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文化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文化笔记

篇1

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跨文化的比昂逊――纪念比昂逊逝世100周年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9月23日至9月24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佛西楼成功举办。

比昂逊是挪威著名剧作家,曾经创作了《破产》、《超越人力》、《挑战的手套》、《新婚的一对》等作品,于19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年是比昂逊逝世100周年,挪威和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来自中挪的近四十名专家学者,共递交了27篇论文。挪威的比昂逊研究专家介绍了挪威比昂逊研究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任生名教授的“论比昂逊戏剧中的道德与审美”、南京师范大学华明教授的“比昂逊的赤子之心”、上海戏剧学院宫宝荣教授的“从茶花女到思伐法――19实际下半期欧洲戏剧中的女性意识之发展”、复旦大学陈靓博士的“他者・象征・主体――评《新婚的一对》中的人物主体性建构”等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比昂逊戏剧内涵做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对比昂逊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填补了中国大陆比昂逊研究中的空白。

研讨会就比昂逊的戏剧整体观、比昂逊的剧作研究、比昂逊与易卜生的比较研究以及比昂逊的小说、诗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上海戏剧学院刘明厚教授的“比昂逊精神:仁者爱人”从东方儒家“仁”的视角,系统分析了比昂逊的作品,认为“仁者爱人”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焦点。比昂逊的作品之所以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能够跨越时间、超越文化,受到长期关注,其本质就是“仁者爱人”精神,体现了文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立体式呈现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特点。研讨会期间,上海戏剧学院第一次把比昂逊的代表作《超越人力》搬上了中国舞台。作品中蕴含的劳资纠纷、贫富差距等问题与当今中国社会现状之契合,比昂逊饱含诗意的笔触勾勒的平等、和谐、充满仁爱之心的理想社会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挪威国家图书馆Marte―Kine Sandengen女士观看后认为:演出不仅表现出了原作中的精神,同时还加入了一些中国文化元素。比昂逊戏剧在当代无论是挪威还是中国,都具有跨文化、跨肤色意义。舞蹈学院的师生还将《挑战的手套》与中国古典舞相结合,改编成了十分钟的舞剧片段。学院图书馆也为本次国际交流活动举办了比昂逊小型图片展览。

1960年,我国文艺界曾经隆重举行比昂逊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的戏剧界重新拾起对比昂逊的关注与研究。今年,刘明厚教授携戏剧文学系、易h生戏剧工作室举办了此次国际研讨会,中挪两国、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汇聚,将比昂逊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责任编辑:北海)

篇2

22日晚,我背着相机,从兰州出发坐上西去的列车。第二天早晨7点到达酒泉。天阴沉沉的,下着毛毛细雨,很冷。工作人员前来接站。大约一小时后,到达金塔县,雨停了,天空慢慢放晴。路上行人很少,一场秋雨,更是增添了空寂,空气格外洁净,如同天然氧吧。这是一座新颖别致、令人惬意的西部城市。

24日早晨,“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召开。与会领导与全体代表在金塔宾馆前合影留念。随后在金塔行政服务中心举行研讨会开幕式。这次会议参会的有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致力于汉简、丝绸之路及敦煌学研究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因时间关系,学术讨论分成三组同时进行,我只能选择性地听会。会议中,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并成老师坐在第一排,他在听取其他学者报告的同时认真地做着记录。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沙武田老师,一边听报告,一边理清思路,准备下一轮自己的论文发言。值得关注的是,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在会上表现活跃,反映了这一学术领域后继有人,氛围浓厚。

上午的会议结束后,我们来到与会场相隔不远的金塔博物馆。馆内列有彩陶、汉代灰陶壶、汉代铜马、魏晋铜俑人、神佛画像、莲花经、藏文经等珍贵历史文物。走出博物馆就是金塔航天广场,广场中央树立着一座约10米高的火箭雕塑,名为《腾飞》,催人奋进。葱郁的草坪包围着碧绿的湖水,阳光洒落下来,湖面泛起波光,叶子也变得灵动起来。

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结束,第三天安排参观和考察。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因此,兴奋不已。

26日早晨,用过早餐,前往考察第一站——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车窗外纷纷闯进和匆匆退出眼帘的是清一色的戈壁、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车行两个小时,到达发射基地。这是沙漠中的一片新兴绿洲,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场史展览馆的墙上挂满了卫星发展里程、工作状态及卫星发射时的照片,展馆中间摆放着卫星及飞船的模型。由于展览馆内禁止拍照,听讲解员介绍时大家格外认真。听讲解员讲述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我不禁对那些长期以来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肃然起敬。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为我们守护着祖国的尊严和边关的安宁,他们是中华民族新时代坚如磐石的万里长城。相隔不远,便是发射场,发射塔通体为蓝色,高达百余米,全部为钢架结构,矗立在戈壁中,像一个挺拔的钢铁巨人,它是象征祖国强大的最佳体现。一条绿色的纽带连接了发射场与外界的道路。生怕漏掉一字一句,我紧紧跟在工作人员的身后,了解到飞船火箭组合体功能检查、航天员进舱、点火发射、航天员应急救生等工作都是在发射塔架完成的。在发射前,如果出现紧急情况,航天员可迅速通过直径1米左右的白色逃逸滑道进入地下安全掩体。塔架对面是垂直总装厂房,它是亚洲最高的单层建筑,只有一层,却高达90余米。随后,我们来到了航天员在发射基地的工作生活区——问天阁。两层楼,装修简单,我脑海中不停浮现当年杨利伟曾经就是住在这里完成了中国人几百年的航天梦,不禁肃然起敬。我们走进会见厅,每个人都坐在玻璃窗里感受了一翻。会见厅的地上可以看到标记的数字,原来是站位,每个人都要站在固定的点上。一位老师指着标注1的位置,开玩笑地说道:“这可是胡主席站过的地方。”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航天城内匆匆用过午餐,返回大巴,去往下一个考察点,这是当天考察任务中的重头戏。据专家介绍,在20世纪先后有过两次集中发掘,内蒙古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市多处地方均有大量简牍出土。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参观地湾城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两处古迹。

茫茫戈壁,一眼望不到边,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周围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依傍黑河。踏上这片戈壁,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和满目的苍凉。我独自在古城遗址脚下穿行,走走,停停,真切地感受着戈壁带给我的那份孤寂与苍茫。

地湾城是一个方形的障城,只有两三百平方米大小,属于居延遗址的一部分,是汉朝肩水侯官所在地,如今仅存一障。障面积为22.5米×22.5米,城墙部厚5米,高8.4米,系夯土板筑,夯层0.2米。经测量发现,地湾城和肩水金关城池都是正南正北,然而,此处的黑河走向并非这样,这说明汉代的将士、工匠们已经使用指南针定位技术。同行的专家介绍,地湾城范围内曾出土汉简3000余枚,有历简、历谱、医简、算简等,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居延汉简中还发现有关酿酒的汉简,可知早在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就有酿酒产业。地湾城故址于1981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阅资料得知,“居延”为匈奴语“天池”的译音,在古代,这里曾是水草丰茂的地方。在地湾城遗址,我们看到城墙有修补过的痕迹,修补的墙皮有三四层之多,可见这座城址的使用时间很长。从城门进入,城墙四周有许多窟窿,原本以为是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而留下的,但专家却告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窟窿是当年在城内修建房屋时,为了支撑房梁打下的。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房屋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一座空城,供后人观瞻。

距地湾城2公里处,黑河东岸的戈壁滩上有一座小土包,它就是著名的肩水金关遗址。

肩水金关为汉代边塞关城,含有固若金汤之意,所以名之为金关。它是汉代进出河西、南来北往的咽喉,关门为6.5米×5米的两座长方形楼橹残壁,最高1.12米,厚1.2米,楼橹中间门道宽5米。楼橹外还筑有土坯关墙。据专家介绍,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土汉简 850枚。1973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11577枚,其他文物1311件。肩水金关出土的实物很多,有货币、残刀剑、箭、镞、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很多专家学者在埋头捡拾汉代人遗留的文化碎片,专注而神驰,我想,对学者们而言,实地调查,现场探微,在整个过程中辨析求解似乎已经是一种习惯了。肩水金关城池和地湾城一样,也是正南正北,同样说明,当时的人们建造这座城的时候已经使用了指南针。我频频举起相机,留下以黑河环流为背景的古城风貌。

随着旅游开发和气候的变化,居延地表遗址遭受了很严重的自然及人为破坏,这些古朴自然、风光独特、富有神秘色彩的居延文化遗址,对于考古学来说,它的价值不亚于一座汉代君王古墓,因此,我们呼吁大家能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站考察结束后,由越野车轮番接送我们返回大巴车。看似平缓的戈壁,置身其中才知颠簸得厉害,似游乐园内的过山车一般,不禁让人大呼过瘾。

天色已晚,我们启程返回。头倚在车窗上,还没有从刚才的思绪中走出来。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地上的白沙被吹得到处飞舞,看似像平地升起的蒸汽,又如同一堵白墙堵在我们前方。由于天气突变,我们只得提前返回住处。听说塔院寺就在县城内,驱车10多分钟便可到达,我们饭后未作停留,直接前往塔院寺。风依旧吹着,寺院两旁的树被吹弯了腰,在空中摇曳着。

进入寺院,映入眼帘的是耸入云天的大白塔,建在方形台基上,巍峨壮观。白塔是塔院寺的标志性建筑,此寺因它而得名。由于天气原因,我们抓紧时间,仅仅走马观花,粗略参观了这座寺院。

篇3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育目的 途径

[作者简介]张凤敏(1971- ),女,河北清河人,天津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概率与数理统计;刘玉波(1956- ),男,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泛函分析。(天津 30038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天津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数学专业多层次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11-4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30-02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在本科各专业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李大潜院士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和体会;通过数学严格的训练,使学生能够逐步领会到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方法,积累优良的素质,提高数学素养;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积累数学知识,能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①。如何达到李大潜院士提出的数学的教育目的,成为高等数学教师考虑的首要任务。

一、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现状分析

1.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平均成绩较低,不及格率较高。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数学的思想方法与高中数学的思想方法不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受到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集合思想 、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中学数学的思想方法教学有一个重要的模式:直观—操作—掌握—领悟—应用②。高中虽然接触了高等数学的内容,但还是停留在基本的层面,思维方法比较狭窄。而大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比较和分类、系统方法运用等方面的能力,经常用到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动态思维等方式,教学中突出了理论部分,增加了大量的定理证明,使还停留在中学学习思维中的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学生建立起高等数学思维模式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第二,大学教学方式与高中教学方式不同。高中的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比较重视直观。每次课讲解的内容相对大学课程来说要少得多,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时间可以进行反复演练。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更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抽象理论的论证,每次课程涵盖内容丰富,跨越性较大,前后强调逻辑关系,强调系统性。比如,极限概念不理解透彻,后续的函数的连续性、可导性、可微性、积分等学习势必困难重重,因为它们统统都是以极限来定义的概念。第三,大学学习环境与高中学习环境不同。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应试教育倾向较大,学校教师对学生严格管理,学生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功课就能够取得较优秀成绩,自我思考的机会较少,生活相对简单。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生在学校集体生活,可以说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视”,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而高校一般集中在大城市,生活设施齐备,娱乐环境较多,部分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络、交友等方面,学习时间减少;另一方面,大学课业的深度和难度相对于中学来说有了质的提高,很多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换时间过长,最终导致成绩全面滑坡,尤其是高等数学。

2.现行高等数学教学大纲要求达不到考研数学要求。理工科院校的高等数学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分别开设高等数学A,高等数学B,高等数学C,课时从184到64不等。不同学校也会根据自己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幅度一般不大。目前,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大学不再是他们的最终学习阶段,有考研计划的同学数量逐年上升,从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上可见一斑。研究生的数学入学考试根据专业方向分为数一,数二,数三,其中高等数学都占有最大比例。考研的数学大纲要求的范围、深度远远高于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如何满足考研同学的数学需求,同时还要兼顾数学习困难的同学,成为数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本科生扩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扩招的需求,师生比过小,高等数学的授课基本上采用合班教学,导致教学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答疑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教学管理困难。

二、提高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

笔者多年从事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就可以使学生学好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较有效地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1.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内容上的衔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传统的初等数学内容;二是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应当进入中学课堂的部分高等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积分应用等内容。 也就是说,现行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交叉,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从极限概念的引入到定积分应用,高中已经涉及,做好高中与大学的教学衔接是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数学的突破口。首先,大学教师要了解高中数学教材,了解高中数学所讲解的高等数学的内容、深度,必要时可以邀请中学数学教师进行交流。在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中学中反复强调部分略讲,注重讲解新内容,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能够保证教学效果。例如,大学要讲解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高中数学已经详细介绍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重点介绍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已给出初等函数的定义。所以在大学授课的时候,重点放在正割函数、余割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图形以及各种三角关系式,其他部分可以略讲。其次,大学的教学中注意对高中的一些数学概念加以推广,由原来的语言描述过度到符号化的演示,注重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2.分层教学。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同,有的人想继续学习,考研、出国留学;有的人想毕业后参军或就业。不同的动机,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尽相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教学。考虑到对学生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集中优质教师资源分成快慢班。在保证大课不动的前提下,可以从大一开始,开设高等数学辅修的提高班,所讲题目以数学竞赛和考研题型为主;大三开设考研精讲班,主要梳理知识点,研究考研数学类型。两门课程均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全校公选。这样就可以满足考研同学的学习需求。中间层次的同学,跟随教师上课的进度,能够满足学校数学要求,成绩保证优良。难点在于那些不能达到学校要求的同学,往往在学习数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考虑到这部分同学的实际情况,开设重修班,上课时间放到周六日,避免与正常课程冲突。重修班控制每班人数,教师做到细致讲解、作业全批全改、定点定时答疑,使这批同学能够尽快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成绩达标。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等数学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所以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达到高效的听课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莫过于“笔记学习法”。教师的讲解、板书要及时做笔记,课堂笔记要有一定的技巧性。首先,笔记简明扼要,主要精力在听;其次,要学会标题,并按要点分段;最关键的是要及时整理笔记。这是一个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的方法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大学生的发展规律,摒弃一切工具性和机械性手段,消除权威心态,加强师生沟通,教师要善于倾听,要在教学中设置大量的已知和未知,提供较多的习题辩论课堂,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发挥群体学习作用。

4.数学软件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数学学习如同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同样也离不开实践。现在是计算机的时代,大量的数学软件应运而生,大部分的同学将来会投身到科学研究中去,他们要会“用数学”,不仅是具有数学的思想,而且要学会运用数学思想的工具——数学软件。传统的高等数学主要是理论教学,由于现实科学研究的需要,数学软件的学习在大学数学学习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极限问题、导数问题、积分问题等,理论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软件MATLAB解决实际问题,亲身体会计算机的高效和直观。这种学习会对学生在数学理论的理解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在数学软件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实际的数学建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5.数学文化的融入。广义的数学教育不仅把数学看成实用的工具,而且通过数学教育达到更广泛的教育功能,这包括如何建立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品德修养等,也包括借助数学欣赏带来的学习愉悦而对知识的尊重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数学史的内容,例如,高等数学教材是按照极限理论—微积分理论的顺序编排,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逻辑教学。这时可以穿插讲解数学历史,现实中是先有微积分,后有分析理论的极限部分,接下来才有实数理论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历史顺序不同,增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亲切感。这种数学文化的融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数学实际化。如数学与文学、数学与建筑、植物学中的数学、数学与音乐等等。这时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美,使学生亲近数学、欣赏数学,从而热爱数学。

6.考核方法的改进。现行的高等数学学习评定,基本沿用传统的模式,20%~30%的平时成绩加上80%~70%的期末考试成绩,用总评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在实践中,把考核成绩分成五大部分:积极课堂讨论,发言提出问题占总成绩的10%;数学课件运用和建模10%;数学文化小论文10%;平时书面作业及出勤20%;期末成绩50%。总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关于一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立足现实,认真分析当今社会的需求,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校积极配合,研究适合本学校的教学方法。当然,一门课程的教学成果不能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还要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具体掌握了哪些方法与技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培养高素质 、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注释]

①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7.

②郭训柏.从高等数学视角看中学数学问题[J].福建中学数学,2010(3):32.

篇4

【关键词】中学数学 解题能力 兴趣探究

数学离不开解题,数学教学也离不开解题教学,这已是广大数学教师的普遍共识。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学生在学习上也无法避免。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慎密思维,归纳概括,循序渐进的品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解题是最好的培养手段,这样,解题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解题教学方法值得从教者努力探寻,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功的。

一、问题中引入数学文化,数学史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题目,引起兴趣或解题过程中引起兴趣,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激起他们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

曾几何时,我们的数学教材从小开本变到大开本,再变到现在的大小,从单色变成现在的彩色,从单调内容到现在的课外阅读及探究性材料,不是有出于提起学生兴趣的考量吗?在我们的解题教学课堂上问题设置及解决过程中为什么不融入数学文化,数学史这些考虑呢?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教师除解决个别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提出的疑问外,还要适时地从题目条件,结论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知识点出发对全体学生的解题探究进行必要的引导。这个过程,包括澄清一些易混概念,回顾解决一些常见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在有益于找到解题思路的方向上提高效率。

二、传授学生基本的解题方法

一个习题不论解答多么复杂,多么困难,都是由一些基本解题方法组成的,只有熟练地掌握基本解题方法,才有可能提高解题能力,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得到提高,不能专解难题而忽视了对基本解题方法的教学。

熟悉基本解题方法,大致经历套用运用活用几个阶段,我们在教学上要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套用就是模仿,模仿老师的讲解,模仿例题套用解题方法解题(如教科书中的练习题),目的是在解题中理解,熟悉基本的解题方法,例如:在讲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以后,随即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判别根的情况的方法。

运用就是可以用这些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如教科书中的习题)这些题比练习题要复杂,难度要大,如学生在掌握一无二次方程根的判别方法以后,可做一些利用判别式求变量的范围,或已知方程根的情况证明某个式子的习题;利用根的判别式分析二次函数值的符号;利用判别式求某些函数的极值等。

活用就是灵活运用些解题方法,包括这些解题方法变化的形式,变换题中的已知条件,使之适合这些解题方法,挖掘习题中的隐含条件,使之便于应用这些解题方法;广泛进行联想,联想到这些解题方法等,例如遇到A2=BC,A2≥BC,A2≤BC时就可以联想到判别式;遇到有关等式,不等式的题目时,也可以采用判别式作为一种解题方法。

三、引导学生评议,鼓励学生

指出各种解法的优缺点,可围绕以下五方面展开:①某些思路或方法为什么没有促成问题解决?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怎样分析出来的?③各种解法的优缺点及改进的措施④是否还有其他解法?⑤题目可能从哪些地方变式展开?又该如何解决?在具体教学的时候,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参与其中,发现不是加以完善,发现思维的闪光点予以鼓励。这样开展课堂,通过师生这样的合作和交流后,学生的解题认识得到互相促进,调节,完善,优化。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使解题思维得到锻炼提高。

揭示解题规律。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讨论进行总结,揭示问题的规律,归纳出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教师予以补充,完善。

四、感受数学,重视"过程的学习"

"数学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下两种做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思维方法:1、不进行只关注结论的假"预习",2、课堂上的题目不以"例题"的形式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笔者并不反对真正意义上的预习(下文提到的在教师讲授之前的练习和思考才是真正的预习),但反对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假"预习"。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预习"的理解,就仅局限于记住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道例题的解法。通过这种只关注结论的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然而,由于他们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感受数学,因而就会失去了课堂上研究问题的热情;失去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错过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的培养的机会!

篇5

稍懂数学的人都知道,“+”、“-”、“>”、“

现在有些学生,往往自恃年轻力壮、记忆力强,而忽视作读书笔记。当然也有想作笔记而又不知怎么记法的。这就需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要从思想上重视,二要从方法上努力。

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应该从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能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把书本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应用到四个现代化建设里去。倘若平素泛泛而谈。如青风扫地,似白马过隙,来无踪去无影,那么,便会“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只凭“大概”行事,想当然说话,那么,这种“用”不是盲人骑瞎马,便是庸医乱投药。有道是:“好脑子不如烂笔头。”一个人脑子的记忆总是有限的,总不及书面摘记来得科学、精确。古人有“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警语,正是说明读书做笔记的重要。笔记的作用,就在于日久天长,记忆淡薄之后。这些“+”、“-”符号、圈圈点点,会像老师开口说话,使人敞开心灵的窗户,勾起学习的记忆,翻查知识的帐本。温故而知新,从而把丰富的知识变为扎实的技能,迅速有效地运用于实践。

篇6

从教学实践来看,中国大陆的数学教育取得了许多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一些经验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但是必须承认,在中国数学教育取得巨大影响的同时我们也有无法回避的隐忧。我们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较好,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强,同时因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原因,造成学生一边为了取得高分而被迫“恶补”数学,但是从心里却痛恨数学,一旦考入大学,便会丢弃数学。换句话说,他们仅仅把数学当成“敲门砖”,用完后即过河拆桥,没有把数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典型自学带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应用。这与我们的科学传统缺失有关,也与我们的不当教学方法有关,更与我们数学课程的过分抽象、缺少文化元素有相当的关系。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的数学教育界已经关注此问题,并开始了探索数学文化的步伐。

通过调查研究和从现实出发,并借鉴其他中学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经验与教训,我们尝试在我校的初高中开设《人文数学欣赏》新课程,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在此基础上试作探讨。

1.数学课程价值的不可替代性

数学课是中学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理解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思维价值,锻炼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理性思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学生其他课程学习及职业生涯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虽然数学课程如此重要,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很难,有厌学的倾向,使一线教师进退两难,怎么办?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数学教学,努力培养好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努力提升质量,借其他课程的力量和文化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强烈的学习动力。

2.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探究。面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左右徘徊的现实,许多教师和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方案,但是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要切实解决问题,需要从源头分析,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研究学生需要,研究学生实际,研究学生接受能力,研究学生的实际想法[1]。

在近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与文化”系列课题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相关的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教与学》、《数学通报》近年来发表了许多讨论的文章,几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院士相继出版了一些数学文化的书籍。其实,在一段时间内,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在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也积极开发一些课程资源的教学案例、课例,尝试如何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从其中获得营养、提高数学修养,进而再进行一些理论构思上的完善,从实践到理论,开展一些实证研究工作[2]。

在课程改革的形势发展中,高中的数学选修课和高校普遍开设数学文化课程(包括理科、文科和工科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相比之下,我们学校的数学课程显得比较单调,学生没有选择提升自己数学素质的余地,无法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和调节,拓展自己的视野[3]。所以变革是必须的。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数学文化中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美学因素能引人入胜、激荡人心。借鉴其他学校开设的《数学文化》课程和普通高校开设的《数学史与数学美学》等课程,以及在高校文科专业开设的《文科数学》课程,我们尝试在本校开设《人文数学欣赏》课程[4]。

二、开设人文数学课程的意义

1.借用人文教育力量,提高数学教学效能

数学教育要想取得高效益,就要走进学生心中,必须借用人文教育为工具,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形成对数学浓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者进行教育,目的是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熏陶,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要使学生获得生存能力,也应提升做人境界,丰富精神世界,让学生有尊严、有幸福感[5]。

数学是一种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要素成分,而且始终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对一个人来说数学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也容易被忽略的是它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往往要靠人文教育来实现。单纯的数学知识和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厌学,而人文教育因素,就能调动学生心中柔软的情感,吸引他们探究数学,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2.数学课程包含许多人文因素,能让学生亲近

数学教育中包含不少人文因素,比如数学能培养真理精神、理性风格、审美情操、良好人格、辩证思维等,数学学科特点与课程价值,决定了其在人文教育中应该并且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明,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6]。

从某种角度衡量,数学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因此中国要提升实力,首先要有数学实力[7]。数学早已成为与自然科学(主要是理化生等学科)平行发展的独立科学体系,传统的“数理化”平分秋色的科学体系已经无法体现数学的核心价值。近日,有学者提出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法体系中,除了大家通常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的两大类方法,必须承认特别重要的第三类方法——数学方法。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科学。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有科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8]。

当前许多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仍然是满堂讲,一个显然原因是相当的一批中小学教师都深受传统数学教学影响,采取“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中过于偏重于演绎论证的训练,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人格提升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理性精神的领悟,从而完全削弱了数学教育的人文内涵,导致数学教育的形式化、机械化、枯燥化,缺少人文美感和引人入胜的吸引力。另一原因是由于许多教师平时缺少读书,缺乏数学历史中的文化知识,以及忽视教学的评价体制等主客观原因,使教师不愿意在数学文化传递中多思考,极少考虑如何通过活生生的数学教育,使学生从内心理解和全身心地体验数学的价值,其中包括:理解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包含深刻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有助于高层次的技术交流和创新等[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故事一定能调动学生参与的激情,数学游戏必然引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深层次的思考,数学审美活动肯定能让学生获得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产生认知需求,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王国,亲近数学,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动力。

3.数学的人文内涵能提升学生素质

人类历史上的科学与人文并未分离,而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中世纪的科学起源其核心是数学和哲学,数学与人文没有区分,因此数学内部天然地包含许多人文元素,数学是科学与文化沟通的纽带、是描述科学的语言、是大自然的记录密码,又是人文学科走向现代化的代表性工具、是社会发展无法取代的重要推动力。从根本上说,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始终高于现实生活。它促进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它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医药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方法和工具;数学为所有创新创造提供核心的思想、模型和方法。往往在社会、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关键时刻,数学总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促进人类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对社会发展起着普遍、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发挥基础性价值[10]。

众所周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而益智的数学活动必然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数学悖论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数学历史轨迹能让学生陷入深思,数学问题解决能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潜能,数学广泛的应用价值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教育能提升人的素质。数学教育完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有生活技能;既有明确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充分融合。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体现在许多地方[11]。

三、《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开设实践与课程简介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用数学课程中鲜活而生动的内容激发、影响学生的情感,用人文的力量打动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通过生产案例、生活事例渗透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探讨数学与人文的交叉,引领学生欣赏数学、认识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1.开设《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尝试

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学校根据学生各门学科的基础尝试通过分层次教学来让学生取得适合的教学进展,从而通过个性化的进步达到教学双方双赢的效果。通过走访与问卷调查学生,我们获悉部分数学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对正常开设的数学课程兴趣很小,因为自己的基础不好而厌学,他们大部分认为数学对他们没有用,只要会加减乘除法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再学数学。现实的逼迫让我们走上教学探索的道路,从2007年开始我们尝试开设《人文数学》课程。

在广泛调研与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我们尝试进行数学课的改革。最早在几个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初中二年级班级进行尝试,每周拿出一节课时间专门开设“开心数学”,由师生共同搜集查找与数学相关的素材资料,每节课由学生轮流几人上台讲解、表演,然后由教师点评,再补充相关知识——数学史、数学美学、数学民俗、数学文化、数学在生活中的事例等等[12]。

两年后,我们尝试在高一几个班级开设《人文数学课程》,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学生,用美学因素调动学生情绪,用数学的应用价值推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曾经有几个假期,我们布置学生特别的数学作业——回家乡采集测量土地、面积与其他日常用品体积的方法、工具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带回来许多事例,活生生的素材让人大开眼界。

平时一有时间我们会有意识地深入其他人文学科的课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听听文科课程的涉及范围,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并且选取文科课的一些事例作为典型素材,尝试在数学课中借用,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形式的课不像是纯粹意义的数学课,而是综合许多人文知识与数学应用的“趣味课”。在传统观念看来,有些另类,但是学生却是格外地欢迎。我们还与人文课教师交流,把文科课的知识难点和实践走向了然于胸,尝试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加以解决,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到数学巨大的价值,深刻地领会数学的实践本性。这些才是活生生的“问题解决”[13]。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我们几年来积累的素质加工成校本教材进行使用,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取舍再加工,修改充实后出版,作为校本教材正式使用。

2.《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与目的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目前在我校是一门公选课,它向学生们展示了数学丰富多彩的文化性一面。它不是平时数学课上的概念、公式、计算和题海,而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价值。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数学,走进历史长河,去回溯数学家的足迹;追寻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从中体会数学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数学欣赏》课程主要是以数学史为载体渗透数学文化,以趣味数学为载体渗透数学思想,以数学应用为渠道传授数学精神,以数学美学为工具体会数学方法,以数学家及数学故事为途径感悟数学文化力量,以数学审美为动力进行数学欣赏,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与安排次序

主要课程资源包含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数学家与数学故事,介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数学文化,以校本教材《数学乐读》、《数学物语》、《数学先知》、《数学神曲》等为蓝本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

初一年级主要讲解趣味数学、数学小故事和知识,渗透数学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初二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史、数学家故事,渗透数学方法,训练科学方法;初三年级主要讲解数学美学、数学问题,渗透数学精神,培养科学精神;高一年级主要讲解数学应用案例,渗透数学文化,培养科学观念;高二年级讲解数学哲学,进行数学美学欣赏与数学研究性学习,完成数学小论文课题。

(3)教学原则

①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以数学史、趣味数学问题、数学家及数学故事、数学知识为载体,重点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精神。

②直观性原则。涉及的数学知识不要过深,以能讲清数学思想为准,使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都有收获。

③启发性原则。通过美学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案例剖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数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都要有所涉及。

④趣味性原则。通过趣味知识让学生开阔眼界,纵横兼顾,每讲要穿插一定的古今中外的趣味数学名题,既是消闲娱乐,又是学习思考。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心智。

⑤以点带面原则。不要求系统性,只要求教学时要科学性、人文性、可接受性。论点集中,论据充分,并且有血有肉,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

⑥科学性、人文性和可接受性结合的原则。总之,选材要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既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3.教学方法

(1)师生合作探究法

每讲基本上是互不相关的,可以独立成篇、集中地讲授一个内容,并且围绕这一内容展开其中的数学文化。从每一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是不系统的,但它们的总和又体现了数学文化的系统性。

(2)媒体整合展示法

论点集中,论据充分,并且有血有肉。选材合理生动,浅显易懂,语言幽默趣味,渗透思想方法。比如在第四讲中对于数学在哲学中的应用,学生感到不理解,因为他们对于哲学的理解不深刻,对历史上哲学与数学起源的早期没有经验,我们就从网上找到一些资源制作成为电子投影展示给学生看,从特定的年代背景来理解此时的科学与技术存在情况,使学生慢慢地用材料来体会数学的厚重。

(3)启发讨论法

对于有些内容,比如数学文化内容、数学与文化文明、文学的关系,相对来说难度较小,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每个学生都会从自己角度进行理解。这时我们就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进程,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真的参与教学,进行个人活动和个性化理解。比如布置小论文,写读书笔记和感受。对有的内容注重平等的讨论交流,深入浅出,让师生共同研究,引导学生参与读书、实践、调查研究,共同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性、探究性问题,既有知识性,又有思想性,还有趣味性,培养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陆广地.数学课程价值学生错觉纠正教学探究.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2012(2).

[2] 陆广地.对数学课改革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3] 课题组.江苏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标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洁民.数学与现代社会.学科教育,1999(1).

[5] 梁剑.现代数学思想推进社会发展的哲学意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

[6] 高宏.数学与社会进步之关系.现代技能开发,2002(12).

[7] 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译.数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张秀英.试论数学的作用与魅力——以经济学科为例.高等理科教育,2005(5).

[9] 易南轩.数学美拾趣.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 谈祥柏.乐在其中的数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 彭翕成.数学与文学.职教论坛,2002(4).

篇7

关键词:环节 兴趣 探究 效率 习惯 提高 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6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是指学生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调动潜在的思维灵性,通过阅读数学教材、教师呈现的文字信息和图片音像资料、学生积累的素材及课外数学读物等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数学中的阅读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教学环节。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设“疑”导读,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例如:在《方程》这节课中,针对文中出现的天平图和方程的概念,我是这样多次提出疑问,指导学生阅读的:“从这个图上你看懂了什么?”、“天平左边有5克的砝码和标着Ⅹ克的药丸,那么这个Ⅹ克表示什么?”“Ⅹ克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还看懂了什么?”、“天平右边放着10克的砝码,指针指着正中间。指针指着正中间说明了什么?”……接下来对方程概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去理解概念,知道方程必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等。理清了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展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二、以“动”带读,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中的语言常常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 6 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画平行线”。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的步骤。又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画,对在画时出现的问题仍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这样边读边动手,学生学得轻松,方法记得牢固。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相结合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划出重要概念原理,圈出关键字词,补充文中省略的推理过程,归纳概括数学思想,列出疑难问题等,这些学生或在课本中直接做笔记,或摘录到笔记本中,做到读、写、思相结合,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三、以“议”串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逻辑性强是数学课本的特点之一,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做到“言之有据”因此数学阅读不能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而应当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更进一步挖掘其深层的内涵。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在学生阅读之后,我经常直奔主题。把学生的思维“聚集”到问题的深处。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那节课后,整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小数乘法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学生有了阅读做基础,回答起来心中有数:有的利用旧经验,把米化成分米后算出积,再把计算结果平方分米聚成平方米从而确定小数位数;有的根据一个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确定小数位数。这样学生围绕课的重难点分析、讨论,学得更深刻。又如:在阅读了《谁爬得快》这一节课后,我就让学生围绕 “什么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有的说,循环小数后面有…,有的说,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无限的,有的说循环小数像我们以前学的找规律,数字一组一组的不断出现。我们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本,文中对循环小数没有下定义,虽然学生阅读后对循环小数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但通过交流,他们不断吸取他人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这种通过阅读、交流把课本中的数字、符号转化成自己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通过群体讨论,不断地促进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养成勤思多想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回顾评议,总结学生阅读的经验

篇8

某中学曾做过调查,一年静下心来读完10本书的教师已是少数,学生的平均数更少,探究原因,99%的人反映没时间看书。

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用好的读物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正能量,依然任重道远。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创十年新低说明啥

但数据背后依然有隐忧,一方面,该调查是将教材与教辅都计算在内,另一方面,6.97本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与日本人均40本,法国人均20本,俄罗斯人均55本相比仍较低。

篇9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数学教学;措施和办法

当前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国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强调大学教育的“宽口径,厚基础”,是一种交叉式的文理教育,是关于生活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是一种非功能的、非专业性的、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 通识教育的现状

最近几年,通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决定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2所院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把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系统工作。复旦大学要求新生入学不分专业,一律进入“复旦学院”学习,进行通识类基础教育,根据学生的志愿二年级再到对口院系进行专业学习。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是在原专业教育基础上实施的“1+3”或“2+2”的教学模式,即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开设宽口径的基础课,以后再选专业。二是,进行一定范围的通识教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大学生必选部分通识课程,如计算机、政治、国学、大学英语等,这类模式最常见。三是,实施学分制模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满选修课程的学分就可毕业。如湖南大学实施的“以通识教育为目标、文、理教育为特色”的大理、大文两类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大力推进“通识教育”。那么通识教育环境下如何进行大学数学教学呢?

2 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的作用及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科学,是简约化、法则化自然社会现象的工具。人们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来求解、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出结论与公式,并进一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好数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概括性,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环境下大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除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外,要让学生学学数学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了解大学数学的作用及价值,提高其数学推理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学学数学,还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分析、归纳问题、解答论证和给出答案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如何开展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教学数学

教学与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知识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多方配合,才能搞好大学数学的通识教育,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3.1 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

教学管理部门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探索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并积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课程体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大力开展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2 教师的任务和职

3.2.1 重视通识教育,强化通识意识

教师应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长期作用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强化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通识意识,强化对教育目标的理解认识,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各门必修、选修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通识知识,将通识意识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中。

3.2.2 融入有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宏伟目标,教师应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相关知识,应将数学史、数学文化、前沿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及有关内容融入大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大胆质疑,努力创新,锻炼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应用及思维能力。如在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教学中,有多处涉及到有关数学家,在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数学成就、成长经历及成功的经验,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家成长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及数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知难而上、不屈不挠、发奋图强、勇于进取的意志及精神。

3.2.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是搞好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培养有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应适当增加讨论环节、实验环节,尽量采用小班教学。每次课后,教师应布置有关思考题,增加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并告诉学生下次课的内容,以便学生预习,给学生提供反思、质疑、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难度较低的内容,要让学生代替老师讲授,再由教师点评、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

3.2.4 为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可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学选修课,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根据需要自主选择。

3.2.5 交互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

大学教学中,单纯依靠多媒体,不利于学生掌握公式的计算,定理与命题的推导;而单纯依靠板书,学生难以直观全面地掌握知识内容,教师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配合使用,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3.2.6 加强网络平台及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

应经常更新网络学习资料,开设答题平台解答学生的问题。另外还应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重视教学、学习软件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学习环境。

3.3 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为适应大学数学教学中通识教育的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学生做好笔记能在思维、学习进度上与教师的授课保持同步,学生选择性地记下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二要养成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的习惯。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的学习,教师的课外辅导明显地少于中学,学生平时应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善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勤学多问,如有可能,学生遇到问题时应及时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不要一拖再拖,否则问题会积少成多,影响以后的学习。四要勤于动手,独立完成作业。学生一定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自己动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内容。五要学会通过网络学习。大学生应学会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精品课程,浏览教案,做有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未全部掌握的知识要点应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大学图书馆有多种书籍、报刊、杂志,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通过阅读有关专业的书籍,杂志来很好地储备知识。

3.4 学生处、辅导员的积极配合

学生处、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后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管理。部分学生可能不适应大学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人会出现“厌学”情绪,学生处的干部、辅导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出现问题学生的教育,强调学好大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处的工作人员、辅导员要与任课教师多沟通,了解所管班级学生的出勤情况,他们是否认真听课,记笔记,回答问题及作业完成的情况;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他们的正确建议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5 教学服务部门的工作

教学服务部门应认真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如确保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学生生活饮食的保障,确保供电、供水正常,课本及时到位等。

4 结语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l展,通识教育环境下的大学数学教学就是要学生掌握有关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并应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只有经过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通识教育的任务,培养国家社会急需的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国.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4).

篇10

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教师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领悟能力强了,在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精彩纷呈。因此,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读书活动中,努力通过读书来滋养精神,提升品位,不断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我为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读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师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撰写博客,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积极撰写个人博客并阅读其他老师的博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经典阅读:《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

2、选读书目:《赏识你的学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效教学——小华考|zk168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优秀教师的课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