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文化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特色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特色文化

篇1

[关键词]集邮 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81

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集邮文化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开展了一系列集邮特色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道德与智育的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集邮特色的开发――立足校情

几年前,学校里有几位爱好集邮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建了集邮兴趣小组,学习集邮知识,设计邮票图案,并将剪纸与邮票设计相结合,创作生肖邮票图案,独辟蹊径,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今,这支爱好集邮的教师队伍已发展到12人的规模,于2013年成立“集邮协会”,聘请了集邮界的专家,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在学校党政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师资队伍,制订了建设规划,形成了规章制度,落实了实践行动,集邮项目已经成为我校着力打造的特色文化。

二、集邮特色的打造――坚持不懈

1.党政合力创特色

党支部和校长室对“集邮特色文化打造”重要意义达成共识,学校党政合力,共同推动集邮特色的发展。学校成立集邮特色项目领导小组,校长主抓、书记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打造集邮特色。学校每学期初都将集邮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分到各部门、各班班主任及集邮辅导老师,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支持、事事关心”的良好氛围。

2.规章制度保特色

学校特色的创建,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整体工程,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使之协调高效地运作,而这些,唯有全员参与制订并遵守制度才能够保证。为此,学校制定并通过了《特色文化建设制度》,在目标规划、组织机构、师资队伍、课程管理、监督考核、评比表彰、资源利用、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为学校特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校园环境现特色

学校的环境建设,要在“净化、绿化、美化”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校园文化布置,突出集邮特色。例如,在校园里设置模拟邮筒作为校长信箱,用来收集师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设集邮专题活动室,将集邮知识介绍、学校集邮特色发展历程与师生集邮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墙壁宣传栏里悬挂张贴的宣传画、师生作品,用齿孔形边框或是信封式样;学校LED屏定期播放邮票赏析、介绍集邮知识等。这些举措,在校园里营造出一个非常浓厚的集邮特色文化氛围,学生身处其中,能时刻感受到强烈的集邮文化刺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积极向上的兴趣导向渐渐形成。

4.教育科研引特色

学校要办出特色,必须要与教、科、研相结合,找出自己的“特色理论”,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才能确保学校特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校积极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集邮校本文化的构建研究》,并顺利通过立项。课题重点对农村小学集邮校本文化构建的环境、活动、课程、方案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学校集邮活动品质,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校本实践路径,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开题论证时,市教科研中心的专家提出了“好好集邮,好好研究,天天向上”的希望;建议在教育中点点滴滴地渗透“邮票知识”,让集邮有拓展,有个性。专家对课题的肯定和支持,增强了学校建设集邮特色的信心,也为集邮特色的发展提供了理念指引。

5.校本课程显特色

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目标是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色办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特色校本课程为载体,而开发校本课程便是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一种重要方式。经学校教材编写组深入探讨,确定了“寓德于邮”的校本课程开发宗旨,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为目标,围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主题进行编排。教材以邮票为素材、图文并茂、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让学生喜闻乐见,令学生爱不释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落实,为学校集邮特色文化的全面普及与深入发展提供了支持,让集邮文化通过课堂主阵地,与优良道德品质一起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

6.师生参与促特色

集邮特色文化建设,需要激发学生集邮兴趣、普及集邮知识、陶冶集邮情操,但这首先要让教师爱集邮、懂集邮。学校成立了教师集邮培训班,邀请了集邮协会专家来校为全体教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发放了集邮书籍和小型邮册。学校安排专项资金,为集邮培训班成员、集邮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及全校班级征订了《中国集邮报》,给所有的班主任发放了图书《叩开集邮之门》。集邮报刊书籍的赠阅,不仅增长了教师的集邮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教师集邮的兴趣。

三、集邮特色的彰显――精品活动

1.举办会议集中展示

积极主动地举办大型会议活动,全面总结前一阶段特色工作,广泛听取建设性意见,可以为学校集邮特色文化建设积累经验,为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搭建平台。2014年,市、区两级关工委到我校调研集邮特色建设工作,观摩了集邮主题中队活动。市关工委对我校的集邮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指出“活动要适应当前形势,适合青少年的特点,形成学校特色,造就自己的品牌”。2015年初,学校承办市级中小学新春集邮联谊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市集邮协会专家、中小学集邮特色学校代表欢聚一堂,观看学校集邮特色成果展示,听取学校集邮工作汇报,与会领导和来宾对学校以集邮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题研究,促使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办学思路给予赞誉,希望“搭建好校园文化平台,把集邮文化这一高雅文化的种子播下,用艺术润泽生命,努力托起明天的太阳”。2015年底,学校承办首届全国青少年书信集邮研讨会(分会场)活动,黑龙江、广东、湖南、上海、浙江等地文化界、集邮界和集邮特色学校的近50名代表参会。2016年4月,学校承办全国第十二届生肖个性化邮票青少年设计大赛(南通赛区)的赛事活动,并成功举办了大赛的启动仪式暨“邮政文化进校园”推进会。会后,全国生肖集邮研究会会长周治华老先生及教育局领导为学校集邮特色欣然题词,使我们受到了极大鼓励,成功创建集邮特色学校的信心倍增。举办大型集邮会议活动,将会对学校集邮特色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走出去”交流借鉴

自从学校加入市中小学集邮协会以来,三年迈了三大步。通过“走出去”交流借鉴的方式,加强交流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就“农村小学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及如何开展”等问题,组织考察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上海市杨浦区凤城新村小学,提高了认识,树立了信心,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围绕“学校集邮如何保持新常态”这个问题,参观学习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通州区石港中学,他们的经验为我校迈开新的一步提供了借鉴。围绕“学校集邮如何创新”等问题,到全国书法特色学校、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杭州市余杭区塘栖第一小学参观考察,他们以书画特色为基础,拓展到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先进的理念与创新的做法,令我们受益匪浅、不虚此行。“走出去”学习交流,不仅促进学校集邮活动的拓展创新,而且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3.“请进来”传经送宝

学校特色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之服务,活跃在集邮界且热衷于集邮事业推广的老邮集家就是学校集邮特色建设的最好资源。我们聘请了4位集邮专家为校外集邮辅导员,每月一次,给学生上集邮知识课,为教师举办集邮知识讲座,并指导学校集邮特色创建工作;学校定期邀请教科研专家来校指导开展集邮课题研究活动;聘请书画集邮界专家老师,来校辅导教师及学生设计邮票图案等。专家领导的传经送宝,让全校师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是学校特色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4.成立“红领巾集邮中队”以点带面

为了深入有效开展集邮活动,学校建立“红领巾集邮中队”,邀请集邮协会的专家担任辅导教师,定期为红领巾集邮中队的学生上集邮课。集邮中队以“主题活动”为抓手,以邮票为载体,将集邮与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德育活动。在学校举办的历次大型会议活动中,学生以邮票为载体,通过讲故事、歌舞朗诵、书画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提供观摩,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配合学校主题德育活动,红领巾集邮中队还开展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集邮主题中队会、《赏伟人邮票,讲伟人故事――纪念诞辰120周年》主题中队会、《听爷爷讲集邮的故事――红领巾寻访老集邮家故事交流会》主题队会等。红领巾集邮中队的试点建立,为学校全面开展集邮特色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收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5.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篇2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篇3

一、 用“绿色文化”引领物质环境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她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入校园,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洋溢着一种绿色和谐之美。我校的校门一边是一本打开的大书,一边是高高耸起的不锈钢的大笔。这样勾画出的大门造型,象征着我校“自强不息、和谐共进”的绿色办学思想。“展翅”不锈钢雕塑,曲径通幽的绿韵紫藤长廊,造型别致的蘑菇亭,融种植、养殖为一体的2500多平方米的“绿源生态园”实践基地,丰富了绿色文化,凸显了生机与活力。校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鲜花朵朵、果实飘香,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我们诠释、提炼与设计校园文化,如以“绿”字打头的楼名、“绿源生态园”、“绿源”回收站、“绿源”广播电视台、“绿”字打头的走廊,以及绿色环保类标志、世界珍稀动物主题长廊等,无处不透露出绿色文化的气息,充分体现了绿色文化所倡导的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为学校推进绿色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用“绿色文化”拓展德育工作

“绿色文化”教育最终是塑造“人”的教育,融合了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等思想的一种现代德育观。它包涵了这样的德育理念: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人类的长远利益考虑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和谐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发展观。

规范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我校以“净”、“轻”、“律”、“礼”、“护”为行为规范突破口,积极开展“德积小学学生绿色行为规范”教育,通过班主任和教师例会,明确要求,达成共识。充分利用晨会课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利用绿源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形式加强宣传。同时,加强常规检查、评比,结合绿色之星、绿色班集体等评比,从一点一滴抓起,强化学生绿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内化学生的绿色道德品质。我们注重实践育人、体验育人,以校本课程《绿源》为蓝本,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整合,带领学生走进“绿源生态园”综合实践基地,走向社会,开展“帮果树过冬”、“欢乐枇杷节”、给果树修剪、施肥、浇水等活动。同时,还把“绿源”实践活动与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相结合,教育学生要爱护果实。每到收获季节,基地中的梨、枣、橘子等果实挂满了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这些果实不仅仅是基地之果,还是学生的劳动之果,也是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特色之果,更是全体师生的道德之果。另外,还积极参与当地的绿化、环保教育宣传工作,使学校的影响向社会辐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净化学生的绿色心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我校以创建“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为契机,对我校心理咨询室进行重新设计。每一位小朋友走进我们的咨询室,都感到非常温馨。学校不断加大对心理工作的管理,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利用中午时间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学习困难学生和行为问题学生,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校本着“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对这类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重视品德与社会、班队课等德育课程教学,拓展校本德育课程。

构建绿色德育新机制。我们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组建家长委员会,召开家委会议,向家长反馈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家长畅谈学校的办学思路,请家长对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等。每学年,我们都要带领学生走进元丰社区、学前社区,举办共建活动,学校、家庭、社区三块德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

三、 用“绿色文化”推动教学改革

构建绿色生态课堂,落实有效教学。学校承担了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绿色生态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和苏州市规划课题“‘绿色’校本课程开发对课堂教学促进作用研究”,其中后者已经结题,并着手“十二五”课题“绿色理念下的小学文化品牌培育研究”的研究。学校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加强了“构建绿色生态课堂,落实和谐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前预学案―课堂教学案―课后拓展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制定了“三模”,即“绿色课堂评价标准的一般模式、绿色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预学案编写的一般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三进”,即预学案进课堂、练习进课堂、作业进课堂。通过系统的绿色教育理论学习和各学科备课组的研讨实践,“积极有效的绿色课堂”有了新突破。“绿色生态课堂”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展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我们严格按上级规定设置课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活动。其中以室内“琴棋书画”、室外“跑跳投踢”、基地“种喂看护”为依托的德丰少年宫建设更具特色。2010年9月学校少年宫建设经验在张家港市第37次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交流。2011年9月,《光明日报》在宣传我市少年宫建设报道中专门列举了我校的做法。同月,在全国少年宫建设推进会上,我校作为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实施绿色生态评价,促进学生快乐发展。我们改变了原有三好学生和特长学生两个单一的评价体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立体绿色评价体系。既有平时学习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和文学之星的评比,也有在期末评选的三好学生、绿苗之星等。这样的考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获奖面,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应有的肯定与激励,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快乐地成长。

四、 用“绿色文化”促进教师发展

学校文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文化的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绿色文化的思想,能帮助教师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促进教师确立现代人才观、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当作是有感情、有灵气的人,进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厚德尚绿”的校训下,要求教师常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常思《教师“十不准”规定》,常念绿色文化之“经”,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对绿色文化理念下的“绿色和谐教育”的认识,并努力践行。如秉承绿色文化思想、绿叶精神,开展 “绿叶教师”和“绿色办公室”的评比,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并以此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和精神风貌等。

加强教师学习培训活动,积极开展“绿源发展论坛”活动。我们利用每周一的教师工作例会时间,安排20分钟让3~4名教师上台交流上一周的所学、所思、所悟,以此为平台,促使教师认真准备,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大胆交流,促进成长。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投身于“绿色文化”课题研究,促进自身发展。各个备课组根据学校的“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管理研究”课题,分解成自己的子课题,把各教研组、备课组内部组织进行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等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真正走上了教科研联动、科研促成长的良性轨道。

五、 用“绿色文化”推进行风建设

学校行风建设也注入绿色文化的品质,既增强了依法治校意识,又渗透了人文关怀,学校干群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充分展示出了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成果。

篇4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随着教育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核心就是以学校文化为核心的学校形象竞争和学校特色品牌的竞争。

一、理念引领,凝练优秀文化

打造管理文化,让管理彰显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学校通过文化的组织手段,整合人、财、物各方面资源,使学生全面而富有特色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从教师层面上,要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使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从学生层面上,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全体教职员工投身教育事业的内驱力,推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实施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利用专业资源,引领教师成长;完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多元发展。

追求成功,不断超越,是我校教师的信念。他们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硬的教育教学本领,他们与学生们同进步,共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文化自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学校富有特色的教师文化,正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教师文化的转型,学校的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的重建就有了根基。

“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文化自觉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在教育实践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做出明智的文化选择;使教师能够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与自身文化性格的特点,形成多元的、融合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自觉可以唤醒教师的生命发展意识,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期待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学校环境。面对教师的期待,学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尊重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在这充满阳光的环境里专心谋事而不需分心谋人。

学校要始终把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点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建设高尚善导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关键。

学校注重对教师的道德修养教育,帮助教师领悟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以党支部为核心,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订阅期刊,定期组织交流学习,邀请名师专家到校演讲,让教师从讲座中感悟“尊德性而道文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通过优化校本培训体系,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到北师大参加培训学习;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组织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还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师达标课活动。在教学中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研组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互助互学,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深入课堂,指导青年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尽管学校的教育宗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但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学校管理的根本应该是教师管理。因为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必须要通过每一个教师去完成,所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了学校极为关注的问题。

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一个学校真正的特色就是有符合学校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校的育人目标逐步分解成领域、学科、模块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刘迪说。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学校推行的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加快了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步伐。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学校课程开发就是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文化见长、特长发展等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以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机制,在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了特色教育。一方面,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使之身心诸方面均得到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欣赏课发现具有艺术潜质的学生,以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灿烂的那片云彩”,使有限有形的“小校园”发挥出无限无形的教育“大效益”。

学校管乐队组建才两年,参加广州市第七届艺术节器乐类比赛,荣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二等奖;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吹奏比赛获海珠区一等奖、广州市一等奖。打击乐队参加广东省第二届学生器乐比赛暨首届行进管乐和行进打击展演三等奖。田径队多次在海珠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斩获男子组团体第一名,女子组团体第一名,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另外,学校首次组建手球队参加广州市中小学生手球锦标赛,经过奋力拼搏,荣获女子组第六名。

三、彰显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学校的特色文化虽然基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但也必须不断地加以提升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和行为上的突破,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我校就是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始的,并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而教师的特长、爱好、志趣甚至个性也在这些特色教学中得到了展示。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构筑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点,完成了由关注学生外部发展到聚焦学生生命成长的提升。

德育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首要地位。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要以德育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学生的成长施加正面的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学校的德育文化建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最具凝聚力的是德育文化中的活动系统。学校通过系列化的主题活动,提炼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奠定了学生的人生基础,打好了学生的人生底色,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学生社团是学生以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自身需要为基础形成的群众团体。因其具有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等特点,已成为德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武术队、拉丁组、美术组、书法组、科技组等,活跃的社团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德育活动异彩纷呈。

学校通过体验式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强化学生的认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

校园传统性的节日是全校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特色的体现,而且还是一个不断积累、丰富和创新的过程。有特色的校园活动能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让人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的力量。校园传统节日。如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体育艺术节、科技节等。“六一”儿童节活动,要让学生过得开心有意义,并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度过一个快乐、精彩、向上的“六一”儿童节;读书节活动,用阅读引领成长,让师生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让书香飘满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以“让学生亲近艺术、显示身手、展示风采”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性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营造更加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的才艺展示提供一个大舞台。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意识和班级的凝聚力。

学校文化建设,显示着学校办学的境界与品位。学校文化的凝练过程,使学校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得到进一步明确。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智慧的积淀,这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的战略要点是: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义务教育需要均衡发展,薄弱学校需要长足发展,创建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能有优势,正所谓“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管理”。也正如罗伯·高菲和盖瑞斯·琼斯所言,建筑物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来说就是这样……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特点作用内容设计背景策略要点评估展望

【中图分类号】G633.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1-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学校文化则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它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特点

1.学校文化具有教育性。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生成长规律有意识营造的,是经过学校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积淀起来的。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2.学校文化具有选择性。学校是传递文化的专门场所,但是它不是无选择地传递人类所有的文化遗产。学校中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是经过选择,并且经过一定的改造,然后才传递给学生。学校文化的选择标准主要是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校文化具有创造性。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创造积累而形成的,学校形成文化传统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形势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创新是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4.学校文化具有个体差异性。一种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由于每一所学校的历史不同,地域环境不同,办学理念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相同,学校文化具有个体差异性,各校的文化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

二、特色校园文化的作用

学校本来就是传递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但不是说学校一建立起来就有学校文化,每一所学校的文化是经过全体师生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本校独特品格的文化传统。这种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指导学校办学方向、统一学校价值观念、引领师生教学行为的作用,就能凝聚全校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

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具有以下作用:

1.特色校园文化具有统率作用。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

2.特色校园文化具有规范作用。学校文化中制度文化是很重要的一块。学校经过师生的长期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它可以规范师生的行为,学校办事有章可循。制度文化是在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总结、提炼而制定出来的,反映着师生的意愿。

3.特色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远景、有期望、有朝气、充满人文气息的,它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努力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得很出色。在这种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全体师生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教与学,并会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

4.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要继承前人的建设成果,另一方面要创新,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不断得以优化。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都要靠全体师生的努力,因此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教育。

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1.发掘环境文化。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含在学校物质表像之中的精神内核,又往往通过校园的物质层面呈现出的文化与教育要素。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们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恰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荡涤,思想必然升华。

2.修炼礼仪文化。健康的、高雅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怎样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怎样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怎样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等等。优化学校人际环境,开展尊师爱生活动,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发挥班级环境的熏陶教育,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班风、学风、集体舆论、文化氛围等,老师和学生无论是在课堂或课后都倡导“赞赏鼓励”。

3.充实活动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现代中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死读书、读死书有悖于学生身心。基于这一认识,走出课堂,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经过一次次的活动,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学生们身上可喜的进步。

4.健全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它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于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静态的“文本化”的制度文化,二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静态的“人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生成是基础,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制度执行的目的就是促进“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化”制度文化的迁移,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制度。

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设计策略:

(1)整体化策略:凝炼学校文化精神。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清晰的办学目标、高扬的办学理念,其现实的发展就可能丧失意义或迷失方向,而这个清晰的目标、高扬的理念就是学校文化精神。学校的文化精神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特色文化建设时要多种因素进行整体化锤炼,使文化精神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文化期待之中,并最终影响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教育行为。

(2)优质化策略:外化学校特色名片。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优质化的提升,比如整个校园内建筑规划与设计、教学楼等硬件设施,校园绿地、走廊、雕塑的设计与布置,社团活动的组织,各项活动中的文化交往方式等都要结合特色优质发展原则,增强师生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特色文化水平的和谐稳步提升。

篇6

二十多年来,红桥区外国语小学围绕办好“英语特色校”这一宗旨,以英语改革为龙头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改革教材教法、更新教学设备、规范教学管理,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开展英语特色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英语词汇量增大,口语能力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校在英语课堂教学上创造了“听、说、唱、玩、动”五字教学法和声(音乐)、画(简笔画)、物(实物、标本)、景(录像、视频、课件)等多种媒体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师生负担重、学生死记硬背、教学质量低的“哑巴”教学模式,达到“乐教”和“乐学”的效果。

在1994年前,学校就开始实践愉快教育经验,强调并统一了课堂教学中“爱、美、兴、趣、创造”的教学原则。1995年后又运用激励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激发兴趣为先导,开拓潜能为宗旨,实施激励思想,使用激励手段,强调师生主、客体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着眼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出目标激励法、集体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情境激励法、实践激励法、角色激励法、媒体激励法等八种教学方法,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又总结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四个优化教学模式。第一,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做到四个明确:明确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明确应培养什么能力,明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明确思想教育和科学观点。第二,优化教学内容。围绕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次清楚,循序渐进,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优化教学方法。核心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运用激励教学机制,创造活跃的课堂。第四,优化教学效果。贯穿在教学始终,随时注意学生知识能力的反馈,特别是在设计课堂练习上,要面向全班,也要注意个别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因材施教。

学校在现代化达标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提炼出“让学校成为我们成长的乐园”这一办学思想,并成为学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以“乐”为核心的文化驱动下,规划出“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特色鲜明、人文和谐的学习乐园,成为德润人心、文化天下的精神家园,成为质量一流、信誉卓著的品牌校园”的办学目标。

文化是有力量的,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教育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当人们走进一所具有鲜明精神特色的学校,会明显感到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种精神魅力,是一种激涌着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动、奔腾激越的学校精神所创设出的氛围。这种精神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唤醒、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成为师生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对他们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个性社会化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德育

德育是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两方面的教育。农村学校以中小学校为主,德育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格素质。农村学校德育建设,除了课堂这一主阵地之外,还应该将校园文化作为基点与突破口。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对于充分落实素质教育以及优化农村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农村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意义

(一)渗透功能

从一个人出生时,教育便随之开始了,它促使个人能力不断发展,对其思想和思维进行培养,将其情绪与感情充分激发出来。“润物细无声”的特色校园文化教育与有意识进行的学校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并存,共同对个人产生影响,塑造其人格和世界观。从教育效果来说,此种隐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利于学生接受。特色校园文化便属于这一教育范畴,它无时无刻不包围着学生,同时存在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色校园文化通过环境、氛围等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感染,此种渗透教育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

(二)激励作用

特色校园文化的外显形态就是学校的学习环境,例如整洁的教室、花草树木、宣传栏等,这些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色校园文化的内隐形态,是基于学风、教风、校风等方面建立的思想观念体系。这一思想观念体系对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不断产生同化与影响。例如,特色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故事、励志故事,以及在校园宣传栏和教室中张贴的名言警句,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感和归属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

二、农村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当前,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基本完备,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与城市学校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够,校园文化活动较为乏味、单调;二是农村校园文化建设阵地单一,往往只能通过教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是校园文化缺乏活力,较难让学生主动接受。如此,难免有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与逆反心理。长期下去,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道德等方面产生较为消极的影响,不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需要积极采用科学方法充分促进农村校园文化发展,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而实现五育并举。[3]

三、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深刻意识到,要想建设科学、先进的特色农村校园文化,校方应从两个方面切入。一是基于精神素养和心理层面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二是基于实践能力开展的特色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农村学校应该突破传统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单一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精神素养和心理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针对农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心理知识,学习科学的心理调节方法。课程要涵盖两部分内容,即理论内容与实操内容。在理论知识层面,主要是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在实操层面,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认知和自我心理调适。例如,实操部分要涵盖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以及换位思考等方面的训练,对克服自卑、转变不良情绪、树立自信以及心理调节方法等进行有效掌握。部分农村学校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心理服务室,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在农村学校中,跟随祖辈居住的学生占了较大比重,这部分学生在提升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更加迫切。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心事,解答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并在某些时刻提供心理指引。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可尽力为他们补上成长过程中的这一课。2.通过家长课堂等形式提升家长认知部分农村家庭的家长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并不关心,对影响孩子成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状况不够明确,难以为孩子设计科学的发展目标。基于此,农村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理论辅导等为家长创造“家长课堂”,引导家长树立较为科学的、符合时代的教育观,同时对家庭环境进行充分优化,提升教育能力。这样做,能够促使家长通过正确的方式与良好行为不断影响孩子,为孩子健康、愉快成长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4]3.通过开设课外阅读课打造“书香校园”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学校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予以足够重视,通过开设课外阅读课等方式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让学生深深认同“开卷有益”,好读书,读好书,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设立课外阅读课可以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甚至消除其厌学情绪。例如,某农村小学学生小东曾出现过逃学的行为。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耐心与他进行沟通。小东说:“因为上课太没意思了,我逃学其实只是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看连环画与故事书。”小东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少学生对于一天到晚始终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满堂灌”感到不满意,而他们对于阅读具有浓厚兴趣,对新知充满探索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应与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规范。教师可经常为学生编写书单,引导其多读优秀文章,多闻书香、多沾书气;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快读、活读、写读、攻读、诵读、意读、博读以及选读等方法;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图书交换、共读一本书、撰写读书笔记、开读书分享会等方式丰富阅读形式,扩大阅读量。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助力于书香校园的打造,进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基于实践能力的农村校园文化建设

1.组织节日文化活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虽然不同的节日具有不同的内涵和风格,但都保留了我国先人的经验与智慧成果,节日活动将我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精致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而且,广大农村地区往往节日氛围较为浓厚,节庆习俗保留得较为完整。因此,农村学校可借助重大事件纪念日、传统节日以及其他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以团会、队会以及班会等为依托,通过庆祝活动、宣讲、手工制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代、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端午节前,农村学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到田间割艾草、包粽子,充分体验传统节日的形式与过程,感受传统文化的意义。借助此类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意识,提升道德修养。有人认为,课外活动会占用学生一些学习时间,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类似的节日文化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课外知识与实用技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促使学生学有所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5]2.设置初级就业指导课程,初步培养农村学生的职业意识根据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或是就读职业院校后才会接触职业规划、就业规划等课程与知识,并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但在现实中,不少农村学生因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对个人成长也缺少较为清晰的规划和认识。与此同时,家长也不能为其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引,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部分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是学习目标与发展目标不够明确。所以,为农村学校的中学生设置初级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当了解相关行业就业信息,进而指引学生走出迷茫,合理确定学习目标与发展目标,进而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可设置就业分析理论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身能力、气质、性格与兴趣,同时对社会职业有一定了解,明确自身奋斗目标。其次,学校可设置就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将参观和体验教育作为主要途径,不断探索农村学校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增进对社会了解的科学机制。通过校内外与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强化学校和社会的连接与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创新。农村学校可以在每学期安排固定时间,联系当地特色农业或其他单位为学生提供参观和体验机会。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也能促使学生对未来产生紧迫感和向往,主动对未来进行规划,使学生尽早树立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促使学生明确目标,产生良好的学习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语

篇8

一、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校园文化具有教化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在获得精神需要和满足的同时,将社会对个体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于心并外施于行,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主体意识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2.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其内容和形式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引导着学生的心理、观念、行为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

优秀的校园文化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在对学生个体发挥作用的同时,还通过学习和生活等日常交往活动向周围扩散,甚至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这种内化和积淀也能传播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因循守旧,缺乏现代气息

大多中职学校惯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走进校园,随处可见耳熟能详的板报、橱窗和宣传栏。而现代科学的学习方法、成才途径以及本专业发展的动态等则少而又少。

2.仿效普通中学,职业特色弱化

以校训为例,随处可见“勤奋、求实、团结、拼搏、刻苦”等字样,而能鲜明体现职业学校专业特色的内容则明显不足。由此可见,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跟上发展步伐。

3.办学封闭保守,市场意识不强

目前中职教育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封闭办学,脱离市场主体,校园文化建设也忽视了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大力拓宽视野,着眼市场和企业的现实需求。

三、构建中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主要手段

1.立足“职业性”,建设中职校园文化体系

(1)物质文化要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基调。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载体。中职学校必须有现代化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这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基调和物质基础。

(2)制度文化要有职业教育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指针对校园文化环境下的个体建立起一套必须共同遵守的制度和标准,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更要体现“技能型”“应用型”的职业性。同时,为了安全、规范,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

(3)行为文化要有职业教育的活动方式。行为文化是指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它具有广泛的娱乐和审美功能。学校的师生活动和学生的社团活动都要具有中职特色,要围绕“高技能”“高素质”开展一系列职业实践、科技作品制作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但要注意保持这些活动的娱乐性,只有具备娱乐性的活动才具有参与性、感染性和积极性。

(4)精神文化要有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精神文化表现为校园中多年积累、沉淀形成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当前,中职学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成才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意识的培育,打造特有的专业特色,形成特有的教育理念,增强师生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

2.瞄准“市场性”,塑造中职学校校园精神

市场需要是中职学校的“晴雨表”和“指挥棒”,作为中职学校,无论是办学方向、专业设置,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来调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供求,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学校既要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又要研究市场的发展规律和方向。

3.围绕“企业性”,构建仿真企业校园文化环境

(1)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指导工作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形式,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先进的企业文化。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足球特色;阳光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72-02

一、审视现状,整装待发

2009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起点在校园,重点在娃娃”的教育方针也成为中国足球的希望所在。搞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是提高我国足球整体水平的基础性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足球运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发展和培养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足球特长的后备人才,成为我国体育近期内的发展目标之一。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学校充分认识到足球这项体育运动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作用,把学校体育足球工作放在与德育、智育并重的位置上来发展,明确了以“球趣强体益智、球品尚德育人,共建足球文化,创建和谐校园”的足球文化指导思想。以“三全足球社团”为依托,以足球课和校本课程足球训练营为提升线索,以学校足球联赛及足球特色活动为载体,以《育小足球报》为宣传阵地,逐步丰富校园足球文化特色。

学校共有7位专职体育教师,多人曾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秦皇岛市业余足球联赛,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有4人参加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秦皇岛赛区教练员及裁判员培训,有3人参加过全国足球D级教练员的培训班。

与此同时,区政府投入200余万元为学校新建了人工草坪足球场,校园内开辟的足球活动公开栏、足球竞赛规则介绍和楼道内开辟的足球文化长廊、移动式的校园足球动态展板都为学生自主认知足球文化、参加足球运动提供了便利的硬件设施。

二、找准切点,打造“精品”

2009年10月,育花路小学有幸成为全国“足球试点校”之一。足球,从那时起在育花路小学生根。

1.奠基,创建“社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确保此项工作在学校的顺利开展,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精心谋划,将切入点放在数量少、质量精的运动员身上,在积极推广足球的同时,组建了学校足球社团,即“三全足球社团”,取义为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社团活动不仅注重学生体能素质、足球技巧,更关注学生学习、思想道德。教师遵循青少年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训练,社团不仅在技术、战术方面给学生以指导,更利用社团与学校、班主任配合全面育人。正因为如此,在“三全足球社团”这个不大的团队中先后涌现出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些孩子的成长让同学们看到,足球不但是一项有趣的体育运动,更是能不断锻炼体魄,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反应力,让人学会团结协作的益智游戏。于是,校园中对足球运动充满期待的学生越来越多。

“三全足球社团”活动的开展,点燃了学校学生的足球激情,学生纷纷踊跃报名参加社团活动,看着日渐变热的“足球风”,老师们喜在心里,而“足球特色校”创建工作的全面铺开,也就此埋下了伏笔。

2.联动,普及“课堂”

为使足球运动在校园内普及,在管理上,学校采取教务处、科研处、体育组三方联动的管理方式,同时确定了课堂普及、活动推进、社团提升逐步深入推进的实施策略。

足球特色课:成为校园足球试点学校以后,体育教师积极筹划教学改革,尝试开设足球课。足球课程开始由两位教师专职教学,保证教师备课质量。其次,开设女生足球课,在女生中进行推广。这样,3~6年级同学每周能参与一节足球课,使足球运动在我校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推广。

足球校本课程:足球特色课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我校有860余学生,在选修校本课程中,有150人第一志愿就选了“足球训练营”这一课程,占学生总人数的17.4%,是十三门选修课程中人数最多的。为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同时,让孩子们学有所获,我们将体育组足球知识最扎实的三位老师按低、中、高年级划分后任教。同时,通过“大带小”的学生小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与共同成长。绿茵场上,校本课程“足球训练营”学生活动积极;绿茵场外,校本课程的《小记者》班和《创意漫画》班的同学们则通过观看足球活动,搜集素材。小记者们拍下了一张张精彩的瞬间,锻炼了自己摄像、照相的能力,小漫画家则通过素描的方式,描绘出孩子们矫健的身影。可以说,在那一刻,校本课程“足球训练营”已然成为学校众多课程的焦点,同时,也为其他课程提供了优秀的、灵动的素材。足球课程,这一看似单一的体育课程,成为支撑校园文化生命力的最活跃的音符。

3.创新,“静态”课堂

在一般人的眼里,足球是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运动项目,“足球训练营”课程也必定以传授技能为主。但深爱体育运动的体育教师清醒地意识到,足球运动不止能够体现力与美,更能体现人的智慧与坚韧的品质。因此,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团队在不断探索动、静两种不同的课堂模式。所谓动态课堂,是在满足学生体能消耗的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培养学生坚韧、执著的体育精神。所谓静态课堂,是通过体育室内欣赏课的形式,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感受足球带来的力与美的和谐统一。为使学生开阔足球视野,了解丰富的足球文化,学校1~6年级开设系列化足球室内欣赏课,包括足球史话、足球价值、足球规则、足球简单裁判法以及如何组织小型足球比赛等内容。水上足球场、高山足球场、边界线上的球场,各具特色的足球场让孩子们感到了新鲜与神奇;精彩射门集锦、最佳盘带集锦、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引得孩子们啧啧称道;贝克汉姆、大罗小罗等耀眼的足球明星让孩子们看到,无论做什么,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足球室内欣赏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堂形式,通过教师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学校特有的风格,在2010年和2011年的教学督导评估中,我校的两节足球室内欣赏课均受到了省、市、区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三、多方并举,沉淀文化

1.扩散,足球联赛

随着足球氛围越来越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校在两年中连续举办了四届校园足球联赛,同时还将女子比赛纳入其中。校园足球联赛为学生提供了足球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技战术的提升,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在比赛中学生充分发扬了拼搏精神,每球必抢,每球必争,在激烈拼抢中尊重裁判,尊重对手,体现了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素养。

2.整合,足艺结合

我们一直认为,学校很多活动是统一联动的,把足球联赛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会为学生校园生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2010年11月2日,在我校开展了精英教练进校园——亚足联教练日系列活动,前国安队主教练洪元硕到我校对师生进行足球专业指导。

我们还选拔了校本课程中健美操课的学员组建成学校足球拉拉队与学校小记者团,在联赛过程中,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校园足球征文、摄影、绘画”等比赛,使每一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展示自我。

3.沉淀,育小足球报

为了更好的宣传校园足球的意义、足球的历史及相关知识,增强足球的感染力,弘扬足球文化,提高师生及家长对足球的重视程度,本学期,体育组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找寻一些关于学生所需的足球资料来筹办我校第一期《育小足球报》。学校组建由校长、德育主任、科研主任和体育组教师组成的《育小足球报》编辑部,拟定题目为《足球简讯》《校园体育动态》《足球名人堂》《“球”知若渴》《球艺展台》等栏目。由校长和两位主任审阅校对,由美术教师排版编辑,我校第一期《育小足球报》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就得到了一致好评。

4.延展,假期集训

篇10

关键词:特色学校;学校文化;学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16-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一思想为当前特色学校的建设投入了强大的动力。目前,特色学校建设已成为许多中小学校积极追求的重要发展目标,特色学校建设研究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特色学校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它是教育战略转移时期的重要策略。一所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特色学校文化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在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观念、抽象的,是柔性、不可控的,其发展和演化多是“渐进”而不会“突变”,所以人们很难在短期内建设或者摧毁一种文化。学校文化是见得到、摸得着的,它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并且获得普遍认同的、通行的一种价值准则,同时也涵盖在这个准则的指导下形成的学校成员的行为、心理取向和精神风貌。

学校文化的存在促生了一所学校特有的教育气息和教育氛围,并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和渗透,使这种独特的文化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所秉持和遵守。一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对文化的考虑和检视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建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是本学校体现出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色学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即体现为一种学校个性,它就会对学校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率下,个性化地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要提高办学水平,重要的是校长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独特的学校文化,使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与特色学校建设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学校文化视角来研究特色学校建设将对特色学校理论和实践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学校文化的五个构成要素来谈谈学校文化对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

(一)学校物质文化为特色学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物质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是一种外显的直观的文化,它既是特色创建活动的场所与设施,又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值得重视。特色学校建设应由内而外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文化的魅力,使显性校园能与特色学校固定文化特色合拍,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

(二)学校精神文化为特色学校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校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处于学校文化中最本质、最稳固的核心层面。它是隐性的,但又已渗透在校园内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精神文化一经形成能给全体成员提供丰实的养分,可以成为牵引特色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学校制度文化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一所特色学校的管理制度往往体现人文性,被侵润了文化色彩,精神追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其中。在学校文化由浅层向深层、由外化向内化的过程中,制度文化是一种基本保证。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处于核心精神文化和浅层物质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它既能把学校的价值理念外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其他学校难以模仿的学校核心价值观,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特色学校健康、有序、持续的运作和发展,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制度文化的核心应是学校成员对待学校制度的一定价值认可度,隐含着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对特色学校的建设与稳固起着重要的规范与保障作用。

(四)学校课程文化为特色学校建设赋予丰富内涵

在过去,学校文化或校园文化建设并不包含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进入,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再游离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长期以来脱离课程和教育来搞特色学校建设,在课程与教学之外另搞特色,是根本性的特色学校建设误区。特色学校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特色形成。课程与教学能体现出不同学校的风格和个性,构成一种学校特色的内在品质和长久魅力,就会确立学校长期生存与发展的学校品牌和学校“高地”,就能够真正形成学校文化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