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 情感调动方法 教学活动

高校思政课是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主要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教育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搞好思政课教学,对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有着特殊的意义。

然而,多年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教学内容空泛,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使思政课教学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认真研究、切实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运用好情感调动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心理学认为,由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神经的协调活动,会使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情感体验,情感又会使人们在信息交流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听到美妙的音乐,人就欢愉、舒畅;看到丑恶的行为,人就厌恶、愤慨。风趣恢谐的语言会使人喜悦,空洞乏力的说教会使人反感。实践证明,在信息交流中,信息传递者的思想经过感情强化和不经过感情强化,会在信息接受者一方产生完全不同的接收效果。只有在情感上沟通,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共振”。因此,情感是组织与协调人际关系的桥梁,是促进思想交流的纽带。

所谓情感调动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晓之以理而动之以情,即教师以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生动的语言感情、多变的外部表情等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喻理于情、以情明理的目的。

思政课教师运用情感调动方法,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情动情

就是教师以自己丰富、真实的思想感情去影响学生的爱憎、是非、善恶的鲜明情感。没有人的感情,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现实、具体的认识活动都是带有感彩的。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一种思想、理论时应该充满激情。这种激情首先来自于思政课教师对所讲授的思想、理论的坚定信念,是发自内心的,而非违心的。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政课教师只有把要讲授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心信念,充满热情,才会在教学中充满激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激情,讲授平铺直叙,内容空泛枯燥,表情冷淡呆板,就不可能调动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使学生冷漠甚至反感。因此,讲台上的教师就如同舞台上的演员,只有用真情才能触动观众、感化心灵、启发思维、确立信念。

2.以理动情

就是教师通过讲深讲透各种思想观点和政治理论,用深刻透彻的道理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征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高校学生都处在青年时期,其思想还未成熟定型,在思维特征上既有批判性又有片面性,既有独立性又有易变性,既有求同性又有求异性。受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和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比较混乱,而且不轻易接受某一种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靠简单的照本宣科和空洞说教是不行的,而必须凭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素养,通过纵横捭阖的论述、旁征博引的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澄清模糊的认识,纠正错误的观点。

3.以言动情

就是教师通过生动、流畅、多变、科学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语言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方式和途径,是师生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即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也是如此。思政课教师从事课堂理论教学,语言的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讲课在语音上无轻重之分,在语调上无升降高低,在语意上空洞枯燥,势必如催眠曲一般,导致学生思维松驰,精力焕散,降低听课的兴趣。当然,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讲究科学性、思想性和严肃性,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只能照本宣科。事实证明,严肃的政治理论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说明,科学的思想内容可以用形象的事例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如果穿插引用一些成语、典故、格言、警句、诗词、史实甚至风趣幽默的俗语,就可以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调和语音的表意与表情功能,掌握语调语音的轻重、高低、升降、起伏变化的规律,做到语调上轻重有别,语音上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课讲得层次分明,生动有趣,优美动听,吸引学生。

4.以形动情

篇2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教材均由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编写,并在将近十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几经修订,已经越来越成为广大学生和教师喜欢的高质量教材。不言而喻,一套好教材,对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好的教材未必就一定自然而然的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1]

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的探讨中,存在着没有处理好“大体系”与“小体系”的关系问题。高校“思政课”是由《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主干课程构成的,每门课程单独形成“小体系”,四门主干课程形成 “大体系”,所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必然要面对“小体系”与“大体系”的问题。当我们谈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时,多数是从“小体系”的角度而谈的。但每门课程作为“思政课”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建立在整个“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的基础上来考虑。

一、整合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

教材是教师“教”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吃透教材是教师的“必修”课,而研究教材的特点又是吃透教材的前提。要想实现教材资源的整合,就要对教材内容做到有深度有广度的把握,这就需要精读教材,这里的精读教材不是讲授哪门课程就读哪门课程,而是要对四门主干课程都要精读,这样才能做到总揽全局。事实上虽然是“思政课”教师,但也仅是讲授“思政课”中的一门课程,只是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有所把握,而对于“思政课”中的其他课程的内容却并不是很了解,这样虽然对本门课程的深度上有所优势,但对“思政课”在广度上就处于劣势。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让每位“思政课”教师做到哪门课都能讲,而强调的是要对“思政课”的所有主干课程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准备自己所讲的课程内容的时候才能照顾到“大体系”。

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凝练所讲课程中的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形成专题。教师要深入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将体现同一问题的内容进行重组,尤其是“思政课”教材中同一个问题在多个章节中都有所体现的,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初看起来,总觉得有种重复的感觉,但其实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如果不经整合,在哪个章节出现就在哪个章节讲,在内容上不仅重复而且也讲不透彻。以问题为主线,跨章节进行整合,讲解,这样不仅讲解得全面而且也深入。如果单门课程内容整合处理的是“小体系”内的纵向关系的话,“大体系”内的整合就是处理横向关系。具体而言就是,每门课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其他三门课程中有没有涉及到,如果涉及到了要进行融合,这样,作为学生并不是单纯地学习了四门课程,而是四门课程共同地为他们解决了某些问题。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化

教材内容的整合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了教学体系,教材内容整合为教学体系的实现提供了必要准备。而教学体系的实现一定离不开具体的“教”和“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怎样教决定了怎样学,因此,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思政课”中的内容与专业课内容比较而言,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中小学的政治课、品德课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涉猎。事实上,“思政课”中的一些问题就是大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因此,学生在 “思政课” 的学习中不该是“听众”“观众”,而是参与者。“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2]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自然就会涉及如何教的问题。如何教确实是一个很重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因为我们“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实现“不教”,学生就得有“学”的能力。而要想形成“学”的能力,就要有这种能力形成的环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力养成。“思政课”是为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提供智力支持的,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他们才是问题的承受者,因此,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知道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切实解决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贯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的习惯思维。教师不再是进行纯理论的演绎,只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体会与学生一起分享给伙伴了。“以主体间性原则为指导,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合作者、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3]而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导。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内容在转化过程中不随意的演化教材内容,更不能随意删减,作为一门课程的整体,在内容的编排上是为了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如果对教材内容随意的删减就可能改变了课程的初衷。另外,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整合后的内容在逻辑上安排,不要随意地打乱原有内容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样灵活,但教学方法一定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方法的适用而改变教学内容,要做到选择的教学方法是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除此以外,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今天学到的不仅对解决当下问题有所帮助,同时也对解决未来问题有所帮助,这样,“思政课”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R]教社科[2008]5号.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4.

[3]赵平.德育审美化的哲学基础[J].高等农业教育,2005,(3).

篇3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实效性。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效率并不理想,因此,提高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方法刻不容缓。

一、运用互动式教学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增加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情,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大量探讨的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法下,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可以主动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自主解决,然后总结学习成果,使学习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状态下,学生能以很愉快的心情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从而提高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使学生在大量的自主探讨下产生许多新想法,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表达观点,激发创造性思维。

互动式教学法主要分两种形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应首先营造轻松平等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讨论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必再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提问时应持开放态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解决问题。生生互动即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应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通过讨论、辩论和竞赛的形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了解清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整体思维情况的条件下,理论课教师综合运用一切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运用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的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听懂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对其进行启发。一般来说,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要稍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拓宽知识范围。同时,教学艺术的钻研很有必要,教学艺术包括提问的艺术、举例的艺术、板书的艺术和激励的艺术,依据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知识基础,教师以一定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艺术,在恰当的时候增加使用教学案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获取个性化知识。在安排作业方面,教师应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多进行课外学习,课外查找资料完成作业,同时对理论内容进行反思。

三、运用形象教学法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形象教学法的运用提供了极大便利,各类信息通过运用科技技术被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了信息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并提高了人们的兴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运用形象教学法可以灵活地向学生呈现各类信息,使思想政治课不再简单枯燥,也不再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达到以理论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地呈现各类教学信息,将抽象的思想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学内容,提高理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不断创新科技使用方法,创新教育方法,不断用新手段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同时,在选择教学形式时,应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心的理特点和思想动态,顺应潮流,选择针对性和灵活性强的教学形式。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通过选择各类案例,比如当前时事,以这些事情为切入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同学之间积极探讨、交换意见,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成功结合理论与实际,帮助学生活学活用理论。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从例到理”型和“从理到例”型。前者是从案例讲解到理论知识的传授,后者是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到案例分析,巩固知识。运用这两种方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给学生自由讨论留足空间,并且,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一步步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3-ZX-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67-02

在信息时代,以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力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增强其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大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热切关注社会问题和时代变革。同时,由于家庭状况、学习条件、社会背景的不同,人际交往范围和内容的不同,所受社会影响的层面和程度不同,身心成熟状况、社会实践经验、文化知识素质的不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异彩纷呈。95后大学生更是使用新媒体最普遍的群体,上课的时候带一本教材,一部智能手机几乎是他们的“标准配备”,新媒体所特有的信息传播特点十分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们更容易被各种各样新异的信息、图片、视频所吸引。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如果仍然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几页课件,是几乎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更难以实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时常出现的尴尬局面是,学生们大都默默低着头,但这不是在认真地听课,而是在认真地玩手机,如聊QQ、看网络新闻、玩网络游戏、淘宝购物等,甚至有的学生上课的时候默默的将耳机戴上,就完全隔绝了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联系。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多样灵活运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多种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取适合教学对象、符合相应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就适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析。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要适应于教学对象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光是课堂上要做好教学工作,课后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例如通过浏览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形式,了解学生最近关注的热点新闻和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网络信息了解较为全面,这样才能较好的跟学生沟通,实现更良好的互动,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

通过将授课班级学生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等方式,增强了解互动的同时,也能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要及时了解网络词汇,用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对话,也能让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接受观点。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新闻,将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增加教学互动环节,通过对热点新闻现象的深入探讨,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理结合,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的案例,从而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多的吸引力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知识。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学生对任何思想政治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的,这种接受特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具有调动教学对象自身接受能动性的刺激性和推动性,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更要适应于相应的教学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是为实现相应的目的服务的,任何教学方法的选用,都是以相应的教育目的为重要依据的。在新媒体时代“多样化”成为社会发展最大特征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趋多元化,受社会环境影响,现在有不少大学生总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说教而对之有所排斥。因此,在制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时,必须避免“高”、“大”、“全”,不能指望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能将学生的全部疑难问题都解答清楚。应确立合理的“三贴近”的教学目标,重点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性教学的精神实质就是强调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诱导、启发学生思考,把单向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启发性的讲解、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理论具有鲜活的色彩,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最终外化于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提问法操作的关键是,在对话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引导,及时热情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主题讲演与答辩教学方法。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深度,教师可以对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或演讲,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媒体方面的优势,更有效的搜集资料。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预先做好安排,要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讲演、答辩时重点突出、论据充分,在讨论会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正确引导学生,并指出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我收集资料,以团队为中心,在探究和研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布置活动安排――分组与选题――收集资料列提纲――教师修改提纲――论文撰写与讲演准备――讲演、答辩与评分――总分与总结。通过这种方式,杜绝了当前学生存在的不劳而获的抄袭现象,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会被充分激发,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和学以致用的机会,锻炼学生收集、处理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和提高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第三,实践教学法。突出的实践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色,它有课堂不可替代的功能,那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取和验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的知识,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支持,有利于促使学生从理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收集信息进行理论探讨的钻研者,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曾在自己教学班级组织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学生针对某个问题,以小组形式进行社会调查,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形成调查报告,这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使他们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观察、了解的同时,更能把握其本质问题,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

[2]高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有效性;针对性;路径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和谐校园理念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宣传,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高效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积极意义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高素质、专业化技能,虽然学生属于一个相对敏感群体,但学生自身也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高校学生应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而针对的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二)全面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以科学为指导,逐步加强思政课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并且还能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地应对,高校思想政课教师应该肩负起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责任,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认真学习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内涵,能够从根本上明确自身明辨是非的目标,正确的区分和抵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内容,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通过对思政教育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和理解,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校对思政课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由于思政课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占有的份额较少,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因此有很多高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高精尖等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化和技术化知识的学习,常常忽视了对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视和关注,没有清楚的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还有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单一,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无法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和质量,降低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解和觉悟。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教师具有传到授业解惑的作用,他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栋梁人才的艰巨责任,但很多高校思政教师思想落后,经验缺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不高,这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提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落后单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高校思政教育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为主体,上课形式主要为自己看书和老师讲解,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和理解的地位,还有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政教学就是形式主义,在考试之前给学生画画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住答案就能够应付考试,并且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思政知识,同时还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接受了思政教育之后,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思政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形成自己的实践行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就目前而言,能够影响学生思政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党政部门和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占到23%,社会环境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占45%,教师的自身认识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25%,其他外在因素对思政教育的影响程度为7%,由此可见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显得十分重要。

(一)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网络不良思想,社会拜金风气严重,这种不良思想都会侵害高校学生,使其树立错误的人生活,严重者还会导致高校学生误入歧途。因此高校应该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针对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其出现偏激思想,从而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课堂效果。与此同时,在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真正提高整个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应该提高其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学校和教师应该让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课外时间活动,让学生能够将已经掌握的思政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只有将高校思政课内容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做到学以致用,逐渐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身文化和知识素养,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采用课堂提问等多种方法,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思想误区进行指导,并且及时的纠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力量信念和人生观念。学校可以对高校思政教师组织再培训,增强其责任意识和主人翁地位,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肩上背负着重要的使命,努力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园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栋梁人才。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学校应该提高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适当的增加思政课的实践活动和课时,丰富高校思政课的内涵的形式,将传统的枯燥的思政教学模式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思政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真的学习和理解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聘请优秀的思政教师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和自身素质,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优化整个高校思政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思政内容的热情和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因此各大高校必须立足于高校发展的现实,从实际出发,通过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等方法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总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大高校、教育者、以及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基础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慧杰,速继明.试论加强高校恩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37-139

[2]周新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的思考[J]文学教育(中),2012,(1):129-130

[3]雷彬.浅议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J].时代教育,2015(9)

[4]曹炳志,高丽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靠政策宣传或法律强制,最根本且长效的手段是要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平台,要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及课程建设、依托学校心理健康基地等措施构建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社会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的采集者、加工者和传播者,教师也应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政课的教师要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把握新形势,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的理特点、思想动态以及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感到困惑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教学内容,让课堂成为学生感受心理关怀与情感慰籍、进行心理疏导调解的平台,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在业务素质上,思政课的教师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增强对社会事物的敏感性。心理疏导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学校方面应自己组织短期培训定期选送教师到专门院校、研究培训机构学习。课程建设

2006年落实课程改革后,思政课从教材、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都有较大改进。如何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政课仍需在务实的内容、新颖的论点、生动的形式等方面下功夫。

思政课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根本,教学的基本内容应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出发,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教育,生动形象地宣传适应本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国情的主流意识,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反思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尤为重要的是增强思政课的可信度,摒弃空洞乏味的“大道理式”教学内容。面对社会上发生的种种可怕事件,使我们震惊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反应能力及不合理、不健康的处理态度。青年学生对社会热点存在偏激看法,往往都是因为针对这类事件学校没有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正确的、主动的意识引导,造成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因此,思政课内容要善于、敢于联系国内外热点时事,让学生认清事实。

授课方式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课堂上更多地采用讨论式教学,认真组织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互动让学生把内心的想法和观点说出来,进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干预学生心理动态。思政课要巧妙地借助网络技术等先进现代科技,使政治理论传授方式美丽、鲜活,形象,从而更深入地传播、交流思想。建设高校心理健康基地

篇7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篇8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 主体能动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Main Teaching Activ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XU Zhe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Qinzhou College,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error of body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s, the teaching of "lazy" behavior, the "simplified" of teaching subject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weak"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teachers, the passive involvement for students on teaching methods. We should emancipate the mi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main location and functions, ideological teaching behavior,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the ability to structure the teaching to innovative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s, focusing on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in initiative construction

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和班杜拉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尚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实效的教育教学主体能动性问题,理应引起我们重视。

1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重要性认识

(1)是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更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生命线”。因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将会产生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把它提高到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调整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并对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和领导、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科建设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

(2)是对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反正。教育者不顾或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灌输为主,引导为辅,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以及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和吸引学生从思维到行为都全身心参与和介入教学过程。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容器,教师只管讲自己的,不管学生听不听,能不能接受,学生只是为了学分才被迫选修,这样的思政课不可能有好效果。

(3)是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反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强调教师主体、主导,限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导致“教师中心论”,在课堂上,老师往往是在进行“独角戏”表演,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囫囵吞枣,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现象。

2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存在问题

(1)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的错误。“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这意味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种全员参与意识,相互沟通、积极配合,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取得实效。在实际中存在一些影响实效性的因素:一是一些高校领导对它缺乏应有重视,没有真正把思政课放在首位,真抓实做,在教师配备、课时安排、经费投入、设备购置、学术科研等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二是一些非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学校非政工职能部门的教师、职工不太关心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没有形成合力。

(2)教学中教师的“惰化”行为模式。主要是指教学行为及其过程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教学上“以不变应万变”,长期使用旧教案,不研究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动态性特征和个体意义上的差别性特征,以及时政形势和“思想环境”的变化发展。

(3)思政课教学主体知识结构上的“简单化”。主要是空间和时间层面的“简单化”。前者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缺乏深度,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由于学科发展的不足和教师对学科领域的研究不多、了解不深,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导致不少问题在教学中“讲不深”、“讲不透”。二是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科教师对理工科发展动态和相关知识不了解,同时由于教师知识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折旧和损耗,知识结构又没能及时得到更新和完善,一味地“吃老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

(4)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结构的“薄弱”。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还延续着“经验型”的教学模式,遵循着“浅入浅出”观念,即从生活常识或一般经验开始,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证明,得出常识性结论。教学中引用很多事例但是论证少,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教化,重知识讲解而轻能力培养,教学缺乏应有深度。有些教师常用过多的事例和故事堆垒课堂,使逻辑推理变得软弱无力,甚至被淹没。这种讲课方式,虽也能把课堂气氛弄得热热闹闹,满足学生的“感性本能”,但是课后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供思考的内容,学生没有多大收获。创新能力偏弱的教师首先表现为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由于缺乏科研支撑,教学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不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成果,教学不能融入自己感悟性成果,难以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亦不能很好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5)教学方法功能上学生的被动介入。一是方法功能上不能实现学生介入,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不够。在教学中,常常发生学生隐性逃课问题(针对“显性逃课”),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它知识或搞小动作。二是虽能实现学生介入,但介入偏离“应然范围”。传授理论,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以科学思想武装头脑,道德升华,志存高远。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上自主选择权的滥用和“选择”合理性的缺失,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偏离教学对象需要。三是实现学生介入,但介入是消极、被动的。首先是观念和思维消极、被动。有的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不明确,观念上是“要我学”不是“我要学”,其动机是应付考试,对接受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被动;其次是教学和学习参与上的消极、被动。四是实现学生积极介入,但介入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这种方法虽然能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但调动的只是少数或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没能调动起来。调动的只是学生在某个时间和过程中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学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3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应在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上解放思想。在主体定位上解放思想,就是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全员的。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大型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将教育和学生部门管理以及班主任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必须在校内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合力。通过以上方式,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层次性、渗透性、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以及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每个教职员工都应该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对解决学生思想政治上的问题和促进他们思想政治上成长,应予以主动关注、积极介入,尤其应当注重为人师表,用良好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在功能定位上解放思想,就是必须明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切实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信念培育和养成的重要使命,重视知识及其体系的传授,轻视思政课的教化功能和自己所扮演的教化角色。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明确自己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

(2)应在思政课教学的行为模式上解放思想。思政课不仅要能解决老问题、老情况,而且必须能够解决新问题、新情况,这是思政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思政教育获取吸引力、感染力的源头活水。所以,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克服惰性,要结合具体的、变化的情况和问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教常新。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动态工程,经常要面对理论的不断创新和教材的适时修订等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行为模式上必须要解放思想,摒弃“惰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变化了的思想情况,依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抓住时代脉搏,注入新内容。

(3)应在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知识结构上解放思想。就是要克服教师知识结构的“简单化”问题。即是必须明确思政课教师“高学历”、“宽阅历”、“专家化”的成长路径。“高学历”这一点无需过多解释;所谓“专家化”,就是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成为理论家和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既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广博的学识,还要学风正派,品德高尚,热爱并精于本课程教学;“宽阅历”,就在于思政课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近现代史等多个学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道德修养法律和心理发展。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有广博知识,更要有较宽的社会阅历。思政课教师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关联思政教育的大学课程范围内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充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加快自我成长历程,争取自己变成专家型、复合型、发展型的思政课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必需具有较高素质,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应主动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寻学生认识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另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调控能力,调控好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总结,使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在思政课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知识、敏捷应变能力以及科学管理能力,才能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4)应在思政课教学的能力结构上走向创新型教师。主要是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一是要走出“经验型”教师的围囿,走向创新型教师,走“深入浅出”的成长路径。“所谓‘深入浅出’,即是从复杂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或者有深刻理论寓意的典故开始,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或者运用典故、典型案例、比喻等方式,得出深刻的理论结论,并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不断增强解决思政课问题的创新能力。”二是结合新形势下的思政学科和思政课教改,加大科研和教研力度,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教学。有的教师觉得思政课既然是党和国家要求开设的,那么“照本宣科”就可以了,科研搞不搞不重要。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是搞好教学,但是如果不搞科研,顶多只是一个教书匠。其实,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学也不可能搞好。有人说,中学学知识、大学学理论、研究生学方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科学可以讨论,但是它从一个侧面说明知识和学习的层次性。思政课有的课程在中学时代学生已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和接触。如《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里的思政理论课之一,中学也有一门相关的课程《政治常识》,其中一些内容学生肯定已学过,如果教师只是“炒冷饭”般把相关内容重复,学生必然兴味索然。实际上,大学已从中学“知其然”进到“知其所以然”阶段。

(5)应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效果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既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讲一些新话,多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生动鲜活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学的效果。”根据文件精神,要在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功能上实现学生的“有效介入”和“高效介入”。首先,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对大学生的一些传统认识:他们不只是一群“无我”、“无心”、“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发展主体。其次,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要尽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所谓的“答案”塞进学生头脑;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顾学校、专业、学生的差别;注意避免单纯理论讲授而不联系实际或者只有故事情节而不作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孔子说:“有教无类”。思政课教学要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应恰当地结合学校、专业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选择、设计,运用专题式和案例式,演讲辩论、答疑辅导等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加强双边活动,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感悟和提高,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心智模式,实现学生在课内外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介入和高效介入,并始终坚持用学生“介入有效性”标准检验思政课教学的得失成败。

参考文献

[1].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篇9

关键词:改革考试模式 推进 思政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开设的一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最近几年以来,为了在思政课教学的成绩上取得好的收获,学校实施了许多的创新措施以及完善了教学模式,其中有教学模式、方法等等,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考试评价模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改革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必要性

考试是鉴定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对于实现老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具体来说:

1、导向上,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重视的是知识的导向,不是能力导向。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更重视的应该是能力的养成,而不单单只是知识的学习。但是,现在的思政课考试只是对知识的学习发挥了其导向作用,还远远没有实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从本质上没有符合考试评价体系的最初目的,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存在不利,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

2、内容上,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重视知识点的考核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为了尽快的适应当前形势的需求,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也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该把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作为其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许多的高校思政课考试内容依然是重视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和理论知识,没有或者很少方面的涉及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3、考试形式上,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形势单一、落后,不能够满足当前教育形势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需求。虽然最近几年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考试形式也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但是,所考核的内容还是很难摆脱把知识考核放在首位的模式,即使是某些主观题的论述以及分析类型,他们所考核的目的也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关语言的组织能力。所以,高校思政课的考核应该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目标根本功能的完成,从而,可以达到通过考试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深化考试评价方式改革方案

针对传统考试模式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深化改革思政课考试评价方式的过程中要做到下面这几个方面:

首先,要打破知行分离的限制,在对思政课的考核过程中要把认知考核和思想行为考核科学的结合在一起。高校的思政课主要是倾向于运用理论有目的有目标地解答学生思想觉悟上的关于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一些问题,是一科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其考核评价就需要把知识的考核和与它有关的行为表现科学的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评价。

其次,要打破考试形势单一的阻碍,对于考核方式,学校可以保留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但是其他的内容和形式要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主观题和客观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时事的关注的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注意能力等等。

再次,要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和全面考查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内容相一致,思政课在考核模式上也要做到灵活多样。特别是开卷考试,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不是一定要局限在书面上,还可以延伸到学生比较常见的各种方式上。应该把课堂考试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科学的结合起来,综合的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改革考试评价模式对思政课教学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考试评价模式的创新一定会带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考试制度的转变相一致,思政课教学上也一定要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实现这几点,即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政课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所涉及到的范围也很宽广,对于上课教师来说,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了解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收到引导思想的效果。这就对任课老师,特别是对年轻的老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社会阅历,而且还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要转变原有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现实情况,灵活的使用对讲式、引导式、案例式等不同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营造轻松、越快的课堂氛围,讲求以理来服人,引导学生的辩证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再次,加大对教学改革的力度,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以及不同实践性教学环节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制定详细的成绩评定模式,这样才可以把学生在各个不同领域里的表现综合起来进行考查。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够适应考试制度创新的需要。高校的思政课不仅仅要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不仅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不断的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科学的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结束语

只有从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的教育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才会有利于提高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不断的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和测评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才会使思政课成真正的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才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慧民.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 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导刊访谈.2010(02).

[2]王秀梅.以改革考试模式为突破口力促教学质量提高[J].江苏高教.2010(01).

[3]张丽华.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突破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1(08).

[4]孙文惠.“两课”考试方法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0(06).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教学;微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I标识码:A

一、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优势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课程,如果遇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还可以多次反复播放视频。因此,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去学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实现自身的独立思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2.有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

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体比较明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兴趣自主设计学习过程,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与练习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前加强构思与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设计很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相互启发、补充见解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1.微课与翻转课堂巧妙融合,改变“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

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将微课与翻转课堂融合,改变“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应该着重服务于课堂的一个知识点,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展示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教学活动,而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视频集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课前微课要根据需要制作,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播放网络微视频,还要提供一些辅助的案例、素材等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现场直播”微视频,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以师生、生生现场评价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微课布置作业,课前辅导,使学生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好奇,让他们“先学”,课堂内“再练”,辅以在线答疑、在线测试,改变“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总之,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主要是为翻转课堂服务的。

2.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微课资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将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微课。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又要借鉴新技术、新理念,将翻转课堂和微课有机结合,实施一种适合当前大学生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结构的翻转,还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倡创设问题情境,开展会话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协作,使学生进一步提升思想意识,进而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基于微课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师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微课为基础,利用新的技术和理念,有效提升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有效实现思政课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