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基本规律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过程基本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1、我国贵金属矿床的勘探现状
1.1我国贵金属矿产的找矿现状分析。在我国贵金属找矿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勘探与开采技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贵金属矿的勘探选址、建设开井方面的技术。我国现今拥有世界先进的找矿测量技术,来确定贵金属矿产的现况,优化矿产的地图与矿图,能更有力地帮助找矿工作人员进行生产活动,更是优化贵金属找矿技术的重要方式。在找矿过程中,矿业工作人员不断统计长期资料与岩层的运动,不但能积累成矿与找矿的经验,对矿床的保护也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由此可见,找矿技术对于我国的贵金属找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推动我国贵金属矿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我国贵金属矿床的基本成矿规律
2.1贵金属矿主要存在于新生代与中生代的地质中。我国的贵金属矿床是我国各种矿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对于贵金属矿的形成,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与新生代,目前我国所开发出的金矿,银矿等矿种的矿床,便是多形成于这个时代,在我国不同地区的贵金属矿中,都有这样的时代特征出现,所以在未来我国的贵金属找矿过程中可以借鉴经验与规律。
2.2单一矿床在贵金属矿产中出现的情况较少。对于我国的贵金属矿产,同样的一个矿区可能会出现好几种贵金属矿床,这样的规律使得找矿人员在找矿的过程中对矿区的开发更加深入,对不同贵金属矿床的开发让贵金属找矿充满了未知性,这样的找矿规律为我国的贵金属找矿工作减轻了工作量。
2.3根据地质作用的走向寻找贵金属矿床的存在位置。我国的贵金属矿产多产区基本上位于我国的地质作用多发区,如岩浆的流动作用,地质地壳的构造作用,都是贵金属矿区的成矿规律,因此在找矿工作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地地质作用的大体走向来规定开矿的具体路线,为开矿节省资源。
3、分析我国贵金属矿床的找矿方向
3.1注意对老贵金属矿区的再开发。我国贵金属矿区的开发早已开始,对于不同地区的老矿区,要注意再开发的进程,注意对老贵金属矿区的周边进行探查,以及对更深处的矿床进行摸索,以求在老贵金属矿区进行新矿床的找矿与开发,注意贵金属矿区中的不同贵金属资源的同生性,尽量寻找在同一老矿区的不同矿产的开发。
3.2通过加强矿区技术与找矿设备专业性来进行找矿。在进行贵金属找矿工作时,测量与勘探工具就是必须的技术手段,所以要定期对找矿的工具进行检查与保养,保证在贵金属找矿工作中专业工具的正常使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找矿工作的准确性,另外还要大力开发关于新型贵金属找矿技术,将高科技技术融入其中,带动我国贵金属找矿技术的整体发展,从而推动我国贵金属找矿的专业性。
3.3加强找矿工作进行矿区的深入勘探。找矿人员在进行找矿工作中要注意经验与数据的总结,对于贵金属矿床的研究与探测要不断深入,对新矿区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不断优化贵金属找矿的思路与经验,同时要注意对贵金属矿区的不同矿产资源的开采,注意矿产资源的同生性,形成我国的经典贵金属矿区,为我国的贵金属找矿提供范本与经验。
4、关于我国贵金属矿床的找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由往年的贵金属找矿经历来为找矿工程提供理论数据依据。在矿产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开拓与挖掘,开发矿产与大量的矿床巷道,在贵金属找矿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准确的探查与搜索,在开矿过程中,准确的贵金属矿产数据与地形数据是无比重要的,找矿的统计数据被誉为矿产挖掘的“眼睛”。而且在贵金属找矿的经验支持下,也可以保证找矿开矿工人的人身安全,在矿产工程中,为了矿产工人的进出与通风,需要进行必要的开凿,理论数据与经验能够为这项工作提供正确的找矿方案与路线,保证贵金属矿床最有效的开发。由此可见,在贵金属找矿过程中广泛收集经验与数据是十分重要的。
4.2建立健全贵金属找矿市场的市场秩序。近年来我国贵金属找矿行业迅速兴起,地质找矿企业也像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崛起,我国矿产资源丰富,贵金属找矿行业赢利性强,获利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地质找矿行业中来。但是我国的贵金属矿产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的贵金属找矿行业发展也不平衡,部分地区贵金属找矿市场发展迅猛,导致市场秩序不全面,经常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这样对贵金属找矿行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一定要健全找矿市场秩序,保证贵金属找矿市场的资金与资源能够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减少市场中的恶性竞争现象,保护贵金属找矿市场的正常运转,为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形成推动作用。
4.3优化贵金属找矿机制中承包体制的发展。在贵金属找矿产承包项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贵金属找矿承包制度建设的管理力度,保证贵金属找矿项目承包的可靠性。首先各找矿企业必须完善承包招标的制度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文件与法律进行,不能进行“暗箱操作”,上级矿产部门需要加强对下属企业的承包项目的监督与管理,要做到承包项目招标竞标的公平公正,也要保证承包过程透明化,杜绝“内定”的情况发生。其次要规范贵金属矿产找矿的收费制度,地质找矿工程的设备与物资采购规模巨大,资金需求也是巨大的,通过承包过程,能够了解承包企业是否具备这种财力,有能力去购买到质量过关的找矿物资与设备设施,保证了贵金属找矿的技术与财力。更要在承包竞标期间严格监督收贿受贿的情况,一旦发现要及时查处。优化承包竞标制度是从根源抓起,保证贵金属找矿机制的合理有效。
5、结束语
现如今在我国贵金属找矿工作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贵金属找矿的准确性在不断提高,贵金属找矿的机制创新也在不断进行,我们要充分认识与理解贵金属成矿与找矿的意义,结合专业的找矿技术,全面带动我国贵金属矿业的发展。通过对贵金属找矿技术的反思,不断优化贵金属定矿理论,保证我国贵金属找矿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京,徐仕琪,田江涛,杨在峰,高永峰.要素类比趋同法在新疆东天山铁矿定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9年06期
[2]王登红,李华芹,应立娟,梅玉萍,初振利.新疆伊吾琼河坝地区铜、金矿成矿时代及其找矿前景[J].矿床地质,2009年01期
篇2
1.“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形成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它既是基本常识的学习认知过程,又是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以学习基本常识为先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要解决“无知”和“有知”、“认知”和“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三对矛盾;这三对矛盾的依次解决,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呈现“明理”、“笃信”、“力行”等三个阶段性变化(即知、信、行等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把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又外显为品德行为,从而实现知、情、信、意、行等品德要素的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全面达到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三项教学任务的要求。这个规律描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信、行等要素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的基本过程,因而称之为“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规律”。它揭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内在的顺序结构,说明了教学过程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转化关系,从而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改革实验的方向和道路。
依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其教学的主要矛盾,东北师范大学洪俊、吉林抚松三中宿俊等老师构想并提出了思想政治课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简称“知信行模式”)。其基本结构为“入心——明理——解惑——力行”。
所谓“入心”,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接受并积极参与教学,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是针对中学生普遍不愿学政治课的情况,为扭转课堂上的消极心理定势而设计的教学环节。这个环节通常采取“创设情境”教学方式,主要运用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所谓“明理”,指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明白道理,形成观点。这个环节主要解决常识的认知问题。“明理”是思想政治课的突出特点之一,它是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这个教学环节通常采用“自学指导”教学方式,运用自学阅读、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篇3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蕴涵德育教育内容
物理学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涵,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下面从物质观、方法论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物质观
定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1)客观世界的物质性。以“低级高级”这条主线贯彻始终,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地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其存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基本观点。有形实物是物质。基本粒子及由它们构成的物体是物质。电场、磁场等“场”也是物质。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及其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机械运动:在宏观世界里(飞舞的流萤、奔驰的骏马、刺破夜空的流星、角逐在绿茵场上的足球健儿)在做机械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桥梁、树木、山岭,都跟随地球自转,也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以至整个银河系,也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在八年级下学期接触到微观运动。在微观世界里,物质由看不见的分子组成,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在物理过程中,物质三态(气、液、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界上都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各种不同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换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客观载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方法论
辩证法规律是物理学本身就具有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也遵从对立统一规律、量变与质变规律等。
(1)对立统一规律。一切事物都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不同方面组成,事物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它“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在初中物理教学范围内有许多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事例。例如: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它们的大小总是相等的,这是矛盾双方的共同性,即矛盾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制约,总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方向又总是相反的,这反映出矛盾的对立性。在马拉车这个实例中“马拉车”和“车拉马”就是作用和反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处于统一体中,但又总是马拉车前进,车拉马使其劳累,这就是因为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互相排斥的。
(2)量变引起质变规律。定义: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是一种不显著的、非本质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有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是一种显著的、根本的变化。二者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发生在新旧交替点。内容: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由于矛盾的作用,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量变超过度的界限必然引起质变,旧的量变过程结束,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在中学物理范围内有许多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事例。例如:物态变化:物态变化中,若对冰加热,则在温度升高到熔点以前,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剧,量变在不断积累。当温度升至某一数值(熔点)时,若继续吸收热量,分子力不能把分子束缚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分子间有规则的排列发生变化,冰就逐渐溶解成水,直到冰全部溶解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不变,发生了由固态到液态的质变。
二、物理教学中体现的美学教育
1.自然美
物理教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在讲机械运动时,在幽静的操场上,两个学生并排前行,一边散步,一边闲聊。如果选篮球桩为参照物,两个学生就是运动的;如果选其中的一个学生为参照物,又是相对静止的。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体现了意境美和运动和谐之美,又体现了自然的美。给人美的享受,令人陶醉。
2.对称美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追求对称的美。比如:左手和右手,左耳和右耳,轴对称图形等。在物理教学中平面镜成像,河中的倒影,轴对称图形,这些图形是对称之美。在物理学史上,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能否利用磁场产生电流呢?后来法拉第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就显示出电生磁、磁生电的思维对称之美。后来在物理学中创立了左手定则、随后又创立了右手定则,体现了在物理教学中的对称之美。
3.平衡美
在讲杠杆平衡一节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在教学中左右平衡体现每个过程都有它内在的配合得当,体现了对等和均衡,体现了外在的形式美。
4.简洁美
物理学揭示自然界物质的存在、组成、运动及其转化等规律的简单性而产生美感。物理学的简洁美主要体现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上。
(1)物理学理论整体的简单美。自然界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然而自然界本身却是简单和谐的。例如:一切物质都是由简单的粒子组成的。光沿着最简单的直线传播。人类用高度概括的理论描述世界。例如:牛顿定律就概括了物质世界纷繁的运动现象等。
(2)组成物理理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表达上的简单美。科学家们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符号、最简单的形式表达知识。例如: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物理方法的简单美。随着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它们已构成了物理学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也展现出了物理学的简洁美。例如:理想化处理方法。简单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电场线、光线、薄透镜等,这些优美的理想模型,变复杂为简单,既简洁又合理,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给人带来研究物质世界美的享受。
5.和谐美
篇4
【关键词】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 渗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148-02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意义重大。化学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德育因素的挖掘是化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教学责任。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渗透德育内涵,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升。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品德建设无疑是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这显然给当前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当前课程教学中均有所体现。以化学教学为例,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时代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体现。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的同时,也能体会德育教育的思想内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产生积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塑造及性格形成密切相关,而化学教学中德育概念的融入正是德育全方位教育的一种体现,是学生道德品质完善的有效途径。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强化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共识,德育功能的体现理应在学科教学中加以落实。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概念是对德育功能的有效强化,同时也是对德育教育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2.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体现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基本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德育教育正是对育人目标的有效补充,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由此可见,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客观教育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体现。
3.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化学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前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德育的发展自然成为了化学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与实验原理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与德育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
二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智育及德育的双重渗透,同时作为学生德育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树立的重要基础。当前化学教学工作开展应立足于学生德育理念的培养,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效结合,切实发挥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于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民族情感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展现。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自豪感。例如造纸术的形成、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素材。
2.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教育
化学教学中会涉及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内容,这就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素材。此外,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应在化学教学中得以体现,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3.化学教学中的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体现。化学主要研究事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相关的变化发展规律,从科学的视角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唯心思想,例如民间常说的“鬼火”等,实则就是特殊化学成分于空气中自燃的现象。
4.化学教学中的道德与品质教育
化学教学注重思维的严谨与缜密,在精确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验结果,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优良品质的一种培养过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缜密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这一过程无疑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及道德观念形成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 结束语
德育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性格完善影响深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渗透融入学科知识中,逐渐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对于化学教学来说,智力发展与德育教育同等重要,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概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既有经验与知识储备出发,将化学符号与社会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课以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为主,倡导积极
参与的同时也应融入学生的个性发展因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德育态度,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曹蓉.关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S1)
篇5
这真的是学校管理创新吗?
在讨论这种模式是否是学校管理创新之前,先看看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管理行为,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影响。表面上看,这种模式似乎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观察、认识和了解学生,也可以更及时地监督、控制和约束学生,学生似乎也会按照教师的意愿,自觉遵守班级纪律。这种模式似乎为班级创设了一种非常安静、和谐、有序的场面,学生不会打闹嬉戏、你追我赶,不会大声喧哗、交头接耳,更多的是在看书、做作业,履行自己的学习责任与义务。可是我们要问:班级的安静、和谐与有序是学生真实行为建构的吗?学生会平心静气地、全身心地履行学习责任吗?懂教育的人都应该知道答案。这种模式的教育影响也很明显。这种模式隐含着教师对学生信任的缺失:教师不信任学生,不信任学生可以有自主的学习行为,不信任学生可以有自律的生活行为,不信任学生可以有自我的交往行为。这种模式还隐含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缺乏:教师没有对学生人格与隐私尊重,没有对学生兴趣和爱好尊重,没有对学生基本观点及聪明智慧尊重。缺乏信任和尊重,师生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真诚、和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背后视学生为不守纪律者、不能自主学习者,更严重点说,视学生为“病人”“犯人”和“敌人”,需要以“救治”的态度和更为“专制”的手段来实现对学生的管理。以压制、控制及规训的行为对待每一位学生,看不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看不到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如此的管理很难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解放与愉悦,带来学习上的自由与自主,带来生活上的幸福与快乐。学生可能更愿意把这样的班级视为自己发展的“藩篱”,在“藩篱”中挣扎,看不清自我,也看不到自我超越之径。
显然,这种所谓的管理创新是让人生疑的。这种管理不仅不能给学生营造幸福、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还会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根据学校管理要求,教师必须全神贯注地忙于对学生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教师应该把更多时间放在完善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事情上,而不是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没有太多教育意义的事情上。教师“监控”学生,既有“不务正业”之嫌,也可能有“荒废专业”之实。
看来,学校管理创新不是盲目的创新,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创新,学校管理创新既需要有理,也需要有据。
所谓“有理”,即学校管理者既要把握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也要顺应基本的道理。学校管理创新,一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没有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所有的教育管理改革创新都是空谈。比如,若没有考虑中学时期的独特性,没有考虑到这一时期学生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兼具等特点,而盲目地进行改革创新,则很难取得教育改革的效果。二是要遵循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按照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办学。若违背了这些规律,所有的管理创新都是不能落地生根的。三是要把握教育管理的基本属性。教育管理作为教育领域的活动,其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自然离不开人的价值选择和道德选择,这种管理呈现着鲜明的伦理特性,充满着人文情感和价值关怀。所以,学校管理创新要求管理者必须深刻体会学校管理的伦理蕴涵,要尽可能关注管理中的人文情感与人文价值的渗透,摒对技术理性的崇拜,只有真正在“人的意义世界”中做了“成人”的事情才可能带来真正的管理创新。
篇6
关键词: 提高 政治 教学 质量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如何使用好新教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思想品德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提高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兑新课改的理解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认清思品课教学的基本结构
思品课既遵循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因此,思品课教学的外延更广,思品课课堂教学结构显得非常灵活,我们把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归纳为“两点双线圆圈式”。“两点”为知行两点,即任何一堂思品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双线”为情意双线,即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炼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它们不单独组成一个教学环节;“圆圈”表明知情行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端性,任何一种心理成分都可以做教学的开头,也可以是教学的结尾。当前思品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品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两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感和磨炼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上课就会枯燥无味。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开发探索思维。探索性学习方式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也起到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氖的效果。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教师可采用一些探索性问题引进导入新课程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旧时还要求教师要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运于教学过程之中。在现代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承教学情景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景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
使用思品教材和使用语文课文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知情行意的综合训练。思品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观念的基本要求。所以语文课教学重在分析,思品课教学重在比较;语文课教学重在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思品课教学重在归纳道德观点的基本要求。
思品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和自己教育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则教师要重新设计,好的设计是能针对学生对一些现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看法,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创设出一种在明辨是非时能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
五、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教好教活思品课的根本途径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思品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但无论用什么教法或先进的教育技术,一切教育影响都只有通过学生积极的内心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学生的思维主动参与是教好教活思品课的根本途径。没有思维参与为基础,其它的参与都是假象。
篇7
一、生物教学的德育内容和要求
生物课程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遵循德育的总体目标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生物教学新大纲进一步明确了生物课程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新大纲突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国情,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生物观,认识生物发展变化的进化观和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生态观。而且通过科学家的事迹、生物科学发展史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介绍,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适应今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还必须提倡集体主义精神,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生物本身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与环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在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生命也不例外。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演变成原始生命,生物经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命物质所特有的。各种化学元素又进一步构成各种化合物,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生物学关于生命是物质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突出重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素材十分丰富,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选取有关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我国人口、资源等方面内容,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向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的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国情教育中,教师可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陆地面积不到世界的3%,但有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3位,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称号,其中珍稀树种居世界之首,如金钱松、珙桐、银杏、银杉等;鸟类有1186种,占世界总数13%,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哺乳动物有430种,约占全球种类的10%;鱼类有2千多种,淡水鱼年产量居世界之首;此外还有许多闻名世界的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银杏、水杉、珙桐、熊猫、朱等。通过介绍,学生会对于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较深的认识,并引以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教师还可以介绍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在生物学方面的众多成就和事迹,展现我国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作出的贡献。如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1992年,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1995年,抗虫基因棉花的培育成功;2001年,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绘制人类基因图谱,等等。教师介绍这些内容,可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理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生物教学德育途径
篇8
【关键词】园文化 主题活动 游戏活动 自我养成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03-01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了“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中的。
在我园实施的《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尝试》课题,经过两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
1 贴近实际,找准德育视角
以“好孩子,好习惯”为重点,注重“德育”课本与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整合,通过开发利用幼儿园环境教育资源,节目资源以及家庭社区中的德育资源,贴近幼儿、贴近生活、创新幼儿德育教育途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为有良好礼仪和安全习惯的好宝宝。
我园课题组在积极挖掘德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本园德育目标体系,包含生活态度,卫生行为习惯,与他人交往的态度,遵守规则,接受任务及其责任心;诸多目标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分年龄、分层次构成了一个整体,将目标及其所隐含的德育内涵与德育内容对接,以便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意识,使它与幼儿生活实际结合又易于幼儿接受。
2 贴近生活,创设德育背景
本着实效研究的原则,探索总结了以下德育教育途径:
2.1园本文化 靓丽风景
我园60米的文化长廊,分为重安全,懂礼仪、讲卫生、守规则、爱学习版块,各个板块用故事性图画展现出来,吸引幼儿的注意,配合老师与幼儿的演练,并配以儿歌形式,幼儿更加深刻的理解。将行为要求编成歌谣,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生活,学会自律。校园各个重要角落,用简文美图,或贴或插着各种提示,让孩子们遵守规则,养成习惯。从入园开始我就鼓励幼儿自己洗手、入厕、整理玩具物品、整队做操,都由幼儿自己完成,培养自理、自律能力。
2.2磨练意志塑造品质
每天幼儿坚持户外活动一小时,做广播操,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唱童谣、跳大型特色舞蹈,做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论严寒酷暑,时间一到,跑步声、口号声此起彼落,几年下来,孩子们身体抵抗力强了,感冒的缺勤的少了,大面积传染病没了。
2.3德育主题情景引领
在幼儿园主题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一日情景活动中注重幼儿良好习惯培养,通过“小手开花”“清清水”“寻找小花猫”等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小草有生命我不踩”“小汽车靠右行”等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自我训练;“我帮爸妈做点事”“我爱一家人”“母亲节”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友好交往,合作分享,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并从小学会表达爱,表现爱的良好品质。
2.4实施细则自我养成
我园注重将幼儿好习惯养成的目标与《纲要》有效对接,将每个条目分解成若干具体实施《细则》,制定《大、中、小班幼儿一日活动细则》,遵循知、情、意、行成过程的基本规律,通过规则,标志等简化过程,让幼儿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游戏活动,德育阵地
游戏作为孩子最喜欢,最有效地教育形式,对其好习惯的养成有着独特的作用,如特色游戏活动“亲亲娃娃家”“淘淘玩具城”“兄弟休闲吧”:“爱心医院”“小小理发店”等让幼儿分角色进行游戏,以此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交往的好习惯,让幼儿在玩中学规则,在玩中受教育。
4 感化心灵,树立榜样
爱模仿是幼儿的特点,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法。鉴于此,我开展了“看动画、讲动画”活动,选取有价值的优秀动画影视作品,如《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天线宝宝》《喜洋洋》等,我用问题引领幼儿去看,用问题帮助幼儿主动思考,加强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养成良好的品质。
5 典型事例,生成教育
生成教育是以追求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及真善美的统一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主体的、对称的、和谐的关系中,通过真实的实践交往,体验与理解的机制,让幼儿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义,实现生成教育。
只要有心,生活处处有教育,我在教学中常常抓身边的小事对幼儿进行引导。案例一:有一次幼儿正在户外活动,一只受伤的鸿雁突然落到校园,我马上赶过去,把幼儿召到一起,告诉他们这是一只受伤的鸿雁,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并让孩子赶快去通知园长打电话找兽医,进行救治,并让幼儿猜测,大雁为什么会落下来?是怎样受伤的?医生给鸿雁进行了救治并告诉幼儿大雁是因误食了拌有农药的种子而受伤的。我告诉幼儿大雁现在很孤独,我们用笼子把大雁精心照顾起来,幼儿、家长也每天关注大雁的恢复情况,我就此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幼儿带动家长,共同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三天后,联系好森林派出所的叔叔把大雁拉走时,孩子们都有点难舍难分了。
篇9
【关键词】爱 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40-01
一、和谐德育中爱的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和谐德育是以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协调相应、配合得当,形成合力,以引导教育者掌握德育规律,提高育人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将和谐德育与爱的教育相结合,爱的教育具有激发智慧性、交互承认性和持续发展性的特征。“爱的教育之所以能激发智慧,是因为能以美生智、以情生智、以爱生爱,乃至以爱生智。爱的教育是主体间的灵与肉的智慧交流活动,主体间的相互承认既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又是重要的手段。此外,爱又是教育主体间的主要承认模式,因此,爱的教育具有交互承认性的特征。持续发展性是爱的教育的第三个基本特征,这是因为爱的教育是一种爱的传承的活动,这种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从而保证了教育、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校园里,构建和谐德育已成为当前校园建设的主命题,在这种背景下,爱的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教学的道德教化工具,而是一种自觉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平台。笔者认为爱的教育有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是师爱,要关怀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关心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平等的观念,即人格平等,要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和更成熟的心理,要尊重学生。没有平等,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就不可能有爱。尤其要把爱更多地关注于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其学习信心,用爱去感召他们;其次是培养友爱。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和相互合作的精神,提高他们人际交往能力;最后是自爱。自爱包括自尊、自强、自律、自护四个方面的内涵:自尊即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自强即对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自律即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自护即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珍惜。自爱是被爱的基础,是进一步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基础。一个对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社会、爱祖国?教会学生自爱,首先让学生珍爱生命与健康,还要帮助他们努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改进方法、培养毅力等,为他们将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教师、爱学校的人,更懂得去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
二、和谐德育中施行爱的教育的思考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和谐校园成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在和谐校园与和谐德育的相互感染层面上,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和谐德育的构建中,施行爱的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广泛价值,同时社会的发展及校园管理的改革要求我们要创造性地施行爱的教育。
1.施行爱的教育的意义
“爱的教育的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把爱作为手段;二是把爱作为目的。作为手段,爱的教育着重运用爱的情感作用来促进认知教育;作为目的,爱的教育把培养爱心,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的目的。爱的教育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教育方面的要求和体现。”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架构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就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有无爱心还是衡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因此,爱的教育施行是考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标准,可见,在和谐德育的构建中施行爱的教育的广泛意义。
2.师爱是爱的教育的精髓
教师的爱有着巨大的作用,它是教育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教师的爱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心理平静。情绪心理学认为,人在心情舒畅时,才思敏捷、妙语连珠、幽默机智;反之,如果情绪低沉、沮丧、忧郁,那就会思维迟钝、记忆衰退、语言呆板,各种能力下降。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感到教师对他的爱,他就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和愉快,教师以真诚的爱滋润学生,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为学生情感的升华打下必备的基础,从而使他们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
3.多元开展活动,倡行爱的教育。
篇10
关键词:小学,小学德育,德育模式,“三・三”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1
一: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关一些不良思想走进了校园,波及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暴力主义等在学校蔓延,学生的品德日益下降实在令人担忧;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观念薄弱,法治意识观念欠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在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如何按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呢?首先,从儿童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对生命的感知、对生活质量的体验来看,小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缺乏本质的理解,在一定存在认识的偏差;他们不理解生命的责任、生命的脆弱及生命的短暂,因此加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唤醒小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变得十分紧迫也十分必要;其次,小学生很容易受周围言行的影响,辨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对小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真善美观,让其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最后,由于受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出现了诸如公民角色意识淡薄、道德自律意识缺乏、法治自觉意识缺失、权利义务意识模糊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生中扎实推进公民意识教育,优化小学生个性品质,充分释放其巨大潜能,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的“三・三”德育模式。
二、“三・三”德育模式的内涵
“三・三”是指三个三,即德育的三个内容,三种形式,三个维度。
(一)三个内容
学校德育三个内容是指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点,灵魂教育是核心,公民教育是落脚点。
1.生命教育
包括身体教育、安全教育、生存技能以及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唤醒珍爱生命意识。
2.灵魂教育
包含善的教育和美的教育。其中善的教育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内在德性养成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善”的向往和遵从。美的教育内含审美情感教育、价值观和信仰的教育及创造性的教育,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确定并坚守人的精神信念,追求诗意人生和审美化人生。
3.公民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以及民主法治意识和民主参与、守法维法能力。
(二)学校德育的三种形式是体验式德育、人文经典诵读、常规德育。
1.体验式德育
体验式德育是我校首创的一种德育形式,其具体做法是,将生命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的有关内容整合成十二个主题,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人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正面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治能力。
2.人文经典诵读
由学校自主开发人文经典教材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周开设1~2节经典课,每天中午安排20分钟诵读经典,并编排了经典操,组织开展各种课余经典诵读活动。
3.学校常规德育
学校常规德育范围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学生一日常规”来统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如衣着礼仪、环境卫生、课堂纪律、集会、就餐、就寝秩序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注重德育的三方面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强调每个教学内容都应与人的生命、灵魂相连,教师应拥有丰富的生命趣味和健全的人格精神,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课本知识”所承载的情感、意念、思想、文化的深刻洞察,对学生具有爱心、智慧的生动引领;三是抓班级自治、学校自治;四是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每月主题德育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德育的三个维度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全员育人
学校全体教职工及所有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负有育人的责任,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2.全程育人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体现育人的功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堂同时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助力。
3.全方位育人
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沟通联动形成合力。
三、“三・三”德育模式的实施
根据赫山实验学校的“三・三”德育模式的实践,提出了5种实施途径。
(一)学科教学渗透
它是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中,涵盖课堂、课间、课后的全过程。以班团(队)课为引领,思想品德课为主阵地、其他科目课堂相联动的德育渗透是课堂德育的有效载体。班(团)队课既与学校保持德育联动,又有自己班级的独特风格和德育创新。品德与生活、思品与社会、思想政治等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课。寓德于教,紧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总要求,遵循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规律,追求润物无声的意境,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是我校德育专业课的方向。加强各学科的德育联动是课堂德育中更不可忽视的。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以升华我们的德育功能,使课堂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各科教师要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适时、有效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二课堂活动为补充,是拓展德育的有效方式。学校通过建立田径、篮球、足球、萨克斯、葫芦丝、声乐、舞蹈、书画、象棋、播音主持、科技、信息技术、快乐英语等兴趣小组开展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坚强的意志,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二)德育活动
开展系列德育活动一般是指学校(班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活动。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对学科和活动课程的界定:即活动或活动课程(相对学科课程),设置早操(升旗、周结等)、班团队会活动、体育活动、科技艺术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它对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家校企三位一体联动
就是在学校育人的基础上,调动家庭、社会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网络。
通过设立“家校联系本”,建立“家访制度”和“家长学校”,将德育空间拓展到家庭。“家校联系本”,做到和之间学生每日有交流,天天都有反馈。“家访制度”,做到每期访到每一个同学,重点关注后进学生。“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家教讲座、家长信箱等形式畅通家校交流渠道,使教育不脱节,德育渗透不缺位。
在学校、家庭育人的基础上争取社会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三老人员”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上街道、进社区、入媒体等),弘扬社会正气,倡导公平正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的德育网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大计,立德为本。德育之路任重道远,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永不停息地思考、探索、实践!
(四)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赫山实验学校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少先队鼓号队”、“华茂文学社”、“英语角”等社团,
学生自主参加,教师、家长顾问指导,学校提供场地、指导、宣传协调,正确引导。在社团的目标和具体活动中,体现学校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情趣。
(五)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必经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推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为了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每学期可以进行关于道德建设的专题教育,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组织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三・三”德育模式的意义
“三・三”德育模式的创立与实践,解决了当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的泛化、狭化、空洞化及说教式的弊端和误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是德育内容的本真化与基础化。从儿童真实的生活出发,遵循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品质,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基。其次是德育形式与方法的人本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不再是无力无效的“说教、强制、灌输”;最后是德育环境的融通化。德育渗透到整个学校环境、各项活动和各科教学中,学校成为德育大课堂,育人成为学校全体人员、家庭、社区、社会的共同事业。
参考文献:
[1]王荣华,沈宏,孙卫兰,周桂凤,蒋美华.对小学生进行珍爱
生命教育的研究[J].小学德育,2004(4).
[2]袁利平.我国学校公民教育: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与
人才,2006,(1):36-37.
[3]谢慧.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互动德育网络初探[D].福建师范
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