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性,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应引起关注。以下案例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唱歌课《如今家乡山连山》。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就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孔,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式,而不是神似,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这样的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于整合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例如感受与欣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而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力、欣赏力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展示创造力的过程。反过来看,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具体到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里,可以有一两个主要的内容,或者两个内容相互结合,或者与其他内容相配合,形成以某些内容为主的综合课。
篇2
【关键词】自主学习;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
当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现状的产生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影响,也有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作为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强化对当前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重点针对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长期从事初中音乐教学工作,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开展了尝试,本文进行简要叙述。
一、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教育的应试机制,常年来都是掣肘我国艺术人才培养的固疾所在。因为在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之下,我国艺术类学科几乎都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诚然初中音乐教学也同样也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首先由于没有教学主体支持导致其教学课时安排不足,甚至会被诸多事宜占用其教学时间,这就使得音乐教学流于表面,没有落实其实效性。其次,初中教学阶段固有的功利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导致音乐教学仅仅作为“娱乐性”课程而存在。最后,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音乐教学的漠视,各个学校也自然对其教学状态比较忽视,因此在教学考核方面比较敷衍抑或根本就没有制定有关考核制度,这使得音乐的教学成效根本无法评测,从而也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在初中音乐教学面临如此境地的背景下,我们很难苛求其有效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为了契合“人本教育”要求,我们应该改变以上教学窠臼,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音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如上文所言,初中音乐教学面临十分窘迫的教学环境。在面对逼仄生存空间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保证教学到达预期的效果,那么就需要教师摆正良好的教学心态,在教学中认清音乐教学任务。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优势,并鼓励学生在音乐特长上多下工夫,以此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达到这样效果之后,教师应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习欲望,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做好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指导下,教学才能够有序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总而言之,为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中下一些功夫,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能够顺利的进行。以下我们不妨引入“声乐”课程教学设计实例,来具体窥探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到一定的“任务”中,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清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把握任务难度系数梯度,其练习歌曲应该选用中音阶歌曲,不能选用音调过高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练习发声技巧。
3.致力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环节
首先,改变学生独自学习的模式,将学生设置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个人行为转变为集体行为,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并在这样的载体里面相互指点、监督、帮助,提高学习成效。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载体的作用,笔者还在每一个小组里面指定了一名学生作为牵头人,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成效。
其次,笔者积极创设平台将学生推向前台,在一些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演示结束之后,笔者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相关训练活动的指导,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而且有助于教学训练目标的有效达成。
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将单纯的训练活动转变为竞赛形式,学生原来在枯燥乏味的训练中积极性不高,现在采取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有效激发出来,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笔者发现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与实际效果都得到了提升。
4.采取新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动力,同时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自主学习的必要基础,换言之,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首先就应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音乐学习持有较高兴趣的时候,在主观能动性驱使下,学生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同时也会主动的进行深入探究,久而久之便能够有效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渐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加之根据初中的个性特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其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极大的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思维活动,从而解放思想束缚,久而久之就能够有效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5.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求知欲
音乐学科虽然高于生活但是却也源于生活,为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实质上即是指在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师本位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同时在教学中也会积极的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之,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本身就十分紧密,在日常生活我们随处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处理,既是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措施。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模式,是通过实践活动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以此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6.致力拓展音乐课堂教学空间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多个与音乐相关的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这样的兴趣小组既有声乐方面的训练小组,也有与校外专业机构合作举办的器乐提高训练小组。这些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其次,笔者针对学生中有继续在音乐方面深造欲望的想法,以及结合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发掘出来的优秀苗子,进行了量身定做的培养,针对学生的自身优势条件进行针对性培养,积极聚合学校、家庭以及校外专门机构的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另外,笔者还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及综合类活动,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声乐、器乐类竞赛活动,还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庆祝活动,都积极参加,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搭建台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需要培养其学生的专研精神以此提升其艺术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认清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应该优化课程设计内容。然后积极才采取一定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有效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中职音乐课程作为职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在学生素养培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现。但目前很多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思路与方法陈旧,为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本文就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课程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相关内容与实施途径。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和体系中,中职音乐课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在学生素养培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现。但目前很多中职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思路与方法显得过于传统或陈旧,为充分发挥音乐课程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应有作用,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所需的创新性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音乐教学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了一定成效, 以下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如何运用到中职音乐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二、中职音乐课程现状及特征
1、课程地位欠妥。中职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初中起点的学生为主,正处于身心发展发育阶段,其意识形态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目前很多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课程教学活动普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与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与关注明显不够,使音乐课程发挥不了其应有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效果欠佳。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一般会从介绍作品情况、创作背景等开始,然后教唱歌曲,形成了课堂上语言多、音乐少,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场地少,学生被动接受多,主观创作少等现象,最终使整个音乐课程教学陷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沉沉、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3、教学模式欠新。中职音乐教育不只是一种技能教育,也不是纯粹的审美教育,它是以音乐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情感培养为导向,以审美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形态,从教学模式上应该以艺术体验为核心,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与喜欢,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情操;音乐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感受与感悟,同时通过音乐对学生的感染与感化,形成两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学效能的发挥与体现,在中职音乐教育中,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结合音乐教育的自身特征,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全面提升音乐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以此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及模式构建
体验式教学是学生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教学项目和情景模拟,通过亲自体验来获得相应感受,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分享个人体验并提升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因素。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实践,强调学生认知能力和多元潜能的训练与开发,重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具有深厚的内涵与丰富的情感,音乐课程教学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理解它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和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会到强烈的生命力,《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不畏牺牲、追求真理的情感。这些音乐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只有让学生在感受当时的情景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体验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置身其中,亲身感受音乐所带来的艺术和情感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挖潜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内容体验活动,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策划相应教学项目与情境,通过任务的布置,学生在以任务为驱动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内容体验,通过教师合理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领悟,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音乐,展开联想,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实现知识的归纳与提升。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项目设计— 教学情景策划— 学习团队组织— 项目任务布置— 项目任务启动— 项目成果检验— 项目成果分享等,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项目的开发者与成果的检验者,学生是整个项目任务的执行者,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性音乐活动,从而与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激发内在的音乐感受,在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不断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音乐体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课程内容学习任务,获取了应有的音乐知识。
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从教学形式与方法上实现突破,同时在教学场地和教学考核方式上实现突破,体验教学不仅可以在固定的教室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比赛、文艺晚会、户外等开展体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保证了每一个学习项目的有效实施,在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项目任务的压力,有效防止了学生漫无目的、自由放任甚至是音乐课堂教学一片混乱现象的发生。
四、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途径
根据音乐课程的学科特性,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的实际,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实施,第一层面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第二层面以音乐比赛为提升,第三层面以文艺汇演为拓展,实现三层面教学互动,让音乐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其应有地位与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美育熏陶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整个体验式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音乐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科学进行教学设计与项目组织,具体可以从以下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1)构建项目、创设情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结合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教学项目,根据教学项目内容构成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音乐作品环节可以把学生分组,创设“我是大评委”现场点评教学情景,唱歌环节可以创设“KTV”、“非同凡响”音乐会或“歌星演唱会”等场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室布置等方式结合课程内容特征和学生喜好、心理特征等有意创设各类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情感,通过可感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后续的任务承接做好充分准备。
(2)任务驱动、引导体验。体验并非漫无目的、想干吗就干吗,教师根据教学项目内容分配给各组学生或个体学生体验任务,教师通过前期任务分析、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活动,根据教学情景学生接受任务后进行角色转换或扮演,成为任务完成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打开音乐创作与思考的思维大门,学生在充分把握任务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想象力享受音乐感觉、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充分领悟音乐的情感因素,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为下一阶段的大讨论准备体验感受的发言素材。
(3)体验讨论、思维碰撞。经充分体验和任务的执行,每个组(或每位学生)已对教学项目体验之旅有一定感受,但由于学生个性特征的不同,在体验中往往会有认识的共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性,在讨论过程中会不断提出新问题、新看法,通过思维碰撞又不断涌现出新的观点与想法,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信、大胆、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与讨论中触摸知识、获得知识、探究问题,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总结评价、画龙点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整个局面的掌控者,经过学生充分的思维碰撞与讨论,了解了学生对本项目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知识反馈与问题探讨,结合体验学习的基本知识要求,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体验活动合理分析并考核,纠正错误认识与知识上的偏差,最终让学生准确掌握项目所要求的音乐知识,同时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思维与音乐情感。
总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日益推进,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呈现,体验式教学模式虽在很多课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应具体结合学科特性与教学特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其教学优势还须进一步探讨和改进,让体验教学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程喜乐,李东.中职教学新尝试:体验式学习.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12
[2]徐淑玲,郑丹.初中音乐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教学论坛, 2007, 第六期
篇4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就高师音乐学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和音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中其对于深化理论学习、知识的获取、学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以及教师综合素质的获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突出应用为本、需求导向的要求,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跨时代性和超前性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每一位教学论课程的教师所要必须研究和重视的问题。我们都清楚,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多年来一直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种种因素,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特别实践环节方面,在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上存在一些缺失。像有些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往往只是停留在“书面状态”,而缺少实践领域的感受。因此,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实现该课程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尝试和探索,也是不断完善理论、升华理论的重要渠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十分鲜明,课程的学习过程为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许多内容,要通过实践环节去理解和掌握。因此,课程的实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种训练,检验理论学习的情况,提高学生在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指导,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毕业实习及今后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应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完整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专业能力形成是在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不仅需要实践来培养,更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构建。而我们现在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的教学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实践教学过多的只是侧重于的课堂某些环节,并没有真正从实践教学自身的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的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结合,没有真正从整个课程出发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大大的影响到了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知道,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是从教学实践中来的,其理论形成后又返回教学实践,对实践进行指导。离开了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就会显得空泛无力、操作性不强。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做走过场的实践练习,那既没有实践效果,也就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和贯彻实践教学内容实施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课程进程、按各种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等层次,落实其目标和任务,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形成基本的能力。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做”。学生通过实践对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课堂教学技能进行验证、掌握,感知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认识音乐课堂与音乐教学,从而从“认识”、“理解”变为“会做”。
二、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教育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建设,应在课程中突出利用实验实践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的特点,运用实验环节配合理论教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教育理论运行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和感性知识。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理论部分,而是实践技能部分。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在层次上,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实践为基本实践;第二层次实践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如教案的撰写、教学目标的设计、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第三、四层次实践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为主,更多的是在针对具体内容、具体案例进行实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围绕培养目标,把实验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分解为两个层次和多个模块来实现,突出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和开放性训练,并按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实践相结合、单元理论实验实践项目与选择性实验实践项目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实验、实践项目,合理筛选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重点是合理设置证据实验、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教学实习,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起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实践比例适当、实践课程模块化的实践体系。
三、实践教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学科角度出发,应当体现出对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思路及其目标实现的唯一性,真正体现出实践教学的价值意义、科学性和符合音乐教育特征方面的可操作性,要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能力培养的理念。要坚持以实践方式改革为目标,突出课堂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包括教案撰写、备课等方面。据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要依据这样几个原则: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理论教学中将实践环节一同设计,以理论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为实践内容,让实践为理论学习服务,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结合,防止单纯的理论或单纯的实践。这样,理论和行动才能一致。②系统性原则。即要求把整个课程的实践教学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设计各分支的实践教学,使整个实践教学完整、平衡,具有层次性,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践体系。因此,在构建时,应该将各个分支的实践放到大实践的整体中去权衡,以整体实践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分支的目标。③分类整合原则。依据课程的不同内容把实践教学体系分成不同类型,抓住内容与内容之间的特点、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的联系,从整个课程领域出发,将实践教学加以统整合与设计,确保实践教学的整体统一。④能力评价原则。即从实践态度、解决理论学习问题的实践能力、课堂问题查找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教学技术操作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实践体系能否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作用,只能通过实践反映出来。实践中所呈现的一部分是学生自己的实际表现,另一部分是评价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能力评价标准应贯穿整个实践过程,以实践为主线,评价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设想
1.实践教学体系
过去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受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单纯的教案设计、目标的制定、备课等实践教学内容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上。而实际上,这些应当在实践训练中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否则,就违背了音乐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为了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做法,优化重组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四部分构成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按照教学的进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配合理论与典型案例、课例录像资料、设计案例主题例选、课堂见习、专业实习等,形成与理论实践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不同的内容上,可做适当变换。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以歌唱和综合游戏课为主,初中音乐教学内容以歌唱课、欣赏课和综合课为主,高中音乐课程以音乐鉴赏课内容为主。对实践教学层次体系的改革,主要是按照课程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要求,按初、中、高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形成不同层次、突出应用能力的实践训练。初级层次主要是以基本理论内容的实践训练,配合选用与之相对应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实践训练,重点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积累实践认识。中级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专题设计训练,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案的正确书写,让学生多讲、多写。多讲主要是学生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在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拓展设计的视野。多写主要根据所布置专题任务,用所学的知识写出教学设计的设计理念。高级层次主要是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实践训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实习岗位上进行教学实践。另外,许多学校为了激励师范生重视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提高未来教师的执教能力,举办各种教学竞赛,如课堂教学设计竞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等,这也可以划到高级层次的范围内。在这些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实践活动中,把教学实践能力的建构循序贯穿在全过程。
2.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可以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教学“理论为引导,实践为关键”的特点为突破口,重点解决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解决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基础音乐教育需求不适应的问题,从纵向和横向二个维度,通过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库的构建,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纵向方面,主要从基础理论知识出发,到设计实践环节与学生能力的构建,并通过专题实践、课堂教学专题设计、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横向方面,借助案例教学、模拟课堂、现场教学等多样化的训练手段,持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精选实践内容,保证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课堂教学技能视域下音乐课堂教学实践内容,强化专业特色;创新思维的启发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结合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设计性实训不同层次的实训项目,调整内容,突出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的能力。将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发挥出总体功效,真正起到驱动、引导的作用。
3.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
改革实践教学的组织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如何安排课程教学进度、教师的遴选、备课、学生学习的检查与学习后的信息反馈等,都需要考虑细致,合理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圆满完成,同时又约束和规范学生实践的行为。否则,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计划就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组织要依据这样两个条件,一是遵循整体实践教学任务,与教学总目标保持一致;二是统筹实践教学与理论密切结合。这样,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具体内容来说,实践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从目标上来看,要充分体现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凸显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能干什么”作为整个实践教学的中心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灵活参加。学生通过实践环节,一方面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另一方面培养自己教案设计、目标的制定、备课等实践能力。由于与普通的理论教学有明显差异,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能简单地用分数做测度。考核过程应对学生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包括实践的前期准备、实践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实践结果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表现以及所呈现出的能力进行评判,从实际设计能力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综合考核。例如,在音乐教学设计这类实践训练强调的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其考核除了要体现对实验理论的掌握外,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学生在实践方法、设计理念、具体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和能力。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使实践教学能更好地开展,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中小学作为实践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结合自己学校实践教学特色,与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实践场地;配备相应校外指导教师,开展多层次的实践训练,借助实践基地多功能设施和相应的资料,进行专业化的训练,营造“教学实践”的训练环境。
作者:冯巍巍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对“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的思考与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2008,(12).
[2]冯巍巍.新课标视域下音乐课程实践性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7).
篇5
关键词: 音乐课 情景游戏 教学手段
我国在2001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同样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可见,音乐教学及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能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爱音乐是人的天性。音乐能引发人的联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无论是听赏音乐作品,还是表现音乐作品,都应让学生发挥独特的理解和对情感、意境的创作。
传统的音乐课,只是为了唱歌而唱歌,或者讲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现在音乐新课程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就改变了过去的音乐教师讲得多,而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学生对音乐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且提高、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传统的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评价,只集中在对学生的“学业考核”“成绩评定”上,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相对单一。这次音乐新课程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保护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如何让孩子在音乐课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学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关注、重视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个人的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培养的。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验到在音乐中的快乐。在快乐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学生变得更爱学习。
首先,在第一册《在动物园里》的新课导入时,我考虑到了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我特意准备了一个布娃娃来当教具。教师像演木偶剧一样用形象的语言扮演布娃娃的声音,同时也让学生和布娃娃在一起学习。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激发了兴趣。
其次,在讲音乐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学好知识,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我们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了。如:在教二分音符、四分音符时,如果给低年级的学生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学生肯定不愿意去学。在教授这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请一位学生模仿猫和鸭子的叫声,让其他学生分辨这两种动物的声音有什么区别,这样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声音的长短之分。再让学生模仿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声音长短。学生通过模仿猫的叫声、鸭子的叫声,掌握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时值。这样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
最后,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反复记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如:第一册的《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这课,出现了反复记号。为了让学生把反复记号学得透、记得牢,我把它编成了故事:“有一天,一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游着游着。它被一个东西拦住了。这时只看见,小鸭子转身又重头游了一次。小朋友们,小鸭子为什么要在重新游一遍呢?原来它是看见了反复记号││::││。”我觉得这样讲把反复记号更加形象化了,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时会感到新鲜、有趣。
二、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师控制着教学,学生在被动中接受知识。
而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课堂上,老师有了甜美的笑容、亲切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学生融为一体,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老师鼓励的话语,给了学生更多的信心。
三、把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化
现在的音乐课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是在课桌上打开书,背着手唱歌了。而是离开了课桌,和老师离得更近了,有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如:在《拔河》的教学中,我以小学生运动会的形式导入课题,把学生分成两组。在学生听着《运动员进行曲》进入教室后,我告诉学生运动会比赛的项目是“拔河”。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拔河比赛,由我当裁判。
四、在音乐课中进行情景游戏的教学
情景游戏多用于低年级,通过游戏性活动,学生能愉快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如在上《大鹿》这课时,学生首先学会歌曲,然后让各小组推选出大鹿、兔子、猎人角色来进行歌表演。这种富有趣味的音乐游戏,能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五、让音乐课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现在新的音乐课本,有丰富精美的图画,课本里选出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学生爱唱的、爱听的,这些都充满了童趣。老师在上课时,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这些形象鲜明生动的课件,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起来,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小雨沙沙沙》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歌曲。这是一首天真、活泼的儿童歌曲,主要是以歌唱春天的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这首歌旋律朗朗上口,学生很喜欢。在上这节课时,为了突出春天来临时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我出示了几幅描绘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了冬天的寒冷、萧条。再出示春天的图片,同时播放《春绿》的音乐,加上描绘春天的语言,这样学生就能对比出春天的美了。
新课程的实施给音乐课带来了变化,学生变得爱上音乐课了。过去单调、枯燥、令学生厌烦的教学模式,随着现在新课程的改革,慢慢地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得到快乐,更加喜欢音乐。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马克恩・德索说:“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歌词与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威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们作为通向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要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让每一位学生爱音乐,在音乐课中得到真正的快乐,让他们愉快地享受着每一节音乐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第一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第一版.
[3]王英奎.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第一版.
篇6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4]王加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J].中国音乐教育,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