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说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说课

篇1

1.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分析及处理意见或方法(对教材的删、补、增);正确提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的确定;阐明教学大纲、课程目标对这部分内容有什么要求。

2.说教法。

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在说教法时,就必须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参与学生学习。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

3.说学法。

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由其是教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是当前教改的热点问题。上课要重视学法指导,说课时就要说学法指导的方法和步骤。说学法时要说清下面几个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哪些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学习方法有:识字的方法、认识理解段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审题的方法、检验的方法、知识迁移的方法、搜集信息和运用处理信息的方法等;学习能力有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等。

4.说程序。

说程序需说清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及其理论依据,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说程序时可以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的顺序说,也可以在说程序的过程中融入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主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教材的特点进行处理安排,说课的程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说程序中还包括以下的内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关键,以实现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有些教师安排在说教法中进行,效果也不错。)其次,采用什么教学法手段、媒体的使用,如何小结,板书的设计、作业设计及其意图也需要作简要说明。

5说反思。

即说出本节课的教学得失,那些方面值得发扬,那些方面应该改进,应采取什么措施查漏补缺。

要说好课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突出“说”字。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照教案读;说课不等于讲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去说;说课不等于背课,不能按教案只字不漏的背;说课不等于读课,不能拿事先写好的说课稿去读。说课时要抓住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去说,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内容、说学生,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说课特点,完成说课进程。

2.把握说的方法。说课的方法很多,应该因人制宜,因教材施说:可以说物、说理、说实验、说演变、说本质、说事实、说规律、正面说、反面说,但一定要沿着教学法思路这一主线说,以防止跑野马。

3.语气得体、内容不失真。听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是评委、是领导、都是成人,说的语气、称呼要得体。虽然听课者都是成年人,但他们会竭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听说课,去审视说课者一字一句、一举一动,包括组织过程、参与过程、教法的采用。因此说课时要真实体现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路、教学的过程、方法的选择,又要注意说课时的语气、称呼、表情要得体。

篇2

关键词:要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78-1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效的课外阅读作用很大,可以使学生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可以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如今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误区,如阅读的盲目性,学生也在阅读,却是没有计划的阅读,拿到一本书就乱翻一遍;如阅读的功利性,一些家长总认为阅读课外书是看没有用的书,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于是常常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问题上进行探究,让课外阅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效益。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一直在探索,下面说说我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一、激励学生要读书

现在的学生受网络、电视等的影响,很多学生本身就静不下心来看书,即使看书也是出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的阅读要想高效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让课外阅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首先要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是“要我读”,而应该是“我要读”,因为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言,只有乐之者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从事阅读活动的动力,也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了那种进行课外阅读的需要,才会想读,并读得快乐。激发学生要读书的方式有很多,如有时候我会故意地设计悬念去吊学生的胃口,告诉学生书中的某些精彩的片段或某个曲折的故事,等学生的欲望一旦被激发起,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有时候我也会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无论在什么活动中,都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我常常跟学生讲一些名人爱读书的故事,也常常拿学生身边爱读书的同学的故事跟大家交流,由于求胜之心每个学生都具备,因为要向榜样学习,自己也会默默努力。有时候我也会通过让学生在学校这个小范围里进行交流,当孩子们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课外阅读的成果得到其他同学是肯定时,他们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认真地读好书。

二、推荐学生读好书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低下也决定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效果,实践证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别能力等决定了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缺乏独立性,他们的课外阅读必须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为前提,所以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都会巧妙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首先我会给我的学生适时地推荐课外读物,使学生读书时不盲目,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物时,要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在推荐时我会首先考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读物,能够有效地延续和补充课堂教学,如学习了《一本男孩必读的书》,我向学生推荐了《鲁滨逊漂流记》,学习了《三顾茅庐》,我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等等;在推荐时我还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分别推荐适合每个年龄段学生口味的读物,低年级的学生读一些语言、童话等情节生动、通俗易懂的读物,中高年级的学生多读一些名家名著、科普读物等,当然我所执教的班级里都会设置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分享读物,而且在读物的分享中也可以彼此交流读书所得;当然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课外读物也不再局限于书本,我也指导学生到一些正规网站上去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三、指导学生会读书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益关键还是要指导学生会读书,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教给学生以下一些方法,有摘抄法、有批注法、有质疑法、有读写结合法等。如我在指导学生读《伊索寓言》时,这样指导:

【教学片断】:

师:播放《狐狸和乌鸦》,问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位大家吗?,想不想认识他?”

生:想。

师:课件播放“走近伊索”。

生:(通过阅读,简单了解伊索的童年和他的成长之路。)

师:伊索寓言是伊索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伊索之星”,接着出示一些关于“伊索寓言”的题目让学生抢答。

生:(兴致勃勃地抢答)

师:“伊索寓言”都是一些有趣生动的故事,课前老师就让你们做好了准备,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将你们习得的寓言故事表演给大家看。

生: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开始了精彩的表演。(师适时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

……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 个性 尊重 体验 愉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个性得到张扬, 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的学习乐园。

一、创建饱含人文色彩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愉快而自由的精神交往、对话与沟通,一切都以浓厚的“情感”为纽带,教师充满着教育的爱心,以温情、理解、接纳的态度,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则在宽容、民主、平和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中享受到伸展个性,自由表达的快乐。

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归纳为“平等、宽容、蕴情”。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都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师生双方自始至终都应在宽容的、极富情感的融洽关系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人文化”教学的基础。

要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甘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劳动者、一个中介者、一个服务者。新接一个班,发现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长此以住,谈何“人文化”教学呢?

教学中,我坚持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点滴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获取成功,尝到喜悦。我尝试了差异教学,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只要有点滴进步,就予以表扬,如:“其实你很聪明,再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说得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完全能学得好!”等等。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每当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时,我总是融入其中,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则认真倾听,尤其是学困生的发言,我便予以肯定,从积极参与方面予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上变得活跃起来,人人参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充满人文活力。

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才干不仅仅在于学识,还在于营造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下顺畅地表达思想,在涓涓情感溪流的沐浴下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教学中,教师鼓励的目光,赞同的眼神,肯定的手势,饱含深情的讲述,抑扬,顿挫、舒缓有致的朗读,循循善诱、暗含期待的发问,还有那富于美感的多媒体技术,以及那种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了宽松的、令人愉悦的人文环境。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那丰富的潜在智慧,那心灵深处的对语言文字的认同,犹如源源不断的甘露琼浆一样喷薄而出,与老师产生深深的共鸣。师生共同创造的正是极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沙群岛俏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千奇百怪的珊瑚,海参,大龙虾,三五成群的鱼,滑稽的海龟,栖息在茂密树林中的能歌善舞的鸟,配以婉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美。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我说,“你们想去看看吗?” 在俏丽的风景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提供蕴含人文因素的优美文本

现行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此外,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味,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引导学生涵咏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推荐--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

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让学生当众朗诵,说出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全班已形成了读书、品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四、搭建展示人文素质的多彩舞台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群书”,领悟语言,品味文字,遨游于自由、灵动的精神世界,在多时空、多角度的背景下展开教学还仅仅是“人文化”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只有到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人文风采,彰显自我的人文素质这一层面,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人文化”的教学。

在这一层面立足的是人,关心的是人,要表达的还是人,这才是“人文化”的核心。在这一层面,学生所享受到的精神的自由与欢乐才是最可贵的,因为,这里的自由与欢乐是学生经历了外化--内化后,再次由内化--外化的过程,是他们自己真正的自由与欢乐,是经历了他们自身创造性发挥后的自由与欢乐。

篇4

一、导入课程的方法

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初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而言,提高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初中语文学科《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程导入中,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学生对于这首歌曲比较熟悉,进而也就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课堂学习过程当中。在这种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回顾过程中导入课程的方式下,学生能够配合耳熟能详的主题歌曲,充分感受到梁山好汉的侠义精神,有助于对小说情节的更深入理解。

二、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

对阅读文本的有效解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水平与质量最关键措施。在有关小说文本的学习过程当中,一切都需要以对小说文本阅读为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整个小说文本的过程当中,对整个故事情节具备一个初步的认识,试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并记录小说故事情节的产生、发展、直至及结尾。实践教学经验证实: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阅读当中,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所起到的教学效果是极为突出的。以人教版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材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教授为例,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在自行阅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提炼小说故事情节产生发展结尾的线索与关键语句,并加以勾画;其次,在学生阅读完成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该文中的主人公是于勒吗?②该文中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递进的呢?③于勒的性格特征或者说于勒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回答上述问题,若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则可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到小说故事情节当中,思考并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三、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

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同记叙文、叙事散文相比,小说这一文体在刻画人物的基础之上,对于主题的反应更加的深刻与灵活,主要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构建,反过来揭示现实生活中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所发挥的以小见大的功效。为此,作者往往会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形象加以深入且细致的塑造。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小说教学过程当中,重点就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应当避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为学生分配各个角色,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情境式教学活动当中,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的生动。

四、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的方法

篇5

1.教材特点及编写意图

《“问号”之歌》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树立爱学习的信念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旨在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识到敢问、乐问、善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好问、多问,明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今名人从小好学、勤学的故事,搜集相关的格言和谚语。

(2)能力目标:通过视频播放、玩中提问、生活中提问、讲故事和制作书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好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和敢于探究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动手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明白爱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3.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和勤奋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品德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教育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其认知规律,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问题。因此,整堂课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看、想中思考问题,以“一休”贯穿,与“一休”共同学习、共同思考,提出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解决,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课我以四个活动为主线,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场所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敢问、乐问、善问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促学生开“问号”之花、结“问号”之果、繁殖“问号”之森林,以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课标提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在情境寻找、体验“问号”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课前我用小魔术调动学生兴趣,又以在“百宝箱”中、生活中、图片中寻找“问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情境,运用身体多感官寻找“问号”,体验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乐学。

四、说教学过程

品德课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为主的课程。我紧扣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培根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用“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激起学生的兴趣,为多问个为什么做好铺垫,让“问号”贯穿课堂。

活动二:在百宝箱中发现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挖掘对学生有意义的题材,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在玩百宝箱的过程中,我用“一休哥”送来百宝箱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手去发现问题的欲望。在箱内装有源于生活的小玩具,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想玩的玩具,并提出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在玩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引出“问号”之歌奠定了基础。

活动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本课以“问号”之歌促发世界中充满了问号,大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问号”的足迹,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好问的品质,为寻求解决方法作基石,引出:勤学(板书)。通过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四:巩固升华

我设置了一系列有梯度的活动,从观察对比图片到讲牛顿的故事,得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源于问号。通过收集名人名句、赠送书签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

五、说重点、难点的突破

本课的重点是:懂得从小爱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良好学习品质。在处理重点上我紧扣教学目标,在寻找问题中培养他们敢问、乐问、好问的品质。我大胆的创设百宝箱,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又在生活中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勤学,通过名人故事让学生知道从小好问、勤学的重要性。

本课的难点是:激发学生从小对学习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并利用名人名句激发学生爱思考、爱动脑、爱学习的品质。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出示卡通问号,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用简洁的板书突破了勤学好问这一重难点。

板书设计:

“问号”之歌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有效性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各级教育机构中的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等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尤以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尤为明显。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泛功利化、忽视小说教学特殊性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乐观,急需进一步改进和革新。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现论述如下。

一、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来讲,科学、合理、有效的课堂情景对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氛围,增强教学效率等具有积极意义。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其创设独特的课堂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前后不同的态度转变,揭示了资本主义背景下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至上的面目,批判了资产阶级背弃亲情的丑陋灵魂。在本节课开始时,教师可围绕本文的主题(即“亲情”)进行课堂导入,如:有人说,亲情是世间最伟大的,是人类生命中永恒的动力,同学们认为亲情是什么?以此来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贴合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此时,有学生会回答:亲情是母亲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健康成长;而有些学生则回答:亲情是春天温暖的春风,吹散忧愁,带来愉快。对于学生的课堂回答,教师需及时给予其肯定和表扬,以调动其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注重细节研读,引导学生感知小说人物形象

从本质上来讲,小说多是通过构建虚拟世界的真实,给予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此种真实感则多依赖于作者在小说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故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明确教学重点,注重细节研读,以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小说人物形象。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文文末的“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细节描写非常出彩,其细节描写主要包括有“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假意推辞”、“不等范进说完”、“把拳头缩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等,以上这些细节描写,充分刻画出了一个“见钱眼开”、“虚伪”的市侩小人形象。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后,可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抓住攥、舒、缩、揣等关键性动作描写重新阅读文章内容,使其能够充分感知和明确小说人物形象,对其准确把握该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阶段,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级教育机构的课堂教学中,其中尤以多媒体技术较为明显。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之后,可利用多媒体为班级学生播放与本文内容相符的《红楼梦》影视作品片段资源,并指导学生在观赏视频文件的同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了解本文的主要脉络,为其之后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节省课文研读时间,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又比如,在九年级下册《变色龙》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变色龙于灌木丛中自动变色”的视频进行新课导入,通过此种生动、形象且直观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变色龙”的变色与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变脸”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升华课堂教学主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建议教师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需依据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注重细节研读,引导学生感知小说人物形象。同时还需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语文 小说审美教学

随着新一轮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普及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这种课程改革趋势的影响下,很多新颖的文学作品被纳入初中语文教材,并切实受到师生的青睐,成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欣赏、感悟、体会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针对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但是,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内部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忽略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小说学习中缺乏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严重制约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引,深入探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要鲜活,师生的双向互动代替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以人为本”成为语文教育观的核心。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需要得到改革。

1.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

针对语文小说的教学,激发学生在小说阅读方面的兴趣是教师开展小说审美教学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是没有任何依据,学生对语文小说有了浓厚的兴趣,语文学习的动力才会被进一步激发。怀着阅读兴趣,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教师开展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压力会随之减轻。在此,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新课程改革促使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进入初中语文教学范围,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作品的特点,借助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各种教学工具,为学生打造新型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范进中举的过程”为线索,将小说内容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内容展示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范进中举的场景及中举前后亲人朋友对他态度转变的丑恶嘴脸,让学生带着兴趣感受作者赋予小说人物的那种讽刺意味,并进一步明确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2.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的语言美

小说中,语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表现要素,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有效提升小说的层次。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小说描写的语言,体会语言中的深意和语言之美。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分析小说中描写不同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的部分;二是明确小说中运用的拟人、比喻、夸张等写作手法;三是联系小说内容,感悟语言。此外,小说背景、环境要素等内容都是学生体会小说语言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感悟语言美的过程中,小说审美情趣也会得到培养。例如初中语文教材《美猴王》,小说针对美猴王的生活情境和它的灵性体现,有这样一段描写:“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是一段很有趣味的话,其中涉及了小说的写作手法、美猴王的生活环境和习惯等内容,学生只有学会了欣赏语言美,才能进一步感悟蕴含这些语言背后的审美情趣和深层寓意。

3.引领学生走进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三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一部好的小说,作者需要在情节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就一部小说而言,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小说环境的描写都离不开小说情节的描绘。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可以深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牵引读者的心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到小说的美,强化读者的审美意识,从而走进小说中人物的内心,和他们一起感受跌宕起伏情节下的各种喜怒哀乐。例如罗贯中的《空城计》这篇小说,小说在情节安排中,有效遵循了开端、发展、、结局的发展线路:“诸葛亮和司马懿敌我力量悬殊”引发故事的开端,“诸葛亮看透司马懿性格的弱点,布置空城计”形成故事的,“司马懿兵退四十里”为故事写下了结尾。对这种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挖掘、探索,例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给予学生自由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这种情节设置背后的深刻内涵。在领会情节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小说中存在的内蕴美,从而塑造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小说审美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教师在小说教学方面的有效性。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彰显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的实践。因此,小说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小说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的语言美、引领学生走进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实现学生在小说审美情趣方面的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立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淄博师专学报,2009,02:39-42.

[2]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105.

[3]高经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问题探讨[J].才智,2015,11:214.

篇8

季节轮回,时光流转,告别了一个学期的忙忙碌碌,我们又迎来了轻松愉悦的暑假生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的各级组织向辛勤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老师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向勇于接受挑战、乐于拼搏进取,在学习和活动中屡创佳绩的同学们表示祝贺,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学期来的丰硕成果:

(一)表彰:

这一学期中,我们学校有很多同学都表现的非常出色,而且取得了优异成绩,下面,将本学期的获奖情况向全体师生进行表彰:

集体方面:本学期,四(4)中队被评为xx市优秀中队,六(4)中队被评为学区优秀中队。在学区运动会上,我校运动队获xx学区小学组三等奖。四(1)班、四(4)班在学区英语书写比赛中分别荣获三等奖。学区艺术节比赛我校群舞节目获学区二等奖。

教师方面:本学期xx老师撰写的《钓鱼的启示》入选xx市《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设计》;xx老师在xx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xx老师在xx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三等奖,xx老师在市新教师汇报课上成功开出一节汇报课赢得了进修学校领导好评;xx老师成功开出学区级研讨课,xx老师在学区研讨会作了主题论坛。xx老师被学区评为英语优秀指导师,xx老师在学区语文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xx、xx老师学区语文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三等奖。xx老师在学区体育说课比赛中获三等奖。在xx市举行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的xx、xx、xx等十五位老师的论文被推荐到学区参加评比。

(2)六(4)班的林巧艳同学在xx市“华峰杯”创新作文现场赛中荣获二等奖;六(2)班xx同学、六(3)班xx同学在xx市科学综合能力比赛中分别荣获二、三等奖。艺术节一(4)班的xx同学获xx市器乐组比赛三等奖。

(3)五(1)班xx同学、五(3)班xx同学在学区小学五年级英语口语比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五(3)班xx同学、五(1)班xx同学分别荣获三等奖。

(4)学区艺术节比赛成绩喜人,四(2)的xx、二(4)xx等同学合作的舞蹈获学区群舞比赛二等奖,四(2)班的xx获美术组二等奖,四(4)班xx获器乐组三等奖,四(4)的xx获声乐组三等奖,一(4)班的xx获器乐组一等奖。

(二)假期要求及有关活动: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素质教育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妥善处理这四项能力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听是基础,以讲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听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倾听能力,他便不会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因为,他没有办法正确地捕获他人所说内容的关键点,提炼不出说话的中心思想,所以,导致不能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抓住他们该时期的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互相讲一些小故事,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倾听。

二、读是前提,引导阅读文本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阅读的文本进行朗读。因此,教师可以每周开设一堂阅读课,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大声地朗读。

例如,对于每周的阅读课,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介绍有意义的书籍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第六颗钻石》时,我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并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熟悉的字词,查字典解决,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的能力。

三、写是目的,鼓励写日记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

写是学生展示自己心境、表述自己情感的一个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都不喜欢写,尤其不喜欢写作文,他们总认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叙,从而导致写作成了教师和学生最头痛的一件事。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目的的写作,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写。而日记就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的一种重要方式,鼓励学生每天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在日记上,久而久之,学生写作难的观点就会得到转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限制字数、篇幅,并给学生积极的鼓励,让学生愿意通过这种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过程。

四、说是手段,开设演讲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完整地说完一句话,不能正确地用一些字词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短的演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分开独立的。例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我开展了“讲故事”的活动。首先,我让学生在课下每人都准备一个故事,在课堂上讲述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师:“经过一年的学习,我们在课堂上也听过不少的故事了,我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对不对?那今天,我们今天来讲故事,好不好?现在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喜欢的故事呢?”一开始,学生都不好意思主动展示。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一个片段。之后,我点名让一个同学开始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勇气。在学生讲完之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某某同学讲述了什么?对于那些没有认真听学生讲述的学生,我让这些学生交换立场,让学生明白,在你讲故事的时候,其他同学也不听,甚至说交头接耳,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在学生明白这一点之后,使得以后的这种活动效果非常好。这样,学生的听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故事课写下自己的感想,进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提高说话能力教学方法

引言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功能的总和。语文能力这个整体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构而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听、说、读、写一起抓。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某些原因,我国语文教学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虽有注意,但做得还十分不够,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探讨,以期引起 更多人的关注。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利用课堂进行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和思维想象力,具有深远的意义。说话训练实践表明,指导、安排学生说话训练,必须做到科学、有序,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景渗透。综合利用各种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积极、自信、规范的表达能力。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既“入乎其内”、“化乎其中”,又能“言乎其外”?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训练方法。 一、放开“胆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敢说,这是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 初中生对待说话训练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思想上不重视。有的学生认为只要不是哑巴,谁都会说话,无师可以自通,没有什么可练的;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考试只考笔头,不考嘴皮,能说会道也不能增加分数,练不练说话没有关系。二是心理上不想说或是不敢说。初中生由于年龄增长而发育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大部分人不愿意在公共场合说话;有些想说话的人又担心别人议论“好出风头”“爱耍嘴皮”等而不敢多说。 针对以上情况,我首先对学生予以正面教育,从社会发展对说话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角度去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确提高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次,教给学生一些排除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如说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理清思路,拟好提纲,要充满自信。 为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我在每节课前用3分钟让学生说见闻,轮流说;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 二、用好“本子” 所谓“本子”,就是指课本。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进行“说”的训练,培养“说”的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说”的素材。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教师要把“说”的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随时进行训练。 以课文为依托加强“说”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如复述课文;结合语文课本课后的思考练习题进行说话训练;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讲课文各段的大意,解释课文中重点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含义与表达作用;用优美词语或关联词语说几个句子,用课文中主要词语或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或概括全文的话;仿照文中的“亮点”语言的句式或含义写几个句子或一段完整的话;仿照课文的结构或构思说一说自己类似的经历或见解,等等,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能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此外,还可以搞精彩语段的朗读、古诗文背诵等,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三、搭好“梯子” 解决了“敢说”的问题,有了“说”的素材,面临的就是说什么的问题了。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搭好“梯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不能只是干巴巴地说几句话,要能打得开思路,从多个角度对话题展开分析,主动灵活地转换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能摆脱传统思维定势的约束,开阔思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提高“说”的能力。 1.仿句式、课文说话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训练价值,尤其是在一些诗歌文中,让学生仿句式说话,效果很好。如《理想》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盛赞理想的意义,比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些比喻句,以“爱心”“书籍”等为开头,仿写几句,使说话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 所谓的仿课文说话,也就是模仿课文形式进行口述,学习范文的遣词造句特点。如教学《羚羊木雕》时,我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家遇到的类似课文中的事。这样,对于想说又不知怎样说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训练。 2.看板书说话 老师上课都会对重点的词句板书,在教学的适当时候,可让学生看着板书的词句练习说话。如《桃花源记》一课,在了解全文的情节后,我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自己的话连贯地叙述故事。学生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利于背诵,又提高了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看演示说话 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后就说。如在教学《核舟记》一课,我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鲁直、佛印,根据课文描述,模仿三人在船头姿态,让学生看后说话。这样既理清了文章内容述说顺序,又激发了学生兴趣。

4.看图画说话 教材插图是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绘制(拍摄)的精美图画。它们具有形象、生动、可感的特点。教材插图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既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又为促进说话能力而服务。如在《湖心亭看雪》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白描的手法,又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画,融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场景,理解作者心境。 四、出好“点子”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说话练习,老师还要想点办法,使学生津津乐道,越道越好。 1.当解说员 一些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或当导游,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苏州园林》学完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这一名闻天下的园林等。 2.当宣传员 教材中关于各地风景名胜文章很多,如《三峡》、《岳阳楼记》、《济南的冬天》等,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当宣传员,介绍各地的风景名胜,力争让听众感兴趣并产生前去观光游览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