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经济学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经济学理论

篇1

1.1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必然的与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以及园林设计等专门学科紧密相关,但就具体的环境心理学理论来说,我国当前的研究课题还在进一步的规范与重建当中,在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自从环境心理学在20世纪初的诞生到60年代的完全建立,相对来说有了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的规定还是很模糊的,ProshanskyHaroldM.在HumanBehavior&Environment∶Ad-vancesinTheory&Research一书中对环境心理学的定义解释成“环境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式”,从概念本身来说,对环境心理学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并未阐述清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者是谁,也没有说清楚环境心理学研究者的承担者是谁;再者,对环境静心理学研究的范式并未详细说明,是指环境对心理的影响?还是环境致于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个对象的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始终像谜一样的存在着。但是有一种趋势,主要的涉及到对环境心理学与生态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园林设计在研究方法、方案设计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这就造成了环境心理学的自身的矛盾,既要解决自身的研究方向问题,又要研究与其交叉学科的界限问题,这就为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对环境心理学界定主要的取向在于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在传统视觉之下的人文环境对整个人居环境的布局的影响,尝试着对环境心理学做一个明晰的解释,并应运于实际的操作当中。

1.2环境心理学理论所涵盖的必要要素分析

虽然环境心理学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很明确,但是对环境心理学所涉及到的因素,学术界有着一致的认可。这主要的包括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心理环境。本节就此三者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一,自然环境。是人生存和生活创造的主要载体,围绕着整个的自然环境,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主要的包括水体、土地、植被、动物、矿物、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等等,这些物质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的条件。第二,建筑环境。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当中,在地球的角角落落里都有着人雕刻自然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的在创造着艺术形式,而这与环境就密不可分了。最早的建筑还是属于洞穴,虽然是半自然半人文化的创造物,但是因为其有了人的居住而变得温暖而更具人性化。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推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群的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大幅度提高,建筑水平也在进一步的提高,人类对建筑的舒适度要求也在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结果。第三,心理环境。对心理环境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一种是心理环境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但是详细分析,其实心理环境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因为从成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可能是熟悉而且是烦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同样的环境可能是陌生而又温和的。

2与当代人居区域环境相关的环境心理学理论

因此,遵循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说环境心理学虽然的研究内容还是相对模糊的,但是在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

2.1生态知觉理论

所谓的生态知觉理论由J.Gibson首倡,主要的比较看重人的先天遗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指人的直觉是一个过程,人的感官器官和心理在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形成的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主要的包括娱乐、安全的需求。这就影响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并对环境的好坏而产生的喜怒感受,例如,人们一般的都会选择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果没有良好的植被覆盖率和充足的水源,人们将会选择逃离该区域,另寻去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环境的喜好程度与环境本身的质量息息相关,这就符合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且人们更注重自身的心理欲求,并渴求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2.2概率知觉理论

概率知觉理论由EgonBrunswik提出,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主要的注重现实生活对环境的影响,这就必然与人类的后天学习能力相挂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以解决生活环境的问题。比如就客厅来说,从后天的知识结构中人们会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种设计理论,主要的是以某种功能为主导功能,并潜藏其他的功能,比如对小区室外环境的设计之中,设计者往往会设计出比较大而且边缘比较广的碗型花盆,其主要的功能是对小区进行景观覆盖,其实潜藏的功能是缓解人的视觉疲劳。

2.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没有具体的理论内容,但其主要的对形式和内容的合理布局,以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小区的设计中,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简化环境处理法,环境就会被规划成合理的族群,塑造丰富的景观。

3案例分析———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以及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结合以上三种设计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中景观的实际操作,对以下两个特殊场所进行案例分析。

3.1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老年人因其生理功能衰退和年龄因素,造成了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在休憩空间的设计上,主要的应包括座椅、凉亭、方桌和简易运动设施的基础建设,并注意安全配套设施建设。因老年人性格各异,设计者要满足老年人在心理、休闲和娱乐等等的需求,提供观赏和园艺种植场所、简易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并设置专门的老人托管所,为老人的安全负责。

3.2运动场所空间分析

一定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心理素质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在小区设计中应该注重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羽毛球场和兵乓球场所的设计,在位置上应该远离车道、过道、走廊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并要把植被条件考虑在内,以缓解因过度吵闹而造成的噪声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篇2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当前我国的发展方式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笔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至少要在市场调控、联系国情和共有资源这三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关键词 外部性 产权 帕累托最优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是靠传统的制造业,以出口为导向来拉动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被浪费,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尽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已经叫响多年,但是由于各地政府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所以,口号还是口号,没能得到贯彻。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清醒的认识。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说过:“以前我曾自豪的宣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制度,产品出厂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个满地狼藉的垃圾场。”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也指出:中国根本就不是制造大国,中国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欧洲等处在产业链高端的国家,中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结果却使得大部分的利润都流向了欧美。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环境资源的探讨有诸多的成果。张波(2005)从立法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环境资源法都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影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环境资源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武子(2010)则从产权制度的方向出发,认为产权制度在解决资源浪费、使用不合理以及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金雪涛,荣朝和(2009)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特征出发,认为由私人产权和共有产权有机构成的均衡性混合产权结构才是适合资源环境的产权运行机制。

二、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在庆祝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及农业活动中的不合理开发等,致使我国环境问题加剧。这不仅影响到目前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讲究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我们现在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个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比例的。有人说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且不说我们的收入分配不均,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等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破坏了,资源浪费了等关系经济发展的问题真的是能靠简单的经济发展就能弥补吗?如2009年的湖南浏阳的镉污染;2010年大连新港发生油管爆炸,上百平方公里海域的海面被污染事件;以及最近出现的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油田漏油事故。这些仅仅是靠经济的发展就能解决的吗?

因此,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或者方式必须要作出一定的改进。那么,我们在改进的同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注意运用市场调控的手段,消除负的外部性的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很多厂商过分的追求私人边际利益,给社会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相当多的负的外部性。所谓的外部性也叫溢出效应,当生产或消费的某些外在的影响未被包括在市场价格之内时,就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分为两种情况:即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这是根据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或者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的。而且不管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对帕累托最优的偏离,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这些负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厂商排放的大量污染,浪费的大量资源,这对其他经济主体和社会的福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环境资源已变得日益稀缺,其相对价格不断提高,机会成本也进一步增加,社会的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的差异还在不断加大。从而又使得环境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也出现了外部性问题。使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是现实生活中经济,环境等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多种手段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这其中包括补贴、收费等多种手段。而目前占主流的应该是庇古的黄金规则以及科斯定理。

庇古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税即税收-津贴办法。这种办法一方面坚持“污染者付钱原则”即对产生负的外部性的厂商征税。另一方面又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补贴。科斯提出运用产权理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后来由斯蒂格勒总结出科斯定理。该定理提出在交易费用为0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明确产权来使外部性内部化。

(二)在中国,要注意中国的国情,且不可盲目的市场化运作

在中国,政府经济建设理念的逐步成熟,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在进一步地放松对这些企业的管制,由原来的“指挥者”转变成为“裁判者”;其次,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流转更加快速,配置更加合理。

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毕竟还不够完善,企业家的素质与责任心还不够强。如近几年出现的“楼脆脆”,沈阳化工在市中心“毒气熏人”等,事件无不体现出我们的企业家普遍缺少责任心,他们信奉的是不管别人的利益,只要自己能赚到钱就是硬道理。企业家素质与责任心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顺利走下去。

所以,仅仅依靠市场明析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更多的依靠政府的监管。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售产权许可证来帮助确定产权。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和补贴等财政手段来消除外部性。也就是说,要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福利实现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而且我们应始终注意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灵活借鉴外国资本主义市场的经验。切不可照搬。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体制决定的,另一方面还有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等问题。

(三)对于共有资源,政府应注意作出相应的决策,需要“全体总动员”

在现实生活中,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以及各种矿产资源都是一种共有资源。

在市场中,私人或者一些生产者往往对这种共有资源进行过度的利用,而市场也往往没有充分的保护共有资源。比如之前很多地区的小煤窑屡禁不止,导致地面沉陷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源没不能到有效的配置,导致对帕累托最优的偏离,从而也引起市场失灵,而这其中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建立产权。一旦产权建立,那些受到影响的个人就可以向那些带来这种污染或破坏的厂商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就可以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也是科斯定理的作用所在。

保护共有资源,除了产权、价格和税收机制外,尤其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司法以及全社会的作用。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他性:想要使用共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共有资源就减少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因此一旦提供了一种共有资源,决策者就需要关注它被使用了多少。在我们生活中,起决策者作用的往往是政府。如洞庭湖的水是共有资源。周边的化工厂,造纸厂向本来清洁的湖水中中排放废水就会带来负的外部性,使湖水受到污染。而政府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方法就可以是收取排污费,这个排污费实际上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庇古税的一种,是针对带来负的外部性的行为的。但实际上这种是不现实的,因为收费带来的成本更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法规,严禁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生产。如最近几年,湖南省委就坚决关闭了在洞庭湖周边排放污水不达标的造纸厂,此举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时更加规范化的措施可以如下:

首先,建立绿色公共财政。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应作为政府的专项基金,财政预算中要包含环保经费科目,且全部都用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开支,同时对其用途的审计监督也要加强,以防被挤占挪用。目前,编制环保经费预算上,把基层环境保护局的人员从吃杂粮(很多从事公务的职员是事业编制,在经费上是收支两条线),改为拨款。

其次,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和环境评价。污染物的总量控制需要三项制度联动:一是要确定国家和地区各项污染物的最大自净能力,然后政府环保部门就可以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规定各种污染排放的最大容量;二是严格实施排放许可制度,企业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审查许可;三是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对由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估,提出有效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进行跟踪监测,严格实施此制度。

另外,对于排污权交易。有关专家朱家贤建议,形成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具体为初始分配的一级市场和初始排放权分配之后的自由交易二级市场。第一,在区域开始进行试点与推广工作,选择那些自愿强制减排的企业以及超强度减排的企业进行交易;第二,建立并规范排放权交易所,可以采取数个区域性和1个国家性的交易平台;第三,出台排放权交易的国家标准指南;第四,建立国家或公共登记机关,给那些排放权交易的参与者开设账户并记录相关的交易活动;第五,适时探索开展碳期货交易;第六,按照碳交易的多边性、持续性、专业性、及技术性等特点,建立完善的经纪人制度。

三、启示

我国政府于1994年就通过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保我国经济,环境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但中国在未来的30年中,资源和环境消耗趋势将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即使按照工业化国家中的低资源环境的消耗水平,中国也将消耗全球50%左右的天然气、钢铁、石油等资源,形成全球50%甚至更多的碳排放,由此看来形势依然很严峻。环境与资源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长久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的关键,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政府能否有勇气承担责任,能否站在发展的高度,能否目光长远。在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要靠市场,更要靠政府。

参考文献:

[1]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篇3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科学的总称。包含理论经济学、技巧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生态经济学是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包含部门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地区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抵触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

生态学与经济学两个名词同源于希腊字母(Oikos)。分辨是指有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生态经济学是一门跨生态学和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与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特点。

在中国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至今只有20多年,在此期间,生态经济学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旨在整合生态与经济系统,供给新的思考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许多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及时投入这一崭新的学科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中部分内容。在推动建立全民生态意识和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令人瞻目的成就。

篇4

 

本文试图通过环境伦理视角分析二者的关系,并且寻求彼此共存的方式,提出了绿色科学技术的概念,是科学技术实现其新的伦理价值。

 

一、 环境问题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指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生产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但是,与此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尖锐,尤其是科学技术决定论的产生对环境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一) 科学技术决定论

 

科学技术决定论是指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以一种科学理性思来统辖一切,以技术理性眼光来看待世界,把自然和人都当做赚取的对象。这种思想一直从文艺复兴时期持续到20世纪,随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等生态思想,形成了西方的大规模的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每一项技术进展,从锄头到核反应堆,都对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破坏,这是技术本身固有的属性”。

 

科学技术决定论产生源于西方的主客二分思想,西方的传统思维里蕴涵着丰富的主客二分思想,早在古希腊人们对于自然地认识就是认为一切背后有一个不变的本质,之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都包含着一种决定论思想,从而也助长了科学技术决定论思想的产生。

 

当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出现在人类面前时,他以一种万能的方式神话了自己,从而在西方人的思想里产生了一种崇拜,科学技术决定论也就应运而生了。

 

但是,科学技术在开发自然对象的时候,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全球气温上升,森林面积锐减,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污染短缺,矿产资源胡乱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再生等等。

 

可见,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尝到了由此带来的苦果,在应用科学技术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作为主体的人异化,被科学技术的胡乱应用所累。“科学好像是不相干的社会力量的奴仆,它好像是一种外来的不可理解的力量,有用处,但却是危险的东西。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就好比是某个蛮族君王宫廷中被俘获的工匠。”

 

(二) 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正如马克思所说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作为时代的产物,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消极作用,否则,在一定条件下,消极作用会作为主要矛盾出现,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人类没有看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而是把自己的本质通过科学技术不断对象化,客体化,而作为对象客体的环境有一个容度,当人类的目的肆无忌惮的实现时,科学技术的力量就被神化,他不只是作为一种手段,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最终使他不再是人类工作的一种延伸,而逐渐控制人,是人类异化,人类不断追求自己的价值和利益,大肆开发利用技术,从而产生了环境生态破坏,制约人类生存发展。

 

其次,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理性,而理性一直为西方所自豪和推崇,他们认为理性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科学技术就是西方理性的产物,而过度地强调理性,不开发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就如同一个人的两条腿,一只长一只短,最终很难快步前行,人文价值的缺失就是那条短腿,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理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公平正义品德等却在逐渐丧失,正如霍克海默所言:“有客观理性向主观理性转变并不是偶然,思想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武断的逆转,如果作为启蒙形式的理性遗精毁灭了作为西方文化本质部分的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那么,事情就只能是这样,因为这种基础太脆弱。”

 

二、 环境伦理与科学技术

 

环境伦理从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视角分析和寻求人类主体的回归,人性的生存和发展等。把环境伦理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爱因斯坦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如果你们想要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①

 

马克思指出,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意识世界的能动性出发,把科学技术不仅仅当做人类与自然的中介的工具体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把它看做一种社会活动,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只有充分应用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才会解决好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由此,把科学技术与环境伦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也产生了一种新的观点,开发绿色科学技术。

 

首先,人类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然后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保护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实践才可以结合。其次,我们还需要开发保护环境的科学技术,鼓励相关人士对环境保护的技术开发和研究,并且予以相应的报酬。最后,科学家要有社会责任感,为人了生存负责,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 绿色的科学技术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都以个人之私来存在,绿色科学技术改变了这种模式,它告诫世人:在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与自然的作用日益强化的新世纪,应该实现生态学研究重心的转移,“现在的生态学同过去的生态学已不完全一样了。

 

在70年代,生态学主要关心的是环境,是自然。而今后它应当关注各种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起一种护栏的作用。”②他需要人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绿色科技的发展不是拒绝人类的发展,而是再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难度,他不知要达到经济效益,而且还在追求生态效益,需要一种技术的进步,为这种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可能。

 

第二、绿色科学技术需要一个好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各方的支出,比如政府、企业和个人,只有各方意识到科学技术决定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努力致力于人类社会内部和谐,才有可能实现绿色科学技术。

 

目前,绿色科学技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首先,各种新科技的节能和产能方式不断出现,比如我们熟悉的太阳能、风能等,还有最近出现的踩踏式的发电方式,科技的日新月异,为绿色可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其次,当今时代既是一个科技膨胀的时代,也是一个污染极度严重的时期,人们更容易意识到科技的不良利用为社会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这种背景下,有利于绿色科学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总之,通过科学技术环境价值回归,开辟可以满足社会需要的新的活动领域,使人地关系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也只有在环境伦理的视域下科学技术才能永久的绽放光芒。

篇5

环境设计中生态心理的基本概念和立论基础、生态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心理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态、生态心理在室内外环境艺术中的表达与运用等,较系统地把人类发展历史中生态心理的存在形式、表现形态与审美伦理结合起来,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开拓性的设计思考与借鉴意义。生态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环境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学科,它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自然和社会环境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满足生态心理学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既要顺应环境,又要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环境,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例如,我国的一些公共设施,就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了人性化设计。那里到处都是开放式的城市公园;道路、建筑几乎保留了历史的原貌;公共座椅、电话亭、书报亭等公共设施的构筑风格古色古香,体现着我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脉;道路标志设置醒口;景观雕塑雄伟壮观;各种形态、色彩与环境既协调又富有个性。这些设计不但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环境,而且也方便了人们使用。满足生态心理学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城市的公共设施应该不同。如我国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设施材料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灰、蓝色,这些元素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人们容易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我国有些地方潮湿多雨,因此在公共设施的选材上便十分注意防潮防锈,多为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尽量使用一些明亮色调。

二、从上面的观念可以看出

一个符合生态心理学的环境艺术作品的完成,并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活动的完结,而是另外一个创造性的、可持续发展过程的开始。因为它存在于自然生态的开放空间中,它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觉艺术展示,来激活它所存在的环境中的其他创意元素。一个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设计作品将是一个带动城市复兴的新举动。在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逐渐被植入到了应对城市环境缺失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当中,并己被许多环境规划和环境艺术工程项目所广泛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心理学是一种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它追求社会的意义,它希望在社会公众的参与中进入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一切看似很重要的艺术技巧、手法和材料、样式等等问题,其实都是在为表达某种观念服务。设计师们在充分研究了公众的多种需求后,应该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背景作为基本的框架,以便从中找出最合理的因素加以创造性的发挥,然后再使用各方面都能接受的艺术表达方案去积极地影响公众。

三、结语

篇6

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始终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据罗玲玲等的统计和分析,认为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环境社会学与文化、环境行为学、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设计评估是环境心理学的五大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本质上关注的都是人和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环境心理学家Stokols教授提出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很好地表述了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见表1)。该模型分为两个基本的维度:其一为人—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和行为形式;其二为人—环境交互作用的作用和反作用阶段。将这两个维度的分类两两匹配,获得人—环境交互作用的四个模型:解释模型(认知、作用)、评价模型(认知、反作用)、操作模型(行为、作用)和反应模型(行为、反作用)。[2]解释的模型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表征和结构有关,涉及空间环境的认知表征与人格和环境两个方面。评价的模型是人们针对预定的性质标准对情景进行评价,包括对环境的态度和对环境的评价。操作的模型是个体的活动穿过或者直接影响环境,包括对与生态相关行为的实验分析和人类的空间行为。其中重点关注的是人们的空间行为。反应的模型是环境对个体的行为和幸福感的影响,包括物理环境的影响和生态心理学。

二、人—环境的互动:面向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

建筑环境心理学面对的环境以建成环境为主,在Stokols教授的人—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表中,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认知层面的解释模型和行为层面的操作模型。结合上述对心理学研究内容的分析,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探讨个体的基础心理活动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为建筑环境的色彩、光线、材质、形体等对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知通道所带来的心理体验。(2)意识层面:探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主要研究个体在不同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影响下对建筑环境的理解和追求。(3)行为层面:探讨人的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交往尺度和习惯行为方式与建筑环境的领域感、私密性等,并结合人体工程学探讨建筑环境的舒适性。依据以上三个层面,笔者对环境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建成环境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探讨面向建筑设计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虽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虚拟环境同样是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但是本文仅以建筑设计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范围仅限建成环境部分。从表2可以看到,认知、情绪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是认知和解释世界时所有个体都遵循的共同性过程,其中环境知觉和环境认知是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有:个体面对环境时在知觉层面、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心理过程;基本的空间认知(如空间客体的知觉)与宏观的空间认知;认知地图与认知图式等相近的概念,了解这些概念能够帮助建筑学专业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设计基础中,关于形状、形态、形式等与人类个体知觉和认知的关系。空间认知的基本理论则对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有较多启示作用。关于人格与环境的研究则关注特定个体在解释环境过程中的独特组织结构和表达。学者坎特认为环境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至少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环境倾向的概念和测量;二是利用已有的人格测验来预测人们对物理环境的使用和改变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毕生发展的概念能够引导建筑学专业学生关注环境使用者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对建筑空间、环境的不同需求,这是设计的依据和灵感来源。而社会心理学的内容,关注的是空间使用者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引发不同交往情境下人们对不同空间形式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空间对其使用者行为方式的影响。

三、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实践

(一)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

1.课程大纲北京工业大学环境心理学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课时为16学时,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对国内主要建筑类院校相关课程设置的调研发现,开设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学校虽不在少数,但是其课程设计大多参照目前常见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材,缺乏深入思考以及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笔者多年从事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积累了一些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也有一些实践思考。本文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色,寻找二者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并尝试构建和完善适合建筑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体系。上述针对心理学原则及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相关内容的分析,成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设置的理论依据。在教学实践中,从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把与建筑设计专业联系紧密的环境心理学内容分成若干主题明确的教学内容模块,同时结合授课对象专业知识水平的差异。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从环境使用者和环境设计者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对环境使用者而言,从共性的心理过程、独特的个性心理和社会的个体互动三个方面,介绍环境心理学以及它和建筑设计的关联,并针对社会物理环境中与建筑设计专业紧密相关的建成环境部分,从城市、社区、单体建筑三个不同层面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设计指导原则的讲解和讨论。其次,对环境设计者而言,如何发挥创造力潜能,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与相关各方密切合作、良好沟通、说服他人,以执行自己的设计意见和设计想法,这些都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应重视并掌握的能力。因此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列入教学计划做简要介绍。2.课程作业环境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学科,因此,环境心理学课程作业设计亦遵循问题导向的原则,以人—环境的交互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业内容与教学大纲基本同步。根据作业难易程度分为小组完成和个人完成两类,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具体作业指导书,从下述题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个课题进行研究。

(二)建筑环境心理学课程未来发展计划

篇7

在线学习环境中人机分离的问题一直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和探讨,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和Unity3D引擎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契机。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笔者探讨了在线学习环境从离身性向具身性设计范式的转变,提出了“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开发框架”和相应的设计原则,依据开发框架和设计原则进行了小学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和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具身认知学习环境比网页版式的学习环境更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实践研究也显露出“开发框架”和“软件系统”等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研究中继续解决。

【关键词】 在线学习环境;Unity3D;具身认知;LEEC;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2―0071―08

一、从离身到具身:在线学习

环境设计范式新转向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业已成为影响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力量,大规模、大数据、大众化和免费学习等术语成为这场教育盛宴的鲜明特点。在线学习网站提供的功能主要包括课程资源、信息互动、学习监控和学习社区等。不可否认,这些功能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然而“学习者仍然处于‘人与机’的分离世界中,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缺乏教学现场感,使远程学习者感到孤立”。[1]基于这种状态的在线学习环境对于那些意志不坚强、场依存性强的学习者并没有比传统教学凸显出优势,同时也成为导致大量在线学习者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迄今为止,在线学习环境的设计并没有取得显著进步,仍然停留在以“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为指导的信息互动层面上。汪琼等人构建了“在线交互虚拟学习环境模型”,进行学习活动与系统中不同角色的交互,通过交互实现教学标准的确认和学生情绪的调控适应。[2]余东先等人提出了在线课程的五个关键要素――课程资源环境、参与体验环境、支持环境、反思环境及社交环境。[3]切顿・切普莱杰特等人提供了移动交流工具对在线学习环境进行优化和提升,探索了将网络教学平台扩展到移动设备上的移动交流工具的设计和开发。[4]乔纳森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以问题为驱动,归纳了学习环境设计原则,可以支撑话语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5]诸如此类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主要通过提供聊天室、论坛、维基百科等信息互动工具来实现在线学习环境的人机信息交流。这些仅限于信息的交流方式和功能始终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简单中介和信息存储区域,学习者始终置于在线学习环境之外,无法将自己融入在线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也难以体验到学习者共同聚集于在线学习环境中的具体感受和学习体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有效理论的支持和先进技术的实现两个维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和Unity3D引擎技术被引入以支持具有具身体验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与构建,探索解决人机分离问题,实现在线学习环境的具身性。

二、具身认知理论与在线学习环境重构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与本质

具身认知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人类最初的心智和认知是基于身体和涉及身体的,心智始终是具(体)身(体)的心智,而最初的认知则始终与具(体)身(体)的结构和活动图式内在关联。[6]具身认知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认知过程的进行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第二, 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第三,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7]具身认知强调了认知或者心智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认知和心智同时也具有身体的某些属性,没有纯粹脱离身体属性的知识存在。譬如,当我们用心智操作头脑中足球的思维表征时,足球的运动方向和力度始终是与自己身体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感知系统等密切相关。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以及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认知不仅是具身的,同时也是嵌入的,即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8]

(二)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的意蕴

在具身认知主义理论出现以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是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成为当前学习环境设计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线学习环境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更多地以提供具有信息刺激、知识关联和社会交往等功能的工具为主。这种结果是这些理论对学习的认识和解释的差异造成的。行为主义认为学习发生在对学习者的刺激――反应之中;认知主义强调学习发生于学习者内在的知识组织和信息加工之中;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发生在人与人的交流和内在认知的平衡变化之中。这些理论更多地强调了信息的刺激和人际交往,但是对于身体与认知的作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认为是身心二元论。

然而,具身认知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使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关注和深入研究。具身认知主义转变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对学习发生机制的认识(认为身心二元论,身体与认知没有关系,认知只是内在心智的活动)。具身认知的出现,使人们对学习发生机制的探讨从“离身性”向“具身性”转变,同时也引起了对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的重新思考。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在线学习环境应该从仅仅提供人机的信息交流转向提供支持学习者身体活动和心智思维的环境。聊天室、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等已经成为在线学习平台的常见功能,然而这些功能的设计并没有将学习者的身体置于学习平台之中,而是人机分离,忽视了身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从具身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学习平台的设计也应将学习者置于学习环境之中,发挥学习者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即凭借学习者的虚拟化身来间接地为学习者提供实现其具身认知的机会与过程。换句话说,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应着重从两个维度进行考虑:第一,构造出具有类似于自然人的虚拟角色,满足学习者对虚拟角色的各种控制,诸如运动和感觉等;第二,提供相应的仿真虚拟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因为具身认知强调认知与心智、身体和环境的统一,身体是嵌入到学习环境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体验和感知的对象,是知识的来源。

(三)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设计框架构建

基于上述关于具身认知与学习环境的讨论和分析,笔者构建了“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开发框架”(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Embodied Cognition, LEEC),如图1所示。

图1 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开发框架(LEEC)

认知与心智是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开发框架的核心,身体及其功能是连接认知与心智和外在学习环境的桥梁和通道,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构成了身体体验的对象和知识的来源。认知嵌于身体之中,身体嵌于环境之中,通过感知和体验环境来影响和塑造学习者的内在认知与心智。LEEC框架揭示了认知与心智、身体和环境三者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为在线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连续性的参考框架。

认知与心智是人的认知与心智,最初是通过身体的体验而获得的,环境中的人必须具有基本的认知和心智能力。从具身认知理论来讲,如果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开发框架用于指导现实中的学习环境设计,那么对于人的认知与心智的实现根本就不用去考虑,因为学习者本身就具有这些能力。然而,在虚拟的在线学习环境中如若实现虚拟角色的认知与心智则需要强大的高科技技术,目前最为有效和实际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学习者基于相关的中介功能控制在线学习者,是一种将外在学习者心智和认知行为内化为虚拟角色的认知与心智过程,也可理解为学习角色的动作和行为是外在学习者的认知与心智表征。

身体及其功能是连结认知与心智和身体的桥梁和中介,具有运动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结构和身体结构等功能。身体及其功能决定着认知与心智的性质和具体内容,也决定着对学习环境的感知与体验的范围。学习目标决定着虚拟角色身体的基本功能,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虚拟角色身体及其功能。譬如,在探险性质的虚拟环境中,虚拟角色除了具有运动系统和身体结构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感知环境气候、探险处境等方面的感知能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雷达感知功能。具有较强身体功能及其逼真身体表征的虚拟角色被更多地应用到游戏中,而在在线学习环境中却鲜有出现。因此,可以将3D游戏中的虚拟角色开发工具引入到在线学习中的虚拟学习者开发,当前的虚拟3D开发工具主要包括虚幻引擎3、Blender、Unity3D和Source SDK等,通过这些工具的设计和编程处理,基本能够实现逼真的虚拟学习者外形和相应的功能。

在线虚拟环境是学习者认知和心智获取和形成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环境的设计和生成,学习环境中蕴含着相应的学习内容。在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更多地以体现虚拟现实的环境为主,包括构造虚拟教室、虚拟屏幕和山川、树木、池塘等自然环境。此外,在线学习环境中应当构建提供学习者进行交流、协作的空间场地和同时协作的功能,从当前页面形式的信息交流转向具身体验的互动与协作,如提供在线学习教室、多人在线等。

(四)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设计原则

身体是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包括身体的结构与状态、运动系统、神经结构和感觉器官。在自然状态下的学习环境中,设计者实现具身认知的理念可以直接通过学习者的实践参与来完成,但对于虚拟在线学习环境,并不能按照自然状态下的学习环境进行设计。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学习发生于学习者的身体与环境、人之间的交互体验中,知识来源于身体的体验,获取知识的性质取决于身体的解剖学结构。换句话说,在线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创造外在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的虚拟化身,即虚拟学习者。在线学习环境中必须构建一个具有相应功能的虚拟学习者,包括身体结构、运动系统、神经结构和感觉系统等,同时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使这些功能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一定需求。这样,学习者就能够通过外在的输入设备来控制虚拟环境中的“玩家”,实现虚拟环境中的具身体验和协作交流。除了虚拟玩家本身的功能外,在线学习环境同时也需提供其他的相关资源,如课程资源、学习工具、交流工具、互动空间和自然环境等。

通过对具身认知理论和在线学习环境的分析和讨论可知,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构建具有相应功能的虚拟角色。正如具身认知理论所言,身体的相应功能决定了知识的来源和性质,也决定了内在心智对外在环境的理解。虚拟角色的构建必须充分掌握学习者的相关特点,包括个性特点和功能特点等。此外,最重要的是外在学习者与内在学习者之间的关联和控制,即学习者能够自由控制虚拟角色的相关功能,如跑、跳、挥手、触摸、碰撞提示等。第二,构建虚拟环境的相关学习资源。身体功能决定了外在玩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性质,虚拟环境则成为知识的主要来源。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与心智、身体和环境三者的统一,学习环境资源是虚拟玩家最重要的体验和认知对象。学习环境应遵循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特征等进行设计和开发。具身认知指导下的虚拟环境必须为虚拟学习者的体验提供空间和相应的对象,以使学习者获得相应的知识。具身学习环境应包括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三部分,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山、房子、桌子等物体,同时也提供一些动、植物等生物环境,以及多人在线互相交往的功能。第三,提供多人协作学习的具身环境。虚拟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环境是社会环境,即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体验环境。在线学习环境应该是多人相互交流、多人体验的场所,能够实现个人发展与集体智慧碰撞的功能,这些环境主要包括集体学习教室和社交场所等。第四,将学习目标与环境、身体和认知与心智统一起来,综合考虑在线学习环境的内容、设计和开发。学习目标孕育在学习环境之中,虚拟角色身体功能的提供应满足于环境中学习内容的感知与体验,虚拟角色的感知与体验通过计算机的信息中介和操作控制实现向学习者传递和表征具体内容。简言之,学习目标决定着环境,环境决定着身体及其功能的设计与开发,虚拟角色的认知与心智决定着信息传输功能的提供。

三、具身认知在线学习环境实践案例

――英语虚拟学习社区设计

依据上述学习环境开发框架,以小学英语的相关课程作为在线学习内容,进行具身视域下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开发。

(一)学习内容设计

英语学习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课程资源提供的形式包括视频资源和单词、课文等文本信息。视频资源由虚拟社区的3D播放系统进行播放,视频格式目前只支持*.oog格式,通过格式化工厂软件和Theora 软件进行格式转换。视频资源来源于教材配置的光盘,通过视频切割工具将它们分割成时长10分钟左右的视频剪辑。文本资源通过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他们可以浏览和下载,进行参考、查阅和复习。

(二)虚拟角色设计

虚拟学习者需要在虚拟社区中实现行走、奔跑、感知物体和信息交流等功能,也需要提供学习者的个人信息显示功能,通过这些功能来满足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具身体验和社交需求。虚拟角色的设计主要通过三维模型的开发软件得以实现,此次角色设计主要利用Maya完成。角色的功能设计主要通过Unity3D引擎和编程技术实现,用以控制角色的运动、感知和外形变化等。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对象是小学生,故虚拟角色的外表主要以小学生的形象进行建模,动作功能主要包括行走、奔跑、跳跃、旋转等。

(三)学习环境设计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应当以提供具身体验的环境为主要目标,兼顾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和“支持学习者学习目标的达成”[9]作为基本设计原则。学习目标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安排到学习者概念的建构与形成,学习目标始终是整个学习环境设计与安排的一条主线。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环境设计从四个层面由内向外逐渐展开,使不同层面的各个要素和学习活动有机结合,不断趋向使学习者形成预定概念和相应能力的学习目标(如图2所示)。

图2 英语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环境

学习资源、自然场景和虚拟教室构成了虚拟学习社区角色活动和学习的空间,是在线虚拟学习环境从网页形式向仿真现实转向的最大特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具身体验的重要活动和学习场所。英语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虚拟场景三个主要部分,学习者围绕三个部分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包括具身体验、情景学习、多样化学习和协作互动,最终实现概念建构、概念创建和概念变构来完成学习目标。虚拟学习社区主要提供了信息交流和视频控制等工具,如聊天室、客户端控制、视频播放控制等。学习资源主要是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英语视频片段,以满足单独播放和群体同时播放的需求。虚拟场景主要包括虚拟仿真教室、虚拟播放器和虚拟自然景观。虚拟仿真教室向学习者提供了桌椅和交流空间;虚拟播放器能够播放指定的视频资源,抑或连接服务器进行群体播放;虚拟自然景观向学习者提供了池塘、椰树、走廊、山川等景物,以提高学习者的具身体验和沉浸感。

(四)学习交互设计

根据陈丽教授提出的教学交互层次塔,远程教育包括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三个层次。[10]虚拟学习社区是一种在线学习方式,依据教学交互层次塔分别从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三个层次进行学习交互的界面、信息和概念的设计和技术支持(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教学层次塔的虚拟学习社区功能支持

概念交互是远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即是否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操作交互和信息交互都是为概念交互服务的,灵活的操作交互和有效的信息交互能够助推概念交互的高效完成。在操作交互层面上,通过Unity3D引擎、服务器、计算机的支持实现角色的灵活控制、流畅的视频操作、便捷的窗口操作和信息的输入,提高对学生与媒体界面交互的有效支持。角色的控制至关重要,角色是学习者的虚拟化身,代表了学习者一定的行为方式、交流习惯和心态。通过Unity3D创建的虚拟3D角色,形象逼真,操作灵活,为学习者展示自身的行为习惯、思想情绪和学习态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依据学习者个人先前知识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基于Unity3D引擎和服务器构建了个性化的视频学习途径,即自我学习和同步学习。教师或教辅人员可以通过服务器实现所有客户端同步播放同一视频,学习者也可以自行学习本地视频资源。窗口操作是3D版虚拟社区中非常重要的功能。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实现操作虚拟场景中的角色行为。社区地图对帮助学习者确定位置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学习者通过按键显示或隐藏场景地图来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方向导航。信息输入主要包括角色名称、登录信息和聊天信息。聊天室是社区主要的信息交流输入窗口,学习者可通过相应按键显示或隐藏该窗口。

(五)通讯和部署设计

虚拟学习社区采用两个服务器来支持在线视频学习和虚拟场景中角色的控制与交互。虚拟社区服务器具有角色创建、人际交互、信息通信等功能,服务器由Unity3D引擎进行创建。视频资源服务器完成视频资源的管理功能,由IIS配置实现(如图4所示)。

图4 服务器与客户端关系部署

虚拟社区服务器在整个网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上承视频资源服务器,下启虚拟社区客户端的通讯和角色控制。其主要功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具有选择视频资源服务器中视频学习资源的功能,同时兼具向所有与服务器连接的客户端同步播放视频的功能;二是具有创建虚拟社区服务器的功能,实例化学习者虚拟化身的功能,以及通过相应按键控制虚拟学习者行为的作用。客户端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能够连接虚拟社区服务器,并实例化学习者的虚拟化身;二是学习者可以通过客户端的相关功能加载本地视频资源进行学习。视频资源服务器主要负责相关的视频资源存储,视频同步播放的实质是虚拟社区服务器通过Unity3D引擎中的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s,RPC)方法将被选中的视频网址发送给所有的客户端,连接到服务器的客户端并自动加载视频资源的网址而实现视频的播放。网址由视频资源服务器提供。本地视频资源的加载与播放原理和同步播放的方法基本相同,最大的差异是客户端将本地所选的视频地址通过“File://”协议进行解析并直接加载完成。

四、虚拟学习社区的开发

(一)Unity3D开发工具的特点与功能

1. 一次开发,多处部署。跨平台是Unity3D引擎的显著特点,用户可以在PC、Mac和Linux下进行项目开发,项目作品可以一键到目前所有的主流平台上,诸如Andriod、Windows、Linux、iOS和Xbox360等。

2. 通用性强。Unity3D引擎支持目前市场上所有的主流3D软件,包括Maya、Cinema 4D、3ds MAX、Cheetah3D等,能够导入几乎所有主流的三维文件格式,如.FBX、.dae、.3DX等。

3. 超强的编辑功能,逼真的虚拟画面。Unity3D可以完美支持DirctX 11,具有强大的物理引擎,强悍的Mecanim动画系统,快速创建地形和植被的地形编辑器。Unity3D引擎支持C#、JavaScript和Boo脚本语言,开发者可以灵活控制,实现高交互、高仿真的项目开发。

(二)功能模块开发简介

1. 服务器构建。虚拟学习社区采用两个服务器来完成相应需求,包括学习资源服务器和虚拟社区服务器。前者为虚拟社区各个客户端的视频同步播放提供资源支持,后者实现虚拟社区中的角色掌控和视频控制。资源服务器由开发并由IIS进行管理来实现,其功能是对视频进行上传和删除,虚拟社区服务器通过选择资源服务器中指定文件夹中的视频来实现同步播放功能。虚拟社区服务器通过Unity3D引擎的相关命令创建,首先根据NetworkPeerType进行判断网络连接的状态,如果没有服务器,则通过Network.InitializeServer()方法进行服务器的创建;如果客户端访问服务器,则通过NetworkPeerType判断网络的连接状态;如果没有连接服务器,则通过Network.Connect()方法进行连接;要断开连接,则通过Network.Disconnect()方法实现。

2. 视频播放系统。视频资源的同步播放和本地视频播放构成了虚拟学习社区的两种学习方式,前者是基于服务器的同步播放,后者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支持。视频资源同步播放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通过虚拟社区服务器选择资源服务器指定文件夹中的视频资源,其目的是获取预播放视频的地址,然后将地址通过Unity3D的远程过程调用(RPC)发送到所有与服务器相连接的客户端上;当客户端接收到视频完整地址和播放命令时,通过WWW对象加载视频地址,并从中解析出电影材质和音频,然后将电影材质和音频分别赋予指定的物体材质和声源,并通过播放命令实现播放(如图5所示)。

图5 虚拟社区视频播放实例

图5左上角是3D场景地图,其余部分是视频播放区域。界面的左边配有相应的播放控制按钮,包括播放、停止、双屏播放和全屏播放。当前的实例截图为双屏播放,即场景地图和视频同时呈现。双屏播放的功能通过两个摄像机交替使用来实现,其中一个对准具有电影材质的物体平面,另一个跟踪虚拟角色。

远程过程调用(RPC)是Unity3D实现多人在线学习的重要组件,通过将其附于指定物体上来实现在所有客户端和服务器上进行信息和物体状态的同步传输。此功能的实现必须在指定物体上添加网络视图组件(NetwordView)。客户端在视频播放前必须通过yield return命令等待视频加载到能够播放,否则视频很难流畅播放。视频播放系统引入了System.Windows.Forms.dll类库,教师或管理者可以像操作Windows窗体一样方便地选择和删除视频。需要注意的是,类库必须放到Unity3D中Assets文件夹下的Plugins文件夹中,系统运行时才会先编译该项,随后对于该类库的引用才不会出现错误提示。在应用该类库时,最重要的是将项目属性设置成 .NET2.0,否则会报错。设置好后就可以通过脚本引用了。

3. 虚拟化身的创建和控制。学习者的虚拟化身由角色模型和相关功能脚本共同构成。角色模型由Maya软件塑造而成,而角色的行为活动则由功能脚本来实现。虚拟化身是虚拟学习社区中实实在在的物体,具有现实世界中的物理属性、通信能力和行为活动,这些功能则通过赋予其相应的功能组件来实现,诸如Animation、Capsule Collider、Network View、Rigidbody以及脚本等。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同时多人在线的活动空间,这就需要解决哪个角色在网络上同步以及如何同步的问题。网络视图组件凭借其状态同步和远程过程调用的功能有效地解决了多人在线学习中的一些技术问题。无论什么时候,当一个新角色连接至服务器时就会调用服务器的OnPlayerConnected()方法,并通过Network.Instantiate()方法进行角色的实例化,具有网络视图组件的角色会同时在所有与服务器连接的客户端进行实例化,实现同时多人在线。虚拟学习社区对角色采用的是授权服务器控制,即虚拟社区服务器承担着对这个社区的模拟运算、所有逻辑规则运用,处理客户端用户的输入并发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负责执行逻辑判断。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对角色进行控制,客户端实时检测键盘输入信息并将有效信息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将控制信息发送至客户端指定的角色,实现对角色行为活动的控制。网络视图组件负责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并根据控制信号调用Animation中的动画片段。

4. 简易聊天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离不开信息的通讯,聊天室扮演着重要作用。网络视图组件是简易聊天室创建的重要功能支持,及时同步所有客户端角色发送的信息,并将信息以字符串的形式展示于相应的GUI面板中。聊天室面板的美化可以通过GUIStyle类的实例进行设置,实现字体、窗口和背景等的优化。

五、英语虚拟学习社区教学实践应用

(一)虚拟学习社区教学实践应用效果

将学习社区投入到了河北省某小学的六年级英语教学中,并对系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教学效果考查的维度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学习状态包括注意力和兴趣度;学习质量包括学习成绩。实验方式采用短期随机分组的形式,即将一个班分成两组(A组16人,B组17人),A组采用基于学习社区系统的学习,B组采用网页版在线学习系统,实验时间为4节课,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就学习状态而言,A组学生普遍比B组学生的注意力强、学习兴趣浓;B组学生开始时还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兴趣,但是大约在15分钟以后有些学生就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A组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能够持续保持,并且在4节课的实验中几乎没有学生出现走神的现象,他们以一种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了一个基于局域网的学习共同体。学习结束后及时进行学习质量测验,测验内容包括单词默写、词句搭配等。结果表明,A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B组学生的成绩。研究表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开发的虚拟学习社区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较大的帮助,明显优于网页版在线学习环境。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特征

1. 改变了传统在线学习环境。虚拟学习社区变传统的网页版在线学习环境为具身性的虚拟现实学习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体验和具身感,避免了单调乏味的网页文字、图片和视频形式,还学生一个真正的集协作交流、角色控制、绚丽场景的在线学习环境(如图6所示)。

图6 虚拟学习社区多人在线英语学习空间

2. 突出学习方式的具身性。正如具身认知主义所言,认知是身体的认知[11]。虚拟3D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行为活动场所,学习者通过虚拟化身在空间中进行体验、感悟和交流。通过在虚拟教室中的互动和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对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3. 提供了多样化的在线学习途径。同步学习与自主学习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同步学习,便于学习共同体之间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及时交流;学习者也可自行选择视频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反复播放视频并体会和揣摩其中的知识点。

4. 构建了情境化的在线学习新方式。仅仅提供简单文字、图片和论坛的在线学习系统很难引起更多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并且对学习者的学习持久力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线学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资源的质量外,构建虚拟现实学习空间尤为重要。虚拟学习社区为学习者提供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靓丽的教室等,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力和新鲜感,也为他们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虚拟自然空间。

六、结语与展望

从离身性到具身性可能成为未来在线学习环境设计范式的重要转变,也是满足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需求。本文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探索中,初步构建了LEEC开发框架,并探讨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同时基于该框架和设计原则,结合小学英语课程内容进行了在线学习环境设计与实践的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实践时间短、系统较不稳定、角色单调等。后续的研究将继续丰富和发展具身认知学习环境开发框架和设计原则,进一步完善在线学习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麒,张际平,许亚锋. 远程实体与虚拟结合的课堂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30-135.

[2] 汪琼,陈高伟. 构建未来在线学习环境――一个在线交互虚拟学习环境构建模型[J]. 中国电化教育,2003,(9):78-82.

[3] 余东先,薛利艳. 在线学习环境的要素分析及设计策略[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38-40.

[4] 切顿・切普莱杰特,万切尔扑・列锡柴可,乔瑟琳・威沙特,王志军.在线学习环境中提升学习动机的移动交流工具设计[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1):27-33.

[5] [美]戴维・H・乔纳森.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李恒威,盛晓明. 认知的具身化[J]. 科学学研究,2006,(2):184-190.

[7] 叶浩生.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8] 叶浩生.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 心理学报,2011,(5):589-598.

[9] 武法提. 论目标导向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J]. 电化教育研究,2013,(7):40-46.

[10] 陈丽.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 中国远程教育,2004,(5):24-28.

[11] 叶浩生.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 心理学报2011,(43):589-598.

收稿日期:2015-07-08

篇8

开幕式由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杜宝贵教授主持。东北大学宣传部部长丁义浩、辽宁省社科联主席张沈立、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陈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国环境伦理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学院院长魏晓文、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军出席了开幕式并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在13日上午的大会报告阶段,先后做主题报告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叶平教授、吉林大学的刘福森教授、北京大学的郇庆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曹孟勤教授、东北大学的秦书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的王鲁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会交流阶段,清华大学的蒋劲松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的曹顺仙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的唐代兴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解保军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的杨志华副教授、东北大学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题发言。专家学者们就生态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论体系构建、实践路径选择等相关主题做了报告。

13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对话与争鸣,现场气氛热烈,迭起,围绕“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

篇9

关键词:室内装修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

第一节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Human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篇10

关键词: 《环境经济学》课程 教材选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环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如此。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经济学正式诞生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环境经济学传入我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1]。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环境经济分析、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决策、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可了解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以及运用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1.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环境经济学是在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经济、合理的物质变换方式,以便用最小的劳动消耗为人类创造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1边缘性

环境经济学研究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方面因素,是经济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所以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1.2应用性

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课题是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并使这种效应转化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的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各项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1.3阶级性

环境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所以环境经济学也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对于具体的环境问题,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要求。

1.4科学性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当然具有科学性。资本主义环境经济学中的科学理论,也可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环境经济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5综合性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综合的。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结构体系,它涉及人、社会、经济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必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2.选择合适的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经济学的科学性在于它从效率、可持续性和社会福利最优化等角度来分析、研究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很快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重点高等院校也都纷纷设置了环境经济学学科专业,或开设了环境经济学的相关课程。随着人们对环境经济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大量以环境经济学为内容的新观点和新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其学科相关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这些变化的一部分反映就是环境经济学的相关著作和教材日益增多。教材质量是保证教学和质量的首要前提,在选择环境经济学教材时,应注重两个方面:(1)难易度要适中,考虑到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基础,从教材内容、练习题方面注意深浅程度,使环境经济学教学内容既不超出学生的现有经济学基础,又能很好地为专业服务。(2)由于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所选教材首先必须较新,书中所选案例也需新颖、贴近实际;其次教材内容必须权威,尽量选择一些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或“二十一世纪”教材等。这样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基础内容的同时,又可以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科学问题,还可以借鉴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并为己所用。

李克国教授主编的《环境经济学》(第二版)就是一本不错的教材,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不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书中内容体系的安排也较为合理,既可以保证以通俗、准确的方式把《环境经济学》的主要概念、理论和方法介绍给读者,又可以将它应用到解决环境质量问题的实践中。该书既有系统的理论经济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指导性,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教材。另外,在《环境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首先介绍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思考,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展开相关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浅析

考虑到环境经济学学科的独特性,在进行《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保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对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环保意识,进而理解和支持政府在环保领域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积极投身到环保工作中去。

3.1《环境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

《环境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两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以往学生的一些教学反馈中发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理论理解不深,在面对具体的环境问题时无法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自如的分析进而予以解决。我在参照国内外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发现,提高《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例,即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的培训中,随着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成熟,案例教学法也日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进而被广泛应用。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3]。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环境经济学》课程性质的根本要求。

环境经济学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随着人类对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入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的发展是与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发展同步的,因此只有选择“与时俱进”、典型、真实的环境经济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方向一致。例如在“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章节中,其中有关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评价技术――“机会成本法”的教学,就可以利用案例分析法来讲授。“机会成本法”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的使用都存在许多相互排斥的备选方案,为了作出最有效的选择,必须找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方案。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且具有多种用途,因此选择了一种使用机会就等于放弃了其它使用机会,也就失去了相应获得效益的机会。采用其它方案能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评价技术,尤其是当某些资源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时,该方法可以较为合理地评估出资源的经济效益。虽然这个概念从字面来理解相对较简单,但如果对该重要方法的讲授只停留在概念层次上,是不够的,面对实际的环境问题,学生还是无从下手,很难进行相关分析。如果利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讲授,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首先将“机会成本法”的定义进行凝练――“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并指出,利用“机会成本法”来衡量一种资源的价值时,该资源必须同时具有以下两种属性:(1)资源必须有多种用途;(2)资源必须具有稀缺性。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例1:资源M有A、B、C三种使用方案。且A、B、C三种利用方案,所获效益分别为1000元、2000元、3000元。利用“机会成本法”来分析的具体步骤为:若选A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就是3000元;若选B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也是3000元;若选C方案,放弃的最大效益就是2000元。综合以上分析最后的选择结果就是选择C方案。这个案例较为简单,从定义出发就可以分析出正确的答案。讲授完毕后可以再举一个例子供同学练习,考查同学是否已掌握。例2:一个美国学生申请了三所大学,第一所大学学费$50?郯000,没有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60?郯000;第二所大学学费$30?郯000,$10?郯000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40?郯000;第三所大学学费$20?郯000,$20?郯000奖学金,毕业后学生的预期价值为$15.000。问最后该同学应选哪所学校?该练习题就较上一个案例更深一步,具体的分析步骤如下:通过计算可知,进入第一所学校的收益:$60?郯000 - 50?郯000 = $10?郯000;进入第二所学校的收益:$40?郯000 + $10?郯000 - $30?郯000 = $20?郯000;进入第三所学校的收益:$15?郯000 + $20?郯000 - $20?郯000 = $15?郯000。因此选第一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20?郯000;选第二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15?郯000;选第三所学校的机会成本为:$20?郯000。通过以上两个由浅入深的案例讲授,我发现,学生确实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机会成本法”,也对“放弃的效益就是成本”的理解更深一层次。通过课后作业和后续的考试也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已基本掌握了该方法。

3.2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经济科学。我国的《环境经济学》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学和科研都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开设《环境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大多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而较少涉及《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徐大伟等[4]认为,《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应在结合生态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经济分析测算、环境政策模拟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理论应用性研究内容,并提出《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四个主要模块:(1)环境经济建模与动态分析研究;(2)环境统计、计量与核算研究;(3)生态环境规划与资源环境管理研究;(4)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环境影响评估研究。这一系列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协调我国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之间关系所需的应用技能而展开的,旨在培养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的经济管理和研究型人才。实验教学是现代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大《环境经济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加强课堂学习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对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

4.结语

《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既要有别于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有别于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具有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观,富有整体性、创造性思维的智能型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应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提高《环境经济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金南,逯元堂,曹东.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3):7-10.

[2]李克国.环境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