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特征

篇1

家庭教育要遵守科学规律,用科学方法,不能随意,凭热情好恶盲目蛮干。家长必须经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的育人经验。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家长要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对孩子的尊重结合起来,必须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学习不喜欢或不适合学的东西。

二、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表现为:一是家庭成员的一致。即家庭所有成员在教育孩子时的认识标准要一致,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能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一个严格要求,另一个却袒护。教育孩子家庭成员在认识标准和方法上不一致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二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要与学校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时间安排上保持一致,否则会出现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加上两天不一致的家庭教育使教育效果全无。三是家庭教育要与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不可随意、盲目蛮干、想当然、违反科学。

三、家庭教育具有强制性

一是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父母教育监护未成年子女做了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二是对子女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方法。未成年子女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和心理发展上还不成熟,不可能完全自觉地约束自己,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甚至放纵自己的行为。说理教育不是万能的,那种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家长除了要认真耐心地做好思想教育外,还应适当配合以强制性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四、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最合适的教育者是父母自己。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老师。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大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教育孩子是父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人父人母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育子责任。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五位9—13岁的少年辍学流浪,为取暖在空垃圾箱中生火,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政府为此处理了多名官员和校长,而丝毫没有追究家长的管教不力责任,家长似乎只是受害者。事实上,家长还应承担“养不教,父之过”的道德责任。学校教育不具备全面的覆盖性,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不在学校,教师的教育作用有限,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社会角色的原因,教师的社会角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孩子。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另外,孩子的祖辈、亲戚、朋友都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等存在的一些问题都表明了这一点。

五、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只会拔苗助长,违反规律。良好习惯、优秀品质、优异学习成绩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和培养。据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成年人培养一个新习惯约需要72天左右。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想起来管一管,抓一抓,平时不管不抓;闲时管一管,抓一抓,忙时不闻不问;出了问题管一管,抓一抓,没有问题就放任自流。

六、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仅有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性,还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性。人的复杂性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人的要求欲望、人的性格个性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也具有复杂性,人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加强培养。另外,社会环境也是极其复杂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和文化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未成年的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制诱惑的能力差,易受经过各种新潮包装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远离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媒体和不良书籍,远离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

七、家庭教育具有艰巨性

家庭教育的艰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长缺少教育孩子的时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为生计、为工作常年奔波,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教育孩子面临困难。二是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专门知识,往往教育孩子不得法,教育效果差。三是家长和孩子存在代沟。代沟问题的存在使许多家长无法和孩子有效沟通,使父母和孩子产生隔阂,家庭教育难以开展,父母和孩子都为此苦恼。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对家长教育孩子带来困难,使家庭教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家长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抱着对家庭美好未来的期盼,克服困难,不气馁,积极面对。

八、家庭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篇2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阴影 教育管理

一、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

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随其父(或母)生活的家庭。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婚姻法的不断完善,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形成单亲家庭的原因很多,有的由于父母一方因故早逝,又重新组合的家庭。有的由于经济条件,教育程度,出生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夫妻在感情、兴趣,志向,生活习惯、认识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而离异,还有的由于一方喜新厌旧,或第三者插足造成分离。虽然离婚是社会进步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婚育家庭过渡的社会趋势,理性的离婚是对不幸家庭婚姻的解脱,是值得倡导的,但不论是理性离婚还是非理性离婚,孩子是无辜的,都会给无辜孩子在情感、心理上造成伤害。据社会研究表明,四分之一的单亲家庭孩子在父母离婚的头半年里有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羞愧感。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

单亲家庭的这一特殊群体,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在孩子们的眼里,父母和家庭的存在,无疑是他们快乐成长的重要因素,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因素,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一)自卑忧郁心理

孩子在失去父(或母)之后,自觉无颜见人,情绪低落,陷于极度心理痛苦之中,由此变得孤僻、自卑,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少言寡语,胆小怕事、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也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如:我班一名幼儿,由于父母离异,一直由奶奶照顾生活,父母很少给予疼爱,孩子在幼儿园情绪一直低落,沉默寡言,经常自己单独玩耍,胆子特别小。

(二)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表现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情绪。这往往是由于家长本身有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而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对抗情绪,或孩子在经历了亲人早逝带来的痛苦和不幸造成,有的家庭由于父母不和,家里天天像战场,闹得不可开交,孩子得不到片刻安宁,给心理上造成不安和恐惧,这种不幸的遭遇和环境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烙上阴影,这种心理的孩子对老师和同学有莫名的抵触情绪,很不合群。

(三)消极心理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关爱而产生消极心理,他们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例如我校一幼儿父亲整天沉溺于麻将,母亲成天梳妆打扮、唱歌跳舞、寻欢作乐,都无心关心孩子,在父母离异后被当作“累赘”踢来踢去,其幼小的心灵被蒙上阴影,以致对任何事物都抱怀疑态度,失去生活信心,在校也无视老师的表扬和批评,一切都无所谓。

(四)仇视 报复

有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对父母离异充满憎恨,特别是第三者插足而组建的家庭,孩子的憎恨情绪久而久之对心理产生不良作用,这种憎恨逐步表现在对家人、老师、同学的敌对情绪,怀疑身边的人,仇视整个社会,于是,常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大打出手,以极端的手段来宣泄他们长期压抑的情绪,以求内心平衡。

三、单亲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误区

单亲孩子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往往背负着超重的父爱和母爱,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了不好的教育环境,以致走向极端,步入误区。

(一)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有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往往会更加怜悯孩子,千方百计给予孩子情感补偿,啥事都依孩子,一切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不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行为是否正确,父(母)一概予以满足,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好胜心强、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暴力教育

暴力与虐待是单亲家庭中又一极端方式,有的单亲家长不是对自身原因进行总结,常常因自己原因或孩子做错事就大打出手,对孩子施与暴力,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一般具有恐惧感,脾气暴躁,自控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这种扭曲性格将会不断加重,一旦遇到挫折或不顺之事,就容易做出离家出走,流浪、自杀等极端行为。据国家犯罪调查证实,青少年犯罪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

(三)金钱教育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已经摆脱了贫困,有的已达到了小康水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向家长要几个零花钱或是要求家长买东西并不在话下,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毫不吝啬地为孩子铺好金钱大道,父(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最容易使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手大脚,不劳而获的恶习。

四、单亲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不管是什么原因,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母)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孩子是社会的希望,社会、家庭都应特别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引导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一)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对单亲家庭环境的认识

如果孩子已经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家长要勇于面对,勇于正视,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事实,一旦让孩子知道实情,反而怨恨父母。单亲家庭的父(母)亲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健康、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里感到快乐和安全,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就能得到良好发展。因此,单亲家庭家长要特别注意正确引导孩子对家庭的认识和给予孩子愉快的家庭氛围,孩子是无辜的,家长没有理由让他们感到不幸,要及时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二)及时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心理压力也比一般孩子大,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多交朋友,可以经常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在学校有些孩子说一些刺激性的话,家长应该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情况,班主任可以利用班集体的资源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单亲家庭的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同学的友谊和温暖。

(三)从小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分外娇惯孩子,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其实这种做法是害了孩子,家长应该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了解家庭的各种情况,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四)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环境,接受多方面的教育

在单亲家庭里,不管是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有接触和交流,感受更多父母之爱。鉴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就让孩子多接触社会,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多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

五、学校和社会都应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式而言的。它的显性特征往往是通过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比较分析出来的。了解其特征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特征

(一)深远性

从教育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上,家庭教育的效用是深远的,甚至有时候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往往伴随着孩子出生就开始了。一些幼教专家更是认为,胎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婴幼儿的启蒙有相当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很有可能从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时候的教育是最原始的,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是孩子学习一切知识、本领的基础。这时候的教育可能没有专门的教育形式,父母本身的言行可能就是这种启蒙式家庭教育的起点。这种教育简单但又不被察觉,但对于幼儿来说在他出生前或者刚出生时接受到的世界或是社会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家庭成员给予的。这种信号一般表现为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家风、父母本身的文化素质等,这些都能对婴幼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比如,在父母时常吵架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比较缺乏安全感和不够自信。可以说,家教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这种影响无不是深远的。

(二)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唯一能否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更多的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社会教育也有所倾向,二者都是一种被动的传授。而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它以亲情为纽带,教育者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受教育者也能够很容易的理解这种教育的内涵,并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也就是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人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首要性

家庭教育在各种教育形式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一是就产生的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上文已经提到,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腹中婴儿,孕妇的一颦一笑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这是家庭教育最早的开始。二是从产生的影响上来看,相较于其他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这种影响来源于母体的天然影响和家族家风的传承,是有极为深刻的文化延续性的。而且从遗传学的角度,本家族中的人也更倾向于有类似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会更容易接受自己家庭的教育。因此,被教育者的接受度越高,教育的作用就越显著。家庭教育在这一点上是明显优于其他教育的。

(四)综合性

家庭教育本身不排斥其他教育,且能和其他教育相结合,在人的多个方面发挥出巨大成效。家庭教育往往是其他教育的基石,同时又高于其他教育。一方面,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时,家长、学生和老师成为了教育的铁三角,学生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回到家可以由家长监督完成相关作业,重要的是家长会在做人上给予孩子一定教导;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时,人与社会上形形的人来往,在获取了金钱和能力的同时,会接受一些挫折,会感到迷茫,家人在这时会给予关怀和安慰。这两种结合中家庭教育起到是基础的辅助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在其他教育都实效的时候,总能为人寻找出解决的路径,因为家庭教育更多是在情商上给予人动力和勇气,在这一点上看它又优于其他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子女情志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子女情趣和志向有很大影响。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不需要用学校教育中的那种方法,家长自己的自律本身就是孩子的正面教材。家庭里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可以成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方式。家风、家书、家庭习惯和家人本身这些都可以是对子女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用引导的方式在子女尚未入学和形成价值观前就带给了他们对这个社会、世界、人的初始判断,正是这个判断对他们今后的兴趣和志向起了关键作用。

(二)对子女情商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子女智商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在情商的培养上,家庭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情商往往是影响人生活快乐与否的关键。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对子女的知识培训,社会教育有利于一个人的情商塑造,但更多在于成年后的培养。家庭教育如同一颗种子,在一个人幼年时播种,越长大作用就越凸显。子女往往是在家人的个人经验、生活心得甚至家族智慧的基础上成长的,高情商或者注重情商培养的家庭出身的小孩在成年后往往能更适应社会。研究发现,幸福、和睦的家庭里的孩子长大了会更自信、更有安全感、更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家庭教育在情商影响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体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成长的动力和能力。

(三)对子女职业成就的影响

家庭教育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成功程度。老话说的好,三岁定终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所营造出来的学习氛围、以及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因子越好,孩子在未来就越有学习的能力,就更容易成功。同时,一个人选择什么职业往往要依据自己的专长。而专长往往是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就开始有兴趣的先导才能发展下来。

三、如何发挥的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就是家长自身。很多时候家长会苦恼孩子学习不自觉,会对孩子施加压力。殊不知家长自己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自己却在做一些诸如看电视、打麻将等休闲娱乐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话就不再有权威和说服力,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因此,对于家长要求他们学习就不会认同和理睬。在很多书香门第,家长自己就很会统筹安排生活,而且在学习、看书上就有自己的心得,在生活中就会熏陶到孩子。孩子在幼童时很多是处于好奇的模仿,正是这种模仿使孩子不自觉的把家长当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第一个崇拜学习的对象。如同傅雷一家,从傅雷的家书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出,傅雷及其夫人对傅敏和傅聪的影响。傅雷是翻译家,傅聪在其影响下有了英文的基础,才有可能出国留学,才可能有了外国妻子的结合,在国外开那么多音乐会。因此,家长的自律、家长的个人素质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因材施教

一个人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实际是影响他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认清楚孩子的基础情况和基本意愿以后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从而教育他。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沟通的过程,只有通过艺术性的沟通和了解,加上细致的观察,才有可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喜好和长处。要以兴趣为主导。通过发掘孩子的喜好,也就是他的兴趣来选择教育方式。可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沟通方式很重要,一些家长就比较擅长沟通。比如他们会在孩子很平静的时候把之前犯的错误拿出来说。沟通的时机也很重要,一般不能选择孩子吃饭的时候或者当着同龄人面前说教,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发育不同,因此沟通内容也需要慎重考虑。如不能总是责怪幼童成绩不够好,而是应该多多鼓励。不能总是要求未成年的孩子牺牲睡觉和业余时间去补习班等等不合理的要求。至少有效的沟通能增进孩子与家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其次,是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可以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多多细致观察孩子,和他的朋友圈建立沟通途径来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特别是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父母的虚荣心强加到孩子身上。要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对什么事物的注意力会比较持久,再加以科学的引导。

(三)氛围营造

父母应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尽可能好的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外因的重要性。为爱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包括良好的家庭氛围和邻里关系、父母、亲属、孩子的朋友、甚至邻居的个人素质及教育理念。美国小孩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其实这个就是通过孩子的交友来拓展他的视野,通过外因影响他情志的一个例子。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还在形成过程中,周围的一些因子对于他来说都是新奇的,都可能对他产生影响,而家长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一些不好的人或事务。

参考文献:

[1]刘秀丽,盖笑松,王海英.中国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问题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9年03期.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 素质教育 教育法规 教师 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缺位不利于孩子成人成才

本校地处山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学生家庭多为三代同堂,家长外出务工普遍,独生子女比例较大,祖辈家长代育居多。多数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因对教育法规疏于学习,对素质教育理解不深,对学校工作了解不够,对孩子身心特征缺乏研究,对科学育子方法知之甚少,家庭教育效果常常不如人意。

二、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责无旁贷

陕西省《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指出:“强化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责任和保障机制,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有益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配合学校共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家长密切配合

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学习习惯差,品行也欠佳,教师若严管,家长还找茬,校长逼质量,实在没办法。要走出这种困境,除校长要处处保护教师权益,为教师排忧解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外,笔者认为,在政府主导或者社会力量创办的家庭教育机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学校主动承担起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法规和家庭教育知识指导、培训,最大限度地整合家校育人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除外)在家生活的时间大于在校学习时间,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会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同理,有好的家长,才有好的孩子。

帮助家长更新教子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新的教育形式赋予学校教育新的任务,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形成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建立学习型的家庭,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本校依据教育法规、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根据“传承优秀文化,全面打好基础,培养良好习惯,培育合格公民”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开展了“好书伴我行,智慧满人生”读书活动。要使《评价》指标全面达标,读书活动取得长效,逐步成为我校内涵发展的亮点,必须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四、学校内涵发展必须整合育人资源

1.校长要把家庭教育指导与实践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家庭教育领导小组,创办“家长学校”,由主管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实施。各年级要成立家庭教育教研组,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法规,了解学校工作,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家庭教育教研组要围绕落实《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各项指标这条主线,依据现实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目的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时代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研究任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家庭状况,研究、归纳本年级本学期家庭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及方法等。

3.要坚持循序渐进、分层施教,逐步提高的指导思想,从一年级(最好从幼儿园)开始,每学期至少对家长进行一次家庭教育知识专题培训。小学阶段不少于12次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其效果不言而喻。如果初中、高中也能坚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其成效就更加理想。

4.通过家长学校民主推荐产生的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各年级家长委员会,并推选出负责人。家长委员会负责人和学校一起收集家庭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负责某年级家庭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定期征询家长委员会负责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学校与家庭之间这座信息快速互递的桥梁,将会大大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篇5

1.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期望接受率与现实接受率的比较,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期盼和需要,认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与家长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为构建覆盖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依据。

2.分析的方法

分别计算家长现实接受与期望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18个项目不同选项的比率;比较各项目各选项期望接受率与现实接受率并计算期望率高出现实率的期望提升率;以期望提升率超过10个百分点为标准,筛选出期望明显高出现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项目11项。

3.我们的认识

仔细阅读并体会表内数据反映的、家长期望率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的11个项目的含义,可以将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期待概括为:(1)在指导观念上,指导者要尊重家长的“参与意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2)在指导能力上,要求指导者提高指导服务的“专业性”素养,进行“高水平”的指导服务;(3)在指导方法上,期盼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个性化”,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4)在指导服务手段上,要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家长与指导者、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互动;(5)在指导内容上,要深入家长和儿童的情感领域、正确处理情感与理智关系和重视榜样、氛围等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父母中“80后”比率的比较

1.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父母中出生年代为“80后”比率的比较,认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群体的出生年代变化趋势。

2.分析的方法

分别统计儿童父母中幼儿父母、小学父母和中学生父母三类父母中“80后”出生的比率,并将统计结果编制成表2。

3.分析的结果

表内数据表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父母“80后”出生的比率有明显的不同,幼儿父母“80”后的比率已经达到59.9%,小学生父母为17.1%,中学生父母还只有1.6%。

4.我们的认识

“80后”父母已经成为幼儿父母的主体,随着时代的推移并将逐渐替代“80前”父母而成为小学生父母和中学生父母的主体。

三、“80后”与“80前”家长对指导服务期望的比较

1.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80后”与“80前”两类对象上述11个项目选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期望提升率的比较,揭示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期望接受率的提升与对象群体出生年代变化之间的关系。

2.分析的方法

出生年代为“80后”的家长均为孩子的父母;而且,前期研究已经发现:3~18岁儿童父母中,“80后”父母主要集中在幼儿父母和小学生父母两个年龄段儿童的父母中。分别统计以上11个指导服务项目选项的3~12岁儿童父母中“80前”和“80后”的期望接受率的提升百分点,并将结果编制为表

3.分析的结果

项目期望值提升10个百分点的11项指导服务项目中“,80后家长”提升百分点数明显超过“80前家长”的有10项。就“指导服务形式的集体指导”中“组织家长的讨论辨析活动”而言,虽然“80后”父母的期望“提升百分点”低于“80前”父母,但这一差别不足1个百分点。

4.我们的认识

前述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期望变化,主要与“80后”父母大量进入家长群体有关。

四“、80后”与“80前”家长自身特点的比较

1.分析的目的

通过相关分析揭示“80后”父母的自身特点,为认识大量“80后”父母进入家长群体后,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期望变化的原因提供依据。

2.分析的方法

继续以3~12岁幼儿园和小学生的父母为对象,统计反映孩子特征、家长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基本情况各项目(所谓前置变量)与“父母出生年代是否‘80后’”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3.分析的结果

(1)在本调查范围内,发现与“是否‘80后’父母”之间的联系存在显著性意义的前置变量有9项;(2)其中呈现正相关的前置变量有6项,它们分别是“父母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是主干家庭”“业余时间忙于亲子游戏”“家庭收支平衡”和“父母学历层次”;(3)呈现负相关的有3项,它们分别是“家庭结构是核心家庭“”业余时间忙于辅导孩子功课”和“家庭收支比较困难”。

4.我们的认识

80后父母具有下列特点:(1)父母中自身是独生子女的增多;(2)孩子是独生子女的增多;(3)业余忙于与孩子游戏玩耍的增多,而辅导功课的减少;(4)核心家庭减少而主干家庭增多;(5)家庭收支层次改善;(6)学历层次提高。

五、结语

篇6

关键词: 父亲 父亲缺位 家庭教育

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被看做是母亲的职责,然而,随着两性在经济基础和事实上的平等,以及人们对家庭教育中角色分配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必不可少。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父亲缺位”是学术界对于这一现象的概括表达。所谓“父亲缺位”,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父爱或父亲很少参与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的状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父爱缺位”表现在父亲对子女的时间投入上很少,他们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赚钱养家中,尽管这是一种变相的对子女教育的补偿,但仍然代替不了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与陪伴。

二、父亲缺位的原因

一方面,传统思想观念导致父亲角色错位。传统思想观念认为,男人是“一家之主”,是应该供养家庭的人,这就使得父亲的事业心越来越强,而家庭教育的责任感越来越弱,“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妻子或者双方的父母,以追求事业为“借口”,错失很多教育子女的良机。

另一方面,与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当引导有关系。儿童与母亲有较强的依恋关系,他们大多数时候是从母亲那里获得食物、亲密感和安全感的。如果在家中妻子不理解丈夫的辛苦,在孩子面前无休止地抱怨丈夫不顾家、不一起进行子女教育,则会在孩子们心中塑造一个负面的父亲的形象,使得父亲更难以融入家庭教育。

三、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的重要性

记得有位心理学家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亲由于工作的外向性和社会性,自身具有更多自信、坚强、果断、独立的品格,会为子女教育带来同母亲不同的方式和效果。具体来说,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有如下重要性。

1.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模仿是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基本途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一个适当的行为模范,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理解人类行为的男性立场,模仿自己的父亲,从而学会处理挫折、紧张和焦虑。而对于女孩来说,通过与父亲的接触和交流,学会正确地与异往,消除对异性的神秘感和羞怯感,并且意识到自己作为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性别角色特征,形成并强化女性意识。

2.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母亲一般是看护者,不时地提醒孩子“别摔着”、“小心点”,这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单独探索,久而久之,孩子们容易形成依赖他人的性格特征。而父亲则会给予孩子更多的惊喜,和孩子玩得更“疯”,放手让孩子自主地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此外,由于男性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勇敢、坚强,若孩子经常与父亲交往,则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会更开放和融洽,赋予冒险精神和进取精神。

四、对“父亲缺位”现象的对策建议

针对现今“父亲缺位“现象及研究表明的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据了解,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瑞典和挪威的《父亲法》,从法律方面明确规定父亲的责任和义务。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这不仅仅是一种法律的规定,更能从法律的设置看出国外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决心。

其次,开设一些针对父亲的“父亲课堂”。在国内,针对母亲的“妈妈课堂”或者“育婴课堂”已经逐渐形成规模。然而,笔者还没有听说“父亲课堂”的出现,这一方面说明,广大的父亲们并没有专门学习父教知识的愿望,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父教事业不够重视。

再次,妻子在家庭中应该协调好父子或父女之间的平衡。妻子应该尽可能地理解丈夫,如果丈夫有时不能参与子女教育,作为妻子和母亲双重角色,应顾全大局,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发牢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要经常创造一些机会,促进丈夫和孩子的亲子互动,让父亲与孩子增加接触和加深了解,发现乐趣,逐渐将丈夫纳入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妻子要尽力帮助丈夫树立起参与家庭教育的观念,经常讲一些子女的趣事,与丈夫一起看一些温情的家庭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丈夫的育儿观念。

最后,父亲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投入时间和精力关注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抛弃过去陈旧的观念,不再认为家庭教育是女人的事,而是认识到自己可以给子女更多的东西,并且可以在同子女的感情联系中得到许许多多心理上的满足,在亲子良性互动间寻找快乐。

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父亲投身家庭教育中,帮助孩子弥补“父爱缺位”带来的性格、情感方面的缺憾。很喜欢鲁迅先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一句话:“父亲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与大家共悟、共勉。

参考文献:

[1]赵连伟.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失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夏小林.父亲参与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康康.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魅力中国,2010(06).

篇7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比分析

社会化可以促进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为以后在激烈的社会生活中立足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及经历,并且要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但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行业竞争的愈演愈烈,个体要想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要加强自身的社会化,本文主要对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定义进行分析

社会化主要是对人类进行相关的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经过社会化,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儿童社会化作为教育学者以及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主要对为了研究儿童在个体发展以及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对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教育就已经出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要加快发展速度,必须要发明并学习专业的生产技术以及知识,而且随着教育部门的不断出现,教育和社会化就产生了一定的差别,所以说教育和社会化是不一样的,但是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学校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对比分析

儿童在其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成长场所就是家庭和学校,儿童社会化的起点为家庭,然后由学校对其实行社会化,最后社会对其进行继续社会化,但是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社会化最重要的两个阶段。社会化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就是初级阶段以及次级阶段,这两者之间具有传承与延续的关系,初级的社会化完成地点主要为家庭,次级阶段完成地点主要为学校,专业的儿童社会化学者认为,在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中,实现儿童的社会化的人员主要是父母以及家庭的其他成员,这些人员带有自身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儿童所不能选择的,这些人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在儿童社会化的次级阶段中,作用人群主要为教师以及其他的管理人群,教师和其他的管理人群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其所属的权利是不一样的,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规范、教育选择内容以及具体的教育实施办法进行。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都是亲情式的教育模式,但是儿童社会化的次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相比较为专业,在此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多样化的知识。这两种教育结果也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亲情式的家庭教育模式内容主要是为了锻炼儿童能够具备一定的技能,让儿童能够有能力参与社会生存、学会相关的行为规则,而学校教育主要对儿童进行思维模式的培训,让儿童的思维模式由具体化的思维发展到较为抽象的思维模式,而且学校教育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在此基础上,家庭教育主要为训练儿童最为基本的生活技能,慢慢的对其他能力比如礼貌以及基本社会规范进行培养,让儿童在和其他小伙伴在游戏的过程中对自我角色能够正确的定位,对于社会的角色也能够进行合理的理解。在儿童社会化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因为家庭教育打下的良好的基础,家庭教育渐渐的围绕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文化知识转变,儿童能够对社会的强制化的规范进行学习,同时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性活动进行参与,更加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自我角色。2.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学校与家庭组织化特点存在一定差别。在现阶段的社会化体系中,家庭是最为基础的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也是家庭,而且家庭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稳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维系家庭的因素就是亲情,家庭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比较,学校教育系统性更强,教育内容比较统一,具有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效果也能及时的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方法进行改进,但是家庭教育并不具备这些特征,没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学校教育与社会对于人才的教育需求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教育组织也较为专业。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儿童社会化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其次从社会化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学校与家庭组织化特点存在一定差别两个方面对儿童社会化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了对比与分析。要想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不断发展,首先就要对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内容进行改变,选择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除此之外,还要对家庭教育的理念进行更新,同时构筑学习型的家庭氛围以及家庭教育环境,让儿童可以接触到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并且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紧密的联系,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作者:肖芙蓉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教育; 健康发展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成败将影响儿童的发展成长。作为教师,注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把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赢得儿童,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加强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及其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许多重视子女家庭教育的例子。如战国时期,孟轲的母亲为教子而“择邻处”、“断机杼”;从苏联留学回国后,把他送到一位老农家参加劳动锻炼,告诫不能搞特殊化。以上可以看出: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社会历史得以发展,是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灌输过度。现今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达目的不顾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承受能力,拼命灌输知识。既要求在学校功课全优,又不惜花钱费时,今天学音乐,明天请人教英语、学绘画,什么走红就让学什么。结果家长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兴趣越差,有些竟一事无成。

(二)教育目标失当。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成才,只抓智育,不抓德育;只抓知识,不抓能力;只抓书本知识,不重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

(三)教育方法简单。一些家长完全按成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评价标准要求孩子,对新时期儿童的爱好和追求不理解,缺乏信任感,有的过份娇宠、溺爱,唯孩子的要求是从,甚至护短;有的过份严厉,稍不称心,非打即骂,严加惩罚。上述种种,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使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受到压抑。

三、对今后加强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家庭教育必须配合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单打一。家庭、幼儿园、社会是构成影响儿童成长的三大要素。幼儿园主要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全面教育的责任,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巨大。家长的言行举止,社会的风气风俗,都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幼儿园费很大气力灌输的知识,可能被家庭或社会中的某个不良现象冲击得荡然无存。这说明,要使儿童健康成长,必须发挥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要掌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儿童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从依赖成人到独立生活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年龄特征。由于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在他们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通,使其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和速度上又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形成各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和特殊性。如现在的儿童普遍比过去的聪明、机灵。这就要求家长既要分析掌握儿童一般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施以常规教育,又要根据不同时期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因人因事,采取灵活方法进行个别教育。

(三)加强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道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儿童的道德品质也是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鉴于此,家庭教育工作中必须做到:(1)教育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传统的德教观念,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改革开放时代需要的德教观念,使受教育者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更新过程中,在思想品德上适应新时展的需要。(2)德育教育内容要接近社会、生活和儿童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注重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和人格教育,尽量做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3)培养他们诚实守信,教育他们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为人民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勇于献身。(4)从具体事例入手,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现象中的是非曲直,学会与人交往处事的本领,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篇9

一、挖掘家庭教育力量,树立科学教育观

儿童成长开始于家庭,家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家长只有与幼儿园密切配合,才能高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要想睿智高效地挖掘家族教育潜力,必须引领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探寻符合幼儿特征的教育策略。

1. 多途径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幼儿园可通过正规教学与非正规教学两种策略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知识的传播。正规教学涵盖家长学校课程教学与适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来园讲座,这样系统性、理论性很强,能高效提升家长的教育知识。但是,科学育儿知识的获取仅靠几次讲座毕竟是有限度的,因此,幼儿园应为家长提供多样化的途径,“家教宣传橱窗”定期精选、更新内容,“亲子阅览室”每日向家长开放,引领家长自主获取育儿知识。

2. 多角度探寻家庭教育新问题。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升,分享、合作意识有待培养,耐挫能力有待增强等问题,某省级实验幼儿园与家长合作开展了诸如“幼儿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培养”“幼儿耐挫能力的培养”、“如何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等微型课题的研究,引领家长参与记录、填写问卷,通过观察与材料的汇总,探寻到了产生此类问题的根源。分析原因后,该幼儿园引领家长确立了“儿童是终将独立走向社会上的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做人”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以德育人”之类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3. 多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活动。要让家长掌握科学育人的智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能,“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应丰富多彩、内容应全面、具体,具有实用性与操作性。某省级实验幼儿园开展的家庭教育活动(如家庭运动会、母子读书会等)有家长参与的,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有偏重理念的,有注重实践的;有观看录像资料的,有现场指导操作的,每次的家庭教育辅导都有大胆的创新,高效构建家园共育的崭新平台,让家长感悟活动多而不腻,次次有收获,次次都能深层体验到家园共育的快乐。

二、创新家园共育活动,体验愉快成功感

新纲要强调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为更好地引领家长与教师都成为教育幼儿的主体,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可创新开展如下家园共育活动:

篇10

讲求质量的家庭教育有以下特征:

一、以德性教育为核心

一项城市家庭教育质量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家长们普遍重视子女的德性培养,85%的家长继承了“教以德为先”和“志当存高远”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思想,高度认同和支持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

令人注目的是,领先的家长已不只是注重传统的道德品质培养,而是特别看重道德的社会适应性养成。大多数家庭都把“独立自主精神”、“适应社会技能”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放在了前三位,对于”创新精神”、“成功意识”和“敢想敢干精神”的培养也十分重视。

讲求质量的家长也很重视德性内容和培养策略。他们注意运用道德榜样示范与艺术熏陶手段与孩子沟通,对于警句、格言和艺术典型的运用率较高,他们对于新事物、新理念很敏感,并且关注着“知识经济”、“创新教育”、‘环境教育、“成功教育”等新理念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二、从知识型到智能型转变

现代家庭教育在强调德性的同时,也强调知识型向智能型与人格型的转变。讲求家庭智能质量,主要可从五个方面努力:家庭知识结构、求知规律、读书方法、才能培养和成才策略。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家庭夫妇之间文化程度相近,兴趣爱好相同,并对“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要求体会深刻,60%左右家长连年“进修培训”,这为家庭走向“学习型”奠定了基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影响了家庭智能质量的发展和提高。

讲求家庭智能质量,家长要从知识的相对性出发,注意从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到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和综合训练;注意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等学习规律的运用;重视孩子“交叉阅读”、“八面受教”、带题多解、独立思考。在才能培养和成材策略上,可积极尝试实践“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发现教育”、“创造教育”、“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教育思想,发现孩子的潜力,开发孩子的潜能。

强化家庭审美功能

与过去相比较,现代家庭教育质量结构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家庭审美质量的凸现。调查显示,审美在家庭教育中的显著作用已受到有识家长的重视,现实家庭教育的质量结构巳从二维(德性、智能)结构向三维(德性、智能、审美)结钩、多维(三维以上)结构转变。

具有审美质量意识的家庭。首先可在树立科学儿童观基础上提供家庭审美教育的较好物质条件和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不仅设置书架和书橱,而且有一定的藏书量,养成全家人人读书的习惯。也可设置乐器、摆件等具有文化科技含量的物化环境。。

其次,家庭成员应具有良好的生活规范、文明的仪表举止,重视礼貌语言与和谐的人际交往。

第三、家庭可开展多种多样的家庭文化审美活动,如听音乐,看戏剧和文艺演出,举办家庭故事会、棋类赛、健身活动,全家外出旅游,丰富野外休闲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