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概论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教学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应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许多国家提出了电力工业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电力市场建设。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美国要建立坚强智能电网的改革计划,实现在美国东西两岸电力的高效传输。同时,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近期公布了将于2020年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
电力市场是一个以电力系统为对象,结合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分析电力这个特殊的商品,实现从发输配电到用户所有环节的智能交流,优化生产、传输和使用的自愈电网。与传统电网相比,电力市场引入后,大量智能技术的致使电网具备了许多新的功能,如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接入,支持用户需求响应的市场交易机制,电网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等。智能电网建设强有力的支撑了电力市场的发展,智能电网也促进了电力市场的改革。
因此作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本科留学生,有必要学习《电力市场概论》这门课程。本文详细介绍了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及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课程评价设计。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电力市场概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电力市场的研究现状、发展动态以及电力市场化的意义;熟知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交易理论;掌握电力市场的电价、输电服务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和提高新的环境下电网规划、运行和管理能力,了解中国电力工业的管理体制和基本的市场运行规律。
1、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微观经济学。
后续课程:无。
2、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国、内外电力市场分析加之以案例讨论。
重点内容:在“保护竞争”与“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指导下,制定合理的电力市场交易方式、制定电价。
难点内容:对电力市场交易的理解与“公平”原则的实施,交易计划的确定和电价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
(一)电力市场理论基础
包括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运营模式、运行规则、电价制度、发电竞价上网、电能转运、用户管理,辅助服务和监管体制等内容。
(二)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包括电力市场的主要成员、组织结构、交易类型和交易模式。
(三)Pool中的拍卖方法
包括市场参与者的报价形式、拍卖方法,着重讲述实时电价和阻塞管理。
(四)电力市场的辅助服务
包括频率控制、发电备用容量、无功功率的管理方法。
(五)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包括报价处理系统、交易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结算管理系统、信息系统、数据网络系统和通信协议、发电厂报价及发电管理等子系统。
(六)国外电力市场
包括英国电力市场、加州电力市场、PJM电力市场以及其它电力市场的运营情况。
(七)中国电力市场
包括中国电力市场的构想、体制改革情况以及浙江和山东电力市场的运营情况。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加深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在教学上,采用“理论”与“项目”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选取典型项目,分析和演示,之后将学生分组,分别讨论项目的解决方案及具体实施方式。然后留学生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项目机理、交易及运营方式等。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26学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课外辅导、作业等,其学时分配建议见表。
《电力市场概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总学时 其中 课外辅导/课外实践
讲课 实验 上机 其他
理论基础 2 2
交易模式 4 4
Pool拍卖方法 4 4 2
辅助服务 4 4 案例教学
技术支持系统 6 4 2
国外电力市场 6 4 案例教学 4
中国电力市场 2 4 2
总计 28 26 2 10
五、课程评价设计
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平时表现也要作为考核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因此,本课程的考评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者综合的考评方式。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38-02
1 大学数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素质教育,主要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知识的载体,对学生实施能动的心理和智能的引导。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充分利用青年学子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增才干的独特阶段以及高校多学科、相对远离物欲与功利的独特场所,让青年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之中》将上述四方面学习称作“教育的四大支柱”,重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一教育的基本原则,使大学阶段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时代意义。
2 大学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应用能力。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当中的最高层次。素质教育应以素质培养为本,而素质培养又当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要旨。教育学认为,学生无所谓“好”与“坏”。其差别只是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是培养高水平创造型人才的途径之一。从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青年是智能发展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高峰期。高度的思维能力水平依赖于个体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坚定的目的性等等条件。而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条件。大学期间,正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时刻。教学首先是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记忆,但记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经过思维的加工,予以改进、扩充,并与原有知识进行重构,即实现知识的迁移,方能为其所用,以解决新的问题。否则,单纯依靠记忆只能使所学得的知识僵化,于应用毫无帮助。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乃至科研能力应是当前教学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2.1 引导作用
作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可以在指点学生把握全局、了解整体构架、掌握基本思路方面做足文章,这就是引导作用的第一个方面。引导作用的第二方面,表现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即通常所说的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学生是否会学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因素,因此,仅从当前教学效果考虑,教师就必须在学习方法上注意给学生以适当的建议。二是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学生有长远的影响,否则当他们走出学校大门后,往往难以适应当今的学习化社会,难以在新的工作环境或任务面前有独立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作用的第三个方面,表现为合理安排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与训练量。引导作用的第四个方面,表现为提出思考,学习一门数学课程,需要主动思考问题、思考概念之间的关联、定理之间的关联、方法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异同、强弱;思考所讨论的课题中遗留的未解决问题,这个思考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往往感到比较陌生,不太注意或者不会注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提出思考、组织讨论。
2.2 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学生将以听、看、讲、写四种方式学习,随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化而交替使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四种方式向学生呈示教学内容,这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第一,表现在教师的讲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而接受相应的信息。第二,表现在教师的写,即板书,学生由阅读书本转为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因此教师的板书既不应该成为书本搬家,又要体现教材的核心部分,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三,表现在教师的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解读信息,实施对信息的加工,进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这是学生看书自学所缺乏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准备的,紧扣讲授内容的重点及学生最容易混淆、模糊的环节,提问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水平与清晰度,对于大学生,提问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问题的表述应该结构简单、内容具体,问题明确。第四,表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是解读信息、掌握概念、定理、法则及演算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在讲授某个求解方法或运算法则后,都应该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基本练习,初步体会该法则的用法,练习应该经过挑选,具有代表性,体现基本要求,不宜过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练习,经历运用法则解题的全过程,并且有了成功或失误的经验,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真切的理解,课后再安排一些巩固练习、提高性练习,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3 感情作用
感情指一切态度体验(如情绪、感受、价值观等等),通常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无非是说兴趣对学习的成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自己对数学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评价、认识和追求,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评价程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作用。“感情”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对相应数学学科的评价说明(即态度或价值观),这种说明应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其次,表现在教师讲课中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热忱,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关心学生的进步,注意发掘他们的成长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注意发现他们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予明确的纠正;既满怀热情又严格要求,那么,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会很快地进入良好状态,增强信心。第三,表现在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教师站在讲台上,充满激情,全身心地融入所进行的讲授,不是一种应付式的照本宣科,而是一种探讨问题,追求真知的态度,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生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教师的这些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学生对听课不再感到枯燥无味,而是感觉得到一种享受,一起体会数学的魅力、逻辑的力量,人类智慧的成果。一旦形成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学生就会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很强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勇于战胜困难,克服自身的弱点,扭转原有数学基础较弱的劣势,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 加强素质教育、改革大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3.1 大力提倡大学数学的多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
大学的数学教学活动受时间、地点的影响,师生间接触少、了解少,因此在一个教学班级上搞多层次教学法是有困难的,故通常按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分类设置课程,在同一类中又分文、理、工科。还应注意根据一些特殊专业来合理分类、分配课时,以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
3.2 利用先进教学手段,开设多门类选修课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数学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硬件条件。其特点是单位课时内涵盖信息量大,自然压缩了课时;编排自由,可做成适应各种层次学生使用的电子教案。比如:模糊数学本是工科研究生的选修课,原来选修学习的人数很少,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模糊数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因此,该课程成为某些专业的必修课,甚至一些专业的本科生也开始增设这门课程。若将其开设成网上课程,将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更多的人的数学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数学模型课程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各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数学实验课程更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脑、创新能力为前提,让学生学会借助软件平台,验证、应用并发现数学规律,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选修课的开设,形成数学教学的新特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3.3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为素质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打破教师“注入式”教学观念,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和对待知识的平等接纳。教师应尽力营造适宜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的定义、定理和相关的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出自己的见解。
3.4 选择教材,作好素质教育的知识准备
认真把握教材选择,主辅教材有机结合。“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的问世和投入使用,为大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新的教材立意新、起点高,语言叙述简洁,内容编排现代,习题选择靠近实际,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但盲目地使用教材,仅仅依托所用教材授课是远远不够的。部分教材编写不免仓促,有些内容和习题的编排和次序欠妥。例如,微积分部分过于表面化、形式化,基本训练不够,影响到微积分思想的理解和作为数学工具的实用性。概率统计部分(经济类)有部分习题安排次序超前。因此,课程安排上应给予大学数学课充分的时间。教材选择上教师应认真把握。以新教材为主导,准确体会新教材的思想。以其它教材为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专业对数学的特殊要求,进行必要的内容调整和分层次教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3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对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大学生的见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等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语文的公共课性质,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境,亟待在实践中进行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开设的面比较广,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将共性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与中学教材有重复,教与学两方面受局限。虽然现行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多个版本,但在编排体例上基本都沿用高中语文的,甚至所选的有的篇目在高中期间就上过了,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复。中学教学及学习的惯性自然或不自然地就会带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难以跳出中学教学方式的窠臼,学生难以产生太大兴趣。
2.缺乏硬指标,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普通的公共课,与其他公共课比较,既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又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学校对大学毕业生的语文水平也没有硬性规定,因此不少学生因为专业课学习压力大,就放松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放弃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也就是放弃了很重要的掌握语文工具的一个机会,无形中削弱了掌握和运用其他知识的能力。
3.课程地位低,教师没有动力。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课,每一所高校都开设,按理说是比较重要的,但事实上,相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来说,其地位明显偏低。部分中文教师仅仅将大学语文视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选择,不少优秀教师不愿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个别教师甚至认为担任大学语文教学是专业水平低受歧视的表现。大学语文在教师心目中如此重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课时数量少,效果难以保证。同样作为基础公共课,大学语文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的课时安排很不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使得任何一个大学不能任意删减课时,外语课因为有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课时开设较多。一般来说,政治理论课开设一学年,大学英语开设二学年,而大学语文开设一学期、30多个学时,有的专业根本就没开大学语文课,过少的教学时数,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二、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
造成大学语文教学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
1.受高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人才观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建设领域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特别是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人才。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和实际所需,削减综合性大学,发展理工科的专门院校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大多数从师范专科新升本科的高校都选择了理工方向;老牌本科院校多选择维持或缩减人文学科,多发展理工、经济、管理专业,造成了高等教育重理工、经管,轻人文的结构特征。另外,在学生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多以专业水平高低决定聘用与否,影响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课程选择。
2.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带来了竞争、平等、民主的新鲜血液,但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涌入,整个社会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功利化,人文精神因此逐渐走向失落。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属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大学语文课程遭到社会的冷落就不足为奇了。
3.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国文化在我国相互交流碰撞,这对于具有深厚底蕴的汉民族文化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民族文化如何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生存、发展,不仅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而且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孔子学院”已在许多欧美国家设立,但其文化传播内容的局限性,以及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大行其道,依然反映出汉民族文化受到的冲击。
要改变大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弱势的局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总的来说,要从理念和技术方法两方面着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改理念创新
大学语文作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把握这些特性,创新教改理念是大学语文教改的基础。
1.强化工具性特征,明确课程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是我国大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交流沟通的工具、学习接受其他学科知识的桥梁,可以说,它是我们学习一切科学知识的工具,没有中国语文,中华文明就无法传承。作为具有明显工具性特征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明确课程定位,强化工具性特征的重要性,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判断和表达能力上,提高学生运用这一工具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
2.强化审美性特征,提高人文素质。中国语文的人文性明确了大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字词句、行音意、判断、推理等工具性知识传授,还是一个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过程。它需要在知识灌输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审美性特征,将情感、美感、韵感教学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片面的工具目的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和学生能力。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优美的诗歌、散文篇章能够陶冶性情,给人提供美感和愉悦的享受。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体验和感受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情美和人格美,在作品的动人风采中完成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影响和熏陶。这有助于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
3.强化专业辅,进行兼容式教学。目前,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专业化倾向,各专业有着各自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在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需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心理实际调整教学内容,选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期与各专业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教学时应尽量使各专业知识合理地融于其中,避免牵强附会。寓大学语文教育于各门专业知识教育之中,是避免人文知识与理工技术知识“两张皮”现象,保持大学语文教育魅力的根本所在。
四、大学语文教改的技术方法创新
1.增加授课时数。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一个学期、每周两节的课时很难满足师生教与学两方面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1)可增加课时量,将大学语文课开设一至两个学年,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更有增加的必要;(2)开设一定专题的公选课,既相应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量,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审美情趣的学生的需要。
2.改进授课方式。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单篇作品分析与欣赏为主,师生互动少、内容衔接差、学生主动性弱等不足很明显。要改变不足,教学方法的创新很有必要。(1)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授课。可采用“一老师一专题”,也可采用“一老师多专题”的方式授课。每个专题以时间或内容作为一定的纬度排列,让学生心中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老师围绕某一专题深入剖析,指导学生吃透作品;专题与专题之间衔接自然,使整个大学语文课程系统、完整。(2)引导学生参与。在专题讲座式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开列必读书目――文本细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思路,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自己的心灵触角探索文本中的另一个心灵世界。二是设计鉴赏理论教学――鉴赏示范――学生自己欣赏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模仿创造中找到成就感。(3)坚持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课内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写作、演讲能力,课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为了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备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教材要求教师运用开放性、多元化的思维观,“浅化”与“深化”相结合的思想,驾驭教材,充分发挥创造性,教学精讲与泛读相结合,搞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课外自学相结合的学习观。
4.改进考核方式。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整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所以在考核上应以综合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一是把整个动态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增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评定范围可包括学习态度、搜集的研究材料、论文的质量、发言的见解水平、知识掌握的灵活性,等等。二是期末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闭卷考试,又可以是开卷考核,还可以是论文式。三是将学生参与各种人文竞赛的获奖情况纳入成绩评定,主要是反映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写作竞赛、演讲竞赛、文学创作竞赛等。通过考核改革,综合评定学生的表现,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具有广阔前景的事业,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教改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只有不断地探索、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才能释放魅力。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指出了大学学前教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等多种应对措施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积极调动教学人员和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的学前教育学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幼儿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培养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学是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各国的学前教育学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助推器的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准备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观念传统落后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目标迷失。很多老师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甚明了,认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学对教学技能非常的不重视,难以通过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来具体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老师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迷失,因为他们把学前教育学的功能看得过高了也没有认识到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与教学实践相挂钩的。正是由于老师们对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定位不准确使得教学工作偏离其实际的方向才导致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着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老师依然将自己作为中心进行说教式的教学且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在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当然,老师们对新的社会实践内容没有及时的了解也使得学前教育学的学生们对这一专业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训环节流于形式,时效性差
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如果这些人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那就违背了学前教育的中心。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所谓的实训只不过是流于形式罢了。许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往往只不过是进行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彩排罢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工作的组织中,因此没有获得真正需要掌握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师德养成与教学技能的学习分开了,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时间花费了但是效果却不见好,因而时效性非常之差。
3、专业生源素质差,学生态度消极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学前教育学中还存在着专业生源素质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着这个问题是因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相当的匮乏,一些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着眼于这一点就放低生源的入学门槛,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人才的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差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生源素质差还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时往往能够发现幼儿园只对技能型的老师比较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放在心上因而态度消极难以真正的学好学前教育学。
二、如何促进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为了尽快的改善学前教育应该要从更新学科目标开始着眼。老师们应该要明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教学素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应该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明确了这个目标老师们就不会在教学工作中迷失方向。为此,老师们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着作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特别是要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完善自身的素质。当然,转变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改变部分老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彻底放弃或是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增强课堂互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挥各自的思维优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还应该要强调老师自身的素质,新时期的老师不仅要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还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老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正确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 2、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
针对实训的时效性差的问题相关人员也应该要积极寻找比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延长岗位实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更加长久的进行教学工作上的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有新意的教学尝试,这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自己去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多多锻炼也可以请一些幼儿教师和专家到学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这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实习形式和对象,应该逐渐尝试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发展。不仅在教学技能,才艺方面要有突破还应该从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加强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为例,该系为了培养一批符合标准的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就积极倡导学生们多多实习。该系不仅联系了很多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丰富的知识讲座还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到一些幼儿园去实习,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在学校不能学到的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并切身体验到了那种教学氛围为自己的进步找准了方向。正是因为这该系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培养的人才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可见,实习的作用的确不能忽视。
3、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为了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应该要严把入学关,要适当的提高入学门槛。对于那些学员要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特别是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审查机制以此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提高学员的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选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保证生源质量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不急于进行批量式的教育而应该在质的提高上多下些功夫。除了严把入学关外还应该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一方面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教育水平即抓好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前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在我国抓好基层教育的过程中所要求的,学生们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还应该要深入实践到各种教育机构中去锻炼自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并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搞好教学工作,而过硬的心理素质则有利于学生不受调皮学生的干扰能够镇定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突发状况。
三、总 结
总而言之,推动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精神和高超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深化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文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材改革
目前的大学音乐教育没有脱离传统的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专业必修课还是以学习音乐技能类课程为主,而对音乐理论的学习比重不足。而且,即使是足够的音乐技能课程,课程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有的大学一学期都是一样的声乐课或钢琴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一、课程设置改革
大学音乐教育课一班分为技能课与理论课。首先,技能课的改革重点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技能课教学中的教学重点不应该是教会学生演唱或演奏几首作品,还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演唱,或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演唱形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的把握作品的演奏技巧,才能运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其次,音乐教学课程需要多样性。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声乐和钢琴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也就是说学习声乐的学生没有机会在钢琴上识谱,而学习钢琴的学生也不能边弹边唱。素质教育要打造的是全方面人才,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完全可以把声乐和各种乐器的学习配套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学习,社会也能接收到更满意的人才。再者,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仅仅依赖于音乐学科教学法和普修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造成作为今后要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生不甚了解或完全不了解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学生。最后,就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类课程不仅仅是指舞台实践或教育实习,还应体现在学生每个学期的学生实践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中小学进行实地的旁听学习,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前中小学的教育动态,以及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模拟教学活动等。
二、教学手段改革
素质教育倡导教学手段多样化,于是出现了后来的多媒体教学。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同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将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生动的表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学习某一首歌曲的演唱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艺术家表演,让学生在不同的演唱风格中体会音乐的多元化,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倾注自己的感情来演唱。而且对于有故事的作品,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展示故事里的画面,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作品的内涵。另外,老师可以借助媒体设备,帮助学习用影像和影音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音乐作品演唱或演奏过程,然后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还可以在全班分小组进行评比,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好的诠释作品,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总之,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
三、教学形式改革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好的教学形式可以让课堂变的有趣,让枯燥的教学变的生动。传统的教学形式对老师的定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素质教育却倡导换角色教学。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形式,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来当一回老师。并且,在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采用互换班级的形式,让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进行点评,最后老师总结指导。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未来走向岗位是一种提前的锻炼。另外,老师要注重对情景教学形式的运用,可以借助天气或者在教学开始之前通过讲故事等营造作品情景,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主旨更准确的定位。
四、教材改革
传统的音乐教育专业以技能课为主,理论课为辅,相应的理论教材也就变的单一。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中,选择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改革方向。音乐作品的由来都不是凭空而造,真正有涵养的作品背后都有着令人深省的故事或传说。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包括歌剧、戏剧等与音乐有关的教材,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以便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满足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当然,教材改革非小事,在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无法满足教材改革的需要时,学生就应该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在课外寻求相关的课外读物来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1]胡婷.新时期军校实施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杨艳.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专业开设瑶族音乐教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
学,2010.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0-01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理论是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互相合作与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则处于引导的位置,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论,已成为近年来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之一。
一、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理论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一种极有成效的理论、方法,其本质上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通过讨论、探究、发言等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为此,合作学习理论的引入显得十分重要,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语言文化知识,还可以和老师、同学达到双向互动,还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个体与集体中,让学生在学术上和合作技能上都得到有效的提升。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听、说、写变得同样重要,特别是学生的口语水平的提高已经变得极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必须改革以求与时俱进。合作学习理论能够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自己所在的小组的学习中,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成长,每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都有进步,这样可以让学生以更大的兴致投入到学习中,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二、合作学习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然性
大学英语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堂氛围极为枯燥、无趣,相比之前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如今更加注重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填鸭式”教学模式到“自主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生们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公,课堂氛围轻松、民主、活泼,小组成员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所达到的教学目的得到师生的共同认可,所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发言、互相探讨,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恰当的时候给出引导性意见,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能让学生在探讨性学习中逐渐树立自信心,在实践技能上也得到提高。合作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选择,同时也是学生有效学学英语并获得语言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合作学习理论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我们知道,合作学习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上,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与人际交往上,只有学生能够利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走入工作岗位、走出国门时能灵活运用,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具有实际意义。合作学习理论的引入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活力,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完成达到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更加健康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让他们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互相启发,在知识上互相补充,同时,在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互相借鉴,达到完善和提高,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合作学习仍然是以具体课堂授课为基础,只是将“学生为中心”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学生向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若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性,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让人人都有进步和提升,同时,还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份地位的转换,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动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周围的同学的差异。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英语的听、说、写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更坚定的自信心,这一理论极具有可操作性,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起来,同时,合作学习理论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仍然具有较为长远的意义和影响。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将合作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学中,强调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始终站在“引导”者的立场,掌握课堂氛围,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让课堂得到最大化的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戴毓庭.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9(01)
[2]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06
[3]段维彤.语言学习策略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2006.06(03)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大学英语;改革
一、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也已经遍及各方各面,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不是件新鲜事。英语学习对于我国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当然这就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难度,虽然多媒体教学对这一情况有一些改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已经事不宜迟。
二、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多媒w教学就是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的手段,也就是将所选取的内容采用文字、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相结合的形式来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很好地进行互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三、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差距
传统的大学英语模式大多是灌输式的教育,这样的方式较单一化,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来说整个课堂是比较枯燥的,虽然老师在备课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中,基本就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缺少跟学生之间的互动,或者说互动方式有问题,他们重视的是学生应试教育的技巧,而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情况。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缺乏创新精神。
而相比较而言,多媒体英语教学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视频、动画等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减少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的发生,还让学生容易产生话题感,加强课堂互动性。
2.网络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以课件的形式来进行展示,这样对于那些请假或者基础差,上课时有部分内容没弄懂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措施。他们可以从老师那里考取上课的课件,回到家后自主进行学习以及练习,从而把自己落下的课程跟上去,缩小自己跟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这样以后的课程也就能跟上。
3.让英语不再是“哑巴英语”
因为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关系,大多数学生所学的英语都是“哑巴英语”,虽然考试的成绩很高,但是在用英语与人交流方面很差。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看视频以及动画课件的同时,对人物中的对话进行模仿,然后可以让老师、同学或者机器对其进行纠正,从而自我调整,锻炼口语的同时表达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英文电影、电视等进行观看,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锻炼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
4.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公共英语大班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因为课程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定的,而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可能这样的设定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是适合的,但是对于那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来说不够学,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来说消化不了,这样很容易影响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英语成绩下降。在多媒体英语教学模式中,这个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既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多媒体教学强调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不仅需要老师在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上进行改革,更离不开学生的配合,以往的学生很被动,缺乏主动性,而现在我们就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1.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取
老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取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其次课件方式的选择也相当重要。单纯的文字课件已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适当地选取一些音频、视频、动画等,而这些内容的选取又要结合教学大纲,不能随意。很多老师在选取课件时存在这样的问题:做的课件很生动形象,课堂氛围也很好,但是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都只是出于看热闹的心态。因此,课件内容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紧跟大纲,这样才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2.建立评价机制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对于如何进行教学,学生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原来的教学中,占主导权的是老师,学生基本没有话语权,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我们就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作用,学生可以进行随堂反馈、指导,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要求、动向以及自己课堂中存在的不足,这样老师才能够及时改进,避免在以后的课堂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五、总结
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学习课程在兼顾所有学生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基础薄弱的地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及方式,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要想很好地在英语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有着严格的要求,此外,还应该建立评价机制,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教学效率才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熊杰.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心理学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策略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 学生现状
最近十年,由于高校扩大招生,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了生源质量的相对下降。由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外语教学正处于新课程改革之中,尚没有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英语教学的不利局面,尤其是高中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能力方面发展不均衡,学生之间的外语能力、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相差得十分悬殊。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某些大学生不珍惜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许多80后和90 后大学生认为上大学很容易,不必努力。一些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缺乏拼搏精神,主动性,被动接受知识和储备信息,不善于灵活运用知识,缺乏变通和创新精神。这些因素给外语教学增加了难度。
2. 师资现状
高校扩招导致教师紧缺,任课教师超负荷运转,工作量过大,进修和提高业务水平的机会较少,从而影响了他们知识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对下降。尤其是部分学生的学习素质的降低,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相对增高,致使教师的这些缺陷显露出来。一些院校出现教师年龄和梯队断档,由于教学工作的急需,许多高校安排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上台讲课,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有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虽然花费很大的气力效果却不明显。
3. 教学方法现状
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法。公共英语课内容广,学生多,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很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无论在教学内容的计划上,还是课堂言语活动的时间分配上,都占据绝对优势;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这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4. 授课班型现状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接受渴望已久的大学教育。然而,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急速增长, 学校班级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及教学质量都面临着严重考验。其中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是否稳定, 是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有的学校由于教师短缺, 把原来一个自然班一个授课单位改为两个自然班合并上课,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5. 考试评定制度现状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存在着以“考试为导向”的现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考试主要包括校内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校内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考核学生对某一阶段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便于批阅,多采用答题卡的形式,使学生错误地认为英语考试不过是背背单词、句子,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些年来,不少学校把四、六级考试作为最终目的,在考试通过率上互相攀比,英语教学几乎成了应试教学。这种将考试显然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客观要求。
因此, 如何在现有师资条件, 现有软、硬件设施条件下保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稳定, 巩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相应的改革策略
1. 改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科技的突飞猛进,教学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 改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因旧教材熟,好讲而紧抓不放,必须剔除那些陈旧的,过时的知识,否则它们就会阻碍知识的更新。
2. 实行大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较多,班型过大的情况,实行大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兼顾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根据上课方式调节班级人数。以输入为主时,组织学生上大课,教师着重传授知识,并注重归纳、总结和知识的系统性;以输出为主时,把大班分解组织学生上小课。小班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如何使用语言达到交际交流的目的。小班课上形式多样的口语活动,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语境中运用各种交际方式,达到训练交际能力的目的,并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3.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网络媒体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内心的感受,从而更快更好地投入新的学习过程。教师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课对话情景进行部分改编,以便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条件。
(2)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扩大英语教学的范围,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英语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是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教师借助现代化设备、教学光盘、电子课件等进行教学。在对学生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使用多媒体软件包将课堂词汇、课文内容、各类专题讲座以及巩固练习等制作成电子课件,通过多媒体投影和大屏幕展现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重点更突出。从授课效果上看,多媒体设备和教学光盘的应用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开扩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多媒体设备来演示的语言现象更加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促进语言由输入向摄入的转化。
4. 改进和完善考试方式
在英语教学检查中我们对本科生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终结性评价则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比如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实行:笔试(必要的理论知识) + 口试(语言运用能力) + 模拟现场操作(理论结合实践及应变能力) 的考试方法。较差的学生则可采取:笔试(必会的理论知识) + 技能比赛(专项技能) 的办法。总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能全面地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延伸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课外教学活动的优势。对于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来说,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起主导作用,但课外活动对学生掌握知识、培训技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外指导,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落实并使之深化和个性化。
下面是一些恰当做法:
(1) 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
学习经验交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学习经验交流会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每年新生入校后,让高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给新生介绍学习经验,这样做既可让新生从思想上充分重视英语课的学习,又可使他们尽快掌握适合大学特点的学习方法;二是每年四、六级考试成绩出来后,让成绩优异者介绍学习经验,这样做既可树立典型,起到示范作用,又可使其他学生从他们的学习方法中受到启发。
(2) 举办多种竞赛活动
适当的课外竞赛对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必要的。举办一些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读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大学生思想活跃,多才多艺,通过这些活动来学习英语是他们乐意接受的形式。
(3) 举办英语角活动
英语角为学生用英语自由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很多在课堂上没有机会或羞于启齿的学生可以在这里一试身手。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英语活动,可以营造课外英语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扩大他们尝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增加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活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质量体会
一、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而其中的物理实验在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物理实验能力培养,卓有成效的实施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通过教学实践,作者深刻的认识到,加强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保证,明确实验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推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严格实验成绩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做好上述工作,会给物理实验教学工作带来新的起色。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保证
纵观千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看出科学实验起着关键性作用。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已经达到了高度繁荣阶段,它发挥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巨大效能。这些效能体现为:在实验室里,人们可以排除一些次要因素或偶然因素的干扰,把研究对象固定在某种人为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考察;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可以导致基础科学实现理论上的新突破;在实验室里,人们可以用模拟的方法重复某些现象;实验室能为开拓全新的生产领域打下基础;实验室是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中间环节;实验室可以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的周期。总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实验室的科学地位日益突出,这个趋势是与实验室具备的多方面的效能分不开的。
对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实验的训练,实验室发挥应有的效能如何,与其实验室建设密切相关。我校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学校对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近300万元,实验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100%开出。每个实验课题实现1人1组独立地进行操作,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有效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证。
三、明确实验课程的定位与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每门课程应有明确、客观、准确的定位和教学目标,它是教学实施中要遵守的基本原则,物理实验课程也是如此。物理实验课程及教学目标是:
1、物理实验课程的定位。实验是科学理论的源泉,由物理学倡导的用实验观测和定量探索自然,总结规律的科学方法,是一切现代科学工程技术的基础方法。大学物理实验是对理工科类各专业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2、物理实验课的教学目标。第一、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物理理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可以获得比课堂上讲授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又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使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正确掌握物理理论的目的。特别是有些实验把较为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简化剖析,突出主要因素、找出主要因素的内在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掌握重要的基本物理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扩大知识领域,灵活应用这些基本理论。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工作者所必须的实验能力和素质。包括:让学生掌握常用科学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熟悉基本实验方法和程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及严肃认真、对学术负责的好品德。上述实验能力和素质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它不仅表现为会做实验,更表现为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中的分析研究,实验后的总结与提高;同时也包括实验者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推动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以“提高起点,精选题目,优化内容;注重个性,培养技能,提高质量”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特点,2003年以来课程组两次修订了“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对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其中主要的教学改革工作为:
1、坚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确定实验教学内容时,坚持提高起点,精选题目,优化内容的指导是想,避免与中学实验的重复,避免较低层次的实验开设,精选、优化实验内容,坚持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2000年以来,我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仪器设备得到了大幅度的更新,目前有60多个实验题目,其中更新率约为50%。开设的核磁共振实验、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温度传感器实验等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此外,任课教师中70%的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在主讲实验课程中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和有关前沿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光电技术等)有机地向学生渗透,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2、建立先进的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2003年以来,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实行层次化、模块化,并不断进行完善。按实验性质和实验方法将实验课题主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验证性和训练性实验;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第三层次:设计性实验。此外,还开设了创新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尽可能地按照力、热、光、电及近代物理等体系开设出各种层次的实验,实现实验内容模块化,按照认识规律实施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3、坚持教学方法的先进性。物理实验教师努力钻研教学理论,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遵从教育、教学规律。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如不确定度概念、误差分析、杨氏弹性模量测量的技巧等),努力强化“三基”训练。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对于基础性实验(如:固体密度测量、示波器的使用等),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对于综合性实验(如:冲击法测螺线管磁场、声速测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讨论式、提案式的教学方法;对于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如:太阳能电池特性测量、用电位差计校准电表),采用研究式、答辩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增强自我探索的心理意识和习惯。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现象、模型、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
4、实现实验教学开放化。为适应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实验从2005年9月起在校内率先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在网上选择实验题目及上课时间,学生成绩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了网上实验教学基本平台,为发挥学生积极性、加强个性培养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物理实验在对学生时间和空间开放的同时,我们更重视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开放,教师不断树立以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的思想,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和“学”的全面开放。教学实践表明,物理实验教学开放化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有:
1、课程建设群策群力。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是校及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积极研讨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如实验室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日历的制定,网上资源的扩展及内容的更新等,集中集体智慧,深入进行讨论和研究,使得制定的规划及文件即与时俱进又切实可行。
2、集体备课互相提高。教学中,坚持集体备课,对大纲中的内容做统一要求。鼓励每位教师参与课程内容的改革。根据教改立项要求,课程组对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物理实验绪论等),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做专题讲授,共同研讨,互相提高,效果良好。
3、教学交流互相学习。教师间坚持开展教学交流活动,包括会议交流、同行听课检查交流,评价实事求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气氛。
六、严格实验成绩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我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组十分重视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有严格的学生成绩考核规定,考核规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对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绩评定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报告评分规范。各实验课题有统一的评分标准,实验报告成绩评定中,每份实验报告满分10分,其中预习1分,课堂操作4分,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回答问题5分。指导教师评阅实验报告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规范。
2、总成绩评定公正严格。学期总成绩评定,按规定所做实验题目的得分之和除以应完成的实验题目数,所得的平均分数作为实验成绩的分数。按照不同分数段制定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标准。如果旷课一次在上述评定成绩中降一档,如果旷课两次及以上其学期成绩按不及格记。成绩的确定公正严格。
3、实验成绩管理科学。学生实验成绩输入微机保存,总成绩由计算机处理,在保证成绩计算正确性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主讲教师按时报送实验成绩单,提交给教务处和相关学院。成绩计算及管理科学化。
篇10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有两大方向:继续深化以“打基础”为特征的通用英语和转向注重工具性、应用性的专门用途英语。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方向定位及其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而提出了ESP教学改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专门用途英语;专业需求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3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64—02
本论文为辽宁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C2014028。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简介:石峰(1977— ),男,辽宁辽阳人。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语料库语言学。
许海生(1993— ),男,辽宁凌源人。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冶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以及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深刻的挑战和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社会和学生需求等方面的现状探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及其可行性,以期为我国的高等教学改革尽绵薄之力。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国际形势及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质性变革,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目的等均已今非昔比。尽管国家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提出了“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分层次标准,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个单纯以基础英语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必须对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根本改革,基础英语教学应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大学生应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来继续提高英语水平,尤其是发展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学术英语能力。[1]但有些学者持质疑态度,认为通识英语更适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现状。总之,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方向问题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改革之必要性是早已达成共识的,本文将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客观、综合的分析。
二、基于实际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定位
众所周知,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早就存在着教学理念上的分歧,即“基础论”和“专业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就有部分学者提出以外语为工具,学习世界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实质上,是将外语看成为科技服务的工具。[2][3]目前,蔡基刚等学者极力主张将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全面转向ESP方向,以满足国家对外语人才的战略要求。同时,“基础论”思想在我国大学英语界也是长盛不衰,很多学者认为只要打好语言基础就可以很容易入手任何专业性篇章,甚至在不少人看来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并无本质差别。此外,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材料通常术语较多,缺乏情节,可思性和趣味性都很低,因此,并不是提高英语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无论是“基础论”还是“专业论”都应以实际需求,特别是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而言,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工科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之间乃至不同专业院系之间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应搞一刀切,同时也不能过于因循守旧,无视社会和学生的专业需求。那么,如何处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与分析。
(二)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
既然是改革的两个不同方向,那么有必要弄清楚何为“通用英语”,何为“专门用途英语”,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学术术语的定义来看,通用英语即目前大部分院校为大学英语设置的普通英语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它以打好英语基础、训练基本英语技能为主要目标,不能体现具体的专业性和服务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呢?Strevens为其归纳了四个区别性特征:教学目标必须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教学内容必须与某一个专业、职业及其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教学的重点落实在与特定的专业或职业相关的词汇、语法和语篇运用上;必须具有与通用英语(EGP)相对照的特征。有学者根据使用英语目标的不同又进一步将专门用途英语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EVP)。Jordan又将学术英语细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类,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通用学术英语主要针对各个学科英语中存在的共性的东西,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学术英语口语及书面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如利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撰写论文、查阅文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性活动);专门学术用途英语则更侧重特定学科(如冶金、法律、计算机等)的语篇体裁及工作职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由此看来,学术英语并不等同于专业英语,更不同于侧重打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根据Hyland的观点,学术英语中的通用学术英语和目前我国大学英语中的综合英语相近,目的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甚至在学习起始时间及语言难度上并没有前后阶段。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缺乏应用目的,具有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通用英语性质,而学术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培养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语言交际能力。[4]
(三)改革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迈进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首先就是教学观念和理念的转变问题。在国内,相当数量的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其领导层并未意识到大学英语专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只是片面地削减大学基础英语学时,以便增加学生在专业课方面所用的学时。从一线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大部分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单一型人才,对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几乎无任何深入涉猎。因此,大学英语的专业化必然会使大批高校英语教师面临再培训的挑战。真正权威、标准、实用的专业英语教材的匮乏也是大学英语专业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因为我国目前出版的所谓“专业英语教材”并不是真正的ESP教材,无法满足大学英语专业化的需求。[5]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需要多个层面的协调发展,既涉及到管理层和一线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的转变,又离不开高质量配套教材等硬件方面的开发创新。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大学英语专业化改革之路有其发展的合理空间。归根结底,改革的最终方向应以切实满足国家、社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实际需求为根本目标。在具体实施当中,不同层级的院校之间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必然会有所区别——有些专业适合继续深化通用英语教学,有些专业则更适合注重工具性、应用性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因此,在确保应有的通用英语课程基础上,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体系改革是符合社会和学生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
[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
[2]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与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
[3]杨惠中.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