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化学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PBL 教学法 《食品化学》课程 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逐渐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是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而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简称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大堂课平铺直叙地讲授,将系统而庞杂的知识流灌输给学生,然后以一纸试卷为尺度,检测学生对所灌输知识的掌握程度,考验学生的勤奋程度和短时性记忆力,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克服多年来传统教学法的种种弊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食品化学教学实践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食品专业的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是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备等课程的导学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又知识点宽泛,一些章节晦涩难懂。另外,随着我校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食品化学课程的课时数由64学时减为48学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食品蛋白质、食品添加剂等章节应用了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的基础是设计“问题”,问题是重要载体,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结合课程理论内容,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大豆蛋白质内容前,对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大豆是地里长的肉?”“所有的豆类都富含蛋白质吗?”等问题;在讲解食品添加剂内容时,对学生提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吗?”“新的《食品安全法》强调了哪些内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小组汇报时,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然后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相关扩展问题,我们随时给予引导、更正,最后总结课程内容,指出掌握重点,做出成绩评定。
二、PBL教学法的优缺点
1.PBL教学方法的优点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法以一些开放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密切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于讲台上,很难与有问题的学生随即对话,在PBL教学中,教师随时引导学生思考,随时与有问题的学生交流,拓展知识空间,同时也便于了解有特殊见解的学生的看法和认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形成问题的答案,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的宽度和知识面,加强组织及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PBL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普通高中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积极参与其中。
(2)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所以学校必须拓宽信息的获取渠道,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器具等。
(3)课程教材多依据传统教学方法编撰,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与生产实际脱节,不便于采用以问题为主的PBL教学方法。
三、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PBL教学法的精髓,要认识到教师的组织作用、参与作用、指导作用是PBL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关键,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当然,教师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时也不能放弃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而且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用新知识、新见解、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同时,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尖锐”问题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结语
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学效果较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针对PBL教学法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强烈的求异思维和善学乐学、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爱民,袁亚维,刘英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08,(1):8-9.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笔者参考了众多的资料,总结了各种各种基于化学反应的食品检测方法,希望能够为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一、食品检测中的各种方法分析
(1)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第一,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安琼、董元华以及倪俊等人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第二,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第三,IC法(离子色谱法)。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2)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第一,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第二,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二、结语
由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篇3
1.1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实际工作的范围、程序、技能等知识、仪器设备、过程,并通过一些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的实验,强化学生独立设计、操作的能力。实验课堂的教学方法大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学习,机械化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普遍较低,很难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2]。
1.2微视频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包括: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3]。大多数视频只有几分钟,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4]。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短则30秒、长的一般在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微视频是支撑微课与微课程的基础。将微视频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够将学生觉得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2.1微视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微视频可以在各个电子终端播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内容可以反复多次播放,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课的内容在课前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课的实践再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1.2.2微视频具有实用性和规范化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基本操作,仪器使用基本操作制作成微视频,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规范化,而且可以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减轻实验教辅人员的负担。例如红外压片微视频的录制,再使用前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到仪器室实验教师只负责解答疑问即可,学生可以做到独立操作。
2高等无机化学课程中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
高等无机化学的微视频主要由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和仪器使用操作规范三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有几个微视频组成,使学生随时可以观看,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
2.1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微视频
由于我校教学的特点,大多数的实验课程是非独立设课,学生在低年级实验课程中,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照方抓药”的模式,老师指导一点做一点,思考得很少。特别是安全知识方面老师讲了课堂记住了,课下就忘了。而到了高年级学生涉及的实验复杂了,要求学生有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为了保障学生人身和学校财产的安全,为此课程录制了几段关于实验安全的微视频:实验室灭火器的使用;防护镜和防护手套的使用;洗眼器的使用;废液处理注意事项。
2.2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微视频
在学习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四大化学实验的学习,基本操作已经学习过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基本操作不规范,配合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此课程录制了与无机实验相关基本操作。微视频主要包括:搅拌、溶解、蒸发;抽滤装置的使用;溶液的配制;红外压片操作及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使学生操作更加规范,保证了后续实验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2.3仪器使用操作规范微视频
大型仪器的使用,在实验课中只使用一次,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教材里面的仪器使用部分往往与学校的实验条件不相符。课程将实验所涉及的大型仪器操作录制成微视频,包括:Shimadzu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Affinity-1、Shimadzu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3600、Rigaku的台式小分子单晶X射线解析装置XtaLABmini、Shimadzu的荧光分光光度计RF-5301PC、差热-热重同时测定装置DTG-60的使用操作规范。这些操作规范的使用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为其他教师指导学生提供了便利。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影视欣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说明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但得如何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本文将从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方面就这一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层面的含义。
(1)《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 et al. 2005)将文化界定为“标志某个民族或者群体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集合,即某个民族或者群体最重视的文学、艺术、音乐作品等的总和”。
(2)根据语言学家理查兹(2000),交际能力指不仅能使用语法规则来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是“交际文化”,即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与交际能力的综合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培养合格的新世纪英语人才的目标。
2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的必要性
(1)英文影视作品能构建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其情节大多取材于生活,学生在观看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理解具体情景下的英语语言,强化对语言符号的认知能力,增强英语语感。
(2)影视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长期的英语氛围的缺失让中国学生的听力水平难以提高,大量的听力训练又易让学生疲倦,困乏,难以持续练习,或者练习效果不明显。相反,“电影在提供视觉画面的同时,便于学习者理解话语”(管丽丽,2007)。用英文影视作品进行英语听力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的识别率和理解率。
(3)影视作品能帮助学生积累潜在的话语信息。英语原版影视作品能让学生在其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中模仿其口头语体语言,以及相关日常用语、俚语等表达方式,形成口腔记忆。其极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坚持长期模仿,培养地道英语口语意识。英语影视作品涉及的话题能让学生有效利用已经积累的英语“语言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有意识地构建语言环境,自觉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英文影视作品能隐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美国外语教学法家Fries和Lado认为:语言和使用它的人民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学习外语不能忽视相关的背景文化。而“外语影视以其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集中表现着目标语文化场景,并以其丰富的语汇和具体生动的形象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设置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能有效结合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背景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了解西方文化,对文化形成一种较为包容的态度,学会欣赏西方优秀文化,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3.1 影视材料选择
根据Massi and Merino(1996)的观点,选择教学电影要注意三方面:语言含量大,内容贴近生活,发音清晰地道。同时所选影视作品主题最好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意义,这样能吸引学生的观看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最好不带有中文字幕或英文字幕,情节最好具有层次性,这样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影视听力训练,开展影视主题探讨,积累影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3.2 建立影视教学模式
根据电影欣赏的过程理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准备阶段和进入阶段可归为准备阶段,因此,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播放英文影视材料之前,教师应充分阅读相关资料,利用PPT介绍该影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演员情况,人物情节,影片主题,语言风格,相关俚语及惯用表达方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观看热情。
以《国王的演讲》为例。《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二世国王,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临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下,克服口吃,成为英国最伟大的国王之一的故事。该影片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单上,荣获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这些基本信息的介绍能让学生对乔治六世国王产生兴趣,尤其该影片以二战为背景,更能让学生对二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欣赏乔治六世国王个人史的同时了解当时国际形势,了解英国文化和历史,即培养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意识。
分析一些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或俚语、习语等。如影片中的“my game, my turf, my rules(我的地盘,我做主)”与移动广告的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一拍即合,瞬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积累更多的日常生活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这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达到成功向学生输入地道英语的教学目的,实用的英语话语信息的积累又有利于学生的英语知识的积极输出,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运用已经积累的话语信息。
(2)欣赏阶段。图式理论有两种运用方式:一是自上而下强调整体结构识别的加工方式,二是自下而上,注重细节特征的加工方式。在影片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先运用“自上而下”策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影片中心思想,主要技巧有:第一,关注影片中的事件串联影片情节;第二,抓住关键信息,领会影片传递的主题思想。其次,运用“自下而上”策略引导学生识别细节信息。一个事件告一段落时,教师可暂停影片,让学生大概了解该事件相关信息,加深学生对事件的印象。遇到相关俚语和惯用英语表达方式时,教师可进行提醒,并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模仿,培养英语语感,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刺激的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3)回味讨论阶段。这一阶段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的阶段。比如看完《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后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a. What do you think of King George VI? What are his best qualities? b. What do you think of Lionel Logue, King George VI’s speech therapist? c. If you were King George VI’s wife, how would you do to help your husband overcome stammer? d. 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King George VI’s stammer? e. Why c,an King George VI succeed in getting rid of stammer and making a speech to the public? f.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g George VI and Lionel Logue?
分组合作,组别交流,最后总结,帮助学生从浅层到深层理解该影片,准确把握该影片传递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欣赏影片的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置身于英文影视作品的课堂教学中。
《国王的演讲》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英国为背景,会大量展现当时英国的社会风俗,尤其是英国王室的贵族文化,教师可进行总结,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掌握英国历史文化,如英国王室的继承习俗,王室成员的着装打扮,国王与大臣、王室与教会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在探讨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探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学会尊重异质文化,在文化包容中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设置影片观后感环节,鼓励学生使用该影片台词表述自己的感想,这一目的在于构建真实的英语环境,帮助学生成功输出积累的跨文化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浅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文原版影视作品以其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和直接英语表达方式,在英文影视欣赏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了相关英文影视欣赏教学设置,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感知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综合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化交流,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 C. 1978, Schema-Directed Proces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Lesgold A. M.et(eds).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67-82.
[2] Massi, M.& Merino, A.G. “Film and EFL in 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6.
[3] Richards J C et al. Longman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 管丽丽.客观看待DVD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J].电影评介,2007(12):64-65.
[5] 理查兹.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教学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6]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篇5
论文摘要:“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规划与招聘》作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具有理论知识面广、可实践性强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气氛单调、学生参与不积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尝试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尝试使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一种整体性、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实践过程,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互动来探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问题。教育研究者将“互动”也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并着重研究课堂交往互动的问题。“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以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为理论基础。
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1971年在吸收了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批判—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定义为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教学论代表人物之一R.温克尔认为,任何交往都离不开交往理论。他归纳出包括永恒性、关系性等11条关于交往的公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所有学生都处在交往关系中,渴求交流是人自身最基本的需要,但并非所有的交往和互动都是教学。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教学。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心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配合默契,如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就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师只有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师生才能在交往和互动中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与学生共识、共享、共进。由此看来,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体现在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即平等主体的师生之间以文化的传承为中介的建构性互动过程,并由此使个体自主生成和发展,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交往互动”的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展开。“自主学习策略”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建构知识。根据孙德兴等人提出的该教学模式的特点,本课题的研究者做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图更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也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学习流程由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引发团队讨论、建构知识模块、反馈互动学习六个环节构成。
一是提出工作任务。提出工作任务就是教师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组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虚拟项目和仿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在讲授“校园招聘会”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以完成“模拟校园招聘会”为工作任务,展开真实性的情境教学。二是创设项目情境。创设项目情境这一环节,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也要求学生要积极掌握各种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设备的作用,让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的工具,让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真正为学生所用。三是引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量身定做适合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工作任务、学习资源及学习目标,由此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解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有效的挖掘。四是引发团队讨论。团体内部的互动合作是团队讨论的开始。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多个学生针对同一课程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与支援,各团队学生在合作学习团队中先后向队员讲解知识,对有疑问的地方开展团队互动学习,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探索,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以便更深刻的掌握相关的教学模块。此阶段的目的是团体成员交换信息,展开互动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组员那获取知识以及加深自己对所学的材料的理解。在团队讨论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团队合作探索、小组讨论、模拟情境等学习,也可通过网络的形式搜集材料、讨论分析,共同完成学习项目。五是建构知识模块。建构知识模块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来完成。学生自主组成非正式的合作小组,就组内无法达成一致的问题,一起探究和讨论。团队间交流环节既是建构知识模块的有效方法,也是组内交流的有效补充。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提供给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汇报自主学习、团队讨论的成果并进行总结评价。六是反馈互动学习。在整个“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应该构建相应的反馈互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反馈信息,通过与学生、学生群体的互动,拨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的方向。同时,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也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团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最终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记入过程性成绩等手段进行总结,激发团体凝聚力和个体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交往互动”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考核方式实施随堂动态、师生共同参与的全面考核,将学生每堂课的表现、学习的态度、研究问题的能力,回答、提问、辩论和讨论问题的主动性等都纳入学生学习成绩考核范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与组之间互相考核,师生共同评价。在这一环节经过多方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模块得到修正,问题得到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真正的实现互动式学习的目标。
研究者设计的这一创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模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转变和突破在于:一方面,教师由主体向主导的角色转变。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的讲解者变换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体学习转变。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能动地去发现、探索和钻研实践知识,把握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学过程由传统的讲授也向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三、“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的效果与总结
1.实施任务导向,创设项目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围绕教学目的,将单调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有意义的工作任务、项目情境,然后在课中巧妙布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得累、学生听不懂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到的是活的知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多维性、体验性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这就必将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整理,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负责引导、调控,这会迫使学生必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师生一起探讨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在自主的学习中,学生会体会到主动学习的成功感,并由此激起更高的学习热情。
3.强调团队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面对多向的人际交往,而且许多工作都必须由多方共同合作完成。团队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也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中,注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强调团队的整体进步,评价考核不只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进步程度,而是参考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进步。团队的成功有赖于小组中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课堂、情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学生之间、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发扬了学生团结协助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4.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规划与招聘》教学中,“交往互动”教学模式最注重学习过程,通过教师提出工作任务,创设项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质问,使学生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分析、讨论工作任务,这加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倾听队友、其他团队的意见,通过表达和倾听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研读教程、分析判断、互动学习、汇报阐释等学习过程的训练,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规划与招聘》课程教学中应用“交往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使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职业关键能力,使其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3]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篇6
【 关键词】实战教学法 “一体化”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战教学法的内涵
实战教学法,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它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二,它强调“真枪实弹”式的实战。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该具备三方面的条件:首先要符合大学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使用,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堂组织、师资配备等方面有机结合,有利于实施。其次是教学活动的实施结果应该是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内化,工作的适应性提高;其三是作为教学方法,应便于推广应用,达到“五方面”受益,即校方满意、督学认可、院领导同意、教师易操作、学生动手参与。
强调实战,主要是有别于仿真或模拟。教学过程以真实的背景为依托,体现背景信息的真实
性、参与角色的责任性、操作过程的实战性和演练结论的客观性。
二、实战教学法的三种应用模式
实战教学在操作中有三种模式可选择,不同模式又适合不同的应用环境。
1.“三环节”模式
按照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规律划分,实战教学由三个环节组成。分别是理论讲述环节、课程实验环节和专业实践环节。理论讲述环节重点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讲解;课程实验环节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软件模拟的实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实践环节以岗位实习的方式完成,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环节”模式的应用环境是大学课堂、教学实验室和公司某实习岗位相结合。
2.“两段论”模式
按照完成教学任务的空间区位划分,实战教学分两阶段。第一阶段,在大学校园内完成,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可以计算机辅助软件,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二阶段,教师针对某一课程的特点,指导学生在特定的实践环境(可以是社会用人单位,也可以是校内某用人岗位)中完成特定岗位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完成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两段论”模式的应用环境是大学校园与社会岗位的结合。
3.“一体化”模式
按照专业理论与实践运用的关联度,实战教学又可以设定在一个或多个特写的情景中完成,即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模式的内涵是指以专业理论的实战应用为主线,将专业理论融入实战背景中讲解,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与教师实战演练指导融通,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实战性,学生在实战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即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学”。
“一体化”模式的应用环境主要在大学校园内。
三、实战教学“一体化”模式的应用
《招聘与录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特点是应用性很强。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招聘录用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完成员工招聘和录用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大批量接纳学生的实习基地,或随时让企业提供从事招聘员工的演练机会,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采用有别于理论灌输式的“一体化”模式实战教学方法。以现实组织招聘工作流程为线索,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策划教学日历,准备背景信息、确定考核方式。
1.课程目标设定
专业素质技巧掌握:(1)掌握招聘广告与招聘计划的制作方法;(2)掌握简历的制作与筛选技术;(3)掌握组织面试与应对面试的技巧;(4)掌握组织新员工培训的流程与方法。
非专业素质技巧掌握:(1)组织背景信息的提炼能力;(2)应用文写作技巧(书面表达能力);(3)语言沟通能力;(4)项目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5)诚信品质和决策能力。
2.课程再设计
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6学时,实战36学时。课程由组织背景解读、招聘计划的形成、招聘广告制定、招聘渠道的选择、简历筛选、初试把关、复试把关、上岗审查、入职培训及合同签订和课程知识回顾十个单元模块完成。
3.主要实战场景的设计
实战场景1:职位分析与撰写招聘计划;地点:大学课堂。
实战场景2:审查招聘费用计划;地点:大学课堂。
实战场景3:制定招聘广告;地点:大学课堂。
实战场景4:现场招聘(简历筛选、初试把关、复试把关);地点:专门招聘场所。
实战场景5:上岗审查;地点:大学课堂。
实战场景6:入职培训与合同签订;地点:专门场所。
4.师资配备
由一名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或通过培训达到相应技能的教师)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配备一名助教(可以由优秀学生),协助主讲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教学活动中的辅助资料准备和互动配合;教学秩序的维护,记录学生的真实表现;协助实战教学质量的监控。
5.考核方式
课程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检查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与运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占30%,平时考试成绩占70%,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考核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四、应用实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课程选择。实战教学的课程应该选择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专业理论基础课不适合应用此方法。
第二,教材选择。实战教学的教材应该选择实战性较强的教材。目前大学教材的编写强调其理论的逻辑性,适合于理论的教学,但对于实战教学来说,还需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再设计。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模块化教学;任务教学;教学改革
高等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重基础,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同时加之高职生源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因素给高等职业学校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与困难,高等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要求,针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目标对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进行了摸索和探索。现在我以《果蔬加工技术》为例具体说明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在食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往食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滞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实用性,学生学习内容与社会生产脱节,从学校毕业以后进入企业还需要继续培训才能上岗。
2.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一般我们教学理论也实践是分开的,理论教学在教室,实践课进实验室或实训室,不能同时进行。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时学生早已把以前理论课的内容忘
了,这样既不利于理论的掌握也不利于技能的提高。
3.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太少,知识更新慢,对一些先进的流程和工艺把握不准,这也是造成学生专业技能不高的原因。
二、改革遵循的宗旨与原则
1.基于社会需要的原则
高等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就是要求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人才市场,紧贴社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满足市场需求。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同样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所用的教材以职业实用为准则,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实际体现应用,突出相关案例的应用。
2.是基于专业需要的原则。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要求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专业课程之一的课程,其性质决定了必须突出专业课程特色,同时考虑到专业的自身特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必须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
3.是基于发展需要的原则。专业课程要满足职业岗位需要,但也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结合实际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虑到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也要满足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深入学习的需要。
三、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在《果蔬加工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首先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课程内容采用模块、任务的形式编写,以任务为基本单元,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和技能点穿插其中。通过提出任务、了解任务、任务实施、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知识点的传承,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尊重学生知识掌握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掌握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另外在教师安排、讲授方式、效果评定,课程教学等方面全程进行模块化设置。
四、模块化教学和任务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1.课程教学大纲模块化、任务化
我们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在课程内容上实行模块化设置,根据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设置模块,把《果蔬加工技术》按不同的任务分成九大模块,即岗前培训、果蔬加工基础知识、果蔬罐头加工技术、果蔬汁加工技术、果蔬糖制品加工技术、果蔬速冻食品加工技术、果蔬腌制品加工技术、果蔬干制品加工技术、鲜切果蔬加工技术九个模块。每一模块确定学习目标、任务描述、知识链接、任务实施、自测训练、及相关小贴士等内容,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动手能力培养。
2.教师授课安排模块化
打破每门课程由一名教师任教的传统,我们根据《果蔬加工技术》课程模块化设置情况,挑选了4位分别具有以上某个或几个模块相关知识特长的教师任教。由本校教师主讲,外聘具有食品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企业总经理,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建成“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过硬”的强有力地教学团队。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食品加工行业的人才需求,提升专业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规划能力。
3.学生学习层次化
采用了模块化教学后,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在每个模块结束并经背对背考核合格后,再转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教师就有了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激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模块化教学中,讲授新课一般占1/3课时,2/3课时用于学生实际操作,这时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优等生,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完成一般性题目要求;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先阅读教材,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操作。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总体上做到使差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
4.评价体系科学化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147-02
化学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们的衣、 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环境污染的加剧、 能源的匮乏和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 注,人们开始对造成环境与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化学和化学 工业的重要性提出质疑。绿色化学的出现,为人类最终从化学的 角度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带来了新希望。依据化学课程改革的趋 势,参考中学化学新课改实施标准,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中,我们 确立了一个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视科学、技 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
目前,我国绿色化学研究刚刚起步,绿色化学具有何种现代 内涵,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意义,仍不完全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所 了解。很显然,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 新思想、新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把绿色化 学教育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正确把握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顾 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技术和工艺去减少或消灭那些 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 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和目标在 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绿色”是环境 意识的革命,“绿色化学”则是化学学科的又一次飞跃。绿色化 学的应用覆盖范围很广,有食品、化工、农业等。绿色食品特指 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而绿色农业则是以促进农 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 统一为目标。
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绿色化学有利于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学教 育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新内容,要在课程教材中体现绿色化学的 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要始终贯穿绿色化学的思 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 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化学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起这种可持 续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观念,才能在教学、生活中自觉的实施 绿色教育。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的教育理念的方法。
1.从教材中系统提炼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
(1)环境方面:中学化学教材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与绿色化学 内涵相一致的基本概念。从环境保护角度介绍了环境污染、三废、 大气污染物、酸雨、温室效应(选学)等概念,在介绍概念的同 时还分析了有关污染的成因和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2)农业方面:中学化学教材介绍了在农业生产中高效低毒 低残留农药的使用,一些剧毒、高毒和稳定性农药(如,DDT) 正在被淘汰;推广使用低毒杀菌剂,某些铜、汞制剂对人、畜、 植物有毒害作用,因此,近十多年来大力发展有机杀菌剂新品种, 已部分取代铜,汞制剂。另外,与生物知识结合,高速发展除草 剂,以及使用激素防治虫害。还有化肥新品种的使用,高浓度肥 料取代低浓度肥料,进一步加快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3)食品安全(可在学习重金属和有机物等内容时补充一些 相关材料):据食品专家介绍,食品污染途径主要有重金属污染、 有机物质的污染、非金属物质的污染。
食品的重金属污染:上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日本曾经因为 人吃了受重金属汞(Hg)污染的鱼而出现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 从 1956~1960 年间,日本水俣湾地区妇女生下的婴儿多数患先 天性麻痹痴呆症。食品的有机物质的污染:有机污染物以化学 农药污染为代表,已有报道表明,癌症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与农 药使用量成正比,农村儿童白血病的 40~50%诱因之一是农药。 另一种有机污染物为人工合成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 为原料制成的,常被人们称为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人工合 成色素并不像天然色素那样是一种安全系数很高的物质,它们 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其有剧毒性。煤焦油和苯胺不仅可引起神 经性的中毒,而且具有明显的致癌性。食品的非金属物质的污 染:非金属物质以硝酸盐(NO3)污染与人体关系最为密切。 硝酸盐本身毒性不大,但它在人体胃肠中可转化为危害很大的 致病、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可造成人体尤其是婴幼儿的血 液失去携氧功能,出现中毒症状,它还可与胃肠中的胺类物质 合成极强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导致胃癌和食道癌。从毒韭 菜到炸鸡翅、从速溶茶到儿童奶粉,关于食品质量的报道中不 断有“致癌农药”、“苏丹红”、“氟化物”、“碘元素”、“亚硝酸 盐”等化学名词出现。业内人士指出,化学性污染正成为危及 食品安全的一大“杀手”。那么,如何在食品生产中注重安全, 如何创建绿色农业,生产绿色食品,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加 强讨论的问题。
(4)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原理。在中学化学课本的 编制和修订过程中,有关实验内容安排也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原 理:①对常见实验的固液试剂的取用给出了限量要求;②介绍了 闻气体的方法;③强调了实验中常见的事故避免、应急处理等;
④介绍了特殊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原则及方法;⑤NO、NO2 等有 危害的制备实验只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⑥在氯化氢、氯气等制 备实验中强调了尾气的处理方法。
2、在化学教学中突出绿色化学的教育
(1)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
学文化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 能力。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 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谈到氢气时可向学生介 绍,用于未来的新型无毒的理想燃料――氢气来代替现在的煤 气。学到《铁》这一章时,便可结合人体内铁与血红蛋白的关系 谈谈补血器皿――铁锅的妙用。当学生接触到 pH 试纸后,教师 可指导学生利用 pH 试纸测量本地区的雨水的 pH 值,讨论酸雨 的形成和危害。
(2)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例如,讲到二氧化碳时,我们使学生了解到:全球使用矿物燃料 每年向大气中排放 50 亿吨二氧化碳;又由于砍伐和烧毁热带森 林以开辟农牧场,每年要向大气排放 16 亿吨二氧化碳。近百年 来,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的剧增,就象给地球加了 个玻璃罩,这就是“温室效应”。因此,我们说全球气候变暖主 要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引起的。因此,可结合生物知 识:绿色植物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供人 类呼吸的用途,倡导学生“种下一棵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 新绿”,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当讲到《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时,我们向学生介绍工业“三 废”等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的结果是造成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 壤污染和食物链污染(以上总称环境污染)。近年来,在海运和开发中由于原油泄漏,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约有 500 万吨,使浮游生物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在大气圈中,约有五分之一的氧气 是由这些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汽车和化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 大量的碳氢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产生蓝色 “光化学烟雾”。此外,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也给人类造成 很大的危机。
(3)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绿色化学知识。 在有关物质的内容编排中,考虑到了绿色化学因素,课本在
有关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内容编排中,从绿色化学角度有重 点地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等:①介绍了氯气、硫化 氢、氟气、氟化氢、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基苯、白 磷、偏磷酸等有毒、剧毒物质的毒性及使用方法;②在选学内容中, 安排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合成洗涤剂的功与的过介绍等。
3.举行化学课外活动,深化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减少污染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13-01
预防化学污染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正日益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重视。要预防化学污染,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从小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学生最早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是在中学阶段,这就需要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中学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尤其在化学实验中贯穿绿色化学思想。
1.正确把握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顾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应用化学的技术和工艺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和目标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绿色"是环境意识的革命,"绿色化学"则是化学学科的又一次飞跃。绿色化学的应用覆盖范围很广,有食品、化工、农业等。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而绿色农业则是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
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绿色化学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学教育必须体现绿色化学的新内容,要在课程教材中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验等方面,要始终贯穿绿色化学的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绿色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化学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起这种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观念,才能在教学、生活中自觉的实施绿色教育。
2.降低药品浓度,提高实验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在现行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指明了药品浓度,有些实验没有指明药品浓度。笔者对许多涉及药品浓度的实验加以探索和改进,既节约了药品,保证了实验效果,又减少了环境污染。(1)指示剂浓度的减少,指示剂酚酞、石蕊等原浓度为0.5%~1.0%,经改进可减少到0.1%~0.25%,也可以相应减少酒精的用量。(2)对苯酚性质,苯酚溶液浓度由2%降至0.5%~1.0%,溴水浓度也可降低为橙红(稍浓)。这些改动实验药品的浓度都增强了实验效果。降低实验药品浓度的例子还很多,作为化学实验工作者,应具有绿色化学的思想,并指导日常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实验药品浓度,减少药品的损耗,预防环境污染。
3.将常规实验改成微型实验
卤素是高中学习的一个重点,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的非金属元素。但是学习卤素的代表元素氯形成的单质--氯气,是有毒的气体,在研究氯气的性质时,往往将氯水代替氯气来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避免氯气的散逸。在实验中,空气中也弥漫着刺激性气味。我们可以实验微型化。取一个CD盒,在盒盖的中心用粗铜丝烫出一个51Tim的圆洞,在CD盒底部中心放入一粒米粒大小的氯酸钾固体,在其四周放入KI和淀粉溶液、NaBr溶液、湿润的红色布条、湿润的pH试纸、FeSO4和KSCN混合溶液、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将盒盖盖好后,在盖中心的小洞中滴加1~2滴浓盐酸,观察实验现象。该实验操作简单,实验药品的用量很少,实验中又有尾气的吸收设计,整个实验室几乎闻不到有刺激性气味,本实验体现了化学品使用原则中的减量原则:本实验可以作为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可以作为探究氯气的性质实验,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现象鲜明,比教师的演示效果要好上百倍
4.循环使用的溶剂和充分利用反应产物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所以,教师应该应用化学的处理方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反应产物。这不仅从源头上防止了污染,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在化学实验中,萃取实验用的有机溶剂有CCl4、煤油等,如果废弃了,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会产生新的隐患。如果进行回收、集中、化学处理,它们又可重新使用。对于萃取碘的CCl4、煤油可以用稍浓的NaOH溶液洗液、分液,又可重新得到CCl4、煤油,进行萃取。在高一化学的实验,铁和硫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收集演示实验生成的硫化亚铁,进行制取硫化氢的实验。对一些收集了又不用的有毒气体,可对学生做怎样吸收该气体的实验。在实验工作中,用绿色化学的思想来指导,更能有效地防止污染。
5.挖掘绿色实验素材
利用课本的绿色化学实验素材,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和方法,通过渗透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是化学教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内容都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如:对固体、液体试剂的取用给出限量要求;强调实验中常见的事故避免、应急处理措施;介绍了特殊试剂的保存和使用原则及方法;对会造成污染的废弃物集中处理再利用或转化为非污染物;引入了减量、减废的微型化学实验;增加家庭小实验,力求使实验生活化。有毒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中采用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装置(如:实验室制氯气,采用全封闭式的收集装置及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实验室制氨气,在试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盐酸湿润的棉花球吸收多余的氨气;铜与硝酸反应,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减少氮的氧化物对室内的污染)。
6.宣传和使用环境友好产品
篇10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实际生活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59
初中阶段的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课程,会有两种状态。一是觉得很迷惑,二是觉得很新奇。两种心理的出现都是正常的。教师的工作就需要将学生们领进化学的世界。其实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的痕迹。我们用的香皂、 肥皂、洗衣粉、洗洁精还有食品中的食用添加剂都是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生活用品,农业产品,食品,化工产业等等方面都是要用到化学的,只要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产品都是人工合成的。
随着世界环境的变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生化、化工产业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只有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才会有利于我国的长久发展。世界的竞争是残酷的,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学生们必须学习好各方面的知识,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才能在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初中生对于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很明确的定位,学生的职责就是做好学生该做的事情。
学习化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提高竞争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怎么做去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呢?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实验教学法
初中的化学课由于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科学课程,所以学生对于化学课一开始就会充满兴趣。为了延伸学生对化学课的认识,觉得化学就是一门有趣的科学课程,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利用起化学课的独特性重视实验教学法。
学生们由于初次了解化学,对于化学反应不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实验教学的方法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生在学习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学生们对于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是并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见过的。那么教师在课堂的导入部分就可以逐渐将学生带进情境中,然后使用正确的教师用语,设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先预先设想一下过程和结果会是怎么样的。然后教师再逐渐在试验中给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中的反应究竟是怎么样的。实验结束后再跟学生们一起讨论实验的结果是否符合大家的提前预设。在实验中,学生们可以进行分组,学生通过实验可以锻炼大脑的思考能力,还有团队的分工。
同时,在实验中学习到的知识学生总是会记得更加牢固,学生也能在实验中更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中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是劳逸结合的充分体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注意这点。我们知道很多实验是有危险性的,必须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做这些实验。对于危险性等级的判断这个要靠教师去判断。有些危险性高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
二、化学与生活
就像在前文中提到的,化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化学。女性的化妆品就是化学产品的应用,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等。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妙招都是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可以将这一点加入进课堂的教学计划中,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化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转化为有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具备这些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很多,为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加趣味性。教师要注意在备课时多多联系实际。
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元化发展的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只会读书,还要有实际的动手能力。我国与西方的国家相比,因为中国教学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化学联系实际会将化学与生活相连接,学生在自己的家里就可以动手操作,做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还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体来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化学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前面提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是非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者,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成长。
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与化学的关系在教学时加入情感教育的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比如在学习某些知识点的时候会牵涉到自然环境和水质之类的问题,那么在自然引入后,教师要教育学生们对自然环境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那些都是不好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环境好,对人类好。还例如,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帮助人们收获更加优质的粮食,但是过度的使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是对学生常识性问题的提醒,同时也提醒了学生们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教师在情感教育时一定要注意的是过度自然,不用刻意地去带进情感教育的部分。教学计划设计的不好反倒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毕竟初中的学生在心理上正在经历叛逆期,所以教师在处理问题上面要多多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初中的化学教学因为初中的学生的叛逆性,所以教学上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每个阶段的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化学教学为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在教学上教师要多费心思准备,为了使教学更加有趣,并且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可以加进实验教学的方式,同时小组的化学实验和讨论都是不错的环节设计。因为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在最初的阶段,还是主要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