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税收的经济职能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税收的经济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税收的经济职能

篇1

课程代码:0004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

A.公平分配 B.资源配置

C.经济增长 D.充分就业

2.最低费用选择法计算的成本只是

A.有形成本 B.无形成本

C.直接成本 D.间接成本

3.文教科卫支出是

A.生产性支出 B.社会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国防支出

4.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财政补贴

5.如果价格水平的增长率低于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则实际财政收入水平

A.下降 B.提高

C.不变 D.无法判断

6.纳税人与负税人同为一人,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种称为

A.从量税 B.从价税

C.间接税 D.直接税

7.房产税属于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的

A.商品课税 B.行为课税

C.所得课税 D.财产课税

8.公债最基本的功能是

A.筹集建设资金 B.弥补财政赤字

C.调节经济运行 D.货币政策操作对象

9.我国正式实施分税制是在

A.1950年 B.1984年

C.1990年 D.1994年

10.决定税负转嫁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是

A.纳税人的主观意志 B.商品供求弹性

C.自由价格制度 D.商品经济

11.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使用价值 B.价格

C.供求 D.生产成本

12.合约购买者可在合约规定的执行期内的任一天执行的期权是

A.看涨期权 B.看跌期权

C.美式期权 D.欧式期权

13.间接融资方式中的核心中介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证券公司 D.保险公司

14.下列属于中央银行中间业务的是

A.再贴现 B.存款

C.贷款 D.清算业务

15.我国的商业银行属于

A.单元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行制 D.控股公司制

16.下面属于中央银行负债项目的是

A.政府债券 B.金融机构存款

C.财政借款 D.贴现及放款

17.当总需求不足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收 B.缩减政府支出

C.降低利率 D.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8.我国货币层次中的M0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 B.活期存款

C.现金+活期存款 D.现金-活期存款

19.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是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平衡

20.货币*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是

A.内部时滞 B.外部时滞

C.认识时滞 D.行动时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

A.提供公共产品 B.制定市场运行规则

C.决定资源配置 D.分配企业利润

E.对经济运行的计划指导或宏观调控

22.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府职能范围

C.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D.价格变动

E.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

23.按征税对象不同,可将税收分为

A.直接税 B.所得课税

C.商品课税 D.财产课税

E.行为课税

24.公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有

A.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B.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C.争取规模化 D.争取利息成本最小化

E.减少公债的流动性

25.属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有

A.商业贷款理论 B.风险防范理论

C.利率平价理论 D.可转换性理论

E.预期收入理论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在于

A.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B.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C.信用货币创造的需要

D.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E.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27.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

A.一国人口规模 B.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一国经济结构 D.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

E.汇率和利率变动

28.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措施有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削减财政支出

C.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D.增加税收

E.出售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

29.货币的职能包括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信用手段

30.金融行业公会的主要功能有

A.协调功能 B.救济功能

C.服务功能 D.沟通功能

E.监督功能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政府采购

32.紧缩性财政政策

33.信托

34.汇率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35.某公司2011年取得经营收入100万元,特许权使用费50万元,其它收入20万元,当年税法准予扣除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等共计80万元,计算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36.某甲在银行办理了5000元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但甲在存款半年后要求提前支取,当时的活期利率为0.6%,计算甲在提取存款时银行支付的利息额。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7.简述构建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重要意义。

38.简述消费税的特点。

39.简述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40.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篇2

摘 要 我国现行的五级财政中,县级财政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县级财政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研究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完善县级财政的措施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 县级财政 管理 资金

县级财政收支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不仅要为中国80%的人口提供各种基本的医疗、卫生、教育、安全等保障,还要为本地的企业发展、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近年来的财政却出现了资金困难、负债严重、财源萎缩的情况。本文首先就县级财政面临的现状进行简述,重点提出完善县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措施。

一、县级财政困难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我国县级财政所存在的通病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县级财政来源面窄,但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却年年在增长。这种情况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经济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②财政风险加大,县级财政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抑制。当今的县级财政成了最大的债主,很多资金不能及时偿还,造成有去无回的局面。这种大包大揽的结果主要是县政府没有理清自己的职能,或者错误地认为借贷资金越大越能表明政绩,即使出现还账难问题也与自己无关。③入不敷出问题加剧。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人员的安置,造成人员过多,机构臃肿的现状。财政中的税收份额有所降低,即使在财政收入整体上升的背景下,实际可用的税收资金仍然有限。

影响县级财政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

①经济基础薄弱,这包括工业的规模与数量。大型重点企业负担着主要的税收,但是很多效益不佳的企业没有贡献多少。同时县级的工业一般为人员密集性产业,科技含量低,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分税体制减少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原来属于县政府征收的税种划归中央,导致县级资金来源减少。同时还要扶持下辖的贫困乡镇,更是减少了税收的可用量。

③收入征管因素,表现为地方税务机构的管理能力降低。例如国税与地税之间的矛盾、征收的手段与方式的不科学等因素,影响了政府对税收工作的安排及掌握,同时也使得税收漏洞不可避免。

④最后要提一下支出结构因素,税收在新增人员身上的花费较大,也制约了政府财政管理的实施。

二、完善县级财政管理体制的三条途径

1.发展经济,开拓财源,并加强财源建设与管理

首先,创新财税导向,建立县级主体财源。通过解决资金供求矛盾,解决税源大户的资金需求。

其次,扩大第一产业资金扶持的深度与广度,发展农业生产。如综合开发各类土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形式,增加第一产业收入。积极建立不同层次的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的合理配置以及农民投入为主题、外来资金为辅助的多元投资体系。

再次,要兼顾提高骨干财源与推动各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放手发动私企及股份合作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最后,还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如综合发展交通运输业、旅游、通讯、房地产等其它服务行业,将第三产业的增值也纳入财政收入。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丰富、方便了人民的生活,又在税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要注重土地利用率,杜绝土地浪费。加强政府对于国有土地、农村耕地以及房地产开发的管理,杜绝财税收入的流失。

2.加强预算外财政资金管理,拓宽理财领域

首先,建立县级预算外资金的有效管理措施,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外资金要实行专户存储。可以从收据源头查明资金性质,由专人进行管理,保证资金流入专户。

其次,加快实施县级地方财政预算改革。在财政年度中,要将已经确认可以纳入预算的资金进行预算内的规范管理。

最后,必须加强和参与对地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这是地方政府拓宽理财领域与获得资金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预算外资金促进当地的发展。

3.加强县级国有资产管理

首先要学习“十七大”精神,改组县级地方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即地方的资产管理局改为由资产管理委员会与资产管理局机构。

其次,加快组建县级地方国有资产投资控股公司,以达到政企分离的目的。同时开展县级地方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避免由于漏报、漏评、低估国有资产等失误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对于发现不遵守职业道德,资产评估有失客观、公正的机构,要取消其资格证,甚至对于有争议的自查评估可以采取二次认证的办法。

再次,对国有资产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方式对待。例如引领利益较好的典型企业向股份制转变,招募资金,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连年亏损的企业采取整顿治理或者关闭的办法整合资金结构。总之,要根据行业、规模、经济状况等进行资产经营方式的选择。当然还要加快产权市场建设,为资金的正常流通与规范交易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县级的财政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只是针对县级财政中存在的明显问题给予了一些理论上的阐述,具体的实施过程还需要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争取建立一套完善的财政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马爱英,姜廷德.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农业科技与经济.2008(21).

[2]金兆怀,张友祥.县级财政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财政研究.2006(9).

篇3

【关键词】节税;偷税;避税;区别

当前在中国普遍存在着对节税认识上的偏见。那么,节税到底是什么,与偷税、避税有无区别,应否提倡节税?本文将对此作一番分析。

1.节税、偷税和避税的概念及其特征

节税又称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纳税人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活动的巧妙安排,达到少缴或不缴税的目的。节税有以下特征:合法性;政策导向性;策划性。

偷税,是在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并能够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不正当或不合法手段以逃脱其纳税义务的行为。偷税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法性;欺诈性。主要表现为纳税义务人有意识的违反税收法规,用隐瞒或欺骗等手段逃避纳税义务。

避税,是指纳税人在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的前提下,对经济活动的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做出巧妙的安排,这种安排手段处在合法与违法之间的灰色地带,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避税是以非违法的手段来达到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目的,因此避税筹划既不违法,也不合法,而是处在两者之间,所以称之为“非违法”。避税有以下特征:非违法性;策划性。避税者通过对现行税法的了解甚至研究,找出其中的漏洞,加以巧妙利用;权利性。避税筹划实质上就是纳税人在履行法律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维护既得利益的手段;规范性。

2.节税与偷税、避税的区别

2.1行为目的上的区别

从节税、偷税、避税的结果上看,都表现出所缴税额的直接减少,因此不少人认为三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所采用的手段合法性不同而已。其实不然。

和偷税、避税相比,节税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缴纳最少的税额,而是要实现整体的税后利益最大化。有些经济活动可以使税额降到最低,但未必能保证纳税人的利益最大,那么,对这类经济活动的选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节税。如,我国税法规定了对符合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企业自投产年度起还可免征所得税2年的政策(一般企业所得税率为33%)。如果只是考虑减税的目的,纳税人便贸然投资于自己并不熟悉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今后的经营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因企业家对该行业的陌生而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的情况,导致企业整体利润率下滑;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往往也是高风险行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带有高度不确定性,一旦项目选择失败,也会带来巨大损失。尽管有税收上的优惠,但不足以弥补由此而造成的利润损失,更何况,对于低利甚至亏损的企业而言,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节税效果并不明显。因此,要成功地实现节税的最终目标,纳税人必须对自己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考虑,以便寻求节税和增收的最佳结合点。

2.2行为计划性和长期性的区别

节税具有计划性,属于事前的经济活动。即纳税人在开展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经济活动之前,就需要把纳税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主要因素来考虑,根据税法规定测算各种备选方案的应纳税额,再据此计算各方案的税后收益,最后按税后收益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优方案。

节税的事先计划性决定了它必然同时带有长期性。具体是指在进行节税时不能只依据当前的税法条款来作出决策,还需要对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做较深入的研究分析。因为节税中所涉及的企业经济活动往往持续周期较长,如对一条大型生产线的投资决策,企业长期资金的筹资决策等。在其持续期间,如果税法做出了相反的变化调整,那么原来的节税优势就有可能消失甚至转化为企业的额外负担。这就要求筹划者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正确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尽可能把节税的风险降至最小。当然,如果节税是成功的,则可以为纳税人带来长期的节税效益。

相反的,偷税则是一种短期的事后行为,是在涉税的经济活动发生之后,纳税义务已然确定的情况下,纳税人通过前述的各种非法手段掩盖、歪曲、篡改应纳税事实,属于事后的欺诈行为。从其短期性来看,一次“成功的”偷税行为只能在当期产生减税效果,不可能持续到以后期间。

避税的计划性和长期性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可能是事前就已进行的筹划。例如,有些内资企业为了享受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而搞假合资。所谓的外资其实是国内投资人假借某个外商的名义投入的资金,该外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只是一个摆设,并不真正参与经营决策。由于这种情况很难进行查证核实,税务部门也只能将其认定为外资企业来征税。这种具有事前谋划性的避税往往也具有长期性。而另一些避税活动则可以是事后才进行的。例如,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项目,其实行的是按当月实际发放额超额累进计算的办法。有些纳税人的各月收入起伏较大,为避免适用高税率,当某个月的收入较高时,往往采取将该月的部分收入延期分摊至其他收入较低月份的做法,使被摊薄的收入得以用较低的税率来计税,从而达到了避税的目的。类似这种事后的避税行为一般具有短期性,即其效果只限于当期。

3.对中国开展节税的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节税与偷税、避税有着本质区别,是国家应该大力提倡,纳税人应该积极推进的一种行为。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此仍是羞于提及,尤其是一些节税做得较成功的企业。究其原因,除了担心遭遇误解惹来非议以外,更多的是人们内心深处缺乏对节税的道德认同感,总觉得向国家少缴税,是一件不光荣的事情。这与我们过去极力宣传纳税光荣,片面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忽视其权利的做法有关。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不再是国家行政机构延伸的一部分,衡量企业家贡献大小的标准也不再是各年上缴税额的多少。而是从社会总体财富的角度,看他是否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从短期来看,节税确实使国家财政收入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将国家减收的税金留在纳税人手中,往往可以获得更高的资金使用效率。有人担心财政减收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一个国家在制定其税收法律时,必然已经对其财政支出进行周密预算,即便实际的经济运行情况与预算有所偏差,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短期公债来弥补。而国家让渡的税收资金,通过纳税人的扩大再投资,可以培育出更广泛、更坚实的税源,因此,从长远来看,国家不仅没有减收,相反可以不断地增加财政收入。

鉴于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节税的宣传力度,使节税观念深入人心,税务部门也应主动与纳税人加强沟通,积极向纳税人介绍相关的税法条款,为纳税人的节税出谋献策。相关的专业中介机构如税务、会计师事务所则应加强涉税业务的拓展力度。只有多方合作,我国的节税才能真正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税收筹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蔡昌.税收筹划方法与案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杨默如.偷税、避税与税务筹划——概念界定的国际借鉴及法律建议[J].经济视角(下),2010(07).

篇4

    除了银行业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外,证券、基金、保险、信托业等也存在许多隐忧,如证券行业存在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理财等问题;基金业存在对倒仓位、操纵市场等问题;保险业存在利差损失过大、保费收入违规投入房地产以及证券市场等问题;信托业存在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生存空间狭窄等问题。

    (二)目前金融风险财政化的主要途径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对金融风险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并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之策,使金融领域的风险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由于金融问题的公共性,以及国有独资或控股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解决金融风险的重担自然要落到政府财政的身上。从实践来看,金融风险财政化主要有两大手段:_是政府财政直接出资解决有关金融问题,如1998年3月,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然后向国有银行注资,以提高它们的抗风险能力;二是由地方财政担保,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以解决地方金融机构的关、停、并、转等问题。如,1997年以来,在清理整顿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基金会、城市“三乱”过程中,地方政府共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了1411亿元再贷款。虽然解决金融问题的主要措施是财政手段,但情况不同,金融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具体途径也不相同,经过归纳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这里先用框图表示(见图1),然后再加以简述。

    1.追加注资,增厚银行“家底”

    1998年。3月,财政部发行特种国债2700亿元,用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以加强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2004年1月,国家又动用外汇储备450亿美元,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除此之外,向其他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增资活动也在计划中。

    2.财政出资,解决金融机构的退出问题

    1995年以来,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或共同出资解决了一些金融机构的重组与退出问题。

    3.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1999年,财政部出资400亿元成立了四家全资的资产管理公司,共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收购了1.4万亿不良资产,使得它们得以轻装上阵。

    4.冲销呆帐

    1997年冲销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帐300亿元,1998年又冲销了400亿元。

    5.直接或间接减征营业税

    为了减轻金融机构的税收支出负担,从2001年开始,国家规定每年下调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1个百分点。同时,还通过缩短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的计收年限,以减小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税基。

    6.中央财政的明补和暗补

    ﹁些被关闭金融机构的对外主权债务由中央财政负责偿还,这是中央财政的明补。在处理一些被关闭金融机构时,对接手其相关资产和债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期限内,可减免上交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利息,这等于中央财政提供了暗补。

    7.债权转股权

    国家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债权转化为股权,以减轻原债务人的负担,使其得以继续经营下去。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债权人或中央财政是有损失的,因为在一定期限内,很难从原债务人那里分得红利。

    8.中央银行再贷款

    1997年以来,为了化解地方金融机构的支付危机,并对其重组,地方政府共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了1411亿元再贷款。与此同时,于1999年成立的4家资产管理公司也向中央银行申请了6338亿元的再贷款。无论中央银行向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其损失最终还得由中央财政补充。

    以上涉及的只是目前我国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种主要方式(见附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方式一览表),无论最初是以追加注资、出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等直接方式,还是通过减免税收、中央银行再贷款等间接方式来解决问题,中国金融业的大部分损失或风险,最终还得由国家财政扛起来。如果继续采用“一事一议”的行政手段来解决金融风险问题,政府财力将不堪重负。

    在2005年底之前,我国金融业的稳定性可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之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及金融信息的充分披露,金融业的深层次问题就会暴露在人们面前,由此可能引致信用危机。为了彻底挤掉金融业的泡沫成分,国家可能不得不再次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采取剥离不良资产、补充资本金等措施。对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包袱。这个包袱到底有多沉重?我们仅以2003年的有关数据来大致加以匡算。首先是各类存贷款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问题。2003年末,各类存贷款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约为16万亿人民币,按中国银监会公布的当期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19.6%,各类存贷款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总额约为3.2万亿元,其中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约占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的50%.其次,是各类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问题。2002年5月底,各类证券公司的不良资产为460亿元,占当期净资产的50%以上。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03年122家证券公司的净资产为1215亿元,如果不良资产比例仍以50%计,则当年的不良资产高达600多亿元。第三是保险公司资金紧张问题。据有关人士分析,为了缓解财险公司财力紧张或平衡寿险公司利差损等问题,各类保险公司至少需要追加注资200-300亿元。最后,还有1999年剥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4万亿元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据估计,目前这些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在20%左右,以此推算,1.4万亿元不良资产最终可能要形成高达1.1万亿元左右的损失缺口。所以,在不考虑信托、期货、证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风险的前提下,如果整个金融业的潜在风险仅靠政府财力来解决的话,那么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将为此至少要背上4.4万亿元左右的财政包袱。

    实际上,一些国际性着名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高盛等也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问题多有研究。就处于中国金融业核心地位的银行业而言,需要调动多少资源对其进行战略性重组,才能化解风险?美国着名投资银行高盛在2002年的报告中指出,在中国银行业的重组仍由中国政府独撑危局的前提下,如果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8%的水平,财政收入增速保持不变,那么对中国银行业重新注资,乐观的估计,可能需要耗费中国政府未来8年(悲观估计为25年)的全部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分析,还是国际有关机构的研究,其结果均表明:来自金融领域的政府潜在债务规模十分庞大,如果仅靠政府财力去化解金融风险,仍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三)金融风险财政化的成因分析

    我国金融风险财政化的缘由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家财政对金融业(主要是国有银行业)有“欠帐”。1979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计划体制、金融体制、财政税收体制、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随之全面展开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减税让利”是国家财政政策的基本趋向,我国经济也由此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9.7%.从改革开放之初到1996年前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走的是一条“放权让利”的道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收入在分配上向居民、企业、地方倾斜。因此,曾一度出现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双下滑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国家财政状况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的增长,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预算内资金十分拮据。同时,由于部门与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集资、收费、基金项目分散了政府资金,破坏了国家预算的统一性,致使中央财政调控宏观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中央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职能被弱化后,其肩负的社会经济发展责任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在中央财政捉襟见肘之时,居民储蓄和银行存款却有了快速增长。有着充裕资金的国有银行正好垫补了中央财政这一时期在投融资和宏观调控方面留下的真空,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肩负着部分财政职能,因此,获得了“第二财政”的称号。

    国有银行在行使部分财政职能的同时,也为时至今日承载的巨额不良资产埋下了种子。当时,银行与财政被认为是政府的两个“钱袋子”,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财力支持时,是银行拿钱还是财政拿钱?其区别仅在于是政府动“左手”和还是动“右手”的关系。传统体制下的财政、银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拉扯不清,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经营性主体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其出现效益滑坡、偿债困难时,政府理应出面救助,不过其前提是政府必须有足够的财力。当政府财力吃紧,爱莫能做时,只有靠银行给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和“安定”贷款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吃了财政、吃银行现象。但当财政、银行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已到“亲兄弟,明算帐”的时候了。毕竟财政、银行的职能不同,所肩负的责任各异。所以,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财政化,也算是财政对银行“欠帐”的一种历史交代。

篇5

[关键词]融资;成本;中小企业

[DOI]10.13939/ki.zgsc.2015.43.043

1 引 言

中小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力主力军,它不仅有着较强的适应市场新常态的能力、广泛的经营范围,还囊括了许多成长型的科技创新企业,但这些优势也伴随出融资高成本、融资渠道窄等现实问题。回顾美日两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会发现它们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上早已达成共识,倾尽全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并陆续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实际国情的融资体系。

2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简述

2.1 美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据有关数据得知,作为美国重要的经济力量,中小企业总数大概为2500万左右,占比达到99%,其中已经解决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53%左右,而且在出口商中中小企业占比为96%。在1953年,美国政府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小企业法》,其中规定:如果企业是独立所有和单独经营的,并且在某些业务领域处于非主导地位的企业是小企业。[1]近些年由中小企业管理局主持编写的《中小企业状况》一书中,把员工总人数低于500人或者营业总收入不高于600万美元的企业定义为中小企业。

2.2 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是中小企业以直接融资为主,主要包括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达,融资渠道相对宽泛,而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有统计结果表明,在美国依靠证券融资的中小企业占到依靠企业外部融资总数的55%左右。[2]二是融资路径多样化。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私募股权融资和上市。商业银行是以非主动的方式为缺乏外部融资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同时它采取配合其他机构的基本战略,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私募股权融资指的是以风司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为首给相关企业提供服务;上市就是在美国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三是信用担保的体系相对完整,政府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供了必要条件。四是法律体系健全,政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中小企业公平竞争环境,陆续出台多部法律对企业发展进行维护。

2.3 美国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政策和措施

第一,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方面。政府建立了小企业发展中心、小企业信息中心和出口资助中心等,目前,小企业发展中心共有57个洲级中心和大约1200个分中心和地区办公室,中心的批准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来决定,同时由小企业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州政府、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和私营机构来建立的一种团体性质的组织,另外所在的社区学院和个人参与其形成的过程。其目的是在该中心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向有融资需求的小企业申请资助,为创业者和经营者提供信息咨询、培训以及制定商业计划书等免费服务;同时,对于创建新的小企业和扩张现有企业规模的经营者还可以提供有偿服务。小企业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共有61家小企业信息中心。据有关数据介绍,洛杉矶地区的小企业信息中心由两个全时人员、若干个义务人员组成,常年向来访者开放,除了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外,每月还向社会发放大量的信息资料。

第二,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首先,美国最大的P2P借贷机构是2007年成立的向个人提供资金的Lending Club。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还有一些仅将资金投放给某一细分市场和特定客户群体的P2P公司,如Paypal向企业提供营运资金贷款,Kabbage向国内外客户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而LighterCapital的客户全为高增长型的IT软件公司等。其次,因为中小型企业中天使投资的投资数额较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已经被分解,使取代了风险资本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据有关资料显示,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天使投资的总投资额、平均投资额和项目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最后,2012年以来众筹的融资方式在美国得到极大的发展,组织形式得到不断变化和完善,原来的集资形式的基础主要依靠捐献,而目前逐步改为以借贷和股权投资的形式进行融资。

3 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简述

3.1 日本中小企业的界定

有数据显示,目前日本共有约420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占比高达99.7%,且这些小企业支撑着日本70%的劳动就业,超过50%的GDP由它们创造。日本几乎是做到了所有的人成功就业,其主要原因是,中小型企业不寻常的发展。政府对企业类型的第一次界定源于1963年的《基本法》,随着时代的发展,1999年日本当局对中小企业进行了重新界定,颁布了新《基本法》。[3]修订后企业的范围比之前更宽泛了;以每个行业的工人数和资本总数额为划分依据分为四大类(见下表)。

3.2 日本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一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信用级别偏低。由于企业规模限制,大多数企业没有实力或者没有严格的制定和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同时没有聘请事务所进行审核,以至于在对外进行信息披露时,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进而在融资过程中遭受银行的逆向选择。二是中小企业资本少,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在日本的商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中小企业的资本金额度偏低,导致企业在进行以抵押物进行信贷融资时获批额度较少,同时资本的有机结构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三是中小企业竞争激烈,风险大。企业有着自身经营灵活、规模较小的特点,但如果从消极的一面可以推断企业防范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易于出现倒闭情况。这种不稳定性直接加重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融资风险。四是企业分布广泛,部分地区金融结构缺乏。大多数位于偏远中小城市或乡村的企业,当地金融服务机构少,造成融资途径进一步缩减,可选择余地少,融资成本高。五是外源融资的方式绝大多数来自银行的贷款。在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占比较小,所以融资是以外源融资的方式为首要的选择,即通过一定方式从外部借入资本用于经营,是企业吸收其他资本转化投资的过程。在外源融资中,日本的中小企业对银行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以银行融资为主,进而形成了日本主银行制度。

3.3 日本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政策和措施

第一,在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方面。战后为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日本颁布了多部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法律,依次制定并修订了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维护稳定法》、《金融公库法》和《保险公库法》等法律。[4]日本当局于20世纪60年代初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保证了金融政策的具体落实,那时国内经济的回暖也基本依赖中小企业的极速成长。接着,为了给予那些设备需要革新改进的创业者切实的融资支持,政府又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以较低的利率甚至免息政策贷款给企业。

第二,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一是体现在税法中的征税规定的特殊,二是不同时期的相关法律中和产业政策中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日本,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问题上受到照顾,允许它们把每年为员工缴纳预缴的养老金作为费用进行扣除;在金融危机后,为加快经济的复苏,低税率法人税再次大幅下调,由2008年以前的22%下调至2012年后的15%;[5]同时,在对鼓励中小企业增加员工数量和追加投资资本方面都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毛陈,卓莉.解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困境的法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7).

[2]杨硕.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融资体系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3]韩娜.论日本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J].前沿,2010(8).

篇6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定位;发展

本文是浙江外国语学院2014年度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立项项目“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与发展研究”(编号:1);指导老师:钱晨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3日

经济是国家命脉,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推向制高点,随之而来则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关系日益密切,经济合作更显重要,自贸区建设问题显现。当前,大力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中国加入WTO后在扩大开放方面迈出的更重要一步。作为国内首个在中国境内设立的自由贸易园区,上海自贸区是一块试金石,它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未来自贸区规划,因此发展与定位成为探究上海自贸区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自贸区建设

(一)背景简述。自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快速发展,但拨开现象究其本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内部矛盾加剧,对外贸易纷争显现,为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与各国间的友好关系,新一轮改革迫在眉睫,焦点将聚集在我国自贸区建设上。

历经十来年的发展,我国自贸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就,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而其中绝大部分是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地区)签订贸易协定,且相对规则概念陈旧,难以跟上国际经贸规则发展的大潮流,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2013年9月29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开张,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东外滩保税区、东外滩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端,加速了国际间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进程。

(二)自贸区一年成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9月29日举行挂牌仪式,当天首批入驻自贸区的包括25家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经过一年发展,上海自贸区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1、制度创新,提高贸易自由度。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固然发展,但社会矛盾加剧,外向型经济愈演愈烈,区内制度改革有望升级发展模式,提高市场效率。“负面清单”创新了中国境内投资管理模式,将行政重点从审批转移至监管,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检验检疫新制度开启行政许可特殊程序,放宽审批条件,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提升自贸区对外开放程度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诸如医药类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2、金融改革,推动市场国际化。上海金融地位是其主要特色,金融作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其改革备受关注。放开区内人民币管理制度,方便区内货币自由兑换与跨境投资是推进外汇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将人民币带向国际化。除制度创新外,金融服务行业成果显著,87家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和一批金融服务企业入驻区内,同时,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批准成立。

(三)研究重点

1、以制度创新倒逼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现有政治制度根深蒂固,转变政府职能并非易事。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多方面的助力,其中经济改革就是关键动力。其中,经济改革需要内外双重催化剂,外部靠经贸环境的倒逼,内部通过自贸区倒逼经济制度革新。

2、以金融地位区别其他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成立为天津、厦门等地带来曙光,未来规划中的其他自贸区建设规模都远超上海自贸区。与其他自贸区相比较,上海地位主要体现在金融上,以金融融资等业务彰显竞争优势。

二、上海自贸区预期定位

中国自由港、保税区等建设已有十多年历史,但上海自贸区是首个自由贸易区,此为一种本质上的创新。在缺乏经验却又急需改革的情况下,该大胆举措能否使中国经济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将牵引至当下上海自贸区的定位问题研究。

上海自贸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是单个国家圈定其内某一地区供特殊国际经济交流的区域性经济特区,就如同大国内藏有一小国,充分体现经贸全球化的世界格局。理念差异决定固有思想无法用于新一轮自贸区建设,作为改革的试验田,避免用错误的思想定位上海自贸区。

(一)国内定位:试点改革经验,提升上海金融地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着力于中国发展,彰显中国特色。北京,中国之首都,一国之重地,上海自贸区前冠以“中国”二字,对后续建设的自贸区而言,其地位就如同北京之于中国,上海自贸区作为先行者承起标杆作用,以点到面的发展,改革经验尤为宝贵。首先,制度改革是主要内容,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对比国际市场经济机制仍有差距,以上海自贸区为试点,大力开展金融融资等业务,以自贸区定位提升上海金融地位,同时,在投资、贸易、金融方面进行经济制度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与政治体制改革;其次,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也将超越传统自由贸易园区,改变传统的单一产品贸易流转模式,促进文化类、技术类等新型贸易流通,如民族文化交流,虽然上海地区没有对制造业的容纳力,但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合作和融合是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

(二)国际定位:国际金融中心,将人民币带向国际化。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国内外媒体评论其为前瞻性的工程。上海自贸区的更高定位必然面向国际,短期内帮助上海建成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跨国公司投资管理和资金运作中心,最终致力于发展成为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2010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实力得以体现,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思路开始显现。上海自贸区在金融领域扩大开放意在与国际接轨,择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国家经济软实力。中国国际地位虽已强势不可撼动,但人民币并未在资本市场形成规模,仍然无法与美元、欧元和英镑等货币抗衡,望以上海自贸区扩大金融开放政策为契机,使人民币成为世界性货币。

上海的目标永远都是全世界,它的定位与突破决定本质上的区别。

三、上海自贸区对比科隆自贸区:四角度显两者差异,取经验促良性发展

上海自贸区作为东方新秀,仍需探究已成规模的世界知名自由贸易区,以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为例。科隆自贸区成立于1948年,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大西洋入海口处,初建面积为49公顷,商品贸易以轻纺、服装、工艺、日用品和家电产品为主,年贸易额可达三百多亿美元,为拉美贸易的集散地、转口中心,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拉美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日渐密切,巴拿马是中国在拉美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贸易伙伴,科隆自贸区作为贸易枢纽,值得与上海自贸易进行对比。从四个角度对比上海自贸区与科隆自贸区各自特点:

1、地理位置角度。两者都占据国家最佳优势,港口城市,为物流提供最大便利,但从巴拿马到拉美和加勒比各地区的交通运输网是任何地区都难以与其媲美的,科隆地理优势辐射大地域能更大限度地辅助其发展。

2、贸易角度。上海自贸区商品交易同样以服装等大宗商品为主,与科隆自贸区商品交易种类极大程度相似,其本质上的区别为上海以出口贸易为主,而科隆以过境贸易为主,两者间存在货物流通链。

3、政策角度。前者开放政策力度未及后者,免税收政策是科隆自贸区商业活动最大亮点,金融政策使投资者免于货币升贬值之忧,为保安全,上海自贸区各方面政策相对“严厉”。

4、功能角度。上海部分致力于金融改革,推进中国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开放,而科隆部分则以服务拉美全地区为主,其主体功能定位为转口贸易。

自金融危机以来,科隆自贸区面临低谷期,经济低迷、商业模式单一、犯罪问题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此类传统自贸区的被动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难以快速复苏,总结其弊端,上海自贸区可规避风险,良性发展。就未来发展而言,上海自贸区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发展潜力,形成规模将远超科隆自贸区。

四、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路径

从计划到实施,上海自贸区建设实属不易,当前滞后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敦促了自贸区发展脚步,未来发展路径将以国内经济局势为重,结合国际经验,打造中国经济新模式。

(一)安全环境建设。走私是困扰多数自贸区的重要难题,便利的进出口贸易环境不该为非法牟利铺路,上海自贸区内还需加强法律建设,保障安全,杜绝区内犯罪。现阶段,上海自贸区已吸引全球眼球,为保证绿色健康发展,营造区内安全氛围,需采取规范工作流程,定期检查,加强培养教育等措施。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有坚实的基础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大目标。近年内,区内需继续聚集大量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产业,不断完善金融制度,构造便利国际资本借贷、外汇交易等服务的大平台。

(三)国际交流。中国已建自贸区涉及的国家与地区相对落后,均为发展中或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差,故中国贡献力远大于对方,这无法有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上海自贸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且上海经济本就繁荣,借此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合作,建筑沟通桥梁,汲取经验,利于建设,例如与韩国、新加坡等地建交,以减少诸国恐地位撼动之忧。

通过对上海自贸区进行横向与纵向综合分析,符合我国国情的自贸区建设有路可循。外界普遍认为,设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不亚于当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特区,由此可见,上海自贸区地位无可取代,现有定位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辉煌无法复制,上海自贸区建设对中国经济影响自成一派。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善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理念和功能定位[J].研究与探讨,2013.NO.7.

篇7

一、中央及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的特点

(1)绩效评价以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政府绩效评价可分为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模式。第一方评价是指政府部门组织的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是指政府系统内,上级组织对下级的评价,在实际中常常由代表上级的考核办或评价办组织实施。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政府及其部门之外的机构组织实施的评价。其中第一方评价和第二方评价是内部评价模式,第三方评价为外部评价模式。内部评价模式中,评价实施主体对财政支出的情况比较了解,但独立性较差。外部评价模式中,实施主体独立性强,但对被评价部门或单位的情况不了解,对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中央及地方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合了内部与外部评价结合的模式,由政府部门负责拟定本部门绩效评价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上级部门根据需要对该部门支出绩效实施评价和再评价。外部评价则是根据需要,通过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进行。(2)绩效评价的对象以项目支出为主。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财政支出中存在着两种委托关系,即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财政部门与其职能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在前者的委托关系中,政府占有信息优势。在后者的委托关系中,其职能部门存在信息优势。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国内外通过长期对政府绩效的研究以及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总结,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三个方面,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财政支出可划分为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目前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由于基本支出主要包括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属于维持政府正常运行的刚性支出。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根据绩效评价的成本效益性原则,所以在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规定,“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应当以项目支出为重点,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的项目。有条件的财政部门、部门(单位)可以对部门全部财政支出进行评价。”(3)要求绩效目标编入部门年度预算。绩效目标是被评价对象使用财政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为了有效实施绩效评价,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要根据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责及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编制预算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内容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这个绩效目标应与部门目标高度相关,并且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一定时期内可实现的。

二、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导向下,现有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依据不科学。在财政收入每年保持一定增长的前提下,配套的财政支出也在相应保持增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于实行总量控制,并且在对次年工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各部门编制预算就会一方面依旧采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方法,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另一方面部门预算编制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而不是部门的绩效战略目标和项目及资金运行的绩效,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在这种基础上编制的预算会固化财政部门、单位之间的分配格局,造成财政资金在部门之间分配的苦乐不均,使预算安排严重脱离实际。同时,也会助长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不利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2)部门预算编制绩效目标不明确,可计量性差。部门职能及战略目标申报的内容包括部门职能、中长期战略目标简述、未来3年计划安排的重大项目。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的内容包括项目设立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如何支付部门战略发展、项目总预算、项目需要的投入情况、项目当年投入资金构成、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总目标、年度绩效目标、分解目标等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项目支出均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在现有的预算编制过程中,就存在先编制单位所有的项目预算,再从中挑选适合绩效评价的项目支出,进行绩效目标申报。另一方面,执行预算编制的大部分是单位的财务部门,这就导致无法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对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并进行定量表述或分级分档的形式定性表述。(3)部门预算缺乏透明度,不利于第二、第三方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缴纳的税收,社会公众将自己的财产权让渡给政府,委托政府使用此财政资金提供公共物品,进行公共服务,因此,这些资金的预算编制、使用应当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我国预算公开,从1999年起经历了公开财政预算、决算报告、财政收支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公布经全国人代会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和中央财政预算的四张表格;到2012年公开公共预算收支总表、收入表、财政拨款支出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历程。

三、 基于绩效评价的预算管理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制度,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绩效评价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纳入绩效评价的部门预算仅限于目标清晰、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规模合适且在一个预算年度可以完成并充分体现本部门(单位)主要职能的项目支出。项目支出预算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针对项目支出建立的项目库。项目库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支出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所有的项目预算都应通过项目库,进行申报、论证、审核等环节,选择项目纳入部门预算。同时项目储备库需按目录库、简介库、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库三个层次相应建立,每个层次应按续建、新开工、拟建、储备项目四种类型顺序建库,并突出重点建立项目库。(2)为部门预算制定可量化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要求绩效目标是可以量化的,以便于进行绩效评价。并需保证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为实现绩效目标拟采取措施的可行性、绩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实现绩效目标所需资金的合理性等。(3)进一步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政府预算向社会公开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向社会公众提供更清晰、更明确的资金使用预算,更便于社会公众监督。首先,逐步完善预算科目体系,既要按照支出功能设置预算科目, 客观反映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国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 反映财政支出的方向;也要按照经济分类, 客观反映预算用于人员工资、设备购置、办公经费、事业发展、基本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其次,将绩效目标的设定与人大的预算审查相结合,切实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可以通过聘请审计、会计、税务师事务所或高校等经济类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 帮助审查预算等方式, 对政府收支预算进行审查和征求意见, 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建议, 再由财政经济委员会结合初审的情况, 系统和完整地向大会主席团报告审查的结果。最后,从法律的角度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进行明确规定,明确政府预算公开的时间,公开的方式,以及公开的信息范围和详细程度。

参考文献

[1]包国宪,周云飞.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7):105~111

篇8

关键词:并购贷款风险 协同效应

一、并购贷款简述

并购一般指收购与合并,收购是指一个企业吸收另外一个企业的股权,而合并是指同等企业之间的重新组合。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的贷款。

普通贷款在债务偿还顺序上是最优的,而并购贷款通常只能通过股权分红来偿还债务。并购贷款的取得除了要看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更要看被并购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被并购企业未来现金流为并购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2015年3月17日,银监会对2008年出台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修订,将并购贷款期限从5年延长至7年,同时将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的比例从50%提高到60%,这适应了企业兼并重组融资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并购贷款的财务优势分析

(一)丰富商业银行收益,分散经营风险。由于并购贷款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收益通常比普通贷款的收益高很多,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创利空间。并购贷款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跨国并购的本、外币贷款、财务咨询、后续项目综合授信安排及上市辅导等,能够盘活一些不良资产,使资产组合多元化,分散经营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功能。

(二)提升企业资产流动性,抵减企业税收。企业融资可以采用负债融资和权益资本融资两种形式,而并购贷款属于负债融资,取得的资产流动性强,周转能力和变现能力强,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便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此外,并购贷款具有财务杠杆效应和税收挡板作用,可以利用并购贷款利息抵税提升企业价值。MM理论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前提下,企业的价值不受财务杠杆的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但是基于含税的MM理论,并购贷款的税收挡板作用可以提升企业价值。企业支付的并购贷款利息可以从应纳税额中扣减,现金股利和留存收益则不能。企业可以通过债务替代权益来增加企业的总现金流入增加企业的价值。

(三)提升企业的内含报酬率。使用并购贷款能够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但是需要定期向商业银行支付并购贷款的利息。通常情况下,并购贷款的利息率要低于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那么在并购交易标的额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全部或者是部分并购贷款完成并购交易所计算的内含报酬率要大于利用全部自有资金完成并购交易的内含报酬率。由此可见,可以利用并购贷款的杠杆作用来提高交易的内含报酬率,且并购贷款利率越低,对企业就越有利。

三、基于财务视角的并购贷款风险分析

(一)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风险。企业并购价值评估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这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步骤,决定了并购企业并购目标企业所付出的代价。如果高估了目标企业的价值,就会导致并购企业付出过高的代价,使并购企业的并购成本太高,增加了并购风险。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对目标企业的估值过高。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主要受企业资产价值、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预期盈利能力等四个因素的影响。企业资产的价值主要靠重置成本来评估,企业价值与重置成本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低;企业预期盈利能力越强,企业价值就越高。对这四个因素的量化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价值估值风险应当予以重视。

(二)并购贷款后企业资本结构调险。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筹资来源的构成和比例,资本结构对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起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资本结构在一定的时期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且与实际的财务状况相适应。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资本结构,经营风险比较低的行业,可以选择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的资本结构。规模较大的企业,经营多样化,抗风险能力强,有较强的负债能力,可以选择负债相对较高的资本结构。采用并购贷款的方式进行企业并购,势必会使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巨大的调整,可能面临着资本结构恶化,资金成本上升,长期偿债能力下降,陷入财务危机的风险。

(三)高管可能存在利己主义动机,降低协同效应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发放并购贷款之前,应当评估并购双方产业的相关度和战略的相关性,以及可能形成的协同效应。企业并购的成功与否,与协同作用的发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并购的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三个方面,强调各种职能活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对于并购企业,高管可能出于利己主义动机,人为地控制企业的财务战略和会计政策的选择,人为控制股东的持股比例,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或者是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干扰会计的职能,进行财务舞弊,从而降低财务协同效应。

(四)未来不确定性带来价格方面的风险。并购贷款的期限最长为7年,期限比较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倘若以被并购企业的股权作为贷款抵押,由于股价市场的波动,股价变动会很频繁,担保物的价值会发生很大变化,使并购贷款的风险难以度量。此外,企业的行业环境、经营环境、汇率和利率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引起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变化,进而对并购贷款的还款来源造成影响。因此应该积极关注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价格变动风险。

四、并购贷款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进行全面有效的尽职调查,准确评估企业价值。被并购企业未来经营的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偿还并购贷款,需要对并购双方的财务状况进行较高层次的分析,在发放贷款之前,对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并购方需要借助具有丰富并购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展开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商业银行审阅尽职调查结果,要特别关注企业估值的准确性及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对企业价值的估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以下几种方法:(1)账面价值法; (2)市场价值法;(3)清算价值法;(4)市盈率法;(5)市净率法;(6)市销率法;(7)现金流量折现法。

(二)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高质量的中介服务机构。我国企业的并购贷款与国外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较慢,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有所欠缺,高质量的中介服务机构较少。首先,要在内部选拔培养合适的人才,通过各种培训,实战案例累积并购经验,使之成为优秀的国际化的并购专业人才。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讲究任人唯贤,排斥任人唯亲。另外,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组建与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组建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和社会审计机构,建立严格的行业标准和事后惩罚机制,提高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

(三)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企业高管追求利己主义动机、进行财务舞弊的可能性。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要保证其执行的有效性,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Z

参考文献:

篇9

财务会计目标可简述为: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财务会计目标既是进行财务会计活动的前提条件,又是评价财务会计活动成败优劣的基本标准。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起,财务会计目标就成为各国会计理论界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但就而言,财务会计目标的,在会计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可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甚至可以说,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目前仍然处于各抒己见,尚未定论的局面。纵观会计理论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正如葛家赵教授指出:“从信息使用者的划分来看,……不同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存庄较大的差异。……如果将潜在的投资者纳入信息使用者范畴,财务报表信息应能帮助其做出是否进行投资的决定。这时,以帮助投资者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如关于会计主体未来现金流动的时机、金额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就成为财务报表的主要目标。如果不考虑潜在投资者的需求,而认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现在的投资人,那么他们就需要会计系统提供在过去一段时期里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信息,以判断管理当局的经营是否有效。这也就是西方会计目标理论研究中‘决策有用学派’和‘受托责任学派’之争。”(葛家澍,1999)从以上精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受托责任现的情况下,财务会计目标一般只要求财务会计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而在决策有用观的情况下,财务会计目标除了要求财务会计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以外,还要求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一系列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是有用的信息(包括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二、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辩证统一

笔者认为,目前无论是受托责任观的财务会计目标还是决策有用观的财务会计目标,其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主要都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是建立在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企盼性基础之上,因此单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讨论财务会计目标或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时难免会出现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的情况。笔者认为,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认识,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角度来以外,还应从会计信息系统职能的。角度来进行论证。即财务会计目标的认定,既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也要考虑会计信息系统的客观能力。

(一)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有些是现有的,有些是潜在的。正如吴水澎教授指出:“就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若不加限定的话,则确有不胜枚举之感。诸如投资者、债权人、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物价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等等)、管理当局、雇员、供应商、客户、证券经营机构、研究机构、新闻机构等等皆可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吴水澎,2000)又如“投资者……关心他们投资的内在风险和投资报酬。他们需要资料来帮助他们决定是否应当买进、保持或卖出。股东们还关心能帮助他们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资料。……贷款人关心哪些使他们确定自己的贷款和贷款利息能否得到按期支付的资料。……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关心能使他们确定企业所欠他们的款项能否如期支付的资料。……政府及其机构关心资源的分配,因此也关心企业的活动。为了管制企业的活动,决定税收政策和作为国民收入等统计资料的基础,他们也需要资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0)正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因此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然有不同的需要,甚至有时即使是同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时期出于对不同利益的追求,其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要求。而财务会计作为加工、生产会计信息的系统,其所提供的“产品”只有一种,即会计信息。所以这里就存在一个众口难调的问题。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生产的“产品”目前尚无其他“产品”可以替代,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务会计必须是在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情况下尽其可能地提供“物美(质量高)价廉(成本低)的会计信息。

(二)相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其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为,财务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毫无保留的将其所包括的内涵,全部地呈现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先不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即使是在会计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会由于其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失去或部分失去财务会计信息原本就有的有用性,而认为财务会计信息无用或用处不大。这就如同文化水平程度不同的人在报纸上所获得的有用信息必然是不同的道理一样,没有外语水平的人则同样不能从外文资料中获得有用的外文信息。

(三)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文化、……的不断,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也会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而财务会计作为人为的信息系统,却有其运行的固有及相对固定的要素、结构与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一个系统如果其要素、结构没有改变,则其功能一般也不会改变,而功能没有改变,则该系统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也不会改变。当然系统的要素、结构是可以改变的,但这需要时间和过程,在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尚未发生变化之前,我们不能仅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去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正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不同的要求,而且相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其对会计信息的理解程度和驾驭能力的不同,对财务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不断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要求也会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所以在考虑会计信息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的时候,除了要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考虑以外,也要从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加以考虑,力求做到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职能(功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即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具有的职能基础上,再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只有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某种职能的前提下,它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财务目标的实规范围,取决于财务会计的客观职能

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结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情况下,只能从实力所能及的范围(从其固有的职能)方面来谈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财务会计目标。脱离7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力所能及的范围或说其固有的职能来谈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或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没有相关职能的情况下,来要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来谈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现和决策有用观,迫使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不得已而为之,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风险、投资风险、决策风险的替罪羊和受过人。因为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金融、影响投资、影响决策的因素是众多的,会计信息只是影响金融、影响投资、影响决策等众多因素的其中之一,而且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得出的财务会计信息也真实、可靠,但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蒙受损失,使原本为有用的财务会计信息成为无用。

就而言,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所具有的职能一般被认为有反映、控制、评价、预测、决策等5项职能。其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反映职能是指:“财务会计通过其一系列程序和,把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活动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经过必要的、、综合,加工成为全面、系统的财务信息,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减的信息,费用发生的信息,收入取得和利润实现及其分配的信息等。这些财务信息主要反映已经形成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则表现为会计信息系统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经济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和要求进行,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卢永华,2002)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于财务会计监督方面,会计监督通常是通过会计确认来实现的。在我国,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计划或预算等,是实施会计监督的依据。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有关数据进行会计确认,把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反映计划或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财务信息。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评价、预测、决策等职能,由于都要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会计信息基础上,通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比较,综合运用才能进行、才能发挥,这实际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运用和驾驭能力。因此,我们认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财务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它所能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到的,就是对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实施或执行反映和监督职能,将已发生或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数据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讲的是财务会计目标为财务会计职能所决定的问题。那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只有反映和控制职能的前提下,考虑到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关系,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应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才算是有用呢?笔者认为,这实质上是涉及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问题。

四、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

篇1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历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是

A.花旗银行 B.汇丰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大通银行

2.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是

A.金融服务 B.支付中介

C.信用创造 D.信用中介

3.单一银行制在以下哪个国家最为普遍?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日本

4.银行权力机构是

A.股东大会 B.董事会

C.监事会 D.行长办公室

5.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属于

A.经营成果报表 B.静态报表

C.内部财务报表 D.动态报表

6.下列对RAROC评价法表述正确的是

A.是国际上商业银行最为普遍采用的绩效评价方法

B.其理论基础是股东必须获取一定收益以补偿投资风险

C.是收益与VAR值的比值

D.运用中考虑的成本费用少

7.《巴塞尔协议》规定,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

A.2% B.4%

C.8% D 10%

8.在以下存款品种中,属于交易账户的是

A.通知存款账户 B.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C.养老金存款账户 D.储蓄存款账户

9.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梯形期限法是

A.将资金分别投放于短期和长期证券

B.根据商业循环周期买卖证券

C.将大部分资金投入长期证券和中期证券

D.将资金平均投入各种期限的证券

1 O.融资租赁的特征是

A.租赁合同期限基本与设备耐用年限相同

B.出租人负责设备维修和保养

C.由出租人选定设备并出资购买

D.租期届满,承租人必须将设备退回

11.以下表外业务中,属于无风险业务的是 .

A.贷款承诺 B.信用证

C.结算业务 D.远期利率协议

12.“票据发行便利”属于

A.存款业务 B.借款业务

C.表外业务 D.证券投资

13.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的主要业务是

A.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B.为抵押贷款提供担保

C.充当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业务的经纪人 D.购买抵押贷款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

14.以下属于市场风险的是

A.利率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违约风险 D.经营风险

15.出口押汇属于

A.国际结算 B.贸易融资

C.外汇买卖 D.项目贷款

16.所谓“卖方信贷”是指

A.出口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提供贷款

B.进口国银行向出口商提供贷款

C.出口国银行向进口商提供贷款

D.出口国银行向进口国政府提供贷款

17.如果银行以100元的价格购入一张票面收益率为10%的证券,如果在持有该证券期间, 通货膨胀率为12%,则银行的实际收益率为

A.-4% B.-2%

C.2% D.4%

18.银行采用价格领导模型对贷款定价时,使用的优惠利率是

A.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B.大额存款单利率

C.对优质客户提供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 D.国库券利率

19.银行信托业务的特点是

A.委托人同时也是受益人

B.体现“受人之托,为人管业,代人理财”

C.银行除收取手续费外,还能参与一部分收益分配

D.主要业务品种是和咨询

20.如果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是负值,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是

A.当利率上升时,净利息收入增加

B.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不确定

C.当利率下降时,净利息收入增加

D.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无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分行制的优点有

A.易于调剂资金 B.具有规模效应

C.限制垄断 D.易于管理

E.风险分散

22.商业银行的第二级准备包括

A.短期证券 B.库存现金

C.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D.通知贷款

E.存放同业款项

23.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有

A.获取利息收益 B.增强流动性

C.分散风险 D.获取资本收益

E.获取手续费收入

24.商业银行流动性经营管理原则要求

A.控制信用风险 B.随时满足客户的提存要求

C.使股东获得较高的收益 D.满足客户必要的贷款需求

E.为政府创造税收

25.银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包括

A.发放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 B.处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

C.从中介服务中获得的手续费 D.吸收存款取得的现金

E.发行债券取得的现金

26.国际上流行的信用风险分析模型有

A.Credit Risk+模型 B.KMV模型

C.VaR模型 D.Credit Metrics模型

E.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

27.根据《巴塞尔协议》,在商业银行资本计算中,以下项目应予扣除

A.重估储备

B.对从事银行业务和金融活动的附属机构的投资

C.长期附属债务

D.混合资本工具

E.商誉

28.在以下风险管理方法中,属于“风险转嫁”的有

A.贷款信用保险 B.远期外汇交易

C.将风险报酬计入贷款定价中 D.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

E.贷款转让

29.关于证券收益率,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当期收益率是票面收益和证券现行市场价格的比率

B.到期收益率未考虑证券的资本收益

C.票面收益率等于当期收益率

D.当期收益率考虑了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化

E.到期收益率是当期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之和

30.导致国家风险的具体因素包括

A.利率波动 B.紧缩银根政策

C.政权交替 D.经济制裁和经济封锁

E.汇率波动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31.简述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含义。

32.什么是经济资本?与传统的银行资本管理相比,经济资本有何特点?

33.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有哪些风险?为防范存款风险,监管*建立了哪些重要制度?

34.简述贷款定价方法的基本内容。

35.简述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四、计算题 (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4分,第37小题6分,共1O分)

36.A银行的资产是100万元,年净利润是1万元,资本是25万元,财务杠杆比率是4。假设资产收益率不变,如果银行将资产规模扩大到250万元,试计算该银行的杠杆比率和资本收益率。

37.B银行的总资产为100亿元,资本金为4亿元,红利分配比例为40%,未分配利润为4亿元,资本比率为8%,假设资产收益率为0.99%,资本比率不变,如果要支持12%的资产增长率,银行的红利分配比例应调整为多少? (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