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血管而进入脑实质,引起患者突然昏迷和瘫痪,此类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快,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5]。中老年人是脑出血发生的主要人群,以40~70岁为最主要的发病年龄,脑出血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具有起病急、来势凶猛、死亡率极高的特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得出,我国每年因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20%死于脑出血。绝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6]。由于该病病情急骤的特点,患者及家属未有心理准备,由于脑出血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肢体或语言障碍,很多患者在入院治疗时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病情恢复[7]。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影响患者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便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焦虑作为一种多维度、多种类的复杂心理过程[8],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多种多样,因此对于因脑出血出现情绪焦虑的患者要特别关注,积极的动员患者的家人、亲戚、朋友、医护人员、同病房的病友等一切可能调动的社会支持来源,给予患者关怀和爱护,在情感和经济上给予患者支持,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9]。本调查结果显示,有62.24%的患者在发病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且女性出现焦虑心理的比例高于男性。其原因可能与女性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抗压能力有关,而男性相对乐观,承受能力较强,再加上脑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处于围更年期,本身就比较敏感,加上病情的影响出现焦虑心理的比例大大增加。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女性患者进行交流,通过医护人员有效地沟通了解患者焦虑情绪出现的症结,明确其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鼓励其将内心的恐惧、担忧等感受表达出来,认真倾听患者的焦虑话语,用温和的言语向患者说明脑出血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向其介绍其他患者的康复病例,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利用这种交谈方式既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也可以营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健康良好的治疗环境下,帮助患者摆脱负面情绪对其治疗与康复的阻碍作用,对所有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年人均收入也是造成脑出血患者产生焦虑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林明霞等[10]研究结果也表明家庭收入与脑出血患者焦虑程度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生活压力加大,脑出血的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因此大部分患者都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者。发病后大量的花费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且出院后仍不能从事正常的工作,影响了家庭经济来源,所以患者往往会因为担心家庭经济情况而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使其明确焦虑心理对病情的影响,并告知患者只有用良好的心理看待病情,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锻炼,才能提升恢复速度,减少花费,这样患者才会自我调节以缓解不良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另外,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在心里时刻关心患者,积极与患者沟通,动员老人亲戚和病友多与之交谈,同时耐心倾听患者的苦恼,充分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为治疗的安全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易发生焦虑心理,年龄、家庭年人均收入是造成患者出现焦虑心理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应主动了解患者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对患者的病情有整体把握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干预,可以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温暖,也很乐意配合,使得护患关系更加密切,从而减轻脑出血患者的焦虑程度。本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样本量太少,只在一个三甲医院进行调查研究。望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量,到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地区进行调查。

参考文献

[1]俞子彬,李淑芬,王芳芳.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27(5):453.

[2]贾晓明,安芹.心理咨询及治疗序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65.

[3]董列军,黄红方.症状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在创伤性骨折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012,24(6):76-77.

[4]文翔,陈静,郭慧明,等.孕妇焦虑和抑郁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5):5028-5030.

[5]韩利,梅翠红,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l生杂志社,1999:127-131.

[6]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42-648.

[7]海丽红,梅翠红.急性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144-145.

[8] Joubefe J,Reid C,Joubeyt L,et al.Risk factor management and degression post-stroke, the value of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are[J].J Clin Neurosic,2006,3(1):84-90.

[9]邓颖珠,潘敏,袁英.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活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护理杂志,2007,24(7B):33-35.

篇10

[关键词] 心理健康;调查;高三;城市学生;农村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这方面的调查很多,关于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调查也有一些,但专门针对高三学生在同一环境下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通过调查在同一环境下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减轻学生们的高考压力提供一个思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某区一中高三学生228人,剔除无效问卷23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有效率89%;男生110人,女生90人。城市学生76人,农村学生127人。

1.2 工具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周步成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该量表由100个项目组成,分为8个内容量表,适用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学生。信度、效度均较好.该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说明心理健康水平高。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了检验。

2 结果

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来。除了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外,在其它6个因子上,城市学生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农村学生的平均得分。在冲动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明显表现出比城市学生更多的冲动倾向。其它7个因子没有显著的差异。从表2中可知,在这8个因子上,女生的平均得分都高于男生的平均得分。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上两者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明显表现出比男生更多的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

3 讨论

3.1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在冲动倾向症状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这可能是与他们早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这些农村学生的父母比城市学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对孩子教育和他们行为的约束可能也会少些,这样他们可能会遇事比较冲动。城市学生在对人焦虑症状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这可能是城市学生更多的是独生子女,父母很宠爱娇惯他们,结果他们可能在生活中表现的很自我,在与同学交往中很少会考虑对方的感受,比较我行我素,所以他们可能会有较少的朋友,不太会与人交往,很怕生人。而农村学生因为环境的原因从小就有很多伙伴在一起,这使他们在慢慢地学会了与人交往,也很少存在与人交往有困难。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总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3.2 男生和女生之间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学习焦虑方面显著在过去的研究中,性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的结果很不一致。胡胜利对城市高中生的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肖计划等对青少年学生的研究结果却发现性别对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影响;对广州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则得到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发现:高三男生和女生之间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学习焦虑和对人的焦虑方面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由于女生的性格和男生不太一样的缘故,女生心思比较细腻,对一些事情比较敏感,容易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