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心得

篇1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篇2

詹姆斯・L.默塞尔(James L. Mursell),1893年6月1日生于英格兰的德比(Derby),先后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学校、英格兰的汤顿中学、澳大利亚南部阿德莱德的凯尔(Kyre)学院接受教育;1915年来到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与哈佛大学学习,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1至1923年在俄亥俄州佩恩斯维尔的伊利湖学院任教,讲授心理学与教育课程;1923至1935年在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学院任教,讲授教育课程;1935年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任教,教育方向副教授,同年升任教授;194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音乐与音乐教育系主任;1959年退休;1963年1月去世。

詹姆斯・L.默塞尔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一位多产的学者,曾出版专著25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其研究成果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专著有《笛卡尔科学哲学中直觉的功能》(Function of Intuition in Descartes' Philosophy of Science,1919)、《意义概念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Meaning, 1920)、《战争时代的个人哲学》 (A Personal Philosophy for War Time,1923)、《中学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1932)、《教育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Education,1934)、《净化你的心灵》(Streamline Your Mind,1936)、《为美国民主的教育》(Education for American democracy,1943)、《心理学测量》(Psychological Testing,1947)、《如何形成习惯和改变习惯》(How to Make and Break Habits,1953)、《成功教学及其心理学原则》(Successful Teaching, its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1954、1946)、《民主教育的原则》(Principles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1955)等。

默塞尔对20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他出版的音乐、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方面的专著主要有《音乐教育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Musical Education,1927)、《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chool Music Teaching,与玛贝尔・格伦合著,1931)、《音乐教育中的人类价值观》(Human Values and Music Education ,与玛贝尔・格伦合著, 1934)、《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 1937)、《美国学校中的音乐》(Music in American Schools,1943)、《音乐与课堂教师》(Music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 1951)、《音乐教育基本原理与项目》(Music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ograms,1956)、《我们城镇的音乐(2册)》(Music in Our Town I& II,1956)、《我们国家的音乐》(Music in Our Country,1958)等。

导 读

默塞尔是一位跨学科且极为多产的作者,其典型的跨国(英、奥、美等)成长、求学经历,以及神学教育背景等,使其兴趣广泛,研究成果涉及多个学术(哲学、心理学、教育、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等)领域。他对20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著有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原理、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心理学和课堂音乐等著述。早在1927年默塞尔就已经出版专著《音乐教育基本原理》,1929年默塞尔参加美国音乐教师协会年会,发表题为“理想的音乐课”的演讲,受到音乐教育界一致好评。因为当时音乐教育者急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发言人”为自己的专业做理论辩护,默塞尔作为一位拥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研究背景的跨学科知名学者,对于当时音乐教育界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霖”。

《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是与玛贝尔・格伦合著,出版于1931年,当时正值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高涨时期,默塞尔的音乐教育思想深受约翰・杜威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烙上了鲜明的印记。首先,受杜威和进步主义教育 “儿童中心论”思想的影响,默塞尔主张以“儿童为中心”的音乐教学,强调音乐学习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学生的内在动机是学生音乐成长的关键。其次,受杜威的“艺术即经验”思想的影响,默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即经验的再建构”观点,认为音乐学习中学生的音乐经验尤为重要,鼓励学生作为聆听者、歌唱者、器乐演奏者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这远比讲授音乐知识、技巧训练与分析音乐作品更有意义。再次,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等思想的影响,默塞尔提出音乐教育不应该过分关注识谱、乐理、技巧,而是应该通过音乐活动丰富儿童当下生活,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战胜音乐挑战体验到愉悦,进而丰富生活。他指出,“音乐教育要帮助儿童自己发现音乐的真谛,并且在音乐中发现自我”“一个教育过程,除了更多的教育、更多的成长、更多的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或者结果。当我看到小学生唱歌时,我们要说,每一首歌应该立刻成为一个目标,并且成为一个‘垫脚石’……帮助儿童经历音乐,并且教育其成为音乐性的人。” 最后,默塞尔还深受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杜威将教育视为实现民主的首要工具,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默塞尔认为,民主思想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力量,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应分享这些思想的力量。当音乐作为贵族艺术仅被少数人所享用时,并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社会,学校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们获得对音乐的热爱,使生活更人性化、更高雅。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意识 音乐创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7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拥有一个相对属于自己又能自由健康发展的平台,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

1 创置形象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知识和听辩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较易转移,但他们特别爱跳、爱说、好动、模仿力强,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先给孩子们创置一种便于记忆的直观形象,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将形象化教学寓于音乐教学之中。

首先我根据学生模仿力强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对各种声音能够回想起来。利用打击乐器、电子琴、非常规音源等来模仿鸟鸣声、风声、雨声、马的奔跑声、汽车喇叭声、敲门声等各种声音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联想,并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在教学法中,我做了各种各样的头饰,小鸟、小猫、小狗、汽车、飞机、火车、军号等,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练习,创设不同的场景,选择有针对性的头饰,让学生分别戴上。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设置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其次,音乐教育内容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教师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敢于突破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儿童音乐活动的形象化教学内容,以自身的创造精神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如:在教节奏“××.|××.我就用汽车的喇叭声音“笛笛.|笛笛.等来教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形象化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体会到了各种节奏的长短。

2 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想象空间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现代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方法,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应该是引导的教,学生的学应该是发现的学。为此,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置于一种崭新的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把学生置于主人翁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不断培养。例如:在学习《共产儿童团》时,这首歌的主要节奏型是:“××.×××|×.××××-”。在做练习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办法,说:“老师我想在鼓掌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节奏型”。又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老师,可不可以用舌头打节奏”。当采用这两种办法的时候,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种节奏型,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大胆创新的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还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要相信学生的表演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探索新知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童心是小鸟》这一课时,学会这首歌后,学生根本不满足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创编歌曲的肢体动作,让学生来表演。在活动中,教师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以隐蔽性的间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演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歌曲的意境和理解歌曲的内容,通过体验,学生都能勇敢地争着表演,而且创编出吻合意境的动作和一些小树、小鸟、小鸽子、小蜻蜓这些环境氛围,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共同交流,最后综合加工,选出一组代表表演,教给其他学生。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体验了创新实践的乐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以及动作表演的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我通过有趣的游戏对学生进行听辨音的高低、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训练。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给学生一个逗真、贴切、生动的音乐环境和直观音乐形象,让孩子们置身于所设置的音乐环境和形象之中,不仅耳听有声,而且眼看有形,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学生以自身的动态形象配加音乐与歌曲所表现出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达到形声有机结合,来唤醒孩子们幼小心灵所蕴藏着的巨大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我利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如:学生在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时

5 3|1 3 | 5

师问:布谷鸟在叫?

5 3 0|5 3 0 |3 1 | 1

生答:布谷布谷布谷

在弹奏的时候教师必须把布谷鸟由近到远的力度变化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布谷鸟渐渐飞远了。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自身的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让孩子们先听后做,边听边做,以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去感知音乐的意境、速度、力度的变化。

4 用打击乐器促进学生兴趣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学 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89-02

一、注重音乐审美,提高欣赏能力

(一)转变教学理念,创设审美情境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推行音乐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有关的音乐技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以“学科本位”思想为主导,只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转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指引,加强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尽可能避免理论知识所带来的重复单调。在音乐技能学习以及实际操作中,应尽量简化训练过程,引导学生感知歌曲所带来无穷魅力,在反复倾听与练习过程中,从内到外领略音乐的美,试着用情绪控制音乐的节奏与旋律。

(二)采用科技手段,丰富审美感知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应用于大部分的基础学科中,而音乐是一门非常需要借助设备进行授课展示的课程,多媒体应成为其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各种类别的课件,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音乐教师需要有较强专业能力,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传授音乐知识,打造一堂声、像、图为一体的优质课堂,让学生爱上学习音乐,同时为以后的音乐之路做好铺垫。

二、注重音乐引导,提高综合竞争力

(一)结合音乐审美,激发创造思维

创新思维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发育还不成熟,教师应该给予适当地引导与指引,努力开发其音乐天赋,使其发散创造性思维,切忌给予打击,泯灭学生心中的音乐梦想。每个人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都不一样,更谈不上对与错;当学生提出与教材内容不一样的观点时,教师应积极给予鼓励,甚至可以给其平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可选取合适的歌曲进行改编与创造,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趣味性,带给学生一种创作性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结合音乐活动,鼓励学生交流

合作学习小组是新课标中推行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同样也是适用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不同的乐器带入课堂,将学生进行分组,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任务去认识这些乐器,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研究这些乐器的不同特征,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在音乐海洋里进行艺术思维的碰撞,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重音乐拓展,体现音乐文化

(一)结合生活体会,感受音乐魅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音乐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将音乐知识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接触。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家里,音乐几乎无处不在,教师应让学生去留意生活中的音乐,感受生活赋予其不一样的涵义,学着聆听音乐,感悟生活的美。教学不能只限制于课堂,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走近自然、社会,甚至可以去感受一些民间音乐,寻找音乐的灵感,挖掘学生的潜力,也为学生未来系统化地学习音乐做好了铺垫。

(二)贯穿音乐精神,融合其他课程

学科整合,是要求将音乐同其他学科建立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和综合竞争力。小学期间,语文、数学等属于专业课程,需要学生的投入主要学习精力,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闲暇之余,可以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放松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另外这种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对学生感悟、认知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地帮助,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的理解。总之,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探索一条高效率、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新途径,同时为学生终身的艺术音乐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凤. 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 才智,2013,16:16.

[2]马春玲. 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 音乐时空,2013,09:123+125.

[3]李玲. 关于如何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8:44.

篇5

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师最后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奖励他。此外,如果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服务于教学。

二、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学科教学的趣味性

儿童的本性是爱玩好动,对单调的音乐知识,他们就会觉得呆板、遥远而疲于接受,那么,通过简单的故事和有趣的情节融音乐与知识于一体的游戏不但能创造一种有节奏、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气氛,又会使孩子们觉得音乐并不陌生,他就在自己的身边,如通过游戏《森林音乐会》孩子们都能高兴的分辨和记写,哪段音乐是哪只动物的歌声。这个既新鲜又简单的方法,改变了原来枯燥的听音记谱,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识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中比较枯燥的环节,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如:在认识了音符的唱名及在五线谱上的音高后,可以采用游戏法进行巩固的练习。游戏《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游戏《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如,小猫3-、小狗i i、小鸡77 7、小鸭66 66、公鸡5 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就请他进家门。

三、运用多种策略,让课堂教学“美”与“活”起来

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课堂的“美”与“活”。“美”的内容是:教师的语言美、范唱美和节奏美。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要善于用歌词的音韵、诗意、趣味来引导、启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教师美的语言中获得学习音乐的兴趣。课堂上教师的范唱必须具有旋律美、节奏美。范唱时体形、眼神、手势都要有美感,用范唱美来带动学生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能用乐器熟练地弹奏教材中的曲子,激起学生歌唱的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美好的伴奏中尽情歌唱。“活”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活、课外活动内容活。教学法方法活,是指每节课的模式应善于变化,教学新歌、导入新课方法应多样。教学《闪烁的小星》时,我由绘画导入新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对星空进行观察,课中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请学生说出所观察到的星空景象,然后在黑板上绘制成图,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领会歌曲的含义,产生用歌声来表达情感的欲望。

四、运用有效的教学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音乐课的教学评价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课堂上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

音乐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运用激励性评价,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竞争意识,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完一首新歌时,常常采用竞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评价的形式可以多元化,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该把评价权利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总之,音乐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追求有效,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质量。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篇6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教育;探讨

创新教育是为学生创造出理想化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个性化发展。创新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积极的接受教育。小学是教育开展的初级阶段、重要阶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进步成长。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进行探讨分析。

1开展创新教育的手段

1.1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主体,整个课堂教育主要依据大纲,以至于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小学生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师生缺乏互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思想交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授知识,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相处,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的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把课本上的知识的教给学生,用考试去检验,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

1.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学生的特点,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一个方法进行教育,效果不好。因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不同,应该有针对性的去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个性化,特别是小学生,有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年龄小等特点,所以的音乐教育就要求小学音乐老师利用这些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思考、能力甚至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开展创新教学的音乐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供了方便。改变呆板的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文字、音频、视频融为一体,使抽象的艺术表达更具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演唱技巧有很大的好处。学生通过操作音乐器材,也可以提高音乐素养。

1.3课堂氛围良好:

上课过程小学生很难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所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课堂中,氛围死板严肃,学生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中,形成的课题氛围是良好和谐的,教的知识能够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方式灵活,要有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学生感受到了乐趣进而教学效果有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鼓励支持学生的尝试创新,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1.4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展创新教育要提高教师素质,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改正问题,真正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音乐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不但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是富有情感的,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不同的创作风格,欣赏音乐的同时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体会歌曲原有的味道,挖掘音乐的内涵,情感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1.5学校要积极配合:

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展现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地方,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校应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竞赛活动,形式丰富,扩大学生参与度,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在舞台上学生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创新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处科技知识的年代,每个行业需要的都是全方位的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素养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开始开展。创新教育是一个热点话题,创新教育就是对人的创新实力进行提升、培养创新精神。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也要注重开展创新教育而,使小学生掌握良好的创新能力,也有较高的创新素养,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追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时,创新教育被发展起来。素质教育给创新教育奠定了基础,两者相互协作,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融合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得小学生有良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更有特点,给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结语:小学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阶段,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变的非常重要,被教师、家长、社会所重视。创新教育是一种将学生放在主置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此作为最根本的目标。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教育应运而生,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满足社会需求,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深化改革的结果。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与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新精神。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手段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能够给在岗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丽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J].都市家教,2014,2:248-250.

[2]张璐璐.创新教育下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63-64.

[3]李雪莲.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咨询,2015,17:170.

[4]林元生.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篇7

关键词:创造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积累经验 创编 方法 习惯发散思维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印象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已成为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应,而创造则已定位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高层次要求。

我们知道,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是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高层次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处处给学生发挥创造的机会和空间,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音乐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通过教研学习和本人经验大致总结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一、以教师的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就应具有创新精神。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所以”。教师在着眼教材设计教案,探索教法时,要敢于向教材挑战,向时代挑战,力求在处理教材上有所改进,有所创新,使学生每节课都感到有乐趣、有新意。在低年级歌曲教学时,读歌词很重要。可采用按节奏读歌词,还可以用快板的节奏读歌词等。采用不同的形式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起到熟悉认识歌词或有利于准确掌握音的时值的作用,根据歌曲特点设计。在教完歌曲后的二度创作不容忽视,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部分。可以采用创编歌词,即兴律动,用绘画形式表现歌曲、乐曲内容,或创编音乐剧等。例如:教完《猫虎歌》歌曲后,让学生在恰当的地方加上什么声音,才能使歌曲更生动更富有童话色彩?(加入老虎和猫的叫声),表演短剧《猫虎歌》等。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听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学生要长期积累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是学生创新意识形成的基础,是进行创造的武器。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教师长期有意识的培养,靠学生有意识的积累知识经验而逐步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例如:随音乐律动或舞蹈。提醒学生,一般有词歌曲可以根据歌曲内容或歌词创编动作,无词的乐曲,可以根据乐曲的情绪创编。感受乐曲所变现的意境来创编动作。欢快的乐曲用较快的动作,抒情的则用柔和缓慢的动作来表现等等。例如:教唱完《新疆是个好地方》歌曲后,在学生基本掌握时进行动作编排。学生先讨论新疆舞的基本动作要领,哪些动作适合于什么情绪什么内容,如何根据乐曲的速度安排恰当的动作等等。当学生有了初步的知识经验作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想滚雪球一样,知识越来越丰富,创新意识就会逐步走向成熟。

三、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寻找创新方法

发散思维是一种非正常思维方式,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惊醒这方面的训练,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想象,寻求更为新颖独到的见解。以教师的简单的创新思想带领学生寻找弹门自己的创新方法。每当向学生发问时,先要提醒学生,音乐具有不定性,一个人的心情,性格不同,听出来的音响效果就不一定相同,所以,先考虑其他学生会怎样回答,然后思考还有没有可能会有别的更好的答案。在欣赏教学中最为常见。每当欣赏完一首乐曲时,我们要求学生听出音乐所描述的情绪如何,描述的是什么动物或情景等等。结合多元化智能理论中的《成功教育》,老师不要否定他们的奇思怪想,及时鼓励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指引他们寻找更为恰当的答案,把无限的空间还给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使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欣赏《小蜜蜂》时我提问:乐曲描写的时什么动物呢?有的说是苍蝇,有的说是蝗虫,还有的说是风声,当然也有的说是蜜蜂飞舞,他们说的都不错,都很精彩,老师再次提问:你问什么觉得是这种动物或情景呢?只要学生能够有理由就值得鼓励和赞同。激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形成独特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质疑,养成创新习惯

篇8

小学音乐审美情趣欣赏教学教学方法所谓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的教学当中,其具体含义就是指学生通过对一些音乐作品的聆听,领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音乐之美,使精神得到满足,并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达到音乐课的教学目的。音乐欣赏是我国教学活动当中最为直接的美学教育形式。它将音乐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学生参与在这样的审美活动当中,体验美学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音乐是进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而小学音乐的学习阶段是学生音乐学习最为基础的阶段。因此,利用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美学理念进行开发与引导是极为重要的。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用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所领悟到的音乐内容融入到想象的画面与场景中,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充实。对美好音乐的欣赏可以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憧憬,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与勇气。音乐不仅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要求,更可以通过学生的想象给学生的人格塑造带来正面影响,音乐以及包含的正能量纠正学生的思想,改变学生的精神意识,优化学生的人格,使其在音乐的影响之下变得越发积极与乐观。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

2.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音乐的类型有许多种,音乐作品的集合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各民族人民的睿智等都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展示出来。因此,音乐欣赏可以开扩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当代小学课本当中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音乐欣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使之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小学音乐中欣赏教学的实施方法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对于事物的理解还不尽全面。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欣赏教学之时,一定要全面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音乐需求。

1.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推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远远要高于教师的督促。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在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当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看不到,摸不到,学生只能根据音乐的旋律来理解音乐当中的内涵。因此,一些学生会缺乏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所以,要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环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可感的音乐环境。比如,教学可以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要求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将相关的文字与图片展现给学生,如果可以找到相关视频,最好为学生播放背景视频。形象与生动的事物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

2.创设音乐欣赏教学的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的又一能力要求,在欣赏教学当中设置情境,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音乐作品。比如《十面埋伏》,它是描绘楚汉战争中垓下决战情景的一首琵琶曲。学生在单纯地欣赏之时,可以了解到音乐当中的壮阔元素,但面画感不强,不容易进行精神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西楚霸王》片段的静音播放,为学生创设一个战争的情境,使学生在战争的气氛之间聆听《十面埋伏》。这样,学生将自己放置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下,很容易可以理解到音乐作品当中气吞山河的气势与悲切壮烈的情感,使音乐作品的精神含义更好地表达出来。

3.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许多教师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播放之前,会以作者的介绍与背景环境为引入,还有一些教师会利用故事去修饰音乐作品。教师进行如此课堂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更全面地理解音乐作品。但是,这样会让学生先入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理解思路,影响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个性理解。所以,在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欣赏之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最好是在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表达过自己的个人理解之后,为学生做一些原则性的修正,不要提前干扰学生的音乐欣赏思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建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其在音乐情感当中找到人格的发展方向。小学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对象。因此,本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我国的小学教师把握好欣赏教学的尺度,促使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02,(4).

[2]戚新艳.简笔画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0,(11).

篇9

一、新媒体的发展下的音乐教学新发展

(一)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式

新媒体的一大特色是碎片化特点突出,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这样一来,既保证了学习成果,同时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深受学生喜爱。同时新媒体可以满足多方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方便。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很快,因此碎片化模式应运而生,总体来说碎片化利大于弊,对于学生学习有着有利影响。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碎片化成为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方式的一大推手。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不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课堂以老师自己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多是在老师的灌注式教学下来吸收知识,这并不有利于学生长远学习,急需改变。所以在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条件下,高校音乐教学模式也要不断优化,彻底改变之前“一言堂”的模式,提升学生音乐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新媒体的兴起拓宽了师生双向交流的途径,使得师生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教学过程不再只是老师枯燥的讲解。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亦师亦友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而新媒体也使得教学方式多样化,提供了网上课程展示,即使老师不是现场教学,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更加趣味化。这一优势虽然之前就已经有着发展趋势但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发展尤为突出,使得教学更加多样化。

(三)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增宽,自主选择性增强

新媒体包括数字网络,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等,其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海量资源,可供师生选用。尤其是音乐专业,其艺术性极强,需要通过不同方式各种渠道来加强音乐感受,吸收积极成分。其次,新媒体发展下,可以将音乐与动画等结合,打造出适合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形式,创新教学和学习模式。而新媒体对于有些办学条件尚未成熟的院校来说也是一大福音,有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资源等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优势无疑是最佳的受益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提高创新性,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新媒体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原材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更新了学生的学习观念。不论是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或是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促进学生艺术性和实践性的全面发展。高校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理论能力培养更要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应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命题,因此在大学课堂中推进创新技能的提升是必要的也是培养创新力量的有力支柱,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技能的提升无疑是个良好的途径。

二、高校音乐教学应对新媒体的改革措施

在中国当今高校中,音乐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急需进行自我改革提高。其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定位不准确,课程分布失衡,内容设置单一,空间相对不足。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合理高效利用新媒体将会得到解决。

(一)课程体系定位不准确的分析解决

课程体系定位不准指的是高校教学体系不完善,存在着问题,具体指的是过分重视理论指导而轻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能力失衡;或是过分重视舞台训练而忽视了讲台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能力,而欠缺知识讲授能力,集中表现为学生毕业之后难以很快的适应教学工作。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作出如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共同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推进教学模式升级并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加大教学实践的投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教学实践学习与应用,可以利用新媒体扩大教学实践的学习途径与方式,同时验证学校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进。

(二)课程分布结构失衡分析与解决

课程分布结构失衡具体指的是专业设置不科学,专业主要以音乐专业课程为主,缺乏音乐教育课程和音乐选修课的比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个性化得不到发展。这一问题可以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得到解决,新媒体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应用到音乐教学上着重表现为:学校可以开设个性化的网上课程,满足学生对音乐选修课或是教育课程的需求。不仅可以开设课程,还可以扩大信息的传播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

(三)教学内容设置枯燥单一的分析与解决

这一问题与上个问题有着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一致。众所周知,音乐专业教学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教学上需要有着良好兼容性和统一性,否则学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造成学习课程枯燥单一,无法全面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贯通的学习。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来促进理论课与实践授课的相互结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多面化,不再枯燥单一。单一并不能促进学生高素质发展相反会束缚学生前进,因此促进课程多样化均衡发展可以促进学校课程科学组合。

(四)课程空间相对不足的分析与解决

这一问题具体指的是高校教学与社会发生脱节的现象,学生在高校内学习与社会联系较少,导致学生对社会需求与现状认识不够透彻,无法很好的实现和社会需求的完美对接。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要使学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同时学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便利,高效率的吸收海量信息,以便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弥补课程空间不足所带来的短板。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与社会接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具备必须从大学时期就开始的积累,成为自己的优势条件,进而在将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篇10

音乐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造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根据我的理解,音乐教学的创新是一种演变和渐进的过程,可以从五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教师首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探索精神等。教师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寻找突破口,不因循守旧,主动突破教材与习惯定势的束缚,引导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促进创新态度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任性、争吵等相联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好的,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假如不给予学生创新机会,轻易代替、否定学生的意见,不但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让他们产生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使学生懒于动脑,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正确对待“良性争吵”,多给学生创造“争吵”“讨论” 机会,大胆探索、求真、求新。

二、找准创新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定创新的内容很重要。可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培养即兴创编能力。如让学生用各种声音材料去模拟和表现自然界中的各种音响及对事物的切身感受;用声音编创较为完整的带有情节的声音故事,进而尝试为所学的有关诗歌或故事进行简易的配乐表演;让学生口头创编旋律或简单的旋律接龙,即兴创编节奏;也可根据歌曲的内容、形式和情绪边唱边表演,创编出有表现力的表演动作或新的表演形式;还可以尝试创编歌词或为不同情绪的歌、故事、美术作品等编配音乐;等等。游戏是儿童较喜欢的一种活动方式,儿童在玩中学,在乐中学,通过游戏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如模仿、模进、旋律接龙,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三、优选创新的方法

1.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动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发现法,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提供各种音响材料如刮风、雷电、飞机起飞等音响,混声合唱曲,打击乐,人讲话声,水声,钢琴、木琴等乐器组合声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然后再从实践到理论上去检验、证明,这样通过发现得出结论。

2.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听赏一提问一假设一推理一验证” 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境法。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

4.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讨论辩论,各抒己见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动作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乐队的简单编配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创新性思维表现在不满足用现有知识和社会常识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是从崭新的创见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想象。如欣赏一首作品,让学生自己想象、联想,学生们会得出多种答案。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往的教育教学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培养。教师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歌谱写错了也那么唱,音不准、节奏不对也不去辨别等。求异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问题,探索多种方法、答案,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五、构建创新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