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的语言特色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句的语言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法官;语言;案
一、我国以及国外的法官语言研究
法官语言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官的法律知识、法律理念、法律思维、法律立场等,都通过其在审判活动中的言语表现出来。一个真正贯彻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理念的法官,必然会在审判时通过语言确保居中裁判、不偏不倚、法律至上的原则和态度。通过分析全国关注的案的庭审记录中的法官语言,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现代的法治进程,更能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语言的现状,从而为以后的法官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著对法官语言进行研究,但是法律语言学家们在他们各自的法律语言学著作中对法官语言都有关涉,因为法官语言是司法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司法活动又是法律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张清教授在他的《法官庭审话语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结合了25场庭审语料,对法官在庭审活动中的话语特征、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目的,运用话语分析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用学的目的原则,对法官的庭审话语做一番分析和描述,探讨了法官庭审话语的规范化问题。而国外的劳伦斯・M.索兰(Laurence M. Solan)教授所著的《法官语言》一书(The Language of Judges),“论述了法官在撰写审判意见时是如何利用语言学知识来达到其真正的法律意图的,阐述了语言学的分析对法官在写司法意见时的作用以及语言学原则对判决形成的作用,法官在断案时实际上是充当了语言学家的角色。”②但这实际上是一种法律解释研究,并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法官语言进行多维度分析。本文试图从法律程序方面和法律实体方面分别分析法官语言,探究什么样的法官语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语言,为今后的司法实践活动提供借鉴意义。
二、从法律程序方面分析法官语言――以案庭审记录为例
(一)司法公正维度
司法公正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体现。司法公正的应有之义是公民正当的、合法的权利能够平等地得以保障和实现。法官作为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仲裁人,社会纠纷的解决者,民权的保卫者,以及庭审活动的“主持者”,需要通过正当、合法的程序来保障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司法审判过程就是法律话语过程,司法是否公正主要体现在法庭话语尤其是法官话语中。“在这个过程中,拥有司法话语权的讼诉当事人按照法定程序,在法庭这个特定的场景内展开对话和博弈。法庭审判的权威性就在于理性的审判程序,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作为裁判者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必须保持中立。这样,诉讼各方当事人才能相信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对待,才有可能自愿接受法官做出的判决结果。”③
在案的庭审记录中,被告人不只一次的表达了法官的主持给他公正的感觉。在8月22日上午的庭审中,被告人表述道:“我觉得审判长的主持给我一种公平正义的感觉。谢谢”。在8月26日的被告人最后陈述中,也表达了“这次审判历时五天,让控辩双方都有机会充分表达意见”。被告人的切身感受表明了法官在主持庭审活动时确实公正司法,对诉讼双方一视同仁而无任何偏颇,同等地考虑和评价了诉讼双方的主张和证据,让诉讼当事人感到公正的对待。
(二)人权保障维度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纲领性的人权原则入宪,标志着我国人权制度保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相对于强势的控方来说属于弱势群体,保障被追诉人的权利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被追诉人的权利包括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是程序性权利产生的基础,而程序性权利则对实体性权利起到保障作用。“在刑事诉讼中,只有当程序性权利与其维护的实体性权利相适应、相佐证、相协调时,诉讼程序中的人权才是完整的;并且只有这种完整的人权得到充分保障时,才符合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理想状态的要求。”④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追诉人的程序性权利就是确保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从而能保障被追诉人充分有效的行使程序性权利。
薄案中,审判长在庭审开始就告知:“依照法律规定,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这表明法官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具有保障被告人权利的意识和决心。审判长在随后的庭审阶段又告知:“被告人,现在你可以坐下。”这是法官保障人权的又一体现。在整个庭审过程中,法官都恪守“保障人权”的理念,通过法律程序保障了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各项诉讼权利,使得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充分行使他们的诉讼权利。
(三)权力中立维度
法官中立是程序公正的首要原则,也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审判模式受职权主义影响很深,导致在审判实践中对法官的中立地位认识不足,制度保障也不健全。尤其在刑事诉讼中,法官与控方、辩护方往往不能保持同等的司法距离。法官不能对案件保持超然和客观的态度,有时为了追求某一结果而操纵审判,有时因为过于相信强势的检察院一方的取证能力而维护、偏袒控诉方。在司法实践中,有时会出现法官上门揽案、主动服务的情况,也会发生受到媒体及社会舆论引导的案例,这些都会导致法官不能居中裁判和公正判决。在案中,法官很好地做到了居中而断,没有维护、偏袒任何一方,始终处于中立地位。比如:
公诉人:公诉人要求补充发问。
审判长:可以发问。
公诉人:被告人对唐肖林的证言极力否认,而且把唐肖林说成是骗子,・・・・・・此外,后面还有证据证明被告人受唐肖林请托倒卖汽车配额的事,对此,公诉人之后也会有相关证据予以证明。
被告人:审判长,我有话要说。
审判长:可以发言。
以上这段庭审记录就说明了法官恪守了居中裁断的信念,保障诉讼双方的发言权和诉讼权利,使双方在庭审过程中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和时间。
三、从法律实体方面分析法官语言――以案庭审记录为例
(一)法官权利维度
法官在法庭中所具有的权利,就其性质而言,就是居中裁判、主持庭审。基于法官的主持地位,其首要任务是保障诉讼程序合法正当地进行,最终达到一个合法裁判的效果。
既然法官要做到居中裁判、主持庭审,那么他的权利必定要能够使其引导各方完成诉讼行为。事实上,法官是通过语言来完成这项工作。在案中,法官通过运用语言来行使他的法律权利,比如:
审判长,该组证据出示完毕。
审判长:被告人对公诉人出示的证据是否有异议?
被告人:审判长,我申请插一句话。
审判长:可以。
从中可以看出,法官要保障双方应有的诉讼权利,尤其是对于被告人而言,则必须积极用合适的语言提示被告人,让他知晓自己在不同的诉讼阶段所具有的的权利和义务。除此之外,基于保护人权,特别是被告人权利的理念,法官要适当地接受和允许被告人发言,用肯定性的语句使得被告人获得足够的发言机会,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既体现了法官主持庭审的权利,也体现裁判权的中立性。
(二)法官义务维度
除了权利,法官同样在庭审中具有一定的义务,而这些义务也可以通过法官自己的语言得以展示出来。而且,法官的义务与权利有时是统一的,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我国《法官法》规定,法官审判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办案,不得徇私枉法。而按照新的《刑事诉讼法》的精神,我国法官的角色定位不仅是居中裁断,“主持人”,还可以发问,探明案件事实,因此,法官不仅要履行程序性职责,还要参与实体调查。
刑事诉讼法规定,法官必须在庭审开始之前,告知被告人其所具有的诉讼权利。这个告知的要求,就是法官的一项程序性义务。告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活动,或者用语用学的术语则可以称之为“言语行为”。法官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这种言语行为,那么将视为违法法官义务,随之而来将是法官负担责任、庭审正当性受到质疑、诉讼程序存在瑕疵等等负面效果。
案审判一开始,审判长就说:依照法律规定,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依法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审判长依法履行了告权义务,同时也是法官的一项权利,为法庭的审判开了一个好头。
除了告权义务,法官还有主持庭审活动的义务和参与实体调查的义务。在案中,审判长在法庭辩论程序开始前说:“现在开始法庭辩论・・・・・・。”法官通过这样的语言,切实履行自己主持庭审活动、维持庭审纪律的义务,从而保证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庭审活动的过程中,法官还要参与案件实体调查,比如:
审判长问辩护人:你这段发言的目的,重点想说明什么?
审判长:本庭总结一下,你认为薄谷开来为了减刑才做了相关的证言?
审判长:你的基本结论是薄谷开来的证言不值得采信?
以上的问话都表明了法官在履行探明案件事实、参与实体调查的义务,毕竟法官不仅是“主持人”,还是裁断者,需要了解案件事实,形成内心确信,从而得出审判结果。
四、结语
法律语言是表述法律内容的语言,所以,法律和语言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法律内容决定其语言形式,一定的法律语言形式为一定的法律内容服务。而法官语言是法律语言的一个研究方向,法官的语言同样要为法官职业进行服务。法官的语言的运用是由法官的地位、作用和职责等因素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的法官,必须使用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的法官语言。为此,我国法官的语言,应该在法律程序上努力实现保障人权、司法公正、权利中立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实体上追求权利和义务的有机协调。法官语言的有效合理运用,是法官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权的有效方式。
注 释:
①本文得到“法庭语言证据实证分析――以《人民法院案例选》为例”课题项目的资助.
②张清:《法官庭审话语的实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篇2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特点;语言分析
一、莎士比亚与《仲夏夜之梦》
(一)《仲夏夜之梦》喜剧特点
《仲夏夜之梦》是莎剧中经常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之一,有不少人是通过此作品而了解到莎士比亚。由于该剧存在许多梦境,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幻想,恋爱中的男女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同时该著作也受到许多心理大师的青睐。《仲夏夜之梦》主要讲诉父亲意图掌控女儿的婚姻大事,以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因此该剧受到女性读者的青睐,与现实相比较,成功反应出现实生活中的感情世界。父亲出于对女儿的疼爱,往往忽视了两情相悦的恋爱,家长更多的考虑到婚后物质生活的充裕,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关键是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没有感情的存在,物质生活永远也填补不了感情世界的空虚。在夫妻相处中,有多很家庭表现出男尊女卑的生活状态,这在《仲夏夜之梦》也被成功呈现出来,故事中的仙王想控制仙后,而在现实生活中,男人大男子主义的现象较多,男人主外,女人主内成为普遍现象,莎士比亚运用风趣的语言,鄙视着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现实生活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
《仲夏夜之梦》主要叙述雅典城内的一对恋人荷米亚与莱桑德,荷米亚的父亲反对两人在一起,而父亲已为女儿选中家境富裕的公子德米崔斯,他要求公爵下令,倘若女儿不嫁给德米崔斯就处死莱桑德。荷米亚深爱着莱桑德,因德米崔斯曾向自己的好友示爱,因此不愿意依从父命,此时荷米亚和莱桑德决定逃出雅典,而德米崔斯与自己的好友则选择逃进森林。通过这简单的故事情节,充分反映出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同时生活中的爱人则是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人,不能没有感情,只是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物质生活只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感情生活才是人生中快乐的组建部分。故事中的父亲由于自私的想法,导致失去女儿的后果,因此可见在感情的世界中,父母只可起到辅助作用。
二、《仲夏夜之梦》体现出的语言特色
(一)语言模式中体现的特色
喜剧的语言特色可分为口语化、简洁、动作性、性格化等,在《仲夏夜之梦》的著作中,作者成功运用了比喻、暗讽的写作方式。喜剧的写作特点可明显的反应出幽默的喜剧模式,为读者带来欢笑的同时进行剧情解读。喜剧一般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会大量的运用搞笑词汇,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写作手法,将读者引入到作品之中,在其后的写作中插入浪漫的故事情节,穿插出令人悲痛的主人公爱情故事,在小说的结局部分则采用皆大欢喜的收尾写作。莎士比亚写作的成功主要体现在能够准确的抓住人们的心理。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对浪漫的爱情充满期待,往往恋爱的过程会受到家人的干扰,因此坚定的信念起着主要作用。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在1595年完成的浪漫喜剧,主要描述了在雅典一个月夜中四个年轻人和一群业余演员的际遇,以及居住在森林里的精灵们导演出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闹剧,同时该著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曾在世界各地往返演出,引起观众们的极大兴趣。
(二)《仲夏夜之梦》的比喻手法
该著作在写作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对照的写作手法贯通着整篇文章的写作,在表达一件事情中,通过两种形式的对比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想法,这两种形式的结局通常有着明显的差别,能展现出美好的一面与悲伤的一面在作品结束时呈现出完美的结局。莎士比亚将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在主人公荷米亚与莱桑德身上,生动的表达出强烈的单相思却得不到对方回应的一种极大痛苦。暗喻的应用在整篇著作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暗喻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反映出现实的真实性,在该剧中父亲极大程度上反对荷米亚的爱情,作者通玫瑰缺少雨水会慢慢凋谢的比喻,成功的将爱情的重要性呈现在观众面前,爱情比喻为玫瑰,玫瑰是浪漫的象征,而将雨水比喻为爱情中的两个人,在恋爱的过程中只有相爱的人在一起,才能使爱情长久与美满,这种形象的比喻方式成功的反应出当今社会的爱情价值。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虽说莎士比亚与张爱玲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纪当中,但两者对爱情具有一致的观念,在感情的世界中,你总会发现总有一个是适合你的。两人在相爱的过程中,浪漫是不可缺少的,因现实的演变,如今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逐渐减少,呈现出男人对女人更多的关爱,女人同时也成为感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仲夏夜之梦》中的对语模式
莎士比亚成功的将对语模式的写作手法运用在其创作中,对语模式主要是指在文中运用更多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充分的体现出对语写作手法在整个文章中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简单对话,能够直接的反应出人物的心理特点,在以往的写作中经常借助他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然而在《仲夏夜之梦》的写作中,以人物直接表达自身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使读者更深层的体会到故事的核心思想,这种写作手法能强烈的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及情感,在整篇著作中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反讽手法起到极大作用
反讽手法经常被运用的文学创作中,在《仲夏夜之梦》的写作过程中,莎士比亚大量的运用了该写作手法。反讽写作手法不能从字面上直接体现出来,而是通过一件简单的事情,来表现出讽刺的意义。在《仲夏夜之梦》主要是通过笑声和眼泪来体现讽刺的概念,莎士比亚在文中许多地方都会写到脸上洋溢着笑声的语言,但是许多的笑声并不是真实的,许多笑声的背后夹杂着心酸与心疼,伪装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外界的人以为是高兴而产生的表情,殊不知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这种写作手法的应用,使作品提升了内涵。
三、莎士比亚喜剧的鉴赏
(一)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
四大喜剧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仲夏夜之梦》的创作,其主体主要是歌颂爱情及友谊。在该剧中作者成功的塑造出为了获取爱情,青年男女敢作敢为的高尚情操,不仅具有率真的性格,并且具有机智的头脑,敢于和传统观念挑战,追求理想中的浪漫爱情。莎士比亚的喜剧是抒情性的浪漫喜剧,故事多发生在美丽的城市中,不但具有异国风光,而且具备异乡情调,对浪漫故事的发生成功做好铺垫。每个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爱情浪漫并且持久,对浪漫发生的地点也充满不断的幻想,莎士比亚成功的抓住了女性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发生浪漫爱情故事的时候,会选择美丽的恋爱场景。
作者善于利用误会与巧合,用面貌相似、乔装改变或设圈套、开玩笑的手段,人为的制造出一些离奇曲折、变换莫测的戏剧情节,运用滑稽可笑、逸趣横生的爱情对白,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使故事情节显得生动丰富,使观众在自然欣赏作品的同时,切身实地的融入到故事之中。在现实的生活中,滑稽的语言、搞笑的动作可提升生活质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在生活中应该摆脱工作中的状态,为对方带来欢笑的同时,提升着生活质量。在《仲夏夜之梦》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夹杂了经典的人物对白,人物对白主要是通过搞笑的形式进行表达,真实的展示出人物的喜怒哀乐的个人情操,为该剧成功的添加丰富的喜剧特色。
(二)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
在《仲夏夜之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成功的添加了幽默风趣的独白,独白可直接的反映出个人情感。在创作独白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风趣的写作方式,在经典的对白“美满的爱情,使斗士们紧绷的心情松弛下来”,成功体现出莎士比亚幽默风趣的一面,斗士们需随时保持着紧张状态,而拥有爱情可使人的心情愉悦,体现出爱情在人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歌颂一直贯通在整个剧情之中,通过婉转的爱情歌曲,浪漫的爱情环节,充分的表达出人们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在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中,幽默和谐的语句贯通着整个戏剧,人们在观赏剧情的同时,被剧中风趣的语言而吸引,充分表明莎士比亚在喜剧方便独有的天分。
四、结语
莎士比亚的一生有很多作品,同时也经历了悲剧与喜剧过度的时期,喜剧的创作成为莎士比亚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仲夏夜之梦》不仅营造出浪漫爱情氛围,同时又具有风趣的语言结构,文章通过运用大量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见解。这部作品同时也歌颂了浪漫的爱情生活,表现出人们对浪漫爱情的美好憧憬与期待。
参考文献
[1] 陈思颖.论《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点[J].考试周刊, 2012,9(06):569-547.
[2] 田俊武.《仲夏夜之梦》体现出莎士比亚的喜剧观[J].喜剧大学,2012,8(02):210-320.
篇3
关键词:基尼系数;倒U型假说;局部多项式估计
中图分类号:F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72-01
一、 引言
ノ鞣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于1995年发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中提出了著名的倒U 假说,他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分配差距可能会恶化;但随着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分配差距状况会得到改善。因此库兹涅茨的倒U 假说可以说是经济增长型倒U 假说。
タ庾饶茨倒U 假说推动了我国很多经济学者对“倒U”型曲线进行统计检验,本文则利用非参数方法证明“倒U”型曲线并不能完全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
二、建模方法和数据来源
シ遣问回归模型并不事先假定经济活动中变量之间特定的结构关系,而是通过估计获得这种结构关系。迄今为止可使用的方法有多种,本文将分别使用局部多项式估计。
ィㄒ唬椒介绍
ゼ偕韬数的具体形式未知,其一般表达式可以写为:y=m(x)。m是未知的光滑函数。局部多项式估计(Local Polynomial Estimation)通过寻找连续可导的函数来表示这条平滑曲线。根据泰勒定理,局部多项式回归模型可以写成:
И
И
此式可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局部拟合,即最小化:
其中,Kh(•)=Kh(•/h)/h,K为核函数;h为窗宽。在点内,使得MSE和MISE达最小的最优核函数为K(z)=0.75(1-z2)+。
う
Yn,β^=β^う螵う^p,W=diag{Kh(Xi-x0)},W为n×n阶加权对称矩阵。所以加权最小二乘估计用矩阵表示为:
И
┆
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方法解得局部多项式非参数回归估计量:
И
И
其中,窗框h的选择利用CV(Cross Validation)方法得到。
オ曲线的凹凸性是通过二阶导数m″(x)来表现的,即若m″(x)>0时,曲线m在x0点附近是凹弧;若m″<0,曲线在x0点附近是凸弧;若m″(x)在x0点左右的符号相反,则m″(x)=0,表示x0点是拐点。因此在局部多项式估计中采用局部二项式方法(p=2)。
ィǘ)数据来源
セ尼系数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贫富两极分化,因此本文用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GINI);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表示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解释变量(LGDP)来估计方程。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基尼系数来源:1978-2004年基尼系数来源于尹成远(2008);2005-2007年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人类发展报告》,2008年的基尼系数来源于张焕波、王铮的预测数据。
三、实证研究
ゲ捎没尼系数代表收入分配不平等指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增长指标。图1给出的是我国1978―2009年人均GDP(rjGDP)与基尼系数(GINI)的关系图。本文选用基尼系数(Gini)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LGDP)作为解释变量。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ね1 局部多项式估计结果
四、结论
ゾ济增长倒U假说能否解释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趋势呢?实证结果表明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曲线至今存在多个拐点,因此从局部来看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并不能解释局部变动趋势,这或许是因为中国现在正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并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知识经济的经济结构大转变的特殊国情过程中,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趋势上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特征。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体制的变迁、所有制结构变迁、分配制度的变迁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 冰,章上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多拐点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2]李绍东.《中国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何时出现_基于基尼系数的预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3]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篇4
修辞格,也称辞格、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从网上搜索到重庆40个区县城市宣传语共40则,发现城市宣传语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格有以下几种:比喻、比拟、夸张、对偶、双关、引用等。现从修辞格的角度对部分城市宣传语作分析:
一、对偶
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词组或句子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对偶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传诵。如:
1.两江新秀,都市花园(北碚区)
2.版画结交天下,齿轮转动世界(綦江县)
3.钟灵绿岛,毓秀璧山(璧山县)
4.览人间奇景,品脐橙诗韵(奉节县)
5.神秘边城,魅力秀山(秀山县)
第2句中,“版画”对“齿轮”,“结交”对“转动”,“天下”对“世界”,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很好地突出了綦江县版画的民间艺术和以齿轮为核心的现代机械工业。
其他几则宣传语对仗工整,节奏感强,语言简洁有力,或是描述了城市独特的环境特色,或是突出了城市丰富的物产。城市宣传语顶多不超过二十个字,句子短小却又承载重要的信息和宣传目的,对偶修辞格刚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二、比喻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如:
1.高峡明珠,平湖万州(万州区)
2.心灵家园,峡谷之城,清凉之都,美丽黔江(黔江区)
3.渝西明珠,美丽龙乡,宜居城市(铜梁县)
4.区域经济中心,重庆卫星城,特色旅游区,都市后花园(南川区)
5.天上街市,魅力渝中(渝中区)
第1句和第3句都把城市比作“明珠”,读者读到这两句宣传语时便会唤起情感世界对美好珍贵事物的向往,美妙并且值得追寻。
第4句把南川区比作“都市后花园”,进而突出了南川的自然山水特色和地理位置(南川有著名的金佛山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约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第5句将渝中区比作“天上街市”,让人自然地联想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诗句。凸显了渝中区山城夜景的灯火璀璨,都市的繁华。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把城市比喻成什么,设计者选择的喻体都应是结合城市的特色而来的,否则就是名不副实,有吹嘘之嫌。
三、夸张
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出事物的本质,引起读者的联想。
1.榨菜飘香万里,白鹤绕梁千年(涪陵区)
2.感受地球心跳,体验地心之旅(武隆县)
3.版画结交天下,齿轮转动世界(綦江县)
第1句用夸张的手法很好地彰显了涪陵榨菜的优异品质和盛销各地的状况,也说明了白鹤梁作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世界水文资料宝库”的巨大价值。
第2句宣传语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武隆县气势磅礴,瑰丽壮观的天然的石桥和天坑群带给游览者的主观感受,让人读了宣传语之后有一种一定要一探究竟的冲动。
四、双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营造幽默含蓄的趣味。
1.想长寿,到长寿,常到长寿,健康长寿(长寿区)
2.天下大足,福满人间(大足县)
3.一城海棠,四季荣昌(荣昌县)
以上三句都巧妙地将各自的地名“长寿”、“大足”、“荣昌”融入到城市宣传语中,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它们的另外一层含义:“健康长寿”、“丰饶富足”、“繁荣昌盛”,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富足与繁荣昌盛生活的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
五、引用
引用是指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
1.半城山水满城橘(忠县)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巫山县)
3.高峡明珠,平湖万州(万州区)
第1句宣传语引用了香山居士的诗句:“半城山水满城橘”,突出了忠县江水绕城而过,漫山遍野柑橘飘香的特点。
第2句巫山县宣传语直接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里包含了巫山女神的传说,意蕴丰富。
第3句宣传语则化用了的《水调歌头·游泳》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这正好点明了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把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
六、其他
其他还有比拟、顶针、排比、反复等在城市宣传语中也有一定的使用。在搜集到的40则重庆城市宣传语中,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格的有26则,占65%。
在设计城市宣传语时,首先应分析城市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特色,对城市形象进行准确定位,然后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方法。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修辞格,达到语言凝练,朗朗上口,生动幽默,意蕴丰富,显现城市魅力等作用。
篇5
8年来,江苏卷每年都有一道小题是针对诗歌的“思想感情”来命题的,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传统节目”。
对“感情题”的考查可以有“是什么”(说出感情的类型)、“为什么”(说出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怎么样”(对这种感情作出评价)三个角度。江苏卷多年来的命题角度只有一个,即答题相对比较容易的“是什么”。因此,对各种体裁诗歌所包含的感情类型要正确牢固地把握,对诗歌喜怒哀乐的感情基调要善于辨别。
渗透在诗歌中的情感有全诗情感,也有局部诗句的情感。江苏卷多数抓住诗歌中的部分诗句命题,分析某几个诗句中蕴含的感情;有时也会就全诗的情感设题。所以,解题时要靠船下篙,看清要求,不能混淆。
对感情题的考查近年由单一过渡到复杂,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的特点。对此同学们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其次是尽可能答全,宁可多答,不可遗漏。
二、 考“形象”的题
单纯的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象、物象,人物形象包括他人形象(如英雄、谪客、游子、隐士、闺妇等),诗人自身形象(诗人的身份以及自身的行为表现出的形象,如宴饮、送客、思家、记梦、听曲、赏花、访友、登楼、行路等)。如果把形象与情感结合起来,物象就变成了意象,景象就变成了意境。
由于选材的原因,江苏卷对诗歌形象的考查暂时还没有涉及人物形象,暂时也没有考查过意象和意境,所考的只是景象、物象。对人物、景象、物象的考查可以有三个角度:“写了什么”(要求写出事故中描写的对象是人、事、景、物中的哪一种),“怎么写的”(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写”(要求揭示通过描写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江苏卷这几年考过“写了什么”,答案可以在诗句中直接提取。当然,也有答案需要作适当加工的。
总之,江苏卷对“形象”的考查相对而言难度不是很大,出现的题量不是很多,能力层级要求不是很高,都属于“分析综合”。
三、 考“表达技巧”的题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 表达方式;2. 修辞手法;3. 表现手法;4. 语言技巧。这几种表达技巧中难度最大的是“表现手法”,因种类繁多,理解运用也不容易。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其能力层级属于“鉴赏评价”,难度较大。考查有3个角度:“什么技巧”“怎样用的”“为什么要使用”三个角度的难度呈递进式。江苏卷命题人这几年的考题覆盖了“表达技巧”的全部类型,但是出题时“手下留情”,多数考的是“什么技巧”如果命题人要求考生“作赏析”“说作用”“加分析”“谈看法”等,就必须全面回答“怎样用的”“为什么要使用”,否则就会扣分。
总之,江苏卷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一是明确,告诉同学们从表达技巧中的哪一个小类入手。二是切入点小,不是笼统地要求“鉴赏”,而是具体地告诉同学们做什么。三是要求低,大多只要求说出使用的方法即可。
四、 考语言鉴赏题
语言是交际工具,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对语言题的考查可以是考“词语”,也可以是考“诗句”,这两种题型江苏卷在2006年都考查了,它包括了“如何表达内容”和“本身的特点”,以及“所起到的作用”三个方面。
篇6
一、通过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是较为精练的,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强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词。最后才确定用“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通过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准确性。又如《鹿柴》中的诗句“返景入深林”,“入”字用得较为恰当,形象地写出了西下的阳光复照着茂密的森林,透过密林又照射到深秋的青苔上面的情景。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入”字换成“射”“照”等含义相近的词,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入”字的意思,一步理解诗句意思。比较辨要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动用语言应仔细推敲,锤炼了学生准确的用词能力。
二、通过品味推敲,理解语言的精炼性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紧扣句中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体会,感受语言的精炼性。如《江畔独步寻花》中的诗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和“万”两个字就写出了花开得非常多,“低”字写出了花开得很旺盛,一句诗七个字就把花开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朗读品读;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性
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引入古诗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中,要激发学生语言的想象力,可以达到如见其物,身临其境的要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音乐、画面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挖掘古诗的意境。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遥知兄弟登高处”中“兄弟”指的是谁的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少一个?这样一步步激发学生,引导学和想象作者独自一人在他乡的情景,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扩补描述,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诗句中经常动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用现代的语言扩充描述,以此来训练学生语言的丰富性。如《赠汪伦》一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汪伦的感受怎样?汪伦带着乡亲踏歌为李白送行时,李白的感受又是怎样的?他会怎么想?通过让学生用现供的语言,通过回答问题来理解诗意。又如《锄禾》一诗用20个字。诗句精炼。教学时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日当午”是什么意思?“汗滴禾下土”说明了什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农民的辛苦,既受到教育,又在扩补描述中训练语言的丰富性。
五、通过朗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感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以它的音韵美著称,最适宜朗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诗意,领悟古诗意境和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自然地朗读,读出诗的意境和诗的感情,体会诗句的音韵美感,如《宿建德江》诗中,“移舟泊苦”。“日暮”“愁新”可看出正值黄昏时候。作用者有说不尽的愁思。而面对此情此景,旧愁未解,又添新愁。诗的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出是野旷和江上的优美景色,写景写得很美,其实地烘托抒发诗人的孤寂情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此诗较为深沉的基词,让学生在多读、读准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愁闷的心情。
六、扩展想象,体验语言的情感性
古诗无论叙事、抒情、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的情感。为了让学生从诗中的词句入手,扩展现象,想象诗句里面所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扩展思维想象,诗人在黄鹤楼送友人孟浩然时说了些什么话,孟浩然又是怎么说的?让学生表演,体会当时两人的感情。并启发学生产想象、孟浩然去到扬州后的情景。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想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语言的情感性。
七、抓住诗中的数字,体会语言文字的贴切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几十首古诗中,近半数以上用到了数字,使得古诗文辞生辉,情趣盎然。如:《夜宿山寺》中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以“百尺”作虚指,形容山楼高峻,耸人云际的景象,这样数量上的夸张,能突出景物的特色,使情境添增。又如:《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虚指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遥远,“一日”说明时间较短,两者形成悬殊的对比,既写出了舟行速度之行,又反映了诗人遇赦东归时的喜悦兴奋之情。
八、利用多媒体,感受语言的形象性
篇7
一、化模糊为清晰
审题需要阅读题目,但严格地讲,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并不能算作审题,因为这一遍所看,我们对题目考查的要求往往还是印象模糊的。此刻就开始答题,往往会回答偏题,甚至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我们需要逐字逐句琢磨题干,抓住关键字词提炼信息,确认题目考查的诗句范围、对象特点、命题形式等。
可以边读边问自己如下问题:“考查的是哪个字词哪几个句子,还是全诗?”“考查的是关于思想情感的还是什么方面的?”“是填空题还是问答题?”
二、化陌生为熟悉
试题中碰到的诗歌是陌生的,题目是陌生的,我们要通过审题环节沟通课内课外,透过现象看本质,判断题目考查的是我们复习时重点训练的哪些题型或哪些要点,继而找准方向,从容思考解题。当然,这要求我们对课堂古诗鉴赏涉及的知识要点与题型较为熟悉。
一般而言,我们需要通过“化陌生为熟悉”的思维过程,确认题目考查的是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形象意境、语言语句、表达技巧五方面中的哪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或确认题目考查的是复习训练题型中的“炼字题”、“图画题”、“表现手法题”、“语言特色题”、“作用题”等题型中的哪种,或哪几种的综合。之后就可以针对性地联系课堂复习所学所练等进一步展开解题思路。
三、化片面为全面
审题不能漏过“审分值”。从命题角度来看,命题者必然是对该古诗深有感触或十分欣赏该古诗的哪些点,从而有意从那些方面命题;且命题者命题时,自己心中肯定有答案的,这样他才方便在总分值要求下设置小题的量,和决定每一小题设置为几问。我们审题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猜测命题者的意图。从阅卷角度来看,虽是主观表达题但也得有个评分的标准,不能随便给分,阅卷者会遵守按点计分原则。命题者想考我们的究竟有多少点?阅卷者希望看到我们分几条陈述答案?……我们应尽量通过分析分值的分布,推断出这些问题的大致答案。一般情况下,填空题一个空最多可能占两分;但主观表达题每个点最多占一分,分条陈述的话,每条可能是两分也可能是三分,这由所含点数与字数决定。
审题不能忽略题干中看似无用的语句。命题者不可能仅为了装饰题目语言,或显示自己表达能力而在题干中说些没实际用处的语句的。若把看似无用之语当无用,定会招致遗憾。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些看似无用之语的隐含信息。
四、化浮泛为精准
古诗鉴赏的审题是需要借用解答语病题的耐心细心精神与梳理主干枝叶技巧的,否则有时会审题不准。譬如这种题:题干的前部分是名人评价,后部分就一句话――请简析本诗歌,或请结合全诗简析。对此,我们不宜仅抓住后面的那句就任选角度去简析诗歌。题干前部分的评价内容实际上暗含了我们思考与回答的方向和范围。审题时,我们要找出“简析”的具体“宾语”,即“本诗歌的A方面”。审题精准,答题才能切中答案要点。
解答古诗鉴赏题,完整的答案模式一般为“点-析-评”三部分。但由于古诗鉴赏题大多分两道小题,甚至一道小题分两问,所以在审题时,我们还需注意统筹兼顾,注意另一道小题,或另一问所考的内容,合理选择“点-析-评”三部分中的一两个部分解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写太多无分值的答案文字。审题精准,答题才能保证高效率。
这四个方面的技巧,在具体审题过程中相辅相成,是必须灵活综合运用的。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3分)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审题点拨】
第(1)小题题干中的“体现”暗示这些意象往往是秋天典型的意象,我们可以根据诗歌意象常识,结合生活常识判定。题干中的“哪些”“3分”表明体现“晚秋”的意象应该是三个或六个,根据诗歌实际,不难确定命题者想要的答案就是三个意象,每个意象占1分。
第(2)小题题干可看成三部分,梳理三部分语法关系,最后一句中的“结合诗句”对应的诗句应是前部分中的“颔联”,可确认考查范围为颔联两句诗。“简要分析”的具体“宾语”应该是前部分所说的“景物描写的特色”,注意不是“景物特色”。而中间部分的作用实际上是强调了颔联景物描写确实有特色,写景写得妙,而非写出的景很妙。“化陌生为熟悉”,不难得出,这道题考查的实际上是表达技巧方面的景物描法。分值4分,一般暗示答案要分两条陈述。题干问“特色”,要求“简析”,这些暗示我们在每条答案中最好点明一种写景手法,并结合颔联诗句简析,两者各占1分。即使要答每条的“评”部分,也不需要多准确具体的文字,因为没有分值在其上。感觉答案字数差不多值4分,完全可以不“评”。
这道题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如下:
(1)归雁、篱菊、渚莲。(评分建议:一个景物1分,共3分。答到其他景物不给分也不扣分。)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评分建议:特色各1分,诗句分析各1分,共4分。)
对照我们先前的审题所得与命题者的参考答案,我们可以发现,“答案就在题目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古诗鉴赏题的。只要我们重审题,善审题,是可以猜到“参考答案”的要点的。四个方面的技巧,归根结底,即善于化题干为信息。善化者,审题“拿手”,就能为拿高分甚至拿满分打好基础。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1)词的上片中,作者说“怕登楼”,是因为
。(2分)
(2)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审题点拨】
第1题(1)小题:考查范围为诗歌第五、六句,把这两句读一遍,易知其为写景句,且写得“精妙传神”。“化陌生为熟悉”,确认这题考的就是诗句赏析题。回忆这种题型的答题要点,无外乎景物意象名词、概述景物特点的形容词或动宾短语、写景表现手法术语及手法运用分析、写景效果等。“化片面为全面”、“化浮泛为精准”,分析分值分布,不难筛选出“4分”要求回答的四点应分别是手法术语比喻、比喻运用分析、景物特色、景物意境或其中情感。它们各占1分。
第1题(2)小题:这首诗层次特点鲜明,前三联写眺望所见之景,尾联抒由景所生之情,且均发生在傍晚时分(夕)。“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两种说法都有人说,意味着各有各的理,意味着我们在确定观点时,不必担心自己会选错,关键在于要言之有理。说某字统领全篇,实际上考查的就是表现手法中的布局谋篇手法的理解或分析。审题时,要找准“你的看法”中的“看”与“简要分析”的具体宾语,即“夕”或“望”与各联诗句的关系。分值为4分,意味答案必须四点,根据常情答案不难构思出,就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次对一联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点明该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前者和后者可交换顺序。表明观点不一定计分,但不表明观点必会失分。
第2题(1)小题:原因以填空题形式考查,暗示答案不必太详细,言简意赅为佳。仔细阅读题干,“化模糊为清晰”,抓住关键字词提炼信息,不难发现所寻原因和“明月”这个传统意象有关,本小题考查的其实就是对“明月”这个传统意象的理解。
第2题(2)小题:考查范围为词的下片,考查对象为手法与思想情感。“多样”、“丰富”两词很重要,一般来说,只有两种手法还是称不上多样,两种情感算不上丰富,必须三种或三种以上;再结合分值“6分”来看,本题最好分三条陈述,最好每条答案都恰巧各点明一种手法和一种情感。
参考答案
1.(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篇8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要明确考题方向,即怎么考
2008—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两个小问,均为主观题;选材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宋诗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名家名篇有所下降,出于防备押题的需要,名家的非代表性作品和一般诗人的佳作有上升趋势。考查点设置上看,是“一诗两问”,重点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大多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三、如何备考,即怎么应对考试
(一)注重平时的积累:应该了解诗词的文体知识和文化常识,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重要的诗人诗作,对诗歌背景和重点作家情况了解,都有助于解答习题。
(二)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强化四种意识)
(1)强化审题意识。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做题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
(2)强化解题流程。古诗鉴赏的解答应该遵循这样三个步骤:第一,反复体味,读懂原诗。读懂诗歌要注意“五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诗句,五看题干。第二,看清要求,明确方向。第三,注意表达,规范作答。
(3)规范答题意识。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
如“炼字”题的答题顺序: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译诗句,说一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再看一下该字在表达诗人思想情感和主题上的作用。在答题格式上,—般是先观点,后理由;先概括,后具体。
(4)坚持答案组织的原则:紧扣诗句,细致深入。
第一种类型:分析形象类。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模式:四字词概括图景、氛围+结合诗句具体描绘图景+表达何种情感。
第二种类型:分析情感主旨型。常式问: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变式问: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第三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表现手法(广义)、艺术技巧等是十分宽泛的概念。答题模式: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效果、作用(传达了什么感情)。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第四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模式: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译诗句,说一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再看一下该字在表达诗人思想情感和主题上的作用。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正确解答:四字词整体概括+结合重点诗句分析。
示例:(2011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怒涛顷刻卷沙滩”写出了波涛汹涌,水势迅猛变大的情景;“十万军声吼鸣瀑”描写了下雨时,响声震天,好像瀑布发出的巨响;这里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描写生动形象。
篇9
古代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美、凝练形象的语言美,成为高考测试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素材。纵观数十年来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题型在不断变化,分值在逐步增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个,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这两大内容,试题的考点分布共有五个板块:
(1)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4)赏析诗歌表现的内容。
(5)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
尽管“诗歌鉴赏”这一考题由来已久,考点十分明确,学生也做了大量的训练题,但临场失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主旨把握不准。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主旨,致使“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2)审读不准。主要表现为对命题意图把握不准,答非所问,即答不到点子上。
(3)拟写答案不规范。拟写答案时常见的失误是语言杂乱,语句不通,没有逻辑性。
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失误,提高得分率,在此,我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要领做一叙述。
【考点解析】
一、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也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大多为主观性试题,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的景物有哪些特点?常规答题模式是:先概括形象特点,再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形象的意义。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变通,不拘泥于模式。
解题指导:第一,关注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第二,注意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第三,烘托渲染。烘托渲染的目的在于凸显形象,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第四,对比衬托。通过对比,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例1.(201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HT5]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v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题目: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所以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雨过天晴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写雨过天晴,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雨过日丽;颈联,写红花沾雨,绿柳轻拂马匹。拟写答案时,要注意对所写之景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
例2.(201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 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目: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二、鉴赏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等,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这类试题由最初的客观性试题逐步演变为主观性试题并基本固定下来,考查形式一般为简析题。这类题型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两种: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变式提问是:这首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这首诗(词)中的×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鉴赏诗歌语言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语言特色,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或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品味词语。一是精练传神的字,俗称“炼字”。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二是妙用的叠音词。叠音词可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三是颜色渲染的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四是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诗歌除了有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讲究平仄和对仗,因此需要倒装;有时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也常采用倒装句式。
(3)明了风格。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答题模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诗中的××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3.(2015年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题目: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思路解析:解答“炼字”技巧类试题,要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本题中,“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描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诗句把视觉、触觉融合在一起,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示例一:“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让人感到软绵绵的,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示例二:“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例4.(2015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题目: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分析“荒”“瘦”二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瘦”字含有贫瘠之意,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上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上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三、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艺术构思。鉴赏表达技巧,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主观性试题。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或单独设题,或结合形象、语言、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态度综合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最后答出运用这种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是解答鉴赏表达技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①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诗歌鉴赏涉及较多的是抒情和描写。②表现手法。包括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③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反问等。④行文结构。包括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第二,掌握高考设题的模式,寻求答题启示。表达技巧类试题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答题时只要按照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大角度”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第三,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这类题的表达程式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了××思想情感,起到了××作用。
例5.(2015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题目: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有手法运用分析、内容分析、作用说明等意识。具体到本题,应该指出诗句运用的相关手法(如“衬托”“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再联系诗句中的关键内容(如“风声彻”与“谷静”,“月色深”与“山空”等),具体指明如此描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例6.(201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XCZ1.tif]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XCZ2.tif],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题目: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思路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对其描写角度进行准确概括。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四、鉴赏思想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高考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更有情感评价题。在复习备考时,考生不仅要把握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更要适应试题的各种变化,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鉴赏思想情感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简析题,也有少数选择题和探究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诗歌×句(联、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本诗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
(4)试比较两首诗歌中情感的不同。
(5)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这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再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诗歌意象或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鉴赏思想情感的有效方法是: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试题中的“注释”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是出题人留给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对解题大有裨益。
(2)利用诗歌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又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诗中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里出发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3)知人论世,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洞察诗人心扉、把握诗人情感的一把钥匙。
(4)拟写答案时要遵循基本格式:这首诗(×联)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通过诗中描绘的××景物(或通过××词语),表现了这种情感。
例7.(2015年四川卷)阅读上文例5中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是诗人的心绪与思想;志向,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可先浓缩描写之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体味其志向。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8.(201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题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思路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诗歌先铺展笔墨大肆描摹景物,为抒情铺垫蓄势,诗末触景生情,点明题旨。诗的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在充分铺垫之后,尾联直抒胸臆:见到眼前如此美景,作者流连忘返,虽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也偷得半日清闲,想要长留此间了,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和志趣相同之感。
五、鉴赏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划分,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有: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感怀诗、山水田园诗、惜春伤春诗、民生诗、节令诗、题画诗、哲理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讽喻诗等。诗歌内容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自然也是高考的考点。
鉴赏思想内容的考查形式,常常是要求考生简析对诗中的×字、×句、×联或整首诗含义的理解,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诗中的×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怎样理解×句?请结合全诗分析。
(3)作者“开心(失落、愤懑)”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情绪的变化过程。
准确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五条途径:
(1)从诗题入手。从题目看题材,看诗歌具体描写的内容。
(2)了解诗前的序。许多古代诗歌的前面都有一个小“序”,或交代创作年代,或交代创作缘由,或交代创作经过,或交代创作背景,这些对理解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3)从“注释”入手。“注释”是值得关注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命题人给出的暗示。
(4)从诗句入手。散文有文眼,诗歌有诗眼,分析诗歌时要善于抓住诗眼(重要词句)进行分析,弄清诗句的含义。
(5)从意象入手。要抓住诗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等,这些意象构成意境,反映诗歌内容。
例9.(2015年湖北卷)阅读上文例4中的《劳停驿》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思路解析:题目提示考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区域是“前两联”,要分析的对象是“景物描写”,答题的角度是“时”和“空”两个方面。第一联,从“山曲”“平川”可见地点(空间)的变化;从“豁尔见平川”可知这是白天所见。第二联,“月正圆”说明已经到了晚上,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变化。
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例10.(2015年广东卷)阅读上文例3中的《早过大通驿》一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诗题的“过”字贯穿全诗始终,解答本题就要从整体入手,紧扣“过”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水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
示例二:“过”指“经过、路过”,诗中通过前三联时间、景物的变化,移步换景,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遥看景物变化,体现出“过”之意。
【备考建议】
1.克服畏难情绪。
可以说,大部分考生都对诗歌鉴赏知识知之甚少,面对诗歌鉴赏题都是持一种仰望的姿态,在心理上人为地拉大了自己和诗歌之间的距离,导致做题时知难而退,不能正常发挥。所以,我们首先要卸下包袱,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地、积极地、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走进诗歌,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
2.探究选题规律,训练有的放矢。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高考到底考什么,选题从哪里来,有没有什么规律,这是复习备考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对2013―2015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来看,诗歌鉴赏所选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唐宋诗、词,三年来的考题中唐诗15首,宋词11首,宋诗14首,另有少量的清诗、清词、元曲等;其中诗共33首,词共16首。因此,诗歌鉴赏的复习备考要以唐宋诗词为重点,要把诗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强化训练,同时做一定数量元、明、清的诗词练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3.全面训练,有备无患。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诗歌鉴赏考查的高频考点是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对这些考点自然应该多加训练。除此之外,对形象、内容类试题也不能忽视。只有全面训练,才能全面开花、结果,在考场上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其他阅读题一样,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前提是阅读。要学会读标题,读作者,读注释,更要细心读懂每句诗的意思,做到“四面出击”,这就是诗歌鉴赏的“四步阅读法”。
5.精准审题,明确问题核心。
诗歌鉴赏主要有五大考点。每一个试题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面对题目不要着急答题,而要划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看看这道题包含了哪几个要求,分别让我们做什么。明确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再进一步解答试题才能够不偏不倚,一语中的。
篇10
【关键词】鉴赏 古诗词 语言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一般人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涵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我们在这里只对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赏析题目的作答方法具体加以讨论。
一、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一首诗的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如《移家别湖上亭(十一月测)》(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中的“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又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的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空”字也表达了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赏析作者语言风格型
古诗词的语言的特点常见的有: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较,找出其差异。比如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向东去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中、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中、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上,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上一篇:初中物理知识分类
- 下一篇:初中化学五大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