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社会需要;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是一门专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特有的性质,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不很明显,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接下来就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进行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人文社科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同时它还承担着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有着丰富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国家、民族、自身以及他人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不像医学、建筑、会计等专业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它的经济效益无法直接定量,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压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自己专业的实用性迫在眉睫。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对于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所以也比较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其次,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要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另外,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参加就业创造条件。《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公布汉语言文学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教师、编辑、文案、文秘等职业,但实际上,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许多在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教育科研、公司企业等单位,还有一部分在律师、房地产、金融银行等方面工作,这充分说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很强,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要在提高本专业应用性方面为学生多加考虑。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陈旧、老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就要求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强化学生对某个方面专业的理解认识,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分支,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着重针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学会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才不至于束手无策,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增减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提高其专业的实用性,根据社会发展及时增减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简课文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来设计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不断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选择方式,进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改善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时学习和引进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先进的理论经验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且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它的就业方向离不开“读、写、说”三个方面,由此可见,教师在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一些招聘过程中的常见情境,通过自我介绍、面试问答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才,因为口才并不是简单的能说会道,他是一个学生“德、才、学、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只有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才可以学以致用,对学生走向社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5.汉语言文学应用性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一味地强调应用性,就

会使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价值观大打折扣,从而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怀疑,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创新、实践、应用”,还要着眼于我国传统文化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要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教学思想,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推向更大的社会舞台。

总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应用性,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彩玲.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1(29).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方法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在随着社会发展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该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该加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程度,并作出具体改革措施。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介绍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最悠久的教学行政单位——中文系下设的五个专业之一,从高等院校被设立之初,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被设立了。而它最初只是培养基础扎实的科研型、教学型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变得大众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

1.2汉语言文学的几大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文学素质、高内涵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只局限于文学素养和内涵上,所以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社会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悠远的发展历史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其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一直以来的授课内容,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相关介绍

2.1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的含义

首先,汉语言文学有关于写作的理论课和训练课。《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为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和规律进行了理论总结,这里的理论基础既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和其他专业的写作要求一样,又能够使其带有自身的特点。因为汉语言文学的文科性质较强,所以在写作方面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站在特定美学角度的基础上结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了文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后,不仅可以解构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对刚了解的作品进行文学理解。最后,汉语言文学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尤其注重语言文字规律的运用。它会按照语言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语言专业性和自身语言特点的统一运用,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2.2.1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企业在提高用人标准的同时就意味着各大高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所以各大高校要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有利于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2.2.2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是学校建立的主要目的。而要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在学校表现优秀,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在社会岗位上表现优秀、做出成绩。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不断地去了解、探索,这样在步入到社会实践岗位上才不会陌生、恐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3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相关建议

3.1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当今时展日新月异,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时展的前沿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2完善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的知识来源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为,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与完善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

3.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为灵感提供充足的来源,对文化作品进行创新,而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并培养语言表达习惯并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涵,具备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应该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建议,为培养全面型高能力的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钱.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文学教育:下》.2015

[2]靳瑾.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教育教学论坛》.2013

篇3

汉语言文学 应用性 探究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我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前瞻性,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在具体学习中,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学习体系,培养自己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我们大学生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它的社会效益,即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和社会公德,还要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首先,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美学是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汉语言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汉语言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其次,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第四,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三、结语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我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国人修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修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规范自己的修养,美化自己的修养,使文学和修养有机的联系起来,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但培养我们大学生掌握知识、分析事物和认知世界的能力,还能对我们的听、说能力进行加强,能够使我们掌握发音、变调、儿音等方面的能力,可以使我们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掌握不同形式的应用文的写作,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段轩如.写作学教程

[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基本特点 专业应用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学科专业,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其专业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一直是高校中招生人数较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优势专业之一,也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专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人文社科专业,其专业应用性在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远远小于工科专业,这也成为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专业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专业发展历史悠久,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的雏形是众所周知的中文学专业,这也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之时就得到完善发展的专业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建校初期就开设了中文学专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专业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所规定的数量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汉语言文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不仅是最稳定的专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底蕴和魅力的专业之一。

2.具有培养专业性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功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相关部门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既能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也能培养品格、提升审美品位。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使我们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担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3.专业实践内容较少,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

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提升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这一般都是以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的形式开展,相应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内容也就相对较少。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任何专业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种潮流,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且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因受其自身专业特点的限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在择业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这显然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的期望值是相悖的,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科建设,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因此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使其核心内容能够得以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尽量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重叠,要能够明确地展示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教师应该做到不拘一格,不将学习限定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尝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例如,对于某些高校来说,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作为主干,以文秘、新闻作为分支,采用大三分流的教学模式,前两年打好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第三年分出文秘、新闻两个方向,全方位造就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古话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如果不教他如何运用就等于徒劳无获。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也非常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不够深,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学会应用。例如,在专业实习阶段,不仅要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精心设计实习的具体活动,优化配置指导教师,也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友好联系,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一方面为学科专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做好了充分准备,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不仅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的阅读、写作之中,更要用专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传统文学底蕴深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校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逐渐淡化。高校中教师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及教育培养,因此,教师的工作职责关乎学生的未来。教育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高校师院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性进行培养,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实际上,在高校的教育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主要还是偏于注重专业的学术性,从而忽视了教师这个重要的角色所起的作用。而对于教师而言,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科研工作中,被认为是自身价值的所在。因此,多数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时间和精力大幅度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普遍专业性不够强,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也相对较弱。因此,我国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进程艰难。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与专业化。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采用传统的设置方法,并没有进行创新。课程设计结构不够合理和完善,在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与其他课程教学同时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在毕业后往往就会出现因没有实践能力而就业困难,不能更好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二、我国高校教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课改,首先应该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以确保培育方向,培育方式,培育结构的规格化和顺利开展。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在培养过程中应将能力、知识、素质这三方面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行。进行课程改革及优化后,将教学大纲作为主要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汉语言文学课改后的课程能满足以后就业方面的各项需求。调整专业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加大语文课程的比重。积极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让学生们学好专业知识,以实践能力为辅,让专业与实践得到完美的统一,塑造学生整体性素质。优化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从而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不能较好的进行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教学中的实践性课程进行整合。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按照这些对学生的课程做出整体有效的科学性规划。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作调整。先利用开学的前两年将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剩下的时间进入实习单位进行有效的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将专业知识带入日后工作中的能力。在实习期间,学校可安排中途再进行一次专业知识的巩固,然后再进入学校进入第二次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完全掌握专业知识。

三、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改革

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变化方式方法,学生与教师应当同时进行努力,逐渐形成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丰富化,建立资源互用的交流平台。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一)加强学生与各大机构的交流,增加专业性的见识。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具有专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实践的能力,有效的结合专业知识,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先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基础性工作,建立多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与各大研究基地,比如电台,报社,学校等建立亲密的联系。然后在这些地方建立合作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增强学生的丰富知识和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这些实践活动形成文案,可以锻炼学生的教案水平,择优而取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加大学生选修课的比重。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不受局限。学校应当开设一些广播电视学以及新闻学方面的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备课,让学生得到专业的培养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学习。学校应多举办知识类专业性的竞赛,以学分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心理也提高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来说,文学功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进行期刊发表,比如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或者是小说散文等,不限文体,根据等级获得奖励。多参加专业知识的竞赛,课件ppt的比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系统性的知识构架。人文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百部经典名著导读等。

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目前仍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守旧化,教条化;学生在学校无法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不过硬,综合水平素质不高,教育经验缺乏,课程的学习过于枯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滞缓甚至是失败。因此,高校师院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专业化的课程改革。不仅达到我国教育的目的,也让学生不在枯燥的环境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改刻不容缓,各大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并取得成功。

作者:郭柯君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1、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提升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任。该专业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了对个体、家、国乃至全人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2、就业形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但是,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平稳,却不那么热门。并且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尽管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总体来说需求日趋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日益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也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比较宽泛。为进一步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创新来和社会接轨。

(一)用实用性理念来指导教学

1、强化文学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包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①精简课程内容。按照学科发展的形势,去除过时的课程,根据最新的知识结构增加新兴课程。②优化课程结构。应运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脑、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等,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声、文、图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强化课程实用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率,必须用就业的方向指导教学改革,也就是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学生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也就是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掌握汉字意义的能力。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写作各类文体的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

(二)用创新性理念指导教学

创新包括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知识辐射面广,却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生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受语言与文学本身的限制,可以结合该专业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事实上很多现代新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演生而来的。因此,突破传统的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更好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如文秘与公关、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结合,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教程,同时,植入外语课程,网络信息课程,基础综合素质课程,职业生涯课程等,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篇8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35.200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与规律的学科,也是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传统专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一套特别的教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的。但是随着社会以及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根本变化,社会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然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有的教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不是很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当前需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优势得到保持的前提下,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实用性以及转型较强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推动汉语言专业的发展。

1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属于是我国的自有专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说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再加上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课本内容,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底蕴相当丰富,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知识,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其次,专业教师受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仅是被动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2 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同时高校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地采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教学,还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课上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衔接,另外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最后高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就业前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是节假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根本的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置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设置,不但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规划要注重实用性,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网络编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各类媒体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主,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可以设计此方面的应用类课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

(3)更新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一些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引导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过积极地学习努力,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增加今后就业中的优势。再次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有效的增强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效果。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汉语言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底蕴,但是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影响,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不是很强,这就会影响学生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教学法,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培训,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所获得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加实用的技能,同时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 总 论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更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高校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加强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以及实用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时展需要。参考文献:

[1]季雪冰.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2016(4).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教学探讨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论*文*网]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专业人才 教学探讨

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二、 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HtTp://

2.1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本文强调:

3.1 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