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原子质量分数

篇1

一、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形成概念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一节的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又是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好例子。如水的沸腾,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出变化特点:仅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其他物质生成。演示“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发出耀眼白光及生成白色固体。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石蜡熔化等。“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再如“催化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的形成,都可以由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归纳得出其概念。

二、以计算为基础,使学生理解概念

如在“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其质量极小,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使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然后提出问题,依据课本中定义进行推算。

(1)“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学生计算):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1.993X10-26千克X1/12≈ 1.661X10-27千克

(2)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如何求得的?

(学生计算):2.657 X10-26

氧原子绝对量(千克):2.657 X10-26 千克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 X10-26千克÷1.661X10-27千克=16.00

如果学生只注意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尽管多次记忆仍一知半解。但通过这样计算,学生便能直观、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而且还较容易地把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三、通过反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正面认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对酸的认识:由H+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酸。然后提问,硫酸氢钠中含有H+,它也是一种酸吗?学生容易看出其阳离子除H+外,还有Na+,所以它不是酸。这样,从侧面理解定义的准确含义,更能准确地掌握酸的概念。

四、寻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对有关概念进行有目的地比较,让学生辨别其区别与联系很有必要。例如分子和原子,元素与原子,还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等。通过对比,既有益于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概念,又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抽象思维活动。

五、多角度地对概念进行练习、巩固

“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为: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X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X100%,这个概念的引入和建立并不难,难的是它的具体运用。所以在建立这一概念之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下列练习,并组织学生讨论:

(1)10克食盐溶解于90克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0克食盐溶解于80克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00克水溶解20克食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4)10%的食盐溶液100克,倒去50克食盐水后,剩下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变成5%,对不对,为什么?

(5)KNO3在20℃时溶解度为31.6克,则20℃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对不对,为什么?

篇2

【关键词】:质量分数计算题混合物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

中国分类号:G633.7

【正文】:

一 .已知某元素质量分数求另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题1】在化合物CHOx中,已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已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即1/(12+1+16x)= 2%; 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氢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12倍,即12/(12+1+16x)=24%; 所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00%-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2%-24%)=74%。

【例题2】在NaOH和 Na2O2的混合物中,其中Na的质量分数为57.5%,计算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

解析:观察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很容易发现,不管这两种物质按什么比例混合,其Na:O(原子个数比)=1:1为定值,那么Na:O(质量比) =23:16也是定值,因为ω(Na)= 57.5%,所以ω(O)=40%。

二.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或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化学式

【例题3】.已知铁的氧化物中铁与氧的元素质量比为7:3,推断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解析:采用把质量比转化为原子个数比的思维方法,将“7::3”中的两个比数分别扩大成对应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倍数,即7:3=14:6=28:12=56:24=112:48=(56×2) : (16×3),可知原子个数比为2:3,化学式为Fe2O3。

锰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其中

【例题4】. 锰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5%,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

解析:已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5%,,则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50.5)%,=49.5%,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nxOy;;则55x:16y=49.5%:50.5%,解得x:y=2:7,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Mn2O7 。

三.样品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及物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例题5】.有一种不纯石灰石样品,经过检测知道,样品中含碳元素9%(杂质中不含碳元素),计算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解析:先计算出纯净的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再根据纯度=

含杂质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纯净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行解答.

解答:解: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ω(Ca)=

12

100

×100%=12%,石灰石样品中含碳元素9%,

根据纯度=

含杂质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纯净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即可得到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ω(CaCO3)=

0.09

0.12

×100%=75%;

四.等质量的元素或物质求某元素质量比

【例题6】.要使Fe2O3与Fe3O4中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则Fe2O3与Fe3O4这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

解析:当Fe2O3与Fe3O4所含的铁原子个数相等时,它们就含有相同质量的铁元素.

设X克Fe2O3与Y克Fe3O4含有相同质量的铁元素

3Fe2O3~6Fe~2Fe3O4

3×160----------2×232

.X----------------Y

X:Y=(3×160):(2×232)=30:29

【例题7】等质量的SO3与SO2两种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

解析:假设SO2和SO3都是100克,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ω(O)=

16×2

16×2+32

×100%=50%,100克SO2氧元素的质量为100×50%=50克 ;同理 S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ω(O)=

16×3

16×3+32

×100%=60%,100克SO3氧元素质量为100×60%=60克,所以SO2和SO3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比6

五.通过计算元素质量分数判断物质的可能组成

【例题8】.某气体由COCH4S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气体的组成可能有_____种,分别为_____。

分析:题中给定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推测混合物可能的组成.可采用平均值法,即某个平均值M由若干个量决定时,如果若干个量中最小值为M1,最大值为M2,则其平均值一定在M1与M2之间,即M1

解答:解:因为 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ω(O)=

32

64

×100%=50%;C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ω(O)=

16×1

28

×100%=57%;CH4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

题中50%为混合气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平均值;

所以该气体可能为:可能是SO2;也可以一种大于50%一种小于50%,即CO与CH4;也可以是三种气体的混合物;

篇3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讲解,实验演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初识,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用品】托盘天平、锥形瓶(250ml)、玻璃管、单孔胶塞、气球、白磷、烧杯(100ml)、铁钉、玻璃片、蜡烛、火柴、镁条、石棉网、坩埚钳。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

1、写出铝在氧气中燃烧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2、问题提出:

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关系?

二、活动与探究

实验方案

在250ml锥形瓶底部铺层细沙,放在一火柴头大的白磷,在橡皮塞上插一玻璃管,在其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使下端能与白磷接触)称量。将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将橡皮塞盖好,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称量。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CuSO4溶液,将几根铁钉同时放在硫酸铜烧杯旁边一起称量。将铁钉放入CuSO4中观察至不变色,称量。

实验现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3、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

概念:

理解:

(2)情景与讨论:

情景⑴:取一支蜡烛粘在一块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和蜡烛一起称量,点燃蜡烛,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情景⑵:取一根用砂纸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称量。在石棉网上将镁条点燃,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观察反应现象并比较反应前后质量。

4、讨论与交流:

⑴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⑵对于前面方案一中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⑷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四、反思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体会是

五、板书设计

一、活动与探究

实验方案

在250ml锥形瓶底部铺层细沙,放在一火柴头大的白磷,在橡皮塞上插一玻璃管,在其上端系一个小气球(使下端能与白磷接触)称量。将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迅速将橡皮塞盖好,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称量。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CuSO4溶液,将几根铁钉同时放在硫酸铜烧杯旁边一起称量。将铁钉放入CuSO4中观察至不变色,称量。

实验现象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二、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对化学方程式教学,教师通过互动性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讨论总结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遵守质量守恒的原因。、

2、用文字描述碳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3、我们知道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不仅书写方便,而且从化学式还可以知道物质的内部构成。那么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否也可以用一种式子来表示呢?

二、引入新授

1、化学方程式:

⑴定义:

⑵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C+O2CO2为例

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

微观: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生成了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质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了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⑶化学方程式意义(与读法一致)

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⑴讨论: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CuO+H2Cu+H2O

Mg+CuOMg+Cu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反应物、生成物粒子比

生成物、反应物质量比

质量守恒

⑵归纳: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三、课堂练习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3B====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是()

A、AB2B、AB3C、A2B3D、A3B2

四、课外练习:点拨P137

五、反思与体会:通过这节课学习,我的收获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

一、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C+O2CO2为例

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二氧化碳。

微观: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生成了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质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生成了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⑶化学方程式意义(与读法一致)

二、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从物质种类、质量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提供给你哪些信息?

CuO+H2Cu+H2O

Mg+CuOMg+Cu

反应物

生成物

反应条件

【教学后记】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以及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过程与方法:以师生互动为课堂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难点】简单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创设情景:

1、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遵循质量守恒原因是什么?

2、引入:写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等号两边原子种类与数目的关系。

二、进入新授

1、阅读教材P95第三自然段-P96,了解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4、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⑴写⑵配⑶标⑷等

5、结合实际讨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目的:使等号两边的和相等)

⑴最小公倍数法:(氧两边各出现一次)

阅读教材P95-96学习配平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

Al+Fe3O4Al2O3+Fe

⑵奇数配偶数的方法(左右氧出现多少次)

例:CH4+2O2——H2O+CO2

练习:FeS2+O2——Fe2O3+SO2

KClO3——KCl+O2

⑶定“1”法:以化学反应中组成最复杂的物质的化学式系数定为1,再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化学式复杂或有机物燃烧)

例:KMnO4——K2MnO4+MnO2+O2

练习:C3H8+O2——CO2+H2O

CO+Fe3O4——Fe+CO2

H2+Fe3O4——Fe+H2O

三、课堂练习:教材上P98习题

四、反思与体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五、板书设计

1、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4、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⑴写⑵配⑶标⑷等

5、结合实际讨论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目的:使等号两边的和相等)

⑴最小公倍数法:(氧两边各出现一次)

⑵奇数配偶数的方法(左右氧出现多少次)

⑶定“1”法:以化学反应中组成最复杂的物质的化学式系数定为1,再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

【教学后记】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掌握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理解方程式涵义的基础上进行。首先要把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与方法,并依据它进行规范化、准确性地练习,以便更好地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点】在掌握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综合计算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出各种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⑴KMnO4—K2MnO4+MnO2+O2

⑵CaCO3—CaO+CO2

二、引入新授:

研究物质间的化学变化常涉及量的计算,而化学方程式正体现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我们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取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取一点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

三、新授:

1、例1:加热分解31.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g氧气?

2、归纳解题步骤:

3、例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制取10吨氧化钙,要碳酸钙多少吨?

四、巩固练习

教材P100习题

五、收获和体会

解题步骤:

(1)设未知数

(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列出已知和待求的量在相应的物质下面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要作答

【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整理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2、使学生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原则。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原则

【教学难点】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分组练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归纳与整理

1、物质的分类

下列物质⑴铁⑵高锰酸钾⑶水⑷碳⑸氮气⑹氧化汞⑺食盐水⑻汞⑼海水⑽空气⑾冰水混合物⑿氯酸钾⒀氧气⒁氦气⒂氧化镁

(填序号)属于混合物的有:属于化合物的有:

属于单质的有:属于氧化物的有:

2、化学符号

元素符号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一个原子⑶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可表示单质

化学式⑴表示一种物质⑵表示组成的元素(宏观)

⑶表示组成的元素⑷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微观)

化学符号前加上适当数字后,通常只具有微观意义

例H2O⑴表示水⑵表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⑶表示一个水分子⑷表示每个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练习:1)2000年国家药管局紧急告戒患者,立即停用含PPA(化学式为C9H4NO)的感冒药,关于PPA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一个分子里含有20个原子B、它由四种元素组成

C、它是一种氧化物D、它是一种化合物

2)维生素C(化学式C6H8O6)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维生素C是由6个碳元素、8个氢元素、6个氧元素组成

B、维生素C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

C、保持维生素C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维生素C分子

D、青少年应多吃蔬菜、水果,切E、忌偏食

3)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HB、ClC、HeD、CO

4)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⑴2H⑵H2⑶2H2O(两个2都需解释)

5)用于火炬接力的丁烷(C4H10)(打火机内液体)乳酸C3H6O

鲨鱼体内有抗癌作用的”角鲨烯”(C30H50)葡萄糖C6H12O6

“脑黄金”不饱和脂肪酸之一C26H40O2尼古丁C10H14N2

“盖中盖”有效成分为葡萄糖酸钙(C6H11O7)2Ca叶绿素C55H70MgN4O65

3、化学计算

1)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2分之一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相对分子质量: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AxBy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x+B的相对原子质量×y

5)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AxBy中

mA:mB=A的相对原子质量×x:B的相对原子质量×y

6)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AxBy中

A%=A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AxBy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原子个数:X=AxBy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质量分数/A的相对原子质量

7)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mgAxBy中,mA=mg×A%mB=mg×B%

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100%

练习:

1)镭22688Ra是居里夫人发现的一种有放射性的元素,226为相对原子质量,88为其质子数。则镭元素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_______。

2)某些商品广告常有“补铁”“补钙”“补锌”等词语,这里的铁、钙、锌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无法确定

3)某物质的化学式为HnRO2n+1,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化合价是________。

4)已知R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2,则R(NO3)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54B240C185D213

5)H2、O2、CO2、SO2各一个分子,按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若各取1g上述气体,则分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6)某种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7:12,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

7)某药物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8,在其分子中,C占76.83%,H占9.76%,N占8.54%,O占4.88%。则该药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8)某化合物A6.2g燃烧后,生成8.8gCO2和5.4gH2O,试通过计算后确定A的化学式。

9)某气体与CO混合气体中,经分析含氧58%,则该气体为()

ASO2BH2CCO2DNOEO2

10)某不纯的NH4NO3样品,经分析知其中含N36%,则可能混有的杂质是()

ANH4ClB(NH4)2SO4CCO(NH2)2D无法确定

11)有一不纯的NH4NO3样品,经分析知其中含N30%。则该样品中NH4N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12)含碳酸钙(CaCO3)80%的石灰石(其余成分不含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13)对于SO2和SO3

A、相同质量的SO2和SO3中,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SO2和SO3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B、若SO2和SO3所含氧元素质量相等,则SO2和SO3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

篇4

一、弄清题意少走弯路

当我们看到题目以后,首先要仔细分析题目,理解题目中所提及到的有关知识点,再根据平时所掌握的计算方法,可以考虑最佳解题途径以达到解题的快、准。

例:8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75gNaNO3,把80℃时的210gNaNO3饱和溶液蒸发掉50g水后,再降至80℃,析出晶体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

A.50%B.70%C.60%D.55%

[解析]因为是从饱和溶液中蒸发掉水,再降温后仍得饱和溶液,即求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这样可得:75/(50+75)×100%=60%,所以答案为C。

二、破陈规求新法

有些选择题,我们若用常规的解法,计算可能比较麻烦。如果肯动脑筋,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下列物质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FeOB.Fe2O3C.Fe3O4D.FeCO3

[解析]我们采用极端假设法,先假定每个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都为1,则B、C中的化学式转化为FeO3/2和FeO4/3,这样可以很容易求出其它元素的对应质量,通过比较会得出答案C。

三、根据选项逐一排除

我们根据题目中的选项,进行逐一淘汰的方法,这样也可以较容易地找到正确答案。

例:278gRSO4•nH2O晶体完全失水后,剩余152g粉末。若R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结晶水分子数的8倍,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39B.27C.40D.56

[解析]从各项相对原子质量可知,它们依次是钾、铝、钙、铁元素,而从题意条件RSO4中R的化合价为+2价,即可排除A、B项,又根据硫酸钙只存在CaSO4•2H2O和2CaSO4•H2O之中。以题意可知,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n又可排除C项,故答案为D。

四、抓实质找关键

认真审题,善于排除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各种思维障碍和干扰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找出解题的关键。

例: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测知含H2O占a%,Na2CO3占b%,NaOH占c%,将此样品放入9.8gH2SO4中,过量的酸用4gNaOH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的质量为:()

A.13.0gB.16.5gC.14.2gD.无法确定

[解析]粗看本题缺少数据,即最后得到的固体全是NaSO4,这是本题的实质,且硫酸根离子守恒,显然由H2SO4~NaSO4可得答案为C。

五、发散思维捕捉信息

解题应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训练发散思维的能力。对提供的信息,要善于进行全方位扫描,多层次联想,有时我们要将捕捉到的信息转化为另一信息,以便快速获得正确答案。

例:在MgSO 4、Na2SO 4、K2SO4的混合物中含氧元素为46%,则此混合物中含硫元素为:()

A.23%B.31%C.20.5%D.9.75%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得出一个信息:在各物质中硫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均为1/2,即硫元素含量为氧元素含量的1/2,故得答案为A。

六、分析范围不算推解

根据题目中所提供的物质的总范围,分析范围内的相应物质;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不用计算可以推测得答案。

例:某混合气体质量分数组成:O2占32%,N2占28%,CO2占22%,CH4占16%,H2占2%,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A.11.11B.22.22C.44.44D.66.66

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竞赛 计算题 解题方法和技巧

初中化学竞赛试题中常设置新颖、灵活的计算题,借以考查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了提高解题速率,提高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技巧非常必要。我现将竞赛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归纳如下。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则:

×2=×1+×2a=40(克)

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和NHHCO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和NHHCO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NaCO+HO+CO和NHHCO=NH+HO+CO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CO,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168克,mNHHCO=212克-168克=44克。

==。

3.极值法

例3.取3.5克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4 B.40 C.56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的质量为=0.25克。由题意知,产生1克H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答案为A。

4.十字交叉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加入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硫酸铜溶液?

例5.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5HO)可看成CuSO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00%=64%。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x=60克。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SO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应,可收集到4.3升NH(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NHHCO、NHNO?摇?摇?摇?摇?摇?摇?摇B.(NH)CO、NHNO

C.NHHCO、NHCl?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D.NHCl、(NH)CO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SO,则由(NH)SO2NH可知,能产生4.48升NH,大于4.3升。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的含量小于纯(NH)SO中NH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含量小于(NH)SO中NH的含量,都大于是不可能的。可将备选答案化学式变形后进行估算:

NHHCO(NH)(HCO),NHNO(NH)(NO),NHCl(NH)Cl。部分“式量”:(HCO)=122,(NO)=124,Cl=71,CO=60,而(NH)SO中,SO=96,故答案为D。

6.差量法

例6.4.0克+2价金属的氧化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完全转化为氯化物,测得氯化物的质量为9.5克,通过计算指出该金属的名称。

篇6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难点不完全是由教师确定的,更准确地说是由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如:在讲授有关化学式的三种简单计算时,教学难点应该是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化学式求每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却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若突破此难点,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就会显得非常简单。

二、学习环境的创建

现在孩子突出的优点是聪明,爱动,敢于表现自我,学习自觉性不强。根据这个特点,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搭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平台。

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搭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平台,应从两方面切入:(1)从课堂实验切入。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安全无危害性的实验,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时,实验开放,由小组讨论设计,设计的实验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个组在验证制取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时,他们并没有将制取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而是将制取的气体先收集,然后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结果澄清的石灰水由上到下依次慢慢变浑浊。学生设计的要比课本上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要好得多。倒入气体,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分子在不断运动;证明制取的气体是二氧化碳。(2)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实例切入;如:我在讲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时,没有从课本设计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入手,因为此实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就是教师演示了学生也很难理解到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取材(石头、木条、蜡烛、火柴、玻璃杯、炭块)让学生设计并列的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所具备的三个条件。

三、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取舍与增减。如:在讲授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时,教师不能按课本所讲的概念进行讲授。利用多媒体采用图示法讲授。从微观入手,宏观引出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学生就会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从图示法总结得出:看分子长相判断混合物与纯净物,看分子中原子长相判断单质和化合物及氧化物。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即分子长相不相同)。纯净物:由同种(一种)分子构成(即分子长相相同)。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分子中原子长相不同)。氧化物:分子由其他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分子中原子长相有两种,其他原子与氧原子)。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优化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法,对于要讲的内容采用最有效的方法突破,这个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我在讲课外电子的分层运动时,不讲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现有九年级学生8人,七年级学生8人,一年级学生2人。要求同时开始跑;且都跑8圈,怎样跑?教师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设计。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学生都知道,首先确定圆心。围绕共同的圆心在三个直径不同的同心圆跑道上赛跑。教师讲,电子和人一样,他们的能量也不相同,也像人一样,也是分层运动(排布)的。把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称为第一层,以此类推,第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七层。将离核最远、能量最大的称为最外层。

学习方法的优化,则会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做题时,要教会学生审题,审题时要求做到一快、二慢、三解题。如讲有关化学式计算时,有这样一个习题:已知某物质的化学式为:HnRO2,其相对分子质量为m。求R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不会做。因为已知化学式及相对分子质量,求相对原子质量没讲。我就采用思维转化法进行讲解,将已知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求相对原子质量转化为:已知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求相对分子质量。三者之间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出x。

五、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课堂教学内容包括:理解新知识所需的旧知识,生活中积累的知识,课堂再生知识。检测、了解学生对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再生资源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都很重要,需要及时收集与应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如:在讲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时,有学生发现,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不能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这个问题学生提得非常有价值。从问题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进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这样的主动学习,课堂还能不高效吗?以上就是自己对高效课堂的探究。

篇7

2、书写“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或“电极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离方程式”。

3、书写方程式中的物质聚集状态、特殊的反应条件、产物写全

4、填写结果时应对准物质。如写“A”的不应写成“B”的。

5、实验填空题或简答题,注意文字用语要准确

(1)不用错别字:如脂与酯、铵与氨、坩与甘、蘸与粘、蓝与兰、褪与退、溶与熔、戊与戌、催与崔、苯与笨、饱和与饱合及有机官能团名称等。

(2) 不用俗语:如a、打开分液漏斗的开关(活塞),b、将气体通进(入)盛溴水的洗气瓶,c、酸遇石蕊变红色(酸使石蕊呈红色)等。

(3)用语严谨:如pH试纸不能说湿润,其它试纸均要写湿润。三对共用电子对要竖写。离子浓度要用C( )表

6、原电池正负极不清,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不清,电极反应式写反了。

7、求气体的“体积分数”与“质量分数”不看清楚,失分。求“转化率”、“百分含量”混淆不清

8、两种不同体积不同浓度同种溶液混和,总体积是否可以加和,要看题目情景和要求

9、有单位的要写单位,没有单位的就不要写了。如“溶解度”单位是克,却不写出,“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无单位,却加上“g”或“g.mol-1”。摩尔质量有单位(g.mol-1)却不写单位,失分。

10、描述实验现象要全面、有序,与实验目的相联系,陆海空全方位观察。

11、气体溶解度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计算方法混为一谈。

12、可逆反应要看加压或减压,平衡移动只考虑其中的气态物质(g)的化学计量数。

13、配平任何方程式,最后都要进行“系数化简”。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必须写,而且写正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后,得失电子要相等,离子反应电荷要守恒,不搞假配平。有机化学方程式未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写反应条件,不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不漏写反应热的“+”或“-”,反应热的单位是kJ·mol-1。

14、回答简答题,一定要避免“简单化”,要涉及原理,应该有因有果,答到“根本”。

15、有机结构简式中原子间的连结方式表达正确,不要写错位。结构简式有多种,但是碳碳键、官能团不要简化, 酯基、羧基的各原子顺序不要乱写,硝基、氨基写时注意碳要连接在N原子上。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COOH(少双键) 等(强调:在复杂化合物中酯基、羧基最好不要简化)。中文名称不能写错别字。酯的n元环是碳原子数加O(或N)原子数。

16、解推断题,实验题。思维一定要开阔、活跃,联想性强。切不可看了后面的文字,把前面的话给忘了,不能老是只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去考虑,应该是多方位、全方位进行考虑。积极地从考题中字字、句句中寻找出“突破口”。

17、看准相对原子质量,Cu是63.5还是64,应按卷首提供的用。

18、计算题中往往出现“将样品分为两等份”(或“从1000mL溶液中取出50mL”),最后求的是“原样品中的有关的量”,你却只求了每份中的有关量。

19、化学计算常犯错误如下:①分子式写错②化学方程式写错或不配平或配平有错③用关系式计算时,物质的量关系式不对,以上情况发生,全扣分④分子量算错⑤讨论题,缺讨

论过程,扣相当多的分⑥给出两种反应的量,不考虑一反应物过量(要有判断过程)⑦要求写出计算规范过程:解、设未知量、方程式或关系式,计算比例关系、比例式主要计算过程、答、单位、有的题目还要写出推理过程,不要省略步骤,计算过程要带单位。注意题中对有效数字的隐性要求。

20、遇到做过的类似题,一定不要得意忘形,结果反而出错,一样要镇静、认真解答,不要思维定势;碰到难题决不能一下子“蒙”了,要知道,机会是均等的,要难大家都难。

应注意的是,难度大的试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你应该得到这分。

21、解题时,切莫在某一个“较难”或“难”的考题上花去大量的宝贵时间,一个10分左右的难题,用了30多分钟甚至更多时间去考虑,非常不合算,不合理。如果你觉得考虑了

几分钟后还是无多少头绪,请不要紧张、心慌,暂把它放在一边,控制好心态,去解答其他能够得分的考题,先把能解决的考题先解决。再回过头来解决它,找到了感觉,思维活

22、过量还是少量

23、化合物还是单质或混合物

24、请注意选择题“正确的是”,“错误的是或不正确的”两种不同要求。请注意,做的正确,填卡时却完全填反了,要十分警惕这种情况发生。

25、排列顺序时,分清是“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类似的,“由强到弱”,“由高到低”,等等。

26、阿佛加德罗常数题中:①水:常温下是液态; ②稀有气体:单原子分子;

③SO3:常温下是液态或固态;④NO2:存在与N2O4的平衡;

⑤和气体的体积有关的比较(如密度):注意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 L,同温同压下才能比较。

⑥不是气体的有机物不需要标准状况的条件,如戊烷,辛烷等。

⑦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把原子量当质子数。

⑧Na2O2、H2O2、Cl2等若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时,反应转移电子数易多算。

⑨注意选项中给的量有无单位,有单位不写或写错的一定是错的。

⑩273℃与273K不注意区分,是“标况”还是“非标况”,是“气态”还是“液态”“固态”不分清楚。22 . 4L.mol-1的适用条件。注意三氧化硫、乙烷、己烷、水等物质的状态。

区分液态氯化氢和盐酸,液氨和氨水,液氯和氯水。

27、离子大量共存:①注意酸碱性环境 ②注意氧化还原反应如Fe2+与H+、NO3-不共存,Al与HNO3无氢气等 ③ 注意审题,是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篇8

化学计算题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容易走入死胡同,因屡试屡错而产生为难情绪。化学计算是有规律可循的,既可以通过对常规解法的熟练掌握,又可以打破常规,进行化学计算技巧的训练。借此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笔者在进行碱金属教学时对几种有关计算题的类型及解题思路的讨论。

一、守恒法

守恒法是巧妙地利用化学反应过程中某些量始终保持不变的规律列式计算,包括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原子个数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等,是化学计算中最主要、最常见的理论根据。以此为依据,可大大简化解题过程。守恒法是指反应体系中变化前后,某些物理量在始、终态时不发生变化,主要有:(1)质量守恒;(2)原子个数守恒;(3)电荷守恒;(4)电子守恒;(5)浓度守恒(如饱和溶液中);(6)体积守恒;(7)溶质守恒;(8)能量守恒。

例1 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NaOH固体,经分析知其含水7.65%,含Na2CO34.32%,其余是NaOH。若将1g该样品放入含有3.65gHCl的盐酸中,使其完全反应后,多余的酸再用50g浓度为2%的NaOH溶液恰好中和完全,蒸发所得溶液至干,求所得固体的质量。

解析:此题数据众多,反应繁杂,若使用传统计算方法,耗时多、效率低。如果依反应过程分析体系中粒子的种类,结合Cl元素原子守恒可得:

NaCl ~ Cl ~ HCl

58.5 36.5

m(NaCl) 3.65g

解得:m(NaCl)=5.85g

答案:5.85g

二、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在化学反应中,找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中某化学量从始态到终态的差量(标准差)和实际发生化学反应差值(实际差)(实际计算中灵活选用不同的差量来建立计算式,会使计算过程简约化)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解题方法。我们甚至把“差量”看成是化学方程式中的一种特殊产物。该差量的大小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它常常可以省去繁琐的中间过程,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快捷化。

一般说来,化学反应前后凡有物质的量差、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浓度差、密度差、压强差等差量都可用差量法求解。解题的关键是做到明察秋毫,抓住造成差量的实质,即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值”,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出答案。

三、平均值法

这是处理混合物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时,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总存在某些方面的一个平均值,其平均值必定介于相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只要抓住这个特征,就可使计算过程简洁化。主要有:(1)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法;(2)平均体积法;(3)平均质量分数法;(4)平均分子组成法;(5)平均摩尔电子质量法;(6)平均密度法;(7)平均浓度法等等。

例2 今有铷和另一金属的合金6g,与水作用产生2.24L氢气(标况),此合金中的另一种金属是()

A.Na B.K C.Ba D.Cs

解析:合金中的平均摩尔电子质量M(e)为:

M(e)=6÷(2.24/22.4×2)=30g/mol-1·e-1

因为铷的M(e)=85.5g/mol-1·e-1>30g/mol-1·e-1,则另一金属的M(e)必小于30,故选A。

答案:A

四、极值法

根据题意设定两个极端情景,如“全部发生第一步反应或全部发生第二步反应”、“全都是甲或全部是乙”、某物质“完全耗尽或完全没有发生反应”等,由两个极端情景得出两个极值(极大值和极小值),正确答案必定在两个极值之间。

例3 某碱金属R与其氧化物R2O的混合物2.16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得固体3.2g,由此判定金属R是()

A.锂 B.钠 C.钾 D.铷

解析:设所得固体为ROH,又设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分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若2.16g混合物全部是金属单质

R ROH 质量增大

x x+17 17

2.16g 3.2g-2.16g

解得:x=35.3

②若2.16g混合物全部是金属氧化物

R2O 2ROH 质量增大

2x+16 2x+34 18

2.16g 3.2g-2.16g

解得:x=10.7

因2.16g物质是R和R2O的混合物,故R的相对原子质量必介于10.7~35.3之间。从已知选项的各相对原子质量:Li—7、Na—23、K—39、Rb—85看,显然,R只能是Na。

答案:B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教学建议: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硫S铁Fe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氖Ne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氢气氧气氮气氯气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练习: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二、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投影例题: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解:

①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或。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则:

探究活动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②三个氮分子③几个水分子④5个氦分子。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量问题;初探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2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10

一、“量问题”的提出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中,我们在认识学习物质或变化的同时,常常伴有“数据、含量、量大小关系”等等,这一类问题的呈现能引导学生不仅从物质的组成去认识物质或变化,还能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物质或变化。笔者将这一类与“量”有关的问题,统称为“量问题”,结合沪教版初中教材,列表分类梳理如下。

二、基于物质认识的“量问题”例探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的特征是研究物质,创造物质。教材从化学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物质的感性认识,形成物质探究的方法和观念。下面分别从物质的组成与变化角度,例谈典型“量问题”。

1. 物质组成中的“量问题”

(1) 混合物组成中的“量问题”

教材第1章第2节中明确指出: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以身边的物质“空气”为例,教材首先通过第1节“铁的锈蚀实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空气会与铁作用,而使铁生锈,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是空气中的成分与铁作用而出现锈蚀现象。在这里,学生初次接触“空气”,对空气的认识还没有数据意识。

在教材第1章第2节“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部分,教材有安排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通过该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又深入一步,认识到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学习该实验,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有了数据意识,使化学学习中“量”认识也逐渐“浮出水面”。再结合物质的分类及物质元素组成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组成认识有更深入的理解: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元素组成了纯净物,多种纯净物组成了混合物。不同纯净物在混合物中所占的含量或比例不同。

在教材第6章第2节“溶液组成的表示”部分,学生通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认识到“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的含量比例是不一样的,尽管溶质和溶剂一样,不同量的混合组成也有着不同的“定量表示”,即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是不同的混合物,它们的定量表示是有差异的。

(2)纯净物组成中的“量问题”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有物质的“元素组成观”的认识,但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来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认识。教材在第2章第3节安排学习“水组成”的“电解水”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来建构“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在电解水现象中,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为2∶1,这一实验数据给学生留下了学习思考,与“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2∶1”形成呼应,使学生形成了纯净物的元素组成的认识,也认识到纯净物中微粒构成的数目关系,为纯净物化学式表示的理解作了知识铺垫。

2. 物质变化中的“量问题”

义务教育教科书沪教版化学九年级化学教材第4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中有这样一句话:早在300多年前,化学家们就对化学反应进行定量研究。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学会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在金属及酸碱盐等知识中尤为突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这些“量问题”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阐明了理由。结合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有关的实验数据等进行化学反应的定量计算,在近两年扬州中考压轴题频频出现:在2013考题中,高锰酸钾褪色时,反应物之间恰好完全反应转化成了新的物质;在2012考题中,测试液溶液变蓝时,说明反应生成了碘,而且碘浓度大小不同,溶液颜色的深浅也有差异。

3. 教学思考

(1)量问题能培养学生的定量观

“量问题”在化学学习中有多处“踪迹”,如从开启化学之门的“铁的锈蚀实验”,到“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再到“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学生对物质组成的认识从无“量”到有“量”;还有,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溶解度等这一些“量问题”,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定量认识的说明,也不要求进行综合性计算,更无须从定量的、微观的角度去描述其本质,但这些“量问题”逐步渗透在化学教材中,能使学生留下从量的角度去学习的“痕迹”;还有,近两年扬州中考压轴“变色指示反应中有效数据的理解与处理”的命题考查。可见,“量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而且这样逐步渗透的学习方式,也便于学生归纳比较且能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从而真正实现由定性学习到定量学习的过渡,培养定量学习化学的意识,促成定量研究化学的观念。

(2)量问题能培养学生的物质观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不论是物质组成中混合物组分含量或纯净物组成元素含量的学习,还是物质反应转化中各物质质量比关系的理解,都能使学生从量问题角度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异同,如碳与氧气反应,可生成CO,也可生成CO2,也可生成CO和CO2;且两种氧化物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元素含量关系不同。这些“量问题”知识丰富了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深度认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学习基础,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以量定质”的学习思维,形成化学“研究物质、创造物质”的观念。

总之,“量问题”是一类涉及数据、含量、量大小关系的知识或试题情景,能启迪学生化学学习的“量”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化学认识的定量观、物质观等观念。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归类这些具有共性问题的知识或试题情景,并及时地适度点拨、类比、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促成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