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声乐教学 方法 有效

引言

教学教学形式及方法都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高校声乐教学方式与方法。只有方式合理。方法得当。才能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水平。

一、加强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的确如此,声乐学生如果遇不到一位好教师,还不如不学或者自学,而声乐要完全靠自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1.声乐教师要有基本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演唱方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2.要有个好耳朵

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3.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

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二、浅谈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

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这是由于这不仅是声乐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也是所有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声乐课大都是选修课程,而就学生而言,选修课并不是完全为得到学分,因而学生在确定某一门课程后,选修课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必修性,因而作为教学因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规定课时进行教学,并结合学生实况给予学生正确、客观的评价。即使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但也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中,对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每到一定的时间,无论其进展程度如何,都必须全面而耐心地进行教学评述,评述时要语重心长、实事求是。好在哪,不足的在哪,讲得越具体越好,好的方面继续发扬,不足的地方阐述其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确定新的目标。切记莫用世界上或国内某某名家来对比,以免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更多的应是激励学生脚踏实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提高自己的声乐演唱水平。

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学

声乐教师必须认真而细致地备课,对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音质、音域、嗓音类型、乐感、语言修养、文化修养以及接受能力等)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具体教学,必须根据该学生的实际条件来制定和实施,否则很容易生搬硬套。如学前教育的学生基础差,乐感差,上声乐课之前甚至有许多人未唱过歌,对他们主要以训练自信心为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激励她们大胆做动作,大胆唱出声,并在每节课上教一首幼儿歌曲,激发她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朗诵练习,在语速、咬字、节奏、音量、强弱等方面下手,提高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而音乐系的学生就不同,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至少也有1—2年的学习实践。为了声乐技术的训练和稳定,又为避免学生面部紧张、声音发僵,可将“无声练习”提出来,使学生把咬字做到积极又自然的状态后再放声歌唱,从而保证教学的进展,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训练当中,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而细致地制订每一位学生的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声乐训练的步骤,必须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五步走:第一,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嗓音状况,剖析其长处和存在问题,制订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让学生放开嗓门歌唱,全面锻炼其基本的演唱机能。如呼吸、共鸣、吐字、体能、心能等,这是声乐教学中必须全力以赴并且贯穿始终的主要工作,它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潜力。第三,在学生掌握了初步的发声方法后,必须进一步对其声音加以润色、修饰和美化。主要手段应该以训练混合共鸣的运用为主。第四,在现有的发声方法基础上,有意针对高难声乐技术进行强化训练。如声音运用上的灵活性,情感的转换,在演唱中对音色、音量的变化的控制,以及声音的表现力等等。第五,学习行之有效的感情表现手段。如针对喜、怒、哀、乐、悲、惊、忧、思等各种情感元素的训练和准确无误的表现能力,以及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等等。这五个训练步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次要分明,方法要得当,真正做到循序渐进。

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是致关重要的,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的找出适合当前的学生特点,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声乐潜能的有效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使学生在有丰富的音乐素养的老师的培养下,成为有才、有德的声乐人才,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演唱的风格、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能力,唱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还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但决定因素在于本文所提示的四大点。广大声乐教师要以“多、快、好、省”地培养声乐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出更多实施声乐有效教学的好路子、新路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程的实施;有效方法;因材施教

一、当代声乐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声乐教学理念

(一)端正正确的声乐艺术观念并且准确地掌握声乐的方法

早在《师说》里韩愈就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望解惑也”这句名言。老师在教学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老师明白了、理解了、掌握了,学生才有可能明白、理解并掌握,假若教师自身都不明白准确的声乐唱法,在向学生教学时,难免会陷入到“摸着石头过河”的地步。这样的话,学生不仅会学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还会引领学生走向错误的方向,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声乐人才的的培养。因此,身为声乐老师,特别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经验不足的年轻老师,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有关声乐的知识以及提高自身的声乐演奏水平,而且还要今极尽大的可能掌握各种各样的多种风格的声乐作品的演唱方法,从而拥有准确的声乐发声方法,以及端正正确的声乐艺术观念,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

(二)拥有准确辨别声音好坏的耳朵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乐教学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听觉来进行相应的教学的,身为声乐教学教师一定要通过自身灵敏以及有阅历的听觉来精确的判断学生们在发生和演唱时的音准、音色、音质、读字、节奏以及气息等等各方面有关的情况,从而可以及时的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时出现的问题来及时的作出指导和调整。如若声乐老师的听觉不好,耳朵不灵,分辨不清,那么就非常有可能把学生引领到错误的方向,导致学生掌握错误的方法。

(三)掌握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丰富灵活的教学模式

其实每一个学习声乐的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歌唱技巧、发声方法以及歌唱表现等等一些问题。身为声乐教师,在学生进行声乐演唱练习时,一定要及时发现学生演唱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采用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演唱技巧。就像在学习冰太阳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练习朗诵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一起开始进行多次演唱,随后让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使学生们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接着针对学生的个别发音问题进行详细有效的讲解,并且一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极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如果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声乐老师,必须要掌握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创建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就好比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掌握多种疾病的对症处方一样,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声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四)拥有优秀的舞台表演能力以及较强的乐器伴奏能力

一名优秀的声乐老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舞台表演能力,而且还要拥有较强的乐器伴奏能力。古语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也就是说,身为一名声乐老师要具有“言传身教”的能力,同样也必须具有自身的声乐美丽以及使学生信服的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一个丰富有趣的教学平台。学生聆听老师的演唱,不仅对作品具有全面的理解,还能通过老师的演唱来掌握一些演唱的技巧和手段。拥有较强的乐器伴奏能力也是身为声乐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本领,良好的伴奏能力会使演唱者更加投入的去演唱歌曲,体会歌曲。

二、重视声乐人才的选拔以及人才的培养

(一)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喜好

每一个声乐老师都知道,声乐专业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身具有比较高的自我评价,他们非常渴望成功,渴望舞台,渴望与众不同。想要引起他人的关注,尤其是专业老师的关注。当然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嗓音条件和接受能力,作为声乐教学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特点来制定出针对个人的训练的目标和规划。比如说有些同学的咬字发音不够好,上课的过程中就多强调如何用身体器官配合自然发声的训练。有些同学气息支撑不够,就需要老师多制定一些“小狗哈气”等训练气息的方法。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平等公正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少些批评教育。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要有选择的制定出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地做到因材施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在声乐的教学中增强艺术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积极观看各种优秀歌唱家的音乐会,多参加国内外声乐比赛。也使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更好的去学习舞台表演能力,全面的提高他们的自身音乐素养。

(三)创建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新颖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的地位,而老师的主导地位则是全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而身为一名优秀的声乐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晓之以情,还要动之以理,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出一个具有指导性的、创建性的教学模式。还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的去考虑他们的问题,替学生解决他们所遇到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声乐方面的知识。在教育学生是,只有老师先尊重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样不仅能够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还能够创建出一个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情感

一直以来,声乐教学总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肌肉运动的技术能力,忽视了人的情绪性格等因素,造成技术的不全面,使专业的学习较为艰难。声乐学生整天努力练习的不是如何进步,而是忙于解决各种声音的毛病。许多声乐前辈和老师说。学习声乐就是建立好的“歌唱乐器”,就是“发声机器”的训练过程。然而这种单一的将发声技能作为声乐教学的全部的教学方法,是不能真正达到声乐教学效果的。声乐是技术和音乐的结合,它需要一个整体协调的状态,包括情感控制、咬字状态、心理稳定等方面,仅仅练习发声技术不但学不好技术,还会影响歌唱的美感。实际上声乐就是正确的说话,歌唱最终是表达感情的。歌唱的内容是歌曲的音乐情感和音调,其他的练习都是辅的。而且每个人对声乐技术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而教师最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稳定状态,建立起学生个人的演唱技术状态。优秀的教师是不拘于某种教学模式的,而是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得知以音乐中心,通过表现音乐形象来调整发声技术的声乐教学方法事半功倍。

一、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音乐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培养学生音乐内心听觉与音乐意象人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刻苦的音乐艺术训练,融入练习者的创造性,并依靠练习者的情感、经历、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表现。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隋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言之,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声与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嗓音也有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整体训练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歌唱语言处理,歌唱心理的训练等,更重要的还是歌唱的魂――音乐的训练。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的练习中,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含义。

二、有内涵的练声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服务。发声练多因为没有歌词的原因,被认为是没有情感内容的,属于纯粹技术练习,如单个音素、音节的发音练习,扩展音域的练习,提炼音质的练习等等。其实不然。即使是单个长音,假使我们用不同的情绪来表达,也将出现多种声音音色、音质的表达方式。在歌唱中“声和情”永远都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我们在心情愉快时发出的声音是甜润、温暖的,而板着脸孔则会发出冰冷、干涩的声音,即便符合练习要领,声音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发音正确基本方法的掌握,是为了利于更大程度地表情达意,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声音。愉快、温暖的发音应是歌唱时的最基本声音色调,它可以使声音柔和悦耳,声随情走,充分做到有声有情,情托声,声含情。

在声乐教学中,练声过程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练声技能中摆脱出来,就需要运用音乐的魅力,发挥练声曲的作用。在练声前,首先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借助发声练习曲调的旋律,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发内心的情怀。例如:5 4 3 2 | 1――这一短小的练声曲,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练声曲的旋律是对“彩虹”的描绘,提示学生用声音来描绘彩虹的形状,以及用“雨后见彩虹”的欣喜心情来进行发声练习。如此,简单枯燥的练声曲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学生会用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最终达到练声目的。同时,在发声练习过程中,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要求根据词意思维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三、“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他在歌唱时听从心灵的支配,超越技术对他的影响,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导师。北京曲艺界也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这种忘掉技术、注重表达歌词内容的歌唱才能打动观众。例如在《节日欢歌》歌唱训练中,启发学生怀着激动兴奋的情绪,表现节日中欢快的气氛。学生在跳跃生动的音乐指引下,自然而然的就能运用光彩明亮、流畅生动的高位置声音来演唱,无须过多的声乐术语做解释。同样在教授歌曲《黄水谣》时,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以及音乐所要表现的三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力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三种不同的情感,而后的演唱比单从声音技巧来训练、要求学生要有效果。如此的“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从复杂的歌唱技巧中解放出来,从中真正感受到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歌唱的本质。

篇4

【关键词】发声方法;音乐教学

【Abstract】In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the process, teacher the voice that can think a way to polish each student, make it flowing freely, have support and have flexibility, tactfully moving or emollient quantity.

【Key words】Give out sound a method;Music teaching

我们在日常的声乐教学工作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

1.声乐教学中的发声方法商榷

人的发声器官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

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其实,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青海高原各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朱仲录先生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等系列的高原花儿,就不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2.音乐教学欣赏课经验之谈

将现在青海流行的各种音乐赛事,艺术节等化为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主要活动,以教材内容为主对新出版的教材中那一套完整的中学音乐教学欣赏曲目和相对应的盒带能换为相对应的磁带那是最好。因为普遍的农村中学大多没有音响设备,但一两台录音机那是不成问题的。再说,在没有条件没音乐教育的学校中录音机也方便出入教室。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做到真正能欣赏到教学曲目了。有了教学磁带的提供就可以有以后的中小学艺术节和比赛增加对教材中欣赏曲目,乐曲旋律等内容的比赛形式,就可避免原来纯唱歌或单方面的歌舞形式的比赛,当然,还可以以听为主,看谁听的正确、数量多、速度快等,谁便成为优胜者,便为第一,这种形式的比赛比唱跳更有利于让广大学生参加。

篇5

关键词: 个性化声乐教学 儿童声乐教学法 基本方法

一、个性化声乐教学

首先,对于自己的孩子学习声乐,家长们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一旦提出,个性化教学的意义便可体现。

个性化教学一: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事物的感知力大不相同,儿童集中注意力于有兴趣事物的时间大致分为三个年龄阶段:6―9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时间大约15分钟;9―11岁的儿童大约20分钟;11―14岁大约30分钟。那么,培养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注意力成为解决兴趣集中问题的关键。所谓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耐心,则可知年龄不同的儿童,学习声乐的耐心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无法将精力集中于学习声乐这一现象,我们能做的是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喜好偏向,将声乐作品根据其喜好场景化,编述成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并在故事中穿插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曲者的一些趣事,勾起孩童对声乐作品的好奇心,从而用心去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

个性化教学二:根据孩童性格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性格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便影响着儿童声乐学习的走向,即声乐教学成果的“好坏”问题。针对性声乐教学是很好的解决方案。人的性格大致分为两种,孩童亦是如此:内向和外向。首先内向的孩童,多样化教学则会根据内向儿童不善言语的特点,细心观察找其突破点并给予关怀,比如声乐教学时,与其多些交流、做些游戏,从外界让其感知声乐的美好与简单,鼓励与关爱是更好的方法,信心便会随之增强;其次儿童性格外向,很活泼,易与人交流,对于这样的儿童,只要相对多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便可,而音乐是一门“放得开的艺术”。

个性化教学三:生活环境对儿童学习声乐的兴趣,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里所提到的生活环境是指其父母给予的教育。少数父母对于儿童学习声乐仍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在今后的生活中没有多大的用处,以至于这些教育下的孩子在学习声乐这方面就稍逊于其他同龄儿童,因而会使其产生自卑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解决,但是对于另外一种环境所造就的玩心太重的孩子来说,存在的问题是:在功课之余,这些孩子会将大量的空闲时间花在玩电脑打游戏上,会耽误声乐的学习,从而忽视儿童学习声乐这一兴趣的培养。

二、儿童声乐教学法

以儿童为对象的声乐教学法,不同于成年人。相较于成年人来说,不管是儿童生理或是心理都无法达到成年人成熟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以儿童为对象的声乐教学会显得尤为复杂。因年纪小贪玩的儿童占绝大多数,坐不住、站不住体现了大多数孩子的活泼。但是对于真正想走上声乐艺术之路的孩子来说,用专业的态度对待则会成为必然。当今社会,因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央教育部门规定中小学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让家长们更注重孩子的艺术教育,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声乐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然这样的兴趣也会有些盲目性,家长会请流行歌手教来教授孩子唱歌的技巧,这是不可取的教学方法,流行歌曲专为成人所编写,儿童却用自己正在发育的歌喉演唱,使得声带损伤,对今后的歌唱乃至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声乐就要有正确的方法。

如何正确地教授儿童学习声乐?

1.掌握儿童教育心理学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要想让儿童学好声乐,首要了解基本乐理知识,儿童可以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掌握音的概念;其次是识谱,读懂音符,看懂节奏,让儿童了解不同音符的不同音高、演唱时应该注意音与音之间的强弱关系等,在上课时也要对儿童进行谱例指导,这样才能使学习声乐的儿童对歌曲演唱有初步的了解。

3.要想学好声乐,先天嗓音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仅有一副好嗓音远远不够。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一副良好的嗓音也要经过严格的、长期的训练,才能将声音塑造得更加完美。那么对于儿童的声乐教学,即从零起点开始,对其进行专业歌唱训练必不可少。

(1)站姿问题很重要。有些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站不住东倒西歪,对于这样的现象,要求在教学第一课对其站姿进行严格的要求:身体直立、保持自然放松并且积极的状态,眼睛保持向前平视可稍高一些,胸自然挺起、肩膀稍向后、小腹收起,全身保持中积极运动状态,保持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要稍微用些力,颈部肌肉放松,下巴自然下拉,这样才能做到最好的发声效果。简要概括:身体要直,重心要稳,胸腔要开,面部要放松,肩膀要松,注意力要集中。

(2)注意唱歌时候的呼吸问题。唱歌时候的呼吸与我们以往的呼吸稍有些不同,在对儿童的声乐教学呼吸问题上要注意正确的引导。歌唱时的呼吸分为吸气和呼气。吸气是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胸部、两肩放松,切记抬着。吸入的气息在下部肋骨附近扩张。小腹要收缩;背部挺直稍有肿胀感,脊柱虽不动,但两侧肌肉可伸缩,并保持扩张状态。吸气过深过浅都不可取,以避免声音的过分僵硬或单薄,乃至引起喉头和颈肌的过度紧张。正如古代唱论中所提及:气“沉于底”,声“灌于顶”。唱歌用气,仍要保持吸气时下沉的状态,不能完全放松。唱歌时控制气息徐徐地呼出。同时要注意节省气息,在乐节处及时换气,根据乐句句读及时调整气息。保持气息与声音的统一性,以避免气息单独流出时的嘘声。这种有控制的呼气,需要长时间锻炼才能获得让人满意的效果。对于儿童学习声乐来说,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3)重视歌唱时候的发声问题。儿童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发声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发声与起音、口型、喉头、舌头的位置都有一定的关系。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瞬间所采取的方法,这体现其重要的地位。而儿童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口型呢?俗话说:“口腔是铸音的模。”口型根据歌曲的风格和元音变化而变化。为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儿童多做“微笑”状提起笑肌、抬起上颚、放下下巴、下颚放松等脸部运动。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要孩子注重喉头保持适当的紧张度,以保证声带正常工作。变换母音和长高音时,需要特别注意喉头保持稳定,舌头在口腔内应自然平放,舌头轻抵前下牙,平躺放松,不可后缩、压根。

(4)在给儿童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儿童们讲述关于歌曲的一些信息,比如作曲者的个人简介,歌曲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儿童将感情运用、投入到歌唱中,以便表达出歌曲的真实情感。“强弱”是一首歌曲情感表现常用的符号形式,给予孩子们一定的强弱情感上的纠正,能通过儿童独特纯净的嗓音演绎出更好的歌曲故事。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中华人们共和国未来的希望,音乐有让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培养儿童声乐演唱成为现代化艺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儿童声乐教学这广阔的土壤里,有待更多的声乐工作者不断地探索、耕耘,改进声乐教学的方法,让祖国花朵的歌声在中国大地上回响。

参考文献:

[1]臧欢.儿童声乐学习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运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32-136.

[2]黄可章.儿童声乐教学的三大要素[J].北方文学,2011,206-207.

[3]鄂丽丽.浅谈儿童声乐教学[J].音乐时空,2012,111.

篇6

关键词:练声 发声方式 演唱技巧

歌者不仅要“演奏乐器”,还要自己“做乐器”,声带、肺等器官是父母给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乐器,所以要想把歌唱好,歌者先要把“乐器”做好。这个“乐器”做不好,就会出现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只能唱响不能唱轻、只能唱刚不能唱柔的现象,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

作为声乐教师,我们总会在平时的训练中忽略发声训练,甚至有许多青年教师并不知道发声训练的意义与地位,而这正是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加强的训练方向。

一、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

众所周知,强迫去完成的事情,即使去做了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练习时,把练声当成一种兴趣远比当成任务来完成更有效果。而要把声乐练习当成兴趣,就必须先从思想上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

学生抵制练声的原因,常常是因为觉得练声是一种任务,它限制了自身的主动性和乐趣。特别是在规定情况下去练习自己不想学的东西,不仅找不到感觉,还会越练越别扭,心情急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意选择一些自己想听的音乐,看看乐理基础方面的书籍,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练声计划变得可行起来。

此外,对于练声的目标也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期限。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不练声,等到上声乐课时,前一天才加倍练习,这样的练习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所以,在声乐练习时间的管理方面,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略有紧迫感的,可以让自己不断努力的时间期限,让学生建立固定的练声习惯。

二、明确发声练习的目的

发声练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歌唱者的发声能力,让他们能够灵活调动生理机能发声,保证各个歌唱器官能够协调运作,这样就有助于歌唱者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让他们保持较好的发声状态。要达到这一目的,歌唱者必须要灵活掌握各种声音技巧,并接受系统的、有规律的、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因为良好的发声技术能够提高歌唱表现力,为优美的演唱服务。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调整发声状态,对日常练习中随意自然的发声习惯进行相应调整,并以歌唱时的习惯和状态要求自己,巩固自己的发声状态,将良好的状态融入到歌唱中去。明确了练声目标,自然就会达到科学的练声效果。

三、掌握发声练习的几大要求

1.呼吸。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如何使用气息、如何控制气息。这是因为气息是声乐功能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着歌唱的好坏。演唱者只有充分认识呼吸的重要性,才能在歌唱发声练习中练好呼吸基本功。

2.喉咙。喉咙作为歌唱发声训练的关键要素,是歌唱者必须要掌握的声乐技巧。歌唱者既要学会打开喉咙,又要学会稳定喉咙。部分歌唱者在声音上这样那样的毛病都与喉咙有关,他们往往在歌唱时无法保证喉咙完全打开,即使打开之后也不能保持稳定。因此,在日常的发声训练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喉头位置。

3.共鸣。共鸣能够让歌唱者的声音传得更远,让整个剧场都充满歌唱者圆润的声音,而且听起来更优美。要达到这种效果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初学者往往会觉得比较困难。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在日常的发声训练中,初学者要学会慢慢掌握母音的转换技巧,在稳定喉咙的基础上慢慢打开口腔,并进行气息的调节,然后将声音振响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头腔共鸣点上,通过这样的技巧运用来增大音量,扩展音域,从而使自己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更加协调。

4.要保持发声与咬字、吐字的准确性。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灵活的字、声结合练习,来确保唇、齿和舌的灵动力,从而更完美地演绎歌曲。

5.在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对音准、节奏的训练。通过发声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的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6.发声练习一定要保证姿态的正确性,这是能否较快进入演唱状态的重要前提。

7.发声练习和唱歌前,要学会肃清脑子中的杂念,学会自我调控和稳定情绪,保持心理状态的良好,并善于挖掘自己的歌唱欲望,以一种自信的精神面貌进入歌唱状态。

8.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又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学生应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尽力唱得悦耳、动听。

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涵义。

四、做好发声练习

1.呼吸练习。发“s”“fu”“wu”的声音(吹灰尘的动作)将气息平稳、均匀地送出。

5 4 3 2 | 1 ― ||

Wu... ... ...

2.起声练习。起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基础练习。

5 5 | 5 5 | 5 4 3 2 | 1 ― ||

Ha... ... ... ... ... ...

3.哼鸣练习。哼鸣练习是获得鼻腔共鸣的有效方法。吸气时可以做闭口打呵欠状。

1 2 3 2 | 1 2 3 2 | 1 ― ||

Hm... ... ... ... ... ...

4.连音练习。多用连音练习,可以加强气息的稳定性。

1 2 3 4 | 5 4 3 2 | 1 2 3 4 | 5 4 3 2 |1 ― ||

Mi... ... ... ... Ma... ... ... ... ... ...

5.顿音练习。顿音练习要求短促、轻巧、坚实、脆亮。

5 3 1 | 5 3 1 ||(顿)

Mi... ... ma... ...

五、音阶练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练习必须熟悉到张开嘴巴就来的程度。有时学生练习音阶仅仅是为了练声而练声,甚至有人认为不过是开开声,活动一下而已。这种心理的存在,导致学生练得不熟练,只要碰到问题就容易退缩,无法达到张开嘴巴就来的程度。

2.不要去听你自己的声音。声音的特点是自己听见的声音往往不见得是好的,而自己听不见的声音却可能是好的。所以李维渤老师说:“不要听你自己的唱,而是要感觉你的唱。”讲的就是说这个道理。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一、就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现状分析

由于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教学整体模式还是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相关的文化知识,从而忽略了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目前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的分析,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上老师没有制定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是盲目的听老师讲解,不能有确定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是对同学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方向标,一旦出现学习目标模糊的现象,学生就像不知道要学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整体的总结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十分强,没有目标学生就像是盲目的学习,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老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制定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外,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和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特别是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找到正确的个性发展方向。而现在的老师只是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注重的只是固定知识的教授,使得同学们缺乏实践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个性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即是进行教学反馈时,使用方法较为单一,不能使同学们的个性发展特点得到发展。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上,针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以及所取得的进步或者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老师只是用"不错"、"挺好的"等等这些对能力描述模糊的词来描述,不能对同学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实质性的引导作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每个同学的不同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目前老师对待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这种态度,不仅仅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提高没有帮助,还不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发展。

二、 对小学生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创新方法探究

对于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来讲,无论什么课堂,都要有足够的趣味,才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在新课标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我们应该根据小孩子的性格特点,创新更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同学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主动融入学习,还能使同学们的个性特点得到发展。

1. 阅读与表演相结合

在小学课堂上,情景模式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孩子,我们要选择更加有趣的表演,才能使小朋友们充分融入课堂,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朋友阅读时通常是及其富有感情的,我们可以设置富有童趣的表演情景,让同学们踊跃参加其中,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来理解老师要讲解的内容。此外,生动形象的表演还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讲解的重难点。

2. 鼓励同学们自己当老师,融入课堂

阅读是一个人对于新知识的吸收,而讲解是一个人对旧知识的巩固。我们可以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到讲台上讲解自己理解的、已经学到的东西,从而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如此,不仅仅能对小朋友对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还能锻炼同学们的具体实践能力,使同学们的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另外,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除了爸爸妈妈最伟大的应该就是老师了吧。每天看着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个当老师的梦,通过让同学们自己站上讲台当老师,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进而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提高阅读课的教学质量。

3. 通过阅读与其他方式的有效结合提高阅读水平

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只有让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通过写作得到实践的锻炼,才能对同学们的能力做到真正的提高。另外,小朋友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强的,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在阅读的同时,把自己心里的那个形象描述出来,并且通过手中的蜡笔画出来。通过图画,小朋友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不仅能加强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同学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同时还会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结论: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懵懂期,特别是对于阅读课这类学习重点较为宽泛的课。所以,老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引导的同时,增加学生们对阅读课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同学们更好的在阅读课时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此外,对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还要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创新出比较有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使同学们主动积极的融入课堂。只有发挥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小学阅读的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

篇8

在音乐艺术中,声乐课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它的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科学的发声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发声的技巧,完善其嗓音,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对所表演作品的理解以及处理能力。因此,声乐老师必须更新自我,博采众长,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运用笔者的教学经历,浅谈几种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教学法。

(一)启发式教学法

在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最大特点就是在声乐老师的启迪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会,让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把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脉络。启发式教学惯用的手段之一是比喻,老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把一些在歌唱中不易理解的概念和技巧,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将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舞蹈动作等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来,是启发式教学法中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这些具体而形象的动作,能使学生对模糊的概念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和领悟,从而明白教师的教学意图。声乐是人类抒发内心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对创作背景,歌词内涵,情感表达的深入了解,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深层次的把握和体会歌曲要诠释的意义,才能使歌声富于表现力,并且更好地、更准确地将歌曲的意境传达出来,收到较好的演唱效果。

(二)欣赏式教学法

以欣赏为主的声乐教学方法,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用欣赏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出现的问题用激励的语言以教育之,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歌唱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课的教学就必然的与众不同。如果学生的身体发育与人生阅历以及社会实践不是太成熟,对歌曲的理解与技巧的处理会出现一些偏差,教师的情绪必然会受到极大的波动与冲击,会出现急功近利的情绪,这种急躁的情绪反作用于学生后,给他们的心里带来更大的压力,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欣赏的心态去分析处理解决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之所在,设身处地的联系自己,再结合课堂实际,把将要出现的急躁情绪控制缓和下去,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精神振奋,情绪昂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机理教学法

机理教学法是在练声的过程中,对发声器官中的一些机能,通过生理进行自觉地调控,反复练习,让学生在歌唱时,将需要用到的一些部位由原来的有意行为转变为潜意识行为。通过对声带的解剖研究,使声乐教学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在机理教学中,声乐教师要能够对发声共鸣的物理声学现象,咬字吐字的心理生理表现有相关的专业了解,并针对学生自己的特点,开展符合各自的声音练习,来提高他们演唱的技能技巧,达到与发声系统相和谐的状态。了解掌握科学合理的发声原理,能够解决在唱歌中出现的错误认识与观点,从而达到正确掌握发声的基本常识。机理教学法不是太难.只要学生自身的先天嗓音条件优越,通过反复的练习与摸索,是易于掌握的。机理教学法要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就必须要求学生对发声器官的生理知识和物理现象深入理解,只有学生明白了发声的基础知识之后,声乐课的教学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声乐教学当中的许多问题如果简单的以机理教学法来解释是行不通的,所以机理教学法还应该和其他的声乐教学方法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四)整体教学法

整体教学法,要求学生要具备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声乐技巧的综合能力。这几个方面要相互协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有所缺失,否则将会对演唱的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声乐演唱需要各方面的统一整合,具体来说就是由演唱者自身的先天条件、艺术修养、声乐技巧的掌握与处理、生理心理结构的成熟等多方面联系在一起,构成整体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但又独立存在的。歌唱必须要有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呼吸的运用,情感的共鸣,清晰的吐字,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几个方面要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把这些要素都处理好了,歌曲的的演唱才会优美动听,才能与听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这样全方位的练习,综合素质有所增强,整体水平就会提升。通过整体性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训练,可以锻炼他们演唱时的心理素质,促进音乐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

篇9

 

关键词:声乐教学 情感 调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无激情,声音无活力,高音就困难等。情感与声乐技巧训练及声乐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歌唱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声乐训练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实现,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应该将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经验,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的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脱离自然状态,发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课堂不够积极等状况。笔者曾用富有情感和语气的朗诵状态启发、引导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乐记》中讲:“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也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强调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音位置提高,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字、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生理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好的声音感觉。中外艺术歌曲中,处往往出现“啊”“哎”等感叹词,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难点,又是学生最畏惧的,若要求学生用叹气的状态,带上语气,深情地朗诵歌词的状态去找高音感觉,充分地打开喉咙,既能使学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又能减少学生对高音的畏惧感,克服发声障碍。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于教与学生善于学的积极互动,学生课堂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都能动地支配着他的生理感觉,也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比如歌唱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呼吸问题,若教师只强调怎么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等等,学生往往不易做到。若能给学生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异同和特殊性,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呼吸需要一定量的支持和有意识地控制呼气,运用和练习中要吸得深而吐得均匀,随时要保持松而畅的呼吸状态。具体练习中可启发学生用吸气如“闻香花”“打呵欠”,呼气如“抽丝”“吹蜡”等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可能会获得好效果。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比单纯生理性或技术性阐述,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也会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想象,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二、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声曲,它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不同状况选择各种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往往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巧妙地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连贯性练习与跳动性练习相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特别注意课堂练习的状态,要求学生感觉每个乐句、每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惯性乐句要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条练声曲或作品都唱得准确而完美,从技能训练上升到有意识的歌唱需要,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驭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由此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习惯。由此也能极大地减少由于技术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

篇10

因为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因而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解读的第一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到主题的提炼,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情趣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中,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创作风格。

但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体系,就有了独特的生命和意义,而不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的原意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的共性使语言成为人和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工具,而语言的个性使语言具有永久的魅力,尤其是文学语言,其表达和理解都极富个性色彩,使文章更具主观表现性质。

正是依靠文章自身的张力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空间,因此高层次的阅读,绝非仅仅是解释文章的结构,探询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而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是作品和读者互为解释,互相理解,互相建构的过程。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对解读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接受。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是唯一的,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文章的解读也应该是多元化、个性化的。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不应该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老师完全吻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主体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性。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依赖性强,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开动脑筋质疑问题,缺乏对学生主体性和独立性应有的尊重。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打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训练测试的模式化,语文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通常见到的学生感受力下降,感觉不到大自然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在某种意义上都与忽视学生个体经验有关。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三、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差异

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使语文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在阅读中,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个材料,他们获得的阅读体会也是不一样的,甚至差异很大。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首先,应给学生独立思考留出一定时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其次,要注重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整体感悟,让他们带着感情去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