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知识和技巧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知识和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83-02
对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能独立地、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能力发展规律出发,把创新能力分解为“搜集与处理信息、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意识中提高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起点,便是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质疑习惯,即“问题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第一要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本文就如何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一、强化思维训练,产生问题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学生学会自己获取这些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通过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提问、如何学习。例如:我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影响的调查”主题活动中,产生一个二元对立问题:小学生该不该配带手机进入校园?由于学生对辩论技巧知识缺乏了解,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基于该辩题的“辩论技巧因素分析方法指导课”。考虑到学习的难度和操作的方便性,这节方法指导课选在我班进行。与此同时,我布置学生上网搜寻与辩论技巧相关的资料,利用自习课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这样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学习辩论技巧的兴趣。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识。课前我编写了关于辩论技巧的两个阅读文本(学材)和研学问题(常用的辩论技巧有哪些?如何应用辩论技巧?);课中让学生围绕研学问题开展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学习),学生运用四步阅读法(明确阅读任务、提取相关信息、筛选整合信息、规范完整答案),展示“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思维过程。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整理和归类,并形成“辩论技巧因素分析结构图”。学生根据因素分析结构图完成辩论技巧的二、三级因素,最后学生运用辩论技巧进行辩论演练(学以致用)。经过同学们激烈又精彩的辩论,学生基本掌握了“小学生该不该配带手机进入校园?”的辩论技巧,学会了基于研究对象(辩论技巧)因素分析法,经历了学习过程,分享了学习成果,对辩题的思辨性和教育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型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解决学生在“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影响的调查”主题活动中产生的二元对立问题“小学生该不该佩戴手机进校园”。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让孩子们历经问题发现、学习方法、思维训练的全过程。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我让学生运用辩论技巧进行辩论演练,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从“要学”变成“想学、乐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强化思维训练,突出问题本体,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之欲、求知之欲。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所以教师的指导其实是要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如:教学访谈方法指导课“我身边的偶像”中,我利用课件播放记者采访名人的范例,让学生掌握进入访谈前、访谈时和访谈后要做些什么,知道如何做得更好,用范例指导学生进行访谈活动。接着学生们进行情境模拟,情境模拟是最直接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因此,我设计了情境演练的活动环节,让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初步体验访谈过程,让各小组同学分工,同时检验小组分工的合理性。有的同学扮演采访者,有的同学扮演被采访者,这样通过情境演练的活动,突出学生本体,以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研学问题”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展示学习)。在此基础上,我进行“后教点化”,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展示学习后的“迷失问题、生成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追问”,通过“追问”讲明是什么(访谈的方法是什么),或讲清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访谈方法),或讲透怎么样(怎样进行访谈)。活动过程中,我及时帮助学生们攻克难点,扫除实施访谈的障碍。当看到学生基本掌握了访谈方法的时候,我继续引导学生对听课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采访,此时的学生已经深入地了解了采访的方法,便迫不及待地纷纷拿起手中的录像机、笔记本对听课教师、家长进行访谈,听课教师、家长都积极配合访谈的同学,让同学们在访谈互动活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和收获的快乐。又如:《校园电视收视率的调查》这一研究主题。学生感觉在寄宿制学校,每天晚上电视伴随着他们,电视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的个人世界,有的学生喜欢娱乐节目,有的学生喜欢看探险节目,还有的学生喜欢偶像青春剧。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反映和感受是不同的。于是,他们提出了如何提高校园电视收视率的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开展校园电视收视率的调查。这时有不少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怎样才能高效率的开展校园收视率的调查?有的说:调查问卷这个方法好,统计的数据可以帮助调查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电视节目的反映和感受;有的学生说:咱们可以去采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看看他们喜欢什么类型的节目;有的说:还要征求老师的意见,听听老师对同学看电视有什么看法;还有的同学说:去问问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他们才是专业级的,他们最有发言权。学生们对此调查特别感兴趣,各小组很快完成校园电视收视率的调查任务。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学生不仅灵活运用了课堂上所学知识,而且还发现了自己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提高方法指导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讨的热烈气氛,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
三、鼓励生活实践,发展问题意识
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价值取向,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开发主题的重要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得活动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实效性。因此,在开发主题活动时,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具有不同“前见”和发展需要的主体,从而使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如:《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影响的调查》这一研究主题,最先是学生对电子产品极为感兴趣,他们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发现,近年来,科技飞速发展,伴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产品在给同学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像一把“双刃剑”进入还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尽可能地规避电子产品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家长、社会乃至教育界的关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通过与本班同学观察和谈话了解到,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电子产品绝缘,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重视和正确引导,让他们在电子时代健康成长。从而激发了本班学生对电子产品调查的好奇,经过大家的研讨,确立以“电子产品对小学生影响的调查”为主题的活动,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活动。同学们围绕分歧讨论生成的问题开展了辩论活动,把辩论活动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激发学习相关方法力争辩论取胜的欲望,把学习目标定位为体验小组合作交流的乐趣,分享学习的成果,促进对辩题及辩论方法的认识与思辨;有的同学提议走出班级去采访不同年级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一些看法;有的同学提出要走进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让数据说话;还有的同学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听听他们对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看法。学生们众说纷纭,都积极地参与如何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活动。整个研究活动,旨在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上网查找资料等,让学生学会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发现学习电子产品的利与弊,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实践过程对电子产品有更深的了解,在学习与生活中更加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改善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同时还学会多种方式整理信息,写前言、制作问卷、谈收获、写小组心得、手抄报等,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追根问底,使他们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会得以长远的发展,才会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2
1.“头脑风暴”小组活动。即指在一段时间内让大脑毫无拘束地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密集的想象和思考。该活动员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够激发高层次的创造意念,包括“原创性”和“补充性”创意,以及格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清楚明确地表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将大家零散的、不成逻辑的思想火花汇集整理成完整的有价值的思想、方案、行动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头脑风暴”小组活动最佳规模在5一1o人之间,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必须交给小组明确、并有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的主题。它应与其它活动联系起来进行。
2.“同伴互助”小组活动。该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使学生通过少年儿童特有的交流、解释和答疑方式,使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完全掌握知识和技巧的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和技巧,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复习和操练机会。该活动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小组活动,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这种小组的组织应该是小范围的,三、四个人最佳。其次,小组讨论的问题要集中、明确,每次最好只有一个很小、很具体的主题,以便于学生相互解释、演示和说明。再次,必须挑选适合的组长,组长的职能是提出适当的问题,鼓励同学问问题、解决问题、讲解和演示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辨别同学的见解,给同学及时的反馈。
3.“角色扮演”小组活动。这种小组活动能够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他们从所承担角色的角度和立场去学习、理解和表达。活动规模应按活动内容决定,但是三至七人更为适宜。活动包含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重点是学习讨论和尝试练习,即由小组成员集体探讨扮演活动主题和角色意义以及练习角色表现方法;第二个部分的重点是表演,将小组成员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展现出来。
4.“仿真课题”小组活动。活动过程是:由教师向各小组布里研究课题,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资料,然后由学生活动小组研究问题,制定解决的方案,最后将结果(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品等)展现出来。是否需要采用“仿真课题”小组活动,取决于教学内容与目的,如教学内容涉及教学生如何决策,涉及让学生认识人与人、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涉及学生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的经验等,皆可采用这一活动方式。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中,都可运用“仿真课题”小组活动。该小组活动的选择广泛,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如“学生会年度活动及财政计划”,社会生活课题,如“社区环境调查计划”、“少年航天科研项目选择与设计”等都可用作仿真课。
5.小组“辩论”活动。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辩论活动尤其有用。课堂教学中使用辩论活动,通常把所有学生分为四组。两个正方两个反方,辩论两个问题。辩论的时候两组同学先辩,另两组同学先听;然后再交换。所有的学生又都有了发言、评判的机会。组织辩论活动,教师要注意以下技巧问题:(1)小组成员实力要均衡,人员性格要多样;(2)每组选一名主辩手,其他人也必须作为副辩手发言,并促使他们结成逻辑关系,使个人的发言产生“拓展”、“强化”、“补充”等结构联系。(3)论题必须明确、中性,以陈述句形式出现为佳。(4)教师要提供数、质量相当的资料和资料线索。(5)正方、反方抽签决定。(6)辩论发言的时间严格公正地控制。(7)评价胜负结果由评判的学生投票决定,每人一票制。(8)评判的标准是:①论点、论据是否充分合理;②发言是否明确有力。(9)教师自己,或投票选一位主持人。主持人的重点应该在于肯定学生在思维、语言和智慧方面的优点,尤其是学生的精彩之举。)。
篇3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辩论技能;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2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发展脚步明显加快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然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语言沟通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求职的过程中,而且还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现代社会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有时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高职院校广泛开展《演讲与口才》课程。然而当前《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无趣,从而使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寻找适宜的教学模式,不但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培养出适宜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而且还对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辩论技能教学模式
辩论是在人类语言产生时就产生的,与人类语言一样有着久远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名的“百家争鸣”,就是辩论发展的集中体现。如最著名的庄子与惠施公的辩论;孟子也曾自述:“余岂好辩哉?余不得已也”而得到古今好辩之名;墨家辩者,简称墨辩等。辩论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竞技式辩论,另一种是自由辩论。日本在1990前后,将辩论赛引入课堂教学。不但对教科书产生了影响,也丰富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我们把辩论式教学分为论文答辩、辩论赛和自由辩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
辩论技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公平性,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发挥其个性特征,使其去全方位发展。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能创设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台,促使学生亲身参与研究和探讨,并通过自由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及对事物的全面评价。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的及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比较研究
虽然在《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辩论技能教学模式本质上都属于语言学习的教学模式,然而其他许多方面二者都各不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 前者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知识传授过程,后者是一种平等的思辨演绎过程。下面就其他方面加以比较研究。
1.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内容是教师所提供的,学生只是对现有的东西进行认知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在辩论技能教学模式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内容不只是教师所提供的,同时包含学生争辩过程中的各种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对知识和语言表达水平的综合运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主动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明显。
2.教学内容
辩论技能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辩题。首先辩题的选择就是很广泛的。其次辩题具有教育性、可辨性、公平性和适宜性。最后,在辩论过程中会牵涉到许多知识,这是无法预测的。所以,我们说辩论技能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教师所掌握的,而是广泛的。所以《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不但与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而且还能检验自己缺乏哪方面知识,以尽快弥补。
3.教学形式
辩论技能教学模式则是学生通过辩题的引导来发现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运用自身知识解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论文答辩、辩论赛和自由辩论的形式开展辩论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态度、思考、判断以及技能、表达等学习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品质,学会表达自我观点,学会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进行的是探索式和发现式的学习,也就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由学生自己去挖掘而不是直接由教师传授,学生成为了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由此可以看出,辩论技能教学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概念技巧”或“理论技巧”的层面,以实际训练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学中练,练中学,学练结合”,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4.辩论技能教学模式
辩论技能教学模式创设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并且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然后各自去寻找相关资料依据,或者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这不但集合了所有学生的知识与认知,而且产生了海量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所有,运用考试来对教学效果进行判断是片面的。只有通过以教学过程为主,考试结果为辅的评价标准,才能准确判断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等职业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新理论和新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某种缺陷和不足。辩论技能教学模式虽然能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言交际水平,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帮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引导不当,极易导致课堂混乱。所以,正确运用辩论技能教学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著,姚梅林,郭安译. 教学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7-109.
篇4
一、有效发掘文章情感刺激点
“文章无处不动情”,文学类作品总是把人物、事件、思想有机地糅和在一起,常常以动人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强烈的抒彩熏陶感染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应从“情”入手,把握住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去体验,唤起情感的共鸣。如《故乡》一文,闰土二十年后和“我”见面时倾吐衷肠的一段,如果只停留在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分析上,学生得到的只是个麻木者的形象。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少年闰土原是怎样?如今为何变成“仿佛石像一般”?为何“只是觉苦,却又形容不出”?先是摇头,继而沉默,默默地吸烟又是为了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可使学生通过讨论,深有感触地认识到闰土此时无限哀愁和无限悲痛的心情,进而联想到二十年代中国农民的悲剧。这时,作者的感情与教者、学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使学生从文章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跳动,以至于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引起感情共鸣。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情境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传授阅读知识、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情感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阅读材料所传达的情境,能加速这一学习过程的完成。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借助多媒体演示教学情境,强化感知内容,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引导学生由感知过渡到表象,再由表象过渡到抽象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其观察力与思辨力,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情境,不但丰富了阅读教材的审美空间,营造了可感可知的学习情境,还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共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演示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把知识的学习当作自己的一种需要,并产生解决的欲望,进而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答案。
三、有效地开展综合活动课
为发挥课堂阅读的综合效应,可以结合学校活动,如“校园文化节”、“演讲比赛”、“青少年读书读报活动”、“语文游艺会”等,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例如,我在教授完《送东阳马生序》后,我安排了一场辩论赛,双方的辩题分别是:正方——顺境更易成才;反方——逆境更易成才。从搜集资料、确定辩手到熟悉辩论赛规程、辩论技巧的指导,我全程辅导。辩论赛严格按照正式的规程来,选出了辩论赛主席和主席团成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辩手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多次探讨,并且写出了精彩的辩词。辩论的阶段出现在自由辩论阶段,反方二辩激情而理性的反驳让正方哑然,也赢得了同学精彩的掌声。活动结束之后,无论是参加辩论的同学还是“亲友团”的同学都感觉到收获很大——知识面得到拓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强化。更重要的是,自由辩论阶段二辩的出色发挥让大家意识到了日常积累和读书的重要性,又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
四、有效地展开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讨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结论更正确、更全面,知识学得更巩固,而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意蕴带有不确定性,观念不同、角度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看法,可以由此引出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如学习《羚羊木雕》,围绕“我不征求父母的意见擅自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好朋友”和“父母不理会我的感受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对是非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增进了学生对待有争议问题的理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作为“导演”,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对抗式;辩论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对抗就是对立起来相持不下;在哲学上是指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的一种斗争形式。艾思奇在《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的第八章中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1]
讲到“对抗”,人们往往会想到军事对抗演练、电子信息对抗干扰、对抗民事或刑事审判等。但本文阐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对抗式”教学方法。对抗作为激发人的潜质、提升人的应变思维、克服人的心理障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至今已采取了多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演讲式”、“辩论式”等)并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周边各层次大中专院校学生开展过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76份,在问卷中问道“您认为以下哪种教学方式对您最有益、最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还有哪些不足之处?”结果显示:297为学生选择了“辩论式”,占有效统计学生数的62.39%,同时,不足之处惊奇一致,都认为“辩论式”教学法对自身发展、提升素质和能力有很大帮助,但不能“常态化”,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专业和规则太多太细,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信心。基于以上,我们认为“对抗式”教学法就可以把“辩论式”教学常态化,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理想选择。
一、“对抗式”发兴起的背景
1、“对抗式”教学法的国外发展概况
对抗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哲学教育。在那一时期,哲学被称为“经院哲学”(Scholastic philosophy),主要是通过修道学校、主教会学校传授的知识,其中包括哲学。哲学被誉为“智慧”的化身,从而产生了柏拉图的“哲人王”思想。其主要通过分辨、对立方式进行深入理解。即包含一个肯定和它的矛盾的对立面。后来,西方国家在教学中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美国“放羊式”教学法中“对抗”模式,在开放中求得实效,尤其在军事和法律方面使用率较高。在军事上,他们主要从事军事沙盘演练与对抗和军事科学实验;在法律上,因为西方国家隶属“欧美法系”,即判例法,其主要庭审形式就是“对抗”,因而,在教学中使用“对抗式”教学法就不足为奇了。
2、“对抗式”教学法的国内发展概况
在我国,高校的军事及法律专业采取“对抗式”教学法也比较广泛,因为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取“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演讲式”、“辩论式”等教学法尤为常见。尤其是“辩论式”教学法中存在的对抗性优势与不足。其优势在于辩论中的博弈过程,其弊端在于无法在教学中实现“常态化”。
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理论较多、实践不足,课程的学生的认同感不高,实际教学效果不佳。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内容、形式、组织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努力构建一种“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并行,理论探讨与实践拓展兼容”的“对抗式”教学模式是必要的。
最后,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彰显其在教学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思辨思维和交际技巧,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当代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应变能力,以适应高速的社会发展。
二、“对抗式”教学法的构建
1、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合肥周边各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问题,并进行信息反馈。在“辩论式教学”与“对抗式教学”的对比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论式”教学模式对自身发展、提升素质和能力有很大帮助,但不能“常态化”,原因是学生本身的不专业和规则太多太细,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信心)。从“辩论式”教学法中演化出“对抗式”教学法。通过“对抗式” 将 “辩论式”教学法常态化。
2、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法的类型(师生对抗――师对生、生对师、生生对抗――文对理、男对女、班对班)和对抗技巧(借力打力、移花接木、顺水推舟、釜底抽薪、利用矛盾、引蛇出洞、李代桃僵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并与“免考激励机制” 挂钩( 规定如果某学生在本学期内,在道德品质和理论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 那么该同学可以在末考前向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免考”申请, 由任课教师将学生的申请提交至思政部,经“免考答辩委员会”答辩审核通过,即可以不参加该学期该课程的考试, 而直接取得优良成绩。在“对抗”中激发学生的“斗”志,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思维和交际技巧,以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
3、通过对“对抗式”教学实验效果比较好的班级和效果不佳的班级、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成为何因、败为何故”?从而提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方法,使“对抗式”教学法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民主、开放、宽容、彰显个性”的场所,为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人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道德情感的提升、综合能力的培养、自由个性的发挥等搭建了“广阔的而又规范”的舞台。
4、通过“对抗式” 教学法,教师由被动到主动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不断的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在获取信息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已不存在数量和时间的差异。因而,我们不能再仅仅把受教育者当做消极接受的客体,而应该看做一个能动的“变量”,在“对抗”中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和情感沟通的朋友。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后深入宿舍和班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脉膊,以便为有的放矢地实施因材施教提供方法、依据。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抗式”教学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经过两年来的对比试验,发现在“对抗式”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理想与现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如下:
1、“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主体的学生对抗意识不强。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和主导地位一般很难撼动。教师因相对专业而相对强势,学生则不能也不敢强势,“不能”在于在这一领域不过专业,“不敢”在于教师是教育者,而客体自身是受教者,受教者角色定位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甚至认为,角色的转变就是一种叛逆或不尊重,而不是尊重真理。因此,只能“弱势”,主体性难以发挥。故而必须在思想上要让学生意识到尊重真理比尊重教师更重要,从而强化对抗意识。
2、“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主体的教师综合素质和控制能力不强。
“对抗式”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本身时效性出发,为促使教师在思想上不断与时俱进,提高教育者科学的思维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做到:一、“对抗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领域和层次,同时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而渊博的知识储存,教师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对政治、经济、文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一定知识储备,更要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开拓视野,关注时事动态,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敏感性,要不断的捕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了解当代社会的各种思潮,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努力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二、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和教育教学技巧。对抗式教学过程比较复杂,而且人数较多,课堂驾驭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教材、教学方法等各要素,对辩题的确定与审核、过程的控制于管理、点评把握和总结概况等各环节都要精雕细琢,以便更好的驾驭课堂。
三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学习教师、生活良师”和情感沟通的知心朋友。教师通过课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课后深入宿舍和班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把握学生思想脉膊,以便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3、“对抗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对抗客体的教师反对抗的尺度把握能力较弱。
“对抗式”教学法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参与,是对学生个体的认知、思想动态、情趣爱好、内心信念的认同和关注。但由于教育者也并非“对抗”专业出身,在原则性尺度把握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适度原则,既不能自由放任,放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博弈,甚至“吵架”,以致人生攻击,因此,要控制;但又不能管理过度,否则,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其次,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到底什么是程度才是“性”维度,什么程度只是“量”的范畴, 一般情况下都是教育者凭借主观臆断的。主观臆断不具有科学性,我们要想使其科学化,只有遵循在“层次性原则”[2]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把握。最后,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对抗”不能简单理解为动态的博弈过程,在博弈之前教育者必须做好静态充分准备,才能保证“对抗式”教学法的有序、高效运行。
总之,只有在一系列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探索、改革、规范、完善,重点抓好“对抗式”教学实践主体、客体、中介的规范,“对抗式”教学法才可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2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9
篇6
赢得法庭辩论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基础
前面我支离破碎地谈了一些辩论当中的技巧问题,既不全面,也不一定科学,仅供大家参考。现在我要谈的是,技工归技巧,它毕竟只是赢得法庭辩论的因素之一,而并不是赢得法庭辩论的基础。那么,赢得法庭辩论的基础是什么?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你没有理论功底,你就要犯错误,你再有技巧也没用,只是哗众取宠,只是嘴上功夫。其次,要有扎实的工作基础,就是说要充分地调查取证。你没有证据作基础,凭什么去辩论呢?有些律师连案卷都不看,被告也不见,大致了解一下情况后,就上法庭去辩论,效果如何他不管。我听说有这样一个律师,卷宗不看,被告不见,什么时候见被告呢?在开庭前几分钟把被告提来的时候同被告说几句话,就视为会见被告。出庭时连辩护词也没有,就是在法庭上跟人家耍聪明、斗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你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口才再好也没有用,即使你是个演讲天才,你也讲不出真正有深度的理论内容和法律依据来;你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取证,也讲不出事实依据来。所以,当你在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你再能讲也是毫无意义的。希望同行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法庭辩论是一种技巧,但在这个技巧的背后,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同时,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工作经验为基础。要不然,你这种技巧是没法发挥出来的。前面我曾经讲过,在法庭辩论的某些关键问题上,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我刚才说的私生子不是假孩子的比喻,确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类似的情况我想大家都有可能遇到过。重要的是,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你能否运用自如?因为这种情况往往是事先无法预料的,我当时没有想到,是逼出来的。但逼出来的前提是什么?是理论基础。如果没有理论基础,一旦说错了,那就了不得了,就会弄巧成拙陷入极大的被动。
现在我介绍几个在这方面可以引以为戒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例如,前面讲到的商禄案中,有一个非常荒唐的贪污情节:商禄率先搞承包,救活了一个企业,采用的方法是:他发动全厂职工缴纳承包风险股金,按风险金的比例承担风险和分红。风险金数额分成几个等级,工人最少,只有几百块钱,他个人最高,要缴1万元。当时,他拿不出那么多钱,他就在大会上表态,他用全部家当作抵押,如果不够,再用四个子女的家当作抵押。由于经营有方,第一年年底就盈利了。厂里成立了一个班子,研究分红的问题,关于如何给商禄分红还专门做了研究,后来决定,虽然商禄的风险金没有缴足,还是应当按照全额计算比例分红,因为他已经用财产作了抵押,如果亏损了,他同样也是要全额承担风险的。就是这么明显的一个问题,却被指控为贪污,说他贪污了那笔分红款,理由就是他没有缴足风险金。在法庭辩论时,我一再指出公诉人在此问题上混淆了民事法律关系与刑事法律关系的界限,因为,首先这笔分红款的取得是公开的,经过认真研究的,不存在私自侵吞或占有的问题。其次这笔款的取得是合理的,符合风险与利益对等的原则。退一步讲,即使这笔款不该得,充其量也是民事上的不当得利,根本不存在贪污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是非常简单而明确的,但公诉人却纠缠不休,不依不饶。后来,他很自信地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打个比方说,我们大家都把鸡抱到一个地方去下蛋,人家的鸡都抱去了,你的鸡还没抱去呢,你就去找人家收鸡蛋,这不是贪污是什么?”这个比喻恰恰使他自己栽进去了。大家想一想,这种行为怎么会构成贪污呢?这种时候我当然不会放过反击的机会。我当即指出:“关于分红款的问题,我本来打算从民事法律关系与刑事法律关系的界限上作以进一步的分析,现在看来已经没有这个必要了。因为公诉人刚刚讲过的‘鸡生蛋’的故事已经非常生动、非常准确地证明了自己的错误。很显然,‘鸡生蛋’的故事反映的内容恰恰是典型的民事法律关系。可见,公诉人在分红款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正是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支配下形成的,由此看来,公诉人的错误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理论功底的重要性。理论功底深的人,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如果他自己都搞不清楚,犯这种错误就毫不奇怪。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又回到刚才讲过的行政诉讼案。我在前面不是讲过,越南的货船是在分航点之前,在偏离国际航线避险时被查获的吗?所以,我在法庭辩论时强调说,“既然船还没到分航点,你怎么能断定它是去越南还是广西呢?认定走私必须以一定的行为事实为依据,在走私的行为事实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认定是走私,显然是没有根据的,纯属主观推断。”这时候,对方律师打了一个更加可笑的比喻。她用嘲笑的口吻对我讲:“被上诉方人怎么会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比如说贼进了屋,还非得等他拿了东西才能确定是贼吗?他只要进了屋就已经是贼了。这么简单的道理还值得一辩吗?”当时,对于这种说法我简直是哭笑不得。不客气地讲,我感到对于这种无知的比喻如果不加纠正简直就是一种失职,就是对不起良心。所以,我抓住机会,很不客气地反击了一番。我说:“上诉方人所讲的‘贼进屋’的故事非常深刻而又生动地反映了被上诉人在本案中贯穿始终的思想脉络。首先,我提醒一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盗窃罪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刚刚公布,建议被上诉人人先认真学习一下这个司法解释,做律师是不能忽视学习的。俗话说得好,‘捉贼要捉赃,要捉双’这句话甚至连小孩子都知道,掏包的还要按住手腕才能认定盗窃呢,我实在无法想像,进了屋,没拿东西也是贼,这样的语言居然也会出现在法庭上!”接下来,我进一步指出:“‘贼进屋’故事的真正荒唐之处还并不在于‘进屋是贼’,因为对方人刚才所讲的是‘贼’只要进了屋,没拿东西也是贼。所以,事实上她把对贼的定性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就是说在进屋之前就已经认定是贼了。这种逻辑如果可以成立的话,恐怕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除非那个屋是贼屋,不是贼不往里进。否则的话,怎么能还没进屋就认定是贼呢?”接着我开始进一步发挥,指出“‘贼进屋’的故事讲得非常好,因为它充分暴露了上诉人的思维方式和违法行为的思想根源。从违法扣船到制造伪证,直至在法庭上的种种表现,一切都是先人为主,主观推定,就像丢斧子的人一样,把别人都当成偷斧子的人。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人为地杜撰了一部推理侦探小说。所以,上诉人在法庭上所讲的纯粹是一部推理小说,根本没有事实,更没有法律依据。”说实话,我这一席话讲得比较尖刻,但这也是被逼无奈,因为对方讲话实在太难听,太过分,而且太荒唐。
篇7
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加强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语言现状
1.普通话陈述不标准
高职院校生源范围比较狭窄,本地学生居多,讲授普通话的学生比较少,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害怕讲普通话,担心自己蹩脚的普通话引来其他学生嘲笑,所以本地方言在学校占有一席之地。
2.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在语文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呈下降的趋势。教师提问时,学生不是沉默寡言,就是低头不语,或结结巴巴、词不达意,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找不到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不文明,用词不当现象经常见到。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3.习惯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量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像网络新词“酱紫”(这样子啊)、“表”(不要)等,一些旧词有了新的意思,“可爱”(可怜没人爱)、“恐龙”(丑女或是褒义词)、“天生丽质”(贬义词),这些网络语言充斥着学生的生活,有些已被学生当着书面语,在作文中使用,逐渐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加强高职学生语言能力的方法
1.树立学生“说普通话”的自信心
首先,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声母、韵母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其次,多朗读一些文章等,培养说普通话的语感,碰到与普通话发音差别较大的字时,要有意识地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从而树立起讲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
2.培养学生“乐于说”的勇气
在口语交际中,有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中不愿意讲话,有怕丢丑的心理障碍。如何让学生自己主动开口,养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好习惯。教师利用工作之余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搜集一些社会热点现象,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自己分析。由于这些社会热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讨论场面非常热烈。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各抒己见,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也活跃了起来,都尽力的寻找实例、用生动的语言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做一点评。
另外,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课前指导学生自己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信息、代表作品、作品特点及时代背景。通过这些资料的掌握去领悟文章思想内容。在上课时,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员都必须陈述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这时不能参与,避免学生紧张无法表述。阐述完毕后,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陈述本小组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大胆说的勇气,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说”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勇气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积极开展演讲赛、辩论会、诗歌比赛等,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技巧。演讲的锻炼从小演讲开始, 如“自我介绍”,“说服别人,吃一种东西”等,题目很小也很有意思,要求每个同学都参加,为了说服别人,同学们还得在课后找资料做准备(无形中也扩大了知识面) ,还要思考说服的方式,这就是一个技巧的问题了,最后每个人在讲台上演讲,大家互相对比,启发很大,有了这次的经历后,开始正式的演讲锻炼,让同学们多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考虑怎样的语境等等, 在善于表达上可以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此外,辩论会的方法对学生也很有新意,在正式开始前, 往往首先来一次模拟辩论会(选取一次著名的辩论赛记录,由同学们分别扮演论辩双方每一角色,照本宣科) ,让同学感受气氛,感受别人的灵感、思维敏捷、知识水准。然后再选择贴切学生学习、生活的论题布置下去,一个班一次辩论会,这样涉及面广、参与者多。另外自由辩论期间规定不仅四位辩手,他们所代表的小组每个人都可参加进来,应该说辩论会比演讲的反响更为热烈,在辩论会中,同学们学会了举例证明、先发制人、避而不答、重申观点、紧密配合、出其不意等等技巧。辩论要求语言表达上更加明确无误、清晰明白,辩论的锻炼确实使表达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2008级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83名,男7名,女76名;年龄19~22岁,平均(20.6±0.5)岁。授课教师3名,其中讲师2名、助教1名。
1.2 方法
1.2.1 教学内容及方法 《护理伦理学》是我院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共27学时。教学内容以尹梅主编的《护理伦理学》为主,并参考国内其他同类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内容进行教学,采取讲授法、小组讨论、应用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教学。期末成立教学考核小组,对教学内容、方法及考核方法统一认识并按计划实施。
1.2.2 考核方法 课程开始时即向学生介绍考试的具体措施和评分标准。“情景演示-辩论-总结”式考核方法主要是关于《护理伦理学》知识应用的考核:考核主要包括3个部分: 一是案例情景演示(40分):以宿舍为单位,4~6名学生组成1个小组。要求学生选择目前教材上或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设计方案,充分拓展思维,将案例以小品或者情景剧演示出来,然后表明此案例中的伦理问题。②辩论环节(40分):该组同学针对案例中所呈现的伦理问题进行辩论,辩论过程中各自表明自己对此伦理问题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解决方法,时间不超过10 min。然后回答其他组的学生对本组情景演示以及伦理问题的意见或者看法。③总结:(20分):课程结束后,小组根据自己的表演和辩论以及回答问题情况等详细地整理记录下来,以作为书面作业。
1.2.3 评价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创新式考核方法的满意程度、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等。全部考核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答卷, 共发放问卷83份, 收回83份, 有效率为100%。
2 结果
调查结果:对创新考核方法的满意程度:满意74.7%,一般14.5%,不满意10.8%;是否赞成考试改革:赞成66.3%,一般24.1%,不赞成9.6%;对强化护理伦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帮助:有帮助72.3%,一般16.9%,没帮助10.8%;对分析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的帮助:有帮助68.7%,一般18.1%,没帮助13.2%;对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帮助:有帮助69.9%,一般21.7%,没帮助8.4%;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帮助:有帮助67.5%,一般20.5%,没帮助12.0%。
3 讨论
3.1 《护理伦理学》考核方式改革是时展的必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入开展,护士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与患者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护士的角色不再简单的是“打针、发药” [1]。 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容易造成诸多弊端:考试题型中客观性试题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少,其鼓励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因此传统的闭卷考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另外,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仅仅是一次性考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使其认为平时可以不认真参与学习,只要临考前“抱抱佛脚”,考试60分过关就行。这些弊端若不克服,势必影响护理人才的培养[2]。从改革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护理伦理学》课程的考核改革确实可以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培养适应护理学发展的人才。
3.2 “教学互为一体”可促进《护理伦理学》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传统是采用在课程讲授完成后,通过一次性的理论考核给护生记本门课程成绩,根本无法考虑其教学的实际效果[3]。在新的考核方式中,教师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能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从考核过程中发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成长、相互提升的效果。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始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改变了以往教师期末“一卷定分”的考核方法,全面提高《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3.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新的医学模式将护患交流提到了重要日程[4],而以往的闭卷考核都是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几乎是没有的,因此使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而在新的考核方法中不论是情景演示还是辩论的环节过程中需要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这种模式正好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为将来更容易地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能较全面的评价学生掌握护理伦理知识 《护理伦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贯穿了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以及护患关系、护护关系的沟通及处理原则等,提高了学生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首先选择案例环节,需要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案例,并思考如何才能将案例更好地展示出来;在情景演示过程中学生运用相关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 知识的能力;在辩论环节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护理伦理学》案例的综合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有助于学生将护理伦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通过情景演示和辩论把枯燥的理论考核变成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同时在考核前帮助学生选用或制作教材上以及现实发生过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分析、判断、解决护理案例中的伦理问题,在此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巧, 加深学生对《护理伦理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做一名合格护士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3]。
4 小结
经过实践发现,“情景演示-辩论-总结”式考核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护理伦理学》知识,它的目的不单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将来的护理工作中能很好地面对并解决护理伦理学问题。《护理伦理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让学生从应试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孙艳华.浅谈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J].中外健康文摘,2009,6(4): 213-214.
[2] 周瑾,陈君英.护理管理学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尝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54-1555.
篇9
关键词:口语能力培养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五种口语能力:朗诵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主持能力和交谈能力。
朗诵能力的培养
朗诵可以克服文字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作品更富感染力。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就有着不同的朗诵技巧。教学时,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朗诵技巧进行分类培养。
――诗歌朗诵。 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直抒胸臆,如:郭沫若的《天狗》;借景抒怀,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托物言志,如戴望舒的《雨巷》;因事缘情,如艾青的《光的赞歌》。让学生的朗诵成为诗的再次创造,再次燃烧,再次升华。
――散文朗诵。要朗诵好散文,必须做到:开掘深刻的“意”,穿缀散落的“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深刻理解作者心中的着眼点,不论画面有多跳宕,题材有多广泛,只要找到那根起着统摄作用的主线,脉络分明,语势流畅,就一定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作品深远的意境。高尔基的《海燕》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就是极佳的示范材料。
――其他文体朗诵。论文参考网。寓言语言简练,幽默诙谐。指导学生朗诵寓言《嘴的抗议》,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嘴”的嘲笑和讽刺。如要读出幽默,那么老舍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则堪称典范。话剧在中国历经百年沧桑,当然也是朗诵的佳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的《雷雨》就可以让学生在排演中受到诵白的训练。
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由学生主持,学生当评委,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教师还要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演讲能力的培养
演讲能力就是面对公众的讲话能力。演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什么”和“怎么讲”。具体说来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前两个是“讲什么”的问题,后两个是“怎么讲”的问题。下面就学生竞选演讲为例谈两点方法
――撰写演说材料。①自我介绍:或借名人之言,强调相关的特点,或用双关法,引起听众关注。②主体内容:包括竞选动机、竞选目标、工作计划、施政纲领等。③结束语要注意煽情,博取信赖,获得选票。
――组织演讲比赛。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掌握竞选演讲的安排后,请学工处领导和指导老师担任评委,开展院系学生会相关职务的竞选大会。既选拔了人才,学生的演说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辩论能力的培养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培养学生辩论能力中,本人采用了以下步骤:
――播放录像。 结合议论文的教学和利用学院广播站多次播放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的录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模仿中受到启迪。事实证明,学生看完录像后,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 布置辩题。如《刚走上新岗位要不要夹着尾巴做人?》
――撰写辩词。由于辩题的内容与学生走向社会、如何做人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写出了有板有眼的辩词。
――进行辩论。正方:①人都有欺生的毛病,而“先来者”有时“出格”的表现只是因为他们自卑,怕新来者瞧不起自己,怕既得利益被新来者所瓜分,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不一定真的想欺侮你。“夹着尾巴”不是痛苦的事情。论文参考网。②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协调力,适当妥协是一种美德。③韩信,如果当初不忍气吞声,受胯下之辱,后来;后来就不可能成为大将军。隐忍是为了更好地出击。④先拥抱,后扼杀,像拳击比赛那样。反方:①“夹着尾巴”,是可怜的,也是虚伪的。②“夹着尾巴”只会体现奴性,不能彰显人性。
――总结提高。通过这场班级辩论赛后,学生既学到了辩论知识,培养了辩论能力,更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主持能力的培养
说到主持,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许多“名嘴”和他们主持的节目。学生在报出这些主持人的大名时,也在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为了让他们的梦想成真,在教学中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了解主持人的必备素养。首先有非凡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以错纠错法、自圆其说法、顺水推舟法、反诘法、反答法。并举出实例让学生体会其中奥妙。如讲自圆其说法的妙用时,本人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杨澜主持节目,不小心摔了一跤。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她,全场鸦雀无声,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观众太热情了,我为你们而倾倒了……” 全场掌声雷动。其次要有优美的语言。主持人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种亲切、纯正、感人的声音语言,表达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有个性、有特色,要追求声音美、言辞美、表达美和情境美。
――注意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主持人的一个手势,一脸微笑,一种动态,都能给人以感染力。
――主持校园的各种节目。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得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印证。因此设计了“以校园实话实说为主题”等节目,选出两名表现突出的学生过一把“主持” 瘾。论文参考网。从学生敏感的话题“早恋是枚青苹果吗?”入手,两位主持人设计了幽默、诙谐的开场白,将羞涩、沉闷的局面打开了。男生、女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场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继续进行着。通过这一次节目主持,两位主持人充满自信,还打算参加电视台主持人大赛呢。其他同学也发现主持节目其实并不难,都想各展风采。
交谈能力的培养
交谈是人际间最直接、最简便、最广泛的言语交往形式。根据交谈的地位和作用,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交谈的技巧这一环节上,并进行模拟求职交谈。
――培养交谈技巧。主要有委婉含蓄法、转移话题法、激将法、借题发挥法、反意正说法和步步引导法。以上六种交谈方法中,委婉含蓄法是交谈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要进行重点指导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正确的还是有偏见的,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向对方劝说都比较适应对方,容易使对方承认、赞同、接受你的说法。在交谈中还可以训练其他技巧:用试探的口吻。当你和对方谈论一件事情,你已有了一定的看法,不妨先以试探的语言说出,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用赞颂的口吻。恰到好处的称赞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觉得你很懂礼貌。先说点客气话:“您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这件事还得多听听您的高见……”然后,再谈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往往使对方在接受你的意见时不致感到被动和有失尊严,同时还会为你的谦虚、礼貌的人格所折服。
――模拟求职交谈。根据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训练重点定为模拟求职交谈。求职交谈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形象仪表、品质素养、业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多方面的直观性检测。对求职者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交谈,因此要求学生先作如下准备:先要准备一份打印好的个人简历,还要调查了解该单位的情况,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在模拟求职交谈时还应注意:听清主试者的提问,从容不迫的作答;答语真诚而客观,不故作谦虚,也不故意卖弄;适度赞美对方,表达求职的诚意。通过模拟求职交谈活动的开展,学生综合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说话的语气也文雅、谦虚多了,交谈的能力也提高了。
篇10
关键词:OBE 模块化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13-02
1 OBE的概念
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成果导向教育”,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所开展,加强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OBE系统的关键是:清晰地定义学习成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应围绕学习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以使学生能够实现那些必须的学习成果并激励他们去实现成果。实施OBE有四个原则:明确的学习成果,扩展学习机会,高期待和回归基本的课程设计。
2 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模块化是指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每个模块都制订各自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模块化教学(简称MES)的核心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取代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利用模块组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设计并更新模块,从而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OBE的教学理念完全一致。
3 基于OBE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模块化”改革的途径
英语演讲与辩论能力属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高端部分。英语演讲与辩论课能力和反思性思维能力,加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将OBE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英语演讲与辩论这门课程中完全合适。
3.1设定期望的学习成果
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果为本教学法(OBA),设定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所期望的学习成果(见图1)。
修完英语演讲与辩论课后,期望每个学生提高英语演讲与辩论能力,提高自我管理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讲台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团队合作任务中提高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3.2课程设计模式
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果为本教学法(OBA)的课程设计,对英语演讲与辩论课进行课程设计(见图2)。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期望的学习成果”;课程设计模式中使用的是“基本概念”而非课程内容,因为课程设计时考虑的是所需的学习成果,并非具体的课程内容;“反馈”处于课程的四个要素的中心地位,所有课程要素都要求进行反馈,从而使课程不断得到调整;“评估”相对独立,对学习成果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处于模式中心的五个要素(期望的学习成果、反馈、评估、学习行动、基本概念)相互连接,彼此联系,最终产出“实际的学习结果”。要素之间的次序不固定,实现要素间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3.3模块内容设计
模块一:口语表达基础模块。包括以下专题:发声技能训练;朗读技能训练。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帮助学生增强他们在进行人际交往尤其在演讲与辩论时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模块二:身体语言及思维能力模块。包括以下专题: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态势语训练。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思维及身体语言基础,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和反思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英语演讲与辩论的信心,以及演讲与辩论时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模块三:演讲与辩论能力模块。包括以下专题:英语演讲能力训练;英语辩论能力训练。增强学生英语演讲与辩论的技巧,培养其英语演讲与辩论的能力。
3.4调整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式的。为促进学生发展多项能力,实际教学必定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杂糅,在不同的模块下、针对不同的期望的学习成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4.1情境教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具体情境所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联想。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演讲和辩论场景,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演练,学生一方面会对教学活动能够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会有效地提高演讲与辩论的训练效果。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真实的演讲或辩论,其他学生做评委进行评分,进行现场提问。
3.4.2案例分析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评价、表达,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在英语演讲与辩论的课堂上讲解 “演讲的风格”时,如果仅仅只是理论讲解演讲者的声音运用及身体语言,教学效果不大。但是通过对比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和英国约克公爵的演讲,学生马上就对如何有效地语用声音及身体语言有了直观印象,并且可以立刻模仿,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3.4.3师生协商会
学生是能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意见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协商会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每次由不同学生代表同教师交流、协商有关教学的各项重要内容。
此外还可以使用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以及因人而异的训练法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期望的学习成果。
3.4.4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语音室教学、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扩大教学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以微格教学为例,每个学生进行真实的英语演讲或辩论时,用摄像机摄像。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自己的演讲与辩论的全过程,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变化,有效纠正不易发现的不良演讲与辩论的习惯。
3.5考核方式设计
OBE评估采用多维度模式进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教学评价原则,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3.5.1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利用各种英语演讲、辩论的评价表实现对自己和其他学生的量化评价;教师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实现对学生表现的实时记录并提供及时反馈。
3.5.2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知识考核变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考试的形式也转变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考核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笔试以考察学生的英语演讲与辩论的基本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口试重点考察学生实际的英语演讲与辩论的技巧、心理素质、态势语的语用等方面的能力。
3.5.3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OBE使教育评估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效果上,但是模块化教学激励的手段是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且模块化教学中任务实施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是看任务实施的过程。因此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的考核应该纳入学生平时的考勤、听课、作业等指标,将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最后做出综合评定。
4 结语
OBE和模块化教学都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创新,已获得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界研究人员的重视和认可,对指导英语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渗透到英语专业各科目的教学中去,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及其它方面的能力。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运用OBE和模块化教学还是个尝试,改革也比较粗浅,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Spady,William G. Outcomes -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Arlington,V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s,1994.
[2]侯继红,蔡敬民.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对应用型德语专业建设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