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能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能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探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二、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1.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最生动、最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只有有目的、有条理地敏锐观察和深刻地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如在有关“原电池”的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放人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些学生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气泡产生;有些同学观察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产生,到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有气泡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
2.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经过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将会提出有关问题解决的方案和问题答案的假设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
以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学生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时,可能会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减少”等“反常”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在化学教学领域中,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夸大了实验所起的验证原理、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
三、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性学习。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是唯一的途径。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可以通过化学史料,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内容的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2.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是在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
篇2
一、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结合
1.“学生不是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为了实现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的载体,选择为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相结合。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与设置探究性课程相关连的,从而导致一些中学教师产生了困惑与不解,有的把探究性学习等同于课题研究,认为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尚不具备,难以开展课题研究;有的认为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单独排课,难免与原有设置课程形成隔裂,未必能收到预期成效;这些都是对探究学习含义理解的偏差。我以为,探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而不必拘泥于是否单独设置探究性课程和单独排课;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式的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
2.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背景,就在于力求突破应试教育中所形成的“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的本质,是对原有事物及现有状态所进行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改变;而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围绕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培养。从这个角度考察,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一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与假设能力;二是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三是怀疑与批判能力;四是具有价值的选择,从而达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假设与提问的能力提高,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
1.教学模式的设计
综观已有的历史课程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较多倾向于设置探究性课题或“课题―辩论赛”相结合等形式,我的探索实践则更着重于“渗透”,即渗透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比设置独立的探究性课题或辩论题更需要精心设计与筹划的。基于改革的核心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冲破“标准答案唯一性”的思想禁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模式设计中,我把课堂教学、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考核等各个环节构成课程教学整体,把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渗透于各个环节中。
(1)课前的预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忽视这一教学环节,尤其是文科类课程。我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必须予以加强和改进。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是教学的全部,应向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延伸;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没有“好奇心”与“兴趣”,哪来探究性学习?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
(3)课后的作业。要打破对“作业”概念理解的思维定势,把作业概念扩充到预习、复习、自学、议论题、小论文、史料查询、史料判别等多个方面;完成作业的工具与手段,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听、看、读、写、书面笔答、网络查询、电脑存调、议论、辩论等;完成作业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小组合作、小组互助等。
(4)阶段考核。考核的形式与内容,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设计要求作相应变动,可以是笔试,也可以用小论文、读书笔记、史料收集等替代;笔试的内容可以有所拓宽,如我曾探索实践的以一段小故事为引让学生撰写议论文的试题,学生既用不着死记硬背,又可锻炼多方面能力,极受学生欢迎。
篇3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练习,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意愿和主动性。其实,学生更愿意教师将课堂留给他们,自己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既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为此引入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内心的意愿,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探究性学习的概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围绕着某个问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获取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获取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体性。在整个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只扮演着指导和参谋的角色,这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2)主动性。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地分析和探究未知的内容,而不是消极地等待。(3)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不要求唯一的答案,更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的策略或者是答案的多样性。因此其结论是开放性的,是不断发展的。(4)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模式需要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由于学生之间各方面存在着差异,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观点得到丰富,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5)体验性。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验性,通过直接的体验获取最为直接的学习经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学习的目标。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策略
1.开放性练习促进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型的学习,分析和探究问题敢于从不同的角度着手,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变形题目考查学生的思考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这一类型的题目能够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拓展。数学知识其实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只要掌握其中的核心理论方法,写生可以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进行解答。
2.猜测激发学生探究猜测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实践操作最终发现数学规律。比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时,单纯依靠教师在黑板上画图不足以使学生完全认识和理解。但是通过实践操作就会变得很形象生动了。教师组织学生拿一个胡萝卜,将其削成圆锥形状,学生一起动手测量胡萝卜的质量以及高和圆的半径等,最终得出圆锥的体积为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了圆锥体积的验证方法,并且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3.理论联系实际一个授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定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假如只知道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学生听起来会感觉很枯燥、很抽象,而且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项目,才能将当天的课堂知识巩固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规划教材内容教育改革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不是一气呵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教育模式的改革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为探究性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和实践,促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5.激励评价,延伸探究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而在于唤醒和鼓舞。采用激励评价的方式对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并且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探究性学习不仅要进行表面的探究,而且要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延伸,从课堂走向课外,能够使学生体验到一些课堂中无法体验的快乐。为了实现探究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即既要注重学习的结果,也要看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既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也要关注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施方案,对知识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处理信息,然后用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可以使学生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研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最突出的属性就是研究性和探索性,其次还具有专题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以及学生的自主性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本文试图从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方面阐述化学实验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化学学科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多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直观、最生动、最有效的教学载体。学科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学科的学习特点,在实验中学习化学无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之一。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如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设计中,我尝试通过研究性学习形式,以研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并借集体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快乐。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首先向学生呈现“NH3能否除去Cu中混有的CuO”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困惑,产生探究欲望,同时提供给学生已前学习过的H2和CO还原CuO的实验所需仪器等,以及制备NH3的药品等其他无机药品。
然后,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分析,从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H2还原CuO的实验三方面引导。
(2)组织探究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在教师组织下,分成若干小组,学生开始讨论和探索,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原理和NH3中氨元素化合价为负三价,并通过对H2还原CuO实验的类比和想象,能够初步假设氨气具有还原性,并明确该实验问题是用NH3将CuO还原为Cu单质而除杂。
在此假设基础上,学生开始收集资料,并借助已有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拟定实验方案,此时各组围绕着实验装置展开争论:
①有小组认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主张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②另外的小组则认为氨气是具有刺激性气体,为了防止氨气被排放到空气中,主张采用一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但尾气用稀酸去吸收。最后,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实验方案,主要是以下两种。
方案一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硬质大试管中;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将氨气通入大试管中,排尽试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大试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大试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方案二拟订的实验步骤:
①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加热制取一定量的氨气;
②将少量的氧化铜装入玻璃管中。并且用一导管通至小烧杯的稀硫酸的液面之上,以便将尾气吸收;
③加热氢氧化钙和氯化氨的混合物将氨气通人玻璃管中,排尽管中空气;
④继续通入氨气,同时加热玻璃管,使反应进行;
⑤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至玻璃管冷却,观察实验现象;
(3)小组分配工作,实验验证假设
1.各小组的学生分配好在实验过程中的工作分工,根据自己拟订的实验步骤讲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做出实验结论。
2.教师巡视,记录评价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协调性。
3.实验诊断与评价
各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总结和归纳此类实验的实施过程:
按照方案一进行实验的小组学生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转变为光亮的红色,管口有水生成,同时也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按照方案二进行的小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与方案一小组实验的相同的实验现象,而且实验时间比较短,剩余的氨气也被吸收,防止了氨气对空气的污染。
通过对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索,能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出氨气的还原性,并能够将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与氨气还原氧化铜联系起来,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通过实验探索出氨气的还原性。按照方案二实验的小组同时也注意到在实验中如何有效防止实验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但是,也应该在玻璃管口放上石棉绒,防止氧化铜被氨气流冲走。
(4)教师评价
根据教师刚才的观察和学生自我的评价,评出“最优创意”,“最优合作”,“最优操作”等小组。就这样,学生在竞争中得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在愉快中培养了科学精神。
探究性实验设计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式学习方式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化学教学焕发出生机。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化学实验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没有化学实验,任何新东西都不能简单从理论上推出真正的化学性质。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如做“铁钉生锈”实验时,学生互相交换自己或小组的心得体会,甚至有学生了一根刷了油漆的钉子半浸在水作对比实验。又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和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化学实验的多样性为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供了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比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就有一个问题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提出问题:在卤素教学中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显红色,继续往试管中滴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褪成无色。为什么试管中的酚酞最终变为无色?
作出假设:
1、NaOH与氯水中:HCl、HCIO发生中和反应,使c(OH-)减小,酚酞变无色。
2、氯水中HCIO氧化酚酞使其结构破坏而褪色。
3、氯水中H+中和了NaOH中的OH―,使溶液显酸性,使酚酞变无色。
实验探究:
1、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HCl溶液,直至溶液褪色,后返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又呈红色。
2、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变红,逐滴滴入氯水,到溶液褪色,后再滴几滴NaOH溶液,发现溶液不变红色。
3、在(2)实验的试管中滴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又变红色。
4、用久置的氯水来进行(2)的实验,发现溶液仍变红色。
得出结论:
1、溶液中c(H+)、c(OH-)的变化等导致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
2、新制氯水有很强的氧化、漂白性。
3、新制氨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IO的氧化漂白作用。
4、久置氯水主要成分为HCl,无漂白性。
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这种对比式与解剖式棺结合的研究探索,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活动了,而是一种教、学、研并存的新型的教学方式了。在学生更多的参与中,使教学任务能高效率完成,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总之,实验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和参考书,要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中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到解放,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学习上也能克服枯燥的简单学习,完全自主积极的投入到自我发现的激情学习当中,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把知识自我消化,以使成绩提高的更加真实。更主要的是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指明了很好的学习精神和态度,使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再茫然,而是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照亮前程。
参考文献:
[1]马联芳、叶传满.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入门指导.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2]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
篇5
第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课堂教学以教师的主导(甚至是控制)为主,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是被动接受知识、强化知识存储的过程。
第二,应试教育束缚手脚。
受应试教育束缚,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应试味很浓。将高一、高二的新授课,设计成了高考复习课,大容量,强密度,高难度,只教学生这样做,不教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高一做高三的题,高三补高一的知识。
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同时要改革对学校和教师教学的评价,不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水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及学生活动的设计,为学生主动学习搭建平台
【案例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问题1: 除了定义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呢?
问题2: 同学们知道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中,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只要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平行。那么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则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学生通过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的类比,发现一条不行,两条、三条……无数条都不行。这时教师再设计下面的实验)
问题3: 请同学们将一张矩形纸片(课前准备好)对折后略为展开,竖立在桌面上,观察折痕与桌面的关系怎样?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发现,当矩形纸片的两边紧贴桌面时,折痕与桌面垂直)
问题4: 如何判断旗杆与地面垂直?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从两个不同方向观察旗杆,旗杆都与水平线垂直,就可以判断旗杆与地面垂直)
(随着以上四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自己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已是水到渠成了)
本案例在知识发生过程的设计中,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问题组”先引导学生与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进行类比,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确认,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这种设计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搭建了平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二、重视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性学习搭建舞台
【案例2】《函数的概念习题课》教学设计
原问题:(苏教版必修1,P33,探究拓展第13题)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两个函数。
(1)自主探究
问题1: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两个函数。
这一问题,值域中只有两个值,比较容易,让学生自主解答。
(2)探究拓展
问题2: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x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两个函数。
有了“问题1”的解决经历,学生就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2。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一般的问题是已知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函数的值域。而本题要求写出满足解析式为y=x2,值域是[1,4]的函数,是一道开放探究性问题。设计“问题1”为学生探究“问题2”搭建了“脚手架”,教学方法选择了探究性学习。将课本中一道似乎简单而富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素材,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大胆探索。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的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大学英语;网络环境
作者简介:曾素芳(1976-),女,江西泰和人,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继河(1973-),男,江西泰和人,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江西 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大学生探究式学习机制的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2010年立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48-02
网络的迅猛发展并逐渐走进课堂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自2004年教育部启动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学试点工程以来,基于网络的教学逐渐得到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视与推崇。各院校纷纷建立起了多媒体语音教室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心,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多媒体环境。但是,教与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何结合大学英语的学科特点和网络环境,创建一种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讨与尝试。
一、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2010年7月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不难看出,在新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只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教师的使命也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大力提倡探究式教学是时展和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要求。
同时,探究式教学也是学生发展的主观需要。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授或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而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创造性要求。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习惯,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尽可能的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知识,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启发引导下,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前提,以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为基本的探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自由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体验,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经验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由“主体”转变为“主导”。教师精心设计、指导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而学生在探究性教学情境下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探究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为调动、激发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三,学习方式以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拥有充分的自我发展和表达思想的空间。
第四,对学生的想象、推理、归纳、判断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能充分发展其知识认知结构与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五,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环境是开放性的。通过教室、多媒体、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师与生、生与生的探究,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与结论也是开放式的。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步骤与策略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性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探究性情境,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探究情境的创设者、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和探究活动评价的参与者等角色,学生则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进行分析、探索、实践来实现学习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加以整合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可按以下步骤与策略加以实施:
1.精心选择教学问题,创设探究性情境
探究式教学的起点是设定问题情境。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巧妙设置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思考动力,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课前或课中提出。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对问题进行探究,寻求答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与课文内容又是紧密相关的。
2.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步骤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水平差异,不求探究方式、方法的统一,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相关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教师可以通过E-mail、QQ等方式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等平台建立面向大学英语教学服务的学习资源库,供学生对信息进行查阅、分析、加工和处理来自主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3.巧妙构建实践检验平台,交流讨论探究结果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但课堂交流讨论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课堂上,教师应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或学习小组发言人就探究问题进行总结,清楚地表达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以供大家交流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语言上的帮助,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学生们在深入探究后交流内心感受,既增长了知识,又增强了英语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总结探究活动
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要组织进行评价总结,这是达到完整知识体系且具有结论性的重要步骤。探究活动的评价手段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教师可采取开放式的评价手段,实施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对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这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勇于探究、勇于创新、乐于合作的精神,不断发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这种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当然,教师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以播放影音材料、展示PPT等形式向学生提供探究问题的参考答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这样,学生从始至终都对英语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愿望,英语教学自然可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环境下,采用探究式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水平,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创设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合作、讨论、体验中锻炼思维,谋求创新,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5.htm.
[2]郝志军.课程改革呼唤探究性教学[J].山西教育,2002,(12).
篇7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功能;特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16-01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是获取知识,进行探究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忽视了它的探究功能,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恢复实验的探究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1.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1.1 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如在高一化学"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之前,采用一个与书本上的演示实验不同的方法,即在u型管中加入少量ccl4,再在u型管两边分别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与cuso4溶液,再分别加入一粒金属纳,点燃产生的气体,u型管的两边产生不同的现象。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促使学生主动去预习新课知识,认真比较两实验的不同之处,积极设计新的实验方法,最终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和掌握纳的性质。
1.2 实验既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验证假说的过程。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地探究的过程。
和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探究一样,探究性学习也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所以,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验证假设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2.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2.1 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的情境,要特别注重化学实验中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纷繁复杂,有目的、有条理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从复杂的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开发成化学实验。
2.2 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经历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和猜想的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如在初中化学中物质构成微粒知识学习时,对"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是有空隙的"的假设的验证,学生在设计方案时可能产生一定的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定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方案和"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压缩"实验进行验证。
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要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假设或猜想"相违背"的实验方案和采用反证的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用化学实验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探究性学习中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实验方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实验能够用来验证假说或猜想,实验条件必须与题设条件相吻合。通过实验验证过程中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和选择,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实验条件控制是实验的灵魂,从而有效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3 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就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钢铁的锈蚀和防护、燃烧和灭火、金属的活动顺序、气体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设计成很好的探究性实验。
3.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探究性学习。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有些内容用探究性学习并不一定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特别是对学生具有较多知识背景的内容和物质微观结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3.2 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教师必须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实验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对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的实验方案,也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允许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炼,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篇8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 探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学习活动。
科学的核心是探索,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体验实验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因此,要将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探究的手段,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由以下内容构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施实验、结果分析、交流讨论[1]。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既是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又是开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本文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作一探讨,试图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教学途径。
1 科学方法解决模式
教材中设置的实验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精心设计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典型性等特点,完成这些实验的教学在达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许多实验的条件、方法和结论都是预定的,现成性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制约性,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实验的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通过改变条件或方法进行探索,更能体现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
例如,探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1)提出问题:叶绿体色素的提取方法教科书上是用丙酮提取,那么是否可用其他方法提取叶绿体色素呢?而分离色素的层析液教科书是用石油醚、丙酮和苯一定比例的混合物,那么是否也有其他的替代品?
(2)教师引导或提示(师生互动):首先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猜想推理,然后设计实验并动手验证猜想推理。
(3)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提出其他提取叶绿体色素的方法。
方法1:探究采用有机溶剂四氯化碳提取色素。
方法2:探究采用有机溶剂酒精提取色素。
通过讨论提出用其他替代品做层析液分离色素的方法。
方法1:探究用酒精做层析液分离色素。
方法2:探究用93号汽油做层析液分离色素。
(4)进行评价: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和分析,认为以上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替代方法都是具有可行性的,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试用上述一种方法),最后将每小组的实验结果汇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这种探究模式使学生主动去感知、进一步深入地探索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开放性专题探究模式
开放性专题探究即是对教材中的实验或问题进行“纵深式”或“拓展式”的探究,渗透探究性学习的色彩,改变机械仿照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知识层面上去理解,牢固掌握学科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站在更高的能力层面和方法层面上去熟练、灵活地解决学科课程中所遇到的有关联的系列问题。
开放性专题探究性学习具有发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的作用,它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考虑问题的能力。探究中面对问题,学生不仅要探究问题本身,还要探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综合多种信息产生联想,萌发独特的见解和思路。
3从现象入手的实验解释模式
该模式是以现象为学生认知活动的动力源和启动器,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和中介,是以现象入手提出问题组织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比前两种模式具有更大的综合性、独立性和开放性,它往往是综合多方面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创造性应用,以解释特定现象为目标组织实验教学,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解释特定现象和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调动认知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从现象入手的实验解释模式中的“生物现象”一般都源于实验过程或社会生活实际,学生在研究现象中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找出解释现象的基本实验思路,掌握其特征,追踪其原因,同时要求有研究问题的多种方法介入,在完成实验之后能较好地总结、延伸与提高[4]。学生通过该模式的训练,使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的掌握变得更加深刻,又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的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强调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索、尝试、体验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积极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尝试。
参考文献:
[1] 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2002.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0~43
[2] 李欢颜. 2006.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高中生物实验探讨. 中学生物学, 22(10):15~17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探究性学习 有效开展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获得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能掌握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那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探究性学习得到有效开展呢?
1.精选内容,提供探究之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突破教材局限,精选一些可供学生进行探索、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从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之源。
(1)直观性内容
如“简单的统计”、“年、月、日”、“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
(2)迁移性内容
如“计算方法”,包括多位数加减、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亿以内数的读写法等。这些知识间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找到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与“连接点”,把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3)学法相似的内容
如“几何图形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这些公式推导的方法很相似,学生在学习运用切拼、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后,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形体的表面积、体积公式时,就可以运用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使用学具,自主地进行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推导出所有的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这些探究活动使学生领会了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有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规律性较强的内容
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有较大的相似程度,规律较为明显,教师可以先呈现与规则有关的若干例证,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操作验证等探究活动逐步
概括、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从而获得规律、性质、法则等。
2.课前准备,培养探究习惯
学生对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适应的阶段,探究性学习也是一样。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的学生来说,突然有意识地让他去探究一种新知,这无异于让他建造一座空中楼阁,毫无根基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就成为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根据需要,在课前通过学生的调查、了解、测量等准备活动,获取有关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在这些相关知识中探求新知,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如,在教学“年、月、日”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查阅少儿百科全书、童话故事大王、上网等),查找有关“年、月、日”方面的自己想了解的知识。新授课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利用学生手中的材料加以分析、讲解。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3.合理引导,掌握探究方法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加强探究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1)观察――归纳法
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事例,探究规律,归纳总结规律。如: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多数是这样探究归纳出来的。
(2)猜想――验证法
即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先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验证。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个位是3、6、9的数,如13、16、19、……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如12、15、18、……学生发现这些数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3)操作――发现法
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时,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提问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用割补法,转变成一个熟悉的图形,再求其面积。学生进行讨论、商量,专注地投入到平行四边形的变形中,经过反复的变形、推敲,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得出结果:这个长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割补变形而来,其面积相等,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注重评价,激励探究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探究欲望。
具体要求:
(1)评价的内容要多方面。一要评价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态度,二要评价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三要评价学生探究成果的质量。这里所说的探究范围很广,既可以是设想、建议、规律,也可以是解决某个问题的策略、方法等。
(2)评价要贯穿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初期的评价、中期的评价和结果的评价。
(3)评价的主体和方法要多元化、多样化。学生探究学习的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小组。
篇10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 美术教育
一、探究性学习的定义和解析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一个崭新的课题。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在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及艺术创造能力,才是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而怎样去发现的前提则是教师的指导。丰富多彩的探究发现,个体各异的实践体验,能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让学生尝试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将自己观察到的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才能得到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艺术原创性以及想象力得到尽情地发挥。
三、开发乡土美术材料,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家里都种有葡萄,他们都参加过一些护理、摘取葡萄的劳动,对葡萄的一些特性有一定的了解。针对这一文化范围进行相应的美术课程学习,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拉近所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于接受且能顺利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一)以参观葡萄基地为基础,积累相关知识
参观是最基本、最简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项活动。要想让学生积累葡萄的相关知识,从参观入手、从初步了解感知入手是最有效的办法。芙蓉镇是一个远近驰名的生态保护镇,这里的农作物非常丰富,每家每户院落里种得最多的就是葡萄,而且葡萄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易见水果中的象征性产物,深受各地人们的喜爱。因此 ,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葡萄基地,了解葡萄在不同季节里的生长状况及相应的种植知识,初步感知葡萄的生长过程,引发学生观察葡萄的生长习性。
1. 让喜欢葡萄艺术的同学亲身观赏葡萄园,感受葡萄种植的气氛,激发热爱家乡之情;了解葡萄的生长季节、习性、特点等。
2. 根据参观了解,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季节葡萄的长势特征。
(二)以写生的方法为记录形式,记载葡萄的生长状况
不同季节的葡萄有着不同的长势情况和造型特征,学生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对葡萄做相应的写生记录。这种以写生的形式来表现葡萄的生长历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葡萄文化知识,也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以想象画的形式,培养美术创作能力
在参观以及做写生记录后,学生对葡萄文化有了相应的了解。葡萄在美术中更加的直观、形象化。在总结写生素材后,请学生以想象画的形式表现葡萄文化。
(四)以版画制作的方法,提高美术表现手段的转换能力
根据葡萄的想象画,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用版画的形式进行再创作。学生可根据已画好的关于葡萄的想象画或再想一幅相关图画,以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简单、概括、颜色鲜艳。
1. 纯版画:做底版进行印刷。
2. 综合版画:用实物印染法,把葡萄的叶子、藤、花等固定在底版上进行印刷。
(五)以剪纸训练,提高美术动手概括能力
1.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为葡萄制作剪纸作品。
2.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葡萄剪纸作品展示窗,分别贴在相应的窗户上美化教室。
(六)以标志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高阶段学生为对象,以葡萄为素材,设计标志。通过乡土文化葡萄的探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让学生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美术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懂得艺术源于生活并体现生活,它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在不断地探索中,学生们才能进一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并能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能培养学生爱家乡、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的好作风,才能使他们对美术更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体验新课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4.
[3]少儿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