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美育;课堂;渗透
美有艺术美和现实美两种基本形态。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而现实美分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自然美广义说是客观美,狭义说是自然美。社会美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各领域的社会事物的美。教育美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美、科学技术活动的美和生产研究成果的美。不管哪种美都是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它会在不同时刻唤起人们不同愿望。它是人们愉悦的体验、感情的触动、成功的获得、心灵的提炼、境界的升华,即它能使人们思想端正,态度积极,信念坚定,良心纯洁,精神正直。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复杂、信息丰富、形象改善的现在,审美已成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已成时代进展的教育主题。美育又是怎样定义的呢?它是通过艺术美和现实美打动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素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既是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文化素质的有力手段,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创造地进行美育,尤其要抓住课堂来渗透,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以美获知、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 那么如何在课堂特别是在英语课堂中渗透美育呢?下面从两方面说说笔者对它的理解:
一、美的主导传播
1.教师语言美
作为教师,他的语言艺术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极大关系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强,即教师用语要简明准确、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具体是教师要用英语教英语,学生要用英语想英语,培养师生英语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教师要用准确无误的语音、自然和谐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恰如其分的表情把韵律和幽默、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听觉上感受美,以听促说,处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做到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方法灵活多样、信息传输最佳,从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愿意进行新的语言活动。
2.教师体态美
教师体态美指教师的面容风度、仪表神情、目光手势等。它是无声语言,对有声语言起着必要的补充、配合、修饰、解释、完善作用,易被学生理解。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符合英美习惯的“体态语”,使学生在“仿真”状态下对英语产生新奇感并处于学习兴奋状态以满足追求语言美的心理需求。具体为教师教态自然大方,衣着美观得体,目光亲切和蔼,眼神期待专注,面容友善慈祥,手势潇洒到位,鼓励恰到好处,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快乐美又为活动营造了氛围美。课改后课本知识范围广,话题多,余地大,贴近生活,符合情境,拓展思维。它是一个大舞台,在此师生共同饰演着来自生活的角色。所以教师要集语言、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使其获得知识、提高水平。
3.教师板书美
课堂板书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它浓缩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体现了内容的教学流程方法,概括了教育教学的重点、疑难点。它的形式美符合学生喜新、好奇心理,能强化学生感知、提高课堂效应、生发美丽思索。因此课堂板书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合理搭配的色彩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的板面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一事实,教师要在设计板书时注意层次分明,颜色搭配,内容精炼,行文流畅,构图清晰,重点突出。
二、美的主体实践
1.借音乐欣赏美
音乐是最能感动人的艺术。音乐活动能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还能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因此教师要把音乐引入课堂尤其是英语课堂。不难发现音乐与英语这两门课有共同点——听音、模仿、训练、审美等。所以教师可根据课文重难点内容编写节拍、歌曲、韵文、小诗、节奏等,让学生在优美的韵律和欢快的气氛里边唱边跳、边拍边说,锻炼、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完善、巩固学生的英语听说力。如可用“Ten Little Indians” 这首歌帮学生、预习、学习复习数字单词。
2.从环境鉴别美
一个轻松活泼、积极愉悦、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快乐地享受学习。所以教师要用漂亮图片配上易懂英文的东西装饰教室,在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习表达应用,在美丽漂亮图片的吸引下看读识记,课堂有了活力,学生的成绩自然会提高。如用几盆可爱的鲜花布置教室营造课堂氛围,引起学生注意,再用问学生“Are they pretty”的方法教授“pretty”这个单词,效果不错。
3.用教材感悟美
教材是五彩斑斓的世界,呈现着动人的画面,讲述着为人的道理,但这些外在美远比不上教材的灵魂美。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欧美人喜欢的pizza,熟悉了去快餐店说“Excuse me. May I have...”懂得了在得到帮助时道“Thanks a lot”等。这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纯洁的心灵,不正是教材内容的再现?
4.凭情境享受美
凭借投影、录像、磁带、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真实情境,通过实物、图片、背景、音响、表演等形式表现真实活动,使学生快速把握重点,排除难点,掌握内容,提高效率。同时也用教材中美趣结合的因素,将知识、科学和趣味融合,让学生凭情境享受美,使美育得以实现。如每单元Self-check中的Just for Fun,其趣味性、情景性很强,仅靠教师的翻译描述是不够的,还要用图片、动画、录音等增强学生的形象感知,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找到主旨,享受乐趣。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还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5.依活动体验美
篇2
怎样帮助学生成功地从初中英语学习过渡到高中英语学习,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高中英语学习规律呢?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笔者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转变思想,贴近学生,作好教师的多种角色
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要求教师务必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务必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人本思想意识。在课堂上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获得真正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要勇敢地革新自己的传统思想,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中,做好教师应该扮演相对应的多种角色.
1.控制者
是非常典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角色。教师完全控制课堂──不仅控制学生做什么,而且控制学生什么时候说和使用哪些英语。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时间和机会。
2.评估者
教师工作的主要部分就是评估学生的学习,从而知道他们的学习好坏及进展如何,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适应学生。
3.组织者
课堂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在布置学生完成任务之前必须发出准确全面的指令,使其准确知道他们将做什么。
4.参与者
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不能只站在讲台上观望,而应下去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还可以向学生学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好点子,从而使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5.指导者
当学生在自学或独立完成他们所选定的任务时,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或提出建议。这种角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6.研究者
教师不断研究学法和教法,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尽可能地参加课程进修,教学研讨会和听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自己的教学找到新的方法。
7.帮助者
在课堂上当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做听力理解,阅读文章和写作遇到困难时,非常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另外,在学生灰心丧气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在他们取得进步时,予以表扬;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予以及时的帮助和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8.促进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角色,对课堂的控制权基本上移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师必须严格把握好“放手”和“控制”的度。做到该“放手”时“放手”。该“控制”时“控制”。
二、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千万别让学生一上高中就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非常重要。初中英语教材浅显易懂,对话丰富有趣,大部分课文篇幅较短;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增多,阅读材料篇幅加长,语法涉及的面更广,写作难度加大,需要接受的知识点大大增加,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由于中考后学生大多数都松懈了,高一开始上课时要注意给他们复习初中所学的词汇并进行单词竞赛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从初中的简单的记忆要转换到理解记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会学”,让他们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严格的要求并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适应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 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受益终身。新课标指出:“英语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1.从基础入手
识读是词汇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面临的第一关。生词会阻碍学习,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过好识读关。从掌握正确的发音、读音规则和拼读开始,步步扎实,才能学好英语。学会利用读音规律记忆单词,才能避免死记硬背,提高记忆效率。
2.突出重点
根据目前高中生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和高中教材的特点,教师应转变学生的词汇观,培养良好的词汇学习和记忆习惯,教会学生用构词法和联想法学习词汇,引导学生通过词块、上下文理解和猜测词义等。转变学生词汇观。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词汇,防止学生孤立学习词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正确使用词典,自觉积累词汇、及时复习。
3.综合训练
听,说,读,写,要多管齐下。应坚持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学习。
四、严格要求、及时督促
学生对英语的畏难情绪与他们对学英语的兴趣之间的矛盾对学习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经过紧张的中考,终于考进了高中的孩子,往往会产生松口气的心理,尤其是对英语这一科,或许中考成绩还不错,高一检测了一两回又没考理想,失落感过大,于是就打了退堂鼓,不再继续努力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始终坚持抓住高一的宝贵时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笔者把严格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环节都不放松。有了严格的要求,还需及时的检查督促,这样才能保证把严格要求落到实处。有了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再加上教师严格管理、具体指导和及时的督促检查与落实,学生很快适应了高中的英语学习。
篇3
一、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素养
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现状变革的必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及学情的不断变化,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不断推广,改革创新就成为当代教育主题词。虽然我们看到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倾注了心血加以研究和实践,新的模式和方法不断显现,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也需要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地过程。除了不断转变陈旧观念外,我们语文教师还要终身学习,加强个人专业成长的愿望,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和学生一样学会新思想、新东西,通过自我学科素养的提高,激活学生的学力,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能力和水平。
作为中学教师,面向未成年的学生,我们还担负着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还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跟学生接触得较多,与学生的距离较近,所以首先要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其次,要关爱成长中的学生,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谊深入学生,走进他们的心房。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也可以通过作文、日记等语文常用工具多渠道去了解学生,修正自我。通过学生的反映也映照自己,反省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当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教育是团队合作的事业,我们还要注意加强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同事相处时,要真心相待,精诚团结,共同成长。
二、创新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篇4
一、课程内容的改造能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偏重于单纯的运动技能传授,体育教学过程基本上可以抽象为“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更严重的是,无论是体育教师的教学示范还是学生的练习,都是按照竞技体育训练的高标准来进行。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课程内容改造能力,从各个角度对课程内容素材进行加工以更好的应用于体育教学。如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逐步改变纯竞技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重视民族和乡土体育内容;根据学生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体育课程组织方式可根据需要给予简化;体育课场地器材可以适当转化,改变了器材的竞技化、成人化等状况。
二、课程内容的呈现能力
体育对人的身体运动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学过体育的人在身体反应、神经传递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运动认知水平的表现,这种认知只有在体育学习中获得,而体育课就是获得这种认知的最重要的场所。在体育教学中,直观性原则是体育学科的本质特性之一,我们对运动技术的表达和传授,需要学习者在反复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并不认那种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的体育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也不佳。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优秀的运动素材呈现能力,这里的呈现能力并不单单局限于技术动作示范能力,而是指采用如自身示范、他人演练、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以及环节示范、正误对比示范或者慢速示范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一能力,体育教师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心应手。
三、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懂得根据体育教材内容的需要和特点合理预设体育教学中的生理负荷,善于采取适当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严密控制各个练习时间和讲解过程,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身体方面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生理负荷还是心理影响都不等同于痛苦的体验,新型体育教师的特长应该是通过优秀的体育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在一定得负荷刺激下学“懂”,学“会”以及学“乐”。
四、体育教学的调控能力
体育教学大多在室外进行,常受外界因素或偶发事件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因课堂秩序混乱而难以控制。而课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的进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劣。可以说,一次体育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在过去,很多体育教师为了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的进行,过多强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使得很多体育课的活泼性不足,以至于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体育教学调控能力,善于运用巧妙地方法组织教学,及时协调和处理偶发事件,使得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与开放的生动活泼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进而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五、进行相关学科拓展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具有较好的运动素质,具备在自我身体练习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势必要求体育教师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必须不断地学习,必须博学和统览相关学科,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科的相容性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方位的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能力是当今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能力。体育教师要学会并能适时、适度、适量、合理的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即将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感知的练习动作、运动现象,如身体练习的顺序、运动轨迹及人体各环节之间相对的位移运动等,通过微机、录像等媒体,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以数学、力学、生物学及运动技术的原理的形式加以定量描述,使学生在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利于造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将师生的活动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同步活动,保证体育教学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有序的进行。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课改 新教材 综合素质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不断地在教学前沿探索最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新时代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课时代要求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目前,课改教改在全国全面展开,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要迎难而上,破旧立新,课改教改齐走,自主探究是基础。其中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少年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搜寻信息 博览群书
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2语文兼顾 训练驾驭
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3左右逢源 多才多艺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直观、具体、鲜活的语境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有限的电化教育手段外,教师可把书本知识转换成悦目的图文信息,我还把课文编成话剧、故事小品,组织晚会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参与中巩固知识,培养语感,使课堂有声有色,情趣横生。
4情感交融 因材施教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5多动脑筋 勇于创新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32-01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观、教师教学观等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改革的具体目标上,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实践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等。因而,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新的课题。
一、做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既要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一般要求,又要具备体育专业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些体育院校培养体育师资比较偏重于运动技能的培养,甚至只重视专项特长的培养,而忽视了总体素质的提高,这种弊端显而易见。可以见得,作为一名合格的、受欢迎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动技能。
近几年来,有关职能部门为提高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视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按照新课标实行先培训后上岗,这对于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体育教师的总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在系统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能形成特长。要使学生达到这一要求,体育教师就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运动技术与教学技能,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二、做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过去听课、评课主要重视教师对体育教育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运用是否适宜,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否到位,教师的教态是否自然,课的强度、密度是否合理等环节上。而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否主动地学习,教学能否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师是否关注学生高尚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去谈教学,要争取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不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再是强调用什么理念来指导教学,而是看教学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因此,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亦是学校体育教研工作的首要目标。体育教师要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为突破口,积极营造“备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氛围,做一个教研型的体育教师。
1.研备课。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要在集体讨论中促进个体隐性思维的显性化和个体显性知识向集体显性转化,从而使团队知识得以创新。在集体备课中,体育教师要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强化备课的实效性,淡化形式主义。
2.研说课。
具体要求有三:一说教学理念。打破操作论操作的老套路,要从新的教学理念的高度进行教学思路设计。二说教学过程。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性,说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三说教学后的改进。反思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今后的具体改进设想。
3.研评课。
传统评课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首先,重教师轻学生。评价重在评教师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了课堂中教师的表演,忽略压抑了课堂师生的多向互动。这是导致多年来“学生主体”难以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其次,重评定轻讨论。传统评课着重点在“评”,而不是“议”,碍于同事情面,教师们往往绕开焦点相互恭维,形成一种不良的教研风气。更有甚者,把个别专家与领导的主观意见当作经典,取代了教师们的广泛争鸣,使教研活动形式化。第三,重结果轻过程。传统评课仅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包括思想认识的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教后的感情等。这样的评课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刻板化,划一化。
三、做学生获取成功的引导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帮助者,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由外部剌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身体的活动和体验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要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锻炼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不同的学生收到不同的“实惠”,到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能促进学生经过积极的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与学生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协作,配合默契,互相勉励,增进情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
篇7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和深人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越来越明显,据调查分析,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课程改革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课程改革后的课程自由度较大的空间与教师创新实施能力不足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瓶颈”。因此,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是落实好新课程的关键。
一、传统教学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学习更加关注。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定论为宗旨,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要对教材全面掌握,深层次的挖掘。教学内容上重视按照学科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实行分科教学,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主要对教材中的现有知识进行直接阐释。在教学监控方面,注重终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认真做好试卷以及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工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改革的核心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然而课堂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阵地,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改革的践行者是这一系统工作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力量。
1.教学认知能力的要求
(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按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并实施,让学生在学到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与技能得来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学目标设计时还应注意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进一步学习。也就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首先在其课堂教学的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其次,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陛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2.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教学设计能力具体表现在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本文所指的基础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课程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方法设计能力。
(1)分析掌握教材标准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深层次的掌握。做到眉目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实际是为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准确无误地挖掘教材,把握标准。教师首先要分析这些素材中自身的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品格因素等;其次考虑如何将这些因素拓宽、扩展,最后确定本节课对学生终身打基础的素质进行重点开发和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设计能力。传统的教学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各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设计内容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大规模的知识体系,在各学科之间建立科学的联系并保持科学的衔接,各学科内容不仅突出知识教学,而且更突出智能教学、学会学习教学、非智力心理品质教学和品格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探究,通过他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己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建构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未来的教育方式正向更加开放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5.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从教学操作的手段看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体现规范纯洁、鲜明生动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应注意语言使用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对非语言表达要求是,例如课堂教学中,目光是教师给学生传递信息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使用非言语行为时要恰当、适度,应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教师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教师必须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新课程改革服务。
4.教学监控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要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要具备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的意识和能力,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评价的目标要综合,方式要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新的历史重任。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课程标准。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与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晡总会将其三者写上,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了吗?尤其在中学教学中,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能正因为不可量化,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难以把握,有些教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以上都说明教师对于课程标准还没有掌握理解清楚。
2.教学方式技术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都会用多媒体。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有时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吏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但有时反而帮了倒忙例如,小学课文《春天来了》无数朵鲜花争芳斗艳,河岸上一排排垂柳,长出嫩芽。如果教师用画面展示其景物,可能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时运用课件不当,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如果教师能够亲自在黑板上画出这幅美丽的春天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出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面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机器操纵教学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学方式技术化。
5.注重课堂教学表面,忽视教学的本质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然而一些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的表面,却忽视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例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几乎在小学的课堂上都会看见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然而,仔细观察发现多数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表面上给专家或听课教师的感觉场面很热闹,但是实质上当师让学生回答讨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代表小组。这反映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在教学的本质上。以上隋况表明教师对教学只注重表面而对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对策
1.独立思考和学习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即认真地反思及总结,独立思考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想。如何将理念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人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2.同行交流与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之间的合作。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人才标准和人才观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2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合作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能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教师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教师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3.学习书本与理论
教师学习,是自我更新的一个过程,是保持自身素质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能力从教室的认知能力到教师监控能力等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知识就是力量,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能力也是难以提高的。那么知识来源于书本上的理论,书本理论是教师最直接、最简便地吸收新的理论的来源。当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打开理论书籍,可能使你茅塞顿开。教学的知识是不变的,但是教学的方法是可以多变的,要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只有通过科学观念的输入,才能觉醒,才能去比较、反思,才能不断修正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回到课堂再实践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德育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52-01
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标准都各个学科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语文学科的要求就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语言等优势,教导学生,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再是用极端的手段来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一、新课改下的语文德育的思考
现阶段,国家对语文学科进行了课改,新课改中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德育即包括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将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之内的内容,而不是附加任务,这一点宇文教职员工有清楚的认识。
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笔者认为,所谓的语文德育应该指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相关标准中规定语文教师在教学期间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为重点,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设计目标。这里涉及的情感态度,即包括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同时也包括学生对人生的态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德育实现的主要目标。现阶段,伴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的却是精神的极度匮乏,家长的过分溺爱,教师不正确的教法,使得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的看待挫折,面对困难往往采取极端的解决方式,有些方式甚至毁终生。再加之,现代学生越来越不看重学习,逃学、早恋等已属正常,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产生的厌烦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更多的认为这是学生自身心理出现了问题,但是实质上,更应该是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语文教学中,应该呈现给学生多姿多彩的世界,教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目前课改中,就有以此为主体的单元,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具有突出的作用。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与教师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语文教师,因为语文学科传达给学生的更多的是感性的东西,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能够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如果教师进行了错误的指导,很有可能学生就以此为准形成为价值观,这对学生十分不利,所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更多的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的德育。
语文教师应该侧重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实际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还是索取,是我为人人还是人人为我”的问题。当前青少年学生在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越来越注重自我。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勇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学生对理想的价值取向,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着实现可能的信念。理想和幻想、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建立在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之上,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二、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与语文德育之间的关系
1、语文教学是语文德育的载体
语文教学与语文德育之间息息相关,没有语文教学也就无从谈及语文德育,前者是后者的载体,没有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将会变得枯燥无力,只会强行的灌输,副作用可想而知。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够成为语文德育的载体,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文德育应该依靠语言,依赖于语文实践,语文教学中应该顾及到德育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是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德育中,专门进行语文实践,而忽略基础知识,这只会让语文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中,语文德育要依靠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在适当的时机中进行语文实践,否则只会产生过犹不及的情况,语文德育注重的是以理养德。
其次,语文德育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相互互动才能完成,现阶段某些教师过度强调学生中心论,这让教师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有些教师出现了不会教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大大降低,这对于语文德育教育非常不利,实际上,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师生相互互动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文德育也无法真正实现,从一定意义来说,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教书与学生内心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
2、语文德育是紧紧和语文美育密切联系
《标准》特别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新教材也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分量(多达60%)。在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注意了“不因德害美”,但却易犯“唯美而缺德”“唯异而求德”的毛病。于是,在玛蒂尔德身上看不到虚荣的人性弱点,取而代之的是守信用、能吃苦的光环,愚公不再是被歌颂的英雄,而是遭嘲弄的老朽……康德曾说“美是德的象征”,不以“德”作为内容的“美”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美育中,要通过背景的介绍、人物的分析、语言的推敲、美丑的对比等审美方法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基于语文实践的语文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洞察实践内容
从大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育实践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必定良莠并存、优劣同在。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学生,从网络文学到课桌文学、地摊文学,不一而足,作为指导者的语文教师和作为实践者的学生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明辨是非,才能让德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2、了解实践主体
指导者要洞察实践主体的德育变化,适时抑扬褒贬,及时调整批纠。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也要洞察、反省自己,做到“日三省乎己”。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如调查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3、丰富实践形式
语文实践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师生合作,也可以学生合作;可以集体,也可以个人……总之,语文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进行语文德育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语文德育的实践已经在全国各个学校展开,但是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教师实践内容准备不充分,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实践形式过于单一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德育的开展效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是笔者多年时间经验的总结,仅供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炜.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J].网络财富.2009(03).
[2] 刘大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8(33).
[3] 段晓先.现代语文教学如何以德为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0).
篇9
首先,明确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们一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人的人才观。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正因为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其次,德育在新课改中要发扬主人翁精神。
每次德育活动的开展,包括新课改活动都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学会自尊自爱,学会与人合作,体会成功的快乐。通过创设有利于他们全面、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比如认识活动、教学活动、劳动活动、创造活动、品德方面的活动和情感方面的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自治、自理、自立,培养主人翁意识,并使每个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他律”和“自律”,既学会自我评价,又学会自我调控;既学会管理自己。又学会管理别人,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培养学生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体系,真正达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人的全面主动发展,才算是抓到了实施索质教育的精髓所在。
再者,德育在新课改中要突出艺术化。
教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对不同观点首先给予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予高度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注意多为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体会和品味成功的滋味。学生犯了错误时,不能一棒子打死,和蔼、平易近人、蹲下来看学生则是德育的调和剂。了解他们犯错的原因,并帮助他们及时改正,再制订一些措施或制度约束他们,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课上是导师,课下是朋友,这是师生共同的向往。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困难,并且能尽力帮助他,听取他们提出的意见,并及时改正,不断地完善自己,也能使学生的心与自己的心更加贴近。
另外,德育在新课改中要注重教育环境的创设。
学校的“一切活动,如升旗仪式、班队活动、晨会活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等,均从学生实际出发,坚持做到德育活动系列化、制度化、阵地化,努力构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环境。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潜移默化的转变。班队活动也可根据学校、年级、班级特色,开展富有情趣的活动。比如天降大雪时,带领学生赏雪、画雪、写诗;春风送暖时,和学生一起踏青、放风筝;或者在野外开展自护、自救的演习:或者组织学生写友情劝诫信,帮助好朋友一起改正缺点:也可以开展丰富多采的小活动,比如在班里设立水务长、花务长、灯火管理员、师生悄悄话传递员等自我服务岗。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最后,德育在新课改中要坚持全体参与。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为我国家培养更多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之根本。因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具有的意义可谓深远而又重大。基于此,以下笔者结合新课改理念和自身教学实践及经验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讲解和演示相结合,提高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喜欢于上机操作,而对理论学习且缺乏兴趣。这与新课改理念倡导的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相违背。因而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学好理论基础知识,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盖房子挖地基是一回事,只有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借助理论基础的支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最为基础的计算机历史、组成、结构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提高理论讲解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理论与演示的结合方式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并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例如笔者在进行有关计算机组成的基础知识教学时,首先将事先预备的多媒体课件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计算机的主板、内存、中央存储器、硬盘、声卡、显卡、电源等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拿出实物,并一一讲解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由每组选出代表对这些计算机元件的名称、功能和用途等进行讲述,并要求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前通过请教专业人士、观看组装视频等方式,在课堂上对教师提供的各种计算机元件进行简单的组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有机结合以及新课改理念的融入,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元件有基本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
二、加强示范教学以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因而作为教师在示范教学中应严格按照行为规范操作进行,例如操作姿势、行为规范的示范。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比以往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难度更大,往往某些示范教学内容繁多,使得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此时如果采用同步教学方法就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在示范和同步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快速有效地提高。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作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教师的引领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从而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操作行为规范,为学好各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在启发和鼓励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为此,教师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创造一些让学生能够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使探索的过程能顺利进行下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创造性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力。
四、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网络的普及率大大提升,每位学生都有接触网络的机会,尤其在课余生活中为学生接受各种信息提供了便利,然而网络信息的双面性使得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其在掌握信息技巧和感受信息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和内化信息理论。因此,牢记教育宗旨,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应与时俱进,将德育自觉地渗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新课改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践行新课改理念,始终坚持生本原则,应用新课改理念于讲解和演示结合之中以确保理论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于示范和同步教学之中以提高操作教学的实践性、于启发和鼓励探究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用新课改理念于德育教育渗透之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捷瑛.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