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探究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科学探究

篇1

一、初中科学探究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探索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制订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我们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应该发生根本的转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只能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感知,并进行知识结构反复的重组、整合、加工、建构、提高、运用,方能学会。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由初中科学实验走向初中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特征标志。新的课程标准提倡三维的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与传统的教学大纲要求突出的双基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初中科学探究在突出初中科学实验技能性要求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对探过程积极投入和情感体验,强调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重要,更加突出了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因此,科学探究教学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落实科学探究教学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但是实验活动本身不能等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包括实验在内的一个完整的探索发现过程,对科学探索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很多是实验本身所不能做到的。实验只是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至于“想什么,怎么想”这一贯穿于实验过程始终,决定着实验方向和实验结果的核心环节,以及体现初中科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问题,其本身就是探究活动重点所在。它既游离于实验之外,也体现在探究过程中。按照初中科学规律隐藏在初中科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我们可以将初中科学探究活动归纳为两种主要模式。

1、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探究活动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侧重从初中科学现象与实验数据分析中归纳初中科学结论。探究过程突出重点,略去实验的细节部分,并有意对实验的观察做必要的引导。如学习声现象,在探究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时,其探究的重点环节是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而在探究噪声的污染及防治的途径时,其探究重点是通过调查搜集和处理有关信息,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类型的实验也有侧重于实验技能训练的,它是科学探究必要的基础,实验中教师要做好规范的示例引导,如“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就是如此。

2、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检验假设。

这种模式探究活动的过程,侧重点在建立猜想与假设或设计实验方案上。提出猜想与假设,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协作性小组形式来进行讨论,以抢答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猜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动中,我们应对学生表达形式不同的猜想作简单的分析归类和排除,并写于黑板上,以确定课堂验证的重点,避免离了主题。对学生提出的猜想,即使有错,教师也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不能指责和简单地否定,当然,我们应提倡有生活依据的猜想。当学生不知如何猜想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引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篇2

关键词:科学实验;探究性学习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lesson is a discipline based on experiment , do the skill that the experiment can train students , temper students to solve The ability of the question. So, in study , seem extremely important to probe into consciously, this text, on the probing into in the scientific experiment Study and discuss the views of several points and a person simply.

Key words: scientific experiment; probing into study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一直是理化生教学研究的手段,更是教学的亮点和重点。“探究性学习”恰似一缕春风,给传统的实验教学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也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探究,使学习的全过程充满无限乐趣和动力。

1储运探究意识——坚定不移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和合作;⑤培养科学的态度和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特别强调“获得探究的体验”。从初中科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要想它能顺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务必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知识、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1.1在生活中质疑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日常教学能够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便全面发挥各种感官作用。如讲“分子的运动”之后,留这样一次作业:收集你周围各种装液体的瓶子,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之。学生一周之内收集到酒瓶、药瓶甚至酱油瓶、醋瓶、指甲油瓶、香水瓶等。学生比较它们的材质、形状、颜色后发现,瓶口都细小。学生的年龄虽然小,说起理由来,却分析得头头是道,颇有几分小行家的味道。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也非常重要。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后,要求学生调查了解“曹娥江的水质,并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使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这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开放性;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才能由每一个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指向,真正由学生从其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使学生感到自然科学就在自己身边,自然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探究自然科学的内在需要。

1.2在联系中探究

实验探究本身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提出问题——假设——研究探索——结论——知识重建——能力形成,因此,教师在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运用联系的观点,让学生先到实验室做实验,然后步步分析,层层深化,最后得到可信的结论,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运用学科知识。“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体现在与生物、物理、计算机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上,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整体的客观世界。在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以根据AgNO2。等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

2摸索探究方法——千方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讨论为途径,实验探索为形式,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

2.1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基础上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即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多则班级全体参加,少则几个人,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充分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当“铁钉生锈”实验成果拿到学校交流时,学生互相交换自己或小组的心得体会,甚至有学生用了一根刷了油漆的钉子半浸在水中作对比实验。又如学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与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今的学生思维活跃,想法大胆且有创新,除了可以互相交流,还完全可以与教师作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时时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学术小成果。

2.2实验探究

为了巩固探究意识或检验探究效果,学生一直把实验探究作为自己的最爱。因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对反应机理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学习。实验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验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加强实验探究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加强实验探究主要途径之二是布置学生课后联想、观察和家庭实验作业,如学生学完《空气》之后,让其联想到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外壳容易生锈,自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这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如就煤里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推论,在“十一”长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调查以烧锅炉提供蒸汽的工厂,到堆放煤的地方去看一看,是否会发现煤周围的地和墙的边缘都被浸染上了一圈淡淡的黄褐色。学生在做家庭小实验时,需要独立思考,去想象、去钻研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就有助于学生智力与创造才能的发展。如,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家庭小实验,证明蜡烛的成分里含有氢。他们会积极动脑思考,联想学过的知识,并认真加工整理,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优良的实验方案,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又如,根据木炭具有吸附能力和性质,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家庭小净水器等实验。这些小小的制作,小小的发明,为将来学生成为科学的创造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反思探究过程——回味深长

实验探究,最注重过程,属于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着和成功。

3.1促成学习方法的实质转变

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克服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在探究性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小设计、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培养了归纳内化知识的能力。如把化学学科活动设计成“化学与社会”讲座的形式,安排了“控制食品的化学污染”、“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无氟冰箱与环境”、“保鲜与化学”、“纳米材料”等热门专题,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激情,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3.2促成价值观的明显提升

篇3

1 构筑试题空间模型

考试的本质是推测考生的心理结构——能力.在纸笔测试时,试题中的情境刺激考生,涉及的学科内容唤醒相应的储存,规定的应答形式激活考生的心智,作答情况展示了考生的心理结构.可见,推测心理结构是试题的任务,刺激情境、应答形式、学科背景是构成试题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命制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时,我们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三维空间模型,具体阐释如下:

1.1 探究能力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的方式和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等.许多学者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并提出了多种“问题解决”模式,科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如下:

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纸笔测试时可从推测以下四种能力入手:①认识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力;②研究计划的设计和实行的能力;③研究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能力;④推出结论和评价能力,上述能力即为探究性取向试题的落脚点.

1.2 研究情境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情境主要有以下层次:个人和家庭、社区(公共的)情境、世界生活(全球的)情境、历史相关性的情境.目前, PISA测试也重在考察年轻人用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真实生活中挑战的能力.因此,我们倡导探究性取向试题的情境应源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或生产与社会,或自然与历史,以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自身接触的事物,关注科学、社会、技术、自然的和谐发展,客观地看待科学史实,考查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创造性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1.3 背景知识

试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应立足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领域,具体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在这些领域中,作为探究性取向试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最好是《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对学生后续学习起重要作用、学科的主干核心知识.这样,利于引导师生以发散的思维深入关注核心知识,以探究的方式处理教学内容,引领教师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当然,个别试题的背景知识超越初中科学课程要求,体现考试也是学习的理念,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未尝不可,但在整卷中所占的比例需控制得当.

2 试题命制的举例与反思

现以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台州市卷)为例,交流初中科学探究性取向试题的命制意图与考后思考.

例1 (第16题)科学家通过比较如图与马相似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近

参考答案 D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资料、识别证据的能力.以科学家比较化石、推测生物演化历程为情境,考生通过分析比较骨骼化石资料,识别演化证据,试图在推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生物学家的部分工作方法.

【预测难度】 0.70

【实测难度】 0.87

【考后反思】 本题涉及了化石、生物演化、遗传物质等背景知识,没有超越初中科学要求,题干叙述、资料呈现清晰易懂,选项干扰性较弱,有效地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实现了考查目的.

例2 (第31题)如右图是一枚简单的液体燃料火箭结构图,小明所在班级以“火箭中的科学奥秘”为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

(1)模拟火箭升空的原理:三组同学分别进行了下列活动,其中现象产生的原理与火箭升空相同的有______。

(2)验证火箭顶部圆锥形能减少摩擦:某同学利用不吸水、硬质的纸张,制成等质量、密封的圆锥体和长方体,在同一高度让两者同时自由下落,如图所示.

①为比较两者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他们需观察______;

②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下列措施可以采用的有_______.

A.在更高处让两物体自由下落

B.用木头替代纸张进行实验

C.让两物体在水中自由上浮

参考答案 (1)A、B(写对一项得1分,有错答不得分) (2)①两者落地的先后 ②A.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原理分析、实验设计等能力.第1小题以火箭的升空原理为主题,把相关小实验置于一起,考生需先分析原理再归类选择,试图体现高科技产品与普通小实验在原理上的一致性;第2小题采用控制变量的方式模拟探究火箭顶部外形设计优势,以实验效果为视角,从效果转换、方案改进两角度入手,考查实验的设计能力.整题关注当代科技、突显实验探究,期望建立联系,进行有意义的探究.

【预测难度】 0.67,0.56,0.55.

【实测难度】 0.64,0.71,0.46.

篇4

关键词:初中科学 实验教学 探究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一个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包括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熟练的科学基本操作,还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有着巨大价值。科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情境,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讨论、教师引导下逐步解决一系列问题,从而获得“真知”并由此激发研究的兴趣。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重视科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已逐渐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的共识,但在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对如何有效开展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究。 新课标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一章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

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1为什么实验中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是水浴加热?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3.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4.实验当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怎样记录?5.实验操作的程序是什么样的?6.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的过程安全操作?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方案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并收集证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患等等。

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以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十分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地看出来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实验都是失败的。现在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已经将探究过程列为首要。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的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让学生考虑这样的问题:“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否一致?2、你的结果和其他组别的同学相比有没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有较大的差异原因何在3、在探究过程你还发现什么新的问题?4、你对这个装置是否有新的改进?5、你是否可以提供更好的实验方案?”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他能找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一种收获。通过交流探究过程的收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也可以巩固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可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是在于不仅注重探究的结果,同时也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当然,学生在刚刚学物理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控制好科学探究的操作难度和思维难度,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因素。比如在第一章《声现象》的教学当中,由于对于声音学生并不很陌生,所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又比较在生活中常用且简单、操作也很方便。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思考设计并动手做实验,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产生的过程及声音的三要素分别与什么有关等,并交流所发现的实验现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性方法。另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生探究活动与传统的学生实验是不同的。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师预先规定好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得出教师预计的实验结论。现在的实验探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来交流研讨探究的结果。旨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实验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如第一章的群象如何传递信息,第四章的雾凇图片等,直接把学生从课本拉进生活,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物态变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记忆运用上,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如青蛙坐井观天,但雨后青蛙的观察范围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的解决可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来解决,解决了实际问题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向生活又迈进了一步。

三 观察生活,用心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结合新课标精神,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不易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和解答。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1、是不是光从空气进入其他介质时角度总是一定的?2、蜃景既然是虚象,那么能否在镜中成像呢?3、折射成像是虚还是实?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更为鲜活生动的知识。

篇5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科学;教学活动

初中科学课程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深层性,对认知和思维能力还处于开放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其课程内容知识有难度,这就导致中学生对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处于逃避状态,不利于科学知识向中学生的普及,更不利于提升国民科技素养的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探究性教学方式与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能力,激化中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使中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程,并提升其综合素养,使中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当代学校追求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质疑、探索问题

基于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和思维塑造所处的阶段,纯粹性和理论性的科学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艰涩难懂,会阻碍中学生发明和创造种子的发芽和开花,进而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特别是科学实验的展示,有利于中学生对深奥的科学原理知识有一个直观性和透彻性的阐述和解读,有利于中学生树立质疑意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及其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无形中提升了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是现代科技社会发展需求对中学生培养的要求。

例如,在苏教版“无处不在的力”这一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台上做力实验,用新旧两个同型号的玩具车做同等条件下的运动,结果发现新的比旧的那辆快,学生充满了疑问和好奇。教师要求学生从力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他们经过仔细思索后提出是因为新车与桌面的摩擦力比旧车的大。而后教师又列举了摩擦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生活的改观和服务,如冬天汽车轮子加铁链条、跑步运动的鞋底有特殊钉子设置等。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学会站在科学的角度去质疑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并用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独立性探究思维,也提高了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科学实践性应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潜在的科学规律和原理进行挖掘和总结,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向中学生展示科学知识和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实践应用,引导中学生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性活动,从中找出支撑其运作和发展的内在科学关联性知识,无形中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用新颖和直观的便利操作形式去改善生活状况,让中学生感受到科学创新的强大动力,从而爱科学和用科学。

例如,在进行“物体运动”这一科学教学活动时,科学教师把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高铁以及轻轨的运作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高铁、轻轨与普通的列车、轨道车的异同和突出优点。高铁、轻轨给人们带来了高质量的速度和舒服的服务体验,它们极大地应用了物体匀速和加速度相结合的物体运动科学原理,使高铁、轻轨的稳定性和匀速前进方面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教师指出关键性的因子是科学创新理念的引导和发挥。通过这样的讲授,中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新事物感受到了新知识的挖掘和应用的重要性,体会到新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自愿去学习科学课程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提升智慧,并借助科学的力量彰显自我价值。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入初中科学教学活动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是对初中科学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是对初中科学课程内容的挖掘和升华,更是对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培育。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初中科W教师认识到尊重和认可中学生质疑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循中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性,从而对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加工和改造,赋予初中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最终拓宽中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中学生感受科学的深厚内涵和内在魅力,更加主动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促使中学生成为一名“我爱科学,我爱发明”的小发明家,这也是当下课程教学改革所追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自主探究 探究精神

初中科学的涉及面十分广泛,且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往往令许多学生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感到吃力,从而对学习科学产生恐惧心理。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科学的希望与热情,就要让学生把学习科学当做一种爱好,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这门学科蕴含的无限奥秘。老师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科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灌输自主探索心理

自主探索心理一旦形成,也就预示着自我探究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学生面对科学时产生一种条件反射,那就是科学的学习要靠自己主动探究与摸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为例,如下图,老师可以在课堂引入诸如火山爆发、地震、含羞草和雨后彩虹等自然现象,向学生揭示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让学生知道科学不是被高高挂起的,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然后老师告诉学生科学的学习要靠自己的主动探索与思考,要时刻怀有好奇之心,并要有成功的信心,探究自己身边的科学。这样做,从一开始就向学生灌注一种科学要进行自主探究的心理,让自主探究成为常态。接下来老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这一点,有利于学生信心坚定。

二、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有关科学方面的创新集兴趣与能力于一身,对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有极其重要的助力作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从而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出规律,这也正是学习科学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锻炼学生的横向思考思维,逐步形成在科学这一学科的横向思维模式。在学习“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创新体积的测量方式。然后,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奖励机制,对于敢于创新的学生实施奖励,以开发全班学生的创新思维,争取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创新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思维火花的碰撞,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使知识的传授更得心应手。

三、借媒体持续激趣

学习科学是一个长期过程,这期间会有挫折,学生难免会有懈怠,这就需要老师耐心教导和引领,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欲望。那么如何才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质量与效率。比如,老师在讲授“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一课时,便可事先找寻大量关于粒子模型的图片、动画视频之类的教学资源,随即将这些资源添加到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生动详细地将与粒子有关的知识清楚地传授给学生,以此丰富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切实给学生带来一种直观上的视觉享受,帮助学生增长科学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长此以往,定然会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保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建立开放式课堂

学生对于科学自主探究能力要在日常科学课堂逐步培养,在素质教育这一大前提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其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老师的参与度逐渐减少,更需要帮助学生确立起一种自主探究意识。老师要建立一种开放式课堂,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在一种开放式氛围中,有利于培养其对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科学课堂上,科学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学习“摩擦的利和弊”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相关想象畅所欲言,讲述自己对摩擦的利弊认知及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老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要多加理解学生的观点,给予学生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习积极性。

五、依例促自主学习

对于初中科学来说,理论得出与科学实验密不可分,所有初中科学教材中囊括了大量科学实例,一是丰富科学知识内容,二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此种情况,老师可以依据教材实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问题探究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以“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一课为例,老师可大致讲解整个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提供给学生一个大致的实验框架,随即鼓动学生依照自己讲解的知识内容完成整个实验,自行探索并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具体因素,得出相关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定然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也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可谓效果颇丰。

总之,学生具备的自我探究能力对学习初中科学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所以,绝不可忽视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培养,老师应主动向学生灌输自主探索心理,建立气氛轻松的开放式课堂,通过科学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显威.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J].吉林教育,2012,(22).

篇7

论文摘要:通过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指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同居,不断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精心设计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造教学空间。

科学探究式物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物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科学探究的概念

科学探究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形成概念,获得真理。科学探究在学习中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

二、科学探究要素分析

(一)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可以说,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就是上述要求中所述的两点: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即前面所说的“问题”。

(三)实验论证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获取证据和验证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将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在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时,如果由于实验环境的影响、实验条件的改变或者由于实验者的疏忽,造成所收集数据的失真或部分失真,将会对探究结果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得出与真正的科学结果完全相反的结论。

(四)评估与交流

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估能优化探究的方案。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评估,从中扬其所长,克其所短,不仅能使探究的方案得到改进,而且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能增长知识,提高相关技能,为以后对类似课题探究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质为主要目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要让初中学生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就应不断改革现行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突出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四、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和接受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两种基本方式。但目前多数初中教学中,接受式的太多,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太少,这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即使教师反复讲解、强调,学生表面上也承认教师说法正确,似乎也理解了物理概念含义,但在分析问题时仍然会以生活概念为依据进行思考。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引导学生亲身探究,让他们发现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不一致甚至冲突之处,他们才会自觉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

科学探究是为了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由于物理课程是针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物理知识还相当的匮乏,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片面的追求探究的过程,而忽略物理知识的学习。接受式学习和科学探究式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

五、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科学探究

(一)创设物理情景、提供探究素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探究问题。

(二)精心设计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这一环节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不能为了怕麻烦,就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这样做虽然省事,却打消了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能力。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做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降低,以至于讨厌做实验。而探究性实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在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循序渐进。探究的内容应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程度应由只包含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过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教师的指导应由强逐渐减弱。

(二)教材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探究学习。因此,要把探究学习与接收学习有机结合,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赵爱玲《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太原科技》2003(6)

篇8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性学习

Abstract: “Scientific course standard” Probing into study, as studying the content, as a kind of important study way, impel the teacher to teach and the students one learn to change fundamentally. Just the implementation course of probing into study does a simple theory in this text, onl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scientific lesson; probing into stud

《科学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学习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从知识和技能上看,是一个“不知——知道——应用”的渐进过程;从过程和方法看,是一个“不会——会——熟练”的渐进过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是一个“体验快乐——享受快乐——追求快乐”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在实施探究性学习课程时,分三个渐进过程来有效实施。

1扶着学生走,让学生迈出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初中生刚接触科学这门新的课程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更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对此,教师要像对待蹒跚学步的幼儿那样,扶着他们走好第一步,让他们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快乐。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探究及获取物理化学生物类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因此,在学生学习科学的伊始,一是要“扶”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以及一些模仿性的训练,掌握好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二是要“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从落实教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开始,就应注意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3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科学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逐步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在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采用“实验探究单”的形式来出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现与交流”等环节,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上课伊始,我就将做成船形的橡皮泥轻轻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提问。

师:看了之后,你想研究什么?

生1:橡皮泥应该是沉下去的,可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生2: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沉?什么样的橡皮泥会浮呢?

生3:橡皮泥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4:橡皮泥的构造是怎样的?

……

在生成的许多问题中,显然偏离了我预设的探究主题,我并没有急着将本课的探究问题生拉硬拽地强行出示,而是引导学生将其他问题转化为本课的中心问题。

师:是啊,橡皮泥照理应该是沉下去的,但却浮了起来!其他物体会这样吗?

生:会。

师:生活中有很多沉的东西浮起来,浮的东西也会沉下去,那么我们今天研究什么问题呢?

此时把提出问题的主体抛给学生,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因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这一“石”击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响应和共鸣,从而生成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可以说是探究学习成功的良好开端。

2领着学生走,让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一个有效的探究活动的实施,始于一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领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首先要创设真实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演变为一个具体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来开展探究。

在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具体化、程序化,并进行实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在不断的实际探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排除心理上怕失败的障碍。其次要注意及时提供信息、启发思路,决不能“包办代替”。看到学生学习方案不对或偏差过大不要急于下结论,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独立在对实验装置的自主选择、描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得出探究结论等过程中,独立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后才会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从而维持持久的探究兴趣。

3看着学生走,让学生享受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有了“扶”、“领”做铺垫,作为教师要尽早让学生自己走,只有学生自己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追求探究性学习的快乐。

3.1自主选择课题、自主合作探究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究并最终能解决问题,从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基础后,教师要主动放手让学生发现科学学习过程中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化学、生物等问题,并能及时抓住问题,开展探究。但放手并不是“放羊”,为了使学生能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好探究的问题是成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想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总,帮助学生筛选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来开展探究。

3.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的舞台

大多数科学课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实验来获取结论。因此,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能否自己走好的必要条件。作为老师,要克服困难,努力为学生服务,要有牺牲休息时间陪学生探究的忘我精神。只有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才能使他们持久地保持良好的探究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才能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篇9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精心保持和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让学生具备初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运用悬念诱导学生的兴趣

悬念就是对于实际的一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出现的一种焦虑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来源,在初中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结合科学的课程特点,运用恰当的悬念设置,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酸的性质――硫酸”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并演示硫酸脱水炭化性质方面的实验,在小的烧杯之中加入六分之一的白糖,在中间放置一根玻璃棒。把浓硫酸顺着玻璃棒倒入烧杯之中,一会儿白糖会出现变黑的情况,并且会不断地变大,最后会以玻璃板为中心构建一个黑色的蘑菇。

二、运用探究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能力,都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探究新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些环节都应该在教师的指引下,以实际的思维作为导线,实现视听并用,思考和动手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动口、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之中。

比如,教师在讲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为了实际弄清楚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液体出现蒸发,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液体的蒸发实际快慢和液体的表面积相关,液体的蒸发快慢和其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系,还和其液体的温度和性质有关。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推论,然后依据不同的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最后根据实验得出结论:液体实际的蒸发快慢和液体的表面积有关,而且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和上方空气的流动有关,流动快蒸发快,液体的蒸发快慢还和液体的温度相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蒸发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实际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进行学习,这样教学活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安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1(01).

篇10

关键词探究性 课堂教学 问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摸索的心理倾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为此,许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尝试。我也听过许多老师的“探究”课,并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也发现有些老师对探

究性教学存在着一些误解,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过分强调探究性教学,忽视传统教学

探究性教学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产生的过程与方法,有助与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实现的,于是好多的教师和教研部门片面追求探究性教学,把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立起来。不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生搬硬套,走入了“为探究而探究”的怪圈。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使用哪一种模式,要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便于探究的就采用探究性教学(如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像一些涉及概念、原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史)等知识性内容,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好。

二、 过分重视探究的形式,而忽视探究的方式

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订计划、找目标、分任务”等基本方式,又要培养学生自觉完成相关探究课题的能力。而实际上,教师往往只重视形式,重视活动能否开展,而忽视探究活动的方式。如果没有真正的好的方法。那么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就不能承担起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功效。因此,教师应该为自己确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促使“学生合理分配,角色合理分工,资源合理共享”,促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有问题及时记录、及时交流、团结合作、客观评价,从关注形式走向关注方式和效果,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可以顺利实现。

三、 重视探究的形式,而忽视探究的主体

实际探究式教学贵在追求探究本质,它往往是以解决问题形式出现的,问题解决后,课堂教学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寻求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讨论是课堂常态,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但教师普遍缺乏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的策略,并认为分组讨论就是探究。虽然分组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理解,但单一的组织形式也会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大了能力教差学生的依附和自卑,导致“精英化”的现象,违背了探究教学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初衷。实践证明,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和实验设计的教学宜用该法,但必须克服它的局限性,突出相应的原理,保持较强的理性思维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根本条件,也是生本教育和师本教育的根本区别。我们提倡探究性教学,不是为了形式的花样,而是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式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知识,营造融洽的课堂探究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其创新求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去自我思考、自由探究,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探究学习策略和方法,如质疑问题方法,争辩方法,讨论

技巧,合作学习策略等,使他们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人。

四、 重视探究内容,而忽视探究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都无法摆脱应试心理,往往注重探究的内容,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探究习惯、兴趣的培养。所以我认为老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只有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探索,不断地发掘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不应该注重形式的规范,而是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取得进步,我们要注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五、 重视实验操作,忽视思维的培养

虽然新课程中的许多探究活动都需要实验,要求在设计和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但不等于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经过实验。一方面没有必要,在通过一定的科学探究之后,学生有能力依据已有的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定科学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有的科学知识是无法用实验来探究的,它是一定的实验基础上经过抽象思维得出的,再者,探究应该接近学生的真实环境,不能脱离实际,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探究而探究。单纯的动手实验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如果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或实验册的指令进行操作,那么“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充其量培养的是学生实验操作习惯和操作技能,而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渗透的探究实验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

六、 只重视探究结论的正确性,而忽视对错误结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