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质量分数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的质量分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的质量分数

篇1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行为;评课;质性描述;量化分析

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是教师间的听课、评课、磨课,在评课中推动听课者、评课者、授课者的共同提高。近两年福建省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有评课这一项目,为了提高教师的评课能力和评课水平,笔者根据自己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结合实际评课经验,认为评课不能只是简单评述某节课气氛好,收获多,细节处理到位,或引入巧,重点突出,结课妙等等,也就是说以前的单纯质化描述已不能适应了,必须引进量化分析,把质化描述和量化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量化中认识一节课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客观、科学评价一节课。

一、化学评课中的质化描述

质化描述评价是指评课者用语言或文字对授课情况进行描述性的评价,主要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说。近几年有研究者还对上面五个方面进行细分,赋予一定的分值,根据达成度分等次给分,最后评出总分。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以及多年的评课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一看面,二看线,三看点,四看辅助线”来描述评价一节课。一看面:即课的整体效果。主要看课堂是否整体把握住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中展开教学;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看课的结构与安排是否合理,课堂教学节奏是否合理;看课的目标达成度,即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二看线:即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条主线。师生互动、交流,达到共同成长,教学是否关注到主体与个体的成长。具体一条是教师教的这条线,从教师的语言、教态、机智、亲和度、课堂表现、教学基本功、教师情绪等方面评价。另一条是学生学的这条线,从学生学得如何、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愉悦度来考量。三看点:即课堂教学的亮点、创新点、个性特色。可以是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有特色,也可以是师生教与学认知的碰撞点、课的延伸点的绝妙处理,还可以是教师教学的个性特色,他人难于模仿雷同的,不能是大家都差不多的。四看辅助线:即教学的辅助与服务。考量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情况;多媒体的合理应用情况;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情况;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方法的指导情况。从以上四个维度来描述一节课已是较全面准确的,对单课堂也能较好地评说,但他取决于评课者的专业水平、经验,没有固有标准,是一种模糊评价,比如课堂教学怎样的节奏才能算是合理呢,没有量的限度;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计算;教师的提问、讲解、追问等语言行为是否合理等等。这就需要有量化的分析。

二、化学评课中教学行为的量化分析

我们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选取东北师大郑长龙教授在《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对教学行为的分类法,即语言行为、指导行为和直观行为三类,具体如下:

语言行为 直观

行为

指导

行为

启发式提问

追问

设问

强调

过渡

总结

指正

学练

法习

指指

导导

表1课堂教学行为分类

根据评课的要求和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易于记录关注的点,我们只选择其中几项重要的教学行为进行统计比较,通过比较、分析让教师们从量的观点认识教学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从量化的观点来评价一节课。下面以《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学习《盐类水解》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并讨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本节内容包括盐类水解和盐类水解的利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并不一定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一层。在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后,教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分类讨论了盐在水溶液中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变化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第二部分实际上是讨论平衡移动原理在盐类水解平衡上的应用,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第一课时的知识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水解的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课堂教学时间控制分析

表2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

引入

(分钟) 展开(分钟) 小结

(分钟)

老师 7 盐类水解规律 盐类水解实质 水解离子方程式 4

8 9 14

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看(见表2),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在引入时,先复习初中碱跟酸反应生成盐的类型归类,为后面讲解盐的类型与其水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打下伏笔,接着由学生生活中玩过或抹过肥皂水的滑腻感引出氯化铵水溶液与镁条的实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并提出学习目标,这样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准备解决的问题上来,讲课很顺又节约时间。在水解规律,水解实质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分别用8、9、14分钟,从本课的重点、难点分析是合理的,课堂节奏较好,结课用了4分钟,结合课本练习的讲评归纳本节学习内容。在水解实质中,老师抓住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醋酸根结合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生成弱电解质,使氢离子浓度降低,促进水的电离,溶液呈碱性。既简单明了,又抓住本质。接着让学生依据例子自己解决氯化铵的水解,将教材中其余盐的水解的分析,改成问题解决由学生自行解决,既能及时巩固刚刚学习的分析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在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老师用14分钟,时间充足,练习到位,易错点点拨到位。结课用了4分钟,归纳引导好,指导学生学法。

(二)课堂教学行为时间控制分析

表3课堂教学行为时间表

教师类别 教师展示、实验讲解

(分钟) 师生互动、问答

(分钟) 学生小组活动(分钟) 总教学时间(分钟)

老师 时间 25 11 6 42

占总课时比例 59.5% 26.2% 14.3%

从课堂教学行为时间上看(见表3),讲解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59.5%,讲述时间太长说明老师没有采取实验探究教学,在时间统计时我们将教师展示、演示实验计为教师讲解,老师总体安排合理,讲解时间若扣去演示时间8分钟,对本节属概念教学是合适的;从课堂上学生小组活动的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14.3%,老师给学生留出了比较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实验现象和练习,课堂上老师演示实验操作完,五支试管分五组让学生传递细致观察,讨论实验现象,另留出3分钟来让学生练习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时间充分有效;老师课堂上师生互动、问答的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26.2%,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在和教师的对话和交流中学习的,师生问答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交流分析水解的规律和实质,教师给与及时的反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紧凑,思维流畅,有老师对这节课评价为“行云流水”,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表4提问情况统计表

提问次数 单独提问次数 提问停顿(在3秒以下的次数) 学生个别回答人次 “是非型”提问的次数 提问后学生沉默次数

老师 70次 2 0次 2人 0 0

从课堂提问的次数来看(见表4),提问70次,老师采取的是“引导、讨论”为主的启发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故整堂课都是在师生的问答、讨论、交流中完成的。还有老师善于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连续性较好;如在剖析水解本质时,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①溶液显碱性的本质是什么?②是由CH3COONa溶液中哪种离子引起的呢?③为什么CH3COO-会引起这种变化?这样设计的思考题,既切合学生实际,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从思维起点逐渐向终点延伸,最终得到了答案。

老师提问次数多,但提问很多是对学生的启发式提问,在课堂上没有出现“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低效提问,这个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评课中,评课者有意识记录教学行为时间,次数,在评课中把量化化分析和质性描述有机结合起来,会达到有理有据的评说效果。这样,才能让上课者恍然大悟,让听课者茅塞顿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 R97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6(c)-0069-03颈动脉粥样硬化多缺乏明显自觉症状,且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突然发生,往往造成重要脏器不可逆损害,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患者往往预后不良,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1],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极为关键,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多合并高脂血症,且高脂血症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因[2],所以在预防治疗中控制血脂尤为重要。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是诱发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发作和心血管病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3]。瑞舒伐他汀是第三代他汀类药物,其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较其他他汀类药物疗效更为明显,且具有良好的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作用[4],本研究采用3种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研究其剂量与调脂以及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08年5月~2011年5月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110例作为临床研究资料,本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标准筛选,诊断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且合并高脂血症。将本组患者随机抽样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即5 mg组(A组)、10 mg组(B组)、20 mg组(C组)。A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8~73岁,平均(58.36±3.69)岁;B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47~75岁,平均(57.97±3.87)岁;C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46~72岁,平均(59.63±3.66)岁。所有患者治疗前12周均未接受过他汀类或其他影响血脂的药物治疗,均未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糖尿病、高血压,无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3组患者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A组给予5 mg,晚餐后顿服;B组给予10 mg,晚餐后顿服;C组给予20 mg,晚餐后顿服。6个月为1疗程,所有患者接受的其他基础治疗相同。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查血脂、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并观察记录其治疗前后变化,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均可有效降低TC、TG、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P < 0.05或P < 0.01),但总体疗效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 < 0.05或P < 0.01)。见表1。

表1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x±s,mmol/L)

注:各组间相比,*P < 0.05,**P < 0.01;与A组相比,#P < 0.05,##P < 0.01;与B组相比,P < 0.05, P < 0.01

2.2 3组患者血脂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比较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均可有效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P < 0.05或P < 0.01),但总体疗效C组优于B组;B组优于A组(P < 0.05或P < 0.01)。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本研究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经过观察,仅C组出现1例患者短期转氨酶轻度升高,2周后复查好转,3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3 讨论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先累及的血管[5],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标志,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发展也反映了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征的疗效。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6],动脉硬化患者往往会合并高脂血症,故而调节血脂对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尤其关键,通过观察血脂水平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内膜-中膜厚度可以良好的反映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7]。另外高脂血症还会导致动脉血管舒张功能受损,致使血压升高,加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调节血脂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以及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意义重大[8]。

瑞舒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类降脂药物,是全合成单一对映异构体化合物,有研究[9]证明其对HMG2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较同类药物更强,另外瑞舒伐他汀对肝脏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竞争抑制作用以及降脂作用均较其他现有他汀类药物更强,可显著提高患者降脂达标率[10],另外其还具有药物相互作用小,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年龄以及性别对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半衰期长,只需每日1次,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

本研究采用不用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并观察其血脂指标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发现瑞舒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TC、TG、LDL-C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可以有效升高HDL-C水平,且剂量越大疗效越明显,说明瑞舒伐他汀药效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临床用药应该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剂量。3种剂量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过在大剂量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的转氨酶升高和消化道反应,说明大剂量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与低剂量组相比安全性较低,但不排除本研究受到样本数量不够大的制约而出现误差,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抽样研究确定。

综上所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经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血脂患者疗效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调脂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等作用显著,不同剂量治疗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可以临床推广,但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与疗效相关曲线仍值得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抽样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国富. 老年心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山东医药,2008,48(25):66-67.

[2] 李玉静,陈宏强. 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1):110-111.

[3] Johnson NP,Gould K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concept; resting myocardial perfusion heterogeneity quantified bymarkovion analysis of PET identifies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early ath2 erosclerosis in 1 034 subjects[J]. J NuclMed,2005,46(9):1427-1437.

[4] 牛甲民,尹杰.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哈尔滨医药,2010,30(2):19-21.

[5] Cohn JN,Duprez DA,Grandits GA. Arterial elasticity as part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of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drug treatment[J]. Hypertension,2005,46(1):217-220.

[6] 丁绍祥. 脂质代谢失调作为慢性应激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154-2157.

[7] Cannon CP,Braunwald E,McCabe,et al. Intensive versus modcrate lipid lomering with statioms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N Engl J Med,2004,350(15):1495-1540.

[8] 马杰,徐新娟.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30(1):55.

[9] Nissen SE,Nicholls SJ,Sipahi I,et al. Effect of very high-intensity statin therapy on re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ASTEROID trial[J]. JAMA,2006,295(13):1556-4565.

篇3

分层教学现如今已经在教学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应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出现顾头不顾尾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高效性和人性化。在职业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是教学历程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如今的社会存在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更新教学手段以及研究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措施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在职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一、 职业化学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因材施教。在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化学水平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教育生源组成复杂,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必然会造成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造成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同时成绩差的学生更加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职业化学教学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 职业化学教学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对象分层。由于接受职业教学的学生数量过于庞大,能力方面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教学对象分层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按文理科来分,可以将学生分为理科生和文科生,因为理科生的化学基础和文科生的化学基础是大不相同的,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再者,一些城市即使是理科生也有可能不学化学,例如江苏等地的理科生可以任意选取自己擅长的课程,而不作为强制,这种即使是理科生,但是在进行职业化学教学的分层教学中依然被归为非化学类理科生。教学对象分层也可以分为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就是依据化学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班,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轻松许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也会大大的提高。隐性分层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化学水平的了解,在心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范围,对于化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可以鼓励他们学习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对象分层的初衷也是为了整体的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学校的初衷也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 教学过程分层。化学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具有系统性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书本的顺序,从头到尾来给学生进行讲解,但是在进行职业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整个化学教科书进行整体的规划,决定先讲哪里后讲哪里一定要提前给弄清楚,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而不能盲目的进行施教。比如说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可能对于理科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一定要考虑到文科生的情况,所以,理科生可以适当的辅助一下文科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化学的困难,可以在化学教学顺序上进行以下调整:首先进行各种化学物质的名称、化学符号以及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现象的讲解,这一部分必须要和试验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各种化学用具拿到教室里给同学们演示化学反应,也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大学生对各类反应的印象,之后为同学们讲解各类化学方程式的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和配平相当于化学的入门基础,这一部分教师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最后才应该进行各种有机化学的讲解。应该也这样教学过程来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主要是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将化学教学进行分层,从而取得职业化学的教学分层的高效性。

(三) 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能是指在化学考核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对于同一份化学试卷,基础好的同学可能考得也不错,基础差的同学考出来的分数就不是那么理想,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基础知识弱的学生的分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一种挫败感和失落感,他们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前一段的化学知识的考核的时候,一定要采用教学评价分层的方法,对于分数高的,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争取下次考得更好,而对于分数不理想的,教师应该仔细分析他们的错误,帮他们纠正错误,争取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采用教学评价分层的方法,对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与现代社会相关的一些知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把眼光扩向世界,鼓励他们将化学的学习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提问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化学教学目标的基准,也是分层教育的一重要的方面。

篇4

关键词: 物质的量 摩尔 概念

上了高中,开学的第一个月非常关键,对于化学学习,俨然就是一个分水岭。因为这里涉及学习方法及习惯的养成,还涉及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概念,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中学化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基本概念,“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化学学习的一个关口,是教学中公认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用来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集合体,“物质的量”可以把肉眼无法看到和用现代化工具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跟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1mol某种微粒集合体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

由于“物质的量”用于表达微粒数目,因此在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指明具体的微粒,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应该注意:摩尔只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切忌将摩尔当做物理量使用,例如说水的摩尔是1mol是错误说法。长期的错误认知将导致知识系统的混乱。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作为概念教学的重点内容,应该认真分析其内涵及外延,才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概念,才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

新课标对“物质的量”做出了规定,它要求学生能“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因此,“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处于化学计算的核心地位。如果物质的量知识有所缺失,则势必会影响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这是由于“物质的量”不仅是一个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物质的量”外延比较广,通过其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微粒数”、“溶液体积”、“溶液密度”、“质量分数”等之间众多的转换关系,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物质的量”概念系统。而在初中化学知识中,“物质微观组成”等知识将影响学生正确掌握“物质的量”概念,从而影响“物质的量”系统应用于物质组成与结构问题的解决;“相对原子质量”、“质量分数”等对“物质的量”系统应用于化学式确定、混合物组成问题的解决将产生影响;有关溶液组成的知识将影响“物质的量”系统应用于溶液计算问题的解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将影响“物质的量”系统应用于单步或多步化学反应计算问题的解决。

造成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1)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物质的量和摩尔这两个专有名词,且学习这个基本物理量,学生需要有相当多的知识储备,新、旧知识不能顺利地融会贯通。对后面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接受下面的知识。所以有一大部分学生都觉得“物质的量”太难学了,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2)高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认知能力处在较低水平。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态度也不尽相同,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延续初中的那种定势:老师会替我总结好;到时考前再背一背,等等,会出现不同的情感体验。面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学生会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对教学会产生很大影响。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实践或情感体验理解概念。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概念之前,学生已经熟知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中长度、质量、时间等,掌握它们的基本单位,具有熟练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一定分析能力,初步建立实验观察能力,能借助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事物。

如在“物质的量”教学中,为了更直观体现这集合体的关系,理解“物质的量”概念,我介绍了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况:去超市买一打毛巾就是12条,某品牌矿泉水一箱20瓶,10箱共200瓶。我再设计了以“称量1粒米”的问题情境:用托盘天平称量1粒小米,1粒大米的质量,再称量100粒小米,100粒大米的质量。而实验的事实说明托盘天平难以称量1粒大(小)米的质量,而称量100粒的质量是极易办得到的。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并建构物质的量的概念,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

因此教师在设计这节课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利用一些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揭示概念产生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发现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再探究该知识的实际应用,得到一个完整概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学习过程的体验既克服了他们的思维障碍,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物质的量”在教学中的困难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概念本身的特殊性,主观原因是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客观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江苏教育出版社.

[2]吴菊英.高一学生“物质的量”相关问题解决的研究,2006.

[3]刘志刚.“物质的量”概念教学的理论研究,2007.

[4]刘瑞东,祁雪莉.中学化学概念教学新探.化学教学,2004,U,13-51.

[5]孙国娣.正确把握化学概念教学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5.

[6]王彩霞.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式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11.

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教学方法

化学是高中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能解决实验和计算等问题。因此它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智力的提升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中化学也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学好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一、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现状

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由于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面对复杂深奥又零散的化学知识,通常会感到高中化学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对化学的兴趣。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化学知识,还可以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任务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思维单一,教师在课堂上通常只是一味地讲授高中化学知识,而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学生只是认真地做记录、做实验,从而得出数据、总结结论。其次,在当前的化学教育中,学生的成败一般由分数的高低来决定,从而造成了学校刻意地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机械地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容易使学生忽视化学本身的意义,难以做到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从而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与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缺乏互动

高中化学知识对学生而言通常较为深奥且零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输知识,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就会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较为吃力,很难全面地接受与吸收所学的知识。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的教学模式,不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愈发缺乏了解。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所遇到的重点问题,就无法针对学生的问题而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不向教师积极地反馈自己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学习的困难程度就会逐渐增加,从而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是空谈。

三、解决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因此,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参与中积极地思考、探索、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达到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制化学模型和化学实验,通过举办化学讲座和化学知识竞赛、制作化学板报、召开化学博览会、参观与化学相关的工农业企业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师生互动,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缺乏了解,从而难以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教师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做实验和画图表的方法,将复杂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形象化,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在宽松的学习范围中使学生完成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改变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合作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针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探究,教师可提出部分疑问,各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通过合作探究,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合作探究,进而解决问题,既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又能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进而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目前,我国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旧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严重制约着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能力,促进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藏永德,丁海红.对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探讨[J].求知导刊,2014(11):13.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计算能力;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对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单纯的数学计算不同,化学计算是学生对相关化学概念、原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过程,不是简单的方法技能复制。因此,化学计算可以说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在面对化学计算时,往往有束手无策之感,进而产生学习心理障碍。基于这样的学习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尤其是对于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而言,教师更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和原理,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一、影响农村初中生化学计算能力因素分析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见:学生在化学计算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数学计算,而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过程。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如下:

(一)相关基础知识、原理掌握不牢

化学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那将会严重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首先,充分掌握化学概念是提高化学计算能力的基础。如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都是学生计算过程中必须充分了解的,如果学生不了解,将难以进行有效的化学计算;其次,对化学原理的掌握是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保障。在化学计算的过程中,各种化学原理如质量守恒定理、元素化合物等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原理掌握不够充分,则将难以有效地计算出相关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总体而言,学生对基础知识、原理等掌握不够牢固,是影响学生化学计算能力提升的最主要因素。

(二)学生存在思维惰性,对化学计算兴趣不浓,自主独立能力低下

化学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但是,在当前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存在较强的思维惰性,不愿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的农村孩子而言,由于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处于长期缺位的状态,隔代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们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得他们不愿意思考和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进而影响了其在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的方式方法有问题,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计算的方法、技巧,从而使得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对知识、原理和计算方法等掌握不够透彻,最终影响了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二、农村初中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影响农村初中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的因素。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

(一)夯实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提升计算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而言,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首先需要的就是夯实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对相关的化学概念、基础知识、计算原理等烂熟于胸,这样,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才能够很好地审题,了解题目的意义,并懂得用相应的原理来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准确度,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培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二)找准问题关键,培养解题技巧

教师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原理、常规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找准问题的关键点,从关键处入手,快速有效地解决化学问题。例如,在一定温度下,有某种物质的溶液若干克,将其分成两等份,一份通过自然蒸发减少水分20克,溶液即变成饱和溶液;另一份通过加入6.8克该物质后,也变成了饱和溶液,求此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面对这道题,很多学生会感觉到束手无策,觉得问题很棘手。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巧妙地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这样就能快速轻松地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饱和溶液的相关概念;其次,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据:同样的溶液,一份减少水分20克,一份加入6.8克溶质,两份都成为了饱和溶液,从这两个数据入手,问题马上迎刃而解。所以,面对棘手的化学问题,学生要掌握解题技巧,这样就能快速地解决化学问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在化学计算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有一种类型的题让学生来解答。化学题目可谓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因此,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面对不同的题目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不同的题目,学生都应当能够触类旁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影响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因素很多:如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思维惰性、缺乏独立性等,基于这些问题,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通过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题技巧、拓展学生解题思路等多方入手,为促进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琼琳.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命题[J].中学考试研究,1999(9):2-3.

篇7

1 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1.1 创设精彩的课堂引入,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精致的开头,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情境之中,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用化学实验入手,自主体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窗口,生动形象、奇幻变化的实验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不但要做好演示实验,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条件,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注重师生、生生互动。通过学生对实验的亲自参与和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从课堂提问入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判断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

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启发式提问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判断分析、综合运用的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学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要使学生认真地听、主动地学、积极地思索,就必须使学生面临着"问题",让问题来吸引学生。例如:20℃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a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比较a、b的大小。启发提问:

(1)固体溶解度是指什么?

(2)溶质的质量分数怎样计算?

(3)怎样通过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推算出溶质质量分数?

(4)比较它们的计算有什么关系。

通过层层提问,一步一步地分析,比较,最后就较容易得出答案。这样就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和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1.4 从联系生活入手,学以致用,诱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把学生熟悉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

2 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1 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它强调"知识与技能",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而"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前面二者的实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将三维目标具体分解到各年级、各单元、各节内容之中,细化落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把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要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就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对化学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去探索知识,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

2.2 教师要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越近,教学效果越佳。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角色去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挖苦讥讽学生,师生平等对待,教学气氛才能活跃、和谐。

教学实践有这样的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看成是知识的主宰者,自己说了算,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就行了,如果学生有反对意见,认为是给老师过不去,其实这是教师的心态没有摆正,要知道学习是师生双边活动,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只要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去组织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最佳的。

2.3 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进行角色转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②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③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

2.4 教师必须提高教学技巧、技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教学基本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如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善于等待,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出答案。

教师如果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喜欢听,教学活动自然活跃、欢快,当然教学效果就佳。同时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恰当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于教学活动,可以避免学生长时间机械听课造成疲劳。

篇8

一、运用比较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使知识浅显化,深刻理解概念。

初中化学具有启蒙性,基础性,很多的概念都存在相似之处,而初中生认识事物时,常常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如化合物与氧化物,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元素与原子等等成对出现,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钻教材,分析概念的特性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有相关联系密切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到它们的异同,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就是通过列表格,让学生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并为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作好铺垫。

二、运用比较进行元素性质教学,使知识规律化,牢固掌握性质。

初中化学教材中,物质的种类繁多,很多名称没听过,性质也复杂,学生只是单纯的去记忆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运用,如果教师能运用比较教学,设法让学生将相关知识有效联系,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让知识规律化,使之能准确地把握物质的不同性质。

如学习了氢气,碳,一氧化碳之后,他们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相似点,就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学习了酸碱盐之后,也可以对它们的通性做一详细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

三、运用比较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使知识完整化,合理设计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掌握知识,把握重难点时,离不开实验。而教材中也安排了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对比实验来辅助化学教学,更有效地说明问题,使知识理解的更到位,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也使得化学实验的教学更富有思考性,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一些对比,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三种气体的制取,教师就可以把三种气体装置有意的放在一起,通过比较,观察,区别,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生能熟练应用三种气体制备装置的目的,不难理解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原理,从而初步领会设计实验的思路,使以后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显得非常轻松,得心应手。

四、运用比较进行化学计算教学,使知识易懂化,彻底领悟计算。

对于初学化学的同学来说,化合物组成,混合物的组成的计算,溶液质量分数等这几类计算题来说不太好理解,难度也比较大,尤其化合物组成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入门,它的掌握对后面的知识的理解,计算的掌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此的时学生又刚刚对物质的组成有了认识 ,还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对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就不能很好的理解 ,尤其是已知某元素的质量,求化合物的质量,或者已知化合物的质量,求某元素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通过类比化抽象为具体,从而降低知识难度,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和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就选择班级这个简明而熟悉的数学问题作比较,从而让学生通过列表法比较,化难为易。

列表比较

班级人数 班级组成

44人 女生人数:32人

男生人数:12人

CO2的质量 CO2的组成

44克 碳元素的质量:12克

氧元素的质量:32克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 44克相当于班级人数,碳元素的质量相当于女生人数,氧元素的质量相当于男生人数,求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分数,学生很快地回答出来了。那求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篇9

关键词: 联系实践; 化学实验; 师生融洽; 幽默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61-01

九年级上学期学生开始接触到了一门新的学科――化学,这门新功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套用,很多地方需要自己摸索,再加上上九年级后,各门功课都变难了,花在化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中考分数少、在很大的程度上不会引起学生重视,因此不容易学好更难教好。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的化学启蒙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可以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第一节课起就激发和培养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因势利导,把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落实到行动上,就一定会事办功倍,取得好成绩。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这方面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上好第一堂课是打开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大门

有趣,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经验告诉我,第一堂化学课尤为重要,它背负着为学生开启化学之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任。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如果能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兴趣就会被点燃。新教材的第一课中有很多材料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事实上,新教材的第一课中不但给我们安排了很多古今中外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如青铜器、青霉素、DNA、光导纤维、纳米材料等,还安排了许多和生活联系紧密的科学事例,如大气检测、海水淡化、安全使用农药、污水处理、伪科学等。我总会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来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借助这些内容,我可以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与他们联系紧密的生活中的化学以及生产的化学,每样物质,每个事例,都能让学生长知识,增见识,令他们耳目一新:生活真奇妙,化学好有趣,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神奇的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多联系课本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巧妙地设计好第一堂化学课,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迈开关键的第一步。

二、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学到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如刚开始教学《打开材料的大门》的章节时,我们先让学生分析,教室里到底有哪些是材料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有哪些是后来合成的?学生经过分析会发现完全是天然的、拿来就用的东西其实微乎其微,我们再告诉学生,我们用的大多数物质都要经过合成,这个合成的过程大多需要利用化学。在讲到有机合成材料――塑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当我们早上一睁眼,突然间所有的塑料制品全都消失会发生什么状况?学生就会想象:开始想到很多包装都是塑料制品的,包括常见的药瓶。再继续想的话,其实好多管线都是塑料的,甚至包括水管,他们会发现,如果没有塑料,我们完全没有办法维持现在的生活,在教学《燃烧和灭火》时,我们可以从最开始人类对火的一种应用以及在应用火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冶金、陶瓷、冶炼等方面应用,来展示从古代的用火到近代的用火之后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在对燃烧的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之后内燃机、蒸汽机的开发和利用,使我们的社会一下进入到工业时代。到现在我们对如何控制火的研究、再到奥运火炬能在珠峰点燃也体现了人类对火的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经过类似这样的活动,非常生动地体验到化学技术对改变我们的生活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很贴进我们生活、贴进社会,化学离我们并不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学好化学服务于生活、社会乃至人类。

三、做好各种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教学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一块重要阵地,是化学学科教学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不仅加深学生对化学学科特点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观察、想象、思维的能力。因此,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大做文章。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能学的更好。因此对于学生实验,只要条件允许,学生实验我都会开足开全。实验前,让学生反复预习,结合我的提示,对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点心中有数。在实验中我反复巡查,认真指导。一次次美丽火花地绽放,一次次煦丽颜色地改变,一次次实验的成功完成,都会激发学生化学的强烈兴趣。

四、构建融合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总是在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发生的前提,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记得上九年级时,我的同桌很不喜欢我们的化学老师,他认为化学老师给我们上课纯粹是应付差事,一点儿也不负责任。每次下课铃声刚一响起,化学老师马上会拿起书本走出教室,绝不多说一个字,即使他刚才的话只说了一半。因为对化学老师的讨厌,他再也不喜欢学习化学,结果化学成绩一落千丈。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首先他要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我深有体会:若你喜欢哪位老师上课,就总是盼上这门课,一上起课来兴趣就特别浓。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并能调适心理健康问题。

五、用幽默的课堂教学方式,诱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篇1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习题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一部分教师不切实际,专挑偏题、难题讲解,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题目的分析和讲解,同时有些教师喜欢搞题海战,致使学生的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做作业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有一部分老师对学生解题缺乏指导或不善于指导,导致解题与落实知识技能及培养智能脱节,影响了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步骤就成为习题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我通过两个例题的解决谈谈化学习题教学的技巧。

例一:有A、B、C三种元素,它们之间形成AC型和BC2型化合物,已知A2+离子、B原子和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原子和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试推断A、B、C各是什么元素?

解本题需要的知识点:

①有关原子结构理论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②弄清原子结构与离子结构的区别及联系。根据题中已知条件与相互关系,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再根据因果、依存关系推知其它。本题的突破口是“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由此推知:⑴、C原子的次外层只能有2个电子,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等于或小于8(H、He除外),⑵、最外层只能是6个电子。⑶、C原子只能有两个电子层,即8号元素——氧元素(O);再依据B原子与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C为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推知B为碳元素(C);又A2+也和B、C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说明A原子比B、C多一个电子层,即为第三周期ⅡA主族的镁(Mg)(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都为主族元素)元素,最后A、B、C之间可以形成AC型和BC2型化合物——MgO,CO2进行验证,符合题设条件。

例二:20℃时,有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两份。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其中的一份加入5克该物质恰好达到饱和;将另一份蒸发掉32.26克水也恰好达到饱和。求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

本题目需要学生熟知溶解度和溶液组成的表示法部分课本内容。因为题目中没有给出某物质原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况且两个已知条件分别出现在毫不相关的两个部分,所以给人一种似乎条件不足、解题难以下手之感。其实解决本题的依据就在于两个已知量的内在联系。由题意知,20℃时某物质原溶液之所以不饱和,就是由于其中多了32.26克水或还差5克该溶质,换句话说,就是多出的32.26克水中再加入5克该溶质,溶液就饱和了。所以,根据题意,题目可以改为:在20℃时,32.26克水中溶解5克某物质即达到饱和状态,求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学生很快就可以算出了。

当然,对于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切忌乱弹琴,无病。做好化学习题课的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心准备,认真备好学生,备好知识点和考点,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地布置数量适当、富有启发性的化学习题。

2.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使用习题时,要注意习题的多样性、综合性和适度的灵活性,并控制习题的数量,不搞题海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