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范文

时间:2023-06-16 17: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成像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物理成像原理

篇1

禁止重复授权 是专利制度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1984 年制定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以下简称专利法)在其第9 条规定了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主要体现的是先申请原则;同时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2 条补充规定了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日期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应当在收到专利局的通知后自行协商确定申请人,而对于同一申请人先后或同日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情形,第一部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没有明文规定。为了弥补上述不足,1992 年我国对专利法实施细则进行第一次修改时,增加了第12 条第1 款: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被授予一项专利权[1],这是禁止重复授权原则首次被明确提出。1995 年的《审查指南公报》第6 号对上述第12 条第1款的具体适用做出了规定,首次明确了对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处理原则,即当两件申请均符合授予专利权的其他条件时,应通知申请人在二者之间任择其一;如果申请人书面声明放弃其在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则可以对发明专利申请予以授权或者维持该发明专利权有效[2]。

在2001 年第二次修改专利法实施细则时,仅对禁止重复授权条款调整了编号,变更为第13 条第1 款。2008 年对专利法作了第三次修改,也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写入了专利法第9 条第1 款中,同时规定了禁止重复授权的例外情况:同一申请人同日对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先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尚未终止,且申请人声明放弃该实用新型专利权的,可以授予发明专利权。专利法第9 条第2 款则保留了原专利法第9 条规定的先申请原则。这一修改提高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法律地位,使得法律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对同一申请人就同样的发明创造既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又申请发明专利的情形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由上可看出,随着专利法律体系的历次发展,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表述逐渐从模糊到清晰,既提出了总体原则又规定了例外情形。上述变迁历史折射出我国专利制度施行以来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实践操作中的曲折进步,而曾引发广泛关注的舒学章案是这一实践进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通过对该案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实务中对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观点冲突以及第三次专利法对专利法第9 条的修改意义。

二、典型案例回顾

申请人舒学章于1991 年先申请了一种高效节能双层炉排反烧锅炉的实用新型专利,随后又于1992 年提交了同名的发明专利申请。在先的实用新型专利于1999 年2 月届满终止,在后的发明专利申请于1999 年10 月被授予专利权。2000 年,某锅炉企业针对上述发明专利提出无效请求,认为该发明与在先的实用新型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依据当时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2 条第1 款规定已构成重复授权。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决定认为:发明专利在授权时,实用新型专利权已经终止,不存在两项专利权共同存在的情况,由此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决定。

在后续的一系列行政诉讼中,一审法院维持了复审委的无效审查决定,认为禁止重复授权应理解为同样的发明创造不能同时有两项或两项以上处于有效状态的授权专利存在。二审法院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在实用新型专利过期后,将在后申请的发明专利再次授权,相当于把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技术又重复授予专利权,属于重复授权。故撤销了一审判决,否定了专利复审委的审查决定。最高院于2008 年对上述案件做出终审判决,撤销了二审判决,转而支持一审法院和专利复审委的观点。

该案的审判过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禁止重复授权的设立目的、判断方法到实务困境都进行了热烈讨论[3] - [6]。其中对于实务争论最为激烈之处在于:如果按照最高院及复审委观点,申请人可以通过先提交实用新型申请、后提交发明申请的方式,通过实用新型和发明的交替转变实现接力保护,变相延长了专利的保护期,有失公平[4]。而对于理论的争论最为激烈之处在于:只授予一项专利权是否等同于只授予一次专利权,即着眼于专利权的状态还是授予专利权的行为[5]。2008年适逢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在争论激烈的背景下,最终将禁止重复授权原则规定于专利法第9 条第1 款,并同时规定了极为严格的例外情形,即满足同一申请人、同日、同样的发明创造、一份实用新型一份发明申请且都提交声明、实用新型权利有效的条件下,方允许申请人放弃实用新型以获得发明授权,从而避免了接力保护的投机可能,同时又满足了部分申请人尽快要求专利保护的现实需要;同时,通过对抵触申请的立法修改,厘清了对于同一人不同日提交多份申请时的法律适用问题,部分程度上解决了如何判断重复授权的问题。可以说,以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为依据重新审视舒学章案则很多争议与困惑都有了较为妥善的解决方案。

三、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实务处理中仍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言,现行专利法对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实践中曾遇到的主要问题已给出了解决方案,但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理论界对现有禁止重复授权的处理方式仍有不同声音[3]。另一方面,在现有规定下,实务操作中仍可能遇到难以判断是否为重复授权的情形,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同样的发明创造的判断

根据《专利审查指南》的规定,专利法第9 条所述的同样的发明创造是指两件或两件以上申请( 或专利) 中存在保护范围相同的权利要求。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仅部分重叠的,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例如,权利要求中存在以连续的数值范围限定的技术特征的,其连续的数值范围与在先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或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数值范围不完全相同的,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7]。然而在审查实践中,还存在很多特定情况,导致难以对两项专利申请是否相同做出判断,也因此引发了一些争议。

(1)技术方案是否相同的判断

以化学领域常见的马库什权利要求为例。同日提交的两件专利申请均请求保护某通式化合物,该通式的主体结构相同,取代基数目、位置相同,且其中取代基R2-R5 的定义也相同,如果一件专利申请中取代基R1 定义为C1-6 烷基和C2-6 烯基,而另一件专利申请中R1 的定义为C1-6 烷基,这种情况下两件专利申请是否存在重复授权?一种观点认为,当R1 为C1-6 烷基时,两件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是相同的,存在重复授权;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马库什权利要求如同数值范围一样不可拆分,应从整体上作为一个技术方案看待,在此情况下,两项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是不一样的,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

(2)用途或制备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

用途或制备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也是医药、化学领域常见的权利要求撰写形式。在其他技术特征相同,仅存在用途或制备方法限定上的区别时,如何判断两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是否相同?在审查实践中,对于用途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首先要判断该用途限定是否能够对产品的结构产生影响,再基于上述判断确定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8]。例如:装牛奶的容器和装钢水的容器,用途的不同必然隐含了两者在材料上的区别;微距望远镜和长焦望远镜,用途的不同必然隐含了透镜组结构的不同,因此上述两组权利要求均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当仅依据权利要求的内容难以判断两件以上申请(或专利)的保护范围是否实质相同时,应结合说明书和现有技术来进行判断。对于方法限定的产品权利要求,同样须判断方法限定是否会导致产品的结构和(或)组成发生改变,从而确定两者是否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9]。

(3)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清楚时对同样的发明创造判断的影响

由于申请人撰写时的疏忽,申请文件中可能会存在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清楚的缺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无需进行实质审查,保护范围不清楚的缺陷可能会保留在授权文本中,而发明专利申请经过实质审查,一般会通过修改克服不清楚的缺陷。

例如,申请人在同日提交了撰写方式完全相同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两者的从属权利要求3 均存在因引用其自身而导致的保护范围不清楚的缺陷(即权利要求3 的撰写方式为:如权利要求3 所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以原始文本授权,而发明专利申请在实质审查过程中将原权利要求1-3 合并为新的权利要求1 克服了上述缺陷。又如,同样是同日提交的撰写方式完全相同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以原始文本授权,而发明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后,发现存在不清楚的问题,申请人通过补入说明书中记载的技术特征克服了上述缺陷。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均存在保护范围不清楚的缺陷,是否还与发明专利申请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此时,如果基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无法准确的确定,进而无法将其与发明专利申请的保护范围做比较,认为不属于同样的发明创造,似乎有悖防止重复授权的初衷;能否基于可以预期的、较为合理的保护范围判断两者保护范围实质上的异同也有待商榷。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分组实验教学 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79-01

按照现有的实验目录,初中阶段共有演示实验45个,分组实验88个。学生分组实验差不多占据了实验总数的三分之二,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再说,现在很多教师都提倡演示实验也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不能从头到尾让教师一个人完成,学生成为看客。就是能够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探究的实验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目前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学生体验和感受物理实验现象为主,这类实验大多比较简单,容易操作,注重观察和体验,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感性经验。另一类是学生分组实验主要以探究规律为主,比如说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等等。这类实验大多数需要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或处理,最后总结规律。这对学生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如果完全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加指导,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实验效果的不佳,实验教学的失败。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可能也就在此,这样一些探究性的学生分组实验如何去处理。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准备好实验器材,更要研究如何去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先要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实验仪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甚至还要做演示实验,然后学生照着实验步骤去做,记下几组数据,就算完事。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学生实验的意外情况确实少了,实验成功率也高了,但学生缺少了主动探究的过程,遇到新问题、新情况,不知道如何解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

例如: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学生只能得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浸没的深度无关的结论。但有的学生会根据经验提出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的猜想,如何证明这一猜想是错误的呢?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而只是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学生就不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在进行实验指导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仪器的作用和功能,更要关注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如果有些问题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能解决,那么教师也要进行指导。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在验证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时,首先要解决的是要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学生可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这时可以以体育比赛掷铅球为例,我们为了比较几位选手投掷铅球的距离远近,常插一些小旗来确定铅球的位置。这里就用两颗棋子来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另外,为了既能看到棋子A的像,又能看到棋子B,我们必须用茶色玻璃代替平面镜,这样就能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指导固然很重要,但一堂颇有成效的学生分组实验课,并不只是教师关注了实验指导就可以的。有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实验的指导已经很到位了,可是在平时进实验室上课时,学生似乎变得不听话了,或者听不懂话了。试想,学生进入实验室坐下,看到桌上稀奇古怪、以前看都没看到过的仪器,心里肯定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一看,动手摆弄几下。虽然迫于老师的压力,有些学生不敢这么做,但好奇心已经让他们根本听不进老师所讲的话,还想着盒子里面装着什么。等到他们回过神来,教师已经宣布开始做实验,接下来完全不是我们预料的那样,教师的内心也备受打击,顿感失败。

好奇心是人人都会有的,这并不是学生的错。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时刻在关注学生的状态、学生的一举一动。有些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会动手碰一碰桌上的仪器。大多数教师会命令学生不要动,但我想说学生的这种好奇心难道有错吗!换作是我们也会去看一看,动手摸一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不要打击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能够让学生事先摸一摸的仪器,尽量提前发给他们。

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学生进入实验室,肯定想看一看盒子里装的什么东西。这时,我就给他们几分钟时间去摸摸看看。其实,实验的器材很简单,学生也实在没什么好摆弄的。在学生看过摸过之后,我顺便就把仪器介绍一下:同学们看到盒子里有两颗棋子,一块茶色玻璃,还有两块这样的东西是用来固定茶色玻璃的,这样可以使玻璃和桌面垂直。今天我们就用这块茶色玻璃来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镜子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平面镜。茶色玻璃和平面镜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张有趣的照片――浇不灭的烛焰。这样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新课的教学,并引导着学生去做实验。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教学;教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主宰着课堂的一切,努力向学生多灌输一些知识、技能,目的在于学生能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少学生成了考试的能手,但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没有创新能力,他们走向社会或工作岗位后,显得很无能。新课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掌握学习方向,突出科学素质的提高,尤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确,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都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实施创新教学。那么,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创新教学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亲近老师,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所教的科目。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老师对学生很严格,要求很高,但教学效果并不怎么样。尽管这些“严师”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守纪情况良好,注意力貌似很集中,但就是提高不了学生的物理成绩。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的心没有去学习,神在物理学习之外,学习效果当然不好了。但某些老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任何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愿意围在老师的周围,长话短话都喜欢与老师说,学生看到这样的老师走进课堂就高兴,都愿意用心学习。不少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还不断钻研物理,喜欢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遇到问题,总是想法设法地自己解决,学习物理的效率十分显著。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学的前提,没有可信的、和睦的师生关系,很难实施创新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能得到真正培养。毕竟,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依靠老师讲解出来的。

二、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

学生能不能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同学回答中的问题,以及老师讲解中的问题,甚至是物理资料及教材上的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发现任何问题,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学,需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不迷信权威,敢于通过思考向权威挑战。初中学生的知识面、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比较肤浅,但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时候,有些学生说:我们离镜子越远,就越看不清自己,发现里面的像越小。作为老师不能讥讽他们,而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你能把物理学习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思考,是很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异想天开或者班门弄斧都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学生始终保持缄默,那才是真正的坏事!

三、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它常常受兴趣的支配。学生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常常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行动。初中生虽然年龄还小,但他们有很多的需要,比如,求知的需要,升学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实现自我的需要等等。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要考虑学生的各种心理需要,努力使学生将实践创新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这样,就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性地思考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

尽管学生活动的动力是满足需要,但学生活动的产生与持续却需要兴趣的支持。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学习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兴趣可谓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才有活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需要老师去培养。

四、重视实验的教学作用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中的概念与原理、规律都是从大量的实验中建立起来的。这里所提的实验不能局限于学生到实验室做做教材上的几个实验,而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在实验室、在课外、在家庭里多做一些适合学生的实验。比如,用水与玻璃杯做光学上的实验、用小刀与铅笔做压强方面的实验、用眼药瓶做有关物体沉浮方面的实验,等等。物理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努力挖掘各种可用的素材,为学生创造各种动手实验的机会,是创新教学的关键。

很多年轻的老师喜欢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甚至用多媒体代替实验,这是不可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靠实践来培养,播放多媒体动画只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如果在具体的教学中,凡事都利用多媒体,这无益于灌输式教学,只是“电灌”罢了。

五、开展探究式教学

新课改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学习物理知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杠杆原理后,很多学生心中始终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为什么省力了,就费距离?费力了,就省距离?能不能找到一种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只凭老师的讲解,虽然能让学生知道原理,但学生是不能体验到研究过程的。打开学生心结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功的知识,又能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的过程,同时还能提高科学素养。

总之,时代呼唤教学的创新,没有创新的教学是缺少生命力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有实施创新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实验

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普遍,受到了老师们的喜爱和欢迎。在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难度较大的知识变得简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作者联系自身的经验,论述怎样才能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一、在课堂导入中整合多媒体技术

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需要采取一定的课堂导入措施,这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堂内容上,对新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老师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及独特性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光的反射”教学的时候,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城市夜景的视频:在灯火通明的城市中,开着灯的车辆在不停穿梭,各种建筑物也都开启了绚丽的灯光,在让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老师还要配备背景音乐,让学生可以受到音乐的影响,沉浸在光的世界。这种课堂导入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基本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二、在规律和概念讲解中融合多媒体技术

物理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概念及规律的教学,因为物理概念及规律都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单单依靠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的,老师在这方面教学也有较大的困难。即便老师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讲解与演示,都不能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微观物理实验教学、电流的形成教学、导体的教学、摩擦生电的教学等,都让老师感觉到非常困难。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则让这些教学变得简单,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

例如,在进行月食、日食教学的时候,书本上向学生展示的只是平面图,不能非常生动形象地将月食、日食形成过程表现出来,假如老师在教学时也只是使用平面图为学生讲解,那么学生必然不会对月食、日食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他们不知道这两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也不清楚在什么位置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若老师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制作动画将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详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就会对月食及日食的形成有非常深刻及直观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会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合多媒体技术

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并且物理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实验。由于初中物理的概念及规律学习是需要学生自己进行理解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在减轻学生学习物理压力的同时,也为物理实验的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例如,老师在向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教学的时候,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让学生非常直接地看到凸透镜成像的景象,而且由于实验并不是非常规范和严谨,不但会让学生不能观看到实验的真实情况,还会让学生学习到错误的知识。此时,老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凸透镜成像实验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让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及真实地观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够弥补真实演示的缺陷,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习变得简单,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理规律。

四、在习题课教学中融合多媒体技术

物理习题课具有探索性、动态性、个性化等特征,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升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观看老师解题的过程时学习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如果老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的时候,使用板书的方式,那么上课的效率及效果都会得不到保证,老师上课辛苦,学生学习也非常困难。但是,如果老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备课时将本节课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学生看,那么就会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物理题目中有很多是配有图解的,简单的静态图并不能详细地将物理过程表示出来,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例如,在“电路”教学中电路图的各种改变、“力学”教学中内燃机的作用过程、“光学”中光的传播、滑轮组的原理、“时间与路程的计算”中主体的主要运动经过等。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当前课堂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辅助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充分激发,同时减小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以切实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篇5

1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内涵与思路

1.1浅析初中实验教学的内涵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及内容,通过反复实验,能指引学生了解物理现象,探究原理与方法.物理实验属于一种直观的实验,从另外的角度揭示物理的形成及发展.我国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阐述物理实验教学,是以“物理知识、技能作为一种载体,在教师的指引与反复实验中,让学生探究科学方法的过程,最大程度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还能不断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最终促使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达成.

1.2探索物理教学的新思路

早期传统教学课程中,教师为主体,单纯依靠课本的知识进行教学或者听从教师的实验思路进行思考,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学生难以通过自身实践经验而观察、理解物理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在物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探索新知识,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例如,物理教师在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中相关浮力大小的时候,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下鼓励学生亲自实验,反复验证,探索浮力的大小是否和密度、深度以及形状体积有着一定的联系,逐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2.1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例如,观察实验法、程序实验法、变式实验法、比较实验法以及虚拟实验法等.运用虚拟实验法分析,需要依靠网络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属于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方法,其具体流程是:主题确定—猜想提出—展开实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交流成果—评价.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互辅佐,完成教学内容.运用观察实验法分析,使学生观察并分析物理现象,通过多次实验观察现象与内部结构、外部形态之间联系,了解运动发展的规律.具体流程:实验—结论—验证.例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初步学习闭合电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将结论写出.为了验证磁场变化产生电磁感应的结论需使用磁铁将其插于螺线管中,最后将其归纳与总结,通过不同现象将其共性找出.用比较法来分析,主要探究事物对象共性与差异,属于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并分析某一种物理现象前后变化,探究共性与差异.这种情况,对象常常会随着外部条件变化而变,例如动态与静态.而变式实验法主要是物理教师指引学生,借助于多种事物现象而发现其本质与规律.这种方法能够将各种干扰因素进行排除,重点突出本质因素,将复杂的物理现象变得更为简单,利于学生理解.

2.2通过多次实验巩固理论基础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就是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和知识体系.例如,教授“力的作用效果”概念时,很多学生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两个知识点往往较难理解谁对谁错,如果只是从概念的角度理解是片面的和不切实际的,学生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就是认为要使物体运动起来需要用力才行,其实学生认识的是肤浅的表象,是错误的认识.因此,要把这两个知识点弄清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来判断.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把这个探究实验放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去感受.其实验情景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处释放,分别运动在铺有毛巾、棉布和木板的水平面上,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受力的影响情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即能够理解“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说法是错误的,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才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悟,可以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物理实验的内容接近于生活主题,扩展了书本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3虚拟实验法中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且直观生动的教学环境,开发出更好的创新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比如,在《磁场》的教学中,因为磁分子和磁场形状的不可见性与其对小磁针和通电导体的作用相关实验,教师很难通过语言表述使学生能够完全理解其原理,而采用多媒体的功能进行三维图形演示,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就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使用的分寸,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对不能等同于实验这一重要的物理实验教学法.

2.4不断改革,联系实际

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教学还应联系生活实际.例如,我们的长辈,达到一定年龄,需要依靠放大镜看书、看报,放大镜就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筷子,为什么放在水里像折了一样,主要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由于空气与水的密度不同,光线在两种介质传播的速度也产生差异,即在水面处发生弯曲;再如,教室中,每当天气“回潮”的时候,教室的窗户玻璃上附有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是由空气中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为小水珠.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生活中常常出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再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此,才能真正学会物理知识,增强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

2.5尝试新实验,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与教师专业素养

2.5.1尝试新实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依靠课本实验内容进行教学,还可尝试教材中没有的实验,合理增加课时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教师在旁辅助.学会举一反三,善于利用校内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同时,还可自带所需的材料、设备进行相应的实验.针对物理成绩薄弱的学生,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帮助,并鼓励学生勇于展示,给予表扬与肯定.此外,不仅仅提升其智力,还应鼓励学生养成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

2.5.2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篇6

一、弄清差生的特征表现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差生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物理概念。不能理解或理解不透,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及概念的联系。

(2)物理公式。只能照搬,说不清公式由来,说不清各物理量的意义、单位及公式所反映的物理规律。

(3)探讨问题。课堂上回答问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探讨问题时只求结论,而不进行积极的思考,遇到困难,持消极态度。

(4)阅读教材。看书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叙述的问题,也说不清懂了哪些,更提不出问题;同时阅读速度慢,且注意力不集中,无自觉性。

(5)物理实验。掌握不住最低限度的操作技能。做实验时,往往无从下手,不能迁移知识处理新问题。

(6)物理作业。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法则,乱用乱套公式,不检查解题过程与分析结果,也不能说明解答问题的依据,做作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常出现抄作业现象,

二、差生的成因剖析

1、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分化

目前,多数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都把升学当成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分数、升学成了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好坏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因而不顾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少数优等生身上,一切教学活动围绕着这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形成了严重的“陪读教育”,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2、教师教学上的“超纲”要求,导致学生分化

不少教师为了照顾少数优等生或为了应付竞赛,随意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进行“超纲”教学。例如,有的教师把现行教材上已删去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及公式,并联或混联电路的计算等又重新搬回课堂,要求学生掌握。这样虽能使优等生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某些内容的理解,但对大部分学生说,形成的仅仅是些模糊感念,似懂非懂,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产生心理障碍,影响了正常学习而分化。

3、教学进度过快,导致学生分化

在乡村中学,学校或教师大都把教学进度订的相当快,脱离了实际,过早地结束课程,搞“深化”教学。这样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进度,逐渐掉队分化成差生。如初中二册物理,有的学校第一学期要求结束第十一章“电和磁(一)”,有的教师甚至第一学期就把所有内容上完了,进度过快,这也是初三学生分化明显与初二的一个重要原因。

4、经常考试,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学生分化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考试经常不及格,加之要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心理压力很大,逐渐造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进取心,甚至有些学生产生“破罐破摔”的逆反心理。我在与部分差生的谈心中了解到物理成绩常常不及格,是他们不愿意学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屡次考试失败后而得不到成功的满足和欢乐时,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失去进取心,造成学生分化。

三、明确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求知欲

1、明确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动力,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差生进行主动学的关键。首先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因为,学习目的是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起着启动定向、强化迁移的作用,通过教育使其正确地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将社会的需要自觉转化为个人学习的需要,逐渐形成远景性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2、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初中物理是新设学科,具有启蒙性质,从学生刚学物理时,就应注重培养其能力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彻底改变“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引导他们课前根据学习目标预习教材,完成作业前复习,在掌握教材基本概念、原理的前提下,做练习或解题。学习概念、规律、公式要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熟记。

平时教学中,在读、做、算、绘等基本的技能方面,积极开展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各种竞赛活动,以训练其速度和培养其能力,并坚持正面教育和多鼓励的原则。

3、因材施教,共同提高

为了唤起差生课堂学习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对学生实行分组教学的方法,目的在于增强差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逐步提高,同时也控制了学生分化。在教学中,把“智力差、基础差、态度差”三差中有二差或三差的学生编为甲组,把“智力好、态度好、基础好”的学生编为丙组,其余学生编为乙组。对于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他们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作不同要求。课堂教学中立足于乙组,提高丙组,扶持甲组。采取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的方法进行。教学进度和教法以乙组学生水平为基点。对甲组学生实行“四多”、“一优”即:多鼓励、多提问、多检查、多辅导,优先面批作业。

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时,提出不同要求。让甲组学生完成基础题,给乙组学生增加中等难度题,再给丙组学生增加一部分难度较大、灵活性强的题。同时鼓励甲组学生完成乙组的题目,乙组的学生完成丙组的题目。学生练习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甲组,给以辅导,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4、采用单元教学达标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每上完一个单元,随之进行测验,着重基础,通过反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使学生有足够的掌握学习的时间,然后再进行一次平行性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达标程度。达标的学生科进行巩固性和拓展性学习,拓展知识面;未达标的,则给予个别辅导,进行矫正学习。

采用“反馈―矫正―达标”这样的方式,始终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既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获得较好成绩,从而控制了学生的分化。

5、抓好总结性达标测验

篇7

关键词:调动;潜能生;自信;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33-02何为"潜能生"?实际上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在学习中达不到学习目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年级的学生。其实,他们并不差,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学习潜力没有得到开发而已。只要我们教师在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之后,采取合适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调动起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完全可以将他们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达到物理学习的目的。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多年的我,就如何调动"潜能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深入了解"潜能生",弄清他们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

1.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多年来,通过跟"潜能生"的接触和交流,我清楚的知道"潜能生"大都没有远大的志向,他们视学习为负担。他们学习物理没什么目的,也没什么动力。他们觉得自己再努力也学不好物理,干脆就混日子过。由于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够,他们在上物理课时如坐针毯,他们根本无心学习,更不愿动手做物理实验,也不愿仔细观察物理实验现象;他们也不会动脑思考物理问题,从而导致物理成绩越来越差,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产生畏惧心理,也导致了他们的自卑感。他们学习屡遭挫折后,很需要同情和帮助,但是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同学多半是缺乏耐心去开导,有的人还挖苦,讽刺,责骂他们,厌学情绪也就乘虚而入,时间一长,在他们意识中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出现失控现象,在学习中根本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更没有成就感。

1.2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潜能生"他们上课一般注意力不集中,且很易受外界影响。他们在动手做物理实验时,随兴趣胡乱的做一下,一般很难成功。他们根本不去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也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更不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从而导致对物理知识、定律、原理更加不理解,对感知事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使物理知识具体化和系统化,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学生学起来就更为困难了。

1.3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潜能生"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学习也缺乏意志力,干脆破罐子破摔,导致物理学业成绩低下。其实在"潜能生" 的心理特征中,也有着许多积极因素我们平时忽略了到的。如大部分"潜能生" 也想学好物理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追新求异,喜欢不按老师说的去做实验;"潜能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等等

2.用心转化"潜能生",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1帮助"潜能生"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潜能生"由于他们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差,学习起来比其他同学要吃力。考试起来学习成绩也比其他同学差,所以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时,老师千万不要去责备他们,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

2.1.1对待"潜能生"可给予特殊照顾,课堂提问时,针对他们的兴趣,提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让他们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物理也不是难学,自己只要认真照样可以学好。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帮助分析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他们说给同学们听,如果说的好,老师再表扬他。这样就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帮他,使学生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2.1.2在考试前,指导他们如何复习,让他们做一些同类型题,并帮助他们改正错题,这样,当他们与学习好的学生一同再考试时,他们就会考出好成绩;物理作业方面也要先指导他们先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再让他们书写到作业本上,这样他们的作业本就清洁,准确度也高一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1.3他们沟通,同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平时多了解他们,多关心他们,多给予他们人格的尊重,使自己与他们成为朋友,这样他觉得学不好物理会对不起你,从而使学生在上物理课时思想集中,观察仔细,思考积极,自然物理成绩就得到了提高。

2.2创造机会,多给"潜能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潜能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遗忘。做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要时刻把"潜能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表现自己,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有一次,我上公开课,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我的提问,尽管陈明是"潜能生",我还是要他回答。这次陈明回答是很正确的,我当即就表扬了他,后来,陈明上物理课比以前专心多了。

2.3重视实验教学,用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然愿意去探讨,在探讨中学到知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光的反射中为了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用了"万花筒"和"魔术盒"。通过万花筒看美丽的图案,放在魔盒里的钱却不见踪影,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又如,在物态变化一章中,我用碘在白纸上盖一个手印,然后加热,碘升华,出现奇妙的现象,使实验变得有趣。再如,在讲力学时,为了说明重心问题,我用鸡蛋做成了不倒翁,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注入一些细沙,大约装入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蛋壳能自动的立起来,变成不倒翁。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平时看到一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潜能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4运用结"对子"的方法,开展同学间互助活动。其实,"潜能生"还是有点怕老师的,所以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但是,他们不怕自己的同学,如果有什么问题会问同学的。因此,我让学习好的同学跟"潜能生"同桌,采用结"对子"的办法,让他们结成互助伙伴,既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又密切了同学的关系,更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心态,促使他们改正物理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

2.5改善"潜力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彻底转化。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改善自己心理品质,发展智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潜力生"掌握一套科学地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5.1要让"潜力生"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要他们在老师上课前,自己把书本知识快速地阅读一遍,明天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绿,天空会更蓝,空气会更清新。以便听课时容易跟上老师的节拍。

2.5.2要正确引导"潜力生"掌握正确学习物理的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如综合观察实验仪表仪器,便于准确地在实验中使用;如实验步骤较多,教师就可以引导"潜力生"分步骤观察,便于提高观察力,抓住重点观察。实验中总是有侧重点的,因而教师要引导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2.5.3要正确引导学会听课。其实"潜力生"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听课,也不知道怎么去做笔记,他们分不清楚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他们更不会主动的去问问题了。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要引导他们如何上好物理课,如何明白这节课的重难点,如何做物理笔记。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学习,勇于实践和创新,最终必将会调动"潜力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物理学习成绩。参考文献:

篇8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要树立民主、平等、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以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影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针对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焦虑、依赖、畏惧、厌学等心理问题,可开展心理指导,如和个别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建立“帮教对子”等。特别是对一些物理成绩差、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挖苦、不歧视,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提高成绩,克服“天生笨”、“我不是学物理的料”等思想,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勤能补拙”。而对一些表现不好的后进生切忌挖苦、讽刺,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是爱自己的,从此爱屋及乌,再加以适时辅导,帮助这些学生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二、利用美妙的物理情境、实验、现象、生活应用等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美感的东西最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很难忘记。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图形的动态美、物理结构的对称美、数理变换的图像美、光现象的色彩美、应用物理的生活美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展示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无不对学生产生美的感受,给学生学习物理带来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上好每一堂课

课堂上如果教师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好,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情感交流,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参与课堂活动。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更深入的思考,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且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表达。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易于被学生接受。

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远大理想

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习的责任感即学习动机。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单靠培养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习的责任感,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下来。运用课后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伟大的发现、科技成就,以及当今世界和我国的尖端科研成果:神九、神十、嫦娥三号发射成功,我国航母的成功问世等,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培养了学习物理的极大兴趣,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受到了教育。例如讲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阿基米德、焦耳等物理学家的事迹及成材的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科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奋而顽强地学习的精神。

五、利用物理实验课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凡物理学的概念、公式、规律等都是以客观实验为基础的,上好实验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物理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物理实验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步骤、注意的事项和遇到的问题,先猜想实验结果,激发探究热情和实验兴趣,然后教师演示,做到操作干练准确、现象明显、易于观察,边做边强调学生注意观察的现象并要求准确记录。课堂验证小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要组织学生们亲自完成,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成就感。例如:验证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我问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时,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争先恐后。最终只允许两个学生上来,他们用红墨水做流体装在饮水瓶里,用吸管做水管,一只竖直地插在水瓶里,用另一只使劲正对着竖管的上端吹,很快竖着的管的上端开口成了漂亮的喷泉,同学们看了个个唏嘘赞叹、欢呼雀跃。可以说,一部分学生正是因为喜欢物理实验而喜欢学习物理的。

六、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篇9

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实验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更新了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讨论式学习。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单纯的理论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实现是最有效的途径。但事实上,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许多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还原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与实际实验操作相比,缺少了真实性和震撼力,缺少了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无法感悟实验过程的艰辛、无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还应将实验教育延伸至课外,扩大实验教学的外延,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情感态度,使学生能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能够从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情中挖掘出“大”道理,并且把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许多一线教师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任何物理规律的建立,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物理规律建立的两大类型:理论物理学家运用严密的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建立新的物理学理论,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才能得到世人的公认。长期的实践或者实验,物理学家发现了某些实验现象,需要建立新的物理学理论来给以正确的解释,从而导致了新的物理学理论的建立。离开物理实验作为基础与支撑,物理学理论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物理教学的实际现状是物理实验远离了中学课堂,可有可无,大量的演示实验被取消了或者被多媒体展示替代了,实验教学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当然这也是与高考物理学科的尴尬地位、物理实验的考察方式和实验所占分值偏小等原因有关的。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就是为了纠正物理教师重理论轻实验的错误的教学观念,引导大家通过实验使学生喜欢物理进而热爱物理,认真学习物理,尤其是新课程强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物理实验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如,在学习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时,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台上演示,学生在座位上观察并总结。这样做有几个问题难以解决:1.所成实像光亮度不够,即使教室用上遮光布,中后排学生仍然难以看清。2.成在像屏上的实像,处在不同角度的学生的观察效果有很大的不同。3.光具座上的标尺刻度较小,学生难以看清。4.光具座的放置方向很难做到“两全其美”。若使光屏垂直于学生的观察视线(即平行于黑板),则学生无法看到光具座上的刻度,且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可能互相遮挡;若使光屏平行于学生的观察视线(即垂直于黑板),虽然学生可正面看到光具座上的刻度,但由于观察视线不和实像平面垂直,又大大削弱了实验的观察效果。如果我们教学中把以上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利用现有的光具座、蜡烛和凸透镜等仪器,让学生每两人为一小组,使教师的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相配合进行,学生的观察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并得出结论就变得顺理成章。同时,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实验,增加了创造体验,印象一定比只看教师演示深刻得多。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感觉到既轻松愉快又生动活泼,透彻理解并掌握了相关规律,突破了学习中的难点,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实施创新实验教学

由于人们对实验的轻视,学校实验室的设备陈旧,有的设备已经多年没有更新。做实验的设备学生们在初中已经见过,就不感兴趣了,失去了实验应该达到的效果。有的学校为了装点门面,也搞一套探究实验室,也搞什么数字实验室,只是个点缀而已,有的根本没有用过。实验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从简单中研究出不简单;利用小玩具做出大文章,在平凡中揭示出不平凡。投入很少,简单易行,无论城市农村都可以实行。尤其是用最平常的东西,引导学生获得不平凡的发现,如果能够成为广大一线中学物理教师的自觉行为,对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新一代学生,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引导学生利用一次性纸杯做成土电话、照相机,也可演示小孔成像;利用牛奶的塑料吸管与纸杯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利用废旧针筒做测量大气压实验;用两张白纸探究流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用手抵住削尖的铅笔两端来感受面积不同压力作用效果等。如此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各种物理探究活动,不仅缓解了当前学校实验资源紧张、陈旧的状况,也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同时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因而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破除。

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知识,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教学能力。而实验教学能力是物理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从“实践———反思———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丰富知识广度,完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实验综合设计能力、实验现象观察的精细性品质、实验改革和创新能力等,使实验教学更有情境性、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这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去掉学生和学校的客观条件不说,要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创造的灵感来自于我的兴趣,来自于观察和动手的习惯,来自于会用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浅出不意味着浅入,深入浅出,这对一个物理教师也许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物理实验充满兴趣,要有正确的实验观念,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习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多动手多尝试,提高实验设计和开发能力,并以有趣和有效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生活中不乏奇妙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用最平常的东西,引导学生获得不平凡的发现。如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五、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实验教学

面对物理实验,最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想,怎样做?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知道物理实验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真正实施需要自己以积极正确的心态去参与,才能使实验教学得以顺利的进行,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澄清认识,从新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的理念高度,克服重理论、轻实验,重验证、轻探究的错误观点,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其次,我们需要以务实的精神和正确的心态,认真剖析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何改进。最后,要重视在实验开发和设计中的合作、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去探索,进行一定的创新。

六、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前我们往往认为学生的成绩是第一位的,至高无上的,其他的活动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时间,升学考试肯定失败。其实物理科技活动和体育活动有相同的一面,因含有趣味性和参与性,活动有了生命力,在尝试中体会快乐情趣,同时还获取了知识,所以它对学习影响是正面的。为什么很多成绩很差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后,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就是因为在参与中学生体会了成功,在快乐中获取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和潜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进而发展为科学的兴趣。

篇10

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是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式。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但是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因此,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创新新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参与学习,勤于动手探究,以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为标准。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去学知识、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形成系统有效的实践操作方式和策略,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时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问题导学法

(一)问题导学法的概念

“问题导学法”又称“设问教学法”,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问题导学式”教法的教学程序

1.前置诊断,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提问或小练习等形式组织学生有重点地对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测评,一方面发现薄弱点及时查漏补缺,另一方面检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趋向程度以及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同时可使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激活原有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

如在“密度”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如何鉴别水和酒精;(2)如何鉴别铁块和铜块;(3)如何鉴别涂了油漆的铁块和铜块;(4)如何鉴别水和盐水。

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贮备能很快想到利用气味鉴别水和酒精,利用颜色鉴别铁块和铜块,而对于水和盐水,涂了油漆的铁块和铜块肯定会有学生答测质量可以鉴别。此时让学生测量桌上的铁块和铜块的质量,发现质量相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学生很快发现还必须考虑物质的体积,顺理成章地引入密度的教学。

这样利用旧知识和新情境的对比,可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激活思维。

又如,在“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的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提出以下问题:

(1)灵长动物如黑猩猩、猴子很喜欢在同类身上捉虱子,它们真的是在捉虱子吗?找找资料,说说其中的原因。(2)冬天很多人喜欢吃火锅,但我们常常发现火锅会越吃越咸,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置诊断测评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知识系统性、趣味性、生动形象性、新颖性,从而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

2.展示问题,讨论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所以问题提纲的设计应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应有针对性,根据教学目标设问。难易要控制好,考虑新授课与复习课的区别,以不超过教材要求为原则,最关键的是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基础为本,设计时有一定层次性。

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的“问题导学”提纲可这样设计:(1)你认为锻炼身体是选择早上好还是晚上好,为什么?(学生会答早上空气好)(2)空气成分为什么会变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和时间 ,空气成分怎样变化?(4)什么时候氧气浓度最大?

又如,“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导学”提纲可这样设计:(1)“力”,你看见了吗?触摸到了吗?(2)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呢?(3)用手掌挤压汽球,汽球发生了什么变化?(4)用手拉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5)用手挤压矿泉水瓶壁,瓶壁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更能训练学生严谨的思维与推理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与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发现问题,点拨引导

这一阶段与过程是无法分割的,强调教师“导”的作用。

例如,在做“研究凸透镜成象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然后将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置在凸透镜的两侧,结果他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象。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并提出问题: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有哪几种?此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大胆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又如,在学生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1)找不到细胞;(2)细胞不清楚;(3)装片中有气泡,有脏东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哪些操作会找不到细胞,如何判断脏东西是在目镜上、玻片上还是物镜上,如何避免产生气泡等等。

利用问题导学法中“问题链”的形式,把相关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而知识内容的条理、内在规律则分散在“杂乱”的教材中,较零碎,无系统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将大难点化成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然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导学精讲一定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课堂上“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需要靠教师精谌的导学艺术。

4.归纳总结,反馈迁移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接受、传递、处理、反馈的过程,因而及时的反馈是产生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能检验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题型主要有填空、填图、识图、抢答、选择、判断等,但需注意的是题量不要过大,如在学“食物与摄食”时,我采用了表格式的反馈方法:

5、及时评价,点拨到位

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学生会面对很多知识问题,答案会对,也会错。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状况和错误,我们在评价时要慎之又慎。马卡连柯说:“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量多提出坚定、明确、公开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很多错误是由于想的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如问题的思路、实验的方向等等。在学生面临失败时,对其思维过程是否有可取之处,教师应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及时给以点拨、引导、深化,使学生在发现求知的道路上“别有洞天”。

例如,针对蜡烛燃烧实验提出:如果将蜡烛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全部收集起来,总质量是否等于燃烧掉的蜡烛质量?大部分学生往往会答总质量不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提出新的问题:这个实验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有哪些?这样可使学生恍然大悟。

三、“问题导学法”提问的途径

(一)联系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科学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时候,教师在教室的前面放一块大的平面镜,让一位学生来展示他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在平面镜里的像,并提出问题:他在平面镜里的像大小会随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吗?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都会非常活跃。

又如,在学习蒸发吸热时,教师把温度计分别放在空气中,放在密封的酒精中,放在敞口的酒精中,然后让学生思考示数是否一样。当把温度计拿出后,教师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将温度计示数放大,让学生明明白白地看到和感知到,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原因,加强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引导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我们也要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给学生指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近期发生的火灾视频,并配上媒体发表的报纸截图。学生对于火灾都有初步的认识,但又说不出所以然,为什么会燃烧,如何避免火灾,都是“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这次火灾中是什么在燃烧?(纸、木板等――可燃物)

(2)是怎样开始燃烧的?(还在燃着的烟头,电器短路等――达到一定的温度)

(3)是什么促使火势漫延?(风――氧气)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地小结出发生这起火灾的原因了。

(二)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块知识,再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就会有这样的认知:“有力物体就会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也会有这样的疑惑:“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相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三)优化问题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探究性学习是我们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要让探究过程成为一种经常行为,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交流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例如,在讲摩擦这一节内容的引入时,教师可要求每一位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拿两本书,两本书的每一页交叉叠在一起,当叠完后,再让学生拿起其中一本书,就会发现另一本书怎么拉也拉不开,学生会问:为什么拉不开?然后,他们会吃惊地发现“摩擦”的存在。

又如,学生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我们安排了学生用凸透镜作放大镜看指纹,发现是放大的;而看外面的物体却是缩小的。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科学的事实,产生了新的问题:“同样是用放大镜观察,为什么看到的现象不同呢?”

四、教学实践成效和反思

(一)成效

1.它实现了教学重心的转移。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来组织教学过程,它不是由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问题导引下先进行自学和探索。

2.它实现了教学过程“两主”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置于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在自学过程中教之以学法,根据学情采取教法,这就把“两主”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法和教法融为一体。

3.培养了科学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主动参与,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开始关注问题,在质疑、探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保持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变得乐学、爱学。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失去信心,反而会因为和老师一起学习、研究而觉得更加有劲。

(二)反思

1.“问题导学式”教学法中教师备课是关键,启发提问是先导,阅读、自学是基础,引导启发精讲是主导,学生讨论探索是主体,课堂训练是手段,课堂总结是提高。所以采用“问题导学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普通备课,也不能简单地进行提问,无效的提问在课堂中的几率一定要低。

2.在“问题导学式”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从心理角度分析学生解决问题的某种缺陷,帮助其构建解决问题的心理桥梁,不能从纯知识角度批评指责,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3.“问题导学式”教法使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挑战,学生各式各样的发问,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不断学习,广猎信息,更应注意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得失,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驾轻就熟”“如鱼得水”。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会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 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为“问题式导学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创造科学知识的应用开启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