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式教学方案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方案;应用举例;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91-02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展开数学学习,能深入理清学习思路,并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从数学概念、解题方法、数学思维、解题拓展这四个方面讨论了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的实践与应用方法和措施。

一、数学概念探究―建立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概念比较多,而对于概念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究,理清其中的相互关系。比如在九年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这一概念可以进行拓展探究。联系到七年级学的一元一次和八年级学习的二元一次方程,我们进行概念性的探究教学。这里的“元”是指什么?这里的“次”又是指什么呢?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与之前的一元一次和二元一次有什么区别?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方法?这些都是根据单一的数学概念来拓展出来的问题。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比如:简单的x+3=4是一元一次,x+y=5是二元一次,对比一元和二元,多了一个未知数,而次是指未知数指数的最高数字,可想而知,一元二次方程是形如ax2+b=c的方程,其中a不为0。可以拓展出二元二次方程为ax2+by2=c的方程,a,b都不为0。再学习这一概念的关键是如何解答这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有公式法、配方法、还有分解因式法等,这些解题方法再一一对比讨论。数学概念的学习,关键是与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并可以扩展到后续将要学习到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架构,让学生头脑中有清晰的认识。

二、解题方法探究―注重一题多解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一题多解中应用的非常广泛,注重解题方法的探究,对于在特定时间内有效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探究解题方法,能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也能在经过不同方法验后,避免失根等问题。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如何最快速地获得解决办法,或者一个问题到底有几种解答方法,这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各种定理,灵活贯通各类知识,多总结、多分析。如例1:如下图,已知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

对于这个问题,其证明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方法一、我们常用的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首先证明ABE与ACD全等,再就可以证明ABD与ACE全等了。从而可以得出结论BD=CE。方法二、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和一,可以得出ADE和ABC全等。过A点做垂线AH,得出DH=EH和BH=CH,从而相减得出BD=CE。方法三、采用叠合法可以证明。因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由这个例子可以知道,在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拘泥于一种方法和一种形式的解答过程,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扩展,让学生重点掌握一种方法,而其他的辅助方法在遇到其他问题时,也能得心应手地采用。

三、数学思维探究――理清解题思路

数学思维,这个词我们经常看到,数学思维对于数学学习又有什么帮助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数学思维和思想进行探究,获得自己对数学的独特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探究数学思维,是当遇到某一类题目时,就自然而然的相到类似题型的关键点和相关解题方法和思路,建立思维圈,让解题方法信手拈来。比如在进行边、角相关问题的讨论时,我们就联想到作图法,在验证关系模型的建立是否正确时,我们就联想到特例法等。例2:关于(x-3)x=(2x+4)x这一方程的解答,我们首先联想到可以约去相同的因子x,而这一操作又会影响到方程的解,所以,在关于方程的解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约去的是不为0的因子。这就是数学思维,建立在大量练习基础上的,长期以来形成的思考数学题型的方式,严谨、认真。

四、归纳拓展探究―深化知识迁移

不管是数学知识,还是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牵连都非常紧密。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拓展探究,有利于实现拓展思维,就能灵活运用各种相关知识,然后成功实现数学的提升和进步。比如,在研究几何问题时,我们可以分析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的内角、外角、以及边的相互关系,随着边的增加,内角和、外角和是如何增加的呢?这些我们都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在进行初中数学学习时,可以设置专题分析,然后对每个专题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促进知识的深化和迁移,让学生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时,可以进行联想,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从数学概念、解题方法、数学思维、解题拓展这四个方面讨论了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的实践与应用方法和措施。在初中教师进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讨论,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促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怀疑、多实践,才能多进步。

参考文献:

[1]仪蕾.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语数外学习:八年级,2013,(6).

篇2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我申报课题《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重要目标。改变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改变一种习惯,主要在于建立教学新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我就自主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同仁分享。

一、自主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理念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进行平等交流,这样就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体现出教学相长。 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立足于学生个体成才,面向全体学生,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充分开发潜力。始终坚持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素养出发,形成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因,教则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方案

1、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2、理解掌握探究定义、定理、性质、公式,3、把例题认真的做一遍,完成本节的练习,4、学生自学后先在小组内进行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学时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大家帮助解决,小组内无法解决的,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共同解决。5、学生自学和小组检查时教师在班上巡回。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他是积极思维,6、巩固本节的知识点。7、激励学生,认真自学了,应给予正面肯定,多多表扬,大大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信心,提高了参与能力。在老师讲完本节后,要给学生设置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大胆设疑、质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浓,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如今的主动学习。以往学生在课堂上死气沉沉,消极“怠工”或“出工不出力”。而今,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优化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学习方法,由原来的“学会”变为“会学”“乐学”。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特点、习惯、口味和接受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就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加深体会、理,最后全体学生则能掌握本节的目标。

四、实施鼓励评价,激励学生不断创新

长期以来,在数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评估学生呢?

1.评价的主要目的,要因人而异,实行分层次教学:

以往的评价是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把所有学生进行分等,这就使优等生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学困生因得不到客观的评价而陷入更加困苦的境地。实施鼓励性评价则是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评价。如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多探索、多创新,而对后进生则要用低要求、多成功这种激励方法,促进其不断进步。

2.评价的出发点是找出优点,特别是寻找和捕捉后学困生的“闪光点”。

要找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各学科小组中去,通过巡视观察,挖掘“闪光点”,并适时鼓励。

3.让学生中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学会评价。

学科组研讨的学习形式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在每节课中学生都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评价。

4.帮助学生在失败时正确评价自己。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实践

西方经济学作为国内财经类高等院校的核心课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健全和完善的社会实践中,在高等院校服务于经济社会的职责中,该课程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探讨一直受到高等教育从业者的关注和重视。经济学本身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学派和学术思想众多。服务于本科学生的西方经济学由于其理论的广泛性和抽象性,在学时紧张的条件下,使得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往往感受到理论难以理解,跟不上教师授课进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西方经济学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兴趣,引发学生关于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更多思考,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而引入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此,本文将案例分析教学法运用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探讨和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及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其实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萌芽,但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1]。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其内容、方法和经验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并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案例教学法可以缓解学生讨厌学习理论的情绪,增强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概括来说,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在于:首先,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其次,案例教学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抽象理论及模型推导和计算等深层次的思考;再次,案例教学能活跃课堂授课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案例教学也有利于教师不断丰富授课内容,改进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二)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案例的使用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足。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习惯于课堂讲解,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容易将案例教学简单理解为举例,在讲解某一个理论时,通常举一个小例子来辅助说明问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但学生仍然是在被动学习,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

2. 案例相对陈旧,与经济现实不匹配。

经济学经典案例在各种国内外教材中大量存在。国内教材偏向于对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案例使用相对较少,且较为陈旧,更新缓慢。国外教材版本经常更新,其案例的更新速度较国内的教材来说相对快一些。但国外教材大多根植于欧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案例介绍,与中国经济现实不匹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属于新兴经济体,其经济运行与欧美相比有所差异。例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正式的契约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十分重要,但在新兴经济体中,由于正式的制度不完善,非正式的制度如社会关系等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更大。

3. 缺少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目前国内教材中使用的许多案例与学生生活与成长实践紧密结合的较少。实际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一些案例。例如,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受到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的关注,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大学生就业为话题展开讨论。又例如,近年来,创新创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应地,许多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鼓励大学生创业,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宏观经济政策讨论大学生新创业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将这些问题当作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搜集和选择案例

案例的搜集和选择要按照符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体量适中、矛盾冲突明显等原则来展开;并且要围绕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经典、代表性强的案例。

同时,案例的选择还应该符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经济制度的总结和理论讨论,学派众多,理论性强[3],同时还具有抽象性和数学化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更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微观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宏观部分则有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相对于微观部分,学生更容易将宏观部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的差异,在微观部分,可以突出数理方面的训练;在宏观部分,则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

(二)引入案例

案例引入要在教学难点重点、学生知识背景、注重与其他知识点结合等方面进行考量,引入案例的切入点非常关键,并有一定的技巧可以遵循。具体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引入。

1. 数理推导型案例。

结合西方经济学抽象性和数学性的特点,可以引入数理推导型案例。数理推导型案例是课堂练习的延伸,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理解[4]。例如,需求和供给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并推导均衡点;消费者理论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 引导型案例。

此类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现象出发,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分析当面临毕业选择的时候,如果选择继续在学校深造,那么放弃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就是选择深造的机会成本。再例如,学生每天到食堂吃饭都要排队打饭,如果有人插队,则将对效率造成影响,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这项制度对效率的影响。这些案例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经济学的兴趣。

3. 现实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贴近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从现实经济生活和经济热点问题中归纳案例进行讨论,适合在宏观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部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前经济中的通胀现象进行讨论;宏观调控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例如互联网经济等问题进行讨论[5]。

4. 课外调研型案例。

此类案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主题,安排学生在课外进行调研。例如,近年来互联网“双十一”购物节消费增长迅速,于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大学生的互联网购物需求情况进行调研,让学生学会理解并运用需求理论;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厂商理论。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要注重经济学抽象性、理论性和数理性的特点,又要注重与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引入多种类型的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让学生理解是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主动融入课堂,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思维,也能提高对经济现象和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宝莉.案例教学: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02):52-54.

[2]王文霞.基于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126-128.

[3]田江.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智富时代,2015(06):326,328.

篇4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教科书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一)用悬吊重物的方法同时拉光滑水平面上的两个小车,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小车在相同时间里通过的位移,其位移之比等于它们的加速度之比;(二)用悬吊重物的方法拉倾斜面上的一个小车,用打点计时器直接测量加速度。笔者教学时的实验方案是这样设计的:将两个光电门安装在距离为s的水平气垫导轨上,让滑块在恒定水平拉力作用下从其中一个光电门处由静止出发向另一个光电门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数字毫秒计时器测出滑块在两个光电门之间运动的时间t,再根据s=■at■即可算出滑块的加速度;滑块的质量用天平称量;滑块所受外力的大小在误差范围内近似等于拖动滑块的“小重物”重力的大小(条件是“小重物”的质量要比滑块的质量小很多)。

其具体操作分为三步:

一、控制物体(滑块)的质量不变(M=0.60kg),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作出与F的函数图像;

2.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在物体质量一定时,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

二、控制物体(滑块)所受的外力不变(F=0.10N),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作出相应的函数图像;

2.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在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一定时,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三、由学生根据一、二的结论归纳得出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实验方案反思:

教材提供的方案(一)中的“光滑水平面上”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本实验方案用水平气垫导轨等效替代光滑水平面,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革新,创造条件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一次科学观、模型观的思想教育。

该实验方案的系统误差主要源于实验条件的控制。控制条件一:气垫导轨的水平调节;控制条件二:“小重物”的质量要比滑块的质量小很多(一般要求滑块的质量比“小重物”的质量至少大十倍以上)。

篇5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

引言

所谓分层教学,[1]就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理论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以及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即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如何在最近发展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分层教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高中生、中职生、民族生、企业青年和复转军人等。调查显示,不同生源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差异非常大。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上。

基于以上现状,如果还采用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会认为计算机知识简单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但若盲目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又可能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适应,跟不上教学进度。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2.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层,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过程,最后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客观准确的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

2.1 分层考试

分层考试必须由学校统一负责命题并组织考试,采用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作为分层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考试题目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尽可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试结束后,再根据成绩进行分层。我校将所有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B两种类型针对普高生、艺术生、单独招生学生以及对口单招学生开设,其中,分层考试成绩在前40%的学生划分到A层,其余划分到B层。C层针对民族生、企业青年、复转军人等复杂生源学生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层次划分的更加细致,比如将成绩在前10%以上的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分为“优秀”层,享受“免修”计算机课程的待遇。

2.2 分层教学目标设置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在教学中取得同样的成功,必须精心制定适合这三个层次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

我校对各层次的课程总学时设定都是72学时,但在学时的分配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目标的要求有很大区别。B层学生要求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软件(包括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和Access)的基本操作,完成相关实训任务。而A层学生除了以上要求之外,还要加入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如C、VisualBasic、VisualFoxPro、C++语言等),能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问题,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对于C层学生则适当减少理论知识范围,多加练习,要求其学会部分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能用计算机实现简单应用即可。

2.3 分层教学环节

分层施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分层有质,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3]。整个教学过程要经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实验及分层考核四个环节。

分层备课。根据以上设定的分层教学目标的要求,备课时需要明确每一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潜心研究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方法,精心备课。

分层授课。教学中采用不同的过程培养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分层进行。如课堂提问,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4]。课后练习也要分层进行,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也可以同一练习内容,分层要求。

分层实验。计算机课程中,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我校为例,实验时A层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再设计一些课外的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B层次学生精讲精练,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C层次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增加教师辅导的时间。

分层考核。可采用“日常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日常考核主要体现在考勤、练习和作业几个方面,加强过程考核也有助于分层教学的过程的顺利实施。期末考核则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分层次分批设置考试,不同层次的考试内容和难度都不相同。

2.4 分层效果评估

分层效果评估是对以上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评价,其结果将直接反映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评估工作一般只能纵向进行,与未分层之前比较或者与往届分层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从全校角度或各层次角度进行。如果评估以上指标表明教学效果不理想,则要科学反推问题究竟出现在哪个环节,及时进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3.问题和反思

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分层教学课程建设中仍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层次的划分,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造成等级观念。低层次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是差生,学习积极性极大受挫;高层次的学生,则容易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其二,缺少榜样。学生之间需要互帮互学,没有了榜样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层次较低的学生,找不到引领他们前进的目标,遇到问题也不能得到帮助,不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

3.2 教学管理上有很大难度

分层教学首先需要组织一场分层考试,然后需要将原有的以专业为单位的班级拆解开,再组织学生选课重新组合成新班级,此外,后续的工作还有排课、分配教室、分配实验室、教学监控、考试安排、成绩管理等,这些环节的处理难度和复杂度,与普通教学相比无疑是巨大的。

3.3 教师备课难度加大

实施分层教学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打破了统一的教学大纲,一致的教学进度,而改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方法。如果每个老师都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将是原来的若干倍,备课难度可想而知。

从总体上看,尽管分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还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值得推广。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采用,仍需我们不断总结完善,解决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周香英.《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方案的探讨[J].科技广场(管理科学),2006.

篇6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发现来自于探究过程。因而,在新课标下高中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主动实践,注重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从我在校级、市级乃至省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听课得知,在当前中学实施探究教学中,存在有诸多问题,它严重地影响和制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欲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 探究活动设计不合乎教学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概追求时尚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从教材内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化学《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教学中,从中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是无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可有的教师却敢为人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这样的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不可能的。所以,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注意: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元认知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明确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作用、以及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何在;2、坚持研究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实际相结合,研究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研究教学内容是否具备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研究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我们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需求。

    二、 对学生探究方案设计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甚至在指导时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探究式教学旨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倘若教师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方案不进行科学性的指导或在指导时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以上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例如:一位教师在《卤代烃》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探究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在加热条件下有无发生反应时,只是指导学生往加热的溶液中加HNO3酸化,再加AgNO3溶液,若出现淡黄色沉淀,就说明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在加热条件下发生了反应 ,这样的结论正确吗?也许有人认为是正确的,但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它只有验证溴乙烷自身不能电离出Br-的前提才是正确的,所以老师应该先指导学生验证溴乙烷自身不能电离出Br-。再如:在某校的教学开放日,我去听了一节物理课,物理教师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探究式教学时,由于事先未对两个弹簧拉力器所产生的误差考虑进去,探究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使得学生在探究后对这种科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意:1、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了解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步骤,要具备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2、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对学生所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质疑、评价等;3、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论证探究方案的科学性,使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 学生小组探究中不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养的一项重要要求。从目前来看,探究式教学大多采用分组探究,往往是5、6人一组,可是从探究方案形成到实施等过程中,只是少数做,多数人看,多数同学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出现多数同学对探究方案不理解、探究课变成看热闹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状况。所为了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注意:1、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各小组长要对组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各组员要各司其职;2、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了解,对在探究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合作较好的小组要及时地表扬,对做的不够好的小组指了其不足之处;3、有意识地展示合作较好小组的探究结果。

    四、 不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篇7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误区分析

一、课堂实录

课题: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课堂过程:

一、演示:A、B是两个悬挂起来的钢球,质量相等。使B球静止,拉起A球,放开后A与B碰撞,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换为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

二、 阅读课文,描述思路:

师:质量是标量,所以并不能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我们追寻的“不变量”。速度在碰撞前后是变化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的乘积也在变化……

猜想:那么,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是不变量?

m1 v1 + m2v2 = m1 v1’ + m2 v2’ ?

或者,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

m1 v12 + m22 = m1 v1’2 + m2 v2’2 ?

也许,两个物体的速度与自己质量的比值之和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三、 阅读课文,进一步探究讨论可能的情况:

四、探究过程

1、碰撞前后需要比较的物理量可能有哪些?

2、设计一个方案,如何测量待测量?参照课后练习一并完成,验证问题1。

小组间交流。

3、根据课本的三个参考方案探讨如何测得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

4、比较上述三个方案的优缺点:

五、典型设计方案:(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探究讨论交流,解决下列问题:

1、如何判定斜槽末端水平?

2、为何每次释放入射小球都从同一位置?

3、摩擦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4、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出点是否相同?

5、如何确定小球的落点?

6、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有何要求?为什么?

7、本实验中是否测量平抛运动的竖直高度?为什么?

六、实验结论:碰撞中的不变量是 表达式是 ,其中的字母分别表示

七课堂小结(课堂反馈检测):

1、学生归纳:

2、碰撞中的不变量到底是什么?是否所有的碰撞现象中都存在着这种关系?

二、探究式学习的误区分析

误区之一:对科学探究的“僵化”

科学探究是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总结”七个环节,但是不一定每个探究活动都要按这个模式进行;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必须是全开放的;探究活动必须通过学生亲自实验获取直接经验;探究活动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方式。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实验,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探究方法。让学生根据实验能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其次,学生在实验时,经常存在对实验最后结果纪录的重视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的某些现象的纪录;重视实验结果而不重视分析实验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查找和分析实验失败原因等现象。因此,在实验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正确的指导。

误区之二:探究就是以提问的方式授课。

一般来说, 教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但是,是不是问题越多越好呢?例如,在讲授本课题中“典型设计方案”教师在介绍实验步骤时一连提了几个问题。然后教师开始让学生讨论,学生开始围绕着这几个问题找答案,场面看起来非常活跃,“探究”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教师请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替学生作答了。这种授课模式,从表面上看符合“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问题探究”等等都包含了。但是仔细回忆,这种教学方式真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探究式教学”吗?本人认为这其实是把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变为“满堂问”,“满堂答”了。

误区之三:探究式教学就是验证性实验教学

探究式教学就是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多做实验就行了。其实,中学大多情况下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它既是探究性教学的一个内容,但和探究实验过程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验证性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计算技能,学生们检验一个已知的结果是正确的。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验证性实验通常采用“已知――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用实验验证已学过的知识,这种“照方抓药”模式是高度固化的。而上面的课题到最后完全由探究转为验证了。相当于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了。

误区之四:探究过程思路强调“单一化”

在探究碰撞中守恒量的时候,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研究课本上的三个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出最好的方案。实际上这种做法完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中不是在探究、建构、创造知识,而是在证明科学知识的绝对正确。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必然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科学观和探究性学习观:探究性学习、科学实验只是在证明一个假设而已,每次实验都能证实先前的假设,每个假设都能被证明是对的,科学知识因此也总是绝对正确的。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早已失去了探究活动的浓郁味道和勃勃生气。名为探究,实为僵化的实验操作练习而已,探究思维荡然无存。

三、 如何正确处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全方位进行培训。要搞好探究式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教师要深入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本质,井掌握一些教学策略和技巧。如怎样提问、怎样设置问题情境、怎样收集信息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是指探究式教学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备、教学工具、实验经费、以探究为理念编制的教材和一定的活动空间等。后者是指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支持,不能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验、调查、上网查阅资料等活动是对文化课学习的冲击。

3、探究式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逐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篇8

【关键词】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学生主体

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了各个学科教学改革的一把“钥匙”,成为了推动各个学科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马达”。然而,对于教师来说,要想上好探究式的课程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毕竟这是一个依赖于学生个体能动性发挥的教学模式,而教师对学生的把握能力是一个相当有挑战的工作。为了保证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上的顺利推进,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利于探究的课堂环境

“以学生为主体”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学生的发挥是撑起探究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课堂环境过于严肃,学生就无法在课堂上“放得开”,这样一来,探究活动也难以真正的开展起来。由此可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探究式教学目标的第一要务,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师尊生卑”的师生观,为学生打造一个平等、开放、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尽可能与学生多交流,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有足够的容忍度,这样一来,学生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才愿意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才能保证探究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二、重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如何激励学生主动地进入到科学的思维轨道中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毕竟,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它的思维形态很难被外界所左右,换句话说,学生自己不愿意思考,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是徒然,怎样才能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呢?答案就是问题。我们经常听到问题是思维的源泉的观点,在课堂上,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考行为,在众多的问题意识的激发技巧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情境的感染性与学生的情感形成共鸣,进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探索、去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就能被有效激发起来。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的规律时,笔者就在课堂上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小魔术:首先拿出一束白色的花,然后向白花上喷洒一些“水“,接下来再喷洒一些氢氧化钠溶液,很快,神奇的现象出现了,白色的花竟然慢慢变成了红色的花。看到这个现象,学生纷纷惊叹不已,正当学生惊叹白花瞬间变红花的神奇现象时,教师又拿来稀盐酸喷洒红花,这时候,红花又变回了白花。这种颜色瞬间变化的神奇魔术把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学生自然会问出“为什么”,这就是有效的问题情境下,问题意识被有效的激发了起来,接下来,无需教师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

三、积极利用学生经验

化学学科是一门应用类的学科,化学知识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学生头脑中关于化学学科的知识也并非完全没有,只是没有经过科学的引导,一些存留着学生头脑中的化学知识是以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的面目存在的。在探究式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窥探化学学科知识的奥秘,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例如,在讲到“铁生锈的条件”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就让学生先回忆一下,在生活中,有哪些铁制品容易生锈?并想一想,为了避免生锈,我们一般是怎样来保存铁制品的?由于铁生锈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每个学生都拥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因此,这两个问题一提出,立刻就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应。在学生的回忆和探讨中,铁生锈的条件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总结了出来。这种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的探究活动不但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作用显著,同时也把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四、引导学生创新实验

实验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活动过程,比起单纯地用眼睛看和用耳朵听,实验活动能够更有力地促进思维的开拓,由此可见,实验活动本身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是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在边操作边观察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的激发,怎样才能发挥实验活动该有的优势呢?如果我们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或者可预见的实验方案来指导我们的实验活动,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适当的创新,通过创新来开拓思维,实施科学的探究活动。例如,笔者在讲到“蜡烛燃烧”的实验时,按照原定的实验方案,检验水的时候烧杯发烫,且学生难以掌握倒入石灰水的最佳时机,从而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过程。针对这个实验方案的缺陷,笔者就鼓励学生尝试着对原定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的改良创新。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开始三三两两地在一起讨论起来,最终,在教师的引导和不断尝试下,终于探究出一套不同于原计划的实验方案,那就是把蜡烛事先就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原先方案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原先实验方案的创新,不但优化了实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创新和探究的成就感,并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探究式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容易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迎难而上,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争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更好的推进化学学科素质化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安华.中学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年02期

[2]朱胜斌.化学探究式教学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2期

篇9

【关键词】探究教学化学课堂

笔者在教学中经过多次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结合 ?倕 金属与水反应 ?倖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其与传统接受式教学的关系。

1﹑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式、填鸭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会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设置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疑难,学生为解决这些疑难,主动的投入探究实践,最终获取探究的成功,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艰辛,品味各种奇特现象的美妙,感悟获取成功带来的喜悦。在本节课的教学探究过程中,我结合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环节所要求达到的不同教学目的,将课堂划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探究。

1.1分配任务,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学生要完成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该实验操作步骤多,要求学生观察和分析的内容较多,我采用学案的方式给学生提问,并分组完成该探究。在取出钠块后提问,观察到金属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反应前要将其表面的煤油擦干,且只切取一小块?将小块钠放入水中之后,学生结合学案的问题逐一进行观察、分析。各小组在完成探究后经过讨论,并各自分析,得出结论:金属钠块表面被氧化而呈灰色;由于金属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而浮在水面上;反应放热,生成气体使金属钠熔成小球,并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产物中有碱性物质的生成,使得溶液在加入酚酞后呈现出红色。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教与学应当充分的结合,师生互动进行共同探究。对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在此体系中,理论知识应按某一顺序或难易先后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探究顺序对问题进行了设置。

学生在完成探究后,普遍表示能够按照任务进行规范的实验探究操作,能清楚地观察每一个现象,深刻认识到分组探究与集体讨论的方式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充分意识到团队所发挥出来的巨大能量。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如产生了何种气体?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我们还可以在下一环节或课外进行探究。

1.2带着疑问对探究进行分析、创新

在上一环节,我们发现产物中有一种气体,可引导学生结合刚学习完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该气体为H2。但是,理论的结果还需要用探究来加以验证,教师可给出一些探究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确定探究的可行性。提供方案:用饮料瓶作为反应器并收集产生气体,点燃后验证气体成分(见图1)。学生分析:反应放热,塑料瓶易损坏,且较危险;生成气体点燃较困难,应对其进行改进,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安全收集到H2。学生在此启发下自行设计,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后,设计一组实验(见图2)。

图2学生自行设计的探究方案(用离心管收集、检验)

教师可结合学生设计的方案,协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经过探究实践发现: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操作便利、安全,成功率较高,现象非常明显,而且将环节一和二的两个探究合二为一。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分析、设计未知的探究,并通过协作完成了探究。通过探究,体验到了知识的巨大作用和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极大的鼓舞了学生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究热情,强化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充分体现了新的化学课程理念。

1.3理论分析,理论探究

课堂完成两个实践探究后,进入第三环节,将完成一理论探究:给出探究原理:3Fe+4H2O加热Fe3O4+H2,并向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的仪器(见图3),让学生自行选择,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装置图。

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又投入到了集体作战中来,通过集体分析得出:⑴反应物中有水蒸气,首先必有一套装置用于制备水蒸气;⑵该反应为气-固型反应,装置可类同H2还原CuO反应的装置。⑶生成气体的种类还需检验,可设计用肥皂泡收集后点燃,经过反复的讨论、推敲,最终确定了几种合理的方案(见图4)。

设计完后,各组代表发言,阐述设计思路和操作说明,再由其他组别同学加以评判,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极好的完成探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表述能力。

2.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接受式教学的合理运用

篇10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化学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我们应掌握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努力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探究式教学是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探究式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对自己有疑惑、想验证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和普通实验教学不同,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学生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一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参与的实验过程,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大体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方法。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贯彻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1. 鼓励学生设计,锻炼学生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能力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应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自行设计实验,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新世纪的学生一般都有非常独立的个性,他们的创新意识也非常强烈。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如在学习氧气实验室制取方法以后,部分学生对教科书上出现的制取方法有兴趣,此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教师把关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制取氧气。

具体来说学生设计化学实验的步骤可以分如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拟实验方案,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设计和说明;第二步:组织师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对方案进行评价,对其中的难点和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找出解决方案;第三步:由学生对方案进行改进;第四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实验。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2. 结合生活生产,设计探究教学 教师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生活和生产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产生“学化学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想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有机会体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如在电化学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来自行设计原电池实验,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实验和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当学生看到自行设计的原电池能够点亮小灯,或者能推动电流计转动时,必定能给学生心灵造成冲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达到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3. 注重实验讨论,培养思考能力 按照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探究实验来接受和掌握知识,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学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一点要尤其重视,即注重对探究性实验结束后的总结。由于学生水平所限,实施的探究式实验不一定100%成功,即使有教师的把关,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学生动手能力的限制,也可能出现各种失误。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出现失误时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即使实验失败了,也需要积极思考,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真正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有所得。如在原电池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有的小组的学生实验失败了,所制造的原电池未能顺利“发电”,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从原理和操作上一步步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找出解决方法。

总之,高中化学实验过程中的探究式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合理利用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巩固教学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非常有利,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通过积极思考,不断改进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并最大化其有利效应,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 刘欣欣,关于物理实验探究教学实施策略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