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范例教学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实践上,由于缺乏重要性的认识,研究性活动没有典型的范例可供参考,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混乱。因此,从一般的模式探究出发,总结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于同行分享。
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这多集中在城市的高中,而农村的高中研究性教学相对比较落后,不管是从教学的硬件设施、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来看与城市都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教学的落后,教学质量差。
所以,在农村的高中教学中我们必须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找到适合农村高中发展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就结合当前的农村教学状况进行分析,解决教学的诸多问题,真正地在农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农村的高中教师一定要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的基本特征
要想在农村的高中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熟悉、了解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研究性教学有四个基本特征:(1)一定的探究性。这主要是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观察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
(2)一定的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还是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教学时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即使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主动学习,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一定的合作性。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进行思想的交流,思维的发散,能够产生新的思想火花;(4)一定的创造性。高中生的思想比较丰富,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喜欢联想,重组知识框架,这样就会发现新的知识点,新的问题,并且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
二、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的一般策略
1.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课程。但我国学生比较缺少问题意识,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自觉必要的思考,从而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个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问题意识,愿意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问题的思索,最终会把学习变成一个互动的过程,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2.我们如能建立完善的“自主学习机制”,那么班级就会团结,上下就能协调,群体环境就有民主、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自己研究课题的价值。
3.完善课题的简单评价机制,充分利用表格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对比,在研究开始之初,就建立课题研究用的表格,通过让学生填表,完善研究内容,组织小组评价,同时,利用课题开题报告会、课题结题报告会,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评价,适时向年级和校外扩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要想在高中课堂中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就必须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虽然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我国实行一段时间,但还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促进我国农村高中的研究性教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篇2
新课标 探究性实验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较,它具有综合优势。
我们学校积极开展了探究性实验课题,根据一年来教学实践,总结并提出了按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递增的六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分别是:基础实验课型、演示实验课型、支架式课型、拓展课型、研究型课型;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同时进一步了解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化学课程中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学习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和策略。
一、基础实验研究课型――启发探究式教学
1.启发式教学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2.模式的特点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启发式)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发挥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3.适用范围
课内书本的基础实验为主。
二、演示实验课型――以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探究的教学法为主
运用“边学边实验”的方法,为学生创造物理环境,扩大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这成为一种方式灵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适合新新课标下的教材教学。它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起到了演示与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纽带作用;充分体现了各学校因材施教的原则;加强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实验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
三、支架式课型――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坛上流行的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探究性实验。当然,探究技能的提高,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实验问题能力的增强而逐步减少,即逐步撤离“脚手架”。
其中,教师可根据具体实验情况,搭建不同类型的“脚手架”,如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搭建探究支架分为五个环节:创设探究情境、搭建探究支架、学生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探究性实验的效果评价以及开展表达和交流活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每个同学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的正确理解。教学要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利于学习的迁移。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对探究性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我们要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型课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研究性实验的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探究解释得出结论。探究性实验题虽然不可能考查实验具体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可以考查研究性学习或者说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如考查提出假设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考查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的方法,考查运用正确的化学术语与文字等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等等。
试题模拟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将科学探究内容置于具体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对探究过程的某些环节侧重考查,除了考查学科知识外,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语言组织表达、探究能力等高层次的能力。
历年高考探究性实验题体现新课程理念上所做的努力与创新,也充分说明了这些题型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主流地位。在进行新一轮的不同模式的高考备考时,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些试题的命题依据、命题方式,以及高考过后的信度与区分度等方面,去思索和探讨我们的教学呢?
五、实验――信息整合型模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模式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了各自的优点,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成果的呈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也是在教学整合中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的适用范围: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六、拓展课型――自学辅导式探究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教材原有实验进行拓展
特点:是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既来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很适合于这几年理综试题的要求,所以在这几年的高考题中这一类试题频繁出现。
2.教材原有化学性质进行拓展改编成可操作的实验
特点:有的的实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必作实验,而是某种物质的性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探究,进而在实验中进行验证。
3.教材中实验的再设计――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考查的又一新方向
教材是学习的根本,试题是以课本为模板的,只要深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养成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在高考中就能灵活应对。
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今天,只有拓展实验课堂,改进实验方法,才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技能,才能在科学领域里勇于探索,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4.本模式的适用范围
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
本模式重点展现了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和主要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及活动设计意图等。近年高考考试题具体表现新课标精神的又一个大胆的探索与创新,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方法的应用情况,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作文;阅读;导学模式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的总设计,使单元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化,课型化,我们设计的“小学阅读导学”和“作文导学”两个亚模式,经过41名教师的一年多验证,证明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概括性。该模式提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文”两个重点。2.操作性。提出了教师的行动步骤,使教学活动开展有理有据。3.整体性。要求教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握年级特征,以单元和课时目标为依据教,不肢解课文,不搞串讲分析。4.针对性。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来的:一是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常规;三是教学优劣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5.优效性。该模式从德育、学习能力、认知三个领域规定了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特征;模式还运用了目标导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汇聚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活动方式,养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其具有优效性。
一、对目标导学体系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认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一)理论依据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我国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现代认知心理学之认知理论的建构学说,元认知理论。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形成了认知、德育和学习能力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三)操作程序
1.单元教学操作程序是:设定单元目标课时按标导学形成性测验矫正补救单元达标测验。
2.课堂教学操作程序是: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
(四)操作策略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它。教师按标施教,以标导学。
二、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1.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发展认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语文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教化功能和情感性,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积累、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是凭借语言和文字思考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思维,所以发展思维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2.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词、句、段、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根据目标进行整体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答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2.德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三)操作程序
1.初读准备。初读全文,感知全文,了解全文大意;深入学习每个段落时要初读,承上启下。从而在认识上有所准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精读示导。确定重点词、句、段作例子,进行导读;教师通过指导,诱导、引导、辅导,释疑解难,把握作者思路。
3.情境议练。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议练;根据课文的特点,通过图画,生活,实物,声象,语言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听、说、议、练。
4.回讲诊断。学完每个段落后,可回讲重点词、句和段,诊断掌握情况,及时矫正;学会全文后可根据板书提示,问题脉络,图画情境进行回讲,诊断掌握情况,及矫正。
5.归纳评补。一般是每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小结,归纳,并视其掌握情况进行评补和补做;重点是在精读示导之后,情境议练之后,回讲诊断之后,一方面归纳梳理知识点,一方面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从而再次补救。
(四)操作策略
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五)运用示例
课例: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执教:德阳市中区八角井镇小学教师黄沐洁,女,20岁。
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捞铁牛》、《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一项科技活动》的阅读,要在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练习给课文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
本课时教学目标:德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可以从研究其它生物中得到启示,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学能――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来理解课文的能力。认知――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②“启示”是什么意思?③用一句话说一说1、2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以问题促读促议)。然后精读3―6自然段,并创设情境议练:①填表并说一说: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实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②“反复”一词表现了科学家怎样的品质?③看灯片说一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④练习0105第3题,互评矫正。(精读示导,精境议练)。继续学习第7自然段,根据图法和板书说一说:①飞机和雷达的联系;②练习0105第2题,互评矫正。(情境议练)。最后总结全文:①出示1,2,3―6,7自然段的大意,并根据这个意思分段;②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和全文的主要内容;③用“启示”“摹仿”“发明”3个词语,举例说一说人类仿来的例子。(归纳评补)
三、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1.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答出来。
2.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集合训练。
3.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并能进一步猎取自然和社会知识;在情绪体验中,可以陶冶审美感情,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逐步做到①有具体内容。②有真情实感。③有中心。④有条理。⑤有重点。⑥展开想象。⑦注意选词用语。⑧写完后要修改。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①观察、思维、表答密切结合的能力。②能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要表答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说假话,思想健康,别人看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操作程序
1.观察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有关人、事、景物的观察,准备作文的素村。
2.范例示导。结合单元的读写重点和本次作文要求,分析一两篇范文,引导学生揣摸作者的写法,迁移到本次作文中来。
3.口头议练。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口述片断、梗概,思路,脉络,也可以口述若干细节,可以口述开头,结尾,过渡部分,也可以口述全文。
4.试作诊断。在观察,范例示导和获得其他同学口述信息的基础上试评,进行自我诊断。
5.修改评补。经过试作之后,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有针对性地集体评改,修正,适当重作,然后誊正。
(四)操作策略
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练笔。
(五)应用示例
课题: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断》,两课时。
执教:东方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小学教师周建华,男,24岁。
篇4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求教师成为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要求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并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
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
学生偏科有很多因素,专家认为兴趣、态度是最主要的。你有心去学一门功课,无论周围有什么影响你,你都可以坚持下去。兴趣也是主要的,但只有你有这个心去学习,不管你是否喜欢这门功课,你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感兴趣。老师也只能叫你如何去学,即使他教得不好,但只有你有心,还是回学好的。
3、做好一个教师固然离不开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除了这些,你认为教学的最重要特质是什么?
首先、敬业、爱生、专业知识扎实,我认为一个好教师还要乐业,这一点也很重要。
其次,健康尤其是心理和精神健康、再有就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学生满意,喜欢听!
专家个人认为师德、人品及个人的修养。良好的表达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爱心与责任心。
4、你赞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吗?为什么?
同意“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种提法,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但要因材施教。专家很赞同,因为学生是人,作为个体,都有其特殊性。老师要想教好学生,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好的方法和得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如孔子也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
5、学生记忆有什么特点,学科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动机的诱发——培养记忆能力的基础二、兴趣的培养——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三、方法的指导——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
6、你认为一种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平时你是怎样备课的?
备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备出一份好的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也能使教师教学更有底气,甚至变得胸有成竹。同时,好的教案设计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效率等多个方面,最终对整个课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专家认为无论是哪门学科,教师真正要备好一堂课,就必须脚踏实地,并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地研究和设计。
(1)“
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
(2)“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
(3)“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
(4)“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
7、你同意“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这句话吗?
本句话源于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的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是其衍生出的众多“伟辞”中最为著名的一句。
专家认为,原来是陈*老先生的一句勉励之语(可能勉励后人,也或是勉励老先生自己),陈老先生当初写这句话时,断然不会想到在多年以后的今天会引出如此多的讨论吧!
8、你怎样认识集体备课制,它有优势吗?
优点:防止老师偷懒,提高教师教学主动性。减少教师个人的一些违规举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亲密老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有利于互相提高水平。
9、教学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你倾向那一种看法,若两者都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
艺术,专家觉得任何一门事物都是艺术艺术来原于生活,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
10、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从发展性教育的角度出发,好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⑴基础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
⑵提高目标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发展。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⑶体验目标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 和谐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
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⑴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
⑵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 。
⑶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⑷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3、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地学习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⑴课堂驾驭能力
⑵实践操作能力
⑶语言表达能力
11、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
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所在。很简单地打个比方,如果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之间,中间断了一节,您说会怎么样?以学生为本,其实说的就是传承,接力棒需要有人接的,如果只有第一个,而没有第二个,那会是怎么样?
12、你平常看的教育教学类的书籍和杂志有那些?
(主观见解)
13、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
篇5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医学习;中医教学
正如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所说:“思维导图能够将众多的知识和想法连接起来,并有效地加以分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所以面对中医学知识复杂繁多,中医学校学生普遍感到中医学习吃力、难记的现状,如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定能大大的增加老师们的授课成效和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以及积极性。
1.思维导图简介
1.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1]。他可以把我们大脑中所呈现的图像和逻辑反映到纸张或电脑中。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正常人的脑细胞约140亿~150亿个,但只不足10%被开发利用,其余绝大部份在休眠状态。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中只有左半脑处于部分激活状态,而负责色彩节奏以及想象等的右大脑基本上处于休眠状态。思维导图的出现正是克服传统学习中单调的文字以线性笔记,以丰富的色彩和图像激活右半脑,使大脑的潜能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思维导图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一是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二是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三是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四是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2]
1.2思维导图的绘制
可以分为手绘和计算机软件绘制两种。手绘需要准备各种颜色的笔和空白的纸张。运用图像和网络般的联想,用一幅图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发散出主要分支、二级分支、三级分支等,再用非直线的线条将其链接起来。要注意在绘制的过程中始终使用颜色和图形。计算机绘制需要使用相应的软件,常用的用于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有imindmap、Mindmanager、iMindMate、mindmapper、FreeMind 等。它们有以下优点:首先,利用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很容易修改,容易补充新的信息和扩展思维,不会给用户造成混乱;其次,思维导图软件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模板和素材库,能充分利用库中各种符号、图标、图片等,也可使用网上下载的图片或自己制作的图片;再次,各个节点都是模仿人脑模型的种链接,各个节点还可以超链接到其他主题、某一种不易被导入进来的媒体形式(如电子表格、图片、视频、音频等)、程序或者互联网资源上(如相关网站、电子邮件等);最后,制作出的思维导图输出格式多样化,便于存储和网络传输,方便与其他制作软件结合使用。[4]本文所绘制的导图范例,皆是通过Buzan's iMindMap V4软件系统进行绘制。
1.3思维导图的优势以及与中医知识学习的契合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它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有色彩、容易记忆、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3]一副图画可以替代若干文字,从而有效的突破的文字的束缚以及枯燥。自古中国就有八卦以及河图洛书,其图形以及符号反映出深刻的哲理和逻辑。而中医学做为一门蕴含着深刻哲理性的医学,其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可谓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在中医院校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大量的学生苦苦的在背诵各种中医书本和各类歌诀。然而一方面中医知识内容繁多难记,虽有各类歌赋口诀但也难免枯燥难记。另一方面机械的记忆和背诵,也大大的消减了中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所以运用思维导图这种先进现代化的思维工具来辅助对中医各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大大的提高同学们学习中医知识的效率,加深理解以及记忆。重新燃起同学们对中医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2.思维导图在中医课程中的应用体会以及示例
思维导图应用在中医教学中, 能开发学生的大脑, 充分发掘潜能, 激发灵感与想像, 使学生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束缚, 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中医的方法策略, 能更快更有效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 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5]同样,也是我们同学们进行中医知识学习以及整理的利器。
篇6
【关键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一、放低主要内容重心,巧妙提问
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主人公,怎样做到有效的提问方法,个人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学生实际,放低重心,以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预设问题时着重从问题是否能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服务;是否能为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服务;是否能为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考量。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新授部分我分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环节:研究盆花,体验多种策略。我预设的问题如下:(1)盆花是两盆一组,依次是蓝红蓝红这样排列,引导学生思考照这样思考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2)自主探索后,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方法,依次肯定各种方法的合理性,并引导组织学生重点关注第三种方法:计算,提问1:请学生说说算式中的每一次数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商7和余1各表示什么?(把盆花看成是2盆1组,一共是7组余1盆),提问2:根据什么来判断第15盆是蓝色的呢?第二环节:研究彩灯,感悟策略选择。(1)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策略解决了盆花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彩灯问题(出示彩灯图),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你喜欢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解答呢?(2)紧接着完成第二个问题: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师提问:A、为什么没有余数就是第六组中的最后一盏?你是怎么想的?B、照这样摆下去第几盏彩灯也是绿色的?你能举些例子吗?(3)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计算的方法,那老师想问问同学,大家为什么都喜欢用计算的方法呢?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方法很重要,可以使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环节:研究彩旗,自觉优化策略。(1)第21面和第23面彩旗各是什么颜色?(2)你们列出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除数,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彩旗的颜色。由于有比赛的要求,学生自觉地选择了相对快捷的算法,从最初的算法多样到这儿的算法统一,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不经意间使学生经历策略多样到策略优化的过程。
二、调节提问的范围
同样的问题内容可以有不通话的表达方式来回答其内容的范围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范例1: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范例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范例3:1/4和1/6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范例4:1/4和1/6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吗?
上述的问题范围逐渐缩小,问题2、4的提问方式还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增加了学生给出答案的可能。一般来说,当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应使用什么问题,随着知识的增长或在需要解决过于容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范围较大的宽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恰当好处地提出问题。例如下面的一个教学环节设计:
老师手中的这根彩带长0.3米,0.3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你可以根据生活经验,也可以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米与分米之间的联系来完成。小组汇报时你可以这样来交流:(电脑出示)
(1)根据生活经验知道:长度以米作单位,小数点左边表示( ),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 ),所以0.3米是( )。
(2)用尺子测量得出0.3米是( )。
(3)根据米与分米之间的联系,我们知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 )分米,也就是( )米。
非从小组汇报的情况来看,通过这一连串问题的设计,学生能初步理解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既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水平,也使得知识的学习变得有根有据。
三、引导学生的有效提问应用意识、学会倾听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66-01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公共课。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本着“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这一原则,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但这在另一方面引起了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大幅度挤占公共基础课课时的现象,校方的种种做法往往也对学生起到一些暗示作用,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而且在课程改革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某些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也并非十分合理.这种激进的做法,造成高职生经过几年的学习不仅文化底蕴薄弱、人文素养缺乏,而且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也不够扎实,这无疑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追求大而全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由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最初移植于普通教育,短时期内没有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大多数课程仍然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将理论课程划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追求大而全,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需求,虽然教师对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认同,但是一旦进入实施层面,又自觉不自觉地返回到学科本位的老路,多数学校还是大量使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科本位课程概念,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教学实施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三)课程改革尚未与时俱进。无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议或建议坯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看进人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理论都己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很多传统概念的内涵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新的内容在我圈高职课程中还基本没有体现.这一方面有我国高职课程模式尚未根本转变的原冈,也有高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借鉴国外的参照物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
(四)课程内容范例性不够。许多课程内容,联系生活不够,学生学的是死知识,不能相互连通,国外发达国家的课程教学则是以范例性为主,从范例中引出规律,建立原理和通则,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而我们的课程教学则从原理出发,举例来说明、来论证,本末倒置,课程内容还要具有迁移性,做到一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另一门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习方式方法具有迁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多样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已经存在多种课程模式,如模块。程、多元整合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和项目课程以及正在研究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紧缺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失衡,这些都要求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对课程模式不能搞一窝蜂,不能全国上下都一个步骤、迈同一个步伐,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职业院校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和产学合作的基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该多样化,改造原有课程模式与引进先进课程模式并存,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重构能力本位的职教课程。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和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的需要,重构我国的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职教课程,从社会发展来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开发合适的能力本位职教课程,我们的能力观一定要适合世界和本国今后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能力标准要明确,课程目标要清楚,课程结构以及选课制、学分制都要灵活;要建立能力本位课程评价制度,简化评价程序,减轻教师在评价方面的工作量。
(三) 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改革与创新中,我们要按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知识与职业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满足当前经济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求。
(四)注重素质培养,注意课程衔接、知识的连贯性。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方面,这些基本素质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困者,一个辩证唯物辛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由此可见,要充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中公共基础课、人文课,还要促进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融合未来社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以及智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要求社会打破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之间的界限,建立起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三结合的制度,因此,在高职课程的改革中,要加强高职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职业培训课程的融合,在管理机构上,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和培训课程管理机构,以保障课程间的沟通和衔接。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求有关人员必须重视其改革,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论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教学模式论,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的教育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72年,美国学者乔以斯和韦尔发表《教学模式》专著(中译本:《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从上百个教学理论和研究计划中挑选出25种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1979年,美国的埃金、考切克和哈德三位学者合著《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一节,对课堂教学中六种信息处理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作了具体论述。1981年,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发表《现代的课》,运用系统方法论研究教学过程,把现代课堂教学划分为四大类模式。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也对教学模式展开广泛探讨和研究,并在总结广大教师实践的基础上,力图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体系。
“模式”一词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术语,通常指介于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形式”。把模式概念引入教学理论中来,反映了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动态地研究教学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构成样式及其具体的操作程序。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乔以斯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类型、设施等组成的环境。”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目前,对教学模式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界定。在国外,乔以斯的定义较有影响,他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在国内,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即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步骤。”有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主题及其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对教学结构进行组合的方式。”有人认为,“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有的人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要给教学模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必须整体地分析教学活动的特征。教学活动的构成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大部分。其静态结构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其动态结构则是教学流程中的组织方式与程序安排。一个教学活动的静态和动态结构形式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构建的。由于教学理论或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样式与教学程序的结构方式也不同。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策略,而不是单纯的操作性、技术性的方法。
教学模式的地位
教学模式的研究受到国内外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普通重视与关注。在美国,乔以斯和韦尔的《教学模式》一书成为教师必备的参考书,这不是偶然的。问题的答案应从教学模式在教育大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中寻找。
教育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处于这个系统宏观层次的是培养目标,中观层次的是课程与教材,微观层次的是教学方法。
培养目标是教育循环系统的“脑”,它制约着课程、教材、教法诸方面。培养目标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水平。培养目标的时代水平由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方面因素决定,它的每一次变化都引起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
课程与教育是教育循环系统的“心脏”。学校课程指的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念和课程结构,而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和课程范型,就应有什么样的教材观和教材体系。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是从具有一定时代水平的培养目标中引伸出来,并依据课程理论进行组织和编排的。
有了课程计划与教材,如何才能实现教学呢?这就要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显然,它是师生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确定的课程,运用相应的教材,实现教与学任务的方法和手段。
综上所述,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构成了教育循环系统,而统领这个系统的是教育哲学。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价值观,教与学的认识观与方法论等居高临下地决定和支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而评价体系则对整个教育系统实行评估,对教学目标的高与低,课程与教材的科学与否,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起着调控的作用。
那么,教学模式在教育循环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呢?教学总是包括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如何在教学流程中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学实施的关键,也是教学论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种教学理论必须依据教学的规律编制成可操作的程序,方能产生价值并发挥实践功能。而任何教学经验必须根据教学理论的指导,方能上升为科学的方法系统,产生最大的效应。教学模式恰恰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一个结合点。它既是教学理论的操作化,又是教学经验的具体概括;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教学理论的简化形式,因而充当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沟通了教育循环系统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为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畅通渠道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教学模式的这种特殊地位,使它成为教育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与师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它成为人们注意和研究的热点是很自然的。
教学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把一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又把实践上升为理论的中介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完整性。任何教学模式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一套完整的结构。这个体系既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又是某些教学方法、方式概括化的框架。教学模式的结构含有四个要素:1.主题。这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主导思想,如发现教学模式的主题是“发现”,掌握教学模式的主题是“掌握”。2.目标。这是教学模式指向和完成的主要任务。如范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精选出的示范性材料,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培养独立思考和迁移能力。3.策略。即达成目标的独特的手段。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策略包括小步子、即时反馈、积极反应和自定步调四条。4.程序。即达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如范例教学模式的程序包括:①范例地阐明“个”;②范例地阐明“类”;③范例地掌握规律与范畴;④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经验。
简约性。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的简化表现形式,具有简要明晰的目标和过程。它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或象征性符号,反映其所依据的理论的基本特征,便于人们理解,又通过具体明了的结构框架,概括零乱纷繁的教学经验,便于人们把握。
操作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教学理论,它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内在的本质程序化,更加接近教学实际,易于理解和操作,而不同于思辨的理论。
针对性。教学模式都有鲜明的主题、固定的目标、独特的程序和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必须注意其特点和功能,不存在普遍适用于任何教学过程的万能的模式。
教学模式的演变
教学模式的概念虽然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但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探寻教学模式的历史演变有助于对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
学校产生前,教学主要是口耳相传、示范模仿。学校产生后,在古代的漫长时间里个别教学始终占主导地位,欧洲直到16世纪,中国延续到19世纪末。个别教学的典型程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机械复习(朗读、背诵、记忆)。有的也包含一些启发因素,表现为:教师讲学──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它只能称为教学模式的一种萌芽形态。
17世纪,适应欧洲工业化对劳动者的要求和教育普及的需要,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他以感觉论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提出教学先运用儿童的感官,然后运用记忆,随后再运用理解,最后才运用判断,形成了以观察──记忆──理解──练习为主要程序的教学模式。
到19世纪,赫尔巴特从统觉论出发,认为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统觉过程,即新经验和已有旧经验联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并以适当地顺序提供给学生,形成他们的背景或统觉团。据此他设计的教学模式程序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以后,赫尔巴特学派将这一模式的程序发展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想(结合新旧观念进行分析比较)──总结(从新旧观念的联系中得出结论,形成原理、法则与规则)──应用(把已学得的知识用于实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从心理学、生理学出发,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感受,进而构成关于这些事物或现象的概念。其中包含三个步骤:教师呈现事物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把已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加以区分、对照、辨别、比较,形成初步概念──教师对概念加以补充讲解,并使概念系统化。第二阶段:教师对所讲授的教材作出概念,并让学生进行作业巩固知识,使之成为熟练技巧。
20世纪初,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家,吸取赫尔巴特、乌申斯基的教育理论,并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提出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以后,苏联教育家进一步将这个模式发展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技巧。
上述从17世纪夸美纽斯开始,经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凯洛夫等人不断完善,到20世纪上半期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被人们称为传统教学模式。
一定的教学模式是受一定的培养目标影响的。纵观教育史,封建时代的培养目标,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封闭保守,科学进步更是滞缓,因此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变化不大,所以中世纪在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大的变化,由此而形成的以知识传授为宗旨的教学模式也长期稳定不变。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培养目标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教学模式适应近代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的需要,是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为主要目标,教师为主体,讲授为主要手段的体系。由于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传统教学模式也必然是单一的结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保持了200年间,到20世纪初开始受到挑战。
篇9
摘要: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求知、生活、审美,创造。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上较之其它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以其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以其生动的形象感人肺腑,以其深邃的思想耐人寻味。较之其它文学体裁,小说对学生的亲和力是显而易见的。在小说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且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说教学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
一.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是为适应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人的基本素质的构成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生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又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思辩力、抽象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情感、兴趣、性格等等。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求知、生活、审美,创造。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二.我看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语文的学科特点,,使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上较之其它学科,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语文教学为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第二.语文教学为学生了解人生,砥砺品格,净化心灵,提供了优秀的榜样。
第三.语文教学为学生美化语言,深刻思想,活跃思维,提供了有力的凭借。
三.我在小说教学中进行素质
教育的几点体会和成功范例
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充分利用小说的文体优势,一方面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取得一些成效。以下从三方面展开论说。
(一)在小说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人就要具备人的正常、健康、丰富的情感。一个无情,寡情的人对以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甚至会是可怕的。高中语文课本选取的小说涉及到人的多种情感,教师应根据小说的内容和特点,的对学生有所侧重进行某一种或几种情感的教育。
试举《祝福》中的情感教育一例,在本课最后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祥林嫂的时代,是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层层压身,当今时代,是少女妇女玉女超女人人翻身。我们对女性的贞洁多了人文观念,祥林嫂如果活在当代,绝对不会是人群中的异类,社会的弱势群体,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哪些人是弱者,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和对待这些弱者呢?”问题提出后,学生联系已有经验,根据既有阅历,热烈讨论,得出结论:民工,爱滋孤儿,贫困家庭等等是弱势群体,继而又推广,其实每个人在特定时期或者某一方面,都有可能处于弱势,成为弱者,所以,同情和尊重弱者不仅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同情和尊重弱者其实就是关爱自己。
教育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小说教学要使学生移情冶性,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
(二)在小说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审美。小说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作家笔下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切深刻的感受思考,这一切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我在讲《边城》一课时,抓住中学生对异性好奇,对爱情憧憬的心理特点,针对中学生中“早恋”的各种原因和现象,比如,“不恋爱说明不可爱”,“因为寂寞,所以恋爱”,“他帅,她靓,恋上他(她)的脸”等等,有的放矢地讲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和爱情观念。讲傩送和翠翠的爱情时,我告诉学生,爱因为含蓄而绵长,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念头深埋心中三年,这样长成的爱情之树才是繁茂健壮的。讲天保对翠翠的爱情时,我告诉学生,爱是欣赏和尊重,不是掠夺和占有。这节课后,我布置一个书面作业,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爱情理想”,学生们都很兴奋,有的在理想中审视自己的“爱情现状”,有的在理想中打了“早恋预防针”。
(三)在小说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学生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信息,而是在积极地思考,对情节的推进,意义的展开都不断地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理解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行为,包含着创造的因素。”(姚斯 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第26页)因此,我们在小说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去参悟,在尊重作品的同时,争取有独到的发现。
在小说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能力的增强对创新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小说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对作品的理解,努力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作出自己的推断,对作品的意象作出补充,这种推断和补充,正是想象。
篇10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授之于渔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天才出现的新知识,可能明天也就过时了,教师绝不是某知识的权威。大教育家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在过去,强调教师要做到“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须自己长流水。”教师要保证知识永不干枯,必须时时学习,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改变旧的观念,不只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力求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及网上冲浪猎奇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想学、好学。比如:讲解WORD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古诗词集锦”、“校园文明牌”、“春节贺卡”、以“我的班级秀”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学生的思维、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三、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教法之一,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也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与信息素养。
四、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按照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针对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对掌握快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学生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比如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个人发展目标、个人研究目标,并将该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多个阶段、可实现的具体化目标,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具体化、个性化,不同的目标不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获得成长。
五、提倡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如班级聊天室、QQ、BBS等工具进行相互交流,也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内互相协作、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聪颖而出,积极思考。
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实践性、操作性,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课堂中要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示范讲解时力求语言幽默风趣,有感染力。示范讲解不要超过15分,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上机实践。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也非常多。但各种方法在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正所谓“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教师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各种教学方法灵活巧妙地搭配和创新,设计、优化最好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探索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教学不断的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吉庆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