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课堂的节奏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活;节奏;兴趣;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93-01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我们的感觉和精神机能的汇合,是永远变化的感情交响,它被自然而然的创造出来,被想象力加以变形,由节奏加以整理,由意识加以和谐化"。是的,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何讲生活艺术更加形象化,更加美化,节奏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及欣赏水平,必须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但是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自然、有趣的进行节奏的训练,让原本枯燥的节奏符号更加生动、明了、便于学生记忆、领悟,让只是小学生,专注力较弱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节奏知识。是音乐老师们必须重视的,枯燥无味的节奏灌输可能让孩子对音乐课堂失去兴趣。而从生活中发现节奏,发掘节奏,会让节奏训练变得轻松有趣!
1.从生活常用口语中发现节奏
生活中,一些常用口语总是我们最熟悉的,如果从这些我们经常说的语言中发掘节奏,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学习,让原本神秘的节奏型脱下神秘的外衣。在运动场上我们总是会听到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五二班,加油!大家看看,这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话,就是前十六后八和八分音符的组合呢?(X X X X X),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发号口令!向前,看起!(X. X X X),司机叔叔倒车的时候会打开倒车口令:请注意,倒车!(X X X X X )等,这些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语言,很自然的融入到我们的节奏训练中,会让学生更直接、更快速的学习节奏!
2.从生活音效中探索节奏
孩子们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充满了乐趣,如果能将这些自然界的音响,巧妙的与我们音乐中的节奏结合起来,那么如果我们通过生活中孩子们随处可听的音响中发掘节奏,引导孩子学习,是不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唱歌课《大钟和小钟》的教学中,就是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小动物的叫声为出发点,训练孩子们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认识。课堂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
2.1节奏导入:今天小鸡、小狗还有小猫向举办一场音乐会,现在他们正在为音乐会的演唱练声呢!我们一起去听听吧!
2.2学拍节奏:学生跟老师一起看图模仿小动物唱歌练习节奏,教师讲解八分音符拍一次手唱两个音、四分音符拍一次手唱一次、二分音符唱一次拍两次手,提醒学生,要恒速拍击,打开电子琴节拍器。
2.3节奏编创:小鸡、小狗、小猫他们打算合唱一首歌曲,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演唱的?(通过编创让学生熟练掌握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节奏)
在上面的训练中,我还加入了二声部节奏的训练,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模仿中掌握二分、四分以及八分音符,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还有很多自然音响都是很好的节奏训练,比如火车的鸣笛声:x 一|x 一(呜 一|呜 一)、自行车打铃声X X X X X X(叮铃铃 叮铃铃)等。
3.从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乐曲中学习节奏
妈妈教的歌谣,姐姐爱听的歌曲,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主题曲,很多音乐是我们在无意识中学会,并且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的,通过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或者儿歌中学习节奏,同样会让节奏的学习变得简单起来。比如孩子们都熟悉的童谣《小兔子乖乖》中的第一乐句,X X X X X | X X X X |(小兔子 乖乖|把门 开开);比如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中的第一乐句:世上只有妈妈好(X. X X X|X X x )。这些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旋律,通过整理,选择出需要教授的节奏型,通过模仿学习,让孩子们认识这种节奏型并掌握。
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好的音乐会温暖人心、感化情感、抚慰心灵。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和骨架,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重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兴趣,就是要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最适合他们接受的教学手段,将原本复杂、难懂的知识点,以最简单、有趣、直接的方式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艺术源于生活,教学中可以试着让艺术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简单的艺术,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和事物中发现节奏,揭开节奏型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们喜欢上音乐、爱上音乐课。
篇2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策略
节奏为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音乐教育的前提是通过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敏捷反应能力。①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表明,需从节奏着手展开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开展情况
节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简单来说,一切运动着的事物在时间上的规范,统称为节奏。无论是队列步伐、人的心跳,还是机械运转、生产流程等均有着自己的节奏。可见,节奏为音乐的骨骼。奥尔夫就曾经说过:“音乐构成的首要要素即为节奏,而非旋律。”中小学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而节奏教学属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增强其对乐曲、歌曲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与分析能力。节奏学习的进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科学、正确的节奏训练能够确保中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多音乐知识。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较多弊端,如整个训练过于程式化,多是通过拍手、读谱的方式来完成,训练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此外,音乐课堂上节奏训练的时间较少。音乐本就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音乐课堂上长时间枯燥的节奏训练已脱离了生活。节奏训练如果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将不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策略
(一)利用语言完成节奏训练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更愿意去记忆一些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东西,而童谣是他们从小就接触的音乐,非常易于记忆,通过童谣来展开节奏训练,对学生而言是相当有效的训练方式。
(二)利用乐器演奏完成节奏训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打、吹奏乐器的方式来感受节奏,从而完成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感受乐器的声音(长音、短音,或清脆、浑厚的声音等),并学习碰铃、响板、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的节奏;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甚至引导其自制打击乐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道具,如筷子、盆、铁桶等,引导学生去感受与创作节奏。
(三)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完成节奏训练
音乐作品中的很多节奏均是音乐家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节奏,如体育课上跑步的“一二一”节奏声、青蛙叫的“呱呱”声、钟摆的“滴答”声等,生活中的这些声音也有助于完成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此外,节奏模仿训练法是中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的常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想象和模仿这些声音,如汽车鸣喇叭的声音、公鸡打鸣的声音、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敲门声,以及下雨时的滴答声等,这些都能够使其更加快速地掌握其中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提升节奏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速度变化完成节奏训练
节奏为乐音中长短变化与轻重变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节奏训练需与速度训练有机结合,方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如谱例2,若要使节奏、拍子与拍号不变,速度再加快一倍,将会出现谱例3的效果;再加快一倍的速度,将会出现谱例4的节奏效果。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其能够轻松地学习音乐知识。因此,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节奏训练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应注意节奏训练的频率。教师要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与运用节奏,在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时间不能过长,但应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多次反复训练,并坚持“课上练、下课也练”的原则,久而久之,就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并提高其音乐欣赏的能力。第二,节奏训练应多样化。中小学生受年龄、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枯燥的学习形式很容易感到厌倦,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内容更形象、生动。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音乐要素; 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奥尔夫说过“音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必须要依附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也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可见节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节奏在音乐中的地位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却是音乐的核心。比如,《进行曲》开始的“向前!向前!向前!”在音高不变的情况下,仅以节奏的变化就表现出革命军队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听过一些音乐作品的人一般都可以体会到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宽广的节奏会给人宏伟壮丽的感觉;密集的节奏,给人以活泼紧张的感觉;规整的节奏总给人一种庄重、平稳的感觉;自由的节奏却是舒展开阔。节奏的合理运用会使音乐形象和情绪得到加强和完善。音乐作品的节奏也是作品的个性和风格的展现,它能使作品旋律流畅,富有活力。
速度是音乐节奏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样是三拍子,用快速,会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而用慢速,就会获得优雅、闲适的效果。通常快的节奏是比较令人兴奋的,它和我们激烈运动时的心跳、呼吸相对应,而慢的节奏则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一股地说,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配合的;表现阳光明媚、春色满园的大自然风光时则往往和适中的速度相配合,而宏大的颂歌、沉痛的挽歌、深深的回忆等则多与慢速度相配合。我们在欣赏某一作品时,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就是旋律与节奏,而离开节奏旋律就没有了载体和依托,因此节奏在音乐中是不能忽视的。
二、音乐教学中的节奏
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节奏。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和培养。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当听力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他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动,这种动也许是无意识的,没有规则、套路、章法的,但却表明了人与节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人的本能。因此作为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音乐课就更应该重视节奏的训练。我们常说把音乐还给音乐课,意思就是说,音乐课教学不能离开音乐基本要素的练习,否则就称不上是一节音乐课。而节奏训练正是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歌曲中总会遇到某个音、某一小节或乐句拖拍、抢拍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进行节奏的练习来突破难点。但遗憾是目前我们的音乐课堂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教师只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重复着难点乐句,让学生完全通过耳朵的听来掌握。因此学生唱第一遍还行,第二遍就开始不自信,第三遍就已经厌烦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唱这个难点乐句了。教师为什么对节奏训练那么避讳呢?原因有二:其一,节奏训练需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如各种音符及其时值。但是由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学龄段音乐知识的不衔接,能掌握基本知识的同学少之又少,导致了节奏训练在一堂课中用时较多;其二,节奏训练时课堂纪律很难掌控,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孩子活泼爱动,老师的一遍示范学生可能会N遍自由的重复,原本是节奏训练却变成学生出洋相的舞台,使课堂陷入混乱。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
1.基础知识的学习。尽量将枯燥的知识童趣化,比如先从最简单的音符开始,把时值关系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或让学生动一动,拍拍手、走走步。以学习音符为例:四分音符――黑黑的脑袋,没有尾巴的小蝌蚪,我们就拍一下手或走一步;从四分音符再逐渐向二分音符、全音符过渡,随着学生节奏练习的增加,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也会有所提高,以后再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结合教材提供的练习逐渐增加难度。
2.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
第一组跺脚: × × × ×
第二组拍腿:0 × ×0 × ×
第三组拍手:××× ×××× ×
3.节奏接龙。在练习同一条节奏时,不要总是采取一种方式,要不断变换练习方式才能避免学生机械、不主动记忆的弊端,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例如,分学习小组进行;男女生组比赛;各组选派代表比赛,谁打错或卡住算输,将一个节奏型或一条节奏放在接龙的游戏中就变成了数遍,而效果远比单纯的练习数遍要强很多。在这样的竞赛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才更加集中,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持久,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4.诵读歌词。对节奏工整的歌曲,朗读起来也别有一番味道,此时优美的语言与有节奏的朗读相得益彰,即能使节奏练习变的充满乐趣,又使朗读更富有感染力,对理解歌词记忆歌词也大有帮助。总之能使歌曲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形态。
5.节奏变奏练习。同一首歌曲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例如:苏教版7年级上册中的歌曲《我们一起来》,节奏欢快,可试用不同的节奏型为之伴奏,更加体现歌曲的欢快情绪,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被感染了。
1、拍手 × ×× ×
2、拍手加敲桌 × ×× ×
3、跺脚 × ×× 0× ×× 0
除此之外,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利用打击乐器或身边的发声物品,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游戏中的节奏;鼓励学生从聆听――想象到自己创作一条节奏。
这些节奏练习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节奏训练要深入到音乐作品中,不能脱离“音乐”,不能“单打独斗”,要结合音乐其他要素,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去感受音乐的情感起伏,在快乐的学习中,提高对节奏的感知,理解能力,要增强他们的创作和表现能力。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在音乐中的价值和地位无可取代。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对音乐课中节奏的训练。
参考文献
[1] 李重光.《基本乐理通用教材》.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06
[2] 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3] 李妲娜, 修海林.《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 版.2011,09
篇4
一、符合儿童的天性,能培养儿童的性格,塑造儿童的人格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脱离了音乐的特性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很多音乐教师往往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只让儿童聆听音乐和学唱歌曲。其实在教学中会经常发现当儿童在音乐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聆听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身体动作,这表明儿童天生就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随着聆听音乐进行身体律动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新课标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行为上好奇、好动、好模仿;情感上易兴奋、激动;对具体人和集体能够产生感情;意志品质较薄弱。此阶段的儿童可塑性比较强,在这一阶段通过舞蹈律动,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儿童的左右脑得到平衡发展,身心也能够得到协调性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舞蹈律动的合作互动中,会使儿童感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为自己能够独立创造舞蹈律动而感到骄傲,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儿童的自信心,也从中懂得配合与尊重他人。比如,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一堂节奏训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前的空地上划上4个大圆圈,每个圆圈里站一位儿童,此时的节奏为“哒、哒、哒、哒”,然后在一二三四的预备口令中四个儿童可以自己随意变化组合,坐在下边的儿童用“哒”读出所变化的节奏。如第二个圆圈里的儿童随着口令跑到第一个圆圈里,节奏就变成“哒哒、空、哒、哒”等,随着节奏熟练之后,可以增加儿童的数量,但是圆圈的数量不变,这样节奏就更为复杂丰富。这样台上儿童不停地创造节奏,台下儿童根据台上儿童的变化读出节奏,非常直观。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采用游戏的课堂教学比教师在讲台上讲解乐理知识能够更大地引起儿童的注意,也会很快地感知和理解复杂的节奏形式,还能够锻炼儿童的快速反应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
二、能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兴趣是开启儿童注意力阀门的钥匙,而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中能够刺激儿童多层次的感官感受、多维度地开拓儿童的审美视野。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数儿童都表示他们很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给儿童呈现的是枯燥的乐理知识、单调乏味的音乐欣赏。舞蹈律动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儿童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动”起来,让他们随着身体的律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得到的感受往往比理性的讲解、仅靠聆听所得到的音乐印象深刻得多。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心情舒畅地体验音乐,不仅能足以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儿童的音乐素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比如,小学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和戏剧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儿童想象和扮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孩子们可以带上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如小英雄彼得、老爷爷、小鸟、鸭子、大灰狼、猎人等角色,并让儿童根据在生活中所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根据音乐进行律动。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儿童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动物形象及戏剧性的角色扮演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的积极性。
三、能充分发挥儿童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5
【关键词】音乐 识谱 节奏节拍 鉴赏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课改后的初中音乐教材所选歌曲,成人歌曲多,少儿歌曲少;老作品多,新作品少。致使许多学生喜欢听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许多音乐教师也反映音乐课教学吸引力不强,教材内容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了教学内容也难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以致多数初中学生缺乏应有的音乐素养。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学生吸引到音乐课教学中来,构建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真正实现音乐课美育教育的应有功能呢?本文就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三点看法。
一、从“识谱”和“听音”入手,强化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的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因此,作为教者千万不能忽视识谱和听力两个环节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
1、学唱乐谱
一是先学歌曲再 “听谱”
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听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来学习曲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也为学生学习歌谱建立了自信心。如,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很重视“听”音乐,一般以听为主,以看为辅。比如,传统的“识谱”教学,在我的七、八年级的课堂上被称为“听谱”教学。以前一说到识谱教学,马上就会想到要先让学生认识音符的唱名,总认为,唱名都认不识,如何识谱呢?于是,老师苦口婆心地教学生认识1的唱名是“do”,2的唱名是“re”……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也感到厌烦,而且容易混淆,甚至把音高都抛置脑后,结果出现了“5”唱得比“1”低,“2”唱得比“6”高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唱法,收效极差,打击了学生学习曲谱的兴趣,认为“唱谱太难了,学了唱名后还要弄清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看到曲谱头就大。”
实施新新课改以来,我一直坚持听谱教学,即学会唱歌后,再教学生听唱曲谱、背唱曲谱,结果一年多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生一学期能背唱好几首曲谱,并且极少出现“5”唱得比“2”低,“1”唱得比“6”高的情况,慢慢地,他们也认识了音符的唱名,并能把唱名与音高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且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也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去强加给他们,他们学会歌曲后再听唱曲谱,自然很快便把握曲谱的节奏了,而这也符合先会说话然后才识字的认知规律。
二是先学节奏再识谱
准确识谱最重要的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若学生能正确把握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这样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讲解了节奏的概念,然后采用了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中的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节奏训练训的方法;教学生按节奏朗读的方法;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知识训练等方法进行节奏训练。 识谱教学时我一般根据学生识谱的实际能力进行。如,先请识谱水平高的学生担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唱谱;对于一些较难的歌曲,则可让学生采用先尝试熟悉旋律和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方法;对于具有良好听力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我让他们在反复听和模唱的基础上学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要求他们进行分月句试唱。
2、强化听音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增强记忆力 ,结合乐理视唱加强听音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听音就是练耳,它同视唱紧密相联,都是训练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具体采用的做法:一是听琴音。绝大多数音乐教师,都是使用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键盘乐器来组织教学的。因而,听琴能力的训练,是最基本的听觉训练,可不夫时机地提高听琴音的能力。二是听乐曲。让学生经常地听一听有关的器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听力训练,是增强听觉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三是听歌声。在音乐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收录机的作用,让学生欣赏录音磁带上的歌曲,然后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
二、加强节奏节拍训练,注重感知体验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赋予音乐以活力,是把握旋律的基础。教会学生节拍和节奏,具有大厦筑基的重大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节奏训练不能仅凭教师的热情,那样只能让课堂热闹活跃起来,而更多的却导致了混乱状况,结果学生难以得到真正的训练。节奏训练如何训练为好,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将节奏掌握的更好呢?我认为,这就需要做到动静结合。动静结合可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动,学生静。教师念或奏均可,学生看谱,同时看教师的口形与动作。这样,学生会初步明白乐谱的速度要求与节奏的疏密。
第二步,仍是教师动,学生静。教师念谱时学生对着教师口型无声的“念”,教师奏时学生跟着教师做动作。
第三步,教师动,学生随之轻念或弱奏。这样,教师的正确引导不会被学生的失误所淹灭,学生的失误还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三、着力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感受力
篇6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现状和问题
现阶段,有的中小学校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以致于聘用一些非专业的音乐教师,导致音乐教职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对知识的传授不到位,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足。在音乐课堂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音乐节奏学习趋于程式化,学生在课上只是简单地参与了一些歌曲练习,专门的节奏课程非常少,大多只是在歌曲学习过程中挤出时间进行节奏讲解。通常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歌曲中,而节奏训练就已濒临结束了。有的教师虽然在上课时开展了节奏训练,但也只是滞留在表面,带领学生进行单一的节拍模式练习,乏味而枯燥。此外,也有的音乐课堂存在节奏练习和生活脱轨的现象,教师把音乐教学和生活割离开来,没有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學习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音乐教师要抓住这些问题并进行分析探索,找到音乐节奏教学的科学方法。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方法研究
(一)利用语言开展节奏训练
音乐节奏和人类的语言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根据语言的节奏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节奏感。在一开始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语言朗读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感受到节奏。比如,教师可以挑选一些顺口溜,或是朗朗上口的诗歌等,从中派生出最短小的节拍单元,将其当作节奏教学的基础,让学生进行训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用手、脚等动作配合语言进行练习,让学生在这其中感悟到节奏的规律。以此可以锻炼学生精准的听觉和敏锐的反应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与节奏感。
(二)利用肢体动作开展节奏训练
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可以用身体进行音乐演奏,并将音乐融入到自己的肢体动作中。因此,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教育时,可以适当加上一些肢体动作,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做出一些动作让学生模仿,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形象化地感受到音乐节奏的动态和魅力。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肢体动作比教师的语言讲授更加直观,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而对节奏强弱转变的体会更是如此。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组强弱节拍组合的音乐节奏练习,亲自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作出示范。时而快速拍手,时而缓慢拍手,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节奏随着动作而产生的变化。此外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即兴节奏表演,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节奏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利用速度变化开展节奏训练
音乐当中的节奏掺杂了速度的变化,而节奏实际上就是音乐活动中短变化和长变化组合起来而形成的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就应当和速度训练充分联系起来,以此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先加强学生在速度方面的练习,才能循序渐进,使学生慢慢掌握各种不同节奏类型的组合训练技巧。另外,单纯进行均衡速度练习还是明显不够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接受不同速度下的节奏训练,确保学生对节奏保持较强的感应能力,做到既能快又能慢。
(四)结合实际生活开展节奏训练
音乐中的各种节奏几乎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其原型。教师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学时,应当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些声音搬到课堂上,让学生从这些熟悉的声音中找到灵感,把握节奏。例如时钟在摇摆的时候发出“哒哒”的声音,其节奏就是“XX”;汽车按喇叭的声音是“叭叭”,其节奏是“XX-”;母鸡生蛋以后会“咯咯哒”地叫,其节奏就是“XXX”等等。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会更容易掌握音乐节奏的知识,从而加强节奏感。
(五)节奏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小学节奏训练教学时,教师应当赋予课程形象化与多元化的特点,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因为中小学的学生年龄较小,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要随时变换练习的方法,引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节奏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四分音符读作“走”,将两个八分音符读作“跑跑”。这样不但生动形象,还十分贴近日常生活,使容易学生理解。此外,单一形式的教学也经常使学生感到无聊,教师应当设计出多元化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在节奏课堂上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节奏训练应当时常进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节奏感如果长期不锻炼,也会退化。教师要让学生反复练习,经常运用,尽量在每一堂音乐课中都适当融入节奏训练。这一时间不必花费太长,但要坚持下去。长期开展这样的练习,不但能教给学生更多音乐知识,还能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使学生的节奏感得到逐步强化。
三、结束语
中小学的学生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把握好学生的具体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节奏教学。教师可利用语言、肢体动作、速度变化等方法开展节奏训练,同时还要充分联系实际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使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淑菊.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艺术教育,2016(01):77.
[2]赵戈非,陈萃萃.浅析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7):157-158.
篇7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新课改;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7-02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的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往往精确到必须熟练掌握几首歌曲的演唱,或是几首乐曲的演奏,抑或欣赏了几首乐曲。现代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则更加注重音乐文化的传播,更注重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通过音乐课的教学更加准确的把握音乐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地理自然的关系。在教授学生音乐技能技巧和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使感情得以升华,从而去表现美、创造美。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强调了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其次才是运用音乐技能技巧去把握音乐内容,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创造和表现美的空间。音乐课堂其实更注重学生感受到了什么,而不是学会了什么。不再是强化学生对于音乐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是通过音乐的熏陶具有了感受美的能力,教师作为指导者,不只是传授如何唱歌,而是教会学生歌曲是如何唱出来的,通过感受音乐中透露出来的情感,让学生学到怎样利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的感悟学习音乐。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一线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地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通过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和新的内容,指导我们不断改善音乐课堂教学,让音乐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以下谈几点对于中学音乐教学的思考仅供参考。
首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的角色要求,要清楚在现代音乐课堂中,教师是唤醒者,是整节课的导演而不是演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编排课堂的各个环节,要敢于去营造音乐氛围创设情境,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兴趣激发出来,后面的“戏”才好演。教师不要总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其实在音乐课堂中,老师更是引领者唤醒者,是伙伴和朋友,是伴随孩子音乐梦想一起成长的同路人。例如:初中13册中第5单元要求演唱《军民大生产》,我就打破常规给学生准备了红绸学习秧歌,让学生体会感受大生产时的快乐,以音乐抒发感情,通过让学生听取《军民大生产》的节奏,指导学生感受当时的氛围,集体生产时人们那高亢的生产热情被表达了出来。通过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肢体去感受音乐,拓宽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其次,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应该增加合唱排练的比率。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竞争日趋激烈,单靠个人的力量解决复杂的问题并采取高效行动变得困难重重,这就需要组成团队,共同协调应对方能可持续创新发展。音乐课堂中的合唱练习就注重协作配合能力的培养,多做和声练习,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和声的美好从而升华为个性的完善。合作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的,良好的互动教学为音乐课的合作教学开启了成功的大门,只有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和谐愉快的音乐氛围,也才能有高效的音乐课堂。再次,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多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文化的传承、兴趣的养成、情感的生成、能力的形成远比传授知识技能重要千百倍。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揣摩学生的兴趣所在,在音乐课堂的中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理论的讲解尽可能少,情感的体验尽可能多。例如欣赏课堂中要带着学生去想象,发挥创造力去任思绪驰骋,捕捉最细腻的感受。通过不懈的训练和感知,学生的鉴赏能力会有大的提升。能力得到提升后,他能从音乐体验中获得美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创造性的发挥。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音乐课堂还给孩子们。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中,为了实现学会乐曲歌曲的教学目标,孩子们要做大量的技术练习。由于大量、重复的枯燥训练,练习者必然会感到乏味,原本歌曲乐曲的美感都被麻木覆盖,为了学会而对学习将使学生最终对音乐失去兴趣,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了。现代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活动代替练习,通过各种游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音阶练习可以加入柯尔文手势音高训练,既直观又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节奏训练加入语言节奏训练,肢体节奏训练、奥尔夫节奏训练。但是无论怎样训练都要从兴趣入手,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标准的探索为我们研究音乐基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学生在音乐课堂应该得到什么,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去思索的。如何给孩子们提供优质的音乐课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音乐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孩子们也有符合自己身心发展的认知规律,所以音乐课堂教学除了重视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之外更要找寻音乐教育规律,引导孩子们健康发展的同时每一天都拥有阳光积极的笑容。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卢湘楠.课程改革引发的思考——浅议新课标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的四个层面[J].职业技术,2011,(06).
[2]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民族中学,罗沁湄.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音乐教学观念的转变[N].云南经济日报,2011.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情感交流;教学环境;教学设计;师生互动
很长一段时间内音乐教学往往被定义成为了,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技能的训练,在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作为教学的重点,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的都是那些灌输式的讲课,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往往就是听老师讲课、模仿老师的演唱或者表演、记忆一些音乐的知识,通常整个过程都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过程。伴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小学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就是要积极地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而进行的积极地主动地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被称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一、小学音乐课堂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注意情感交流
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需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往往和教师之间有着一定的心理的距离,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摒弃这种心理上的距离,让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唱情绪欢快、热烈的歌曲时,利用打快板的方式教学歌词,师生互换角色,一方打快板,另一方按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这样既解决歌词中的难点节奏的教学,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之间能够产生良好的互动教学以及之间情感的交流。
二、积极构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互动作为一个社会学中的概念被引入到教育学的领域当中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互动式的教学研究也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互动式地教学往往都是在对话理论、主体性的教育以及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互动双方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这个教学的理念当中往往体现出了尊重、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来,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互助的教学新模式,这才是师生互动式教学的重点所在。在不断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应该努力地营造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这里的教学环境往往是从整个学校都树立起的那种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个体的良好的平等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和学校的角度来建立起平等、互信的教学环境,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做好大的环境的准备。
三、将优秀的教学设计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去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是需要建立在完备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起来的,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学的设计往往是主要为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另外教学的对象的需求是什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进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行教案的设计,另外一个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后教学的结果以及教学的评价这些是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所在。教师通过设计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将那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当中去,这样就有利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起来能够有理有据。小学生可以尝试“音阶接龙创编”,老师唱123,第一个同学以老师唱的最后一个音作为第一个音继续发展345,依次延续,然后在熟练的基础上增加音阶的长度。小学生可以进行“节奏接龙创编”,“节奏接龙”是由教师或学生拍击两小节节奏,小学生甲重复教师所拍节奏的后一小节节奏并再创作一小节节奏组成两个小节节奏,学生乙重复学生甲所拍节奏的后一小节节奏并再创作一小节节奏组成两个小节节奏,以此类推,进行即兴接龙的节奏创作。如,师:× ×―×× ×―,学生甲:×× ×―×× ××―,学生乙:×× ××―× ×―,学生丙……中高年级的同学试从“旋律接龙创编”入手,请几位同学,每人依次接在前一人后面即兴唱出一条旋律短句,由此发展为一首曲谱。
建立起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这里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如何充分地把握住教师和主动权,让教师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充当教育者又能够充当参与者,只有这样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好了,教师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所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够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情况的完善。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在音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往往是统一的,这样的一种统一的实质其实就是双方的互动。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不能够真正地成为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接近音乐、理解音乐、掌握音乐,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小学音乐课堂成为掌握音乐知识、锻炼音乐技能的理想场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识谱困境 快乐识谱 生命化音乐课堂 以学促教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04
近几年,笔者一直从事生命化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发觉课堂上能充分展现学生生命个性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等环节。可一遇到识谱,学生顿感索然无味,痛苦万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也变得呆板起来,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整个音乐课堂教学的不和谐。识谱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在此环节中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呢?笔者尝试着快乐识谱教学,使音乐课堂走出了识谱教学的困境,促进了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和谐发展。
一、识谱教学困境的溯源
1.源于教师的机械训练
教师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中缺乏适当的方法,较少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以至于把识谱教学教得过于死板和理论化,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于是兴趣索然,结果导致了学生在识谱学习上的抵触情绪,造型恶性循环。虽然新课改以来,教师对于识谱教学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然而有部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因为学生的不喜欢,索性忽略了,甚至省略了识谱环节,大大降低了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师为了秀“亮点”,怕学生在识谱上“卡壳”,往往将识谱教学一带而过,给广大教师带来了错误导向。
2.源于学生的畏惧心理
小学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词的能力是相当强的,但是让他们唱曲谱却十分困难。学生普遍喜欢唱歌词,害怕唱歌谱,这是因为歌谱唱来唱去就那么几个音,确实乏味,而且在唱的过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否则就会唱错。再有,小学生毕竟年龄小,还不具备一定的音高概念,不跟着琴唱谱,大多会跑调,这使得学生缺乏成就感与自信心。而歌词形象生动,富有情感,朗朗上口,可以很轻松、自由地歌唱。所以,学生害怕唱歌谱是必然的,如果教师不想出很好的办法,相信不会有学生喜欢唱歌谱的。
3.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
目前的音乐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教学内容的,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给予学生音乐情感的强烈震撼。但是单元体系也有其弊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知识体系不能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歌曲的选择也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例如,四年级上册《田野在召唤》歌曲中的难点是切分节奏,而切分节奏是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另外,四年级的合唱曲目很多,几乎每个单元都有,有的单元还不止一首合唱曲,甚至还出现了三部合唱。可到了五年级上册,一共只有三首合唱歌曲。可见,教材在识谱方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差强人意的。
此外,教学内容过多也不利于识谱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共有八个单元,欣赏曲目22首;歌曲21首;竖笛曲4首;还有表演、创作、采集与分享等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一学期除去考试复习,可用大约17周34个课时,大约四节课就要完成一个单元的内容:2-3首欣赏,2-3首歌曲,1首竖笛曲,另外还有表演活动等。由此可见,分配给识谱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4.源于升学的功利目的
迫于升学的功利性,很多幼时学习音乐的高年级学生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学生在音乐素养培养方面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有60%以上的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音乐课,平时大多只在汽车里听听音乐,绝大多数学生从不看音乐会。据调查,家长对于孩子的音乐素养的关心度与孩子的年龄成反比。
识谱是打开音乐世界大门的钥匙,而上述种种原因却使得音乐课堂上的识谱教学让学生处于痛苦的困境中。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用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理念来重新认识和处理识谱教学环节,变痛苦为快乐,让快乐识谱促进音乐课堂的流畅与和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快乐识谱的实践探索
1.化整为零――循序渐进的递进式导入法
学生的识谱学习是一个大的工程,识谱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低年级主要是通过节奏联系,掌握音符的时值;中年级开始视唱,能用唱名表现声音的高低、强弱等;高年级不仅要视唱,还要唱准,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合唱能力。所以,从学生的第一堂音乐课开始,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将节奏、读谱知识化整为零,确定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识谱目标,并贯穿在每节课的教学中。
(1)合理计划,注重识谱的梯度
教材只给我们提供了素材,音乐教师要做一名“巧妇”,用好这些素材,依照一定次序分出层次,根据每一年段的要求制定明确的“食谱”计划,并结合每一课创造性地来做好这份“食谱”,让学生食之有味,常食不腻。
例如,四年级的音乐符号学习计划。
学期初,教师罗列本册的全部的音乐符号:
学期中,根据歌曲内容具体学习,并适当进行调整,启发学生用歌声表现出来。
学期末,将所有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或者融入一两首歌曲中,抑或让学生用这些音乐符号处理歌曲,将学生的所学知识转化成音乐能力。这样,歌谱知识也就牢牢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不易遗忘了。
(2)融入图谱,降低识谱的难度
在识谱教学中,图谱可以从音乐本身入手,通过欣赏、唱歌或演奏乐器的方式,把识谱建立在自然美学结构和音乐意义上,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已经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图像。这种图像既有音高,又有距离,但它又不是五线谱或简谱。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识谱途径。
例如,二年级《月儿弯弯》一课,在哼唱旋律的过程中,将歌谱转换成“月亮图谱”,图谱在“银河”中弯弯曲曲的。教师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旋律,再画一画、哼一哼、比一比旋律的走向。这样,图谱简化了歌谱,形象了歌谱,降低了学生视唱练耳的难度。
(3)聘请助教,提高识谱的广度
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师生评价的中肯、激励唤醒、批评指正都将深刻地引领着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识谱的信心与兴趣。结合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测评,既可单个测评,也可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评价,这能够提高学生识谱的准确度。
本学期,我在每个班都聘请了若干的“金牌助教”。他们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分散在课堂的每个“阵地”中,去帮助那些识谱慢或者不识谱的伙伴,教学效果显著。其中,有一个班一个月就消灭了不识谱现象,助教也由三位增加到十一位(全班44人)。有了这些小助教,班级识谱的普及率高了很多。
2.以学促教――个性自由的自主式学习法
识谱教学几乎是所有音乐学习的难点。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地学习,容易即学即忘,兴趣不大。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挖掘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学促教。
(1)自制乐器,自由地创编节奏游戏
低年级识谱教学以节奏训练为主,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从趣味的、新颖的教学形式入手,可以培养学生对节奏的兴趣。例如,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大自然的声响,做律动游戏,有节奏地朗诵歌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觉学生对打击乐器非常感兴趣。所以,对于刚刚跨进小学校门的小学生,我就鼓励他们自制打击乐器,来辅助识谱的启蒙教学,他们在情趣盎然的乐器游戏中就能轻松掌握节奏知识。如《过新年》一课中,抓住歌曲中“咚锵”的节奏难点,让学生用自制的锣鼓进行节奏游戏。他们用月饼盒、鞋盒和筷子做成鼓,用锅盖、家里废弃的铁片当锣,在快乐的锣鼓声中感受到了愉悦的过年气氛。
一学期下来,学生们自制了很多乐器:各种材质的沙锤、响板、小铃、手鼓等。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节奏训练,学生们是非常开心的,节奏难点也能迎刃而解。有时,即使没有音乐课,他们也会带上自己的乐器在课间玩耍,课间“敲锣打鼓”的小乐队在校园里随处可见。
(2)趣味听辨,自信地歌唱音乐旋律
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学生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经过低年级阶段的节奏训练,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唱名、音高、音乐记号等基础知识。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注意降低学习难度,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乐谱知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主要采用了“柯尔文”教学法、竖笛演奏法、情境创设法、旋律接龙游戏法、旋律听辨法等。
中年级的很多歌曲结构规整,旋律相似,可以采用听辨比较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视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田野在召唤》一课我就采用了听辨视唱法,降低了学习难度。
①按节奏练习“梯里通巴”,感受附点、切分音的节奏感。附点音符的运用使田野的召唤更加热情。
教师配上呼唤的动作:“梯・里 通 巴―!梯・ 里 通 巴―!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仿佛是美丽的大自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们“快快来吧”)
②听辨旋律,运用上、下的手势表示听到的旋律。
③两段旋律连起来用“啦”演唱。
④比较一、二乐句,找出相同与不同的小节。
⑤视唱第一、二乐句,唱准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最后填词演唱。
《田野在召唤》由四个乐句构成,曲调规整对称。前两个乐句节奏紧凑,同音反复和带切分音的节奏运用使得音乐欢快跳跃,极富动感。难点颇多:附点音符、切分节奏、同音符等。如果直接视唱,很难唱准。由于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在句的结尾上稍作变化,节奏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己视唱找出变化。后两个乐句的曲调运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节奏上变得较为宽松,旋律舒展,情绪热烈,学生不易唱准确。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可将“召唤”的情境与听辨游戏相结合起来,不仅让难点变得趣味生动,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识谱难点的突破也非常顺利。
(3)大胆创作,自豪地展现音乐才华
高年级的歌曲难度大,识谱难度也大。一首歌曲中,各种节奏组合在一起,音乐的表情符号、力度符号增多,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求他们对音乐结构、形式有所了解,对音乐的形象和表现也要理解。由于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课时紧,学生容易出现识谱两极分化的现象,能力强的学生拿到歌谱就能唱,能力弱的学生因为惧怕识谱,就以听唱、模唱为主。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慢半拍”的现象,能力弱的学生听到别人唱了才开口跟唱。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没有进步,还会丧失以前的识谱基础。
但高年级学生也有其优势,就是自主能力增强,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哼唱小曲。此时,创作是很好的途径。在苏教版的高年级教材中,有各种各样让学生创编旋律的练习,如运用旋律重复和用“同头换尾”的方法创编旋律短句,对歌曲旋律的节奏、节拍进行改编,为曲调续编旋律等,对于学生创编的旋律,我鼓励学生自己填词、作曲、演唱,并录制下来,相互交流与分享。
①给学生一段旋律,先分析此旋律的特点,再让学生填词后小组交流,按照旋律唱一唱自己的词,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比比谁写得好。
②出示几小节旋律,让学生编排顺序,并分组讨论,说出原由,看谁编排的效果最合理。
③给出单数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出双数小节的旋律,赛赛谁的好听,再将原曲弹奏给学生听,和作曲家比一比,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有灵感,再懂得一点作曲知识,作个小曲并不难。
④给出个别小节的旋律,让学生创作更多小节的旋律;给词创作整首旋律;自己作词、作曲等。
唱一唱自己的歌,奏一奏自己作的小曲,让学生尝到创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肯定自我。通过创编,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学生的识谱问题,通过编写节奏、旋律等音乐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利于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本学期,我收到了不少学生作的词曲,虽然稚嫩,却不乏灵气。
3.多元渗透――家校合作的立体式助学法
生命化音乐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的40分钟,还应有课前与课后的学习活动。当然,这些学习活动应该是快乐的,是学生真心喜欢的,而不该成为占据学生课余时间的负担。学生将识谱的快乐带回家,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家长共同完成。
(1)提倡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识谱作业针对各个年级,类型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点都是愉悦的,是学生乐意完成的。所以,对于音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要慎思而后行。例如,三年级的《七个小兄弟》一课,就可让学生在家里敲击水杯,听辨音的高低。探究的问题是:相同的水杯,里面水的多少和音的高低有关系吗?几乎每个学生都回家做了这个实验,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音高的概念,学七个音符时,辨其音高就快捷多了。
(2)加强家校的沟通
音乐中的识谱学习有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与家长的联系除了校讯通、QQ群,还可设置专门的音乐邮箱。学期初,将所学的音乐资料、重要的知识点放置在邮箱,供学生下载自学;学期中,和家长密切联系,鼓励学习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期末,也要反馈学生的收获,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感觉到学好音乐的重要性。
(3)留住学生的作品
学生有了一定的识谱能力,音乐的表现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然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往往唱过无痕,学生唱得好与坏,是否有进步,自己有时无法准确感知。所以,每学期,各班都要不定期开展音乐展演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表演录制下来与同学分享,好的作品放入班级QQ群,供学生与家长共同欣赏。这种形式深得学生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能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家长也乐意效劳。
识谱教学作为音乐学习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意义。快乐识谱让识谱教学环节插上了快乐的翅膀,给学生带来了身心的愉悦,激发了他们自主、快乐地享受音乐生活,促使音乐课堂奏响了和谐的韵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9.
[2] 刘斐.快乐识谱[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篇10
1 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注意多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和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学会“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可以从旋律入手,也可以从节奏入手。低年级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我们就可以从模仿开始,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基础上,模仿旋律,模仿节奏。从而让学生形成音高的概念和节奏的概念,为以后的声部教学打好基础。比如,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在教学歌曲时,因为学生不认识乐谱,我们可以自己用“啦”先唱一句旋律,然后让学生模仿唱,用这种方法先唱一两遍歌曲的旋律,再让学生演唱歌词。这样坚持训练,会让学生逐步形成音有高有低的概念。在进行节奏教学时,也可以从模仿入手,不需要讲什么理论的东西,只要让学生用小耳朵认真听,再认真模仿就行,在听和模仿的时候,学生就对节奏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并且通过模仿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比如,二年级一首欣赏曲《口哨与小狗》,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口哨声和小狗的叫声一起出现会怎么样呢,我让一组学生模仿口哨声,另一组同学模仿小狗的叫声,相互配合,给他们一个四拍的节奏,让他们一起进行。在节奏掌握以后,我再给了他们一个音高,让他们再试试着相互配合唱一唱。这样就增加了歌曲的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时积极性很好,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声部间相互配合的情感体验。虽然这样的声部体验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二声部合唱,但是坚持训练的话,就会让学生形成声部的概念,为三年级真正出现的声部教学打好基础。
2 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音准概念
要唱好合唱,让学生把音唱准是基本的条件。在小学低年级段,教师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合唱意识,加强音准的训练,加强识谱唱谱的能力。但过分地让学生练习唱音阶会比较枯燥,所以要结合歌唱、游戏、律动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音高、音准、节奏感等的培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训练开始,从“低起点”开始,逐步达到“高落点”。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音乐教材就已经有了柯达伊的手势学习,这个手势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合唱教学。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歌谱,就可以进行二声部的单音训练,利用手势引导学生,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让学生从小就感受这种合作的学习,感受二声部单音的演唱效果,可以使低年级段的学生对歌唱的兴趣非常浓厚,也可以在低年段就多多进行部分歌谱的演唱,为以后的歌谱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 音乐教学方法要由易到难,实施阶梯式教学
3.1轮唱过渡,奠定基础
合唱教学可以从轮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多声部合唱。轮唱是合唱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的相互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歌曲《恰利利恰利》的二声部时,就先把合唱改成了轮唱。相隔一小节模仿,让学生先做老师的小回声。跟着教师后面唱,好像老师的回声一样,这样学生的音高和节奏问题一下子都解决了,而且在演唱时,提醒学生模仿回声的效果,也必免了声部间音量相互干扰的问题。在学生跟我之间唱熟以后,我再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相同的轮唱教学。在熟练掌握之后,我开始让学生看着我变戏法,把第二声部的两个八分音符改成了四个十六分符,然后用相同的轮唱法再进行训练。最后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把第一声的每小节的尾音变个戏法,用连音线延长到下一个小节,就形成了原来的二声部合唱。这样由易到难的阶梯式训练,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而且避免了二声部合唱训练的枯燥。
3.2节奏简化,由易到难
合唱歌曲中的,我们可以把一些复杂的节奏先简单化。先掌握简单的,再由易到难,去解节奏训练也是一个难点。因为两个声部不可能都是一样的节奏在同时进行。那么决复杂的。比如,可以先把四个十六分音符“×××× ×”改成两个八分音符“×× ×”,在熟练掌握之后,再把两个八分音符还原成四个十六分音符。这样给学生铺设一个台阶,降低了难度,乐于让学生接受,同时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4 形象指导,让学生易于接受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呈现给他们的音乐最好是具体的,形象化的东西。可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无形的,抽象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必须动动脑子,想想办法,尽量把无形的旋律通过有形的,可视的,可感觉的形象的东西表现出来。比如,在教学《恰利利恰利》这首歌曲时,第一声部的:“啦啦 啦”我让男生唱,并且故意在范唱时模仿男生低沉的粗粗的嗓音,同时提醒男生边唱边做锄地的动作,而紧跟着的第二声部的“啦啦啦啦 啦”我让女声唱,并且让学生尽量表现出女声的特点,轻巧的,细细的的声音,并同时让她们做撒种子的动作。这样结合歌词的形象指导,就让学生比较容易领悟,也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易于被他们接受。
5 有效利用钢琴,把握各声部旋律,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
会听,才会唱好歌曲。学生在初步练习歌曲的合唱时,不容易把握各自声部的旋律,就会“跑调”。 在分声部教学时我们要有效利用钢琴,让他们多听,听录音、听教师范唱、听琴弹奏、听同学唱歌,听钢琴弹辨,在比较中掌握自己声部的音高,从而帮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解决音准问题,在不断地聆听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音乐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