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高校家校 协同教育 家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41-01

一 家校协同教育的内涵

家校协同教育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1.学校协同家庭教育

学校协同家庭教育指学校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家庭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比如,教师通过家访、家长会及QQ群、微博等手段为家长提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信息等。

2.家庭协同学校教育

家庭协同学校教育指家庭教育系统部分要素或信息进入学校教育系统产生的协同教育。比如,家长通过家长会、电话、短信和微博等手段告知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并且希望教师能够加强某些方面的教育等。

二 高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分析

在家校协同教育领域中,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多种多样,许多文献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忠虎先生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书中专辟一节用来罗列了家校交流的27种渠道,并对每一种交流渠道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是研究家校协同教育策略较好的书籍。家校协同交流可概括性地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家校合作策略,如家访、家长会等;二是新媒体技术下的家校合作策略。

1.家访

家访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师对个别家庭进行指导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然而在如今的高等学校中,传统的亲自上门的家访形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于学校和家庭。高等学校中的教师和家长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就是学生已经长大成人,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从而忽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家长会

家长会是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之一,但由于部分家长没有上过大学,对大学缺乏认识和体会,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手段不了解,只是简单地依靠孩子的反馈获取对大学的片面认识,这种情况势必会造成家长的信息闭塞,甚至造成家长对学校的全面误解。

如今很少有院校会召开家长会,原因是大学生多数来自外省,许多学生的家长也都工作繁忙,再加上家长来校的经费开支和时间不便等种种困难,大学生家长会在各大院校也就不了了之。因此,研究大学生家长会的实施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3.基于QQ与QQ群的家校协同策略

QQ作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即时聊天工具,给高校家校教育带来了重大的转机。以往的传统的家校协同教育方式有家访、打电话、家长会等等。如今,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利用QQ与QQ群建立起家校协同教育的互动平台,增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4.基于微博的家校协同策略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微博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许多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纷纷开始研究微博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

三 结论

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家校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新媒体下的高校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虽然形式多种多样,信息覆盖面广、涉及内容量大,又有教师和家长的全力支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它还仅仅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发展还不够全面,功能还不够完善,而且自身还拥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家校协同教育强调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互补,只有整合最优化的力量,才能协作共进。

参考文献

[1]李运林.教育传播研究:重要性与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9(3):5~11

[2]孔卫平.浅谈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3)

[3]马丹.浅析我国高校家访工作的开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4)

[4]刘景伟、杨晓丽.大学生家长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J].中外教育研究,2010(2)

[5]武静静.家校协同教育实效性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

[6]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家校协同;德育;正能量

2011年,湖南省怀化市锦溪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申报了“利用协同教育平台,研究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德育研究课题。立项后,我们按计划开展研究,在研究的后期阶段,我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家校协同,凝聚德育的正能量?以下,我想把自己的浅显认识整理成文,以供交流。

通常,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被认为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构成当今教育的三部曲,是协同教育的一个整体。尤其是学校与家庭之间,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在广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构建起家庭、学校协同教育的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某些误区

记得“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曹廷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确实,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在家长培训中,我们发现,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或很好地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对此,我们进行了简单梳理,认为家庭教育的误区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全权制”,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有些家长缺少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总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得由学校把他教育好,培养成材,孩子的成长,学校得负全责。

(2)“家长”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因为忙事业、忙工作,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人”,因而出现了很多“家长”。像我校这样的市直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有15%~20%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十分欠缺,“家长”家庭教育现象比较明显。

(3)过于注重智力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愿意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愿意和学校老师交流,但是其中的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已经陷入某种“病态”,每次测试后,第一句话就是:“你考多少分?班上90分以上的有多少?谁最高啊?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等。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关注的总是孩子的科目成绩,很少会去比较孩子的身体、能力、习惯、品行等。

(4)缺乏对孩子的尊重。有的家长过度彰显家长的权威,对孩子缺少尊重,孩子犯了错误,不由分说,把打骂当作是教育,从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更有甚者,一个不顺心就对孩子又骂又打。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而不少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也就悄然发生变化了。对孩子的不尊重,会让孩子对于家长的各种教育更为逆反。

2.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协调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校教育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身心的发展。但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特殊素质的人,家校教育必须协调统一。有些家长在品德培养上能与学校、老师交流,这本是件好事,但是这种交流大多停留在孩子守纪方面,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做小动作,孩子听话不听话、调不调皮等,其实这种所谓的品德方面的交流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原因,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品德培养来进行的。学校的教育是全面的教育,而家长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无形之中,会慢慢地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关系。家校双方沟通、交流的缺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差异已经造成了现有家校合作关系严重的不协调、不统一,甚至容易使家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以至于产生冲突。

二、如何促进家庭、学校协同教育

1.学校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1)举办家长学校,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是以机制为依托,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家长学校的管理。二是依托各方力量,办好家长学校。三是要丰富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保证教育质量。四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丰富教育资源。

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的建设。首先成立家长学校领导机构――家长委员会,做到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依托家长委员会,组织专题研讨,为家校沟通、亲子沟通提供平台。同时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与家长一起思考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家长学校活动要有详细的教育计划,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需要开展不同的活动。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让家长了解孩子,学校应为家长创造一切机会,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学生,亲身感受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的快乐,聆听学生的心声。

(2)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家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也是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校的家访制度,并通过专项家访对特定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主动取得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协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访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通过家访,沟通了家校间的联系,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的伙伴关系;满足了家长的自身需求,帮助家长消除了“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双方都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加深了学生对学校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家庭教育的信息,积累了教育经验,对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宣传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扩大学校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开好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重要家教活动,是学校和班主任同家长联系沟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家长会不在多,贵在精。我校每期召开两次家长会议,期初一次,向家长通报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征求意见;期中一次,总结半期工作,提出后半期工作改进意见。

(4)与家长建立便捷可行的沟通联系方式。虽然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尽可能多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这些形式还是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所以,学校的协同教育平台就为促进家校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教育的策略,是我们要思考的新问题,QQ群、微信、微博、电子信箱等网络渠道,都应成为家校沟通的便捷方式。

(5)做好模范家长评选和交流工作。我校从3年前,就一直开展“学习型家庭”的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家庭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正蔚然成风。通过优秀家长的成功教子经验交流,畅谈家教体会,从具体的实例中引申出具有实效性的家教方法,使更多的家长受益。

2.学校要促进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利用一切机会和途径,对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一是让家长加强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营造协调的家校协同教育环境。为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继续巩固学校的教育效果,对孩子进行持续教育,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录等,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二是要让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的被动局面,增强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性。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学生是老师的事;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学生就要听老师的,有的家长教育不好反而起反作用。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应该充分发挥家长和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而作为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校协同,凝聚德育正能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重视并积极付诸实践的工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所有家长都应行动起来,群策群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各类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卜 卫.媒介与儿童教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孙蒲远.美丽的教育[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

郑和钧主编.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篇3

一、突破本位主义:树立全面统筹的协同育人观

少年儿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教育难以发挥整体的育人效果。协同教育要求学校、家庭、社会突破过去各自为政的本位主义立场,强调三者的主动协调、同频共振,实现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1+1+1>3”效应。

(一)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的全教育观

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必须树立“人人是教育者”“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全教育观。教育部门、学校、媒体,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长和社会机构明确各自的教育职责。家长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教育者,是学校、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要引导家长树立起其自身作为“第一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提供机会,使之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要引导社会有关机构、企业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少年儿童传输正能量、避免负面影响,积极创设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环境。

(二)学校应成为家庭、社会教育的粘合剂

学校、家庭、社会在协同育人中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突破本位主义,并不意味着各自要放弃自己的职责功能,而是重在唤起各自的教育意识。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组织,在协同育人中,应充分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主动出击,开放办学,统筹引导,争取地方政府、各部门、社会机构、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信息共通、资源共享,成为连接家庭、社会的粘合剂和桥梁。学校要树立起为家庭、社区服务的理念,提供场地、师资等条件。坚持以学校教育系统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学生为主体,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合力。

二、完善制度保障:建立系统持续的协同育人机制

当前,虽然不少区县、学校在推动协同育人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统筹的力度还不够,普遍存在活动零散、意愿不强、师资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学校层面探索解决,更需要政府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机制,使协同育人制度化、系统化、可持续化。

(一)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法制机制

建立健全法律机制,是依法推进协同育人的基本依据和根本保障。一要推进协同育人的立法和制度建设。用法律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加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立法。二要进一步提升对现有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等10余部地方性教育法规,对家庭、社会教育责任有相关的要求。三要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建立校本化的协同育人制度。学校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践活动时,除了必要的组织安全意识和措施外,要尽可能与学生的法律监护人、活动合作方以合约、协议方式,明确各方责任。

(二)确立科学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统筹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要高度重视评价体系的建设,通过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评价,引导和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合作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促进学校主动融入社会发展、主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策略、配套文件和评价办法。学校层面要将教师、班级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激发教师主动联合家庭、社区育人的积极性。

(三)完善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

在协同育人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是相互影响、成果共享的。完善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能激发家长、社会人士、企事业单位参与协同育人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促使家长、社会贤达、企事业单位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各自优势。通过“爱心家长”“关心教育公益企业”“社区教育先进学校”等评选活动,激发三方协同的内在动力。

(四)建立城乡协同教育一体化机制

要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农村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以及公安、妇联等部门组织的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避免突发事件和社会不良风气、犯罪分子对儿童的侵害。城市社区要推进终身教育,实现全民教育。坚持社区教育对中小学生开展课外教育,在项目支持、人才配备、经费资助等方面给予各个基层社区教育提供保障。倡导“离校不离教”的原则,利用社区场所,建设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创办四点半学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教育、校外教育。

三、整合多方力量:搭建共赢互通的协同育人平台

在机制建立的基础上,还必须解决如何运行的问题。要充分整合多方面力量参与,以共赢互通为基本原则,搭建协同育人的多元平台,促进工作持续开展。

(一)组建协同育人的管理与指导平台

完善协同育人的管理平台,区县教委要争取地方政府和宣传部门、妇联等相关部门的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建立完善社区教育学院、教育联席会议等组织机构,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工作。要组建协同育人项目研究平台,以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衔,组合市内高校、区县教研机构、社会专业研究机构形成项目研究团队,对区域内的协同育人项目进行系统设计,解决好深度、效度、可行性等规划问题。同时为各级各类学校、社区提供专业引领。

(二)搭建多方参与的组织平台

推进协同育人工作,要坚持以学校为主导,搭建多方参与的组织平台。组建学校层面的协同育人中心,成员由校领导、教师、家长代表、社会机构代表、学生代表等构成,改变过去德育处、学生处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人才队伍。学校要为家庭、社区提供多元的服务,让家长、社区得到实惠,让家长、社会企业或机构认识到参与学校工作对自身的重要价值,激发其持续参与的热情。同时,完善家长委员会等自组织架构,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其中,班级家长委员会应尽可能扩大家长参与面,减少对家委会的干预,激发家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网络育人平台

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建立有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需要积极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成果。一是建立网络资源平台。重视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家长在线学习,实现网络育人功能。二是建立网络联络平台。学校、班级可通过建设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将有关学校、班级、孩子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增强家校社区的交流互动。要注意收集问题并及时反馈,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三是联合网络媒体平台。联合宣传、文化、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务求深度实效:实施科学立体的协同育人行动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育人途径,促进协同育人取得实效。

(一)以育人为目的,系统设计课程体系

协同育人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配合,最终落实到育人这个目的上来。一是学校要根据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的不同特点和现实条件,系统策划和设计协同育人的行动体系,以课程的形式予以固化,分年级、分层次形成连续性的课程序列,确保协同育人的科学性。二是推进协同育人的课程内容建设。重点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心理健康、社会实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注重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渗透、整合、融通,构建全新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三是在实施时,避免传统课程知识化学习的倾向,多运用活动化、情境式、体验式、探究式等途径来开展,提升育人的有效性。比如,有些学校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优秀家长、社会贤达等资源,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既调动了校外人士参与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师资短缺的矛盾。

(二)以问题为导向,有效满足家长需求

学校推动协同育人行动,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家长的教育。只有教育好了家长,满足了家长的需求,协同育人才会有持续的力量源泉。由于家长在学识、职业、子女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的以校级、班级为单位的家长教育活动,往往针对性不强,导致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无论是家长学校、家长会,还是其他的家长教育活动,都应该坚持以解决家长育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的家长因材施教,分专题、分层次地用家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确保家长学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三)以过程为重点,充分调动全员参与

篇4

一、“校讯通”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因材施教的价值与意义。校讯通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当前,我们的教育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

1、学生在校的情况及表现不能及时反馈给家长。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好意思总打电话找家长也很难找到家长,有时还要摸黑去家访,而家长想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总是想打电话给老师,又不知何时打好。

2、老师与家长由于缺乏沟通,家长无法了解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及学校的公告信息,学生因此找借口说“学校要收某钱”等骗家长的钱或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具体放学时间,孩子用诸多理由乘机去电子游戏室、网吧玩。因此很难配合老师的工作。

3、学生也不能与公务繁忙的父母加强沟通。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及该如何配合老师的工作,老师也希望对孩子的教育能够延伸到家庭,家长能够配合老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因此,“校讯通”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探究建立 “家校七站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效果明显

1、学校和社会交流站

校讯通是联系社会的窗口;是实现家校联系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连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是社会教育的新渠道;体现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关爱学生的新理念。例如:学校将办学理念或创建佛山市文明城市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信息传到每位家长手机上,让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效果很好。

2、师长交流站

校讯通是家长获取子女在校信息的实时手段,是获得家庭教育帮助与培训的有效渠道。教育的工作有了家长的支持,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刚开始运用校讯通开展工作时,我将每个学生的情况与各位家长交流信息,希望在家校互联平台上让大家一起携手走向成功,提高了家长对校讯通的兴趣,更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3、师生友情提示站

校讯通对学生来说是增进与教师感情交流,与家长亲密沟通的有效桥梁。现在班上独生子女多,他们大多极富个性,思想波动大,学习马虎。因此,我以大朋友的身份,用平等的语气,鼓励性的语言,提建议的方式,给学生指出不足和存在问题,鼓励学生克服缺点,积极上进。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班里的学生去掉了许多傲气、邪气,变得文明、勤奋、团结上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良好的班风逐步形成。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议。

4、方法指导站

校讯通为父母科学教育子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课堂。作为一种远程教育方式,学生家长可实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还可通过短信平台与老师进行沟通,增强互动性。例如有的家长对孩子很关心,可是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不如人,家长就唠叨没完,还强制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 使孩子十分反感,这是望子成龙的误区。我给家长发去这样的信息:一次的失误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他的品质、能力,太多的指责会让他失去自信,帮助孩子找失误的原因,他将更自信、勤奋。通过“校讯通”向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5、成绩汇报站

每次质量检测的成绩都向家长汇报一次,对进步大的、成绩好的学生附上激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除了附上激励性的语言,还要求家长协助辅导。这样,既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又给了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实现一对一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教育要求中进步。自从开通了校讯通,我班的各科成绩进步很快,从原现的倒数第二,现在已排到了全级第一,这是家校协同教育的结果。

6、安全驿站

为了保证的安全,孩子上学、放学,刷一下卡,家长就能收到报平安的短信,免除路途安全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双休日、节假日常给家长发去安全短信。遇到偶发事件,“校讯通”就更显示他它的便捷。如今年5月由于受台风的影响,学校要停课,我们就利用“校讯通”的群发功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就让全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收到学校的通知,校讯通使孩子的行踪和行为尽在家长的掌握之中,学生也不敢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率降到了最低。

7、温馨祝福站

每到一些重大的节日,如中秋、春节等我就给家长发去短信,以示慰问、关心。让家长体会到教师的友情,学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情和亲情,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幸福,对学习投入更大的热情,在家校合作的平台上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三、开通“校讯通”的体会

篇5

关键词 培智学校 协同教学 实施

分类号 G764

自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后,世界各国学校基本采取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授课的教学形式。1930年,协同教学正式成为一种计划性的教学形式。协同教学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对同一学生群体的教学负责。国内外的学校在许多学科运用了协同教学,并取得不错的成效,包括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学英语课、中学语文课、大学代数课、智障生体育课等。与普通教育对比而言,特殊教育领域的协同教学研究不足。目前,我国并非所有培智学校施行协同教学,此外,在实施协同教学的学校中仅部分学科、班级施行该教学形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人数不足、课时量过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协同教学研究不够。结合学校近两年的协同教学探索,笔者拟对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需求及实施程序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1 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需求分析

1.1 从教师的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需求

课程综合化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课程设置原则中也提及了综合课程,这样的课程需要教师对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一般培智学校中大部分教师只对直接执教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理解比较透彻,在短时间内培训他们成为样样通的多面手也不现实。结果,一位教师进行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足以胜任综合课程的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培智学校推出包班制,但包班制的综合教学又对教师的体力、精力和能力各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倘若学校允许几位不同学科的教师暂时组成团队,共同设计、实施及评价教学活动,如语文、数学教师联合教学课文《超市购物》和“认识人民币”,常识、家政老师联合教学洗、晾、叠衣服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综合课程就有可能更顺利地开展。这样的协同教学可以看作从一位教师班级集体授课制走向几位教师包班制的过渡形式。已有研究表明,协同教学已经将教师间的合作作为推动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前培智学校教师缺乏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协同教学,以更好应对综合课程的要求。

1.2 从学生的障碍状况及班级规模来分析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需求

随着随便就读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培智学校学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学生类型多样化,中重度智力障碍、脑瘫、自闭症、情绪与行为障碍、多重障碍等儿童成为培智教育对象的主体;另一方面,学生障碍程度更为严重,以中、重度为主,且伴随其他障碍,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发展需求更复杂。另外,培智学校班级规模较大,多数为每班10~15人。面对着这样的局面,为了使全班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不管是哪个学科,一人进行班级集体授课的教师难免不堪重负。如果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同时出现在课堂上,无论是分组教学还是个别指导,满足不同障碍状况学生发展需求的机会就有可能大大地增加。因此,当前培智学校学生的障碍状况复杂及班级规模较大,教师需要协同教学,以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 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实施程序

参考小学英语协同教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在培智学校协同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程序分为“组建团队”、“课前协同:集体备课”、“课堂协同:合作授课”、“课后协同:共同评价反思”四个阶段。

2.1 组建团队

协同教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所以教师团队的组建是协同教学的基础。现有的普通教育研究多从教师的个性、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述如何组建协同教学的团队,这对培智学校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在此,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探索,笔者主要从“固定团队”和“非固定团队”这两种类型来探讨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团队组建,以应对不同课程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团队在培智学校协同教学中可以并存。

固定团队是指在一个或几个学期教学中,来自相同或不同学科的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形成合作伙伴,具体人数主要由学生障碍状况及班级规模来确定。考虑到这两个决定因素,要更好落实协同教学,固定团队在培智学校的组建势在必行。同时,固定团队主要服务于分科课程的教学,所以团队组建时注意优先考虑相同学科的教师结队。另外,合作成功的固定团队维持时间应该尽可能长一些,以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熟悉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适应。

非固定团队是指在一个或几个单元教学中,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暂时形成合作伙伴,具体人数主要由教学内容来确定。例如,“过新年”的单元综合教学中,语文、音乐、美术教师可以协同教学,讲授说祝福语、唱贺年歌、画贺年卡等习俗;“广州亚运会”的单元综合教学中,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健康、体育等多学科教师可以一起对运动项目名称、参赛运动员数量、亚运会会歌、亚运会会徽、坚持体育锻炼等内容进行授课。考虑到各学科有其自身的逻辑系统,并非在每个单元中都存在横向联系,主要服务于综合课程教学的非固定团队是选择性和短时性的,这样,该团队的各项协同工作难免对学校日常运作造成一定影响,需要行政的适度管理和调节。

2.2 课前协同:集体备课

备课一般要备学情、教材教法、教学媒体等内容,集体备课也不例外。总所周知,特殊学生个体差异大,已有教材实在难以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所以与普通教育相比,分析学生情况在协同教学的集体备课中是基础内容,也是重点内容。以语文学科为例,集体备课的教师必须首先充分了解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才能依此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同理,“广州亚运会”的单元综合教学中,集体备课的多学科教师必须首先综合分析学生在各学科的优劣势,才能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与普通教育类似,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集体备课要关注团队成员的分工与衔接。在固定团队中,每个成员只有在集体备课时协商好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包括谁负责哪个或哪些学生的教学、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由谁处理等,才能保证教学团队在合作授课时发挥最大的能力。在非固定团队中,除分工外,集体备课还需要就成员间的衔接工作做好部署,便于不同学科内容的轮流呈现,更好地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例如,在“青春期”的单元综合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笔者曾与一位健康教师就学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进行协同教学,由于大家不在同一节课中合作授课,所以集体备

课时就达成共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刻板性,健康课会沿用语文教学的课文,并与语文教学进度保持一致。

至于形式方面,备课通常分为学期或学年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固定团队的集体备课中,全体教师需要参加上述三种形式。但非固定团队的集体备课中,全体教师需要参加的是单元备课及周备课。

2.3 课堂协同:合作授课

普通教育中的合作教学理论并不倡导教师每节课都合作,而是主张在适当的时候才进行合作。然而,鉴于培智学校学生发展需求的复杂性及班额,如果学校的教师数量充足,笔者建议每节课适宜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合作授课,这也是组建固定团队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我们把培智学校课堂协同分为“主教一主教式”授课和“主教一助教式”授课两种形式。当学生个别差异大,不适合接受班级集体授课,或者需要更多训练机会时,教师们可以选择“主教一主教式”授课进行分组教学,以提高师生比。如前所述,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有部分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远逊于听说能力。于是,合作授课的某些教师可以重点训练学生“跟读汉字”、“组词造句”的口语表达能力,其他教师则负责对有识字写字能力的学生开展“寻找目标汉字”、“仿写汉字”的活动。此时,所有教师都是主教教师。如果教学内容或方法适合面向全班学生时,教师们可以选择“主教一助教式”授课,即有些教师充当主教,整体负责把握课堂走向;有些教师充当助教,适时配合主教教学,包括维持纪律、记录学生表现、充当学生榜样、提醒个别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引导个别学生回答主教教师问题等。从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出发,同一节课上可以交替使用上述两种形式:新授及巩固练习环节适宜使用“主教一主教式”授课,导入及小结环节适宜使用“主教一助教式”授课,复习环节的授课形式视教学目标而定。有时,固定团队的协同教师来自于不同学科,同一节课上基于教师们的专长优势,主教、助教的角色依教学内容需要可以调换。例如,数学、音乐教师上数学课“形状”时,数学教师担任主教讲完形状分类后,可以轮到音乐教师担任主教带领学生进行跟形状有关的唱游与律动放松游戏。

另外,合作授课者还要注意考虑师生位置的安排。在“主教一主教式”授课中,教师们需要把同一组别的学生统一安排到离负责教师较近的位置,同时在组别间留出恰当的距离,这可以方便师生们迅速进入各自组别,以及各组别在足够的空间中进行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避免组别间的干扰。在“主教一助教式”授课中,主教教师一般在前,助教教师一般在后,这可以使全体学生都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从而有利于教师最大限度地帮助、最适度地管理学生。值得提醒的是,一位教师的班级集体授课制下,个别需要辅导的学生一般被安排在教室前排;但在课堂协同教学中,他们被安排在教室后排离助教教师较近的位置更佳,这样有助于减少助教辅导时对主教及其他学生产生的影响。

2.4 课后协同:共同评价反思

课后协同阶段需要教师共同评价反思前面三个阶段的师生表现。其中,在教师表现方面,与一位教师的班级集体授课制相比,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课后共同评价反思重点是团队成员的组建、分工及衔接。最初本校开展协同教学时,教师们对这一教学形式的满意率很低,其中不少人表示合作授课时总觉得被人监视着自己的教学,或者担心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会对他人的教学造成干扰。在课后协同阶段,大家初步找出问题症结在于团队成员对自身及他人的角色和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到位。随着课后共同评价反思活动的不断开展,教师们对协同教学的满意率逐渐上升。

曾有人批判普通教育协同教学研究只关注教师,所以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课后共同评价反思内容还要包括学生表现,主要是协同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速度、方式、结果等方面的影响。最初学校开展协同教学时,笔者发现习惯了班级集体授课制的学生并不适应教师们的合作授课:在分组教学时,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的智障学生容易被其他组的活动所吸引;在助教教师引导回答主教教师问题时,学生经常无所适从。乍一看,协同教学似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课后,笔者与协同教师共同进行评价反思:教师们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协同教学这一新鲜事物,集体备课时协调好大家在课堂上的分工与衔接,合作授课时合理安排师生位置。学期末的评估结果显示,协同教学使大部分学生的受训机会增多并更有针对性,乃至多种能力取得了更明显的提高;学生也普遍喜欢教师们合作授课的形式。

与集体备课的形式相呼应,在课后协同阶段,固定团队的全体教师需要参加学期或学年反思、单元反思和课时反思,而非固定团队的全体教师需要参加单元反思和周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是否及时,将紧密联系着以后协同教学的成败。

3 对培智学校协同教学的建议

3.1 学校开设实验班,展现协同教学的成效

协同教学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合作计划、持续的协同、紧密地结合、毫无保留的沟通,以及真心诚意地分享之精神。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们必须自愿参与协同教学。但一些习惯了单兵作战的教师们会存在个性、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不同,这些都成为他们不一定认同协同教学的因素。学校刚开始实施协同教学时,教师们的满意率普遍偏低就是例证。因此,学校可以在部分年级、科目先让部分愿意尝试协同教学的教师开设实验班,展现协同教学的成效(包括学生能力的发展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以消除其他教师的顾虑。

3.2 学校实行适度管理,体现协同教学的自主性

不论是固定团队还是非固定团队,除了自愿参与外,教师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协同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协同教学毕竟牵涉到教师人力等教学资源的重新分配,学校也不可能对教师的工作放任自流。所以,固定团队的协同教学需要遵循“教师自愿自主”与“行政适度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而非固定团队的组建,主要取决于实际的教学需要,并不受制于学校的行政安排。因此,非固定团队的协同教学更需要学校的适度管理,让各学科教师自主采用适合自身、团队及学生发展的协同方式。

3.3 教师之间建立平等的地位,实现教学协同

篇6

论文摘要:体育教育和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普通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体育教育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协同理论,充分发挥它们特殊的教育功能,促进之间的关联运动,以形成协同效应,优化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体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两者之间的纽带,教育功能的共同性是两者之间的桥梁,要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功能,要使其协同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保证大学生的素质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已被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体现和深化,是一个系统,其主要内容有: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在高校普及体育教育和音乐教育对以上素质教育起着协调和催化作用。要使社会高度发展,必然要进行素质教育。体育教育和音乐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不可或缺的方面,都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教育与音乐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功能协同性 

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维系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它规定了教育过程是实现受教育者在身心各方面或情与理、智力与感情、艺术与人格等健康完善的成长,即造就出人的完整性。 

我们对一个人,一个人物形象的美丑鉴别和评判,实际上是对他们道德的善恶评判。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美,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前提下,蕴涵着真、善、美的深刻内涵,它通过艺术手段表现人的高尚道德情操。音乐所激发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是互相渗透和重叠的,它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完善道德人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利用艺术情感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高尚纯洁的道德观。 

体育教育的德育教育与整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且相互配合。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责任感、荣誉感,通过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理想、伦理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都是极为生动、极为具体、极为有效的。可以说体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个热爱音乐和体育的民族,多半是讲文明有礼貌的民族,因为优美和谐的音乐塑造了美的心灵,协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体育锻炼强劲了人们的体魄,使人与人的关系也变的和谐,灵魂变的高尚。 

体育教育通过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锻炼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确立完美的道德人格,使之奋发向上,成为有志青年。 

二、体育教育与音乐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协同性 

体育运动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经常会遇到人数太多或人数太少的情况,这时候往往会对原有的运动规则进行改革创新,如踢足球时人多会采取分队轮换比赛、人少采取小场地的方法。此外大学生还会创新运动动作,从而吸引目光得到他人的称赞,得到成功的体验。 

音乐艺术和体育运动参与高校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类技能的专业知识,但一头钻进专业,不听音乐,不参加体育锻炼,这样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均会受到限制。反之,专业学习之余,善于调剂生活,适当参加文艺活动、体育项目,不但能使疲劳的大脑得到休息,而且可以获得美的享受、放松身心,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之所以能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是因为它的音乐语言极富有感染力,常常把人的内心从平静状态引向高度受激状态,从而使思维活跃引起创造激情。而且音乐活动容许一定的夸大性,作曲家往往冲破了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从人们想不到的新角度发挥想象,创造出惊人的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潜在意境通过演奏、演唱大师们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发了听者运动着的感情波澜。随着乐曲的展现,把人的内心世界引入想象活动的高峰。 

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运用音乐与体育教育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体育教育与音乐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协同合作精神方面的功能协同性 

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换信息、交流情感,使学生相互协同、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评判,并保证安全操作和运行。因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小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不但十分频繁而且形式多样,人际交往占据着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协同学习达到优势互补,使每个人的优势都能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取长补短,集小优势为大优势,集个人优势为集体优势,从而取得教学的整体优势。通过自学自练、互练互学,以及在各种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的练习, 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获得自信,以及成就感和归宿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音乐是合作的艺术,除了钢琴等少数乐器有真正意义上的“独奏”以外,其他乐器的独奏经常需要有另外一种或多件乐器进行伴奏。通过合唱、合奏等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心理。合唱、合奏是一种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演唱、演奏出来的音乐美妙动听,如果有一个参加者不协作,就会使整体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大学生参与合作性的音乐活动,不但可以使其深切体会把个体作为社会团体一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力量,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组织过程中得到了社会组织能力与适应能力的锻炼。在类似的活动中,还可以使大学生们逐渐养成集体荣辱主义思想。 

音乐表演的艺术,它总是表演给观众欣赏,这就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目标都是通过一个心理素质问题,人与人协调、适应、交流能力的问题。音乐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社会功能,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大学生们参加音乐活动,经常就会置身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参与一定的社会交往,从而得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增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体育教育与音乐教育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功能协同性 

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技能,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内脏器官的功能得以改善,体质得以增强,并且通过经常性的身体锻炼可以获得充盈着生命力的形体美。此外体育教育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如集体对抗性体育项目可以培养受教育者勇敢进取、吃苦耐劳、自我控制等优良品格。学生在多样的体育活动中养成遇事冷静、处理果断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 

音乐对人的情绪和心境有明显的影响和调节作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在生活、事业或学习上受挫时,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常会使人从消极苦闷中解脱出来,鼓起与挫折抗争的勇气和力量继续拼搏;当你与他人产生纠纷怒发冲冠时,听一曲《春江花月夜》,会使自己情绪逐渐稳定,最后心平气和地与人握手言欢。从生理学意义上讲,美妙动听的音乐,其声波震动是极为规律的,能够引起人体细胞组织与之发生和谐的共振,提高人的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以达到人的心理最佳境界。 

今日的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难免会出现不平衡、不稳定、跌落起伏的状况,这就更需要通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调节和驾驭自己的情绪,防止不稳定的情绪干扰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他们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 

通过以上研究不难看出,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普通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们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通过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协同理论,充分发挥它们特殊的教育功能,促进之间的关联运动,以形成协同效应,优化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是两者之间的纽带,教育功能的共同性是两者之间的桥梁,要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功能,要使其协同合作、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保证大学生的素质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玲燕.“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功能为素质教育服务”[j]四川.教育研究.1998.(2).21 

篇7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研究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方面,一是强调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赵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家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指出当代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竞争的意识、适应社会和竞争的能力。[9]二是家庭教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他还提出了101条家庭教育原则,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习惯。第三,家庭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品德”发展。古人伏、高峰、张良才和其他多位学者也都着重强调了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场所和因素,这也决定了在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时不能忽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内在联系。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他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学,需要研究方法,这就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深,学校尤其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与配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搭建;信息技术;关爱;留守儿童

【Abstract】The information-based environment descend village to stay to guard a child build of"school in the house interaction education terrace" since want in keeping with China state of the nation, again want usage current forerunner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modern calculator information technique, network technique and wireless correspondence technique fusion become integral whole, realization family and school of interaction, fast, solid hour communication of educ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rrace.Under that platform, since can the in aid of teacher and parent work°out the problem that the kid appear anytime in time, can make teacher and parent common sharing kid's body again to appear at any time of a little bit bright bring of joy, make kid little to walk curved road, health grow up.It is full transfer social education resources, mak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ique school, family of be solid, fast, valid communication of bridge, formation society, school, family harmony total teach of situation, promote student health growth.

【Key words】Build;Information technique;Care and love;Stay to guard a child

随着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更加快捷、更加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形式应运而生――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互动教育模式,它能够异步、多样化地展现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既能解决在传统形式下留守儿童家长与老师在特定的时间里不能同时出现的矛盾,同时也实现了家校合作的信息化。那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校快速交流信息的平台,探索学校携手家庭教育的规律,建立新型的互动教育模式;如何加强家长素质教育,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学校协同家庭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呢?经过我校近几年的探索,初步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信息技术家校互动教育平台的搭建:

一、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家校互动教育

目前很多老师用得最多的是和家长进行电话沟通交流,这也是目前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现在基本每位家长都随身携带手机,家长和老师只要拨通电话就能很快得到对方的信息,学生在校在家的生活及学习动态即可马上了解,对学校、家庭的互动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开通电话局域网,这样就可能让留守家长、留守孩子、老师之间可以畅所欲言,甚至可以召开远程家长会。也可以架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孩子有话想对家长说打亲情电话。

二、利用校讯通平台,加强家校互动教育

近年来家庭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长迫切需要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及时获取可靠的信息,矫正家教方法,对孩子加以正确引导。开通“校讯通”,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而且能得到关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情况、心理变化等方面更细致更全面的信息,家长心里也更加踏实。“校讯通”是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之间秘书式的个性化沟通工具。校讯通采用点对面的群体沟通模式,减轻了班主任一个个拨电话通知的工作负担,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弥补了电话联系的不足。

三、发挥留守亲情群优势,提高家校互动教育效果

校讯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话的不足,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适合一样的信息群发,假如要一对多同时进行聊天沟通交流却无法完成。这时建立网上Q群就体现出了相对优势。我校建立了“三小留守亲情群”,年轻的外出家长们一有时间上网就可以通过亲情群和班主任、老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好教育措施的实施。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也可以通过Q群和多位家长互相交流,不论是针对哪个家长或学生提的意见与教育方式,其他家长在倾听与参与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发,这种各抒己见的方式也方便集思广益,对互动教育起到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解决家长思念孩子的心情。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学校与留守家庭的沟通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网站日益成为人们信息、对话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其跨越时空、信息全面、容量大的优势使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学校网站中开辟了“留守家园”专栏。通过这种渠道,向家长们宣传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有针对性地从多个角度使家长逐步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一张张的资料,一段段的文字,一个个的事例,让留守家长们从中了解学校教育的最新动态,孩子们的优秀表现,汲取科学教育的营养。通过网站,让老师和留守家长们可以适时互动交流,促进家校互动教育。当然,农村小学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家校互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和家长面对面一对一交流较少些,更多的是通过文字来交流,校讯通只能发给移动用户,QQ群沟通和视频聊天只适合那些有电脑且能上网的家庭和家长等,网络平台这种家校互动教育形式新颖独特、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又有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但它自身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并不是每个家庭中的电脑都可以上网,更何况有些家长不具备网络阅读的能力。因此,不管今后家校互动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如何先进,为了更好地进行家校互动教育,还必须与传统的家校互动教育形式相结合,比如家长学校就是家校互动教育的重要的形式之一,是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良好平台。

篇9

会议总结了党校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宣布了对本次培训班优秀学员的表彰决定,党委副书记吕卫东向优秀学员代表颁发了证书.

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共计3043名,其中本科生2791名、硕士研究生224名、博士生3名、教工25名.参加结业考试学员2846名,经综合考核,共有2435名学员顺利结业,通过率为85.56%,较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有124名优秀学员受到表彰.

会上,李芳林、方建斌、闫德忠、杨耀荣、王家武、和红燕等党校教师分别汇报交流了暑期赴西柏坡等地学习培训的情况及收获.

我校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得到了校党委、党委各部门以及各院(系)党委(党总支)的高度重视;各分党校认真遴选授课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确保党课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培训中,党校重视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党校校风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党校的积极性、创造性, 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坚持从严治校,形成了监考、督导、巡考、巡视协同工作、紧密配合的结业考试联动机制;各分党校与党校相互支持、积极配合,使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

吕卫东在讲话中对党校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重要性.他指出,及时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这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通过培训教育,青年学生的政治水平素质极大提升,为我们党的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他强调,新的形势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从严治党,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党赋予我们的使命,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他希望全体党校工作者,积极适应新常态,满足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努力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体制、创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 创新培训管理的途径,以实现高校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的新突破.

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感恩教育;策略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各个行业领域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综合素质。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适合于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就要基于目前的社会人才需求而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在承担德育工作的同时,还要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感恩教育调查

根据对某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感恩调查的结果显示,关于“你对自己的父母有所了解吗?”的问题,回答“对父母的情况并不了解”的学生在整个接受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所占有的比例为36.8%;“不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的学生在整个接受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所占有的比例为72.4%;“对父母的烦恼并不了解”学生在整个接受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所占有的比例为37.5%;“对父母的兴趣爱好并不了解”学生在整个接受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所占有的比例为52.3%;“对父母的行为表示不满意”学生在整个接受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所占有的比例为41.6%。从调查情况可以明确,这些学生普遍都生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对自己所熟悉的父母却熟视无睹,没有在接受的同时产生感恩之心。也就是说,在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意识深处,感恩思想是一个盲区。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感恩教育现状

感恩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具有很强的职业形式,学生毕业之后就要进入到职业领域中参与竞争,所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倾向于社会性教育。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而言,学生的知识基础普遍不高,加之受到各种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佳。特别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90后,这些学生个性鲜明,对社会变化具有较高敏感度,且自制力不够,往往会更多地效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由于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都处于劣势,就会导致学生对生活、学习和未来的职业都缺乏积极意识,随着自暴自弃的心态产生,就会变得精神空虚而无视他人的存在,由此而导致感恩缺失。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所存在的感恩缺失,主要是有社会负面影响和家庭不良因素所造成的。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知识水平不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低。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多年的学校教育中,这些学生都被作为“后进生”而被教师所忽视,且社会上存在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是被淘汰的落后群体”的思想管耐你,使得这些学生进入到中等职业学校之后,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而产生自卑感。从家庭的角度而言,而家庭对孩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通常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生活在复杂的家庭环境中,或者是极为贫困的家庭,后者是单亲家庭,或者是非常富裕的家庭,这些家庭环境由于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加强,甚至性格不健全,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极为严重。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就逐渐失去了目标,由于对生活缺乏积极意识,也就产生了不求上进的情绪,自私心理逐渐产生。这些学生会抱怨父母没有给他们塑造良好的环境、会抱怨教师对他们的忽视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因此而导致感恩意识淡薄。

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承担者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责任,就需要对这些学生的感恩现状充分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感恩教育策略,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健康成长,才能够使他们进入到职业领域中成为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三、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感恩教育策略

所谓的“感恩”,就是在接受他人的帮助时,同时要持有回馈之心。感恩就是对一切事物都有恩情,所以,其是对生活所持有的态度。我们要对父母持有感恩的态度,要对朋友的友情持有感激之情,要感恩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在生活中由于有感恩之心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只有持有感恩之心,才能够对生活的美好有所体验,逐渐地,学生就会树立真孤儿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就要采取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将别人的恩惠记在心理,并予以回馈,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1)班主任以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班主任以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自己较高的感恩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在班会上与班主任近距离接触,被班主任的素养所感染,班主任则可以利用机会对学生的情感状况深入了解,以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策略。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在班会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学生分享,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基于此而使得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形成无障碍沟通。班主任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主题班会中,开展以“感恩一切”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感受都家长为了自己的成长而付出的一切,了解教师的辛苦、朋友的帮助等等。引导学生要懂得接受的同时还要回馈,且要落实到行动中。对于相关议题的展开,班主任可以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多媒体播放传统文化论坛,以通过营造温馨而感人的文化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2)将感恩教育的协同机制构建起来。感恩教育的协同机制是学校的感恩教育要与家庭、社会合作,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感恩教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要使感恩教育发挥持续性的教育,学校就要与家庭合作,也要与社会合作,将感恩教育的协同机制构建起来,通过合作,并在此基础上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密切沟通,就可以了解到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将学生家庭中的积极因素建立档案,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随时传递给学生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态,同时还可以在感恩教育的同时获得家长的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与社会合作构建协同机制,就是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从政策上引导,注重舆论导向,以使得学生在良好的感恩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教育。此外,学校还加大宣传力度,在学校的周围塑造感恩文化环境,以使学生获得正向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感恩淡薄的现象,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道德引导者,就需要承担起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责任。班主任可以将主题班会充分地利用起来,以此为感恩教育平台,同时还要将感恩教育协同机制构建起来,以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汤蓉.心存感恩绽放美丽――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黑河教育,2012(08):6-7.

[2]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析――以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例[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

[3]史文生.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管理――对《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实施办法》的诠释[J].河南教育(下旬),2011(Z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