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德育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德育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班级德育建设

篇1

思想政治教师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又是架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还是协调科任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纽带。因此说一个班级的班风、班纪的优劣,很大程序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班主任教育工作的技巧。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抓好新生的起始教育。

一个新的班集体,往往是由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劳动观点、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的几十名不同的个体组成。要想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必须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其言论、指导其行动;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教育其思想;用健康的活动来陶冶其情操。让新生一到校,就一言一行有准绳,一举一动规范化。

首先,要投入真挚的感情,爱如慈母。

作为班主任,在接纳新生之后,要尽快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尽快叫出新生的姓名,学生对班主任自然就多了份亲近感,少一份陌生感,也使学生们觉得他们已在老师的注视关切中了,也让他们在心理上对班主任产生尊敬和信赖,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信任,相互关注的师生关系。对班中的特殊学生,班主任要特殊对待,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单亲家庭的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些谈心接触的机会。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来自班主任的温暖,使他们感到并不孤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微笑是人世界最美的表情,是朋友间最亲密的动作,班主任要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用更多的爱温暖他们,感化他们。理解是打开闭锁心灵的钥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疏通渠道,架设桥梁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理解老师充满爱的良苦用心,视教师为朋友、知己,致使在教师身上找到家庭中缺少的那份温暖,那份爱,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的忧患,痛苦和烦恼,特别是他们精神不愉快时给予安慰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

二、学困生。在一个班中,都有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做学困生的工作,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信心和动力,针对这种情况,主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点燃学困生的心灵之火。

(一)心灵距离接近一点。学困生大多敏感、自卑、叛逆、自制力差,老师千万不能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自己,而要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平时应多体贴他们,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兴趣与独立、理想与追求,对于他们的烦恼与苦闷以及所犯错误多“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用自己真挚的感情,高尚的人格,聪明的头脑来拉近心灵的距离。

(二)学习指导务实一点。为了帮助学困生提高成绩,老师要力争做到:德育工作为先,教学手段优化一点、预习指导具体一点、课前提问层次化一点、课后作业适量一点、作业批改宽松一点、考前巩固踏实一点、学习方法多提供一点,只要时时关爱后进生,让他们课课有所得,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

(三)锻炼机会多一点。每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基本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老师可多给他们展示特长,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果开展班会活动,鼓励他们参与组织策划,甚至主持“五四”“十一”等大型活动,让他们表现真我风采。多参加有益的活动,不仅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胆量,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表现自我的竞争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价值,也激发了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三尺之冰也非一日之暧,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充分的信心,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决心。让学困生在学校、家庭、社会都能感受到老师、同学、亲友对他们的尊重和帮助,关心和爱护学生,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其次,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管如严父。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以“我”为中心的“自由”意识膨胀,周围的人往往是腻爱多于管教,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运用强硬的手段去教育,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受不了,甚至出现问题。如果对他们的缺点、错误,先让他们自己写出说明书,说出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再由此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其错误所在,让其自我反省,自我战胜,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抓住小错不松手,大错自然就不敢抬头,要经常进行公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和集体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树立整体意识,严格自律,塑造自我形象。

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还要重视班级个体成员的细胞作用。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个体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整个班级肌体的健康状况。所以,抓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就决定了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学生个体间能彼此增进理解,互相尊重,即使有时发生了矛盾,也会从自身寻找原因,相忍相容,互补互利。另外,任课老师的形象也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如果师生间能相通相容,这种良好的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因此,班主任应协调好与任课老师的关系,让他们在这个集体中起到长短相济,整体互补的作用,达到师生的同频共振,从而提高教育效率,这也是一种艺术。

总之,中学德育工作应充分发挥班级小阵地的作用,学校工作,只有创建一个个优良的班级小环境,才会有学校优良大环境的出现,促进校风校貌的好转。因此,班级德育建设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脱小平.怎样做好班级德育工作.甘肃教育,2007,(11)

篇2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106生态德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引领。要树立学生的生态德育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革新教师的生态观念,即任课教师应该首先树立起足够的环境意识,认清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才能共生的自然真理,在此观念指导下,方能真正自觉引导并和学生共同创建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态班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有很多学科都可以做到与生态德育的适当结合,只要老师用心,做到对教材深人挖掘和剖析,应该不难找到生态德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这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既注意了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其自身也通过学习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开展各项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意识

德育活动,也是班级生态德育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举办生态知识竞赛、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热爱大自然的征文比赛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积极参加与环保相关的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和环境相关的宣传曰在班级内做生态知识普及等等。

三、生态德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升华

班级文化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长期的班级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被大家共同接纳的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所有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生态德育的理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升华,就是要求我们以一种生态自然法则的方式来处理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最理想生态环境的存在方式就是自然万物相互依存,达到一种和谐共生共荣的状态,保持完美的平衡。对于班级人群关系的模式也可以朝着类似仿生的方向发展,以此来融洽师生感情,同时在学生之间养成一种亲和友爱、互助团结的精神风尚。

篇3

关键词:德育环境 情感交流 情感共鸣 心心交流

引言

1.德育工作情感失缺

当前学校所面临的德育环境是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冷落。德育费时多又总是吃力不讨好,效果差;它是教师最难教、学生也往往不喜欢的教育领域。学校教育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这里虽突出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实际的重要性和现实工作的“务实性”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受旧的教育观、人材观、用人制度、考试制度等的影响,实际的工作效果却很多是把“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在升学的指挥棒下演化成了“以分数为首,以升学为中心”,教学为升学服务,德育为分数服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口惠而实不致,学校的教育工作被砍掉了脑袋,导致学生六神无主。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热爱自已的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热爱自已的学生,但有时关心和爱的方式存在问题,不够科学,甚至不讲科学,有的还有违师德。这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老师在观念上仍停留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认识水平上,师生关系仍停留在那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上,师生不讲平等、不讲民主。在教育方法上,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教育方法,往往采取简单粗暴,这是短期显效、长期负效的教育方法,导致德育工作收效不大。

2.情感交流是德育工作重要手段之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在人的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思想”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师生间健康情感交流能帮助双方心灵的沟通和理解,形成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师生的交往与交流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情感教育,就会产生“情感饥渴”,所谓的思想教育也就有可能显得空洞而不能真正落到实处。教师能自觉意识到以自身的良好情绪去影响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对积极向上的情感的体验,是班主任教育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双向交流可以促进学生进步的内因发生积极的变化,使之获得持续进步的潜在动力。没有师生间心与心的默契,情与情的交融,仅靠“师道尊严”,动机再好,道理再深刻,也只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德育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道德有其情感性,它必须有情感的认同和接纳,德育必须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然而长期以来,有很多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不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班主任与学生恰当的情感交流,可以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应用情感交流做好班级德育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丰富的情感交流形式,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与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仅要通过言语的形式,而且还要通过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体态等丰富、细腻的非言语形式直接诉诸相互间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情感的易感,以真挚、热烈、丰富、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这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力量之所在,也是情感交流法的情感性特征的具体表现。鲁迅说过:“是弹琴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那人也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可以说,情感的共鸣,需要师生有相同的或相近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经验基础,如何有节制地抒发教师的情感,有效应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在教育过程中巧妙地统一起来,则是教育艺术的水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教育过程表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精神生活的一致性,即他们的理想、目标、兴趣、思想、体验一致性之中”。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和讲究富有感情的表述,扣人心弦的谈话。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不仅伴随着一种情感体验,而且情感体验反过来对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若能引起愉快的情感共鸣,就会发生积极的摹仿和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引起人的行为停滞或改变的趋势。总之,要想方设法与学生在情感交流中达到“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共鸣,要求每位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学生也能会意老师的每个眼神、动作和暗示,师生都处于积极状态中,从而交流自如、配合默契。以此作为实施教育的重要依据,只要当学生亲自感受到班主任意图的善、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学生自然会

在情感深处产生心灵的共鸣与共振。

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论是优生、中等生或是后进生,在教师的心目中,都应有同等地位。在对优生严格要求时,要让其明白,严格是一种特殊的爱。对中等生既严格要求,同时对其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关心、激励以强化其自信心与上进心,鼓励其努力奋斗,赶上优生。对后进生处处体现耐心与爱心,不歧视,要激励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其好的品行及时表扬,多予帮助与鼓励,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成为其向上动力。比如:班主任批评错了班里一名平时好违纪的学生后,诚恳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向该生道歉:“对不起,由于我没弄清情况,批评了你,是我错怪你了,我向你道歉。”这样做,换来了全班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当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要以宽容的心去原谅他,以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以婉转的语言去说服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者才能有的血和肉”。的确,一个情感淡漠、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因此要求班主任必需具有较高层次的情感素质,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为中心,要有真诚感、同情感、责任感、自豪感等方面的情感体验。事实证明,师生对话已成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达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是不是师生间关系越亲密越好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每个班主任可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一切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学生接受教育质量的优劣作为标准。有些老师虽然与学生形影不离,可称“朋友伙伴关系”,但有时却无法赢得学生的尊敬,更不用说树立老师的适当的威信,这样有时反而不利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工作。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习往往并不单单完全靠他们的“自觉”,更需要老师给他们适当的“压力”,这并不是“朋友伙伴”所能起的作用,而是需要老师适当的“威信”。当然,同样一件事,有时却有不同的效果,这可能跟师生间的性格阅历等各因素有关。师生间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才是最佳的情感交流的教育状态。

四、情感交流是以人为本,心与心的交流

篇4

关键词:班集体 建设 思考

从事班主任的十几年来,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班级集体的建设,在教育和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具备着多种功能,它既是进行教学、组织活动、纪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班级管理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艺术性地管理班级又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班级管理的艺术性能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增强教书育人的效果,能让班级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学有所长的合格毕业生。

那么,如何使班级成为一个先进集体呢?笔者有如下几点的体会和思考:

一、起始阶段强抓落实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说明起始阶段非常重要。

在接任班主任的第一天,就要对同学们提出了几条要求:一是做人要诚实正直、有远大的理想和丰富的感情;二做事要讲诚信,守时认真;三是不断学习修身;四是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五是遵纪守法;六是不抽烟、不喝酒、不玩游戏机;七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八是凡事多用脑,不盲从;九是遇到难事,多与家长、老师交流;十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这十条要求学生不仅要印刻在脑海里,随口就能说出来,而且要求他们确确实实要做到。同时,从生活习惯上做起,每天要求学生早睡觉,换来第二天充沛的精力去听讲;要求他们每天坚持一些体育活动,无论酷夏寒冬,这也是毅力的一种磨练。这也体现了学习的辩证法,一方面要求学生刻苦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清楚的大脑。

二、建设阶段班委培养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这说明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重要性。

班级建设阶段,要先建设一个严格、正派的班委会。班级管理离不开班委会,建立起一个坚强有力、深得同学信任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发挥班级自我管理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使班级形成一种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氛围。在一个班集体里每学期期初要通过民主选举、自荐、无记名投票等方式选出那些成绩好、办事公道、组织能力强、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有影响、又能热心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学生任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委员、文娱活动委员、宣传委员,由他们组成班委会。为了发挥班委的主导作用,除了经常培养班委的工作能力之外,充分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尊重他们对问题的处理意见,让他们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充分发挥班级自我管理的作用,并要帮助他们树立威信,有利于平时管理。同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中的主体作用,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担当值日班长,班会课学生也能轮流当上主持等等。学生对班级的了解远远超过班主任,让学生在通过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中,掌握布置、讨论分工、执行、检查、评价等管理工作的基本环节,学会怎样去领导、组织、管理、指挥、协调全班成员的一言一行,以达到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激发群体的自律精神和责任心,使全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每一个同学亲身体会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从而理解班主任和班干部的苦处、难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自觉养成守纪、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稳步阶段师生融洽

“和为天下先”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在班级管理中重要性。

大多数教师都有恨铁不成钢的高期望值。教师教育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坚持民主平等,对学生不抱偏见,坚持客观、公正、发展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尊重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通过在教师节时,班级学生以全体同学的名义给任课老师送去一束鲜花;当老师生病时,组织学生去看望,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它蕴含着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热爱和感激。让老师感动,让学生懂得感恩,让班级师生融洽。

对每一位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发展潜力也很大,满怀热情地关心爱护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校开展各项比赛中,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培养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会偿到了成功的滋味,增强对学习的自信心。在各项比赛中成绩不理想,学生也会偿到失败的苦涩,同时也会对努力程度有个新的认识。老师既要在学生成功时激励他们,让学生更上一层楼,又要在学生失败时鼓励他们,让学生不放弃,更让他们了解梅香源自苦寒来。让所有学生觉得老师与他们荣辱同在。

四、提升阶段师师合作

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全班学生成绩的提高除了全班同学的自身努力外,离不开各任课老师的辛勤努力。协调好班主任与各任课老师的关系,经常利用班会课时间给学生讲讲各任课老师的优点和多年来所取得的优异成就,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老师若发现个别同学上课不专心听讲,及时找同学了解原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如果有学生生病或身体不舒服、家里有特殊事情等,不能来上课,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并商量补课措施,这样不仅使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而且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班级管理中不断学习,在班级管理中不断思考。让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你让我让的团结氛围,让老师形成争先恐后上课的教学氛围,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班集体,学生学习何言苦,老师教学何言累呢?愿笔者几点思考与所有担任在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共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班级建设;隐性课程;实践

班级隐性课程对班内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班集体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品性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于如何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笔者有以下尝试和收获。

一、注重班级物质环境隐性课程的建设

班级物质环境是影响班级管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它不仅体现在班级的精神面貌上,更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充满美感的班级物质环境非常重要。

1.班级标语催人奋进

笔者近期所带的一届高三学生都是“95后”,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过惯了,生活能力很差,责任意识更差。为此我利用班会课和学生们讨论班训,最终把“做一个负责的人”作为班训,并让班级书法小能手把这几个字写好裱起来,挂在教室的最前面,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做个负责任的人。同时,面对高考的紧迫压力,我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时,把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等的标语张贴在四面墙柱上,营造竞争氛围。

2.墙面美化育人育心

教室后面的墙壁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隐性教育空间,作为语文老师,我把它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利用一面墙作为习作园地。这样既给学生的优秀习作提供了展示空间,以此激励学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又增添了班级的文化氛围。另一面墙是树形的“心语心愿”的自我激励语,让刚进入高三的学生们定下自己的理想大学,写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张贴在墙上,引导学生制订短期目标,完成以后再贴上新的心愿,此举对学生的激励很大。

黑板报作为学校宣传阵地之一,在美化班级环境的同时,更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自修课上总有几个学生纪律意识不强,我便让班级宣传班委在黑板报上开辟了一块地方,称之为“班级论坛”。我定下主题―“还我安静自修课”,学生们可自由发言。大家找原因、说方法、提建议,最终班级正能量获胜,学生们也都意识到自觉规划自修课的重要性。

二、加强班级人际环境隐性课程的建设

班级人际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两种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班集体的和谐发展。

1.师生民主和谐

师生关系是班级人际关系隐性课程中的核心方面。从教师层面来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经常多找学生沟通谈心,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尤其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地位较高,是一个班集体凝聚的核心。教师只有拥有公正的处事态度、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获得信任。

从学生层面来说,要教会学生感恩,懂得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例如,新接班级刚开学时,为了尽快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利用了教师节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班会,让学生给任课老师们评奖,比如评“认真讲课奖”“亲切和蔼奖”“时尚优雅奖”等奖项,也就是让学生们去发掘老师们的优点,更好地拉近师生关系。同时,还让获奖老师上台领奖时必须详细介绍班内一位同学。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从而增强其自信,扫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融洽了师生关系。

2.生生关系融洽互助

对于一个班集体,生生交际比师生交际来得更频繁、更广泛。班主任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融洽相处。作为同龄人,生生交流更容易沟通,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重要作用。对弱势学生来说,互助融洽的生生交际更是雪中送炭,更能让其打开心结,融入集体。

三、完善班级活动环境隐性课程的建设

班级活动环境的隐性课程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班会来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班主任不能把班会课简单处理成一周事务总结,或自修,或安排任课老师上课,这些都是对德育工作的轻视。一节好的班会课是发挥隐性课程在班级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良好平台。

篇6

关键词:班集体 奋斗目标 舆论导向 人际关系

建设优良班集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优秀班主任,无不重视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无一不是班集体建设的“艺术家”。正如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说:“我的成功之处在于:适时地将班集体建设引向较高层次。当条件尚不具备时,我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地练好班级‘内功’;当时机成熟时,我毫不犹豫地将班集体建设推向高层次。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班级刚组建时和培养、指导学生干部工作,激发、利用学生的自觉性。”

一、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在确立班集体奋斗目标时,班主任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让他们参与这项活动。作为一个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有的是争当“三好”班集体,有的是改进本班学习风气,有的是加强课外活动,有的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等。但在确立具体目标时,班主任也应发挥主导作用,要针对班级的原有基础和现状,有的放矢。

二、建设强有力的班集体领导核心

一个群体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就不能形成优良的集体。一个优良的班集体就必须要有一支团结合作、热心集体工作并有较强工作能力在集体中有威望和影响力的骨干队伍。所以,选拔好班级干部是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的组织保证。我们要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作风正派、工作热情主动、工作能力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成绩优良、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并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选拔到班支委会中来。其中要特别注意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的选配。

三、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班级纪律是班级每一个成员学习、生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实现共同奋斗目标、建立优良班集体的有力保证。班级的纪律主要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班级规章制度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制定并贯彻的班集体建设制度和《学生手册》所规定的学生个体行为规范。另一类是本班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和规范。我们在执行这些制度时要把握好三关:1、检查监督关。2、处理关。通过检查监督,要定期对班集体成员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及时做出“处理”。即对执行好的人和事予以表扬和奖励,对违纪者要进行批评,直至给予纪律处分,决不能姑息迁就。3、教育关。

我们既要对学生进行贯彻执行纪律制度意义的教育,还要对违纪者实行追踪教育。这二者在执行制度过程中都很重要,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全班学生遵守班级纪律制度的自觉性。 转贴于

四、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集体舆论就有什么样的班集体。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优良班集体就必须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班主任平时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表扬和批评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行为自控能力。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小记者采访活动”,对班级的好人好事,对当前学生中所普遍关心的“热点”和“困惑点”,进行专题采访评论,以培养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

五、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班集体中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意味着集体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同学之间有共同语言,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友爱。中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日趋强烈,要求成人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同他们商量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愿望,与学生的交往尽量在民主的气氛中进行,遇事多与学生商量,在讨论中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切忌以势压人。学生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既有班级组织内的正式交往关系,也有非正式群体内的交往关系。班主任既要重视正式群体的培养和教育,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非正式群体,抑制或消除其消极因素,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班集体是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起来的。班级活动是形成班集体、培养集体意识、造就优良班风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在开展班级集体活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以学习为中心、以素质提高为目标、以争先创优为动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可以举行演讲会、诗歌朗诵会、英语会话、辩论会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2、开展班集体活动,要精心策划、周密考虑,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以增强集体活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3、班集体活动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特点,尽量照顾班级成员的兴趣爱好,做到集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4、重视班级活动的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荣秋 章士藻《班主任工作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篇7

一、体育传统特色增强班集体凝聚力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对班集体建设具有积极影响。经常性地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就拿本校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来说,开始只有个别体育成绩好的同学报名,到后来训练了,会有一些学生参与进来,布置训练场地、送饮用水、看衣物等,再到后来正式比赛了,全班的同学都全身心地投入比赛。赛场上有拼搏竞争的,有呐喊加油助威的,有后勤保障的,有主动写班级比赛报道的……总得来说,是体育比赛活动的巨大吸引力,使得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自觉自愿地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合力,为争取和维护班级荣誉而努力,也使得班集体更具有凝聚力。当取得集体荣誉时,班级里的每位学生对获得的成功都必然会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的激动和喜悦时,其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便会得到升华。

二、体育传统特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

现在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学生没吃过苦,在身心健康发展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问题。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举例来说,本校体育传统特色中长跑训练项目和篮球训练项目就充分发挥了德育渗透和精神重塑功能。

进行中长跑训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中长跑中的“极点”现象正是考验学生意志品质的关键之一,学生在练习中闯过“极点”,出现“第二次呼吸”,意志品质便会产生变化。再如上篮球课时,体育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拍球。大多数学生都很感兴趣地积极参与,但少数女生在进行这项活动时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显得比较紧张,拖拖拉拉的,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对老师说不想参加这项活动。

老师问原因才知道是“害怕”,不敢拍。针对这一情况,体育老师没强迫她们必须马上完成,也没让她们停止这项活动,而是耐心地让她们双手抱住篮球,然后举到胸前双手放开,让球自由落地。反复练习后,她们不再像开始那么害怕,并能主动用双手拍球,最后越拍越好。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排除了缺乏自信、害怕失败的心理作用,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会了拍球的技能,还形成了良好的品质,体现了体育与德育互相渗透的原则。

在体育传统项目的训练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表现在双杠、跳马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为突出。他们既有身体素质和技术问题,又胆怯、怕苦、怕难。我们的教师要看好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学生有胆怯表现时,要适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当他们失败时,要及时帮助寻找原因、商量解决对策;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通过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三、体育传统特色促进后进生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的潜在力量,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后进生是指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目标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缺点,落后于一般学生的学生群体。后进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样的,既有家庭、社会的影响,也有自身生理上存在的缺陷或心理上已产生的障碍等诸多因素。我个人认为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自尊心过于强烈,对自己失去信心,自卑感极强,常表现为“破罐子破摔”。这类学生虽然人数少,危害却相当大,他们常常破坏团结,扰乱课堂秩序,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因此,转化后进生也是班集体建设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转化呢?我认为,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突破口,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自尊心,树立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曾教过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好几次做他的思想工作都没用,后来该生参加了校篮球集训队,慢慢地脸上有了笑容,不再迟到、旷课,不再亲近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了,许多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都成了他的好朋友,文化成绩提升很快,后来被市体育运动学校录取,专门练体育去了。

总之,学校体育传统特色教育,对班集体建设具有积极作用。通过经常性的体育训练和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全面健康成长;可以加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转化后进生、全面提升班集体建设具有积极影响。体育传统特色教育,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校园里延伸,彰显着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特色教育理念,校园建设成了学生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篇8

摘 要:班主任要肩负起人生导师的重任,加强班级共同体建设,落实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身作则,正面影响;创设情境,寓教于境;巧用故事,潜移默化;鼓励表扬,增强自信。

关键词:班级共同体;道德教育;班主任;以身作则

中图分类号:G451.6;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08-01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乃礼仪之邦,德乃人之根本。道德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不容忽视。作为班主任,要肩负起人生导师的重任,充分发挥自身班级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加强班级共同体建设,落实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以身作则,正面影响

班主任不仅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求学道路上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心中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被其关注。班主任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在平时的教学中以身作则,给学生传输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试想一下,如果班主任在课堂上动不动就说脏话,不讲卫生,缺乏文明礼貌,学生又怎么会懂礼貌、讲卫生呢?因此,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班主任为学生树立榜样不是在学生面前做做样子,而是要由内而外地传递正能量。穿衣要大方,上课不迟到,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由此,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就能从班主任身上习得很多优秀品质,为自身人格塑造奠定基础。此外,班主任可在班级创建“明星专栏”,以投票的方式让学生选出自己心中的榜样,并将照片贴在专栏上,鼓励大家一起向他们学习,以此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寓教于境

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教育,班主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道德教育,多给学生提供感悟、体验的平台,让其了解优秀品质的重要性。具体实施时,班主任要借助情境进行引导,并且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其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与人相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健康的人很难体会残疾人的内心感受,无法体验其生活、学习的艰辛。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班主任可在全国助残日设计一个“爱心传递”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和了解残疾人的处境,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心。班主任可先在讲台上放置书、直尺、铅笔等学习用品,然后在过道上放上椅子充当障碍物,再让学生扮演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讲台上的学习用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残疾人的学生遇到了很多障碍,走了很多弯路,费了很多周折。活动结束后,班主任让他们谈谈感受,学生们都说,残疾人的生活很艰辛,以后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学生在活动中有了切身体会,懂得了要善待残疾人,要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巧用故事,潜移默化

学生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德育中引入故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要注重搜集相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孔融让梨的故事,能让学生懂得谦让;孙敬修讲的故事,告诫学生要尊老爱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精神的熏陶,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此外,班主任要留心观察,关注身边的故事,搜集一些好人好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能够明辨是非,他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还能告诫他人,不断促进优秀班集体建设。

四、鼓励表扬,增强自信

优秀班集体建设不仅需要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还需要鼓励表扬,激励学生前进。学生大多自尊心强,爱面子,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考虑到这一点,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说表扬的话。对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要充分肯定、积极鼓励,以此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促进其良好人格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受到鼓励表扬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心理需求,主观上更加愿意听从班主任的话,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比如,在每节课开始之时,教室里总是很吵,学生鲜有自律意识,他们很难主动安静下来。这时班主任要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班主任走进教室后,可着重表扬安静端坐的W生,对他们进行奖励,其他吵闹的学生看到后就会马上安静下来,快速做好上课准备。几次之后,不用班主任管理,学生就能做好上课准备工作,而且形成了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相比于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这样的方式更有效。在表扬的驱动下,学生会产生集体意识和荣誉感,会自我约束,会意识到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这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优秀班集体建设,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还落实了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榜样的影响下,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五、结束语

总之,德育工作千头万绪、任重道远。班主任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持之以恒地开展好班级管理工作,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与学生不断交流沟通中增进师生感情。班主任还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素珠.学习共同体:小学生人际规则意识的孵化器[J].中国德育,2016(03).

篇9

关键词 职专 班级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005-02

一、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1.通过调查研究可知,来到我们中职学校上学的学生,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不知道所学专业前景如何,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认为在校混三年,拿一张证书,等着学校推荐工作,或是由父母安排日后的去向。有75%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升高中没希望,就没有参加中考,且在初三下学期开始,到不到校,上不上课,学校和家庭也就不注意了。这些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差,例如,有些学生的汉语拼音不太会拼写,语言表达、阅读存在问题,英语26个字母写不完整,学习成绩总是倒数末位,经常不做作业,上课管不住自己,脏话连篇,抽烟喝酒,打架闹事等,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但是,他们并不是不聪明,从他们对电子游戏能玩得很好,有许多体育爱好,也有很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来看,他们的智力不低下。这些特点在不同的学生表现都不一样,我们必须清楚,要因人而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2.有极少部分同学有奋斗目标,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他们头脑清晰,有创新思想,但在不良学风的大环境下,他们的上进心也受到极大的影响和打击。

3.还有一部分同学完全沉迷于网络游戏、QQ聊天,他们不思进取,学习生活萎靡不振,甚至于晚上下了晚自习还偷跑出去,到网吧过夜。失去了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

1.班级环境文化。班级环境文化主要指的是教室和宿舍的环境卫生及美化装饰效果。教室和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能体现出一个班级的整体精神风貌和素质。

2.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就是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约定等,它在遵循校纪校规的前提下,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被全班同学所认可的具有本班特色的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而使学生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一个合理的班级制度是整个班级严谨、团结、向上的强有力证明。

3.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指在学生心中形成以人生观、生活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班级精神是一个班级最宝贵的优势和精神财富,它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和内在动力。

4.班级行为文化。班级的行为文化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班级举行的各项活动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和人际关系等活动,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

三、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我们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班而异、不断创新、归纳总结,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普遍的适应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宣传到位、达成共识。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班主任和班干部几个人一厢情愿的个体行为,必须寻求全班同学的配合和参与。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班会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的重要性,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班级文化,该如何去建设。把问题公布于众,让大多数同学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树立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一定的群众基础,才能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否则,只是一纸空谈。

2.选好载体,全面发展。班级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和手段才能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出来。首先,创设舒适的班级环境。前面提到班级环境文化指的是教室与宿舍的卫生情况和装饰美化。干净、舒适的教室和宿舍环境能消除疲劳,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①班级外部环境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条件。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保持为主,加强监督,有奖有罚。②开展文明教室、文明宿舍的评比,及“装扮教室.美化我家”“文化宿舍”等一系列活动。通过黑板报、名言警句、盆栽等各种形式,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装扮自己的装饰自己的教室和宿舍,把宿舍真正地当成自己的家。还要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中职学生入校时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存在着很大偏差,这是中职学校的首要难题。如何防止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继续下滑,甚至违法犯罪,让每位学生逐步步入正常规道,我认为要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基础。班级是整个学校的一部分,在制定班级制度时,不能脱离学校大的方针、政策,偏离正道而行。必须遵守本校制定的本专业学生职业行为规范;新生一律要通过《学生手则》的学习和教育,明确学生在中职学校的吃、穿、住、行和学等方面的规范和目标,使学生逐步能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主动约束自己的言行,主动检查自己的思想,使一些良固定下来成为行为习惯。其次,从实际出发,因班情而异。有些班级学生的基础好,自制力较强,那么就不能只纠缠在不旷课、不违纪等基本的条例上,而是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而基础较差的班级必须从制度上限制其违纪的想法,采取措施来约束学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班规也不仅仅只规定课堂上“不许”“不应该”,对课外活动的开展也应有所要求,比如,一个学期召开几次主题班会,开展几次班级活动,以什么样的形式举行等等,把集体活动写进班规,不仅丰富了班规内容,更加保证了活动的开展。最后奖罚要分明,加强执行力度。每种“法”的执行都伴随着奖惩制度的建立,班规也不例外。同时必须得加强它的执行力,否则,班规等于形同虚设,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再次,班级精神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品质。例如,有个别班级提出“爱祖国、爱父母、爱班级、爱学习、爱自己”的班级精神,这“五爱”内容宽广,意义寻常,有“大我”,也有“小我”,它的含义是:与父母沟通、理解父母、孝顺父母;珍惜人生,珍惜学习机会;爱自己,有自信;遵守班级各项纪律,提高班级荣誉感;进而上升到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最后,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多彩多姿的班级活动可以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活跃大脑思维,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把班级活动写进班规,保证了活动有力开展,可以形成别具一格的活动文化。

四、鼓励参与、以人为本

篇10

关键词:初中;班级建设;非智力因素;思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69-01

一、素质教育凸显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智力与非智力相统一的人格健全的世纪人才,其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除了“智”的要求,“德体美劳”等非智力因素也内涵于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具体来说,它包括性格、兴趣、意志、情感、态度、动机等因素的培养。国内外教育实践者和心理学家曾就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和人的成功的关系开展一系列测试和实验研究。美国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揭示,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甚至会成为一个人成就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18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戈尔曼则首创“EQ”(情感商数)一词,对“聪明“予以重新诠释。我国的燕国材教授早在1 983年就已展开相关研究并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理论。就学生的情况而言,学习成绩好的一般具有较为健全的非智力发展。

二、当前初中班级建设的困境

初中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阶段。对初中生来说,班级是他们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风、学风。成功的班级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进而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具备合格非智力因素的学生通过其一言一行又会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因此,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就必须加强班级建设。但在现实的班级建设中,存在各种不利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困境。

(一)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的根深蒂固

素质教育是旨在突破应试教育模式,合成长、学习规律性的新型教育模式,虽推行艰难也卓有成效。但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不尽合理的升学体制仍然制约着当前的教育实践,教育方式以知识灌输为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和校园活动为辅;以学习成绩为评价学生本人及其在校表现好坏的主要标准,并不重视学生学习毅力、学习责任、兴趣乃至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甚至相当多的学校缺乏有效而持久的德育等方面的评价体系。近几年来相继出现的所谓“准军事化”教育模式更是让人匪夷所思,其教育军事化的合理性有待商榷。由此出现学生年级越高,各种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却越来越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惟重分数并一考定终身的升学机制是学校和班级建设的惟一指挥棒,其事关生源、声誉。学校把提高分数的任务具体量化到每个班级,即使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学校把素质教育任务下放到班级,但衡量班级工作好坏的标尺仍然是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分定班主任。这一单一化的要求一方面导致工作中,班主任工作方式的简单化、功利化,往往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另一方面使一些班级开展的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班主任与教师之间缺乏配合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绝非班主任一人之事,他需要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但实际工作中,各科之间以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为目的,班主任与其他任课教师之间就对学生的兴趣、动机、责任等培养及其方式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学生频于应付作业而无暇顾及其他,甚至有些教师常给学生出难题、偏题,造成考试分数偏低。学生的成功动机、兴趣等难以得到积板强化,会使学习热情下降。

三、初中班级建设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对策

当今社会需要有技能的人才,更需要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而顽强的意志、优良的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是高效学习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享用不尽的资源。因此,面对班级建设中的种种困境,有必要采取措施,积极寻找对策,使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卓有成效的开展。

(一)学校、班级一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实施

学校的指导思想事关素质教育的成效。学校要通过具体行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班级在学校的支持下有效实施培养方案,并能采取不同的方法举措。如根据初中生从初一到初三不同的年龄、品德、认知结构,开展各类兴趣学习小组及手工课、劳动课、勤工俭学等活动,以及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的活动,如各类参观、夏令营及环保活动等等。这些立足于实际所开展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学习动机、顽强意志与完美个性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班主任还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美化教室、办好黑板报、设立阅报栏,以及规范班级管理制度、开展班内和班级间的互动活动等形式增强班级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同样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方面。

(二)班主任要“因材施教”,开展非智力因素教育

根据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现状,要特殊照顾到高年级学生、城市学生和男生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品德、认知结构。初一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应重点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初二、初三学生,独立性开始增强,行为上常表现为叛逆,因此,要少强制和训斥,多交流和商量,他们遇到的事分情况让他们自己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责任感和自信心。而就男女生在性格、自信心、情绪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应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可一味迁就,更不可简单粗暴。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成功有助于初中生顺利度过叛逆的青春期,为高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增强学生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我意识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意志、兴趣与学习成绩之间互为相长。因此,增强学生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班主任可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和成才过程中的关健性作用。如著没有良好的动机、兴趣、毅力、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支撑,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而通过具体事件的解决,班主任有意识的进行非智力因素重要性的极具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更能切身体会到它的作用和重要性,自觉形成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自我意识,把非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提高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家庭之间要相互配合

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了本身有目的的施教外,还需要智力因素的相应教育,并在其中渗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需要在班主任之外,与任课教师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案、实施方式等内容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更要和各任课教师在如何培养的问题上积极商量,通过学生成绩的进步来影响其成功动机、自信心、学习兴趣,合力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班主任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在于对学生有关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取得一致,改变过去家庭教育只重成绩,其它一味迁就的做法。使学校非智力因素教育效果持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