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理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生理学;双语教学;英语
双语教学是指利用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着差异。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生理学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继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采用英汉双语进行生理学教学不仅能赋予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能推动其他学科双语教学的发展。为此笔者在生理学教学中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7级三年制英语护理专业1班和2班,均为标准班,每班100人,全部为女生,经过高考统招入学。
1.2 方法
1班为实验班,2班为对照班,两个班的生理学课程均由同一名老师担任。中文教材使用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理学》教材,实验班采用的是任课老师自行编制的英文教学讲义。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采取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
学期结束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教务处统一命题组织考试,全体生理学任课老师流水评卷,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试成绩,并分为60分以下、60~79分、80~89分、90~100分几个分数段,统计两个班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以此除以该班的学生总数计算学生百分比,然后统计分析。并对实验班进行关于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结果
2.1各班级考试成绩统计及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分数段人数及平均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我校英语护理专业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从而也为其他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依据。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生理学成绩统计及分析
2.2实验班问卷调查
学生普遍认为生理学双语教学对自身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89%的学生认为生理学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英语水平,9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益,说明大多数学生对生理学双语教学是赞同的。
3讨论
生理学是一门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涵盖了很多与医学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因此,生理学专业英语的学习是掌握和运用医学术语的关键之一,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1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好处对教师而言,通过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可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口语能力。对学生而言,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其掌握生理学最新知识及跟踪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在学习生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逐步适应专业英语教学,逐渐提高专业领域的英语沟通、学习和学术交流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3.2生理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尽管生理学双语教学不影响生理学的学习并能提高英语水平,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双语教学无合适的英文教材,英文原版教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还很晦涩,价格昂贵,因此需要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组织教师参考国内外资料,编译适合目前教学现状的双语教材。其次,大多数教师缺乏“双语”教学经验,专业英语水平不是很好,在教学中还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因此,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不仅要精通生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能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讲解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另外,学生英语整体水平较差,个体差异大;英语阅读能力相对较好,听说能力相对较差;公共英语相对较好,专业英语相对较差。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英语听懂并用英语思维本来就生疏难懂的医学专业知识,这对他们来说难度很大;但学生普遍认为生理学双语教学对自身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英语护理专业学生对双语教学充满信心及希望,也必将加倍努力,使生理学双语教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生理学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对教学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双语教学是生理学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如何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气氛,更新教学教育观念,更好的进行双语教学,各方仍在苦苦思索,双语教学的定位必须基于实践,以不影响生理学专业教学为前提而确定双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反思双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使双语教学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国艺,温海霞等.生理学双语教学浅析[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8(3):249-250.
2 颜君,张英华等.护生对双语教学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对策[j]. 现代临床护理,2006, 5(2):55-56.
篇2
生理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高要求,学生学起来颇感吃力,因而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是很多生理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生理学理论”“教学改革”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近年来有关生理学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共检索22篇文章,现综述如下:
一、病理生理学
1.PBL教学法
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高校开展了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改革,其中中国医科大学是唯一一所进行全程病理生理学PBL教学改革的院校,其他都只是就某一个章节进行了PBL教学改革。我国第一部病理生理学PBL教材已经出版[1]。
2.其他教学法
主要是运用其他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改革并评价教学效果。如:CBL教学法[2]、EBM教学法[3]、科研实验教学法[4]、E-learning教学法[5]、TBL教学法、模块化教学等[6]。
二、人体生理学
1.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调查
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成教学生就生理学相关内容需求程度及实验安排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成教学生对生理学不同章节内容需求不同,对实验要求与普通本科生也不同[7]。
2.不同专业学生进行研究
以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运用多种方法对生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发现这种教学改革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8]。
3.不同教学方法运用与评价
通过在全英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法,并结合形成性评价方式来开展研究,发现这种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就学习效果进行评价[9]。
运用发现法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中进行教学,发现这种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高学生学习效果[10]。
运用网路教育平台对学生开展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发现这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与自主能力[11]。
三、运动生理学
1.学习方式研究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研究并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这种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受到学生欢迎[12]。
2.教学软件或课件研制
以运动生理学为例,基于交互式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对教学软件进行研制,并评价教学效果[13]。
以新编运动生理学教材为基础,对该教材教学课件进行开发和研制,并评价效果[14]。
四、植物生理学
篇3
关键词:生理学 设计性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从研究方法来说,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因此,生理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而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研室连续几年在临床医学专业和七年制中西结合专业开展了设计性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设计性实验实施方案
1.1集体备课,选定内容
教研室集体备课,选定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并且制定设计性实验的提纲,包括阐明实验的目的,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图书馆数据资源简介以及设计性实验开展安排。
1.2设计性实验开题
向学生提前公布实验提纲,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做好每个成员的分工,各小组草拟实验方案和预期实验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只提供参考意见,不限定学生的方向。在学生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进行一次实验可行性分析的答辩,指导老师要给出一个实验是否可行的判断,如有些器械无法提供,需要学生更改方案;有的方案实验过程明显达不到实验预期结果,需要学生制定备选方案;有的方案有争议,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方案,答辩后,学生修改方案,提交确定好的设计性实验方案。
1.3实验开展
在实验过程中,全程由学生自己主导,老师只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保留好全部实验资料。
1.4实验后答辩
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资料、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出研究结论,并依据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尤其是实验分析部分重点阐述实验方案得到的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相同,是否到达实验目的,如果没有,原因在哪里,有什么地方值得改进。并且每个小组成员记录自己的实验心得,在实验小组中的分工以及收获。
2 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
经过前期的培训,学生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据资源资料的查询,理解实验目的后,会逐步的分析实验过程,团队协作,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方案可行,能到达实验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反复验证自己的方案,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并且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资料、数据进行及时整理,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提出研究结论,并依据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学生明确阐述自己的思路,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并且能够很好的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3 实验总结和探讨
3.1实验效果
第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学生对于实验的。在实验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练习实验操作,还有部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练习。在学生的实验心得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写到,喜欢这种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总结的实验方式,并且希望有更多的这种实验开展。第二,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好的做到实验与理论的联系,利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三,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各小组积极地分工协作,增加了团队协作精神,并且积极思考和探索,做出许多新的尝试,得到了许多建设性的实验方案。在整个实验中,以学生为主导,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四,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面对开放的思考和实验环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技术的支持,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加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
3.2存在的问题
篇4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案例教学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盛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1]。生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中一门主干课程,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根据我院学生特点及社会岗位需求,依据生理学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体验,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及实现生理学教学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的目的。
1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5级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两班分为案例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两组学生入学后其他学科成绩均无明显差异。
2研究方法
两组采用同一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生理学》第二版),同一教学计划,同一教师授课。
2.1教学设计
(1)总结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后续课程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把近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点中的解剖生理学部分进行总结、汇总后作为生理学授课的主要内容,将其他学科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拓展内容。(2)收集临床案例和与之相关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过程:在日后的生理学教学中,把生理学基本概念、正常参数、生理功能、生理机制及特点与临床相联系,通过临床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并应用生理学基础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3)目标检测中加入与本节课程相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或考点,强化练习,使学生增强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信心;同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接受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
2.2教学实施
相同教学内容案例教学组教师精选案例和生活实例,紧扣生理学教学大纲,围绕生理学基础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以恰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教学中组织展开以问题为基础的学生互动教学讨论,或将相关案例和生活实例穿插于授课内容中,进行关键知识点强化和总结。例如,在讲授血液生理中红细胞生成的相关内容时,设计了以下典型病例:李某,女,23岁,近一个月来感头晕、乏力、心悸,活动后气短。去医院就诊,医生发现她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化验结果: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总数正常,血红蛋白:90g/L(正常女性110~150g/L),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正常,肾功能正常。经分析,医生认为李某患的是一种与红细胞生成有关的贫血,称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提出:医生作出诊断的依据是什么?铁剂又为什么能治疗贫血呢?同时进行知识拓展,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提出:该患者的护理措施是什么?以问题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红细胞的生成过程和调节因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
3效果与评价
客观评价本教学法的教学效果,采用传统笔试和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班进行评价。
3.1问卷调查
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了解案例教学组学生对本教学法的评价。共发出问卷51份,回收51份,回收率达100.0%。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教学法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增强了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信心.
3.2达标测验成绩分析
按照教学计划,于学期中对前四章内容进行达标测验,对两组采取同时、同题、闭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19.0)。结果显示:案例教学组学生达标测验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两组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显著(P<0.01)。提示案例教学法确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4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任何教学模式都可能出现与时代不相适应的一面,传统教学模式更多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习生理学的积极性,临床病例和生活实例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分析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学习生理学知识,训练学生紧跟教师思路、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意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采用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考试信心。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加入与本节课程相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及考点,及时应用课堂讲授的生理学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既不脱离生理学科内容,又能始终贯穿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医学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听课,提高听课效率,就能够轻松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增强学生应对考试的信心。总之,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临床实例,通过精心设计、恰当应用临床典型案例,增强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缩短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分析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执行者[3]。但是,在选择案例或生活实例时,应注重与理论联系的紧密程度。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梳理,使选择的案例与生理学基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作者:张艳杰 刘绍辰 田芳 侯树慧 单位:包头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包头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敬东,王跃秀,侯晓莉,等.案例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6):413-415.
篇5
【关键词】中职院校;生理学;问题教学法;科学应用
生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中职卫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该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学生学习其他医学知识的基础与关键。但是其中含有的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往往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学形式的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采用问题教学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性,为今后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中职生理学课程的主要特点分析
中职生理学课程是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为论述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作为基础课程,其学习效果关乎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但是生理学课程需要涉及到大量的抽象、难懂、复杂的理论性知识,这些概念、生理机制或生理过程难以记忆,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虽然如此,但是近年来各大中职卫校仍然不断缩短生理学的学时,更加影响了中职学生学习生理学的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将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加以掌握,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能够自觉思考问题,并会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内化,加深印象。
问题教学法也可以呈现多样的形式,不但可以讨论、学生自学,还可以制定学生回答甚至是抢答。要想保证效果还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形式,便于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果,扭转学生不想学习、仇视学习的状态。
三、问题教学法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一)问题的设置要科学、合理
问题设计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教学中只有创设有效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首先,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性。也就是说,问题不能太容易,太容易不具有挑战性,学生就会产生懈怠感。笔者在教学时曾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讲授人体动脉血压问题时,小组内四名成员刚一展开讨论,就有一名组员觉得问题太简单,没有兴趣讨论。当然,问题的设置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感觉无从下口,产生的挫败感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需要注意就是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探究与思考的价值,否则失去了问题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其次,问题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必须满足教学内容的需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确保问题能够被引导到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上,便于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有效调整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进一步发挥问题教学法的效用,在生理学教学时就应该进一步调整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以外,为了能够适应问题教学法中对自学的要求,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确保其能够有效接受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教学法并不是盲目使用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根据学生自学能力分层设置,体现出层次性。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比较低,那么教师的参与度需要更高,对其进行细致的指导。
(三)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在实践问题教学法时,尤其是刚开始实施时,可能存在学生因为害羞、害怕等原因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状况。教师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应该善于鼓励,通过鼓励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此同时,为了将问题教学法的效果最大化,教师最应该做的就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作用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全激发出来。比如说可以将学生的成绩与问题参与度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回答问题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期末考试中设置10分的回答问题分,并引导学生明白这10分只有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参与问题的研讨才能获得,否则不得分。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奖励,必然积极踊跃参与问题讨论,踊跃回答问题。并且为了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必将积极查阅资料,研究教材知识与内容,无形中将生理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加以掌握。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职卫校教学的不断成熟与发展,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正逐步显现。当然,目前在使用问题教学法进行生理学教学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节奏不易把控,无法有效分配课堂时间等,但是相信随着问题教学法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人们的有效研究,在今后的中职卫校中,问题教学法将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在认识与理解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还应当能够灵活运用,以便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医疗人员,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红.问题教学法在中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2]周利萍,董辉光.PBL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05)
篇6
关键词:定量生理学 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156-02
定量生理学可简单理解为“生物学”+“工程学(工程科学及人体应用)”,但作为南京邮电大学生物信息系生物医学工程4年制本科专业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有自己的学科构架,而非简单地叠加或堆砌,而是应该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探索人体生命过程中电信号的每个环节,包括微观(深入到研究单个细胞的电荷转移)和宏观(结合宏观工程学,从大的角度来研究人体生物电的生命过程)生物电问题[1-2]。传统的课堂上授课教师在讲台前只使用PPT、黑板上板书的授课方式或是课堂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显然是不足以更好地开展此课程,而单一的广泛被使用的新型教学手段(如翻转课堂、微课、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手段),也不能满足该新型交叉课程的特点。因此,探索一种适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是十分紧迫的。所以,该文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拟探索综合多种教学手段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该课程学习效果和建设完善定量生理学课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一些广泛应用的教W手段或方法
1.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的授课方式为在正式的课堂前,学生利用教师在课前分发的相关课程资料先自主预学习课程内容,正式开课时再参与同学与教师间的互动环节(如释疑、解惑、探究、讨论等),增加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时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时间,并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接受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浪潮[3]。
1.2 微课
微课(Micro-lecture)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4-6]。微课教学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不仅传播迅速,而且相关实践和推广工作也非常迅速,甚至每年都有江苏省及教育部国家级“微课大赛”评比。具体来说,上课视频时间浓缩在10 min以内,先几十秒介绍上下课背景,然后罗列教学核心内容,内容短小精悍,该视频还可以上传教务系统或是教师的个人授课主页。微课是一种微型网络学科教育课程,符合现代远程教育、终身学习的发展规律,在教育领域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3 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组间的合作来获取与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7-9],成为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在西方的教育中是比较常见的,笔者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学期间曾经旁听过该校的大学生及研究生课堂,教授在课堂上讲解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教授布置的后续课堂问题或是课程作业对于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学生会自主分成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合作完成一个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颇高,该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
1.4 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或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一种把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方式两者优势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更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本科生及其研究生们的学习方式[10-11]。网络线上课程扩展了教学资源,弥补了线下传统课堂上的形式单一、知识单一的不足,使学生多了课前预习及课后补习的渠道,由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2 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尽管上述目前几种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的多种学科教学中引起了重视,并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但目前的定量生理学教学,仍沿用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以PPT教学、黑板板书辅助课堂演示实验的传统手段,因而围绕该新兴课程教学大纲和主要知识点内容,综合使用当前较广的多种教学手段,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及知识模块,开展了定量生理学课题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地说,笔者建议采取如下的主要措施。
(1)针对授课教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知识板块不易于深入和系统把握(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育背景,目前授课教师的学士、硕士、博士3个专业一般不同),以及教师可能未能准确把握科学前沿研究问题(尤其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或担任行政职务的老师),使得授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学术资源如Web of Science,EI数据库,可以对某一个知识模块或者某一个主题搜集最前沿的科研资料(包括相关的综述文献),然后录制成基于知识模块或是主题的短小视频,采用微课教学手段进一步深入讨论和学习。
(2)针对传统教学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和PBL等学习模式,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科学思考、科学学习实践机会。在正式的课堂前,学生利用教师在课前分发的相关课程资料先自主预学习课程内容,正式开课时再参与同学与教师间的互动环节,由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中,以PBL的课堂方式增加科学思维能力训练次数,激发学生利用定量生理学理论知识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中生物电的工程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3)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以及就业去向的学生(笔者所在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学生一般在生物信息学或是生物图像方向就业),充分利用南京邮电大学大信息化战略发展条件下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结合辅导员提供的每位学生培养方案、个人兴趣、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相关的模块设置,并采用对应的教学手段,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个体化的学习与教育。
综上所述,笔者以授课的定量生理学课程为例,围绕该新兴课程教学大纲和主要知识点内容,综合使用当前较广的多种教学手段,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及知识模块,开展了定量生理学课题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为进一步建立及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平台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
参考文献
[1] 晏善成,王俊,陈劲松.科研创新型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158-160.
[2] 晏善成,王俊.大W本科定量生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J].时代教育,2011(3):20.
[3] 杨振刚.PBL方法在信息类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逻辑学研究,2007(9):145-147.
[4] 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5]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6] 梁乐明,曹悄悄,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 Albanese M A,Mitchell S.Problem-based learning: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its outcomes and implementation issues[J].Academic Medicine,1993,68(1):52-81.
[8] Al-Azri H,Ratnapalan 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Medecin De Famille Canadien,2014,60(2):157-165.
[9] 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27-32.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CBL;病理生理学;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又称颠倒课堂或反转课堂,是最先由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1],指由学科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进行有针对的个别指导[2],翻转了教学流程,与传统的“课上老师讲授,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不同。CBL(Case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典型真实临床案例为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分析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以基础知识为支撑,以临床思路为主线,培养学生临床思路,并最终解决临床问题的教学方法。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的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3]。其教学效果对学生基本素质和临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往传统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病理生理学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因此,我们尝试开展翻转课堂与CBL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级中西结合五年制专业3班作为实验班53人采取了翻转课堂和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013级中西结合五年制4班作为对照组53人,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两组学生人数相当。
1.2方法
1.2.1翻转课堂加CBL教学模型的构建 美国学者杰姬・格斯丁在2012年最先构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将翻转课堂划分为4个阶段: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Engagement)、概念探究(Concept Exploration)、意义建构(Meaning Making)以及展示应用(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4]。而罗伯特・陶伯特根据实践总结,提出了翻转课堂的系统结构,将教学过程分成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作业练习;课中学生进行快速测验,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的内化,最后进行总结反馈[5]。
我们根据病理生理学教学需求及前期实践,结合CBL教学,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分别构建了教学模型图,见图1、图2。课前教师备课、布置任务、提供视频网站;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选择相关病例进行小组内讨论,最后制作PPT;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答疑和指导。课中首先由各组学生进行PPT汇报,汇报结束后接受其他组的学生提问并答疑,最后总结及反馈问题给教师;教师在课中进行个性化指导并指出问题,最后总结评价。
1.2.2实验过程 选择心衰章节进行对照研究。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5~6人一组,实验班和对照班各分为9组。实验班学生采取翻转课堂加CBL教学模式,第1 w,提供心衰的教学视频,学生看书并观看视频学习,并进行相关作业练习;第2 w,提供心衰相关的病例分析,小组内讨论并制作PPT;第3 w,课堂上由随机抽取的小组成员就病例中的有关知识点进行讲述,讲述完成后由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提问,由小组成员进行回答。对照班学生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班授课,课后复习并进行相关作业练习。第四周,两组同学同时进行心衰相关内容的试卷测试,并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2.1成绩分析 实验班平均成绩81.49分,对照班平均成绩78.04分,从成绩来看,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3.45分。学生成绩曲线图,见图3。将两个班的学生成绩划为4个分数段:90~100分,80~89分,70~79分,60~69分。实验班(对照班)的学生在这4个成绩段的分布比例分别为11.32%(5.66%)、52.83%(49.06%)、29.20%(33.96%)、5.66%(11.32%)。90~100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5.66%,80~89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 3.77%;
2.2问卷调查分析 测试结束后,为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加CBL教学模式的态度及对课程实施的意见,我们向实验班同学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教学模式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也使同学之间及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机会更多,激发了对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问卷调查中,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①小组成员偏多,部分同学参与度不高;②希望能多提供一些病例进行选择;③希望能延长小组汇报的时间,并由老师及时给予点评。
3 讨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以被动听讲为主,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知识抽象且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且受课时所限,导致病生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部分内容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上课时需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缺少主动思考的过程,两三节课下来,能掌握的知识点不多,还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消化;此外,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临床关系紧密的桥梁课程,很多知识点与临床实际应用相关。
通过翻转课堂加CBL教学相结合的模式,①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学生在课下通过教师提供的课件及网络进行学习,学生之间可以在交流互动中掌握知识;课上以展示汇报的形式,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表达了自己的分析思路,学生之间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与解答,促进了知识的消化。②选择典型病例来进行汇报展示,使病生知识点与临床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从测试结果来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然,广泛开展翻转课堂加CBL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方面主要存在班级人数较多、参与兴趣不一,病例选择有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教师方面主要存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限、临床经验不足、评价标准简单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限制了病理生理学翻转课堂加CBL教学模式的全面开展,影响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加C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能有效促进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值得推广;但这种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设计实施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7):47-48.
[2]王芳.翻转课堂,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中小学电报,2013(3):20-21.
[3]金惠铭,王建枝,殷莲华.病理生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篇8
关键词: 中专生理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专生理课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理论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难以像形态学科那样进行直观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讲究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讲授法
讲授法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优点在于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系统地传授知识,把教师本人的学习心得和治学经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教学内容上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讲课内容少而精,做到深入浅出、系统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从教师讲授中获得的信息量远远大于自己看书获得的信息量。教科书中“绪论”及“细胞的基本功能”章节可以说是生理学课程的总论部分,许多内容贯穿全书,是生理学课程讲述最基础的部分,因其内容枯燥,名词概念繁多,再加上学生初次接触生理学,需要教师精心讲授,学生才能理解接受。如靠学生自学,不但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会影响学生对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宜以“讲授法”为主,同时辅以其它方法。
正确运用讲授法,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同时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剖析”,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地方可以设疑,哪些内容枯燥乏味,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自我设计,使教学内容从平面转向立体,重点突出,难点易解。在讲授过程中,必须与板书、教具紧密结合,使讲授内容清晰、系统、形象、生动。多媒体课件的涌现,使教学中用语言难以描述清楚的生理过程通过课件而形象、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2.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
生理课的内容是经过实验验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组成的,根据生理学的特点,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本堂课要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和何时提出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才能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作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原因的产生?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启发实验设计的思路。又如讲授完骨骼肌的结构、肌丝的滑行学说、兴奋―收缩耦联及神经―肌肉接头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问题:坐骨神经兴奋后,如何引起腓肠肌收缩?甚至可以在讲述完神经系统之后,提出人是如何将收缩某一部位肌肉这一意识转化为肌肉收缩这一过程的?总之,在生理教学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提高生理教学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3.对比和总结
对同一章节的并列内容采用对比的方式讲授,比单独分别讲授效果好。如: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讲解,可以把两者不同的特性进行对比;心肌细胞生物电的讲解,把窦房结、P细胞、浦肯野氏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画在黑板上,学生很快就能区分哪个是自律细胞,哪个是工作细胞,哪个是快反应细胞,哪个是反应细胞。每一章的内容讲完后,可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的轮廓,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在总结中要重视图表、表格的作用,图表和表格能使人一目了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加强知识间纵横联系。分类比较知识要点,让学生理清内容梗概,分辨易混的内容,突破记忆难关。例如肾脏生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的图解,内分泌系统下丘脑调节肽的种类、作用表格,都简洁明了地总结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4.做到四个联系
4.1结构与机能联系功能是在一定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两者联系起来对功能活动的特点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如:皮质肾单位与髓质肾单位结构上不同的特点就决定其在尿生成过程不同的作用,皮质肾单位与尿生成有关,而髓质肾单位与尿的浓缩、稀释有关。
4.2联系生理学最新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理学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涌现,要求我们必须经常查阅有关书刊资料,不断汲取学科的新知识、新进展,进行自我更新。同时要适当地将新进展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可弥补教材滞后于学科发展的不足,又可使学生尽早获取最新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如:膜片钳技术、NO的发现过程等。
4.3联系临床实际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性学科,为学习临床知识作准备,在讲到各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时,适当联系临床实际,讲述一些典型病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是他们了解和积累临床知识的开端,有助于缩短学生参与临床工作的心理适应过程。如在讲渗透性利尿时,可以解释糖尿病病人为何会出现“三多一少”的原因。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生;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它事关新一代人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
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在学校等机构配备了专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而在我国由于受到专业人才的限制,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为各级各类中小学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这就需要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训和发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体育教师在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具备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利的因素。
一、专业知识的有利因素
郑维廉博士主编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中写到,从事学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必备的应用性知识包括:1.应用性发展心理知识。2.对于咨询而言的人类行为原理应用性知识。3.应用于咨询的认知心理学原理。4.应用性人格理论。5.变态心理学。6.社会心理学原理。7.对当事人作为一个心、身统一的理解,对人的卫生健康的理解。8.对当事人作为“处在系统中的人”的理解。9.对我们为之工作的特殊人群的要求与问题的理解。10.对咨询问题本身的动力过程的理解。同时还指出:“对于非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首先还要学习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普通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只要坚持不懈,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必备的应用性知识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为主的方式学到手的。
作为专业体育教师,不但学习了普通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而且还学习了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医学、人体测量学、营养学等基础专业知识,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它包括了年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为学习掌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应具备的应用性知识,打下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这就使得体育教师比其他学科类教师领先了一步,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前提因素。
二、体育教师教学特点的有利因素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产生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学习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和成绩下降,思想负担过重。造成的原因一是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二是来自应试学科教师的一些不恰当批评和教育。目前,体育教师所从事的系非应试类学科教学,这一特点使体育教师和学生没有因“压力”而造成的对立因素,学生愿意和体育教师交流,这就使得体育教师和学生本身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帕特森认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人际关系,请注意,我不是说咨询或治疗涉及人际关系,我是说它就是一种人际关系。所以,建立和发展培育这种关系就是心理咨询的中心。因此,有着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体育教师,显然有利于发展和培养这种咨询关系。其他学科教师就比较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从体育教学的特点来看,体育教师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要优先于其他学科的教师。
三、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有利因素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给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完成技能规定动作,就是学生克服自身身体差异,实现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意识。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相互沟通的过程,更是一个克服困难、勇攀高峰,磨炼意志的心理历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指导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国教育博士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资深记者戈登德菜顿所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写到:人们至少可以从体育教育中得到如下启示:“所有的体育运动成就者都有梦想,都有远见和特定的目标。并把那些目标分成几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学会把目标视觉化,他们将头脑、身体和行动结合起来。具有激情,通过实干而有所成就。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教练、私人教师来指导,在对待错误方面都有极为积极的态度。”因此他们还认为:与许多学科相比,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模式。所以说,体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挫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受挫能力。
因此,体育教师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有着较好的平台和优势;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压力和受挫能力给予积极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M].神州出版社,1986:68-118.
[2]耿培新等.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M].人民教育工作出版社,2000:38-98.
篇10
关键词: 小学生 课余训练 短跑运动
1.引言
新昌县礼泉小学位于新昌城乡交接处,面临104国道,借读学生较多,仅约1500m2,人均面积0.15m2,加之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器材短缺,在这种困难条件下,能否开展小学生课余短跑训练是个问号。经认真学习国家体委颁发的“8―12岁田径教学训练大纲”和“短跑教学训练大纲”,我们明确了教学训练任务,树立了信心,积极组建了礼泉小学课余短跑运动队,总共40名运动员,经两年课余训练实践,获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对小学生短跑能力训练的初步看法。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预备期:9―10岁小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
2.1.2基础期:11―12岁小学生20名(男女各10名)。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
2.2.2文献资料法。
3.讨论与分析
遵照国家体委对儿童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指导思想,以“选好苗子,从小培养,多年训练,打好基础,积极提高”的精神,贯彻小学生课余训练应以基础训练为主,着眼未来,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运动技能作为出发点制定训练计划,实验过程如下。
3.1在训练中不断加深理解短跑教学训练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速度等素质。
训练分两个阶段进行。
3.1.1预备期阶段:9―12岁学生40人(男女各20名),目的在于吸引爱好体育的学生组成短跑运动队,通过两年有计划的短跑技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使他们初步掌握短跑基本技术。再从40名运动员中筛选20名进入基础期训练。
3.1.2基础期阶段:11―12岁学生20人(男女各10名),进行专项指导和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其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为发展短跑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3.2制定科学的短跑教学训练计划。
根据国家体委的“8―12岁田径教育训练大纲”和“短跑教学训练大纲”的要求,制定全年教育训练计划,具体确定周训练计划的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每周运动负荷,见表1。
小学生课余训练与青少年相比属低负荷训练,时间一般在1―1.5小时为宜,负荷量大则强度小,强度大则负荷量小。
3.3实施短跑教学训练手段。
发展小学生短跑能力主要提高其快速力量、速度和速度耐力等。儿童少年期在每周训练课中穿行速度性活动游戏,以提高兴趣,消除精神疲劳,同时提高其反应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
上述训练计划经两年实践,队员短跑运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们训练前后的30m、60m、100m跑平均速度分别提高了0.8″、0.6″、1.9″。学校由他们组成的代表队在2010年新昌县运动会上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团体总分名列第一。在全县小学登山比赛中女子获第1名,男子获第2名,跳绳比赛女子获第1和男子第1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短跑训练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速度耐力素质等紧密相关。这样短跑运动员既可适应其它项目的竞赛,又可促进短跑成绩的提高。现将20名学生(男女各10名)基础期训练两年后的短跑成绩平均值作对比,见表3。
20名学生基础期训练两年后的短跑成绩都有提高,其中有3名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较大,这主要是两年系统训练所得的结果,见表4。
由此可见,课余训练对提高小学生短跑成绩是行之有效的。
4.结论
4.1实行的小学生课余小周期训练计划是可行的、成功的。
4.2本训练法有助于少儿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5.建议
5.1全面训练是小学生进行短跑训练的基础。
全面性原则是指身体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应包括不同身体部位的活动,而且应包括多种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全面锻炼。身体各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身体某一方面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全面发展就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可塑性非常大,过早地参与某一项体育运动会对未成年的儿童造成伤害,其中包括:疲劳性骨折、疲劳过度、饮食功能失调及情感压抑等问题。
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必须有一套有关运动的强度和安全度的合理训练方法,用以保证有天分的运动人才发展成高水平的运动员。
5.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是提高小学生短跑技术的前提。
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是问题的关键。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生理差异、个性特征,这就需要教练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运动员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让力气化在点子上。我校运动员有的力量好,有的素质好,因此我在训练安排上,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项目,在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有个学生天生素质不错,但她的步幅偏小,导致跑的节奏不好,针对这个问题,我特别注重她的步幅训练和节奏训练,一段时间下来成绩有显著提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特长,让学生建立起信心,树立远大的志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训练,这是搞好训练工作的前提。
5.3激发兴趣是提高小学生短跑成绩的关键。
短跑训练枯燥无味。它对队员意志是一个严格的考验,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意志力差,训练起来更困难。因此训练手段的多样性,既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又可通过训练手段的转换,提高学生训练的兴趣,防止疲劳的过早出现,从而促进训练技能质量的提高和训练量的有机结合。记得在一次训练中,学生都打不起精神,训练效果很差,我马上作出调整,在跑的基础上加入情景,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为警察,一组为小偷,以互相追逐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兴趣马上得到了提升,谁都不愿输,训练效果也得到了保证。为此,应根据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针对小学生的生理特征科学地选择一些游戏,调节训练气氛,充分发挥其正效应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训练,在游戏中提高,使其感到训练是一种快乐的运动而不是负担。
5.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小学生短跑成绩的核心。
运动训练负荷是通过量和强度反映出来的,我安排的运动通常强度小运动量大。这种训练方法,有利于速度力量素质渐进提高,这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相适应,能使学生的骨骼、韧带和关节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有利于后阶段显著提高训练强度和量;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发展和基本技术的掌握;使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得到协调发展,防止两者出现失调现象;有利于探索小学生的训练规律。
5.5注重放松技术是效提高短跑成绩不可忽视的一环。
运动生理学揭示:肌肉收缩的力量,是肌糖元在催化酶作用下分解释放出高能磷酸键而提供的,而这些高能物质在运动员体内,特别是肌肉中有一定的量,可以通过改善营养和科学训练提高其含量,特别是小学短跑运动员在剧烈活动中欠下大量“氧债”会出现暂时能量供给不足的现象,如果运动员在运动时紧张就会把能量消耗在无用功中,降低肌肉的效率,影响速度。运动员若能善于放松自然跑,就能降低无用功的消耗,做更多的有效功,从而提高跑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实践证明放松跑的方法能提高成绩,我有一个学生,心理素质不好,只要一听到比赛,技术动作马上变形,节奏全无,成绩可想而知。针对他的特点,我在磨炼他意志的同时,还对他采取放松训练,使其把有效的能量都用在训练和比赛上,而不是浪费在无用功上。在训练中培养放松跑的能力,要做到跑得放松自然而有节奏,这是短跑技术训练的难点,因为肌肉的紧张和放松是由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所决定的。
5.6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提高成绩的保证。
健全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精神支柱。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工作强度比较弱,往往刚开始训练时有兴趣,但是多次以后或者是在一定运动量和强度上去后,怕苦怕累就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提高,给予鼓励。同时在训练中也要注意合理安排练习与休息的时间,做到张弛有度,防止他们因为疲劳而注意力分散。
6.结语
运动训练方法来自运动训练实践,同时又指导运动实践。根据青少年小学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区别“个体差异”,遵循“全面锻炼”、“量大强度小”的训练原则,同时加强对学生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生田径教学训练大纲.短跑教学训练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