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园林景观 , 设计 , 低碳理念
Abstract: the "low carbon" in today's world is the main melody of low carbon garden design concep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high carbon sink low carbon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mbined with a landscape garden engineering examples, in view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key points of the related analysis, mainly from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plant and water resources is proposed as low carb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easures.
Key words: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low carbo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低碳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1.1 降低景观园林能源消耗
近年来,景观园林能耗主要是电能,而我国电能主要靠煤炭的燃烧。煤炭使用率越高,CO₂排放量越高。在园林建设中,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在美国,每天平均温度升高0.6℃,用电量将增加2%,所以随着电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更多的CO₂排放。而低碳园林的建设就是要考虑如何减少这部分CO₂的排放。将园林中常用的25W白炽灯更换为5W的节能灯,可减少近80%的直接能耗。因此,作为园林设计工作者,应尽可能降低园林中电能消耗,提高其使用效率。
1.2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
园林材料既包括铺装、玻璃、陶瓷等硬质材料,也包括木材、花卉等软质材料。这此材料需经高温、煅烧等过程才能形成,从而产生了大量CO₂,而低碳型碳材料成本少、耐用性高、可重复使用。日本十胜川千禧森林园的设计巧妙采用了“减法”原则,充分运用了当地的景观材料,并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减少了大量碳排放。营造低碳园林,应对当地乡土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尽量采用低碳型园林材料,而减少对新型、人工、高碳型材料的使用,这样不仅减少大量运输而产生的CO₂排放量,也可充分体现出历史地域特色,且适应性强、成本低、便于使用。
1.3 选择固碳释氧力强的乡土植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₂,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存储在体内和土壤中,并将O₂释放到空气中,这一系列生命活动就是固碳释氧——现代园林对“低碳”实施的最直接贡献,因此应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这一功能。然而,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固碳释氧能力,如榆叶梅的固碳量和释氧量分别为红枫的十几倍。且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性,后期维护可减少大量能源投入,因此营造低碳园林应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此外,植物配置方式也是影响植物固碳释氧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既可达到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优良持久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
1.4增强园林的碳汇能力
“碳汇”是指从大气中清除CO₂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营造低碳园林,应充分利用植物的碳汇功能,减少大气中CO₂含量。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增强城市园林景观的碳汇能力;一是营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二是减少大面积硬地广场、亮化工程、大型人工瀑布、喷泉等高耗电景观的建设;三是尽可能保留城区中原始地形地貌、山体、河湖水景等自然景观,保持其生态平衡。
2 低碳园林景观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某景观园林项目,规划面积约3.25hm2,该地块地势基本平坦,以原有3层高宿舍楼为界。其北面有羽毛球馆、健身房、食堂等。南有自然式水体3块,其中一大二小互相连接,整体道路自然而系统。本方案重点考虑了景观与气候、环境、人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真研究了每个主要景观构件的结构、材料的来源和保留物的合理利用等。着重探讨设计节能减排理念和具体措施,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规划,以低碳园林的营造低碳景观园林氛围为目的。
2.2绿色建筑设计
在园林建筑减排方面,以降低园林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率为原则,通过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和保温等方式来实现。原有的3层宿舍建筑,现拟在南北两侧(主要的冷热气最大之墙面)设计H型钢组成框架及铁丝网等,并穿过屋顶形成绿色爬藤包背,可大幅度降低日晒及冬季冷风吹袭强度,以节约冷气空调及热气瓦斯消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2.3 应用低碳型材料
在遵循低碳景观园林设计原则上,本方案以当地的特色石材花岗岩为材料,将其直接搁置于原始整平加固后的泥土地面上进行各类铺装设计,既减少了大量混凝土、砂浆、卵石等“高碳材料”的应用,也降低了其他硬质材料的运输费用,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在软质材料上,本方案首先保留了园区原有的竹林,以周边农田废弃的干稻草围边,这一保持原生态的做法不但充分展示了地方特色,也降低了其他材料运输和应用所产生的能耗,如图1。
图1 竹林用稻草分割
在运用低碳型材料中,我们使用了大量当地废弃的方木料和遗弃树桩。以方木料构建的简约木结构瞭望塔,减少了大量钢材、混凝土、外墙涂料等人工材料的使用,如图2。以破旧、废弃树桩围合的人居休憩空间,巧妙替代了其他材料的应用,减少了大量CO₂的排放。
图2 废弃的方木材构建的瞭望塔
2.4植物配置方式
通过对当地乡土植物的应用,并在其中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以及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以增强园林的碳汇功能。首先,经查阅资料发现,香樟、垂柳、鸢尾等乡土植物具有较强的固碳释氧能力。然后,在水体周边种植大量垂柳,在人工湿地大量种植鸢尾等水生植物。这不但在景观效果上可与水面产生共鸣,更能增加园林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在种植方式上 采取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的方式,选择不同层次的植物构建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碳汇能力
2.5 水体去污与活化
根据现场考察,既望园的池塘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为人粪尿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厨房油污以及洗涤剂等。因此,案例中采取高负荷地下渗滤与人工湿地复合技术,其水处理系统组成如图3。
图3 池塘水水体活化系统流程图
本处理系统基本方法和原理是:池塘水经过沉淀后进入水量调节池,然后经泵提到高负荷地下渗滤装置(微生物地球化学净化技术),自流出水进入高负荷人工湿地,经脱磷脱氮深度处理系统处理后,最后自流到大水塘和散布自然湿地,并流至水沟。这不仅解决了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困惑,而且大大减少了电能消耗而产生的CO₂。此外,整个系统为地埋式,地表规划为绿地。小区的水流动起来,其补水也有了保障,可确保水体永不干枯,保持生活小区的水平衡。这样既产生了一个自然式的湿地,水用于菜地的浇灌,而且整个循环大大节约了耗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气候逐年变暖,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对建设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的现代低碳园林来说,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另外,从中也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的低碳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为尽快形成高效节能的现代低碳园林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秀晨.园林绿化对低碳城市的贡献[J].建设科技,2010(4)
[2]王贞,万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0(6)
篇2
一、 经理人员薪酬设计的计算公式
经理人员薪酬设计的计算公式其实很简单,可以用如下等式进行表示:
薪酬 = 经理人员的“质”标准 * 经理人员的“量”标准(即有效工作量)
具体的进行WBS分析的话,我们可以说,经理人员的“量”标准(即有效工作量)是以考勤制度体现的,就是在每个月中,投入了多少劳动时间。但是考勤表反映不出劳动时间的有效性,只能反映这些劳动时间内,该经理人员是在岗位的,至于在岗位的时间总量中,是用来工作,还是用来在办公室睡大觉,考勤表是反映不出来的。为了弥补考勤表的不足,制度研究者发明了奖惩制度,比如说在工作中发现睡觉,罚款100元一次,以对劳动时间的有效性进行维持。
一般地说,根据法律规定,工作时间为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这基本是一致的。
而所谓的经理人员的“质”标准,则是造成经理人员薪酬差距的主要因素。包括:
工作经验
学历水平
工作技能
专业知识
情商
沟通力
决策力
分析力
执行力
心理挫折承受力
其他
在上述十一个方面的要素中,除了工作经验、学历证书、专业知识这三项是可以进行直接考评和选择的之外,另外八项则是需要工作积累和工作实践才能体现出来。因此,薪酬体系充其量只能说是总体上的平衡,达不到个体的完全平衡,个体经理人的待遇总是围绕价值进行上下波动。
二、具体案例
上海某X公司是专业的服饰外贸公司,的品牌很多,都是些大牌,包括西装,衬衫(包括YONGER等),毛绒衫(比如鄂尔多斯、荣仕雅、米皇等),也兼营玩具,礼品。该公司在2006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起经理层集体大辞职的事件,起因是因为薪酬体系设计问题。
原来,X公司在2005年以前都是灵活经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待遇调整的,因此团队效率很高,成绩也好。在2005年夏季,公司老板被一些咨询公司说动,接受了咨询公司关于建立所谓“科学、规范、高效”的薪酬体系设计的建议。结果是,给咨询公司支付了近百万的费用,咨询公司根本没有深入调查,随便从网络上抄一些东西拼一下,给该X公司实施。该体系的特点是,薪酬实行级别制度,主管级统一一个等级,副经理级别统一一个待遇,经理级别统一一个待遇。
结果执行了三四个月,能干活的经理层基本全跑了,留下的基本都是混的职务和待遇相对过高的经理。看到大局不稳,X公司老板为了稳定队伍,挽留了辞职的经理们,叫停了该制度,并事后进行了总结。事后总结的时候,X公司老板找到笔者,让给分析分析,看看问题在那里。
笔者看了X公司的薪酬体系设计,发现皮毛的东西很齐,包括等级设计,级别设计,学历工资,经验工资,考勤计算,奖罚等等,似乎很高。但仔细研究发现,其在经理人员薪资设计的十一个要素中,仅仅涉及到前三个,后面八个都没有涉及,而后八个在数量上占到了73%,在考评作用的关键因素中则要起到80%的作用。这些因此不考虑,自然出事(参考:沈宗南、张京宏《人力资本》,上海世新,2006)。
X公司现行的薪酬体系很好,运营很正常。
篇3
关键词:教学案例研究;课程导入;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61-02
一、主题描述
对于隶属于工科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三个规划设计类专业,其间专业分工的区别与理论背景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并存的。对专业知识整体框架的明确、对每一门专业课的理论或应用目标的明确是学生“明白地学,学得明白”的重要前提。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框架体系”和抓住“每一门专业课任务”的重要性,源于笔者多年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工作实践中的教学反馈。笔者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大量的“园林”专业课程的学习,但苦于缺乏对“园林”专业整体知识框架以及全面的工作任务的认识,便片面地认为“园林”是“认识植物和种植植物”或是“公园设计”等。直到大学三年级,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求证与不断思考后,才得以形成较为全面和整体的认识。而在后来的教学反馈中,绝大多数的大三学生竟然将城市学院所开设的“城市规划”、“园林”、“环境艺术”、“园艺”等专业混淆,不能区分,也不能把学生自己所学专业的“那棵大树”看清楚,以至于其毕业之际也不能很好地定位工作目标,甚至不知道要找什么类型的工作。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沃克在《看不见的花园》[1]一书写道:献给我们学科,始于兴趣,终于崇拜与热爱。各领域的大师对他们的专业的热爱毋庸置疑,那么大学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从哪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整体认识,那么兴趣又从何而来?“专业知识框架的构建”要从专业课涉足之处就要认识,要从每一门专业课第一次课堂内容开始明确。“课程导入”不仅是总结前堂课的内容,引出当堂课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该门课开课之初就有“专业知识框架的构建”这样的“整体课程导入”。
二、案例描述
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城市总体规划”共分为8个专题,本次教学案例为专题一“从城市规划到景观设计概述”,4课时共180分钟,使用的教材是《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指导》[2],学生对象是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10级AB班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分工;(2)掌握城市规划中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自任务;(3)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教材仅对上述第2点的局部和第3点做了文字讲述,这对于需要以规划设计图纸为重要成果的专业学习还相距甚远。基于此,开展三个教学内容和目的均需补充大量的规划设计案例。通过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划设计现实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从城市规划到景观设计”属于不同专业不同分工,促使专业课学习的“知己知彼”;更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城市规划”的框架及其成果,明确“框架”就能“明白地学”,用目标成果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教学过程如下:教师用一组工程项目图纸进行课程导入:对项目基地区位分析、现状分析、规划、设计,甚至施工工艺及流程,竣工状况等都是用图纸表达出来的,可见“图纸”是规划设计师最为重要的表达成果。“城市总体规划”的第一次课,请同学们基于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辨认所浏览的所有图纸,这些图纸的内容及其图名是什么?其中哪些可能是“城市总体规划”所含图纸?在5分钟左右图纸浏览的过程中,学生们说得最多的是“总平面图”以及更多的不确定。教师此时就可以给出本次课主要解决的问题:(1)了解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分工;(2)掌握城市规划中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各自任务;(3)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通过对浏览的几十张图纸一一分类和确定图纸名称,进而解释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的专业分工和专业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入三套完整的工程实践案例,详细讲解方案之后,分别总结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内容与图纸文本要求,并提出问题:这些规划项目应该由哪些单位承接?经过短暂思考后,有学生回答是“规划局”。教师随之讲解了“规划局”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立项和审批,进而扩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各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级城市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是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般被委托单位,建O单位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承担者,以及各种规划设计工作现行的收益标准。教师留下三个问题,给学生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第一章,之后与学生一起对问题展开讨论。以“曲靖市总体规划”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以“昆明总体规划用地类型布局”为案例,凸显总体规划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最后,教师带着学生回顾并总结本次课的三项主要内容及扩展,布置了一套规划临摹作业,并给出了该门课所有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并对作业训练的目的给以明确的说明。
三、案例分析
1.案例贴切且丰富。贯穿该课程的案例主要有昆明市总体规划、曲靖市总体规划、济南长清大学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用地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温州市泊岙山庄建筑与景观设计等,这些案例覆盖了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能比较清楚地说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分工,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自己专业的目标,理解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应用目标。
2.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知兴趣。在学生模棱两可、似懂非懂之处进行提问,可以使学生增强注意力;对实践工作相关事宜提问,激发学生对专业工作的好奇和向往,如做昆明呈贡新区总体规划如何收费、做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新校区景观设计收费标准、做高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收费等;或是各种项目承接单位是哪些等。从教学反馈看,这些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工作的向往,从而能大大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的这些提问和解答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本行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方向。
3.善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是学生对该门专业课入门的一个工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基于教材且高于教材。教师通过设问,让学生阅读教材,再通过引入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得以更好地拓展知识面,课堂不仅凸显了教材的辅助作用,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4.重视实践经历融入教学。工科的大学教师应该是理论的研究者和传道者,更应该是实践的践行者。该课的教学中,教师穿引的例子还有昆明新机场规划与景观设计、住区规划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教师的实践之作,其真实的感受和专业思考逻辑是很有感染力的。
5.重视严明课堂纪律和作业梯度。教师在课堂时间即将结束之际,提出了课堂纪律要求,如考勤纪律为:每次上课铃响起不点名,而是清点上课人数,缺席的学生由班长在下课之前提交名单;课堂提问:每次上课对上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提问,促使学生经常温故知新,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考勤和课堂提问占综合成绩评定的20%,方案实践作业占40%,理论考试占40%。给出了方案实践作业要求,包括规划套图临摹、用地类型规划、某城市某新区总体规划共三次规划实践作业,难度与培养的专业能力均呈梯度上升,教师针对每次作业的训练目的也给出了明确说明。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态建设;道路改造;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0前言
城市滨河道路的空间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城市滨河道路是指现代城市范围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道路,由于有自然景观的优势,道路沿岸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空间。
1、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一期为例
1.1丰收路一期现状
南闸街位于处江阴南郊,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平原,南闸街道是一个生态宜居的花园。
南闸街道丰收路现状:
(1)丰收路南侧,滨河绿带,宽16-18 M,长420M,面积7140M2;
(2)道路路缘绿化退化,泥土;
(3)道路入口节点无景可观;
滨海绿化“脏、乱、差”,设施残破,环境恶劣,多处地段已成垃圾场。
1.2丰收路一期设计目标
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安全性、协调性、服务性、生态性;沿用丰收路东段的整体思路,并根据现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设计特色为:一条人行路贯穿绿化带中,原有的绿化灌木得到保留,整体采用流线型与直线型相结合的模式,营造出一种和谐之美。在设计中,注重两岸的水系景观,保持视线通透,同时注重活动场地的私密性与安全性;活动场地设置小组团以观花、芳香植物为主。品种主要为:黄山栾树、乌桕、桂花、杨梅、山茶、樱花、紫薇、垂丝海棠、红叶李、碧桃、红枫、梅花等。为了与原有风格相匹配,建议使用塑木栏杆,塑木栏杆可以与自然融为一体,它具有木材的自然外观、质感,比木材尺寸稳定性好;免维护、使用时间长。
1.3丰收路一期设计的独特点
(1)平面布局:设计根据周边道路和用地情况,以草坪为基调,春夏秋开花的宿根花卉和整形灌木为主调,形成开阔的视觉空间。同时,结合小乔木和树姿优美的大乔木树木组合,有规律的变化,点缀在开阔的视觉中,形成标识性的、富有含义的景观视觉点。通过景观视觉点的交替组合,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减少因道路枯燥乏味的景观,造成视觉疲劳的现象。
(2)里面布局:沿边界外侧种植大乔木中间为小乔木和花灌木,前景为草坪和宿根花卉。
(3)空间布局:根据植被开花和变叶时间和色彩特点,精心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其中,春季开花为景观主调,秋季变叶为景观主调,冬季有绿为景观主调。
2、案例分析―以丰收路二期为例
1.1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丰收路二期滨河绿化景观位于丰收路一期东侧,总面积约为5000 M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主要有一下几点:
水质:河道浑浊,水质变差,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原有河道绿化工程已经被废弃;建议梳理河道,清理垃圾,提升水质,修复河道绿化。
景墙:原有景墙设计复杂,与现有环境不符,在整个滨河绿带中比较突兀;建议直接拆除。
广场:现有广场地面、墙面的面层破损严重且修复困难;建议改造重建。
亲水平台:分布散、面积小,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拆除整合。
张拉膜广场:广场面积较大,地砖破损严重,难以修复;建议更换广场面层,张拉膜清晰修复。
景石:景石数量不够,可再利用,增加景观效果,丰富层次效果。
廊架:原有廊架缺少沟通园路,体量较小;建议重新设计。
绿化:现状杂草丛生,树木枯萎,垃圾堆砌;建议重新设计,整理地形,植树中华。
庭院灯:种类较多且损坏严重;建议沿用一期庭院灯。
1.2丰收路二期设计目标
丰收路的滨河景观在逐步发展,二期的目标就是将滨河景观带继续延伸,并根据道路现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升,营造出一种生态美、视觉美、心境美的画面,为生态宜居的南闸添上灿烂的一笔。
1.3丰收路二期设计的独特点
依然延续一期景观的铺地风格,园路以荷兰砖为主,广场充分运用花岗岩的色彩、肌理,设计丰富的形态图案,统一于对比相结合,产生明快的韵律感。不同材质的块石,道路质感的对比,给行人鲜明的节奏感。在区域划分上,主要分为绿荫休闲区、活动健身区、悠然自乐区三大区域模块,迎合了不同群众的需求。
3、从丰收路改造分析景观区域功能划分
3.1有关功能分区的定义:
滨江景观带功能分区,就是将各功能部分的特性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细致、合理有效的布局。对于功能分区,往往是依据动静、公共与私密、开放与封闭三个原则来进行分区。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大的景观环境条件,去完整的了解其环境范围内对于人产生的相互作用的特定区域,这也是人和环境协调的一个焦点。由此,滨河景观的功能分区是充满无尽的生动性与灵活性,还存在无尽的不确定因素也。功能的分区意味着人和环境的一个契合性的焦点,它还是一个景观组成中重要的设计环节。
3.2现代滨河景观设计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社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逐步的提高,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步的提高,对于滨河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不过有些滨河景观的改造是在盲目的状态和片面的视觉效应下进行的,未考虑周边环境的适应性和适用对象的选择性。即使有的找到了适用对象,但是还是缺乏功能划分的认识,功能多样性没有得到体现;对于使用对象上,也没有认真的分清各个年龄阶段层次的不同需求;对于活动区域内来说,难以分辨高层次与普通使用、高科技与普通设施上的运用。最后造成了景点与景点的脱节,与人的活动行为不一致,景观不协调,造成最后的整个景观的不合理性。
3.3以“人”的角度分析滨河景观功能分区: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城市的居住者是景观的观赏者,基于滨河景观用人的理性角度进行功能合理的分区,作为一个完美的设计人员,目的就是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休闲、游玩的场所,在设计过程中间,我们必须要合理的利用功能分区的动静、公私、开闭原则进行切合实际的对景区进行分区,将人与环境的尺度与比例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利用小空间将将滨河景观划分,这样就可以让景观出现一种大众的、客观的性质,而且又不失压抑与混沌。所以,滨河景观的触发角度就是使用者,也就是从人的角度去划分功能区域的。
5、结论
城市滨河区域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趋势下,城市滨河空间的建设和利用对于城市的再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景观再生不是单纯的重建,而是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根植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设计还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让设计回归本源,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02
篇5
关键词:新中式景观设计;居住区;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99-01
一、新中式设计产生的背景
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影响,使我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欧美设计风格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大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断地生长出了很多异国风情的居住区及商业区,而且在这些面孔还标注上了“洋”名字,这不得不让人感到迷茫。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有着悠久的园林景观营造传统,为什么要硬生生地抄袭异国的文化?这样的景观设计没有考虑到自身地区文化和自然地理差异等因素,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以追求豪华景观、任意破坏自然生态等现象已成为日益突显的问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寻找本土文化是将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风”式居住风潮正式一支不可忽视的潮流。“新中式”景观设计是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中式” 景观设计是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邂逅、碰撞的结晶,人们在崇尚异国文化后,心灵得以回归,转而皈依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使得“新中式”景观设计得以诞生,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被广大民众所追捧。"新中式"景观设计也就在此背景中诞生了,它是在汲取外来美学精华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新中式景观设计的概念
“新中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以内敛沉稳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为现代空间注入凝练唯美的中国古典情韵,它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景观,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到合适体现,让使用者感受到浩瀚无垠的传统文化。
“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自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诞生,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得以充分地释放,“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也随着它的诞生而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大众所青睐。
三、新中式景观设计在现代居住区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中式居住区不是拘泥于传统的造园形式,而是对传统园林所体现的居住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取其文化精髓及造景手法运用于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去。
深圳万科第五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100个楼盘活动”的六盘之一。它的景观定位是“骨子里的中国”,探索“原创现代・中式”景观,传承江南民居院落中的精粹。整个社区是以“村落”组成的,“村”内设有街巷连接各个“村落”构成了极富人情味的邻里空间。简式马头粉墙建筑外观汲取了传统马头墙的意蕴,简化马头墙的形式,形成具有强烈“中式”识别特征的墙体景观。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以池塘相隔,小桥相连,互为景观。水体与建筑融为一体,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意象韵味。通过墙体处理及建筑空间形成的框景、夹景等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使得空间虚实结合,小中见大,层次感丰富。庭院的“前庭后院中天井”以及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四合院”体现中国传统民居的内向型空间;在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的同时也为邻里之间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场所。第五园在色彩的控制上追求“舍艳求素”的原则,以中国传统民居采用的“黑、白、灰”三色来突出粉墙白瓦素雅的环境色彩基调。使用大面积的白色墙体并为植物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同时也追求简介素雅的植物景观,结合场所进行修剪,局部采用欧式植物几何种植方式与简约的建筑外墙及道路布局方式向吻合,形成协调的建筑景观。
广州清华坊是现代院落式居住区,由住宅、部分商业建筑、会所、管理用房组成。在秉承成都清华坊的基础上,进行了符合岭南气候与居住习惯的改良,着力建设一个具备院落格局、庭院楼阁、私家花园、古韵新风、文化内涵等五大特色的人居作品。以马头墙、天井、青粉瓦墙等传统建筑元素创建现代舒适的住宅环境。
四、结语
文化底蕴是景观设计的生命力。只有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凡人深刻理解之上,才能拥有融合和创新。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安居”、“乐居”;新中式景观设计也要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满足现代人生活对空间的使用要求。如今的“新中式”景观设计发展处于良好的政治学术环境中,我们共同期待它能迎来一个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兴盛时代。
篇6
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内容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培养较重要,笔者提出按“理论+专题”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专题实训,并结合就业市场,确定由理论讲解和设计训练两个主要模块。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标性、启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专业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贴现在景观设计课程的现实意义,掌握专业设计方法。
(一)基础理论专题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在教学中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专题:
1.古典园林景观专题,对于古典园林景观的的认识,主要结合不同的时期的景观形式介绍。搜集资料,让学生对所选的特定时期的景观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做简介的教学方法。
2.景观设计程序与表现专题。了解景观设计的流程,从草图到方案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细节,在设计表现中如何应用。逐渐使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3.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专题。授课教师应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选出有重点、难点知识,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对知识点归纳,结合景观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了解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及资料,总结出课程学习中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1)导论(国内外景观的历史发展现代景观的形成);
(2)设计元素(山石、植物、水体、建筑等);
(3)结构及功能分析(空间划分、景观流线、景观节点、中心景观区);
(4)景观设计表达(通过美学原则,应用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方案呈现);
(5)单项实训(庭院、公园、住宅区、广场等)。
(二)景观设计实践专题
课程内容坚持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导向,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调整各部分前后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尽可能多结合景观设计新思维、新观念进行设计体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并结合作品展示,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其中设计实践的内容以单项设计、公园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更贴近的内容为主。整套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图和详细设计图。总体设计图包括设计说明、总平面图、景观分布图、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主入口设计图(平面、剖面、透视图)、效果图。详细设计图包括地形标高设计图、地面铺装设计图、照明设计图及植物的配置图、鸟瞰图及材料的列表。总平面图展示了方案的总体布局,包括山、水体、植物、建筑物的布局。设计说明完整地阐述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说明构思,深化设计主题。功能分析图清楚地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几个区域,结合设计构思分析各区域的合理性。如何运用植物、建筑、山石、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有机的景观,以便创造卫生、舒适、又没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既需要学习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风景构图等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又需要学习景观规划的专业知识。教学中结合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全面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趋势,了解景观有哪些要素,并通过设计创意景观,从而把握景观设计的设计要领,为将来从事景观设计打下牢固基础。
二、景观设计实训内容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实训或者专业训练使得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显得尤为重要。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结合小区规划课程教学进行了“专题式”教学实践。通过侧重点不同的四个专题进行了教学实践。从局部到整体,从小尺度设计到大尺度空间设计,循序渐进,让学生感受景观设计的各部分表现。
(一)单项设计
针对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山石造景、水景、建筑形体设计分别进行练习,主要锻炼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意识,形成对基础理论的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学生的手绘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进行某庭院设计,绘制平面图,在绘制中理解景观元素的应用,空间划分方法等设计理论,结合平、立面图设计,体会景观立体空间的变化,绘制效果图。
(二)居住区公园设计
居住区公园相对综合性公园面积较小,由于公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公园设计中要求的尺度不是太大,但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会把前面的单项设计加以应用。尝试运用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由被动到主动思考。逐渐练习其对于场地空间的宏观把握和设计能力。
(三)居住区设计
在景观元素和小尺度的公园设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实训内容,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中居住区设计是应该掌握的实训内容,所以,可虚拟或者选择一些附近楼盘进行训练,也可以选择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练习。从对方案的构思,到分析已有的方案,把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在居住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尊重设计原则,发挥设计灵感,从自然环境中找出设计雏形,讲求艺术,但也注重使用功能,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将主题与风格相结合,合理处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四)综合性设计的要求
公园、居住区是环境艺术类专业景观设计练习的内容。总结公园、居住区及其他类似空间的特征,设计元素与空间如何更好地处理。从形态处理、主题创意及生态理念,培养学生设计思维与景观实用性相结合,营造更加宜人的环境。教学实训中分成若干小组,模拟设计公司的流程,了解景观设计程序。在景观设计中,有借鉴有创新。在景观设计表现环节,要求学生采用手绘表现,锻炼其手绘表现能力,后期结合软件进行修改和排版。实训成绩综合以下进行考核: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设计说明、版式及打印效果,团队合作等,考核内容和方式以全面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为目的,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更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考核,对图纸绘制的考核,也不局限于考核学生应用某一种工具,综合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上的方式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但学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不够,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完善,在实习和毕业设计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团体交流,在实践项目中注重设计内容,设计程度上要提高方案设计能力。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1课程基本信息
单周6学时,双周4学时,16周,总计80学时,5学分。本课程主要以实际景观设计的各类别项目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培训和引导,强调各种软件绘图的动手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
2课改前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问题——过于强调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而疏忽专业的创新应用。(2)课程内容问题——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未与目前最新实际项目接轨。(3)课程教法问题——师徒制虽提出由来已久,但由于缺少项目支撑,执行力度不够。课程效果问题——学生技能掌握不牢,知识也不够全面,甚至对自身专业岗位的参与度不高。
3课程改革思路
该课程对接的职业任务可以描述为“组织景观项目的设计工作,控制工期和景观实施效果”,需要在就业能力上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施工、管理等多重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计划的改革研究时,将熟悉设计成果的制作流程,并能利用做作业提交的时间节点合理安排作业进度,对后续实施效果做简单的预估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方面;将知识目标定位具备支撑园林设计岗位执行任务的技能与知识广度,了解当前园林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在素质培养上注重时间管理意识,善于支配利用好既定计划,并按步实施,有团队合作意识,善于沟通协调。因此,整体上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团队为组织形式”为改革导向。本课程以园林设计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组织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模块化。本课程由四个模块组成,具体安排如下:模块一园林要素及设计(10学时)、模块二园林规划布局分析(以东湖三角池公园为例)(10学时)、模块三别墅庭院园林规划设计实践(16学时)、模块四校园小游园景观设计(以校图书馆前中心绿地为例)(38学时)。
4全课实施过程——项目情境设计
本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园林景观设计师,本学期具体学习需要完成的作业任务如下。任务一:小组完成一份公园规划设计的调研报告。①工作描述:对海口新建成的东湖三角池公园进行考察学习,分析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素与空间布局特点,选取一处景观节点绘制分析图、总平面图、景观细部做法、手绘效果图等,以小组为单位做成PPT,并完成5min~10min的调研成果汇报。②基本要求:有认真进行调研并做记录,描述条理清晰,辅助配图表现精炼。任务二:小组完成别墅庭院设计方案。①工作描述: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别墅庭院的设计,查找案例资料,收集各式庭院设计风格的设计元素,完成草图方案的手绘,并上机用CAD描图,Photoshop渲出总平面。①基本要求:设计方案应满足地块功能要求,考虑问题较全面。任务三:小组完成校园景观改造某个节点的创意方案。①工作描述:调研分析以人工湖为核心的校园绿地的景观现状,手绘表达出地块形状,四周道路的走向、宽度、路名,相邻地块的建筑性质,地块内的园路走向、园林建筑及设施的布局、现状的植被群落等。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地块内的一处场地做景观改造,列出改造的缘由及思路,绘出节点方案,写出设计说明。②基本要求:现状调研系列分析图及改造后的意向图及设计说明表达清晰。
5实施过程与评价
(1)基础理论梳理——以具体项目为导向,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通俗易懂、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PPT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两周课时。(2)具体任务解读——将设计任务书分解成若干具体信息,例如总体指标以及风格要求、成果要求等。并选取自己做过的项目来做案例分析讲解。(3)实践模拟绘图——设计步骤讲解、角色模拟、传统设计表现与现主流绘图软件的结合。该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多动手,激发他们的创作。(4)阶段性汇报——将整个作业完成的阶段设置若干个时间节点,并设定每个阶段的考核重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每个节点汇报小组进度与成果。
6结束语
篇8
吊杆自起点到中点由短变长,排列有序,强弱渐变,体现了其对称及韵律的美感。结合以前城市系杆拱桥的建造实例总结,得到城市系杆拱桥景观设计基本原则如下:1)尺度合理,比例和谐。尺度是指建筑体给人的感觉与真实尺寸之间的关系,作为城市建筑应考虑其尺寸应与城市整体建筑群相融,在城市区如具有特殊标志性和纪念性的系杆拱桥,一般采用雄伟尺度,其他一般尽量采用亲切尺寸和自然尺度,使得桥梁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更好地融入城市建筑群当中。系杆拱桥的各个部分都应有适当的比例,从整体上看,拱、杆、梁的比例在空间上应协调。根据以前系杆拱桥在城市的建筑资料统计:对于简支梁系杆拱,其矢跨比在1/10~1/5;对于中承式连续梁系杆拱,矢跨比在1/6~1/3.5之间较为合适,边、主跨均衡合理的跨度比为1∶2.5∶1;对于下承式连续梁系杆拱,合理的矢跨比为1/8~1/5,边主跨比为1∶2∶1,这样就能使人在视觉上更为舒适亲切。2)协调统一与变化多样,融入城市环境。系杆拱桥的美观应与城市环境相协调,这样就能为城市增色,成为城市中标志性建筑物,同时由于城市美观取决于城市整体布局的协调以及建筑外貌上的个性变化,系杆拱桥应与城市建筑的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同时力求自身的多样,轮廓线性的丰富变化,为城市景观增彩。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殊的人文背景,地方特色以及丰富的民族风情,所以城市中的系杆拱桥作为一种地标性建筑物尤其是旅游名城和历史名城,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人文特点和风土人情,以求将桥梁更好的融入到城市景观当中。3)韵律优美,结构对称。对于系杆拱桥,其吊杆平行分布,由两边向中间逐渐变长,连续变化,具有极强的连续韵律感,而多跨连续系杆拱中的拱肋曲线从拱顶至拱脚逐渐降低,到二跨后又逐渐提高,体现出其丰富的渐变韵律,更显生动活泼,产生奔腾跳跃的动感。作为城市的系杆拱桥,因通过对称来表达规律性并引发平稳安定的情感。系杆拱桥的对称主要有其在平面上沿桥面中心线的镜面对称,又有其在侧面时沿拱轴线的镜像对称,同时其立面上的镜面对称,不但简化了设计和施工,也体现了庄重和和谐的审美形态。
2城市系杆拱桥景观设计步骤
参考桥梁景观设计的一般步骤,城市系杆拱桥景观设计有如下几个步骤:1)了解建设机关对于所建桥梁的基本定位及该桥梁所在地区的整体规划,结合景观设计基本原则,考虑总体的景观效果及方案。2)通过实地调查,深入的了解该城市的文化背景,该桥所在地区地形,地物和水文特征,以及其他的桥梁调查结果,初步拟定可能实现的景观设计方案。3)通过试验比选,从技术,经济,美观上综合论证,选出更能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桥梁设计方案。4)系杆拱桥的景观的初步设计主要对系杆拱桥的结构,钢管拱和吊杆进行分析。5)对系杆拱桥附属设施的艺术造型,色彩,建材涂装,以及桥梁夜景照明进行景观设计。6)制订出总体景观设计的方案文件以及各细部设计的景观设计效果图,并展示系杆拱桥的效果且交付施工单位。
3案例分析
为了对龙井市海兰江大桥作系杆拱桥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并得到效果图,以此为例,探讨城市系杆拱桥的景观设计要点。1)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龙井市是中国朝鲜族最集中的区域和朝鲜族民族文化发祥地。近年来,龙井市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努力成为朝鲜民族文化名城,仁化村位于延龙图中心地带,为进一步拉近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兴建仁化海兰江大桥,以更好地建设成为朝鲜族特色村寨,海兰江大桥主桥长287m,在下部为连续梁桥的基础上,以景观设计为目的在上部加以新的装饰体系,使其成为当地一座集通行和景观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物。2)设计原则。a.海兰江大桥是建于龙井市内的城市跨河桥梁,而龙井市是文化旅游名城,因此,该大桥不仅需要满足结构上的要求,其景观设计也是一大重点,所以该桥不仅应具有时代性,还应该考虑与该市的人文环境相符合,并成为该市的一道旅游风景线。b.必须遵循安全耐久,经济美观的桥梁基本设计原则。c.桥梁结构应该便于施工,施工方案安全可靠,施工所用建材必须满足低温使用的要求,由于当地处于东北地区,在建设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冬季施工。d.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总体相协调的原则,与周围建筑群相结合。3)景观设计方案。根据龙井市的城市特点,以及该地区的人文特色,朝鲜族的民族风格等,同时考虑到桥梁的跨度,以及和背景的结合程度,在七组景观设计的比选方案中,最终选定桥型方案为下承式系杆拱桥,以江面上的彩虹为主题思想,展现该城市的朝气蓬勃以及该民族对多彩生活的热爱。桥型设计方案:桥跨全长287m,为了使其与城市整体规划及周边建筑群相协调,既不张扬突兀,又体现其标志性,最终采用三跨下承式连续梁系杆拱桥,桥梁跨径分布为70m+147m+70m的方案,矢跨比为1/7,中拱最高点距桥面为20m,边拱最高点距桥面10m,符合尺度合理,比例和谐的设计准则。同时桥梁整体刚劲有力,拱圈线性柔和平顺,与城市建筑整体风格协调一致,其拱圈建筑涂彩以白色和红色为主,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使其融入到自然环境中,融入了民俗风情。桥梁各跨拱肋首尾相连,形成波澜起伏的连续拱形结构,具有连续的韵律,同时中拱较边拱高而大,又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韵律,充满了节奏感,桥梁在平面,立面,侧面上镜像对称,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整个建筑大拱与小拱相连,犹如一道道彩虹横卧在江面上。根据景观设计方案,为该桥所做景观效果图如图1所示。
4结语
篇9
关键词:传统符号;现代景观设计;厦门市;区政府
1 中国传统符号
1.1 中国传统符号的定义
中国传统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就开始用图形符号来表达感情、传达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传统符号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因此,传统文化符号即为能承载这些文化意义的媒介,表达传统文化信息和意义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
1.2 中国传统符号的分类
(1)动物篇。中国传统符号的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动物纹的应用非常常见。比如四禽瑞兽、羊(与“祥”字通用)、龙凤也是人们常用的题材、鱼与“余”同音,“年年有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蝙蝠、仙鹤等代表长寿的意思,也常被人们用在设计中,另外还有貔貅、玉兔、蝉等也随处可见,它们都有美好的寓意,通过这些图案可以表达出设计者的情感。
(2)植物篇。人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四君子图,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形象,一直为世人所钟爱,同时也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他们那种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被世人所推崇。
(3)文字篇。中国传统的文字符号一般都是指基本含义吉祥,或者引申含义吉祥的文字,或者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赋予了某种吉祥意蕴的字。例如,福是最美好的字,是吉祥意义最丰富、最淳厚、最典型的代表;禄与“路”谐音,表示路路通,各路畅通。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最能直接的表达出人们的心中所想。
2 中国传统符号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和作用
2.1 丰富景观细节
景观细节的设计更能体现出设计者的水平,一件作品,不管规模多么恢宏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景观的细节设计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会让整个设计更加丰富多彩。景观设计的本质就是文化再现,在景观的细节上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可以留给使用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景观的细节设计。
2.2 增加文化底蕴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可以说是城市的灵魂,传统的符号元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应该作为文化底蕴的载体,充分而恰当地体现出该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设计中选取一些当地传统的文化元素符号,通过抽象简化、化繁为简的艺术手法的处理运用在景观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
2.3 突出地域特色
每座城市的气质中都散发着它特有的历史、风格、民俗等特色文化味道。路易斯・巴拉甘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意识,他认为,缺乏地域差别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际风格会毁灭文化的个性和品位。景观设计是当地传统文化的载体,设计时应当尊重这些传统,创造出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
3 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平面布局
厦门市翔安区政府广场位于翔安区祥福路和新兴路的交汇处,市政配套非常成熟,交通也十分便捷,周围有酒店、居民区、购物广场等,人流量大。本方案以中国传统符号为切入点,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符号。中心广场是视觉的焦点也是设计的重点,所以在平面设计中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漏窗的形式,环状的亲水区域扩大了水域的面积,周围辅以中式观景亭和冰裂纹的铺装,用这些元素进行中心广场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2 园林铺装
铺装中采用中国传统的符号进行设计,不仅起着装饰路面的作用,而且符号因环境、场所的不同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本方案中,次入口的设计采用的是石汀路,中间的铺装设计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和文字,凸显厦门市翔安区的城市特色,让人们一进入公园就会有归属感。这些吉祥图案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同时也强化了设计的主题,使人印象深刻。园林景观设计铺装中常用
3.3 洞门设计
洞门设计在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为常用,洞门可以起到分割空间、装饰建筑立面、供人通行等作用,在设计时一般以圆形为主,寓意圆圆满满。因此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也采用了圆形洞门的设计形式,底座用两级台阶抬高,圆形的洞门用石材做成,两边是白色的墙体穿插仿古木条,营造质朴的感觉,两边白墙做了圆形的镂空,和主体的圆形洞门想呼应,上面雕刻文字,内容为厦门市翔安区的简介和地域特色,宣传翔安区的当地文化。
3.4 景墙设计
景墙是园林中常见的小品,其形式不拘一格,功能因需而设,材料丰富多样。本方案中,景墙一的灵感来源于厦门的市花三角梅,把三角梅的元素符号运用在水池的背景墙中,鲜艳的颜色使人印象深刻,突出了地域性;景墙二的设计元素是以翔安区历史名人为题材,将他们的肖像雕刻在景墙上供人们学习了解,加强人们对历史的了解。通过对当地的传统符号的归纳提取,运用在景墙的设计中,突出了当地的文化底蕴,
3.5 景观小品设计
厦门作为一个美丽的岛城,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翔安区更是以文昌鱼作为特产闻名于世。文昌鱼的营养非常丰富,深受侨胞的喜爱,素来有“尝鱼思乡”之说,由此看来鱼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海洋世界”的设计元素以鱼的造型为主,既发扬了翔安的民俗文化,又能与本次的设计主题相吻合,为整个空间营造了活泼生活的氛围,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既有观赏功能又兼具精神功能。
4 结语
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设计师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上,都致力于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寻找灵感,但又不墨守成规,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在设计中运用中国的传统符号,可以加强环境的历史连续感和乡土气息,增强环境语言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 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 吴风.艺术符号美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篇10
主要研究了当代景观设计中人与景观的互动性设计,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适合当代互动性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归纳、补充了景观设计的理念,以期引导景观设计理念向着积极、健康、经济、有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城市景观;景观设计;互动设计;设计理念
1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设计
1.1概念“互动”一词的解释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互动”的本意强调互相推动、互相沟通和互相参与。在词语的构成中,“互”字代表交替,“动”字代表起作用。广义而言,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中指出,人在活动的状态下,无论多小的动作都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一定的改变。笔者认为,互动设计概念的使用范围很广,大到城市规划,小到艺术作品设计均会涉及。因此,互动设计应有更深层次的应用,在设计师的控制范围内,使作品对人和景观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1.2理论依据设计要以人为本。无论以什么为主题、目的的设计作品,只有符合人的行为和心理,才能使人感到舒适、愉快。通过了解人本身,并将其纳入设计作品中,能提升景观设计的品质,并为人们的互动创造更多机会。比如,人有亲近水的特性,通过水景设计可使人们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大多数人都有童心,因此,可在户外多放置一些游乐设施,从而勾起人们的共同兴趣,使其乐在其中,达到人与人互动的目的。
2互动性设计的原则
2.1注重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原则目前,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但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比如,人们的生活变得单调,甚至大多数人都将自己“禁锢”在家中。而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设计就是要吸引居于室内的人参与室外活动。
2.2保护环境和动物的生态性原则如果人类将自己视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身边那些同属于自然界的生物则是与人类平等的个体。而当代大多数人往往欲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如果人们以征服者的心态,只重视用钢筋混凝土打造自己的居所,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对其他动、植物栖息空间的侵占,将无法感受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乐趣。
3互动设计的营造
3.1促进“人与人”的互动景观设计应力求引起人们心中对理想家园的共鸣,使人们在这样的景观环境中暂时远离外界的干扰,并在“人与人”互动的景观中愉悦、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从以下5方面的营造景观效果:①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或创新意识勾起人们的猎奇心理,从而聚集更多的人参与到景观作品的设计中。②美观。赋予居民美的感受和放松的心情。③亲切。通过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使设计作品更贴合人们本身的喜好,使其有归属感、安全感。④趣味。在设计作品种加入一些具有游乐性、参与性的设施,唤醒人们的童心。⑤体现价值观。景观环境应符合居民的价值观,应能培养和激发居民个体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同龄人之间、有共同爱好的人之间更易交流。对于景观规划设计者而言,了解人群共同的习惯和喜好,是成功塑造景观环境的开始。而上述方法都能体现在各种景观设计元素中。比如,组装式儿童游戏场受到了居民的喜爱,但孩童之间常无法建立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多在家长的看护下玩耍,无法成群结队地活动。针对上述问题,作为设计者,我们应从以下2方面反思:①对于游戏儿童分组而言,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活动习惯、活动剧烈程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居住区内的游戏设施需要适当的分组,比如婴幼儿游乐区、学前儿童游乐区、学龄儿童游乐区等,从而避免不同年龄儿童在活动中发生冲突。②多数游戏场地的设施设计相对单一。目前,多以现成的游乐设施为主,未为儿童特设游戏设施,常见的游戏内容包括滚铁环、转陀螺、踢毽子等,这些简单的器具却能使他们玩得更加开心。在一些景观设施上也能体现互动,这种公共艺术多见于国外。比如景观设计师Chattravieso与图像设计师合作将曼哈顿某社区的栅栏改造成了一条可供人们交流和活动的公共空间。
3.2促进“人与环境”的互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产品。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常沉迷于网络,一些科技产品似乎成了他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科技产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景观设计方面,可从以下4方面解决上述问题:①提升室外空间的舒适性、安全性。设计作品要使人能感受到室外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比如,可在开放空间适当布置一些亭、廊、棚架之类的庇护设施,从而为居民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私密空间。②教育性。目前,大多数住宅小区、公园内的绿植都是有专门的景观维护人员养护的植物。如果能在居住区内留出居民自己的种植园地,不仅能提升居民对植物的喜爱程度,还能加深居民对周围环境的归属感。③健康性。在国外,园艺疗法非常盛行,即利用园艺治疗人体。研究发现,园艺疗法能减缓人的心跳,改善人的情绪,减轻人体的疼痛感,对病人的康复有很大的帮助作用。④趣味性。除了以上3种互动设计方法外,还可以在设计中加入趣味性元素。比如,由于人类具有亲水性,所以,可多加入一些亲水性设施,比如生态鱼塘、音乐喷泉等。
参考文献
[1]张黔.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上一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审计专业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