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与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与心理教育

篇1

关键词:心理教育;德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02-01

当前,心理教育越来越被学校、家长、社会所重视。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指出:“如果一名教师对心理卫生工作一无所知,那么他所做的比他应当做的,其成效要得多。如果教育从它那方面是为健康社会培养的公民,则教师应当清楚他们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的重大责任。”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概念不清,界限不明,很难突出心理教育的时效性。

一、学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从教育的特点看,心理教育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与生活环境去理解其特定的行为和动机,充分尊重、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把学生当做一个普通的人。德育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它是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模仿社会先贤、英模式人物的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

从教育的核心看,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的问题,它将学生的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成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地认识与思考,最终目的就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德育的核心问题则是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厌恶邪恶与非正义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与品行,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从教育的目的看,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使个人规划个人的人生坐标。针对学生的成败经历、优劣表现等展开讨论,以增强其自信、自律能力,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建立积极进取的自我。德育的目标之一是使个人明确个人在社会坐标中的位置,力求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律观,成名一位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从教育的过程看,心理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心理辅导员作用在于推动当事人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有自知之明与自律能力强的人。

二、学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学校心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德育共同服务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提高人的素质过程中学校心理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心理教育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应当注重情感因素,构建情感德育,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德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德育实效;要以情暖人,预防心理疾病,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学校心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地表露与控制自己的情绪,设想他人的处境与感受,能应付生活压力,选择生活目标。这些都大大减少德育工作的阻力,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准备好充分的内部材料,为德育的内容、目标作了扩展和完善。

学校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这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但这些德育内容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与创新意识等问题,则很少过问。一个高素质的人不仅要在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没有问题,而且在心理上也应该是健康的,开展学校心理教育是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新的途径。

三、几点建议

1.树立新观念,提高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地位。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班级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班主任是以完整的人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已势在必行。

2.明确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是行动的方向和归宿。心理教育的目标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依据时代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等因素来制定,既要客观又要科学。

3.提高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的师资水平。对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培训和提高其对心理教育和德育关系的认识以及心理辅导的技能,特别要重视和提高以前从事德育工作现在担任心理实验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篇2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个人健康心理和高尚品德的保障。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心理健康

一、引言

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教育,即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尤其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更是要注重学生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防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探讨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他们会比较悲观,且心灵也比较脆弱,再加上受家长以及学校的保护,他们通常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因此当进入社会以后,接触到复杂而又新奇的社会环境,他们很容易产生道德偏差,进而影响三观的正确树立,因此,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时,一些正确的德育教育的开展还可以提升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进而纠正他们的思想,实现社会行为的规范。

2、实现心理疏导

面对社会复杂的环境以及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很多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因此有很多的孩子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更是有很多孩子存在自闭心理,不喜欢与他人接触,更不喜欢和他人袒露心扉,这时,良好的心理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让他们开始接受外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人和事进行接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不要自卑,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温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同时也实现心理问题的改善以及纠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开展到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的原则

所谓教育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道德教育时,一定要要时刻秉承教育为先的思想,在调节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增强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培养。

2、全体性原则

所谓的全体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时,一定要保证面对全体的学生,不可以单独面向某一位学生,也不可以只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且教育的内容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特征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3、差异性原则

所谓的差异性原则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些差异性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种类的教育方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德育教育的全面指导。

4、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对特殊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作为指导中心,以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主体,每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要先考虑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否是具有一定的好处的,进而实现学生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5、保密性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也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问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单独针对某个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保密性原则,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保密,进而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名誉等都不会受到影响。

四、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措施

1、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

受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指导以及德育教育,因此,若想纠正这一现象,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师的教育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会议以及宣传会的方式加强对于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宣传,提升教师的道德教育意识以及心理教育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这两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外派教师到一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开展比较好的学校去进行学习,进而实现教师自身教育素质的提升,为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采用多样化的道德教育开展措施

针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的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教育法、实践活动教育法以及宣讲教育法等等。其中,多媒体教育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大家展开德育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们播放“感动中国”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去观看那些感人的事迹,进而让他们感受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系列与道德以及法制相关的节目,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实现道德教育的渗透。实践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展开学生的道德教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一些募捐活动或者是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家的道德意识。宣讲教育法则比较简单,主要指的是可以通过开展宣讲会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多样性的,首先可以利用网络的方式开展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最方面的一种方法,毕竟如今的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使用工具,可以制作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PPT转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其次可以建立心理问题咨询平台,这样大家有什么问题就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咨询,既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善以及指导,又可以保证大家的隐私,可以一举多得。当然也可以采用宣讲会等方式,还可以采用宣传手册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自己的爱与温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总之,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长远而富有意义的工作,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们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心理健康的特殊学生作为教学目标,把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追求,不断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为特殊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作者:王小丽 单位:内蒙古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5.

[2]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

[3]隋海娇.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德育 心理 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学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学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篇5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保持着互通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小学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坚持德育为先,以德育人,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学生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心理问题有关,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学校教育中受到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中均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能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中,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本文浅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融合。

一、教学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程融合

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课被大家所熟知,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并渗透在德育中,两者结合,达到最佳水平。在思想品德课程开展的同时,教师应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的各个章节,潜移默化地给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学校应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板报展、道德事迹表扬、评选“风尚道德”奖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德育与健康教育当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与

生活。

二、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生活观

“爱是教育的根本”,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爱的教育”。教师在教育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扮演着学生“父母”“朋友”的角色,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亦师亦友。”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应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体贴关心他们,让小学生从小知道“爱”与“爱别人”。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用正确的心态生活。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班主任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应该关注那些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帮助、支持、引导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爱来慢慢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生活观念。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为了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庭的配合,形成双效应、双教育。小学生在家庭里是最受宠爱的ο螅全家人的爱都给了他们,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行为示范,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家庭中通过小事情为学生讲授人生真谛,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小朋友相处,如何树立自信。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密切沟通与配合,家校合作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注入新鲜活力。学校可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并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举办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校园亲子运动会”“我眼中的幸福家庭”演讲活动等,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共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教育。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小学教育要注重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小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学校、教师、家长任重而道远,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何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小学教育提供更大的活力,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不断熏陶中成长,将来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

的人。

篇6

一、“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符合我国的文化与国情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亦或教育形态的萌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积淀与现实需求。心理—道德教育就是这样一朵绽放在中国教育土壤之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奇葩。五千年的文化智慧构成了中国教育的丰富内涵,而教育又担当着传递与发展文化的使命,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心理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加以阐释。以“天人合一”作为方法论,看待心理—道德教育就意味着心理与道德是相互关联、合二为一的:其一,心理教育关注的“人道”与道德教育关注的“天道”,在其存在的本原上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其二,心理教育所关注的“客我”与道德教育所关注的“主我”的结合,是人精神生命的完整体现。[1]

由此看来,现实的国情与文化底蕴决定了我们的心理教育应当具有其“教育性”:首先,心理教育作为一项提升和改善心理机能的社会活动,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而孤立存在;其次,心理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本身也具有价值实现功能。因此,心理教育不仅需要价值参与,而且要体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同样地,道德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心理因素的注入。这是由我国道德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道德教育价值定位不仅要满足于“社会的需要”,还要实现“人的发展”。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的精神成长,而精神成长的内核又是人的心理成长。因此,在现有的道德教育实践中融入心理元素,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补充与纠偏。

二、“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产生立足理论,源于实践

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其产生既要立足理论又要源于实践。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产生,就是在理论基石之上对心理教育实践的把握与提炼。正如班华教授所言,“心理—道德教育并非是理论演绎的产物,而是在课题实施中,在观察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中,发现这一教育现象,经过多次观察和思考提炼出来的。”[2]因此,我们的心理—道德教育是在中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原生态特质的教育形态。这种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模式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自觉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质朴性,是在现有教育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真实创造,是民间教育智慧的体现。事实上,在这些一线教师的意识形态中,对于心理与道德、心育与德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更没有刻意实施“心理—道德教育”的观念,他们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心理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创生了一种原生态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这为心理—道德教育指明了一条通向实践的行动途径,把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研究从理论中解放出来。因为只有源于实践的理论才是最具有真实性的理论,才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理论。而理论也只有在实践中被不断地检验和修正,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理论支点

一个理念,亦或是一种教育形态的产生,必然有其理论上的支撑。因此,探讨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的可行性,就一定要在理论上为它们找到共同的支点。从人是心与德的载体这个视域出发,德心融合视域下的心理—道德教育其理论支点是人的发展与人格的塑造。人格是一个人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质,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所要解决的就是人格的成长与教育问题。由于道德教育所指向的“道德人格”与心理教育所指向的“心理人格”具有同构性,使得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成为了可能。[3]一方面,心理—道德教育秉承着心理教育中对个体完整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心理—道德教育又传承着道德教育中对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品格的培养。因此,心理—道德教育需要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培养心理层面的人格特质,并使这种特质进一步生成社会文化层面的人格特质。

四、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价值归属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纠结于心理—道德教育的学科归属问题。事实上,归属于何种学科,这只是分析与研究视域的差别而已,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无可否认,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两门学科确实存在诸多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象与目标上。道德教育指向人的德性结构,目标是优化人的道德素质,教育内容是道德方面的;心理教育指向人的心理机能,目标是优化人的心理机能,教育内容是心理方面的。[4]然而,不论道德教育还是心理教育,它们都是教育的一种形式,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彰显。如果我们抛开表层的差异,从价值的视角去关注心理与道德教育,就可以将两者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第一,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要从更高层次上去思考人,思考既作为主题又作为对象的人的特征。

第二,我们在挖掘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共性的同时,亦不能忽略其各自的特殊性,应该把心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放在学校教育的大背景中去探讨,因为它们是学校教育的一体两面。

篇7

关键词:心理教育;学校体育健康课;终身体育意识

中学体育健康课是在学校内以身体练习、学生活动为基本手段,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的学校活动,有着独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以外,并具体强调了心理健康练“身”,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把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健康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心理教育于体育健康之中。

一、体育健康课开展现状的问题分析

1.场地器材、经费保证、专业教师普遍不足

学校场地设施配备有限,教师专业、编制受限、学校体育专项经费紧张。这些硬件上的问题已经制约着学校体育健康课的基本开展。

2.体育健康无法得到广泛、普遍重视

很多学校的体育健康课几乎成了“杂课”,更遑论经费保障了。学校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家长对文化成绩的“一边倒”认识,社会的功利、浮躁心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体育健康学科的态度认知,进而造成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体育健康的重要性。

3.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不高,课堂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配备根本无法保证体育专业的人才选拔,甚至有的用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而事实上体育健康课与其他理论学科不同,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包括德育、心理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但部分教师的文化素养存在不足,影响着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质量。

二、德育、心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朱永新教授曾这样诠释理想的体育:“理想的体育,应该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息,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理想的体育,应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暗示促成效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体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过程。本人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运用好心理暗示:(1)适宜的心理暗示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保持稳定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的练习兴趣,使学生的每次练习都富有成效。如在耐力练习中,教师少报成绩,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觉得每一次成绩都在改进中进步,这样学生即使疲劳了,也不会产生厌倦心理。(2)教师的示范也有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如果教师示范效果不好,学生接收到的是危险信号,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进而影响学生掌握动作。如,在跳高练习中,将达不到标准的学生集中,在学生不察觉的前提下降低高度,要求学生注意动作要领,分散学生的恐惧感,这样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和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3)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也有暗示作用。如,在跳远练习中,教师站在起跳点以手势暗示学生做踏点起跳练习。教学实践证明:适宜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调节学生的心理,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生态度与协作精神,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悦情感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比如,笔者在足球运球训练中采取男女混合小组比赛的形式,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得以很好的体现。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通过解决困难品尝成功的快乐。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诱导其自主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指导调节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其树立自信,培养坚强意志。

3.消除畏难提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教育学生正视困难,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鼓励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品尝胜利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良好的示范、鼓励的语气、及时的纠正、正确的帮助和保护,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使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消除顾虑,有信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身运动技能。学生小丁,个高体瘦,腿长。由于身体瘦弱,其在篮球场上的表现却不能与他的身高成正比,常常被身强体壮的队员撞倒,比赛时往往成为同学的嘲笑对象,几次下来,小丁越发自卑,甚至有点自闭倾向了,随后的篮球赛再也不愿上场。笔者与班主任沟通后发现,小丁心肺功能突出,热爱长跑,只是由于身体瘦弱,故而对力量型的运动有些畏惧情绪,篮球赛让他打中锋位置真是勉为其难。发现问题症结后,我把小丁招来,加入了学校的运动队,重点训练肌肉和力量,一段时间下来,小丁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在举行的1500米长跑比赛中拔得头筹。笔者结合其对足球的热情,硬是让小丁成了市中学生足球联赛的“最佳守门员”,小丁同学找回了自信和笑容。

4.后进转化齐发展

后进生指的是部分先天运动细胞较弱、肥胖、学习运动态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这类学生的发展工作:(1)要求教师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充分考虑到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身体素质,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干预。(2)关心爱护、对症下药。对这部分学生,要和他们做朋友,以鼓励表扬为主,根据不同的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3)激发个性、耐心指导。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后进生”,承认每个个体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促进其个性发展,在尊重个体的同时,还应该耐心找准问题,提出纠正办法,坚持不渝。

三、几个建议

篇8

1.中等成绩的学生易受到教师忽视

对于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来说,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关注和关心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是比较落后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是对其学习和心理状态不闻不问,这样无疑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继而也就会使得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局面。这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不利的,也完全背离了当前我国高中素质教育的初衷,因此将当前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十分有必要。

2.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心理接受能力

当前我国德育的现状也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方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德育的传统方式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学生很难接受直接的灌输方式,继而也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但是心理教育往往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重视,因此也就使得德育的工作渠道得以拓宽,将这样的两种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是当前我国教育状况的需要。

3.社会发展呼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不仅需要有能力的人,同时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面对挫折以及面对困难的时候,只有心理素质强的人才能够战胜一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才能够真正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那些内心素质比较弱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说,将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教师应当更加关注中等学生的心理状态

对于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来说,很多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是落后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这样就需要教师首先摆正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不偏不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与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及接受德育。总之,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是以下几点措施得以实施的基础与前提。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这样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担负重要的责任。因此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打造,尽力打造出一支真正具有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教师队伍,继而提升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

3.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措施 途径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而不得不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学习目标又不很明确的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也正处于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这部分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是中职学校的主要生源。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多年来我们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定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纲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这就明确了学校德育包含的内容,我们应从更宽泛的范围、广义上理解学校德育,即广义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因此,我们认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心理教育有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工作中我们决不能把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无视差别,或者简单地把心理教育看作德育的一个方面,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教育,或者使心理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课教学。我们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德育教师为主体、专职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工作。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健医生”。

二、明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我们明确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业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纲要》精神,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与能力。

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需要,优化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据《纲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我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树立信心,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己,明确学习目标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关注现实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处理压力与应对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潜能,积极探索适应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积极开办并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亲自牵头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搞好集备、研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积极为心理健康教师创造和提供学习的条件,保证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时间,安排教师参加市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市教科研活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学观摩研讨、市心理卫生协会活动等。提供心理健康教学研究经费。经过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科研热情高涨,获得市级《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课堂教学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心理交流融洽,和谐相处,及时排解职专学生心理问题,课堂主渠道作用凸现。

2.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途径

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服务。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室,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咨询辅导工作。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主要采用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排解心理困惑。对即将到联合办学学校学习的学生、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参加能力拓展训练营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增强迎接职业挑战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工作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实习实训工作对职业学校学生是一门必修课程。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学生实习实训工程中,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密切协调,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培养学生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校园文化建设与家庭教育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支持

篇10

1、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一样,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路论基础也有所不一样,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德育工作则是以理论为基础,其次,两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再次,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心理教育强调宣泄与疏导,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工作则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最后,两者的工作人员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更加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并取得一定的资格方能胜任。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有具有一定的联系,矛盾统一,相辅相成,首先,两者都要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群体,其次,两者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都是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最后,两者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重视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尊重人格,维护人权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全面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应对方法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展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4、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在开设校医室的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辅导员针对在校高中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会比较害羞,学校也可以开设咨询专线或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员耐心解答,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5、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