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课程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课程的特征

篇1

一、作业生活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教师要重视学科知识和生活知识的关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在作业设计中引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情感和学习基础,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作业充满生活的气息,弥漫着生活的芬芳,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去收集、整理各种资料,和同学一起分享、互相交流,从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到学习英语的迫切感,从而更加努力学习英语。所以,英语课外作业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抄写、背诵、写作练习,还应该包括学生在课外生活中所体验的、有助于他们的多元智能得到展示并得以发展的一切经历。如阅读书报、听英文广播、看英文节目、看英文电影、讲故事、参观访问、调查采访等等,这些都可成为英语课外作业的重要内容。

二、作业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强大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作业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作业形式和内容的“新”和“趣”上下功夫,设计形式多样、内容有创意、富有趣味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愉悦中完成作业并能够体验到探索知识和获得成功的乐趣。例如,如在学完Good friends和Good manners等内容之后,可要求学生观看相关影片或上网搜索相关资料,让他们除了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外,了解到更多的背景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三、作业开放化——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作业开放化有利于打破以前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有利于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有利于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开放。作业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情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进而引导学生以完整的生命领悟生存意义。例如,要求学生为校园的各个场所设计英语警示牌;也可让学生写英文日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形式开放。教师可以跳出纸笔模式,用编演型、探究型、实践型等作业形式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适合高中生的常见的有:制作胸卡、制作英文学生证、制作明信片、贺卡等,设计英文报纸、手抄报,采访调查,创作会话,讲故事(story telling),或绘图说话等。(3)答案开放。答案应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与教材知识进行对话的机会;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由交流、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与创新思维能力。(4)评价开放。一方面,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静态的分离式评价,采用动态的参与式评价,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求评价维度多元化,在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作业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四、作业个性化——张扬学生的个性风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因此,在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班级里没有差生而只有差异;在设计英语作业时,既要考虑到英语作业的共性,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分层作业”、“自主选择型作业”等。布置作业时将学生的水平层次(学生个体差异)与知识层次(英语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在作业的量和难度上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优势和兴趣指向,设计难易程度、数量、内容、形式等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五、作业实践化——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语言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语言学习如果缺乏主体建构,缺乏体验、合作、探究,缺乏认同感,学生就很难产生成就感。这就要求重新定位英语课外作业:英语课外作业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英语、用英语,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英语。因此,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成为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英语课外作业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把课外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把教材内容活化于实际生活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也就是说,“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六、作业人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英语课外作业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而更应该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成为发展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因此,英语课外作业实施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考试 特征

1.闭放结合性。传统的考试方法,往往只有一份笔试卷。这种试题是硬生生的认知组合,缺乏生气和活力。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当前语文考试中采用了开放性和封闭性结合的一种考试方法。开放,实际上指的是“面试”,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部分内容,包括字词、文学常识、背诵与默写、口语交际、课外读写等,列入面试范围,占分比例20%(语文满分为100分)。口语交际一般由教师面试,教师设计若干问题与学生交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评分;也可以由合作小组根据平时学生发言进行综合评定。面试内容一般放在平时进行,注重过程,以单元作为考查单位。考查内容应达到教材规定的范围要求,不得随意增加难度或降低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允许满足学生多次考查要求,以最好的成绩给学生记分,将考查的过程变为不断激励学生上进和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激励学生的发展非常有效。

封闭指的是语文的“笔试”,这种封闭也不过是在考试的时间和空间上加以限制。笔试部分占分比例为80%,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块,其中阅读40分,课内约占10分,课外约占30分;写作40分,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我们所称的封闭也不是完全的封闭,学生在笔试中除了作文选之类的书籍不能带入试场外,允许带入其他书籍,如课本、工具书。如果说开放内容(面试)重在积累,重在基础,重在过程,那么封闭内容(笔试)则重在综合,重在运用,重在能力。两者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2.迁移拓展性。语文考试有其明显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当把语文命题放在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设计,这样有利于教师实践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毫无疑问,新课程的语文考试应当引导教师把握母语的教学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多积累,多读书,多写作,多交流。通过这种要求的考试,让教师明白,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是单纯的“考教材”,不是单纯地检测学生教材掌握得怎么样,而应当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迁移拓展。

3.自主选择性。新课程评价标准强调,既应面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的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因为人的发展是多向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模子来要求人的发展。同样,考试这把尺子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在要求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因人而异,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考试中体验到欢乐,能够获得各有特色的发展。

语文考试中的这种“自主选择性”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平时考核内容“不定时多次选择”。对字词、背诵默写等考查内容,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以减轻心理压力。对某项考查内容不满意,可以随时口头申请再考,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强调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基础上的发展与能力,而不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关键看学生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进步。这样做可以全面显示学生的强项与弱项,以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也使教师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二是在笔试部分的阅读和写作中设计了“一题多项选择”。如现代文课外阅读选取的是《繁星》,其中在“问题探究”中有意识地考虑了可供学生选择的A、B两道难易不同的小题,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自主选择回答。在作文命题上,我们也提供了两个话题,一个是“我的老师”,一个是“我过生日”。显然,前者容易一些,后者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确定一个话题来作文。作文用话题形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这样也就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作文才华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作文特长,以自己特有的作文优势取胜。实践证明,语文考试努力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给予拓展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可以在答题中充分体现出来。

4.感受体验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显然,语文考试如何体现这种“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这是语文考试应该努力尝试的重要方面。我们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几乎没有一个标准化试题,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理解分析中感受和体验,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潜能的一种测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

举例来说,在阅读题中有意设计诸如“你读了本文得到什么启发”、“结合文章,谈谈你最欣赏的一点”等等一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开放性很强,可以说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给分,回答有创见的甚至可以给奖励分。这种命题设计,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个人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通过这种阅读体验,我们希望让所有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篇3

【关键词】生成 高品质英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特征

教学是校园中永远的中心话题,英语教学中无论开展何种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本质就是加强课堂的内涵建设,从而进一步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内涵建设已有了一些关键的方向,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而在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中,都有一个更多关注“生成”的命题。我在长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智慧把握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把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更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所以,课堂因预设而有序,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我们追求预设的最佳境界是“一切皆似无意间”,生成的最佳境界是“天地万物皆课程”。而精彩的生成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处理、对学科本质的理解,源于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源于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学技巧,体现的是教师良好的教学现场感。

2008年我曾开设了一节主题是“Emotions”(感情、情绪)的示范课(见《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6 / Unit2 Word power )。本课时主要讲授表达情绪的词以及英语中关于情绪的习语(Idioms)两部分内容。虽然课文的安排主要是以知识传递为主,但从示范课的要求来看,仅仅介绍一些有关情绪的单词和习语是不够的,所以在信息传递的同时,我在课上采用了多种活动方式,如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刚开始上课时就通过让学生观看喜闻乐见的动物“猫”的各种姿态、情绪和神态的短片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这节课老师到底要给我们上什么?为接下来的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作好铺垫,并通过头脑风暴引出本课话题:Emotions.

接着就这个话题展开并教授了新单词,然后通过小组竞赛活动来进行巩固性操练并扩大词汇量,整堂课老师始终处于积极的“emotions”中,学生受着老师情绪的感染也始终处于高度积极的情绪中,构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精彩动态的生成场面。

二、巧妙应对课堂的意外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引领下的互动过程。它不再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问题,这就需要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合理地契合,并借题发挥做“文章”,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信手拈来皆文章”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让“意外”成就课堂氛围升华的瞬间。

如不久前的一堂英语上,正当我投入地讲解着语法“定语从句”:“其中as也可以作为关系代词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意为‘正如、如同’,修饰整个句子……”这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眼光与神态不对劲,随后才发现原来有一个调皮鬼把一张贴纸贴在了他前面一位同学的背上,上面画着一面五星红旗插在一个岛上,岛名为“”。出现这一意外情况后,我看到有些学生眼中充满着担忧,有些学生满是幸灾乐祸的神情,更有一些学生冷眼旁观着,看老师究竟会怎样处理……由于这是一个刚接手的新班,我既不想因此而中断教学进程,也不想破坏这和谐的授课氛围,更不想耽误了大部分不知所以然的同学的听课,于是,我顺手摘下那张贴纸,并就着那幅画,结合刚讲到的“as”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的用法,随口编出了一句例句: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as we all know.(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

并转而引导学生进行句型转换:

As we all know,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As is known to all, the Diaoyu Islands are part of China.

这时我看到,学生的眼睛一下子都亮了,而随着我讲课的深入,我分明感觉到他们听起课来专注多了,也积极多了。这让我想起了叶澜教授说过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从这个“意外”事件中,我更深刻地感悟到: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同时可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和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就能使它成为教学的亮点,为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三、努力诱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诱因,而且还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境界。而在长期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仍然是传统讲授法,学生学习方式较多的也是被动接受式,有的形似启发,实为“满堂灌”,因而抑制了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例如,在教Module5 / Unit3 Reading:The Perfect Copy(完美的复制)时,可以在导入时播放电影片段“The Parent Trap” (《天生一对》),因为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对双胞胎身上的故事,以此来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老师要讲什么?……从而引入本课主题――克隆(cloning),通过文章中对克隆“人”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 human embryos? And what are the ethical issues cloning embryos may bring about?(克隆人类胚胎的利与弊?克隆人类胚胎可能会产生的伦理问题又有哪些?)

这个环节可以采用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或Debate(辩论)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此外,通过学习文章内容,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Suppose you had a chance to clone somebody or some animal, who o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choose? Please give several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idea.What are the possible troubles it may bring about? How to solve them?(假如你有机会克隆人或动物或东西,你想克隆什么?并陈述理由,同时思考你所克隆的东西可能会带来什么麻烦?怎么去解决?)

对于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能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并使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有些回答还非常有创意。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利用问题串,将学生自然地带入问题情境,进而形成思考、探索的学习过程。

总之,要打造高品质英语课堂,我们应该牢记: “生成”是它的重要特征,因为“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乏味的,“被生成”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成”的课堂是绿色的,而“共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理想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金莺主编.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 杜威 活动课程 本质特征 中小学英语课 启示

一、杜威活动课程的提出

杜威提出实施活动课程的原因:一是出于社会的需要,二是对传统课程进行批判。在杜威看来,采用儿童在校外所从事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为儿童提供真正的动机和直接经验,使儿童接触现实,这样课程便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性加强,并使儿童进行有效学习,成为社会所需的人。

二、杜威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1.经验哲学是活动课程的认识论基础。

对传统经验论的批判是杜威哲学认识论的起点,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课程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杜威认为传统的认识论认为经验是知识,是关于外在事物或人自身的认识,这是一种消极的经验论。另外,不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都把经验二元化。杜威认为它们都有片面性,他力图克服二元论,为此对经验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经验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创造、调整、改善、控制环境的能动的。杜威认为经验具有两层意义:既包括经验的事物,又包括经验的过程。

2.机能心理学是杜威活动课程的又一重要支柱。

杜威提出心理学研究的是动作协调机能,实际就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从这一思想出发,杜威认为在教育中有机体的机能或行动是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兴趣是有目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兴趣来源于儿童的本能和经验。儿童有四种本能:社交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这四种本能产生四种相应的兴趣,即语言的兴趣、社交的兴趣、艺术表现的兴趣和探索的兴趣。他认为这四方面的兴趣是天赋的资源、未经开采的资本,儿童生动活泼的生长就是不断地实践这四种兴趣。杜威把儿童的本能作为他们获得经验的基础,为此,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出发,通过某种组织得当的课程,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不断丰富。

三、杜威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

1.杜威的活动课程是兴趣课程。

杜威十分重视兴趣在活动中的意义。他指出,如果儿童的活动没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动没有为他提供发挥潜力的余地,他自己就不会感觉到有什么意义,并且对活动产生反感。因此要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如果在外部压力或强制的情况下进行活动,这种活动就不带有任何意义,违背活动课程的本质。

2.杜威的活动课程是经验课程。

经验是活动课程的目的和灵魂,而经验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获得,如果活动不能使儿童获得经验,不能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丰富,这样的活动便是毫无价值的。杜威认为只有在与我们的经验相关联下,我们才能从经验、书本及别人所说的话中学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他批判当时学校把儿童送到一个世界上最难得到“经验”的地方去接受训练。

3.杜威的活动课程是探究性的活动课程。

杜威对没有多大价值的活动进行了批评,认为有的即时性活动依靠一时的怪想和偶发事件来发泄过剩的精力,并且这些活动彼此毫不相关。杜威认为这种琐碎活动,除了娱乐外,不会有很大的效果。因此,杜威提出活动应唤起儿童的新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把儿童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否则,无论活动多么令人惬意,也是毫无价值的。对于如何使儿童达到新的境界,杜威认为应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儿童通过探究以前所没有思维过的问题来使思维进入新的境界,从而产生求知欲。儿童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而且可获得思维策略。

四、对中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启示

杜威活动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必然对素质教育中英语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认识传统的课程实施过程的弊端。

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使学生形成简单化、被动式的接受性学习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受到限制。同时,教学活动被教师包揽下来,学生被视为单纯的知识信息接受者,而不被视为具有能动性的活的有机体,严重制约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设计和组织活动,努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密切注意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积极引导他们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2.必须树立主体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中,第一个就是“学会求知”。因此,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学会求知。教师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时,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的机会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在活动中,首要的是激发兴趣,并切实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富于美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体现“玩中学”。

3.教法灵活,情境为主。

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情境教学为主,使学生在听、说、做、唱、玩、演等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反复不断地感知和使用英语,整体提高认知水平。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内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交流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各项智能特征,从而使英语课程轻松愉快地实施。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活动课、课外英语角、与英语国家小学建立笔友联系、聘请外籍英语教师上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虽然杜威活动课程有缺陷,但如过于强调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活动及“做中学”,过于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就会致使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连贯性,阻碍儿童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削弱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也有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其合理之处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课程的本质,改革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

[2]杜威著.王家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侯怀银.杜威的课程观述评.课程・教材・教法,1999,(10).

[5]季萍.杜威的活动课程.教育学研究,1997,(5).

篇5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策略

从客观角度而言,《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开设的一门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阶段,《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都遭受到各种冲击。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实践对本课程教学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务必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思想融入《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将该课程的教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完全融合起来,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财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没有将企业管理信息体系理念作为指导

会计信息化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会计信息化体系提供在决策层面有效的会计信息,即内外部的会计报告,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则会充分借助会计报告信息、企业各项业务信息和金融市场信息,借助会计领域的信息工具开展资金方面的管理、资产方面的管理、预算方面的控制以及成本领域的管理,进行财务层面的分析、财务层面的预测与财务层面的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企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绝对不能和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割裂开而独自存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绝对不能和会计学的教学分开而独自存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虽然已指出企业在财务层面的管理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利益最大化,可是却十分缺乏企业在管理信息体系的全局理念,没有把握好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的逻辑联系。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计进程中通常存在局限性的认识,仅是重视企业在理财领域、估价领域与价值领域的创造,却很大程度上轻视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功效。实际上,即使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所能大面积使用的现金流量模型等方法,也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编制成套的预算财务报表的财务预测方法来获取未来现金流量数据。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忽视了借助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信息,从而让企业财务管理所制定的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最终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融入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复杂,企业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数据让财务领域的决策变得十分困难,所以需要运用新型会计信息技术来进行辅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往往忽略了会计学对财务管理学的基础功效,致使会计信息化技术很难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具体而言表现为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通常停留于手工层面的计算、运用相关计算器或者借助Excel构建财务模型来处理相关财务问题的阶段,对于ERP、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信息化领域所获取的进展往往忽略,最终无法借助信息化的相关工具获取上市企业最新会计领域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利用,更加不能教会学生在财务管理实践进程中,面对稍纵即逝的现实与大量的信息时应如何科学合理的做出有效的财务决策。

(三)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会计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有些老师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有些老师单纯地将财务管理误解为数学方面的计算。对于会计学的不了解、对于会计信息技术的不了解致使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专业教师对于ERP、远程访问、大数据、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云计算等会计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不是很了解,不能利用会计信息技术相关工具在第一时间内获得企业财务管理案例方面的信息,更不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进展与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研究,影响了学生系统化地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积极性,最终钳制了学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一)进一步转变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思想

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理念上务必形成以下观点:彻底摒弃割裂认识财务管理学习的思想,必须从管理信息体系的角度来看待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之间的关系,构建起会计是一个提供决策有效会计信息的体系,然而财务管理是充分借助外部的相关金融信息、业务信息与相关决策有效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层面体系化的合理认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还必须根据管理信息体系理念,充分认识到会计和财务管理实际上是对整个企业业务领域的信息进行与之相关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分析、决策、预测与操控的体系化过程,进而充分认识到会计与财务学基本的原理、方法与技术领域相关的工具,最终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最大化目标。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要清晰明确,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价值创造的进程应构建在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进行综合性判断的根基上。清晰地明确此点之后,就完全能够运用高职院校会计学基本的原理、基本的概念与基本方法,并把它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应该将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完成的相关财务报告与相关财务分析作为根基,并在会计提供的决策有功效的信息――会计报告根基上大力开展财务领域的预测与企业领域的价值评估,以此实现企业在价值领域的创造。如此一来不但体现了管理信息体系中会计信息体系与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在信息生产领域、传递领域、利用领域的连续性,更能借助《财务管理》课程对会计信息利用的教学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它推动会计学等先学课程教学的功效。

(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需要进一步继承会计类课程在应用会计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譬如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问题都能够借助ERP等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来进一步解决,然而会计信息化也能够给《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新颖的教学手段与便捷的教学工具。要最大限度借助譬如ERP等企业管理软件、云计算、移动互联、远程访问、XBRL、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譬如可以在借助EXCEL做NPV方面的计算和EOQ方面的计算,并在构建财务模型的根基上,借助XBRL财务报告工具大力开展对上市企业财报的财务报表分析。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务必引入新颖的会计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学生不断展示会计信息化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进程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新颖的会计信息技术完成各项常规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而让学生在会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走出课堂,把《财务管理》教学和企业实践中的财务管理实务充分结合起来,最终能够尽快使用将来会计信息化情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适合财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要求的能力

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不管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研究界都不能对此置若罔闻。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自己必须在管理信息体系理论的指导下,构建起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开展财务管理的思想,重新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确定新颖独特的教学目的与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新颖独特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此适应财务管理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主动利用XBRL等信息化的财务报告工具,以此解决高职院校会计方面的人才难以去企业实践的困难,进一步指导学生借助XBRL等信息化工具对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做财务层面的分析,真正意义上在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大力开展财务预测工作与财务决策工作,并且在第一时间内和实践中的企业财务管理情况密切结合起来,甚至还可借助相关研究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三、结束语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财务管理》课程教师如能根据上述建议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的水平,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法,定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建春(1971-),男,汉族,湖南衡阳,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育理念;体育教师;教师观念;角色特征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不断被引入我国教育领域,国内学者也相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论(或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人本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快乐体育等。这些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引发了中国教育界乃至教育史上少有的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大辩论、大变革。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正轰轰烈烈地展开。广大体育教师也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在此背景下,探讨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促进人类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健康发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定位

在当今教育思潮的普遍影响下,体育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是多角度、全方位的。首先,学生观变了。教师的学生意识加强了,包括:学生本位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成为教师的重要教育理念),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意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性的人)。其次,教学观变了。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这意味着上课不再是“传授―接受”单向式的传递,而是师生彼此思考,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第三,课程观变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1]。

教师观念的转变,使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同时教师观念的转变凸显了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有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

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专业特征和社会特征两大类。

(一)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

1.课程研究者与计划者

康奈利和克兰丁尼在《教师即课程计划者:经验的叙事》一书中指出:有人认为对课程材料教师丝毫不能改动,否则教师的个体因素就会损害那些预先替教师编制、设计好的课程材料中的意图。教师与课程之间存在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应通过教师培训来解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理念,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排除的。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对课程材料施加影响,因为教师拥有个人的实践知识,他们完全能够判断应该给自己的学生教什么。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Stenhouse)曾使用了“艺术家”作为一个核心隐喻来说明它的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在他看来,教师是一个从事教学活动的“艺术家”,教师不是“教书匠”。他认为“教学是一种表明艺术家实施他们判断的自主的艺术,这种判断建立在指向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的研究之上。与这种研究性教学概念相一致,课程被看作是教师发展他们艺术的媒介[2]。有学者用中国式的语言概括了教师构建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必由之路的四个基本阶段,即“入格”、“立格”、“破格”和“无格之格”。而“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至格”是教师的毕生追求,是教师成为成熟的教学艺术家的标志[3]。这与齐白石先生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是相通的。当代有些学者认为,教师应是课程主体,乃至课程本身,不应是课程的从属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展主体性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教师努力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实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同时,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课程建设能力。

教师必须全方位地介入课程改革。正如众所周知的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一直颇受非议,一般认为,传统体育课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在所谓本着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施中常常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比较简洁便于教师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所以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及研究者,体育教师理应在现论指导下,积极地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没有一种绝对完善、适合一切对象的评价体系,所以体育教师发挥能动性,试图建立比较科学并适合本校体育教学实际的评价体系是尤为必要的。

2.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者

师生对话关系是一种在新教育思想框架作用下产生的全新的师生关系,它与传统师生关系的区别在于:

其一,师生对话关系倡导师生间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相互接纳等关系。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应更主动地投入,特别是在师生对话关系构建的初期,毕竟教师在经验、知识的储备上较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教师而言,在构建师生对话关系的过程中,必须多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不仅无法实现平等的师生对话,而且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二,师生对话关系追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与和谐性。传统体育教学最大问题在于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学生意愿,把学生看成是体育教师手中的棋子,任由摆布。一段时间里,曾出现“放羊”好过正规上课的评论。这无疑是学生的不幸和体育教师的悲哀。然而这种不幸和悲哀并不是体育教师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体育教师单方面造成的。体育教师同样也是教育体系里的一个具体的执行者,不同的是有良知的体育教师也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时代在前进,教育理念在更新升华,学校体育理论也在不断地演化,教学互动和师生和谐将是新课堂的理想景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教学的本质。

其三,对话式教学是师生对话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教学改革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了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问答式教学,但问答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揭示其急需改造,最终对话式教学应运而生。在体育教学中,对话式教学因其充分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选择和现实条件,而使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的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建构师生对话关系过程中,不应过多的强调师生关系的工具意义和手段价值。忽略其本体价值对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也是十分有害的。

3.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主要促进者

终身体育,是使体育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的自始自终;是使家庭、社会、学校体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排除政治、经济、人种、工种、及身体条件,以及年龄等条件的差别,所有人都有权参加;尊重社会和参加者个人需要,有计划和有步骤地统一管理体育。终身体育主要由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方面组成[4]。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及终身体育行为的养成,其关键在于使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和一贯化,其中学校体育教育是关键一环。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关乎终身体育的成败,以及终身体育实施的质量。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并将终身体育引入体育课堂,是终身体育在学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保证。

4.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科研领域的探路者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对体育产生了几乎全方位的冲击,引起了体育的重大变革,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也在更多地关注学校体育的细化研究,更关注学校体育的微观领域研究,这为体育教师更广泛的参与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理论依托。

体育教师长期工作在体育教学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掌握大量的关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面对体育教学的诸多弊病,诸如体育评价的不合理,体育教材的呆板,体育教学资源的短缺,体育制度的问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问题,体育教学模式等,大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体育研究最广泛的素材。

基层体育教师的研究与探索可能存在不完善,理论高度不高,但这不能贬低其价值。“探路者”的行动就是为后来者和专家提供原始的,但有意义的资料的。教育研究专家也必须与基层教师密切配合合作,其研究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凭空臆造。

(二)体育教师的社会特征

1.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以文教化”、“人文化成”都与教育同义,教育是文化化的过程[5],我国自古有之。体育文化是人类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依附于人的载体,体育文化中的物质化、制度化的文化可以借助于物质实体加以传递与延续[6],但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精神文化,是不能通过物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借助于体育教育加以保存、传递。

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必须理清下面两点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以人为本的体育呼唤体育文化价值回归体育本源。有研究者论断,当今社会是物化的社会,物化的社会是商品社会的必然产物。体育(或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现象,也必然存在“物化”。并且认为,体育的物化过程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体育物化的结果是使体育文化中促进人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演变为偏重于追求体能、技艺、和物质,这种物化的体育需要以新姿态回归于体育本质,即“人化”。物化的体育需要对体育文化“扬弃”的过程[7]。希腊雅典和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某种程度上说明国际体育界力主回归体育文化本源的倾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不仅仅体现在对下一代的体育人文关怀,更主要的是向全社会宣扬体育文化的本真。“绿色体育”、“自然体育”代表了现代人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志。体育最终会回归它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两健的完美的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正是基于对体育本真价值的清醒认识。第二,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体育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在多元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文化全球化是现时代体育交流和科学技术促进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经济的全球化竞争需要各个国家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加大开放的空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断地从世界文化中汲取养料,得以发展。封闭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它最终会被强势文化所淹没。

民族体育文化是本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今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这正是中法两国人民为世界文化交流树立的成功典范。

2.体育教师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践者

外国是否有类似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我不得而知,但它对于我国大众体育而言,全民健身计划极具指导意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影响无疑将是深远的。全民健身计划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民健康和精神生活的深切关注,对体育的关注。

体育教师掌握专业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知识,有一定的体育实践经历和普及体育的经验,是体育最大的受益者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群体。体育教师是体育的实践者和知者,无疑将为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

3.体育教师是体育精神的忠实捍卫者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始,到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我国竞技运动的“举国体制”也受到了许多国家教练员、运动员的认可。中国的举国体制一方面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腾飞,促进体育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体育理念,正被中国人民普遍认知,体育精神不仅在体育领域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实践。

体育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平等尊重、公平竞技;友爱互助、团队协作;以人为本、广泛参与;理解宽容、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超越自我;自我节制、恪守体育道德。所有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丑陋的、自私的、野蛮的,与人类健康发展相背道而驰的行径都要受到鞭挞。体育比赛的日益政治化、商业化,以及兴奋剂事件、非公平竞技、体育黑幕、“黑哨”、假球事件等,背离了体育精神,必须加以扶正。体育教师不是一般的体育工作者或普通的体育从业人员,而是特殊的体育教育专业人员,他们在体育教学、社会活动及生活中,是对体育精神进行守护、监督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对人类下一代的培养中,负有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必须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在体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体育教师肩负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和社会责任,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完成体育赋予的双重使命。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京),2003,(11).

[2]蒋士会.试论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参与[J].广西师大学报:哲社版(桂林),2003,(4).

[3]张天宝.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J].湖南教育(长沙),2001,(2).

[4]刘伟.李传珠.终身体育简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报,2000,(2).

篇7

关键词:数控机床;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37-02

课程改革背景

近年来,数控加工已成为制造加工业的主要力量。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本行业进行大力扶持。我国数控机床年消费超过60亿美元,台数超过10万台。进口和消费机床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数控机床生产和操作所占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使得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目前,国内数控人才缺口率高达65%,缺口量达200万人,尤其缺乏数控机床操作等高技能人才。因此,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零件的程序编制、工艺处理等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基础厚,实践技能强”的高技能人才。面对一边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即失业,一边是工厂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却招聘不到的市场现状,如何才能满足企业对毕业生“不仅能用,而且好用”的期望,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课程组成员通过对相关数控企业进行调研得知,数控技术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加工工艺员、数控编程员以及数控操作工等。这些岗位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有过硬的实操能力。因此,为培养学生“厚基础,强技能”的综合水平,将数控编程理论课程与数控机床加工实践课程合二为一,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一门培养数控机床操作、维护、程序编制、产品检验、车间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基础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实施地点为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课程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课程的实施过程即产品的生产流程。

(二)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校内实验实训设施虽较完善,但综合性生产实训场地不够,还不能完全满足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要求,并且运行模式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校企一体、为行业企业服务的需要。因此,须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形式,即按照一个完整的生产链要求,整合校内现有实训条件,引进企业优势资源,按实际生产中的不同功能规划生产车间,建成设施完善,工位充足,集生产、教学、培训、科研、技术服务与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并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及管理模式,形成“专业+企业+师生员工”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育高端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可以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为载体,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从事煤矿机械零件工艺编制、加工、产品检验、机床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工作,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职业岗位,使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素质。还可以解决企业加工设备、操作技术工人有限的问题,降低产品订单的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在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为学校创造效益,最终实现校企双赢。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功能如图1所示。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据高职突出职业性的特点,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强于思辨能力。高职教师的特点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而高职的就业特点是“双证”毕业,直接上岗。

教学内容按照“真设备、真标准、真项目、真生产”的四真原则设计。真设备即教学条件为真实并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真标准即课程教学标准依照真实的职业标准;真项目即教学项目采用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真生产即教学过程按照真实产品的生产流程(教学设计如下页图2所示)。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采用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师、双真、双证”,融“教学做”于一体

“双师”执教,即教师队伍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组成;“双真”运行,即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运行企业的真实生产实例,融“教学做”为一体;获得“双证”,即通过实施“双师”执教,“双真”运行,在做中教、做中学,学生最后获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实现校企共赢

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订单。实训内容采用真实的生产订单,实现来料加工、效益型实训。(2)生产人员。实训指导教师为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实训学生为企业的“准员工”。(3)生产设备。实训加工设备采用与企业同步的生产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以及加工中心。(4)生产流程。实训流程按照企业产品真实的生产流程进行组织。

(三)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

单元教学采用“五步法”进行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达任务。学生以生产小组为单位召开班前会,传达学习及操作任务、要求、劳动分工及安全注意事项,劳动监管与检查、考评等。(2)任务讨论。项目组成员一起讨论任务单,分析所需知识与技能以及任务分配。(3)任务指导。在各组进行任务分析与实施过程中,专兼职教师对其进行指导、讲解及答疑。(4)任务实施。各生产小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零件的装夹、刀具的选用、零件的加工等相关工作任务。(5)总结任务。召开班后会,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总结当日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四)实施“三按四检”考核方案

总体考核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考核思路摒弃了传统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形式单一化、缺乏创新的平面考核,改为产品设计、现场演示、产品加工、取证、答辩等形式多样的立体考核;摒弃了考试时间静止不变、考试环境静止不变、考试过程静止不动的静态考核,不仅使学生手动、大脑动,还要身体动(进行实操)、嘴动(进行答辩)、环境动(从教室到实训车间)、时间动(从学期末变为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整体实现动态考核。

具体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参照企业“三按四检”的质量检测标准,考核标准依据企业按图纸、按工艺、按技术的“三按”要求,考核形式遵循企业自检、首检、巡检、终检的“四检”形式(具体如图3所示)。

实施效果

以“四真”原则为基本依据的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改革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构建了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将原有专业课程技能融入生产过程中,教师边教边学,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让每一名学生对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在教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取证率高达96%以上。

同时,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围绕机械设计、机械加工技术等应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课程实施,为中平能化集团、平高集团等煤矿设备生产企业加工零部件,缓解了企业订单交付时间紧、加工设备及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真正起到了“取之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江波,章继涛.数控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0(1).

[2]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葛卫国.数控课程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3).

[4]丁刚.《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课程项目教学法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0(9).

[5]甄久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8).

篇8

关键词 胜任特征 就业指导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1.1 指导课程不够系统化,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

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教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其中有专业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辅导员和各学院的兼两课的教师来进行课程讲解。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的一个平台,不应该仅仅只限于形式化的讲解。必须要有专业的授课体系建设还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要进行学生多元化及特定化的研究和理解,掌握学生各个阶段的就业思想改变,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角度来对毕业生进行专业化指导。

1.2理论与实践没有完全结合,实际的指导意义小

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堂上大多数以书本机械性讲授为主,缺乏相应的实际案例操作。其中涉及的案例再现、情景假设和心理测试都应用较少,很少涉及学生的品德、思想和人格魅力等软文化实力的教育。而软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所在。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胜任特征进行有效的个体研究和性格研究,就无法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真正实践到课堂教学中。

1.3 缺乏学生胜任力的分析和研究

即使在同一所高校,受到相同的教育,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也是必然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依据学生自身的胜任特征来进行专业化的全方位个体分析,来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总有优秀的员工和普通型员工的区别。而现代大学生常常缺乏对自身的胜任特征的相应了解,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综合性地归纳总结出学生的职业奋斗目标,为学生的良好就业做出指导性意见。

2基于学生胜任特征下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研究建议

2.1 提升软实力教育,加强学生胜任特征能力的正确引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具有代表性的且与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兴趣相关的案例。在本校师生间寻找典型代表,并鼓励学生依据各自的职业特性来进行职业选择。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优势不足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倾向兴趣。在此基础上来加强自身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确定。因此课程教育过程中要提供相应的职业心理测试。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大形势下的所需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的品德诚信及人格魅力教育提升,对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所需的胜任力要求进行详细讲解,为学生找到属于自己职业特性的职业发展方向。

2.2 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定位胜任特征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项综合能力应用型课程应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针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其自身所特有的胜任特征,结合就业指导教学的相关课程,来引入相关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对其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更好地学习了解和能力提升。就业指导教育课程还应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用人单位,开阔学生眼界,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发展目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理性的职业选择。很多毕业生不太了解自身的优势,因此要通过校内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来深入接触用人单位,使学生能够提早了解自己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行业的运行状态及运行规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方向做出指导性的意见。

2.3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了解学生的职业特性

学校要引进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性教师,全面辅导学生的就业问题和职业方向的确定。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不光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技巧和面试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其决策管理的职场发展能力。因此学校在聘请就业指导相关专业的教师时,要选择职业人员和兴趣相统一的老师。将具有相关知识,又有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并且热爱这一行业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分类性教育。建设具有方向性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让毕业生在课堂上通过相应的知识传授获得其真正想要学习到的东西,而不是仅仅照本宣科的填鸭式学习,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必要的了解和职业沟通。

3结语

学生胜任特征能力的研究概念的提出对于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大学生就业胜任能力理论还没有完善,但在高校的就业课堂体系研究上为教师如何依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加强课堂理论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课程要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自身胜任特征,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出真正的实践方向。

参考文献

[1] 孔夏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 盛玲丽.基于胜任特征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

垃圾网页检测;集成学习;免疫克隆算法;特征选择;欠采样;随机森林

中图分类号: TP391.1; TP393.098; TP181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垃圾网页指的是那些在搜索引擎查询结果中具有良好的排名而实际价值却较差的网站和网页。垃圾网页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搜索引擎用户倾向于只点击那些排名靠前的链接。为了取得靠前的排名,各网站便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优化网站。而通过正当手段提高网站排名,成本极其高昂,于是各种网页作弊手段轮番上阵。据估计,整个互联网的垃圾网页占到15%左右[1]。垃圾网页削弱了搜索引擎的权威性,浪费了大量计算与存储资源,剥夺损害了合法网站的正当利益,降低了搜索结果的质量[1]。垃圾网页检测已成为搜索引擎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般可将垃圾网页分为3种类型:内容垃圾(content spam)、链接垃圾(link spam)和使用垃圾(usage spam)。相应地,搜索引擎也可以从网页的内容、链接以及搜索引擎使用情况3个方面提取特征以识别垃圾网页[2]。然而作弊手段变化多端,一旦针对某种特征设计出特定的算法以检测某种特定种类的垃圾网页,一种绕过该检测算法的新作弊手段又会出现,使得该特定的检测算法失效。机器学习技术可充分利用各种已提取的特征训练出检测模型以应对作弊手段的无穷变化。

研究人员已提取出大量的特征用于检测垃圾网页。当使用这些特征训练传统的分类器比如决策树分类器时,极易陷入“维数灾难”问题,如果特征数较少分类性能尚佳,当特征数增加时,分类器性能反而下降。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休斯现象”[3],那么该如何组合众多的特征以训练出性能更好的分类器呢?一种可行的办法是使用特征选择遴选出最优的特征子集,将该特征子集用于训练分类器可能提高分类器性能。根据特征子集评价方法的不同,特征选择方法可分为两种:过滤式(filter)方法[4]和封装式(wrapper)方法[5]。找出最优的特征子集是一种NP难(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hard)问题。模拟退火[6]、蚁群优化[7]、遗传算法[8]、人工免疫系统算法[9-10]等诸多启发式智能算法常用来寻找最优特征子集。

互联网中的垃圾网页虽然数量巨大,但与正常网页相比,依然是少数。由此可知,垃圾网页检测是一个不平衡分类问题。然而,大多数传统分类器,包括决策树分类器,不太适用于不平衡分类。重采样[11](包括欠采样和过采样)、代价敏感分析[12]、核分类器[13]等方法常用于解决不平衡分类问题。

卢晓勇等[14]采用一种将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与欠采样(UnderSampling, US)技术相结合的算法解决垃圾网页检测中的“维数灾难”和不平衡分类问题,但其分类性能仍有待改善。本文首先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克隆增殖、高频变异以及免疫耐受等思想,设计了一种免疫克隆算法用于特征选择,并结合随机森林和欠采样技术用于垃圾网页检测,取得了更好的分类性能。

1本文方法

本文提出的用于检测垃圾网页的集成分类器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其中训练阶段包括3个过程3、这里改为:4个步骤4个步骤:首先使用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多个平衡数据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选取多个最优特征子集对每个平衡数据集进行投影操作,产生多个平衡数据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个平衡数据集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并按投票法简单集成。

首先使用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多个平衡数据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得到多个最优特征子集;然后基于这些最优特征子集对每个平衡数据集进行投影操作,产生多个平衡数据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个平衡数据集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并按投票法简单集成。

4、这整句话改为:

首先使用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多个平衡数据集;再次使用免疫克隆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得到多个最优特征子集;然后基于这些最优特征子集对每个平衡数据集进行投影操作,产生多个平衡数据集;最后使用上述所得每个平衡数据集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并按投票法简单集成。

本文将此集成分类器命名为免疫克隆特征选择和欠采样集成随机森林(Immune Clonal Feature Selection and UnderSampling Ensemble Random Forests, ICFSUSERF)分类器。在测试阶段,使用ICFSUSERF分类器估计测试样本的分类,确定其是否为垃圾网页。

1.1欠采样

假设小类样本集S和大类样本集N,欠采样从大类样本集N中随机地抽取出样本子集N′,使得N′的样本数n′远远小于N的样本数n,即n′n,但约等于小类样本集S的样本数s,即n′≈s。将大类样本子集N′与小类样本集S合并一起构成一个新的平衡样本集D。使用此平衡的样本集D训练分类器模型要比原来不平衡的样本集无论是在运行性能还是分类准确率上都要更好。然而D只利用了大类样本集的小部分样本,其他样本未得到使用,白白浪费。为充分利用所有大类样本,将大类样本采用不放回抽样平均分成k等份可得到k个样本子集,N1′,N2′,…,Nk′,其中k=round(n/s)。这样得到每份大类样本子集N′的样本数n′也约等于小类样本集S的样本数s,即n′=round(n/k)≈s。分别组合N′与S,得到k个均衡的样本子集Di={S,Ni},i=1,2,…,k。每个平衡的样本集D均可用于训练一个分类器。算法1列出了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平衡数据集的伪代码。

算法1欠采样算法。

输入:不平衡数据集,内含小类样本集S和大类样本集N。

输出:多个平衡的样本子集Di(i=1,2,…,k)。

1)s=小类样本个数;

2)n=大类样本个数;

3)k=round(n/s);

4)将大类样本平均分成k个样本子集N1′,N2′,…,Nk′,其中Ni′的样本个数ni′约等于小类样本集S的样本个数s;

5)分别组合样本子集Ni′和小类样本集S构成新的平衡样本子集Di;

6)返回Di{D1,D2,…,Dk}(i=1,2,…,k)。此处的书写不太妥当?是否应该改为“6)返回Di(i=1,2,…,k)。”,请明确。

1.2免疫克隆特征选择

在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算法中,B细胞和抗体对应最优特征子集,抗原对应搜索最优特征子集问题本身。抗体由二进制位串表示。位串长度是总的特征个数。某位值为1表示相应特征被选中,为0则表示相应特征不被选中。例如抗体[1 0 1 0 0]表示仅第1个和第3个特征被选中。该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算法流程如图32所示。首先产生初始抗体群,抗体群包含若干抗体。若未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则进入迭代。每次迭代时首先计算抗体与抗原之间的亲和度,根据亲和度大小不同克隆出不同数量的抗体,再对克隆抗体进行高频变异操作。最后进行抑制操作,产生新抗体补充到抗体群中,保证抗体的多样性。下面详细描述每个步骤。

步骤1产生初始抗体群。

首先,随机产生一个抗体群,产生方式如式(1)所示:

P=round(rand(p, f))(1)

其中:P表示抗体群;p表示抗体的个数; f表示特征的个数;

rand(p, f)将返回p行f列的值为0至1的实数矩阵rand(p, f)是一个数值,还是实数矩阵?请明确一下;round为四舍五入操作,使得所有的实数取整为0或1。

rand(p, f)将返回一个p行f列的实数矩阵,其中每个元素的取值范围在[0,1]区间;round为四舍五入操作,使得矩阵中的所有元素取整为0或1。

这样便返回p个抗体,每个抗体由f位二进制位串组成。

步骤2计算亲和度。

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度对应最优特征子集用来分类的准确性。在垃圾网页检测中,使用AUC(Area Under ROC Curve)指标衡量分类准确性。其中封装的分类器算法即为基于欠采样集成的随机森林算法。抗体与抗原之间亲和度计算的伪代码如算法2所示。该算法体现了交叉验证和欠采样集成的结合使用。

算法2亲和度计算算法。

输入:训练集D,二进制位串S,表示选中的特征子集,整数n,表示n折交叉验证。

输出:AUC值。

1)根据二进制位串S表示的特征子集对训练样本集D进行投影操作,得到新的训练样本子集D′。

2)将新训练样本子集D′划分为小类样本集DS和大类样本集DN两部分。

3)将小类样本集DS平均分成n等份DSi{DS1,DS2,…,DSn},同样将大类样本集DN平均分成n等份DNi{DN1,DN2,…,DNn}。

4)分别合并DSi和DNi构成新的数据集DMi{DM1,DM2,…,DMn}。

5)针对DMi中的每一个平衡数据集执行如下操作:

①将DMi视为测试集DMte,DM中的其他所有样本视为训练集DMtr。

②对DMtr进行欠采样抽样,得到k个平衡的样本子集DBi{DB1,DB2,…,DBk}。

③初始化DMte中每个样本的spamicity值:spamicity=0。

④针对每一个平衡样本子集执行如下操作:

a)使用DBi训练随机森林分类器。

b)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DMte中的样本进行分类,如果为正常网页,则分类结果值result为-1,否则为1。

c)将分类结果累加到spamicity:spamicity=spamicity+result。

6)计算spmicity的均值:spamicity=spamicity/k。

7)根据每个样本的spamicity值计算AUC。

步骤3克隆选择。

将所有抗体按亲和度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选择最优的前l个抗体L进行克隆以产生新的抗体。其他未被选中用于克隆的抗体由于亲和度值不好直接被删除。每个抗体克隆出的新抗体个数与其适应度值成正向关系此处的书写是否正确?是正比吗?请明确。答:是正向关系,并非正比关系。即新抗体个数与适应度值的排序正相关。非常感谢!。所有被选中抗体克隆的抗体个数如式(2)所示:

lc=∑li=1round(βl/i)(2)

其中: β为乘数因子;l为被选中的用于克隆的抗体个数;i为前l个抗体的序号;lc是克隆产生的抗体总数。例如,如果l为7, β为2,则第1个抗体将产生lc1=round((2×7)/1)=14个抗体,第2个抗体将克隆产生lc2=round((2×7)/2)=7个抗体,依此类推。

步骤4高频变异。

每一个克隆产生的抗体在进入下一次迭代之前都要经历一次高频变异操作。本算法的高频变异操作通过改变二进制串的位值而实现。某位值由0改变为1表示某个未被选中的特征被选中;反之,若由1改变为0表示被选中的特征不再被选中。本算法按以下启发式规则实行变异:

1)新增少量新特征可能比原有特征子集获得更好的分类性能。

2)删减少量特征可能比原有特征子集获得更好的分类性能。

为保持抗体的多样性,应避免抗体种类的重复,因此每次变异抗体时,应保证新抗体尚未出现在候选抗体群中。

步骤5抑制操作。

抑制操作的目的是保持抗体群的多样化。抑制操作与初始化类似,只是随机产生一定数量的抗体加入候选抗体群。同样,新产生的抗体必须保证尚未出现在候选抗体群中。

1.3集成随机森林分类器

使用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算法获得n个最优的特征子集以及使用欠采样技术获得k个平衡的训练样本集之后,每个平衡的训练样本集可根据不同的最优特征子集采用投影操作获得n个不同的训练样本子集,这样,共可以获得n×k个平衡的训练样本子集。基于此n×k个平衡的训练样本子集,可训练出n×k个随机森林分类器,采用简单投票机制将n×k个随机森林分类器集成起来,即为集成随机森林分类器。

1.4测试阶段

可将集成分类器的每个随机森林分类器用于对测试样本进行分类,得到一个分类结果。分类结果不同其返回结果值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如式(3)所示:

Score(x,C)=1,分类为垃圾网页-1,分类为正常网页 (3)

其中:x为测试样本;C为一个随机森林分类器;Score(x,C)为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返回值。将所有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分类结果返回值进行累加后再取平均值,即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值,该值范围在[-1,1]区间。在垃圾网页检测中,此值被称为spamicity。测试样本中所有样本的spamicity值可直接用于计算AUC值以评估集成分类器的分类效果。测试样本的最终分类结果可通过式(4)得到:

ClassificationResult=1,spamicity>0-1,spamicity≤0 (4)

如果ClassificationResult值为1,则为垃圾网站,否则为正常网站。

ICFSUSERF算法采用欠采样集成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平衡数据集,并充分利用所有样本,提高了分类效果;用克隆选择算法遴选最优特征子集用于构建集成分类器,充分发挥了最优特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维度灾难”问题。

2实验

2.1数据集及评价指标

本文实验所用数据集为WEBSPAMUK2006[12],它是网络对抗信息检索研讨会2007年用于垃圾网页检测竞赛使用的数据集,现已成为垃圾网页检测研究的公开数据集。数据集本身已按保留法(HoldOut)的要求,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两个部分。数据集特征众多,本文采纳其中四种类型的特征,分别是:基于内容的特征96个,基于链接的特征41个,基于链接转换的特征135个,基于邻接图的特征2个。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样本数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可知,训练集中正常网站与垃圾网站的比例约为7∶1,这表明训练集是不平衡的,与真实情况较为一致。

本文使用3种指标评估分类模型,分别是准确率(Accuracy)、F1测度(F1Measure)和AUC值。本文将垃圾网页检测视为二元分类问题。对于二元分类问题,其表达测试样本集分类结果的混淆矩阵由TP(True Positive)、TN(True Negative)、FP(False Positive)和FN(False Negative)四个值构成,其中:TP为被正确分类的正例,TN为正确分类的负例,FP为错误分类的正例,FN为错误分类的负例。于是准确率和F1测度值可分别用式(5)和式(6)计算得到:

Accuracy=TP+FNTP+FP+FN+TN(5)

F1Measure=2TP2TP+FN+FP(6)

对于二元分类而言,随机挑选一个正样本以及一个负样本,分类算法根据计算得到的分数(Score)值将正样本排在负样本前面的概率即为AUC值[15]。在垃圾网页检测中,最终得到的spamicity值即可作为Score值。AUC值越大表明当前的分类算法越有可能将正样本排在负样本前面,即能够更好地分类。AUC值相比较准确率和F1测度而言,更适合于不平衡数据集的分类性能评价[16]。

2.2参数设置

最早的克隆选择算法是De Castro等提出的CLONALG(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算法[17]。本文提出的ICFSUSERF算法基本流程与其他克隆选择算法类似,只是针对特征子集选择应用设计了一些初始化抗体种群、亲和度计算、克隆选择、高频变异、抑制操作等算子。另外,ICFSUSERF算法需要得若干个而非一个最优抗体个数(最优特征子集)。每个最终生成的抗体将用于生成二元分类子分类器。对于集成二元分类,子分类器的个数为奇数更合适。如果个数太少,集成效果不明显;如果个数太多,算法耗时明显增加,而集成效果并不显著增加。本实验依次选用3至13个最优抗体,发现当最优抗体数为7时,分类准确率、F1测度以及AUC等值处于全面较优的状态,因此,最终选择7作为最优抗体个数。在进行最优特征子集选择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对训练集进行n折交叉验证。交叉折数的设定与数据集的样本个数是紧密相关的。在样本个数确定的情况下,如果交叉折数太多,则每个训练样本子集的样本数太少,无法训练出足够好的分类器;如果交叉折数太少,则分类器集成的性能将下降。本实验将交叉折数设为5,实验结果较为理想。一般而言,克隆选择算法需要设置的参数有:初始化抗体种群中抗体的个数、克隆选择抗体的比率、高频变异抗体的比率、抑制操作的比率以及迭代次数等。为简化算法设计,ICFSUSERF算法将克隆选择抗体的比率、抑制操作的比率等参数设计为克隆选择抗体个数、抑制操作抗体个数等数量值,将高频变异抗体比率设置为100%,即所有克隆产生抗体都要进行变异。初始化抗体种群中抗体的个数、克隆选择抗体个数和抑制操作抗体个数一般要大于最优抗体个数,但如果个数太多,每次迭代耗时又将急剧增长,应设在20以内为宜,本实验分别设为20,7,20。迭代次数是根据具体问题的收敛情况确定的。从多次实验结果看,本文实验一般会在400次左右收敛,故选择迭代次数为500。

2.3不同方法的比较

将ICFSUSERF对WEBSPAM UK2006数据集进行分类,将其结果与随机森林及其他相关的分类器比较。这些分类器包括随机森林、Bagging集成随机森林(RF+Bagging)、AdaBoost集成随机森林(RF+AdaBoost)以及文献[14]提出的欠采样集成随机森林(RF+US)等。不同方法的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看出,ICFSUSERF与RF+US分类器的分类效果远远优于其他分类器,无论在准确率、F1测度还是AUC指标方面,都要比其他方法更优,均提升11%左右,而本文提出的ICFSUSERF方法比RF+US方法又有所提升。

表3列出了本文所提算法的结果与2007年垃圾网页挑战竞赛各优胜团队分类结果的比较情况。由表可知,ICFSUSERF分类器的分类性能在F1测度这个指标上,其值为0.93,表现得比所有优势团队都好;而在AUC这个指标上,其值为0.94此处为0.95,与表3中的0.94不一一致?是否书写错误?请明确。,仅次于Cormack团队的结果0.96。然而,Cormack团队的F1测度值仅为0.67,表明其分类准确率并不高。

Scarselli等[18]5.将[15]改为:[18]提出一种包含概率映射图自组织映射(Probabilistic Mapping Graph selforganizing map, PMG)和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 GNN)的图层叠架构用于垃圾网页检测,同样基于WEBSPAM UK2006数据集进行实验。表4显示其所提方法的实验结果,其中的FNN(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PMG+GNN(3)+GNN(1)算法表现出最好的检测效果。本文提出的ICFSUSERF分类器与其相比,除了准确率更低外,F1测度和AUC两个指标上则更优,特别是F1测度提升显著。

2.4讨论

虽然实验结果并不表明,本文方法在所有的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方法,但在F1测度和AUC两个指标上表现出来的优良分类结果,依然表明ICFSUSERF算法用于垃圾网页检测效果良好。其良好效果的获得,主要得益于以下3点:1)欠采样技术将不平衡数据集转换为平衡数据集,解决了不平衡分类问题;2)基于欠采样的集成充分发挥所有训练样本的作用;3)基于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的算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维数灾难问题,并充分发挥了所有特征子集的作用。

3结语

垃圾网页检测是对抗信息检索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用于训练分类器的垃圾网页检测数据集往往是特征众多且正负类极其不平衡的,为解决其维数灾难和不平衡分类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欠采样和免疫克隆特征选择的集成随机森林分类器ICFSUSERF用于垃圾网页检测。在WEBSPAMUK2006上的实验结果表明,ICFSUSERF的分类性能优良。与其他最优秀的分类器比较,虽然ICFSUSERF在准确率指标并不占优;但在AUC和F1测度两个指标上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垃圾网页检测依然是对抗信息检索领域中一项艰巨的任务,除了探索一些优秀的机器学习算法在垃圾网页检测中的应用外,从网页内容、链接以及搜索引擎使用信息方面提取特征以检测垃圾网页也是一个通常的研究领域。另外,将本文提出的ICFSUSERF方法应用于其他领域,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SPIRIN N, HAN J. Survey on Web spam detection: principles and algorithms [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12, 13(2): 50-64.

[2]

CHANDRA A, SUAIB M. A survey on Web spam and spam 2.0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er Research, 2014, 4(2): 634-644.

[3]

TAHIR M A, BOURIDANE A, KURUGOLLU F. Simultaneous feature selection and feature weighting using hybrid tabu search/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 [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7, 28(4): 438-446.

[4]

BONEV B, ESCOLANO F, CAZORLA M. Feature selection, mutual informa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ghdimensional patterns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08, 11(3/4): 309-319.

[5]

MOUSTAKIDIS S P, THEOCHARIS J B. A fast SVMbased wrapper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driven by a fuzzy complementary criterion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2, 15(4): 379-397.

[6]

LIN S, LEE Z, CHEN S, et al.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feature selection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approach [J].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08, 8(4): 1505-1512.

[7]

AHMED A. Feature subset selection using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 2005, 2(1): 53-58.

[8]

AHMAD F, ISA N A M, HUSSAIN Z, et al. A GAbased feature selection and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an ANN in diagnosing breast cancer [J]. Patter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4, 18(4): 861-870.

[9]

MARINAKI M, MARINAKIS Y. A hybridization of clonal selection algorithm with iterated local search and variable neighborhood search for the feature selection problem [J]. Memetic Computing, 2015, 7(3): 181-201.

[10]

SAMADZADEGAN F, NAMIN S R, RAJABI M A.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clonal select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o hyperspectral image feature selection [J].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2, 500(1): 799-805.

[11]

YEN S, LEE Y. Clusterbased undersampling approaches for imbalanced data distributions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 36(3): 5718-5727.

[12]

SUN Y, KAMEL M S, WONG A K, et al. Costsensitive boosting for classification of imbalanced data [J]. Pattern Recognition, 2007, 40(12): 3358-3378.

[13]

HONG X, CHEN S, HARRIS C J. A kernelbased twoclass classifier for imbalanced data set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2007, 18(1): 28-41.

[14]

卢晓勇,陈木生.基于随机森林和欠采样集成的垃圾网页检测[J].计算机应用,2016,36(3):731-734.(LU X Y, CHEN M S. Web spam detection based on random forest and undersampling ensemble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6, 36(3): 731-734.)

[15]

FAWCETT T. An introduction to ROC analysis [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6, 27(8): 861-874.

[16]

DAVIS J, GOADRICH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sionrecall and ROC curves [C]// ICML 2006: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New York: ACM, 2006: 233-240.

[17]

DE CASTRO L N, VON ZUBEN F J. Learning and optimization using the clonal selection principl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02, 6(3): 239-251.

7、增加参考文献:

[18] Scarselli F, Tsoi A C, Hagenbuchner M, et al. Solving graph data issues using a layered architecture approach with applications to web spam detection[J]. Neural Networks, 2013, 48: 78-90.

篇10

关键词:“契机”与“情境”;幼儿园德育课程;效果分析

一、创意背景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育的立足点是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首要目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强调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因此,德育课程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1)幼儿身心特点。幼儿是我国未来的希望,对幼儿的教育应引起教师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特点有:一是好动,喜欢向他人挑战,如果有人说“我不相信你会做”,那么他会真的做出来;二是情绪变化多端,幼儿很固执也极易发脾气,他们经常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太会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件,他们情绪会波动较大;三是开始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人体不仅包括手脚及身体,还包括心;四是想象力丰富。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编故事,成人会惊讶于他们所编的故事;五是非常健谈,幼儿一旦心里有所想法,他们立即表达出来。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幼儿最为显著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坚守原则,并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2)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是一个新概念。德育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课程是指有利于实现德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德育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因素。如知识、经验、信息等资源,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狭义的德育课程指形成德育课程的直接因素。

二、实施程序

(1)寓教于乐。幼儿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对于幼儿的教育,教师不能采用初中生、高中生等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积极与幼儿互动,多与幼儿做游戏,充分了解幼儿的品性、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某天,带领幼儿去校园草地做游戏,发现个别小朋友不合群,时常独自一人玩耍。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其他小朋友,了解这个小朋友为什么独自一人玩耍,而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解情况后,教师应单独与该小朋友进行聊天,询问他的困惑,然后,将该小朋友带入群体中去,让其他小朋友充分表达各自的困惑,以及不与该小朋友一起玩耍的原因,通过讨论后,该小朋友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以及其他小朋友的帮助,该小朋友一定能够融入小朋友群体中去。

(2)利用广告进行教育。幼儿的生活世界里经常存在很多的矛盾和困惑,这些恰恰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契机,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由于小朋友对电视、广告牌等媒体广告具有好奇心以及足够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广告对小朋友进行道德教育。例如,电视经常播放爱护树木、爱护动物、节约资源等广告,教师可以将电视广告的内容转化为德育资源。通过播放电视中爱护树木的广告,教师可以与小朋友进行讨论,如何爱护树木、为什么爱护树木等等,并让小朋友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树木及森林,从而让小朋友切身体会爱护树木的重要性,并发自内心地得爱护树木。

三、效果评析

近年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已充分认识到应从“课程理解的范式”去理解幼儿的德育课程,德育课程应该成为幼儿所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德育课程需教师去发现和整合,并需要幼儿去亲身体验、理解和实践,唯有如此,幼儿才能将德育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并在面临不同道德情境时做出合适的行为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